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4838A - 鞍乘式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式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4838A
CN101804838A CN201010107901A CN201010107901A CN101804838A CN 101804838 A CN101804838 A CN 101804838A CN 201010107901 A CN201010107901 A CN 201010107901A CN 201010107901 A CN201010107901 A CN 201010107901A CN 101804838 A CN101804838 A CN 101804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nergy disperser
frame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07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4838B (zh
Inventor
中川英亮
藤山孝太郎
仓持大辅
坂本顺一
井神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4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4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且可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的鞍乘式车辆。设有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摆臂(25)的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车架(11)上,后轮(WR)可转动地支撑在摆臂上,缓冲单元(51)与车架和摆臂连接,对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缓冲器支撑部件(80)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支撑缓冲单元的上端;鞍乘式车辆把缓冲单元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Description

鞍乘式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式车辆,尤其涉及鞍乘式车辆的后轮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鞍乘式车辆,已知把构成车架的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的截面形成为半圆筒状,把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撑在该车架横梁的半圆内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0205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鞍乘式车辆中,后缓冲器的上端支撑在车架横梁的半圆内,因而,尽管可以确保缓冲器长度,但是由于车架横梁的截面为半圆筒状,所以在更大型的鞍乘式车辆的场合,要求有能提高车架横梁的强度并实现轻量化的构造。
本发明考虑到了上述情况,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能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且可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轻量化的鞍乘式车辆。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为一种鞍乘式车辆,所述鞍乘式车辆设有:车架、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车架在车宽方向上左右一对地构成,摆臂的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车架上,后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摆臂上,缓冲单元与车架和摆臂连接,对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缓冲器支撑部件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车架上,支撑缓冲单元的上端;鞍乘式车辆把缓冲单元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其特征在于: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被弯曲地形成。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发动机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前方,由设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发动机支撑部支撑发动机。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2分割)的对合构造构成缓冲器支撑部件,而且,夹着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支撑部左右一对地设置发动机支撑部,在发动机支撑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设置开口部。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二或第三方面的基础上,连接发动机和发动机支撑部的发动机连接部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的下方。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缓冲器支撑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一对板状部件而构成,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车辆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状的凹部。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基础上,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连接部,借助凹部对着外方。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基础上,一对板状部件通过车身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结合,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下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上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特征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缓冲器支撑部件被构成为,把一对板状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进行配置,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被弯曲地形成,缓冲单元被支撑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因此,能以剪切力和拉伸力承受施加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载荷,因而不仅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而且能够抑制随强度提高的重量增加,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鞍乘式车辆,发动机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前方,由设置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发动机支撑部支撑发动机,因此,可以把作用在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载荷让发动机侧负担,可以进一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由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对合构造构成缓冲器支撑部件,而且,夹着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支撑部左右一对地设置发动机支撑部,在发动机支撑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设置开口部,因此,可以利用发动机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中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支撑部间的刚性,而且可以进一步谋求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鞍乘式车辆,连接发动机和发动机支撑部的发动机连接部被配置在缓冲器支撑部的下方,因此,可以把缓冲单元的压缩载荷以发动机支撑部的拉伸载荷传递到发动机侧,可以谋求发动机支撑部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鞍乘式车辆,缓冲器支撑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一对板状部件而构成,因此能够易于制作,可以提高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生产效率。