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0032B -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0032B
CN101910032B CN200980101529.XA CN200980101529A CN101910032B CN 101910032 B CN101910032 B CN 101910032B CN 200980101529 A CN200980101529 A CN 200980101529A CN 101910032 B CN101910032 B CN 101910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mentioned
delivery section
air
carri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15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0032A (zh
Inventor
铃木智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10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0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0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2Suction bands, belts, or tables moving relatively to the pile
    • B65H3/124Suction bands or belts
    • B65H3/128Suction bands or belts separating from the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48Air blast acting on edges of, or under, 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5Large capacity supports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30Suction means
    • B65H2406/36Means for producing, distributing or controlling suction
    • B65H2406/364Means for producing, distributing or controlling suction simultaneously blowing and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396Pick-up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Separation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无论薄片的尺寸及种类如何都不会在供纸方面发生异常的高生产率的薄片供纸装置及具有该薄片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该薄片供给装置(LT)的特征在于,具有:承载薄片(P)的承载部(40);在该承载部(40)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P)的输送部(50);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40)的、上部的薄片(P)朝向上述输送部(50)浮起的浮起部(60);对通过浮起部(60)朝向输送部(50)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的吸气部(70)。

Description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靠地分离并供给薄片的分离供给装置,并涉及具有该分离供给装置的薄片供给装置、及具有该薄片供给装置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对应来自客户的大量且期限短的打印,近年来需要高速地连续供给大量薄片的薄片供给装置、连接有图像形成装置和上述薄片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作为这种薄片供给装置,已知有如下装置,即设有:使承载于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浮起的浮起部;将被浮起部浮起了的薄片分离的分离部;一边吸引被分离部分离了的薄片一边进行输送的带式薄片输送部。
具体而言,浮起部和分离部是单一的送风管所设置的浮起用和分离用的喷嘴,并通过从浮起用的喷嘴向承载于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端部吹送空气而在薄片之间吹入空气来使得多个薄片浮起,从分离用的喷嘴向输送部侧吹送空气,被输送部弹回的空气碰到浮起了的薄片来进行分离,在挂设于一对辊子的输送带的内部设有吸引箱,使吸引箱内成为负压来一边吸附薄片一边进行输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已知有如下薄片供给装置,即:具有在单一的送风管所设置的浮起用的喷嘴和分离用的喷嘴,通过对向单一的送风箱送入空气的风扇进行打开/关闭的开闭机构,在规定的时刻对从浮起用的喷嘴和分离用的喷嘴喷出的空气进行打开/关闭,从而进行薄片的浮起和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所需的输出薄片的尺寸及种类(例如单位面积重量),例如从A3到明信片大小、从单位面积重量300g/m2到60g/m2等涉及多种,一般而言小尺寸且小单位面积重量的薄片在拾取时容易散乱已被熟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9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62419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中,向薄片之间吹入空气来进行薄片的浮起及分离,因此尤其是对于小尺寸或小单位面积重量的薄片,即便是微弱的空气也很容易浮起,薄片容易散乱,而存在可能会发生由散乱引起的薄片的输送姿势恶化、弯曲、卡纸或多张薄片重叠的重叠输送之类的供纸方面的异常的问题。
此外,浮起了的尤其是小尺寸或小单位面积重量的薄片因吹入的空气而难以在短时间内落下,为了使其可靠地落下,则必需降低单位时间的输出张数(生产率)。
有一种为了减少该散乱而减弱吹入的空气的方法,但是若进行减弱,则即便小尺寸的薄片能够得到改善,还存在因大尺寸的薄片的分离需要某种程度较强的空气吹入而导致分离性能降低的问题,难以兼顾上述情况。
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需要打开/关闭从浮起部和分离部喷出的空气,这通过风扇的打开/关闭控制来进行。
