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0377B -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0377B
CN101900377B CN201010190608.7A CN201010190608A CN101900377B CN 101900377 B CN101900377 B CN 101900377B CN 201010190608 A CN201010190608 A CN 201010190608A CN 101900377 B CN101900377 B CN 101900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ucket
water
water level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06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0377A (zh
Inventor
梁太万
金正勋
朴亨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00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0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3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2006/008Air-humidifier with water reservoi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7287Liquid level responsive or maintaining systems
    • Y10T137/7303Control of both inflow and outflow of tank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更详细说,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有其加湿效率提高、耐久性增加的加湿单元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有加湿效率提高、耐久性增加的加湿单元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本发明涉及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更详细说是涉及一种具备有加湿效率提高、耐久性增加的加湿单元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一般来说,换气装置指的是排出室内的被污染的空气,吸入室外的新鲜干净的空气并向室内供给的装置。没有换气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使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并对其进行冷却或加热以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虽然存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具备过滤器等的情况,随着室内的污染度逐渐增加,基于过滤器等的空气净化功能存在限制,因而需要室内空气的换气过程。
为此,在设置有使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并对室内进行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也存在具备另外的换气装置的情况。
并且,为了在对制冷制热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换气的过程中使热损失最小化,在换气装置中具备使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和向室外排出的排出空气之间执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从而可使换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热损失最小化。
并且,通过在换气装置中具备提供加湿功能的加湿单元,可对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
上述加湿单元可使用如下的方式,即,其中具备有从特定方向吸收水的加湿部件,并使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透过向一定的方向流动有水的加湿部件之间,从而使水粒子与吸入空气一同供给到室内。
在现有的加湿单元中,加湿部件的一端吸收供水桶中储存的水,使其向下方向流动并对吸入空气进行加湿。但是,如果在上述加湿部件中使用使水只向单方向流动的方式,在加湿过程中浪费掉的水的量将增多。
即,实际被气化并与吸入空气一同供给到室内的水的量将远少于未被气化并丢弃的水的量。
此外,如果被加湿部件吸收并沿着加湿部件流动的水的量增多时,加湿部件的表面将层压杂质等,从而可能会缩短其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有加湿效率提高、耐久性增加的加湿单元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单元,其具有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加湿单元,其具有设在相互不同高度的第一及第二供水桶、连接上述第一及第二供水桶的供水管以及吸收上述第一或第二供水桶中储存的水并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单元,其具有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加湿单元,其具有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上述加湿单元包括:第一供水桶,与设有供水阀的供水配管相连接,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供给水,第二供水桶,位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下部,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下部供给水,供水管,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用于将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供给到第二供水桶,第一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一供水桶,第二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二供水桶;根据分别由上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以及和上述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的上述第一供水桶以及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来控制上述供水阀,以分别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供给水。
并且,上述第一供水桶设在上述第二供水桶的上部,由上述加湿部件吸收的水供给到上述第一供水桶。
在这里,上述供水管沿上下方向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通过上述供水管供给到上述第二供水桶。
并且,在向上述第一供水桶供给水的供水配管上设有供水阀,在上述第一及第二供水桶中至少一个设有水位传感器。
并且,当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均为各个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以下时,上述供水阀被开放。
