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9203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9203A
CN101359203A CNA2008101442846A CN200810144284A CN101359203A CN 101359203 A CN101359203 A CN 101359203A CN A2008101442846 A CNA2008101442846 A CN A2008101442846A CN 200810144284 A CN200810144284 A CN 200810144284A CN 101359203 A CN101359203 A CN 1013592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box
space
partition wall
developing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42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9203B (zh
Inventor
佐藤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59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9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9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9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16Special arrangement of entire apparatus
    • G03G2215/00021Plural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image forming units in cooperation, e.g. for duplex, colour or high-speed simplex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3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vertic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0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大致竖直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的多个显影单元,各显影单元包含第一接收口和返回口;和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所述显影剂盒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二空间内,各显影剂盒包含供给口和第二接收口。所述显影单元的第一接收口分别与相应显影剂盒的供给口连通,所述显影单元的返回口分别与相应显影剂盒的第二接收口连通。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于2007年7月3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7-19994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披露的内容通过全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与本发明一致的装置和设备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诸如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JP-A-2003-295562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说明了一种诸如彩色打印机的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分别具有感光鼓的多个处理盒和分别容纳将要提供给该处理盒的显影剂的多个显影剂供给单元。所述处理盒和显影剂供给单元可以在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安装和拆卸。每一个显影剂供给单元中容纳的显影剂从显影剂排出口提供到相对应的处理盒的显影剂接收口。
发明内容
在相关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每一个显影剂供给单元的显影剂排出口相邻地设置于相对应的处理盒的显影剂接收口的上方。也就是说,每一个显影剂供给单元从上方与相对应的处理盒重叠。
相关技术的配置产生某些不足。举例来说,在显影剂供给单元和处理盒两者之一安装于打印机主体而另一个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安装或拆卸的情况下,显影剂供给单元和处理盒可能会在其彼此重叠的显影剂排出口和显影剂接收口中彼此受到牵扯,因此难以进行顺利的安装和拆卸。而且,因为显影剂排出口相邻地设置于显影剂接收口的上方,所以在安装或拆卸显影剂供给单元时,显影剂可能会从显影剂排出口泄漏和滴落,因此显影剂供给单元和处理盒可能受到显影剂的污染。
因而,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以相对于壳体单独安装和拆卸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而不泄漏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承载显影剂的用于将该显影剂提供给图像承载体并使所述静电潜像显现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和用于接收显影剂的显影单元侧接收口;和分别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设置的多个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包括将要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并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显影剂由此传送给显影剂承载体的盒侧供给口;其中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独立安装和拆卸,显影剂盒设置为在显影剂承载体的长度方向上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显影单元的一端相对,以及其中所述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设置为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彼此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竖直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包括由所述分隔壁支撑并且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和承载显影剂的用于将该显影剂提供给图像承载体并使所述静电潜像显现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和分别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设置的多个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包括将要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并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中,其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设置于其下边缘上方的允许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通过的盒侧供给口。
本发明的另一个说明性的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第一接收口和返回口;和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供给口和第二接收口,其中各个显影单元的第一接收口与各个显影剂盒的供给口连通,各个显影单元的返回口与各个显影剂盒的第二接收口连通。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照下列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个说明性的方面,其中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右侧剖视图;
图2为色粉盒附加到图1中的打印机上的示意图;
图3为显示图1中的打印机的相对于打印机的主体机箱安装和拆卸鼓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右前侧立体图;
图5为显示图4中的打印机的盒门被打开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图5中的打印机的相对于打印机的主体机箱安装和拆卸色粉盒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打印机的鼓部的右前侧立体图;
图8A和图8B为图1中的打印机的色粉盒的右前侧立体图,其中图8A显示色粉盒的内筒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8B显示色粉盒的内筒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
图9A和图9B分别为图8A和图8B中的色粉盒的左后侧立体图,其中图9A显示色粉盒的内筒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9B显示色粉盒的内筒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
图10A和图10B为图1中的打印机的色粉盒的右侧剖视图,其中图10A显示黑色色粉盒,图10B显示非黑色色粉盒;
图11A和图11B为图1中的打印机的前剖视图,图中显示色粉在色粉盒和鼓单元之间移动的状态,图11A显示内筒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11B显示内筒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以及
图12A和图12B为图1中的打印机的色粉盒的体闸门的右前侧立体图,图12A显示色粉盒的体闸门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12B显示色粉盒的体闸门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打印机的结构
图1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右侧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打印机被体现为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多个鼓单元38的竖置式级联彩色激光打印机。打印机1在作为壳体范例的盒子形状的主体机箱2中包括用以进给纸张3的纸张进给单元4,用于在所进给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和用于排出其上形成图像的纸张3的排纸单元6。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设置于主体机箱2上方并用于读出原件的图像信息的读取扫描单元7,从而构成为所谓的多功能设备。
顺便提及,下文的说明中,在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状态下,图1纸面的左侧为前(向前)侧,图1纸面的右侧为后(向后)侧。图1的纸张厚度方向上的前侧为右侧,图1的纸张厚度方向上的进深侧为左侧。顺便提及,左右方向有时称为宽度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被包括在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中并且为彼此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被包括在基本上竖直的方向中。
(1)主体机箱
主体机箱2在上下方向上较长。
主体机箱2的上侧壁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主体机箱2摆动。更详细地,上侧壁8的摆动轴9在主体机箱2上端的后侧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该上侧壁8在上侧壁8落下并关闭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上侧壁8提升并开启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的开启位置(参照图3)之间摆动。顺便提及,当上侧壁8处于开启位置时,主体机箱的内侧(具体来说,下文将提及的第一摆动壁58)从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向上外露。读取扫描单元7设置于上侧壁8的上表面并与上侧壁8一起摆动。上侧壁8的前侧部分向前下方倾斜,并且操作面板10设置于该部分上。
如图4所示,操作面板10配备多个按钮11以及显示器屏幕12。可以通过操作各个按钮11控制打印机1的操作,在显示器屏幕12上显示该操作状态。
