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4420A -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4420A
CN102004420A CN2010101435017A CN201010143501A CN102004420A CN 102004420 A CN102004420 A CN 102004420A CN 2010101435017 A CN2010101435017 A CN 2010101435017A CN 201010143501 A CN201010143501 A CN 201010143501A CN 102004420 A CN102004420 A CN 1020044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n voller
band
tension forc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35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4420B (zh
Inventor
山口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44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44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44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44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4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 G03G15/75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for maintaining the lateral alignment of the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44Belt or chain 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20Belts
    • B65H2404/25Driving or guiding arrangements
    • B65H2404/255Arrangement for tensio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一种带单元。图像形成单元或者带单元包括:环形带;驱动辊;从动辊;张力产生构件,该张力产生构件在带上产生张力;偏移构件,当带在沿着偏移方向的运动方向上运动时,该偏移构件被设置为在平行于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偏移方向上与带一起移动;和轴向力转换单元,该轴向力转换单元将移动偏移构件的力转换为指向与偏移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引起在带上产生的张力的改变的力,从而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尾侧上产生的张力与在运动方向上、在前侧上产生的张力的比率减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相关技术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9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02582为优先权,该在前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背景技术
带单元包括环形转印带;驱动辊,该驱动辊旋转地驱动带;和从动辊,该从动辊随着环绕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的转印带的旋转而被旋转地驱动。
但是,如果作用到带的张力在宽度方向上不均匀或者如果各个辊的尺寸或者装配尺寸的偏差很大,带就会歪斜,使得带在旋转的同时还在宽度方向上移动。这里,宽度方向的意思是与带的旋转方向正交并且与带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通常对应于辊的轴向方向。
另外,如果带很大程度地歪斜,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会与其他构件干涉,使得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因而,例如,在现有技术中,根据带的歪斜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动辊的旋转轴来抑制带的歪斜,该上下方向是与带的延伸表面正交的方向(见JP-A-2006-162659)。这里,延伸表面的意思是带的一部分,该延伸表面通过应用张力而以平坦表面形状延伸。通常,延伸表面的意思是形成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之间的带的平坦表面部分。
发明内容
但是,当从动辊的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偏移时,带的延伸表面同样随着旋转轴的偏移而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因此,会改变延伸表面和设置为面对该延伸表面的构件之间的距离(间隙)。因而,在图像形成中等可能会发生负面效应。
即,例如,在中间转印型图像形成设备中,在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之前,图像被转印到(形成在)带(中间转印带)的延伸表面。如果为了抑制带的歪斜,从动辊的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延伸表面和在带上形成图像的显影单元之间的距离就会改变。因而,在图像形成中可能会发生负效应。
另外,例如,在直接转印型图像形成设备中,图像不形成在带上,而直接形成在带上传输的纸张上。如果从动辊的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以抑制带的歪斜,不仅是纸张(带)和携带要被转印到在带上传送的纸张的图像的感光鼓之间的距离,还有带和设置在带的与感光鼓相反侧的转印构件之间的距离就会改变。因而,在图像形成中可能会发生负效应。
此外,例如,上述图像形成设备可能包括用于移除粘附到带上的物质、保持在带上的显影剂等的带清洁器。如果为了抑制带的歪斜,从动辊的旋转轴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带清洁器和带之间的距离就会改变,从而就会恶化带清洁器的移除性能。因而,由于带清洁器的移除性能的恶化,在图像形成中就会发生负效应。
如上所述,在用于图像形成设备的带单元中,高度认为根据带的歪斜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动辊的旋转轴对于图像形成具有负效应。因而,似乎不适合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动辊的旋转轴。
因而,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该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通过抑制带的歪斜并且减小图像形成的负效应而稳定带的旋转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提供一种构造为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环形带;驱动辊,该驱动辊被构造为旋转地驱动带;从动辊,该从动辊被构造为随着带的旋转而被旋转地驱动;框架,该框架支撑驱动辊和从动辊;张力产生构件,该张力产生构件被构造为产生推力从而在带上产生张力;偏移构件,该偏移构件被设置为能够在平行于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偏移方向上偏移,并且当带在旋转期间该带在沿着偏移方向的运动方向上运动时,该偏移构件和带一起在偏移方向上偏移;和轴向力转换单元,该轴向力转换单元被构造为将偏移该偏移构件的力转换为指向与偏移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引起在带上产生的张力发生改变的力,从而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尾侧上产生的张力与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前侧上的张力的比率减小。
