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47997B -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47997B
CN101947997B CN2010102242098A CN201010224209A CN101947997B CN 101947997 B CN101947997 B CN 101947997B CN 2010102242098 A CN2010102242098 A CN 2010102242098A CN 201010224209 A CN201010224209 A CN 201010224209A CN 101947997 B CN101947997 B CN 101947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vehicle frame
actuating unit
gravity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420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47997A (zh
Inventor
岩下调
早川公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47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7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47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479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具有:安装在车架上的含有发动机和驱动电机的动力单元、开闭驱动设置在发动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的节气门阀的执行机构、油门位置传感器、根据该油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使执行机构动作的节气门驱动装置。在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中,抑制来自驱动电机的噪声对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带来坏影响。在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中,驱动电机配置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动力单元、执行机构、油门位置传感器及节气门驱动装置。其中,车架具有头管和主架,该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该主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主架的下方且安装在所述车架上,该动力单元含有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执行机构开闭驱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的节气门阀;油门位置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量;节气门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使所述执行机构动作。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够从发动机和电动电机的双系统向后轮供给驱动力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44495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混合动力式车辆具有DBW(线控驱动)系统,并且,能够输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被配置在从车宽度中心向一侧偏离的位置,其中,DBW系统根据驾驶员的节气门手柄操作量,利用执行机构使节气门阀开闭驱动。在这种混合动力式车辆中,由于驱动电机处于高输出状态,因此容易产生磁场,如果靠近驱动电机配置构成所述DBW系统的一部分的油门位置传感器、节气门驱动装置等电子设备,则由上述磁场引起的噪声可能对电子设备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所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能够抑制由驱动电机产生的磁场对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产生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具有车架、动力单元、执行机构、油门位置传感器及节气门驱动装置;其中,车架具有头管和主架,该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和轴支承前轮的前叉,该主架从该头管向后下方延伸;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主架的下方且安装在所述车架上,该动力单元包括发动机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的动力的驱动电机;执行机构开闭驱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所具有的进气装置的节气门阀;油门位置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量;节气门驱动装置根据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值使所述执行机构动作;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配置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和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配置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除了第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驱动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驱动单元配置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中央,并支承在所述车架上,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一侧,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延伸且配置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一侧的高压布线与所述驱动电机连接。
除了第一特征或第二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的重心配置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除了第一至第三特征的任一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具有沿车宽度方向的轴线的曲轴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上,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发电机的转子固定在所述曲轴的端部。
除了第四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于,从侧面看时,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和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配置在比所述车架的下边缘更靠上方的位置,且支承在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
