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54408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54408B
CN113454408B CN201980092618.6A CN201980092618A CN113454408B CN 113454408 B CN113454408 B CN 113454408B CN 201980092618 A CN201980092618 A CN 201980092618A CN 113454408 B CN113454408 B CN 1134544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pressure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926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54408A (zh
Inventor
池田宗史
本田和也
西尾淳
水野勇辉
石村亮宗
本村祐治
田中航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54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4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544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544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2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1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25B2600/0253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with variable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1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7Flow-divert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1Pressures near an expansion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2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构成有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回路,所述一次侧回路将压缩机、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室外热交换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第一节流装置及中继热交换器用配管连接,使制冷剂循环,所述二次侧回路将中继热交换器、泵、多个室内热交换器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用配管连接,使热介质循环,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将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控制成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与热源侧流体流动的方向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相向、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在中继热交换器中恒定的循环路径,泵被设置成如下的朝向:在中继热交换器中,相对于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热介质沿相向的方向流动,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中,热介质流动的方向与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相向。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大厦用多联式空调等中应用的多室型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均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恒定。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设为使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对于风向成为相反方向的对流,从而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另外,已知有利用配管将一台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连接的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在该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中,已知有:各室内机单独地运转或停止并且运转的室内机以制冷、制热中的任一方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以及各室内机单独地运转、停止并且运转的室内机能够分别选择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83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平05-0054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2718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中,能够与运转状态无关地使室外热交换器及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恒定。然而,并未提及欲要应用于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的结构。一般而言,在多室型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中,除了以往的结构中的室内热交换器之外,还设置有用于使各室内机单独地运转的减压阀。并且,对流路进行切换,以便在制冷运转时使制冷剂按室内热交换器、减压阀的顺序流动,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按减压阀、室内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因此,在以往的结构中,在与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无关地使制冷剂流动方向恒定的情况下,在制热运转时,减压阀与室内热交换器的位置关系与一般的制热回路相反。因此,具有如下的课题:在制热运转时,来自压缩机的排出气体通过室内机的流量调整阀,会产生较大的压力损失而使得系统效率降低。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多个单独地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室内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得到能够与制冷或制热无关地使室内机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恒定并且能够提高效率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构成有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回路,所述一次侧回路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使制冷剂与热源侧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调整制冷剂的压力的第一节流装置以及使制冷剂和与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继热交换器用配管连接,使制冷剂循环,所述二次侧回路将中继热交换器、对热介质加压的泵、使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与室内热交换器对应地设置并调整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用配管连接,使热介质循环,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将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控制成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与热源侧流体流动的方向在室外热交换器中相向、使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在中继热交换器中恒定的循环路径,泵被设置成如下的朝向:在中继热交换器中,相对于制冷剂流动的方向,热介质沿相向的方向流动,在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中,热介质流动的方向与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流动的方向相向。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在制冷或制热运转中,在各热交换器中均设为使两个热交换对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对流,从而可以得到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并提高系统效率的空气调节装置。另外,能够使制冷制热切换型的空气调节装置和制冷制热同时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及室内机共用化,能够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中继热交换器8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中继热交换器8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说明。在此,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有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与之相当的部分,这在以下记载的实施方式的全文中都是共用的。并且,在说明书的全文中表述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说明书记载的形态。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能够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别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各结构构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情况不同。并且,特别是,对于温度、压力等的高低而言,并不是根据与绝对值的关系来确定高低等,而是在装置及设备等的状态、动作等中相对地进行确定。
实施方式1.
<空气调节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作为分体的单元而分别具有室外机101、中继机102及多个室内机103,所述中继机102是使作为输送热的介质的一次侧热介质和与一次侧热介质不同的二次侧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进行热传递的中继的中继装置。并且,具有一次侧回路,所述一次侧回路是通过利用一次侧去程配管7及一次侧返程配管9将室外机101、中继机102连接而形成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另外,具有二次侧回路,所述二次侧回路是通过利用二次侧去程配管52及二次侧返程配管55将中继机102与室内机103连接而形成的热介质循环回路。在此,在图1中,示出了三台室内机即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b及室内机103c与中继机102连接的例子,但室内机103并不限定于三台,也可以为两台以上的多台。
<热介质>
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一次侧热介质从室外机101向中继机102供给热或从中继机102向室外机101供给热。在实施方式1等中,在此,将一次侧热介质设为制冷剂,例如使用如下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是将沸点不同的多种制冷剂混合而成的,在恒定压力下开始蒸发的温度(沸点)与蒸发结束的温度(露点)存在差异。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也可以应用单体制冷剂、共沸混合制冷剂或准共沸混合制冷剂等。
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二次侧热介质从中继机102向室内机103供给热或从室内机103向中继机102供给热。在实施方式1等中,在此,将二次侧热介质简称为热介质。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使用水作为热介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水,也可以使用制冷剂或不冻液等。
<室外机101>
室外机101例如设置于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的外部,是将与空气调节相关的热向外部进行排热或供给的热源单元。室外机101例如搭载有压缩机1、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室外热交换器3、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第一节流装置5、储液器11、旁通配管12、旁通节流装置13及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这些设备用配管连接。另外,在室外机101搭载有对室外热交换器3进行送风的送风机即室外风扇15。
压缩机1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压缩,将其设为高温且高压的状态并排出。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例如由能够进行容量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在此,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例如能够使用低压壳体构造及高压壳体构造的压缩机。低压壳体构造是指如下构造: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压缩室,密闭容器内成为低压的制冷剂压力氛围,将密闭容器内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压缩室并进行压缩。另外,高压壳体构造是指如下构造:密闭容器内成为高压的制冷剂压力氛围,将与压缩机吸入部连接的配管内的低压制冷剂吸入压缩室并进行压缩,且经由密闭容器内而进行排出。
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是通过对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和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进行切换而对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进行切换的装置。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室外热交换器3、第一节流装置5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接。并且,在制冷运转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将制冷剂循环回路的流路切换为冷却用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在冷却用流路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将制冷剂循环回路的流路切换为加热用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在加热用流路的情况下,中继热交换器8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挥作用。
室外热交换器3例如由集管等入口侧分配器3b、例如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等热交换器芯3a以及例如集管等出口侧分配器3c构成。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3在制冷剂流入侧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连接,在制冷剂流出侧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在制冷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高温的制冷剂按入口侧分配器3b、热交换器芯3a、出口侧分配器3c的顺序流动,温度比制冷剂低的空气按与制冷剂相反的方向即以对流的方式流动,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低温的制冷剂按入口侧分配器3b、热交换器芯3a、出口侧分配器3c的顺序流动,温度比制冷剂高的空气以对流的方式流动,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室外热交换器3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也可以为板式热交换器等。在此,将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流体设为室外的空气,但并不限定于此。