因而,根据上述说明性实施例,如果由于带的歪斜,带在沿着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运动方向上运动,轴向力转换单元通过将偏移力转换为张紧调节力从而改变在带上所产生的张力中,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尾侧产生的张力与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前侧产生的张力的比率被降低到小于张力改变之前。因此,能够通过抑制带的歪斜而稳定带的旋转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即,在轴向方向上偏移带的力,即,随着带的宽度方向上、在带的一端产生的张力强度与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在带的另一端产生的张力强度之间的张力差增大时,偏移力增大。偏移力的方向是从大张力侧指向小张力侧的方向。
因此,如果轴向力转换单元增大,例如,当带的歪斜导致带在平行于轴向方向的偏移方向上运动时,通过将偏移力转换为张紧调节力,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前侧上产生的张力大于改变之前,张力比率减小到小于改变之前,从而偏移力的数量减小。因此,能够通过抑制带的歪斜而稳定带的旋转路径,并且能抑制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另外,如果轴向力转换单元减小,例如,当带的歪斜导致带在平行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运动时,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尾侧产生的张力小于改变之前的,张力比率减小到小于改变之前,从而偏移力的数量减小。因此,能够通过抑制带的歪斜而稳定带的旋转路径,并且能抑制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另外,即使通过同时改变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前侧上产生的张力和在带的运动方向上、在尾侧上产生的张力而引起张力比率改变时,仍然能够实现相似的操作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说明性实施例,通过调节张力来调节带的运动,以使得张力比率减小。因而,从动辊或者驱动辊的旋转轴不需要在与延伸表面正交的方向上偏移。另外,与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动辊的旋转轴的构造相比,能够通过抑制带的歪斜和减少图像形成的负效应来稳定带的旋转路径,从而能够抑制转印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方面更加清楚并且更加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心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带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带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带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线V-V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3的线VI-VI的截面图;
图7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带环(belt collar)的截面图;
图7B是从从动辊看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带环的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杠杆臂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操作的视图;
图10是显示偏移力和张力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视图;
图1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视图;
图1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视图;
图1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视图;
图1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说明性实施例的带单元的视图;
图1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八说明性实施例的转印带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说明性实施例的带单元和图像形成设备被应用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
(第一说明性实施例)
1.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外壳3,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部5,该电子照相图像形成部5被设置在外壳3内并且通过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诸如记录纸张或者OHP纸的记录纸(以下,称为纸张)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该图像形成部5包括处理盒7、转印辊8、曝光单元9、定影装置11等。
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部5是直接串联式彩色类型。图像形成部包括在纸张传送方向(以下所述的带的旋转方向)上从上游侧依次设置的用于黑色的处理盒7K,用于黄色的处理盒7Y、用于洋红色的处理盒7M和用于青色的处理盒7C。
处理盒7K、7Y、7M和7C中的每一个包括在其上携带显影剂图像的感光鼓7A,和使用电力为感光鼓7A充电的充电器7B。在图1中,参考标号7A和7B仅仅标示在青色处理盒7C的感光鼓和充电器。
在上述构造中,在通过利用曝光单元9曝光带电的感光鼓7A,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7A的外周表面上之后,当带电显影剂(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是粉状色粉)被供应到感光鼓7A时,显影剂图像被形成(携带)在感光鼓7A的外周表面上。
转印辊8设置为面对感光鼓7A,且转印带14夹在两者之间。转印辊8将携带在感光鼓7A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由转印带14传送的纸张。其上已经被转印了显影剂图像的纸张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1并被加热,并且转印到纸张的显影剂图像被定影(熔合)到纸张上。
2.带单元
2.1.带单元的整体构造
如图2所示,带单元13包括转印带14、驱动辊15、从动辊16和一对框架17,该对框架17在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中的每个的轴向方向上、在其的两个端部上保持(支撑)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
另外,转印带14是由树脂材料(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是热塑性弹性体)制成的环形带构件,并且环绕在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之间(参见图1)。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形成在驱动辊15和从动辊16之间的转印带14的平坦部分的面对处理盒7的部分被称为延伸表面14A(参见图1)。
驱动辊15由框架17可旋转地支撑,以使得驱动辊的位置被固定到框架17。驱动辊通过来自诸如设置在设备主体中的电动机(未显示)的驱动源供应的力而旋转,从而转动转印带14。当转印带14通过驱动辊15的旋转而旋转时,从动辊16随着转印带14的旋转而被旋转地驱动。
