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7181A -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 Google Patents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7181A
CN101937181A CN2010101455665A CN201010145566A CN101937181A CN 101937181 A CN101937181 A CN 101937181A CN 2010101455665 A CN2010101455665 A CN 2010101455665A CN 201010145566 A CN201010145566 A CN 201010145566A CN 101937181 A CN101937181 A CN 1019371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bonding part
width
wall
developer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455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7181B (zh
Inventor
佐藤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7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7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7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71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4Arrangements for purging used developer from the develop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2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a slidable sealing member, e.g. shu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包括壳体,该显影剂盒收容显影剂并且形成有开口,显影剂通过开口被排出。闸板在关闭开口的第一位置和打开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一接合部分在前进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可移动。位于前进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允许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位于缩回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防止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闸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况下,保持构件保持位于缩回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

Description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剂盒和可拆卸地安装有该显影剂盒的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色粉斗作为用于收容色粉的显影剂盒。一种类型的色粉漏斗被可自由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这类色粉斗包括料斗框架和盖子。料斗框架在其中收容色粉并且形成有连通孔,色粉通过该连通孔被提供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侧。盖子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该连通孔。
当图像形成装置被运输时,这类色粉斗被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拆除。这样,由于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运输箱也必须具有收容色粉斗的空间,所以运输箱相对较大。
然而,为了努力降低运输费用,近年来出现了把色粉斗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来对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运输的需要,以便降低运输箱的尺寸。
然而,当色粉斗安装在主体上的图像形成装置被运输时,存在色粉斗的盖子可能会意外打开并允许色粉从连通孔泄漏的危险。因此,必需防止盖子在运输期间打开。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标就是提供一种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显影剂盒和显影装置,该显影剂盒具有允许图像形成装置在其中安装有显影剂盒的情况下被运输,同时在运输期间防止显影剂盒上的闸板被意外打开。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及其他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壳体、闸板、第一接合部分和保持构件的显影剂盒。壳体收容显影剂并且形成有显影剂通过其被排出的开口。闸板被构造成可在关闭开口的第一位置和打开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接合部分可相对于壳体在前进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前进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允许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位于缩回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阻止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保持构件安装在壳体上,以在闸板处于第一位置的状况下使第一接合部分保持在缩回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拆卸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显影剂盒和本体。显影盒收容显影剂。本体构造为在其中可拆卸地安装显影剂盒,并且包括被接合部分。显影剂盒包括壳体、闸板、第一接合部分和保持构件。壳体收容显影剂并且形成有显影剂通过其被排出的开口。闸板在关闭开口的第一位置和打开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第一接合部分可相对于壳体在前进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位于前进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允许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位于缩回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阻止闸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保持构件安装在壳体上,以在闸板位于第一位置的状况下将第一接合部分保持在缩回位置。保持构件可从壳体拆卸,以使得第一接合部分可移动到前进位置。当显影剂盒被安装在本体中时,位于前进位置的第一接合部分与被接合部分接合。
附图说明
本发明独特的特征和优势以及其他的目的将从结合附图进行的下列说明中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左截面图;
图2(a)是图1的打印机的显影装置的显影部的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位于第二位置;
图2(b)是显影部的左侧视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二位置;
图2(c)是显影部的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一位置;
图2(d)是显影部的左侧视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一位置;
图3(a)是图1的打印机的色粉盒的左侧视图,其中内壳体在关闭位置;
图3(b)是色粉盒的左截面图,其中内壳体在关闭位置;
图3(c)是色粉盒的右侧视图,其中内壳体在关闭位置;
图3(d)是色粉盒的左侧视图,其中内壳体在打开位置;
图3(e)是色粉盒的左截面图,其中内壳体在打开位置;
图3(f)是色粉盒的右侧视图,其中内壳体在打开位置;
图4(a)是沿着图3(b)的线IVa-IVa的截面图;
图4(b)是沿着图3(e)的线IVb-IVb的截面图;
图5(a)是处理盒的部分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一位置并且鼓部分被省略;
图5(b)是图5(a)的处理盒的左截面图;
图5(c)是处理盒的部分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二位置并且鼓部分被省略;
图5(d)是图5(c)的处理盒的左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1的线VI-VI的处理盒的俯视截面图;
图7是从保持构件的左上方的点观察的保持构件的立体图;
图8(a)是色粉盒的左侧视图,其中保持构件安装色粉盒上;
图8(b)是色粉盒的左截面图,其中保持构件安装色粉盒上;
图8(c)是色粉盒的右侧视图,其中保持构件安装色粉盒上;
图9(a)是处理盒的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一位置;
图9(b)是处理盒的左截面图,其中接收部分在第二位置;和
图10是沿着图9(b)的线X-X的处理盒的俯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符合图1显示的打印机1。
在本文的全篇描述中,术语“向上”、“向下”、“上”、“下”、“上方”、“下方”、“以下”、“右”、“左”、“前”、“后”等等均是假定打印机1布置在其将被使用的方位。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布置在主壳体2的中间部分的处理盒3(作为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和在主壳体2内布置在处理盒3上方的曝光单元4。曝光单元4包括激光单元(未显示)。
主壳体2具有前盖5,该前盖5可绕着其下端枢轴转动以便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打开前盖5露出处理盒3,使得用户能够从前侧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盒3。
处理盒3包括色粉盒11(作为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16(作为本体)。色粉盒11收容作为显影剂的色粉并且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显影单元16上。显影单元16具有鼓部分8和显影部分10。鼓部分8支撑感光鼓6、电晕充电器7和转印辊13。显影部分10支撑显影辊9,该显影辊9具有用于携带从色粉盒11提供的色粉的外周表面。
显影部分10被支撑到鼓部分8,从而显影辊9的部分外周表面被压在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上。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随着感光鼓6旋转,电晕充电器7均匀地对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充电。然后,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被从曝光单元4发出的激光束L有选择地曝光。结果,对应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上。当静电潜像与显影辊9面对时,因为静电潜像和显影辊9之间的电势差,携带在显影辊9上的色粉被有选择地提供给感光鼓6上的静电潜像。结果,该静电潜像转印成可视色粉图像。用这样的方式,色粉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6上。
打印机1还包括片状物提供匣12、转印辊13和定影单元14。片状物提供匣12布置在主壳体2的底部。片状物提供匣12收容一叠记录纸P,该记录纸P被一次一张地提供到感光鼓6和转印辊13之间的转印位置,转印辊13布置成与感光鼓6相面对。当色粉图像与转印辊13面对并且记录纸P插入它们之间时,形成在感光鼓6上的色粉图像在转印位置被转印到记录纸上。
定影单元14布置在处理盒3的在记录纸P被传送的纸张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具有转印到其上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定影单元14通过热量和压力将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上。具有用这样的方式定影其上的色粉图像的记录纸P依次通过各种辊被排出到排出盘15上,排出盘15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部上。
注意,尽管安装在主壳体2上的处理盒3略微地朝向前向上倾斜,如图1所示,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说明目的,除非另外提到,假定处理盒3是沿着水平方向布置而没有任何倾斜。接下来,将要详细描述显影单元16的鼓部分8。
