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7642B -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7642B
CN101987642B CN201010239692.7A CN201010239692A CN101987642B CN 101987642 B CN101987642 B CN 101987642B CN 201010239692 A CN201010239692 A CN 201010239692A CN 101987642 B CN101987642 B CN 1019876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airing
front side
filter tank
pipe arran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96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7642A (zh
Inventor
关弘幸
中野准
寺田充
加藤达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7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7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7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提高布局自由度并减少热的影响地进行了配置。来自燃料箱的蒸发燃料通过充入配管送到滤罐(101)贮存。上游端配置在燃料箱的充入配管贯通燃料箱的侧壁来到外侧。另外,滤罐(101)当侧面观察时在前照灯(70)与燃料箱间配置在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的外突凹部。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滤罐(キヤニスタ一)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该滤罐贮存在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
背景技术
在机动车、机动二轮车中,贮存在燃料箱中的汽油等燃料的一部分蒸发,成为蒸发燃料。不将该蒸发燃料放出到外气而进行再利用的装置作为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被公知。
作为这样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中的用于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公开了在车身设置滤罐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40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将滤罐配置于空间较小的机动二轮车的场合,布局的自由度受到限制,而且,滤罐的吸脱性能(充入(チヤ一ジ)·清除(パ一ジ)性能)受到外气温度的影响很大,而机动二轮车为小型,容易受到外气影响。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布局的自由度提高而且减小了外气温度的影响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在车架配置燃料箱和前照灯,而且,设置了覆盖车身前部侧方、在车宽方向具有外突凸部的前侧整流罩;其特征在于:在侧面观察时的上述前照灯与上述燃料箱间将滤罐配置在上述前侧整流罩内侧的外突凹部,该滤罐贮存来自燃料箱的蒸发燃料。
按照该发明,在前侧整流罩内侧的外突凹部配置滤罐,从而使车身的布局的自由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利用前照灯与燃料箱间的空白空间(デツドスペ一ス),另外,由前侧整流罩覆盖,保护滤罐,并使得直射阳光、排气热、行驶风等引起的来自外部的热不易传递到滤罐,能够良好地确保滤罐的吸脱性能。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上述滤罐也可配置在由仪表保护盖和上述前侧整流罩围住的空间内,该仪表保护盖覆盖仪表并延伸到上述前侧整流罩内侧。按照该构成,使得来自外部的热更不易传递到滤罐,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吸脱性能。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上述滤罐也可由上述仪表保护盖或/及上述前侧整流罩覆盖着该滤罐的前方及后方地被收容在上述外突凹部内。按照该构成,能够防止行驶风直接吹到滤罐而使滤罐被冷却,从而能够防止清除效率的下降。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上述滤罐也可支承在安装于上述车架并对整流罩进行支承的整流罩撑条上。按照该结构,能够将支承整流罩的整流罩撑条兼用为用于对滤罐进行支承的滤罐撑条,所以,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具有充入配管、清除配管、及清除控制阀;该充入配管连接燃料箱和上述滤罐;该清除配管连接上述滤罐与内燃机的进气系;该清除控制阀设于上述清除配管中途,进行负荷控制,对送往上述内燃机的蒸发燃料量进行控制;上述充入配管及上述清除配管由设于上述前侧整流罩或上述仪表保护盖的夹子支承,上述清除控制阀安装在上述前侧整流罩或上述仪表保护盖上。按照该结构,能够简化夹子类、清除控制阀安装撑条,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使上述充入配管贯通上述燃料箱侧面来到外部,贯通部由上述前侧整流罩覆盖。按照该构成,与将充入配管从燃料箱下、燃料箱上出来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布局自由度,另外,贯通部由前侧整流罩覆盖而挡住,所以,可保护该贯通部和改善外观。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上述仪表保护盖和上述前侧整流罩从上方覆盖上述滤罐,而且,在下方开口。按照该构成,挡住直射阳光,获得充入量,而且,能够将行驶时的散热器的热引导至滤罐,提高清除性能。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上述滤罐也可配置在比连接前轮的接地点与转向把手端部的平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按照该构成,在从车身侧方以面状作用外力的场合,该外力在作用在滤罐之前作用到转向把手端部、前轮上,所以,不易作用在滤罐上。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使得上述前侧整流罩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和从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前下部往后下降地延伸的下部前侧整流罩部,在侧面观察时为V形,上述滤罐配置在上述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内侧。按照该构成,前侧整流罩的刚性高,而且行驶时来自散热器的热、停车时工作中的发动机的排热容易停滞在上部前侧整流罩部内侧,能够在适当地覆盖滤罐的同时以良好的效率进行加热。