从动辊16被设置为大致平行于驱动辊15。从动辊16的旋转轴16A(见图1)由框架17支撑,从而能够在平行于在延伸表面14A上产生的张力的方向(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1的前后方向)且与从动辊16的旋转轴16A的轴向方向(以下,该方向被称为“轴向方向D2”(参见图2))正交的方向上偏移。
即,如图2所示,一对框架17被设置为在轴向方向D2上从其两侧夹着转印带14,并且在平行于产生在延伸表面14A的张力的方向(以下,称为延伸方向D1)的方向上延伸。另外,如图4所示,每个框架17形成有矩形长孔17A,该矩形长孔17A具有对应于延伸方向D1的纵向方向(长侧方向)。矩形长孔17A在纵向方向上设置在框架的端部,位于从动辊16设置的位置。
另外,在长孔17A中,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16A的支承块(bearing block)18被设置为能够偏移。长孔17A包括平行于延伸方向D1延伸并且调节支承块18的偏移方向的一对内壁表面17B。因而,支承块18,即,从动辊16只能在平行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上偏移。
每个支承块18接受来自螺旋弹簧19的平行于延伸方向D1且使得从动辊16和驱动辊15的轴之间的距离增大的弹力Fs。因而,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从动辊16起到在延伸表面14A(转印带14)上产生预定张力的张力辊的作用,从而转印带14与驱动辊15一起旋转,且通过在转印带14和驱动辊15之间的接触部分产生的摩擦力转印带14不会在驱动辊15上滑动。
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螺旋弹簧19的弹力Fs的方向平行于延伸方向D1。因而,螺旋弹簧19的大部分弹力Fs通过支承块18被施加到从动辊16,作为在转印带14(延伸表面14A)上产生张力的推力。
如图5所示,从动辊16包括由诸如铝的轻金属制成的圆柱形辊主体16C,和旋转轴16A,该旋转轴16A被挤压适配到辊主体16C从而在轴向方向上闭合辊主体16C的两端并且由诸如钢的高硬度金属制成的。
另外,支承块18滑动接触诸如安装在旋转轴16A上的E扣环的扣环(snap ring)16B,从而从动辊16在轴向方向上(面向歪斜力阻尼机构20)的一端被定位。支承块18与旋转轴16A的大直径部分(挤压适配到辊主体16C的部分)滑动接触,从而从动辊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被定位。
2.2.歪斜力阻尼机构的整体构造
例如,如果由于在从动辊在轴向方向D2上的一端的螺旋弹簧19的推力(弹性力)不同于在从动辊在轴向方向D2上的另一端上的螺旋弹簧19的推力,转印带14歪斜从而在旋转的同时在轴向方向D2上运动。
因而,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有一种歪斜力阻尼机构20,该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构造为通过利用使得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上D2运动的力来减弱引起转印带14歪斜的力(以下,称为歪斜力)。
由于在从动辊在轴向方向D2上的至少一端上设置歪斜力阻尼机构20就已经足够,所以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歪斜力阻尼机构20只被设置在从动辊16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
2.3.歪斜力阻尼机构的构造
如图5所示,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20包括带环(belt collar)21和杠杆臂22。带环被安装在旋转轴16A的端部分上。杠杆臂在延伸方向D1上偏移,支承块18中的一个被设置在旋转轴的左端设置带环21的位置。
带环21是由树脂(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是POM)制成的偏移构件,并且当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D2上移动时,该带环21能够与转印带14一起在轴向方向D2上移动。
如图7A和7B所示,带环21形成有位于其中心的轴孔21A,旋转轴16A被滑动地插入该轴孔内,和环形凸缘部分21B,该凸缘部分21B能够接触转印带14的端面14B并形成在带环的外周表面部分上(参见图2)。转印带14的端面14B是转印带在平行于轴向方向D2的方向(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
带环21能够在旋转的同时在旋转轴16A上沿着轴向方向D2滑动地偏移。因而,当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D2上运动并且转印带14的端面14B接触凸缘部分21B时,带环21在轴向方向D2上接受来自转印带14的力,并且与转印带14一起在轴向方向D2上偏移,如图5所示。
杠杆臂22是一种轴向力转换单元,其被构造为将在轴向方向D2上偏移带环21的力(以下,该力被称为偏移力F1)转换为在与轴向方向D2相交的方向上并且改变产生在延伸表面14A上的张紧强度的力(以下,该力被称为张紧调节力)。
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张紧调节力F2的方向平行于延伸方向D1并且平行于螺旋弹簧19的弹力的方向。通常,偏移力F1的方向和数量与歪斜力的方向和数量相同。
具体地,如图8所示,杠杆臂22包括第一和第二臂部分22A和22B。如图5所示,带环21的圆柱形部分21C的端部接触第一臂部分22A,使得第一臂部分在轴向方向D2上接受来自带环21的偏移力F1。
第二臂部分22B在与第一臂部分22A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支承块18将张紧调节力F2施加到从动辊16。第一和第二臂部分22A和22B是由树脂(例如,POM)或者金属制成的,并且彼此之间整体地形成。
此外,杠杆臂22在第一和第二臂部分22A和22B之间的连接部分上形成有轴孔22C(参见图8)。轴孔22C用于在框架17上可摆动地安装杠杆臂22。框架17包括支承部,插入轴孔22C内的摆动轴17C被设置到该支承部。
摆动轴17C的轴向方向被设定为与螺旋弹簧19的弹力的方向相交并且与轴向方向D2相交的方向(在说明性实施例中平行于与延伸表面14A正交的方向)。
因此,杠杆臂将偏移力F1转换为绕着摆动轴17C的力矩,并且将张紧调节力F2作用到支承块18。因而,张紧调节力F2的大小与偏移力F1的大小的比率对应于距离L1和距离L2的比,距离L1是摆动中心O1和偏移力F1被作用到其的力作用点P1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第一臂部分22A的长度),距离L2是杠杆臂22的摆动中心O1和将张紧调节力F2施加在支承块18的点P2之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第二臂部分22B的长度)。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一臂部分22A的长度L1被设定为大于第二臂部分22B的长度L2,从而能够通过增大第一臂部分22A的长度L1与第二臂部分L2的长度的比率(以下,称为杠杆比率β(=L1/L2))来使用小的偏移力F1产生大的张紧调节力F2。
如图5所示,与带环21的圆柱形部分21C接触的第一臂部分22A的接触部分22D对应于偏移力F1被作用到其的力作用点P1。当沿着箭头A的方向看接触部分22D(见图6)时,力作用点P1与从动辊16的旋转轴16A重叠。如图6所示,力作用点P1被设置在箭头A的方向上相对于旋转轴16A对称的位置上。箭头A的方向是沿着杠杆臂22的摆动轴17C的方向。
2.4.歪斜力阻尼机构的操作
当转印带14在运动方向上的一端和另一端上的张紧强度的差增大时,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D2上运动时所产生的偏移力F1的数量增大。偏移力F1的方向是从大张力侧指向小张力侧的方向。
因此,例如,如果在带环21设置的一侧产生的张力(以下,这种张力被称为做左张力T1)小于在没有设置带环21的一侧产生的张力(以下,这种张力被称为右张力T2),转印带14在旋转的同时朝着带环21运动。因而,带环21与转印带14一起在轴向方向上朝着从动辊16的一端运动,从而将偏移力F1施加到杠杆臂22。
然后,由于杠杆臂22绕着摆动轴17C摆动,从而图9的实线所示的杠杆臂的状态被改变成双点划线所示的杠杆臂的状态,所以支承块18接受来自杠杆臂22的张紧调节力F2,并且偏移以与驱动辊15分离。
应该注意,图9中强调了杠杆臂22的摆角。实际的摆角太小以至于视觉上不能确认。因此,尽管支承块18被偏移,但是从动辊16的轴向方向保持与驱动辊16的轴向方向大致平行并且只是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发生改变。因而,延伸表面14A和感光鼓7A等之间的距离不会改变。