并且,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是上述加湿部件用于分别在上述第一供水桶及第二供水桶吸收水的最低水位。
此时,上述供水管的上端高度高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的最低水位。
在这里,上述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包括以一定间隔分隔的多个皱褶的弯曲板材以及设在上述弯曲板材之间的多个平面板材。
在这里,上述加湿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一供水桶内部沿下方延长以吸收上述第一供水桶内部储存的水的弯曲部。
并且,上述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具有沿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通过的方向扁平的面板形状。
另外,上述第一供水桶配置于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在上述第一供水桶中,在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分隔的位置上形成有供给其下部储存的水的多个供水孔,或是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供水狭缝。
此时,还包括制冷制热单元,其对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以加热或冷却向上述加湿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
另外,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具有包括多个翅片和贯通翅片的制冷剂管的制冷制热盘管和膨胀阀。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步骤,驱动具有吸气风扇和排气风扇的换气单元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加湿步骤,在上述换气步骤中选择性地向加湿单元供给水,以对由上述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在上述加湿步骤中检测构成上述加湿单元的供水桶的水位;以及供水阀控制步骤,根据上述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的结果,对供水阀进行控制。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换气步骤,驱动具有吸气风扇和排气风扇的换气单元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加湿步骤,在上述换气步骤中向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供给水,以对由上述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在上述加湿步骤中,利用设在第一供水桶的第一水位传感器来检测第一供水桶的水位,所述第一供水桶向构成上述加湿单元的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供给水;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利用设在第二供水桶的第二水位传感器来检测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所述第二供水桶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下部供给水;以及供水阀控制步骤,根据上述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以及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的上述第一供水桶以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对与上述第一供水桶相连接的供水配管上设置的供水阀进行控制,以通过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飞供水管,将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供给到上述第二供水桶。
在这里,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以一定时间间隔反复进行。
并且,上述加湿单元具有设在相互不同高度的第一及第二供水桶、连接上述第一及第二供水桶的供水管以及吸收上述第一或第二供水桶中储存的水并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高水位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中切断上述供水阀。
另外,在上述供水阀被切断后,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下降到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低水位以下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开放上述供水阀。
在这里,在上述供水阀被切断后,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高水位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保持上述供水阀的切断状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其包括:换气单元,其具有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加湿单元,其具有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上述加湿单元包括:第一供水桶,与设有供水阀的供水配管相连接,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供给水,第二供水桶,位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下部,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下部供给水,供水管,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用于将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供给到第二供水桶,第一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一供水桶,第二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二供水桶;根据分别由上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以及和上述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的上述第一供水桶以及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来控制上述供水阀,以分别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供给水;上述换气装置还包括排水盘,该排水盘与排水配管相连接,并且该排水盘位于上述第二供水桶的下部,用于收集当上述供水阀发生误操作时从第一供水桶及上述第二供水桶溢出的水。