主体机箱2的前侧壁13与包括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平面基本平行。该前侧壁13中,在操作面板10下方形成排纸口14。该排纸口14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其形成于前侧壁13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中心部位并处于与操作面板10相邻的位置。
盘安装拆卸口15形成于前侧壁13的下端。该盘安装拆卸口15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形状。当下文将说明的进纸盘19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或拆卸时,该进纸盘19通过该盘安装拆卸口15。
在前侧壁13中,如图5所示,多个盒安装拆卸口17形成于盘安装拆卸口15的右上部和排纸口14的右下部。盒安装拆卸口17从正面观察时呈圆形并沿上下方向形成4个开口。当下文将更详细说明的色粉盒39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时,色粉盒39通过相对应的盒安装拆卸口17。盒门18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前侧壁13上。更详细地,盒门18的转动轴(未图示)在主体机箱2的右前端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盒门18在盒安装拆卸口17被关闭的关闭位置(参照图4)和盒安装拆卸口17向前开启的开启位置(参照图5)之间转动。顺便提及,如图4所示,前侧壁13中,在靠近盒门18的上端和下端的位置形成凹部,该凹部有利于用例如手指或工具开启盒门18。
在前侧壁13中,作为前侧壁13的由排纸口14,盘安装拆卸口15和盒安装拆卸口17围绕的一部分的处理门28可以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29摆动。该处理门28在处理门8提升并关闭主体机箱2内侧的关闭位置(参照图4)和处理门28向前倾斜并向前开启主体机箱2内侧的开启位置(参照图3)之间摆动。当处理门28处于开启位置时,可以进行例如轧纸消除处理。处理门28的上端向后上方斜向并顺畅地弯曲,并且在处理门28中从正面观察时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缝隙51形成于该弯曲部分的下端。
该缝隙5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纸张3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并且如图1所示,缝隙51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处理门28。在处理门28的上端设置在缝隙51中从上面外露的第一拾取辊55和第一进给辊56和在缝隙51中从下面外露的第一分离垫57。
稍许向后下方斜向倾斜的壁部(称为第一摆动壁58)设置于处理门28上端的后侧。第一摆动壁58可以在其后端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59摆动。更详细地,第一摆动壁58在第一摆动壁58倾斜并与处理门28的上端连续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第一摆动壁58直立并向上开启主体机箱2中低于第一摆动壁58的一部分(作为下文将说明的第一空间的实例的鼓接纳空间90)的开启位置(参照图3)之间摆动。当第一摆动壁58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二输送辊40和次级(校注:原文这里的second应该是以后的secondary,因此改为“次级”,请再审核)转印辊60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第一摆动壁58的下侧表面。第二输送辊40和次级转印辊60两者均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由第一摆动壁58支撑,从而各个下表面从第一摆动壁58的下侧表面向下外露。次级转印辊60设置于第二输送辊40后方。在图像形成时,次级转印偏压施加到次级转印辊60上。
(2)进纸单元
如图1所示,进纸单元4包括可从主体机箱2前侧通过盘安装拆卸口15相对于主体机箱2底部安装和拆卸的进纸盘19。第二拾取辊20,第二进给辊21,第二分离垫22和纸屑消除辊23设置于进纸单元4中进纸盘19前端的上方。进纸单元4包括在处理门28的后侧位置从第二进给辊21稍许向后上方斜向延伸的进纸通路25,和彼此相对设置于该进纸通路25上端的一对第一输送辊26。该对第一输送辊26中的一个辊26由第一进给辊56附近的处理门28支撑,另一个辊26由扫描单元30支撑。
进纸盘19上堆叠的纸张3由进纸盘19中设置的压纸板24压向第二拾取辊20,通过第二拾取辊20的旋转输送至第二进给辊21和第二分离垫22之间从而逐张分离。然后,纸张3通过第二进给辊21和纸屑消除辊23之间,并且在由纸屑消除辊23消除纸屑之后该纸张在进纸通路25中被提升,接着由第一输送辊26输送至图像形成单元5中的次级转印位置27(下文将说明)。
缝隙51与进纸通路25连接。因而,当纸张3从前侧靠手动送入到缝隙51中时,该纸张3通过第一拾取辊55的旋转输送至第一进给辊56和第一分离垫57之间从而逐张分离。然后,纸张3到达进纸通路25,并由第一输送辊26输送至次级转印位置27。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30,处理单元31,转印单元32,作为收集单元的实例的清洁单元33以及定影单元34。
(3-1)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30设置于主体机箱2中靠近前侧的位置,更详细地,扫描单元30沿上下方向设置以便从后侧与进纸通路25相邻。扫描单元30包括激光发射单元(未图示),将要旋转驱动的多角镜35以及多个反射镜36。基于图像数据从激光发射单元发射4束激光光束。每一个激光束如点划线所示由多角镜35反射,由多个反射镜36反射,并被扫描至作为图像承载体的实例的相对应的感光鼓37的表面。
(3-2)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31包括与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绿色的各个颜色相对应的4个鼓单元38,以及与各个鼓单元38相对应地分别设置的4个色粉盒39。
(3-2-1)鼓单元
鼓单元38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且呈基本上为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状。多个鼓单元38在由同一个框架43保持的状态下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并设置为与扫描单元30的后侧相邻。在下文的说明中,多个鼓单元38以及框架43有时被称为鼓部44。在主体机箱2中,接纳鼓部44的空间被称为鼓接纳空间90。鼓接纳空间90为扫描单元30和转印单元32之间的空间并且呈上下方向较长的矩形平行六面体的形状。鼓接纳空间90的上端由处于关闭位置的第一摆动壁58从上方关闭。如图3所示,当上侧壁8和第一摆动壁58分别摆动至开启位置并且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鼓接纳空间90)向上开启时,鼓部44可以从主体机箱2的上方沿上下方向(基本上竖直的方向)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
如图1所示,每一个鼓单元38包括感光鼓37,栅控式电晕充电器41,清洁辊42,供给辊45,作为显影剂承载体和色粉承载体的实例的显影辊46,层厚调节刮片47,和作为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的实例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和返回螺旋输送器49(校注:如果严格按原文则应该是“作为输送构件和第二输送构件的实例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以及返回螺旋输送器49”,校者认为应该是前者,请再审核)。
感光鼓37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具有由荷正电的感光层形成的最外层并且呈圆筒形状,以及后侧表面从框架43中向后外露。感光鼓37在图像形成时由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旋转。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41在感光鼓37的前上方斜向设置,并设置为与感光鼓37相对同时留有间隙。图像形成时被加上高电压,并且感光鼓37的表面均匀荷带有正电荷。
清洁辊42在宽度方向上较长,设置于感光鼓37的上方,并且设置为与感光鼓37相对并与其表面相接触。在图像形成时,向该清洁辊42施加用以收集色粉的清洁偏压,在图像形成结束时则施加与该清洁偏压相反的偏压。
显影辊46在宽度方向上较长,斜向设置在感光鼓37的前下方,并且设置为与感光鼓37相对并与其表面相接触。显影辊46包括以可旋转方式由框架4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支撑的金属显影辊轴,和覆盖该显影辊轴的由导电橡胶形成的橡胶辊体单元。顺便提及,该橡胶辊体单元与感光鼓37相接触。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因此使显影辊46旋转。此外,显影偏压被施加到显影辊46上。
供给辊45在宽度方向上较长,斜向设置在显影辊46的前下方,并且设置为与显影辊46相对并与其表面相接触。供给辊45包括以可旋转方式由框架4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支撑的金属供给辊轴,和覆盖该供给辊轴的由导电海绵形成的海绵辊体单元。顺便提及,该海绵辊体单元与显影辊46的橡胶辊体单元相接触。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因此使供给辊45旋转。
层厚调节刮片47设置于显影辊46的上方。层厚调节刮片47包括基本上向下延伸至显影辊46的簧片构件,和设置于簧片构件的端部(下端)并从斜向的前上部分与显影辊46压力接触的压力接触橡胶50。
供给螺旋输送器48设置于供给辊45的上方。供给螺旋输送器48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以可旋转方式由框架4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支撑的转轴,和形成于该转轴的表面上的螺旋叶片。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因此使供给螺旋输送器48旋转。
返回螺旋输送器49设置于供给螺旋输送器48的前方。返回螺旋输送器49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以可旋转方式由框架43的左侧壁支撑的转轴,和形成于该转轴的表面上的螺旋叶片。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因此使返回螺旋输送器49旋转。
第二输送辊40以可旋转方式设置于框架43的上端。第二输送辊40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由框架43支撑,从而其上表面从框架43的上表面向上外露。当第一摆动壁58处于关闭位置时,第一摆动壁58的第二输送辊40和框架43的第二输送辊40彼此相对。此时,缝隙(称为中继通路61)形成于第一摆动壁58的下表面和框架43的上表面之间。该中继通路61与进纸通路25的上端接续并延伸至次级转印位置27。
下文将更详细地说明鼓单元38。
(3-2-2)色粉盒
如图2所示,色粉盒39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圆柱形状,并设置于鼓单元38的右侧以便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宽度方向)与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右端相对。在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状态下,每一个色粉盒39被夹在主体机箱2的前侧壁13和作为第二侧壁的实例的后侧壁77(在前后方向上与前侧壁13相对)之间,更详细地,色粉盒39延伸(突出)至前侧壁13。每一个色粉盒39的前端定位于用于图像形成而操作的处理装置(扫描单元30,鼓部44,转印单元32和清洁单元33)和进纸通路25的前侧(前侧壁13一侧)。
不同颜色的色粉容纳于各个色粉盒39(更详细地,作为下文将说明的第一容纳单元的实例的新色粉容纳单元115)中。作为各种颜色的色粉的实例,采用的是其中与相应颜色相对应地混合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的各种着色剂的荷正电型非磁性单一组分的聚合色粉。该色粉在流动性方面很出色。图中,各个色粉盒39根据所容纳色粉的颜色分类为黄色色粉盒39Y,品红色色粉盒39M,青绿色色粉盒39C和黑色色粉盒39K。各个鼓单元38也根据色粉的颜色分类为黄色鼓单元38Y,品红色鼓单元38M,青绿色鼓单元38C和黑色鼓单元38K。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从下至上按黑色,青绿色,品红色和黄色的顺序平行设置。
下文将更详细地说明色粉盒39。
(3-2-3)处理单元中的显影操作
参照图1,在图像形成时,每一个色粉盒39中容纳的色粉被提供给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提供给供给螺旋输送器48的色粉由供给螺旋输送器48的叶片输送至左方,下落至该供给螺旋输送器48下方的供给辊45从而提供给该供给辊45。未提供给供给辊45但输送至供给螺旋输送器48的左端的色粉被传送至返回螺旋输送器49并输送至右侧从而返回色粉盒39。返回色粉盒39的色粉再次提供给供给螺旋输送器48。如上所述,色粉便在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之间循环。顺便提及,下文将详细说明色粉的循环。