但是,对于近年来的高速化而言,需要在例如100ms以下等短时间内进行分离,通过风扇的打开/关闭可能无法以这样的短时间内打开/关闭空气流,而存在有可能无法应对所需的高速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生产率的供纸装置及具有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该供纸装置在薄片供给中通过抑制薄片的散乱来防止发生上述的供纸方面的异常及生产率的降低,并且能够以100ms以下等短时间内进行分离,从而无论薄片的尺寸及种类如何都不会在供纸方面发生异常。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构成来实现。
1.一种薄片供给装置,具有承载薄片的承载部和在该承载部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的输送部,其特征在于,具有:浮起部,其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吸气部,其对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
2.上述1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分离部,该分离部将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当中最上部的第一张薄片与其以后的薄片分离。
3.上述1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浮起部具有:第一吹出口,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并朝向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第一送风机,其朝向上述第一吹出口送风。
4.上述1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部具有:吸气口,其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吸气机,其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空气。
5.上述2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部具有:第二吹出口,其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第二送风机,其朝向上述第二吹出口送风。
6.上述1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输送部具有:1对辊子;旋转驱动该辊子的驱动马达;卷挂于上述辊子的输送带;配设于上述输送带的内侧并吸引薄片的吸引箱;从该吸引箱吸引空气的吸引机。
7.上述4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口是如下开口,即配设于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的第二吹出口的下侧,从上述第二吹出口的下端朝向下侧,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与朝向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的第一吹出口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以规定尺寸延伸到上侧;上述第二吹出口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上述第一吹出口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
8.上述1项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朝向第二吹出口送风的第二送风机常态时为打开,而从上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空气,该第二吹出口位于上述输送部的下游侧且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并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从吸气口吸入空气的吸气机常态时为打开,而从上述吸气口吸引空气,该吸气口位于上述输送部的下游侧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
9.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薄片供给装置和与该薄片供给装置的下游侧连接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薄片供给装置具有:承载薄片的承载部;在该承载部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的输送部;浮起部,其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吸气部,其对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
根据上述发明,通过在薄片的供给中抑制薄片的散乱,能够防止发生上述供纸方面的异常和生产率降低,并且由于不需要对分离部等进行打开/关闭而能够短时间内进行分离,这样,能够提供无论薄片的尺寸和种类如何都不会在供纸方面发生异常的高生产率的供纸装置、及具有该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薄片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1例的图。
图2是表示薄片供给装置的1例的图。
图3是表示薄片供给装置的各部件的动作状况的时序线图。
图4是浮起部的其他构成的说明图。
图5是吸气部和分离部之外的构成的说明图。
图6是吸气部和分离部之外的构成的说明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0...承载部;50...输送部;51...输送带;60...浮起部;61...第一吹出口;62...第一送风机;65...螺线管;70...吸气部;71...吸气口;72...吸气机;80...分离部;81...第二吹出口;82...第二送风机;A...图像形成装置;LT...薄片供给装置;P...薄片;S1...薄片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2...吸附确认传感器;S3...供纸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具有薄片供给装置和在从该薄片供给装置供给的薄片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进行说明,其中,该薄片供给装置具有:容纳并供给大量薄片且承载薄片的承载部;在该承载部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的输送部;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浮起部;对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个薄片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的吸气部。
作为薄片供给装置中所使用的薄片的材质,可以使用纸、塑料(例如OHP薄片)等。
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指薄片被输送过来的方向,下游指薄片被输送过去的方向。
