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481A -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9481A
CN105849481A CN201480067148.5A CN201480067148A CN105849481A CN 105849481 A CN105849481 A CN 105849481A CN 201480067148 A CN201480067148 A CN 201480067148A CN 105849481 A CN105849481 A CN 105849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or
refrigerant
pipe arrangement
uni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1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9481B (zh
Inventor
江口晃弘
神谷成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9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9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5Compression system with heat exchange between particular parts of th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中间单元(130)配置于室外单元(110)与多个室内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并包括多个第一单元(71)和多个液体连通单元(73)。第一单元(71)与从室外单元(110)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及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第一单元(71)隔着规定的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液体连通单元(73)的一端与从室外单元(110)延伸出的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朝室内单元(120)延伸的液体管(LP)连接。液体连通单元(73)隔着规定的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液体连通单元(73)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单元(71)和液体连通单元(73)被交替配置。

Description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制冷装置等中,存在一种配置于热源单元与多个利用单元之间并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39276)所公开的空调系统中,为了能在各利用单元中个别地选择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在热源单元与多个利用单元之间配置了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一般配置于狭小的天花板里等空间中,因此,要求构成得紧凑。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那样包括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施工,如图1所示,要求构成为集合了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在图1中,集成四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2以构成流路切换集合单元1。
但是,在现有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尺寸与集成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数量相应地增大,难以实现紧凑化。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紧凑性优异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与多个利用单元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包括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和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一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切换阀。第一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及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第一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液体连通管连接,另一端与朝利用单元延伸的液体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第二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制冷剂配管和第二制冷剂配管被交替配置。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包括: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这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及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以及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这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连接,另一端与液体管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第一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第二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制冷剂配管和第二制冷剂配管被交替配置。藉此,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
即,与相邻的第一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一制冷剂配管和与相邻的第二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二制冷剂配管被交替配置,因此,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一边保持规定的间隙,一边整齐排列。其结果是,削减了单元内的空开区域,并能将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紧凑地集成。因此,能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紧凑地构成,并提高了紧凑性。
另外,“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不仅仅指完全平行的情况,也包括相对于平行线稍许倾斜地延伸的情况。具体而言,在与和相邻的制冷剂配管平行的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的情况下,可解释为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制冷剂配管“大致平行地延伸”。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基础上,第一制冷剂配管和第二制冷剂配管被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第一制冷剂配管和第二制冷剂配管被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藉此,能抑制铅垂方向的长度根据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的数量增加。其结果是,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铅垂方向长度紧凑地构成。由此,在天花板里等、铅垂方向的长度较小的狭小空间中也容易设置,提高了施工性。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基础上,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用于去除杂质的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间隔比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的宽度小。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间隔比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的宽度小。藉此,能进一步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基础上,切换阀包括第一切换阀和第二切换阀。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延伸的直线上。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的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延伸的直线上。藉此,当将多个切换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比起各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从第一制冷剂配管延伸的直线上脱离的情况,能减小相邻的第一制冷剂配管间的间隔。其结果是,能进一步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
另外,若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分别包括在俯视观察时与第一制冷剂配管重叠的部分,则可解释为“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延伸的直线上”。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配置有过冷却热交换部。过冷却热交换部对流过第二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过冷却热交换部具有使流过第二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与流过其它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其它制冷剂配管具有用于对流过其它制冷剂配管内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第三切换阀。过冷却热交换部与第一制冷剂配管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的过冷却热交换部具有使流过第二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与流过其它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并与第一制冷剂配管大致平行地延伸。藉此,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并抑制了利用单元的性能降低。
即,通过将过冷却热交换部设于第二制冷剂配管,在一方利用单元进行制冷运转、其它利用单元进行制冷运转的状况下,能对由一方利用单元冷凝或散热后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并抑制其它利用单元的制冷能力的降低。另外,通过过冷却热交换部与第一制冷剂配管大致平行地延伸,即便在将上述过冷却热交换部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也能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藉此,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并抑制了利用单元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及第三集管。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及第三集管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第一集管及第二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经由第一集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经由第二集管与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第三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经由第三集管与液体连通管连接。
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第一制冷剂配管经由第一集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并经由第二集管与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经由第三集管与液体连通管连接。另外,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第一集管及第二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第三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
