CN102016442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6442A
CN102016442A CN2008801289327A CN200880128932A CN102016442A CN 102016442 A CN102016442 A CN 102016442A CN 2008801289327 A CN2008801289327 A CN 2008801289327A CN 200880128932 A CN200880128932 A CN 200880128932A CN 102016442 A CN102016442 A CN 102016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ducing medium
cold
mentioned
side refrigerant
hea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89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6442B (zh
Inventor
若本慎一
山下浩司
冈崎多佳志
田中直树
外囿圭介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河西智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16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6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6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1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4Power generation using energy from the expansion of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室型的空气调节装置,该多室型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防止对人体有可能造成影响的制冷剂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等泄漏,并且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串联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3)、第1热交换器(2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以及第2热交换器(22)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串联第1热交换器(21)和室内热交换器(31)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串联第2热交换器(22)和室内热交换器(31)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在第1热交换器(21)中,使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第2热交换器(22)中,使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制冷循环的空气调节装置,尤其是涉及具有多台室内单元、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的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有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具有压缩机以及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分别具有室内热交换器的多台室内单元;连接室外单元和室内单元的中继部,并且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在全部的多个室内单元中同时进行制冷运转(全制冷运转模式)或者采暖运转(全采暖运转模式),或能够在某个室内单元中进行制冷运转、同时在其它的室内单元中进行采暖运转(制冷运转容量比采暖运转容量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或采暖运转容量比制冷运转容量大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作为这样的装置,提出了如下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将多台室内机的一方与第1连接配管或第2连接配管能够切换地进行连接而形成第1分支部,将多台室内机的另一方与第2分支部连接,所述第2分支部经由与室内机连接的第1流量控制装置与第2连接配管连接,进而经由第2流量控制装置连接第1分支部和第2分支部,将内置有第1分支部、第2流量控制装置以及第2分支部的中继机夹设在热源机与多台室内机之间,并且延长第1以及第2连接配管而连接热源机与中继机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有如下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制冷循环装置具有第1制冷剂循环和第2制冷剂循环,所述第1制冷剂循环具有至少1台压缩机、至少1台室外热交换器、能够改变开度的第1节流装置、设置在具有多层的建筑物的层方向的高压配管、以及低压配管;所述第2制冷剂循环具有能够改变开度的第2节流装置、室内热交换器、设置在各层的地板方向的气体配管、以及液体配管,并且该第2制冷剂循环设置在建筑物的规定的层上,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中间热交换器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所述第1中间热交换器设置在与高压配管环状连接的配管上,在采暖运转时进行第1制冷剂循环和第2制冷剂循环中的热交换;所述第2中间热交换器设置在与低压配管环状连接的配管上,在制冷运转时进行第1制冷剂循环和第2制冷剂循环中的热交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18372号公报(第3页,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第5页,图1)
发明内容
在使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等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有时因该制冷剂所具有的毒性或可燃性等将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或产生安全性问题。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以国际规格规定了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等泄漏的制冷剂的容许浓度。例如,作为氟利昂制冷剂之一的R410A的基于国际规格的容许浓度为0.44kg/m3,二氧化碳(CO2)的基于国际规格的容许浓度为0.07kg/m3,丙烷的基于国际规格的容许浓度为0.008kg/m3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通过1个制冷剂回路构成,因此在制冷剂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等泄漏的情况下,制冷剂回路中的全部的制冷剂都将向该室内等泄漏。在空气调节装置中,有时使用数十kg以上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向设置有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单元的室内等泄漏的情况下,该室内等中的制冷剂浓度有可能超过以国际规格规定的容许浓度。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分成设置于室外单元以及分支单元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热源侧制冷剂循环)、和设置于室内单元以及分支单元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利用侧制冷剂循环),能够使泄漏到室内等的制冷剂较少。但是,在这样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在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第1制冷剂在与第2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却后返回高压管,因此越朝向设置于下游侧的室内单元则第1制冷剂的熵越低,室内单元的采暖能力以及热交换效率将降低。另外,在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情况,第1制冷剂的熵逐渐变高,室内单元的制冷能力或热交换效率降低。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室型的空气调节装置,该多室型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防止对人体有可能造成影响的制冷剂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等泄漏,并且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和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多台室内单元的每一个,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的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位于上游侧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的入口侧的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位于下游侧的第2中间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的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和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上述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以及上述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内单元的每一个,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该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由回收热源侧制冷剂的减压时的膨胀动力的膨胀动力回收部以及使用该膨胀动力、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部构成;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与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上述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多台室内单元的每一个,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并且能够使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独立,因此热源侧制冷剂不会向设置有室内单元的部位泄漏。因此,如果利用侧制冷剂使用安全性高的制冷剂,则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具有上述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实现设置于中继部的多个中间热交换器(第1中间热交换器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的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设置有中间热交换器的中继部的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具有上述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将热源侧制冷剂的膨胀动力用作热源侧制冷剂的升压,能够降低压缩机中的动力,提高制冷循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表示该全采暖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6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8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10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11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1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13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14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1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18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19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0是表示该全采暖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21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2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23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4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26是表示该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27是表示该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
图29是实施方式6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概略图。
符号说明
1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热源侧制冷剂配管,3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4第1连接配管,5第2连接配管,10室外单元,11压缩机,12四通阀,13室外热交换器,20中继部,20a中继部,20b中继部,20c中继部,20d中继部,21第1中间热交换器,22第2中间热交换器,23第3中间热交换器,25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6第1泵,27第2泵,28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30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室内单元,30d室内单元,31室内热交换器,41第1延长配管,42第2延长配管,43第3延长配管,44第4延长配管,45旁通配管,46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7气液分离器,48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A旁通配管,49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A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50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1止回阀,52止回阀,53止回阀,54止回阀,60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1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b第1切换阀,61c第1切换阀,61d第1切换阀,62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b第2切换阀,62c第2切换阀,62d第2切换阀,63第3切换阀,64第4切换阀,65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6a第5切换阀,66b第5切换阀,66c第5切换阀,66d第5切换阀,67a第6切换阀,67b第6切换阀,67c第6切换阀,67d第6切换阀,68a第7切换阀,68b第7切换阀,68c第7切换阀,68d第7切换阀,69a第8切换阀,69b第8切换阀,69c第8切换阀,69d第8切换阀,80膨胀装置,81膨胀动力回收部,82压缩部,83动力传递部,85压缩部旁通管,86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90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1第1温度传感器,91a第1温度传感器,91b第1温度传感器,92第2温度传感器,92a第2温度传感器,92b第2温度传感器,93变换器,93a变换器,93b变换器,95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6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b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c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7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a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b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c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d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8流量控制阀,98a流量控制阀,98b流量控制阀,98c流量控制阀,98d流量控制阀,100空气调节装置,200空气调节装置,300空气调节装置,400空气调节装置,500空气调节装置,700大厦,711居住空间,712居住空间,713居住空间,721共用空间,722共用空间,713共用空间,730配管设置空间,A热源侧制冷剂回路,B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1,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设置在大厦或公寓等中,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能够同时供给制冷负荷以及采暖负荷。另外,包含图1,在下面的附图中各构成部材的大小关系有时与实际的部件不同。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1台室外单元10、多台室内单元30、夹设在这些单元之间的1台中继部20。另外,该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进行全部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部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采暖运转的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负荷比采暖负荷大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下面,称为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下面,称为采暖主体运转模式)。另外,室外单元10、室内单元30以及中继部20的台数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台数。
室外单元10具有经由中继部20向室内单元30供给冷热的功能。室内单元30设置在具有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房间等中,具有向该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供给制冷用空气或者采暖用空气的功能。中继部20连接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30,具有将从室外单元10供给的冷热向室内单元30传递的功能。即,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经由中继部20所具有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而连接,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也经由中继部20所具有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而连接。下面,对各构成设备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
[室外单元10]
室外单元10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串联压缩机11、作为流路切换机构的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而构成。另外,在室外单元10中设置有由第1连接配管4、第2连接配管5、止回阀51、止回阀52、止回阀53以及止回阀54构成的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该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具有不论室内单元30进行何种运转都将流入中继部20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保持为一定方向的功能。另外,虽然以设置有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不设置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也可。
止回阀51设置于中继部20与四通阀12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仅在规定方向(从中继部20朝向室外单元10的方向)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止回阀52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3与中继部20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仅在规定方向(从室外单元10朝向中继部20的方向)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止回阀53设置于第1连接配管4,仅在从与第1延长配管41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朝向与第2延长配管42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的方向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通。止回阀54设置于第2连接配管5,仅在从与第1延长配管41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朝向与第2延长配管42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的方向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通。
第1连接配管4在室外单元10内连接止回阀51的上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和止回阀52的上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第2连接配管5在室外单元10内连接止回阀51的下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和止回阀52的下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另外,通过第1连接配管4、第2连接配管5、止回阀51、止回阀52、设置于第1连接配管4的止回阀53、设置于第2连接配管5的止回阀54构成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
压缩机11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并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而使之成为高温·高压状态,例如可以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能式压缩机等构成。四通阀12用于切换采暖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室外热交换器13在采暖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用于将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如上所述具有将流入中继部20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保持为一定的功能。
[室内单元30]
在室内单元30中搭载有室内热交换器31。该室内热交换器31与经由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设置于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连接。该室内热交换器31在采暖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利用侧制冷剂(对于该利用侧制冷剂,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之间进行热交换,制成用于向空气调节对象区域供给的采暖空气或者制冷空气。
[中继部20]