鼓部分8包括鼓壳体20、感光鼓6、电晕充电器7和转印辊13。
鼓壳体20为沿着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被拉长且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扁平的中空盒状,并且具有底壁21、后壁22、上壁23、前壁24和一对侧壁25(图1仅仪显示一个),所有的壁均彼此形成一体。
每个侧壁25为在宽度方向上薄且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板状。侧壁25布置为彼此之间有间隔地互相面对。底壁21跨在侧壁25的底部边缘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上壁23布置在底壁21的大约后面三分之一的上方,且它们之间有间距。后壁22在垂直方向上跨在上壁23和底壁21的后边缘之间。前壁24从底壁21的前边缘向上弯曲地延伸并且跨在侧壁25的前边缘之间。
利用这样的构造,鼓壳体20顶部的大约后三分之一被如上所述的上壁23所占据,并且大约前三分之二是开口26,鼓壳体20的内部空间通过该开口26向上侧露出。开口26由上壁23的前边缘、前壁24的上边缘和侧壁25的在上壁23前侧的部分上边缘限定。色粉盒11通过开口26附接于显影单元16和从显影单元16拆卸。
鼓壳体20的内部空间的后面部分(鼓部分8)起鼓收容室27的作用,并且其前面部分起显影部分收容室28的作用。更具体地说,鼓收容室27是鼓壳体20的内部空间在垂直方向上限定在上壁23及底壁21的大约后三分之一之间的部分,并且显影部分收容室28是位于鼓收容室27前侧的部分。鼓收容室27及显影部分收容室28彼此连通。
感光鼓6及转印辊13布置在鼓收容室27内,并且它们的中心轴线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转印辊13接触感光鼓6的底部。每个感光鼓6及转印辊13的横向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到一对侧壁25上。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底壁21的面对转印辊13的底部外周表面的部分被弯曲成在底部凸出的弧形形状,以便适应转印辊13的下外周表面。
后壁22的前表面从鼓收容室27的后侧面对鼓收容室27的内部。电晕充电器7安装在后壁22的前表面上的上端,并且与感光鼓6的后外周表面相对,且它们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通孔39形成在上壁23的与感光鼓6的顶部相对的部分中。从曝光单元4发出的激光束 L穿过通孔39并且照射感光鼓6的外周表面。
显影部分收容室28的前后尺寸是鼓收容室27的前后尺寸的两至三倍。显影部分收容室28与开口26直接连通,并且通过开口26向上露出。进口29形成在底壁21的后端中,在限定显影部分收容室28的底部的区域内。进口29竖直地穿透底壁21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伸长。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记录纸P通过进口29进入鼓部分8并且经过感光鼓6与转印辊13之间的转印位置。后壁22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后壁22的出口30,并且出口30在宽度方向上伸长。在经过转印位置之后,记录纸P经过出口30并且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4。
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底壁21的底面在邻近于进口29的区域形成为具有弧形形状的凹陷部,且凸侧面向上。该凹陷部是辊收容部分31。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辊32被收容在辊收容部分31的下侧。辊32的中心轴线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它的横向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到一对侧壁25上。在处理盒3被安装在主壳体2上的状况下,如图1所示,辊32面对布置在主壳体2内的辊33的上部。辊32和33起到控制记录纸P转印时刻的套准辊的作用。
多个突起34在进口29和辊收容部分31两者的前方区域内从底壁21的上表面(面对显影剂部分收容室28的表面)向上突出。突起34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对齐。
如图6所示,切口35形成在前壁24的两宽度方向端部中。每个切口35形成在前壁24的上边缘内,以便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前壁24。卷簧36布置在前壁24的后表面(面对显影部分收容室28的表面)上,位于邻近切口35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卷簧36向后朝显影部分收容室28突出。块状的挤压构件37安装在卷簧36的后端,与卷簧36形成整体单元。
如图6所示,每个侧壁25在感光鼓6的前方位置处形成有前伸长孔38A和后伸长孔38B。前伸长孔38A和后伸长孔38B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并且在前后方向伸长,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穿透侧壁25。
如图2(a)所示,显影部分1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伸长并且在竖直方向上扁平的中空盒子形状。显影部分10刚好大到足以被收容在显影部分收容室28中(图1)。
显影部分10在其后侧整体设置有形成显影部分10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显影部分41,以及从显影部分41的前侧连续形成的盒收容部分42。
显影部分41包括显影外壳43、显影辊9、供应辊44、传送螺旋推运器45和厚度调节片46。
显影外壳43是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中空构件。如图2(b)及2(d)所示,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显影外壳43具有类似扇形的形状,朝向后上方增大为弧形状。显影外壳43具有左壁47、右壁48(图2(a))、底壁50、顶壁51和前壁62。显影外壳43的左右表面(左壁47的左表面和右壁48的右表面)在竖直平面中平坦且对齐。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曝光孔49形成在显影外壳43的后侧。显影外壳43的内部通过曝光孔49向后侧露出。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底壁50呈向下略微增大的弧形性状。底壁50的后面部分50A在曝光孔49下方的位置向后突出。后面部分50A把通过进口29进入的记录纸P引导到感光鼓6和转印辊13之间的转印位置(图1)。
如图2(a)所示,显影外壳43在其中收容显影辊9、供应辊44、传输螺旋推运器(conveyingauger)45和厚度调节片46。
显影辊9具有在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且它的横向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外壳43的左壁47和右壁48上。显影辊9的外周表面的后面部分通过曝光孔49向后侧露出,如图2(b)所示。显影辊9的横向端在宽度方向上从左壁47和右壁48向外突出,并且适配进各自的圆柱形轴环(collar)67(图2(b)和2(d))。
供应辊44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并且它的横向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壁47和右壁48上。供应辊44与显影辊9的下前部分接触,如图2(a)所示。布置在底壁50上方的供应辊44具有与向下突出为弧形形状的底壁50的形状相符合的下周表面。
如图6所示,传输螺旋推运器45整体设置有中心轴和片45A。中心轴是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窄圆柱。片45A从中心轴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到中心轴的两宽度方向端环绕中心轴呈螺旋形状。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横向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左壁47和右壁48上。如图2(a)所示,传输螺旋推运器45彼此间有间隔地面对供应辊44的上面部分,并且彼此间有间隔地面对显影辊9的前面部分。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横向端在宽度方向上从左壁47和右壁48向外突出,并且适配进各自的圆柱形凸缘68(图2(b)和2(d))中。注意,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在其中形成有片45A的部分将被称为“片部分”。
厚度调节片46在显影外壳43内形成为在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厚度调节片46具有被固定到显影外壳43的顶壁51上的上底座端,以及与显影辊9的前外周表面的整个宽度压力接触的下自由端。
薄膜形状的密封构件52布置在底壁50的上表面(面对显影剂外壳43内部的表面)上,并且与显影辊9的外周表面的下面部分的整个宽度接触。
盒收容部分42包括主体部分53和接收部分54。主体部分53呈在竖直方向扁平的中空盒状。几乎主体部分53的整个顶面开口,从顶部视角看露出主体部分53的内部。这个开口是露出开口55。主体部分53的宽度尺寸实质上与显影部分41的宽度尺寸相同,并且主体部分53的竖直尺寸实质上与显影部分41的竖直尺寸相同。主体部分53的前后尺寸是显影部分41的前后尺寸的两到三倍。
主体部分53具有左壁56、右壁57、底壁59、后壁60和前壁61。左壁56和右壁57呈板状并且形成得在宽度方向上薄。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左壁56和右壁57实质上为矩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伸长。左壁56和右壁57中每一个的四个角中除了顶部前角外的其余三个角为圆角。
左壁56与显影部分41的显影外壳43的左壁47的前侧连续地形成,并且左壁56和左壁47的左侧表面实质上彼此齐平(图2b)和2(d))。右壁57与显影外壳43的右壁48的前侧连续地形成,并且右壁57和右壁48的右侧表面实质上彼此齐平。
切口58形成在左壁56和右壁57中的每一个上,且位于其前端实质上相对的位置。切口58中的每一个在各自的左壁56或者右壁57的前端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各自的壁56或者57的位于左壁56或者右壁57上边缘的切口。每个切口58略微地弯曲以便向下朝向其前侧延伸。切口58的底端定位于在相应的左壁56或者右壁57的大致竖直中心。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切口58遵循具有进一步向后定位的弧中心的弧形状。
主体部分53的底壁59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跨在左壁和右壁56和57的下边缘之间的平板形状。后壁60是板状并且与底壁59的后边缘连续地形成并且跨在左壁56和右壁57的后边缘之间。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后壁60形成在后侧凸出的弧状。后壁60的顶部边缘倾斜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前壁61是板状并且具有薄的前后尺寸。前壁61与底壁59的前边缘连续地形成并且跨在左壁56和右壁57的前边缘之间。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前壁61向上延伸同时弯曲为弧形。
后壁60与显影外壳43的前壁62的前侧连续地形成。如图6所示,三个通孔63在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在后壁60和前壁62中。
通孔63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后壁60和前壁62。中心通孔63是供应孔63A,而在左右两端上的两个通孔63是回收孔63B。通孔63在显影外壳43的内部与主体部分53的内部之间建立连通。供应孔63A从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前侧与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片部分的宽度中心部分相对。左回收孔63B从前侧与片部分的左端相对,而右回收孔63B从前侧与片部分的右端相对。
如图2(a)所示,支撑部分64整体地设置在主体部分53的左壁56和右壁57的各自后端上。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支撑部分64占据相同的位置并且被固定到各自的左壁56和右壁57上。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支撑部分64具有其圆心与主体部分53的后壁60的弧形中心对齐的盘形。如图6所示,支撑部分64在宽度方向上比对应的左壁56和右壁57的宽度方向内表面的向内突出(进入主体部分53的内部)更多。
如图2(a)所示,每个支撑部分64的后外边缘比后壁60更进一步地向前定位。
每个支撑部分64的宽度方向内表面平坦并且与竖直平面实质上对齐。第一引导槽65形成为在每个支撑部分64的宽度方向内表面中的凹陷,以便在支撑部分64的径向穿透支撑部分64。更具体地说,形成在各个支撑部分64中的每个第一引导槽65在支撑部分64的径向上线性延伸,朝前面倾斜向上并且经过支撑部分64的圆心。除了靠近支撑部分64的第一引导槽65朝向顶部前端和朝向底部后端逐渐变宽的边缘之外,第一引导槽65的宽度实质上统一。