这样第一制冷剂配管或第二制冷剂配管经由集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吸入气体连通管或液体连通管连接,因此,能简易地将各制冷剂配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吸入气体连通管或液体连通管连接,提高了组装性。另外,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第一集管及第二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第三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因此,即便在第一制冷剂配管或第二制冷剂配管经由集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吸入气体连通管或液体连通管连接的情况下,也能整齐排列且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藉此,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及组装性。
另外,“大致垂直地连接”并不仅仅指完全垂直连接的情况,也包括相对于垂线稍许倾斜地连接的情况。具体而言,在和集管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相对于集管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的情况下,可解释为该制冷剂配管与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
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在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基础上,还包括第四集管、连接配管和旁通管。第四集管与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及第三集管大致平行地延伸。连接配管将第二集管和第四集管连接在一起,并将第二集管内的制冷剂输送至第四集管。连接配管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在与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第二部与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与第一部连接。第一部在与第二部连接的连接部分处与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旁通管将第四集管内的制冷剂旁通至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管与第四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
在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包括第四集管,因此,当将第二集管内的制冷剂旁通至第二制冷剂配管时,能抑制配管的连接形态变得烦杂,提高了组装性。
另外,第四集管与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及第三集管大致平行地延伸。将第二集管和第四集管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配管包括在与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且彼此连接在一起的第一部及第二部。将第四集管内的制冷剂旁通至第二制冷剂配管的旁通管与第四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藉此,即便在包括第四集管的情况下,也能整齐排列且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藉此,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及组装性。
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是第七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在第一工序中,制作出第一组装件。第一组装件是通过将第一集管或第二集管与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制作出的。在第二工序中,制作出第二组装件。第二组装件是通过将第三集管或第四集管与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制作出的。在第三工序中,将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组合在一起。
在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中,包括: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制作出第一集管或第二集管和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组装件;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制作出第三集管或第四集管和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二组装件;以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三工序中,将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组合在一起。藉此,能简单且高效地制造出紧凑性优异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即,目前,当制造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时,根据组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数量很花费组装时的工夫及工时。与此相对,在第八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中,抑制了组装时的工夫及工时根据组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数量而增加。藉此,能简单且高效地制造出紧凑性优异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能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并提高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提高了施工性。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能进一步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即便将多个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情况下,也能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并且抑制了利用单元的性能降低。
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及第七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提高了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紧凑性及组装性。
在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中,能简单且高效地制造紧凑性优异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单元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室外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室内单元及中间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中间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中间单元的右视图。
图7是中间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中间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中间单元的后视图。
图10是BS单元集合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B部分所示的BS单元的放大图。
图12是第一单元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一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16是BS单元集合体的分解图。
图17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的步骤的示意图。
图22是第一组装件和第二组装件合体后的仰视图。
图23是图10的A部分所示的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单元130在内的空调系统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上、下、左、右、前(正面)或后(背面)这样的方向是指图5至图15以及图17至图23所示的方向。
(1)空调系统100
图2是空调系统100的整体结构图。空调系统100设置于高楼、工厂等以实现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系统100是制冷剂配管方式的空调系统,其通过进行蒸汽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进行对象空间的制冷、制热等。
空调系统100主要包括:作为热源单元的一台室外单元110;作为利用单元的多个室内单元120;以及对制冷剂朝各室内单元120的流动进行切换的中间单元1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另外,空调系统100包括: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该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将室外单元110和中间单元130连接在一起;以及液体管LP及气体管GP,该液体管LP及气体管GP将中间单元130和室内单元120连接在一起。
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以下制冷循环运转:封入至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并被冷却或冷凝,然后被减压并被加热或蒸发,之后,再次被压缩。另外,空调系统100是能按每个室内单元120自由地进行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所谓冷热自由类型(cooling/heating free type)空调系统。
以下,对空调系统1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2)空调系统100的详细情况
(2-1)室外单元110
图3是室外单元110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室外单元110例如设于建筑物的屋顶、阳台等室外、地下。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各种设备,上述设备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经由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与中间单元130内的气体制冷剂回路RC3(后述)及液体制冷剂回路RC4(后述)连接。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主要是通过将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液体侧截止阀23、储罐24、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热交换器30、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经由多个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另外,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室外风扇33、未图示的室外单元控制部等。
以下,对配置于室外单元110内的设备进行说明。
(2-1-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液体侧截止阀23
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及液体侧截止阀23是在制冷剂的填充、制冷剂回收等时打开关闭的手动的阀。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的一端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储罐24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的一端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二流路切换阀27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液体侧截止阀23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或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2-1-2)储罐24