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是通过对制冷运转中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和制热运转中的制冷剂的循环路径进行切换而对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进行切换的装置。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室外热交换器3、第一节流装置5及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接。并且,在制冷运转时,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将制冷剂循环回路的流路切换为冷却用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在冷却用流路的情况下,中继热交换器8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将制冷剂循环回路的流路切换为加热用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在加热用流路的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此,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由四通阀等构成,但例如也可以通过组合二通阀等而构成。
第一节流装置5是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的装置。第一节流装置5例如可以由如电子式膨胀阀等那样能够控制开度的部件构成。第一节流装置5配设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之间的配管。另外,储液器11设置于作为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吸入部。储液器11积存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剩余制冷剂。例如,在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空气调节所需的制冷剂量不同。因此,储液器11会积存由于运转的差异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另外,在运转变化时,储液器11积存过渡性地产生的剩余制冷剂。在此,在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储液器11来积存剩余制冷剂,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积存高压液体制冷剂的受液器。开闭装置6及开闭装置10控制室外机101与室内机103a及室内机103b之间的制冷剂的通过。例如,当在室外机101以外的部分存在制冷剂泄漏等情况下,将开闭装置6及开闭装置10关闭,将位于室外机101的制冷剂封闭。
旁通配管12是将高温且高压的制冷剂的一部分旁通并使其流入压缩机1的吸入部的配管。旁通配管1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的配管,另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之间的配管。在旁通配管12配设有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是具有作为对制冷剂进行减压并使其膨胀的减压阀或膨胀阀的功能的装置。旁通节流装置13例如可以由如电子式膨胀阀等那样能够控制开度的部件构成。
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例如由双层管热交换器等构成。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高压的制冷剂与从旁通节流装置13流出并在旁通配管12中流动的低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对高压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等。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高压侧的流路配设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的配管。另外,低压侧的流路配设在旁通配管12上的比旁通节流装置13靠下游的配管。在制冷运转时或制热运转时,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高压的制冷剂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向第一节流装置5的方向流动,低压的制冷剂从旁通节流装置13向旁通配管12出口的方向流动。因此,相对于高压的制冷剂,低压的制冷剂以相反的方向即以对流的方式流动。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为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也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等。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室外热交换器3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也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等。
另外,室外机101具有第一高压传感器71、第二高压传感器72、低压传感器73、第一液温传感器74、第二液温传感器75、二相温度传感器77、气温传感器78。这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91连接。第一高压传感器71是检测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的传感器。第一高压传感器71设置于与压缩机1的排出侧连接的配管。另外,第二高压传感器72是检测第一节流装置5的入口侧的制冷剂压力的传感器。第二高压传感器72设置于与第一节流装置5的入口侧连接的配管。低压传感器73是检测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的传感器。低压传感器73设置于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连接的配管。第一液温传感器74是检测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高压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第一液温传感器74设置于与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高压制冷剂的入口侧连接的配管。第二液温传感器75是检测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高压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第二液温传感器75设置于与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高压制冷剂的出口侧连接的配管。二相温度传感器77是检测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低压入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二相温度传感器77设置于与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低压制冷剂的入口侧连接的配管。气温传感器78是检测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低压出口侧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气温传感器78设置于与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低压制冷剂的出口侧连接的配管。
<配管>
一次侧去程配管7例如是铜管等配管。一次侧去程配管7成为从室外机101向中继机102的制冷剂流路。一次侧去程配管7的一端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连接,另一端与中继热交换器8连接。在制冷运转时,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一次侧去程配管7。另外,对于一次侧去程配管7而言,在制热运转时,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一次侧去程配管7。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一次侧去程配管7是铜管的配管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铜管,也可以是钢管或铝管等配管。
另外,一次侧返程配管9例如是铜管等配管。一次侧返程配管9成为从室外机101向中继机102的制冷剂流路。一次侧返程配管9的一端与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另一端与中继热交换器8连接。在制冷运转时,低温且低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通过一次侧返程配管9。另外,在制热运转时,低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通过一次侧返程配管9。在以后的说明中,对一次侧返程配管9是铜管的配管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铜管,也可以是钢管或铝管等配管。
如前述那样,在制热运转时,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一次侧去程配管7中流通,在制冷运转时,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一次侧返程配管9中流通。相对于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为低密度。因此,在一次侧去程配管7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为相同的配管直径的情况下,在制冷运转时,供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流通的一次侧返程配管9中的压力损失变大,性能降低变大。
一般而言,对于配管内的压力损失dP[Pa]而言,若作为单相而在摩擦系数的计算中使用Blasius的式子,则相对于密度ρ[kg/m3]、粘性系数μ[Pa·s]、制冷剂流量Gr[kg/s]、配管内径d[mm],配管内的压力损失dP[Pa]如式(1)那样进行表示。在此,f[-]为摩擦系数。另外,L[m]为配管长度。并且,U[m/s]为制冷剂的速度。
[数学式1]
Figure GDA0003220992940000111
由式(1)可知,当配管内径d变大时,压力损失dP变小。然而,当增大配管内径d时,配管成本增加、施工性变差及制冷剂封入量增加等课题会增加。如下面的表1及表2所示,对于制冷剂而言,一般而言,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高压的气体密度与压缩机1的吸入侧的低压的气体密度之比即密度比为2~5倍左右。并且,相对于高压的制冷剂中的压力损失给性能带来的影响,低压的制冷剂中的压力损失给性能带来的影响为2倍左右。因此,高效的是,将一次侧返程配管9的配管直径设定为一次侧去程配管7的配管直径的1.2~3.0倍左右。在此,表1及表2中的数值是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基于冷凝温度为50℃、蒸发温度为5℃、压缩机吸入侧的过热度为3K并将压缩机效率设为70%的情况下的运转而得到的。
[表1]
Figure GDA0003220992940000112
[表2]
Figure GDA0003220992940000113
<中继机102>
中继机102例如设置于机械室或房间的天花板背面等,是将空气调节中的热的输送形态从制冷剂转换为水的装置。中继机102具有中继热交换器8及泵51。
中继热交换器8例如由板式热交换器构成,使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中继热交换器8的一次侧回路入口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接,一次侧回路出口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接。另外,中继热交换器8的二次侧回路入口与泵51的排出侧连接,二次侧回路出口与二次侧去程配管52连接。在中继热交换器8中,在制冷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温度比制冷剂高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在制热运转时,高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在中继热交换器8中,温度比制冷剂低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因此,在任意的运转的情况下,在中继热交换器8中,相对于制冷剂,水均以相反的方向即以对流的方式流动。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应用板式热交换器作为中继热交换器8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板式热交换器,也可以应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等。
泵51例如是变频式的离心泵等。泵51将水吸入并升压而送出。泵51的吸入侧与二次侧返程配管55连接,送出侧与中继热交换器8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
另外,中继机102具有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第一水温传感器81及第二水温传感器82。这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91连接。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是检测中继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侧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设置于与中继热交换器8的一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第一水温传感器81是检测中继热交换器8的水侧入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一水温传感器81设置于与中继热交换器8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的配管。第二水温传感器82是检测中继热交换器8的水侧出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二水温传感器82设置于与中继热交换器8的二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
<室内机103>
室内机103(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b及室内机103c)例如分别设置在房间的内部,针对与空气调节相关的热,向室内进行散热或从室内进行吸热。室内机103具有室内热交换器53(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b及室内热交换器53c)和流量调整阀54(流量调整阀54a、流量调整阀54b及流量调整阀54c),并由配管连接。另外,室内机103具有室内风扇56(室内风扇56a、室内风扇56b及室内风扇56c)。
室内热交换器53例如是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使从室内风扇56供给的空气与在室内热交换器53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53的入口侧与二次侧去程配管52连接,出口侧与流量调整阀5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53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却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加热器发挥功能。在以后的说明中,对室内热交换器53为翅片管式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室内热交换器53也可以是板式热交换器等。流量调整阀54例如由可变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阻力值的阀构成,是调整水的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流量调整阀54的入口侧与室内热交换器53连接,出口侧与二次侧返程配管55连接。在以后的说明中,对流量调整阀54具有可变阀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可变阀,也可以应用能够进行开闭的阀等。
