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0191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0191A
CN101770191A CN200910217271A CN200910217271A CN101770191A CN 101770191 A CN101770191 A CN 101770191A CN 200910217271 A CN200910217271 A CN 200910217271A CN 200910217271 A CN200910217271 A CN 200910217271A CN 101770191 A CN101770191 A CN 101770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fier frame
photoreceptor
unitor
photosensitive drums
dr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7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0191B (zh
Inventor
五十岚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331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801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526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577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70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0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0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0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38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 G03G2215/0141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 recording medium carried by a transport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感光构件,环形带,和分离机构。该多个感光构件配置为互相平行且空间分离,并且对应于各自的颜色,该多个感光构件包括第一感光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感光构件,且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端部分和第二端部分,该第二端部分在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一端部相反。环形带接触感光构件。分离机构构造用来绕着作为支点的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在第二感光构件接触环形带的接触位置和第二感光构件与环形带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摆动第二感光构件。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8年12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8-333157和2009年6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52613为优先权,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诸如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
背景技术
诸如串联式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分别对应于四个颜色,即,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感光构件;和与感光构件相对的传送带。
然而,感光构件通常接触传送带。因此,例如,即使当形成单色图像时,图像形成中未使用的剩余感光构件,即,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感光构件也可能劣化。
提出一种彩色图像记录设备,作为用于防止感光构件的这样的劣化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该彩色图像记录设备包括:一个彩色图像形成单元,该彩色图像形成单元包含黄色、洋红和青色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包含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的另一个单元。在该彩色图像记录设备中,当单色图像被形成时,彩色图像形成单元与传送带分离(参见,例如,JP-A9-281770)。
发明内容
JP-A-9-281770显示的上述的彩色图像记录设备包括偏心凸轮,该偏心凸轮构造为推动彩色图像形成单元或者释放彩色图像形成单元上的压力,以便上下地移动彩色图像形成单元。
具体地,通过偏心凸轮从下方推动彩色图像形成单元,彩色图像形成单元被上升,从而感光构件与传送带分离。进一步,通过释放偏心凸轮上的压力,彩色图像形成单元被下降,从而感光构件接触传送带。
用于上下地移动彩色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包括偏心凸轮和复杂的齿轮传动链,这使得用于允许感光构件接触传送带和与传送带分离的结构复杂。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作出,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能够使得感光构件从环形带分离的简化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多个感光构件,该多个感光构件沿着配置方向配置,从而互相平行且空间分离,并且对应于各自的颜色,该多个感光构件包含第一感光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感光构件,且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具有第一端部分和第二端部分,该第二端部分在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的长度方向上与第一端部相对;环形带,该环形带接触多个感光构件;和分离机构,该分离机构构造为绕着作为支点的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在第二感光构件接触环形带的接触位置和第二感光构件与环形带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摆动第二感光构件。
上述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分离机构,该分离机构构造为绕着作为支点的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在第二感光构件接触环形带的接触位置和第二感光构件与环形带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摆动第二感光构件。
因此,通过分离构件,通过绕着该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摆动第二感光构件,第二感光构件能够与环形带分离。
结果,与用于从环形带分离感光构件的两端的机构相比较,感光构件能够通过简化的结构与环形带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截面图;
图2是显示图1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示意图;
图3是图1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正截面图;
图4是对应于图3的截面图,其中感光鼓与传送带分离;
图5是说明图4显示的感光鼓的摆动移动的示意图,并且显示鼓突起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
图6是说明图4显示的感光鼓的摆动移动的示意图,并且显示主体突起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
图7是说明图4显示的感光鼓的摆动移动的示意图,并且显示鼓突起和主体突起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
图8是图4显示的感光鼓的左端部的放大视图;
图9是图4显示的感光鼓的左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说明处理单元没有被附接的状态下,将处理单元附接到主体外壳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处理单元已经被附接的状态下,将处理单元附接到主体外壳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处理单元在主体外壳中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1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颜色激光打印机的侧截面图;
图14是从图13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右前侧看时该彩色打印机的立体图,其处于处理单元被拔出且彩色单元和黑色单元与处理单元分离的状态;
图15是图14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左视图;
图16是从图14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左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显示的感光鼓的左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从图13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右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其处于处理单元被拔出且彩色单元和黑色单元附接于处理单元的状态;
图19是从图18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左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0是从图13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右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立体截面图,其处于处理单元存储在主体外壳中的状态;
图21是从图13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右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状态立体截面图,其处于彩色单元由平移凸轮的滑动而在向前方向摆动的状态;
图22是从图21显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左前侧看时该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立体截面图;
图23是说明当图21显示的彩色单元摆动时,鼓联接部分和显影联接部分的驱动传输的示意图,其处于鼓突起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其中鼓联接盖和显影联接盖没有显示;
