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9876A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9876A
CN101939876A CN2009801042530A CN200980104253A CN101939876A CN 101939876 A CN101939876 A CN 101939876A CN 2009801042530 A CN2009801042530 A CN 2009801042530A CN 200980104253 A CN200980104253 A CN 200980104253A CN 101939876 A CN101939876 A CN 101939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top ends
expression
substr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42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泉井将史
神谷秋男
荒山修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ad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Anten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Anten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ppon Anten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4279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946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39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98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7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mounted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of the vehicle, e.g. on roof, hood, trun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32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 H01Q9/36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with top lo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的天线装置,其即使做成70mm以下的低姿势,也能够极力抑制灵敏度劣化。在平板状的天线基座(20)上竖立设置并安装有天线基板(30),以跨过天线基板(30)的方式配置有顶端部(31)。由顶端部(31)和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构成天线振子,顶端部(31)的向下方弯曲的下边缘和天线基座(20)的间隔设定为约10mm以上,并且顶端部(31)的大小设定为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成为约3pF以上的大小。来自天线振子的接收信号经由连接线(33)导入放大器基板(34)进行放大。天线壳体(10)嵌装于天线基座(20)构成天线装置(1)。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的安装于车辆的低姿势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于车辆的现有的天线装置通常设为可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的天线装置。在该天线装置中,为了接收AM广播及FM广播,目前使用1m左右的长度的杆天线。该杆天线的长度在FM波段下为约1/4波长,但在AM波段下,相对于波长成为相当短的长度,因此其灵敏度显著降低。因此,目前,或者使用高阻抗电缆,使杆天线相对于AM波段高阻抗化,或者使用AM波段的放大器进行放大,确保灵敏度。另外,也使用通过采用将天线的杆部卷绕成螺旋状的螺旋天线而使天线的长度缩短到约180mm~400mm的车载用的天线装置。但是,为了弥补因杆部缩小化造成的性能劣化,将放大器增设于天线正下方。
图70表示的是缩短了杆部的现有天线装置100的构成的侧面图。图70所示的现有天线装置100具备振子110、和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转动自如地安装该振子110的下端的天线基部111。天线基部111由天线罩和天线基座构成,在天线罩内,内置有放大器或匹配电路,在天线罩的下面嵌装有天线基座。用于将天线装置100安装于车身的螺栓部从该天线基座的下面突出地形成。该天线装置100作为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的天线,振子110的长度设为约180mm,从天线基部111的下面到振子110的前端的总高h100设为约195mm。另外,振子110由螺旋振子和包覆该螺旋振子的振子罩构成。
另外,在图71中示出在天线装置100中,将表示使振子110相对于天线基部111在竖直方向上转动而将从天线基部111的下面到振子110的前端的高度h101制成约70mm的状态的侧面图。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2395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88619
在这种现有天线装置100中,存在如下问题点:在将天线装置100安装于车身时,由于振子110从车身较长地突出,因此有损车辆的美观、设计,并且在忘记拉起进入车库或洗车时等放倒的杆部的情况下,就会成为失去天线性能的状态。另外,由于天线装置100暴露于车外,因此振子110有可能遭遇失盗。因此,考虑到在天线壳体内收纳有天线的车载用的天线装置。在这种情况下,从车辆突出的天线装置的高度受车辆外部突起限制而被限制为70mm以下的高度,并且以不损车辆的美观的方式,纵向方向的长度也优选160mm~220mm程度。这种天线的辐射电阻Rrad如表示成600~800×(高度/波长)2那样,大致确定为与天线高度的平方成比例。例如,在天线装置100中,当使振子110转动而将天线高度从图70所示约195mm降至图71所示的约70mm时,灵敏度劣化约7dB。这样,当单纯地降低振子110的高度时,存在性能大为劣化而难以实用化的问题。另外,存在如下问题点:当将天线设为70mm以下的低姿势时,导致辐射电阻Rrad会变小,因此受天线自身的导体损失的影响,辐射效率易降低,成为灵敏度进一步劣化的原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的天线装置,其即使采用70mm以下的低姿势,也能够极力抑制灵敏度劣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其具备天线壳体、和收纳于该天线壳体内的天线部,并且在安装时,该天线装置以约70mm以下的高度突出,其最主要的特征为,在嵌装于天线壳体的下端的天线基座上竖立设置有在上部形成有天线模型的天线基板,以跨过天线基板的方式配置有截面形状形成为山形的顶端部,顶端部的呈斜面的侧部的下边缘和天线基座的间隔为约10mm以上,顶端部的大小设定为由顶端部和天线模型构成的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成为约3pF以上的大小。
根据本发明,由于顶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山形,因此能够极力减小顶端部的呈斜面的侧部和天线基座的对向面积,从而能够极力减小天线容量的无效容量部分。而且,顶端部的呈斜面的侧部的下边缘和天线基座的间隔设定为约10mm以上,并且设定为由顶端部和天线模型构成的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成为约3pF以上的大小,由此,即使在安装时,作为以70mm以下的高度突出的天线装置,也能够得到与约195mm高度的现有天线装置大致同等的天线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内部构成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分解组装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省略了天线壳体及基盘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省略了天线壳体及基盘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省略了天线壳体及基盘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省略了天线壳体及基盘的构成的底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壳体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壳体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壳体的构成的左侧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顶端部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顶端部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顶端部的构成的底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顶端部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线圈的构成的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连接线的构成的平面图、正面图、右侧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放大器基板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放大器基板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钩挂件的构成的平面图、底视图、侧面图、正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基座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基座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基座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基盘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基盘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基盘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连接金属件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连接金属件的构成的底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连接金属件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连接金属件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基板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基板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在天线基板上安装有连接金属件、线圈及连接线的状态的图;