室内机103具有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a、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b及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c)以及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a、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b及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c)。这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91连接。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53的入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3设置于与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的入口侧连接的配管。另外,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53的出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4设置于与室内热交换器53的出口侧连接的配管。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91是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整体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装置91例如构成为包含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PU或它们中的两个以上的组合。控制装置91例如基于在上述各种传感器中检测到的物理量的数据及来自遥控器等输入装置的指示等,对各种装置及设备进行控制,并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例如,控制装置91控制室外机101内的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室外风扇15的转速(包含接通或断开)、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切换以及第一节流装置5及旁通节流装置13的开度等。另外,控制装置91对中继机102内的泵51的驱动频率等进行控制。而且,控制装置91对室内机103内的流量调整阀54的开度等进行控制。在此,在图1中,例示了控制装置91设置在室外机101内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控制装置91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101、中继机102及室内机103中的每一个。另外,控制装置91也可以设置在多个室内机103中的每一个。
<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运转模式>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基于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b及室内机103c的指示而执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接着,与制冷剂的流动及制冷剂的状态一起对各运转模式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此,在图2中,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吸入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进行压缩而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被冷却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旁通配管12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中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冷却后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5对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由第一节流装置5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流入中继热交换器8。中继热交换器8使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通过泵51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由中继热交换器8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通过一次侧返程配管9,并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而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另外,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对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进行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流动到压缩机1的吸入侧。
接着,关于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对水的流动进行说明。泵51将水吸入并进行加压。由泵51送出的水流入中继热交换器8。中继热交换器8向水传递制冷剂循环回路侧的制冷剂的冷能,冷却后的水通过二次侧去程配管52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此时,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运转,在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中,使分别从室内风扇56a~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低温的水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被冷却。低温的水成为中温的水。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加热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而再次被泵51吸入。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外热交换器3是构成为三列的热交换器的情况进行说明(以下设为相同)。但是,并不限定于三列,也能够应用于两列以下或四列以上的室外热交换器3。在图3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空气温度。在此,总传热长度表示成为制冷剂从热交换器入口起流通至出口的流路的传热管的长度(以下设为相同)。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散热,从而使相态变化为气体制冷剂、二相制冷剂、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散热,从而使相态变化为气体制冷剂、二相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过热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从饱和气体成为饱和液。饱和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饱和液成为过冷却液。
图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中继热交换器8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4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流入到中继热交换器8中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上升,从二相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饱和气体制冷剂成为过热气体制冷剂。另一方面,流入中继热交换器8的水温度随着热交换的推进而降低。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5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流入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的中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随着热交换的推进而降低。根据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性,流入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的温度随着热交换的推进而上升,成为气体制冷剂。另外,在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并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为中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向温度较低的制冷剂进行散热,从而使温度降低,过冷却度变大。另外,在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并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制冷剂为二相制冷剂的情况下,通过向温度较低的制冷剂进行散热,从而使状态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从饱和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液体制冷剂。饱和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饱和液成为过冷却液体制冷剂。另一方面,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并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温度较高的制冷剂进行吸热,由此,使状态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上升,从二相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饱和气体成为过热气体制冷剂。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冷运转的要求时,控制装置91切换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的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另外,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冷运转的要求时,控制装置91切换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1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向压缩机1的过量的液体返回的干度0.9以上、能够维持中继热交换器8的效率的过热度3K以下。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气温传感器78检测到的温度,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气温传感器78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向压缩机1的过量的液体返回的干度0.9以上、能够维持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效率的过热度3K以下。
在此,为了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二高压传感器72检测到的压力和由第二液温传感器75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后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焓。另外,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二相温度传感器77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旁通节流装置13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焓。在以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相等。在以与设想的制冷剂组成不同的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不相等。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重新评估,以使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相等,由此,能够对循环的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
<制热运转模式>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此,在图6中,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水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将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进行压缩,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流入中继热交换器8。中继热交换器8使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利用泵51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进行热交换。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由中继热交换器8冷却后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经由一次侧返程配管9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冷却后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5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第一节流装置5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室外热交换器3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
另外,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吸入侧。
接着,基于水的流动,对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泵51将水吸入并送出。由泵51送出的水流入中继热交换器8。中继热交换器8向水传递一次侧回路侧的制冷剂的热能,被加热后的水通过二次侧去程配管52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此时,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热运转,在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中,使分别从室内风扇56a~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高温的水进行热交换。此时,室内空气被加热。高温的水成为中温的水。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冷却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而再次被吸入泵51。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中继热交换器8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7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通过中继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水进行散热,从而使状态变化为气体制冷剂、二相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流入到中继热交换器8中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过热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从饱和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液体制冷剂。饱和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饱和液体制冷剂成为过冷却液体制冷剂。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8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空气温度。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从温度较高的空气进行吸热,从而使相态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上升,从二相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饱和气体成为过热气体制冷剂。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内的温度分布与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内的温度分布相同。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热运转的要求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1切换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另外,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热运转的要求的情况下,控制装置91切换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高压传感器71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1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或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液温传感器74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一高压传感器71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冷凝的推进,温度会降低,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或第一液温传感器74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关系,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与焓差缩小相伴的能力降低且能够抑制一次侧返程配管9内的制冷剂量增加的干度0.2以下、能够维持中继热交换器8的效率的过冷却度15K以下。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气温传感器78检测到的温度,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气温传感器78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旁通节流装置13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向压缩机1的过量的液体返回的干度0.9以上、能够维持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效率的过热度3K以下。