本发明在侧面观察时在前照灯与燃料箱间将滤罐配置在前侧整流罩内侧的外突凹部,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前照灯与燃料箱间的空白空间,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由前侧整流罩保护滤罐不受外力影响,减少直射阳光等来自外部的热的影响,良好地确保滤罐的吸脱性能。
另外,如在由仪表保护盖和前侧整流罩围住的空间内配置滤罐,则能够使得来自外部的热更不易传递到滤罐,进一步提高吸脱性能。
另外,如由仪表保护盖或/及前侧整流罩覆盖滤罐的前方及后方,收容在上述外突凹部内,则能够防止行驶风直接吹到滤罐而冷却滤罐,能防止清除效率的下降。
另外,如滤罐支承在对整流罩进行支承的整流罩撑条上,则不需要用于支承滤罐的专用的撑条。
另外,如由设于前侧整流罩或仪表保护盖的夹子支承充入配管及清除配管,另外,将清除控制阀安装在前侧整流罩或仪表保护盖,则能够简化夹子类、清除控制阀安装撑条,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如充入配管贯通燃料箱侧面,并用前侧整流罩覆盖贯通部,则与充入配管从燃料箱下、燃料箱上出来的构成相比,能够提高布局自由度,另外,由前侧整流罩保护贯通部,进一步提高外观。
另外,如使仪表保护盖和前侧整流罩从上方覆盖滤罐,并在下方开口,则能够挡住直射阳光,获得充入量,而且,将行驶时的散热器的热引导至滤罐,提高清除性能。
另外,通过将滤罐配置在比连接前轮的接地点与转向把手端部的平面更处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外力从车身侧方以面状作用的场合,该外力在作用于滤罐之前,作用在转向把手端部、前轮,所以,不易在滤罐作用外力。
另外,如前侧整流罩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和从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前下部往后下降地延伸的下部前侧整流罩部,在侧面观察时为V形,滤罐配置在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内侧,则能够在适当地覆盖滤罐的同时以良好的效率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为机动二轮车的正视图。
图3为拆卸了前侧整流罩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左侧方的放大图。
图4为拆卸了前侧整流罩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右侧方的放大图。
图5为支承于车架的燃料箱及整流罩撑条等的俯视图。
图6为在燃料箱前方配置的滤罐的侧视图。
图7为滤罐的轴测图。
图8为表示滤罐的遮蔽结构的图。
图9为从后方观看充入配管贯通部的图。
图10(A)为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剖切该充入配管贯通部、从前方看到的纵剖视图,(B)为说明充入配管贯通部的变型例的图。
图11为说明另一滤罐的安装例的、拆卸了前侧整流罩的状态的车身前部左侧方的放大图。
图12为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拆卸了滤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动二轮车
11车架
15A转向把手端部
16前轮
16A接地点
24前侧整流罩(侧整流罩)
38燃料箱
51前整流罩(整流罩)
61整流罩撑条
70前照灯
75仪表保护盖
76仪表
100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101滤罐
102充入配管
103清除配管
104清除控制阀
H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说明中,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描述是相对于车身标记的。另外,在图中,适当地用箭头F表示车身的前方,用箭头B表示后方,用箭头L表示左方,用箭头R表示右方,用箭头U表示上方,用箭头D表示下方。左右方向适当地称为“车宽方向”。
图1为具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另外,图2为其正视图。
该机动二轮车10如图1所示那样,具有车架11,由安装在该车架11的前端部的头管12能够自由转动地支承的左右一对前叉13、13(但在图1中仅表示左侧的前叉13),安装在支承这些前叉13、13的上端部的上跨接件14的转向用把手15,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在前叉13、13的下端部的前轮16,支承在车架11的发动机17,通过排气管18连接在该发动机17的排气消声器19,由车架11的后下部的枢轴20能够在上下方向自由摇动地支承的后摇臂21,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该后摇臂21的后端部的后轮22,及安装在后摇臂21与车架11间的后缓冲器23,另外,还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车身前部侧方的前侧整流罩(侧整流罩)24。
图3为拆卸了前侧整流罩24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左侧方的放大图,图4为该车身前部的右侧方的放大图。
如图4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有化油器25和散热器26,另外,如图1、图2、图3所示,在车身前部的左侧,具有构成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滤罐101。
如图1所示,车架11具有主构架31和下伸管32;该主构架31在从头管12平缓地往后下降,向后方延伸,然后,通过弯曲部31A大致向下方延伸;该下伸管32从该头管12在主构架31的下方往后斜下方延伸后,通过弯曲部32A大致水平地往后方延伸。在主构架31的下端配置枢轴板33,在该枢轴板33设置能够自由摇动地支承后摇臂21的枢轴20。
另外,在主构架31的弯曲部31A连接向后方延伸的车座轨34。车座轨34向后上方平缓地倾斜,由从枢轴板33向后斜上方延伸的撑条35加强。在车座轨34的后端侧上方配置同乘者把持的扶手36。另外,在车座轨34上支承有乘坐者及同乘者入座的车座37。在该车座37的前方,即位于主构架31中的头管12与弯曲部31A间的部分,支承燃料箱38。关于燃料箱38在后面适当说明。在上述枢轴板33的下端近旁,安装用于入座姿势的乘坐人员放脚的折叠式的踏板39,另外,能够自由摇动地安装主停放支架40、侧停放支架41。在图1中,表示架上了主停放支架40、收起了侧停放支架41的状态。
发动机17配置在燃料箱38的下方,即由主构架31及下伸管32围住的空间。图示例的发动机17为空冷V型双缸发动机。发动机17通过发动机支架42由下伸管32支承,具有支承于上述枢轴板33的曲轴箱17A,连接在该曲轴箱17A的前部上方及后部上方的气缸体17B、17B,连接在这些气缸体17B、17B的上部的气缸盖17C、17C,及连接在这些气缸盖17C、17C的上部的气缸头盖17D、17D。
在气缸体17B及气缸盖17C的周围设有空冷用翅片。在气缸体17B中,活塞能够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于气缸内,在曲轴箱17A内枢支通过连杆连接在活塞的曲轴、发动机输出轴17E(但在图1中仅表示曲轴箱盖的、与发动机输出轴17E对应的部分),而且,收容构成曲轴与发动机输出轴间的动力传递机构的离合机构、变速器等。在安装于上述发动机输出轴17E的链轮与安装于后轮22的链轮43间架设驱动链44(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发动机17的旋转通过动力传递机构等传递到后轮22。