宽度指与薄片的输送方向成垂直的一侧,长度指与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一侧。
图1是表示具有薄片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的1例的图。
图像形成装置A被称作串联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且具有多组图像形成机构10Y、10M、10C、10K、带状的中间转印体6、供纸装置20及定影装置30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部设置有原稿图像读取装置B。
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原稿图像通过原稿图像读取装置B的原稿图像扫描曝光部的光学系统被扫描曝光,与原稿图像相应的反射光被线阵图像传感器(line image sensor)读取。
由线阵图像传感器进行了光电变换的原稿图像的模拟信号,在未图示的图像处理部中经过模拟处理、A/D变换、图像斑点调整、图像压缩处理等之后,作为数字信号被输入到曝光机构3Y、3M、3C、3K。
形成黄(Y)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10Y具有在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Y的周围配置的带电机构2Y、曝光机构3Y、显影装置4Y及清洗机构5Y。
形成品红(M)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10M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M、带电机构2M、曝光机构3M、显影装置4M及清洗机构5M。
形成青(C)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10C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C、带电机构2C、曝光机构3C、显影装置4C及清洗机构5C。
形成黑(K)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10K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1K、带电机构2K、曝光机构3K、显影装置4K及清洗机构5K。
带电机构2Y和曝光机构3Y、带电机构2M和曝光机构3M、带电机构2C和曝光机构3C、及带电机构2K和曝光机构3K构成显影形成机构。
显影装置4Y、4M、4C、4K通过由黄色(Y)、品红(M)、青(C)及黑色(K)的小粒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二成份显影剂将潜影现影化。
中间转印体6能够承载调色剂像,且由多个辊子卷绕而被可旋转地支承。
由图像形成机构10Y、10M、10C、10K形成的各色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机构7Y、7M、7C、7K依次转印(一次转印)到旋转的中间转印体6上,而合成彩色图像。
收容在供纸装置20的供纸盒21A内的薄片P被供纸机构22A拾起,并经过输送辊23、24、25、活套辊26(loop roller)及定位辊27(Registration Roller)等被输送到转印区域p。
另外,转印区域p中利用转印辊9和中间转印体6的对置部,将承载于中间转印体6的彩色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薄片P上。
被转印了彩色图像的薄片P在定影装置30中被加热辊30A和加压辊30B加热及加压。
由此,薄片P上的调色剂像定影并固定在薄片P上,然后用排纸辊28夹持并放置到机外的排纸托盘29上。
此外,中间转印体6转印了彩色图像之后将薄片P曲率分离,并通过清洗机构8去除中间转印体6上残留的调色剂。
在对经过了定影处理的薄片P进行翻转排纸的情况下,薄片P通过在定影装置30和排纸辊28的中间配置的分支板28A的图示下侧的输送路,在输送到下方的输送路r1之后,被逆转输送而通过分支板28A的图示左侧的输送路r2,并被排纸辊28排出到装置外。
在对薄片P的两面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在对形成于薄片P的第一面的图像进行了定影处理之后,将薄片P导入到输送路r1进而导入输送路r3,然后逆转输送,输送到输送路r4。
于是,正反面翻转了的薄片经过活套辊26及定位辊27被输送到转印区域p。
于是,在第一面的反面即第二面上转印彩色图像,通过定影装置30进行加热定影处理,通过排纸辊28排出到装置外。
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安装有手动供纸托盘21B。
在手动供纸托盘21B容纳的薄片P利用供纸机构22B被供给,并经过输送辊25、活套辊26及定位辊27被送入到转印区域p,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图像形成。
并且,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A为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是形成黑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构成为图像形成系统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游侧,例如连结有用于容纳大量(例如1000张以上)薄片并一张一张地分离供给的薄片供给装置LT,从薄片供给装置LT向图像形成装置A供给薄片。
薄片供给装置LT从排出口44向图像形成装置A的接收口1供给薄片。因此,以排出口44和接收口1成为同一位置的方式设置薄片供给装置LT和图像形成装置A。
以下,对薄片供给装置LT的概要进行说明。
薄片供给装置LT具有:承载薄片P的承载部40;在承载部40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朝向排纸辊91输送薄片P的输送部50;使承载于承载部40的、上部的薄片P朝向输送部50浮起的浮起部60;对通过浮起部60朝向输送部50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的吸气部70;分离部80,其朝向输送部50吹出空气,而分离成最上部的薄片(第一张薄片)例如吸附于输送部50的薄片和第二张薄片。
图2是表示薄片供给装置的1例的图。
以下,对薄片供给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承载薄片的承载部40具有:放置(承载)薄片P的承载板41;使承载板41向薄片的承载方向(图示上下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承载板移动机构。
而且,上述承载板移动机构基于薄片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1的检测信息来移动承载板41,以使承载于承载板41的最上部的薄片P1的位置(高度)到达规定的位置(高度)。
输送部50具有:输送带51,其吸附并输送承载于承载部40的最上部的薄片P;一对挂设输送带51并使其沿箭头方向旋转的带驱动辊52;将带驱动辊52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带驱动马达;配设于输送带51的内侧并对薄片进行吸引的吸引箱53;对吸引箱53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吸引的吸引机55;将吸引箱53和吸引机55连接起来的管54。