图37是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平均增益的FM波段的频率特性与现有例的天线装置对比表示的图;
图38是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S/N比的AM波段的频率特性与现有例的天线装置对比表示的图;
图39是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S/N比的FM波段的频率特性与现有例的天线装置对比表示的图;
图40是表示顶端部后方突出长度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41是表示顶端部后方突出长度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42是表示顶端部后方突出长度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43是表示顶端部后方突出长度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一形态的平面图;
图44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FM波段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45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46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另一图;
图47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再另一图;
图48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49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另一图;
图50是表示变更顶端部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而向后方移动了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再另一图;
图51是表示使顶端部距天线基座的高度变化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52是表示使顶端部距天线基座的高度变化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53是表示使顶端部距天线基座的高度变化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54是表示使顶端部距天线基座的高度变化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一形态的平面图;
图55是表示使顶端部距天线基座的高度变化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的一形态的右侧面图;
图56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FM波段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的图;
图57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58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另一图;
图59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再另一图;
图60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61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另一图;
图62是表示将顶端部的高度逐渐增高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的再另一图;
图63是表示使顶端部的与天线基座的对面的面积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第一构成的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64是表示使顶端部的与天线基座的对面的面积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第二构成的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65是表示使顶端部的与天线基座的对面的面积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第三构成的正面图及侧面图;
图66是表示在第一构成中使间隙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67是表示在第二构成中使间隙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68是表示在第三构成中使间隙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的图;
图69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70是表示现有天线装置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71是表示降低了现有天线装置的高度时的构成的侧面图。
符号说明
1天线装置,10天线壳体,20天线基座,20a  主体部,20b  天线安装部,20c  螺纹孔,20d  螺纹部,20e  凸台,20f  嵌入孔,20g  矩形孔,20h  电缆引出孔,20i  矩形孔,21螺栓部,22电缆,24基盘,24a  主体部,24b  周壁部,24c  切口孔,24d  孔部,30天线基板,30a 基板主体,30b 天线模型,30c  模型,30d  安装孔,30e  长孔,30f  突出部,30g  孔部,30h  突起,30i  切口,31顶端部,31a  第一侧部,31b  第二侧部,31c  接触片,31d  螺纹孔,31e  平坦部,31f  槽,32GPS天线,33连接线,33a主体部,33b コ字状部,33c U字状部,33d弯曲部,34放大器基板,34a  基板主体,34b  螺纹孔,34b  插通孔,35线圈,35a  线圈主体,35b  引出线,36连接金属件,36a  金属件主体,36b  接触片,36c  夹持片,40螺钉,41螺钉,42螺钉,43端子,44钩挂件,44a  主体部,44b嵌合脚部,44c  卡合脚部,45套筒,46螺钉,47螺母,50天线振子部,51放大器电路部,100天线装置,110振子,111天线基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天线装置的构成示于图1~图6。其中,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正面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侧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内部构成的平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内部构成的正面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内部构成的右侧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为安装于车辆的车顶的天线装置,在安装于车辆时,从车辆突出的高度约70mm。虽然天线装置1姿势极其低(当设频率100MHz的波长为λ时,高度h为约0.0023λ以下),但能够接收AM广播和FM广播。该天线装置1的形状为越向前端越细的流线型,在无损车辆的美观、设计的一定程度的范围内,能够自由地决定形状。而且,在天线装置1的下面嵌装有橡胶制或弹性材料制的柔软的基盘,能够水密封地安装于车辆。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具备:树脂制的天线壳体10;金属制的天线基座20,其嵌装着该天线壳体10的下部;天线基板30,其垂直地安装于天线基座20;大器基板34,其平行地安装于天线基座20;顶端部31,其由顶部和从该顶部的两侧起呈斜面的侧部形成,截面形状形成为山形,以跨过天线基板30的方式配置于上面;GPS天线32,其安装于天线基座20上。天线壳体10为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造,采用越向前端越细的流线型的外形形状。在天线壳体10内形成有能够收纳竖立设置的天线基板30及配置于天线基板30的上部的顶端部31的空间、和横向地收纳放大器基板34的空间。在天线壳体10的下面嵌装有金属制的天线基座20。而且,在天线基座20上竖立设置固定安装有天线基板30,在天线基板30的前方,放大器基板34大致平行地固定安装于天线基座20。如后所述,在天线基板30的上部形成有天线模型。另外,在天线壳体10内的上部内置有顶端部31。而且,通过将天线壳体10嵌装于天线基座20,内置于天线壳体10的顶端部31配置为跨过天线基板30的上部,安装于天线基板30的上部的连接金属件36与顶端部31的内面电接触。连接金属件36与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电连接,因此经由连接金属件36,顶端部31和天线模型连接。由此,由天线模型和顶端部31构成天线振子,在天线壳体10内的空间中收纳有天线基板30和顶端部31和放大器基板34。
在天线基板30上设有用于使由天线模型和顶端部31构成的天线振子在FM波段附近共振的线圈35。线圈35的一端连接于天线模型,线圈35的另一端与形成于天线基板30上的模型的一端连接,在该模型的另一端连接有连接线33的一端。连接线33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AM/FM放大器的输入部连接,由天线模型和顶端部31所构成的天线振子接收的AM/FM接收信号输入到AM/FM放大器进行放大。另外,用于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车辆的螺栓部21形成为从天线基座20的下面突出。另外,用于从天线装置1将接收信号导入车辆内的电缆22从天线基座20的下面导出。该电缆22包含传输从放大器基板34导出、由设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AM/FM放大器放大的AM接收信号及FM接收信号的电缆,并利用套筒45进行捆扎。在这种情况下,螺栓部21及电缆22所插通的孔形成于车辆的车顶,以螺栓部21及电缆22插通这些孔的方式,将天线装置1载置于车顶上。而且,通过将螺母与突出于车辆内的螺栓部21紧固,能够将天线装置1固定安装于车辆的车顶。另外,通向收纳于天线壳体10内的放大器基板34的电源通过电缆22从车辆供给到放大器基板34。
在图7中示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分解组装图。
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装配进行说明,顶端部31利用两根螺钉40固定安装于天线壳体10内的上部。在天线基板30的上端嵌装有连接金属件36。连接金属件36通过夹持天线基板30而安装于天线基板30的上部。另外,线圈35通过钎焊而安装于天线基板30上。该天线基板30通过两根螺钉41而竖立设置并固定安装于天线基座20。另外,放大器基板34配置于天线基板30更前方,通过三根螺钉42而大致平行地固定安装于天线基座20。将所放大的AM接收信号及FM接收信号输出的电缆22从放大器基板34导出,端子43安装于电缆22的前端,端子43固定安装于放大器基板34的背面。另外,通过铁丝状的连接线33的一端连接于天线基板30,且连接线33的另一端连接于放大器基板34,设置于天线基板30的线圈35的输出端和设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AM/FM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通过由天线模型和顶端部31所构成的天线振子接收的AM/FM接收信号输入到放大器基板34的AM/FM放大器。以将从天线基座20的引出孔引出的电缆22捆扎的方式,将套筒45嵌装于电缆22的根部。