图24是说明当图21显示的彩色单元摆动时,鼓联接部分和显影联接部分的驱动传输的示意图,其处于主体突起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其中鼓联接盖和显影联接盖没有显示;
图25是说明当图21显示的彩色单元摆动时,鼓联接部分和显影联接部分的驱动传输的示意图,其处于鼓突起和主体突起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其中鼓联接盖和显影联接盖没有显示;和
图26是显示从根据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变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右前侧看时,该图像形成设备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1到26描述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图1到26显示的彩色打印机1和201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为了便于讨论,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操作该彩色打印机1或者201的使用者的视角限定方向。打印机1或者201的顶部或者上侧,底部或者下侧,左或者左侧,右或者右侧,前或者前侧,和后或者后侧通过附图中的箭头标示而识别。进一步,这里的左右方向也被认为是宽度方向或者横向。关于打印机1或者201的各个单独的组件,单独的组件的各侧基于该组件在打印机1上/中的布置/附接位置而类似地识别。
1.第一示范实施例
1.1.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综述
如图1所示,第一示范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1是横向安装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彩色打印机1包括主体外壳2。彩色打印机1进一步包括,在主体外壳2中,构造用来馈送纸张的纸张馈送单元3和构造用来在通过纸张馈送单元3馈送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4。
(1)主体外壳
主体外壳2具有实质上盒状,其在侧视图中实质上为矩形且存储图像形成单元4。主体外壳2的前侧壁包括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前盖5。当前盖5处于打开位置时,处理单元10能够附接于彩色打印机1和从彩色打印机1拆卸。
(2)纸张馈送单元
纸张馈送单元3包括构造用来存储纸张P的纸张馈送托盘6。纸张馈送托盘6可移除地附接于主体外壳2中的底部区域。在纸张馈送托盘6的前端上方,布置有馈纸辊7和供纸通道8。供纸通道8包括U形转弯通道(U-turn path)。
存储在纸张馈送托盘6中的纸张P通过馈纸辊7的旋转被一次一个地朝向供纸通道8馈送。接着,纸张P从供纸通道8朝向图像形成单元4(具体地,感光鼓15和传送带20之间)传送。感光鼓15的数目是,例如,四个。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4包括扫描器单元9,作为感光单元的示例的处理单元10,转印单元11,和定影单元14。
(3-1)扫描器单元
扫描器单元9布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部。如图1中的虚线表示,扫描器单元9根据图像数据向四个感光鼓15发射激光束,从而曝光感光鼓15。
(3-2)处理单元
(3-2-1)处理单元的结构
处理单元10布置在扫描器单元9的下方和纸张馈送单元3的上方。处理单元10包括一个处理框架13和对应于各个颜色的多个显影器盒14,例如四个显影器盒14。
处理框架13可沿着前后方向相对于主体外壳2移动,以便在前盖7处于打开位置时,被插入主体外壳2中和从主体外壳2内部拔出。因此,处理单元12可移除地附接于主单元外壳2。处理框架13存储感光鼓15和充电辊16。
(四个)感光鼓15沿着左右方向布置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空间隔离,以便从前侧朝向后侧对应于各个颜色,即,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如这里使用的,各个颜色的感光鼓15也称为黑色感光鼓15,黄色感光鼓15,洋红感光鼓15,和青色感光鼓15。
充电辊16邻近于各个感光鼓15布置在感光鼓15的后侧。
显影器盒14邻近于各个感光鼓15布置于各个感光鼓15的上侧。每个显影器盒14包括显影辊17。
显影辊17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显影器盒14,以便从显影器盒14的下端露出并且从其上侧接触感光鼓15。
尽管未显示,每个显影器盒14包括构造用来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辊17的供给辊,和构造用来调节提供给显影辊17的色粉的厚度的层厚度调节片。进一步,每个显影器盒14在供应辊和层厚度调节片的上方的空间中收容对应颜色的色粉。
(3-2-2)处理单元的显影操作
收容在显影器盒14中的色粉被提供给供给辊(未显示)并且进一步提供给显影辊17,然后通过供给辊(未显示)和显影辊17之间的摩擦正向充电。
与显影辊17的旋转相关联,提供给显影辊17的色粉的厚度通过层厚度调节片(未显示)调节,且携带在显影辊17的表面上的色粉成为给定厚度的薄层。
随着各个感光鼓15的旋转,感光鼓15的表面通过各个充电辊16被均匀地正向充电。接着,感光鼓15的表面被来源于扫描器单元9激光束(参见图1中的虚线)通过高速扫描曝光。对应于要被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借此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5的表面上。
当感光鼓15进一步旋转时,保持在显影辊17的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被提供给形成在感光鼓15的各个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感光鼓15的静电潜像因此被可视化(显像),因此由反转显影形成的色粉图像对应于各个颜色被保持在感光鼓15的表面。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11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在主单元外壳2内纸张馈送单元3的上方并且在处理单元10下方的位置。转印单元11包括:驱动辊18;从动辊19;作为接触感光鼓15的环形带的示例的传送带20;和作为转印构件的示例的转印辊21。
驱动辊18和从动辊19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且空间隔离。传送带20包括围绕着驱动辊18和从动辊19的环形带。
转印辊21互相平行地配置且空间分离,以便与各自的感光鼓15相对且传送带20夹在其间。
从纸张馈送单元3馈送的纸张P通过传送带20从前侧传送到后侧,以便连续地穿过每个感光鼓15和对应的一个转印辊21之间的空间。在纸张P传送期间,保持在各个感光鼓15上的各个颜色的色粉图像被依次地转印,因此在纸张P上产生彩色图像。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12布置在转印单元11的后侧并且包括加热辊22和与加热辊22相对的挤压辊23。在转印单元11中,当纸张P穿过加热辊22和挤压辊23时,转印到纸张P的彩色图像通过热量和压力被热定影在纸张P上。
(4)纸张输出
其上具有定影的色粉图像的纸张P通过U形转弯纸张输出通道(未显示)朝向纸张输出辊24传送,并且通过纸张输出辊24输出在形成在主单元外壳2的上表面中的纸张输出盘25上。
1.2.处理单元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3所示,处理框架13包括:彼此横向空间分离且彼此相对的一对侧板31;在侧板31之间延伸的前梁32,后梁33和多个隔板34,例如三个;和作为往复构件的示例的平移凸轮35(参见图2)。处理框架13支撑感光鼓15。
每个侧板31在侧视图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且布置在传送带20外侧。如这里使用的,当对于侧板31识别右侧和左侧时,位于右侧的一个侧板31被称为右侧板31R,且位于左侧的另一个侧板31被称为左侧板31L。
如图2所示,右侧板31R包括:一对竖直地空间分离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鼓轴引导槽39;和黑色鼓轴插入孔40。进一步,右侧板31R包括中继齿轮41。
每个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是形成在右侧板31R的右表面上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起,且在横截面具有实质上L形状。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在上下方向布置为彼此空间分离且彼此相对。
上面的一个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从右侧板31R的右表面向右突起然后向下弯曲。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布置在右侧板31R的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实质上的中心部分。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后端部分布置在对应于青色的感光鼓的鼓轴46上方,并且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前端部分布置在黄色感光鼓15的鼓轴上方且在其前侧。
下面的一个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从右侧板31R的下端向右突起然后向上弯曲。下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后端部分布置在右侧板31R的后端,并且下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前端部分布置在黄色感光鼓15的鼓轴的下方并且在其前侧。
鼓轴引导槽39沿着前后方向布置为彼此平行且彼此空间分离,以便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每个鼓轴引导槽39布置在上下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之间并且形成为伸长孔,该伸长孔在上下方向的长度实质上与上下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在上下方向上之间的距离相同。
黑色鼓轴插入孔40布置在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后侧,以对应于黑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黑色鼓轴插入孔40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椭圆形的形状,以便接受黑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
中继齿轮41布置在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的后侧,并且通过从右侧板31R的右表面向右突起的中继齿轮支撑轴48支撑。
如图3和5所示,左侧板31L包括:作为联接部分的示例的鼓联接部分36;和显影联接适配孔37。
如图8所示,每个鼓联接部分36包括鼓联接盖42和鼓中继联接器43。
鼓联接盖42具有从左侧板31L的左表面向左突起的圆柱形状。在左视图中,鼓联接盖42内部的一部分左侧板31L中,形成有鼓轴插入孔50以接受鼓轴46。
鼓中继联接器43可移动地适配在鼓联接盖42中。
如图9所示,鼓中继联接器43包括整体形成的底座部分71,主体突起72,鼓突起73和多个,例如三个,钩部分74。
底座部分71具有圆盘形状,该圆盘形状的直径略微小于鼓联接盖42的直径。