在此,为了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二高压传感器72检测到的压力和由第二液温传感器75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后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焓。另外,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二相温度传感器77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旁通节流装置13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焓。在以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相等。在以与设想的制冷剂组成不同的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不相等。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重新评估,以使液体制冷剂焓与二相制冷剂焓相等,由此,能够对循环的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
<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切换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并且,控制装置91利用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对流路进行切换。因此,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的任意的运转中,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继热交换器8及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各热交换器中,相对于作为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介质的空气、水及制冷剂,均能够设为使制冷剂流动方向成为与对象介质的流动相反的方向的对流。由此,通过避免对象介质的温度与制冷剂的温度的接近,并确保热交换所需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均使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和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在制冷运转时减少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动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能够在制热运转时减少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动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而且,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节流装置5在制冷运转时位于中继热交换器8的上游,在制热运转时位于中继热交换器8的下游,中继热交换器8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分别以成为蒸发器及冷凝器的方式发挥作用。由此,在制热运转时,第一节流装置5与中继热交换器8的位置关系与一般的制热回路相同。因此,能够抑制在制热时由于来自压缩机1的排出气体通过室内机103的节流装置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即系统效率的降低。
另外,利用设置于中继机102的中继热交换器8,使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然后,向设置于二次侧回路的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供给进行热交换后的水。由此,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均能够使制冷剂流动方向恒定。因此,能够在维持二次侧回路的性能的同时,使多个室内机103单独地运转或停止,能够在运转的室内机103中实现以制冷或制热中的任一方运转的多室型制冷制热切换运转。
实施方式2.
图9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9的空气调节装置200中,与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相比,中继机202的结构不同。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是能够进行各室内机103单独地运转或停止并且运转的室内机103分别选择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在此,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进行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设备等同样的动作等的设备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中继机202>
在中继机202中具有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节流装置16、第一泵51a、第二泵51b、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
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例如由板式热交换器构成。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一次侧回路入口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接,一次侧回路出口与第二节流装置16连接。另外,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二次侧回路入口与第一泵51a的排出侧连接,二次侧回路出口与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连接。在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在制冷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温度比制冷剂高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在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高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温度比制冷剂低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因此,在任意的运转的情况下,在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相对于制冷剂,水均以相反的方向即以对流的方式流动。
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例如由板式热交换器构成,使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和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一次侧回路入口与第二节流装置16连接,一次侧回路出口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接。另外,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二次侧回路入口与第二泵51b的排出侧连接,二次侧回路出口与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连接。在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在制冷运转及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温度比制冷剂高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在制热运转时,高温的制冷剂从一次侧回路入口向一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另外,温度比制冷剂低的水从二次侧回路入口向二次侧回路出口方向流动。因此,在任意的运转的情况下,在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相对于制冷剂,水均以相反的方向即以对流的方式流动。
第一泵51a例如是变频式的离心泵等。第一泵51a将水吸入并升压而送出。第一泵51a的吸入侧与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连接,送出侧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另外,第二泵51b例如是变频式的离心泵等。第二泵51b将水吸入并升压而送出。第二泵51b的吸入侧与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连接,送出侧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
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b及第一流路切换阀57c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b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c例如由三通阀等构成。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是根据各室内机103的运转的状态而对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连接进行切换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在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连接有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及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在选择了制冷的室内机103中,切换对应的第一流路切换阀57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以使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或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与室内机103彼此连通。由此,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冷却器发挥作用。另外,在选择了制热的室内机103中,切换对应的第一流路切换阀57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以使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或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与室内机103彼此连通。由此,室内热交换器53作为加热器发挥作用。在以后的说明中,作为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
第二流路切换阀58c,示出应用三通阀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三通阀。例如也可以应用四通阀或将二通阀组合而得到的部件等。
另外,中继机202具有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第一水温传感器81、第二水温传感器82、第三水温传感器85及第四水温传感器86。这些传感器与控制装置91连接。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是检测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制冷剂侧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设置在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一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是检测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制冷剂侧出口的制冷剂温度的传感器。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设置在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一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第一水温传感器81是检测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水侧入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一水温传感器81设置在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的配管。第二水温传感器82是检测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水侧出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二水温传感器82设置在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二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第三水温传感器85是检测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水侧入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三水温传感器85设置在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二次侧回路入口连接的配管。第四水温传感器86是检测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水侧出口的水温度的传感器。第四水温传感器86设置在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二次侧回路出口连接的配管。
<制冷运转模式>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的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在此,在图10中,为了使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将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进行压缩,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由室外热交换器3冷却后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旁通配管12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冷却后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5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第一节流装置5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利用第一泵51a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二节流装置16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利用第二泵51b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一次侧返程配管9,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而再次向压缩机1吸入。
另外,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向压缩机1的吸入侧流动。
