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220B - 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220B
CN110024220B CN201780073473.6A CN201780073473A CN110024220B CN 110024220 B CN110024220 B CN 110024220B CN 201780073473 A CN201780073473 A CN 201780073473A CN 110024220 B CN110024220 B CN 110024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frequency band
antenna device
roof
radio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34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4220A (zh
Inventor
寺下典孝
小野元久
加藤优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w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w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w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w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95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5591A/zh
Priority to CN202111019222.4A priority patent/CN113725606A/zh
Priority to CN202210160883.7A priority patent/CN1145306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24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4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01Q1/327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mounted on a horizontal surface of the vehicle, e.g. on roof, hood, trunk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2Housings not intimately mechanically associated with radiating elements, e.g. ra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01Q5/364Creating multiple current paths
    • H01Q5/371Branching current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30Resonant antennas with feed to end of elongated active element, e.g. unipole
    • H01Q9/32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 H01Q9/36Vertical arrangement of element with top lo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小型低背、也能够降低寄生电容并且无障碍的混载其他媒体用天线的天线装置。AM·FM天线(13)构成为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132)通过固定孔(1321)固定于保持架(133),并且在该保持架(134)的下部固定螺旋天线(134)。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以与车顶正交的面为中心并以规定间隔及规定角度相对置。另外,分别在比上缘低的部位设有连结部,经由各连结部而相互导通。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缘为例如不与SDARS天线(14)、GNSS天线(19)发生干涉的尺寸。

Description

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车辆顶部(车顶)且能够接收多种媒体用电波的低背型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安装于车顶等的以往的天线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天线装置。这些天线装置在从车顶以70mm以下的长度突出的天线壳体中收纳天线部。天线部设有接收FM波段电波的天线振子、和为了提高AM波段的增益而以伞状设在天线振子的顶上附近的金属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8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8457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6-1743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存在除了AM广播及FM广播以外、还将电话用天线、GPS天线等多种媒体用天线混载于在天线壳体内的倾向。因此,在如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天线装置那样为了实现小型低背化而将天线振子设为一个大金属板的情况下,其他媒体用天线会被接近地配置,因接近的天线而导致寄生电容变大。寄生电容是并非设计者意图的无效电容成分,起因于物理构造。该寄生电容越大则增益越低。另外,即使在不接近的天线中也会容易受到天线相互的影响。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小型低背也能够降低寄生电容、且能够无障碍地混载其他媒体用天线的天线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天线装置是安装于车顶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的电波透过性的壳体部、和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天线部。所述天线部构成为包括:一对电容加载振子,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分别以与所述车顶正交的面为中心并以规定间隔及规定角度相对置,分别在比上缘低的部位设有连结部,并经由各连结部而相互导通;和螺旋振子,所述螺旋振子通过与所述各连结部电连接而能够接收FM广播。
发明效果
由于电容加载振子的缘(上缘、侧缘、下缘)彼此分离,所以相对于车顶平行的面开口。因此,虽然通过电容加载振子而对螺旋振子附加对地静电电容,但寄生电容降低。因此,AM广播及FM广播的增益提高。另外,由于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的缘彼此不连续,所以能够抑制与其他媒体用天线所接受的电波之间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的(a)~(c)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零件的配置说明图。
图3的(a)~(c)是保持架的构造说明图。
图4的(a)~(d)是电容加载振子的构造说明图。
图5的(a)~(c)是螺旋振子的构造说明图。
图6的(a)~(d)是AM·FM天线的构造说明图。
图7是表示收纳于收纳空间的天线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包含收纳空间中的天线部在内的天线装置的构造例的透视图。
图9的(a)~(e)是表示SDARS天线的电气特性的变化例的图。
图10的(a)~(c)是电容加载振子彼此的连结部的例示图。
图11的(a)~(c)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构造说明图。
图12的(a)、(b)是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构造说明图。
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天线部的配置说明图。
图14的(a)~(c)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AM/FM天线的构造说明图。
图15的(a)是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15的(b)是(a)中的局部去除图。
图16是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零件的配置说明图。
图17是第5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18的(a)~(e)是电容加载振子的形状说明图。
图19是第1及第5实施方式的电话用天线的平均增益-频率特性图。
图20是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的平均增益-频率特性图。
图21是第5实施方式的SDARS天线的外观立体图。
图22是构成图21的SDARS天线的零件的配置说明图。
图23是图21的A-A′剖视图。
图24是表示SDARS用的无源元件与天线主体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5是表示基于SDARS天线的方向产生的增益变化的模拟图。
图26是SDARS天线的增益-频率特性图。
图27是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天线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28的(a)、(b)是电容加载振子的构造说明图。
图29是螺旋线圈向振子保持架的组装顺序的说明图,(a)表示组装前的状态,(b)表示组装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说明适用于安装在车顶的低背天线装置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例。该天线装置为了接收或收发多种媒体用电波而具备多种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车顶侧称为下方向,将从车顶铅垂向上的方向称为上方向,将本发明的长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正面为前方,背面为后方),将相对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另外,也存在将上下方向分别表述为表背或使用与其类似的表述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图1的(a)是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俯视图,图1的(b)是侧视图,图1的(c)是后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部,其具有电波透过性,且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和天线部,其收纳于收纳空间。壳体部由下表面侧具有开口面部的天线壳体10和未图示的内壳体构成。天线装置1还具有封堵天线壳体10的开口面部的底座部20、和用于将天线装置1向车顶安装且接地的抓持部(capture unit)30。