另外,在气缸盖17C、17C上连接排气管18,另外,在气缸盖17C、17C近旁配置空气滤清器、化油器25(参照图4)。向化油器25供给燃料箱38内的燃料,在来自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中混合燃料,供给到发动机17。而且,也可采用喷射方式代替化油器方式。
在上述构成的机动二轮车10中,如图1所示那样设有覆盖车身的各种车身盖50。作为车身盖50,具有覆盖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整流罩)51、覆盖车身侧部的左右一对侧盖52、52(但在图1中仅表示左侧的侧盖52)、覆盖车身后部的后车座整流罩53,另外,还具有覆盖前轮16的前挡泥板54和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55。
前整流罩51在后面详细说明。
侧盖52在侧面观察时在车座37的下方配置在发动机17的后方。即,侧盖52从车座3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向车座的后方延伸地配置,覆盖车座37的下端缘与撑条35间的空间。
后车座整流罩53固定在车座轨34的后端侧。后车座整流罩53连接在侧盖52的后端,向后方延伸设置,覆盖车座轨34的后部。在后车座整流罩53上一体地装有后闪光式方向指示灯56。
前挡泥板54固定在前叉13、13的外管57上,覆盖前轮16的上侧。
后挡泥板55安装在车座轨34的后部的下侧,覆盖后轮22的上方。
如图1、图2所示,前整流罩51由覆盖车身前部中央的前上整流罩60和设于该前上整流罩60的侧方、覆盖车身前部侧方的左右一对前侧整流罩24、24构成。
图5为支承于车架11的燃料箱38及整流罩撑条61等的俯视图。
前整流罩51如图5所示那样,由支承(固定)于车架11的整流罩撑条61支承。
整流罩撑条61具有使管材弯曲而形成的底座撑条62。底座撑条62具有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62A和在该水平部62A的左右两端的弯曲部62B、62B弯曲、向后方延伸的倾斜部62C、62C。各倾斜部62C的前半部62D在图5所示俯视图中向后张开地往后方延伸,中间部62E笔直地向后方延伸,后部62F朝内侧弯曲。倾斜部62C在图1所示侧视图中整体向后下方倾斜。
如图5所示,底座撑条62由设于与头管12间的固定撑条63支承水平部62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后部62F、62F的内侧端部分别连接在下伸管32、32的上端近旁,左右的倾斜部62C、62C各个的前半部62D与中间部62E间的部分由朝大致左右方向的加强撑条64连接。
另外,在水平部62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固定大致コ字形的、用于支承仪表76(参照图3)的仪表撑条65。另外,在水平部62A的左右两端的折曲部62B、62B立设有在上端具有大致椭圆状的安装板66A的整流罩支承撑条66。在该安装板66A螺旋刻设2个阴螺纹,通过使螺栓68(参照图5)穿过在图3所示后视镜67的基端部(下端部)的大致椭圆状的安装部67A穿设的贯通孔,螺旋接合到安装板66A的阴螺纹,能够在整流罩支承撑条66安装后视镜67。此时,在整流罩支承撑条66侧的安装板66A与后视镜67侧的安装部67A间夹入前整流罩51,从而能够由整流罩撑条61支承前整流罩51的前端侧。另外,前整流罩51的后端侧(后述的前侧整流罩24、24的后端)安装在设于图3所示燃料箱38的侧面的卡定部38A。
如图1所示,前上整流罩60通过整流罩撑条61在车架11固定于头管12的前方,配置有前照灯70及挡风玻璃71。
前上整流罩60一体地具有从前端向斜后方弯曲的鼻锥部72,向该鼻锥部72的左右伸出的鼻锥侧部73、73,及设于鼻锥部72的下方的进气管部74、74。
在鼻锥部72设有收容前照灯70的前照灯开口部72A,而且,在该前照灯开口部72A的上方设有对收容于前上整流罩60后方的仪表76进行挡光的仪表保护盖75,在仪表保护盖75的前面安装挡风玻璃71。
仪表保护盖75如图3、图4所示那样,具有覆盖仪表76的保护盖部75A,分别从其左右两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内前侧整流罩部75B、75B。另外,内前侧整流罩部75B具有长板状的上部盖部75C和大致三角形状的内侧盖部75D;该上部盖部75C连接在保护盖部75A的侧面,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连接在燃料箱38的前侧上部近旁;该内侧盖部75D从该上部盖部75C的内侧端缘向下方延伸。内侧盖部75D如图3所示那样,在侧面观察时从与滤罐101的前面101A大致相同的位置比滤罐101的后面101B更向后方延伸,到达燃料箱38的前部。这样,滤罐101由以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面状延伸的内侧盖部75D从内侧覆盖上方及上方斜后方的空间,由在前后方向以大致带状延伸的上部盖部75C从上侧覆盖上方及斜后方的空间。在内侧盖部75D,在上部中的前部及后部朝外侧突设圆筒状的安装部75E、75E,在该安装部75E、75E安装后述的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上端。内侧盖部75D隔着规定的间隙与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面对。在这里,规定的间隙指后述的滤罐101能够按使其纵向朝着前后方向的姿势收容的程度的间隙。
鼻锥侧部73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在图1的侧面观察时,为以鼻锥部72的前部下端的侧方为顶点朝后方延伸成大致V形的盖形状,在车身前视(参照图2)时具有朝内侧开口的大致V形截面形状,在后侧往上下分支。该鼻锥侧部73的大致V形截面形状的上侧侧面73A沿鼻锥部72按较陡的倾斜向后上方延伸,鼻锥侧部73的下侧侧面73B按比上侧侧面73A更平缓的倾斜向后上方延伸,如图1所示那样,在比转向把手15更处于下方的位置从上侧侧面73A分支,其上缘朝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从而不与转向把手15干涉地形成。
进气管部74如图2所示那样位于前上整流罩60的前部下端,具有朝前方开口的左右一对管,将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导入到左右一对前侧整流罩24、24间的空间内。
下面,说明前侧整流罩24、24。如图2所示,前侧整流罩24形成为左右对称形状,以下对一方(车身左侧)的前侧整流罩24进行详细说明。
前侧整流罩24如图1、图2所示那样,形成为由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和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构成的一体的盖;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形成为以进气管部74的外侧稍下方为顶点朝后方大致按V形延伸的盖形状,向后上方延伸;该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从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前下部向后下降地延伸。即,前侧整流罩24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朝后方往上下分支的V形的单一的盖。