主体突起72是形成在底座部分71的左表面上,以沿着底座部分71的直径方向延伸。主体突起72的长度小于底座部分71的直径。
鼓突起73是形成在底座部分71的右表面上的突起,以当鼓中继联接器43沿着左右方向凸出时垂直于主体突起72延伸。鼓突起73沿着底座部分71的直径方向形成,具有小于底座部分71的直径的长度。
每个钩部分74布置在底座部分71的圆周边缘上,以与邻近的钩部分74以120度空间分离。每个钩部分74具有先从底座部分71的圆周边缘向右突出、然后在底座部分71的直径方向上向内弯曲的钩形状。
如图3和5所示,显影联接适配孔37形成在左侧板31L上并且穿透左侧板31L,以接受各个显影联接部分52。
如图1所示,前梁32桥接侧板31的前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前开口的实质上U形状。
后梁33桥接侧板31的后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朝下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
在前梁32和后梁33之间,三个分隔壁34互相在前后方向上平行布置并且互相空间分离。每个分隔壁34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因此,前梁32,后梁33和侧板31限定(包围)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通过三个分隔壁34被分隔为四个区域(实质上相等的空间)。
如图2所示,平移凸轮35在侧截面图中为平板。平移凸轮包括齿条部分44和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多个,例如三个凸轮槽45。
齿条部分44形成在平移凸轮35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分,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略微地大于凸轮槽45的长度,以与中继齿轮41啮合。
凸轮槽45在左右方向上穿透平移凸轮35,并且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平行布置并且空间分离,以对应于各个鼓轴46。每个凸轮槽45具有实质上形状曲柄形状,以接受对应的鼓轴46。
具体地,每个凸轮槽45包括连续形成的后端部分81(参见图11),前端部分82(参见图12)和倾斜部分83。后端部分81沿着前端方向延伸,以在感光鼓15接触传送带20时接受带轴46。前端部分8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后端部分81上方,以当感光鼓15与传送带20分离时接受鼓轴46。倾斜部分83连接后端部分81和前端部分82并且向上地朝前倾斜。
如图9所示,支撑感光鼓15的鼓轴46被插入感光鼓15中,并且第一鼓联接器47形成在鼓轴46的左端部上。
鼓轴46被插入以与感光鼓15同轴地延伸,从而避免了鼓轴46和感光鼓15之间的相对旋转。
如图8所示,鼓轴46的左端部分被插入鼓轴插入孔50中,并且布置在鼓联接盖42内部。
如图10所示,黑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的右端部分被插入黑色鼓轴插入孔40中,并且除了黑色(即,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46)的感光鼓15的鼓轴46被插入鼓轴引导槽39中。
如图9所示,第一鼓联接器47具有圆盘形状,该圆盘形状的直径小于鼓中继联接器43的底座部分71的直径,以与钩部分74接合,从而避免了第一鼓联接器47和鼓轴46之间的相对旋转。第一鼓联接器47包括在第一鼓联接器47的全部直径上延伸的第一槽49,以接受鼓突起73。
进一步,在鼓突起73适配进第一槽49的状态下,第一鼓联接器47与鼓联接盖42中的钩部分74接合。因此,第一鼓联接器47可移动地适配到鼓中继联接器43,而不是可相对旋转地适配到鼓中继联接器43。
如图3和10所示,显影器盒14能够接触感光鼓15并且能够与感光鼓15分离。每个显影器盒14包括显影辊17,显影引导凸起51和显影联接部分52。
显影辊17包括显影辊轴56和显影辊驱动齿轮57。
显影辊轴56穿过显影辊17并且可旋转地适配到显影器盒14,以与显影辊17同轴。
显影辊驱动齿轮57设置在显影辊轴56的左端部并且在显影器盒14的外侧,从而避免了显影辊驱动齿轮57和显影辊轴56之间的相对旋转。
显影引导凸起51具有从显影器盒14的左表面的上部向右突出的圆柱形状。
显影联接部分52设置在显影器盒14的右端部分上并且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显影驱动齿轮57。显影联接部分52包括显影联接盖53,显影中继联接器54和第一显影联接器55。
显影联接盖53具有从显影器盒14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圆柱形状。
如图3和5所示,显影中继联接器54可移动地适配进显影联接盖53并且包括底座部分101,主体突起102,显影突起103和钩部分104,类似于包括底座部分71、主体突起72、鼓突起73和钩部分74的鼓中继联接器43。
第一显影联接器55具有圆盘形状并且通过第一显影联接器支撑轴58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器盒14的左端部,该第一显影联接器支撑轴58从显影器盒14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第一显影联接器55包括:设置在其右侧圆周边缘以与显影辊驱动齿轮57啮合的轮齿105;和形成在其左端上并且在其全部直径上延伸以与显影中继联接器54的显影突起103适配的第一槽106。
在显影突起103适配进第一槽106的状态下,第一显影联接器55与显影联接盖53中的钩部分104接合。因此,第一显影联接器55可移动地适配到显影中继联接器54,而不是可相对旋转地适配到显影中继联接器54。
每个显影器盒14被从上方安装到处理框架13,使显影辊17位于其下面的部分。当每个显影器盒14被安装到处理框架13时,显影联接部分52适配进左侧板31L的显影联接器适配孔37,并且显影引导凸起51和显影辊轴56适配进形成在右侧板31R中的显影引导槽(未显示)中。通过向上地移除每个显影器盒14,每个显影器盒14能够与处理框架13分离。
1.3.主体外壳的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定影单元12包括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与平移凸轮35、平移凸轮支撑部分38、鼓轴引导槽39和中继齿轮41一起,配置分离机构。
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与定影单元12整体地形成在其左上部。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L形状的平板,其向上延伸然后向前弯曲。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包括驱动齿轮支撑轴97和驱动齿轮68。
驱动齿轮支撑轴97具有从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的前端部分向左延伸的圆柱形状。
驱动齿轮68由驱动齿轮轴97可旋转地支撑在平移凸轮驱动构件67的前端部分的左侧,以与中继齿轮41啮合。
如图1和3所示,转印单元11包括框架96,多对,例如四对,转印辊支撑构件64,作为推动构件的示例的多对,例如四对,压缩弹簧65,和多对,例如四对,转印辊止动器66。
框架97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盘形状,并且存储转印辊21。
每对转印辊支撑构件64设置在框架97的左右侧上,以与对应的转移辊21相对应。每个转移辊支撑部分64在正截面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的矩形形状。转印辊支撑部分64可旋转地支撑转印辊21的转印辊轴69的两端部分。
如图8所示,每个转印辊支撑部分64具有:构造用来可旋转地接受转印辊轴69的插入孔95;和构造用来存储压缩弹簧65的压缩弹簧存储部分94。插入孔95在左右方向上穿透转印辊支撑部分64的上部。压缩弹簧存储部分94形成为在正截面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通过切除转印辊支撑部分64的下面的部分以从转印辊支撑部分64的下面的部分的下端向上延伸。
压缩弹簧65的上端部分存储在压缩弹簧存储部分94中,并且压缩弹簧65的下端部分连接到转印单元11的框架96。因此,转印辊支撑部分64总是被向上推动。
每对转印辊止动器66是分别从框架96的左右侧的上端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参见图2)的突起。每对转印辊止动器66从上方接触对应的一个转印辊69。因此,每个转印辊21的向上运动被调节。
主体外壳2包括驱动输入部分61。
如图5所示,驱动输入部分61包括第二鼓联接器6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第二鼓联接器6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可通过前进缩回机构(未显示)沿着左右方向移动。
第二鼓联接器62包括齿轮部分91和适配部分92。齿轮部分91构造用来接收来自电机(未显示)的驱动力。适配部分92与齿轮部分91同轴地设置,并且构造用来接受鼓中继联接器43的主体突起72。
齿轮部分91设置在第二鼓联接器62的左侧,具有直径大于感光鼓15的直径的圆盘形状。轮齿形成在齿轮部分91的圆周部分上。
适配部分92从齿轮部分91的右表面向右延伸,并且具有直径实质上与主体突起72的长度相同的圆柱形状。在适配部分92的右端部分,在适配部分92的全部直径中形成有构造用来接受主体突起72的第二槽93。
第二显影联接器63包括齿轮部分107和具有第二槽109的适配部分108,类似于包括齿轮部分91和具有第二槽93的适配部分92的第二鼓联接器62。
1.4.处理单元到主体外壳的附接
如图10所示,当处理单元10附接于主体外壳2时,处理单元10的后端部分被插入主体外壳2中,然后处理单元10被相对于主体外壳2向后推动。因此,如图11所示,中继齿轮41与驱动齿轮68啮合。
通过前进-缩回机构(未显示),第二鼓联接器62朝向各个鼓中继联接器43前进,并且当主体突起72被适配进第二槽93时,鼓轴46和第二鼓联接器62被连接而不可相对地旋转。
类似地,第二显影联接器63朝向各个显影中继联接器55前进,并且当主体突起102适配进第二槽109,显影辊轴56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被连接而不可相对旋转。
从而,处理单元10到主体外壳2的附接被完成。
其后,当驱动力从电机(未显示)被输入到驱动输入单元61的第二鼓联接器62,驱动力通过各个鼓中继联接器43被传输到第一鼓联接器47,从而感光鼓15被驱动。
当驱动力被输入到第二显影联接器63,驱动力通过各个显影中继联接器54被传输到第一显影联接器55,从而显影辊17被驱动。
1.5.处理单元的操作
在处理单元10附接于主体外壳2之后,如图11所示,平移凸轮35布置在第一位置,使得齿条部分44的前端部分与中继齿轮41啮合。进一步,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被适配进各自的凸轮槽45的后部分81。
此时,如图3所示,感光鼓15的进入宽度(在左右方向上)从上方接触传送带20。转印辊21由各自的感光鼓15从上方被按压,并且定位在抵抗各自的压缩弹簧65的推动力的接触位置。
也就是说,彩色激光打印机1处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
在彩色模式中,当驱动力被输入到第二鼓联接器6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该驱动力被传输到所有的感光鼓15和所有的显影器盒14,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当向后驱动力通过中继齿轮41和齿条部分44从驱动齿轮68传输到平移凸轮35时,平移凸轮35向后滑动。
因此,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鼓轴46的右端部分沿着各自的凸轮槽45的倾斜部分83被向上按压,并且通过各自的鼓轴引导槽39向上移动。然后,如图12所示,鼓轴46适配到各自的凸轮槽45的前端部分82。因此,平移凸轮35布置在第二位置。