天线壳体10成形为流线型,是越朝向前方(趋向前端)则越变细且变低、同时侧面也向内侧(朝向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弯曲的曲面。天线壳体10的下表面部成形为与未图示的车顶的安装面(安装天线装置1的车顶侧的部位的底面,以下相同)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天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约为230mm,横宽大约为75mm,高度大约为70mm。
<零件配置构造>
图2是天线装置1的零件配置说明图。天线装置1具备内壳体11,该内壳体11的外壁为与天线壳体10的内壁形状相应的形状。内壳体11为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其下表面侧开口。另外在其下表面部的外侧的凸缘上,形成有用于螺固固定于底座部20的槽部及多个凸台。
上述收纳空间形成于该内壳体11的内侧,用于保护天线。而且,在该内壳体11被螺固于底座部20时,通过内壳体11的内壁和绝缘底座23的绝缘壁的内侧肋的外壁夹入并固定O形环22,由此成为了能够确保天线装置1内部的防尘、防水性的结构。
通过将设于该天线壳体10的内侧后方的树脂制的卡合片对位于绝缘底座23的卡合片嵌入部,并以该处为支点,使分别设在该天线壳体10及绝缘底座23的前方及左右的卡定爪彼此卡合,从而天线壳体10固定于绝缘底座23。
另外,在该天线壳体10的左右部除了卡定爪以外还设有固定片,为固定片被插入到设于绝缘底座23的固定片用孔而组装的构造。通过设置固定片,能够防止因该天线壳体10所受的外力而天线壳体10变形,另外,由于将外力向固定片分散,所以能够将传递到卡定爪的外力减少而防止卡定爪彼此的卡合脱开。
在内壳体11的下表面部的外缘与天线壳体10的开口端部之间,安装有软质绝缘制的垫片12。垫片12在天线壳体10固定于底座部20时,被夹入而固定。垫片12封堵车顶与天线壳体10及内壳体11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美观性,并且能够提高防尘、防水性。尤其是通过防止因洗车机的喷水等而导致水直接喷到密封材料34,从而起到了提高密封材料34的防水性的作用。
在内壳体11的收纳空间,安装有AM/FM天线13、SDARS(Satellite Digital AudioRadio Service,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天线14、LTE天线15、GNSS天线16、电话用天线17。AM/FM天线13接收522kHz~1710kHz的AM广播电波、和76MHz~108MHz的FM广播电波。另外,也能够接收153kHz~279kHz的LW广播电波。接收圆偏振波的SDARS天线14接收作为卫星数字音频广播服务的2.3GHz频段的电波。LTE(Long Term Evolution)天线15收发700MHz频段到2.7GHz频段的电波。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GPS、GLONASS、Galileo、准天顶卫星(QZSS)等卫星测位系统的总称。接收圆偏振波的GNSS天线16接收GNSS的1.5GHz频段前后的电波。电话用天线17收发700MHz频段到2.7GHz频段的电波。电话用天线17实际上是LTE天线的一种。
AM/FM天线13螺固于内壳体11的内壁凸台,并且被弹性保持在形成于基板19的作为弹性导电部件的M字状连接片191。SDARS天线14螺固而保持于绝缘底座23。LTE天线15及GNSS天线16经由基板18而固定于导电底座21。电话用天线17经由基板19而固定于导电底座21。由各天线13~17接收并放大的信号通过信号线缆C1、C2、C3而发送到车辆侧的电子回路。
AM/FM天线13构成为包括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具有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的保持架133、以及螺旋振子134。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分别是在大致中央部具有电气延迟部、例如形成为蜿蜒状的复合形状的振子,其自身不会在AM/FM波段共振。但是,作为对螺旋振子134附加(加载)对地静电电容的电容加载板而发挥功能,在AM波段提高作为电压接收元件的功能,在FM波段AM/FM天线13共振。而且,在AM波段及FM波段以外的频率,作为后述的阻抗转换器而发挥功能。螺旋振子134夹插在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与AM/FM放大电路之间,作为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协同动作而在FM波段共振的螺旋天线动作。该螺旋振子134是将线状导体卷绕于中空线圈骨架而成的,在上下端分别形成有与线状导体的端部导通的线端端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下部线端端子1341),该下部线端端子1341被弹性保持于上述M字状连接片191。关于AM/FM天线13的构造将在后详细说明。
SDARS天线14构成为包括无源元件141、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平面天线143、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屏蔽罩145及接地板146。平面天线143是SDARS用的主天线,金属薄板状的无源元件141为了提高平面天线143的天线增益而隔开规定间隔地设在平面天线143的上侧。将金属薄板构成为箱状而成的屏蔽罩145是将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电气性屏蔽的导电部件。接地板146是成为平面天线143的地线(接地部位,以下相同)的导电部件。此外,屏蔽罩145与接地板146可以一体化。这样的SDARS天线14配置在绝缘底座23的存在于导电底座21前方的凹部。接地板146相对于车顶以规定距离分离。另外,与SDARS天线以外的其他天线的地线电气隔离。关于其理由将在后叙述。
LTE天线15立起设于基板18。GNSS天线16是平面天线,安装于基板18的表面。在基板18的背面,安装有图中未显示的GNSS放大电路、LTE天线匹配电路、和使两个天线15、16的输出成为一个输出的共用(diplexer)电路。在GNSS放大电路的输入部电连接有GNSS天线16。另外,在LTE天线匹配电路的输入部电连接有LTE天线15。电连接通过软钎焊等进行。在基板19的表面立起设有上述电话用天线17。在基板19的背面,安装有图中未显示的电话用天线17用的匹配电路及AM/FM放大用电路等。
底座部20构成为包括在向车顶安装后成为与该车顶相同的电位的金属制的导电底座21、作为软性绝缘体的O形环22、和外周与天线壳体10的下表面部的形状相应的树脂制的绝缘底座23。绝缘底座23是具有用于保持导电底座21、天线壳体10、内壳体11及SDARS天线14的强度的树脂制部件。导电底座21是以压铸构成的具有规定强度的部件,安装时成为与车顶相同的电位,作为地线(接地)发挥功能。
在导电底座21的表侧形成有凹部211、212和将这些凹部211、212遮蔽的壁部213。在凹部211中收容安装于基板19背面的AM/FM放大电路等电子零件。在凹部212中收容安装于基板18背面的GNSS放大电路等电子零件。壁部213将这些收纳空间屏蔽。也就是说,凹部211、212和壁部213进行各基板18、19的定位,并且形成各自独立的屏蔽区域。也就是说,导电底座21兼作各种电子零件的屏蔽部件。
在凹部211、212的周边,也形成有用于将基板18、19等螺固固定的螺纹孔。但是,为了防止所期望频带的电波的泄露,而期望螺纹孔的间隔为该电波的波长的1/2以下。此外,基板18、19的信号输出图案等部分也可以开口。另一方面,在导电底座21的背侧,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用于将上述抓持部3螺固固定的凸台。
绝缘底座23的外周部是与天线壳体10的开口面部的形状相应的形状,在该外周部的稍靠内侧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嵌入O形环22的引导槽、和用于卡合内壳体11的卡合机构。在引导槽和卡合机构的内侧,形成有平坦的零件载置面231。在该零件载置面23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供导电底座21和抓持部30机械连接的孔部232。另外,在绝缘底座23的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33。在该凹部233中收容SDARS天线14。
抓持部30包括螺栓31、车辆固定爪部件32、预锁定保持架33、密封材料34、金属弹簧35。预锁定保持架33将天线装置1暂时固定于车顶。在该预锁定保持架33设有卡定爪。该卡定爪在将天线安装凸台部插入并嵌于车顶侧的安装孔时,与车顶侧的安装孔周边嵌合。由此,在将螺栓31紧固前能够暂时固定天线装置1,提高天线向车顶安装作业性。通过在暂时固定后紧固螺栓31,从而车辆固定爪部件32的爪打开。然后,固定爪部件32的顶端铲掉车顶的涂装面,由此车顶和导电底座21电连接以成为大致相同电位,并且被机械性固定。另外,通过紧固螺栓31,以粘结剂等固定于绝缘底座23的背面的密封材料34由于具有弹性而被压缩。由此,能够防止灰尘通过车顶进入车内、实现防水。另外,能够确保导电底座21与金属弹簧35的防锈性、防水性。
存在搭载天线装置1的车顶的曲率根据车种而不同的情况。金属弹簧35是与车顶抵接的部分为凸状的具有滑动性的部件,以追随车顶的形状(曲率)的方式变形。关于其作用效果将在后叙述。
<AM/FM天线的构造>
接下来,详细说明AM/FM天线13的构造。AM/FM天线13具有截面梯形的立体型形状的保持架133。图3的(a)是该保持架133的俯视图,图3的(b)是主视图,图3的(c)是侧视图。保持架133是前后方向长且左右方向短的电波透过性的合成树脂制,上底面1331为大致平坦面。另外,在上底面1331中的从长度中央部稍靠前方的位置,形成有具有规定宽度的平坦底面的槽部1332。在该槽部1332的规定部位形成有螺纹孔1333。该螺纹孔1333用于将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及螺旋振子134以螺钉共同紧固固定于内壳体11的内壁凸台。在保持架133的两侧部存在具有各种宽度的多个肋1334。在任意肋1334上形成有卡定爪1335。肋1334、卡定爪1335不仅限制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角度及位置,也提高保持架的强度。
图4是表示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形状及配置例的说明图,图4的(a)是俯视图,图4的(b)是主视图,图4的(c)是侧视图。另外,图4的(d)是这些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尺寸说明图。如这些图所示,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分别是由将安装时成为前方的前方面部和成为后方的后方面部以带状蜿蜒部相连的复合要素构成的振子。“蜿蜒部”是指由形成为具有至少一次以上的蜿蜒状的细导体振子形成的面。两者是成大致对称的形状的振子,其中一方和另一方以与车顶正交的面为中心并以规定间隔及规定角度相对置。该间隔及角度根据内壳体11的内部空间的形状而决定。另外,后方面部是高度高的构造。
电容加载振子131、132还分别在比安装时成为最上端的部位(以下称为“顶部”)低的部位形成有连结部1312、1322,并通过这些连结部1312、1322而相互导通。各连结部1312、1322分别能够通过在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一部分上形成狭缝后折曲而实现。各连结部1312、1322的长度的不同是为了明确大致对称的一方电容加载振子131与另一方电容加载振子132的安装方向,但不必始终如此。
在这些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前方面部及后方面部形成有固定孔1311、1321。这些固定孔1311、1321用于与保持架133的卡定爪1335嵌合。由此,由于能够将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不使用粘结剂等地卡定于保持架133,所以不仅能够简化组装工序,也能够抑制因使用粘结剂等导致电气特性的变动。
另外,也能够不仅实现卡定爪处的固定,还在利用卡定爪暂时固定后,以热等进行加热而与保持架熔接来实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图4的(d)所示的前方面部的高度a1大约为26mm,横向的长度a2大约为23mm,蜿蜒部的横向的长度a3大约为14mm,后方面部的横向的长度a4大约为23mm。其中,关于蜿蜒部,高度方向上也会产生路径长度。