储罐24是用于将吸入至压缩机25的低压制冷剂暂时贮存并加以气液分离的容器。在储罐24的内部,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储罐24配置于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与压缩机25之间。从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与储罐24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延伸至压缩机25的吸入配管251与储罐24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2-2-3)压缩机25
压缩机25具有供压缩机用电动机内置的密闭式的结构。压缩机25是例如涡旋方式、旋转方式等容积式的压缩机。另外,压缩机25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为一台,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并列地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25。吸入配管251与压缩机25的吸入口(未图示)连接。压缩机25在将经由吸入口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之后,经由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压缩机25的排出口与排出配管252连接。
(2-1-4)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
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以下将上述流路切换阀统称为流路切换阀SV)是四通切换阀,根据状况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3的实线及虚线)。排出配管252或从排出配管252延伸出的分支管与流路切换阀SV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另外,流路切换阀SV在运转时切断一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事实上,作为三通阀起作用。
(2-1-5)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风扇33
室外热交换器30是交叉翅片式、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0包括第一热交换部31和第二热交换部32。第一热交换部31设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部,第二热交换部32设于比第一热交换部31靠下部的位置。
和第三流路切换阀28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一端连接,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另一端连接。和第一流路切换阀2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一端连接,延伸至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另一端连接。流过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33生成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3是例如螺旋桨,并与室外风扇用电动机(未图示)联动地进行驱动。当室外风扇33驱动时,生成流入室外单元110内、流过室外热交换器30且朝室外单元110外流出的气流。
(2-1-6)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
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一端与从第一热交换部3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液体侧截止阀23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一端与从第二热交换部32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液体侧截止阀23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根据状况调节开度,并根据其开度对流过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2-1-7)室外单元控制部
室外单元控制部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室外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未图示)与室内单元控制部(后述)及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后述)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室外单元控制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等对压缩机25及室外风扇33的启停、转速进行控制,并对各种阀的打开关闭、开度调节进行控制。
(2-2)室内单元120
图4是室内单元120及中间单元130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室内单元120是设置于天花板里等的所谓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悬挂型室内单元,或是设置于室内的内壁等的挂壁型室内单元。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包括多个室内单元120,具体而言,配置有十六台室内单元120(120a-120p)。
在各室内单元120内,构成了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中,配置有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上述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另外,在各室内单元120内,配置有室内风扇53及室内单元控制部(未图示)。
室内膨胀阀51是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室内膨胀阀51的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膨胀阀51根据其开度对流过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52是例如交叉翅片式、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其具有导热管(未图示)。室内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与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气体管GP连接。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在流过导热管时与由室内风扇53生成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室内风扇53例如是横流风扇、西洛克风扇。室内风扇53与室内风扇用电动机(未图示)联动地驱动。当室内风扇53驱动时,生成从室内空间流入室内单元120内部、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2、然后朝室内空间流出的气流。
室内单元控制部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室内单元控制部经由远程控制器(未图示)接收用户的指示,根据该指示对室内风扇53、室内膨胀阀51进行驱动。另外,室内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未图示)与室外单元控制部及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后述)连接,并相互地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2-3)中间单元130
以下,对中间单元130进行说明。另外,在后述的“(5)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中,对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5是中间单元130的立体图。图6是中间单元130的右视图。图7是中间单元130的俯视图。图8是中间单元130的主视图。图9是中间单元130的后视图。图10是BS单元集合体60的立体图。
中间单元130配置于室外单元110与各室内单元120之间,并对朝室外单元110及各室内单元120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中间单元130具有金属制的壳体131。
壳体131呈大致长方体状,在该壳体131的底部以能装拆的方式配置有泄水盘(未图示)。在壳体131内主要收容有BS单元集合体60和中间单元控制部132。
(2-3-1)BS单元集合体60
如图10所示,BS单元集合体60是通过多个制冷剂配管、电动阀等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BS单元集合体60在概念上是将多个如图11所示的BS单元70集合而成为一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BS单元集合体60包括多个集管(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以及数量与室内单元120的数量相同的BS单元70(具体而言为BS单元70a~70p)(参照图4等)。
(2-3-1-1)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第四集管58
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并连通。第一集管55在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包括第一集管用过滤器55a,该第一集管用过滤器55a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第一集管55与后述的第一单元71的第七配管P7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二集管56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2连接并连通。第二集管56在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包括第二集管用过滤器56a,该第二集管用过滤器56a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另外,第二集管56与后述的第一单元71的第五配管P5大致垂直地连接。另外,第二集管56在左右两侧具有与第四集管58的第二连接部581(后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6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部”)。第二集管56经由第一连接部561与第四集管58连通。
第三集管57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并连通。第三集管57与后述的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四集管58与后述的旁通单元74的第八配管P8大致垂直地连接。另外,第四集管58在左右两侧具有与第二集管56的第一连接部56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8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部”)。第四集管56经由第二连接部581与第四集管58连通。
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沿着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及第三集管57通过形成于壳体131的左侧面的通孔露出至外部。另外,关于各集管的高度关系,从上方朝下方依次排列着第一集管55、第四集管58、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参照图6)。另外,关于各集管的前后关系,从背面侧朝正面侧依次排列着第四集管58、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参照图6)。
另外,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大致平行地延伸。即,各集管被配置成与和位于相邻位置的集管平行地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的姿势。
第二集管56的第一连接部561在从第二集管56沿着前后方向(即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之后,弯曲并沿左右方向(即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第二连接部581连接(参照图6及图22)。换言之,第一连接部561在与第二连接部581连接的连接部分相对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第一连接部561从第二集管56朝上方平缓地延伸,然后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参照图6)。这样第一连接部561从第二集管56先朝上方延伸的原因是形成捕集部(trap),该捕集部抑制在空调系统100停止时等存在于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和与制冷剂相溶的冷冻机油流入第一连接部561。