除了第四特征或第五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安装在所述车架上且配置为使该发动机所具有的气缸盖朝向前方,配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上方的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为相对车宽度方向的车体中心线向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偏离。
除了第六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七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的重心和所述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在发电机罩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该发电机罩与所述曲轴箱连接,以便在该发电机罩与该曲轴箱之间收容所述发电机。
除了第七特征的结构之外,本发明的第八特征在于,在俯视时,所述执行机构的重心和所述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在所述车架的宽度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驱动电机与油门位置传感器及节气门驱动装置分开配置在车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因此,能够抑制驱动电机的磁场对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产生的影响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由于将连接动力驱动单元和驱动电机的高压布线也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一侧,因此,能够抑制来自高压布线的影响波及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开闭驱动节气门阀的执行机构与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同样被配置在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驱动电机的磁场难以对执行机构产生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由于驱动电机配置在车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而发电机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因此能够使左右重量得到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由于从侧面看时配置在车架下边缘的上方的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被支承在车架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即与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驱动电机的磁场对油门位置传感器和节气门驱动装置产生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由于配置在曲轴箱的上方的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成相对车体中心线向车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与驱动电机相反的一侧)偏离,因此能够使左右重量得到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执行机构的重心和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在发电机罩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根据本发明第八特征,在俯视时执行机构的重心和启动电机的重心被配置在车架的宽度内,因此,不仅可以考虑左右重量的平衡,而且还可以把质量(マス)集中在车宽度方向中的车辆的中心。
附图说明
图1是局部切开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动力单元的横剖平面图;
图4是从右前方看动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3的相同方向看节气门本体和执行机构的平面图;
图6是图5的6所指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7是车体中央部附近的纵剖左侧视图;
图8是图2的8向视图;
图9是图7的9-9线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动力驱动单元壳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5   前叉
16   头管
17   主架
21   转向车把
30   气缸盖
34   进气装置
39   节气门阀
42   执行机构
42G  执行机构的重心
52   发电机
53   转子
55   发电机罩
70   动力驱动单元
71   油门位置传感器
72   节流门驱动装置
95   高压布线
107  启动电机
107G 启动电机的重心
F    车架
E    发动机
M    驱动电机
P    动力单元
WF   前轮
WR   启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中,作为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混合动力式机动二轮车的车架F具有:可转向地支承前叉15的头管16、从该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从主架17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8、在该枢轴板18的连接部的前方与所述主架17的后部连接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架19以及将所述两枢轴板18的中间部与所述座椅架19的中间部连接的副架20,前轮WF轴支承在所述前叉15的下端,杆状转向车把21连接在前叉15的上部。
一并参照图2,在所述车架F上将发动机E的发动机本体22安装为,以使构成该发动机本体22的一部分的气缸盖30朝前且使气缸轴线稍向前上的姿势配置在所述主架17的下方,由该发动机E、内置于所述发动机本体22的变速器T(参照图3)及附设在发动机本体22的驱动电机M构成动力单元P。
在所述车架F中的枢轴板18上,经由支承轴24可摇摆地支承有摇臂23的前端部,在该摇臂23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WR的车轴25。另外,在车架F中的座椅架19的后部与所述摇臂23的后部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26。
一并参照图3,构成所述发动机22的一部分的曲轴箱27由左右的半箱体27L,27R结合而构成,在该曲轴箱27的后部转动自如地支承有输出轴28,来自动力单元P的动力经由设置于所述输出轴28与所述后轮WR的车轴25之间的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
在发动机本体22中的所述气缸盖30的下部侧壁上连接有排气装置31,该排气装置31具有排气管32和排气消音器33,其中排气管32从所述气缸盖30的下部侧壁通过发动机本体22的下方向后方延伸,排气消音器33配置在后轮WR的右侧并与所述排气管32连接。
一并参照图4,在所述气缸盖30的上部侧壁上连接有进气装置34,该进气装置34具有空气滤清器35、节气门本体36和进气管37,其中,空气滤清器35在所述气缸盖30的斜前上方配置且支承在所述主架17,节气门本体36具有进气通路38且与所述空气滤清器35连接,进气管37将该节气门本体36与气缸盖30的上部侧壁连接。
一并参照图5和图6,所述节气门本体36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被配置为,车宽度方向的车体中心线CL横切节气门本体36,在该节气门本体36上,不仅轴支承有开闭所述进气通路38的节气门阀39的阀轴40,还附设有向位于节气门阀39的下游侧的进气通路38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41。