提供给供给辊45的色粉通过供给辊45的旋转提供给显影辊46。此时,色粉在供给辊40和对其加上显影偏压的显影辊46之间通过摩擦带电成为正极性。以这样的方式提供给显影辊46的荷正电的色粉进入层厚调节刮片47的压力接触橡胶50和显影辊46之间,从而作为具有恒定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46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随着感光鼓37的旋转,感光鼓37的表面通过栅控式电晕充电器41荷带均匀的正电荷。接着,来自扫描单元30的激光光束(参照图1中的点划线)照射到荷正电的感光鼓37的表面,从而形成与纸张3上将要形成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当感光鼓37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因感光鼓37的旋转与显影辊46相对时,显影辊46的表面上承载的荷正电的色粉被提供给该静电潜像(即荷带均匀的正电荷的感光鼓37的表面上由激光光束曝光而使其电位降低的曝光部分)。由此,静电潜像得以显现,并在感光鼓37的表面上承载通过反转显影形成的色粉图像。
(3-3)转印单元
在主体机箱2中,沿上下方向设置转印单元32以便从后侧与多个鼓单元38(鼓部44)相邻。转印单元32包括转印框架(未图示),由该转印框架支撑的驱动辊52,作为辊的实例的从动辊53,作为带的实例的转印带54,以及4个初级转印辊63。如图3所示,当上侧壁8和第一摆动壁58摆动至开启位置并且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向上开启时,可以从主体机箱2的上表面沿上下方向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该转印单元32。
如图1所示,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设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同时两者之间留有间隙。具体来说,驱动辊52定位于黄色鼓单元38Y的感光鼓37的上方,并以可旋转方式由转印框架(未图示)支撑。从动辊53定位于驱动辊52的下方,更具体地是黑色鼓单元38K的感光鼓37的下方,并以可旋转方式由转印框架(未图示)支撑。
转印带54是由诸如聚碳酸酯的树脂制成的循环带,并张紧于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之间。如图1所示,转印带54的左侧表面与各个鼓单元38的感光鼓37相接触。这里,各个感光鼓37和转印带54的接触位置分别称为初级转印位置62。当第一摆动壁58处于关闭位置时,次级转印辊60和驱动辊52越过转印带54彼此相对。此时,次级转印辊60和转印带54彼此相接触,该接触位置为次级转印位置27。
初级转印辊63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以可旋转方式由转印框架(未图示)支撑在张紧于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之间的转印带54内。初级转印辊63与各个鼓单元38相对应地设置,并在各个初级转印位置62越过转印带54与相对应的感光鼓37相对。在图像形成时,向初级转印辊63施加初级转印偏压。
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给驱动辊52而使驱动辊52旋转。接着,转印带54在驱动辊52和从动辊53之间循环以便以与感光鼓37相反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从动辊53和各个初级转印辊63被驱动而旋转。
转印带54由下至上依次通过各个初级转印位置62。在通过期间,由各个鼓单元38的感光鼓37承载的色粉图像在各个初级转印位置62由施加到各个初级转印辊63上的初级转印偏压依次转印到转印带54上。也就是,黑色鼓单元38K的黑色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54上,接着青绿色鼓单元38C的青绿色色粉图像被转印而叠加在转印带54上的黑色色粉图像上。此后,通过同样的过程,品红色鼓单元38M的品红色色粉图像和黄色鼓单元38Y的黄色色粉图像依次叠加和转印到转印带54上,从而在该转印带54上形成彩色图像。
当转印带54通过次级转印位置27时,该转印带54上形成的彩色图像由施加到次级转印辊60上的次级转印偏压集中转印到经过中继通路61从进纸单元4输送至次级转印位置27的纸张3上。其上转印彩色图像的纸张3被输送至定影单元34。
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54上之后感光鼓37上遗留的色粉由清洁辊42收集。图像形成结束时,用于释放色粉的偏压施加到清洁辊42上,从而色粉在释放到感光鼓37之后由显影辊46收集。
(3-4)清洁单元
清洁单元33设置为与转印单元32相邻。更详细地,清洁单元33设置为从后侧与转印单元32的下端相邻,并且越过转印带54与从动辊53相对。清洁单元33包括盒子形状的清洁壳体67,该清洁壳体67中接纳的初级清洁辊64,次级清洁辊65,刮擦片66和作为第一输送构件的实例的排出螺旋输送器68。
初级清洁辊64和次级清洁辊65两者均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以可旋转方式由清洁壳体67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支撑。
初级清洁辊64设置为越过转印带54与从动辊53相对。此时,初级清洁辊64与转印带54相接触,并且初级清洁辊64和转印带54之间的接触位置称为清洁转移位置69。初级清洁偏压施加到初级清洁辊64上。次级清洁辊65设置于初级清洁辊64的斜向的后上部分,与初级清洁辊64相对,并设置为与其表面相接触。次级清洁偏压施加到次级清洁辊65上。
刮擦片66设置为从后面与次级清洁辊65相接触。
排出螺旋输送器68设置于刮擦片66和次级清洁辊65之间的接触位置的下方。排出螺旋输送器68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以可旋转方式由清洁壳体67在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壁支撑的转轴,和形成于该转轴表面上的螺旋叶片。在图像形成时,来自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被传递,因此使排出螺旋输送器68旋转。
在彩色图像的转印操作中,转印带54的表面上遗留的色粉首先在清洁转移位置由初级清洁偏压从转印带54的表面转移至初级清洁辊64并由清洁单元33收集。转移至初级清洁辊64的色粉由次级清洁偏压转移至次级清洁辊65。此后,转移至次级清洁辊65的色粉由刮擦片66刮擦并从次级清洁辊65下落至排出螺旋输送器68。如下文将更详细地说明,下落至排出螺旋输送器68的色粉作为废弃的色粉输送到作为右侧的壳体侧开口的实例的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并容纳于作为色粉盒39中的第二容纳单元的实例的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参照图2)。
(3-5)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34设置于次级转印位置27的后方。定影单元34包括加热辊71和用以按压该加热辊71的加压辊72。在定影单元34中,转印至纸张3上的彩色图像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之间时受到加热和加压,从而彩色图像受到加热并固定到纸张3上。
(4)排纸单元
排纸单元6包括一对输送辊73,排纸通路74,排出辊75和排纸盘76。该对输送辊73设置于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的后方并设置为彼此相接触。排纸通路74在主体机箱2的后侧壁77内弯曲的同时从该对输送辊73的接触位置延伸至斜向的后上部分,并延伸为顺滑地向前折返。作为排纸通路74的出口的排纸口78形成于后侧壁77的前表面上。排出辊75为排纸口78中设置的3个辊,其中的一个辊与其他两个辊相接触。排纸盘76从后侧壁77的前侧表面的排纸口78下方的部分起向前延伸。第一摆动壁58的上侧表面和处理门28的上端被包括于排纸盘76中。
由定影单元34在其上使彩色图像定影的纸张3由排纸单元6中的输送辊73沿排纸通路74输送,并由排出辊75经过排纸口78排出到排纸盘76上。此时,纸张3的其上彩色图像被定影的表面(即打印表面)向上翻转。
(5)读取扫描单元
读取扫描单元7包括与上侧壁8相连(更详细地,嵌设在该上侧壁8中)的文稿台板79和以可摆动方式支撑于文稿台板79上的压盖80。
文稿台板79形成为以平面视图观察时的矩形板形状,其上放置原稿的玻璃表面81设置于其上表面。用于读取该原稿的CCD传感器82结合于文稿台板79中。该CCD传感器82处于玻璃表面81左端的位置(该位置称为备用位置)等待备用,在进行正常的原稿读取时,CCD传感器82在其处于与该玻璃表面81相对的状态下从左向右滑动。
与文稿台板79相似,压盖80形成为以平面视图观察时的矩形板形状。该压盖80的后端和文稿台板79的后端由铰链129连接,并且该压盖80在压盖80倾倒并从上方闭合玻璃表面81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压盖80直立并使玻璃表面81斜向地向前上方外露的开启位置(未图示)之间摆动。如图4所示,用于自动读取原稿的自动文稿进给器(ADF(Auto Document Feeder))83设置于压盖80的左端。该ADF 83包括盒形的ADF壳体84和从ADF壳体84的右壁向右延伸并在以平面视图观察时呈梯形薄板形状的备用盘85。原稿输送辊(未图示)和原稿检测传感器(未图示)设置于ADF壳体84的内侧。在ADF壳体84的右侧壁中,备用盘85的上方形成进稿口86,备用盘85的下方形成出稿口87。
读取扫描单元7中,在进行正常的原稿读取的情况下,将压盖80摆动至开启位置,将原稿放置于玻璃表面81上(参照图1),将压盖80摆动至关闭位置,接着对操作面板10的按钮11进行操作。由此,处于备用位置的CCD传感器82在该CCD传感器82与玻璃表面81上置放的原稿相对的状态下从左向右滑动,从而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此后,再次将压盖80摆动至开启位置并从玻璃表面81上取出原稿。CCD传感器82自动返回至备用位置。
另一方面,在由ADF 83自动读取原稿的情况下,当原稿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原稿被设置于备用盘85上时,CCD传感器82与正常的原稿读取有所不同地被固定于未图示的自动文稿读取位置。接着,在操作按钮11时,ADF 83的原稿输送辊(未图示)旋转,原稿便受到原稿输送辊(未图示)的拉动而向左移动,并经过进稿口86进入到ADF壳体84中。当所进入的原稿与CCD传感器82相对时,由CCD传感器82读取原稿的图像信息。此后,该原稿从出稿口87排出。
图像形成单元5基于如上所述读取的原稿的图像信息生成图像数据,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
2.各个元件的结构
(1)主体机箱
如图5所示,主体机箱2中,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各个盒安装拆卸口17通过从正面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的企口88连接。这里,各个盒安装拆卸口17也与色粉盒39相似地根据色粉颜色从上向下依次分类为黄色盒安装拆卸口17Y,品红色盒安装拆卸口17M,青绿色盒安装拆卸口17C和黑色盒安装拆卸口17K。企口88也形成于黄色盒安装拆卸口17Y的上端和黑色盒安装拆卸口17K的下端。
用于接纳各个色粉盒39的4个盒接纳空间89作为第二空间的实例形成于主体机箱2的右端。每一个盒接纳空间8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圆柱形状,并在前侧与相对应的盒安装拆卸口17相连通。这里,各个盒接纳空间89也与盒安装拆卸口17相似地根据色粉颜色从上向下依次分类为黄色盒接纳空间89Y,品红色盒接纳空间89M,青绿色盒接纳空间89C和黑色盒接纳空间89K。当然,也可以按另一顺序设置各个盒安装拆卸口17和盒接纳空间89。与各个盒安装拆卸口17相似,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各个盒接纳空间89通过前后方向的企口88连接。黄色盒安装拆卸口17Y上端的企口88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黄色盒接纳空间89Y的上端。相似地,黑色盒安装拆卸口17K下端的企口88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黑色盒接纳空间89K的下端。顺便提及,处于连通状态的4个盒接纳空间89有时总称为盒接纳空间89。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主体机箱2配备将主体机箱2的空间分隔为盒接纳空间89和鼓接纳空间90的分隔壁91。更详细地,该分隔壁91一体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以正面剖视图观察时在宽度方向上较薄的平面单元92,和在该平面单元92的右侧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并以正面剖视图观察时呈基本上为C字形的4个弯曲单元93。顺便提及,设置于每一个弯曲面单元93的右侧并越过相对应的盒接纳空间89和企口88与该弯曲单元93相对的以正面剖视图观察时呈反C字形的壁为主体机箱2的右侧壁94的左侧部分。在分隔壁91中,作为第一分隔壁开口的实例的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作为第二分隔壁开口的实例的分隔壁侧返回口96形成于与每一个盒接纳空间89相对应的部分(更详细地,在平面单元92和弯曲单元93之间的连接部分)中。也就是说,在分隔壁91中,对于4个盒接纳空间89中的每一个空间形成包括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分隔壁侧返回口96的两个开口。也就是说,4个盒接纳空间89中的每一个空间均包括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分隔壁侧返回口96。对于每一个盒接纳空间89,分隔壁侧供给口95定位于分隔壁侧返回口96的上方。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分隔壁侧供给口95定位于分隔壁侧返回口96的后方。顺便提及,在图11A和图11B中,为了便于说明,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分隔壁侧返回口96在同一个平面中图示。而且,如图12A和图12B所示,分隔壁侧供给口95呈矩形形状,分隔壁侧返回口96具有其开口面积小于分隔壁侧供给口95的圆形形状。