钩挂件44配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下方,并嵌装于天线基座20。一对加长的卡合脚部从钩挂件44的两侧面延伸。该卡合脚部在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车辆时,与形成于车辆的安装孔的孔缘卡合,发挥将天线装置1临时固定于车身的作用。由此,不从车身外保持天线装置1,在从车内将螺母47与螺栓部21拧合时,天线装置1能够不会从安装孔抽出地进行拧合。
基盘24嵌装于天线基座20的下面。在基盘24的周缘部形成有共计5个螺钉的头部可插通的孔部,从下方将5根螺钉46插通于该孔部,将螺钉46插通于在天线基座20的周缘部形成的嵌入孔,与天线壳体10的下面的周缘螺纹接合。由此能够将天线装置1组装。当将螺栓部21与形成于车辆的安装孔对位而将组装后的天线装置1安装时,如上所述,天线装置1利用钩挂件44被临时固定于安装孔。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从车内将螺母47与螺栓部21螺纹接合,能够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车身。
将如图7那样组装成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示于图8~图11。其中,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平面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正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右侧面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底视图。其中,在图8~图11中,省略了天线壳体10及基盘24。
这些图的说明如上所述,省略说明,天线基板30通过两根螺钉41而竖立设置并安装于天线基座20,在天线基板30的下端形成有切口30i,能够以一部分收纳于该切口30i的方式,将GPS天线32安装于天线基座20。在安装了GPS天线32的情况下,电缆也从GPS天线32沿电缆22导出。另外,以跨过天线基板30的上部的方式配置的顶端部31的呈斜面的侧部的下边缘和天线基座20的上面的间隔设定为h10,间隔h10设定为例如约34.4mm。另外,GPS天线32只有在需要时才安装。另外,顶端部31的后部被倾斜地切取,从天线基座2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得以极力减小。
接着,对构成天线装置1的各部分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2~图14表示天线壳体10的构成。其中,图12是表示天线壳体10的构成的平面图;图13是表示天线壳体10的构成的正面图;图14是表示天线壳体10的构成的左侧面图。
如这三个图所示,天线壳体10为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呈越向前端越细的流线型的外形形状。在天线壳体10内形成有能够收纳竖立设置的天线基板30及配置于天线基板30的上部的顶端部31的空间、和横向地收纳放大器基板34的空间。
图15~图18表示顶端部31的构成。其中,图15是表示顶端部31的构成的平面图;图16是表示顶端部31的构成的正面图;图17是表示顶端部31的构成的底视图;图18是表示顶端部31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这四个图所示的顶端部31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具有向前方平缓下降的呈曲面的顶部,形成有从顶部向两侧倾斜的第一侧部31a和第二侧部31b。第一侧部31a和第二侧部31b的斜面为陡斜面。在第一侧部31a和第二侧部31b各形成有三个槽31f,各个侧部31a、31b由四个片构成。来自该片内的大致中央的一对片为接触片31c。接触片31c以从中途起成大致竖直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另外,在顶端部31的顶部形成有两个平坦部31e,在平坦部31e分别形成有螺纹孔31d。通过螺钉40分别插通于该螺纹孔31d,并与天线壳体10的顶部的内侧螺纹接合,将顶端部31内置于天线壳体10。
在设顶端部31的长度为L20、后端的宽度为w20、前端的宽度为w21、前端的高度为h20时,例如,长度L20为约106mm;后端的宽度w20为约28mm;前端的宽度w21为约19mm;高度h20为约28mm。另外,顶端部31的顶部的细部宽度w22为约4mm。将顶端部31的第一侧部31a和第二侧部31b的斜面设定为陡斜面的原因是,为了与天线壳体10的内侧的截面形状一致,但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顶端部31和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的面积,从而减少顶端部31和天线基座20间的浮游容量。该浮游容量为天线容量内的无效容量,成为降低天线的增益的主要原因。另外,顶端部31的后部被倾斜地切取,使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极力减小。
图19(a)(b)表示线圈35的构成。线圈35使小天线容量的天线振子在FM波段附近进行共振,所述小天线容量的天线振子由顶端部31和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构成。图19(a)是表示线圈35的构成的正面图;图19(b)是表示线圈35的构成的侧面图。这两个图所示的线圈35具有:卷绕有线圈的圆筒状的线圈主体35a、和从线圈主体35a引出的两根引出线35b。线圈35为了在FM波段附近进行共振而串联地连接于天线振子。如上所述,天线装置1的天线振子由顶端部31和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构成,但该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为约4.7pF左右,因此通过将0.5μH~3μH程度的线圈35串联地插入,能够使天线振子在FM波段附近进行共振。由此,由顶端部31和天线模型构成的天线振子通过线圈35的作用而在FM波段良好地动作。另外,将在该FM波段进行共振的天线振子在AM波段作为电压接收元件利用,由此来接收AM波段。
图20(a)(b)(c)表示连接线33的构成。其中,图20(a)是表示连接线33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0(b)是表示连接线33的构成的正面图;图20(c)是表示连接线33的构成的右侧面图。这些图所示的连接线33是用于将从天线基板30输出的接收信号导入到放大器基板34的连接线,是将铁丝状的导体弯曲而形成的。连接线33具有从正面看时弯曲成L字状的主体部33a。连接线33的上部的端部为弯曲成コ字状的コ字状部33b,插通并钎焊在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长孔内。另外,连接线33的下部的端部为弯曲成U字状的U字状部33c,在其前端还具有与主体部33a大致平行地进行弯曲的弯曲部33d,弯曲部33d及U字状部33c插通并钎焊在形成于放大器基板34的插通孔内。
图21及图22表示放大器基板34的构成。其中,图21是表示放大器基板34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2是表示放大器基板34的构成的正面图。如这两个图所示,放大器基板34由前部成锥状变细了的大致矩形状的基板主体34a构成。在基板主体34a的周缘部形成有三个螺纹孔34b,并且在后部形成有呈长孔的插通孔34b。形成于连接线33的下部的弯曲部33d及U字状部33c插通并钎焊在该插通孔34b内。螺钉42分别插通于三个螺纹孔34b,并与天线基座20的凸台20e螺纹接合,由此放大器基板34固定安装于天线基座20。
图23(a)~(d)表示钩挂件44的构成。其中,图23(a)是表示钩挂件44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3(b)是表示钩挂件44的构成的底视图;图23(c)是表示钩挂件44的构成的侧面图;图23(d)是表示钩挂件44的构成的正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钩挂件44具有矩形的主体部44a,以从主体部44a的四个角向下方,前端形成有钩状的卡合片的嵌合脚部44b与一侧的两侧部对向的方式形成。另外,以从另一侧的两侧部的大致中央向下方延伸的方式,长的卡合脚部44c对向地形成。在将钩挂件44安装于天线基座20时,嵌合脚部44b与形成于天线基座20的矩形孔的缘部卡合,长的卡合脚部44c从形成于天线基座20的矩形孔抽出,沿螺栓部21的侧面突出。卡合脚部44c在将天线装置1安装于车身时,与设置于车身的安装孔的缘部卡合,能够以天线装置1不抽出的方式临时固定。
图24~图26表示天线基座20的构成。其中,图24是表示天线基座20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5是表示天线基座20的构成的正面图;图26是表示天线基座20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天线基座20具有由前部成锥状变细了的大致矩形的平板构成的主体部20a,在主体部20a的周缘部形成有共计5个嵌入孔20f。通过使分别从下方插通于该嵌入孔20f的螺钉46螺纹接合于天线壳体10的下面的周边部,天线壳体10被嵌装于天线基座20。在主体部20a的成锥状变细了的前部形成有三个凸台20e,放大器基板34载置于该凸台20e上,将插通于放大器基板34的螺钉42分别与凸台20e螺纹接合,由此能够将放大器基板34固定安装于天线基座20。
另外,在主体部20a的大致中央部和后部侧沿水平方向形成有两个螺纹部20d。通过使插通于天线基板30的安装孔的螺钉41分别与该螺纹部20d螺纹接合,能够将天线基板30竖立设置并安装于天线基座20。在比主体部20a的中央稍后部侧形成有形成矩形凹部的矩形框状的GPS天线安装部20b,在GPS天线安装部20b的四个角形成有螺纹孔20c。通过插通于GPS天线32的安装孔的4根螺钉分别与该螺纹孔20c螺纹接合,能够将GPS天线32安装于GPS天线安装部20b。在主体部20a的中央部形成有长方形的电缆引出孔20h。能够将从放大器基板34引出了的电缆22和从GPS天线32引出了的电缆从该电缆引出孔20h引出。
另外,在比主体部20a的中央稍前部侧形成有4个第一矩形孔20g和2个第二矩形孔20i。钩挂件44的4根嵌合脚部44b分别插通于第一矩形孔20g,其前端与天线基座20的背面卡合,由此钩挂件44安装于天线基座20。钩挂件44的2根卡合脚部44c插通于第二矩形孔20i,从天线基座20的下面沿螺栓部21突出。从主体部20a的背面突出形成螺栓部21,并且设有将从电缆引出孔20h引出的电缆22捆扎的套筒45。
接着,图27~图29表示基盘24的构成。其中,图27是表示基盘24的构成的平面图;图28是表示基盘24的构成的正面图;图29是表示基盘24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基盘24具有主体部24a,该主体部24a呈向前部逐渐变细的曲面,后端呈直线状,由将细长的椭圆形截取一半的形状的平板构成,在主体部24a的表面形成有沿着天线基座20的外形形状的形状的周壁部24b。通过将天线基座20载置于基盘24的表面,并将天线基座20的周缘嵌合于周壁部24b,基盘24被嵌装于天线基座20的下面。另外,沿着周壁部24b形成有共计5个孔部24d,从下方插通于天线基座20的嵌入孔20f的螺钉46的头部插通于该孔部24d。从主体部24a的中央到前部形成有椭圆形的切口孔24c,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下面的螺栓部21和电缆22及套筒45从该切口孔24c突出。
