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9582B -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9582B
CN101149582B CN 200710152910 CN200710152910A CN101149582B CN 101149582 B CN101149582 B CN 101149582B CN 200710152910 CN200710152910 CN 200710152910 CN 200710152910 A CN200710152910 A CN 200710152910A CN 101149582 B CN101149582 B CN 1011495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box
carrier
shel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7101529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9582A (zh
Inventor
佐藤正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78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658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578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3440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9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95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95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文件描述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可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通过向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的显影剂载体;和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设置成在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上与显影剂载体相对以及其上在与显影剂载体水平相对的位置形成用于水平地通过显影剂的开口的显影剂盒。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对2006年9月22日提出的第2006-257879号、2006-257880号和2006-257881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并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其中设置的显影剂盒。
背景技术
常规地,众所周知的激光打印机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的显影辊,和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辊的色粉的色粉盒。
作为这样的激光打印机,例如已经提出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构件,设置在感光构件周围从而随着感光构件的旋转按顺序进行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个步骤的图像形成单元(例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10-78697号)。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10-78697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向构造图像形成单元的显影装置补充色粉的色粉盒可更换地安装到容纳显影装置中的磁辊的外壳。色粉盒设置成在安装在外壳中的状态下的磁辊的纵向方向上与显影装置成相对关系。在色粉盒安装在外壳中的状态下,形成在色粉盒中的补充口和形成在外壳中的提供口彼此连通,并且色粉通过补充口和提供口从色粉盒补充到显影装置。进一步,在更换色粉盒期间,打开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前盖,然后沿上述纵向方向将色粉盒附接到外壳或从外壳分离。
进一步,在这样的激光打印机中,已经提出了一种可分离地安装到激光打印机主体中的色粉盒,并且一并提出了一种在附接和分离色粉盒期间防止色粉泄漏的机构。
例如,已经提出了一种色粉补充装置,其中设置在包括复印机构的主体外壳中的盖子被打开以将色粉盒附接到设置在主体外壳中的色粉容器或从中分离(例如,见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01-149661号)。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01-149661号的色粉补充装置中,在色粉容器中设置色粉盒插入部和色粉存储部,进一步,闸门构件可打开/可关闭地设置在色粉盒插入部和色粉存储部之间。闸门构件与设置在色粉盒中的接合部接合,并且当色粉盒移动到附接/分离位置时移动到关闭位置。这样就通过闸门构件密封色粉存储部,从而在附接/分离色粉盒期间能够防止色粉从色粉存储部(在主体外壳侧)泄漏。
进一步,已经提出的一种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包括感光构件和用于显影形成在感光构件上的静电潜像的多个显影装置(例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2001-83792号)。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2001-83792号的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中,色粉盒可分离地安装在每个显影剂盒的显影室内,并且色粉从色粉盒的色粉排出口提供到显影室的色粉提供口。在色粉盒和显影室中分别设置用于打开/关闭色粉排出口的盒侧闸门和用于打开/关闭色粉提供口的显影剂盒侧闸门。盒侧闸门与形成在显影室上的闸门接合片接合,显影剂盒侧闸门与形成在色粉盒上的闸门接合片接合。因此,当色粉盒枢轴转动时,盒侧闸门和显影剂盒侧闸门一起打开/关闭,从而打开/关闭色粉排出口和色粉提供口。因而,在附接/分离色粉盒的过程中,通过关闭盒侧闸门和显影剂盒侧闸门而关闭色粉排出口和色粉提供口,从而防止色粉从色粉盒和显影剂盒(在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主体侧)泄漏。
进一步,已经提出了一种激光打印机,其中感光构件设置在设备主体中,显影剂盒设置在感光构件周围,并且形成在感光构件表面的静电潜像被转化成可视图像(例如,见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06-35321号)。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06-35321号的激光打印机中,色粉盒可分离地安装到显影剂盒,并且色粉通过设置在色粉盒中的开口和设置在显影剂盒的显影腔中的补充口从色粉盒提供到显影剂盒。色粉盒具有用于打开/关闭所述开口的闸门,在色粉盒附接到显影剂盒后,通过打开/关闭作为设备主体的盖子的上部结构打开/关闭该闸门。因而,在附接/分离色粉盒期间,通过关闭闸门关闭所述开口,从而防止色粉从色粉盒泄漏。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10-78697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色粉盒设置成在磁辊的纵向方向上与显影装置成相对关系,与色粉盒设置成在和色粉盒的纵向方向相交的上下方向上与显影装置成相对关系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
然而,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10-78697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色粉盒安装在显影装置的外壳中的状态下,补充口定位在提供口上方,并且色粉盒中的色粉容纳在补充口上方的位置。因此,色粉盒和图像形成装置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增加,从而限制了上下方向上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
进一步,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10-78697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更换期间色粉盒沿磁辊的纵向方向附接到显影装置的外壳和从中分离。因此,当限制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纵向尺寸时,需要减小色粉盒的纵向尺寸。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色粉盒中不能容纳足够数量的色粉。
在可更换型色粉盒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希望能够容易地更换色粉盒。
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01-149661号的色粉补充装置中,当打开/关闭闸门构件时用户需要直接操作色粉盒。因此,为了打开/关闭闸门构件,用户应该先打开盖子然后操作色粉盒。进一步,在打开/关闭闸门构件后,用户需要关闭盖子,这是费力的工作量。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2001-83792号的彩色电子照相打印机中,当打开/关闭盒侧闸门和显影剂盒侧闸门时用户必须直接操作色粉盒,如果打印机包括等同于日本实用新型申请第01-149661号中的上述盖子的结构,则该步骤要求相似的工作量。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报第06-35321号的激光打印机中,与上部结构的打开/关闭连同一起打开/关闭色粉盒的闸门,从而达到节省打开/关闭闸门的工作量。然而,在显影剂盒中没有用于打开/关闭补充口的闸门,从而在附接/分离色粉盒期间色粉从显影剂盒(设备主体侧)泄漏成为关注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达到小型化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安装在其中的显影剂盒。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保持显影剂盒中充足数量的显影剂同时达到小型化并且进一步提高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打开/关闭外壳的闸门构件和显影剂盒的闸门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相同的或不同的方面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通过向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的显影剂载体;和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的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显影剂盒在与显影剂载体水平相对的位置形成用于水平地通过显影剂的开口。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一种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并且构造成可分离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其中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并且所述显影剂盒在与显影剂载体水平相对的位置形成用于水平地通过显影剂的开口,并且该显影剂盒包括:其中形成开口并允许显影剂通向该开口的显影剂通过部;和从显影剂通过部朝向垂直于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的方向水平地延伸并且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外壳;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设置成与图像载体成相对关系并且通过向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以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而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剂载体;设置成与图像载体成相对关系并且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介上的转印构件;相对于图像载体设置在显影剂载体的相对侧并且将转印在记录媒介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上的定影单元;相对于定影单元设置在图像载体的相对侧并且记录媒介被排出到其上的记录媒介排出部;和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显影剂盒沿从显影剂载体到记录媒介排出部分的设置方向延伸,构造成在所述设置方向上从记录媒介排出部分一侧可分离地安装到外壳并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其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通过向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的显影剂载体;容纳显影剂载体并且其上形成第一开口的外壳;设置在外壳中并且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的第一闸门构件;其上形成与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二开口,构造成附接到外壳或从外壳分离,并且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的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设置在显影剂盒中并且打开和关闭第二开口的第二闸门构件;可打开地覆盖为了通过附接到外壳或从外壳分离的显影剂盒而在外壳内显影剂盒的附接/分离方向上与显影剂盒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的第三开口的盖子,其中第一闸门构件和第二闸门构件与该盖子的打开/关闭操作连同地打开和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激光打印机的说明性方面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中显示后述的扫描单元关闭的模式;
图2显示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在其右前侧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
图3显示图2中的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4显示图3中的盒接纳空间的内部被暴露的状态;
图5显示在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激光打印机的前视图;
图6显示沿图5中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
(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和
(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7显示沿图5中的B-B线的剖视示意图:
(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8显示沿图5中的C-C线的剖视示意图:
(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9显示色粉盒的在其右后侧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
(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0显示用于说明图9(b)中的色粉盒的内部的示意视图:
(a)说明内圆柱部的内部;
(b)说明(a)中搅拌机构被移除的状态;
(c)说明从其后侧观察的分隔壁外围的剖视图;
(d)说明摘引于(a)中的柔性胶片弯曲的搅拌机构;以及
(e)说明摘引于(d)中的柔性胶片不弯曲的搅拌机构;
图11显示色粉盒的在其左后侧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
(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2显示在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的色粉盒的平面图(应该注意,显影剂通过部的主要部分被显示为剖视图);
图13显示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4显示从图1摘引的处理部;
图15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在其左后侧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
(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6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右侧剖视图:
(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17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右侧视图:
(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8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图19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向其上应用盒接纳空间的激光打印机的前视图;以及
图20显示沿图19中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
(a)说明色粉盒容纳在盒接纳空间中以及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以及
(b)说明色粉盒未容纳在盒接纳空间中以及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1、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显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激光打印机的说明性方面的主要部分的侧剖视图,图中显示后述的扫描单元关闭的模式。图2显示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在其右前侧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图3显示图2中的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在图1中所示,激光打印机1是一台多功能机器,并且包括作为外壳实例的主体外壳2,容纳在主体外壳2中的馈纸部4和图像形成部5,形成在主体外壳2中的排出部6,和设置在主体外壳2上方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实例的扫描单元7。
所设置的馈纸部4用于馈送作为记录媒介的实例的纸张3。所设置的图像形成部5用于在所馈送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所设置的扫描单元7用于读取文档中描述的图像信息。
在下文的描述中,在作为显影剂盒实例的色粉盒8以及处理部9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该两者都将在后面描述,图1的纸张平面的左侧将称为正面(前)侧,其右侧将称为后面(后)侧。进一步,在图1的纸张厚度方向上的近侧将称为右侧,而其远侧将称为左侧。左右方向可称作宽度方向。
(1)主体外壳
如在图1中所示,主体外壳2形成中空的总体盒形的形状。具有平面视图中总体矩形框架形状的上壁10形成在主体外壳2的上端部。
上壁10在其前部配备作为操作部的实例的操作面板13。操作面板13包括用于显示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状态等的液晶面板,用于设定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条件的用户操作按钮等。
在主体外壳2中形成处理部安装口11、馈纸盘安装口15和作为第三开口和外壳侧开口的实例的盒安装口16(见图3)。
(1-1)处理部安装口
处理部安装口11在上壁10中形成平面视图中的总体矩形形状。扫描单元7被设置成打开/关闭处理部安装口11。沿宽度方向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后端上部的支撑轴12可摆动地支撑扫描单元7。因此,当使扫描单元7绕支撑轴12作为支点摆动从而使扫描单元7的前端部与上壁10接触时,扫描单元7关闭处理部安装口11。另一方面,当使扫描单元7绕支撑轴12作为支点摆动从而使扫描单元7的前端部与上壁10隔开时,处理部安装口11被倾斜地向上向前打开。通过这样打开的处理部安装口11,处理部9能够沿着倾斜向上向前的方向附接到主体外壳2和从中分离。
(1-2)馈纸盘安装口
如在图2中所示,馈纸盘安装口15形成在主体外壳2的前侧壁14下半部的总体中心的位置。馈纸盘安装口15形成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作为记录媒介馈送部的实例的后述的馈纸盘51能够通过馈纸盘安装口15在前后方向附接到主体外壳2和从中分离。
(1-3)盒安装口
如在图3中所示,盒安装口16形成在前侧壁14中馈纸盘安装口15的右侧。盒安装口16形成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与馈纸盘安装口15相比,其在上下方向上更长而在宽度方向上更短。在盒安装口16上设置可打开地覆盖盒安装口16的盖子17。
盖子17形成在前视图中比盒安装口16稍大的矩形形状。盖子17具有通过其下端部的两横向端部插入的支撑轴22,并且可绕支撑轴22作为支点在盖关闭位置(见图2)和盖打开位置(见图3)之间枢轴转动。当盖子17处在盖关闭位置时,盖子17处于图2中所示的总体竖直的状态以从前侧关闭盒安装口16。另一方面,当盖子17处在盖打开位置时,盖子17沿总体水平的方向倾斜以向前侧打开盒安装口16,如在图3中所示。在盖子17的右端部的中间设置连接部23。连接部23具有沿盖子17的右端部的板状,并且形成在打开/关闭方向上向盒安装口16一侧逐渐变窄的总体三角形状。后述的传动构件25通过连接部23连接到盖子17。
接纳部上侧壁18,接纳部下侧壁19,接纳部左侧壁20和接纳部右侧壁21都总体水平地从盒安装口16的外围向后延伸并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即,接纳部上侧壁18从形成矩形形状的盒安装口16的上端边缘延伸。相似地,接纳部下侧壁19、接纳部左侧壁20和接纳部右侧壁21分别从盒安装口16的下端边缘、左端边缘和右端边缘延伸。
图4显示图3中的盒接纳空间的内部被暴露的状态。图5显示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激光打印机的前视图。图6显示沿图5中的A-A线的剖视示意图:(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图7显示沿图5中的B-B线的剖视示意图:(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图8显示沿图5中的C-C线的剖视示意图:(a)说明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在图4中所示,接纳部左侧壁20和接纳部右侧壁21各自形成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总体矩形形状,其后端部以半圆形状向后侧扩展。接纳部左侧壁20的后端部具有形成在半圆形状部的圆心处的轴孔35。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后端部中,作为第一开口的实例的外壳馈送孔33形成在右侧视图中相对于轴孔35大约2点钟的位置。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后端部中,外壳返回孔34形成在外壳馈送孔33和轴孔35之间从外壳馈送孔33倾斜向下向前的位置,与前两者成相隔的关系。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都是总体相同尺寸的圆孔,在宽度方向上穿透接纳部左侧壁20。接纳部左侧壁20还具有齿轮接纳槽24,该齿轮接纳槽24从上下方向上其前端边缘的总体中心位置总体水平地延伸到前后方向上接纳部左侧壁20的总体中心位置。
齿轮接纳槽24形成从接纳部左侧壁20凹入到左侧的带状形状,其后端部以半圆形状向后侧扩展。齿轮接纳槽24的下侧槽壁具有平面图中矩形形状的齿轮暴露孔60,形成在总体相当于后述的半圆形后端部的圆心的位置。在齿轮接纳槽24中,从接纳部左侧壁20的前端边缘总体水平延伸到齿轮暴露孔60的前后位置附近的左引导槽28也形成在上下方向上齿轮接纳槽24的中心位置。左引导槽28的前后长度等于接纳部左侧壁20的长度尺寸的一半。
左引导槽28形成在从齿轮接纳槽24向左侧凹入的凹部,从而其前端部具有朝向后侧变窄的槽宽度,并且后续的部分(从上述前端部开始的后侧)具有不变的宽度。左引导槽28的下侧槽壁在总体前后方向上相当于齿轮暴露孔60的位置上配备稍许向上突出的定位凸出29。
如在图5中所示,具有与左引导槽28总体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槽宽度的右引导槽30形成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中宽度方向上与左引导槽28相对的位置。
如在图8中所示,右引导槽30总体水平地从接纳部右侧壁21的前端边缘延伸到后侧,前后长度等于接纳部右侧壁21的长度尺寸的大约3/4。所形成的右引导槽30使其前端部具有朝向后侧变窄的槽宽度,并且后续部分(从上述的前端部开始的后侧)具有不变的宽度。在右引导槽30的后侧,枢轴板容纳部31形成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中。
枢轴板容纳部31具有侧视图中的圆形并且向右侧凹入。接纳部右侧壁21中相当于枢轴板容纳部31的后半部的部分是如上所述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中形成半圆形状的后端部。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中相当于枢轴板容纳部31的部分中,在宽度方向上穿透接纳部右侧壁21的轴孔32形成在枢轴板容纳部31的圆心处。如在图7中所示,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中相当于枢轴板容纳部31的部分同样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穿透接纳部右侧壁21的总体圆弧形状的穿透孔40,右侧视图中该穿透孔40相对于轴孔32处在从大约9点钟的位置到大约1点钟的位置的范围。
如在图6中所示,接纳部上侧壁18和接纳部下侧壁19各自形成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总体矩形形状,其后端部通过弯曲壁26相连。
弯曲壁26形成侧视图中凹向后侧的总体半圆弧薄板形状。弯曲壁26的左端边缘和右端边缘分别连接到接纳部左侧壁20的后端部的前述半圆形状的外围和接纳部右侧壁21的后端部的前述半圆形状的外围(见图8)。还有,弯曲壁26的上端边缘和下端边缘分别连接到接纳部上侧壁18的后端边缘和接纳部下侧壁19的后端边缘。因而,具有由接纳部上侧壁18、接纳部下侧壁19、接纳部左侧壁20、接纳部右侧壁21和与盒安装口16连通的弯曲壁26限定的总体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的盒接纳空间27形成在主体外壳2中。盒接纳空间27的前后深度等于主体外壳2的前后尺寸的大约4/5。
盒接纳空间27配备驱动力输入齿轮36和作为第一闸门构件的实例的外壳闸门37。传动构件25(见图5)也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盒接纳空间27的右侧。
(1-4)驱动力输入齿轮
驱动力输入齿轮36是具有形成在其外围表面上的齿轮齿的正齿轮,并且设置成使其上端部从齿轮接纳槽24的齿轮暴露孔60暴露。驱动力输入齿轮36的旋转轴可旋转地支撑在接纳部左侧壁20上,同时其没有显示的左端部从接纳部左侧壁20暴露到左侧并且连接到驱动电机(没有显示)。当驱动电机(没有显示)被驱动时,驱动力输入齿轮36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1-5)外壳闸门
外壳闸门37设置在盒接纳空间27中的后端侧。外壳闸门37整体包括外壳闸门圆壁38和外壳闸门侧壁39。
如在图4中所示,外壳闸门圆壁38沿弯曲壁26形成侧视图中半圆弧薄板形状。从前面观察的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的适配孔43(见图5)形成在外壳闸门圆壁38的圆周中心部中稍许偏向左侧的位置。
外壳闸门侧壁39形成侧面观察的盘状形状,其外围的一半连接到外壳闸门圆壁38的左端边缘。
外壳闸门侧壁39整体配备在其圆中心突向左侧的枢轴61。外壳闸门侧壁39具有在相对于作为中心的枢轴61的径向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的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外壳闸门返回孔 42。外壳闸门返回孔 42相对于外壳闸门馈送孔41在上述径向方向上向内隔开。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外壳闸门返回孔42是与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总体相同尺寸的圆孔,都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外壳闸门侧壁39。
枢轴61通过接纳部左侧壁20的轴孔35插入,从而外壳闸门37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接纳部左侧壁20上。具体地,外壳闸门37可在外壳闸门关闭位置(见图6(b))和外壳闸门打开位置(见图6(a))之间枢轴转动。当外壳闸门37处在外壳闸门关闭位置时,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由外壳闸门侧壁39的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外壳闸门返回孔42之外的一部分从右侧关闭,如在图6(b)中所示。另一方面,外壳闸门37从外壳闸门关闭位置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大约90度的位置是图6(a)中所示的外壳闸门打开位置。当外壳闸门37处在外壳闸门打开位置时,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外壳馈送孔33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连通。同时,外壳闸门返回孔42和外壳返回孔34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连通。
(1-6)传动构件
如在图5中所示,在主体外壳2中,传动构件25设置在接纳部右侧壁21和主体外壳2的右侧壁之间。
传动构件25是所谓的连动装置,并且包括第一连杆44、滑动杆45、第二连杆46、杆支撑部47和枢轴板48,如在图7中所示。
杆支撑部47形成前视图中的矩形形状以及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中空方柱的形状。用于使杆支撑部47的中空部与外侧连通的开口形成在杆支撑部47的每一个前端部和后端部上。杆支撑部47被夹在接纳部右侧壁21和主体外壳2的右侧壁之间(见图5)。
所形成的滑动杆45在前后方向上比杆支撑部47长,而在前视图中比杆支撑部47的中空部的正面形状小。滑动杆45由杆支撑部47前后可滑动地支撑,从而其两个前后端部分别从杆支撑部47中的前后开口暴露。
第一连杆44的后端部连接到滑动杆45的前端部,第一连杆44的前端部连接到盖子17的连接部23。第一连杆44可分别绕连接到滑动杆45的部分和连接到连接部23的部分摆动。
如在图8中所示,枢轴板48形成侧视图中的盘状形状,具有比枢轴板容纳部31的侧表面的形状稍小的直径,并容纳在盒接纳空间27的枢轴板容纳部31中。枢轴板引导槽49形成在枢轴板48的左侧表面中。枢轴板引导槽49通过枢轴板48的圆心在直径方向上延伸,并且凹入右侧和具有总体等于右引导槽30的槽宽度。向右侧突出的支撑轴50形成在枢轴板48的圆心。支撑轴50穿过枢轴板容纳部31的轴孔32插入,从而枢轴板48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枢轴板容纳部31中的接纳部右侧壁21上。具体地,枢轴板48可在枢轴板关闭位置(见图8(b))和枢轴板打开位置(见图8(a))之间枢轴转动。具体地,当枢轴板48处在枢轴板关闭位置时,如在图8(b)中所示,右引导槽30和枢轴板引导槽49沿前后方向彼此连接。另一方面,枢轴板48从枢轴板关闭位置以左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大约90度的位置是枢轴板打开位置。当枢轴板48处在枢轴板打开位置时,右引导槽30和枢轴板引导槽49不彼此连接,枢轴板引导槽49总体垂直于右引导槽30,如在图8(a)中所示。在枢轴板48被支撑在接纳部右侧壁21上的状态下,枢轴板48的左侧表面和接纳部右侧壁21的从枢轴板容纳部31向前的部分的左侧表面在前视图中互相齐平。