另外,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车辆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状的凹部,因此可以缓和施加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在一对板状部件与上部板状部件的结合面上赋予平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的大型化,确保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并实现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鞍乘式车辆,具有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连接部借助凹部对着外方的特征。可以从车辆侧方对缓冲器连接部实施作业,易于对缓冲器连接部使用工具。而且,由于不需要上下方向的连接,因而消除了从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件,所以能够把缓冲器的长度设定得较大,可以谋求车辆的上下方向的紧凑化。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鞍乘式车辆,一对板状部件通过车身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结合,因此与把一对板状部件与车架直接结合的场合比较,可以确保与车架的结合长度较大。由此,可以分散作用在车架上的载荷,所以能够谋求车架侧的轻量化。而且,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下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被设定为大于一对板状部件在梯形板状部件的上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梯形板状部件与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因此可以避免应力集中,能够谋求车架侧的轻量化。
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鞍乘式车辆,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因此,可以缓和施加在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在一对板状部件与上部板状部件的结合面上赋予平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的大型化,确保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强度并实现其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左侧面图。
图2是图1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仰视图。
图5是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背面图。
图6是从上方且左前方观察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时的轴测图。
图7是从下方且左后方观察图2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时的轴测图。
图8是用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架横梁的轴测图。
图9是图8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仰视图。
图10是用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架横梁的放大左侧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背面图。
图12是图10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0所示车架横梁的周边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机动二轮车(鞍乘式车辆)
11  车架
12  头管
25  摆臂
51  缓冲单元
60  发动机
80  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
81  板状部件
82  上部板状部件
82a 凹部
83  缓冲器托架
84  梯形板状部件
85  连接螺栓(缓冲器连接部)
86  结合部
87  结合部
90  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
92  上部板状部件
94  矩形板状部件
100 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
101 上下对合部
103 发动机托架(发动机支撑部)
105 连接螺栓(发动机连接部)
106 连接螺母(发动机连接部)
110 上侧车架横梁
111 上板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
113 缓冲器托架(缓冲器支撑部)
120 下侧车架横梁
121 下板部(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
123 开口部
WR  后轮
L1  结合间距
L2  结合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各实施方式。附图是从附图标记的朝向观察的,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按照驾驶者观察的方向,附图中车辆的前方以Fr、后方以Rr、左侧以L、右侧以R、上方以U、下方以D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鞍乘式车辆)10,如图1所示,其车架11由:设置在前端的头管12、从头管12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车架13、与左右一对主车架13的后端部连接的左右一对枢轴板14、与左右一对主车架13的中间部连接并向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座架15、与枢轴板14连接并向后方且上方延伸,且其后端部与车座架15的后端部连接的左右一对副车架16、从头管12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管17、用来加强头管12周围的与头管12的后部和下管17的前部结合着的左右一对角撑板18、将主车架13与下管17间连接的左右一对加强板19、20、将车座架15与副车架16间连接的左右一对加强车架21、和把左右一对枢轴板14的上部在车宽方向上连接的作为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架横梁80构成,发动机60和一体地设置在发动机60的后部的变速器61被安装在主车架13、枢轴板14和下管17上。
另外,机动二轮车10设有:可进行转向地支撑在头管12上的前叉23、可转动地支撑在前叉23的下端部的前轮WF、安装在前叉23的上端部的转向用的把手24、可摆动地支撑在枢轴板14上的摆臂25、可转动地支撑在摆臂25的后端部的后轮WR、可摆动地连接在摆臂25的下部、枢轴板14的后方下端部以及车架横梁80间的后轮悬架装置50、安装在主车架13上方的燃料箱26、和安装在燃料箱26的后方且车座架15的上方的车座27。
图1中的附图标记31为头灯、32为前罩(カウル)、33为挡风板、34为前方向指示灯、35为前挡泥板、36为侧镜、37为侧罩、38为后罩、39为抓手栏杆(グラブレ一ル)、40为尾灯、41为后挡泥板、42为后方向指示灯、43为ABS装置。
如图1所示,后轮悬架装置50设有:上端部可摆动地安装在车架横梁80上的缓冲单元51、可摆动地连接缓冲单元51的下端部与摆臂25的下侧中间部的大致三角形的第一连杆52、和可摆动地连接第一连杆52与枢轴板14的后方下端部的第二连杆53。
发动机60为单气缸发动机,如图1所示,其外壳主要由:曲轴箱62、安装在曲轴箱62的前方上端部的缸体63、安装在缸体63的上端部的气缸盖64、覆盖气缸盖64的上部开口的气缸盖罩65、覆盖曲轴箱62的左侧面的开口的ACG(发电机)盖66、和覆盖曲轴箱62的右侧面的开口的未图示的离合器盖构成。
另外如图1所示,通过吸气管71在形成在气缸盖64的后部的未图示的吸气口连接着节气阀体72,在该节气阀体72的上游端通过连接管73连接着空滤装置74。而且,在形成在气缸盖64的前部的未图示的排气口上通过排气管75连接着消声器76。