接着,图30~图33表示连接金属件36的构成。其中,图30是表示连接金属件36的构成的平面图;图31是表示连接金属件36的构成的底视图;图32是表示连接金属件36的构成的正面图;图33是表示连接金属件36的构成的侧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连接金属件36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加工而形成,具有中央部以折叠的方式弯曲的金属件主体36a。在金属件主体36a的前部和后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夹持片36c,每两片夹持片36c都对向配置,加工成其前端部接触的同时前端张开。另外,在两组夹持片36c之间对向形成有比夹持片36c更长地形成的接触片36b。接触片36b以越向下方越张开的方式张开,前端部向外方卷曲成半圆形。连接金属件36以夹持天线基板30的上端的方式安装。这时,由于一对夹持片36c的前端张开,因此能够从天线基板30的上端容易地插入夹持片36c之间。另外,在连接金属件36插装于天线基板30的上部时,连接金属件36电连接于在天线基板30的上部形成的天线模型。另外,在天线基座20上嵌装有天线壳体10时,张开的接触片36b与安装于天线壳体10内的顶端部31的接触片31c的内面接触。由此,顶端部31经由连接金属件36电连接于天线模型。
接着,图34及图35表示天线基板30的构成。其中,图34是表示天线基板30的构成的正面图;图35是表示天线基板30的构成的侧面图。
这些图所示的天线基板30具备采用高频特性良好的玻璃环氧树脂基板等印刷基板的基板主体30a,在基板主体30a上形成有从矩形部分的上部突出的突出部30f和从左下部向左侧突出的部分。在基板主体30a的上部和突出部30f上以两面形成有天线模型30b,并在左侧的周缘从天线模型30b的下方到细长的模型从左下部突出的部分以两面形成。另外,突出部30f为插接连接金属件36的部位,在突出部30f的上端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用于定位连接金属件36的突起30h。在基板主体30a的下部形成有两个安装孔30d,在安装孔30d之间形成有切口30i。在该安装孔30d的周围在两面形成有环状的模型,通过螺钉41分别插通于安装孔30d,并与天线基座20的螺纹部20d螺纹接合,天线基板30竖立设置并安装于天线基座20。另外,以一部分收纳于切口30i的方式,将GPS天线32安装于天线基座20。
线圈35的引出线35b的一端插入形成于天线模型30b的左侧的孔部30g,并钎焊于天线模型30b,引出线35b的另一端插入形成于模型30c的上部的长孔30e,并钎焊于模型30c。另外,连接线33的コ字状部33b插入形成于模型30c的下部的长孔30e,并钎焊于模型30c。由此,天线模型30b经由线圈35、模型30c、连接线33而与设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AM/FM放大器连接,上述放大器基板34连接着连接线33的U字状部33c。
图36表示在天线基板30上安装有连接金属件36、线圈35及连接线33的状态。如该图所示,以将天线基板30的上部的突出部30f夹持的方式,将连接金属件36夹装在突出部30f的突起30h之间。线圈35钎焊于天线模型30b的孔部30g和模型30c的长孔30e之间。连接线33的コ字状部33b钎焊于模型30c的长孔30e。
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设顶端部31和天线基座20的间隔h10为约34.4mm,在图15~图18所示的顶端部31的尺寸中,设长度L20为约106mm、后端的宽度w20为约28mm、前端的宽度w21为约19mm、高度h20为约28mm、宽度w22为约4mm,将设定为上述尺寸时的天线装置1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与图70及图71所示的现有例对比并示于图37。
图37所示的天线装置1的平均增益的频带宽度为76MHz~90MHz的FM波段的频带宽度,在现有天线装置100中,以总高h100为约195mm(参照图70)时为现有例1、以总高h101为约70mm(参照图71)时为现有例2进行表示。当参照现有例1和现有例2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时,可知,当将总高h100从约195mm降至约70mm时,在FM波段的频带宽度的整体范围内,平均增益劣化约7dB。而且,当参照图37时,可知,在安装有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时,即使高度h设为约70mm,也可以得到与总高h100为约195mm的现有例1同等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尤其是,在84MHz以上的高频时,能够得到提高了的平均增益。
接着,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将设为上述尺寸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频率特性与上述现有例1及现有例2对比并示于图38。
图38所示的S/N比的频带宽度设为531kHz~1602kHz的AM波段的频带宽度。图38进行如下表示:以现有例1的天线装置100为基准,在现有例1的天线装置100中,将S/N比能够得到2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及现有例2的天线装置100中,以能够得到2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当参照现有例1和现有例2的输入改善值的频率特性时,可知,当将总高h100从约195mm降至70mm时,在AM波段的频带宽度的整体范围内,输入改善值劣化约4.5dB~约5dB。即S/N比劣化。而且,当参照图38时,可知,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即使高度h设为约70mm,也可以得到与总高h100为约195mm的现有例1同等以上的输入改善值的频率特性,能够得到随着频率增高而提高了的输入改善值,S/N比得以提高。
接着,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将设为上述尺寸时的FM广播接收信号的S/N比的频率特性和上述现有例1及现有例2对比并示于图39。
图39所示的频带宽度设为76MHz~90MHz的FM波段的频带宽度。在图39中也进行如下表示:在现有例1的天线装置100中,将S/N比可以得到3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及现有例2的天线装置100中,以能够得到3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示出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当参照现有例1和现有例2的输入改善值的频率特性时,可知,当将总高h100从约195mm降至70mm时,在FM波段的频带宽度的低频(76MHz)时,劣化约4dB,在中频(83MHz)时,达到约1dB的劣化,但是随着从中频到高频而逐渐劣化,在90MHz时,劣化约7dB。而且,当参照图39时,可知,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即使高度h设为约70mm,也可以得到与总高h100为约195mm的现有例1同等的输入改善值的频率特性,S/N比得以提高。
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当将顶端部31从天线基座2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时,平均增益及S/N比会提高。因此,将使顶端部31从天线基座2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时的基础实验中的天线装置1的形态示于图40~图43,将此时所得到的基础实验数据示于图44~图50。
图40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平面图;图41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正面图;图42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右侧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天线装置1的顶端部31-1的形状与实施例的顶端部31稍有不同,但长度、宽度尺寸大致相同,作为天线振子,实现大致同样的电性能。顶端部31-1的顶部大致平坦地形成,两侧部为向下方急剧倾斜的斜面。顶端部31-1的后部被倾斜地切取,使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极力减小。在该顶部后方突出长度的基础实验中,如图40、图41所示,将顶端部31-1自标准位置的移动量L设为向后方移动L1、L2、L3、L4,在此,设移动量L1、L2、L3、L4分别为约10mm、约20mm、约30mm、约40mm。另外,图43是表示将顶端部31-1的移动量L设定为约40mm(L4)时的构成的正面图。
图44表示将顶端部31-1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设为向后方移动L1、L2、L3、L4时的FM波段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图44所示的平均增益的频带宽度为76MHz~90MHz的FM波段的频带宽度。参照图44时,将顶端部31-1的移动量L设为从0mm向后方移动约10mm、约20mm、约30mm、约40mm,随着顶端部31-1移动,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会提高。当将顶端部31-1的向后方的移动量为0mm时和约40mm时对比时,在将移动量设为约40mm的情况下,在FM波段的频带宽度内,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提高最大约4dB。
接着,图45~图47表示将顶端部31-1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设为向后方移动了L1、L2、L3、L4时的AM波段中的S/N比的变化特性。图45~图47进行如下表示:在AM波段的频率下,顶端部31-1向后方的移动量L以0mm为基准,将S/N比得到2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移动量L从0mm移动约10mm、约20mm、约30mm、约40mm时,以得到2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表示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图45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下限值531k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图46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大致中心频率999k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图47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上限值1602k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参照这些图时,在531kHz的频率下,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1.3dB。另外,在999kHz的频率下,也是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0.8dB。进而,在1602kHz的频率下也如此,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1.5dB。这样,在AM波段下,越加长突出长度L,越提高S/N比。