所述节气门阀39是利用执行机构42开闭驱动的装置,该执行机构42具有电动电机43和减速齿轮机构44,其中,电动电机43具有垂直于包含所述车体中心线CL的垂直面的轴线且配置在节气门本体36的后方,减速齿轮机构44设置在该电动电机43与所述阀轴40之间,减速齿轮机构44收容在被配置于所述车体中心线CL的左侧的执行机构壳45中。另外,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配置在向所述车体中心线CL的左侧偏离的位置,执行机构42的整体相对所述车体中心线CL在车宽度方向上靠左侧配置。
回到图1,所述发动机E和用于向燃料喷射阀41供给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所述后轮WR的上方且所述两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该燃料箱46的上方可开闭地例如由前后排列型的乘车用座椅47来覆盖。
在车架F上安装有覆盖该车架F、所述发动机本体22的一部分、所述进气装置34及所述燃料箱46的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48,作为该车体罩48的一部分的座椅罩49形成为后方开口且横剖面为大致U形,以便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所述乘车用座椅47,所述燃料箱46也由座椅罩49来覆盖。
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本体22的曲轴箱27上,转动自如地支承有具有沿车宽度方向的轴线的曲轴51,由固定在该曲轴51的左端部的转子53和固定在与曲轴箱27中的左半箱体27L连接的发动机罩55的定子54构成发电机(ACG)52。
在所述转子53与齿轮106之间安装有单向离合器105,该齿轮106可相对转动地支承在所述曲轴51上,用于向所述曲轴51给予启动用转动动力的启动电机107与所述齿轮106联动而连接,并且固定配置在所述曲轴箱27的上方。另外,在轴方向内侧与所述齿轮106邻接的驱动链轮108固定在所述曲轴51上,凸轮链109缠绕在所述驱动链轮108上,该凸轮链109用于以1/2的减速比向设置在所述气缸盖30侧的动阀装置的凸轮轴(未图示)传递来自曲轴51的转动动力。另外,在曲轴箱27中的右半箱体27R上连接有曲轴箱罩56,在该曲轴箱罩56上连接有离合器罩57。
在所述离合器箱罩56内,一次驱动齿轮58和围绕曲轴51的筒轴59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曲轴51上,在所述曲轴51和所述筒轴59之间安装有收容在曲轴箱罩56和离合器罩57内的二级离心离合器60。
所述二级离心离合器60构成为,在曲轴51的转速未达到第一规定转速的情况下,向所述筒轴59不传递曲轴51的转动动力,如果曲轴51的转速达到第一规定转速,则使曲轴51的转动动力减速且传递到所述筒轴59,而且,如果曲轴51的转速达到大于第一规定转速的第二规定转速,则在不减速的情况下使曲轴51的转动动力传递到所述筒轴59。
在所述曲轴箱罩56中一体地设有电机支承部56a,该电机支承部56a位于所述发动机本体22中的气缸体50的右侧,具有与曲轴51平行的轴线的驱动电机M的电机壳61的一部分以突入所述电机支承部56a内的方式与电机支承部56a连接。即,驱动电机M配置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右侧,并安装在曲轴箱罩56的电机支承部56a。
另外,固定在驱动电机M的转动轴62的驱动齿轮63以与所述一次驱动齿轮58一同转动的方式与固定在一次驱动齿轮58的从动齿轮64啮合,在该从动齿轮64与所述筒轴58之间安装有单向离合器65,该单向离合器65用于在筒轴59的转速大于所述从动齿轮64的转速时从筒轴59向所述从动齿轮64和一次从动齿轮58侧传递动力。
另外,由于所述发电机52的转子53固定在具有沿车宽度方向的轴线的曲轴51的左端部,因此,相对于在车架F的车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所述驱动电机M,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配置发电机52。另外,配置在曲轴箱27上方的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与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一同,相对于车宽度方向的车体中心线CL向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偏离,并且配置在比所述发电机罩55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而且,优选在俯视时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所述车架F中的主架17的宽度内。
所述变速器T收容在曲轴箱27内,以便在所述输出轴28与输入轴66之间设置可择一地确立的多个例如二级的齿轮排G1、G2,该输入轴66具有与该输出轴28和所述曲轴51平行的轴线。而且,经由减振橡胶68连接在传动部件67的一次从动齿轮69被传动部件67支承,该传动部件67不可相对转动地结合在所述输入轴66上,一次从动齿轮69与一次驱动齿轮58啮合。另外,与所述输出轴28的转动联动而转动的齿轮111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轴110上,该轴110具有平行于所述输出轴28的轴线且被所述曲轴箱27支承,检测该齿轮11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12安装在曲轴箱27的右半箱体27R上。
在这种动力单元P中,能够由以下两个传递路径向后轮WR传递动力。
第一传递路径是向后轮WR传递发动机E的动力的路径,曲轴51的转动动力经由二级离心离合器60、筒轴59、单向离合器65、从动齿轮64、一次驱动齿轮58、一次从动齿轮69、减振橡胶68、传动部件67、变速器T及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此时,分别在二级离心离合器60和变速器T中能够进行二级变速。另外,当利用第一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进行行驶时,通过使驱动电机M动作,能够进行动力辅助,而且利用驱动电机M能够进行再生充电。
第二传递路径是向后轮WR传递驱动电机M的动力的路径,驱动电机M的动力经由驱动齿轮63、从动齿轮64、一次驱动齿轮58、一次从动齿轮69、减振橡胶68、传动部件67、变速器T和链式传动机构29传递到后轮WR。此时,驱动电机M的动力由于单向离合器65空转而不会传递到曲轴51侧,在利用该第二传递路径中的动力传递进行的行驶中,能够进行利用变速器T的二级变速。
另外,第一传递路径和第二传递路径的切换由单向离合器65来进行,如果筒轴59的转速高于从动齿轮64的转速,则进行利用第一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如果从动齿轮64的转速高于筒轴59的转速,则进行利用第二传递路径的动力传递。
在图1和图7中,所述驱动电机M由动力驱动单元70来驱动,该动力驱动单元70被配置为,在俯视时该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位于所述两座椅架19,19之间,而且,在侧视时该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部分)位于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且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和座椅架19之间,该动力驱动单元70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被车架F支承。而且,动力驱动单元70从前方和左右两侧由所述车体罩48中的座椅罩49来覆盖。
另外,驾驶员操作节气门手柄(未图示)的操作量由油门位置传感器71来检测,该节气门手柄可转动地安装在转向车把21的右端部,电动电机43根据油门位置传感器71的检测值由节气门驱动装置72来动作,该电动电机43位于使所述节气门阀39开闭驱动的执行机构42中。
一并参照图8,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安装在车架F中的主架17的后部左侧。即,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在车架F的左侧。
缠绕并连接与所述节气门手柄相连的缆线的节气门鼓轮(スロツトルドラム)113在所述启动电机117的上方被配置在所述主架17的左侧,在主架17上通过多个支柱115,115...安装有支承壳114,该支承壳114转动自如地支承该节气门鼓轮113并且从外侧覆盖该节气门鼓轮113,在该支承壳114与所述节气门鼓轮113之间设有复位弹簧116。