另外,这些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及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形成为随着从上述顶点向后方走而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弯曲形状,在燃料箱38的前部侧方往上下分支地朝后方延伸,这些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的后缘大致仿照设于燃料箱38的膝夹紧部38B的凹部的轮廓线38C形成为在侧面观察时大致切成V形的形状。
更具体地说,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从进气管部74的外侧稍下方沿燃料箱38侧方往后方延伸,从前整流罩51前端覆盖到燃料箱38侧方,而且,在该燃料箱38侧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平滑地连接在燃料箱38的侧面。
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如图2所示那样整体上在车身正视时形成为向内侧开放的大致V形截面,由随着向车身下方前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的上侧倾斜面(上侧侧面)80A和随着向车身下方前进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下侧倾斜面(下侧侧面)80B构成。即,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整体上构成朝车宽方向外侧凸起的外突凸部。另外,在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构成外突凹部90,后述的滤罐101配置在该外突凹部90。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整体上构成朝车宽方向外侧成为凸状的外突凸部,其内侧整体相当于外突凹部90。
上述上侧倾斜面80A如图1所示那样形成朝坐在车座37的乘坐人员往后上方延伸的面,由此能够作为将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向乘坐人员的特别是上半身侧引导的导风面起作用。
另外,如图1所示,由该上侧倾斜面80A和鼻锥侧部73的下侧侧面73B以前上整流罩60与前侧整流罩24的接合部为边界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时为V形的整流槽82,这样,由该整流槽82对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从而能够使其平稳地朝车身后方流动。
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如图1所示,从进气管部74的外侧稍下方覆盖处于燃料箱38与发动机17间的空间侧方地朝后方延伸,覆盖前侧发动机17的上部(气缸头盖)侧方。
该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具有在车身正视时随着往车身下方走而向大致车宽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81A。
该倾斜面81A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与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下侧倾斜面80B一起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整流槽83。由该整流槽83能够在车身前后方向对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进行整流,使其朝后方流动。另外,整流槽83将从进气管部74导入到前侧整流罩24的行驶风分离到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侧和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侧,使上侧的空气通过燃料箱38与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间的空间平稳地排出,而且,将下侧的空气朝燃料箱38下引导,提高发动机17的冷却性,而且,有效地切断发动机17的热向燃料箱38的传递。
另外,由于倾斜面81A随着向车身下方前进而向车身内侧倾斜,所以,能够将来自车身前方的行驶风引导至车身下方的车身内侧,送到发动机17。这样,使行驶风充分地流到发动机17的冷却翅片,提高冷却效果,而且,使吸走了来自发动机17的排热的行驶风在车身下方流动,所以,能够使得发动机的排热不传递到乘坐人员。
上述构成的机动二轮车10具有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0。
图6为在燃料箱38的前方配置的滤罐101的侧视图,另外,图7为其轴测图。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00如图2、图6、图7所示那样具有配置在车身左侧的滤罐101,另外,如图6所示那样具有连接上游侧的燃料箱38与该滤罐101的充入配管102和连接该滤罐101与下游侧的发动机17的进气系的清除配管103。在这里,上游侧、下游侧指沿在燃料箱38中产生了的蒸发燃料的移动方向的上游侧、下游侧,最上游侧为燃料箱38,最下游侧为发动机17的进气系,在其中途配置滤罐101。
滤罐101如图3所示那样在侧面观察时处于前照灯70与燃料箱38间,而且如图2所示那样在正视时配置在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的外突凹部90。
滤罐101如图7所示那样整体形成为具有前面(顶面)101A及后面(底面)101B的大致筒形,在正视时形成为上下伸长的椭圆形状。该滤罐101的上下尺寸L2比左右尺寸L1长,另外,前后尺寸L3比上下尺寸L2长。另外,左右尺寸L1及上下尺寸L2随着向前侧前进而变小地形成。即,越往前侧变得越细地形成。该形状与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的外突凹部90整体中的、构成于前侧整流罩24侧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与仪表保护盖75侧的内侧盖部75D间的空间的形状对应。即,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中的配置滤罐101的部分越是往后侧则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量越大。
在滤罐101的内侧收容活性碳等吸附剂。从燃料箱38由后述的充入配管102送往滤罐101的蒸发燃料由滤罐101内的吸附剂吸附而回收。这样,由吸附剂吸附了的蒸发燃料借助于伴随着发动机起动产生的吸气负压从吸附剂释放,通过后述的清除配管103、发动机17的进气系供给到发动机17进行燃烧。
在这里,滤罐101在温度高时容易解除吸附,在温度低时容易吸附。为此,最好在充入时降低温度,在清除时提高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使得在停车时直射阳光等外部的热不易传递到滤罐101,防止温度的上升,另一方面,使得在行驶时滤罐101不易被行驶风冷却。
在滤罐101的前面101A,在上侧突设充入配管安装部101C,在下侧突设清除配管安装部101D。上侧的充入配管安装部101C朝上方折曲,在这里连接充入配管102的下游端。另一方面,下侧的清除配管安装部101D朝前方突设,在这里连接清除配管103的上游端。另外,在滤罐101的下端,分别在前侧和后侧朝下方各突设1个共突设2个舌片状的安装部101E、101E。如图6所示,在滤罐101的后面101B的下部连接用于将来自滤罐101的蒸发燃料排出及将浸入到滤罐101内的液体汽油排出的排泄管105。