接着,图48~图50表示将顶端部31-1自标准位置向后方的移动量L设为向后方移动了L1、L2、L3、L4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频率特性。图48~图50进行如下表示:在FM波段的频率下,顶端部31-1向后方的移动量L以0mm为基准,将S/N比得到3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移动量L从0mm移动约10mm、约20mm、约30mm、约40mm时,以得到3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表示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图48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下限值76M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图49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大致中心频率83M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图50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上限值90MHz时的移动量L即突出长度L的输入改善值。参照这些图时,在76MHz的频率下,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1.2dB。另外,在83MHz的频率下,也是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0.6dB。进而,在90MHz的频率下也如此,突出长度L越长,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突出长度L为40mm时,将会提高约1.3dB。这样,在FM波段下也如此,越加长突出长度L,越提高S/N比。
由上述的基础实验可知,越使顶端部31向后方移动,距接地部的间隔越大,接地部和顶端部31之间的浮游容量越小,在AM波段下也好,在FM波段下也好,增益及S/N比都会提高。
接着,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对得到使顶端部31和天线基座20的高度H变化时的平均增益及S/N比的基础实验数据的基础实验进行说明。将使顶端部31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变化的基础实验的天线装置1的形态示于图51~图55,将此时得到的基础实验数据示于图56~图62。
图51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右侧面图;图52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正面图;图53是表示基础实验中使用的天线装置1的构成的平面图。如这些图所示,天线装置1的顶端部31-2的形状与实施例的顶端部31稍有不同,采用将在使上述的顶端部向后方移动的基础实验中使用的顶端部31-1的两侧部的尺寸加大的形状。呈向下方倾斜的陡斜面的顶端部31-2的两侧部在水平方向上设为约50mm,到斜面的下方的尺寸设为约60mm。在该顶部高度的基础实验中,如图51~图53所示,将顶端部31-2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增高到H1、H2、H3、H4,在此,将高度H1、H2、H3、H4分别设定为约5mm、约10mm、约20mm、约30mm。另外,图54是表示将顶端部31-2的高度H设为约30mm(H4)时的构成的正面图;图55是表示将顶端部31-2的高度H设为约30mm(H4)时的构成的右侧面图。
图56表示将顶端部31-2的高度H逐渐增高到H1、H2、H3、H4时的FM波段的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图56所示的平均增益的频带宽度为76MHz~90MHz的FM波段的频带宽度。参照图56时,随着将顶端部31-2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从约5mm增高到约10mm、约20mm、约30mm,平均增益的频率特性逐渐提高。当将顶端部31-2的高度为约5mm时和约10mm时对比时,在将高度H设为约10mm的情况下,在FM波段的频带宽度内,平均增益提高最大约5dB。另外,当将顶端部31-2的高度为约5mm时和约30mm时对比时,在将高度H设为约30mm的情况下,在FM波段的频带宽度内,平均增益提高最大约10dB。
接着,图57~图59表示将顶端部31-2的高度H逐渐增高到H1、H2、H3、H4时的AM波段的S/N比的变化特性。图57~图59进行如下表示:在AM波段的频率下,顶端部31-2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以30mm为基准,将S/N比得到2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高度H从5mm移动到约10mm、约20mm、约30mm时,以能够得到2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作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进行表示。图57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下限值531k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图58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大致中心频率999k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图59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上限值1602k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参照这些图时,在531kHz的频率下,高度H设为5mm时,强劣化约6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另外,在999kHz的频率下,也是在高度H设为5mm时,弱劣化约6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进而,在1602kHz的频率下,也是在高度H设为5mm时,弱劣化约6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这样,在AM波段下,越增高高度H,S/N比越提高。
接着,图60~图62表示将顶端部31-2的高度H逐渐增高到H1、H2、H3、H4时的FM波段的S/N比的频率特性。图60~图62进行如下表示:在FM波段的频率下,顶端部31-2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以30mm为基准,将S/N比可以得到30dB的天线输入值基准化为0dB,在高度H从5mm移动到约10mm、约20mm、约30mm时,以能够得到30dB的S/N比的天线输入值作为相对于已基准化的天线输入值的输入改善值[dB]进行表示。图60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下限值76M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图61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大致中心频率83M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图62表示相对于将频率设定为上限值90MHz时的高度H的输入改善值。参照这些图时,在76MHz的频率下,高度H设为5mm时,劣化约6.4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另外,在83MHz的频率下,也是在高度H设为5mm时,劣化约7.5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进而,在90MHz的频率下,也是在高度H设为5mm时,劣化约4.5dB,但高度H越高,越提高输入改善值,在高度H为30mm时,将会提高到约0dB。这样,在FM波段下,也是越增高高度H,S/N比越提高。
由上述的基础实验可知,越增高顶端部31距天线基座20的高度H,距设为天线基座20的接地部的间隔越大,接地部和顶端部31之间的浮游容量越小。在此,当将高度H设定为约10mm以上时,在AM波段下也好,在FM波段下也好,增益及S/N比都会提高。
接着,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中,对得到使顶端部31与天线基座20对面的面积变化时的天线容量的基础实验数据的基础实验进行说明。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等效电路示于图69。等效电路的天线振子部50由顶端部31和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30b构成,天线振子感应电源电压Vo和天线整体容量Ca串联地连接。从天线振子部50输出的接收信号输入到设置于放大器基板34的放大器电路部51。在放大器电路部51设有放大器AMP,所输入的接收信号被放大,并从输出端OUT输出。另外,在放大器电路部51的输入侧,在与接地部之间连接有作为放大器输入部容量的无效容量Ci。无效容量Ci因天线振子部50相对于接地部的浮游容量而产生。输入到放大器AMP的接收信号的天线输入部电压Vi用下式(1)求出。
Vi=Vo·Ca/(Ca+Ci)(1)
如式(1)所示,可知,无效容量Ci越小,输入到放大器AMP的天线输入部电压Vi越大,天线装置1的增益越提高。
因此,在得到使顶端部31与天线基座20对面的面积变化时的天线容量(Ca+Ci)的基础实验数据的基础实验中,准备三种面积不同的顶端部31-3,将顶端部31-3相对于天线基座20垂直及平行地配置,测定使其间的间隙S变化时的天线容量。图63(a)(b)所示的顶端部31-3设定为横向长度a1为约50mm、纵向长度b1为约50mm,图63(a)是表示顶端部31-3垂直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正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图63(b)是表示顶端部31-3水平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侧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在图63(a)(b)所示的构成中,将使间隙S从约10mm变化到约50mm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示于图66。参照图66时,如图63(a)所示,在垂直地配置有顶端部31-3的情况下,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2.8pF,随着间隙S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1.9pF。另外,如图63(b)所示,在水平地配置有顶端部31-3的情况下,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变大,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4.3pF,随着间隙S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2pF。