在中继部20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按顺序串联地设置有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另外,在中继部20中设置有第1泵26、第2泵27、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另外,通过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按顺序连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第1泵26、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并且,通过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按顺序连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第2泵27、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另外,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与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连接。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和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统称为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
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和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向室内热交换器31供给冷热。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发挥作用,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膨胀。该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是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可通过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将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或者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的任一方,向所选择的室内单元30供给。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具有多个水流路切换阀(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
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设置有与连接于中继部20的室内单元30的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各4个)。另外,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与通过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连接于中继部20的室内单元30的台数相对应地进行分支(在此为各分成4支),并连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和与各个室内单元30连接的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即,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设置于分支的各个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
第1切换阀61设置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和各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即,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入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该第1切换阀61通过三通阀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与第3延长配管43。具体的是,第1切换阀61连接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和第3延长配管43,通过被控制而切换利用侧制冷剂的流路。
第2切换阀62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即,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出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该第2切换阀62通过三通阀而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与第4延长配管44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连接。具体的是,第2切换阀62连接第4延长配管44和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通过被控制而切换利用侧制冷剂的流路。
第1泵26设置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之间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使导通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的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第2泵27设置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之间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使导通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的利用侧制冷剂循环。另外,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由能够控制容量的泵构成。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第1延长配管41、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2延长配管42按顺序串联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由此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另外,通过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按顺序串联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第1泵26、第1切换阀61、室内热交换器31以及第2切换阀62,由此构成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同样地,通过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按顺序串联第2中间热交换器21、第2泵27、第1切换阀61、室内热交换器31以及第2切换阀62,由此构成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
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经由设置在中继部20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而连接,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经由设置于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而连接,通过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以及通过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分别进行热交换。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和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总称为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
另外,第1延长配管41以及第2延长配管42经由热源侧制冷剂配管1以及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连接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此外,由于第1延长配管41以及第2延长配管42能够使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分离,因此在室外单元10与中继部20之间能够分离。另外,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连接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另外,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能够使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分离,因此在中继部20与室内单元30之间能够分离。
在此,对用于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制冷剂的种类进行说明。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能够使用例如R407C等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0A等的近共沸混合制冷剂或R22等的单一制冷剂等。另外,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的自然制冷剂、地球温室化系数比R407C或R410A小的制冷剂。作为热源侧制冷剂,通过使用自然制冷剂、地球温室化系数比R407C或R410A小的制冷剂,例如以四氟丙烯为主成分的制冷剂等,具有能够抑制因制冷剂泄漏导致的地球温室效应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二氧化碳,由于高压侧以超临界状态不冷凝而进行热交换,因此若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通过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将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形成为相向流形式,则能够提高加热水时的热交换性能。
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如上述那样与室内单元30的室内热交换器31连接。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考虑到利用侧制冷剂向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房间等中泄漏的情况,利用侧制冷剂使用安全性高的物质。因此,利用侧制冷剂例如能够使用水、防冻溶液,水和防冻溶液的混合液,水和缓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根据该结构,即使在低的外气温度下也能够防止因冻结或腐蚀所引起的制冷剂泄漏,能够获得高可靠性。另外,在计算机室等的忌讳水分的场所设置室内单元30的情况下,作为利用侧制冷剂能够使用热绝缘性高的氟类惰性液体。
在此,对空气调节装置100所进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100,根据来自各室内单元30的指示,能够在该室内单元30中进行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100,既能够在全部的室内单元30中进行同一运转,也能够在各个室内单元30中进行不同的运转。下面,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气调节装置100所进行的4种运转模式,即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3是表示该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2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外,图3所示的点[a]~点[d]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2所示的[a]~[d]下的制冷剂状态。
在全部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将四通阀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在中继部20中,缩小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开度,停止第1泵26,驱动第2泵27,将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切换成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和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形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并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若为没有与周围的热交换的过程,则利用图3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状制冷剂。该室外热交换器13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压力大致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若考虑到室外热交换器13的压力损失,则由图3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流入中继部20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经由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熵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3的点[c]至点[d]所示的垂线表示。
通过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通过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压力大致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若考虑到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压力损失,则由图3的点[d]至[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第1延长配管41,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以及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另外,流入压缩机11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由于导通制冷剂配管,因此与刚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相比,压力稍微降低,在图3中用相同的点[a]表示。同样地,流入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于导通制冷剂配管,因此与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相比,压力稍微降低,在图3中用相同的点[c]表示。因这样的配管通过而引起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或者室外热交换器13、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的压力损失,在下面所示的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也是相同的,因此除了必要的情况以外省略说明。
接着,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由于第1泵26停止,因此利用侧制冷剂仅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冷却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2泵27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第1切换阀61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各个室内热交换器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制冷。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第4延长配管44以及第2切换阀62,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合流,然后,再次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全采暖运转模式]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5是表示该全采暖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4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外,图5所示的点[a]~点[d]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4所示的[a]~[d]处的制冷剂状态。
在所有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将四通阀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部20。在中继部20中,缩小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开度,驱动第1泵26,停止第2泵27,将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切换成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5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以及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4),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另外,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5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5的点[c]至点[d]所示的垂线表示。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该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5的点[d]至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接着,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采暖运转模式中,由于第2泵27停止,因此利用侧制冷剂仅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加热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1泵26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第1切换阀61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各个室内热交换器31。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采暖。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第4延长配管44以及第2切换阀62,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合流,然后,再次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7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6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7所示的点[a]~点[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6所示的[a]~[e]处的制冷剂状态。
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例如是3台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1台室内单元30进行采暖运转那样的制冷负荷大的情况下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另外,在图6中,将进行制冷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采暖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与各个室内单元连接的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与各个室内单元连接的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将四通阀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在中继部20中,缩小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开度,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另外,在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中,将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以及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切换成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并且,将第1切换阀61d以及第2切换阀62d切换成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7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流入中继部20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首先一边通过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即,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的点[d]至点[e]所示的垂线表示。
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即,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7的点[e]至[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以及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接着,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进行驱动,因此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双方中循环。即,使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双方发挥作用。首先,对使室内单元30d进行采暖运转时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然后对使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制冷运转时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加热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1泵26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与第1切换阀61d连接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室内单元30d的室内热交换器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d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采暖。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从室内单元30d流出、导通第4延长配管44以及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经由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第2切换阀62d)再次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
另一方面,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冷却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2泵27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与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连接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的室内热交换器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制冷。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流出、导通第4延长配管44、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处合流,然后,再次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图8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9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8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并且,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9所示的点[a]~点[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8所示的[a]~[e]处的制冷剂状态。