滤罐101如图7所示,相对于焊接在整流罩撑条61的倾斜部62C的托架106,由螺栓107按纵向朝前后的姿势将安装部101E、101E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滤罐101如图1所示那样,当侧面观察时处于前照灯70与燃料箱38间,而且配置在前侧整流罩24的内侧的外突凹部90,更详细地说配置在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的外突凹部90。在该外突凹部90未配置其它部件,所以,相比将滤罐101配置在其它场所的场合能够比较容易地配置。即,滤罐101的形状、位置,以及后述的充入配管102、清除配管103、清除控制阀104的配管等的布局自由度高。
图8表示滤罐101的遮蔽结构。如该图所示,滤罐101由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覆盖外侧(滤罐101左侧),由仪表保护盖75的内侧盖部75D覆盖内侧斜上方,由仪表保护盖75的上部盖部75C及前侧整流罩24覆盖上方。另外,滤罐101的前方及后方也由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覆盖,在前侧整流罩24内侧(即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内侧)的外突凹部90内收容滤罐101整体。
为此,能够由前侧整流罩24及仪表保护盖75挡住从车身的左侧、右侧及上侧等射入的直射阳光(也包含由地面反射了的阳光)。另外,前侧整流罩24具有在滤罐101的外侧(滤罐101左侧)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所以,来自路面的辐射热不易传递到滤罐101。
这样,滤罐101周围由前侧整流罩24和仪表保护盖75覆盖,所以,能够减少来自外部的热的影响。即,例如滤罐101的充入性能在温度低时得到改善。因此,如在滤罐101未被覆盖的状态下将机动二轮车10停放在屋外,则直射阳光照到滤罐101,温度上升,充入性能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由前侧整流罩24防止直射阳光照到滤罐101,所以,能够防止直射阳光引起的充入性能的下降。
另外,如图8所示,在滤罐101的下方,将散热器26配置在车身右侧,在车身左侧配置其副水箱28(参照图3、图4)。即,散热器26和副水箱28配置在滤罐101的下方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大致相同位置。在图8中,省略了覆盖散热器26的前面的散热器盖26A的一部分。
在这里,如图8所示,前侧整流罩24与仪表保护盖75间的下方开口,所以,行驶时从散热器26散出的热通过该开口(图8所示间隙G)进入到滤罐101周围空间,车辆行驶中的滤罐101被加热,能够提高清除性能。
即,在本构成中,前侧整流罩24和仪表保护盖75从上方覆盖滤罐101,而且,下方开口,所以,能够挡住直射阳光,获得充入量,而且,将行驶时的散热器26的热引导至滤罐101,促进车辆行驶中的清除性能。
另外,如行驶风吹到滤罐101,则温度下降,清除性能下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图8所示,滤罐101的至少侧方及前方由前侧整流罩24覆盖,所以,能够防止行驶风直接吹到滤罐101,防止清除性能下降。而且,通过了散热器26的行驶风溜到散热器26的后方,所以,不朝滤罐101流动,清除性能的下降得到防止。
另外,如图2所示,滤罐101由前侧整流罩24覆盖其外侧,所以,在从车身左侧方施加了外力的场合,外力不会直接作用在滤罐101上。特别是本构成的前侧整流罩24由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和下部前侧整流罩部81形成为侧面观察时的V形,所以,截面也大致成为V形,整流罩刚性高,而且行驶时来自散热器26的热、停车时运行中的发动机17的排热容易停滞在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为此,通过在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配置滤罐101,能够适当地覆盖滤罐101,并以良好效率对其进行加热。
另外,如将滤罐101比连接前轮16的接地点16A与转向把手端部15A的平面H更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则例如当从车身左侧方以面状作用外力时,该外力作用在前轮16的接地点16A及转向把手端部15A,不易作用在滤罐101。
另外,前侧整流罩24、24左右大致对称地形成,在右侧的前侧整流罩24的内侧形成与上述外突凹部90同样的外突凹部90,所以,也能够在该右侧的外突凹部90配置滤罐101,但最好如上述那样在由左侧的前侧整流罩24形成的外突凹部90配置滤罐101。其理由在于,在将机动二轮车10例如停放在屋外之际,如不使用图1所示主停放支架40,而是使用了侧停放支架41,则车身往侧停放支架41所处的左侧倾斜。为此,一般可考虑左侧的前侧整流罩24比右侧的前侧整流罩24更不易被直射阳光照射到。因此,滤罐101配置在左侧的外突凹部90时比配置在右侧的外突凹部90更能抑制温度的上升,能够抑制充入性能的下降。
另外,如将滤罐101的配置位置设定在前叉13、13的转动范围内的外侧,则能够避免由转向把手15的操纵导致的与前叉13、13的干涉。另外,能够将滤罐101的配置位置从发动机17的正上方错开地设定在前方,所以,发动机17的热产生的影响也能够被减小。
充入配管102如图6所示那样在燃料箱38的外侧配置其下游侧部分102A,另一方面,在燃料箱38的内侧配置其上游侧部分102B,下游侧部分102A和上游侧部分102B间的贯通部102D贯通燃料箱38的侧面。在燃料箱38的内侧上部的气相部即燃料箱38的上端的供油用开口部38G的正下方设有环状的气液分离器38H,对进入到燃料箱38的液体燃料和从该处产生的气体的蒸发燃料进行分离。充入配管102的上游侧部分102B的上游端配置在该气液分离器38H。如图5所示,在充入配管102的上游侧部分102B的中间设有按钝角折曲的折曲部102C。
图9为从后方观看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即燃料箱38中的充入配管102贯通的部分的图,另外,图10(A)为用与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平面剖切该充入配管贯通部38I、从前方看到的纵剖视图。
如图5、图6、图9所示,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凹状,充入配管102倾斜地即相对于箱面具有规定角度地贯通该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如图10(A)所示,在与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对应的燃料箱38的内面通过点焊接合加强板38b。在加强板38b中的、与充入配管102的贯通部102D对应的部分,对应于充入配管102的倾斜角度朝内侧倾斜地设置倾斜的毂部38d。另一方面,在充入配管贯通部38I的壁部(箱壁)38a穿设内径比充入配管102的外径大的、倾斜的贯通孔38c。
在组装之际,在将充入配管102插入到毂部38d后,在全周焊接壁部38a中的贯通孔38c的周围,即充入配管102的突出到外侧的部分的基端部,设置焊接部108。另外,由于成为(充入配管102的外径)<(加强板38b的毂部38d的孔径(内径))<(壁部(箱壁)38a的孔径),所以,加强板38b与壁部(箱壁)38a的对位容易进行,而且容易使充入配管102穿过,进而,能够将上述3个部件(充入配管102、加强板38b、壁(箱壁)38a)一起进行钎焊。