如图2所示,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的4个弯曲单元93中的最下面的弯曲单元93在分隔壁侧供给口95的后方配备废弃色粉排出口128。该废弃色粉排出口128为圆形孔,穿过分隔壁91和清洁单元33的清洁壳体67的右侧壁,并且从右侧与排出螺旋输送器68相对。也就是说,该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形成于主体机箱2(分隔壁91)和清洁单元33两者的上方。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每一个盒接纳空间89接纳第一密封件97和作为壳体侧闸门的实例的体闸门99。
第一密封件97为例如用毡制成的片材。第一密封件97附接到弯曲单元93的右侧表面以便不关闭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分隔壁侧返回口96,而是环绕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分隔壁侧返回口96。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体闸门99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以正面剖视图观察时基本上呈C字形的薄板形状,并且其后边缘由从正面观察时呈基本上为半圆形状的板(称为半圆板131)闭合。该半圆板131与体闸门99呈一体。体闸门99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几乎等于色粉盒除了把手109(参照图8A和图8B)以外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矩形切口接纳单元132形成于体闸门99前端周边的某一处位置。该接纳单元132沿前后方向延伸至几乎是体闸门99的后边缘。在半圆板131的周边部分中,矩形通孔133形成于前后方向上与接纳单元132相邻的位置。圆形插入孔134形成于半圆板131的圆心位置。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体闸门99可以沿弯曲单元93的右侧表面和右侧壁94的左侧表面旋转。更详细地,体闸门99在关闭位置(参照图11A和图12A)和开启位置(参照图11B和图12B)之间旋转。如图11A和图12A所示,处于关闭位置的体闸门99进入色粉盒39中设置的第一密封件97和第二密封件98(下文将说明)之间而使上述密封件分开,并且从右侧关闭分隔壁侧供给口95,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当体闸门99处于关闭位置时,接纳单元132(参照图12A)几乎与相对应的盒接纳空间89的下企口88(参照图5)相叠合。所述开启位置为处于关闭位置的体闸门99从正面观察时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位置。如图11B和图12B所示,在第一密封件97和第二密封件98的下端,处于开启位置的体闸门99在第一密封件97和第二密封件98之间旋转,并且向右侧开启分隔壁侧供给口95,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如上所述,体闸门99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并且同时开启和关闭(参照图12)分隔壁侧供给口95,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在后侧壁77中,定位于排纸通路74之后的部分(称为第二摆动壁100)与其它部分无关。更详细地,第二摆动壁100可以在其下端绕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101摆动。更详细地,第二摆动壁100在该第二摆动壁100沿其下方的后侧壁77直立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该第二摆动壁100向后倾斜以便向后侧外露排纸通路74的开启位置(未图示)之间摆动。当第二摆动壁100处于开启位置时,可以在排纸通路74中进行轧纸清理处理。
(2)鼓部
如图7所示,鼓部44的框架4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盒子形状。框架43的前侧,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4对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每一对单元包括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和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每一对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和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包括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每一个鼓单元38包括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和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
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和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中空圆筒形状,并由框架4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支撑。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置于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中。举例来说,图中最上面的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接纳黄色鼓单元38Y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相似地,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接纳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返回螺旋输送器49。举例来说,图中最上面的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接纳黄色鼓单元38Y的返回螺旋输送器49。每一个都越过框架43的右侧壁与每一对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和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相对的4个连接构件104设置于框架43的右侧表面上。每一个连接构件104包括相对应的鼓单元38的一部分。
如图7所示,连接构件104从右侧观察时具有向后上方斜向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并在宽度方向上较厚。连接构件104的右侧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作为显影单元侧接收口(校注:原文如此,但是否应该是“供给口”,请再审核)的实例的鼓侧供给口105形成于连接构件104的右表面上的后上端,作为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的实例的鼓侧返回口106形成于鼓侧供给口105的前下端,更具体地形成于鼓侧供给口105的斜向的前下部分。鼓侧供给口105和鼓侧返回口106的开口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鼓侧供给口105为矩形并具有与分隔壁侧供给口95几乎相同的尺寸,如图11A所示在连接构件104中向左延伸,并且从上侧与相对应的供给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2的右端连通。如图7所示,鼓侧返回口106为圆形并具有与分隔壁侧返回口96几乎相同的尺寸,在宽度方向上通过连接构件104,并且从右侧与相对应的返回螺旋输送器接纳单元103连通。在鼓部44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状态下,鼓侧供给口105从左侧与分隔壁91中相对应的分隔壁侧供给口95相对并与其连通(参照图11A)。相似地,鼓侧返回口106从左侧与分隔壁91中相对应的分隔壁侧返回口96(参照图11)相对并与其连通。因而,体闸门99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从而同时开启关闭的不仅是分隔壁侧供给口95,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而且包括鼓侧供给口105和鼓侧返回口106。此外,在鼓部44中,向右外露的每一个感光鼓37的转轴由分隔壁91(参照图11)中设置的引导槽(未图示)支撑。
(3)色粉盒
如图8A和图8B所示以及上文所述,色粉盒39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圆柱形状。色粉盒39包括外筒107和内筒108。如下文所述,黑色色粉盒39K在前后方向上长于其它色粉盒39,并且与其它色粉盒39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中设置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参照图10A)。但为了便于说明,将基于黑色色粉盒39K进行说明。
(3-1)内筒
如图10A所示,内筒108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中空圆筒形状。内筒108在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面由从正面观察时每一个都呈圆形的侧壁闭合。该内筒108的前侧壁形成为沿竖直方向平整,而内筒108的后侧壁则形成为向后外凸。基本上呈倒U字形的把手109(参照图8A和图8B)一体附接于内筒108的前侧壁。
更详细地,该把手109通过内筒108的前侧壁的圆心并与该前侧壁连接以便各自的空置端越过内筒108的前侧壁的圆心彼此相对。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内筒108由在前后方向上该圆心稍微靠后位置的壁114分为该壁114之前的新色粉容纳单元115和该壁114之后的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也就是说,新色粉容纳单元115和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在新的色粉盒39中,色粉(有时称为新色粉而与废弃色粉相区别)容纳于新色粉容纳单元115中,而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为空单元。沿内筒108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旋转轴的实例的搅拌器旋转轴110设置于内筒108中。该搅拌器旋转轴110通过壁114并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内筒108在前后方向上的两个侧壁上。从动凸起111设置于搅拌器旋转轴110的后端。该从动凸起111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基本上呈数字8的形状(参照图9A和图9B),并在内筒108的后侧壁之后的位置外露。该搅拌器旋转轴110包括等距离间隔并在径向方向的外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搅拌器支撑架112。多个搅拌器113设置于搅拌器支撑架112上。在新色粉容纳单元115中,每一个搅拌器113(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称为作为第二搅拌构件的实例的前搅拌器113A)由挠性薄膜等制成并形成为基本上呈矩形的形状,径向方向的外侧边缘形成为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并朝向作为下文将说明的盒侧供给口的实例的盒内侧供给口116和作为下文将说明的盒侧接收口的实例的盒内侧返回口117倾斜。上述各个前搅拌器113A中,在径向方向上与盒内侧供给口116和盒内侧返回口117(均在下面说明)相对的前搅拌器113A在结构上不同于其它前搅拌器113A。与盒内侧供给口116相对应(盒内侧供给口116附近设置)的前搅拌器113A设置于搅拌器支撑架112上,并形成为基本上呈朝向径向方向外侧逐步变窄的等腰梯形的形状。与盒内侧返回口117相对应的前搅拌器113A设置于搅拌器旋转轴110上,并由钢丝等形成为基本上呈三角形框的形状。另一方面,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容纳的搅拌器113(称为作为第一搅拌构件的实例的后搅拌器113B以使其与前搅拌器113A相区别)由钢丝等形成为基本上呈三角形框的形状,并且在作为下文将说明的盒侧开口的实例的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的附近,径向方向的外侧边缘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并朝向与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分开的方向倾斜。前搅拌器113A和后搅拌器113B两者的旋转轴均为搅拌器旋转轴110。