如图2~图7所示,车架横梁80设有:以架在车宽方向上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一对枢轴板14上,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着的一对板状部件81、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上部结合着的上部板状部件82、与上部板状部件82的下面的车宽方向中央结合,对缓冲单元51的上端部进行支撑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大致为U字形的缓冲器托架83、和与一对板状部件8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结合,并与枢轴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结合着的梯形板状部件84。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车架横梁80与车架11分体单独设置。而且,一对板状部件81与缓冲单元51的伸缩方向平行地配置。图中的附图标记45为车架横梁、46为发动机托架。
而且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车架横梁8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中,由一对板状部件81和上部板状部件82形成下侧开放的コ字状。而且,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另外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板状部件82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车辆俯视图和侧面视图中大致为U字形的凹部82a。由此,在车辆侧面视图中,将缓冲单元51的上端部与车架横梁80的缓冲器托架83连接的作为缓冲器连接部的连接螺栓85,借助车辆左侧的凹部82a对着外方,而且与该连接螺栓85拧合的未图示的螺母借助车辆右侧的凹部82a对着外方。因此,易于对连接螺栓85和未图示的螺母使用工具。
另外如图4~图7所示,在缓冲器托架83上沿车宽方向形成用来将连接螺栓85贯穿的贯通孔83a。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6所示,梯形板状部件84被形成为车身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一对板状部件81在梯形板状部件84的下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84的结合部86到梯形板状部件84与枢轴板14的结合部87间的结合间距L1,被设定得比一对板状部件81在梯形板状部件84的上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84的结合部86到梯形板状部件84与枢轴板14的结合部87间的结合间距L2大。而且如图6所示,在梯形板状部件84的上边形成用来易于对上述连接螺栓85和未图示的螺母操作工具的凹部84a。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车架横梁8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状,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缓冲单元支撑在车架横梁8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因此,能够以剪切应力和拉伸力承受施加在车架横梁80上的载荷,因而可以提高车架横梁80的强度并对重量随强度提高的增加加以抑制,可以谋求车架横梁80的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车架横梁80以使一对板状部件81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的方式配置而构成,因此可以易于制作,可以提高车架横梁80的生产率。而且,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82,在上部板状部件82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车辆俯视图中大致为U字形的凹部82a,因此,可以缓和施加在上部板状部件8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可以在一对板状部件81与上部板状部件82的接合面上赋予平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82的大型化,可以确保车架横梁80的强度并实现其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缓冲单元51与车架横梁80的缓冲器托架83的连接螺栓85借助上部板状部件82的凹部82a对着外方,因此,可以从车辆侧方对连接螺栓85进行操作,可以易于对连接螺栓85操作用具。而且,由于不需要上下方向的连接,所以消除了从车架横梁80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连接部件,因而可以把缓冲器长度设定得较大,可以谋求车辆10的上下方向的紧凑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一对板状部件81通过把车身下方侧作为长边的梯形板状部件84与车架11的枢轴板14结合,因此,与把一对板状部件81直接跟枢轴板14结合的场合相比较,可以确保与枢轴板14的结合长度比较长。由此,可以将作用在枢轴板14上的载荷分散,从而可以谋求车架11侧的轻量化。
另外,一对板状部件81在梯形板状部件84的下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84的结合部86到梯形板状部件84与枢轴板14的结合部87间的结合间距L1,被设定得比一对板状部件81在梯形板状部件84的上方侧与梯形板状部件84的结合部86到梯形板状部件84与枢轴板14的结合部87间的结合间距L2大,因此,可以避免应力集中,可以谋求车架11侧的轻量化。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二实施方式。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车架横梁80而使用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90。该车架横梁90,如图8和图9所示,设有: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一对枢轴板14上,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着的一对板状部件81、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上部结合着的上部板状部件92、与上部板状部件92的下面的车宽方向中央结合,并支撑缓冲单元51的上端部且截面大致为U字形的缓冲器托架83、和与一对板状部件8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结合,且与枢轴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结合的矩形板状部件94。
而且,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板状部件92的车宽方向端部设置朝斜下方弯曲的弯曲部92a,该弯曲部92a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下端。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矩形板状部件94的上端部沿一对板状部件81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上面设置加强部94a,该加强部94a与一对板状部件81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上面结合。
如上述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上部板状部件92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一对板状部件81的下端,因此,可以缓和被施加到上部板状部件92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结合部的应力集中,可以在一对板状部件81与上部板状部件92的结合面上赋予平缓的应力分布。由此,可以抑制上部板状部件92的大型化,可以确保车架横梁90的强度并实现其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设置在矩形板状部件94的上端部的加强部94a与一对板状部件81的车宽方向端部的上面结合,因此,可以使一对板状部件81与矩形板状部件94的结合牢固,并可以提高车架横梁90的刚性。
其它构成以及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图13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鞍乘式车辆的第三实施方式。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中,取代第一实施方式的车架横梁80而使用车架横梁(缓冲器支撑部件)100。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车架横梁100由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上侧车架横梁110和下侧车架横梁120的对合构造构成,上侧车架横梁110和下侧车架横梁120在向上方弯曲的上下对合部101处结合着。而且,车架横梁100的车宽方向端部通过侧面视图中大致为口字形的连接部件102与枢轴板14的车宽方向内侧连接。