SDARS的波长λ1大约为120mm,高度a1、长度a2、a4相对于SDARS的波长λ1大约为1/4以下,蜿蜒部的路径长度大约为SDARS的波长λ1的1/2。因此,从前方面部来看蜿蜒部(始端)时的阻抗在SDARS的频率下变高,被电气隔离。也就是说,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在例如SDARS所使用的频带中作为阻抗转换器发挥功能。从后方面部来看蜿蜒部(后端)时的阻抗也是同样的。
因此,对于SDARS天线14来说,电容加载振子131、132成为不会对自身动作(包含指向性)带来影响的尺寸的导体。对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来说也是,从后方端部向蜿蜒部方向及从前方端部向蜿蜒部方向的阻抗在SDARS的频带下变高,因此不会受到SDARS的电波的影响。也就是说,不会相互干涉。另外,GNSS的波长λ2大约为190mm,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电气长度以不为GNSS的波长λ2的1/2的方式而设为不会共振的长度,因此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不会在与GNSS天线16之间产生干涉。
相对于此,在前述专利文献1至3那样无蜿蜒部的单一面的振子的情况下,若要加载所需要的对地静电电容,则横向的长度大约为60mm,成为波长λ1的1/2,因此至少对于SDARS天线14来说,容易出现增益的降低和指向性的歪斜等影响。另外,高度成为上述高度a1的大约2倍,仍然为波长λ1的大约1/2左右,对于SDARS天线14来说,容易出现增益的降低和指向性的歪斜等影响。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实验,若对于波长λ1、λ2,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板厚为1~2mm以下(对于波长λ1、λ2而言充分小的厚度),高度a2为平面天线143接收的电波的波长λ1的大约1/4或其以下的波长,蜿蜒部的路径长度相对于波长λ1为1/2±1/8左右,则没有观察到AM/FM天线13与SDARS天线14之间的干涉。另外,若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为不会相对于GNSS天线16接收的电波共振的长度,则没有观察到AM/FM天线13与GNSS天线16之间的干涉。此外,通过蜿蜒部而电气隔离的前方面部及后方面部的长度期望为波长λ1的大致1/4或其以下。
如图4的(a)~(d)那样,顶部打开的构造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在与螺旋振子134的关系上也发挥优异效果。即,通过使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顶部开口,螺旋振子134和顶部的投影面积与以单一面进行容量加载的情况相比减少。因此,在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中,欲以与螺旋振子134产生的高频电流抵消的方式作用的涡电流减少。由此,减轻AM/FM天线13的效率恶化。另外,根据这样的效果,螺旋振子134相对于顶部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例如,无需一定将螺旋振子134配置到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顶部中心。
关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顶部开口的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由于无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132进行折曲加工或拉深加工,因此加工工序被简化,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另外,这样的构造中,也具有在与接近的导体之间、本例中为与电话用天线17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相比于以单一面作为电容加载板的情况减少的效果。寄生电容是并非设计者意图的无效电容成分,起因于物理构造。如上所述该寄生电容越大则增益越低。
电话用天线17配置于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各自的前方面部的侧缘间之间的大致中心。由此也能够减少寄生电容,因此能够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缩短电话用天线17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相对距离。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与电话用天线17的寄生电容,也可以进一步在电容加载振子131、132上形成一个以上的孔和/或狭缝。于是,能够进一步降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下表面侧的主要与地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因此即使下表面侧由导电底座构成也能得到充分的性能。
接下来,说明螺旋振子134。图5的(a)是螺旋振子134的俯视图,图5的(b)是主视图,图5的(c)是后视图。螺旋振子134是将导线卷绕于由电波透过性合成树脂形成的筒状线圈骨架而成的。在线圈骨架的表面,以能够构成螺旋天线的所期望形状的方式,形成有决定了直径和间距的槽,通过在该线圈骨架上卷绕必要匝数的线状导电体,而能够作为螺旋天线动作。在该线圈骨架下部,形成有与导线的一端电连接的下部线端端子1341。该下部线端端子1341被弹性保持于上述M字状连接片191,与安装于基板19背面的AM/FM放大用电路的输入端子导通。上部线端端子1342与导线的另一端电连接。从线圈骨架中向上方插入金属螺钉,并将该金属螺钉的杆部插入保持架133的螺纹孔1333、及由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连结部1312、1322形成的圆形孔,将它们向内壳体11的内壁凸台共同紧固,由此,上部线端端子1342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电连接。该金属螺钉也可以为带弹簧垫圈的螺钉而强化机械保持。
另外,该上部线端1342是能够180度翻转而安装于该线圈骨架的构造,是尽管共用零件但能够将螺旋振子134的匝数按每半匝进行调整的构造,由此能够调整接收频率,提高设计自由度。
图6示出将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固定于保持架133、并进一步在该保持架133上安装了螺旋振子134的状态。图6的(a)是俯视图,图6的(b)是主视图,图6的(c)是侧视图,图6的(d)是仰视图。与设为顶部被封堵的单一面的电容加载板的情况相比,如上所述,螺旋振子134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部线端端子1341设为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使螺旋振子134自身稍微偏心于电容加载振子132侧。通过像这样偏心,与螺旋振子134接近的电容加载振子成为电容加载振子132。因此,能够使电气性干涉仅相对于电容加载振子132产生,和相对于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双方产生电气性干涉时相比能够减轻干涉,可抑制性能劣化。也可以使螺旋振子134稍微向电容加载振子131侧偏心。
另外,图7示出被收纳于内壳体11的收纳空间的天线部的状态。图7是表示按照图2所示的配置组装好的天线装置1中的、仅将天线壳体10、内壳体11及O形环22拆下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8是表示在将天线壳体10、内壳体11及O形环22也组装好的状态下、透视收纳空间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中,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相互的缘彼此离开,相对于车顶平行的面开口。因此,虽然通过电容加载振子131、132而对螺旋振子134附加对地静电电容,但寄生电容降低。因此,AM广播及FM广播的增益提高。另外,由于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缘彼此不连续,所以能够抑制与其他媒体用的天线接收的电波之间的干涉。
即,能够为长度方向的长度大约为230mm、横宽大约为75mm、高度大约为70mm这样的低背且收纳空间狭小的天线装置1,且能够将SDARS天线14、LTE天线15、GNSS天线16、电话用天线17、AM/FM天线13相互不干涉地按该顺序从前方起排列配置。
此外,如图7及图8所示,AM/FM天线13和电话用天线17接近地配置。因此,接收比电话用天线17低的频率的AM/FM天线13容易受到电话用天线17的影响。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于基板19背面的匹配电路中,在对电话用天线17的馈电点串联连接优选20pF左右的电容器后,对各频率的接收信号进行阻抗匹配。20pF在例如AM波段的1MHz中为大约80kΩ的阻抗,在FM波段的100MHz中为大约80Ω。
对此,在电话用天线17接收的频带中,例如在800MHz以上则为10Ω以下,阻抗变得特别低。另外,由于在匹配电路中取得与电话用天线17的阻抗匹配,所以在电话用天线17的接收频带中损失更小。若考虑电话用天线17的接收带宽,则期望为2pF~20pF左右。由此,具有能够确保电话用天线17和AM/FM天线13双方的增益的效果。或者,也能够构成由使用了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并联共振回路组成的BEF(Band Elimination Filter),提高AM波段附近或FM波段附近的阻抗,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外,通过在进行AM/FM天线13的馈电的M字状连接片191与AM/FM放大器之间串联连接使电话用天线17的频率成为高阻抗的滤波器,进一步避免了相互干涉。该滤波器是将片状电容器不配置于信号路径和地线、而构成为AM波段的接收信号不会因电容器分压而衰减的滤波器。构成了利用电感器和电容器的并联共振、开路残段(open stub)使电话用天线17的期望频带反射或使其衰减的滤波器。
<SDARS天线的安装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SDARS用的平面天线143的基板背面侧安装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并且将该平面天线143及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用收容了无源元件141的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和金属制的屏蔽罩145夹入。在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的下表面,至少在两处以上设有用于进行与SDARS用的平面天线143的定位的肋。另外,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的厚度设定为将无源元件141与SDARS用的平面天线143的间隔保持固定那样的厚度。在导电性的无源元件141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定位用的狭缝,该狭缝通过与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的定位用肋嵌合而定位。其也可以是在无源元件141设置突起部并在无源元件用保持架142上形成凹部形状的构造。并且,通过将它们与设于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的孔和设于接地板146的孔以螺钉共同紧固而固定。接地板146配置在绝缘底座23的前方,嵌入于比绝缘底座23的肋设于内侧的凹部233从而进行定位。形成有凹部233的部分的绝缘底座233的厚度比没有形成凹部233的部分的厚度薄,但由于凹部233设为在比绝缘底座23的肋靠内侧的位置一部分沿着接地板146形状的形状,所以作为绝缘底座23的强度被充分确保。