接着,基于水的流动,对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将水吸入并进行加压。由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送出的中温的水分别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在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向中温的水传递制冷剂循环回路侧的制冷剂的冷能,冷却后的水通过二次侧去程配管52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此时,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运转,在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中,使分别从室内风扇56a~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低温的水进行热交换。室内空气被冷却。低温的水成为中温的水。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加热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而再次被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吸入。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制冷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3相同。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1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通过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制冷剂通过从温度较高的水进行吸热,从而使二相制冷剂的干度变化。流入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上升。
图12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2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通过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制冷剂通过从温度较高的水进行吸热,从而使状态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气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上升,从二相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从饱和气体制冷剂成为过热气体制冷剂。
由于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内的温度分布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5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关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旁通节流装置13所涉及的控制,与实施方式1的制冷运转模式时的控制相同。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2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向压缩机1的过量的液体返回的干度0.9以上、能够维持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效率的过热度3K以下。另外,为了减少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之间的压力损失,控制装置91进行将第二节流装置16设为全开的控制。
<制热运转模式>
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此,在图13中,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水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将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进行压缩,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利用第一泵51a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进行热交换。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的热交换而被冷却,成为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冷却、冷凝后的液体制冷剂、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二节流装置16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从第二泵51b供给的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与高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冷凝后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经由一次侧返程配管9、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被冷却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5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第一节流装置5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室外热交换器3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而再次向压缩机1吸入。
另外,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或气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吸入侧。
接着,基于水的流动,对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泵51a和第二泵51b将水吸入并送出。由第一泵51a和第二泵51b送出的中温的水分别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在一次侧回路中循环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或二相制冷剂与中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加热后的高温的水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57a~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a~二次侧去程配管52c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使从室内风扇56a~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高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室内热交换器53c冷却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a~二次侧返程配管55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第二流路切换阀58c再次被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吸入。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制热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8相同。
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4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通过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的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水进行散热,从而使二相制冷剂的干度变化。流入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的高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蒸发的推进而温度降低。通过向温度较低的水进行散热,从而从气体制冷剂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流入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中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过热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从饱和气体制冷剂成为二相制冷剂。
图1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5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水温度。通过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水进行散热,从而使状态从二相制冷剂变化为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从二相制冷剂成为饱和液体制冷剂。饱和液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饱和液体制冷剂成为过冷却液体制冷剂。
<制热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关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旁通节流装置13所涉及的控制,与实施方式1的制热运转模式时的控制相同。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2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或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液温传感器74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或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液温传感器74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第一节流装置5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控制为能够抑制与焓差缩小相伴的能力降低且能够抑制一次侧返程配管9内的制冷剂量增加的干度0.2以下、能够维持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效率的过冷却度15K以下。
另外,为了减少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与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之间的压力损失,控制装置91进行将第二节流装置16设为全开的控制。
<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16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及室内机103b进行制冷且室内机103c进行制热的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此,在图16中,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水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吸入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进行压缩而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室外热交换器3冷凝后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第一节流装置5、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而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从第一泵51a供给的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与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冷凝后的低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第二节流装置16。第二节流装置16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第二节流装置16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从第二泵51b供给的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与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蒸发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经由一次侧返程配管9、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而再次向压缩机1吸入。
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将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吸入部。
接着,基于水的流动,对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泵51a将中温的水吸入并送出。从第一泵51a送出的中温的水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在一次侧回路中循环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制冷剂与中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加热后的高温的水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c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c。室内热交换器53c使从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高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室内热交换器53c冷却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c而再次向第一泵51a吸入。
另外,第二泵51b将水吸入并进行升压,将中温的水送出。从第二泵51b送出的中温的水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在一次侧回路中循环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中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冷却后的低温的水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57a及第一流路切换阀57b以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a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b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使从室内风扇56a及室内风扇56b供给的室内空气与低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加热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及流量调整阀54b、二次侧返程配管55a及二次侧返程配管55b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b而再次向第二泵51b吸入。
<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图1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的一例的图。在图17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总传热长度的传热长度比率。另外,纵轴表示制冷剂温度及空气温度。通过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向温度较低的空气进行散热,从而使状态从气体制冷剂变化为二相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3中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降低,从过热气体制冷剂成为饱和气体制冷剂。饱和气体制冷剂随着冷凝的推进而温度降低,成为二相制冷剂。
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内的温度分布与图15相同。另外,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内的温度分布与图4相同。