如在图7中所示,第二连杆46比第一连杆44长,其前端部连接到滑动杆45的后端部。第二连杆46的后端部通过接纳部右侧壁21的穿透孔40连接到枢轴板48的右侧表面上与支撑轴50径向向外间隔的点。第二连杆46可绕连接到滑动杆45的部分和连接到枢轴板48的部分摆动。
接下来将描述传动构件25的操作。
如在图7(b)中所示,当盖子17处在盖打开位置时,滑动杆45在被杆支撑部47支撑的状态下处在最前位置。枢轴板48处在枢轴板关闭位置(见图8(b))。此时,盖子17从盖打开位置枢轴转动到盖关闭位置(见图7(a))。因而,用于枢轴转动盖子17的动力作用在第一连杆44上从而向后压第一连杆44。然后动力通过第一连杆44传递到滑动杆45,从而使滑动杆45滑动到后侧。动力进一步通过滑动杆45传递到第二连杆46,从而将第二连杆46移动到后侧,同时绕其连接到滑动杆45的部分以右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第二连杆46。这样就沿穿透孔40的圆弧移动第二连杆46的连接到枢轴板48的部分,从而动力通过第二连杆46传递到枢轴板48,由此枢轴板48以左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枢轴板关闭位置(见图8(b))枢轴转动到枢轴板打开位置(见图8(a))。
如上所述,连同盖子17从盖打开位置(见图8(b)枢轴转动到盖关闭位置(见图8(a)),枢轴板48从枢轴板关闭位置枢轴转动到枢轴板打开位置。当完成盖子17枢轴转动到盖关闭位置(枢轴板48枢轴转动到枢轴板打开位置)时,滑动杆45在被杆支撑部47支撑的状态下定位在最后侧,如在图7(a)中所示。
另一方面,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枢轴转动到盖打开位置。因而,用于枢轴转动盖子17的动力作用在第一连杆44上以便向前拉动第一连杆44。然后动力通过第一连杆44传递到滑动杆45,从而使滑动杆45滑动到前侧。动力进一步通过滑动杆45传递到第二连杆46,从而将第二连杆46移动到前侧,同时绕其连接到滑动杆45的部分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摆动第二连杆46。这样就沿穿透孔40的圆弧移动第二连杆46的连接到枢轴板48的部分,从而动力通过第二连杆46传递到枢轴板48,由此枢轴板48以左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从枢轴板打开位置(见图8(a))枢轴转动到枢轴板关闭位置(见图8(b))。
如上所述,连同盖子17从盖关闭位置(见图8(a)枢轴转动到盖打开位置(见图8(b)),枢轴板48从枢轴板打开位置枢轴转动到枢轴板关闭位置。
(2)馈纸部
如在图1中所示,馈纸部4包括馈纸盘51、分离辊52、分离垫53和馈纸辊54。
馈纸盘51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底部,并且沿前后方向从前侧可分离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馈纸盘51具有在上侧打开的盒状形状,并且在其前侧整体包括握持部55。
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设置在馈纸盘51后端部的上方。
馈纸辊54设置在分离辊52的前方。
馈纸部4还包括纸张除尘辊56和引导辊57。
纸张除尘辊56与分离辊52设置成相对关系,并且设置在分离垫53的后上方。
引导辊57在纸张除尘辊56上方与分离辊52设置成相对关系。
在分离辊52上方设置一对配准辊58。在引导辊57和配准辊58之间设置用于引导纸张3向配准辊58传输的传输路径62。
能够以堆叠方式放置纸张3的压纸板59设置在馈纸盘51内部。当通过馈纸盘安装口15从主体外壳2分离馈纸盘51时能够将纸张3放置在压纸板59上。
另一方面,当馈纸盘51附接到主体外壳2中时,在压纸板59上的纸张3由馈纸辊54按压。然后,馈纸辊54的旋转开始朝向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之间的分离位置馈送纸张。
当由馈纸辊54这样朝向分离位置送出的纸张3通过分离辊52的旋转夹在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之间时,纸张3被一张接一张地分离和馈送。这样馈送的纸张3通过纸张除尘辊56和分离辊52之间,并且纸张灰尘从其间的纸张3上移除。此后,纸张3由引导辊57和传输路径62引导,从而沿总体U形的路径折回前侧,然后朝向配准辊58传输。
在纸张3被配准后,配准辊58将纸张3传输到作为后述的图像载体的实例的感光鼓136和作为转印构件的实例的转印辊138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转印位置,感光鼓136上的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
(3)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5包括扫描部80,上述色粉盒8和处理部9,和作为定影单元的实例的定影部82。
(3-1)扫描部
在主体外壳2中,相邻于馈纸盘51设置扫描部80,以致在前后方向上从馈纸盘51的前端部到馈纸盘51的中间稍许后侧的范围上重叠在馈纸盘51上方。扫描部80进一步设置成相邻于作为记录媒介排出部的实例的后述的纸张排出盘185,从而其前半部重叠在纸张排出盘185下方。扫描部80在前后方向上包括激光光源81、被旋转驱动的多角镜83、fθ透镜84、透镜85和反射镜86。从激光光源81发射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被多角镜83偏转然后通过fθ透镜84,如点划线所示。此后,激光束进一步通过透镜85,当其光学路径被反射镜86弯曲时,激光束照射在处理部9的感光鼓136的表面上。
(3-2)色粉盒
图9显示在其右后侧从斜上方观察的色粉盒的透视图:(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0显示用于说明图9(b)中的色粉盒的内部的示意图:(a)说明内圆柱部的内部;(b)说明(a)中搅拌机构被移除的状态;(c)说明从其后侧观察的分隔壁外围的剖视图;(d)说明摘引于(a)中的柔性胶片弯曲的搅拌机构;以及(e)说明(d)中的柔性胶片不弯曲的搅拌机构。图11显示在其左后侧从斜上方观察的色粉盒的透视图:(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2显示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色粉盒的平面图。应该注意,显影剂通过部的主要部分被显示为剖视图。图13显示色粉盒的左侧视图:(a)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外圆柱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如在图9中所示,色粉盒8被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更长,具体地,被形成为使其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尺寸稍许小于盒接纳空间27(见图4)的尺寸。色粉盒8包括显影剂通过部87、显影剂容纳部88和把手89。
(3-2-1)显影剂通过部
显影剂通过部87在盒接纳空间27中沿弯曲壁26(见图6)形成总体圆柱的形状,并且包括内圆柱部90和作为第二闸门构件的实例的外圆柱部91。
内圆柱部90形成比显影剂通过部87的外部形状小的中空的总体圆柱的形状,并且整体包括内圆柱壁92和内侧壁93,如在图10(b)中所示。
内圆柱壁92形成内圆柱部90的圆周表面,并且其前端部具有在后视图中总体矩形形状的通过部侧连通孔94。
两个内侧壁93各自形成在侧视图中的圆形,并且被设置成分别关闭内圆柱壁92的两个轴向(宽度)端部,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内圆柱部90的侧端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内侧壁93的轴孔95形成在每个内侧壁93的圆心处。在左侧的内侧壁93中,作为馈送侧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实例的盒馈送孔96形成在右侧视图中相对于轴孔95的大约2点钟的位置。进一步,在左侧内侧壁93中,作为返回侧开口的实例的盒返回孔112形成在盒馈送孔96和轴孔95之间比盒馈送孔96更靠近轴孔95一侧的位置,从而与馈送孔96和轴孔95隔开。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是与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外壳闸门返回孔42总体相同尺寸的圆孔,用作开口的实例,并且都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侧内侧壁93。
如在图10(a)中所示,在内圆柱部90内部设置分隔壁97、搅拌机构98和作为传输构件的实例的传输壁99。
如在图10(b)中所示,分隔壁97形成总体半圆薄板形状,在侧视图中的尺寸总体等于内圆柱部90的后半部的形状,并且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内圆柱部90的中间部分的左侧。在分隔壁97的上端部中形成切口65。切口65在侧视图中总体为U形从而朝后侧向下凹入。
在侧视图中由内圆柱壁92的内周表面和分隔壁97限定的部分称为连通区域102。在内圆柱部90的内部,分隔壁97和连通区域102左侧的区域称为返回侧区域100,而分隔壁97和连通区域102右侧的区域称为馈送侧区域101。返回侧区域100和馈送侧区域101通过连通区域102互相连通。
如在图10(a)中所示,搅拌机构98包括通过部侧旋转轴103、作为返回侧搅拌构件的实例的返回侧搅拌器104和作为馈送侧搅拌构件的实例的馈送侧搅拌器105。
通过部侧旋转轴103沿宽度方向延伸,其两端部分别穿过左右侧的内侧壁93的轴孔95插入,从而分别可旋转地支撑在内侧壁93上。通过部侧旋转轴103的右端部从右侧内侧壁93突出到右侧,并且其突出部配备通过部侧搅拌器齿轮63(见图12)。
在通过部侧旋转轴103中,分隔壁97左侧的部分配备返回侧搅拌器104,而分隔壁97右侧的部分配备馈送侧搅拌器105。返回侧搅拌器104由具有柔性的胶片制成,并形成为以通过部侧旋转轴103为中心在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如图10(d)中所示的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弯曲。馈送侧搅拌器105由柔性胶片组成,柔性胶片设置成在内圆柱壁92上摩擦,并且在以通过部侧旋转轴103为中心的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树脂板的分隔壁97上摩擦。具体地,返回侧搅拌器104形成在上述径向方向上更长的大体矩形形状,而馈送侧搅拌器105形成总体三角形形状,该三角形的径向外端边缘朝向分隔壁97(左侧)向外径向倾斜。
如在图10(b)和10(c)中所示,所延伸的传输壁99沿分隔壁97的切口65的端边缘倾斜地向左向下倾斜,并且传输壁99的左端边缘连接到左侧内侧壁93的右侧表面。如在图10(c)中所示,传输壁99的后侧部的左端边缘,具体地相当于朝向上述切口65中的下侧最凹入位置的部分的左端边缘沿盒馈送孔96的下周边形成。
如在图9中所示,外圆柱部91具有沿内圆柱部90的中空的总体圆柱的形状,形成显影剂通过部87的外部形状,并且整体包括作为外部构件的实例的外圆柱壁113和外侧壁114。
外圆柱壁113形成外圆柱部91的外圆周表面。在图9(b)中所示的状态下,具有前视图中总体矩形形状的切口115形成在外圆柱壁113的总体前半部分的上部。在图9(a)中所示的状态下,突出到后侧的作为第一凸出的实例的盒凸出116设置在稍许偏移到外圆柱壁113的后端部左侧的位置。盒凸出116形成后视图中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
外侧壁114形成侧视图中的圆形形状,并且设置两个外侧壁114以便关闭外圆柱壁113的两个轴向(横向)端,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外圆柱部91的侧端表面。作为第二凸出的实例的盒脊117设置在右侧外侧壁114的右侧表面上,并且穿过其圆心并且突出到右侧。盒脊117形成右侧视图中在右侧外侧壁114的直径方向上更长地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其后端部靠近盒凸出116,如在图9(a)中所示。如在图11中所示,左侧外侧壁114具有相对其圆心在径向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的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孔119。盒闸门返回孔119与盒闸门馈送孔118在上述径向方向上向内间隔。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孔119是与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总体相同尺寸的圆孔,都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侧外侧壁114。轴孔66形成在每个外侧壁114的圆心位置,如在图12中所示,上述通过部侧旋转轴103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可枢轴旋转地适配各自的轴孔66。
如在图11中所示,外圆柱部91容纳内圆柱部90。通过在内圆柱部90的内圆柱壁92的外圆周表面上滑动外圆柱壁113的内圆周表面,外圆柱部91由内圆柱部90通过通过部侧旋转轴103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具体地,外圆柱部91可在盒闸门关闭位置(见图11(a))和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11(b))之间枢轴转动。当外圆柱部91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时,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由左侧外侧壁114的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孔119之外的部分从左侧关闭,如在图11(a)中所示。进一步,盒凸出116定位在显影剂通过部87的后端(见图13(a)),如在图9(a)中所示,盒脊117沿前后方向。
另一方面,外圆柱部91从盒闸门关闭位置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枢轴转动大约90°的位置是盒闸门打开位置。当外圆柱部91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时,盒馈送孔96和盒闸门馈送孔118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连通,如在图11(b)中所示。同时,盒返回孔112和盒闸门返回孔119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连通。进一步,盒凸出116定位在显影剂通过部87的下端(见图13(b)),并且如在图9(b)中所示,盒脊117沿上下方向。
当外圆柱部91在盒闸门关闭位置和盒闸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时,内圆柱部90的通过部侧连通孔94(见图10(b))正常地定位在外圆柱部91的切口115的枢轴转动范围内。
(3-2-2)显影剂容纳部
通过前后互相连接每一个都是总体圆柱形状的三个中空构件(称为次圆柱120)形成显影剂容纳部88,并且其上表面形成为水平平整。次圆柱120的内部互相连通。作为显影剂,可正向充电的非磁单组分聚合色粉存储在显影剂容纳部88中。
如在图13中所示,每个次圆柱120包括接纳部侧搅拌器机构122。
接纳部侧搅拌器机构122包括接纳部侧旋转轴123和接纳部侧搅拌器124。