当支承块18开始偏移以与驱动辊15分离时,左张力T1增大到大于歪斜力阻尼机构20(杠杆臂22)工作之前。因此,偏移力F1的大小减小到小于之前,并且歪斜力被减弱,从而可以抑制转印带14的运动。
同时,从上述操作中清晰可见,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如果在原始状态下(歪斜力阻尼机构20动作之前)转印带14运动到与带环21相反的一侧,歪斜力阻尼机构20不会工作。
因而,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在从工厂运输时(在设计时)来自螺旋弹簧19的初始负荷,以使得右张力T2大于左张力T1,转印带14在原始状态下朝向带环21运动。
3.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带单元)的特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20构造为增大左张力T1。换句话说,歪斜力阻尼机构20改变在转印带14产生的张力,以使得张力比率(Tb/Tf)减小为小于张力改变之前,张力Tb是产生在转印带14上的张力中在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上的尾侧产生的张力,张力Tf是在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的上的前侧产生的张力。这里,当张力比率被实际地测量和计算时,有利于测量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产生的张力。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随着张力差Td增大,在轴向方向上偏移转印带14的偏移力F1增大。偏移力F1的方向是从大张力侧指向小张力侧的方向。
图10的实线显示当张力差和偏移力被实际测量时,张力差Td和偏移力F1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际很合理地考虑偏移力F1大致与张力差Td的改变呈比例的线性变化。在初始设定中(当力还没有从杠杆臂22施加的时候)偏移力F1与张力差Td的平均改变率(=ΔF1/ΔTd)在以下被称为偏移力转换系数α。
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利用压力传感器测量施加到点P2的力,并且用实际测量值除以杠杆比β可以得到偏移力F1的实际测量值。
当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D2上运动,并且随着转印带14的运动偏移力F1通过杠杆臂22被转换为张紧调节力F2时,在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上的前侧产生的张力Tf(左张力T1)增大为大于张力改变之前,从而张力比率减小为小于之前。因而,张力差Td减小并且偏移力F1的数量减小,从而可以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结果,能够稳定转印带14的旋转路径。
因此,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由于能够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而不需要在与延伸表面14A正交的方向上偏移从动辊16或者驱动辊15的旋转轴,所以与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动辊的旋转轴的构造相比,能够通过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和减小对图像形成的负效应来稳定转印带14的旋转路径,从而能够抑制转印带1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同时,假定设置在对应于歪斜力阻尼机构20侧的螺旋弹簧19施加的负荷在初始设定中被表示为FsL,并且设置在与歪斜力阻尼机构20相反侧上的螺旋弹簧19的负荷在初始设定中被表示为FsR(>FsL),当杠杆臂22动作并且偏移支承块18时满足以下的表达式(1)。另外,从表达式(1)能够得到表达式(2)。
从表达式(2)清晰可见,偏移力F1与基于初始设定负荷的差的张力差Td成比例地增大,并且杠杆比β增大时偏移力F1减小。如果杠杆比β为0,即,如果没有提供歪斜力阻尼机构20,偏移力F1由基于初始设定负荷的差的张力差Td决定,并且偏移力的数量比杠杆比率β大于0的情况更大,即,歪斜力阻尼机构20工作的情况。
F1=α{FsR-(FsL+βxF1)}      表达式(1)
F1=α(FsR-FsL)/(1+αxβ)    表达式(2)
这里,F1表示偏移力,α表示偏移力转换系数,和β表示杠杆比。
图10的虚线显示当偏移力转换系数α是1.0时所计算的偏移力F1的值(理论值)。实际测量值大致对应于理论值,而与杠杆比β无关。因而,能够通过选择合适的杠杆比β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或者转印带1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应该注意,偏移力转换系数α是由实验获得的值,从而对于每个图像形成设备该值会变化。通常,偏移力转换系数大约在0.1到1.5的范围内。因而,能够通过进一步优化偏移力转换系数α,改善理论值的精度。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将可以增大从动辊16的轴和驱动辊15的轴之间的距离的推力作用到从动辊16,螺旋弹簧19在转印带14上产生张力。因此,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从动辊16也具有所谓的张力辊的功能。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将张紧调节力F2施加到具有张力辊功能的从动辊16,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被改变(调节)。因而,不需要分开设置张力辊,并且可以在减少图像形成设备的部件的数量的同时,增大图像形成设备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长孔17A的内壁表面17B调节从动辊16,从而该从动辊16能够只在平行于推力方向的方向上偏移。因而,通过有效地利用由杠杆臂22转换的张紧调节力F2,可以调节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
即,平行于推力方向的力是用于控制在转印带14(延伸表面14A)上产生的张力的大小的力。因而,如果不调节从动辊16的偏移,张紧调节力F2不会有助于张力产生,并且没有必要被用作摩擦阻力。
相反,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调节从动辊16的偏移,以使得从动辊16只在与推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因而,能够使大部分的张紧调节力F2用于张力产生。因此,能够抑制没必要用作摩擦阻力的张紧调节力,并且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张紧调节力来调节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杠杆臂22施加到从动辊16的力的方向平行于来自螺旋弹簧19施加的弹力。因而,能够使大部分的张紧调节力F2用于张力产生。因此,能够抑制没必要用作摩擦阻力的张紧调节力,并且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张紧调节力来调节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偏移力F1通过弯曲成V型或者L型的杠杆臂22转换成张紧调节力F2。因而,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将偏移力F1转换成张紧调节力F2。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通过相对于第二臂部分22B的长度L2调节第一臂部分22A的长度L1(杠杆比率),能够简单地改变张紧调节力F2。因而,能够增大杠杆臂22(歪斜力阻尼机构2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力通过支承块18施加到从动辊16,从而力可以类似地施加到推力被直接地作用到从动辊16的状态。因此,与推力被间接地作用到驱动辊16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张紧调节力F2来调节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杠杆比率被设定为大于1。因而,即使偏移力F1很小,也能够产生大的张紧调节力F2,并且容易地改变在转印带14上产生的张力。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从沿着摆动轴17C的轴向方向的箭头A的方向看,接受来自带环21的力的杠杆臂22的力作用点P1与从动辊16的旋转轴16A重叠。因而,与从箭头A的方向上看时力作用点P1位于偏离旋转轴16A的位置上的状态相比,能够减小由在力作用点P1上产生的摩擦力引起的、绕着从动辊的旋转中心轴的力矩,并且能够减小从动辊16的旋转中心轴和力作用点P1之间的距离。