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例如是3台室内单元30进行采暖运转、1台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那样的采暖负荷大的情况下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另外,在图8中,将进行采暖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制冷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与各个室内单元连接的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与各个室内单元连接的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采暖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将四通阀12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部20。在中继部20中,缩小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开度,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另外,在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将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以及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切换成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并且,将第1切换阀61d以及第2切换阀62d切换成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9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以及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4),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另外,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即,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9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9的点[c]至点[d]所示的垂线表示。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即,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9的点[d]至[e]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该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9的点[e]至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接着,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由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驱动,因此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双方中循环。即,使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双方发挥作用。首先,对使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采暖运转时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然后对使室内单元30d进行制冷运转时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加热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1泵26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与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连接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的室内热交换器31。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采暖。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流出、导通第4延长配管44、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以及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处合流,然后再次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
另一方面,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冷却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2泵27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与第1切换阀61d连接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室内单元30d的室内热交换器31。另外,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d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制冷。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从室内单元30d流出、导通第4延长配管44、第2切换阀62d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并经由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再次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与设置于例如存在人的空间(居住空间或人往来的空间等)中的室内单元30连接,在该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水或防冻溶液等利用侧制冷剂,因此能够防止有可能对人体或者安全性造成影响的制冷剂向存在人的空间泄漏。另外,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00,由于在中继部20中设置有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的回路结构,因此能够通过两根延长配管(第1延长配管41以及第2延长配管42)连接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并能够通过两根延长配管(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连接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
即,可以分别通过两根延长配管连接室外单元10和中继部20、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能够实现配管材料的成本降低和设置工作量的大幅降低。一般地,分别通过4根延长配管连接室外单元和中继部、中继部和室内单元,但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将延长配管的根数减半,因此能够大幅降低配管根数的成本。另外,尤其是在设置于大厦等建筑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大幅降低因配管长度而产生的成本。
另外,由于在室外单元10中设置有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因此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总是通过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从中继部20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总是通过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因此,由于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总是形成相向流,所以热交换效率变高。并且,由于在室外单元10中设置有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因此从中继部20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总是通过第1延长配管41,所以,能够使第1延长配管41的壁厚较薄,能够进一步降低配管的成本。
根据该空气调节装置100,由于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是能够分离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以往使用水制冷剂的设备的再利用。即,仅通过再利用已经设置的室内单元以及延长配管(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的延长配管)、并将中继部20与已经设置的室内单元以及延长配管连接,就能够容易地构成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另外,由于能够再利用已经设置的室内单元以及延长配管,因此仅设置连接作为共用部分的中继部20即可,不会对设置有室内单元的室内等产生影响。
即,能够不受施工时的制约而连接中继部20。
根据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由于将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不设置在室内单元30中而是设置在中继部20中,因此因流入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制冷剂流量增大而产生的振动或者此时产生的制冷剂音,不会传递到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能够提供安静的室内单元30。其结果,空气调节装置100不会使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中的用户产生不适感。
图10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其它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10,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其它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图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是经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所有热源侧制冷剂都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结构,但是图10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是并非全部的热源侧制冷剂都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而是使一部分旁通的结构。另外,图10一并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并且,在图10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如图10所示,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中继部20中设置有旁通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旁通配管45、控制导通该旁通配管4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6。旁通配管45设置成将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和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和室外单元10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连接。另外,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6设置于旁通配管45。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这样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图11所示的点[a]~点[g]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10所示的[a]~[g]处的制冷剂状态。另外,在图10中,将进行采暖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制冷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采暖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与在图8中说明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同样地切换四通阀12。在中继部20中,与在图8中说明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同样地控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第1泵26、第2泵27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各第1切换阀61以及各第2切换阀62),并且,进行控制、以缩小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6的开度。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另外,对于与在图8中说明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同样的动作省略说明。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的一部分,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1的点[c]至点[d]所示的垂线表示。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1的点[d]至[e]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另一方面,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的剩余部分,流入旁通配管45,由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6节流而膨胀(减压)。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1的点[c]至点[f]所示的垂线表示。由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6节流的制冷剂,与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蒸气状制冷剂合流,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并从中继部20流出。该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单元10,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室外热交换器13以及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若这样地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00,则在具有由图1~图9所说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在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能够降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另外,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出口侧,热源侧制冷剂成为过热状态,因此通过设置测定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出口侧的过热度的过热度检测器,例如测定制冷剂的温度及压力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或者测定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出入口的制冷剂温度的2台温度传感器,和计算过热度的过热度运算器,也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即,能够根据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出口侧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控制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在图10中,流入中继部20的所有热源侧制冷剂都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但是如图13所示,也可以形成如下的结构,即,不使流入中继部20的所有热源侧制冷剂都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而是使一部分旁通。即,可以在中继部20设置旁通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旁通配管48A、和控制导通该旁通配管48A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A。
若形成这样的结构,则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能够降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提高热交换效率。另外,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能够旁通不与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并能够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损失,提高效率。另外,在图13中,表示了对图12所示的结构不设置气液分离器47的构成例,其它的结构采用在图12中说明的结构。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以使用一边通过冷凝器液化一边散热的制冷剂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将以超临界状态降温同时散热的制冷剂(例如,作为自然制冷剂之一的二氧化碳等)用作热源侧制冷剂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在将这样的制冷剂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使上述的冷凝器作为散热器而动作。
图12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其它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12,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其它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设置有气液分离器47,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以使蒸气状制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使液状制冷剂不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方式使进行旁通。另外,图12一并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图12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并且,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如图12所示,在该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中继部20设置有气液分离器47和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所述气液分离器47将热源侧制冷剂分离成蒸气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所述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使由气液分离器47分离的液状制冷剂向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之间旁通。气液分离器47设置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以连接气液分离器47、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之间的方式进行设置。另外,在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导通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这样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图14所示的点[a]~点[g]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12所示的[a]~[g]处的制冷剂状态。另外,在图12中,将进行制冷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采暖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与在图6中说明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同样地切换四通阀12。在中继部20中,与在图6中说明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同样地控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第1泵26、第2泵27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各第1切换阀61以及各第2切换阀62),并且,为了通过气液分离器47分离蒸气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以缩小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的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14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一边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3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4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导通第2延长配管42,并流入中继部20。流入到中继部20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47,被分离成蒸气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分别由图14的从点[c]的气液二相状态成为点[d]的饱和蒸气的虚线箭头、和从点[c]的气液二相状态成为点[e]的饱和液的虚线箭头表示。并且,蒸气状制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液状制冷剂导通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
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通过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一边向在该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4的点[d]至点[f]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另一方面,导通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的液状制冷剂,由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稍微减压。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4的点[e]至点[f]所示的垂线表示。由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49稍微减压的制冷剂,然后与通过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散热的制冷剂合流。合流后的制冷剂,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4的点[f]至点[g]所示的垂线表示。