接纳部侧旋转轴123在宽度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在每个次圆柱120的两侧壁上,并且其左端部从相应的次圆柱120的左侧壁突出到左侧。具体地,定位在中间的次圆柱120中的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突出到最左侧,从而从后述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暴露(见图12)。如在图9中所示,在最后面的和中间的次圆柱120中,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右端部从相应的次圆柱120的右侧壁突出到右侧。具体地,在中间次圆柱120中的接纳部侧旋转轴123比在最后面的次圆柱120中的更突出到右侧(见图12)。如在图11中所示,在每个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左端部中,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不可相对旋转地附接到从次圆柱120的左侧壁突出的部分。定位在中间的次圆柱120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比其它次圆柱120的要宽。中间齿轮126每一个都设置在前后相邻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之间。每个中间齿轮126都由设置在每个次圆柱120的左侧壁上的支撑轴127可旋转地支撑,并且与两个前后侧的每一侧上的相应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啮合。
如在图9中所示,在最后面的次圆柱120的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右端部中,搅拌器传动齿轮128不可相对旋转地附接到从最后面的次圆柱120的右侧壁突出的部分。
如在图13中所示,接纳部侧搅拌器124设置在每个接纳部侧旋转轴123上。接纳部侧搅拌器124由具有柔性的胶片或此类材料制成,形成以接纳部侧旋转轴123为中心在径向方向上更长的总体矩形形状,并且从左侧观察在逆时针方向上弯曲。
如在图10(b)中所示,后视图中具有总体矩形形状的接纳部侧连通孔121形成在最后面的次圆柱120的后端部中。显影剂容纳部88连接到显影剂通过部87的内圆柱部90,从而接纳部侧连通孔121和内圆柱部90的通过部侧连通孔94彼此连通。即,显影剂容纳部88的内部通过接纳部侧连通孔121和通过部侧连通孔94与显影剂通过部87的内圆柱部90的内部连通。
突出到右侧的支撑轴129设置在显影剂容纳部88和内圆柱部90之间的连接部中,具体地,设置在最后面的次圆柱120的右侧壁和内圆柱部90的右侧内侧壁93之间的连接部(见图10(a))中。支撑轴129具有可旋转地附接到其上的中间齿轮130。如在图12中所示,中间齿轮130与搅拌器传动齿轮128和通过部侧搅拌器齿轮63啮合。
(3-2-3)把手
如在图9中所示,把手89形成侧面观察的环形,在宽度方向上狭窄,并且设置在最前面的次圆柱120的前侧部(相对于主体外壳2在分离方向上色粉盒8的下游端部)的两横向端部的每个端部上。具体地,每个把手89从最前面的次圆柱120的上端部朝向前侧水平延伸,然后逐渐向下圆形弯曲地连接到该次圆柱120的前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部分。
(3-2-4)色粉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附接/分离
(3-2-4-1)色粉盒附接到主体外壳
首先,如在图3中所示,主体外壳2的盖子17枢轴转动到上述盖打开位置以打开盒安装口16。如在图9(a)中所示,外圆柱部91处于盒闸门关闭位置的色粉盒8的把手89被握持。当色粉盒8保持在水平姿态时,使盒脊117和在中间次圆柱120的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右端部(称为右引导部131)接纳在接纳部右侧壁21的右引导槽30(见图3)中。如在图11(a)中所示,然后使中间次圆柱120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接纳在齿轮接纳槽24中(见图4),然后使中间次圆柱120中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左端部(称为左引导部132)接纳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左引导槽28(见图3)中。
然后色粉盒8被推到后侧以插入盒接纳空间27(见图4)。此时,盒脊117和右引导部131(见图12)被沿右引导槽30引导(见图8(b)),左引导部132(见图12)被沿左引导槽28引导(见图6(b))。这样就将色粉盒8水平移动到盒接纳空间27的后侧。
随后,当色粉盒8被向后压时,盒脊117(见图12)通过右引导槽30(见图8(b)),然后接纳在枢轴板关闭位置中的枢轴板48的枢轴板引导槽49中。
当色粉盒8进一步被向后压时,左引导部132(见图12)爬上定位凸出29(见图6(b)),然后与左引导槽28的后端边缘接触。同时,盒凸出116(见图12)在外壳闸门关闭位置适配到外壳闸门37的适配孔43(见图5)中。盒脊117(见图12)处于接纳在枢轴板引导槽49(见图8(b))中而没有从枢轴板引导槽49有任何突出。即,盒脊117接纳在枢轴板引导槽49中,从而色粉盒8的外圆柱部91(见图9(a))和盖子17(见图3)由传动构件25连接。
进一步,中间次圆柱120上比其它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向左侧突出更多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图11(a))的一部分与驱动力输入齿轮36(见图4)啮合。这样就完成将色粉盒8接纳在盒接纳空间27中。此时,在显影剂通过部87(具体地,外圆柱部91的左侧内侧壁93)中,色粉盒8在其纵向方向上(轴向方向,也就是宽度方向)与作为显影剂载体的实例的后述的显影辊154(见图1)相对。
在色粉盒8完全接纳在盒接纳空间27中的状态下,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盖子17枢轴转动到盖关闭位置,如在图8(b)中所示。因而,如上所述,处在枢轴板关闭位置的枢轴板48枢轴转动到图8(a)中所示的枢轴板打开位置。在盒脊117接纳在枢轴板48的枢轴板引导槽49(与其接合)的状态下,外圆柱部91(见图9(a))连同枢轴板48枢轴转动到枢轴板打开位置一起(也就是,由于传递了盖子17枢轴转动产生的动力)枢轴转动到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9(b))。然后,如在图6(b)中所示,在外圆柱部91的盒凸出116(见图13(a))适配在适配孔43中(与其接合)的状态下,外壳闸门37连同外圆柱部91枢轴转动到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13(b))一起枢轴转动到图6(a)中所示的外壳闸门打开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如在图10(c)中所示,主体外壳2的外壳馈送孔33通过外壳闸门馈送孔41和色粉盒8的盒闸门馈送孔118与盒馈送孔96连通。还有,主体外壳2的外壳返回孔34通过外壳闸门返回孔42和色粉盒8的盒闸门返回孔119与盒返回孔112连通。
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关闭盒安装口16,从而完成将色粉盒8附接到主体外壳2。此时,色粉盒8的把手89前后方向上与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相对并且相邻(见图8(a))。
(3-2-4-2)从主体外壳分离色粉盒
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枢轴转动到盖打开位置以打开盒安装口16(见图8(b))。这样就从盒安装口16暴露把手89,并且将处在枢轴板打开位置的枢轴板48枢轴转动到枢轴板关闭位置。在盒脊117接纳在枢轴板48的枢轴板引导槽49中(与其接合)的状态下,外圆柱部91连同枢轴板48枢轴转动到枢轴板关闭位置一起(也就是,由于传递了盖子17枢轴转动产生的动力)枢轴转动到盒闸门关闭位置(见图9(a))。然后,在外圆柱部91的盒凸出116(见图9)适配在适配孔43中(与其接合)的状态下,外壳闸门37连同外圆柱部91枢轴转动到盒闸门关闭位置一起枢轴转动到外壳闸门关闭位置(见图6(b))。
因而,都在主体外壳2中的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由外壳闸门37关闭(见图6(b)),都在色粉盒8中的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由外圆柱部91关闭(见图13(a))。因此,外壳馈送孔33和盒馈送孔96不再彼此连通,相似地,外壳返回孔34和盒返回孔112也不再彼此连通。
此后,握持把手89将色粉盒8拉到前侧(见图8(b))。因而,左引导部132(见图12)爬上定位凸出29(见图4),然后沿左引导槽28引导到前侧。盒脊117和右引导部131(见图12)被沿右引导槽30(见图8(b))引导(盒脊117还被沿枢轴板引导槽49引导)。这样就将色粉盒8水平移动到盒接纳空间27中的前侧。
然后,左引导部132(见图12)离开左引导槽28(见图4),盒脊117和右引导部131(见图12)离开右引导槽30(见图4)。进一步,当中间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离开齿轮接纳槽24(见图4)时,色粉盒8从盒接纳空间27取出。
这样就完成从主体外壳2分离色粉盒8。
(3-3)处理部
在下文的描述中描述色粉盒8附接在主体外壳2中的状态。即,如在图10(c)中所示,在该状态下,主体外壳2的外壳馈送孔33与色粉盒8的盒馈送孔96连通,主体外壳2的外壳返回孔34和色粉盒8的盒返回孔112连通。
处理部9设置在主壳体2中盒接纳空间27的左侧。如在图1中所示,所设置的处理部9的前部从上面与扫描部80重叠,进一步,其后部从上面与馈纸盘51重叠。
如上所述,处理部9可分离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中,并且整体包括鼓部133和显影部134。
(3-3-1)鼓部
图14显示了从图1中摘引的处理部。
如在图14中所示,鼓部133配备鼓壳135,并进一步包括感光鼓136、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转印辊138和清洁刷139,以上部件都设置在鼓壳135中。
鼓壳135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盒状形状并且在前侧和后侧打开。
用来自扫描部80(见图1)的激光束照射后述的感光鼓136的激光束入口141形成在前后方向上鼓壳135底壁的中间。第一通过口142在鼓壳135的顶壁(上壁)的后端边缘和后述的显影部134的显影剂外壳152的顶壁的前端边缘之间开口。第二通过口143在鼓壳135的前壁中开口。第一通过口142和第二通过口143各自形成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形状。
在鼓壳135中,由左侧壁、右侧壁和底壁、前壁和顶壁的各个前半部分限定的部分是鼓接纳部144。鼓接纳部144容纳感光鼓136、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转印辊138和清洁刷139。
还有,在鼓壳135中,由左侧壁、右侧壁和底壁的各个后半部分限定的部分是显影剂盒设置部145。显影剂盒设置部145具有设置在其中的显影部134。显影剂盒设置部145形成在上侧打开的前剖视图中的平底U形的底框架形状。
鼓接纳部144和显影剂盒设置部145彼此连通。
感光鼓136形成圆柱形状,并且包括鼓体146和鼓轴147。鼓体146由具有聚碳酸脂等的最外层表面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形成。鼓轴147由金属制成,并且在鼓体146的轴向中心处沿鼓体146的轴向方向(宽度方向)延伸。
鼓轴147的两轴向端部分别在宽度方向上支撑在鼓壳135的两侧壁上,并且鼓体146相对于鼓轴147可旋转地支撑。因而,感光鼓136设置在鼓壳135中并可绕鼓轴147旋转。进一步,通过输入来自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可旋转地驱动感光鼓136。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在感光鼓136下方倾斜向前的位置支撑在鼓壳135的底壁上,与感光鼓136间隔且相对而没有接触感光鼓136。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包括放电丝148和栅极149。放电丝148设置成与感光鼓136间隔且相对。栅极149设置在放电丝148和感光鼓136之间,并且控制从放电丝148向感光鼓136的电荷数量。
在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中,偏置电压施加到栅极149,同时,高压施加到放电丝148以在放电丝148中造成电晕放电,从而以均匀的正向极性充电感光鼓136的表面。
在鼓壳135中,转印辊138设置在感光鼓136上方,在上下方向上以接触关系与感光鼓136相对,并且设置成在其本身和感光鼓136之间形成辊隙。该辊隙用作上述的感光鼓136和转印辊138之间的转印位置。
转印辊138包括辊轴150和橡胶辊体151。辊轴150由金属制成,且在宽度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在鼓壳135的两侧壁上。橡胶辊体151由用于覆盖辊轴150的导电橡胶材料形成。
在转印期间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辊138。通过输入来自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旋转驱动转印辊138。
清洁刷139附接到鼓壳135的前壁并且设置在感光鼓136的前侧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上方的斜前侧上而与感光鼓136接触。
(3-3-2)显影部
在鼓壳135的显影剂盒设置部145中,显影部134与鼓部133为一整体。
显影部134包括显影剂盒外壳152,并进一步包括馈送辊153、显影辊154、层厚调节刀片155、馈送螺旋输送器156和返回螺旋输送器157,以上部件都设置在显影剂盒外壳152中。
显影剂盒外壳152形成侧视图中的总体矩形形状和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盒形。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前壁具有在前视图中宽度方向上更长的矩形的显影剂盒连通孔158。显影剂盒外壳152的顶壁(上壁)形成向上凸起弯曲的侧视图中的圆弧形。向上突出的定距片64设置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顶壁的两个侧向端部的每个端部上。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内部,形成侧剖视图中具有总体L形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显影剂盒分隔壁159,并且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内部由显影剂盒分隔壁159分隔成显影腔160和色粉馈送腔161。
色粉馈送腔161定位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后端部和上端部,并且具有侧剖视图中的总体矩形。在上下方向上穿透显影剂盒分隔壁159的色粉连通孔162形成在显影剂盒分隔壁159的左端部的下端部中,并且显影腔160和色粉馈送腔161通过色粉连通孔162彼此连通。显影辊154、馈送辊153、层厚度调节刀片155和返回螺旋输送器157设置在显影腔160中,而馈送螺旋输送器156设置在色粉馈送腔161中。
显影辊154设置在显影腔160的前侧部中,其前端部通过显影剂盒连通孔158暴露到前侧,并且从后侧因受压与感光鼓136接触。通过用由诸如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构件制成的橡胶辊体164覆盖金属显影辊旋转轴163获得显影辊154。显影辊旋转轴163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两个横向侧壁上。通过将来自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输入到显影辊旋转轴163而旋转驱动显影辊154。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来自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的没有显示的高压电路板的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辊154上。
馈送辊153从斜下后侧与显影辊154相对,并且因受压而与显影辊154接触。通过用由导电海绵构件制成的海绵辊体166覆盖金属馈送辊旋转轴165获得馈送辊153。馈送辊旋转轴165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两个横向侧壁上。通过将来自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输入到馈送辊旋转轴165而旋转驱动馈送辊153。
层厚调节刀片155包括刀片体167和压力部168。刀片体167具有支撑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顶壁上的近端部并且由金属叶片弹簧构件制成。压力部168设置在刀片体167的远端部并且形成由绝缘硅橡胶制成的总体矩形的截面。在层厚调节刀片155中,在馈送辊153上方,压力部168通过刀片体167的弹力因受压而与显影辊154的表面接触。