即,输送部50具有一对辊子、对该辊子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马达、卷挂于上述辊子的输送带、配设于上述输送带的内侧并对薄片进行吸引的吸引箱、从该吸引箱吸引空气的吸引机。
输送带51由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输送带构成。而且,可以由带有多个孔的输送带、或者空气能通过的多孔质的输送带构成。
此外,在输送带51的内侧配设有对承载于承载部40的薄片P进行吸引的空吸箱53,空吸箱53通过管54与吸气机55连接。
通过从吸引箱53吸引空气的吸引机55的动作,吸引箱53内的气压成为负压,穿过上述多个输送带的间隙(或者上述多个输送带的孔、上述多孔质的输送带的微小孔)而吸引空气,能够将承载于承载部40的最上部的薄片P吸附于输送带51。
由此,输送部50吸附薄片P,通过驱动带驱动辊52的未图示的带驱动马达的动作,能够朝向排纸辊91输送薄片。
于是,排纸辊91通过未图示的排出马达的动作,将薄片从排出口44排出。
对薄片P吸附于输送带51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吸附确认传感器S2配设于输送带51的内侧的下游侧。
使承载于承载部40的、上部的薄片朝向输送部50浮起的浮起部60具有:第一吹出口61,其向与由输送部50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并朝向在承载部40的承载板41上承载的薄片P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第一送风机62,其朝向第一吹出口61送风;第一管63,其将第一吹出口61和第一送风机62连接;遮蔽板64,其能够遮蔽(开闭)第一送风机62的空气引入口;螺线管65,其使遮蔽板64沿图中上下移动而开闭上述空气引入口。
第一送风机62由多叶片风扇(Sirocco fan)构成。
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向与由输送部50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并且成为如下开口:在图示上下方向,从与上述输送部50对置的面即输送带51的下表面51a朝向图示下侧,从薄片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1的薄片检测位置S1a向下侧延伸至规定距离dS、例如5~10mm的位置。
通过获得以上所述的构成,浮起部60能够通过第一送风机62的动作朝向承载于承载部40的承载板41上的薄片P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并通过向承载于承载板41上的上部的各薄片之间吹入空气,能够使承载于承载板41上的上部的薄片P朝向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浮起。
另外,薄片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1的上下方向的安装位置,设于在薄片检测位置S1a被检测到的最上部附近的薄片易于被浮起部60浮起,且浮起了的薄片易于被下述的分离部80分离的位置。
朝向输送部50吹出空气而将薄片分离成承载于承载部40的最上部的薄片(第一张薄片)例如吸附于输送部50的薄片和第二张以后的薄片的分离部80具有:第二吹出口81,其位于输送部50的下游侧,并向与由输送部50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朝向输送部50吹出空气;第二送风机82,其朝向第二吹出口81送风;第二管83,其将第二吹出口81和第二送风机82连接。
第二吹出口81位于输送部50的下游侧,向与由输送部50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并且成为如下开口:在图示上下方向,从与上述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的下端51a大致相同的位置朝向下侧,延伸至与后述的吸气部70的吸气口71的上端71a大致相同的位置。
第二送风机82常态时为打开,常态时从第二吹出口81吹出空气。
通过获得以上所述的构成,分离部80能够通过第二送风机82的动作朝向输送部50吹出空气,通过第二送风机82的动作将空气吹入到承载于承载部40的至少最上部的薄片即吸附于输送部50的薄片和第二张以后的薄片之间,对位于第二张以后的薄片朝下施力,例如即便多张薄片成束浮起也能够进行分离。
吸气部70具有:吸气口71,其位于输送部50的下游侧,向与由输送部50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从通过浮起部60朝向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浮起的多张薄片P之间吸引空气;吸气机72,其从吸气口吸入空气;吸气管73(第三管),其将吸气口71和吸气机72连接。
吸气口71成为如下开口:在图示上下方向上,从与第二吹出口81的下端81a相同的位置朝向下侧,相对于第一吹出口61的下端61a以规定尺寸延伸到上侧。
另外,规定尺寸是相当于从第一吹出口的下端61a到薄片检测位置S1a的距离,规定距离dS例如为5~10mm。
即,成为如下开口:配设在第二吹出口81的下侧,且从第二吹出口81的下端朝向下侧,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与第一吹出口61的下端相同的位置,以规定尺寸延伸到上侧。
这里,吸气机72常态时为打开,常态时从吸气口71吸引空气,从通过浮起部60朝向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浮起的多张薄片P之间吸引空气。
吸气机72由多叶片风扇构成。
通过采用以上所述的构成,吸气部70通过吸气机72的动作,能够从朝向输送带51浮起的薄片之间吸引空气,通过利用该吸引稳定朝向输送带51浮起的薄片并对其向承载部40侧施力,无论薄片的种类(例如单位面积重量)和尺寸如何,都能够防止尤其是小尺寸的薄片和薄(单位面积重量小)的薄片上易于发生的散乱,防止在供纸方面发生异常。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能够使第二送风机82和吸气机72常时动作,无需使送风等涉及的部件高速地打开/关闭,因此能够在100ms以下等的时间内进行分离,并且无需进行用于打开/关闭的控制和机器,装置的制造成本降低,故障概率减小。
此外,能够消除进行打开/关闭所引起的薄片动作的不稳定,而实现薄片的稳定供给。
此外,吸气机72能够对由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和分离部80的第二送风机82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吸引。
对于从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和分离部80的第二吹出口81吹出的空气的强度、量及速度和从吸气部70的吸气口71吸引的空气的强度、量及速度,预先进行实验等,求出浮起的薄片不散乱的值并存储于ROM(read-only memory)等存储部件中。