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节流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在冷却利用侧制冷剂的同时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4的点[g]至[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以及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若这样地构成空气调节装置100,则在具有在图1~图9中说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在填充了在高压侧一边冷凝一边散热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旁通第1中间热交换器21,能够用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的散热的气体制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因此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散热后的制冷剂与在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48中流动的制冷剂合流后,即能够使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入口的制冷剂的熵较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对将一边冷凝一边散热的制冷剂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填充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以超临界状态散热的制冷剂作为热源侧制冷剂填充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在将这样的制冷剂填充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情况下,作为冷凝器而动作的热交换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或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作为散热器而进行动作,制冷剂一边散热一边降低温度。
实施方式2.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15,对空气调节装置200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2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同样地设置于大厦或公寓等中,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而同时供给制冷负荷以及采暖负荷。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为基础,具有在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21之间设置有第3中间热交换器23和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8的中继部20a。即,在空气调节装置200中,按顺序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串联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第3中间热交换器23、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8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并将它们设置在中继部20a内。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同样地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8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同样地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膨胀。
在中继部20a内,分支有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并经由第3中间热交换器23。另外,在与第3中间热交换器23连接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上设置有第3切换阀63,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上设置有第4切换阀64。第3切换阀63以及第4切换阀64由三通阀构成,其能够切换导通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或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调整利用侧制冷剂向第3中间热交换器23的流入。
即,在空气调节装置200中,通过第3切换阀63以及第4切换阀64能够有选择地切换在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中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在被第1泵26吸引后、在与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的路径,或者在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中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在被第2泵27吸引后、在与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的路径的任一方。另外,通过第3切换阀63、第4切换阀64构成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5。
因此,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在全制冷运转模式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能够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同样地将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用于冷却利用侧制冷剂的蒸发器而进行运转,在全采暖运转模式和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能够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同样地将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用于加热利用侧制冷剂的冷凝器而进行运转。即,能够与室内单元30中的负荷的大小相对应,使第3中间热交换器23发挥作用。
根据该实施方式2,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当在室内单元30中采暖的热负荷多时,能够将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而加以利用,当在室内单元30中制冷的热负荷多时,能够将第3中间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加以利用。因此,能够使中继部20a的热交换器的全部能力(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以及第3中间热交换器23的合计的能力)较小,能够实现中继部20a所具有的热交换器的紧凑化。
即,有助于中继部20a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3.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16,对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3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200同样地设置在大厦或公寓等中,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而同时供给制冷负荷以及采暖负荷。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以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为基础,不具有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而是具有设置有膨胀装置80的中继部20b。该膨胀装置80包括:用于回收热源侧制冷剂减压时的膨胀动力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将该膨胀动力传递到压缩部82的动力传递部83;使用从动力传递部83传递的膨胀动力、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部82。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设置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另外,膨胀装置的压缩部82,设置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外单元10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
即,在空气调节装置300中,按顺序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串联第1中间热交换器21、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以及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另外,在中继部20b中设置有旁通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的压缩部旁通管85。该压缩部旁通管85,连接压缩部82的上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和压缩部82的下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旁通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
在该压缩部旁通管85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导通压缩部旁通管8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的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
在此,对空气调节装置300所进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300,根据来自各室内单元30的指示,能够通过该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3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200同样地,能够进行4个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面,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气调节装置300所进行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1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18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并且,在图17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18所示的点[a]~点[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是图17所示的[a]~[d]处的制冷剂状态。对于该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全部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在中继部20b中,关闭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停止第1泵26,驱动第2泵27,切换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和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18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考虑到室外热交换器13的压力损失,由图18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b。流入中继部20b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经由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由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膨胀动力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对于膨胀动力回收部81中的制冷剂的变化,由于膨胀动力被回收,因此熵减少。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8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的垂线表示。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膨胀动力并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8的点[d]至[e]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流入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在由经由动力传递部83传递的动力压缩后排出。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18的点[e]至点[a]所示的等熵线表示。由压缩部82压缩的制冷剂导通第1延长配管41,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以及四通阀12返回到压缩机11。
[全采暖运转模式]
图19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0是表示该全采暖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19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另外,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20所示的点[a]~点[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图19所示的[a]~[e]处的制冷剂状态。对于该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所有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部20。在中继部20中,使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的开度处于全开状态,驱动第1泵26、停止第2泵27,并切换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20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以及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4),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另外,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0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膨胀动力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0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的垂线表示。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膨胀动力而减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一部分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流入压缩部82的制冷剂,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并由经由动力传递部83传递的动力压缩。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0的点[d]至点[d’]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由压缩部82压缩的制冷剂,在压缩部82的内部被减压至通过压缩部旁通管85的剩余的制冷剂的压力。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0的点[d’]至点[d”]所示的等熵线表示。该制冷剂,与在压缩部旁通管85中流动的剩余的制冷剂合流。此时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20的点[d”]至点[e]所示的水平线表示。
经由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导通压缩部旁通管85,并经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而流入到压缩部82的下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即,由压缩部82压缩的制冷剂,与从压缩部旁通管85流入的剩余的制冷剂混合,被减压。此时的制冷剂的变化,由图20的点[d]至[e]所示的水平线表示。混合了的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该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3)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0的点[e]至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21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2是表示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21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并且,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22所示的点[a]~点[f]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图21所示的[a]~[f]处的制冷剂状态。
在该图21中,将进行制冷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采暖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关于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利用侧制冷剂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在中继部20中,使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的开度处于全开状态,并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
另外,在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中,切换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以及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并且,切换第1切换阀61d以及第2切换阀62d,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由压缩机11压缩,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排出。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22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2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而导通第2延长配管42,并流入中继部20。流入中继部20的高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首先由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2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膨胀动力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2的点[d]至点[e]所示的稍微倾斜的垂线表示。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了膨胀动力而被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2的点[e]至[f]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流入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并由膨胀动力回收部81回收,在由经由动力传递部83传递的动力压缩后被排出。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2的点[f]至点[a]所示的等熵线表示。被压缩部82压缩的制冷剂,导通第1延长配管41,并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以及四通阀12而返回压缩机11。
[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图23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300的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图24是表示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另外,在图23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所循环的配管。并且,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另外,图24所示的点[a]~点[e]的制冷剂状态分别为图23所示的[a]~[e]处的制冷剂状态。
在该图23中,将进行采暖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制冷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与它们分别连接的第1切换阀61设定为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d,将与它们分别连接的第2切换阀62设定为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对于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采暖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部20。在中继部20中,使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的开度处于全开状态,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另外,在中继部20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切换第1切换阀61a~第1切换阀61c以及第2切换阀62a~第2切换阀62c,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并且,切换第1切换阀61d以及第2切换阀62d,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被排出。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24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以及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另外,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4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在膨胀装置80的膨胀动力回收部81中被回收膨胀动力而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4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的垂线表示。在膨胀动力回收部81中被回收膨胀动力而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4的点[d]至[e]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由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加热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在被压缩后,在压缩部82的出口处被减压。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4的点[e]至点[e’]所示的等熵线、点[e’]至点[e”]所示的等熵线表示。由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加热的制冷剂的剩余部分,导通压缩部旁通管85,经由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而流入压缩部82的下游侧的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即,由压缩部82压缩的制冷剂,与从压缩部旁通管85流入的剩余的制冷剂混合、被减压。