馈送螺旋输送器156整体包括在宽度方向更长的馈送侧旋转轴169和馈送侧传输部170。馈送侧旋转轴169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两横向侧壁上。在馈送侧旋转轴169的外圆周表面上,馈送侧传输部170沿馈送侧旋转轴169的轴向方向以螺旋方式形成。在馈送侧旋转轴169的左端部中设置齿轮部(没有显示),主体外壳2中的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通过该齿轮部传递。这样就旋转驱动馈送螺旋输送器156。用于使色粉馈送腔161的内部与外侧连通的显影剂盒馈送孔171形成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右侧壁的与馈送螺旋输送器156相对的部分中。在处理部9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的状态下,显影剂盒馈送孔171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馈送孔33相对且连通(见图10(c))。
返回螺旋输送器157设置在馈送辊153上方和馈送螺旋输送器156下方,并且整体包括在宽度方向上更长的返回侧旋转轴172和返回侧传输部173。返回侧旋转轴172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两个横向侧壁上。返回侧传输部173在返回侧旋转轴172的外圆周表面上沿返回侧旋转轴172的轴向方向以螺旋方式(在与馈送侧传输部170相反的方向上的螺旋)形成。在返回侧旋转轴172的左端部中设置齿轮部(没有显示),通过该齿轮部传递主体外壳2中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这样就旋转驱动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用于使显影腔160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显影剂盒返回孔174形成在显影剂盒外壳152的右侧壁的与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相对的部分。在处理部9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的状态下,显影剂盒返回孔174在宽度方向上与外壳返回孔34相对且连通(见图10(c))。
(3-3-3)显影/转印操作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驱动电机(没有显示)被驱动而使驱动力输入齿轮36(见图6(a))以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就将来自驱动力输入齿轮36的驱动力传递到与驱动力输入齿轮36啮合的中间次圆柱120的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见图13(b)),从而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以左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该驱动力通过中间齿轮126传递到最前和最后的次圆柱120的各个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如在图13(b)中所示。因而,在每个次圆柱120中,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以左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并且接纳部侧旋转轴123和接纳部侧搅拌器124与接纳部侧搅拌器齿轮125一起以左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每个次圆柱120中,色粉由接纳部侧搅拌器124搅拌然后向后移动。即,当考虑整个显影剂容纳部88时,色粉从前侧移动到后侧,且如在图10(a)中所示,色粉通过通过部侧连通孔94和接纳部侧连通孔121提供到显影剂通过部87的内圆柱部90内部。
在最后的次圆柱120中,搅拌器传动齿轮128随着接纳部侧旋转轴123的旋转以右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用于旋转搅拌器传动齿轮128的驱动力通过中间齿轮130(见图12)传递到通过侧搅拌器齿轮63,从而以右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驱动通过侧搅拌器齿轮63旋转。这样就使通过部侧旋转轴103,返回侧搅拌器104和馈送侧搅拌器105以右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与通过侧搅拌器齿轮63一起旋转。因此,在内圆柱部90中,馈送侧区域101中的色粉由馈送侧搅拌器105搅拌,然后通过分隔壁97中的切口65提供到传输壁99上。这样提供到传输壁99上的色粉通过其自身的重力沿传输壁99向下向后移动到左侧,然后传输到盒馈送孔96。这样传输的色粉被从盒馈送孔96提供,如图10(c)的实线所示,然后水平地通过盒闸门馈送孔118、外壳闸门馈送孔41、外壳馈送孔33和显影剂盒馈送孔171到达左侧,释放到处理部9的色粉馈送腔161中(见图14)。
另一方面,返回侧区域100中的色粉由返回侧搅拌器104搅拌,然后通过连通区域102(见图10(a))提供到馈送侧区域101。
这样释放到色粉馈送腔161中的色粉由被旋转驱动的馈送螺旋输送器156的馈送侧传输部170传输到色粉馈送腔161中的左侧,如在图14中所示。在色粉馈送腔161的左端部中,这样传输的色粉向下通过色粉连通孔162移动,然后传输到显影腔160而被提供到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的左端部。这样提供到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的左端部的色粉被提供到设置在返回螺旋输送器157下方的馈送辊153,同时由被旋转驱动的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的返回侧传输部173传输到右侧。
如图10(c)的虚线箭头所示,到达显影剂盒返回孔174而没有被提供到馈送辊153的色粉水平地通过外壳返回孔34、外壳闸门返回孔42和盒闸门返回孔119到达右侧。此后,色粉通过盒返回孔112,然后被接纳在色粉盒8的返回侧区域100中。如上所述,这样接纳在返回侧区域100中的色粉被提供到馈送侧区域101,然后又一次传输到色粉馈送腔161。即,没有提供到馈送辊153的色粉在显影部134(见图14)和色粉盒8之间循环。到达显影剂盒返回孔174的色粉包括通过上述色粉循环由返回侧传输部173传输的一部分,和留在显影腔160中但是由返回侧传输部173传输而到达显影剂盒返回孔174的一部分。
如在图14中所示,提供到馈送辊153的色粉然后通过馈送辊153的旋转提供到显影辊154。此时,色粉在馈送辊153和向其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辊154之间被正向摩擦充电。被这样摩擦充电的色粉随着显影辊154的旋转进入层厚调节刀片155的压力部168和显影辊154的橡胶辊体164之间。然后,色粉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薄层并被携带在显影辊154的橡胶辊体164上。
另一方面,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通过施加充电偏压产生电晕放电以均匀地正向充电感光鼓136的鼓体146的表面。随着鼓体146的旋转,其表面由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均匀地正向充电,并且被从扫描部80的发射窗口(没有显示)发射并且穿过激光束进入口141进入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曝光。因而,在其上形成与将要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当鼓体146进一步旋转时,显影辊154随后旋转以相对的关系与感光鼓136接触。此时,携带在显影辊154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被提供到形成在鼓体146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因而,色粉将鼓体146上的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从而鼓体146通过反转显影在其表面上携带色粉图像。
此后,在已经由配准辊58(见图1)传输并且从第一通过口142进入鼓壳135的纸张3通过感光鼓136和转印辊138之间的转印位置的同时,携带在感光鼓136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到转印辊138的转印偏压转印到纸张3上。
如在图1中所示,纸张3绕分离辊52以大体U形翻转到前侧,然后行进到处理部9上方。纸张3然后通过显影部134的顶壁的上表面和扫描单元7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此后通过鼓部133的第一通过口142到达转印位置。所述间隙通过使显影部134的定距片64邻靠扫描单元7的下表面(后述的纸张传输引导件195)而限定。间隙的尺寸等于定距片64的突出量。
色粉图像已经转印在其上的纸张3被从第二通过口143排出鼓壳135(见图14),然后传输到定影部82。
在转印操作后留在感光鼓136上的色粉由显影辊154回收。进一步,在转印操作后来自纸张3的沉积在感光鼓136上的纸张灰尘由清洁刷139移除。
(3-4)定影部
定影部82设置成相邻于扫描部80从而从上面重叠扫描部80,并且被设置在处理部9的前侧(也就是,相对于感光鼓136的显影辊154的相对侧)。定影部82包括定影框架180,加热辊181、压力辊182和纸张排出辊设置在该定影框架180中。
加热辊181包括其表面涂有氟烃树脂的金属管和插入在金属管中用于加热的卤素灯。加热辊181通过输入来自驱动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旋转驱动。
压力辊182设置在加热辊181上方与其成相对关系从而按压加热辊181。压力辊182包括金属辊轴和由橡胶材料制成并且覆盖辊轴的橡胶辊体。压力辊182根据加热辊181的旋转驱动而被驱动。
纸张排出辊183包括两个辊,并且相对于加热辊181和压力辊182设置在纸张3的传输方向的下游侧(前侧)。
在定影部82中,当纸张3通过加热辊181和压力辊182之间时,在转印位置转印到纸张3上的色粉图像被热定影到纸张3上。色粉图像已经定影在其上的纸张3由纸张排出辊183通过排出口184朝向纸张排出盘185传输,如下文所述。
(4)排出部
排出部6包括排出口184和主体外壳2的前侧(也就是,相对于定影部82与感光鼓136相对的一侧)的纸张排出盘185。
如在图2中所示,主体外壳2的前侧壁14包括宽度方向上在其两端部的两个前端壁186。上述盒安装口16形成在右侧前端壁186中。向后凹入的纸张排出盘185形成在前侧壁14的一部分中,该部分在宽度方向上夹在两个前侧壁186之间。如在图1中所示,纸张排出盘185设置成与纸张馈送盘51和扫描部80的前侧部分重叠。
具体地,纸张排出盘185包括排出底壁187、两个排出侧壁188和排出后壁189。排出底壁187形成平面图中的矩形板形状,从由前侧壁14中的两个前端壁186的横向夹在中间的部分的上端边缘连续地向后延伸。
两个排出侧壁188从排出底壁187的两个横向端边缘向上延伸并且彼此相对。
排出后壁189形成前视图中的矩形板形状,从排出底壁187的后端边缘连续地向上延伸,并且在排出侧壁188之间延伸。排出后壁189包括形成其下半部的第一排出后壁190,和形成其上半部的第二排出后壁191。排出后壁189相邻于定影部82并且在其前面。
第一排出后壁190的上端边缘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排出后壁191的下端边缘间隔并且相对。该间隔大于纸张3的厚度,且用作使定影部82和纸张排出盘185彼此连通的排出口184。
在定影部82中热定影的纸张3通过排出口184由纸张排出辊183排出到纸张排出盘185的排出底壁87上。
当扫描单元7关闭和主体外壳2的处理部安装口11关闭时,纸张排出盘185向前侧打开。此外,当扫描单元7打开以打开处理部安装口11时,纸张排出盘185也向上侧打开。
(5)扫描单元
(5-1)扫描单元的总体结构
扫描单元7包括文档板192和可打开地支撑在文档板192上的文档压盖193。
文档板192具有平面视图中的矩形厚板形状,在其上表面上形成设置文档的玻璃表面194,并且在其下表面上形成纸张传输引导件195。
通过在文档板192中嵌入玻璃板形成玻璃表面194,从而文档板192的上表面平整。玻璃表面194具有平面视图中的矩形,并且设置成其纵向方向沿文档板192的纵向方向。
文档板192还具有用于读取文档的CCD传感器(没有显示),和用于在与玻璃表面194相对的状态下扫描CCD传感器(没有显示)的扫描电机(没有显示),两个部件都设置在其中。
CCD传感器(没有显示)支撑在玻璃表面194的内侧(下侧),从而可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正常地定位在玻璃表面194的左端。在通常的文档读取期间,扫描电机(没有显示)在与玻璃表面194相对的状态下从左侧朝右向扫描文档。
所形成的纸张传输引导件195在左右方向上更长并且向上凸起弯曲,从而在扫描单元7关闭和主体外壳2的上部中的处理部安装口11相应关闭的状态下沿显影部134中显影剂盒外壳152的顶壁的上表面成间隔关系。
如在图2中所示,文档压盖193形成具有与文档板192相同形状的平面视图中的矩形薄板的形状,并且用于自动读取文档的ADF(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文档馈送器))装置196设置在其上表面上的左侧端处。ADF装置196包括外壳197、文档传输辊(没有显示)、文档传输电机(没有显示)和文档探测传感器(没有显示)。外壳197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更长的盒状形状,其中设置文档传输辊(没有显示)和文档传输电机(没有显示)。备用文档托盘198设置在外壳197的右侧壁上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部。备用文档托盘198具有平面视图中的大体梯形薄板形状,总体梯形的基部由作为近端边缘的ADF装置196支撑,并且其远端部朝向右侧总体水平地延伸,并且备用文档托盘198允许文档以堆叠方式放置。
在外壳197的右侧壁中,为了将文档输入外壳197中而打开的文档输入口199形成在备用文档托盘198上方。在外壳197的右侧壁中,用于从外壳197排出文档的文档排出口200形成在备用文档托盘198下方。文档输入口199和文档排出口200每一个都形成前后方向上更长的矩形。
文档压盖193的后端部通过铰链201可摆动地支撑在文档板192的后端部上,其前端部具有形成凹槽的握持部70。
如在图1中所示,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以其后端部为支点绕铰链201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当通过握住握持部70向上抬起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时打开文档板192的玻璃表面194。当放下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时盖上文档板192的玻璃表面194。因而,文档压盖193可打开地覆盖文档板192的玻璃表面194。
(5-2)扫描单元中的普通文档读取
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向上抬起并且设定成将文档放置在玻璃表面194上。此后,放下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操作主体外壳2的操作面板13上的按钮。然后,扫描电机(没有显示)使CCD传感器(没有显示)在与文档相对的状态下从左侧到右侧扫描放置在玻璃表面194上的文档,从而读取文档的图像信息。
在读取文档后,文档压盖193的前端部再一次向上抬起以从玻璃表面194移除文档。当完成扫描时,扫描电机(没有显示)使CCD传感器(没有显示)自动移动到玻璃表面194的左端,然后CCD传感器(没有显示)停在旁边备用。
(5-3)扫描单元中的自动文档读取
在用ADF装置196的自动文档读取中,当文档探测传感器(没有显示)探测到文档已经设置在备用文档托盘198上时,与上述普通文档读取不同,CCD传感器(没有显示)固定在没有显示的自动文档读取位置。然后,当操作面板13上的按钮被操作时,驱动文档传输电机(没有显示),并且这样产生的驱动力旋转文档传输辊(没有显示)。通过文档传输辊(没有显示)的旋转文档被移动到左侧,然后通过图2中所示的文档输入口199输入到外壳197中。这样输入的文档通过文档传输路径(没有显示),并且当文档与CCD传感器(没有显示)相对时,CCD传感器(没有显示)扫描文档以读取其图像信息。此后,这样扫描的文档从文档排出口200传输到右侧,然后排出到文档板压盖193的上表面上。
(5-4)基于所读取文档的图像信息的图像形成
在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部5中,基于由CCD传感器(没有显示)这样读取的文档的上述图像信息产生图像数据,并且在上述纸张3上形成图像。
2、操作和效果
(1)操作和效果1
在激光打印机1中,色粉盒8设置成与显影辊154在宽度方向上(显影辊154的纵向方向)成相对关系(见图8)。与色粉盒8设置成与显影辊154在上下方向上(与显影辊154的纵向方向相交的相交方向)成相对关系的情况相比,这样做使激光打印机1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而,能够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尺寸。