另外,接地板146不与导电底座21连接,与导电底座21电气隔离。这是为了防止对LTE天线15及/或电话用天线17的电气特性的影响、并防止对SDARS天线14的指向性的影响。
即,导电底座21也作为LTE天线15、GNSS天线16、电话用天线17、AM/FM天线13的地线发挥功能,但根据车顶与导电底座21的距离及导电底座21的尺寸,也会成为产生无用的共振(共鸣现象)的原因。导电底座21越大越容易发生无用共振。若发生无用共振,则接收包含该频率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的增益降低。另外,根据搭载天线装置1的车顶的曲率的不同,存在导电底座21与车顶之间的电容成分变化、因无用共振而导致各天线13~17的增益降低或变化的情况。
在此,简单说明无用共振。若将导电底座21与抓持部30的车辆固定爪部件32为止的部分的电感设为L,将导电底座21与车顶的空间的电容设为C,则无用共振的频率f以1/[2π√(LC)]表示。另外,若将导电底座21与车顶间的面积设为S,将导电底座21与车顶间的距离设为d,将上述空间的介电常数设为ε,则电容C成为ε·S/d。而且,若将导体损失设为R,则表示无用共振的敏锐度的Q值通过[√(L/C)]/R=1/(ωCR)求出。在此,ω为无用共振的角频率,以ω=2πf表示。此外,无用共振的Q值越小,则对增益带来的影响越微小。若导电底座21变大而面积S变大,则电容C变大,无用共振的频率f变低。由此,无用共振的频率f成为发送或接收中使用的频率的频带内(标准频带内)包含的频率,存在接收包含该频率的频带的电波的天线的增益降低的情况。另外,车顶具有各种种类,各自的曲率多种多样。在不存在金属弹簧35的情况下,若车顶的曲率大,则电容C变小。而且,无用共振的频率f变高,且Q值变大,各天线13~17的增益降低。另一方面,若车顶的曲率小,则电容C变大,无用共振的频率f降低,且Q值变小。像这样,根据车顶的曲率的不同,电容C大幅变动,无用共振的频率f也变得大幅变动。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金属弹簧35的凸状部分与车顶抵接,第1、能够抑制无用共振的频率f的变动量,将天线装置5安装到各种曲率的车顶。
在存在金属弹簧35的情况下,由于金属弹簧35具有滑动性,所以抵接的凸状部分追随车顶的曲率而变形。因此,电容C的变动量变小,无用共振的频率f的变动量也变小,能够安装到各种曲率的车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金属弹簧35的凸状部分与车顶抵接,第2、增大了电容C而无用共振的频率f向低域移动。因此,能够使无用共振的频率移动到标准频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另外,为了将导电底座21减小到无用共振不会介入的尺寸,关于SDARS天线14,不配置在导电底座21之上,而是配置在绝缘底座23之上。并且,SDARS的平面天线143的地线使用了与导电底座21电气隔离的接地板146。由于平面天线143的接收频带是2.3GHz频段那样高的频带,所以即使是分体的接地板146,只要比平面天线143稍大,就能够得到对于确保天线增益而言充分的地线尺寸。
将接地板146与导电底座21分体形成的构造也具有增加接地板146的尺寸及构造的自由度的效果。导电底座21的尺寸和配置构造根据天线装置1的要求标准等而以某种程度决定,但若例如车顶与导电底座21的电气长度为SDARS的波长λ1的大致1/4,则存在SDARS的电气特性劣化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接地板146设为与导电底座21分体,所以能够任意地设定接地板146的形状及尺寸以得到SDARS天线14的所期望的电气特性,能够改善指向性,并且能够增加设计的自由度。
图9是表示基于SDARS天线14的构造变化产生的电气特性的变化例的图。如上所述,SDARS天线14收容于绝缘底座23的凹部233。该凹部233在组装中使得接地板146的定位变得容易而提高作业性,除此以外,凹部233的深度(厚度)成为决定接地板146与车顶的距离的要素。如上所述,接地板146的尺寸比平面天线143稍大。现在,如图9的(a)所示,若将车顶与接地板146的距离(凹部233的深度)设为t,则平面天线143的铅垂方向的指向性如图9的(b)~(e)所示,距离t越大而歪斜越大。指向性的歪斜会导致平面天线143的增益的降低。因此,该距离t为10mm以下,期望为2mm~10mm,由此,能够为70mm以下的低姿势,且能够实现实际用途上的SDARS的充分的电气特性。
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的屏蔽性是将屏蔽罩145周围向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软钎焊或焊接等而确保了屏蔽效果。屏蔽罩145由于与接地板146导通,所以为与接地板146相同的电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将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连结部1312、1322连结时,将与螺纹孔1333对应的部位设为圆形孔的例子,这样的圆形孔能够通过如图10的(a)那样在成形各连结部1312、1322时将各相对端部切除成半圆形而容易地形成。或者,也可以如图10的(b)、(c)那样,将各连结部1312、1322的相对端部设为R角状或矩形状并且在它们的顶端部附近形成圆形孔。在任意情况下这些圆形孔均起到定位作用,因此得到固定于保持架133时的作业变得容易的效果。
另外,蜿蜒形状也设为了上下方向,但即使为前后方向也能得到相同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天线壳体、内壳体、底座部、多个天线、基板、抓持部等的基本构成零件及其配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构成AM/FM天线的电容加载振子的形状及保持架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不同。图11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所具有的电容加载振子的侧视图,图11的(b)是俯视图,图11的(c)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内壳体的一部分切除示出的组装说明图。该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具备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b、132b并且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b、132b的一部分设为连结部1312b、1322b,这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相同,但蜿蜒形状和向保持架133b的安装构造不同。连结部1312b、1322b的顶端向下方延伸,利用金属螺钉并经由导电中继部件使两者导通。
在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2中也是,电容加载振子131b、132b的上缘彼此及下缘彼此分离,相对于车顶平行的面开口。因此,虽然通过电容加载振子131b、132b对螺旋振子附加对地静电电容,但寄生电容降低。由于连结部1312b、1322b向下方延伸,所以在连结部1312b、1322b也能够抑制寄生电容的产生。因此,AM广播及FM广播的增益提高。另外,由于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的缘彼此不连续,所以能够抑制与其他媒体用天线所接收的电波的干涉。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也是,天线壳体、内壳体、底座部、多个天线、基板、抓持部等的基本构成零件及其配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构成AM/FM天线的电容加载振子的形状及保持架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不同。图12的(a)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所具有的电容加载振子的分解组装图,图12的(b)是组装后的天线的外观立体图。该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3具备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c、132c并且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c、132c的一部分设为连结部,这方面与第2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b、132b相同,但在蜿蜒形状和连结部各有两个这方面不同。
在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3中也是,电容加载振子131c、132c的上缘彼此及下缘彼此分开,相对于车顶平行的面开口。因此,虽然通过电容加载振子131c、132c对螺旋振子附加了对地静电电容,但寄生电容降低。因此,AM广播及FM广播的增益提高。另外,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的缘彼此不连续,因此能够抑制与其他媒体用天线所接收的电波的干涉。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也是,天线壳体、内壳体、底座部、多个天线、基板、抓持部等的基本构成零件及其配置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AM/FM天线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不同。图13是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4的天线部的配置说明图。另外,图14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AM/FM天线的构造说明图,图14的(a)是俯视图,图14的(b)是主视图,图14的(c)是侧视图。
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4具备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d、132d并且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d、132d的一部分设为连结部,通过固定孔1321d固定于保持架133d,这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相同,但蜿蜒形状不同。第4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d、132d中,成为连结部而折曲的部分的剩余部分为宽幅面部,前方成为第1蜿蜒部,后方成为第2蜿蜒部。另外,螺旋振子134的构成零件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振子134相同,但配置在基板19之外的导电底座21之上这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螺旋振子134向电容加载振子131d的方向偏心。
在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4中也是,电容加载振子131d、132d的上缘彼此及下缘彼此分离,相对于车顶平行的面开口。因此,虽然通过电容加载振子131d、132d对螺旋振子134附加对地静电电容,但寄生电容降低。因此,AM广播及FM广播的增益提高。另外,由于相对置的电容加载振子的缘彼此不连续,所以能够抑制与其他媒体用天线所接收的电波的干涉。
以上,说明了第1至第4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例如,也可以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131b~131d)、132(132b~132d)(以下,省略为“131等”)和螺旋振子134通过具有弹性的连接片电连接。另外,也可以通过LC元件(电感器和电容器)、形成于基板上的导电图案的滤波器等将电容加载振子131等彼此连接以避免电容加载振子131等与螺旋振子134的共振频率在所期望的频率附近。