于是,在供给薄片时,通过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读出存储在上述存储部件中的薄片不散乱的值,并对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分离部80的第二送风机82和吸气部70的吸气机72进行控制,抑制浮起的薄片的散乱,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浮起的薄片回到承载部40上。
图3是表示薄片供给装置的各部件的动作状况的时序线图。
纵轴表示开闭浮起部60的空气引入口的螺线管65、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分离部80的第二送风机82、吸气部70的吸气机72、排纸辊91、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从输送部50的吸引箱53吸引空气的吸引机55、对薄片P被吸引而贴紧于输送带51的情况进行检测的吸附确认传感器S2、位于输送带51的下游侧并对薄片进行检测的供纸检测传感器S3,横轴表示时间的经过,图中从左到右表示第一区域~第十区域。
吸引机55、第一送风机62、第二送风机82、吸气机72常态时为打开。
在第一区域中,螺线管65为打开(开放第一送风机62的空气引入口),通过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从第一吹出口61吹出空气。
于是,通过空气的吹出,承载于承载部40的、上部的薄片(第一张薄片等)朝向输送部50浮起。
然后,浮起了的第一张薄片被吸附于输送带51,吸附确认传感器S2为打开(确认吸附薄片)时转移到第二区域。
在第二区域中,通过吸附确认传感器S2为打开,将螺线管65关闭,停止从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吹出空气。
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中,由第二送风机82吹出的朝向输送部50的风将第一张薄片与其之后的薄片分离。
然后,从吸附确认传感器S2的打开到规定时间以后,即能够使第一张薄片和第二张薄片以后可靠地分离的时间后,例如能够可靠地分离的80ms~300ms后转移到第三区域。
在第三区域中,使排纸辊91为打开,能够排除第一张薄片。
此外,使驱动带驱动辊52的未图示的带驱动马达为打开(带旋转),开始输送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一张薄片。
另外,以下表示驱动带驱动辊52的未图示的带驱动马达的打开/关闭为输送带51的打开/关闭。
然后,若供纸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一张薄片的前端,则在规定时间后将输送带51关闭并停止输送带51对第一张薄片的输送。
另外,此时排纸辊91继续为打开,因此仅由排纸辊91继续排出第一张薄片,吸附确认传感器S2和供纸检测传感器S3继续检测第一张薄片。
螺线管65在进入了第三区域的时刻成为打开,之后持续为打开。
然后,若第一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了吸附确认传感器S2,则转移到第四区域。
在第四区域中,通过继续排出薄片,第一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供纸检测传感器S3,供纸检测传感器S3变为关闭。
由于螺线管65继续为打开,第二张薄片浮起,第二张薄片被吸附于输送带51。
另外,在继第一张之后吸附了第二张的情况下,通过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二张薄片,吸附确认传感器S2继续变为打开(未图示)。
然后,在第一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供纸检测传感器S3而成为关闭的规定时间之后,转移到第五区域。
在第五区域中,第一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供纸检测传感器S3而经规定时间成为关闭,由此判断为第一张薄片的排出结束,并将排纸辊91关闭,向准备供给第二张薄片转移。
由于吸附确认传感器S2打开,螺线管65变为关闭,停止浮起第二张薄片。
然后,从供纸检测传感器S3关闭开始到规定时间之后,即能够使第二张薄片和第三张薄片以后可靠地分离的时间后,例如能够可靠地分离的100ms~300ms后转移到第六区域。
在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中,通过第二送风机82吹出的朝向输送部50的风将第二张薄片与其以后的薄片分离。
在第六区域中,与第三区域相同,使输送带51为打开,开始输送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二张薄片,并且使排纸辊91为打开而能够排出第二张薄片。
若供纸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被吸附于输送带51而被输送的第二张薄片的前端,则在规定时间后将输送带51关闭并停止输送带51对第二张薄片的输送。
另外,此时排纸辊91继续为打开,因此第二张薄片继续被排出,供纸检测传感器S3也继续检测第二张薄片。
此外,在转移到了第六区域之后,在规定时间后螺线管65成为打开,通过第一送风机62从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吹出空气,开始浮起第三张薄片。
然后,若第二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了吸附确认传感器S2,吸附确认传感器S2成为关闭,则转移到第七区域。
另外,在第七区域中,第二张薄片的后端通过吸附确认传感器S2,吸附确认传感器S2成为关闭时,如果第三张薄片被吸附于输送带51,则供纸检测传感器S3变成关闭。
另外,若此时第二张薄片的后端未通过吸附确认传感器S2,则供纸检测传感器S3成为打开。
然后,若第二张薄片的后端通过供纸检测传感器S3,供纸检测传感器S3成为关闭,则转移到第八区域。
转移到第八区域后,在规定时间后(第二张薄片的后端可靠地通过后)将排纸辊91关闭,停止排出第二张用纸,进行第三张薄片的吸附准备待机。
另外,接下来的薄片被吸附于输送带51时,吸附确认传感器S2不为关闭,而供纸检测传感器S3为关闭,将排纸辊91关闭,进行第三张薄片的吸附准备待机。
然后,因螺线管65打开而浮起了的第三张薄片被吸附于输送带51,吸附确认传感器S2成为打开时,转移到第九区域。
在第九区域中,通过吸附确认传感器S2打开而将螺线管65关闭,停止从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吹出空气。
然后,在从打开吸附确认传感器S2开始到规定时间后,即能够使第三张薄片和第四张薄片以后可靠地分离的时间后,例如能够可靠地分离的100ms~300ms后转移到第十区域。
在这里,在第八区域和第九区域之间,通过第二送风机82吹出的朝向输送部50的风将第三张薄片与其以后的薄片分离。
在第十区域中,与第六区域相同,使输送带51为打开,开始输送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三张薄片。
然后,若供纸检测传感器S3检测到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第三张薄片的前端,则在规定时间后将输送带51关闭并停止输送带51对第三张薄片的输送。
另外,此时排纸辊91继续为打开,因此第三张薄片继续被排出,供纸检测传感器S3继续检测第三张薄片。
此外,在转移到第十区域之后,在规定时间后螺线管65成为打开,通过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从第一吹出口61吹出空气,开始浮起第四张薄片,以下同样地进行第四张以后的薄片的处理。