通过水平地通过色粉盒8的盒馈送孔96(见图10(c))能够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辊154。因此,与通过从盒馈送孔96落下色粉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辊154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色粉盒8和激光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在色粉盒8中,容纳色粉的显影剂容纳部88在前后方向上从显影剂通过部87延伸。这样就抑制激光打印机1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增加,同时,能够在色粉盒8(见图9)中容纳充足数量的色粉。
仅通过枢轴转动外圆柱部91的简单操作就能够打开/关闭两者都形成在内圆柱部90的内侧壁93中的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从而允许或禁止显影剂通过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见图11)。
如果搅拌机构98设置在内圆柱部90中,则可以要求用于防止搅拌机构98与内圆柱部90的枢轴转动连同枢轴转动的特别结构(见图10)。然而,通过该色粉盒8,没有枢轴转动内圆柱部90而枢轴转动外圆柱部91以打开/关闭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从而能够简化搅拌机构98。
色粉通过盒馈送孔96提供到显影辊154,以及通过盒返回孔112从显影辊154接收。这样就使色粉在显影辊154和色粉盒8之间循环(见图10(c))。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色粉。进一步,在显影部134中,可以抑制已经损耗或品质恶化的色粉停滞在一处。由于色粉盒8和显影辊154水平定位在大体相同的高度,因此不必在色粉提供侧(用于向显影辊154提供色粉)和在色粉返回侧(用于从显影辊154接收色粉)反抗重力传输色粉。
通过用传输壁99将色粉传输到盒馈送孔96(见图10(c)),色粉能够可靠地从盒馈送孔96提供到显影辊154。
内圆柱部90的内部由分隔壁97分隔成返回侧区域100、馈送侧区域101和连通区域102(见图10(a))。返回侧区域100从显影辊154接收色粉。色粉由返回侧搅拌器104搅拌然后提供到连通区域102,随后从连通区域102提供到馈送侧区域101。在馈送侧区域101中,接收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88中的色粉和通过连通区域102从返回侧区域100提供的色粉。这些色粉由馈送侧搅拌器105搅拌然后提供到传输壁99。这样提供的色粉由传输壁99传输到盒馈送孔96,此后被提供到显影辊154(见图10(c))。
因此,从显影辊154接收的色粉能够可靠地循环,同时,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88中的色粉能够提供到显影辊154。
在色粉盒8中,把手89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前端部(分离方向的下游端部)(见图8)。这样允许容易地接近把手89,进一步,操作把手89使色粉盒8容易附接到主体外壳2和从主体外壳2分离。
(2)操作和效果2
在激光打印机1中,色粉盒8设置成在宽度方向(显影辊154的纵向方向)上与显影辊154相对(见图8)。与色粉盒8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与显影辊154的纵向相交的相交方向)上与显影辊154成相对关系的情况相比较,这样使打印机1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可以减小激光打印机1的尺寸。
随着激光打印机1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减小,色粉盒8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也减小。但是,由于色粉盒8从显影辊154前后延伸至纸张排出盘185,可以增加色粉盒8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因此,在色粉盒8中可以保持足够量的色粉。
进一步,由于色粉盒8可从用户容易达到的前侧(纸张排出盘185的一侧)可分离地安装,因此可以容易地更换色粉盒8。因此,可以改进激光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见图8)。
由于纸张馈送盘51可从用户容易达到的与色粉盒8可分离地安装相同的一侧的前侧可分离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见图1),因此可以容易地附接/分离纸张馈送盘51。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激光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在激光打印机1中,纸张馈送盘51的前侧部在上下方向上与纸张排出盘重叠,因此激光打印机1能从主体外壳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排出纸张3,该方式被称为内部纸张排出。
因此,可以减小激光打印机1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而达到激光打印机1的进一步小型化。
由于操作面板13设置在与色粉盒8可分离地安装的一侧相同的用户容易到达的一侧上,因此可以容易地操作操作面板13。因此,可以进一步改进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性。
盒安装口16设置在主体外壳2前侧在前后方向上与色粉盒8相对的位置。色粉盒8可以通过盒安装口16附接到主体外壳2和从主体外壳2分离(见图8)。
在激光打印机1中设置可打开地覆盖盒安装口16的盖子17。通过由盖子17关闭盒安装口16,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的色粉盒8能可靠地容纳在主体外壳2中。
进一步,在关闭盒安装口16的状态(在盖子关闭位置)中,色粉盒8被延伸到相邻于盖子17的位置。因此,可以在色粉盒8中保持更充足的色粉。进一步,当盖子17被打开以打开盒安装口16时,色粉盒8从盒安装口16暴露。这样使色粉盒8立即可达,从而实现激光打印机1操作性的进一步改进。
色粉盒8也有设置在与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相对的位置上的把手89,从而当打开盖子17时,把手89即暴露并能够被抓住,并且通过抓住把手89可容易地附接/分离色粉盒8。因此,可进一步改进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性。
由扫描单元7读出的文件的图像信息可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从而可将激光打印机1用作多功能机,该多功能机也可作为复制单元(见图1)。
另外,在激光打印机1中,虽然扫描单元7设置在主体外壳2上方,但色粉盒8在前后方向上附接/分离。因此,虽然激光打印机1是多功能机,但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紧凑,并且同时色粉盒8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得较大,从而允许色粉盒8保持更充足量的色粉。在色粉盒8的附接/分离过程中,色粉盒8上方的扫描单元7不需要缩回,从而能改进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性。进一步,色粉盒8上部的位置靠近扫描单元7,从而能增加色粉盒8的色粉容量。
(3)操作性和效果3
在激光打印机1中,当打开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时(外壳闸门37被枢轴转动到外壳闸门打开位置,并且外圆柱部91被枢轴转动到盒闸门打开位置),外壳馈送孔33和盒馈送孔96被打开以互相连通(见图10(c))。因此,通过外壳馈送孔33和盒馈送孔96,可将容纳在色粉盒8中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辊154。另一方面,当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时(外壳闸门37被枢轴转动到外壳闸门关闭位置,并且外圆柱部91被枢轴转动到盒闸门关闭位置),盒馈送孔33和盒反馈孔96关闭(见图6(b)和11(a))。这样能限制色粉在主体外壳2和色粉盒8之间移动。因此,当将色粉盒8附接到主体外壳2和将其从中分离时,能阻止色粉从主体外壳2和色粉盒8泄漏。进一步,在盖子17打开的状态总是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从而能可靠地阻止色粉泄漏。
因此,当打开/关闭可打开地覆盖盒安装口16的盖子17时,与盖子17的打开/关闭操作连同一起打开/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即,通过简单地打开和关闭盖子17即可打开和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因此,可容易地打开和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
色粉盒8中的外圆柱部91的打开使主体外壳2的外壳闸门37打开,而外圆柱部91的关闭使外壳闸门37关闭。因此,由于外壳闸门37与外圆柱部91的打开和关闭互相联动,就能可靠地打开/关闭外壳闸门37和外圆柱部91。因此,即使在色粉盒8未安装到主体外壳2的状态下打开/关闭盖子17,外壳闸门37也不打开,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色粉从主体外壳2泄漏。
在色粉盒8中,当打开/关闭外圆柱部91时,与外壳闸门37接合的盒凸出116与外圆柱部91的打开/关闭操作连同地打开/关闭外壳闸门37(见图6和13)。
因此,通过仅在色粉盒8中设置盒凸出116这样的简单结构,外壳闸门37能与外圆柱部91连同可靠地打开/关闭。
盒凸出116设置在外圆柱部91中,从而能简化结构。
进一步,外圆柱部91和盖子17通过传动构件25连接,从而将在打开/关闭盖子17的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动力传递到外圆柱部91,因此能用该动力可靠地打开/关闭外圆柱部91(见图8和9)。
因此,没有必要在色粉盒8中设置用于操作外圆柱部91的打开/关闭的构件,从而能减少在主体外壳2中未安装色粉盒8时外圆柱部91被意外打开的可能性。结果,能可靠地阻止色粉从色粉盒8泄漏。
传动构件25使以互相间隔的关系设置外圆柱部91和盖子17变得可能,从而改进设计中的灵活性(见图7)。
在色粉盒8中,当打开/关闭盖子17时,与传动构件25接合的盒脊117通过在盖子17的打开/关闭操作过程中产生然后由传动构件25传递的动力打开/关闭外圆柱部91(见图8和9)。
因此,通过仅在色粉盒8中设置盒脊117这样的简单结构就能与盖子17的打开/关闭操作连同可靠地打开/关闭外圆柱部91。在打开外圆柱部91的状态下,盒脊117的位置垂直于色粉盒8的附接/分离方向,从而阻止色粉盒8移动到附接/分离方向。这样也能阻止外壳馈送孔33和盒馈送孔96在色粉盒8的安装过程中移动它们的位置。
进一步,由于盒脊117设置在外圆柱部91中,因此结构能被简化。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操作面板13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壁10上。但是,也可以设置在文档板192上。在该情况中,操作面板13与扫描单元7一起移动,从而处理部安装口11可宽广地打开,从而使更换色粉盒8更容易。
在上述实施例中,处理部9整体包括鼓部133和显影部134,并且可分离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此外,在激光打印机1中,例如,在鼓部133安装到主体外壳2中的状态下,显影部134可以可分离地安装到鼓部133。
在前述实施例中,纸张馈送盘51能够可分离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中。但是,纸张馈送盘51可以与主体外壳2整体形成。在该情况中,在纸张馈送盘51中不形成前侧壁,纸张馈送盘51的内部向前侧打开,纸张3通过纸张馈送盘安装口15容纳在纸张馈送盘51中。
另一方面,纸张排出盘185与主体外壳2整体形成。但是,纸张排出盘185可以采用诸如在纸张馈送盘51中的可分离的安装模式。
<第三实施例>
(1)色粉盒
图15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在其后左侧从斜上方观察的色粉盒的透视图:(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6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右侧剖视图:(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7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右侧视图:(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图18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的左侧视图:(a)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显影剂容纳部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状态。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色粉盒8包括两个分别具有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显影剂通过部87和显影剂容纳部88的结构的显影剂通过部202和显影剂容纳部203。
如图16(a)所示,显影剂容纳部203形成前后方向上更长的空心圆柱形。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在轴向(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面分别由在前视图中具有圆形的侧壁关闭。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前侧侧壁沿垂直方向形成平面,其后侧侧壁形成向后凸弯曲的曲面。总体具有反U形的把手204整体附接到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前侧侧壁上。
具体地,把手204通过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前侧侧壁的圆心,并且其两个末端部连接到前侧侧壁以便越过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前侧侧壁的圆心互相相对。
沿显影剂容纳部203的轴线前后延伸的搅拌器旋转轴205设置在显影剂容纳部203中。搅拌器旋转轴205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前后两个侧壁上。驱动力传递部227设置在搅拌器旋转轴205的后端部。驱动力传递部227形成在后视图中的总体″8″字形(见图15),并且在后侧从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后侧侧壁暴露到外侧。搅拌器旋转轴205包括前后延伸以在其径向外侧与搅拌器旋转轴205等距离间隔的搅拌器支撑部209。搅拌器支撑部209配备多个搅拌器210。每个搅拌器210形成总体矩形并由具有弹性的胶片制成,其径向外端边缘形成为向后侧径向向外倾斜。在这些搅拌器210中,径向相对于稍后描述的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的各个搅拌器210具有不同于其它搅拌器210的结构。与盒馈送孔96相对应的搅拌器210设置在搅拌器旋转轴205上,并且形成径向向外变窄的总体等边梯形。与盒返回孔112相对应的搅拌器210设置在搅拌器支撑部209上,并且形成带有线状物等的总体三角形框架的形状。
如图15(a)所示,上述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在形成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外圆周表面的接纳部圆柱壁206的后端部中形成并前后对齐。盒馈送孔96定位于盒返回孔112的后侧。在接纳部圆柱壁206中,径向向外突出的径向凸出207设置在从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在后视图中顺时针转移约90°的位置上。