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其包括:换气步骤,驱动具有吸气风扇和排气风扇的换气单元以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加湿步骤,在上述换气步骤中向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供给水,以对由上述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在上述加湿步骤中,利用设在第一供水桶的第一水位传感器来检测第一供水桶的水位,所述第一供水桶向构成上述加湿单元的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供给水,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利用设在第二供水桶的第二水位传感器来检测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所述第二供水桶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下部供给水,以及供水阀控制步骤,根据上述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以及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的上述第一供水桶以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对与上述第一供水桶相连接的供水配管上设置的供水阀进行控制,以通过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飞供水管,将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供给到上述第二供水桶;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高水位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中切断上述供水阀;在上述供水阀被切断后,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下降到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低水位以下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开放上述供水阀;在上述供水阀被切断后,当在上述水位检测步骤中检测出的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及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预先设定的各自的最高水位时,在上述供水阀控制步骤保持上述供水阀的切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在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的同时向流入到室内的干燥的空气中供给水分,从而可使室内空气变得舒适。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可提高构成设在换气装置上的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的耐久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可减少构成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的水消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角度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3表示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制热单元的制冷制热线的圈。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加湿部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加湿部件的另一实施例。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加湿单元的概念图。
图7表示加湿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图8表示上述加湿单元的另一实施例。
图9表示上述加湿部件和上述供水桶的水位关系。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方框图。
标号的说明
100:换气单元    110:热交换器
200:制冷制热单元  210:制冷制热盘管
300:加湿单元      310:加湿部件
370: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在此说明的各实施例,而是可具体化为其他形态。在此介绍的实施例旨在彻底完整地公开本发明内容,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提供。在本发明的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1000的立体图。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中包括:换气单元100,其具备有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加湿单元300,其具备有设在相互不同高度的第一及第二供水桶(未图示)、连接上述第一及第二供水桶的供水管以及吸收上述第一或第二供水桶中储存的水并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
上述换气装置1000中具备有用于对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换气的换气单元。并且,上述换气装置中可追加包括用于对从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制冷制热单元和对从上述换气单元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和上述加湿单元与上述换气单元一同提高向室内供给的吸入空气的舒适度,以增大用户的满意度。
以下对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假设以上述换气装置中与上述换气单元一同地同时包括前述的制冷制热单元及加湿单元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负责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功能的换气单元中可具备至少一个送风风扇。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100具备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吸入室外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可分别位于上述换气单元100的两端。上述吸气风扇130设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室内方向一端,上述排气风扇120设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室外方向一端。
在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之间设有使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10。上述热交换器110使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避免室内空气的急剧的温度变化,并可降低室内空气的空气调节负荷。
例如,在室内的制冷过程中执行换气过程时,室内的冷却的空气被排出,较热的室外空气被吸入,从而使空气调节装置等的制冷负荷(空气调节负荷)增加。
因此,在上述热交换器110中可使吸入的吸入空气和排出的排出空气相互进行热交换,以减小制冷负荷或制热负荷,并使用户感受到的温度偏差达到最小化。关于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可由横流风扇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配置于上述吸气风扇130和排气风扇120之间。