接着,图64(a)(b)所示的顶端部31-3设定为横向长度a2为约50mm、纵向长度b2为约25mm,图64(a)是表示顶端部31-3垂直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正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图64(b)是表示顶端部31-3水平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侧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在图64(a)(b)所示的构成中,将使间隙S从约10mm变化到约50mm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示于图67。参照图67时,如图64(a)所示,在垂直地配置了顶端部31-3的情况下,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2.1pF,随着间隙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1.3pF。另外,如图64(b)所示,在水平地配置有顶端部31-3的情况下,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变大,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3pF,随着间隙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1.4pF。
接着,图65(a)(b)所示的顶端部31-3设定为横向长度a3为约50mm、纵向长度b3为约3mm,图65(a)是表示顶端部31-3垂直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正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图65(b)是表示顶端部31-3水平地配置在竖立设置于天线基座20的天线基板30上的构成的侧面图,天线基板30的高度设为间隙S。在图65(a)(b)所示的第三构成中,将使间隙S从约10mm变化到约50mm时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示于图68。参照图68时,如图65(a)所示,在垂直地配置了顶端部31-3的情况下,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1pF,随着间隙S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0.7pF。另外,如图65(b)所示,在水平地配置了顶端部31-3时也同样,天线容量在间隙S为10mm时最大,成为约1pF,随着间隙S增大会减小,在间隙S为40mm时,天线容量为约0.7pF。
天线容量为天线整体容量Ca和无效容量Ci的和,无效容量Ci是因天线振子部50和接地部的对向面积而产生的浮游容量,因此在横向地配置了顶端部31-3时,顶端部31-3和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变大,无效容量Ci变大。由于该无效容量Ci与间隙S成反比地减小,因此随着间隙S增大,天线容量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减小的容量为基于无效容量Ci的容量,即使间隙S变化,天线整体容量Ca也不变化。因此,如图66~图68的天线容量的变化特性所示,可知,无效容量Ci因减小顶端部31-3和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而减小。这样,越减小顶端部31-3的面积,无效容量Ci越小,但是,即使加大顶端部31-3的面积,也可以通过竖直地配置,来减小无效容量Ci。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的顶端部31中,通过由设为从顶部向两侧急剧倾斜的斜面的第一侧部31a和第二侧部31b构成顶端部31,由此减小与天线基座20的对向面积,从而减小无效容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天线装置1采用低姿势,设为约70mm以下的高度。在天线装置1中,如上所述,由顶端部31和形成于天线基板30的天线模型30b构成天线振子,但该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为约4.7pF。在这种情况下,从顶端部31的下边缘到天线基座20的上面的高度h10设定为约34.4mm,顶端部31的尺寸采用上述的尺寸。作为本发明的天线装置1的天线容量,优选设为约3pF以上,以使天线振子作为天线而有效地发挥功能。而且,为了降低无效容量,优选由间隙S所示的从顶端部31的下边缘到天线基座20的上面的高度h10设定为约10mm以上。另外,通过使顶端部31的后部以从天线基座2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方式移动,能够提高电特性。另外,顶端部31的形状不局限于图15~图18所示的形状,也可以采用图40~图43所示的顶端部31-1的形状。
在上述的说明中,通过将由金属板构成的顶端部安装于天线壳体内,进行了内置,但也可以通过将顶端部蒸镀或贴合于天线壳体内的上部内面,使顶端部内置于天线壳体内。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设为安装于车辆的车顶或后备箱的车载用,但不局限于此,只要是接收AM波段和FM波段的天线装置,均可适用。

Claims (3)

1.一种天线装置,其具备天线壳体、和收纳于该天线壳体内的天线部,在安装时,该天线装置以约70mm以下的高度突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具备:
导电性的天线基座,其以封闭所述天线壳体的下面的方式,嵌装于所述天线壳体的下端;
天线基板,其竖立设置地配置于该天线基座上,上部形成有天线模型;
导电性的顶端部,其形成有顶部、和从该顶部的两侧起呈斜面的侧部,截面形状形成为山形,以跨过所述天线基板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顶部附近连接于所述天线模型,与所述天线模型一同构成天线振子;
放大器基板,其设有将由所述天线振子接收了的AM广播和FM广播的信号放大的放大器,并配置于所述天线基座上,
所述顶端部的所述侧部的下边缘和所述天线基座的间隔设定为约10mm以上,并且所述顶端部的大小设定为所述天线振子的天线容量成为约3pF以上的大小,所述天线基板的所述天线模型经由补充所述天线振子的电感量的线圈,连接于所述放大器基板的所述放大器的输入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还具备连接金属件,所述连接金属件以将形成有所述天线模型的所述天线基板的上部夹持的方式进行安装,具有以向两侧张开的方式形成的接触片,
在所述天线壳体内的上部内置安装有所述顶端部,在以由所述天线壳体覆盖所述天线部的方式在所述天线基座上安装了所述天线壳体时,所述连接金属件的所述接触片与所述顶端部的所述侧部的内侧接触,由此所述顶端部和所述天线模型进行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端部的后部从所述天线基座的后端向后方突出。
CN2009801042530A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Pending CN1019398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42794.3A CN103094670B (zh)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1545A JP2010021856A (ja) 2008-07-11 2008-07-11 アンテナ装置
JP2008-181545 2008-07-11
PCT/JP2009/001231 WO2010004671A1 (ja) 2008-07-11 2009-03-19 アンテ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2794.3A Division CN103094670B (zh)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9876A true CN101939876A (zh) 2011-01-05

Family

ID=415067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42530A Pending CN101939876A (zh)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CN201310042794.3A Active CN103094670B (zh)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42794.3A Active CN103094670B (zh) 2008-07-11 2009-03-19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3) US8497807B2 (zh)
EP (1) EP2312692A4 (zh)
JP (1) JP2010021856A (zh)
KR (1) KR20110031903A (zh)
CN (2) CN101939876A (zh)
BR (1) BRPI0908167B1 (zh)
WO (1) WO2010004671A1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6590A (zh) * 2013-04-07 2013-08-07 上海原田新汽车天线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
CN103378409A (zh) * 2012-04-20 2013-10-30 卜放 伞型天线振子及天线系统
CN103403964A (zh) * 2011-01-12 2013-11-20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548199A (zh) * 2011-03-24 2014-01-29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682553A (zh) * 2012-09-21 2014-03-26 卜放 具有伞形振子的汽车天线
CN103730726A (zh) * 2012-01-30 2014-04-16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730713A (zh) * 2012-01-30 2014-04-16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811847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天线单元
CN104521064A (zh) * 2012-06-26 2015-04-15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低高度天线装置
CN104752814A (zh) * 2012-01-30 2015-07-0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5981218A (zh) * 2014-02-10 2016-09-28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06663868A (zh) * 2014-07-28 2017-05-10 株式会社友华 车辆天线装置
CN108390141A (zh) * 2018-02-02 2018-08-10 莱尔德无线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
CN108390142A (zh) * 2018-02-02 2018-08-10 莱尔德无线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