第四集管58的第二连接部581在从第四集管58沿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之后,弯曲并沿左右方向(即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第一连接部561连接(参照图6及图22)。
(2-3-1-2)BS单元集合体70
各BS单元70对应于室内单元120中的各个室内单元。例如,BS单元70a对应于室内单元120a,BS单元70b对应于室内单元120b,BS单元70p对应于室内单元120p。在后述的“(3)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中对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2-3-2)中间单元控制部132
中间单元控制部132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中间单元控制部132经由通信线接收来自室内单元控制部或室外单元控制部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对后述的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的开度进行控制。
(3)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1是图10的B部分所示的BS单元70的放大图。BS单元70主要由如图12所示的第一单元71和如图13所示的第二单元72构成。
(3-1)第一单元71
图12是第一单元71的立体图。第一单元71是在BS单元70内构成气体制冷剂回路RC3的单元。
第一单元71经由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经由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并经由气体管GP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单元71是在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或吸入气体连通管12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主要连通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单元。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第一单元71视为连接吸入气体连通管12或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的一个制冷剂配管(即,第一单元7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制冷剂配管”)。
第一单元71主要包括: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第一过滤器Fl1;以及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三配管P3、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第六配管P6及第七配管P7。
(3-1-1)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
第一电动阀Ev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切换阀”)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根据开度使制冷剂流过或切断制冷剂而切换制冷剂的流动。
第二电动阀Ev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切换阀”)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更详细而言,即便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时,也在第二电动阀Ev2的内部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未图示),即便开度最小时,也不会完全关闭。
如图12所示,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在图12中省略了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的驱动部)。具体而言,第一电动阀Ev1的一端与第四配管P4,另一端与第五配管P5连接。另外,第二电动阀Ev2的一端与第六配管P6,另一端与第七配管P7连接。
(3-1-2)第一过滤器Fl1
第一过滤器Fl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起到了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的作用。如图12所示,第一过滤器Fl1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具体而言,第一过滤器Fl1的一端与第三配管P3,另一端与第四配管P4连接。
(3-1-3)第一单元71内的制冷剂配管
第三配管P3的一端与气体管GP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具体而言,第三配管P3从另一端(即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参照图11及图12)。另外,第三配管P3的一端从壳体131的背面朝外部露出(参照图6及图7)。
第四配管P4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具体而言,第四配管P4从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参照图11及图12)。
第五配管P5的一端与第二配管56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具体而言,第五配管P5从一端(即与第二集管56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平缓地延伸,然后弯曲而朝下方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由此处进一步弯曲而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参照图6、图11及图12)。这样第五配管P5从与第二集管56连接的连接部分先朝上方延伸的原因是形成捕集部(trap),该捕集部抑制在空调系统100停止时等存在于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和与制冷剂相溶的冷冻机油流入第五配管P5。另外,第五配管P5与第二集管56大致垂直地连接。即,第五配管P5的一端与相对于第二集管56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第六配管P6的一端与第四配管P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具体而言,第六配管P6从一端(即与第四配管P4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参照图11及图12)。
第七配管P7的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七配管P7从一端(即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连接(参照图11及图12)。另外,第七配管P7与第一集管55大致垂直地连接。即,第七配管P7的一端与相对于第一集管55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3-2)第二单元72
图13是第二单元72的立体图。第二单元72进一步划分为液体连通单元73和旁通单元74。
(3-2-1)液体连通单元73
液体连通单元73是在BS单元70内构成液体制冷剂回路RC4的单元。
液体连通单元73经由第三集管57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并经由液体管LP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连接。也就是说,液体连通单元73是在液体连通管11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主要连通液体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液体连通单元73视为连接液体连通管11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的一个制冷剂配管(即,液体连通单元7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制冷剂配管”)。
液体连通单元73主要包括过冷却热交换部59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一配管P1及第二配管P2。
(3-2-1-1)过冷却热交换器59
过冷却热交换部59是例如套管型热交换器。过冷却热交换部59呈大致筒状的形状,在该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路591及第二流路592。更详细而言,过冷却热交换部59具有能使在第一流路59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流路59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流路591的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配管P2连接。第二流路592的一端与第八配管P8连接,另一端与第九配管P9连接。
过冷却热交换部59被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另外,在BS单元集合体60中,过冷却热交换部59与第三配管P3及第四配管P4等大致平行地延伸。即,过冷却热交换部59被配置成与和相邻配置的第三配管P3或第四配管P4等平行地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的形态。
(3-2-1-2)液体连通单元73内的制冷剂配管
第一配管P1的一端与第三集管57连接,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配管P1从一端(即与第三集管57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参照图11及图13)。另外,第一配管P1与第三集管57大致垂直地连接。即,第一配管P1的一端与相对于第三集管57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第二配管P2的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连接,另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具体而言,第二配管P2在从一端(即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并由此处进一步弯曲而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参照图11及图13)。另外,第二配管P2的另一端从壳体131的背面朝外部露出(参照图5至图7)。
(3-2-2)旁通单元74
旁通单元74是将制冷剂从第四集管58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的单元。具体而言,旁通单元74的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另一端与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连接。
更详细而言,旁通单元74是将气体制冷剂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配管单元,其中,气体制冷剂是流过第一单元71的第五配管P5并经由第二集管56流入第四集管58的气体制冷剂。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旁通单元74视为使第四集管58内的制冷剂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的一个旁通管(即,旁通单元7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旁通管”)。
旁通单元74主要包括第三电动阀Ev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三切换阀”)、第二过滤器Fl2、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八配管P8、第九配管P9、第十配管P10及第十一配管P11。
(3-2-2-1)第三电动阀Ev3
第三电动阀Ev3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第三电动阀Ev3能根据开度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另外,还能通过使制冷剂流过或切断制冷剂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如图13所示,第三电动阀Ev3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在图13中省略第三电动阀Ev3的驱动部)。具体而言,第三电动阀Ev3的一端与第九配管P9连接,另一端与第十配管P10连接。
(3-2-2-2)第二过滤器Fl2