后通孔66B形成在右支撑部分64的圆心,右支撑部分64设置在右壁57上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穿透支撑部分64和右壁57。前通孔66A在邻近于切口58的下端后部的位置处形成在右壁57的前端内,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右壁57。两个通孔66A和66B是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对齐。
如图6所示,右壁57具有双壁结构。具体地,右壁57包括相对定位于右侧(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壁57A和相对定位于左侧(宽度方向内侧)上的内壁57B。外壁57A面对内壁57B的右侧,且它们之间形成有间隙。外壁57A和内壁57B在它们之间限定内部空间,并且第一支撑轴111、第二支撑轴112、第三支撑轴113、第四支撑轴114、第五支撑轴115和第六支撑轴116以这样的顺序在内部空间内从前侧到后侧对齐。
显影外壳43的右壁48也具有双壁结构,包括相对定位于右侧(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壁48A和相对定位于左侧(宽度方向内侧)的内壁48B。外壁48A面对内壁48B的右侧,且它们之间形成有间隙。
外壁48A连接到主体部分53的外壁57A的后侧,并且内壁48B连接到主体部分53的内壁57B的后侧。因此,显影外壳43的外壁48A和内壁48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位于主体部分53的外壁57A和内壁57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的后侧并且与主体部分53的外壁57A和内壁57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流体连通。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右端(布置在右轴环68的左侧的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右端部分)和显影辊9的右端(布置在右轴环67的左侧的显影辊9的右端部分)以前后顺序布置在外壁48A和内壁48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中。
第一支撑轴111、第二支撑轴112、第三支撑轴113、第四支撑轴114、第五支撑轴115和第六支撑轴116全部在宽度方向上跨在外壁57A和内壁57B之间。
更具体地说,如图2(a)所示,第一支撑轴111被可旋转地适配进右壁57的前通孔66A中,并且第五支撑轴115被可旋转地适配进后通孔66B中。
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是圆柱形并且在左右两端开口。因此,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的内部在外壁57A的右侧和内壁57B的左侧露出(在主体部分53内)。环形突起111A和115A在它们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心被整体设置在各自的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的内表面上,以便朝向其各自的圆心突出。
如图6所示,主体部分53设置有两个输入单元127。输入单元127的左端从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的右侧穿透各个的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中空内部。此后,在第一支撑轴111侧(前侧)的输入单元127被称为前输入单元127A,并且在第五支撑轴115侧(后侧)的输入单元127被称为后输入单元127B。两输入单元127定位于安装在显影单元16中的色粉盒11的外侧(向右)。
每个输入单元127整体地设置有可挤压部分128和轴部分129,该可挤压部分128实质上具有向右逐渐变小的类似平截头圆锥体的形状,并且该轴部分129靠近可挤压部分128的中心区域从可挤压部分128的左侧表面向左延伸。
后输入单元127B的可挤压部分128的右侧表面是平坦的,且前输入单元127A的可挤压部分128的右表面具有形成在其圆心的凹陷部128A。
每个轴部分129的左端129A与轴部分129的其他部分(左端129A的向右部分)不同地形成,并且类似于锤子的头部。
在每个输入单元127中,轴部分129从各自第一支撑轴111或者第五支撑轴115的右侧穿透各自第一支撑轴111或者第五支撑轴115的中空内部。每个输入单元127被支撑在各自的第一支撑轴111或者第五支撑轴115上,以便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滑动。具体地,输入单元127能够沿着宽度方向在释放位置和输入位置之间前进和缩回。
在该释放位置,输入单元127向右缩回,如图6所示。此时,每个轴部分129的左端部129A被收容在各自第一支撑轴111或者第五支撑轴115中,并且从主体部分53的右壁57的内壁57B非常少量地向左突出。进一步,因为每个轴部分129的左端129A在突起111A或者115A的左侧与突起111A或者115A接触,防止输入单元127从释放位置进一步向右缩回,并且防止跑到第一支撑轴111或者第五支撑轴115之外。
当在输入位置(未显示)时,输入单元127从释放位置向左前进。此时,轴部分129的左端129A已经移出各自第一和第五支撑轴111和115,并且在内壁57B左边突出到主体部分53的内部中。每个输入单元127也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卷簧130,该卷簧130适配在对应的轴部分129上。每个卷簧130在处于压缩状态的同时被放入对应的可挤压部分128的左侧表面和各自的突起111A或者115A之间。因此,每个输入单元127被持续地推动,以通过卷簧130的回复力从输入位置(未显示)朝向释放位置移动。
在右壁57的外壁57A和内壁57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中,齿轮117、118、119、120、121、和122从前侧到后侧以这样的顺序对齐。每个齿轮117、118、119、120、121和122为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的圆形板形状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轮齿。而且,在显影外壳43的外壁48A和内壁48B之间限定的内部空间中,齿轮123和124从前侧到后侧以这样的顺序对齐。
第一支撑轴111被插入齿轮117的圆心,以使得第一支撑轴111和齿轮117形成单个单元。第五支撑轴115被插入齿轮121的圆心,以使得第五支撑轴115和齿轮121形成单个单元。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右端被插入齿轮123的圆心,以使得传输螺旋推运器和齿轮123形成单个单元。显影辊9的右端被插入齿轮124的圆心,以使得显影辊9和齿轮124形成单个单元。
第二支撑轴112被插入齿轮118的圆心。第三支撑轴113被插入齿轮119的圆心。第四支撑轴114被插入齿轮120的圆心。第六支撑轴116被插入齿轮122的圆心。齿轮118、119、120和122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到各自的支撑轴112、113、114和116上。齿轮117、118、119、120、121、122、123和124与邻近的齿轮啮合接合。
接收部分54(图2(a))是中空构件并且刚好大到足以被收容在主体部分53的内部空间的后面部分中。
基于图2(a)显示的方位,接收部分54整体设置有底壁70、顶壁71、后壁72、左壁73和右壁74。每个壁的形状基于图2(a)显示的方位进行描述。
左壁73和右壁74布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间隔隔开。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左壁73和右壁74具有相同的形状。更具体地说,左壁73和右壁74每个均为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厚度薄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尺寸长的板状。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左壁73和右壁74每个都具有呈向后增大的弧形的后边缘、从后边缘的上端朝前侧笔直延伸的上边缘、从后边缘的下端向前侧笔直延伸的下边缘和从上边缘的前端在朝向下前侧的方向上笔直延伸并且连接到下边缘的前端的前边缘。因此,当沿着宽度侧看时,左壁73和右壁74每个的前面部分实质上为三角形。左壁73和右壁74每个的弧形后边缘的曲率半径实质上等于主体部分53的弧形后壁60的曲率半径。
圆孔75在实质上相对的位置形成在左壁73和右壁74中的每一个壁的后端,以便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壁73或者右壁74。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圆孔75的中心实质上与各自左壁73和右壁74上的弧形后边缘的弧中心对齐。圆孔75的直径大约等于上述支撑部分64的外径。
第二引导槽76(起接合部分的作用)形成在左壁73和右壁74中每一个的宽度方向内表面中。第二引导槽76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同一位置。
基于图2(a)显示的方位,第二引导槽76沿着实质上水平的方向线性延伸并且经过各自的左壁73和右壁74(以下简称“各自的壁73和74”)的竖直中心及各自圆孔75的圆心。在各自的壁74和75中凹陷的第二引导槽76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各自的壁74和75,以便将各自的壁74和75的后边缘中的竖直中心连接到前边缘的竖直中心。
第二引导槽76的宽度大致统一并且大致与第一引导槽65的宽度统一,除了靠近各个壁74或者75上第二引导槽76在那里朝向左右端逐渐变宽的位置的边缘。每个第二引导槽76连接到各自的圆孔75,所述圆孔75中途中断了第二引导槽76的连续性。第二引导槽76的在圆孔75前面的部分被称为前第二引导槽76A,而圆孔75后面的部分被称为后第二引导槽76B。
底壁70为平板形状并且跨在左壁73和右壁74的下边缘之间。顶壁71呈平板形状并且跨在左壁73和右壁74的上边缘之间。后壁72为板状并且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弯曲为弧形。后壁72的曲率半径与左壁73和右壁74的弧形后边缘的曲率半径相同。后壁72跨在左壁73和右壁74的后边缘之间及底壁70和顶壁71的后边缘之间。
如图2(a)和6所示,三个通孔77形成在后壁72的竖直中心(后壁72的向后突出最远的部分)。通孔77在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穿透后壁72。中心通孔77被称为供应孔77A,而位于后壁72的左右两端的两个通孔77被称为回收孔77B。由海绵等等形成的密封件78安装在后壁72的前后两表面上,以便环绕每个通孔77(密封件78在附图中由粗黑线描绘)。
在接收部分54中通过左壁73、右壁74、顶壁71和底壁70的前边缘所限定的开口是接收孔79(图2(a))。接收孔79从接收部分54上方露出接收部分54的内部(图2(a)中的上方并且向前)。
接收部分54收容在主体部分53内的后侧区域。在这种状态下,主体部分53的左壁56上的支撑部分64被从左壁73的宽度外侧(左侧)插入左壁73的圆孔75中,并且主体部分53的右壁57上的支撑部分64被从右壁74的宽度方向外侧(右侧)插入右壁74的圆孔75(参见图6)。此时,左壁73和右壁74的宽度方向内表面实质上与支撑部分64的宽度方向内表面在相同的宽度方向侧齐平。
接收部分54被支撑在主体部分53中,以便能够绕着左右支撑部分64旋转。更具体地说,接收部分54能够在第一位置(图2(c)和2(d)显示)和第二位置(图2(a)和2(b)显示)之间旋转。当接收部分54处于第一位置(参见图2(c))时,形成在接收部分54的左壁73和右壁74中的第二引导槽76的位置将被称为第一位置,且当接收部分54位于第二位置(参见图2(a))时被称为第二位置。
当位于图2(c)显示的第一位置时,接收部分54作为整体从圆孔75侧沿着第一引导槽65对角地向上和向前倾斜。此时,接收孔79几乎直接面向上,并且接收部分54的环绕接收孔79的部分突出于形成在主体部分53中的曝光开口55的上方。进一步,接收部分54的顶壁71向上和向前对角延伸,且顶壁71的下前侧接触主体部分53的后壁60的上边缘。通过这样的接触,防止接收部分54在左视图中从初始位置进一步逆时针旋转。
进一步,形成在左壁73和右壁74中的第二引导槽76和各个宽度方向侧形成在支撑部分64中的第一引导槽65彼此对齐(连续),并且形成对角向上和向前延伸的单一直线。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第一引导槽65沿着对应的第二引导槽76定位于中间位置,即,介于对应的前后第二引导槽76A和76B之间。因此,可以说前后第二引导槽76A和76B通过对应的第一引导槽65而在每个宽度方向侧被连接。
此外,形成在接收部分54的后壁72中的通孔77与主体部分53的后壁60的一部分相对,主体部分53后壁60的该部分从它的对角地向上和向前的位置定位于比通孔63更低的位置。因此,后壁60的这些部分在下后侧关闭通孔77。另一方面,通孔63与接收部分54的后壁72的一部分相对,接收部分54的后壁72的该部分从其向后的位置定位于通孔77上方。因此,后壁72的这些部分在前侧关闭通孔63。
随着接收部分54随后从第一位置在左视图中顺时针旋转,在接收部分54的底壁70接触主体部分53的底壁59的顶部时,接收部分54的旋转被停止,如图2(a)所示。此时,接收部分54位于第二位置。
当位于第二位置时,接收部分54作为整体沿着前后方向(图2(a)中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被完全收容在主体部分53内。因此,不同于接收部分54位于图2(c)显示的第一位置时的情况,接收部分54的任何部分都不比主体部分53中的曝光开口55突出更高。