如图11~图13所示,上侧车架横梁110设有: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一对枢轴板14上的上板部111、从上板部111的前后两端缘向下方延伸的前后一对侧板部112、和安装在上板部111的下面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用来支撑缓冲单元51的上端部的截面大致为倒U字形的缓冲器托架(缓冲器支撑部)113。
如图11~图13所示,下侧车架横梁120设有: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左右一对枢轴板14上的下板部121、从下板部121的前后两端缘向上方延伸的前后一对侧板部122、和形成在下板部1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用于把缓冲单元51的上端部插入缓冲器托架113的开口部123。
如图11和图13所示,缓冲器托架113是把板部件冲压成形为大致U字形的部件,具有上面部115和左右一对侧面部116。而且,在上面部115的上面立设着阳螺纹部115a,把该阳螺纹部115a穿过在上板部1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的贯通孔111a,把托架固定螺母117与阳螺纹部115a拧合,由此,把缓冲器托架113与车架横梁100连接。另外,在左右一对侧面部116上沿车宽方向形成用来使作为缓冲器连接部的连接螺栓85贯穿的贯通孔116a,在左侧的侧面部116的外侧面设有与贯通孔116a连通的用来与连接螺栓85拧合的螺母116b。
而且,如图11~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车架横梁10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由上侧和下侧车架横梁110、120的上板部111、前后一对侧板部112、以及前后一对侧板部122形成下侧开放的コ字形。而且,作为车架横梁100的上面的上板部111和作为车架横梁100的下面的下板部121,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
如图10~图13所示,在车架横梁100的前侧,以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的方式,夹着缓冲器托架113设置着左右一对对配置在车架横梁100前方的发动机60进行支撑的发动机托架(发动机支撑部)103。而且如图10和图12所示,在车架横梁100的前面设有左右一对的对液压配管等进行导向的侧面观察大致为S字形的配管导向件104。
另外,如图10所示,作为将发动机60与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103连接的发动机连接部的连接螺栓105以及连接螺母106,配置在车架横梁100的缓冲器托架113的下方。
另外,如图11和图13所示,车架横梁100的开口部123被形成在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103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由此,使车架横梁100的强度被发动机60加强,因而可以使开口部123较大,可以使车架横梁100轻量化。图13中的附图标记131为变速踏板、132为制动踏板、133为主踏板、134为主踏板座。
如上述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车架横梁10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形成下侧开放的コ字形,车架横梁100的上板部111和下板部121,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上方的方式弯曲地形成,缓冲单元51支撑在车架横梁10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因此,能够以剪切应力和拉伸力承受施加在车架横梁100上的载荷,因而不仅可以提高车架横梁100的强度而且能抑制随强度提高的重量增加,可以谋求车架横梁100的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发动机60配置在车架横梁100的前方,由设置在车架横梁100上的发动机托架103支撑发动机60,因此,可以使作用在车架横梁100上的载荷由发动机60侧进行负担,可以进一步谋求车架横梁100的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车架横梁100由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对合构造构成,而且,夹着车架横梁100的缓冲器托架113设置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103,在比发动机托架103靠车宽方向中央侧的车架横梁100的下板部121设置开口部123,因此,可以利用发动机60提高车架横梁100上的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103间的刚性,而且可以进一步谋求车架横梁100的轻量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0,连接发动机60与左右一对发动机托架103的连接螺栓105和连接螺母106被配置在缓冲器托架113下方,因此,可以把缓冲单元51的压缩载荷以发动机托架103的拉伸载荷传递到发动机60侧,可以谋求发动机托架103的轻量化。
其它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把本发明适用于机动二轮车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把本发明适用于三轮车、全地形车(ATV:All Terrain Vehicle)等四轮车。

Claims (8)

1.一种鞍乘式车辆,所述鞍乘式车辆设有:车架、摆臂、后轮、缓冲单元、和缓冲器支撑部件,
所述车架在车宽方向上左右一对地构成,
所述摆臂的一端可摆动地支撑在所述车架上,
所述后轮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摆臂上,
所述缓冲单元与所述车架和所述摆臂连接,对所述摆臂的摆动施加衰减力,
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以架在车宽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支撑所述缓冲单元的上端;
所述鞍乘式车辆把所述缓冲单元支撑在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被形成为下侧开放的コ字形,
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上面和下面,以使其车宽方向中央部处于车宽方向端部的上方的方式被弯曲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发动机被配置在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前方,由设置在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上的发动机支撑部支撑所述发动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由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对合构造构成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而且,夹着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支撑部左右一对地设置所述发动机支撑部,在所述发动机支撑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下面设置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动机支撑部的发动机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缓冲器支撑部的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配置一对板状部件而构成,
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所述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
在所述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形成有车辆俯视图中为大致U字状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辆侧面视图中,连接所述缓冲单元和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的缓冲器连接部,借助所述凹部对着外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板状部件通过车身下方侧为长边的梯形板状部件与所述车架结合,
所述一对板状部件在所述梯形板状部件的下方侧与所述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所述梯形板状部件与所述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一对板状部件在所述梯形板状部件的上方侧与所述梯形板状部件的结合部到所述梯形板状部件与所述车架的结合部间的结合间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支撑部件被构成为,把一对板状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分开地进行配置,