上述吸气风扇130起到将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室外空气(吸入空气)向后述的制冷制热单元200侧吹送的作用,上述排气风扇120起到将通过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室内空气(排出空气)向室外排出的作用。
从上述吸气风扇130吸入的吸入空气可吹送到制冷制热单元200侧。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包括由制冷剂的蒸发或冷凝对透过的吸入空气进行冷却或加热的制冷制热盘管210以及选择性地切断或膨胀制冷剂的膨胀阀(未图示)。
向上述制冷制热盘管供给的制冷剂可从与换气装置另行设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中供给。
当然,也可在上述换气装置内部设置压缩机和热交换器,但为了减小换气装置的体积及噪音的发生最小化,并为了增加制冷制热效率而可从设置于室外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制冷剂。对于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盘管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换气装置,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后方还可包括加湿单元300。上述加湿单元300中可包括吸收水并使其流动,使空气透过并对透过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部件,对其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从另一角度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上述换气装置在室内通过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口(未图示)和导出室内空气的排出口(未图示)吸入或排出室内空气。
吸入室内空气并经由上述换气装置排气的过程由分别与上述换气装置连接的第一及第二排气管道430、440执行,吸入室外空气并经由上述换气装置吸气的过程由分别与上述换气装置连接的第一及第二吸气管道410、420执行。
通过上述第一吸气管道410吸入的吸入空气(OA)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后,在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盘管210进行冷却或加热,在上述加湿单元300进行加湿并供给(SA)到室内。
上述加湿单元300特别是在冬季使从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加热的吸入空气透过,降低其温度并提高湿度,从而使室内变得舒适。即,在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加热的空气容易在上述加湿单元中得到加湿。因此,上述加湿单元300在制热模式下降低干燥加热的空气的温度并提高其湿度的方面上具有更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RA)迂回而不通过上述加湿单元300或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并在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进行热交换后排出(EA)到室外。
图3表示上述换气装置的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和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盘管210。图3(a)表示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图3(b)表示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盘管210。
如图3(a)所示,上述热交换器110可由平板型的平面板材113和波纹形状的弯曲板材114交替地层压而构成。在其之间配置上述平面板材113的上述弯曲板材114可构成为以直角交叉。此外,热交换器110可整体上以方柱形状形成。
上述热交换器110由平面板材113及弯曲板材114的层压而形成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上述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是相互正交的流路。
在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平面板材113的表面或弯曲板材114的表面可涂敷用于吸附水蒸气的吸附材料,作为这种吸附材料例如可以是硅胶、沸石、离子交换树脂等。
并且,构成上述热交换器110的平面板材113的表面或弯曲板材114,在其表面涂敷吸附材料并由薄膜片材质等构成,使得分别通过上述第一流路115和第二流路116的空气可在热交换的同时进行水分交换。
即,在从室内供给的排出空气(RA)流动到上述第一流路115,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OA)流动到第二流路116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流路115中由吸附材料吸附水分并向第二流路116的吸入空气(OA)供给水分,从而可提高吸入空气(OA)的湿度。在上述加湿单元300设在换气装置的情况下,可执行由加湿单元300进行的加湿过程,但在没有设置加湿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一次性地减小吸入空气(OA)和排出空气(RA)的湿度差。
图3(b)是表示构成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的制冷制热盘管210的立体图。上述制冷制热单元200设有具有多个翅片和贯通翅片的制冷剂管的制冷制热盘管和膨胀阀。上述制冷制热盘管210可由插销式Fin-Tube型热交换器构成。上述制冷制热盘管210可包括以长方形板形状形成的铝等金属材质的多个翅片213以及贯通上述翅片213的制冷剂管215而构成。并且,虽然在图3中没有示出,可具备向上述制冷制热盘管210选择性地供给制冷剂的膨胀阀(未图示),上述膨胀阀可以是电子膨胀阀(Electric expansion valve,EEV)等。上述膨胀阀可执行选择性地切断或供给制冷剂,或是对流入到制冷制热盘管210内部的制冷剂进行膨胀的作用。
由此,在对室内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上述制冷制热盘管210可用作蒸发器,在对室内进行制热的情况下,上述制冷制热盘管210可用作冷凝器。
由于单独使用上述换气装置将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制冷制热功能,其可与另外的空气调节装置连动并进行运转,在换气装置内部没有具备压缩机等的情况下,可从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供给制冷剂。
图4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加湿部件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图4(a)是表示上述加湿部件310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上述加湿部件310的侧视图。
图4所示的上述加湿部件可通过吸收水并使吸入空气通过吸收了水的加湿部件之间的方法执行加湿过程。
如图4所示,上述加湿部件整体上可具有长方体形状,上述加湿部件310可构成为多张的吸湿材料315并排层叠的形态。上述吸湿材料315由无纺布等材质构成,上述加湿部件310中吸收的水沿着其表面流动或被吸收到吸湿材料315内部,并向下部移动。
并且,在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具有延长后被弯曲的弯曲部312,上述弯曲部312具有向下方延长的形状。
如图4(b)所示的加湿部件的侧视图,上述加湿部件可在加湿部件310的下端部314和上端弯曲部312吸收水。在上述热交换器110及制冷制热盘管210进行热交换后被加热或冷却的吸入空气(OA)在向与水的吸收方向垂直的方向透过的过程中,将得到加湿并供给(SA)到室内。