即,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在燃料箱38的侧壁(壁部38a)设置直径比充入配管102的外径大的贯通孔38c,在该贯通孔38c的周围接合具有毂孔(毂部38d)的加强板38b,该毂孔沿充入配管102的倾斜进行倾斜延伸,与贯通孔38c连通,并且直径比贯通孔38c的外径大,使充入配管102在贯通孔38c及毂孔(毂部38d)中贯通,一次进行钎焊,这样,能够确保充入配管贯通部38I的刚性,而且,能够由一次钎焊容易而且可靠地堵塞充入配管102周围的间隙地进行管理,所以,能够确保气密性。
在这里,图10(B)为图10(A)的变型例。按照该变型例,在加强板38b中使插入充入配管102的、倾斜的毂部38f与图10(A)的例相反地朝外侧突出。在壁部(箱壁)38a穿设内径与毂部38f的外径大致相同的贯通孔38e,使毂部38f贯通在该贯通孔38e中。使充入配管102贯通在毂部38f后,焊接毂部38f的前端与充入配管102的外周,设置焊接部108。在本变型例中,也获得与图10(A)的例同样的效果,即,在安装时,容易使充入配管102通过贯通孔38e,提高安装性。
另外,充入配管102倾斜地贯通设在燃料箱38的侧壁上的充入配管贯通部38I,所以,充入配管102能够与倾斜的量相应地减小从燃料箱38的侧壁的实际突出量。相对于此,如充入配管102带有倾斜角度地贯通燃料箱38的侧壁,则在作用了充入配管102的与上述相同方向的外力的场合,充入配管102在将相对于正交的倾斜角度增大的方向变形,所以,能够保护充入配管贯通部38I。
另外,充入配管102如上述那样在位于燃料箱38的内侧的上游侧部分102B的一部分具有折曲部102C,所以,当外力作用在燃料箱38时,由折曲部102C吸收其一部分,能够减小作用在与充入配管贯通部38I、气液分离器38H的连接部的外力。
另外,如图5所示,燃料箱38的充入配管贯通部38I配置在比燃料箱38的侧面中的、比最外伸出部W更处于车身内侧的位置。这样,在相对于燃料箱38从车身侧方作用了外力的场合,外力首先作用在最外伸出部W,所以,不易在充入配管贯通部38I直接作用外力。
另外,如图6所示,充入配管贯通部38I设在燃料箱38上的、比乘坐人员的膝夹紧部38B更处于上方的燃料箱38的侧面。这样,能够排除充入配管102因为乘坐人员的脚碰到等而引起的对充入配管贯通部38I的影响。
另外,如图1所示,充入配管贯通部38I由覆盖车身侧方的前侧整流罩24覆盖,而且,设在作为前侧整流罩安装部的卡定部38A近旁,所以,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处在牢固地支承整流罩的部分,充入配管贯通部38I能够得到保护,而且,能够使得不能从外观看到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可提高外观性。
另外,在将充入配管贯通部38I配置在比图2所示上述平面H即连接前轮16的接地点16A与转向把手端部15A的平面H更处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的场合,当要从车身左侧方以面状作用外力时,该外力在作用到充入配管贯通部38I之前,作用到转向把手端部15A、前轮16的接地点16A,所以,不会作用在充入配管贯通部38I,或者即使在作用了的场合,其大小也减小。
如上述那样,充入配管102在配置于燃料箱38的内侧上部的气相部的气液分离器38H配置其上游端,在充入配管贯通部38I配置位于中间的贯通部102D,在位于滤罐101的前面101A的上侧的充入配管安装部101C连接下游端。在这里,上述气液分离器38H、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及充入配管安装部101C按该顺序从高的位置往低的位置配置。这样,充入配管102整体在最上游最高,越往下游侧走则逐渐变低,在最下游变得最低地配管。这样,充入配管102越往下游侧则越低地配管,所以,在充入配管102内移动的、比空气重的蒸发燃料沿该倾斜从上游侧的气液分离器38H朝下游侧的充入配管安装部101C平稳地流动。
另外,充入配管102贯通燃料箱38的侧壁来到外部,所以,与充入配管102从燃料箱38的上方、下方出来的场合相比,不需要考虑与乘坐人员、燃料箱下方的其它部件的位置关系,布局自由度提高。
清除配管103如图6所示,其上游端连接在滤罐101的前面101A的下侧的清除配管安装部101D,向上方斜后方上升,大致沿充入配管102朝燃料箱38的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延伸(向后上升部103A)后,折曲而向前方斜下方延伸(向前下降部103B),进入到燃料箱38的分叉部的背面侧,向下方斜下后方延伸(陡倾斜部103C),此后,折曲而向后方斜下方延伸(缓倾斜部103D),再使倾斜更陡一些地向后方斜下方延伸,然后,连接在发动机17的进气系。
这样越往下游侧变得越高地配置清除配管103的、从连接在滤罐101的前面101A的清除配管安装部101D的上游端到充入配管贯通部38I近旁的向后上升部103A,从而防止在滤罐101内变成了液体的燃料通过清除配管103漏出到外部。上述充入配管102及清除配管103通过一体地设于前侧整流罩24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面或仪表保护盖75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侧盖部75D的外侧面的夹子(未图示)进行安装。这样,不需要设置专用的夹子,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上述充入配管102、清除配管103由钢管形成。但是,也能够使用具有柔性的管。
如图6所示,在上述清除配管103的向后上升的部分设置清除控制阀104。清除控制阀104具有对清除配管103的流路进行开闭的阀主体104A和控制该阀主体104A的控制部104B。在阀主体104A的下部朝前方及后方突设用于连接清除配管103的连接部104D、104C。控制部104B通过对阀主体104A进行开/关的负荷控制,控制通过清除配管103送往发动机17的进气系的蒸发燃料量。
清除控制阀104如图6所示那样由螺钉107安装在仪表保护盖75侧的内侧盖部75D。这样,能够省略用于安装清除控制阀104的撑条,减少部件数量。此外,清除控制阀104也可安装在前侧整流罩24侧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80的内面,代替安装在内侧盖部75D。
图11、图12表示滤罐111的其它安装例子。在这里,图11为相当于图3的图,即拆卸了前侧整流罩24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左侧方的放大图,图12为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拆卸了滤罐的状态的、车身前部的左侧方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例如通过焊接将侧面观察时大致为三角形的安装部件115固定在整流罩撑条61的倾斜部62C。向外侧折曲的板状的安装部115A、115B、115B在该安装部件115的上端形成1个,在下端形成2个,将这些安装部115A、115B、115B插入到滤罐111侧的接受部111A、111B、111B,从而固定滤罐111。在图11、图12所示例子中,充入配管112及清除配管113连接在滤罐111的后面111D侧。而且,图12中的符号112A、112D分别表示充入配管112的下游侧部分、贯通部。
如图11、图12所示,滤罐111比燃料箱38的充入配管贯通部38I及发动机17的进气系更配置在前侧,所以,如充入配管112及清除配管113不是连接在滤罐111的前面111C,而是连接在后面111D,则与连接在前面111C的场合相比,能够缩短充入配管112及清除配管113的配管长度,简化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终究只是表示本发明的一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能够任意地变型及应用。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前侧整流罩24覆盖滤罐101的前方及后方,但也可通过折曲仪表保护盖75的内侧盖部75D等方法,由仪表保护盖75覆盖滤罐101的前方及后方,总之,只要用前侧整流罩24及仪表保护盖75覆盖滤罐101地构成即可。