<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要求且制冷负荷比制热负荷大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制热同时(制冷主体)运转。控制装置91切换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的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另外,控制装置91切换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流路,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并且,为了减少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之间的压力损失,控制装置91进行将第一节流装置5设为全开的控制。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2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二节流装置16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蒸发的推进,温度会上升,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对第二节流装置16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对第二节流装置16进行控制,以便维持在能够抑制向压缩机1的过量的液体返回的干度0.9以上、能够维持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的效率的过热度3K以下。另一方面,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3和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控制装置91进行将旁通节流装置13设为全闭的控制。
在此,为了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气体制冷剂的过热度的关系,控制装置91对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二高压传感器72检测到的压力和由第二液温传感器75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后的中温且高压的高压二相制冷剂焓。另外,控制装置91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二相温度传感器77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旁通节流装置13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低压二相制冷剂焓。在以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高压二相制冷剂焓与低压二相制冷剂焓相等。在以与设想的制冷剂组成不同的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高压二相制冷剂焓与低压二相制冷剂焓不相等。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重新评估,以使高压二相制冷剂焓与低压二相制冷剂焓相等,由此,能够对循环的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
<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1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等的一例的图。在图18所示的例子中,对室内机103a及室内机103b进行制热且室内机103c进行制冷的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在此,在图18中,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理解变得容易,用实线的箭头示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的箭头示出水的流动方向。
首先,基于制冷剂的流动,对一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压缩机1将低温且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并进行压缩,将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排出。从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一次侧去程配管7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从第一泵51a供给的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与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冷凝后的低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流入第二节流装置16。第二节流装置16将低温且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减压。由第二节流装置16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从第二泵51b供给的在二次侧回路中循环的水与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中蒸发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经由一次侧返程配管9、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第一节流装置5及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而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室外热交换器3使从室外风扇15供给的室外空气与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3中蒸发的低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经由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及储液器11而再次向压缩机1吸入。
另外,由旁通配管12分支出的一部分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旁通节流装置13。旁通节流装置13将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减压。由旁通节流装置13减压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使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和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加热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或气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1的吸入部。
接着,基于水的流动,对二次侧回路的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第一泵51a将中温的水吸入并送出。从第一泵51a送出的中温的水流入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使在一次侧回路中循环的高温且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中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加热后的高温的水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57a及第一流路切换阀57b以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a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b而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使从室内风扇56a及室内风扇56b供给的室内空气与高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室内热交换器53a及室内热交换器53b冷却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a及流量调整阀54b、二次侧返程配管55a及二次侧返程配管55b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a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b而再次向第一泵51a吸入。
另外,第二泵51b将水吸入并进行升压,并将中温的水送出。从第二泵51b送出的中温的水流入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在一次侧回路中循环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与中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冷却后的低温的水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57c及二次侧去程配管52c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3c。室内热交换器53c使从室内风扇56c供给的室内空气与低温的水进行热交换。由室内热交换器53c加热后的中温的水经由流量调整阀54c、二次侧返程配管55c及第二流路切换阀58c而再次向第二泵51b吸入。
<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交换器内温度分布>
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室外热交换器3内的温度分布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8相同。另外,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内的温度分布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图7相同。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内的温度分布与针对制冷运转时的热交换器的温度分布说明的图11相同。
<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控制>
在有来自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中的任一个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要求且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情况下,进行制冷制热同时(制热主体)运转。控制装置91切换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以使压缩机1的排出侧与一次侧去程配管7连通,并使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节流装置5连通。另外,控制装置91切换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以使压缩机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连通,并使第一节流装置5与一次侧返程配管9连通。并且,为了减少室外热交换器3与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之间的压力损失,控制装置91进行将第一节流装置5设为全开的控制。
控制装置91基于由设置于室外机101的第一高压传感器71检测到的压力和由设置于中继机202的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检测到的温度,对第二节流装置16进行控制。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一高压传感器71检测到的压力,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关系。在制冷剂为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随着冷凝的推进,温度会降低,因此,通过测量温度,从而可以知晓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控制装置91基于由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检测到的温度和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关系,对第二节流装置16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目标值,期望的是,在第二节流装置16中控制为能够抑制产生的制冷剂声音的干度0.01以下或过冷却度15K以下。另一方面,为了使室外热交换器3和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控制装置91进行将旁通节流装置13设为全闭的控制。
为了算出制冷剂温度与二相制冷剂的干度或液体制冷剂的过冷却度的关系,控制装置91对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控制装置91基于由第二高压传感器72检测到的压力和由第二液温传感器75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后的低温且低压的主流二相制冷剂焓。另外,基于由低压传感器73检测到的压力和由二相温度传感器77检测到的温度,算出通过旁通节流装置13后的低温且低压的分支二相制冷剂焓。在以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主流二相制冷剂焓与分支二相制冷剂焓相等。在以与设想的制冷剂组成不同的组成进行循环的情况下,算出的主流二相制冷剂焓与分支二相制冷剂焓不相等。在该情况下,通过对设想的制冷剂组成进行重新评估,以使主流二相制冷剂焓与分支二相制冷剂焓相等,由此,能够对循环的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
<能够进行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具备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并且,控制装置91利用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及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中对流路进行切换。因此,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中的任意的运转中,在室外热交换器3、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及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的各热交换器中,相对于作为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对象介质的空气、水及制冷剂,均能够设为使制冷剂流动方向成为相反方向的对流。由此,通过避免对象介质的温度与制冷剂的温度的接近,并确保热交换所需的温度差,从而能够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在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4中,均使在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流动的中温且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和在具有旁通配管12的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温且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能够在制冷运转时减少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动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能够在制热运转时减少从第一流路切换装置2流动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4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而且,关于设置于中继机202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和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在制冷运转时,以使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和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均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方式使第一节流装置5动作。另外,在制热运转时,以使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和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均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方式使第一节流装置5动作。并且,在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以使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使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方式使第二节流装置16动作。由此,能够将室外机101及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共用化,能够减少成本。
另外,利用设置于中继机202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使在一次侧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二次侧回路中流动的水进行热交换。然后,向设置于二次侧回路的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供给进行热交换后的水。由此,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均能够使制冷剂流动方向恒定。因此,能够在维持二次侧回路的性能的同时,使多个室内机103单独地运转或停止,能够在运转的室内机103中实现以制冷或制热中的任一方运转的多室型制冷制热切换运转。
实施方式3.