使上述加湿部件310在两处吸收水的原因在于减少上述加湿部件中消耗的水的量,并延长上述加湿部件的寿命,其具体理由将在后面进行说明,上述加湿部件可构成为至少在两个分离的供水桶(未图示,后述)吸收水。
图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加湿部件310的另一实施例。图5(a)是表示加湿部件310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图5(a)所示的加湿部件的部分(A)的放大图。
图5(a)所示的加湿部件310的整体形状也具有与图4所示的加湿部件310对应的形状。
但是,如图5(b)所示,上述加湿部件310与图4所示的加湿部件不同,吸湿材料315中交替地设有平面吸湿材料315a和弯曲吸湿材料315b。上述平面吸湿材料315a和弯曲吸湿材料315b具有某种程度的间隔并反复配置,这是为了使被吸收的水容易沿着其表面向下方流落。
上述弯曲吸湿材料315b可得到使沿着其表面流动的水的流路延长的效果,其结果可得到扩大加湿部件的高度的效果,从而可提高加湿部件310中吸收的水的蒸发可能性。
并且,由于弯曲吸湿材料315b使沿着其表面流动的水的流路弯曲,将可延长加湿部件310中吸收的水停留于加湿部件310的时间以提高加湿效率。
优选的是,上述平面吸湿材料315a之间的距离是5mm左右,弯曲吸湿材料315b的弯曲部分的距离是9mm左右。如图4及图5所示,上述加湿单元300的加湿部件310可向上述换气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10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的方向具有扁平的面板形状。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加湿单元的概念图,构成上述加湿单元300的加湿部件310可具有至少在两个供水桶中吸收水的结构。
如图6所示,上述加湿部件310构成上述加湿部件310的弯曲部312和下端314分别在第一供水桶320和第二供水桶330吸收水的结构。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具有向上侧开放的结构,以使上述加湿部件310的弯曲部312和下端314插入其中并吸收水。
如图6所示,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和第二供水桶330具备向其内部连通并可向单方向供给水的供水管370。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和第二供水桶330分别配置于上述加湿部件310的弯曲部312和下端314可吸收水的位置,因而上述第一供水桶320位于上述第二供水桶330上部。此外,从外部的上水道等供给水的供水桶为第一供水桶320。上述供水管370将位于上部的第一供水桶320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搬运到设在下部的第二供水桶330。
即,上述第一供水桶320设在上述第二供水桶330上部,由上述加湿部件310吸收的水可供给到上述第一供水桶。上述供水管370沿上下方向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和上述第二供水桶330,上述第一供水桶320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通过上述供水管370供给到上述第二供水桶330。
此外,不是封闭结构的第一供水桶320和第二供水桶330可分别具备水位传感器,以防止向其内部供给的水溢出。上述水位传感器可以是浮动开关。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和第二供水桶330分别具备第一水位传感器322和第二水位传感器332。
此外,还可具备可选择性地切断供给到向上述第一供水桶320供给水的供水配管360的水的供水阀362。上述供水阀362可被控制为,当由上述水位传感器检测出的供水桶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水位时被切断,当供水桶水位变得低于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时被开放。
在此,假设为上述第一供水桶及上述第二供水桶中分别具备水位传感器的情况,在上述供水阀362开放的状态下,当上述第一供水桶320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各自的预先设定的最高水位时,上述供水阀362被切断,在上述供水阀362被切断的状态下,当上述第一供水桶320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均下降到各自的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以下时,上述供水阀362被开放。
这是为了防止供水引起供水桶的水溢出,并为了加湿部件的有效供水而供给最低水位以上的水。
因此,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可以是上述加湿部件310用于分别从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及第二供水桶330中吸收水的最低水位。虽然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供水桶320的最低水位可以是分别与弯曲部312的下端高度对应的水位,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供水桶320a的最低水位可以是与水被全部吸收到加湿部件310的上端的状态对应的水位。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最低水位可以是0。因此,最低水位根据供水形态而不同。
此外,如图6所示,上述供水管370的上端高度优选等于或高于具备弯曲部的加湿部件310中的最低水位。
这是为了预防在供水管370的上端高度低于最低水位的情况下,即使以最低水位以上供给水也无法使水被上述加湿部件310吸收的状况发生。
上述供水阀362可在供水桶的水上升到一定的水位以上的情况或是换气装置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被切断。
如上所述,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内部的一定的水位以上的水由上述供水管370移动到第二供水桶330。并且,上述第一水位传感器322在供给到一定的水位以上的水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水溢出而应当中断水供给。
同样地,上述第二水位传感器332在供给到一定的水位以上的水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水溢出而应当中断水供给。
因此,上述供水阀362应当根据由上述第一水位传感器322和第二水位传感器332检测出的水位选择性地开放或切断供水配管360。针对其具体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图7表示加湿单元300的另一实施例。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加湿单元在还可在第二供水桶330下部具备排水盘(drain pan,340),其在上述供水阀362等发生误操作导致无法控制水供给的情况下,用于防止溢出的水向外部流落。并且,还可具备用于排出上述排水盘340中收集的水的排水配管350。上述排水配管350可构成为与下水道等连接。当然,排水盘本身能以拆装方式构成。
图8表示上述加湿单元300a的另一实施例。在此将省去与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的说明重复的部分。
构成上述加湿单元300a的加湿部件310a与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其在上部不具有弯曲的弯曲部,而具有长方体形状。因此,为了在加湿部件310a的上端部312a吸收水,上述第一供水桶320a可具有放置于上述加湿部件310a的上部的结构。