Claims (9)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在车架上配置燃料箱和前照灯,而且,设置了覆盖车身前部侧方、在车宽方向具有外突凸部的前侧整流罩;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观察时的上述前照灯与上述燃料箱间将滤罐配置在上述前侧整流罩内侧的外突凹部,该滤罐贮存来自燃料箱的蒸发燃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滤罐配置在由仪表保护盖和上述前侧整流罩围住的空间内,该仪表保护盖覆盖仪表并延伸到上述前侧整流罩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滤罐收容在上述外突凹部内,由上述仪表保护盖或/及上述前侧整流罩覆盖该滤罐的前方及后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滤罐支承在安装于上述车架并对整流罩进行支承的整流罩撑条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充入配管、清除配管、及清除控制阀;
该充入配管连接燃料箱和上述滤罐;
该清除配管连接上述滤罐与内燃机的进气系;
该清除控制阀设于上述清除配管中途,进行负荷控制,对送往上述内燃机的蒸发燃料量进行控制;
上述充入配管及上述清除配管由设于上述前侧整流罩或上述仪表保护盖的夹子支承,
上述清除控制阀安装在上述前侧整流罩或上述仪表保护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充入配管贯通上述燃料箱侧面来到外部,贯通部由上述前侧整流罩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仪表保护盖和上述前侧整流罩从上方覆盖上述滤罐,而且,在下方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滤罐配置在比连接前轮的接地点与转向把手端部的平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前侧整流罩具有向后方延伸的上部前侧整流罩部和从该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前下部往后下降地延伸的下部前侧整流罩部,在侧面观察时为V形,上述滤罐配置在上述上部前侧整流罩部的内侧。
CN201010239692.7A 2009-07-31 2010-07-27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Active CN101987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0196A JP5390978B2 (ja) 2009-07-31 2009-07-31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2009-180196 2009-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7642A CN101987642A (zh) 2011-03-23
CN101987642B true CN101987642B (zh) 2013-01-23

Family

ID=42731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9692.7A Active CN101987642B (zh) 2009-07-31 2010-07-27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13312B2 (zh)
EP (1) EP2279936B1 (zh)
JP (1) JP5390978B2 (zh)
CN (1) CN1019876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0415B2 (ja) * 2008-08-29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268514B2 (ja) * 2008-09-16 2013-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保持構造
JP5312140B2 (ja) * 2009-03-27 2013-10-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261827B2 (ja) * 2009-03-31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JP5232752B2 (ja) * 2009-09-30 2013-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の配置構造
US8881854B2 (en) * 2010-07-30 2014-11-11 Honda Motor Co., Ltd. Fuel tank assembly of vehicle
JP5715839B2 (ja) * 2011-01-31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5837314B2 (ja) * 2011-03-22 2015-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795179B2 (ja) * 2011-04-07 2015-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719739B2 (ja) * 2011-09-27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721599B2 (ja) * 2011-09-28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785469B2 (ja) * 2011-09-29 2015-09-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ライトカウル構造
CN107396682B (zh) * 2012-02-01 2021-07-13 株式会社久保田 割取收获机
JP5964681B2 (ja) * 2012-07-26 2016-08-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蒸発燃料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自動二輪車
JP5977626B2 (ja) * 2012-09-05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278606B2 (ja) * 2013-03-25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21492B2 (ja) * 2013-08-12 2017-11-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JP6256182B2 (ja) * 2014-05-12 2018-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CN105365961B (zh) * 2014-08-29 2020-05-2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油气回收碳罐的配置构造