如图16所示,在接纳部圆柱壁206的外圆周表面上,在从径向凸出207的前侧的位置上形成接合槽225。接合槽225沿接纳部圆柱壁206圆周延伸并且形成环状。如图15(a)所示,在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后侧侧壁上,在与径向凸出207相同的外圆周位置上设置向后突出的轴向凸出208。
显影剂通过部202形成具有比显影剂容纳部203稍大的直径的总体空心圆柱形,且其两个轴向(前后方向)端打开。
形成显影剂通过部202的外圆周表面的通过部圆柱壁211在前后方向上在从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后侧侧壁到接合槽225的范围内形成(见图16)。上述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关闭孔119在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后端部形成且前后对齐。盒闸门馈送孔118定位于盒闸门返回孔119的后侧。在通过部圆柱壁211中,径向向外突出的径向脊212设置在越过旋转轴与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孔119相对的一侧的位置。径向脊212从通过部圆柱壁211前端部延伸到后端部(见图17)。在通过部圆柱壁211中,径向穿透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径向凸出接纳槽213在从盒闸门返回孔119的向前位置到以在后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在相同外圆周上转移约90°的位置的范围中形成(见图18)。
如图16所示,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前端边缘和后端边缘全部向轴中心弯曲。
显影剂通过部202附接到显影剂容纳部203,从而通过部圆柱壁211覆盖接纳部圆柱壁206的外圆周表面的后端部。具体地,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前端边缘与接纳部圆柱壁206的接合槽225接合。另一方面,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后端边缘与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后侧侧壁的外围部接合。
驱动力传递部227和显影剂容纳部203的轴向凸出208从上述显影剂通过部202的后侧上的开口部向后暴露(见图15)。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径向凸出207从显影剂通过部202的径向凸出接纳槽213径向向外暴露。
显影剂容纳部203支撑在显影剂通过部202上,从而可在显影剂通过部202附接到显影剂容纳部203的状态下通过在通过部圆柱壁211的内圆周表面上圆周方向滑动接纳部圆柱壁206的外圆周表面而在盒闸门关闭位置(见图16(a))和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16(b))之间枢轴转动。当显影剂容纳部203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时,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由显影剂通过部202的通过部圆柱壁211的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孔119之外的一部分从径向外侧关闭(见图15(a))。把手204在上下方向上更长。另一方面,显影剂容纳部203从盒闸门关闭位置以在前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约90°的位置是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15(b))。当显影剂容纳部203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时,盒馈送孔96和盒闸门馈送孔118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对且连通。同时,盒返回孔112和盒闸门返回孔119在宽度方向上互相相对且连通。把手204在宽度方向上更长。
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径向凸出207随着显影剂容纳部203的枢轴转动在径向凸出接纳槽213内滑动。当显影剂容纳部203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见图18(a))时,径向凸出207邻靠径向凸出接纳槽213的上端边缘,而当显影剂容纳部203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见图18(b))时,径向凸出207邻靠径向凸出接纳槽213的下端边缘。
(2)盒接纳空间
图19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盒接纳空间应用到其上的激光打印机的前视图。图20显示沿图19中的线A-A的剖视示意图:(a)说明色粉盒容纳在盒接纳空间中以及盖子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状态;(b)说明色粉盒未容纳在盒接纳空间中以及盖子处在盖打开位置的状态。
在第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中,传动构件25未相应于色粉盒8安装,盒接纳空间27的内部也发生改变。
具体地,如图19所示,盒接纳空间27在前视图中被划分为总体圆形,左引导槽28和右引导槽30延伸到盒接纳空间27的后端侧(见图20(b))。与盒接纳空间27的正面形状相对应,接纳部上侧壁18,接纳部下侧壁19,接纳部左侧壁20和接纳部右侧壁21各自在前视图中弯曲。在盒接纳空间27中,如图20(b)所示,上述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后端部上形成并且前后对齐。外壳馈送孔33定位于外壳返回孔34的后侧。在接纳部左侧壁20中,沿接纳部左侧壁20在圆周上延伸的引导槽229在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向前的位置上形成。
所设置的具有不同于外壳闸门37的结构的外壳闸门226替代上述外壳闸门37。如图19所示,外壳闸门226整体包括圆弧壁228和后端壁214。圆弧壁228沿盒接纳空间27的正面形状形成在前视图中的总体圆弧形薄板的形状。圆弧壁228的前端边缘径向向外弯曲,并且如图20(b)所示,向后凹入的切口215形成在其圆周中心位置上。具有在前视图中总体凸圆样形状的后端壁214连接到圆弧壁228的后端边缘(见图19)。后端壁214沿色粉盒8的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后侧侧壁向后突起弯曲。后端壁214具有前视图中形成在圆弧壁228中的切口215附近的轴向凸出适配孔216(见图19)。
圆弧壁28的前端边缘适配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引导槽229中,因此外壳闸门226在盒接纳空间27中可圆周滑动地支撑在接纳部左侧壁20上。具体地,外壳闸门226可在外壳闸门关闭位置和外壳闸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轴转动。当外壳闸门226处在外壳闸门关闭位置时,圆弧壁228从右侧关闭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见图20(b))。另一方面,外壳闸门226从外壳闸门关闭位置以在前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枢轴转动90°的位置是外壳闸门打开位置。当外壳闸门226处在外壳闸门打开位置时,圆弧壁228定位在外壳馈送孔33和外壳返回孔34下方并且向右侧打开这些孔。
在盒接纳空间27中省略了驱动力输入齿轮36(见图6),驱动机构217被替代设置在外壳闸门226后侧。
驱动机构217包括齿轮支撑部218、第一齿轮219和第二齿轮220。
齿轮支撑部218形成在平面图中总体反L形薄板形并且整体包括第一支撑部221和第二支撑部222。
第一支撑部221形成前后延伸的在右侧视图中总体矩形,其左侧表面固定到接纳部左侧壁20。在宽度方向上穿透第一支撑部221和接纳部左侧壁20的第一支撑孔(未图示)形成在第一支撑部22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
第二支撑部22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在前视图中的总体矩形,其左端部连接到第一支撑部221的后端部。具有在前视图中的圆形并在前后方向上穿透第二支撑部222的第二支撑孔223形成在第二支撑部222的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中间。
第一齿轮219是锥齿轮,其齿轮齿形成部(齿部)在盒接纳空间27的内侧暴露。
第一齿轮219的旋转轴沿宽度方向通过第一支撑部221的第一支撑孔(未图示)插入,第一齿轮219由第一支撑部221可旋转地支撑。第一齿轮219的在其旋转轴方向上的齿部的相对一侧上的一部分设置在从接纳部左侧壁20的左侧并且连接到驱动电机(未图示)。
第二齿轮220是锥齿轮,其旋转轴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第二支撑部222的第二支撑孔223插入。第二齿轮220由第二支撑部222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齿轮220中,齿轮齿形成部(齿部)设置在从第二支撑部222的后侧,并且与第一齿轮219啮合而在平面图中总体垂直于第一齿轮219的齿部。关于第二齿轮220的旋转轴,从第二支撑部222的前侧上的部分形成具有大于第二支撑孔223的直径的圆柱形状,向后凹入的连接孔224形成在其前侧表面上。连接孔224形成在平面图中的″8″字形(见图19)。
在驱动机构217中,当驱动电机(未图示)被驱动时,第一齿轮219以在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齿轮220随着第一齿轮219的旋转以在后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3)色粉盒相对于主体外壳的附接/分离
首先,主体外壳2的盖子17枢轴转动到上述盖子打开位置,从而盒安装口16打开。于是,其中显影剂容纳部203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色粉盒8的把手204被握持(见图16(a)),并且使径向脊212(见图17(a))被接纳在接纳部右侧壁21的右引导槽30中,而色粉盒8保持水平姿态。同时,使径向凸出207(见图15(a))被接纳在接纳部左侧壁20的左引导槽28中。
然后色粉盒8被推到后侧并且插入盒接纳空间27中。此时,沿右引导槽30引导径向脊212(见图17(a)),沿左引导槽28引导径向凸出207(见图15(a))。因此,色粉盒8在盒接纳空间27中向后水平移动。
当色粉盒8被进一步推到后侧时,径向脊212接触右引导槽30的后端边缘。同时,径向凸出207适配在处于外壳闸门关闭位置的外壳闸门226的切口215中,轴向凸出208(见图15(a))适配在外壳闸门226的轴向凸出适配孔216中(见图19)。如图20(a)所示,然后色粉盒8的驱动力传递部227适配在驱动机构217的连接孔224中并且与其相接合。这样就完成将色粉盒8接纳到盒接纳空间27中。
在该完成状态下,扭动被握持的把手204,处在盒闸门关闭位置的显影剂容纳部203枢轴转动到盒闸门打开位置。在显影剂容纳部203的径向凸出207适配在切口215中(与其接合)且轴向凸出208适配在轴向凸出适配孔216中(与其接合)时,与显影剂容纳部203枢轴转动到盒闸门打开位置连同,外壳闸门226枢轴转动到外壳闸门打开位置。
在此状态下,主体外壳2的外壳馈送孔33(见图20(b))通过盒闸门馈送孔118与色粉盒8的盒馈送孔96连通。而且,主体外壳2的外壳返回孔34(见图20(b))通过盒闸门返回孔119与色粉盒8的盒返回孔112连通。此时,当盖子17枢轴转动到盖关闭位置时,完成色粉盒8到主体外壳2的安装。此时,色粉盒8的把手204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且邻近处在盖关闭位置的盖子17。
在此状态下,当驱动电机(未显示)被驱动时,其驱动力通过驱动机构217的第一齿轮219和第二齿轮220的连接孔224传递到色粉盒8的驱动力传递部227,并且旋转驱动力传递部227。随着驱动力传递部227的旋转,搅拌器旋转轴205和搅拌器210以后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搅拌色粉时搅拌器210的旋转向后移动显影剂容纳部203中的色粉,于是色粉被提供到盒馈送孔96。因此,如上所述,色粉被提供到显影部134一侧。进一步,来自显影部134一侧的色粉通过盒返回孔112被接收到显影剂容纳部203中。在显影部134中,显影剂盒馈送孔171和显影剂盒返回孔174(见图14)以与盒闸门馈送孔118和盒闸门返回馈送孔119相同的方式前后对齐,并且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盒馈送孔96和盒返回孔112相对应。因此,显影部134的内部结构包括馈送螺旋输送器156和返回螺旋输送器157的设置位置也发生变化以便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显影剂盒馈送孔171和显影剂盒返回孔174相对应。如上所述,与盒返回孔112相对应的搅拌器210形成框架样形状,因此阻止色粉被提供到盒返回孔112。
另一方面,当用于将色粉盒8容纳在盒接纳空间27中的程序被反向执行时,盖子17首先被枢轴转动到盖打开位置,从而打开盒安装口16。然后,扭动被握持的把手89,处在盒闸门打开位置的显影剂容纳部203被枢轴转动到盒闸门关闭位置,从而外壳闸门226被枢轴转动到外壳闸门关闭位置。此后,通过握持把手89和将色粉盒8拉到前侧,可从主体外壳2中分离色粉盒8。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和解释。前文的揭示内容不意于被精确遵循而限制本发明。根据前文所述,可以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化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所选择和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发明的要点和实践应用方案,允许该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以多种实施例和多种适合于预期的具体用途的替代利用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将由附后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定义。

Claims (2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剂载体,该显影剂载体通过向所述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和
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容纳将要提供到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并所述显影剂盒形成有用于在与所述显影剂载体水平相对的位置水平地通过显影剂的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显影剂盒包括:
显影剂通过部,该显影剂通过部中形成所述开口并允许显影剂通向该开口;和
显影剂容纳部,该显影剂容纳部从所述显影剂通过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的方向水平延伸,并且容纳显影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显影剂通过部包括:
内圆柱部,该内圆柱部包括具有一般圆柱形状的内圆柱壁,和闭合该内圆柱壁的两个轴向端部并且形成有所述开口的内侧壁,所述内圆柱部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连通;以及
外圆柱部,该外圆柱部包括以一般圆柱形状沿所述内圆柱部形成的外圆柱壁,和设置在该外圆柱壁的两个轴向端部的外部构件,所述外圆柱部容纳所述内圆柱部并可枢轴转动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开口包括:
用于向所述显影剂载体提供显影剂的馈送侧开口;和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的返回侧开口。
5.一种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容纳将要提供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并配置成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壳,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并所述显影剂盒形成有用于在与所述显影剂载体水平相对的位置水平地通过显影剂的开口,并且
该显影剂盒包括:
显影剂通过部,该显影剂通过部中形成所述开口并允许显影剂通向该开口;和