另外,电容加载振子131等除了蜿蜒状之外,也可以为至少一个折回、锯齿状·曲折状、分形形形状等,只要作为电气延迟部发挥功能,则均可。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电容加载振子131等的上缘、下缘的缘彼此不连续,但也可以为前缘、后缘不连续的结构。另外,一对电容加载振子131等不必一定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另外,SDARS的平面天线143与GNSS天线16的配置可以相反。另外,也可以为将SDARS的平面天线143和GNSS天线16沿上下重叠的构造。另外,在所需性能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在不设置接地板146而SDARS用放大器基板144或屏蔽罩145的接地尺寸足够的情况下,也同样地,通过以与其形状接近的形状凹陷,预见能够提高电气性能。
说明了使导电底座21以压铸等成为一体、并分体设置接地板146,但导电底座21也包含导电底座21和金属薄板通过螺固或焊接等而在电气上以相同电位构成的结构。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图15的(a)是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15的(b)是图15的(a)从A-A’方向观察到的局部切除图。图16是构成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零件的配置说明图。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地,是安装于车顶的天线装置,具备在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的电波透过性的壳体部、和收纳于收纳空间的天线部。
壳体部具备:下表面侧具有开口面部的天线壳体50、和借助软质树脂制的垫片52将该天线壳体50的开口面部封闭的底座部60。天线壳体50形成为流线型,为越朝向前方(趋向前端)则越变细且变低、并且侧面也向内侧(朝向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弯曲的曲面。天线壳体50的材质及尺寸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壳体10大致相同。
底座部60构成为具备导电底座61、和用于将该导电底座61固定的绝缘底座63。在导电底座61的前方及后方形成有用于供线缆C51、C53、C54、C57贯穿的孔611、612。另一方面,在绝缘底座63上形成有用于将导电底座61从车顶侧螺固固定的安装孔631、和用于供线缆C51、C53、C54、C57贯穿的孔632、633。在绝缘底座63的背面,形成有分别用于收容金属弹簧64和软质性的密封材料65的槽。金属弹簧64以追随车顶形状(曲率)的方式变形。即,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关于金属弹簧64,第1、由于能够抑制电容C的变动量(无用共振的频率f的变动量),所以能够将天线装置5安装到各种曲率的车顶,第2、能够使无用共振的频率f向标准频带外移动。因此,能够扩大可获得充分天线增益的车顶的适用范围。底座部60从未图示的车顶侧以螺栓紧固,并通过螺母66而被锁定。
天线部中,SDARS天线54、电话用天线57、AM/FM天线53、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以按该顺序从前方起排列的方式配置。AM/FM天线53构成为包括经由连结部533电连接的一对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和通过一端与连结部533电连接而能够接收FM广播的螺旋振子535。一对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及连结部533固定于作为硬质绝缘部件的振子保持架534,并借助螺钉5331而固定于天线壳体50的内壁。螺旋振子535与振子保持架534一起通过螺钉5341而固定于天线壳体50的内壁。
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前方,以与各电容加载振子531、532不电气连续的方式,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有电话用天线57。
第1实施方式的电话用天线17是用于接收800MHz频段的频率的信号的天线,但第5实施方式的电话用天线57是上部沿着天线壳体50的内壁折回的截面大致p形的面状导体板,与电话用天线17相比振子幅度变大。因此,能够实现宽频带化,即使是700MHz频段的频率也能够进行接收发送。电话用天线57通过螺钉571而固定于天线壳体50的内壁。在电话用天线57的前方,配置有大致矩形状的SDARS用的无源元件55。无源元件55通过螺钉551而固定于天线壳体50的内壁。
在导电底座61,螺固固定有分别在绝缘部件上安装了电子回路零件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基板510、AM/FM用基板530、电话用基板570。螺旋振子535的另一端(馈电部)在被弹性保持的状态下与AM/FM用基板530的回路接点导通。回路接点与安装于AM/FM用基板530的放大器等电子回路零件电连接。AM/FM用基板530的电子回路零件通过线缆C53与车辆侧电子设备电连接。电话用天线57的馈电部在被弹性保持的状态下与电话用基板570的回路接点导通。回路接点与安装于电话用基板570的电子回路零件电连接,其他电子回路零件通过线缆C57与车辆侧电子设备电连接。
在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基板510上立起设置有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是在由绝缘体构成的筒状保持架511上卷绕线状导体512而成的天线,接收900MHz频段的频率的信号。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供电部与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基板510的电子回路零件电连接。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基板510的电子回路零件通过线缆C51与车辆侧电子设备电连接。
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在AM/FM用天线53的螺旋振子535的长度方向的后方,以不与一对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电气连续的方式被定位。由于在天线装置5的天线部中配置在最后方,所以例如在车顶的后方侧,不仅能够良好地接收垂直偏振波,也能够良好地接收水平偏振波,能够提高水平方向的增益。
此外,导电底座61的面积在从上方观察时大于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面积。也就是说,导电底座61的面积大于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投影面积。另外,由于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下方配置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所以能够可靠地进行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接地。而且,由于电容加载振子531、532与导电底座61的间隙固定,所以AM/FM波段下的接收性能不会被车顶曲率所左右。
在绝缘底座63的前方固定有成为SDARS天线54的地线的接地板56。SDARS天线54通过线缆C54与车辆侧电子设备电连接。关于无源元件55、SDARS天线54及接地板56的详细形状及各自的位置关系将在后述。
如上所述,电话用天线57和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使用频率接近。因此,通过使AM/FM用天线53介于两者之间,将两者物理性隔开,从而能够降低干涉。另一方面,AM/FM用天线53的频带与电话用天线57及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频带分离。因此,AM/FM天线53与电话用天线57、及AM/FM天线53与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即使分别物理性接近,也能够在各频带基本无妨碍地动作。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配置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后方且下方,但不限于此。
接下来,详细说明构成AM/FM天线53的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图17是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18是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形状说明图,图18的(a)是其主视图,图18的(b)是其俯视图,图18的(c)是其左视图,图18的(d)是其右视图,图18的(e)是其仰视图。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一对上缘彼此分离,除此以外包含下缘的连结部530在内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连结部530也还具有电气延迟部。
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一部分例如电容加载振子532的下部形成有卡定部5321。卡定部5321形成为用于使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卡定于振子保持架533。
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包含连结部530在内而其大部分成形为蜿蜒形状。也就是说,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蜿蜒形状的部分比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多,因而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电气长度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的电气长度不同。第5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电气长度为不会在电话用天线57(大约700MHz~800MHz)及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所使用的频带中共振的长度,且比SDARS天线54所使用的频带的波长更长。也就是说,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电气长度为在SDARS天线54所使用的频带中不会共振的长度。由此,能够降低电容加载振子531、532与电话用天线57及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干涉。另外,能够抑制SDARS天线54的水平面指向性的劣化(Ripple)。
图19中示出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话用天线17与第5实施方式的电话用天线57的特性上的不同进行了验证的结果例。图19是表示频率(700MHz~800MHz)与平均增益(dBi)的关系的模拟图。在图19中虚线表示电话用天线17的平均增益G11,实线表示电话用天线57的平均增益G51。如图所示,电话用天线57与电话用天线17相比从700MHz到780MHz附近而平均增益高。由此可知,根据第5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531、532,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相比降低了对电话用天线57带来的干涉。