如图9B所示,盒内侧供给口116,盒内侧返回口117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形成于形成内筒108的外周面的内筒外周壁19的侧面(图9B中的左侧面)。更详细地,盒内侧供给口116和盒内侧返回口117形成于新色粉容纳单元115中,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形成于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该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位于内筒外周壁119的后端,并且为与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的内侧连通的圆孔。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具有与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几乎相同的尺寸。盒内侧供给口116处于内筒外周壁119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稍微偏前的位置,并具有与分隔壁侧供给口95(参照图11A和图11B)几乎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根据图9B,盒内侧返回口117与盒内侧供给口116的斜向的前下部分相邻,并具有与分隔壁侧返回口96(参照图11A和图11B)几乎相同尺寸的圆形形状。如上所述,因为分隔壁侧供给口95大于分隔壁侧返回口96,因此盒内侧供给口116大于盒内侧返回口117。盒内侧供给口116和盒内侧返回口117两者都与新色粉容纳单元115的内侧连通。
如图8B所示,在内筒外周壁119中,向径向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径向凸起130设置于盒内侧返回口117相对于其圆心相对的位置的附近。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内筒外周壁119的外周面上,接合槽120形成于盒内侧返回口117之前的位置。该接合槽120沿内筒外周壁119的圆周方向延伸从而形成为圆形。如图9A所示,在内筒108的后侧壁中,向后突出的轴向凸起121设置于与径向凸起130基本上相同的周向位置。
(3-2)外筒
外筒107形成为稍长于内筒108的中空的基本上呈圆筒形的形状,并且轴线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开口。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用以形成外筒107的周面的作为盒侧闸门的实例的外筒外周壁122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从内筒108的后侧壁延伸至接合槽120。
如图9B所示,盒外侧供给口123,盒外侧返回口124和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形成于外筒外周壁122的一个侧面(图9B中的左侧面)。该盒外侧供给口123,盒外侧返回口124和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穿过外筒外周壁122,其下边缘处于外筒外周壁122的内周面的至少是下边缘上方的位置。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为与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几乎相同尺寸的圆形孔,并处于外筒外周壁122的后端的位置。盒外侧供给口123处于外筒外周壁122的前端的位置并具有与分隔壁侧供给口95(参照图11A和图11B)几乎相同尺寸的矩形形状。如图9B所示,盒外侧返回口124与盒外侧供给口123的斜向的前下部分相邻,并具有与分隔壁侧返回口96(参照图11A和图11B)几乎相同尺寸的圆形形状。第二密封件98附接到外筒外周壁122的外表面以便环绕盒外侧供给口123,盒外侧返回口124和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的周边。第二密封件98由与第一密封件97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外筒外周壁122上,向径向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径向凸起126设置于从背面观察时按逆时针方向从盒外侧返回口124移位大约90°的位置。该径向凸起126设置成从外筒外周壁122的前端延伸至后端。如图8B所示,在外筒外周壁122上,在径向方向上穿过外筒外周壁122的凸起接纳槽127形成于从背面观察时按顺时针方向从盒外侧返回口124移位大约90°的位置和从背面观察时按顺时针方向从盒外侧返回口124移位大约180°的位置之间。该凸起接纳槽127处于径向凸起126的前端的前方的位置。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外筒外周壁122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在整个圆周长上弯向轴向的中心。
外筒107与内筒108附接,从而外筒外周壁122基本上覆盖内筒外周壁119的外周面的后半部分。更详细地,外筒外周壁122的前边缘与内筒外周壁119的接合槽120相接合。外筒外周壁122的后边缘与内筒108的后侧壁的周边边缘相接合。
如图9A和图9B所示,内筒108的从动凸起111和轴向凸起121从外筒107的后侧开口部分向后外露。如图8A和图8B所示,内筒108的径向凸起130在径向凸起126的前端的前侧从外筒107的凸起接纳槽127向径向方向的外侧外露。
在外筒107与内筒108附接的状态下,内筒外周壁119的外周面按圆周方向在外筒外周壁122的内周面上滑动。更详细地,内筒108可以在关闭位置(参照图8A,图9A和图11A)和开启位置(参照图8B,图9B和图11B)之间相对于外筒107自由旋转。当内筒处于关闭位置时,如图9A所示,由外筒外周壁122从外侧关闭盒内侧供给口116,盒内侧返回口117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把手109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参照图8A)。另一方面,内筒108从图9A的关闭位置按从背面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大约90°的位置为图9B所示的开启位置。当内筒108处于开启位置时,盒内侧供给口116和盒外侧供给口123在内筒108的径向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相似地,盒内侧返回口117和盒外侧返回口124在该径向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和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在该径向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把手109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参照图8B)。如上所述,内筒108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从而盒内侧供给口116,盒内侧返回口117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由外筒外周壁122同时开启关闭。即便是内筒108处于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位置,盒内侧供给口116,盒内侧返回口117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的下边缘仍均处于内筒外周壁119的内周面的下边缘之上的位置。
内筒108的径向凸起130随内筒108的旋转在凸起接纳槽127中移动。当内筒108处于关闭位置时,径向凸起130与凸起接纳槽127的下边缘相接触并向下突出(参照图8A)。当内筒108处于开启位置时,径向凸起130与凸起接纳槽127的上边缘相接触并向右突出(参照图8B)。
如上所述,黑色色粉盒39K(参照图10A)包括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而其它3个色粉盒39(参照图10B)不包括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因而,如图10A和图10B所示,与其它3个色粉盒39相比较,黑色色粉盒39K因该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而向后突出。与其它盒接纳空间89相比较,黑色盒接纳空间89K(参照图5)同样向后突出。
(4)色粉盒相对于主体机箱的安装和拆卸
(4-1)将色粉盒安装到主体机箱上
首先,如图6所示,盒门18旋转至开启位置,因此盒安装拆卸口17开启。握住内筒10处于关闭位置的色粉盒39的把手109,在保持水平姿态的同时将色粉盒39从前侧壁13一侧插入到相对应的盒安装拆卸口17中。举例来说,如果该盒为黑色色粉盒39K,则将该盒插入到黑色盒安装拆卸口17K中。
色粉盒39被向后压入到与盒安装拆卸口17相连续的盒接纳空间89中。举例来说,如果该盒为黑色色粉盒39K,则该盒被压入到黑色盒接纳空间89K中。此时,径向凸起126被连续接纳于企口88中。也就是说,径向凸起126由该企口88引导,从而使色粉盒39在盒接纳空间89中沿水平方向向后移动。当径向凸起126的前边缘也由企口88接纳时,向下突出的径向凸起130(参照图8A)由盒安装拆卸口17下端的企口88接纳。
如图11A所示,当进一步向后压色粉盒39时,虽然未图示,但径向凸起126与接纳径向凸起126的企口88的后边缘相接触。径向凸起130从接纳该径向凸起130的企口88传送至处于关闭位置的体闸门99的接纳单元132(参照图12A),而轴向凸起121(参照图9)适配于体闸门99的通孔133(参照图12A)中。由此,径向凸起130和轴向凸起121(参照图9)均与体闸门99相接合。色粉盒39的从动凸起111(参照图9A和图9B)通过体闸门99的插入孔134(参照图12A)并被连接到主体机箱2中设置的驱动机构(未图示)。由此,色粉盒39完全接纳在盒接纳空间89中。这里,当全部色粉盒39接纳于相对应的盒接纳空间89中时,最下面的黑色色粉盒39K设置为最靠近废弃色粉排出口128,更详细地,在右侧最靠近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参照图2)。
当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色粉盒39接纳于相对应的盒接纳空间89时,上色粉盒39的径向凸起130和下色粉盒39的径向凸起126接纳于共用的企口88中。但是企口88形成为相对较窄,因而径向凸起130和径向凸起126并非同时被接纳。因而,即便是尝试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色粉盒39同时接纳于盒接纳空间89中,将要接纳于共用企口88中的上色粉盒39的径向凸起130和下色粉盒39的径向凸起126也彼此干扰。因而,先是将一个色粉盒39接纳于盒接纳空间89中并将内筒108旋转至关闭位置,再将另一个色粉盒39插入到相邻的盒安装拆卸口17中。因而,可以防止色粉盒39接纳于错误的盒接纳空间89即并非与色粉盒的颜色相对应的盒接纳空间中。换言之,各个径向凸起和企口执行的是钥控功能。
在色粉盒39完全接纳于盒接纳空间89中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握住并扭转把手109而使内筒108从关闭位置旋转至开启位置。处于与内筒108的径向凸起130以及轴向凸起121相接合的状态下的体闸门99如图11B和图12B所示随内筒108旋转至开启位置而旋转至开启位置。
由此,盒内侧供给口116,盒外侧供给口123,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鼓侧供给口105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盒内侧返回口117,盒外侧返回口124,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鼓侧返回口106(参照图7)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而且,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和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相对并彼此连通(参照图2)。这里,如图4所示,当盒门18转动至关闭位置时,便完成色粉盒39至主体机箱2的安装。
在该状态下,当驱动主体机箱2的驱动电动机(未图示)时,驱动力从驱动机构(未图示)传递给从动凸起111(参照图10A),从而使从动凸起111旋转。随着从动凸起111的旋转,如图11B所示,搅拌器旋转轴110和搅拌器113(前搅拌器113A和后搅拌器113B)从正面观察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前搅拌器113A的旋转,在新色粉容纳单元115中,新色粉受到搅拌而提供到盒内侧供给口116。提供到盒内侧供给口116的新色粉如图示的粗实线箭头所示依次通过盒外侧供给口123,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鼓侧供给口105传送至左侧,在鼓侧供给口105处下落从而提供至供给螺旋输送器48。接着,如上所述,新色粉由供给螺旋输送器48输送至左侧并提供给供给辊45。未提供给供给辊45的新色粉如上所述由返回螺旋输送器49输送至右侧,如图示的粗虚线箭头所示,未供给的色粉依次通过鼓侧返回口106(参照图7),分隔壁侧返回口96,盒外侧返回口124和盒内侧返回口117而传送至右侧,从而返回至新色粉容纳单元115。返回至新色粉容纳单元115的色粉再次由前搅拌器113A提供至盒内侧供给口116。因而,新色粉在新色粉容纳单元115和相对应的鼓单元38之间循环。因为第一密封件97和第二密封件98介于外筒107和分隔壁91(更详细地为弯曲单元93)之间,因而在色粉循环时能够防止色粉在分隔壁侧供给口95和盒外侧供给口123之间以及在分隔壁侧返回口96和盒外侧返回口124之间泄漏。