被混合的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该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4的点[f]至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而返回压缩机11。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300,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能够将热源侧制冷剂膨胀时产生的动力用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升压),提高制冷循环效率。另外,若将空气调节装置300的结构用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则在空气调节装置200所具有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循环效率。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以将膨胀装置80的压缩部82设置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出口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在全采暖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为了压缩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也可以将压缩部82设置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入口侧。若形成这样的形态,则能够在全采暖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压缩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能够实现提高全采暖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中的制冷循环效率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25,对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4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300同样地设置在大厦或公寓等中,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能够同时供给制冷负荷以及采暖负荷。另外,在实施方式4中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5所示,该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0,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为基础,具有将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设置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上游侧、将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设置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下游侧的中继部20c。另外,在中继部20c中设置有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将通过第1中间热交换器21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或通过第2中间热交换器22进行热交换的利用侧制冷剂的任一方,或者双方供给到所选择的室内单元30。
即,在中继部20c中,按顺序通过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串联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下面,为了方便称为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而进行说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并将它们设置在中继部20c内。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与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同样地,作为减压阀或膨胀阀而发挥作用,对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减压、使其膨胀。该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可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具有多个水流路切换阀(第5切换阀66、第6切换阀67、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第5切换阀66、第6切换阀67、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设置有与连接于中继部20c的室内单元30的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各4个)。另外,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中与连接于中继部20c的室内单元30的台数相对应地进行分支(在此为各分成4支),并连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和与各个室内单元30连接的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即,第5切换阀66、第6切换阀67、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设置于分支的各个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
第5切换阀66设置于第1泵26与各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即,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入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该第5切换阀66由两通阀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与第1泵26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与第3延长配管43连接。第6切换阀67设置于第2泵27与各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即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入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该第6切换阀67由两通阀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与第2泵27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与第3延长配管43连接。
第7切换阀68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即,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出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该第7切换阀68由二方阀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与第4延长配管44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与第1泵26连接。第8切换阀69,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即,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的流出侧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该第8切换阀69由两通阀构成,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与第4延长配管44连接,并且,经由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与第2泵27连接。
在此,对空气调节装置400所进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400根据来自各室内单元30的指示,能够在该室内单元30中进行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4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300同样地,能够进行四种运转模式(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下面,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气调节装置300所进行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全采暖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采暖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26为表示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根据图25以及图26,与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气调节装置400所进行的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所有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在中继部20c中,使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的开度都处于全开状态,缩小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的开度,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并使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的第5切换阀66、第6切换阀67、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都处于全开状态,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被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若没有与周围的热交换,则由图26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并且,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一边向室外空气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室外热交换器13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压力大致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考虑到室外热交换器13的压力损失,由图26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2)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c。流入中继部20c的高压的液状制冷剂,由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节流而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熵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6的点[c]至点[d]所示的垂线表示。
由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从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压力大致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考虑到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压力损失,由图26的点[d]至[e]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通过第1流量控制装置25a,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从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吸热,由此一边冷却利用侧制冷剂,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的制冷剂的变化,在压力大致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此时的制冷剂变化,考虑到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压力损失,由图25的点[e]至[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导通第1延长配管41,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1)以及四通阀12返回到压缩机11。
接着,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双方。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冷却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1泵26以及第2泵27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5切换阀66以及第6切换阀67,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各个室内热交换器31。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从室内空气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制冷。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第4延长配管44,通过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合流,在分支后,再次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全采暖运转模式]
图27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变化的p-h线图(表示制冷剂的压力与熵的关系的线图)。根据图25以及图27,与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一起对空气调节装置400所进行的全采暖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在所有的室内单元30都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向中继部20c流入。在中继部20c中,使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以及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处于全开状态,缩小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的开度,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并使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的第5切换阀66、第6切换阀67、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都处于全开状态,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各室内单元30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
首先,对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通过压缩机11压缩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在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后被排出。
该压缩机11的制冷剂压缩过程,由图27的点[a]至点[b]所示的等熵线表示。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以及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4),导通第2延长配管42,并经由中继部20c的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并且,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7的点[b]至点[c]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
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流出的高压的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入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一边向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散热一边进一步冷凝,成为高压的液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7的点[c]至点[d]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流出的制冷剂,由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节流、膨胀(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7的点[d]至点[e]所示的垂线表示。
由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导通热源侧制冷剂配管2以及第1延长配管41,流入室外单元10。该制冷剂经由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止回阀53)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3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变化,由图27的点[e]至点[a]所示的稍微倾斜且接近水平的直线表示。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蒸气状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接下来,对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全采暖运转模式中,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双方。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由热源侧制冷剂加热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1泵26以及第2泵27流入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流入到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的利用侧制冷剂,通过第5切换阀66以及第6切换阀67,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以及第3延长配管43,流入各个室内热交换器31。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31中向室内空气散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的空气调节对象区域的采暖。然后,从室内热交换器31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导通第4延长配管44,通过第7切换阀68以及第8切换阀69,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合流,在分支后,再次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该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是例如3台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1台室内单元30进行采暖运转那样的制冷负荷大的情况下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另外,在图25中,将进行制冷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采暖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5切换阀66设定为第5切换阀66a~第5切换阀66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6切换阀67设定为第6切换阀67a~第6切换阀67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7切换阀68设定为第7切换阀68a~第7切换阀68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8切换阀69设定为第8切换阀69a~第8切换阀69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制冷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3。在中继部20c中,缩小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的开度,使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处于全开状态,并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
并且,在中继部20c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处,关闭第5切换阀66a~第5切换阀61c以及第7切换阀68a~第7切换阀68c,打开第6切换阀67a~第6切换阀67c以及第8切换阀69a~第8切换阀69c,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打开第5切换阀66d以及第7切换阀68d,关闭第6切换阀67d以及第8切换阀69d,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切换。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另外,对于热源侧制冷剂与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采暖主体运转模式]
该采暖主体运转模式,是例如3台室内单元30进行采暖运转、1台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那样的采暖负荷大的情况下的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模式。另外,在图25中,将进行采暖运转的3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从纸面左侧开始的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b、室内单元30c,将进行制冷运转的纸面右侧的1台室内单元30设定为室内单元30d,以此进行图示。另外,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d相对应,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5切换阀66设定为第5切换阀66a~第5切换阀66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6切换阀67设定为第6切换阀67a~第6切换阀67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7切换阀68设定为第7切换阀68a~第7切换阀68d,将分别与它们连接的第8切换阀69设定为第8切换阀69a~第8切换阀69d,以此进行图示。
在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进行采暖运转、室内单元30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在室外单元10中,切换四通阀12、以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室外热交换器13而流入中继部20c。在中继部20c中,缩小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a的开度,使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b以及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c处于全开状态,并驱动第1泵26以及第2泵27。
另外,在中继部20c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a中,打开第5切换阀66a~第5切换阀61c以及第7切换阀68a~第7切换阀68c,关闭第6切换阀67a~第6切换阀67c以及第8切换阀69a~第8切换阀69c,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室内单元30a~室内单元30c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切换,并且,关闭第5切换阀66d以及第7切换阀68d,打开第6切换阀67d以及第8切换阀69d,以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室内单元30d之间循环的方式进行切换。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1的运转。另外,对于热源侧制冷剂与利用侧制冷剂的流动,由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400,除了具有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所具有的效果之外还具有如下的效果,即,能够分别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以及全采暖运转模式中利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和第1泵26以及第2泵27,能够实现第1中间热交换器21、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小型化。即,有助于中继部20c的紧凑化。