图20是表示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频率(915MHz~935MHz)与平均增益(dBi)的关系的模拟图。在图20中,虚线表示取代电容加载振子531、532而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电容加载振子131、132时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平均增益G12,实线表示使用了电容加载振子531、532时的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平均增益G52。如图所示,通过使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的平均增益变高。也就是说,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难以受到因电容加载振子531、532导致的干涉。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由于使用频率的频带窄,所以即使低背化也没有问题。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无钥匙进入系统用天线51配置在电容加载振子531、532的下方,尽管媒体(天线)数量增加,也不会使天线装置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长很多。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5实施方式中的SDARS天线54。图21是SDARS天线54的外观立体图。图22是构成SDARS天线54的零件的配置说明图。图23是图21的A-A′剖视图。
SDARS天线54将平面天线540作为主天线。平面天线540利用双面带541而固定于SDARS用基板542的表面。在SDARS用基板542的背面安装有放大器等电子回路零件,并被屏蔽罩543屏蔽。屏蔽罩543螺固固定于在中央部形成有孔561的接地板56。SDARS天线54的地线与车顶以规定距离分开,并且与接收SDARS用天线54的频带以外的电波的其他天线的地线电气隔离,这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相同。
图24中示出天线壳体50覆盖于底座部60时的SDARS用的无源元件55与SDARS天线54(天线主体540)的位置关系。图24中,从纸面离开的方向(Z)是天线装置5的顶部方向,纸面下方向(X)是天线装置5的后方,纸面左方向(Y)是天线装置5的宽度方向。如图24所示,无源元件55相对于SDARS天线54向后方(X方向)错开地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电话用天线57等存在于SDARS天线54的后方而产生的天线特性的影响。
图25是表示SDARS天线54的基于方向产生的增益变化的模拟图。在图25中,虚线表示无源元件55没有错开的情况下的增益,实线表示错开的情况下的增益。如图25所示,可知在将无源元件向后方(X方向)错开的情况下的SDARS天线54的指向性Gx与没有错开的情况下的指向性Go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后方(X方向)的增益向错开的方向(X方向)变高。
第5实施方式的SDARS天线54与第1实施方式的SDARS天线14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无源元件55向后方(X方向)错开,除此以外在接地板56的中央部形成有孔561。也就是说,在SDARS天线54中,屏蔽罩543与接地板56难以结合,并且能够使平面天线540与车顶的距离比第1实施方式的平面天线143短。
图2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SDARS天线14和第5实施方式中的SDARS天线54的2.3GHz频段的频率与增益的关系的实测图。在图26中,虚线是SDARS天线14的增益G13,实线是SDARS天线54的增益G53。2320MHz~2345MHz的频率(SDARS用)下的SDARS天线14的增益G13的平均为28.7dBi,SDARS天线54的增益G53的平均为31.0dBi。像这样,可知SDARS天线54与SDARS天线14相比在2.3GHz频段的频率下平均增益变高。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第6实施方式中,示出AM/FM天线的安装构造的变形例。图27是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6的天线部的外观立体图。图28的(a)、(b)是天线装置6中的电容加载振子的构造说明图。图29是振子保持架和螺旋线圈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a)表示组装前的状态,(b)表示组装后的状态。
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6在一对电容加载振子631、632中的与天线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为了将该间隙填埋而在一个或多个部位设有缓冲体6321。缓冲体6321可以是例如将电容加载振子632从内侧压出使其突起而成的,也可以设于天线壳体的内壁。另外,从电容加载振子631、632延伸的连结部6313、6323形成为在分别安装于振子保持架630时在上下方向上重叠。而且,在连结部6313、6323中的重叠于上的连结部、在本例中为连结部6323,设有突起6325。
此外,在图27中,仅示出了一方的电容加载振子632的缓冲体6321,但在图27中看不到的另一方的电容加载振子631也设有与缓冲体6321同样的缓冲体。这些缓冲体6321在组装完成时填埋天线壳体与内壁的间隙。也就是说,与天线壳体相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在天线装置6安装于车辆后因车辆振动而电容加载振子631、632振动、从而产生噪音。
将连结部6313、632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是为了将一对电容加载振子631、632与一个螺旋振子634可靠地电连接,突起6325是为了防止重叠方向的错误而设置的。即,若将连结部6323错误地重叠于连结部6313之下,则电容加载振子631、632的形状会变形,从螺旋振子634的一端到各电容加载振子631、632的端部的距离会不同。突起6325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态发生而设置的。
振子保持架630在前方的规定部位形成有具有两面部的规定厚度的引导件,在引导件的一方的面部(在本例为左方向)设有突起6301。具有两面部的规定厚度的引导件也设于螺旋振子634的筒状保持架的上端部,在引导件的一方的面部(在本例中为左方向)形成有供上述突起6301嵌入的尺寸的槽6341。
组装前,如图29的(a)所示,使振子保持架630的突起6301位于螺旋振子634的槽6341的上方。然后,如图19的(b)所示将突起6301嵌入槽6341。通过设为这样的安装构造,不会将螺旋振子134的前后方向的朝向错误组装。另外,螺旋振子634难以相对于振子保持架630旋转,螺旋振子的另一端(供电部)被可靠地保持于AM/FM用基板530的回路接点。

Claims (26)

1.一种天线装置,安装于车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波透过性的壳体部,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和
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天线部,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包括:
一对电容加载振子,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分别以与所述车顶正交的面为中心并以规定间隔及规定角度相对置,分别在比上缘低的部位设有连结部,并经由各连结部而相互导通;和
螺旋振子,所述螺旋振子与所述各连结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振子至少发送或接收第1频带的电波,
所述第1频带是所述螺旋振子和所述电容加载振子协同动作而共振的频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及所述连结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电气延迟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延迟部形成为蜿蜒状、至少一个折回、锯齿状、曲折状、分形形状中的某一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还包括至少发送或接收所述第1频带以外的频带的电波的多个天线,
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某一天线立起设置于所述相对置的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的缘为不连续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还包括至少接收或发送所述第1频带以外的频带的电波的多个天线,
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某一天线是进行波长比所述第1频带的电波短的频带的电波的至少发送或接收的平面天线,
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的相对于所述车顶正交的第1方向及相对于所述车顶平行的第2方向上的缘的长度分别形成为抑制与由所述平面天线接收的频带的电波发生干涉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还包括至少接收或发送所述第1频带以外的频带的电波的多个天线,
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某一天线是进行波长比所述第1频带的电波短的频带的电波的至少发送或接收的平面天线,
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的相对于所述车顶正交的第1方向及相对于所述车顶平行的第2方向上的缘的长度分别形成为抑制与由所述平面天线接收的频带的电波发生干涉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由在所述第1方向上成为前方的前方面部、电气延迟部、和在所述第1方向上成为后方的后方面部的复合要素构成,
所述前方面部和所述后方面部在特定频带中电气隔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由在所述第1方向上成为前方的前方面部、电气延迟部、和在所述第1方向上成为后方的后方面部的复合要素构成,
所述前方面部和所述后方面部在特定频带中电气隔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面部及所述后方面部的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的缘的长度相对于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的波长为大约1/4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面部及所述后方面部的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的缘的长度相对于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的波长为大约1/4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之一为所述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
至少发送或接收该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的所述平面天线的地线与所述车顶分开规定距离,并且与至少发送或接收所述平面天线的频带以外的电波的天线的地线分离。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之一为所述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