显影剂容纳部,该显影剂容纳部从所述显影剂通过部朝着垂直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的方向水平延伸,并且容纳显影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通过部包括:
内圆柱部,该内圆柱部包括具有一般圆柱形状的内圆柱壁,和闭合该内圆柱壁的两个轴向端部并且形成有所述开口的内侧壁,所述内圆柱部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连通;以及
外圆柱部,该外圆柱部包括以一般圆柱形状沿所述内圆柱部形成的外圆柱壁,和设置在该外圆柱壁的两个轴向端部的外部构件,所述外圆柱部容纳所述内圆柱部并可枢轴转动地打开和关闭所述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开口包括
用于向所述显影剂载体提供显影剂的馈送侧开口;和
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的返回侧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所述馈送侧开口传输显影剂的传输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该显影剂盒包括:
分隔壁,该分隔壁将所述内圆柱部的内部划分为返回侧区域、馈送侧区域和连通区域,其中所述返回侧区域用于接纳来自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所述馈送侧区域用于接纳将要提供到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所述连通区域使所述返回侧区域和所述馈送侧区域彼此连通;
馈送侧搅拌构件,该馈送侧搅拌构件搅拌所述馈送侧区域中的显影剂并且向所述传输构件提供显影剂;且
返回侧搅拌构件,该返回侧搅拌构件搅拌所述返回侧区域中的显影剂并且向所述连通区域提供显影剂。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把手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外壳的拆卸方向上的下游端部。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外壳;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剂载体,该显影剂载体以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关系安置,并且通过向所述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以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而形成显影剂图像;
转印构件,该转印构件以与所述图像载体相对的关系安置,并且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媒介;
定影单元,该定影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安置在显影剂载体的相反侧,并且将转印到记录媒介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上;
记录媒介排出部,该记录媒介排出部相对于所述定影单元安置在所述图像载体的相反侧,并且记录媒介被排出到该记录媒介排出部;和
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安置为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显影剂盒沿着从所述显影剂载体向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的安置方向延伸,配置成在安置方向上从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侧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外壳,并且容纳将要提供到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记录媒介馈送部,该记录媒介馈送部配置成从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侧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外壳,并且容纳将要馈送到所述转印构件的记录媒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记录媒介馈送部的一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安置方向和纵向方向的方向上与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交迭。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所述外壳的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侧上的操作部,该操作部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外壳的所述记录媒介排出部侧,在所述安置方向上与所述显影剂盒相对的位置形成外壳侧开口,该外壳侧开口用于通过所述显影剂盒,
设置有可打开地覆盖所述外壳侧开口的盖子,且
所述显影剂盒延伸到邻近于处于关闭所述外壳侧开口的状态的所述盖子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盒在与处于关闭所述外壳侧开口的状态的所述盖子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把手。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安置方向是一般的水平方向,且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方并且能读取文件的图像信息的图像读取单元。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载体,该图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剂载体,该显影剂载体通过向所述图像载体提供显影剂将静电潜像转化成可视图像;
外壳,该外壳容纳所述显影剂载体并且形成有第一开口;
第一闸门构件,该第一闸门构件设置在所述外壳中,并且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二开口,配置成相对于所述外壳附接和拆卸,并且容纳将要提供到所述显影剂载体的显影剂,并且该显影剂盒设置成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垂直地与所述显影剂载体相对,所述显影剂载体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显影剂盒的纵向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显影剂载体与所述显影剂盒的相对部分位于同一水平面;
第二闸门构件,该第二闸门构件设置在所述显影剂盒中,并且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开口;可打开地覆盖第三开口的盖子,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在所述显影剂盒的附接/拆卸方向上形成在所述外壳中与所述显影剂盒相对的位置,以使所述显影剂盒通过该第三开口相对于所述外壳附接和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闸门构件和所述第二闸门构件与所述盖子的打开/关闭操作相关联地打开和关闭。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闸门构件通过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闸门构件被打开和关闭。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显影剂盒包括第一凸出,该第一凸出与所述第一闸门构件接合,并且与所述第二闸门构件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地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闸门构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闸门构件中。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构件,该传动构件连接所述第二闸门构件和盖子,并且将所述盖子的打开/关闭操作中产生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二闸门构件,以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闸门构件。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显影剂盒包括第二凸出,该第二凸出与所述传动构件接合,并且通过由所述传动构件传递的力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闸门构件。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闸门构件中。
CN 200710152910 2006-09-22 2007-09-21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Active CN1011495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57881A JP4765869B2 (ja) 2006-09-22 2006-09-2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7880 2006-09-22
JP2006257881 2006-09-22
JP2006-257881 2006-09-22
JP2006257880A JP5034409B2 (ja) 2006-09-22 2006-09-2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7879 2006-09-22
JP2006-257880 2006-09-22
JP2006257879A JP5103844B2 (ja) 2006-09-22 2006-09-22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257879 2006-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9582A CN101149582A (zh) 2008-03-26
CN101149582B true CN101149582B (zh) 2013-04-17

Family

ID=39250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52910 Active CN101149582B (zh) 2006-09-22 2007-09-21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103844B2 (zh)
CN (1) CN1011495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2955B2 (ja) * 2017-03-16 2021-09-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19586B2 (ja) * 2018-05-30 2022-08-1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727185A (zh) * 2019-09-24 2020-01-24 江西凯利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剂供应容器和收容容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2301A (en) * 1994-08-22 1996-1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to which drive transmission from a cartridge is cut off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0850B2 (ja) * 1997-12-05 2001-01-31 新潟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電子写真装置への取り付け構造
JP3907408B2 (ja) * 2000-12-28 2007-04-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95564A (ja) * 2002-03-29 2003-10-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7354A (ja) * 2004-07-30 2006-02-16 Ricoh Co Ltd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0155B2 (ja) * 2004-11-12 2009-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容器
JP4634178B2 (ja) * 2005-02-14 2011-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2301A (en) * 1994-08-22 1996-1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to which drive transmission from a cartridge is cut of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76886A (ja) 2008-04-03
JP5103844B2 (ja) 2012-12-19
CN101149582A (zh) 2008-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920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592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4982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1833273B (zh)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53533B (zh) 图像形成设备的显影单元
US6366755B1 (en) Toner supplying device and developer transporting device
CN2927124Y (zh) 图像形成装置、色粉盒和显影盒
CN100520626C (zh) 成像装置,显影装置和色粉盒
US79913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agent cartridge
JP44530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1414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剂盒
CN102495541B (zh) 色调剂盒
JP20101910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770197B (zh) 显影装置
CN10114958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CN101231496B (zh)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154089A (ja) 粉体収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76183B (zh) 显影剂传送部件、显影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09404A (zh) 具有开闭门的设备
JP20080268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H102063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現像剤補給容器
JP3163322U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50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