第二过滤器Fl2起到了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的作用。如图13所示,第二过滤器Fl2呈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具体而言,第二过滤器Fl2的一端与第十配管P10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一配管P11连接。
(3-2-2-3)旁通单元74内的制冷剂配管
第八配管P8的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连接。具体而言,第八配管P8在从一端(即与第四集管58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参照图11及图13)。另外,第八配管P8与第四集管58大致垂直地连接。即,第八配管P8的一端与相对于第四集管58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第九配管P9的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收纳电动阀Ev3连接。具体而言,第九配管P9从一端(即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参照图11及图13)。
第十配管P10的一端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具体而言,第十配管P10从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参照图11及图13)。
第十一配管P11的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具体而言,第十一配管P11在从一端(即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方(铅垂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参照图11及图13)。
(4)空调系统100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以室内单元120a及120b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为例,按各个状况说明空调系统100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假设其它室内单元120(120c~120p)处于停止状态。由此,除了室内单元120a及120b之外的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除了BS单元70a及70b之外的BS单元70(70c~70p)内的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三电动阀Ev3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另外,BS单元70c~70p内的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
(4-1)室内单元120a及120b这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打开,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另外,室内单元120a及120b的各室内膨胀阀51以恰当的开度打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被完全打开。
当压缩机25在上述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第一流路切换阀26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后的制冷剂流过液体侧截止阀23等而流入液体连通管11。流入液体连通管11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三集管57,并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二单元72a或72b)的第一配管P1。
流入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经由第二配管P2、液体管LP等而到达室内单元120a或120b,并流入室内膨胀阀51而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52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气体管GP而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一单元71a或71b)的第三配管P3。
流入第三配管P3的制冷剂在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等中流动而到达第二集管56。到达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经由吸入气体连通管12流入室外单元110,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4-2)室内单元120a及120b这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关闭,第二电动阀Ev2被完全打开。另外,室内单元120a及120b的室内膨胀阀51被完全打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以恰当的开度打开。
当压缩机25在该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一集管55。到达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一单元71a或71b)的第七配管P7,并流过第六配管P6、第四配管P4及第三配管P3等而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到达室内单元120a或120b,并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52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管LP而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二单元72a或72b)的第二配管P2。
流入第二配管P2的制冷剂经由第一配管P1等而到达第三集管57。到达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经由液体连通管11流入室外单元110。
流入室外单元110的制冷剂在第一室外膨胀阀34或第二室外膨胀阀35中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在流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或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而被吸入至压缩机25。
(4-3)室内单元120a及120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制冷运转并且另一方进行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的与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记为“一方室内单元120”)相对应的BS单元70(以下记为“一方BS单元70”)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打开,并且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第三电动阀Ev3以恰当的开度打开。另外,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以恰当的开度打开。与此相对,在BS单元70a及70b中的与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记为“另一方室内单元120”)相对应的BS单元70(以下记为“另一方BS单元70”)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关闭,并且第二电动阀Ev2被完全打开。另外,另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被完全打开。另外,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以恰当的开度打开。
当压缩机25在该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一集管55。到达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BS单元70内的第一单元71,并流过第七配管P7、第六配管P6、第四配管P4及第三配管P3等而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到达另一方室内单元120,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管LP而流入另一方BS单元70内的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二配管P2。流入第二配管P2的制冷剂经由第一配管P1等而到达第三集管57。
到达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到达一方BS单元70内的液体连通单元73,并流入第一配管P1。流入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并经由第二配管P2及液体管LP而到达一方室内单元120。
到达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51而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气体管GP到达一方BS单元70的第一单元71,并流入第三配管P3。流入第三配管P3的制冷剂流过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等而到达第二集管56。
到达第二集管56的一部分制冷剂经由吸入气体连通管12流入室外单元110,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另一方面,到达第二集管56的其它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部561及第二连接部581流入第四集管58。即,第一连接部561及第二连接部581相当于“连接配管”,该“连接配管”将第二集管56和第四集管58连接,并将第二集管56内的制冷剂输送至第四集管58。
流入第四集管58的制冷剂到达一方BS单元70内的旁通单元74,并流入第八配管P8。流入第八配管P8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流入第二流路592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流路592时与流过第一流路59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对流过第一流路59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藉此,在第一流路59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过冷却的状态。
流过第二流路592的制冷剂经由第九配管P9、第十配管P10及第十一配管P11等而与在第一配管P1内流动的制冷剂合流。
(5)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中间单元130主要是通过在生产线上将分别制作出的壳体131、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和BS单元集合体60组合在一起而制造出的。具体而言,在通过板金加工等制造出的壳体131的底面上设置BS单元集合体60,并用螺钉等恰当地加以固定。然后,收容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并与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进行配线连接等。最后,在配置完泄水盘等之后,用螺钉等固定壳体131的顶面、前表面部分。
由此处起对BS单元集合体60的组装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14是第一组装件80的立体图。图15是第二组装件90的立体图。图16是BS单元集合体60的分解图。图17至图21是表示组装BS单元集合体60的步骤的示意图。图22是第一组装件80和第二组装件90合体后的仰视图。图23是图7的A部分所示的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的放大图。
BS单元集合体60主要是通过由第一工序、第二工序及第三工序构成的三个工序组装的。
(5-1)第一工序
第一工序是制作出多个第一单元71与第二集管56连接的第一组装件80的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首先,通过钎焊、焊接或扩口连接(flare fitting)等(以下记为钎焊等)将各制冷剂配管、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第一过滤器Fl1接合而制造出多个第一单元71。
接着,通过钎焊等将制造出的多个第一单元71与第二集管56接合,以制造出第一组装件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组装件80包括十六组第一单元71(71a~71p)(参照图14)。
具体而言,第一单元71以如图14所示的形态与第二集管56接合。即,以从后方朝正面依次排列着第三配管P3、第一过滤器Fl1、第七配管P7、第五配管P5、第四配管P4、第二电动阀Ev2、第六配管P6、第一电动阀Ev1的方式将第一单元71与第二集管56接合。另外,还以从上方朝下方依次排列着第二电动阀Ev2、第七配管P7、第六配管P6、第一电动阀Ev1、第三配管P3、第一过滤器Fl1、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的方式将第一单元71与第二集管56接合。