在以上的说明中,第二送风机82和吸气机72常时为打开,尤其是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以及第八区域和第九区域中,能够通过吸气机72对在分离薄片时由第一送风机62和第二送风机82吹出并滞留在薄片之间的空气进行吸引,因此无论薄片的种类(例如单位面积重量)和尺寸如何,薄片的散乱也能够受到抑制,实现薄片的供给稳定化。
此外,通过用螺线管65(遮蔽板64)开闭浮起部60的第一送风机62的吸气侧62b,能够打开/关闭从第一吹出口61吹出的空气,能够防止吸附于输送部50的输送带51而被输送的薄片的散乱,例如能够防止再次将被吸附于输送带51的薄片扯下的情况。
对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具有浮起部60、吸气部70和分离部80的构成)和以往的构成(不具有吸气部70的构成)的供纸方面的卡纸发生率进行比较测试的结果,以往的构成中浮起部60和分离部80的空气吹出量为常规的量时,供给10张纸出现一次卡纸发生率。
此外,以往的构成中浮起部60和分离部80的空气吹出量比常规的量小时,供给100张纸出现一次卡纸发生率。
与此相对,本发明的上述构成中,由于通过吸气部70对浮起的薄片之间的空气进行吸引这种效果,供给2000张纸时的卡纸发生率为0次,显著的效果得到了确认。
另外,使用的薄片为比较容易发生卡纸的尺寸的薄片。
使用薄片:涂料纸、单位面积重量84.9g/m2、A5尺寸、短边输送图4是浮起部的其他构成的说明图。
其他的构成,通过将浮起部60的使薄片浮起的功能代替为由吸引机55和吸引箱53进行薄片的吸引浮起功能,而不需要浮起部60。
即,通过由吸引机55将吸引箱53的负压增大,直接吸引承载于承载板41上的最上部的薄片P1并使其浮起,而不需要浮起部60的第一吹出口61和第一送风机62等。
除浮起部和输送部以外,其余与已经说明的薄片供给装置LT相同,因此省略浮起部和输送部以外的说明。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作为吸引机55例如使用风箱等吸引力大的吸引机,利用提高吸引能力的该吸引机将设于输送带51内侧的吸引箱53内的负压增大,并降低吸引箱53与承载于承载部40的、上部的薄片之间的气压,从而对被承载的最上部的薄片进行吸引。
因此,输送部50的吸引箱53、管54和吸引机55能够代替浮起部60的功能,而不需要浮起部60。
此外,为了可靠地吸引薄片,例如使基于薄片上表面检测传感器S1的薄片材料检测位置S1a比上述的薄片供给装置LT的情况的检测位置高,从而减小承载于承载部40的薄片的最上表面与吸引箱53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通过如上述那样,由吸引箱53、管54和吸引机55的组合来代替浮起部60的功能,而不需要浮起部60,构成变得简单,能够消减制造成本,并且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图5是吸气部和分离部的其他构成的说明图。
图5摘出表示图2所示的薄片供给装置LT的、与吸气部80和分离部70相当的部分的图。
除吸气部和分离部以外,其余与已经说明的薄片供给装置LT相同,因此省略了吸气部和分离部以外的说明。
将参照图2说明的吸气部70的吸气机构和分离部80的送风机构统一成单一的机构(单一化)。
将送风管83与第三送风机72’的排气侧72a连接,从吹出口81朝向输送部50侧吹出空气,从而将重叠的薄片分离,将吸气管73与第三送风机72’的吸气侧72b连接,通过吸气口71从浮起的薄片P的端面侧吸引空气来抑制薄片的散乱。
另外,可以将送风机(第三送风机72’)代替为吸气机,并将吸气管73与吸气机的吸气侧连接,将第二送风管83与排气侧连接。
这样,参照图2说明的第二送风机82或吸气机72均不需要,构成变得简单,且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图6是吸气部和浮起部的其他构成的说明图。
图6摘出表示图2所示的薄片供给装置LT的浮起部60和吸气部70的图。
除吸气部和浮起部以外,其余与已经说明的薄片供给装置LT相同,因此省略吸气部和浮起部以外的说明。
将上述的吸气部70的吸气功能和第一送风机62的送风功能统一成单一的机构(单一化),将第一送风管63与第一送风机62的排气侧62a连接,通过第一吹出口61朝向承载于承载板41上的薄片P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使承载于承载板41上的最上部的薄片P浮起。
此外,吸气管73b与第一送风机62的吸气侧62b连接,通过吸气口71从浮起的薄片P的端面侧吸引空气,抑制薄片的散乱。
这样,不需要参照图2说明的吸气机72,构成变得简单,且能够节约能源消耗。

Claims (8)

1.一种薄片供给装置,具有承载薄片的承载部和在该承载部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的输送部,其特征在于,具有:
浮起部,其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吸气部,其位于上述输送部的下方,
上述吸气部由吸气口和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空气的吸气机构成,上述吸气口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对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分离部,该分离部将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当中、最上部的第一张薄片与其以后的薄片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浮起部具有:浮起气体吹出口,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并朝向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浮起气体送风机,其朝向上述浮起气体吹出口送风。
4.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离部具有:分离气体吹出口,其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分离气体送风机,其朝向上述分离气体吹出口送风。
5.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输送部具有:1对辊子;旋转驱动该辊子的驱动马达;卷挂于上述辊子的输送带;配设于上述输送带的内侧并吸引薄片的吸引箱;从该吸引箱吸引空气的吸引机。
6.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吸气口是如下开口,即配设于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的分离气体吹出口的下侧,从上述分离气体吹出口的下端朝向下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到距朝向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上部端面吹出空气的浮起气体吹出口的下端的位置规定尺寸的位置;