在清洁单元33中从转印带54的表面清除并由排出螺旋输送器68输送至右侧的废弃色粉如图2所示依次通过废弃色粉排出口128,废弃色粉外侧接收口125和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并容纳于黑色色粉盒39K中设置的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容纳的废弃色粉通过旋转后搅拌器113B被搅拌,并在从废弃色粉内侧接收口118分离的方向上输送。
(4-2)从主体机箱中分离色粉盒
另一方面,在色粉盒39从主体机箱2中分离的情况下,与将色粉盒39接纳于盒接纳空间89中时的过程相反,首先,如图5所示,盒门18转动至开启位置,从而盒安装拆卸口17开启。接着,握住并扭转把手109,当处于开启位置的内筒转动至关闭位置时,如图11A所示,体闸门99转动至关闭位置。此后,如图6所示,当握住把手109并向前拉时,色粉盒39便从主体机箱2中分离。
如上所述,色粉盒39沿前后方向通过相对应的盒安装拆卸口17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另一方面,鼓部44(鼓单元38)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参照图3)。也就是说,色粉盒39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的方向不同于鼓部44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的方向。色粉盒39和鼓部44(鼓单元38)相对于主体机箱2独立地安装和拆卸。
3.操作和效果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如图2所示,多个鼓单元38和多个色粉盒39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主体机箱2中。可以由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形成彩色的图像。
这里,如图11B所示,色粉盒39设置成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鼓单元38在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右端)相对。此外,色粉盒39的盒内侧供给口116和鼓单元38的鼓侧供给口105设置成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彼此相对。也就是说,在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中没有重叠部分。
因而,在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其中之一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状态下另一个相对于主体机箱2单独安装或拆卸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彼此牵扯。因而,与盒内侧供给口116和鼓侧供给口105设置成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彼此相对的情形相比,可以防止色粉从盒内侧供给口116和鼓侧供给口105泄漏。由于从主体机箱2中分离色粉盒39的时间就是更换色粉盒的时间,因而色粉盒39内的色粉量已经减少。这样,色粉水平的位置处于比色粉盒39的下边缘的上方设置的盒内侧供给口116更低的位置,因此可以防止色粉从盒内侧供给口116泄漏。
结果,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可以分别相对于主体机箱安装和拆卸并且没有色粉泄漏。
将主体机箱2的空间分隔为鼓接纳空间90和盒接纳空间89的分隔壁91在鼓接纳空间90中支撑感光鼓37,以可安装和拆卸的方式在盒接纳空间89中支撑色粉盒39。因而,可以使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的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精确定位。
由于分隔壁91配备与各个盒内侧供给口116和各个鼓侧供给口105相对的多个分隔壁侧开口95,因而可以使色粉在盒内侧供给口116和鼓侧供给口105之间顺利通过。
由鼓侧供给口105接收的色粉可以由鼓单元38中设置的供给螺旋输送器48顺利地提供给显影辊46。
在由供给螺旋输送器48输送的各个色粉中,未提供给显影辊46的色粉由色粉盒39的盒内侧返回口117经过分隔壁的分隔壁侧返回口96从鼓单元38的鼓侧返回口106(参照图7)接收并返回色粉盒39。由此,色粉可以在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之间循环。这里,由于色粉盒39设置成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鼓单元38相对,因而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之间的高度几乎没有落差。因而,色粉在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之间循环时,色粉可以很容易输送而不必克服重力。
如图10B所示,盒内侧供给口116比盒内侧返回口117大。因而,可以使从盒内侧供给口116提供给显影辊46的色粉量大于从盒内侧返回口117返回至色粉盒39的色粉量,鼓单元38内的色粉密度提高,因此可以维持显影辊46连续形成色粉图像。由此,可以提高图像形成的质量,并且可以保持色粉在色粉盒39和鼓单元38之间的循环。
如图3和图6所示,由于鼓单元38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的方向不同于色粉盒39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的方向,因此鼓单元38和色粉盒39相对于主体机箱2的安装和拆卸的通路可以自由设定。
因为鼓单元38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因而可以通过利用鼓单元38自身的重量将鼓单元38顺利安装到主体机箱2上。
虽然从主体机箱2的前侧壁13一侧相对于主体机箱2安装和拆卸色粉盒39,但是因为色粉盒39如图2所示延伸至前侧壁13,因而可以很容易从前侧壁13一侧接近色粉盒39。另外,因为色粉盒39延伸至前侧壁13(使色粉盒39在前后方向上较长),因此色粉盒39内部容纳的色粉的容量可以设定得较大。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在色粉盒39中,由于盒内侧供给口116形成于其下边缘的上方,因而可以防止色粉盒39中容纳的色粉从盒内侧供给口116泄漏和滴落。
4.修改例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虽然示例说明了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各个感光鼓37一次性转印到转印带54上,接着各个色粉图像集中转印到纸张3上的中间转印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举例来说,本发明的构思可以解读为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各个感光鼓37直接转印到纸张3上的直接转印类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虽然转印带54上遗留的色粉作为废弃色粉容纳于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但可以将感光鼓37上遗留的色粉容纳于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例如上述清洁辊42(参照图1)收集感光鼓37上遗留的色粉并将其输送至废弃色粉容纳单元70。
转印单元32和清洁单元33可以进行总成,也可以分开。
此外,在扫描单元30中,虽然感光鼓37由从图1中所示的多角镜35出射的激光束曝光,但是作为取代可以使用曝光光源包括按阵列设置的包括LED等的发光元件的曝光单元。
虽然参照其特定的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显示和说明,但是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其中进行各种形式和细节上的变化而不背离如附后的权利要求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承载显影剂的用于将该显影剂提供给图像承载体并使所述静电潜像显现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和用于接收显影剂的显影单元侧接收口;和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每一个显影剂盒容纳将要提供给多个显影剂承载体中的各个承载体的显影剂,该显影剂盒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壳体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显影剂经此传送给各个显影剂承载体的盒侧供给口;其中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可以相对于所述壳体独立安装和拆卸,每一个显影剂盒设置为在显影剂承载体的长度方向上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各个显影单元的一端相对,以及其中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设置为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彼此相对。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的空间分隔为设置显影单元的第一空间和设置显影剂盒的第二空间,分隔壁在第一空间中支撑图像承载体,分隔壁在第二空间中以可安装和拆卸的方式支撑显影剂盒,其中该分隔壁包括与各个盒侧供给口和各个显影单元侧接收口相对的多个第一分隔壁开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显影单元包括在与显影单元侧接收口的开口平面基本上正交的方向上平行延伸到显影剂承载体并将由显影单元侧接收口接收的显影剂输送给显影剂承载体的输送构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用于将由所述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返回至显影剂盒的显影单元侧返回口,所述分隔壁包括与各个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相对的多个第二分隔壁开口,该第二分隔壁开口设置为允许已经通过各个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的显影剂由此通过,并且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与该第二分隔壁开口相对的盒侧接收口,该盒侧接收口接收已经通过该第二分隔壁开口的显影剂。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盒侧供给口大于盒侧接收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的方向不同于显影剂盒相对于该壳体安装和拆卸的方向。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显影单元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所述壳体包括与显影剂承载体的长度方向基本平行的第一侧壁和横跨各个显影剂盒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每一个显影剂盒延伸至第一侧壁,并从第一侧壁一侧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由所述分隔壁支撑并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和承载显影剂的用于将该显影剂提供给图像承载体并使所述静电潜像显现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和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容纳将要提供给各个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该显影剂盒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二空间中,其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设置于其下边缘上方的允许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通过的盒侧供给口。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接收口和返回口;和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二空间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括供给口和接收口,其中各个显影单元的接收口与各自的一个显影剂盒的供给口连通,各个显影单元的返回口与各自的一个显影剂盒的接收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于壳体中,并且可以由该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形成彩色图像。
这里,显影剂盒设置成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显影单元在显影剂承载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部相对。此外,显影剂盒中形成的允许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通过的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中形成的用于接收已经通过盒侧供给口的显影剂的显影单元侧接收口设置为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彼此相对。也就是说,安装到所述壳体上的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中没有重叠部分。