同时,由于该力矩成为用于妨碍带环21的操作的力,所以该力矩最好尽可能的小。因而,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能够减小由在力作用点P1上产生的摩擦力所引起的、绕着从动辊16的旋转轴中心的力矩。结果,能够抑制带环21的操作的妨碍。
另外,当在箭头A的方向上看时,力作用点P1与旋转轴16A交迭。因而,即使当杠杆臂22摆动时,也能够减小力作用点P1和杠杆臂22的摆动中心之间的距离的改变。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接受偏移力F1的、杠杆臂22的接触部分22D形成弯曲表面的形状(参见图9)。因而,尽管由于杠杆臂22的摆动,杠杆臂22和带环21之间的接触角改变,也能够使杠杆臂22平滑地滑动接触带环21,并且抑制在力作用点P1上产生的摩擦力过分的增大。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能够减小作为反作用的、杠杆臂22作用到带环21的力的改变,从而能够抑制带环21的操作的妨碍。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力作用点P1对称地位于旋转轴16A在箭头A的方向上的两侧上。因而,作为反作用的、从杠杆臂22作用到带环21的力相对于旋转轴16A对称,从而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带环21。
也就是说,如果作为反作用的、从杠杆臂22作用到带环21的力不相对于旋转轴16A对称,在带环21上产生一对力。因而,带环21在轴向方向上的偏移变得不平滑了。
相反,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作为反作用的、从杠杆臂22作用到带环21的力相对于旋转轴16A对称,从而不会在带环21上产生一对力。因而,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平滑地移动带环21。
另外,在第一说明性实施例中,与转印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面14B接触的环形凸缘部分21B形成在带环21上。因此,能够将由于转印带14的歪斜所产生的在轴向方向上的力可靠地传输到带环21,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
(第二说明性实施例)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带环21和从动辊16分别地形成。但是,在第二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带环21与从动辊16整体地形成。
根据第二说明性实施例,由于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部件的数量增多,所以也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第三说明性实施例)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歪斜力阻尼机构20只是被设置在从动辊16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但是,在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设置在从动辊16的两端。
根据第三说明性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能够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而不在与延伸表面14A正交的方向上偏移从动辊16或者驱动辊15的旋转轴。因此,能够稳定转印带14的旋转路径,使得能够抑制转印带1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在第三说明性实施例中,由于歪斜力阻尼机构20设置在从动辊16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上,所以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在从工厂运输时(在设计时)不需要必需地提供张力差Td。
(第四说明性实施例)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构造为只在张力增大的方向上偏移支承块18。但是,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构造为可以在张力增大和张力减小的两个方向上偏移支承块18。
1.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构造和操作
如图13所示,转印带14配备有从其内周表面朝着带环21(旋转轴16A)突出的引导带14C。带环21在其的外周表面的部分上形成有引导带14C适配到其中的凹槽21D。
因而,在第四说明性实施例中,转印带14(引导带14C)和带环21互相锁定。因而,尽管转印带14在轴向方向D2(在图中左右方向)上朝着任意侧运动,但是带环21和转印带14共同地在相同的方向上运动。
另外,形成在第一臂部分22A的端部的圆周表面部分22E被适配到其中的凹槽21E形成在带环21的圆柱形部分21C上,并且圆周表面部分22E被设置在旋转轴16A的两侧,并且被可滑动地适配到凹槽21E。
因而,如果带环21在图中的从左侧指向右侧的方向(以下,该方向称为右方向)上运动,带环21将偏移力F12朝着右侧施加到杠杆臂22。然后,杠杆臂22在左张力T1减小的方向上将张紧调节力F22作用到支承块18。
如果带环21在图中的从右侧指向左侧的方向(以下,该方向称为左方向)上运动,带环21将偏移力F11朝着左侧施加到杠杆臂22。然后,杠杆臂22在左张力T1增大的方向上将张紧调节力F21作用到支承块18。
2.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的特征
如果左张力T1小于右张力T2,转印带14朝着左侧运动,使得杠杆臂22将偏移力F11转换为张力调节力F21。因而,第四说明性实施例的歪斜力阻尼机构20增大了在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上的前侧产生的张力Tf(左张力T1),以大于之前。因此,张力比率和张力差Td减小并且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从而能够稳定转印带14的旋转路径,并且能够抑制转印带1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相反,如果左张力T1大于右张力T2,转印带14朝着右侧运动,使得杠杆臂22将偏移力F12转换为张力调节力F22。因而,歪斜力阻尼机构减小在转印带14的运动方向上的尾侧产生的张力Tb(左张力T1),以小于之前。因而,张力比率和张力差Td减小并且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从而能够稳定转印带14的旋转路径并且能够抑制转印带14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被损坏。
在第四说明性实施例中,尽管转印带12朝着任意侧运动,但是杠杆臂22(歪斜力阻尼机构20)操作以使得张力比率如上所述地减小。因而,能够很快地抑制转印带14的歪斜。
另外,在第四说明性实施例中,尽管转印带12在朝着任意侧运动,但是杠杆臂22(歪斜力阻尼机构20)操作使得张力比率减小。因而,不同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在从工厂运输时(在设计时)不需要必需地产生张力差Td。
(第五说明性实施例)
在第五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歪斜力阻尼机构20只被设置在从动辊16在轴向方向上的一端上,并且通过与转印带14的接触来调节转印带14的运动的环型凸缘部分16D被设置在从动辊的另一端上。
因而,在第五说明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凸缘部分16D调节转印带14朝着从动辊在轴向方向上的另一端的运动。因此,与第一说明性实施例相比,在从工厂运输时(在设计时)张力差Td可被设定为很小。