上述分离气体吹出口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上述浮起气体吹出口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薄片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朝向分离气体吹出口送风的分离气体送风机在薄片供给装置工作时在常态时为打开,而从上述分离气体吹出口吹出空气,该分离气体吹出口位于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且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并朝向上述输送部吹出空气;
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空气的吸气机在薄片供给装置工作时在常时为打开,而从上述吸气口吸引空气,该吸气口位于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且向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开口。
8.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薄片供给装置和与该薄片供给装置的下游侧连接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该薄片供给装置具有:承载薄片的承载部;在该承载部的上方与其分离配置并输送薄片的输送部;浮起部,其使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上部的薄片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吸气部,其位于上述输送部的下方,上述吸气部由吸气口和从上述吸气口吸入空气的吸气机构成,上述吸气口位于由上述输送部输送的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比承载于上述承载部的薄片的前端靠下游侧的位置,并对通过上述浮起部朝向上述输送部浮起的多张薄片之间所包含的空气进行吸引。
CN200980101529.XA 2008-09-16 2009-08-31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0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6160 2008-09-16
JP2008236160 2008-09-16
PCT/JP2009/065176 WO2010032605A1 (ja) 2008-09-16 2009-08-31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032A CN101910032A (zh) 2010-12-08
CN101910032B true CN101910032B (zh) 2013-10-23

Family

ID=420394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152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10032B (zh) 2008-09-16 2009-08-31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52822B2 (zh)
EP (1) EP2325119A4 (zh)
JP (1) JP5338811B2 (zh)
CN (1) CN101910032B (zh)
WO (1) WO20100326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1821B2 (ja) * 2010-12-17 2015-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59164B2 (ja) 2013-06-21 2017-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705273B2 (ja) * 2016-04-21 2020-06-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662009B2 (en) * 2017-11-22 2020-05-26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155724B2 (ja) * 2017-11-22 2022-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518633B2 (en) 2020-03-11 2022-12-06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feed device
CN117228385B (zh) * 2023-11-13 2024-02-06 菲码(江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自动续纸送纸模块及打印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5274A (en) * 1993-09-22 1997-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 apparatus
JP2003182873A (ja) * 2001-12-12 2003-07-03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07039196A (ja) * 2005-08-03 2007-0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116034B2 (ja) * 2002-10-23 2008-07-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管理方法、中央制御局、通信局、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7254A (ja) * 1985-07-26 1987-02-05 Kanebo Ltd フイルム供給装置
US4768769A (en) * 1986-12-19 1988-09-06 Xerox Corporation Low cost rear air knife top vacuum corrugation feeder
JP2934442B2 (ja) * 1988-09-19 1999-08-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紙葉類分離給送装置及び紙葉類分離給送方法
JPH04116034A (ja) 1990-09-06 1992-04-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体枚葉装置
US5478066A (en) * 1992-11-02 1995-1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 apparatus
US5344133A (en) 1993-02-25 1994-09-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Vacuum belt feeder having a positive air pressure separator and method of using a vacuum belt feeder