因此,在上述第一供水桶320a下部,多个供水孔(未图示)可在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分隔的位置形成,或是至少一个以上的供水狭缝(未图示)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形成,以形成供给水的结构。
因此,由于上述第一供水桶32a不是加湿部件310a的弯曲的一部分插入到开放的上部的结构,因而其无需具有上部开放的结构。
在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吸收水的第一供水桶320a和第二供水桶330a均为从下部向上部的方向,而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将相互相反。
在上述第一供水桶下面形成的狭缝或供水孔的面积优选为不会因第一供水桶320a和第二供水桶330a中特定供水桶吸收的水的水压而在另一供水桶吸收水的程度。例如,如果因上述第一供水桶吸收的水的水压而不能在第二供水桶330a吸收水并使第二供水桶330a内部的水位上升时,就属于上述狭缝或供水孔的面积为过大的状态,因此应当减小其面积。
并且,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供水桶之间并将位于高处的供水桶中储存的水供给到低的供水桶的供水管370a可具有弯曲的形状。
图9表示上述加湿部件和上述供水桶的水位关系。具体来说,图9表示图6及图7所示的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和供水桶的关系。
为了使上述加湿部件310的弯曲部312和下端314吸收水,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应当分别保持第一水位(h1)和第二水位(h2)以上。
此外,为了使上述供水管370向位于第一供水桶320下部的第二供水桶330供给水,位于上部的第一供水桶320应当储存第二水位(h2)以上的水,并且不应当发生水溢出,因此应当保持第三水位(h3)以下。因此,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优选保持第二水位(h2)和第三水位(h3)之间。
同样地,为了防止水溢出,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优选设为第五水位(h5)以下。
因此,优选控制上述供水阀362以使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达到第二水位(h2)和第三水位(h3)之间,优选控制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达到第四水位(h4)和第五水位(h5)之间的水位。
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供水管370以正常的速度供给水的情况下,在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达到第二水位(h2)时,设定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达到第四水位(h4)。
因此,可认为是作为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的第二水位(h2)与作为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的第四水位(h4)对应。
在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具有如上所述的关系的情况下,参照图10对用于向上述换气装置的加湿单元供给水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方框图。
如上所述,由于加湿功能以换气功能作为前提,因而在本发明的换气装置的控制步骤中,执行通过换气单元对室内空气进行换气的换气运转步骤(S100)。
此外,根据用户的选择或设定,执行判断加湿功能是否被选择或工作的加湿功能判断步骤(S200),当在加湿功能判断步骤中判断为选择了供水功能时,换气装置的控制部开放供水阀362(S300)并执行供水桶供水步骤。
如上所述,在上述开放供水阀362并供给到水的供水步骤中,应控制为防止在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及上述第二供水桶330中水溢出。
因此,在开放上述供水阀(S300)后,可执行判断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及上述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的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S400)。
判断供水桶的水位的步骤由设在供水桶内部的水位传感器322、332进行。由此,如果由第一水位传感器及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出的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中任何一个超出作为各自的限制水位的第三特定水位(h3)和第五特定水位(h5)时,切断上述供水阀362(S500),以使供水步骤结束。例如,如果从供水配管供给的水暂时多于由供水管370在每单位时间传送的水的量,导致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超出第三特定水位(h3)的情况下,需要暂时切断供水阀。
此外,如果在供水步骤结束后,换气运转未结束时,各个供水桶中储存的水的量可能会减少。
因此,可执行再次判断供水桶的水位的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S600)。在上述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S600)中,如果确认为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及上述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分别不超出第三特定水位(h3)和第五特定水位(h5)时,应再次开始向供水桶供给水,这是为了防止上述第一供水桶320及上述第二供水桶330的水位降低到第一特定水位(h1)及第二特定水位(h2)以下。
上述第一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和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在加湿功能开启的情况下以一定时间间隔反复进行。
在切断上述供水阀362(S500)后,即使经过一定的时间,如果在第二供水桶水位检测步骤(S600)中检测出的第一供水桶的水位(A)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B)中任何一个超出各个第三特定水位(h3)和第五特定水位(h5)时,其可能被认为是供水系统发生异常,因此优选中断换气装置的工作。换气装置的工作结束(S700)将包括供水阀的切断。因此,在换气装置结束工作的情况下,还可包括可提示供水及排水系统的异常的提示步骤。
本说明书中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发明中记述的权利要求范围内记载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领域的范围内,可对本发明实施多种修改及变更。因此,如果变形的实施方式基本包括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的构成要素,其应被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换气单元,其具有使从室内排出的排出空气和从室外吸入的吸入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
加湿单元,其具有使从上述换气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透过及加湿的加湿部件;
上述加湿单元包括:
第一供水桶,与设有供水阀的供水配管相连接,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供给水,
第二供水桶,位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下部,用于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下部供给水,