此时,如图4所示,在正视图中,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在逆时针的方向上绕着由作为枢轴转动支点的由左侧板31L支撑的感光鼓15的左端部而摆动,且第一鼓联接器47和各自的鼓中继联接器43之间的连接和鼓中继联接器43和各自的第二鼓联接器6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也参见图8)。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鼓突起73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能够摆动,从而第一鼓联接器47的下面的部分略微地与鼓联接器43分离,且第一鼓联接器47的上部和鼓中继联接器43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6所示,当主体突起72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主体15能够摆动,从而鼓中继联接器43的下面的部分略微地与第二鼓联接器62分离,且鼓中继联接器43的上部和第二鼓联接器6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7所示,当主体突起72和鼓突起73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主体15中的每一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鼓联接器47和鼓中继联接器43的下面的部分分别略微地与鼓中继联接器43和第二鼓联接器62分离,且第一鼓联接器47的上部和鼓中继联接器43之间的连接和鼓中继联接器43的上部和第二鼓联接器6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也就是说,鼓中继联接器43与第一鼓联接器47和第二鼓联接器62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被调整,以适于感光鼓15的摆动移动。因此,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中的每一个能够摆动而不会释放驱动传输。
此时,如图4所示,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14中的每一个在正视图中沿着逆时针方向摆动,且第一显影联接器55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之间的连接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之间的连接(参见图8)。
具体地,如图5所示,当显影突起103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14中的每一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显影联接器55的下面的部分略微地与显影中继联接器54分离,且第一显影联接器55的上部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6所示,当主体突起102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主体剂盒14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显影中继联接器54的下面的部分被略微地与第二显影联接器63分离,且显影中继联接器54的上部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7所示,当主体突起102和显影突起103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14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显影联接器55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的下面的部分分别略微地与显影中继联接器54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分离,且第一显影联接器55的上部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之间的连接和显影中继联接器54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也就是说,类似于感光鼓15,显影中继联接器54与第一显影联接器55和第二显影联接器6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被调节,以适于显影器盒14的摆动移动。因此,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14中的每个能够与感光鼓15一起摆动,而不会释放驱动传输。
进一步,当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中的每个摆动时,如图4所示,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在左右方向上)与传送带20分离。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每个转印辊21通过压缩弹簧65的推动力被定位在转印辊轴69与转印辊止动器66接触的分离位置,且该位置比接触位置(即,上侧)(图4中的虚线所示)更高。
此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摆动,从而布置在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的转印辊21的分离位置的上方。
因此,当黑色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接触传送带20同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与传送带20分离。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处于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
在该单色模式中,在除了黑色(即,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感光鼓15与传送带20分离时,当驱动力被输入到对应于黑色的第二鼓联接器62和对应于黑色的第二显影联接器63时,形成黑色图像。
1.6.效果和优点
(1)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分离机构,如图4所示,该分离机构构造用于通过平移凸轮35沿着各自的凸轮槽45按压多个感光鼓15(例如,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中的至少一个(例如,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的鼓轴46,且使得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从传送带20分离。
因此,当分离机构在感光鼓15的右端部分按压鼓轴46时,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能够与传送带20分离。
结果,与用于使得感光鼓15的两端从传送带20分离的机构相比,感光鼓15能够通过简化的结构与传送带20分离。
(2)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4所示,分离机构被构造用来在感光鼓15的右端部分按压鼓轴46,并且在作为支点的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绕着鼓轴46摆动,从而使得感光鼓15从传送带20分离。
因此,感光鼓15能够与传送带20分离,而在感光鼓15的左部分鼓轴46没有大的位置变化。
结果,通过鼓联接部分36从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输入驱动力,感光鼓15能够摆动并且与传送带20分离而没有释放驱动输入。
(3)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3和4所示,当对应的感光鼓15接触传送带20时,转印辊21定位在接触位置,且在对应的感光鼓15与传送带20分离时定位在分离位置。分离位置比接触位置更高(即,在接触位置的上侧)。另一方面,感光鼓215被向上按压以布置在分离位置上方。
因此,当感光鼓15被向上按压时,感光鼓15布置在转印辊21的分离位置的上方,并且与传送带20分离。
结果,位于接触位置的转印辊21能够通过传送带20可靠地按压感光鼓15,且位于分离位置的转印辊21能够可靠地将感光鼓15从传送带20分离。
(4)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3和4所示,在位于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的鼓轴46,构造用来传输驱动力的鼓联接部分36形成用于感光鼓15。
因此,在位于作为枢轴转动支点的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的鼓轴46,驱动力能够被传输到感光鼓15,从而即使当感光鼓15摆动时也很少会改变它的位置。
进一步,通过鼓联接部分36,驱动力能够从左方被输入到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
因此,即使当感光鼓15摆动时,从左方输入的驱动不会被释放。因此,感光鼓15能够与传送带20分离,而在感光鼓15的左端部没有释放向感光鼓15的驱动传输。
结果,不需要设置用于释放对感光鼓15的驱动传输的机构,并且通过简化的结构,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能够与传送带20分离。
(5)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11和12所示,构造用来按压感光鼓15的平移凸轮35可移动,以采取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的平移凸轮35允许所有的感光鼓15接触传送带20。位于第二位置的平移凸轮35允许构造用来形成黑色图像的感光鼓15接触传送带20,且允许其余的感光鼓15被摆动。
因此,平移凸轮35能够在彩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模式。具体地,位于第一位置的平移凸轮35允许彩色激光打印机1在彩色模式操作,其中通过使所有的感光鼓15与传送带20接触而形成彩色图像。进一步,位于第二位置的平移凸轮35允许激光打印机1在单色模式操作,其中通过仅仅使构造用来形成黑色图像的感光鼓15与传送带20接触而形成单色图像。
结果,能够通过简单地操作切换模式,即,滑动平移凸轮35。
(6)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11和12所示,感光鼓15的摆动移动能够通过形成在平移凸轮35中的凸轮槽45引导。
因此,感光鼓15能够被可靠地通过滑动平移凸轮35而摆动。
(7)根据该激光彩色打印机1,如图3所示,在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的鼓轴46布置在传送带20外侧。
因此,当感光鼓15绕着作为支点的位于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的鼓轴46摆动时,比位于感光鼓15的左端部分的鼓轴46更加靠近右端的一部分感光鼓15能够与传送带20分离。
结果,感光鼓15的全部宽度能够可靠地与传送带20分离。
(8)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3和4所示,显影辊17布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邻近于对应的感光鼓15,且与对应的感光鼓15一起摆动。进一步,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显影辊17的显影联接部分52形成在显影辊17的左端部分。
因此,驱动力能够通过显影联接部分52沿着左右方向被输入到显影辊17的左端部分。