JP3577447B2 (ja) 2000-06-26 2004-10-13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US7007944B1 (en) * 2000-10-14 2006-03-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Pulsed airknife control for a vacuum corrugated feed supply
US6863272B2 (en) * 2002-08-29 2005-03-08 Xerox Corporatio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having an adaptive air fluffer
JP3938139B2 (ja) 2003-12-03 2007-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481844B2 (ja) * 2005-02-03 2010-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77354B2 (ja) * 2006-02-21 2011-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690642B2 (en) * 2007-03-09 2010-04-06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trolling environment within media feed stack
JP5500432B2 (ja) * 2010-02-10 2014-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5274A (en) * 1993-09-22 1997-07-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upply apparatus
JP2003182873A (ja) * 2001-12-12 2003-07-03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給紙装置
JP4116034B2 (ja) * 2002-10-23 2008-07-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管理方法、中央制御局、通信局、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通信管理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7039196A (ja) * 2005-08-03 2007-0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3-49863B2 1991.07.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32605A1 (ja) 2010-03-25
US20110163491A1 (en) 2011-07-07
EP2325119A4 (en) 2013-08-07
CN101910032A (zh) 2010-12-08
JP5338811B2 (ja) 2013-11-13
EP2325119A1 (en) 2011-05-25
US8752822B2 (en) 2014-06-17
JPWO2010032605A1 (ja) 2012-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032B (zh) 薄片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US7913993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sheet feed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nected with the sheet feeding unit with a controlled floating air blowing mechanism
CN100584717C (zh) 纸张进给装置
JP5500432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2073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4595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4462A (ja)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117589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01910031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262828B2 (ja)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H11193138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US10144601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sheet feeding method
JP2011042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081506B2 (en)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conveyed medium inspection system
JPH09142683A (ja) 給紙装置
US20100329758A1 (en) Sheet supply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device
JP2010247970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1105419A (ja)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2197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4492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50987A (ja) 用紙搬送装置
JPH1035927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10195528A (ja)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96778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790363B2 (ja) 供給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被搬送物検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23

Termination date: 2017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