JP2018137652A (ja) * 2017-02-23 2018-08-30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CN108832314A (zh) * 2018-06-05 2018-11-16 浙江大学 一种新型低剖面高增益车载天线
CN110024220A (zh) * 2016-12-06 2019-07-16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476301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495052A (zh) * 2017-03-29 2019-11-22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81557A1 (ja) 2007-12-20 2009-07-02 Harada Industry Co., Ltd. パッチアンテナ装置
JP4524318B2 (ja) 2008-05-27 2010-08-1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用ノイズフィルタ
JP5114325B2 (ja) 2008-07-08 2013-01-09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フマウントアンテナ装置
JP4832549B2 (ja) * 2009-04-30 2011-12-07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空間充填曲線を用いる車両用アンテナ装置
JP4955094B2 (ja) * 2009-11-02 2012-06-20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チアンテナ
JP5585139B2 (ja) * 2010-03-18 2014-09-1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5599098B2 (ja) 2010-07-30 2014-10-01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192298B1 (ko) * 2011-01-25 2012-10-17 인팩일렉스 주식회사 샤크핀 통합형 안테나
JP5274597B2 (ja) 2011-02-15 2013-08-2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ポールアンテナ
JP5654914B2 (ja) * 2011-03-23 2015-01-14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049993A (ja) 2012-08-31 2014-03-17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JP5920123B2 (ja) 2012-09-03 2016-05-18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JP5920122B2 (ja) * 2012-09-03 2016-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USD726696S1 (en) 2012-09-12 2015-04-14 Harada Industry Co., Ltd. Vehicle antenna
DE102013005001A1 (de) * 2013-03-24 2014-09-25 Heinz Lindenmeier Breitband-Monopolantenne für zwei durch eine Frequenzlücke getrennte Frequenzbänder im Dezimeterwellenbereich für Fahrzeuge
EP2806497B1 (en) * 2013-05-23 2015-12-30 Nxp B.V. Vehicle antenna
JP5592989B2 (ja) * 2013-10-18 2014-09-17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5655126B2 (ja) * 2013-10-18 2015-01-14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5931937B2 (ja) * 2014-02-04 2016-06-0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パッチアンテナ装置
KR20150098343A (ko) * 2014-02-20 2015-08-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대역폭이 확장된 차량용 이중 대역 pcb 안테나 장치
JP6206243B2 (ja) * 2014-02-21 2017-10-04 株式会社Soken 集合アンテナ装置
JP5989722B2 (ja) * 2014-08-04 2016-09-07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5674988B2 (ja) * 2014-09-19 2015-02-25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5918844B2 (ja) * 2014-12-22 2016-05-1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CN104868227A (zh) * 2015-04-03 2015-08-26 卜放 组合天线振子、矮型车载天线及制造组合天线振子的方法
US10530037B2 (en) * 2015-09-14 2020-01-07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USD803196S1 (en) 2015-09-25 2017-11-21 Taoglas Group Holdings Limited Dual fin antenna
JP6236515B2 (ja) * 2015-11-27 2017-11-22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低背型アンテナ装置
US11456524B2 (en) 2016-02-19 2022-09-27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JP5956096B1 (ja) * 2016-04-08 2016-07-20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18006918A (ja) * 2016-06-29 2018-01-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アンテナ装置
CN106252892B (zh) * 2016-09-21 2023-06-13 赫思曼汽车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装置
JP1578053S (zh) * 2017-01-31 2017-06-05
JP6992044B2 (ja) 2017-02-23 2022-01-13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US11804653B2 (en) 2017-02-23 2023-10-31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having a capacitive loading element
CN113131180A (zh) * 2017-02-28 2021-07-16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08808218B (zh) * 2017-04-28 2021-11-02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JP6918607B2 (ja) * 2017-06-30 2021-08-11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DE102017211386B4 (de) * 2017-07-04 2021-01-0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Federkontakt zum Verbinden von einer Antenne mit einer gedruckten Schaltung
JP6991759B2 (ja) * 2017-07-07 2022-01-13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JP6956650B2 (ja) * 2018-02-19 2021-11-02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TWI678842B (zh) * 2018-09-03 2019-12-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裝置
WO2020054870A1 (ja) 2018-09-14 2020-03-19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2022130755A (ja) * 2019-07-24 2022-09-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KR102192766B1 (ko) 2019-08-19 2020-12-18 인팩일렉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샤크핀 안테나
US20240014561A1 (en) 2020-11-16 2024-01-11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EP4318802A1 (en) 2021-03-29 2024-02-07 Yokowo Co., Ltd. On-board antenna device
IT202100028934A1 (it) * 2021-11-15 2023-05-15 Ask Ind Spa Antenna per autoveicoli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2924A (ja) * 1995-02-20 1996-08-30 Yazaki Corp アンテナ構造
JP2000077923A (ja) * 1998-09-01 2000-03-14 Nippon Antenna Co Ltd 車載用アンテナ
JP3654340B2 (ja) * 2000-09-08 2005-06-02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2周波用アンテナ
KR100592209B1 (ko) * 2001-02-26 2006-06-23 닛폰안테나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다주파용 안테나
JP3892288B2 (ja) 2001-12-18 2007-03-14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
JP2003229715A (ja) * 2002-02-04 2003-08-15 Alps Electric Co Ltd 車載用パッチアンテナ装置
JP2004015096A (ja) * 2002-06-03 2004-01-15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JP2005072926A (ja) * 2003-08-25 2005-03-17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テナ