供水管,连接上述第一供水桶和第二供水桶,用于将第一供水桶的一定水位以上的水供给到第二供水桶,
第一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一供水桶,
第二水位传感器,其设在上述第二供水桶;
根据分别由上述第一水位传感器以及和上述第二水位传感器检测的上述第一供水桶以及上述第二供水桶的水位来控制上述供水阀,以分别向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供给水;
上述换气装置还包括排水盘,该排水盘与排水配管相连接,并且该排水盘位于上述第二供水桶的下部,用于收集当上述供水阀发生误操作时从第一供水桶及上述第二供水桶溢出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加湿部件吸收的水供给到上述第一供水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水阀在由上述水位传感器检测出的供水桶水位达到预先设定的水位时被切断,在供水桶水位低于预先设定的水位时被开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供水桶及上述第二供水桶分别设有水位传感器,在上述供水阀开放的状态下,当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中至少某一个的水位超出各个预先设定的最高水位时,上述供水阀被切断,在上述供水阀被切断的状态下,当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水位均为各个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以下时,上述供水阀被开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和第二供水桶的预先设定的最低水位是上述加湿部件用于分别在上述第一供水桶及第二供水桶吸收水的最低水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供水管的上端高度高于上述第一供水桶的水位的最低水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包括以一定间隔分隔的多个皱褶的弯曲板材以及设在上述弯曲板材之间的多个平面板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湿部件包括向上述第一供水桶内部沿下方延长以吸收上述第一供水桶内部储存的水的弯曲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加湿单元的加湿部件具有沿上述换气单元的热交换器中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所通过的方向扁平的面板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供水桶配置于上述加湿部件的上部,在上述第一供水桶中,在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分隔的位置上形成有供给其下部储存的水的多个供水孔,或是沿加湿部件的宽度方向形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供水狭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冷制热单元,其对制冷剂进行蒸发或冷凝,以加热或冷却向上述加湿单元供给的吸入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制冷制热单元具有包括多个翅片和贯通翅片的制冷剂管的制冷制热盘管和膨胀阀。
CN201010190608.7A 2009-05-29 2010-05-27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0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047442A KR101596831B1 (ko) 2009-05-29 2009-05-29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KR10-2009-0047442 2009-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0377A CN101900377A (zh) 2010-12-01
CN101900377B true CN101900377B (zh) 2014-03-12

Family

ID=42670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060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0377B (zh) 2009-05-29 2010-05-27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17356B2 (zh)
EP (1) EP2264372B1 (zh)
KR (1) KR101596831B1 (zh)
CN (1) CN101900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49505B1 (ko) * 2010-12-14 2013-04-01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가습 공기청정기
JP5382154B2 (ja) * 2012-02-10 2014-01-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5959498B2 (ja) * 2013-12-26 2016-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湿器及び空調装置
US10168061B2 (en) * 2014-11-11 2019-01-01 Emerson Network Power S.R.L. Conditioning system of the free cooling type for environments, method of operation of a said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such method
KR101749061B1 (ko) * 2015-10-08 2017-06-21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가습기
KR20180078785A (ko) * 2016-12-30 2018-07-10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가습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공기 조화기
JP2019208727A (ja) * 2018-06-01 2019-12-12 株式会社ナノシード 液体蒸散装置
CN113198285B (zh) * 2021-06-07 2022-08-12 厦门嘉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腐蚀的污水处理集装箱
CN114087742B (zh) * 2021-11-24 2023-05-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83778A (en) * 1930-10-04 1932-10-18 Claud W Freeman Air cleansing and cooling device
US3136829A (en) * 1959-11-09 1964-06-09 Roy P Skerritt Horizontal-air-flow humidifier
GB1449724A (en) * 1973-03-06 1976-09-15 Philips Nv Apparatus for evaporating liquids
US4148334A (en) * 1975-09-05 1979-04-10 Fluid Device Corporation Liquid level control sytem