因此,即使当显影辊17与感光鼓15一起摆动时,不需要设置用于释放向显影辊17传输驱动的机构。结果,显影辊17能够与对应的感光鼓15一起通过简化的结构摆动。
(9)根据该激光打印机1,如图10所示,设置有存储显影辊17且能够接触感光鼓15并与感光鼓15分离的显影器盒14。
因此,显影器盒14能够通过仅仅拆卸对应的要被替换的显影器盒14而被替换。因此,能够有效地执行显影器盒14的维护。
(10)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10所示,设置有支撑感光鼓15的处理单元10。
因此,能够整体地操作感光鼓15。
(11)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2所示,处理单元10包括具有构造用来沿着上下方向引导感光鼓15的摆动移动的鼓轴引导槽39的右侧板31R。
因此,当感光鼓15通过滑动平移凸轮35而摆动时,可以防止感光鼓15在平移凸轮35被滑动的前后方向上偏离。
结果,感光鼓15沿着鼓轴引导槽39摆动,并且能够可靠地接触传送带20和与传送带20分离。
(12)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8所示,感光鼓15能够绕着作为支点的由左侧侧板31L支撑的部分摆动。
因此,通过使用左侧板31L,感光鼓15的右端部分能够摆动。
结果,感光鼓15能够通过更加简化的结构与传送带20分离。
2.第二示范实施例
2.1.彩色激光打印机的综述
如图13所示,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201是横向安装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该彩色打印机201包括主体外壳202。彩色打印机201进一步包括,在主体外壳202中,构造用来馈送纸张的纸张馈送单元203和构造用来在通过纸张馈送单元203馈送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204。
(1)主体外壳
主体外壳202具有实质上盒状,其在侧视图中实质上为矩形且存储图像形成单元204。主体外壳202的前侧壁包括可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前盖205。当前盖205处于打开位置时,处理单元210能够附接于彩色打印机1和从彩色打印机1拆卸。
(2)纸张馈送单元
纸张馈送单元203包括构造用来存储片状物P的纸张馈送托盘206。纸张馈送托盘206可移除地附接于主体外壳202的底部区域。在纸张馈送托盘206的前端上方,布置有馈纸辊207和供纸通道208。供纸通道208包括U形转弯通道。
存储在纸张馈送托盘206中的纸张P通过馈纸辊207的旋转被一次一个地朝向供纸通道208馈送。接着,纸张P从供纸通道208朝向图像形成单元204(具体地,感光鼓215和传送带220之间)传送。感光鼓215的数目是,例如,四个。
(3)图像形成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204包括扫描单元209,作为抽屉构件的示例的处理单元210,转印单元211,和定影单元212。
(3-1)扫描器单元
扫描器单元209布置在主体外壳202的上部。如图1中的虚线表示,扫描器单元209根据图像数据向四个感光鼓215发射激光束,从而曝光感光鼓215。
(3-2)处理单元
(3-2-1)处理单元的结构
处理单元210布置在扫描器单元209的下方且在纸张馈送单元203的上方。处理单元210包括:作为抽屉构件的示例的处理框架213,作为第一保持构件的示例彩色单元226;作为第二保持构件的示例的黑色单元227;和对应于各个颜色的多个,例如四个,显影器盒214。
处理框架213可沿着前后方向相对于主体外壳202滑动(即,处理框架213能够被向前拉),并且保持彩色单元226和黑色单元227。
彩色单元226和黑色单元227可拆卸地附接到处理框架213并且保持作为感光构件的示例的多个,例如四个,对应于各个彩色的感光鼓215,和多个,例如四个,对应于各个感光鼓215的充电辊216。具体地,彩色单元226整体地保持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感光鼓215,和对应于其的三个充电辊216,并且黑色单元227整体地保持对应于黑色的感光鼓215和对应于其的充电辊216。
(四个)感光鼓215沿着左右方向布置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空间隔离,以便从前侧朝向后侧对应于各个颜色,即,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如这里使用的,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5也称为黑色感光鼓215、黄色感光鼓215、洋红感光鼓215和青色感光鼓215。
充电辊216邻近于各个感光鼓215布置在感光鼓215的后侧。
显影器盒214邻近于各个感光鼓215布置在各个感光鼓215的上侧。每个显影器盒214包括显影辊217。
显影辊217可旋转地支撑到显影器盒214,以从显影器盒214的下端露出,并且邻近于感光鼓215布置,以从其上侧接触该感光鼓215。
尽管未显示,每个显影器盒214包括构造用来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辊217的供给辊,和构造用来调节提供给显影辊217的色粉的厚度的层厚度调节片。进一步,每个显影器盒214在供应辊和层厚度调节片的上方的空间中收容对应颜色的色粉。
(3-2-2)处理单元的显影操作
收容在显影器盒214中的色粉被提供给供给辊(未显示),并且进一步提供给显影辊217,然后通过供给辊(未显示)和显影辊217之间的摩擦正向充电。
与显影辊217的旋转相关联,提供给显影辊217的色粉的厚度通过层厚度调节片(未显示)调节,携带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的色粉成为给定厚度的薄层。
随着各个感光鼓215的旋转,感光鼓215的表面通过各个充电辊216被均匀地正向充电。接着,感光鼓215的表面被来源于扫描器单元209的激光束(参见图13中的虚线)通过高速扫描曝光。对应于要被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因此形成在各个感光鼓215的表面上。
当感光鼓215进一步旋转时,保持在显影辊217的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被提供给形成在感光鼓215的各个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感光鼓215的静电潜像因此被可视化,因此由反转显影形成的色粉图像被保持在对应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5的表面。
(3-3)转印单元
转印单元211沿着前后方向布置在主单元外壳202内纸张馈送单元203的上方的位置并且在处理单元210下方的位置。转印单元211包括:驱动辊218;从动辊219;作为接触感光鼓215的环形带的示例的传送带220;和作为转印构件的示例的转印辊221。
驱动辊218和从动辊219配置为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且空间隔离。传送带220包括围绕着驱动辊218和从动辊219的环形带。
四个转印辊221互相平行地配置且空间分离,以便与各自的感光鼓215相对且传送带220夹着其间。
从纸张馈送单元203馈送的纸张P通过传送带220从前侧传送到后侧,以便依次地穿过每个感光鼓215和对应的一个转印辊221之间的空间。在纸张P运送期间,保持在各个感光鼓215上的各个颜色的色粉图像被连续地转印,因此在纸张P上产生彩色图像。
(3-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212布置在转印单元211的后侧,并且包括加热辊222和与加热辊222相对的挤压辊223。在转印单元211中,当纸张P穿过加热辊222和挤压辊223时,转印到纸张P的彩色图像通过热量和压力被热定影在纸张P上。
(4)纸张输出
其上具有定影的色粉图像的纸张P通过U形转弯纸张输出通道(未显示)朝向纸张输出辊224传送,并且通过纸张输出辊224输出到形成在主单元外壳202的上表面中的纸张输出盘225上。
2.2.处理单元的详细说明
(1)处理框架
如图14所示,处理框架213包括:彼此横向地相对且彼此空间分离的一对处理侧板231;处理前梁232,处理后梁233和作为往复构件的示例的平移凸轮234。
每个处理侧板231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并且布置在传送带220外侧(参见图20)。如这里使用的,当对于处理侧板231识别右侧和左侧时,位于右侧的一个处理侧板231被称为右处理侧板231R,且位于左侧的另一个处理侧板231被称为左处理侧板231L。
如图15所示,右处理侧板231R包括:右黑色引导槽237;三个鼓轴露出开口238;作为第二引导部分的示例的前后右彩色引导槽236;和上下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进一步,右处理侧板231R包括中继齿轮239。
右黑色引导槽237是形成在右处理侧板231R前端部分的切口,以从右处理侧板231R的上端向下延伸,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实质上Y形状。右黑色引导槽237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右处理侧板231R的几乎全部部分。右黑色引导槽237的下端部分布置在右处理侧板231R的下端部分。右黑色引导槽37引导黑色单元227附接到处理框架213,并且右黑色引导槽237的下端部分接受黑色感光鼓215的鼓轴281。
每个鼓露出开口238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更长侧部的矩形矩形形状。鼓露出开口238形成在右处理侧板231R的下端部分,并且右黑色引导槽237和右处理侧板231R的后端部分在前后方向上平行地布置并且以实质上相同的间隔空间分离。当彩色单元226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的鼓轴281从各个鼓轴露出开口238朝向右侧露出。
每个右彩色引导槽236是形成在右处理侧板231R中位于比右黑色引导槽237更加靠近后端的部分的切口,以从右处理侧板231R的上端部分沿着上下方向向下延伸,从而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实质上U形状。每个右彩色引导槽236的下端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右处理侧板231R的实质上中心的上方。前右彩色引导槽236布置在最前鼓轴露出开口238的上侧,并且后右彩色引导槽236布置在最后的鼓轴露出开口238的上侧前方。
每个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是右处理侧板231R上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突起,并且在横截面具有实质上L形状。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在上下方向布置为彼此空间分离且彼此相对。
上面的一个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从右处理侧板231R的右表面向右凸出然后向下弯曲。进一步,该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布置在右彩色引导槽236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位于右处理侧板231R的上端部分的实质上中心部分。
下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在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右处理侧板231R的实质上中心部分,并且从右处理侧板231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然后向上弯曲。进一步,下面的平移凸轮235形成为从右黑色引导槽227侧部到右处理侧面231R的后端部分,以通过前后彩色引导槽236下方的部分。
中继齿轮239布置在下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的后端部分的上侧,并且通过从右处理侧板231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中继支撑轴可旋转地支撑。