JP3897796B2 (ja) 2005-04-28 2007-03-2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テナの取付構造
JP4656317B2 (ja) 2006-01-24 2011-03-2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KR100808811B1 (ko) * 2006-04-13 2008-03-03 (주)모토닉스 차량용 다중대역 안테나
US20080117111A1 (en) * 2006-11-22 2008-05-22 Nippon Antena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Apparatus
US7492318B2 (en) 2007-02-15 2009-02-17 Laird Technologies, Inc. Mobile wideband antennas

Cited B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03964B (zh) * 2011-01-12 2016-03-16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403964A (zh) * 2011-01-12 2013-11-20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548199A (zh) * 2011-03-24 2014-01-29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4752814B (zh) * 2012-01-30 2017-04-12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4752814A (zh) * 2012-01-30 2015-07-0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730726A (zh) * 2012-01-30 2014-04-16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730713A (zh) * 2012-01-30 2014-04-16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730726B (zh) * 2012-01-30 2017-04-12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730713B (zh) * 2012-01-30 2017-03-0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3378409B (zh) * 2012-04-20 2016-03-16 卜放 伞型天线振子及天线系统
CN103378409A (zh) * 2012-04-20 2013-10-30 卜放 伞型天线振子及天线系统
CN104521064A (zh) * 2012-06-26 2015-04-15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低高度天线装置
CN104521064B (zh) * 2012-06-26 2016-07-13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低高度天线装置
CN103682553A (zh) * 2012-09-21 2014-03-26 卜放 具有伞形振子的汽车天线
CN103682553B (zh) * 2012-09-21 2015-10-21 卜放 具有伞形振子的汽车天线
US9595752B2 (en) 2012-11-02 2017-03-14 Harada Industry Co., Ltd. Vehicle antenna unit
CN103811847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天线单元
CN103811847B (zh) * 2012-11-02 2018-01-12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天线单元
CN103236590A (zh) * 2013-04-07 2013-08-07 上海原田新汽车天线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
CN105981218A (zh) * 2014-02-10 2016-09-28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05981218B (zh) * 2014-02-10 2019-12-27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1525242A (zh) * 2014-07-28 2020-08-11 株式会社友华 车辆天线装置
CN106663868A (zh) * 2014-07-28 2017-05-10 株式会社友华 车辆天线装置
CN111525242B (zh) * 2014-07-28 2022-09-23 株式会社友华 车辆天线装置
CN106663868B (zh) * 2014-07-28 2020-04-03 株式会社友华 车辆天线装置
CN113725591A (zh) * 2016-12-06 2021-11-30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024220A (zh) * 2016-12-06 2019-07-16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024220B (zh) * 2016-12-06 2022-03-11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JP2018137652A (ja) * 2017-02-23 2018-08-30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CN110495052B (zh) * 2017-03-29 2023-02-17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495052A (zh) * 2017-03-29 2019-11-22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CN110476301A (zh) * 2017-03-31 2019-11-19 株式会社友华 天线装置
US11600909B2 (en) 2017-03-31 2023-03-07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US11936101B2 (en) 2017-03-31 2024-03-19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CN108390141A (zh) * 2018-02-02 2018-08-10 莱尔德无线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
CN108390142A (zh) * 2018-02-02 2018-08-10 莱尔德无线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
CN108832314B (zh) * 2018-06-05 2020-06-05 浙江大学 一种新型低剖面高增益车载天线
CN108832314A (zh) * 2018-06-05 2018-11-16 浙江大学 一种新型低剖面高增益车载天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21856A (ja) 2010-01-28
CN103094670B (zh) 2015-10-28
US8497807B2 (en) 2013-07-30
CN103094670A (zh) 2013-05-08
US8502742B2 (en) 2013-08-06
EP2312692A4 (en) 2014-05-14
US20130176180A1 (en) 2013-07-11
US8842052B2 (en) 2014-09-23
BRPI0908167B1 (pt) 2021-05-11
US20120326934A1 (en) 2012-12-27
WO2010004671A1 (ja) 2010-01-14
KR20110031903A (ko) 2011-03-29
BRPI0908167A2 (pt) 2015-12-15
EP2312692A1 (en) 2011-04-20
US20100265147A1 (en) 201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9876A (zh) 天线装置
US6801166B2 (en) Planar antenna
EP0989629A1 (en) Vehicular antenna
FI115803B (fi) Järjestely lisäantennin kytkemiseksi radiolaitteeseen
US7079081B2 (en) Slotted cylinder antenna
US8081126B2 (en) Antenna apparatus
US20080117111A1 (en) Antenna Apparatus
EP0637093B1 (en) Antenna
KR100263181B1 (ko) 휴대용 무선 단말기 안테나
CN108475849A (zh) 天线装置
US20010048391A1 (en) Planar antenna structure
CA2677876A1 (en) Antenna apparatus
US20100033383A1 (en) Mobile wireless device
CN210692758U (zh) 集成滤波器的天线
EP1349233A4 (en) ANTENNA AND THE ANTENNA US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2010409A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723803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3887610B (zh) 一种宽频带微带pifa天线
CN104995795A (zh) 倒f型天线以及车载用复合天线装置
CN110911837A (zh) 集成滤波器的天线
US5023622A (en) On-glass antenna with center-fed dipole operation
CN109473779A (zh) 一种车载lte天线
KR101612839B1 (ko) 차량용 무지향성 3폴 안테나
CN210245717U (zh) 天线组件和无人机
CN202268475U (zh) 一种垂直极化宽带uhf波段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86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RADA INDUSTR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ANTNI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6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60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Harad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Antni Co.,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486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