另外,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安装在所述支承壳114的外表面,以便检测所述节气门鼓轮113的转动量。另外,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72在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的后方安装在所述主架17的左侧面上。而且,如图2所示,在侧视时,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在比车架F中的主架17下边缘更靠上方,且支承在该主架17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在主架17的左侧面。
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承在车架F上。
一并参照图9和图10,动力驱动单元壳74由上方开口的下壳75、下方开口的上壳76以及连接下壳75和上壳76的中间壳77构成,其中,下壳75配置在两座椅架19,19之间且横剖面为大致U形,上壳76配置在下壳75的上方且横剖面为大致U形,下壳75和中间壳77被焊接在一起,上壳76的下部从上方嵌合在中间壳77的上部中。而且,在从中间壳77的后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臂部77a,77a与从上壳76的后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臂部76a,76a之间安装有圆筒状的垫圈78,78并用螺栓79,79连接在一起。另外,在中间壳77的前部设有限制壁77b,该限制壁77b连接该中间壳77的前部左右两侧之间并向前方突出。
在这样的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将前后开放的上收容室80和将前后开放且使上部与上收容室80连接的下收容室81形成为下收容室81的宽度比上收容室80的宽度窄。动力驱动单元70被收容且固定在上收容室80内,以便用所述限制壁77b限制前端,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与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内面之间形成使空气流通的风路82。而且,多个散热片83,83...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表面中的下部表面,并且向前后方向延伸而突出。
在车架F中的两座椅架19的前部之间设有横向构件84,支柱85的下端部由螺栓87固定在沿车宽度方向的所述横向构件84的中央部,在该支柱85的下端部与该横向构件84之间安装有橡胶座86,该支柱85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壳74和收容且固定在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的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沿上下延伸。
所述支柱85的上端部经由铰链销89连接在托架88上,该托架88被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的上壳76的前部上表面,所述铰链销89的两端固定在与所述托架88及所述铰链销89一同构成铰链机构91的铰链部件90上。另外,铰链部件90安装在乘车用座椅47的前端底部,乘车用座椅47可转动地由朝向所述支柱85的上端部的铰链机构91来支承。
另外,在所述两座椅架19的中间部设有托架92,从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中的中间壳77的后部左右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臂部77a,77a的后端由螺栓94固定,在该一对支撑臂部77a,77a的后端与所述托架92之间安装有橡胶座93。
高压布线95从动力驱动单元70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右侧前部下端延伸,该动力驱动单元70收容且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的上收容室80中,该高压布线90通过车架F的车宽度方向的右侧与驱动电机M连接。
另外,沿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开口部96,96...在上下隔着间隔而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壳74和动力驱动单元70,在座椅罩49上一体地连接有从各开口部96,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97...。
另外,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的下收容室81中收容且固定有作为铅蓄电池的低电压电池98,该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座椅架19,19之间。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作为Li离子电池的高电压电池99配置在后轮WR的左侧,而且收容并固定在被座椅架19支承的电池壳100内。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储存有向发动机E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46配置在车架F中支承乘车用座椅47的左右一对座椅架19的后部之间,驱动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被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在俯视时位于所述两座椅架19,19之间,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大部分)在侧视时位于所述燃料箱46的前方且在乘车用座椅47的前部与座椅架19之间,由于将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的开口部96,96...设置在座椅罩49的前部,该座椅罩49在乘车用座椅47的下方从前方和左右两侧覆盖动力驱动单元70,因此,在很好地平衡重量的前提下能够配置燃料箱46和动力驱动单元70,而且,由于来自设置于座椅罩49的前部的开口部96,96...的行驶风导向动力驱动单元70侧,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动力驱动单元70。
另外,由于多个所述开口部96,96...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且沿车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于座椅罩49的前部,因此,能够容易使行驶风吹到动力驱动单元70的整体上,从而提高冷却效果。而且,由于从开口部96,96...的上边缘向前方延伸的多个格栅97,97...与座椅罩49连接而设置,因此能够利用各格栅97,97...调整行驶风且抑制雨水等进入到座椅罩49内。
另外,由于在车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散热片83,83...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部表面,因此,能够利用各散热片83,83...提高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冷却效率,而且,由于利用各散热片83,83...调整来自前方的行驶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由于与车架F的主架17连接并支承动力驱动单元70的支柱85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前方在上下延伸而配置,并且在该支柱85的上端部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承乘车用座椅47的铰链机构91,因此,能够用共通的支柱85支承动力驱动单元70和乘车用座椅47,从而对于减少部件数量作出贡献。