进一步,当接收部分54位于第一位置(参见图2(c))时,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引导槽76对角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当接收部分54位于第二位置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时,第二引导槽76位于第二位置。因此,当在宽度方向上看时,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引导槽76与保持对角向上和向前倾斜的第一引导槽65交叉。因此,第一引导槽65和对应的第二引导槽76的连续状态被中断。具体地,每个第二引导槽76已经被完全分成前第二引导槽76A和后第二引导槽76B,且每个第一引导槽65的两端(上前端和下后端)被各个壁73和74的其中不形成第二引导槽76的部分所阻挡。
当第二引导槽76位于第二位置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时,前通孔66A和后通孔66B在前后方向上沿着直线对齐,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该直线随着各个第二引导槽76的延伸而形成。
进一步,当接收部分54处于第二位置时,形成在接收部分54中的通孔77定位成在其前侧与形成在底壁50的后壁60中的通孔63相对的位置。更具体地说,供应孔77A与供应孔63A连通,并且左右回收孔77B与各个左右回收孔63B连通(参见图6)。
接收部分54能够从第二位置在左视图中逆时针旋转,以将接收部分54移动到图2(c)和2(d)显示的第一位置。
如图1所示,具有如上所述结构的显影部分10收容在鼓部分8的显影部分收容室28中。在这种状态下,如上所述显影部分10的接收部分54在鼓部分8上方通过形成在鼓壳体20中的通孔26露出。
进一步显影部分10接触多个形成在底壁21的上表面上的突起34的顶部。这样的接触设定显影部分10在显影部分收容室28中的竖直位置。
如图6所示,设置在显影部分10中的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左端(即,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适配进凸缘68中的部分)被从宽度方向内侧(右侧)插入形成形成在鼓部分8的左侧壁25中的前伸长孔38A。而且,显影辊9的左端(即,显影辊9的适配进入凸缘67中的部分)被从宽度方向内侧插入形成在左侧壁25中的后伸长孔38B。进一步,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右端(即,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适配进凸缘68中的部分)被从宽度方向内侧(右侧)插入形成在鼓部分8的右侧壁25中的前伸长孔38A。而且,显影辊9的右端(即,显影辊9的适配进凸缘67中的部分)被从宽度方向内侧插入形成在右侧壁25中的后伸长孔38B。
在这种状态下,每个显影辊9和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两宽度方向端能够在伸长孔38A和38B内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前后方向)。因此,当设置有显影辊9和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整个显影部分10被收容在显影部分收容室28中时,显影部分10与鼓部分8变成整体单元,并且被支撑在鼓部分8中,以便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相对其移动。
如图3(b)所示,色粉盒11是在宽度方向上伸长并且在竖直方向扁平的呈盒状的中空构件。色粉盒11刚好足够大到被收容在显影剂部分10的主体部分53中(图2(a))。
如图3(b)所示,色粉盒11具有外壳体81(作为壳体)和内壳体82(作为闸板)。
外壳体81由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沿着前后方向并列的子壳体83整体形成。每个子壳体83实质上为圆柱形状,且中心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每个子壳体83的宽度方向端被关闭。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子壳体83的内部空间大致为圆形。
子壳体83从前向后依次包括前子壳体83A、中间子壳体83B和后子壳体83C。前子壳体83A的内部空间直接流体连接到中间子壳体83B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中间子壳体83B和后子壳体83C的内部空间通过分隔壁84分隔。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分隔壁84构成后子壳体83C的一部分圆形轮廓,并且沿着弧形状向前朝中间子壳体83B突出。连通孔85形成在分隔壁84的下部。该连通孔85沿着前后方向穿透分隔壁84,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具有长的尺寸,如图4(b)所示。连通孔85将中间子壳体83B的内部空间流体连接到后子壳体83C的内部空间。
后子壳体83C的内部空间作为第一室86,并且前壳体83A和中间壳体83B的内部空间一起作为第二室87。新的色粉盒11在第二室87中收容预定数量的色粉。
如图4(a)所示,三个通孔88形成在后子壳体83C的后周壁部分中。通孔88在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后子壳体83C的径向穿透周壁,以便提供与第一室86的直接连通。中心通孔88是供应孔88A,并且在左右端的两个通孔88是回收孔88B。
密封构件78在后子壳体83C的后侧被安装在后子壳体83C的前表面(面对第一室86的表面)和后表面两者上和分隔壁84后表面(面对第一室86的表面)上,从而构造通孔88和连通孔85。
如上所述,外壳体8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室86和第二室87,第一室86直接流体连接到通孔88,且第二室87通过连通孔85流体连接到第一室86。
如图3(a)和3(c)所示,在后子壳体83C的左右表面(外壳体81的外表面)两者中形成有露出孔89。露出孔89是圆孔,该圆孔的中心与后子壳体83C的圆心对齐。露出孔89与第一室86连通。
后子壳体83C的左右表面中的每个整体形成有一对外突起90,该对外突起90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位于露出孔89介于其间的位置。外突起90起第二接合部分的作用。外突起90被固定到后子壳体83C(外壳体81)上。每对外突起90包括位于后侧的后外突起90A和位于前侧的前外突起90B。
如图4(a)所示,前子壳体83A和操作部分91整体形成。在将色粉盒11安装到显影装置16(处理盒3)或者从显影装置16(处理盒3)移除色粉盒11时,操作者握住操作部分91。当沿着竖直方向看时,操作部分91呈现大致U形的形状,且在后侧具有“U”的开口。操作部分91被固定到前子壳体83A,以使得前子壳体83A介于操作部分91的各侧之间。更具体地说,大致U形的操作部分91具有两个远端部分91A,这两个远端部分91A在其相同的宽度方向侧被连接到前子壳体83A的外表面(左右表面)。每个远端部分91A在宽度方向上从前子壳体83A的宽度方向外表面向外突出。
外壳体81的包括前子壳体83A和中间子壳体83B的部分具有右壁92。右壁92形成为双壁结构,该双壁结构包括外壁92A和内壁92B,外壁92A定位于右侧(宽度方向外侧)且内壁92B定位于左侧(宽度方向内侧)。内壁92B限定如上所述的第二室87的右侧。外壁92A平行于内壁92B布置并且通过间隙与内壁92B的右侧分离。
如图3(b)所示,内壳体82大致为圆柱形形状,且其中心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内壳体82的两个宽度方向端被关闭。内壳体82刚好足够大到被收容在后子壳体83C(第一室86)中。
如图4(b)所示,三个通孔93形成在内壳体82的后周壁部分中。通孔93在宽度方向上有间隔地形成,并且沿着内壳体82的径向穿透周壁,以便提供内壳体82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中心通孔93是供应孔93A,且左右两端的两个通孔93是回收孔93B。在宽度方向上伸长的进口94形成在内壳体82的前周壁部分中。进口94沿着内壳体82的径向穿透周壁,以便提供内壳体82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连通。
而且,如图4(a)所示,内壳体82的左壁95和右壁96中的每个都具有双壁结构。具体地,左壁95具有布置为彼此相对的外壁95A和内壁95B。外壁95A位于内壁95B左侧并且空间远离内壁95B。右壁96具有布置为彼此相对的外壁96A和内壁96B。外壁96A布置在内壁96B的右侧并且空间远离该内壁96B。内壁95B和96B在宽度方向上限定内壳体82的内部空间。
如图3(a)和3(c)所示,露出槽97形成在左壁95的外壁95A和右壁96的外壁96A中的每一个上。露出槽97沿着穿过内壳体82的圆心的径向延伸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各自的外壁95A和外壁96A。形成在左壁95中的露出槽97的宽度是固定的(参见图3(a)),形成在右壁96中的露出槽97的宽度在内壳体82的圆心扩大,露出槽97的侧边形成为弧形(参见图3(c))。
内突起98被插入形成在左壁95和右壁96中的每个中的露出槽97内。内突起98起第一接合部分的作用。内突起98从各自露出槽97的宽度方向内侧插入,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以这种方法,每个内突起98与各自的左壁95和右壁96联接。内突起98构成色粉盒11的一部分。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内突起98沿着内壳体82的穿过其圆心的半径延伸。与右壁96联接的内突起98在其纵向中心被中断(对应于内壳体82的圆心区域;参见图3(c))。每个内突起98也具有形成在其宽度方向内侧的接合部分98A(图4(a))。
每个内突起98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在由图4(a)中的实线表示的前进位置和由图4(a)中的虚线表示的缩回位置之间前进和缩回。
当在前进位置时,大部分内突起98在宽度方向上从外壁95A或者96A的宽度方向外表面进一步向外突出。此时,接合部分98A从宽度方向内侧接触外壁95A或者96A,并且防止内突起98在宽度方向上从前进位置进一步向外前进并跑出露出槽97外。
当在缩回位置时,与在前进位置时相比,每个内突起98在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定位在内侧,并且内突起98的宽度方向外表面大致与对应的外壁95A或者96A的宽度方向外表面齐平。进一步,位于缩回位置的内突起98的宽度方向内表面从其宽度方向外侧接近对应的内壁95B或者96B的宽度方向外表面,以便几乎接触对应的内壁95B或者96B的宽度方向外表面。
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展开和压缩的压簧105介于每个内突起98与对应的内壁95B和96B之间。因此,每个内突起98被持续地推动,以通过弹簧105的回复力从缩回位置朝前进位置移动。内壳体82被收容在后子壳体83C的第一室86中。在该情况下,内壳体82的左表面(左壁95的外壁95A的左表面)和右表面(右壁96的外壁96A的右表面)在宽度方向上通过对应的露出孔89在相同的宽度方向侧向外露出(图3(a),3(c),3(d),及3(f))。
在这种状态下,内壳体82的左表面大致与外壳体81的左表面齐平,并且内壳体82的右表面大致与外壳体81的右表面齐平。
与在缩回位置相比,当在前进位置时,内突起98在宽度方向上比对应的外壳体81的宽度方向外表面(外端面)进一步向外突出。在前进位置的内突起98的宽度方向外表面大致与外突起90在相同宽度方向侧的宽度方向外表面齐平。然而,在缩回位置的内突起98的宽度方向外表面大致与外壳体81和内壳体82的对应的宽度方向外表面齐平。
在可缩回的内突起98布置在内壳体82中的同时,还可以说内突起98布置在外壳体81中,因为内壳体82被收容在外壳体81的第一室86中。
内壳体82相对于后子壳体83C可绕着内壳体82的圆心(后子壳体83C的圆心)旋转。换句话说,内壳体82(包括内突起98)可旋转地支撑到外壳体81上。更具体地说,内壳体82可相对于外壳体81在图3(a)到3(c)和4(a)显示的关闭位置与图3(d)到3(f)和4(b)显示的打开位置之间旋转。
当从左侧和右侧看色粉盒11时,当内壳体82处于图3(a)和3(c)显示的关闭位置时,内突起98在相同的宽度侧连接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或者更具体地说,定位于各个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之间)。此时,在相同宽度侧上的内突起98和外突起90沿着连接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的单个直线Z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Z)。
进一步,如图3(b)所示,形成在内壳体82中的通孔93从形成在外壳体81(后子壳体83C)中的通孔88向上移位,并且形成在内壳体82中的进口94从形成在外壳体81的分隔壁84中的连通孔85向下移位。
因此,内壳体82的周壁在通孔93下方的部分在前侧(沿着后子壳体83C的半径的内侧)关闭形成在外壳体81中的通孔88,并且内壳体82的周壁在进口94上方的部分从后侧(沿着后子壳体83C的半径的的内侧;参见图4(a))关闭连通孔85。换句话说,当内壳体82处于关闭位置时,内壳体82(严格来说,内壳体82的周壁)关闭通孔88和连通孔85两者。在这种状态下,色粉盒11的内部与外部断开,并且第一室86(内壳体82的内部)和第二室87之间的连通被中断(参见图4(a))。
从图3(a)显示的关闭位置,通过沿着规定方向(对于左内突起98在左视图中为逆时针,且对于右内突起98在右视图中为顺时针)扭转内突起98,以使得内壳体82在相同的规定方向(在左视图中为逆时针)上旋转内壳体82。
当内壳体82位于打开位置时,每个内突起98对角地向上和向前延伸,且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每个内突起98与直线Z交叉并且不与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连接(图3(f))。
而且,如图3(e)所示,形成在内壳体82中的通孔93定位为与形成在外壳体81中的通孔88相对。更具体地说,供应孔93A与供应孔88A连通,并且左右回收孔93B与各自的左右回收孔88B连通(参见图4(b))。进一步,形成在内壳体82中的进口94定位为在其后侧与形成在外壳体81中的连通孔85相对并且连通(参见图4(b))。也就是说所有通孔88和连通孔85被打开。