(第六说明性实施例)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从动辊16起张力辊的作用。但是,在第六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张力辊23被设置为与从动辊16分离,并且歪斜力阻尼机构20在张力辊的轴向方向上被设置在张力辊23的一端或者两端上。
(第七说明性实施例)
第七说明性实施例是第六说明性实施例的变化例。具体地,在第七说明性实施例中,张力辊23只具有将张力作用到转印带14的功能,并且歪斜力阻尼机构20在从动辊的轴向方向上被设置在从动辊16的一端或者两端上。
即,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设置在具有将张力作用到转印带14的功能的辊上。但是,在第七说明性实施例中,歪斜力阻尼机构20被设置在不同于将张力作用到转印带14的辊的辊上。
(第八说明性实施例)
在第八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加强转印带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14B的加强带(reinforcing tape)14D被设置在对应于带环21的、在转印带14的宽度方向上的转印带14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上。
第八说明性实施例的加强带14D由PET制成,并且通过粘合力被粘结或者固定到转印带14。在图16中,加强带14D被设置在转印带14的外周表面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如果加强带14D适配到其中的间隙槽被形成在带环21上,加强带14D可以被设置在转印带14的内周表面上。
(其他说明性实施例)
参考特定说明性实施例显示并且说明本发明的同时,应该可以理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背离后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的形式和细节做各种修改。
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本发明被应用到直接串联式电子照相的图像形成设备。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本发明被应用到用于传送纸张的带单元13。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用于中间转印带的带单元,传送文件的自动输稿器(ADF),或者用于定影器的带单元。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杠杆臂22作为轴向力转换单元的实例被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使用通过利用楔入效应(wedge effect)将偏移力F1转换为张紧调节力F2的轴向力转换单元,或者通过偏移力F1改变空气压力或者流体压力从而将偏移力F1转换为张紧调节力F2的轴向力转换单元。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当在沿着摆动轴17C的轴向方向的箭头A的方向上看时,杠杆臂22的力作用点P1与从动辊16的旋转轴16A重叠。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力作用点P1被设置在旋转轴16A的两侧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较优地,力作用点P1位于旋转轴16A的中心线上。由于在上述实施例中旋转轴16A经过杠杆臂22,所以不能在旋转轴16A的中心线上设定实际力作用点P1。
但是,由于两个力作用点P1位于相对于旋转轴16A对称的位置上,所以两个力作用点P1的合力作用点(虚力作用点)位于旋转轴16A的中心线上。如果支承块18被设置在杠杆臂22和带环21之间,就能够在旋转轴16A的中心线上设定实际力作用点P1。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凸缘部分21B被形成在带环21上。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省略凸缘部分21B。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螺旋弹簧19被用作张力产生构件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张力螺旋弹簧、扭簧,橡胶等可以被用作张力产生构件。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杠杆比率改定为大于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杠杆比率可以被设定为1或者更小。如果杠杆比设率为1或者小于1,第一杠杆23A的长度相对于带环21的运动距离变小。因而,能够减小带单元19在前后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摆动轴17C的轴向方向被设为平行于与延伸表面14A正交的方向的方向。但是,如果摆动轴17C的轴向方向被设定为是与轴向方向D2和螺旋弹簧19的弹力的方向相交的方向,摆动轴的轴向方向可以被设定为是除了与延伸表面14A正交的方向之外的方向。
另外,由轴向力转换单元转换的张紧调节力F2被施加到其上的部分可以是引起带14的张力改变的任意部分。

Claims (15)

1.一种构造为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环形带;
驱动辊,该驱动辊被构造为旋转地驱动所述带;
从动辊,该从动辊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带的旋转而被旋转地驱动;
框架,该框架支撑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
张力产生构件,该张力产生构件被构造为产生推力从而在所述带上产生张力;
偏移构件,该偏移构件被设置为能够在平行于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偏移方向上偏移,并且在所述带旋转期间,当所述带在沿着所述偏移方向的运动方向上运动时,所述偏移构件和所述带在所述偏移方向上一起移动;和
轴向力转换单元,该轴向力转换单元被构造为将偏移所述偏移构件的力转换为指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引起在所述带上产生的张力改变的力,从而在所述带的所述运动方向上的尾侧上产生的张力与在所述带的所述运动方向上的前侧上产生的张力的比率减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从动辊被设置到所述框架,从而能够在与所述带上产生的张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偏移,
其中,所述张力产生构件通过将推力施加到所述从动辊而在所述带上产生张力,从而增大所述从动辊的轴和所述驱动辊的轴之间的距离,和
其中,所述轴向力转换单元通过将力施加到所述从动辊在轴向方向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上而改变在所述带上产生的张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调节构件,该调节构件被构造为只在与由所述张力产生构件产生的推力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调节所述从动辊的偏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通过所述轴向力转换单元施加到所述从动辊的力的方向平行于由所述张力产生构件产生的推力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偏移构件与所述从动辊整体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轴向力转换单元包括臂构件,该臂构件包括:
第一臂部分,该第一臂部分构造为从所述偏移构件接受平行于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力;和
第二臂部分,该第二臂部分在与所述第一臂部分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被构造为将力施加到所述从动辊,其中,所述第一臂部分和所述第二臂部分被彼此整体地形成,和