如图14和16所示,左处理侧板231L具有四个联接器露出开口241,一个左黑色引导槽242,和三个左彩色引导槽243。
每个联接器露出开口241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在左处理侧板231L的实质上全部部分的实质上矩形形状。联接器露出开口241互相平行地布置且空间分离,以对应于各个感光鼓215和各个显影器盒214。彩色单元226的鼓联接部分267和黑色单元227的鼓联接部分296,彩色单元226的显影联接器露出开口268和黑色单元的显影联接器露出开口297从各个联接器露出开口241朝向左侧露出。
联接器露出开口241包括对应于黑色的黑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4和对应于除了黑色外的即,黄色、洋红和青色的彩色的彩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5。
黑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4包括设置在黑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4的下端部分的定位板246。
定位板246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打开的实质上U形状,以顺应黑色单元227的鼓联接部分296的圆周表面,并且在黑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4中和左处理侧板231L整体地形成。如图19所示,当黑色单元227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定位板246从上方接受鼓联接部分296。
每个彩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5包括设置在对应的彩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5的下端部分的前后支撑部分247。
前后支撑部分247在俯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并且分别从前内表面和后内表面朝向彩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5的内部突出。每个前后支撑部分247的上端部分被切割为具有向上打开的实质上V形状。如图22所示,当黑色单元227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每个前后支援部分247接受支撑突起276。
左黑色引导槽242和左彩色引导槽243被切割,每个具有从内表面向左凹陷的凹形状并且从左处理侧板231L的上端向下延伸,以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进一步,当在左右方向上凸出时,左黑色引导槽242和左彩色引导槽243被设置为与各自的联接器露出开口241重叠。左黑色引导槽242和左彩色引导槽243中的每个的前内表面、后内表面和下内表面与联接器开口241共用。
左处理侧板231R具有形成在黑色联接器露出开口244的上侧的黑色定位槽248。
黑色定位槽248是从左黑色引导槽242的上端向下延伸的切口,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向上开口的实质上Y形状。
处理前梁232桥接处理侧板231的前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前开口的实质上U形状。
处理后梁233桥接处理侧板231的后部并且在侧截面视图中具有朝下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
如图14和15所示,平移凸轮234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的平板。平移凸轮234在上下方向具有实质上与凸轮支撑部分235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隔相同的长度。
平移凸轮234包括齿条部分251,前后凸轮部分252作为第一引导部分的示例。
齿条部分251从平移凸轮234的下面的后端部分向后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具有比每个凸轮部分252的长度略微地更长的长度。齿条部分251在前后方向包括完全地形成在齿条部分251的上端部分的轮齿,从而齿条部分251从下方啮合中继齿轮239。
前后凸轮部分252分别设置在平移凸轮234的前部分和后部分。每个凸轮部分252包括固定部分253,开口部分258和位移部分254。
固定部分253具有切开部分255,其在侧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上下方向形成在固定部分253的实质上中心部分,以从固定部分253的后端部分向前延伸。切开部分能够从后侧接受彩色引导轴265。
开口部分258在前后方向从固定部分253的后端延伸,以与固定部分253的下端部分相连。
位移部分254与开口部分258的后端相连,并且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梯形形状。位移部分254包括倾斜部分256和水平部分257。倾斜部分256与开口部分258的上端相连,并且从前侧朝向后侧倾斜向上。水平部分257与倾斜部分256的后端相连并且向后延伸。
平移凸轮234的上端部分从下方适配到上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并且平移凸轮234的下端部分从上方适配到下面的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因此,平移凸轮234被支撑在上下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之间,从而平移凸轮234能够通过在前后方向滑动而往复运动。
(2)彩色单元
如图14所示,彩色单元226在俯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框架形状,其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比处理框架213更窄。如上所述,彩色单元226整体地支撑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对应的充电辊216和对应的显影器盒214。
彩色单元226包括一对彩色侧板261,彩色前梁262,彩色后梁263和多个,例如两个分隔梁264。
每个彩色侧板261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如这里使用的,当对于彩色侧板261识别右侧和左侧时,位于右侧的一个彩色侧板261被称为右彩色侧板261R,且位于左侧的另一个彩色侧板261被称为左彩色侧板261L。
右彩色侧板261R包括作为受压部的示例的一对前后彩色引导轴265,和多个,例如三个显影导轨277(参见图16)。进一步,右彩色侧板261R具有多个,例如三个右鼓轴插入孔266。
每个彩色引导轴265是从右彩色侧板261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具有实质上圆柱形状的突起。在右彩色侧板261R的上端部分,一个前彩色引导轴265和一个后彩色引导轴265分别设置在右彩色侧板261R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以对应于各自的右彩色引导槽236。每个彩色引导轴265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可被定位于平移凸轮234的右表面的右侧的长度。
每个显影导轨277包括一对前后突起,该对前后突起在前后方向彼此空间分离,并且从右彩色侧板261R的左表面向左突出。每个显影导轨277的突起限定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Y形状、构造用来接受显影器盒214的显影引导轴301的槽。显影导轨277在前后方向互相平行布置且空间分离,以对应于各个显影器盒214。
每个右鼓轴插入孔266在侧视图具有实质上圆形。在右彩色侧板261R的下端部分,右鼓轴插入孔266在前后方向互相平行布置并且空间分离,以对应于各个感光鼓215。每个右鼓轴插入孔266具有比感光鼓215的鼓轴281的直径略大的直径。
如图16所示,左彩色侧板261L包括多个,例如三个鼓联接部分267,多个,例如三个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68和多个,例如三个突出部分269。
每个鼓联接部分267包括鼓联接盖270和鼓中继联接器260。
鼓联接盖270具有从左侧板231L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圆柱形状,并且包括一对前后支撑突起276。
每个支撑突起276具有实质上圆柱形状。前支撑突起276从鼓联接盖270的前端向前突出。后支撑突起276从鼓联接盖270的后端向后突出。
在左视图中,在联接盖左侧板231L的在鼓联接盖270内的一部分中,形成有构造用来接受鼓轴281的左鼓轴插入孔275(参见图20)。
鼓中继联接器260可移动地适配进鼓联接盖270(参见图20)。
如图17所示,鼓中继联接器260包括整体形成的底座部分271,主体凸出272,鼓突起273和多个,例如三个,钩部分274。
底座部分271具有圆盘形状,该圆盘形状的直径略微小于鼓联接盖270的直径。
主体突起272是形成在底座部分271的左表面上,以沿着底座部分271的直径方向延伸。主体突起272的长度小于底座部分271的直径。
鼓突起273是形成在底座部分271的右表面上的突起,以当鼓中继联接器270沿着左右方向凸出时垂直于该主体突起272延伸。鼓突起273沿着底座部分271的直径方向形成,以具有小于底座部分271的直径的长度。
每个钩部分274以与邻近的钩部分274以120度空间分离地排列在底座部分271的圆周边缘上。每个钩部分274具有先从底座部分271的圆周边缘向右突出然后在底座部分271的直径方向上向内弯曲的钩形状。
如图16所示,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68形成在左彩色侧板261L中并且穿透左彩色侧板261L,以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以接受各个显影联接部分302。
在左彩色侧板261L的上端部分,每个突出部分269在俯视图中具有从左彩色侧板261L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矩形框架形状。每个突出部分269向右开口。每个突出部分269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对应的显影联接部分302的长度略长。每个突出部分269的左端部定位在对应的显影联接部分302的左侧。因此,每个突出部分269允许显影联接部分302沿着上下方向通过其中。
彩色前梁262桥接彩色侧板261的前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前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
彩色后梁263桥接彩色侧板261的后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直的平板形状。
在彩色前梁262和彩色后梁263之间,两个分隔壁264桥接彩色侧板26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并且空间分离。每个分隔壁264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因此,彩色前梁262、彩色后梁263和彩色侧板261限定(包围)的空间在前后方向上通过两个分隔壁264被分隔为三个区域(实质上相等的空间)。
如图17所示,支撑感光鼓215的鼓轴281被插入感光鼓215中,并且第一鼓联接器282形成在鼓轴281的左端部上。
鼓轴281被插入以与感光鼓215同轴地延伸,从而避免了鼓轴281和感光鼓215之间的相对旋转。
如图20所示,鼓轴281的左端部分被插入左鼓轴插入孔275中,并且布置在鼓联接盖270内部。
如图14所示,鼓轴281的右端部分被插入右鼓轴插入孔266中。鼓轴281的右端部分从右彩色侧板261向右突出,以当彩色单元226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定位于右处理侧板231R的左侧表面的左侧。