在上述第一组装件80中,各第一单元71(71a~71p)如图14所示隔着间隔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整齐排列。在各第一单元71间,确保了第一距离d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规定的间隔”)以作为规定的间隙(参照图23)。
另外,如图7、图23所示,各第一单元71俯视观察时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即,各第一单元71在俯视观察时与平行于相邻的第一单元71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5-2)第二工序
第二工序是制作出多个第二单元72(即多个液体连通单元73及旁通单元74)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连接的第二组装件90的工序。
在第二工序中,首先,通过钎焊等将各制冷剂配管、过冷却热交换部59、第三电动阀Ev3及第二过滤器Fl2接合而制造出多个第二单元72。
接着,通过钎焊等将制造出的多个第二单元72(即液体连通单元73及旁通单元74)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接合,从而制造出第二组装件9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组装件90包括十六组第二单元72(72a~72p)(参照图15)。
具体而言,第二单元72以如图15所示的形态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接合。即,以从后方朝正面依次排列着第二配管P2、第八配管P8、过冷却热交换部59、第九配管P9及第一配管P1、第十一配管P11、第二过滤器Fl2及第三电动阀Ev3、第十配管P10的方式将第二单元72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接合。另外,还以从上方朝下方依次排列着第二配管P2、第三电动阀Ev3、第九配管P9、第十配管P10、第二过滤器Fl2、过冷却热交换部59、第八配管P8、第一配管P1、第十一配管P11的方式将第二单元72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接合。
在上述第二组装件90中,各第二单元72(72a~72p)如图15所示隔着间隔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整齐排列。在各第二单元72间,确保了第一距离d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规定的间隔”)以作为规定的间隙(参照图23)。
另外,各第一距离d1是大致一定的,此处所述的大致一定不仅包括各第一距离d1精确相同的情况,也包括各第一距离d1间存在少许误差的情况。例如,若各第一距离d1间的误差的值相对于第一距离d1处于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则可解释为各第一距离d1大致一定。
另外,如图7、图23所示,各第二单元72俯视观察时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即,各第二单元72在俯视观察时与平行于相邻的第二单元72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5-3)第三工序
第三工序是通过将由第一工序制造出的第一组装件80和由第二工序制造出的第二组装件90组合合体而制造出BS单元集合体60的工序。
在第三工序中,第一组装件80及第二组装件90在概念上被固定成如图16所示的形态。即,通过将第二组装件90组装于第一组装件80并接合第一连接部561和第二连接部581,从而组装出BS单元集合体60。具体而言,第二组装件90以如图17至图21所示的方法组装于第一组装件80。
首先,利用夹具等固定第一组装件80。然后,如图17所示,形成以第三集管57位于最上方的方式将第二组装件90朝背面侧立起的状态。
接着,如图18所示,将第二组装件90在其立起的状态下靠近第一组装件80。
然后,如图19及图20所示,将第二组装件90朝正面侧倾倒,直至第三集管57位于最下方。此时,以在位于第二组装件90的最右侧位置的第二单元72a和该第二单元72a的左邻的第二单元72b之间存在位于第一组装件80的最右侧位置的第一单元71a的方式,将第二组装件90倾倒。
当以上述形态倾倒时,不久如图21所示第三集管57位于比第二集管56靠下方的位置。然后,在该状态下接合第一连接部561和第二连接部581。
最后,在利用固定件601固定第三集管57和第二集管56之后,将第一集管55与各第一单元71的第七配管P7接合。
在上述那样组装完的BS单元集合体60中,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一边确保间隙,一边整齐地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参照图10及图23),其中,上述第一单元71隔着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上述第二单元72隔着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第二单元72大致平行地延伸。
更详细而言,在上述状态下,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间的间隙即第二距离d2比第一过滤器Fl1的宽度w2小。另外,各第二距离d2是大致一定的,此处所述的大致一定不仅包括各第二距离d2精确相同的情况,也包括各第二距离d2间存在少许误差的情况。例如,若各第二距离d2间的误差的值相对于第二距离d2处于三分之一的范围内,则可解释为各第二距离d2大致一定。
另外,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中含有的过冷却热交换部5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换言之,过冷却热交换部59与同样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即,过冷却热交换部59在俯视观察时与平行于相邻的第一单元71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另外,在图23中,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第一单元71延伸的前后方向上呈直线地排列。更详细而言,第一电动阀Ev1位于正面侧,第二电动阀Ev2位于背面侧,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分别与第一单元71重叠。即,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单元71延伸的直线上。
另外,如图22、图23等所示,第一单元71与第一集管55及第二集管56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二单元72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大致垂直地连接。即,和第一集管55连接的第一单元71的第七配管P7与相对于第一集管55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另外,和第二集管56连接的第一单元71的第五配管P5与相对于第二集管56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另外,和第三集管57连接的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与相对于第三集管57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另外,和第四集管58连接的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4)的第八配管P8与相对于第四集管58的垂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另外,如图22所示,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大致平行地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即,各集管与和其它集管平行延伸的直线所成的倾斜角度小于10度。
另外,在图22中,第一连接部56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即,第一连接部561在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连接部58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即,第二连接部581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6)特征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130的BS单元集合体60包括:多个第一单元71,该多个第一单元71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及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以及第二单元72,该第二单元72具有液体连通单元73,该液体连通单元73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并且另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另外,在中间单元130的BS单元集合体60中,第一单元71隔着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隔着第一距离d1与相邻的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交替配置。藉此,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一边确保规定的间隙,一边整齐地排列。其结果是,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紧凑地集成,中间单元130构成得紧凑。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藉此,BS单元集合体60是在左右方向(水平方向)上较长的结构体,抑制了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上的长度根据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的数量增加。其结果是,中间单元130的铅垂方向上的长度构成得紧凑,在天花板里等、铅垂方向上的长度较小的狭小空间中也容易设置。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71具有用于去除杂质的第一过滤器Fl1,第一单元71与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的间隔即第二距离d2,比第一过滤器Fl1的宽度w2小。其结果是,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紧凑地集成。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一单元71的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第一单元71延伸的直线上。藉此,与各电动阀在俯视观察时从第一单元71延伸的直线上脱离的情况相比,能减小第一距离d1,其结果是,能减小第二距离d2,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紧凑地集成。
(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于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的过冷却热交换部59具有使流过液体连通单元73内的制冷剂和流过具有第三电动阀Ev3的旁通单元74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并与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通过这样将过冷却热交换部59设于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在例如室内单元120a进行制热运转、室内单元120b进行制冷运转这样的状况下,能在BS单元70中对由室内单元120a冷凝或散热后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从而抑制了室内单元120b的制冷能力的降低。另外,过冷却热交换部59与第一单元71大致平行地延伸,从而紧凑地集成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
(6-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71经由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并经由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另外,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经由第三集管57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外,第一单元71与第一集管55及第二集管56大致垂直地连接,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与第三集管57大致垂直地连接。这样第一单元71或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经由集管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吸入气体连通管12或液体连通管11连接,因此,能简易地将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吸入气体连通管12或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外,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与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藉此,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整齐排列且紧凑地集成。