实施方式5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500的回路结构的回路图。根据图28,对空气调节装置500的结构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该空气调节装置500,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空气调节装置3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400同样地设置于大厦或公寓等中,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以及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而能够同时供给制冷负荷以及采暖负荷。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以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该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装置500,以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为基础且具有中继部20d,该中继部20d设置有用于控制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设置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之间,特别是用于控制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2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设置在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与室内单元30之间,特别是用于控制向室内单元30供给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
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包括两个第1温度传感器91(第1温度传感器91a以及第1温度传感器91b)、两个第2温度传感器92(第2温度传感器92a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92b)、两个变换器93(变换器93a以及变换器93b)。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包括相当于室内单元30的台数的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相当于室内单元30的台数的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a~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d)、相当于室内单元30的台数的流量控制阀98(流量控制阀98a~流量控制阀98d)。另外,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也通过变换器93进行控制。
第1温度传感器91a设置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与第1泵26之间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用于检测该位置处的导通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第1温度传感器91b设置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与第2泵27之间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用于检测该位置处的导通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由第1温度传感器91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传送到变换器93。另外,第1温度传感器91只要是能够检测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的传感器即可,例如可以由温度计或热敏电阻等构成。
第2温度传感器92a设置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与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之间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用于检测该位置处的导通第1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a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第2温度传感器92b设置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与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之间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用于检测该位置处的导通第2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b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由第2温度传感器92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传送到变换器93。另外,第2温度传感器92只要是能够检测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的传感器即可,例如可以由温度计或热敏电阻等构成。
变换器93a与第1泵26连接,用于调整第1泵26的驱动、控制在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变换器93b与第2泵27连接,用于调整第2泵27的驱动、控制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即,变换器93根据来自第1温度传感器9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92的温度信息,调整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控制流入室内单元30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
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设置于第1切换阀61与流量控制阀98a~流量控制阀98d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用于检测流入室内单元30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由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传送到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另外,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只要是能够检测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的传感器即可,例如可以由温度计或热敏电阻等构成。
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a~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d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31与第2切换阀62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用于检测从室内单元30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由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a~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d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被传送到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另外,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a~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d只要是能够检测导通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内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的传感器即可,例如可以由温度计或热敏电阻等构成。
流量控制阀98a~流量控制阀98d设置于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a~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d与室内热交换器31之间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通过由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开闭,能够调整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3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并且,控制装置既可以搭载于变换器93a、变换器93b,也可以独立于变换器93a、变换器93b而设置。另外,以变换器93a以及变换器93b控制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由控制装置控制变换器93a以及变换器93b而调整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
在此,对空气调节装置500所进行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变换器93a以及变换器93b,根据来自各温度传感器的信息控制第1泵26以及第2泵27,调整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变换器93例如可以调整设置于室内单元30中的送风机的风量、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并且,也可以设置旁通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旁通管和用于控制导通该旁通管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的阀装置、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另外,也可以具有多个泵,根据运转的泵的台数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
若经由遥控等从用户向室内单元30发出了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的指示,则变换器93开始与该指示相对应的控制动作。首先,变换器93根据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以及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所检测到的温度信息,掌握设置有收到指示的室内单元30的室内等的环境状况。并且,变换器93以补足这些温度信息与规定的温度的差量的方式、决定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排出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
另外,变换器93监视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以及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所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并且根据第1温度传感器9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92所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适当调整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动作。
[制冷运转时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的控制动作]
首先,变换器93确定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30,与室内单元30的运转台数相对应,控制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在此,对上述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停止第1泵26,驱动第2泵27,以调整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参照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2以及实施方式3所示的图17)。
在全制冷运转时,变换器93b在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1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的驱动,以增加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b在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1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的驱动,以减少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另外,变换器93b在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2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的驱动、以增加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b在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2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的驱动、以减少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采暖运转时的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的控制动作]
首先,变换器93确定进行采暖运转的室内单元30,与室内单元30的运转台数相对应,控制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在此,对上述的全采暖运转模式时的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进行说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驱动第1泵26,停止第2泵27,以调整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参照实施方式1所示的图4以及实施方式3所示的图19)。
在全采暖运转时,变换器93a在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3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1泵26的驱动、以减少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a在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3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1泵26的驱动、以增加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另外,变换器93a在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4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1泵26的驱动、以减少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a在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4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2泵27的驱动、以减少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制冷采暖同时运转时的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的控制动作]
首先,变换器93确定进行制冷运转或采暖运转的室内单元30,与室内单元30的运转台数相对应,控制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驱动。在此,对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中循环的情况(至少1台室内单元30进行采暖运转的情况),以及使利用侧制冷剂在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中循环的情况(至少1台室内单元30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进行使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变换器93a在判断来自第2温度传感器92a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5时,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一泵26、以减少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在判断来自第2温度传感器92a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5时,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采暖空气,并控制第1泵26、以增加第1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1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在进行第2中间热交换器22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变换器93在判断来自第2温度传感器92b的温度信息高于规定温度T6时,判断为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以增加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另一方面,变换器93在判断来自第2温度传感器92b的温度信息低于规定温度T6时,判断为不需要进一步向室内等供给制冷空气,并控制第2泵27、以减少第2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2中的利用侧制冷剂的循环量。
接下来,对空气调节装置500进行的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的控制动作的一例进行简单说明。变换器93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并且也能够控制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变换器93根据来自第1温度传感器91以及第2温度传感器92的温度信息控制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四通阀12的切换、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或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86)的开度、用于向室外热交换器13供给空气的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开度等,以调整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在用户经由遥控等向室内单元30发出制冷运转或者采暖运转的指示时,变换器93开始与该指示相对应的控制动作。首先,变换器93控制四通阀12的切换,确定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并且,变换器93确定压缩机11的驱动频率、送风机的旋转、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25的开度,开始与指示相对应的运转。然后,变换器93通过控制第1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0以及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而调整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并且,通过控制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而调整流入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如上所述,在空气调节装置500中,由于能够与室内单元30的热负荷相对应地控制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因此能够降低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动力。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500中,与以往的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不同,不需要在室内单元30中设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中的节流装置)。因此,在通过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时,能够降低室内单元30所产生的噪音以及振动,能够提高用户的利便性。
另外,在以往的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中,检测流入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温度和从室外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并根据这些温度控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以调整室内温度。因此,为了调整室内温度,除了室外单元与中继部的通信外,还必须进行中继部与室内单元的通信。但是,在空气调节装置500中,能够根据设置于中继部20d的各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进行室内的温度调节。因此,不需要用于室内的温度调整的中继部20d与室内单元30的通信,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化。
另外,在实施方式5中,以变换器93进行各种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独立于变换器93而设置控制装置,使该控制装置进行各种控制。另外,也可以分别在室外单元10、中继部20d以及室内单元30中设置控制装置,通过各控制装置进行通信而进行各设备的控制。另外,也可以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设置用于检测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调整在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实施方式5中所示的规定温度(规定温度T1~规定温度T6),例如是由用户指定的温度、预先设定于空气调节装置500的温度,或者是由根据这些温度和设置于室内单元30的送风机的转速等值进行运算而计算出的修正温度等确定的值。另外,对于变换器93,以根据室内流出侧温度传感器97以及室内流入侧温度传感器96检测到的温度信息双方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根据任意一个温度信息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另外,也可以根据由室内单元30指定的温度、预先设定于空气调节装置500的温度、根据这些温度信息计算出的值(例如,差温等),或者由这些温度和设置于室内单元30的送风机的转速等的值计算出的修正温度等控制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
在实施方式5中,以在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中设置有流量控制阀98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代替流量控制阀98,也可以设置用于连接室内热交换器31的制冷剂流入侧的配管和制冷剂流出侧的配管的旁通配管、用于控制导通该旁通配管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的阀装置而构成第2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95。这样也可以调整流入室内热交换器31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另外,在该实施方式5中说明的控制动作,也能够适用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用温度信息而控制泵或流量控制阀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代替温度传感器而设置压力传感器、根据泵的出入口的压力差等控制流量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6.