第一鼓联接器282具有圆盘形状,该圆盘形状的直径小于鼓中继联接器260的底座部分271的直径,以与钩部分274接合,从而避免了第一鼓联接器282和鼓轴281之间的相对旋转。第一鼓联接器282包括在第一鼓联接器282的全部直径上延伸的第一槽283,以接受鼓突起273。
进一步,在鼓突起273适配进第一槽283的状态下,第一鼓联接器282与鼓联接盖270中的钩部分274接合。因此,第一鼓联接器282适配到鼓中继联接器260,且避免了第一鼓联接器282和鼓中继联接器260之间的相对旋转。
(3)黑色单元
如图14所示,黑色单元227在俯视图中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实质上矩形框架形状,并且包括黑色感光鼓215,充电辊216和显影器盒214,如上所述。
黑色单元227包括一对左右黑色侧板291,黑色前梁292和黑色后梁293。
每个黑色侧板291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如这里使用的,当对于黑色侧板291识别右侧和左侧时,位于右侧的一个黑色侧板291被称为右黑色侧板291R,且位于左侧的另一个黑色侧板291被称为左黑色侧板291L。
右黑色侧板291R包括右黑色引导轴294和显影导轨277(参见图16)。进一步,右黑色侧板291R具有右鼓轴插入孔295。
与彩色单元226的显影导轨277相似,显影导轨277包括一对前后突起,该对前后突起在前后方向彼此空间分离,并且从右黑色侧板291R的左表面向左突出。每个显影导轨277的突起限定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Y形状、构造用来接受显影器盒214的显影引导轴301的槽。
黑色引导轴294是从右黑色侧板291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的实质上具有圆柱形状的突起。在右黑色侧板291R的上端部分中,一个前黑色引导轴294和一个后黑色引导轴294分别设置在黑色侧板291R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黑色引导轴294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使得该黑色引导轴294的右端部分适配进右黑色引导槽237的长度。
每个右鼓轴插入孔295在侧视图具有实质上圆形。在右黑色侧板291R的下端部分,右鼓轴插入孔295在前后方向上与右黑色引导轴294平行布置且空间分离。右鼓轴插入孔295具有比感光鼓215的鼓轴281的直径略大的直径。
如图16所示,左黑色侧板291L包括鼓联接部分296,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97,突出部分298和左黑色引导轴299。
与彩色单元226的鼓联接部分267类似,鼓联接部分296包括鼓联接盖300和鼓中继联接器260。
鼓联接盖300具有从左侧板231L的左表面向左凸出的圆柱形状。在左视图中,鼓联接盖300内部的左黑色板291L的一部分中,形成有构造用来接受鼓轴281的左鼓轴插入孔(未显示)。
鼓中继联接器260可移动地适配进鼓联接盖300。
如图16所示,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97形成在左黑色侧板291L中并且穿透左黑色侧板291L,以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以接受显影联接部分302。
在左黑色侧板291L的上端部分,突出部分298在俯视图中具有从左黑色侧板291L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矩形框架形状。该突出部分298向右开口。突出部分298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比显影联接部分302的长度略长。突出部分298的左端部定位在显影联接部分302的左侧。因此,突出部分269允许显影联接部分302沿着上下方向通过其中。
黑色前梁292桥接黑色侧板291的前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向下开口的实质上V形状。
黑色后梁293桥接黑色侧板291的后端部分,并且在侧截面图中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直的平板形状。
与彩色单元226类似,在黑色单元227中,如图20所示,黑色感光鼓215的鼓轴281的左端部分被插入左黑色侧板291L的左鼓轴插入孔(未显示),并且布置在鼓联接盖300内部。
如图14所示,鼓轴281的右端部分被插入右鼓轴插入孔295中。当黑色单元227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鼓轴281的右端部分从右黑色侧板291R向右突出,以适配进右黑色引导槽237并且定位于右处理侧板231R的右表面的右侧。
在鼓突起273适配进鼓联接盖300的第一槽283中的状态下,黑色感光鼓215的第一鼓联接器282与钩部分274接合。因此,第一鼓联接器282可移动地适配到鼓中继联接器260,从而避免了第一鼓联接器282和鼓中继联接器260之间的相对旋转。
(4)显影器盒
如图14和16所示,显影器盒214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彩色单元226或者黑色单元227。显影器盒214包括显影辊217,显影引导轴301和显影联接部分302。
显影辊217包括显影辊轴303和显影辊驱动齿轮304(参见图23)。
显影辊轴303通过显影辊217并且通过显影器盒214可旋转地支撑,以与显影辊217同轴(参见图20)。
显影辊驱动齿轮304设置在显影辊轴303的左端部且在显影器盒214的外侧,从而避免了显影辊驱动齿轮304和显影辊轴303之间的相对旋转(参见图23)。
显影导轴301具有从显影器盒214的左表面的上部向右突出的圆柱形状。
显影联接部分302设置在显影器盒214的右端部分上,并且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显影驱动齿轮304。显影联接部分302包括显影联接盖306,显影中继联接器307和第一显影联接器308。
显影联接盖306具有从显影器盒214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圆柱形状。
与鼓中继联接器260包括底座部分271,主体突起272,鼓突起273和钩部分274类似,显影中继联接器307可移动地适配在显影联接盖306中并且包括底座部分309,主体突起310,显影突起311和钩部分312(参见图20)。
第一显影联接器308具有圆盘形状并且通过从显影器盒214的左表面向左突出的第一显影联接器支撑轴315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器盒214的左端部(参见图20)。第一显影联接器308包括:设置在其右侧圆周边缘以与显影辊驱动齿轮304啮合的轮齿313;和形成在其左端上并且在其全部直径上延伸以与显影中继联接器307的显影突起311适配的第一槽314。
在显影突起311适配进第一槽314的状态下,第一显影联接器308与显影联接盖306中的钩部分312接合。因此,第一显影联接器308可移动地适配到显影中继联接器307,而不可相对旋转地适配到显影中继联接器307。
每个显影器盒214从上方安装到彩色单元226,从而显影辊217位于其下面的部分。当每个显影器盒214安装到彩色单元226时,显影联接部分302适配进左侧彩色261L的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68,并且显影引导轴301和显影辊轴303适配进形成在右彩色侧板261R中的显影导轨277。
类似地,显影器盒214从上方安装到彩色单元227,从而显影辊217位于其下面的部分。当显影器盒214安装到这黑色单元227时,显影联接部分302适配进左侧黑色板291L的显影联接器适配孔297,并且显影引导轴301和显影辊轴303适配进形成在右黑色侧板291R中的显影导轨277。
通过向上地移除每个显影器盒214,每个显影器盒214能够与彩色单元226和黑色单元227分离。
2.3.主体外壳的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定影单元212包括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与平移凸轮235、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右彩色引导槽236和中继齿轮239一起配置分离机构。
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与定影单元212整体地形成在其左上部。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实质上L形状的平板,其向上延伸然后向前弯曲。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包括驱动齿轮支撑轴322和驱动齿轮323。
驱动齿轮支撑轴322具有从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的前端部分向左延伸的圆柱形状。
驱动齿轮323由驱动齿轮轴322可旋转地支撑在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的前端部分的左侧,以与中继齿轮239啮合。
如图14和20所示,转印单元211包括框架324,多对,例如四对,转印辊支撑构件325,作为推动构件的示例的多对,例如四对,压缩弹簧326,和多对,例如四对,转印辊止动器327。
框架324具有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盘形状,并且存储转印辊321。
每对转印辊支撑构件325设置在框架324的左右侧,以对应于对应的转印辊221。每个转印辊支撑部分325在正截面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转印辊支撑部分325可旋转地支撑转印辊221的转印辊轴328的两端部分。
每个转印辊支撑部分325具有:构造用来可旋转地接受转印辊轴328的插入孔329;和构造用来存储压缩弹簧326的压缩弹簧存储部分330。插入孔329在左右方向上穿透转印辊支撑部分325的上部。压缩弹簧存储部分330形成为在正截面图中具有实质上矩形形状,通过切除转印辊支撑部分325的下面的部分以从转印辊支撑部分325的下面的部分的下端向上延伸。
压缩弹簧326的上端部分存储在压缩弹簧存储部分330中,并且压缩弹簧326的下端部分连接到转印单元211的框架324。因此,转印辊支撑部分325总是被向上推动。
每对转印辊止动器327是分别从框架324的左右侧的上端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起。每对转印辊止动器327从上方接触对应的一个转印辊328。因此,每个转印辊221的向上运动被调节。
如图16所示,主体外壳202包括驱动输入部分131。
驱动输入部分131包括第二鼓联接器33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第二鼓联接器33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可通过前进-缩回机构(未显示)沿着左右方向移动。
如图17所示,第二鼓联接器332包括齿轮部分334和适配部分335。齿轮部分334构造用来接收来自电机(未显示)的驱动力。适配部分335与齿轮部分334同轴地设置,并且构造用来接受鼓中继联接器260的主体突起272。
齿轮部分334设置在第二鼓联接器332的左侧,具有直径大于感光鼓215的直径的圆盘形状。轮齿形成在齿轮部分334的圆周部分上。
适配部分335从齿轮部分334的右表面向右延伸,并且具有直径实质上与主体突起272的长度相同的圆柱形状。在适配部分335的右端部分,在适配部分335的全部直径中形成有构造用来接受主体突起272的第二槽336。
第二显影联接器333包括齿轮部分337和具有第二槽339的适配部分338,类似于包括齿轮部分334和具有第二槽336的适配部分335的第二鼓联接器332。
1.4.处理单元到主体外壳的附接
当处理单元210附接于主体外壳202时,首先,显影器盒214附接于其的彩色单元226和黑色单元227附接于处理框架213。其后,存储彩色单元226和黑色单元227的处理框架213(处理单元210)被插入主体外壳202中。