(6-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括第四集管58,并抑制了当将第二集管56内的制冷剂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时配管的连接形态变得烦杂。另外,第四集管58与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及第三集管57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连接部561及第二连接部581在与第四集管58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并彼此连接,旁通单元74的第八配管P8与第四集管58大致垂直地连接。藉此,多个第一单元71及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整齐排列且紧凑地集成。
(6-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130在BS单元集合体60的制造过程中包括: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制作出第二集管56和多个第一单元71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组装件80;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制作出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和多个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二组装件90;以及第三工序,在该第三工序中,将第一组装件80和第二组装件90组合而制作出BS单元集合体60。藉此,能以较少的工序简单且高效地制造出紧凑性优异的中间单元130。
(7)变形例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具有一个室外单元1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多个室外单元110。另外,空调系统100具有十六台室内单元1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任意台数的室内单元120。
(7-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具有十六组BS单元7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有任意数量的BS单元70。例如,配置于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的BS单元70的数量可以是四组、六组或八组,或者也可以是二十四组。
(7-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中,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配置成沿铅垂方向交替地排列。
(7-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元72包括液体连通单元73和旁通单元74,但例如也可省略旁通单元74而仅由液体连通单元73构成第二单元72。在上述情况下,在液体连通单元73中,省略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第二配管P2和第一配管P1。
(7-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旁通单元74的第八配管P8与第四集管58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第八配管P8与第二集管56连接。在上述情况下,省略第四集管58,旁通单元74将第二集管56内的制冷剂直接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
(7-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电动阀,以作为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但是,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或第三电动阀Ev3未必一定是电动阀,也可以是例如电磁阀。
(7-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动阀Ev2采用了在内部形成有微小流路、即便在最小开度时也不会完全关闭的类型的电动阀。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二电动阀Ev2也可以采用在内部未形成有微小流路的类型的电动阀,并将毛细管等旁通管连接至第二电动阀Ev2。
(7-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工序中,将多个第一单元71与第二集管56接合以制造出第一组装件8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多个第一单元71与第一集管55接合以制造出第一组装件80。在上述情况下,第二集管56在第三工序中被接合。
另外,在第二工序中,将多个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接合以制造出第二组装件9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多个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与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中的一方接合以制造出第二组装件90。在上述情况下,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中的另一方在第三工序中被接合。
另外,在第三工序中,将固定的第一组装件80和第二组装件90组合,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固定的第二组装件90和第一组装件80组合以制造出BS单元集合体6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用于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符号说明)
11 液体连通管
12 吸入气体连通管
13 高低压气体连通管
55 第一集管
55a 第一集管用过滤器
56 第二集管
56a 第二集管用过滤器
57 第三集管
58 第四集管
59 过冷却热交换部
60 BS单元集合体
70 BS单元
71 第一单元(第一制冷剂配管)
72 第二单元
73 液体连通单元(第二制冷剂配管)
74 旁通单元(旁通管)
80 第一组装件
90 第二组装件
100 空调系统
110 室外单元(热源单元)
120 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130 中间单元(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131 壳体
132 中间单元控制部
561 第一连接部(第一部)
581 第二连接部(第二部)
591 第一流路
592 第二流路
601 固定件
d1 第一距离(规定的间隔)
d2 第二距离
Ev1 第一电动阀(第一切换阀)
Ev2 第二电动阀(第二切换阀)
Ev3 第三电动阀(第三切换阀)
Fl1 第一过滤器(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
Fl2 第二过滤器
GP 气体管
LP 液体管
P1~P11 第一配管~第十一配管
RC1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
RC2 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RC3 气体制冷剂回路
RC4 液体制冷剂回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39276号公报。

Claims (8)

1.一种流路切换集合单元(130),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110)与多个利用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71),这多个第一制冷剂配管(71)配置有切换阀(Ev1、Ev2),并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及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以及
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73),这多个第二制冷剂配管(73)的一端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液体管(LP)连接,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d1)大致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相邻的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隔着规定的间隔(d1)大致平行地延伸,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和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被交替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和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被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交替地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用于去除杂质的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Fl1),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间隔(d2)比所述制冷剂配管用过滤器的宽度(w2)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阀包括第一切换阀(Ev1)和第二切换阀(Ev2),
所述第一切换阀及所述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延伸的直线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的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配置有对流过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过冷却热交换部(59),
所述过冷却热交换部具有使流过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内的制冷剂与流过其它制冷剂配管(74)内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所述其它制冷剂配管(74)具有用于对流过所述其它制冷剂配管(74)内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第三切换阀(Ev3),
所述过冷却热交换部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大致平行地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及第三集管(57),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一集管及所述第二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并经由所述第一集管与所述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并经由所述第二集管与所述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
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与所述第三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并经由所述第三集管与所述液体连通管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集管(58),该第四集管(58)与所述第一集管、所述第二集管及所述第三集管大致平行地延伸;
连接配管(561、581),该连接配管(561、581)将所述第二集管和所述第四集管连接在一起,并将所述第二集管内的制冷剂输送至所述第四集管;以及
旁通管(74),该旁通管(74)将所述第四集管内的制冷剂旁通至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
所述旁通管与所述第四集管大致垂直地连接,
所述连接配管包括:
第一部(561),该第一部(561)在与所述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以及
第二部(581),该第二部(581)与所述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部连接,
所述第一部在与所述第二部连接的连接部分处与所述第四集管延伸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8.一种流路切换集合单元(130)的制造方法,该流路切换集合单元是权利要求7所述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所述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在该第一工序中,制作出所述第一集管或所述第二集管和多个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组装件(80);