当内突起98在与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图3(d)和3(f)显示的状态扭转预定数量时,则内壳体82回到图3(a)到3(c)显示的关闭位置。
如图4(a)所示,一个搅拌器99可旋转地布置在前子壳体83A、中间子壳体83B和内壳体82的每一个中(换句话说,后子壳体83C收容内壳体82)。
每个搅拌器99整体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旋转轴99A,沿着旋转轴99A的一个外周部位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从其向径向向外突出的支撑部分99B,和从支撑部分99B沿着旋转轴99A的径向向外突出的片99C(参见图3b))。每个搅拌器99的转动轴在旋转轴99A延伸的方向(宽度方向)上延伸。
布置在前子壳体83A和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穿过各自前子壳体83A和中间子壳体83B的圆心,并且跨在外壳体81的前壳体83A和中间子壳体83B中的左壁106和右壁92之间。旋转轴99A可旋转地支撑在外壳体81的左壁106和右壁92中。布置在前子壳体83A和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的右端在右壁92的外壁92A右侧露出。
布置在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穿过内壳体82的圆心,跨过内壳体82的左壁95(更具体地说,内壁95B)和右壁96之间,并且可旋转地支撑在内壳体82的左壁95和右壁96中。内壳体82中的旋转轴99A的右端在露出槽97中露出,露出槽97形成在右壁96的外壁96A中,在与内壳体82的圆心对齐的位置到外壁96A的右方(参加图3(c))。
前子壳体83A和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的右端变得比旋转轴99A的其余部分(右端向左的部分)略宽。略宽的部分是输入部分100。凹陷部100A形成在每个输入部分100的右端面中。
每个输入部分100布置在外壳体81中,以使得凹陷部100A暴露于外壳体81上右表面的右方。
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定位于内突起98的在右壁96中被中断的部分中,但不与内突起98接触。该输入部分100的右端面实质上与右壁96的外壁96A的右表面齐平。
齿轮101适配在搅拌器99上的输入部分100的左端上,搅拌器99设置在前子壳体83A中。齿轮101具有中心轴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环形形状,并且具有围绕着其外周表面形成的轮齿。齿轮101和输入部分100整体形成,并且定位于外壳体81的右壁92的外壁92A和内壁92B之间。
齿轮102和103布置在外壁92A和内壁92B之间。齿轮102和103两者是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25的盘形状,并且绕着其外周表面形成有轮齿。支撑轴104在前后方向上布置在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和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之间。支撑轴104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跨在外壁92A和内壁92B之间。
支撑轴104被插入齿轮102的圆心,并且被支撑轴104可旋转地支撑。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的旋转轴99A被插入齿轮103的圆心,并且与其整体形成。齿轮102与齿轮101的后侧接合,并且齿轮103与齿轮102的后侧接合。
片99C由柔韧薄膜状材料形成。多个片99C沿着宽度方向布置在每个搅拌器99上。接下来,将要描述将色粉盒11安装到显影单元16和从显影单元16移除色粉盒11的过程。当处理盒3已经从主外壳2移除时,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中和从显影单元16移除(参见图1)。
首先,将要描述安装色粉盒11的过程。首先,如上所述的显影部分10的接收部分54布置在第一位置,如图5(a)和5(b)所示。接下来,操作者抓握操作部分91并且将具有内壳体82的色粉盒11倾斜地保持在关闭位置,以使得前子壳体83A定位于后子壳体83C的上前方。操作者将色粉盒11放置在接收孔79的上方和向前的位置,接收孔79形成在接收部分54中。
接下来,操作者沿着对角地向下和向后的方向将色粉盒11插入接收部分54,以使得后子壳体83C首先经过接收孔79。此时,色粉盒11在宽度方向上介于接收部分54的左壁73和右壁74之间,如图5(a)所示。因此,设置在左壁73和右壁74中的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定位在色粉盒11的两个宽度方向侧。
如上所述,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沿着单个直线(图3(a)和3(c)显示的直线Z)定位在色粉盒11的左右两侧。对于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首先后外突起90A被接纳在各自的第二引导槽76(严格来说,前第二引导槽76A)中,第二引导槽76设置在相同的宽度方向侧的接收部分54中。后外突起90A沿着前第二引导槽76A对角地向下和向后滑动。跟随后外突起90A,内突起98和前外突起90B顺序地被接纳在前第二引导槽76A中,并且在其中对角地向下和向后滑动。
因此,由于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由对角地向下和向后倾斜的左右第二引导槽76引导,色粉盒11也对角地向下和向后前进进入接收部分54。换句话说,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装置16中的方向(在下文中简称为“安装方向”)是对角地向下和向后的方向。
在被对角地向下和向后插入的同时,色粉盒11被保持在倾斜方位,且前子壳体83A定位于后子壳体83C的上前方。因此,三个子壳体83A-83C在与远离供应孔88A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齐,供应孔88A形成在后子壳体83C的后端(参见图5(b))。进一步,很明显设置在前子壳体83A上的操作部分91在安装方向上布置成比设置在后子壳体83C的内壳体82上的内突起98更靠上游(前侧)。
如上所述,当接收部分54位于第一位置时,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引导槽76连接到各自的第一引导槽65,以沿着单个直线对角地向上和向前延伸。因此,在经过前第二引导槽76A之后,后外突起90A滑动通过第一引导槽65(沿着第一引导槽65被接纳和引导),并且最终被接纳在后第二引导槽76B中,如图5(a)所示。
当后外突起90A被接纳在后第二引导槽76B中时,内突起98已经传送通过前第二引导槽76A并且已经被接纳在第一引导槽65中,且前外突起90B定位在第二引导槽76A的下后端(即,没有经过进入第一引导槽65)。
以这种方法,随着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装置16中,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通过连接的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的组合引导。
当后外突起90A被接纳在后第二引导槽76B中时,构成外壳体81的一部分的后子壳体83C的后表面(具体地为密封构件78)从上前侧接触接收部分54的后壁72,同时接收部分54处于第一位置,如图5(b)所示。在这一点上,色粉盒11停止对角地向下和向后移动,并且被完全地插入接收部分54中。
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在色粉盒11中的通孔88定位成在其上前侧与形成在接收部分54中的通孔77相对。更具体地说,供应孔88A与供应77A连通,并且左右回收孔88B与各自的左右回收孔77B连通(参见图6)。
通过随后向下按在色粉盒11的操作部分91上,色粉盒11已经被插入其中的接收部分54从第一位置朝向图5(c)和5(d)显示的第二位置旋转。
当接收部分54朝向第二位置旋转时,在接收部分54处于第一位置时对角地向上和向前延伸的第一引导槽65保持在相同的方位,但是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引导槽76现在与第一引导槽65交叉,如图5(c)所示。因此,已经接纳(适配)在第二引导槽76中的具有外突起90的外壳体81在左视图中相对于内壳体82顺时针旋转,内壳体82具有已经接纳(适配)在第一引导槽65中的内突起98。还可以说内壳体82在左视图中相对于外壳体81逆时针旋转。
随着外壳体81旋转,操作部分91的左右远端部分91A插入通过槽58的开口顶部,并且下滑进入槽58,槽58形成在显影部分10的主体部分53的对应的左壁56和右壁57中。槽58形成为对应于外壳体81的旋转路径(远端部分91A)的形状。
当接收部分54旋转进入图5(c)显示的第二位置时,内壳体82借助于相对于外壳体81的旋转而被布置在打开位置,并且色粉盒11被完全收容在显影部分10的主体部分53中,如图5(d)所示。通过上述操作,用于将色粉盒11安装在显影单元16(显影部分10)中的过程被完成。
此时,内突起98继续保留在第一引导槽65中。对于外突起90,前外突起90B继续保留在各自的前第二引导槽76A的后端中,同时后外突起90A继续保留在后第二引导槽76B中。
如图5(d)所示,形成在色粉盒11中的通孔88也保持与形成在接收部分54中的通孔77相面对且连通,就像接收部分54处于第一位置时那样。然而,当接收部分54处于第二位置时,通孔88也通过通孔77与通孔63的前侧连通,并且因此与显影部分41(显影外壳43)的内部连通。
因此,在色粉盒11被完全安装在显影单元16中以后,显影部分10侧的通孔63和通孔77与色粉盒11侧的通孔88和通孔93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并且彼此连通。
更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供应孔63A、77A、88A和93A彼此连通;左回收孔63B、77B、88B和93B彼此连通;且右回收孔63B、77B、88B和93B彼此连通。
此时,操作部分91的左右远端部分91A定位在各个槽58的底端(最深部分)(参见图5),且远端部分91A的前端从上方适配进入形成在鼓部分8(鼓壳体20)的前壁24中对应的左右槽35中。因此,当沿着竖直方向看时,显影部分10的主体部分53的前壁61和鼓壳体20的前壁24(介于左右槽35之间的部分)布置在实质上U形的操作部分91内,该U形的操作部分91具有在后侧开口的“U”形状。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从显影装置16(显影部分10)移除色粉盒11的过程。当色粉盒11处于图5(c)和5(d)显示的状态时,操作者抓握操作部分91并且向上抬起操作部分91,以使得接收部分54从第二位置旋转到图5(a)和5(b)显示的第一位置,且色粉盒11中的内壳体82从打开位置旋转到关闭位置。接下来,操作者对角地向上和向前拉色粉盒11。当色粉盒11完全地从接收部分54出来时,用于移除色粉盒11的过程完成。在该处理中,随着操作者从显影单元16移除色粉盒11(即,从布置在图5(a)的第一位置对角地向上和向前拉色粉盒11),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沿着各自的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被引导,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对齐,如图5(a)所示。用这种方法,通过操作操作部分91,用于将色粉盒11安装到显影单元16(处理盒3)中或者从显影单元16(处理盒3)移除的操作与内壳体82的旋转相关联,因此,打开和关闭内壳体82与通孔88。
进一步,当将色粉盒11安装到显影单元16中和将色粉盒11从显影单元16移除时,沿着图3(a)和3(c)显示的单一直线Z布置的外突起90和内突起98由各自的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引导。此时,在每个宽度方向侧的内突起98沿着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和从显影单元16移除的方向介于对应的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E之间(沿着图5(a)中的粗箭头Y表示的连接色粉盒11的前端和后端的直线的方向)。
接下来,将描述当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时处理盒3在图像形成期间的操作。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图6显示的主体部分53的输入单元127处于如上所述的输入位置(图中未显示)。具体地,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挤压构件(未显示)向左挤压输入单元127的可挤压部分128。
此时,前输入单元127A中的轴部分129的左端129A从右侧适配进入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的凹陷部100A,搅拌器99布置在色粉盒11的前子壳体83A中。因此,前输入单元127A与输入部分100联接。而且,后输入单元127B中的轴部分129的左端129A从右侧适配进入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的凹陷部100A,搅拌器99布置在色粉盒11的内壳体82中。因此,前输入单元127A与输入部分100相联接。
在这个状况下,布置在主壳体2中的驱动源(未显示)的输出轴从右侧适配进入前输入单元127A的凹陷128A,以使得驱动源产生的驱动力被传输到前输入单元127A,旋转前输入单元127A。
被传输到前输入单元127A的驱动力被输入到布置在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并且被传输到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并且随后通过输入部分100的齿轮和齿轮102及103被传输到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