其中,所述臂构件被可摆动地设置到所述框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支承构件,该支承构件被设置到所述框架从而能够偏移,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所述从动辊,
其中,所述张力产生构件通过所述支承构件将推力作用到所述从动辊,和
其中,所述第二臂部分通过所述支承构件将力施加到所述从动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臂构件的摆动中心和接受来自所述偏移构件的力的所述第一臂构件的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臂构件的摆动中心和将力作用到所述从动辊的第二臂部分的点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在沿着所述臂构件的摆动轴的方向上看时,力从所述偏移构件施加到其上的、所述轴向力转换单元的力作用点与所述从动辊的轴重叠。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当在沿着所述臂构件的摆动轴的方向上看时,所述力作用点具有设置在所述从动辊的轴的两侧的至少两个点。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轴向力转换单元设置在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上、所述从动辊的两端。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偏移构件包括环型凸缘部分,该凸缘部分被构造为在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上接触所述带的端面。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该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分别顺序地设置在所述带的旋转方向上,面对所述带的延伸表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直接在所述延伸表面上传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
15.一种带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形带;
驱动辊,该驱动辊被构造为旋转地驱动所述带;
从动辊,该从动辊被构造为随着所述带的旋转而被旋转地驱动;
框架,该框架支撑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
张力产生构件,该张力产生构件被构造为产生推力从而在所述带上产生张力;
偏移构件,该偏移构件被设置为能够在平行于所述从动辊的轴向方向的偏移方向上偏移,并且在所述带旋转期间,当所述带在沿着所述偏移方向的运动方向上运动时,所述偏移构件和所述带在所述偏移方向上一起移动;和
轴向力转换单元,该轴向力转换单元被构造为将偏移所述偏移构件的力转换为指向与所述偏移方向相交的方向并且引起在所述带上产生的张力改变的力,从而在所述带的所述运动方向上的尾侧上产生的张力与在所述带的所述运动方向上的前侧上产生的张力的比率减小。
CN2010101435017A 2009-09-02 2010-03-25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Active CN1020044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2582 2009-09-02
JP2009202582A JP4911207B2 (ja) 2009-09-02 2009-09-02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4420A true CN102004420A (zh) 2011-04-06
CN102004420B CN102004420B (zh) 2013-05-15

Family

ID=4358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35017A Active CN102004420B (zh) 2009-09-02 2010-03-25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702097B2 (zh)
EP (1) EP2312401B1 (zh)
JP (1) JP4911207B2 (zh)
CN (1) CN10200442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5499A (zh) * 2011-11-08 2013-05-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CN105988339A (zh) * 2014-08-22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循环装置、传送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06458B2 (ja) * 2010-03-04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4399B2 (ja) 2011-10-19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TWI464070B (zh) * 2011-12-16 2014-12-11 Cal Comp Electronics & Comm Co 從動單元及饋紙裝置
JP5915575B2 (ja) 2013-03-25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564942B2 (en) * 2014-11-04 2017-02-07 Skiva Technologies, Inc. Picture changing assembly for mobile phone cases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5336A (ja) * 1997-08-19 1999-03-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US5991575A (en) * 1998-05-12 1999-11-23 Oki Data Corporation Belt unit
CN1242303A (zh) * 1998-07-21 2000-0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打印机感光带控制装置
US6195518B1 (en) * 1999-11-19 2001-02-27 Charles John Bennett Web cross-track force monitoring mechanism
JP2002220107A (ja) * 2001-01-23 2002-08-06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2659A (ja) * 2004-12-02 2006-06-22 Oki Da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904760A (zh) * 2005-07-26 2007-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92068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8070706A (ja) * 2006-09-15 2008-03-27 Oki Data Corp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08200A (zh) * 2008-02-12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皮带转动装置和记录装置
JP2009186910A (ja) * 2008-02-08 2009-08-20 Ricoh Co Ltd ベルト寄り防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79648A (ja) 1990-11-08 1992-06-26 Konica Corp ベルト蛇行防止装置
JPH04272042A (ja) 1991-02-27 1992-09-28 Konica Corp ベルト蛇行防止装置
JPH04317936A (ja) 1991-04-16 1992-11-09 Ricoh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の寄り補正装置
JP4392964B2 (ja) 2000-07-07 2010-01-0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電子写真印刷装置