另外,由于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左右一对座椅架19之间,因此,除了动力驱动单元70和燃料箱46之外,通过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配置为重物的低电压电池98,以使该低电压电池98配置在动力驱动单元70的下方且两座椅架19之间,能够进一步提高重量平衡度。
另外,由于动力驱动单元70收容并固定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内,使来自所述开口部96,96...的行驶风流通的风路82形成在动力驱动单元壳74与动力驱动单元70之间,并且该动力驱动单元壳74支承在车架F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驱动单元70的冷却效率。
另外,执行机构42开闭驱动设置在发动机E所具有的进气装置34上的节气门阀39,该执行机构42根据检测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量的油门位置传感器71的检测值由节气门驱动装置72动作,但是,相对于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右侧配置驱动电机M,由于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左侧配置执行机构42、油门位置传感器71及节气门驱动装置72,因此,能够将驱动电机M的磁场对执行机构42、油门位置传感器71及节气门驱动装置72产生的影响抑制为小。
而且,由于在侧视时配置在比车架F中的主架17下边缘更靠上方的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支承在所述主架17的左侧面上,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驱动电机M的磁场对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产生的影响。
另外,驱动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支承在车架F上,并且,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右侧,从动力驱动单元70延伸且指向配置有驱动电机M的方向而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右侧的高压布线95与驱动电机M连接,因此,能够谋求提高布线和输电的效率,而且能够抑制来自高压布线95的噪声的影响波及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节气门驱动装置72。
另外,相对于在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右侧配置驱动电机M,由于在宽度方向的左侧配置发电机52,并且配置在曲轴箱27的上方的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相对于车体中心线CL向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与驱动电机M相反的一侧)偏离,因此能够调整左右重量的平衡。
而且,由于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比发电机罩55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优选在俯视时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配置在车架F中的主架17的宽度内,因此能够考虑左右的重量平衡且将质量集中在车宽度方向中的车辆的中心。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10)

1.一种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包括: 
车架(F),其具有头管(16)和主架(17),该头管(16)能够转向地支承转向车把(21)和轴支承前轮(WF)的前叉(15),该主架(17)从该头管(16)向后下方延伸; 
动力单元(P),其配置在所述主架(17)的下方且安装在所述车架(F)上,该动力单元(P)包括发动机(E)和能够输出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驱动电机(M); 
执行机构(42),其开闭驱动设置在所述发动机(E)所具有的进气装置(34)的节气门阀(39); 
油门位置传感器(71),其检测驾驶员的节气门操作量;以及 
节气门驱动装置(72),其根据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的检测值使所述执行机构(42)动作; 
该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电机(M)配置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驱动所述驱动电机(M)的动力驱动单元(70)配置在所述车宽度方向的中央且支承在所述车架(F)上,在所述车宽度方向一侧从所述动力驱动单元(70)延伸且配置在所述车宽度方向一侧的高压布线(95)与所述驱动电机(M)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配置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有沿车宽度方向的轴线的曲轴(51)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所述发动机(E)的曲轴箱(27)上,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发电机(52)的转子(53)固定在所述曲轴(51)的端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侧面看时,所述油门位置传感器(71)和所述节气门驱动装置(72)配置在比所述车架(F)下边缘更靠上方的位置,且支承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E)安装在所述车架(F)上且配置为使该发动机(E)所具有的气缸盖(30)朝向前方,配置在所述曲轴箱(27)的上方的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为相对车宽度方向的车体中心线(CL)向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偏离。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E)安装在所述车架(F)上且配置为使该发动机(E)所具有的气缸盖(30)朝向前方,配置在所述曲轴箱(27)的上方的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为相对车宽度方向的车体中心线(CL)向所述车架(F)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偏离。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在发电机罩(55)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该发电机罩(55)与所述曲轴箱(27)连接,以便在该发电机罩(55)与该曲轴箱(27)之间收容所述发电机(5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在发电机罩(55)的沿车宽度方向的外端更靠内侧,该发电机罩(55)与所述曲轴箱(27)连接,以便在该发电机罩(55)与该曲轴箱(27)之间收容所述发电机(52)。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执行机构(42)的重心(42G)和所述启动电机(107)的重心(107G)被配置在所述车架(F)的宽度内。 
CN2010102242098A 2009-07-08 2010-07-06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7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1562/09 2009-07-08
JP2009161562A JP2011016414A (ja) 2009-07-08 2009-07-08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7997A CN101947997A (zh) 2011-01-19
CN101947997B true CN101947997B (zh) 2013-05-01

Family