因而,在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其中之一安装到所述壳体上而另一个相对于该壳体单独安装或拆卸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彼此牵扯。此外,举例来说,与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设置为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彼此相对的情形相比,可以防止色粉从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中泄漏。
结果,可以在没有显影剂泄漏的情况下相对于所述壳体单独安装和拆卸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将所述壳体的空间分隔为设置显影单元的第一空间和设置显影剂盒的第二空间的分隔壁在第一空间中支撑图像承载体,在第二空间中以可安装和拆卸的方式支撑显影剂盒,因此,安装到壳体上的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可以得到精确定位。
此外,由于所述分隔壁包括与各个盒侧供给口和各个显影单元侧接收口相对的多个第一分隔壁开口,因此可以使显影剂在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之间顺利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显影单元侧接收口接收的显影剂可以由显影单元中设置的输送构件顺利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由所述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中,未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由显影剂盒的盒侧接收口通过分隔壁的第二分隔壁开口从显影单元的显影单元侧返回口接收并返回至显影剂盒。由此,显影剂可以在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之间循环。这里,因为显影剂盒设置成沿基本上水平的方向与显影单元相对,因而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之间的高度几乎没有落差。因而,当显影剂在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之间循环时,显影剂可以很容易在不必克服重力的情况下输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因为盒侧供给口大于盒侧接收口,因此可以使从盒侧供给口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量大于从盒侧接收口返回至显影剂盒的显影剂量,可以确保提供给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量,保持显影剂承载体连续形成显影剂图像。由此,可以提高图像形成的质量,并可以保持显影剂在显影剂盒和显影单元之间的循环。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因为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的方向不同于显影剂盒相对于该壳体安装和拆卸的方向,因而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的通路可以分别自由地设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因为显影单元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因而可以利用显影单元自身的重量将显影单元顺利安装到壳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虽然显影剂盒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壁一侧相对于该壳体安装和拆卸,但由于显影剂盒延伸至第一侧壁,因而可以很容易从第一侧壁一侧接近显影剂盒。此外,当显影剂盒延伸至第一侧壁时,显影剂盒内容纳的显影剂的容量可以设定得较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显影单元和多个显影剂盒在所述壳体中沿基本上竖直的方向平行设置,并且可以由该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形成彩色图像。
此外,将所述壳体的空间分隔为设置显影单元的第一空间和设置显影剂盒的第二空间的分隔壁可以在第一空间中支撑图像承载体而在第二空间中支撑显影剂盒,因此,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可以在该壳体中得到精确定位。
在显影剂盒中,因为允许提供给色粉承载体的显影剂通过的盒侧供给口形成于其下边缘的上方,因而可以防止显影剂盒中容纳的显影剂从盒侧供给口中泄漏和滴落。具体来说,因为从壳体中拆卸显影剂盒的时间就是更换显影剂盒的时间,因而显影剂盒内的显影剂量已经减少。这样,显影剂水平的位置处于比显影剂盒的下边缘的上方设置的盒侧供给口低的位置,因此可以成功防止显影剂从盒侧供给口中泄漏。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
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承载体,用于承载显影剂、将显影剂供至图像承载体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以及用于接收显影剂的显影单元侧接收口;和
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各所述显影剂盒容纳有显影剂,用以供给多个显影剂承载体中相应的一个,所述显影剂盒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所述壳体中,各显影剂盒包括:
盒侧供给口,显影剂由此处传至相应的显影剂承载体;
其中,显影单元和显影剂盒相对于所述壳体可独立安装和拆卸,
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各显影剂盒设置成与相应的显影单元在显影剂承载体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相对,
并且,其中
所述的盒侧供给口和显影单元侧接收口设置成沿大致水平的方向彼此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沿大致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的显影单元设置在第一空间内,所述的显影剂盒设置在第二空间内,所述分隔壁在第一空间内支撑图像承载体,在第二空间内以可安装和拆卸的方式支撑显影剂盒,并且
其中,所述分隔壁包括与各盒侧供给口和各显影单元侧接收口相对的多个第一分隔壁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输送构件,该输送构件平行于显影剂承载体,其延伸方向大致垂至于显影单元侧接收口的开口平面,且该输送构件将通过显影单元侧接收口接收的显影剂输送给显影剂承载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用于将由输送构件输送的显影剂返回至显影剂盒,
所述分隔壁包括与各个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相对的多个第二分隔壁开口,该第二分隔壁开口用于允许已通过各显影单元侧返回口的显影剂通过,并且
每一个显影剂盒包含与所述第二分隔壁开口相对的盒侧接收口,该盒侧接收口接收已通过所述第二分隔壁开口的显影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的盒侧供给口大于所述的盒侧接收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显影单元从所述壳体的拆卸和安装方向不同于显影剂盒从所述壳体的拆卸和安装方向。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的显影单元沿大致竖直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大致平行于显影剂承载体长度方向的第一侧壁和横跨各显影剂盒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并且
各显影剂盒延伸至第一侧壁,并从第一侧壁侧相对于所述壳体安装和拆卸。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沿大致竖直方向设置于该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
由所述分隔壁支撑的图像承载体,静电潜像形成于其上,和用于承载显影剂、将显影剂供至图像承载体使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承载体;以及
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所述显影剂盒容纳有显影剂,用以供至相应的显影剂承载体,所述的显影剂盒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二空间内,
其中,每一个显影剂盒包含有盒侧供给口,设于其下缘的上方,允许供至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剂从该供给口中通过。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沿大致竖直方向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分隔壁,该分隔壁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一空间中的多个显影单元,每一个显影单元包括第一接收口和返回口;和
与多个显影单元相对应的多个显影剂盒,该多个显影剂盒沿大致竖直方向平行设置于第二空间内,每一个显影剂盒包含供给口和第二接收口,
其中,所述显影单元的第一接收口与相应显影剂盒的供给口连通,所述显影单元的返回口与相应的显影剂盒的第二接收口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显影剂盒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轴垂直于相应的显影单元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轴。
CN2008101442846A 2007-07-31 2008-07-31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359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9949 2007-07-31
JP2007-199949 2007-07-31
JP2007199949A JP2009036920A (ja) 2007-07-31 2007-07-3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9203A true CN101359203A (zh) 2009-02-04
CN101359203B CN101359203B (zh) 2011-02-09

Family

ID=4033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42846A Active CN101359203B (zh) 2007-07-31 2008-07-3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6) US8103187B2 (zh)
JP (1) JP2009036920A (zh)
CN (1) CN10135920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749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93196A (zh) * 2017-04-06 2017-09-22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及其墨粉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6454A (ja) * 2007-03-01 2008-09-18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48645B2 (ja) 2007-07-31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6920A (ja) 2007-07-31 2009-02-1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45808B (zh) * 2008-08-15 2011-05-04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具有清洁机构的馈纸式扫描仪
JP4868033B2 (ja) * 2009-06-30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装置
JP5014455B2 (ja) * 2010-04-12 2012-08-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898B2 (ja) * 2010-09-29 2014-01-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収容体