图29是实施方式6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概略图。在该实施方式6中,表示了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向大厦设置的方法的一例。如图29所示,室外单元10设置于大厦700的屋顶上。在设置于大厦700的1层的共用空间721中设置有中继部20(包括中继部20a、中继部20b、中继部20c以及中继部20d)。另外,在设置于大厦700的1层的居住空间711中设置有4台室内单元30。
另外,同样地,在大厦700的2层以及3层,也在共用空间722以及共用空间723中设置有中继部20,在居住空间712以及居住空间713中设置有4台室内单元30。在此,共用空间721~共用空间723是指设置于大厦700的各层的机械室、共用走廊、门厅等。即,共用空间721~共用空间723是指设置于大厦700的各层的居住空间711~居住空间713以外的空间。
设置于各层的共用空间(共用空间721~共用空间723)的中继部20,通过设置于配管设置空间730的第1延长配管41以及第2延长配管42而与室外单元10连接。另外,设置于各层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711~居住空间713)的室内单元30,分别通过设置于各层的共用空间的中继部20、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而连接。
在这样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空气调节装置300、空气调节装置400或空气调节装置500)中,水等利用侧制冷剂在设置于居住空间711~居住空间713的配管中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热源侧制冷剂向居住空间711~居住空间713中泄漏,该热源侧制冷剂被限制了向空间中泄漏的制冷剂的容许浓度。另外,各层的室内单元30能够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
另外,由于室外单元10以及中继部20设置于居住空间以外的场所,因此容易维护。此外,由于中继部20和室内单元30形成为能够分离的结构,因此在更换以往使用水制冷剂的设备而设置空气调节装置时,能够再利用室内单元30、第3延长配管43以及第4延长配管44。另外,室外单元10未必需要设置在大厦700的屋顶,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地下或各层的机械室等中。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畴以及精神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者改变。另外,也可以代替设置于室外单元10的四通阀12而形成设置有2台三通切换阀的形式。在实施方式1中,室外单元10以及室内单元30的「单元」,不一定是指全部的结构要素都设置于相同的壳体内或者壳体外壁。例如,即使将室外单元10的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配置在不同于收容了室外热交换器13的壳体的其它部位,该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各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的第1切换阀61以及第2切换阀62为三通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实施方式4所示,也可以代替三通阀而设置2台两通切换阀构成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60。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300所进行的任一个运转模式下都能够总是将通过两通切换阀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保持为一定方向,能够简化阀的密封结构。
另外,即使将中继部20(包括中继部20a、中继部20b、中继部20c以及中继部20d)的第1泵26以及第2泵27配置在不同于收容了第1中间热交换器21和第2中间热交换器的壳体的其它部位,该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也可以在室外单元10中设置多个由室外热交换器13或压缩机11构成的装置,使从各单元流出的制冷剂合流并使其导通第2延长配管42、流入中继部20,且使从中继部20流出的制冷剂导通第1延长配管41,在分支后流入各单元。
另外,虽然在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200、空气调节装置300、空气调节装置400以及空气调节装置500的利用侧制冷剂配管3中,没有设置用于捕捉利用侧制冷剂中的杂质等的过滤器、用于防止因利用侧制冷剂的膨胀而导致的配管破损的膨胀容器、用于调整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排出压力的定压阀等,但是也可以具有这些装置这样的用于防止第1泵26以及第2泵27的阀堵塞等的辅助设备。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在室外单元10中设置有热源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50、由第1中间热交换器21以及第2中间热交换器22使热源侧制冷剂回路A和利用侧制冷剂回路B形成为相向流形式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Claims (1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
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和多个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
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
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多台室内单元的每一个,
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
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的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位于上游侧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的入口侧的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以及设置于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位于下游侧的第2中间热交换器的出口侧的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
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和多个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
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上述第1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上述第2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以及上述第3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
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内单元的每一个,
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
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旁通配管和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机构,
上述旁通配管旁通设置于上述中继部的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至少1台;
上述旁通制冷剂流量控制机构设置于上述旁通配管,控制在该旁通配管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
上述气液分离器设置于位于上述中继部的上游侧的第1中间热交换器的入口侧;
上述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将由上述气液分离器分离的液状制冷剂旁通到上述第1中间热交换器的出口侧;
上述液状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上述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控制在该液状制冷剂旁通配管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该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串联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该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各中间热交换器之间,包括回收热源侧制冷剂的减压时的膨胀动力的膨胀动力回收部以及使用该膨胀动力压缩热源侧制冷剂的压缩部;
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该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并联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每一个与多个室内热交换器,
上述压缩机以及上述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室外单元,
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上述膨胀装置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中继部,上述多台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多台室内单元的每一个,
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
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压缩部旁通管和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
该压缩部旁通管连接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的上述压缩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旁通上述压缩部;
该制冷剂流量控制装置设置于上述压缩部旁通管,控制在该压缩部旁通管中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量。
7.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两根延长配管连接上述中继部和上述多个室内单元的每一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继部设置有能够有选择地切换设置于上述中继部的上述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的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
上述利用侧制冷剂流路切换部通过与选择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任一个的上述室内热交换器连接而有选择地切换上述多个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9.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上述中继部的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
使在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形成为相向流。
10.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继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在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的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根据流入上述室内单元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以及从上述室内单元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调整向上述室内单元供给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利用侧制冷剂流量控制部,根据流入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以及从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温度中的至少一个调整向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供给的利用侧制冷剂的流量
13.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利用侧制冷剂回路循环的利用侧制冷剂使用水以及防冻溶液中的至少一种。
14.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回路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使用自然制冷剂或地球温室化系数比氟利昂制冷剂小的制冷剂。
15.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台中间热交换器中,上述热源侧制冷剂在超临界状态下不冷凝地加热上述利用侧制冷剂。
16.如权利要求1、2以及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内单元设置于设在大厦的各层的居住空间中,
上述室外单元以及上述中继部设置于上述居住空间以外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部设置于设在上述大厦的共用空间中。
CN2008801289327A 2008-04-30 2008-11-17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016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9073 2008-04-30
JP2008119073 2008-04-30
PCT/JP2008/070841 WO2009133644A1 (ja) 2008-04-30 2008-11-1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6442A true CN102016442A (zh) 2011-04-13
CN102016442B CN102016442B (zh) 2013-06-26

Family

ID=41254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89327A Active CN102016442B (zh) 2008-04-30 2008-11-17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12825B2 (zh)
EP (1) EP2284456B1 (zh)
JP (1) JP5188572B2 (zh)
CN (1) CN102016442B (zh)
WO (1) WO2009133644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05673A (zh) * 2014-11-12 2016-05-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849481A (zh) * 2013-12-11 2016-08-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6833534A (zh) * 2016-12-07 2017-06-13 广东鸿美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扇冷却剂
CN107532830A (zh) * 2015-04-20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12771315A (zh) * 2018-09-28 2021-05-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3454408A (zh) * 2019-02-27 2021-09-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16081B1 (en) * 2009-04-01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EP2428749B1 (en) 2009-05-08 2019-04-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WO2011064814A1 (ja) * 2009-11-25 2011-06-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363663B1 (en) 2009-12-28 2015-04-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pump system
EP2535664B1 (en) * 2010-02-10 2018-03-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1099067A1 (ja) * 2010-02-10 2011-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2535667B1 (en) 2010-02-12 2018-09-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2762932B (zh) * 2010-02-17 2015-04-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2812309B (zh) * 2010-03-16 2015-12-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JP5595508B2 (ja) * 2010-09-30 2014-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070083A1 (ja) * 2010-11-24 2012-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650621B1 (en) * 2010-12-09 2019-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WO2012098584A1 (ja) * 2011-01-20 2012-07-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732992B2 (en) * 2011-01-27 2017-08-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he freezing of non-azeotropic refrigerant