ID=43451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4209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47997B (zh) 2009-07-08 2010-07-06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16414A (zh)
CN (1) CN101947997B (zh)
TW (1) TWI4172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6249B2 (ja) * 2011-06-29 2015-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JP6062650B2 (ja) * 2012-04-12 2017-01-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スロットル装置
JP6356459B2 (ja) * 2014-03-31 2018-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781225B2 (ja) * 2018-09-25 202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EP3943376A4 (en) 2019-03-19 2022-05-04 Honda Motor Co., Ltd. PRODUCTION HYBRID MOTORCY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19725A1 (de) * 1980-05-23 1981-12-03 Sachs Systemtechnik Gmbh, 8720 Schweinfurt Drehzahlregler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CN2364225Y (zh) * 1999-04-28 2000-02-16 高毅 摩托车节油化油器
CN2462370Y (zh) * 2001-01-18 2001-11-28 应城市神风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字模块控制汽油发动机工况的装置
CN2705611Y (zh) * 2004-05-17 2005-06-22 江门中裕摩托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9050A (ja) * 1982-10-27 1984-05-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輪のスリツプ防止装置
JPH0525973U (ja) * 1991-04-04 1993-04-02 株式会社ミクニアデツク 車輌用同期モータ
JPH08210189A (ja) * 1995-02-01 1996-08-20 Yamaha Motor Co Ltd 電子制御キャブレター
JP3418084B2 (ja) * 1997-03-27 2003-06-16 株式会社スーパーシリコン研究所 機器又は素子の取り付け位置及び配置方向決定方法
JP4427866B2 (ja) * 1999-12-17 2010-03-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3625170B2 (ja) * 2000-03-22 2005-03-0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変速機ユニット
JP4851289B2 (ja) * 2006-09-28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搭載機構
JP2008202492A (ja) * 2007-02-20 2008-09-04 Yamaha Motor Co Ltd 燃料噴射制御装置、エンジンおよび鞍乗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19725A1 (de) * 1980-05-23 1981-12-03 Sachs Systemtechnik Gmbh, 8720 Schweinfurt Drehzahlregler fue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CN2364225Y (zh) * 1999-04-28 2000-02-16 高毅 摩托车节油化油器
CN2462370Y (zh) * 2001-01-18 2001-11-28 应城市神风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数字模块控制汽油发动机工况的装置
CN2705611Y (zh) * 2004-05-17 2005-06-22 江门中裕摩托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摩托车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9-79050A 1984.05.08
JP特开平8-210189A 1996.08.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47997A (zh) 2011-01-19
TWI417211B (zh) 2013-12-01
JP2011016414A (ja) 2011-01-27
TW201111205A (en) 2011-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10476B2 (en)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CN101947996B (zh)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EP1839925B1 (en) Motorcycle
JP3933270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947997B (zh) 混合动力式鞍乘型车辆
JP3660466B2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二輪車
JP3788155B2 (ja)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4401286B2 (ja) 電動二輪車のハーネス構造
US8348005B2 (en) Hybrid vehicle
JP2008088877A (ja) V型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3942773B2 (ja)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JP4248941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WO2005063559A1 (ja) 電動車両
JP404146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5412162B2 (ja) 車両
JP3329846B2 (ja) 電動車両
JP2005194930A (ja) スウィングアーム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車両
JP2001213380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3890898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2次空気供給装置
JP3942774B2 (ja) シリーズハイブリッド式電動二輪車
WO2023127080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5132284A (ja) 電動車両
JP623295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電動アシスト式ターボ装置、これを備えたエンジン、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JP404300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始動装置
JP2002200999A (ja) ペダル付き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01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