第二工序,在该第二工序中,制作出所述第三集管或所述第四集管和多个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被连接在一起的第二组装件(90);以及
第三工序,在该第三工序中,将所述第一组装件和所述第二组装件组合在一起。
CN201480067148.5A 2013-12-11 2014-12-03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849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6479A JP5812084B2 (ja) 2013-12-11 2013-12-11 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3-256479 2013-12-11
PCT/JP2014/082004 WO2015087756A1 (ja) 2013-12-11 2014-12-03 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9481A true CN105849481A (zh) 2016-08-10
CN105849481B CN105849481B (zh) 2017-07-21

Family

ID=53371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148.5A Active CN105849481B (zh) 2013-12-11 2014-12-03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05862B2 (zh)
EP (1) EP3091314B1 (zh)
JP (1) JP5812084B2 (zh)
CN (1) CN105849481B (zh)
AU (1) AU2014362598B2 (zh)
WO (1) WO201508775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0525A (zh) * 2019-09-24 2022-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26073B1 (ko) * 2015-10-01 2017-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6456880B2 (ja) 2016-07-11 2019-01-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切替集合ユニット
JP2018009707A (ja) * 2016-07-11 2018-01-1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CA3034327C (en) 2016-08-23 2020-04-07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CN206001759U (zh) 2016-08-23 2017-03-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JP6721546B2 (ja) * 2017-07-21 2020-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11486619B2 (en) 2017-09-05 2022-11-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r refrigerant branch unit
JP2019045129A (ja) * 2017-09-05 2019-03-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6536641B2 (ja) * 2017-09-05 2019-07-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WO2019049746A1 (ja) * 2017-09-05 2019-03-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又は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6547884B2 (ja) * 2017-09-29 2019-07-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3690352A4 (en) 2017-09-29 2020-09-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DEVICE
EP3499101A1 (en) 2017-12-12 2019-06-19 Danfoss A/S Valve arrangement for an operation mode selector
CN109357429A (zh) * 2018-09-21 2019-02-1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多联机冷暖切换装置、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US20210404716A1 (en) * 2018-10-30 2021-12-30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nt flow path switching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6699773B2 (ja) * 2019-02-28 2020-05-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3904776B1 (en) 2020-04-30 2023-12-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Valve unit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EP3967938B1 (en) 2020-09-15 2023-12-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Safety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7286859B1 (ja) * 2022-10-31 2023-06-05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722A (zh) * 1997-02-28 1998-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JP2001241696A (ja) * 2000-02-28 2001-09-07 Daikin Ind Ltd 断熱材組立体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CN1517609A (zh) * 2003-01-13 2004-08-04 Lg������ʽ���� 复式空调机
JP2008039276A (ja) * 2006-08-04 2008-02-21 Daikin Ind Ltd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2016442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282666B2 (ja) * 2009-06-09 2013-09-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82403A (en) * 1936-08-06 1937-06-01 Larkin Refrigerating Corp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head
US2722809A (en) * 1950-01-27 1955-11-08 Willard L Morrison Refrigerator
DE3530242A1 (de) * 1985-08-23 1987-03-05 Lev Ionovic Goldstein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tiefer temperaturen
JP2725849B2 (ja) * 1989-07-27 1998-03-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ユニット
AU2004227236B2 (en) * 2003-04-02 2007-12-06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KR100733295B1 (ko) * 2004-12-28 2007-06-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에어컨의 과냉 장치
EP2508819B1 (en) * 2009-11-30 2019-09-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KR20110102613A (ko) * 2010-03-11 2011-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101819745B1 (ko) * 2011-05-11 2018-0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101910658B1 (ko) * 2011-07-18 2018-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0722A (zh) * 1997-02-28 1998-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设备的制冷剂分流装置
JP2001241696A (ja) * 2000-02-28 2001-09-07 Daikin Ind Ltd 断熱材組立体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CN1517609A (zh) * 2003-01-13 2004-08-04 Lg������ʽ���� 复式空调机
JP2008039276A (ja) * 2006-08-04 2008-02-21 Daikin Ind Ltd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2016442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282666B2 (ja) * 2009-06-09 2013-09-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50525A (zh) * 2019-09-24 2022-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14450525B (zh) * 2019-09-24 2023-05-05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14048A (ja) 2015-06-22
EP3091314B1 (en) 2022-01-19
CN105849481B (zh) 2017-07-21
US9605862B2 (en) 2017-03-28
JP5812084B2 (ja) 2015-11-11
US20160356516A1 (en) 2016-12-08
EP3091314A4 (en) 2017-11-01
AU2014362598A1 (en) 2016-07-28
AU2014362598B2 (en) 2016-07-28
EP3091314A1 (en) 2016-11-09
WO2015087756A1 (ja) 2015-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9481B (zh)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5814377B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CN105829806B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JP608761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05849498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CN21674499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4937353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N103392109A (zh) 空调机用热交换器
CN105008809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组
CN106687760B (zh) 热交换器的集管
KR101550550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03791604B (zh) 空气热交换器
CN101107486B (zh) 冷冻装置的组装方法
CN211903078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1782646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6587003B2 (ja) 熱交換器
CN211903076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154608U (zh) 热泵两联供水系统
CN211781468U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766388A (zh) 适用于极寒地区的室外换热器及复叠式热泵系统
CN116724209A (zh) 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