JP5086460B2 (ja) * 2011-04-15 2012-11-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17475B1 (ja) 2011-04-15 2012-09-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コンテナ
JP5211254B2 (ja) * 2012-06-08 2013-06-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コンテナ
JP5211253B2 (ja) * 2012-06-08 2013-06-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26358A (ja) * 2012-06-08 2012-11-15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コンテナ
JP5352725B2 (ja) * 2012-09-06 2013-11-2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09256B2 (ja) * 2012-09-06 2013-10-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コンテナ
CN104375399B (zh) * 2013-08-13 2018-08-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759938B (zh) * 2016-02-18 2019-02-19 西安三星电子研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节能方法和设备
EP3680727B1 (en) * 2017-08-31 2023-10-0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Unit housing and image formation device
JP7275514B2 (ja) 2018-09-27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2021162780A (ja) * 2020-04-01 2021-10-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758U (zh) * 1990-03-28 1992-02-27
JP3154083B2 (ja) 1994-04-27 2001-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キット
JPH09269641A (ja) * 1996-03-29 1997-10-14 Fujitsu Ltd 現像装置およびこの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11559A (ja) * 1996-05-16 1997-12-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678121A (en) * 1996-07-01 1997-10-14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an orientation-independent cartridge discriminating system assembly
US6097903A (en) * 1997-08-18 2000-08-0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supplying device, toner container theref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toner supplying device and toner container
JP3617389B2 (ja) * 1999-11-02 2005-02-0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7128B2 (ja) * 2001-04-10 2011-06-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4556A (ja) 2001-09-14 2003-03-1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1296202A3 (en) * 2001-09-21 2003-06-18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duplex print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03241512A (ja) * 2002-02-15 2003-08-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1347344A3 (en) * 2002-03-20 2007-10-2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carri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80429B2 (ja) 2002-04-01 2007-0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057A (ja) * 2002-06-21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211A (ja) * 2002-06-24 2004-01-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711366B2 (en) * 2002-07-15 2004-03-2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sidual toner management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device
JP4482296B2 (ja) * 2002-10-31 2010-06-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4279474A (ja) * 2003-03-12 2004-10-07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01374B2 (ja) * 2003-07-14 2010-07-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3286B2 (ja) * 2003-07-14 2010-07-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530A (ja) * 2004-03-19 2005-09-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45474B2 (ja) * 2004-03-31 2010-09-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トナー収容器、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89327B2 (ja) * 2004-06-16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0957A (ja) * 2004-06-16 2006-02-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088343A1 (en) * 2004-10-25 2006-04-2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569327B2 (ja) * 2005-03-09 2010-10-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86392A (ja) * 2005-09-22 2007-04-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80770B2 (ja) * 2006-01-11 2009-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1890199B1 (en) * 2006-07-25 2010-09-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gent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08090048A (ja) * 2006-10-03 2008-04-17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80706B2 (ja) * 2007-01-04 2009-12-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0783B2 (ja) * 2007-05-15 2013-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48645B2 (ja) * 2007-07-31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692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25714B2 (ja) * 2007-08-10 2010-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80627B2 (ja) * 2008-06-27 2011-09-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00546B2 (ja) * 2008-08-26 2010-12-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77496A (zh) * 2012-10-22 2014-05-07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US9513597B2 (en) 2012-10-22 2016-12-0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777496B (zh) * 2012-10-22 2017-12-22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US10036999B2 (en) 2012-10-22 2018-07-3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7193196A (zh) * 2017-04-06 2017-09-22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及其墨粉盒
CN107193196B (zh) * 2017-04-06 2020-06-30 上福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成像装置及其墨粉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77405A1 (en) 2012-07-12
US20130266341A1 (en) 2013-10-10
US10528000B2 (en) 2020-01-07
US8798502B2 (en) 2014-08-05
US9760055B2 (en) 2017-09-12
US20160026147A1 (en) 2016-01-28
US20170336751A1 (en) 2017-11-23
US20090035024A1 (en) 2009-02-05
US20140334846A1 (en) 2014-11-13
US8463160B2 (en) 2013-06-11
CN101359203B (zh) 2011-02-09
US8103187B2 (en) 2012-01-24
JP2009036920A (ja) 2009-02-19
US9164475B2 (en) 2015-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592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08357B (zh) 成像设备
JP44530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887228A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process cartridge
CN101377650B (zh) 成像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169620B2 (ja) 異物回収容器の支持構造、異物回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95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EP1569049A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4088548B2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163322U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737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52530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257381A (ja) 現像装置
KR20080030298A (ko) 현상 카트리지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0221768A (ja) 電子写真式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