US4362090A (en) * 1979-08-21 1982-12-07 Whiteley Isaac C Air circulating device and method
JPS63172849A (ja) * 1987-01-08 1988-07-1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加湿器
IL85817A (en) * 1988-03-22 1993-03-15 Dsb Eng Ltd Evaporative cooler
DK0504205T3 (da) * 1989-12-08 1994-09-26 Skandinavisk Miljo System As Luftbefugtningsapparat
JPH04306435A (ja) * 1991-04-01 1992-10-29 Daikin Ind Ltd 加湿装置
JPH04306436A (ja) * 1991-04-03 1992-10-29 Daikin Ind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JPH04320743A (ja) * 1991-04-22 1992-11-11 Daikin Ind Ltd 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US5162088A (en) * 1991-09-09 1992-11-10 Duracraft Corporation Evaporator apparatus
JPH05248669A (ja) * 1992-03-06 1993-09-24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06180133A (ja) * 1992-12-11 1994-06-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7305883A (ja) * 1994-05-11 1995-11-2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加湿装置
FR2720143B1 (fr) 1994-05-18 1996-07-12 Gaz De France Générateur de vapeur et dispositif chauffant associé.
US5578113A (en) * 1994-07-19 1996-11-26 Holmes Product Corp. Air treatment system
JPH1026378A (ja) * 1996-07-10 1998-01-27 Mikuni Adetsuku:Kk 加湿エレメントおよび自然蒸発式加湿器
US6000684A (en) * 1997-06-24 1999-12-14 Research Products Corporation Evaporative wicking pad
US6095505A (en) * 1998-07-15 2000-08-01 Pegasus Research Corporation Patient-end humidifier
US5975502A (en) * 1998-07-27 1999-11-02 Emerson Electric Co. Wick system for a humidifier and a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 wick system
US6189869B1 (en) 1998-07-27 2001-02-20 Emerson Electric Co. Wick system for a humidifier
JP4393778B2 (ja) * 2003-03-19 2010-01-06 株式会社テクノ菱和 除湿システム
EP1836046B1 (en) * 2005-01-11 2021-12-29 Seeley International Pty Ltd Method and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evaporative heat exchangers
JP4928869B2 (ja) 2006-08-21 2012-05-0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除菌装置
JP2008100144A (ja) * 2006-10-18 2008-05-01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吸着材モジュール
JP5108351B2 (ja) 2007-03-27 2012-12-2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建物の換気システム及びユニット建物
JP2008241124A (ja) * 2007-03-27 2008-10-09 Kyocera Corp 加湿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17356B2 (en) 2013-08-27
CN101900377A (zh) 2010-12-01
EP2264372B1 (en) 2018-07-04
EP2264372A3 (en) 2013-02-20
US20100300649A1 (en) 2010-12-02
KR20100128814A (ko) 2010-12-08
KR101596831B1 (ko) 2016-03-07
EP2264372A2 (en) 2010-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0377B (zh) 换气装置及换气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1660716B1 (ko) 환기장치
CN101900378B (zh) 换气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76574B (zh) 变制冷剂流量的辐射空调系统
US20150107287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4717852U (zh) 空调柜机
EP2275751A1 (en) Heat exchanging ventilating apparatus
KR20060050949A (ko) 환기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JP6166667B2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304232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排水構造
JP200825628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336911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KR20110004565A (ko) 가습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한 가습유닛
JP4251004B2 (ja) 調湿装置
JP448636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14484613A (zh) 一种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1876186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器
CN107238190A (zh) 一种空调
CN103017265B (zh) 热泵式恒温恒湿智能空气置换器
KR101037871B1 (ko) 냉각/제습열 회수기술을 이용한 공조기
KR20100128811A (ko) 환기장치 및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JPH086176Y2 (ja) 空調設備
CN114413388B (zh) 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2532056B1 (ko) 액체식 올인원 냉·난방 공기청정조화 장치
JP2008144990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