图19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9的空气调节装置300中,对进行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备等同样的动作等的设备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相比,图19的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室外机301的结构不同。另外,削减了存在于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中继机102。实施方式3中的空气调节装置300是能够进行各室内机103单独地运转或停止并且运转的室内机103以制冷或制热中的任一方运转的制冷制热切换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
<室外机301>
空气调节装置300的室外机301具有搭载于实施方式1的中继机102的中继热交换器8、泵51、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第一水温传感器81及第二水温传感器82。因此,空气调节装置300并未设置中继机102。在此,在图19中,示出了泵51搭载于室外机301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室外机301分开地设置。
<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300,由于室外机301具有中继热交换器8及泵51,所以也可以不设置中继机102。因此,即使在屋内空间没有设置中继机102的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空气调节装置300。另外,由于无需设置中继机10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调节装置300的成本。而且,由于能够利用水来进行从室外机301起到室内机103a~103c为止的热输送,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量。
实施方式4.
图20是示意性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回路等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20的空气调节装置400中,对进行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设备等同样的动作等的设备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与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相比,图20的实施方式4中的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室外机401的结构不同。另外,削减了存在于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200的中继机202。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0是能够进行各室内机103单独地运转或停止并且运转的室内机103分别选择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制热同时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
<室外机401>
空气调节装置400的室外机401具有搭载于实施方式2的中继机202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一泵51a、第二泵51b。另外,室外机401具有搭载于实施方式2的中继机202的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6、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79、第一水温传感器81、第二水温传感器82、第三水温传感器85、第四水温传感器86及第一水温传感器81。在此,在图20中,示出了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搭载于室外机401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与室外机401分开地设置。
<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装置400,由于室外机401具有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a、第二中继热交换器8b、第一泵51a及第二泵51b,所以也可以不设置中继机202。因此,即使在屋内空间没有设置中继机202的场所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空气调节装置400。另外,由于无需设置中继机202,因此,能够减少空气调节装置400的成本。而且,由于能够利用水来进行从室外机401起到室内机103a~室内机103c为止的热输送,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量。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2第一流路切换装置,3室外热交换器,3a热交换器芯,3b入口侧分配器,3c出口侧分配器,4第二流路切换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6、10开闭装置,7一次侧去程配管,8中继热交换器,8a第一中继热交换器,8b第二中继热交换器,9一次侧返程配管,11储液器,12旁通配管,13旁通节流装置,14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15室外风扇,16第二节流装置,51泵,51a第一泵,51b第二泵,52、52a、52b、52c二次侧去程配管,53、53a、53b、53c室内热交换器,54、54a、54b、54c流量调整阀,55、55a、55b、55c二次侧返程配管,56、56a、56b、56c室内风扇,57、57a、57b、57c第一流路切换阀,58、58a、58b、58c第二流路切换阀,71第一高压传感器,72第二高压传感器,73低压传感器,74第一液温传感器,75第二液温传感器,76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77二相温度传感器,78气温传感器,79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81第一水温传感器,82第二水温传感器,83、83a、83b、83c室内入口水温传感器,84、84a、84b、84c室内出口水温传感器,85第三水温传感器,86第四水温传感器,91控制装置,100、200、300、400空气调节装置,101、301、401室外机,102、202中继机,103、103a、103b、103c室内机。

Claims (11)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中,构成有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回路,
所述一次侧回路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切换所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使所述制冷剂与热源侧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切换所述制冷剂的所述循环路径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配设于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配管并调整所述制冷剂的压力的第一节流装置以及使所述制冷剂和与所述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继热交换器用配管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循环,
所述二次侧回路将所述中继热交换器、对所述热介质加压的泵、使所述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以及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对应地设置并调整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介质的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用配管连接,使所述热介质循环,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设置于将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的配管;
旁通回路,所述旁通回路具有旁通配管及旁通节流装置,所述旁通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的配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配管,所述旁通节流装置对通过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控制成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使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与所述热源侧流体流动的方向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相向、使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在所述中继热交换器中恒定的所述循环路径,
所述泵被设置成如下的朝向:在所述中继热交换器中,相对于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热介质沿相向的方向流动,
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被设置成使通过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并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方向和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方向相向,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中,均使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和在具有所述旁通配管的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装置中,构成有一次侧回路和二次侧回路,
所述一次侧回路将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切换所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使所述制冷剂与热源侧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切换所述制冷剂的所述循环路径的第二流路切换装置、配设于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之间的配管并调整制冷剂的压力的第一节流装置及第二节流装置以及使所述制冷剂和与所述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第二中继热交换器用配管连接,使所述制冷剂循环,
所述二次侧回路将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对所述热介质加压的第一泵及第二泵、使所述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多个室内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对应地设置并调整通过所述室内热交换器的所述热介质的流量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之间并切换所述热介质的循环路径的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配管连接,使所述热介质循环,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设置于将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的配管;
旁通回路,所述旁通回路具有旁通配管及旁通节流装置,所述旁通配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的配管,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的配管,所述旁通节流装置对通过所述旁通配管的制冷剂流量进行调整;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控制成在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及制冷制热同时运转中使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与所述热源侧流体流动的方向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中相向、使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在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中恒定的所述制冷剂的所述循环路径,
所述第一泵及所述第二泵被设置成如下的朝向:在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中,相对于所述制冷剂流动的方向,所述热介质沿相向的方向流动,
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被设置成使通过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并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方向和在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方向相向,在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中,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中,均使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高压的二相或液体制冷剂和在具有所述旁通配管的所述旁通回路中流动的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一次侧回路及所述二次侧回路所具有的设备分开地搭载于室外机、中继机及多个室内机,
在所述室外机搭载有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所述室外热交换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及所述第一节流装置,
在所述室内机搭载有所述室内热交换器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一次侧回路具有:
一次侧去程配管,所述一次侧去程配管将所述第一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中继热交换器之间连接;以及
一次侧返程配管,所述一次侧返程配管将所述中继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之间连接,配管直径为所述一次侧去程配管的配管直径的1.2~3.0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从属于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所述一次侧回路中循环,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过热度或过冷却度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中继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之间;以及
第一液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液温传感器对流入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制冷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9以上或过热度成为3K以下,在所述制热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第一液温传感器或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2以下或过冷却度成为15K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所述一次侧回路中循环,
所述控制装置对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组成和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过热度或过冷却度进行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之间;以及
第一液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液温传感器对流入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温度进行检测,