JP3910173B2 (ja) * 2003-12-26 2007-04-2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60066B2 (ja) * 2004-05-31 2009-04-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10976A (ja) * 2005-06-30 2007-01-18 Brother Ind Ltd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3783A (ja) 2006-02-27 2007-09-06 Oki Data Corp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320842B1 (ko) * 2007-01-26 2013-10-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CN101497265B (zh) 2008-01-28 2011-08-31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喷墨记录装置
JP2010230958A (ja) * 2009-03-27 2010-10-14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蛇行補正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65336A (ja) * 1997-08-19 1999-03-05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定着装置
US5991575A (en) * 1998-05-12 1999-11-23 Oki Data Corporation Belt unit
CN1242303A (zh) * 1998-07-21 2000-01-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打印机感光带控制装置
US6195518B1 (en) * 1999-11-19 2001-02-27 Charles John Bennett Web cross-track force monitoring mechanism
JP2002220107A (ja) * 2001-01-23 2002-08-06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2659A (ja) * 2004-12-02 2006-06-22 Oki Data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904760A (zh) * 2005-07-26 2007-01-3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92068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8070706A (ja) * 2006-09-15 2008-03-27 Oki Data Corp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86910A (ja) * 2008-02-08 2009-08-20 Ricoh Co Ltd ベルト寄り防止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08200A (zh) * 2008-02-12 2009-08-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皮带转动装置和记录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85499A (zh) * 2011-11-08 2013-05-0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CN103085499B (zh) * 2011-11-08 2016-12-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记录装置、图像记录方法
CN105988339A (zh) * 2014-08-22 2016-10-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带循环装置、传送装置、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02097B2 (en) 2014-04-22
JP2011053460A (ja) 2011-03-17
JP4911207B2 (ja) 2012-04-04
EP2312401A1 (en) 2011-04-20
CN102004420B (zh) 2013-05-15
US20110049795A1 (en) 2011-03-03
EP2312401B1 (en) 201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4420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带单元
US103228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3533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046163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driving assembly including th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driving assembly
CN102486625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JP201607903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417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266776B2 (ja) ベルト寄り補正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840863B2 (ja) 転写材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386912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103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3827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US2012014116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88930B2 (en) Driv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05162466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
JP72296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1203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01389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転写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40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170533B2 (en) Belt driv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60101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804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230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1677A (ja)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33111A (ja) 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