被传输到前输入单元127A的驱动力也通过第一支撑轴111上的齿轮117和齿轮118、119、120和121被传输到后输入单元127B,旋转后输入单元127K。被传输到后输入单元127B的驱动力被输入到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并且被传输到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并且通过齿轮122、123和124被传输到传输螺旋推运器45和显影辊9。
也就是说,被传输到前输入单元127A的驱动力被传输到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传输螺旋推运器45和显影辊9。
这里,前输入单元127A接收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且将驱动力输入到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另一方面,后输入单元127B起将部分由前输入单元127A接收的驱动力传输到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传输螺旋推运器45和显影辊9的输入部分100的传输机构的作用。这个传输机构还包括齿轮117、118、119、120、121、122、123和124。
以上述方式传输的驱动力旋转前子壳体83A中的搅拌器99、中间子壳体83B中的搅拌器99、色粉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传输螺旋推运器45和显影辊9。
在左视图中,每个搅拌器沿着图1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当搅拌器99在前子壳体83A中旋转时,片99C搅拌前子壳体83A中的色粉,并且沿着对角向上和向后方向舀取(scoop)色粉,以将色粉传输进中间子壳体83B(参见图1)。在中间子壳体83B中旋转的搅拌器99的片99C搅动传输进入中间子壳体83B中的色粉,并且沿着对角向上和向后的方向舀取色粉,从而传输色粉顺序地通过连通孔85和进口94,以进入内壳体82(参见图1)。
如图6所示,布置在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所有片99C,除了在其宽度方向中心的片99C以外,具有沿着旋转轴99A的径向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内倾斜的远边缘(沿着旋转轴99A的径向的外缘)。布置在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片99C具有均匀地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远边缘(如用于其他搅拌器99的所有片99C一样)。
因此,当搅拌器99在内壳体82中旋转时,具有倾斜边缘的片99C搅动内壳体8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色粉,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将该色粉向内传输,即,朝向位于宽度方向中心的片99C。旋转搅拌器99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片99C搅动传送到如上所述宽度方向中心的色粉,同时在对角地向上和向后的方向上舀取色粉。用这种方法,中心片99C传输(供应)色粉顺序地通过供应孔93A,88A,77A和63A进入显影部分10的显影外壳43(参见图1)。
传输进入显影外壳43的色粉被提供给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近似的宽度方向中心。随着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旋转,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片45A被形成为看起来沿着宽度方向从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宽度方向中心向外移动。因此,传输螺旋推运器45的片45A将提供给其宽度方向中心区域的色粉朝向两个宽度方向外端传输。当色粉被朝向宽度方向外端传输的同时,一部分色粉下落到供应辊44的外周表面上(参见图1)。供应辊44旋转并且将下落到其外周表面上的色粉供应到显影辊9。如更早描述的,厚度调节片46将携带在显影辊9的外周表面上的色粉调节为薄层。如更早描述的,可以通过将相同的驱动力传输到显影辊9和供应辊44来驱动供应辊44旋转。
由传输螺旋推运器45传输到其宽度方向外端且没落下到供应辊44的外周表面上的色粉顺序地通过各自的宽度方向端上的回收孔63B、77B、88B和93B,并且返回(回收)到色粉盒11的内壳体82。回到内壳体82的色粉再一次朝向内壳体82的宽度方向中心的片99C传输,并且随后传输通过供应孔93A进入显影外壳43。也就是说,色粉盒11中的色粉在内壳体82的内部和显影外壳43的内部之间循环,通过通孔63、77、88和93来回经过色粉盒11和显影单元16(除了色粉盒11的处理盒3的部分)之间,如图6中的粗体、虚线和箭头所示。
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密封件78(由图5(d)中的粗线表示)来密封内壳体82和后子壳体83C之间、色粉盒11(后子壳体83C)和接收部分54的后壁72之间、后壁72和主体部分53的后壁60之间的间隙,内壳体82和显影外壳43之间循环的色粉将不会从通孔63、77、88和93泄漏。进一步,如上所述密封构件52(参见图1)防止色粉从显影外壳43中的显影辊9下方泄漏。
如图6所示,操作部分91的远端部分91A的前端通过其中的顶部开口适配进对应的左右槽35中,左右槽35形成在鼓部分8(鼓壳体20)的前壁24内。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在各个远端部分91A的后端上的操作部分91的宽度方向外端(以下简称接收部分91B)由设置在卷簧36的后端上的按压构件37向后推动,卷簧36布置在前壁24的相同宽度方向侧。因此,接收部分91B接收来自卷簧36的弹性力,该力向后推动其中安装有色粉盒11的整个显影部分10。
结果,显影部分10的显影辊9的外周表面(后周表面)的部分压靠鼓部分8的感光鼓6的前外周表面,使得显影辊9的外周表面上的色粉被有效地提供给形成在感光鼓6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
当远端部分91A适配进入如上所述对应槽35中时,操作部分91在远端部分91A前侧的部分也在鼓部分8的前壁24前方,并且形成处理盒3的前端。因此,当安装处理盒3到主壳体2或者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盒3时,操作者能够抓握操作部分91,如之前描述。
色粉盒11包括图7显示的保持构件140。保持构件140通过弯曲薄的金属板形成。当沿着前后方向看时,保持构件140具有实质上翻转的U形状。保持构件140整体设置有一对保持板141和桥接板142。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保持板141实质上呈竖直伸长的矩形,并且布置成彼此平行且在宽度方向上分离。桥接板142在宽度方向上伸长并且跨在保持板141的顶部边缘之间。
如图8(a)和8(b)所示,保持板141的顶部边缘(图8(a)和8(b)中,保持板141被涂有阴影)形成为在顶部侧凸出的弧形状,且底部边缘也是在底侧凸出的弧形状。每个保持板141的顶部和底部边缘两者的曲率半径等于后子壳体83C的周表面的曲率半径。每个保持板141的竖直尺寸在其最大点处略微大于后子壳体83C的外径。后子壳体83C的前后尺寸在其最大点处小于后外突起90A的前表面和前外突起90B的后表面之间的距离。
保持板141之间的距离略微大于色粉盒11的内壳体82的左表面(左壁95的外壁95A的左表面)和其右表面(右壁96的外壁96A的右表面)之间的距离,后者等于后子壳体83C的左右表面之间的距离(参见图10)。
圆孔143形成在右保持板141的大致宽度方向中心,以便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右保持板141,如图7和8(c)所示。
与保持板141的顶部边缘相同,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桥接板142也弯曲为弧形状,该弧形状在顶部是凸的(参见图7和8(b))。
当运输新制造的打印机1时使用保持构件140。具体地,保持构件140安装在新制造的色粉盒11的外壳体81上,用于运输。保持构件140能够从外壳体81移除,如下所述。在将保持构件140安装在外壳体81上时,内壳体82处于关闭位置,且左右内突起98两个都在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挤压到缩回位置,该缩回位置由图4(a)中的线标识。
接下来,操作者从上方将保持构件140安装在外壳体81上,以使得一对保持板141定位在内壳体82和后子壳体83C的宽度方向外侧上方。
当沿着宽度方向看时,保持板141和桥接板142的顶部边缘此时几乎与后子壳体83C的上外周边缘齐平,且保持板141的底部边缘几乎与后子壳体83C的下外周边缘齐平(参见图8(a)和8(c))。如图8(a)所示,左保持板141从其左侧接触内壳体82和后子壳体83C的左表面。同时,左保持板141在左内突起98的左侧向右挤压(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以将左内突起98保持在缩回位置(参见图10)。此时,左保持板141在宽度方向上在相同的宽度方向侧介于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之间,但没有与其接触。
如图8(c)所示,右保持板141从左侧接触内壳体82和后子壳体83C的右表面。同时,右保持板141在右内突起98的右侧向左挤压(在宽度方向上向内),以将右内突起98保持在缩回位置(参见图10)。此时,右保持板141在宽度方向上在相同的宽度方向侧上介于后外突起90A和前外突起90B之间,但没有与其接触。而且,内壳体82中的搅拌器99的输入部分100通过形成在右保持板141中的圆孔143向右露出。
在保持构件140已经附接于如上所述色粉盒11之后,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显影部分10)中。如图9(a)所示,根据之前描述的相同过程,色粉盒11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具体地,接收部分54被设定在第一位置,此后色粉盒11沿着对角向下和向后的方向被插入接收部分54中。
此时,外突起90(图8(a)和8(c))被适配进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并且沿着第一引导槽65和第二引导槽76引导(图2(c))。然而,由保持构件140保持在缩回位置的每个内突起98没有被接纳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中的任何一个中。
因此,即使在完成色粉盒11插入接收部分54之后,接收部分54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内壳体82不相对于如图9(b)所示的外壳体81旋转,并且被保持在关闭位置。也就是说,位于缩回位置的每个内突起98(图8(a),8(c)和10)防止内壳体82相对于外壳体81旋转(防止外壳体81打开或者关闭通孔88)。结果,通孔88被保持关闭。这防止色粉通过通孔88从色粉盒11泄漏。
一旦色粉盒11与附接于其上的保持构件140被安装在显影单元16中,且显影单元16(处理盒3)被安装(收容)在主壳体2中,打印机1被封装,用于运输。
获得打印机1的用户首先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盒3,然后从显影单元16移除色粉盒11。然后,用户从色粉盒11的外壳体81移除保持构件140。结果,色粉盒11的每个内突起98通过由图4(a)中实线表示的弹簧105的推动力移动到前进位置。
然后,色粉盒11被安装到显影单元16上。在将色粉盒11插入位于第一位置的接收部分54中时,位于前进位置的每个内突起98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接纳(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接合)(图5(a))。如上所述,当接收部分54随后从第一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时,色粉盒11内的内壳体82这次从关闭位置旋转到打开位置(图5(c)和5(d))。也就是说,位于前进位置的每个内突起98允许内壳体82旋转,以打开或者关闭通孔88。结果,通孔88被打开,允许色粉从色粉盒11流入显影部分10并且允许图像形成操作的执行。
如上所述,色粉盒11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处理盒3上,处理盒3安装在如图5(a)和5(b)所示的主壳体2上,并且色粉盒11包括如图3(b)和3(e)所示的外壳体81和内壳体82。外壳体81形成有通孔88,色粉通过通孔88从色粉盒11提供到处理盒3(显影单元16),并且内壳体82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通孔88。
如图4(a)所示,外壳体81设置有内突起98,每个内突起98能够在缩回位置和前进位置之间移动。当处于缩回位置时,内突起98防止内壳体82打开和关闭,并且当处于前进位置时,允许内壳体82打开和关闭。
在内壳体82关闭通孔88(图8(b))并且将内突起98保持在缩回位置(图10)的状况下,图7显示的保持构件140被安装在外壳体81上。
用这种方法,内壳体82被锁定在通孔88被关闭的位置,如图9(b)所示。因此,能够防止内壳体82意外旋转而打开通孔88,即使在色粉盒11安装在处理盒3中时来运输打印机1或者处理盒3。
当新色粉盒11安装在主壳体2中且保持构件140仍然附接于主壳体2时,打印机1不能执行图像形成操作,并且如果企图执行图像形成操作时将发布错误信息。在此时,指令用户从主壳体2(处理盒3)移除色粉盒11,并且由于注意保持构件140的存在而从色粉盒11移除保持构件140并且将色粉盒11重新安装到主壳体2中。这一系列的操作仅需用于移除和安装色粉盒11的操作和用于移除保持构件140的操作,并且非常用户友好化。
在本实施例中,使保持构件140在附接于色粉盒11时很明显,如图8所示,以降低用户忘记移除保持构件140的可能性。例如,保持构件140可以由醒目的颜色制造,以使其对于用户是明显的。