在所述制冷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9以上或过热度成为3K以下,在所述制热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第一液温传感器或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2以下或过冷却度成为15K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所述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之间,
在以制冷为主体的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制冷剂出口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第二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9以上或过热度成为3K以下,在以制热为主体的制冷制热同时运转时,所述控制装置基于与所述制冷剂中间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相关的温度控制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以使从所述第一中继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干度成为0.2以下或过冷却度成为15K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高压传感器,所述高压传感器检测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
第二液温传感器,所述第二液温传感器检测在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
二相温度传感器,所述二相温度传感器检测在所述旁通节流装置与所述制冷剂-制冷剂热交换器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温度;以及
低压传感器,所述低压传感器检测在所述第二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流动的所述制冷剂的压力,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由所述高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由所述第二液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由所述二相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及由所述低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对制冷剂组成进行检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将基于由所述高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及由所述第二液温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而算出的液体制冷剂焓与基于由所述二相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及由所述低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而算出的二相制冷剂焓相等的组成设为制冷剂组成。
CN201980092618.6A 2019-02-27 2019-02-27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134544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07629 WO2020174619A1 (ja) 2019-02-27 2019-02-2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54408A CN113454408A (zh) 2021-09-28
CN113454408B true CN113454408B (zh) 2022-07-01

Family

ID=70776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92618.6A Active CN113454408B (zh) 2019-02-27 2019-02-27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6191B2 (zh)
EP (1) EP3933301A4 (zh)
JP (1) JP6698951B1 (zh)
CN (1) CN113454408B (zh)
WO (1) WO20201746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31198B2 (en) 2019-09-05 2022-01-25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in a climate control system
KR102345055B1 (ko) * 2020-05-29 2021-12-30 주식회사 웰템 일체형 구조의 냉난방기
CN115031319B (zh) * 2022-07-29 2024-02-02 郑州轻工业大学 一种利用自然能源的供水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406Y2 (zh) * 1987-02-09 1993-02-12
JPH07280375A (ja) * 1994-04-06 1995-10-2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306949A (ja) * 1997-05-07 1998-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0130877A (ja) * 1998-10-27 2000-05-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425887A (zh) * 1994-05-30 2003-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DE102007017311A1 (de) * 2007-04-11 2008-10-23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CN101666561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JP2010159967A (ja) * 2010-04-19 2010-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室外機
CN102016442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016450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066851A (zh) * 2008-06-13 201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2428749A1 (en) * 2009-05-08 2012-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EP2428741A1 (en) * 2009-05-08 2012-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2422100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229004A (zh) * 2011-01-26 2013-07-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053959A (zh) * 2012-01-23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38219A (zh) * 2013-02-19 2015-08-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40276A (zh) * 2014-01-23 2016-09-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WO2017145219A1 (ja) * 2016-02-22 2017-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677008A (zh) * 2017-11-09 2018-02-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制热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18286B2 (ja) 1991-05-27 1998-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09133443A (ja) 1995-11-07 1997-05-20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JP2000161805A (ja) 1998-11-27 2000-06-16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US6817205B1 (en) * 2003-10-24 2004-11-16 Carrier Corporation Dual reversing valves for economized heat pump
US9062903B2 (en) * 2012-01-09 2015-06-23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Economizer combined with a heat of compression system
JP2015158326A (ja) 2014-02-25 2015-09-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及びこの冷凍装置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6567167B2 (ja) * 2016-03-23 2019-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8362027B (zh) * 2018-01-17 2020-01-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1592215B2 (en) * 2018-08-29 2023-02-28 Waterfurnace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demand water heating using a capacity modulated heat pump with desuperheater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406Y2 (zh) * 1987-02-09 1993-02-12
JPH07280375A (ja) * 1994-04-06 1995-10-2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425887A (zh) * 1994-05-30 2003-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系统和冷冻、空调装置
JPH10306949A (ja) * 1997-05-07 1998-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0130877A (ja) * 1998-10-27 2000-05-12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666561A (zh) * 2006-03-27 2010-03-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空调装置
DE102007017311A1 (de) * 2007-04-11 2008-10-23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Wärmepumpenvorrichtung
CN102016450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016442A (zh) * 2008-04-30 2011-04-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066851A (zh) * 2008-06-13 2011-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2428749A1 (en) * 2009-05-08 2012-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EP2428741A1 (en) * 2009-05-08 2012-03-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02422100A (zh) * 2009-05-13 2012-04-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0159967A (ja) * 2010-04-19 2010-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室外機
CN103229004A (zh) * 2011-01-26 2013-07-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053959A (zh) * 2012-01-23 2014-09-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38219A (zh) * 2013-02-19 2015-08-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40276A (zh) * 2014-01-23 2016-09-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装置
WO2017145219A1 (ja) * 2016-02-22 2017-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677008A (zh) * 2017-11-09 2018-02-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制热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74619A1 (ja) 2020-09-03
EP3933301A1 (en) 2022-01-05
JP6698951B1 (ja) 2020-05-27
US11906191B2 (en) 2024-02-20
JPWO2020174619A1 (ja) 2021-03-11
US20220057100A1 (en) 2022-02-24
EP3933301A4 (en) 2022-03-09
CN113454408A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4807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heat exchange cycles
JP56422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02916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303906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509289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WO201207716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GB2569898A (en) Air conditioner
US9732992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the freezing of non-azeotropic refrigerant
US20130227976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9140459B2 (en) Heat pump device
WO201713805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9599378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4544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816736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620804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3439188B (zh) 空调装置
US9599380B2 (en) Refrigerant charging method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4083679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その設計方法
JP20171909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00780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105617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