EP2682686B1 (en) * 2011-03-01 2019-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733002B (zh) 2011-08-19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3072969A1 (ja) * 2011-11-18 2013-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S2749352T3 (es) * 2012-03-09 2020-03-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acondicionador de aire
EP2894410B1 (en) * 2012-08-08 2020-04-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4054091A1 (ja) * 2012-10-01 2014-04-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27612B1 (en) * 2012-11-30 202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5697710B2 (ja) * 2013-04-08 2015-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20160055583A (ko) * 2014-11-10 2016-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JP6522162B2 (ja) * 2016-01-08 2019-05-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545378B2 (ja) * 2016-06-08 2019-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中継機
US11060775B2 (en) 2017-03-09 2021-07-13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CN107477795A (zh) * 2017-08-28 2017-1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可燃冷媒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JP6925455B2 (ja) * 2018-02-07 2021-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JP6896161B2 (ja) 2018-04-04 2021-06-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室外機、中継機、熱源機、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EP3922918A4 (en) * 2019-02-05 2022-02-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DEVICE, OUTDOOR UNIT, RELAY UNIT, HEAT SOURCE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KR20200114031A (ko) * 2019-03-27 2020-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장치
KR102582538B1 (ko) * 2019-05-17 2023-09-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배관탐색방법
CN114341570A (zh) * 2019-09-04 2022-04-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压缩机单元及冷冻装置
US11287153B2 (en) * 2019-12-02 2022-03-29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isk reduction during refrigerant leak
KR20210096520A (ko) * 2020-01-28 2021-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JP2022129605A (ja) * 2021-02-25 2022-09-06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WO2023007700A1 (ja) * 2021-07-30 2023-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1753A (ja) * 1993-09-28 1995-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705031B2 (ja) * 1989-06-13 1998-01-26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323274A (ja) * 2000-04-26 2002-11-08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307358A (ja) * 2002-04-15 2003-10-31 Sanden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JP2004060956A (ja) * 2002-07-26 2004-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移動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61432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003079A (ja) * 2005-08-08 2006-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255889A (ja) * 2007-05-24 2007-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5079A (en) * 1978-12-29 1980-11-25 Masser Paul S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JPS5991566U (ja) 1982-12-10 1984-06-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熱源ヒ−トポンプ蓄冷熱装置
JPH01218918A (ja) * 1988-02-26 1989-09-01 Sanden Corp 車輌用空調装置
JPH0743187B2 (ja) 1988-10-28 1995-05-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754217B2 (ja) 1989-10-06 1995-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AU636215B2 (en) * 1990-04-23 1993-04-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5237833A (en) 1991-01-10 1993-08-2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conditioning system
US5103650A (en) * 1991-03-29 1992-04-1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friger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evaporators
JPH05256533A (ja) 1992-03-11 1993-10-0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5280818A (ja)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6337138A (ja) * 1993-05-27 1994-12-06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3063742B2 (ja) * 1998-01-30 2000-07-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JP2000046420A (ja) * 1998-07-31 2000-02-18 Zexel Corp 冷凍サイクル
US6170270B1 (en) 1999-01-29 2001-01-09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liquid-to-liquid heat transfer for warm liquid defrost
US6185956B1 (en) * 1999-07-09 2001-02-13 Carrier Corporation Single rotor expressor as two-phase flow throttle valve replacement
JP2002106995A (ja) * 2000-09-29 2002-04-10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4123829B2 (ja) *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226284B2 (ja) * 2002-07-12 2009-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896472B2 (ja) * 2002-09-04 2007-03-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凍装置
WO2004061306A1 (ja) * 2002-12-27 2004-07-22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超臨界冷凍サイクル用の斜板式可変容量コンプレッサ
JP4312039B2 (ja) * 2003-12-05 2009-08-12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超臨界冷媒の冷凍サイクルを有する車両用空調関連技術
JP4318567B2 (ja) * 2004-03-03 2009-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JP2006029744A (ja) * 2004-07-21 2006-02-02 Hachiyo Engneering Kk 集中式空気調和装置
KR101152936B1 (ko) * 2004-10-02 2012-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배관연결탐색방법
KR100619746B1 (ko) * 2004-10-05 2006-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기
JP4326004B2 (ja) 2004-11-01 2009-09-0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145144A (ja) * 2004-11-22 2006-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0733295B1 (ko) * 2004-12-28 2007-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에어컨의 과냉 장치
US7415838B2 (en) * 2005-02-26 2008-08-26 Lg Electronics Inc Second-refrigerant pump driv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KR100712483B1 (ko) * 2005-09-16 2007-04-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장고 및 그 운전제어방법
JP2007183045A (ja) 2006-01-06 2007-07-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5031B2 (ja) * 1989-06-13 1998-01-26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H0791753A (ja) * 1993-09-28 1995-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1289465A (ja) *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2323274A (ja) * 2000-04-26 2002-11-08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3307358A (ja) * 2002-04-15 2003-10-31 Sanden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JP2004053069A (ja) * 2002-07-17 2004-02-19 Fuji Electric Retail Systems Co Ltd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JP2004060956A (ja) * 2002-07-26 2004-02-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熱移動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614328A (zh) * 2003-11-07 2005-05-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003079A (ja) * 2005-08-08 2006-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および冷凍空調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7255889A (ja) * 2007-05-24 2007-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9481A (zh) * 2013-12-11 2016-08-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5605673A (zh) * 2014-11-12 2016-05-2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532830A (zh) * 2015-04-20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532830B (zh) * 2015-04-20 2019-12-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1156391B2 (en) 2015-04-20 2021-10-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6833534A (zh) * 2016-12-07 2017-06-13 广东鸿美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扇冷却剂
CN112771315A (zh) * 2018-09-28 2021-05-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2771315B (zh) * 2018-09-28 2022-04-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3454408A (zh) * 2019-02-27 2021-09-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13454408B (zh) * 2019-02-27 2022-07-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13802A1 (en) 2011-05-19
EP2284456A1 (en) 2011-02-16
EP2284456A4 (en) 2015-03-04
JPWO2009133644A1 (ja) 2011-08-25
CN102016442B (zh) 2013-06-26
WO2009133644A1 (ja) 2009-11-05
EP2284456B1 (en) 2017-05-10
JP5188572B2 (ja) 2013-04-24
US9212825B2 (en) 2015-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644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6550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38218B (zh) 空调装置
US888154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8820106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362126B (zh) 空调装置
CN102713469B (zh) 空调装置
US8844301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544973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ed pump operation
CN1024832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140459B2 (en) Heat pump device
CN10248327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733005B (zh) 空调装置
CN10259765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49A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285142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4813110A (zh) 空调装置
CN104813112A (zh) 空调装置
CN10309783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770724B (zh) 空调装置
CN1027539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06071269A (ja) 過冷却装置
CN10573728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