至少发送或接收该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的所述平面天线的地线与所述车顶分开规定距离,并且与至少发送或接收所述平面天线的频带以外的电波的天线的地线分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之一为所述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
至少发送或接收该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的所述平面天线的地线与所述车顶分开规定距离,并且与至少发送或接收所述平面天线的频带以外的电波的天线的地线分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频带的电波之一为所述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
至少发送或接收该平面天线所使用的电波的所述平面天线的地线与所述车顶分开规定距离,并且与至少发送或接收所述平面天线的频带以外的电波的天线的地线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距离为10mm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所述壳体部并且封堵所述收纳空间的底座部,
所述底座部由作为地线发挥功能的导电底座、和保持该导电底座的绝缘底座构成,
所述绝缘底座保持平面天线,
所述导电底座保持所述平面天线以外的天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电底座上形成有分别用于收纳将规定频带的电波放大的多个放大电路的凹部,通过该凹部独立地屏蔽各个放大电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构成为包括从所述车顶以大约70mm以下的高度突出的天线壳体,
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为与所述天线壳体的内侧空间相应的形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部由从所述车顶以大约70mm以下的高度突出的天线壳体、和设于该天线壳体的内侧的内壳体构成,
所述一对电容加载振子形成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壁。
21.一种天线装置,安装于车顶,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波透过性的壳体部,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空间;
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的天线部;和
保持所述壳体部并且封堵所述收纳空间的底座部,
所述天线部构成为包括:
电容加载振子,所述电容加载振子至少在一部分包括蜿蜒状、至少一个折回、锯齿状、曲折状、及分形形状中的某一形状的电气延迟部;和
螺旋振子,所述螺旋振子与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电连接,
所述底座部具有作为地线发挥功能的导电底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天线部的前方的平面天线,
所述天线部至少发送或接收第1频带的电波,
所述平面天线至少发送或接收波长比所述第1频带的电波短的第2频带的电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在所述平面天线的上侧的无源元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加载振子的相对于所述车顶正交的第1方向及相对于所述车顶平行的第2方向上的缘的长度分别形成为抑制与由所述平面天线接收的频带的电波发生干涉的长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延迟部的路径长度相对于所述第2频带的电波的波长为3/8~5/8。
26.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被夹入而固定于所述壳体部与所述底座部之间的绝缘性部件。
CN201780073473.6A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Active CN110024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9576.9A CN113725591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111019222.4A CN113725606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210160883.7A CN114530698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7147 2016-12-06
JP2016-237147 2016-12-06
PCT/JP2017/037195 WO2018105235A1 (ja) 2016-12-06 2017-10-13 アンテナ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9576.9A Division CN113725591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210160883.7A Division CN114530698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111019222.4A Division CN113725606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220A CN110024220A (zh) 2019-07-16
CN110024220B true CN110024220B (zh) 2022-03-11

Family

ID=62490853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0883.7A Pending CN114530698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111019222.4A Pending CN113725606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1780073473.6A Active CN110024220B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111019576.9A Pending CN113725591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60883.7A Pending CN114530698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N202111019222.4A Pending CN113725606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9576.9A Pending CN113725591A (zh) 2016-12-06 2017-10-13 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0978794B2 (zh)
EP (1) EP3534458A4 (zh)
JP (4) JP6352578B1 (zh)
CN (4) CN114530698A (zh)
WO (1) WO20181052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5258B2 (ja) * 2017-01-24 2021-04-07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EP4178038A1 (en) * 2017-02-28 2023-05-10 Yokowo Co., Ltd. Antenna device
JP6956650B2 (ja) * 2018-02-19 2021-11-02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WO2019239231A1 (en) * 2018-06-15 2019-12-19 Calearo Antenne S.P.A. Con Socio Unico Antenna device
EP3625847B1 (en) * 2018-06-15 2021-05-26 Calearo Antenne S.P.A. Con Socio Unico Antenna device
JP7293222B2 (ja) * 2018-06-29 2023-06-19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アンテナ装置
WO2020153428A1 (ja) * 2019-01-25 2020-07-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装置
JP2020120376A (ja) 2019-01-25 2020-08-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装置
JPWO2020235388A1 (zh) * 2019-05-23 2020-11-26
CN110165368A (zh) * 2019-05-31 2019-08-23 惠州市德赛西威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5g智能天线盒
JP2021136531A (ja) * 2020-02-26 2021-09-13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JP7015359B2 (ja) * 2020-03-02 2022-02-02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IT202000016975A1 (it) * 2020-07-13 2022-01-13 Calearo Antenne S P A Con Socio Unico Dispositivo di antenna
KR102370885B1 (ko) * 2020-08-19 2022-03-07 위너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안테나
WO2022138785A1 (ja) * 2020-12-23 2022-06-30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JP2022114344A (ja) * 2021-01-26 2022-08-05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WO2023181978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低背型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9876A (zh) * 2008-07-11 2011-01-05 日本安特尼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EP2479839A1 (en) * 2011-01-25 2012-07-25 Infac Elecs Co., Ltd. Unified antenna of shark fin type
CN202651349U (zh) * 2012-04-20 2013-01-02 卜放 伞型天线振子
CN102893456A (zh) * 2010-12-08 2013-01-23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KR20130055380A (ko) * 2011-11-18 2013-05-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샤크핀 통합형 안테나