进一步,通过移除保持构件140并且将内突起98放置在前进位置,用户能够打开和关闭内壳体82而不会直接地触摸内壳体82。因此,该结构能够防止用户被形成在内壳体82中的通孔88周围的色粉弄脏手。
如图2(a)和2(c)所示,处理盒3(显影单元16)形成有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当保持构件140(图8)从外壳体81拆除时,内突起98移动到通过图4(a)中的实线表示的前进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色粉盒11安装进处理盒3中的过程中,如图5(a)所示,内突起98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接合。因为内突起98与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接合并且由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引导,色粉盒11能够被平滑地装入处理盒3。
如图5(b)和5(d)所示,在抓握操作部分91的同时,用于将色粉盒11安装到处理盒3和将色粉盒11从处理盒3移除的操作与用于打开和关闭内壳体82的操作相关联。因此,因为在色粉盒11被安装和移除时内壳体82能够打开和关闭通孔88,这样的结构是用户友好的。
因为内突起98被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接纳并且由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引导,色粉盒11能够被可靠并且平滑地安装在处理盒3中。
而且,即使当内突起98位于缩回位置且没有被接纳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中时,外突起90被接纳在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中并且由第一和第二引导槽65和76引导。因此,色粉盒11能够被平滑地安装到处理盒3中。
如图4(a)所示,压簧105将内突起98从缩回位置朝向前进位置推动,导致能够自动地将内突起98从缩回位置移动到前进位置的的用户友好结构,而不需要复杂的用户操作。
如图3(b)和3(e)所示,外壳体81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第一室86和第二室87,第一室86直接地流体连接到通孔88,且第二室87通过连通孔85流体连接到第一室86并且容纳色粉。内壳体82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所有通孔88及连通孔85。因此,如图3(b)所示,当内壳体82关闭通孔88时,内壳体82也关闭连通孔85。因此,外壳体81中的色粉通过包含关闭通孔88的一部分内壳体82和关闭连通孔85的一部分内壳体82的两级结构陷入第二室87内。用这样的方式,当内壳体82关闭通孔88时,可靠地防止外壳体81内的色粉通过通孔88泄漏。
进一步,允许与色粉盒11的外部连通的通孔88形成在色粉盒11的后表面内并且面向后。因此,与通孔88形成在色粉盒11的底面中时相比,色粉很少会通过通孔88色粉盒11溅出。
虽然本发明参考上述实施例已经详细说明,各种的改变和改型可能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在处理盒3与主壳体2分离的同时,色粉盒11安装在处理盒3中和从处理盒3移除(图1)。然而,处理盒3(处理盒3的除了色粉盒11以外的部分;即,显影单元16)可以与主壳体2整体形成,并且色粉盒11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即,主壳体2的处理盒3)。
进一步,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中,当显影单元16的显影部分10被安装在鼓部分8上而不能从鼓部分8中拆卸时,可替代地,显影部分10可拆卸地安装在鼓部分8上。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保持构件140(图7)由薄的金属板形成为大致像翻转的“U”的形状,但是保持构件140的材料和形状仅仅是一个示例。例如,保持构件140可以由橡胶形成的环形带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构件140围绕着色粉盒11的后子壳体83C适配,以使得后子壳体83C在前侧视图中定位在保持构件140内。利用这样的构造,由于橡胶的弹性,保持构件140企图缩短,并且能够将左右内突起98保持在缩回位置(图10)。

Claims (15)

1.一种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包含:
壳体,该壳体容纳显影剂并且形成有开口,显影剂通过所述开口被排出;
闸板,该闸板可在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接合部分,该第一接合部分构造成相对于壳体在前进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位于所述前进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允许所述闸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位于所述缩回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阻止所述闸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
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所述闸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况下使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保持在所述缩回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构件可从所述壳体拆卸,以允许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移动到所述前进位置;以及当所述显影剂盒被附接于所述主体时,位于所述前进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被接合部分接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操作部分,在将所述显影剂盒附接到所述主体或者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显影剂盒时,该操作部分由操作者操作,其中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分而将所述显影剂盒附接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显影剂盒的操作与利用所述闸板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相关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以及
所述被接合部分是在所述显影剂盒被附接于所述主体时接纳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被固定到所述壳体并且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当所述显影剂盒被附接于所述主体时,所述第二接合部分被所述槽接纳。
6.如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从所述缩回位置朝向所述前进位置推动所述第一接合部分。
7.如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包括形成有连通孔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所述第一室与所述开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二室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一室连通并且容纳显影剂;
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闸板关闭所述开口和所述连通孔两者;且
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闸板打开所述开口和所述连通孔两者。
8.如权利要求1到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在所述前进位置比在所述缩回位置从所述壳体向外突出更远。
9.一种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可拆卸地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盒;和
本体,该本体构造为将所述显影剂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本体中,所述本体包括被接合部分,其中;
所述显影剂盒包括:
壳体,该壳体容纳显影剂并且形成有开口,显影剂通过所述开口被排出;
闸板,该闸板可在关闭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和打开所述开口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第一接合部分,该第一接合部分可相对于壳体在前进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位于所述前进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允许所述闸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位于所述缩回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阻止所述闸板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和
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用于在所述闸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况下将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保持在所述缩回位置,所述保持构件可从所述壳体拆卸,以允许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移动到所述前进位置;以及
当所述显影剂盒被安装在所述主体中时,位于所述前进位置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分与所述被接合部分接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影剂盒进一步包括操作部分,在将所述显影剂盒安装到所述本体或者从所述本体拆卸所述显影剂盒时,该操作部分由操作者操作;和
通过操作所述操作部分而将所述显影剂盒安装到所述主体和从所述主体拆卸所述显影剂盒的操作与利用所述闸板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相关联。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合部分是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和
所述被接合部分是在所述显影剂盒安装在所述本体时接纳所述第一接合部分的槽。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盒进一步包含第二接合部分,该第二接合部分被固定到所述壳体并且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当所述显影剂盒(11)被安装在所述主体时,所述第二接合部分由所述槽接纳。
13.如权利要求9到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从所述缩回位置朝向所述前进位置推动所述第一接合部分。
14.如权利要求9到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限定内部空间并且包括形成有连通孔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室和第二室,所述第一室与所述开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二室通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第一室连通,
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闸板关闭所述开口和所述连通孔两者;且
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闸板打开所述开口和所述连通孔两者。
15.如权利要求9到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在所述前进位置比在所述缩回位置从壳体向外突出更远。
CN201010145566.5A 2009-06-30 2010-03-22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Active CN1019371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6058 2009-06-30
JP2009156058A JP4868033B2 (ja) 2009-06-30 2009-06-30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7181A true CN101937181A (zh) 2011-01-05
CN101937181B CN101937181B (zh) 2016-06-22

Family

ID=43380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45566.5A Active CN101937181B (zh) 2009-06-30 2010-03-22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8554116B2 (zh)