JP2017105286A (ja) * 2015-12-08 2017-06-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9891080B (zh) * 2016-09-30 2021-06-0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轮车辆的进气系统
US10767600B2 (en) 2016-12-22 2020-09-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US10486762B2 (en) 2017-04-26 2019-11-26 Ktm Ag Motorcycle having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a container for receiving fuel vapor from the fuel tank
JP6816080B2 (ja) * 2018-09-28 2021-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215513975U (zh) * 2018-12-13 2022-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调整阀配置结构
AT522131B1 (de) 2018-12-19 2023-09-15 Ktm Ag Motorrad mit schwenkbarem Kraftstofftank
US11512670B2 (en) * 2019-07-03 2022-11-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vaporative emissions control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58212U (zh) * 1976-05-26 1977-12-01
JPS53131119U (zh) * 1977-03-24 1978-10-18
JPS5911832Y2 (ja) * 1978-11-17 1984-04-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JPS5846860U (ja) * 1981-09-28 1983-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の蒸発損失防止装置
JPS61178221A (ja) * 1985-02-02 1986-08-0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等車両の蒸発燃料放散防止装置
JP3343569B2 (ja) 1993-06-01 2002-1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バポシステム
JP3223729B2 (ja) * 1994-11-24 2001-10-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バポシステム
JP2007107414A (ja) * 2005-10-12 2007-04-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EP1818533A3 (de) * 2006-02-08 2010-12-01 MANN+HUMMEL GmbH Sicherungssystem für eine Kohlenwasserstofffalle
US7490805B2 (en) * 2006-03-10 2009-02-17 Textron Inc. Sand bottle handle and mounting feature
JP5150415B2 (ja) * 2008-08-29 2013-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4890532B2 (ja) * 2008-12-26 2012-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0188758A (ja) * 2009-02-16 2010-09-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24214A1 (en) 2011-02-03
CN101987642A (zh) 2011-03-23
EP2279936A1 (en) 2011-02-02
EP2279936B1 (en) 2012-05-30
JP5390978B2 (ja) 2014-01-15
JP2011032939A (ja) 2011-02-17
US8113312B2 (en) 2012-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87642B (zh)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2030059B (zh) 骑跨式车辆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配置结构
CN101791997B (zh) 摩托车
US9988121B2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176762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844597B (zh) 骑乘式车辆中的滤罐配置构造
CN103318346B (zh) 骑乘型车辆的吸附罐配置构造
TWI399482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3029780B (zh) 跨骑式车辆的炭罐配置结构
CN102695645B (zh)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TWI429822B (zh) Evaporative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s
EP1245442A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102700658A (zh) 骑乘式车辆
ES2511641T3 (es) Motocicleta que tiene un aparato de tratamiento de carburante evaporado
EP3369618B1 (en) Lighting apparatus disposition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US20120314435A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5460117A (zh) 后部燃料箱
JP548686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02205820A (zh) 摩托车
JP2006076512A (ja) 車両
CN106005126A (zh) 设有信号装置的鞍骑型车辆
CN103010350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5107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JPS5911832Y2 (ja) オ−トバイの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