CN103811847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天线单元
CN104521064A (zh) * 2012-06-26 2015-04-15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低高度天线装置
EP3086406A1 (en) * 2015-04-23 2016-10-2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ntenna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64639B2 (ja) * 2000-03-17 2003-11-10 日本アンテナ株式会社 多周波用アンテナ
JP2008022430A (ja) * 2006-07-14 2008-01-31 Nippon Antenna Co Ltd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US8081126B2 (en) * 2006-11-22 2011-12-20 Nippon Antena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apparatus
US20080117111A1 (en) * 2006-11-22 2008-05-22 Nippon Antena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Apparatus
TWI442621B (zh) * 2007-01-19 2014-06-2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High frequency parts
JP2009290452A (ja) * 2008-05-28 2009-12-1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ショートスタブ付容量装荷型平面アンテナ
JP5599098B2 (ja) * 2010-07-30 2014-10-01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US8537062B1 (en) * 2010-09-30 2013-09-17 Laird Technologies, Inc. Low-profile antenna assemblies
US8519897B2 (en) * 2010-09-30 2013-08-27 Laird Technologies, Inc. Low-profile antenna assembly
JP2012080388A (ja) * 2010-10-04 2012-04-1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WO2012096355A1 (ja) * 2011-01-12 2012-07-19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KR101431724B1 (ko) * 2011-06-23 2014-08-21 위너콤 주식회사 방사효율을 향상시키고 신호간섭을 방지하는 차량용 방송안테나 및 이를 내부에 구비하는 차량용 샤크핀 안테나 장치
JP2013110601A (ja) * 2011-11-21 2013-06-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CN104752814B (zh) * 2012-01-30 2017-04-12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JP2014082565A (ja) * 2012-10-15 2014-05-08 Harada Ind Co Ltd 車両用アンテナカバー
CN203205527U (zh) * 2013-03-15 2013-09-18 苏州中兴山一电子有限公司 多功能天线
KR102026678B1 (ko) * 2013-07-16 2019-09-3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격리 특성을 확보한 차량용 통합 안테나 장치
JP5592989B2 (ja) * 2013-10-18 2014-09-17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320783B2 (ja) * 2014-02-10 2018-05-09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アンテナ装置
KR20150098343A (ko) * 2014-02-20 2015-08-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대역폭이 확장된 차량용 이중 대역 pcb 안테나 장치
JP6190409B2 (ja) * 2014-06-06 2017-08-30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車載アンテナ装置
EP3169752A1 (en) * 2014-07-15 2017-05-24 Magnegas Corporation Gas production from an oil feedstock
JP6437232B2 (ja) * 2014-07-28 2018-12-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JP6338482B2 (ja) * 2014-07-28 2018-06-06 株式会社ヨコオ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CN105375104B (zh) * 2014-08-08 2018-05-25 莱尔德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鲨鱼鳍天线组件
US20160064807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Laird Technologies, Inc. Multiband Vehicular Antenna Assemblies
JP5918844B2 (ja) * 2014-12-22 2016-05-18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KR102279153B1 (ko) * 2015-01-23 2021-07-1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샤크 핀 안테나
EP3091608B1 (en) * 2015-05-04 2021-08-04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Antenna system and antenna module with a parasitic element for radiation pattern improvements
CN105305030A (zh) * 2015-10-12 2016-02-03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多模组合天线
CN205050983U (zh) * 2015-10-12 2016-02-24 惠州硕贝德无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多模组合天线
CN105490004B (zh) * 2015-12-23 2018-05-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JP5956096B1 (ja) 2016-04-08 2016-07-20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39876A (zh) * 2008-07-11 2011-01-05 日本安特尼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CN102893456A (zh) * 2010-12-08 2013-01-23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天线装置
EP2479839A1 (en) * 2011-01-25 2012-07-25 Infac Elecs Co., Ltd. Unified antenna of shark fin type
KR20130055380A (ko) * 2011-11-18 2013-05-2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샤크핀 통합형 안테나
CN202651349U (zh) * 2012-04-20 2013-01-02 卜放 伞型天线振子
CN104521064A (zh) * 2012-06-26 2015-04-15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低高度天线装置
CN103811847A (zh) * 2012-11-02 2014-05-21 原田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天线单元
EP3086406A1 (en) * 2015-04-23 2016-10-26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Antenna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71580A (ja) 2023-12-01
JP2018137824A (ja) 2018-08-30
US11450948B2 (en) 2022-09-20
CN114530698A (zh) 2022-05-24
JPWO2018105235A1 (ja) 2018-12-06
EP3534458A4 (en) 2020-07-01
JP6352578B1 (ja) 2018-07-04
US20190280372A1 (en) 2019-09-12
CN113725591A (zh) 2021-11-30
JP7063734B2 (ja) 2022-05-09
US20220376385A1 (en) 2022-11-24
CN110024220A (zh) 2019-07-16
EP3534458A1 (en) 2019-09-04
JP2022095953A (ja) 2022-06-28
WO2018105235A1 (ja) 2018-06-14
CN113725606A (zh) 2021-11-30
US10978794B2 (en) 2021-04-13
US20210194113A1 (en) 2021-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24220B (zh) 天线装置
EP3419109B1 (en) Antenna device
CN114336000A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CN109672018B (zh) 宽频带天线系统
US11962076B2 (en) Antenna device
CN110326165B (zh) 天线装置
JP2007158957A (ja) 統合アンテナ装置
WO2020230696A1 (ja) アンテナ装置
US12009583B2 (en) Antenna device
JP2007166388A (ja)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US7119752B2 (en) Antenna unit
JP7498507B2 (ja) 低背型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WO2023181978A1 (ja) 低背型複合アンテナ装置
WO2022114161A1 (ja)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JP2007158955A (ja) 車載用アンテナ装置
JP2020048180A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13330638A (zh) 车载用天线装置
JP2006325110A (ja) 平面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