JP (1) JP4868033B2 (zh)
CN (1) CN1019371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8033B2 (ja) * 2009-06-30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029659B2 (ja) 2009-06-30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016501A (ja) * 2012-07-09 2014-01-30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496A (ja) * 2012-07-09 2014-01-30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19087B2 (ja) * 2012-07-27 2014-11-0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剤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6197310B2 (ja) * 2013-03-01 2017-09-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244382B2 (en) 2013-06-25 2016-0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53287B2 (ja) * 2013-11-28 2016-07-2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340848B2 (en) * 2013-12-26 2019-07-02 Kaneka Corporation I-V measurement device for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JP6210121B2 (ja) 2016-03-31 2017-10-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7180729B2 (ja) * 2017-09-05 2022-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6977648B2 (ja) * 2018-03-28 2021-12-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02939B2 (ja) 2018-05-24 2022-07-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7362382B2 (ja) * 2019-09-17 2023-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トナー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11871A (ja) 2020-06-30 2022-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2861A (ja) * 1998-09-22 2000-06-16 Canon Inc トナ―補給容器及びトナ―補給装置
JP2007086322A (ja) * 2005-09-21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88A (ja) * 2007-04-27 2008-11-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規制部材および収容器
CN10143602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容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8228B2 (ja) * 1989-12-26 1997-02-05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現像装置とそ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着脱方法
GB2268726B (en) * 1992-07-17 1996-09-18 Xerox Corp Dispensing cartridge
JPH0635321A (ja) 1992-07-17 1994-02-10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JPH0962074A (ja) * 1995-08-23 1997-03-07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35510B2 (ja) 1999-09-17 2006-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JP4054521B2 (ja) * 1999-11-29 2008-0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JP3478797B2 (ja) 1999-12-28 2003-12-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1153A (ja) 2000-09-20 2002-03-27 Seiko Epson Corp 現像器および現像装置
JP4453953B2 (ja) 2003-01-29 2010-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1610189A4 (en) * 2003-03-10 2010-03-10 Sharp Kk RECEIVER RECEPTION TANK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4341957B2 (ja) * 2003-12-25 2009-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1640820B1 (en) * 2004-08-06 2011-12-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s with a projection on an outer surface of the casing
RU2407049C2 (ru) * 2004-11-24 2010-12-2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онтейнер подачи проявителя
MXPA06012659A (es) * 2005-04-27 2007-01-16 Ricoh Kk Recipiente de toner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JP4701830B2 (ja) 2005-05-11 2011-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1767999B1 (en) * 2005-09-21 2012-03-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artridge for developing device
JP4622774B2 (ja) * 2005-09-21 2011-0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4665789B2 (ja) * 2006-02-13 2011-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とそれが装着される現像装置
JP2007219417A (ja) 2006-02-20 2007-08-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イメージング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それらが取り付けら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EP1821157A3 (en) * 2006-02-20 2013-08-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Toner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imag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o which thoses cartridges are attachable
EP1927897B1 (en) * 2006-09-22 2010-11-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agent cartridge
JP4935277B2 (ja) 2006-09-28 2012-05-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11554B2 (ja) * 2007-03-01 2010-02-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99934B2 (ja) * 2007-03-01 2012-03-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130784B2 (ja) * 2007-05-15 2013-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692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8033B2 (ja) * 2009-06-30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029659B2 (ja) * 2009-06-30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2861A (ja) * 1998-09-22 2000-06-16 Canon Inc トナ―補給容器及びトナ―補給装置
JP2007086322A (ja) * 2005-09-21 2007-04-05 Brother Ind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75888A (ja) * 2007-04-27 2008-11-1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規制部材および収容器
CN10143602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剂收容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68033B2 (ja) 2012-02-01
US9494891B2 (en) 2016-11-15
JP2011013368A (ja) 2011-01-20
US8554116B2 (en) 2013-10-08
US20150362863A1 (en) 2015-12-17
CN101937181B (zh) 2016-06-22
US20170052480A1 (en) 2017-02-23
US20100329746A1 (en) 2010-12-30
US9122232B2 (en) 2015-09-01
US9874835B2 (en) 2018-01-23
US20140037333A1 (en) 201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7181A (zh) 具有有选择地打开和关闭色粉盒的色粉提供孔的闸板的色粉盒
KR100886443B1 (ko) 현상제 카트리지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2360174B (zh) 处理盒
CN102262387B (zh) 可动地安装有可拆卸地保持调色剂箱的保持器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94330C (zh) 显影剂回收机构以及成像装置
TWI418961B (zh) 粉體搬送構件及分別使用該粉體搬送構件之粉體儲存容器和影像形成裝置
CN102200724B (zh) 显影盒
CN101833273A (zh)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902174B (zh) 成像设备和显影剂盒
CN101361025A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546159A (zh) 显影剂盒、显影单元和成像装置
CN101290502A (zh) 粉末传送部件、粉末传送装置、框架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6085372A (ja) 現像剤収納ユニットの再生産方法
CN101354558B (zh) 旋转式显影单元及调色剂供应容器
CN102346423B (zh) 具有保持调色剂盒的保持构件的成像装置
CN10355874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968031A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CN101231496B (zh)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US10061258B2 (en) Drum unit
CN203502739U (zh)
JP20161945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CN101546158B (zh) 显影剂盒、显影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05388732A (zh) 显影盒
CN102968025A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