以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在所述一对板状部件的上部结合上部板状部件,
所述上部板状部件的车宽方向端部延伸到所述板状部件的下端。
CN2010101079012A 2009-02-18 2010-01-28 鞍乘式车辆 Active CN101804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35198 2009-02-18
JP2009035198 2009-02-18
JP2009-246558 2009-10-27
JP2009246558A JP5410238B2 (ja) 2009-02-18 2009-10-27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4838A true CN101804838A (zh) 2010-08-18
CN101804838B CN101804838B (zh) 2012-10-10

Family

ID=42559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079012A Active CN101804838B (zh) 2009-02-18 2010-01-28 鞍乘式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042643B2 (zh)
JP (1) JP5410238B2 (zh)
KR (1) KR101183496B1 (zh)
CN (1) CN101804838B (zh)
BR (1) BRPI1000316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43925B2 (en) * 2010-02-23 2013-05-2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6134586B2 (ja) 2013-06-06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5079426A1 (en) * 2013-11-29 2015-06-04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Swing arm for a vehicle
JP6008920B2 (ja) * 2014-09-30 2016-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04276211A (zh) * 2014-10-23 2015-01-14 芜湖浩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载重型商用车车梁及其车架
CN107235079B (zh) * 2017-06-23 2020-08-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副车架的减震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17313A (en) * 1973-12-17 1975-11-04 Bultaco Compania Espanola Espa Motorcycle suspension system
US4621706A (en) * 1981-06-01 1986-11-11 Performance Industries, Inc. Motorcycle drive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US4408674A (en) * 1981-06-01 1983-10-11 Performance Industries, Inc. Motorcycle drive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JPS5820581A (ja) * 1981-07-24 1983-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レ−ム構造
US4735277A (en) * 1985-03-06 1988-04-05 Prince Curtis L Motorcycle drive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JPH0173482U (zh) * 1987-11-06 1989-05-17
JP2732065B2 (ja) * 1988-05-11 1998-03-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2輪スクータ型車両
JPH0214993A (ja) * 1989-05-16 1990-01-1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輸車の緩衝器支持構造
JP4153069B2 (ja) * 1997-12-24 2008-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リヤクッション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4067661B2 (ja) * 1998-09-11 2008-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627386B2 (ja) * 2001-07-03 2011-02-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US6679647B2 (en) * 2002-01-23 2004-01-20 Palmer Hargrave, Inc. Quick-connect fastener for electrical fixtures
CN1762757A (zh) * 2004-10-18 2006-04-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架以及具有该车架的摩托车
JP4814601B2 (ja) * 2005-09-29 2011-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07345A1 (en) 2010-08-19
KR101183496B1 (ko) 2012-09-20
KR20100094359A (ko) 2010-08-26
BRPI1000316B1 (pt) 2019-05-28
CN101804838B (zh) 2012-10-10
US8042643B2 (en) 2011-10-25
JP5410238B2 (ja) 2014-02-05
JP2010215218A (ja) 2010-09-30
BRPI1000316A2 (pt) 2011-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08390B1 (en) Abs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6495887B2 (ja) 2輪車両
CN101804838B (zh) 鞍乘式车辆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EP2921391B1 (en) Vehicle
US8047324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US7637340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7283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16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1073590A (ja)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00455480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TW201620762A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EP2591962A1 (en) Motorcycle with ABS
CN101195397A (zh) 车辆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US11059539B2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EP3135571A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1472787A (zh) 骑跨型轮式车辆及其框架
CN101659310B (zh) 摩托车的排气净化设备和配备有排气净化设备的摩托车
JP582613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074352A (ja) 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CN103269947B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架
CN102887193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CN110030124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EP2088068B1 (en) Motorcycle
CN101712352A (zh) 机动二轮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