当彩色单元226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如图14和16所示,彩色单元226被定位为彩色引导轴265适配在各自的右彩色引导槽236中且每个鼓联接部分267的支撑突起276适配到设置在每个联接器露出开口241的各自的支撑部分247,然后从上方插入处理框架213。
因此,每个彩色引导轴265由对应的右彩色引导槽236引导,并且每个鼓联接部分267由对应的左彩色引导槽243引导。因此,每个彩色引导引导轴265适配进对应的右彩色引导槽236的下端部分,并且每个鼓联接部分267的支撑突起276适配到对应的联接器露出开口241的支撑部分247。因此,彩色单元226到处理框架213的附接被完成。
此时,如图18所示,彩色引导轴265从上方抵靠平移凸轮234的各个开口部分258的上端,并且感光鼓215的鼓轴281从各自的鼓轴露出开口238露出。如图19所示,鼓联接部分267和显影联接部分268从各自的联接器露出开口241露出。
当黑色单元227附接于处理框架213时,如图14和16所示,黑色单元227定位为感光鼓215的鼓轴281和右黑色引导轴294适配到右黑色引导槽237中,从而鼓联接部分296适配到设置在联接器露出开口241中的定位板246,并且这样使得左黑色引导轴299适配进黑色定位槽248,然后从上方插入处理框架213。
因此,鼓轴281和右黑色引导轴294由右黑色引导槽237引导,并且鼓联接部分296通过左彩色引导槽242引导。因此,鼓轴281适配进右黑色引导槽237的下端部分,鼓联接部分296适配到定位板246,并且左黑色引导轴299适配进黑色定位槽248。因此,黑色单元227到处理框架213的附接被完成。
此时,如图19所示,鼓联接部分296和显影联接部分297从联接器露出开口241露出。
其后,处理单元210的后端部分被插入主体外壳202,并且向后推到主体外壳202。因此,如图20所示,中继齿轮239啮合驱动齿轮323。
当第二鼓联接部分332通过前进-缩回机构(未显示)朝向各自的鼓中继联接器260前进,然后主体突起272适配进各自的第二槽336,鼓轴281连接到各自的第二鼓联接部分332,从而避免了其间相对旋转。
类似地,当第二显影联接部分333朝向各自的显影中继联接器255前进然后主体突起310适配进各自的第二槽339,显影辊轴303连接到各自的显影联接部分333,从而避免了其间相对旋转。
因此,处理单元201到主体外壳202的附接被完成。
2.5.处理单元的操作
处理单元210附接于主体外壳202之后,朝向后侧的驱动力通过中继齿轮230和齿条部分251从驱动齿轮323传输到平移凸轮234。因此,平移凸轮234向后滑动。
因此,如图20所示,平移凸轮234布置在第一位置,且彩色引导轴265适配进凸轮部分252的固定部分253的各自的切开部分255,这调节了竖直(上下方向)移动。
因此,所有的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在左右方向上)接触传送带220。进一步,所有的转印辊221通过各自的感光鼓215从上方被按压,并且定位在抵抗压缩弹簧326的推动力的接触位置。
也就是说,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处于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
当驱动力从电机(未显示)输入到第二鼓联接器332,驱动力通过各个鼓中继联接器260被传输到各自的第一鼓联接器282,从而感光鼓215被驱动。
当驱动力被到输入到第二显影联接器333,驱动力通过各个显影中继联接器307被传输到各个第一显影联接器308。进一步,当驱动力被从第一显影联接器308传输到各个显影辊驱动齿轮304时,显影辊217被驱动。
在该彩色模式中,当驱动力被输入到第二鼓联接器332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该驱动力被传输到所有的感光鼓215和所有的显影器盒214,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当向前的驱动力通过中继齿轮239和齿条部分251从驱动齿轮323传输到平移凸轮234,平移凸轮234向后滑动。
因此,彩色引导轴265相对于平移凸轮234向后移动,并且当彩色引导轴265从切开部分255露出时,向上运动的调节被解除。因此,从感光鼓215施加于转印辊221的按压力被释放。
此时,每个转印辊221通过压缩弹簧326的推动力略微地向上移动,并且定位在对应的转印辊221和彩色单元326的重量与推动力相平衡的位置(未显示)(具体地,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随着转印辊221向上移动,彩色单元226也向上移动。
平移凸轮234进一步向前滑动,彩色引导轴265沿着凸轮部分252的倾斜部分256被向上按压,并且通过右彩色引导槽236引导,以向上移动。然后,如图21所示,彩色引导轴265从上方抵靠水平部分257,并且定位在第二位置。
此时,如图22所示,在正视图中,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在逆时针的方向上绕着作为枢轴转动支点的由左处理侧板231L的支撑部分247支撑的鼓联接部分267的支撑突起276摆动,且第一鼓联接器282和各自的鼓中继联接器260之间的连接和鼓中继联接器260和各自的第二鼓联接器33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具体地,如图23所示,当鼓突起273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能够摆动,从而第一鼓联接器282的下面的部分被略微地与鼓联接器260分离,且第一鼓联接器282的上部和鼓中继联接器260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24所示,当主体突起272被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主体215能够摆动,从而鼓中继联接器260的下面的部分被略微地与第二鼓联接器332分离,且鼓中继联接器260的上部和第二鼓联接器33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25所示,当主体突起272和鼓突起273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鼓联接器282和鼓中继联接器260的下面的部分分别略微地与鼓中继联接器260和第二鼓联接器332分离,且第一鼓联接器282的上部和鼓中继联接器260之间的连接和鼓中继联接器260的上部和第二鼓联接器332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也就是说,鼓中继联接器260和第一鼓联接器282与第二鼓联接器332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被调整,以适于感光鼓215的摆动移动。因此,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能够摆动而不会释放驱动传输。
此时,如图21所示,每个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214在正视图中沿着逆时针方向摆动,且第一显影联接器108和显影中继联接器107之间的连接和显影中继联接器107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之间的连接(参见图8)。
具体地,如图23所示,当显影突起311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214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显影联接器308的下面的部分被略微地与显影中继联接器307分离,且第一显影联接器308的上部和显影中继联接器307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24所示,当主体突起310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主体剂盒214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显影中继联接器307的下面的部分被略微地与第二显影联接器333分离,同时显影中继联接器307的上部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进一步,如图25所示,当主体突起310和显影突起311都不沿着上下方向布置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214中的每个能够摆动,从而第一显影联接器308和显影中继联接器307的下面的部分分别略微地与显影中继联接器307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分离,且第一显影联接器308的上部和显影中继联接器307之间的连接和显影中继联接器307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之间的连接被保持。
也就是说,类似于感光鼓215,显影中继联接器307与第一显影联接器308和第二显影联接器333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连接被调节,以适合于显影器盒214的摆动移动。因此,黄色、洋红和青色显影器盒214中的每个能够与感光鼓215一起摆动,而不会释放驱动传输。
进一步,当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中的每个摆动时,如图21所示,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在左右方向上)与传送带220分离。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的每个转印辊221通过压缩弹簧326的推动力被定位在转印辊轴328与转印辊止动器327接触,且比接触位置(图21中的虚线所示)(即,其上侧)更高的分离位置。
此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摆动,从而布置在对应于黄色、洋红和青色的转印辊221的分离位置的上方。
因此,当黑色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接触传送带220时,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与传送带220分离。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处于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
在该单色模式中,在除了黑色外的感光鼓215(即,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与传送带220分离时,当驱动力被输入到对应于黑色的第二鼓联接器332和对应于黑色的第二显影联接器333,从而形成黑色图像。
2.6.效果和优点
(1)根据该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1所示,彩色单元226整体地保持彩色(例如,黄色、洋红和青色)感光鼓215和构造用来按压设置在彩色单元226的右端部彩色引导轴265的分离机构(例如,右彩色引导槽236、平移凸轮234、平移凸轮支撑部分235、中继齿轮239和平移凸轮驱动构件321),以使得彩色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从传送带220分离。
因此,当分离机构按压彩色引导轴65时,由彩色单元226保持的彩色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能够与传送带220分离。
结果,与用于使得感光鼓215的两端从传送带220分离的机构相比,彩色感光鼓215能够通过简化的结构与传送带220分离。
(2)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14所示,设置有支撑黑色感光鼓215并且可拆卸地附接到处理框架213的黑色单元227。
因此,仅仅黑色感光鼓215能够附接于处理框架213并且从处理框架213拆卸。
(3)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0和21所示,平移凸轮234可移动地采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通过释放彩色引导轴265上的按压,位于第一位置的平移凸轮234允许所有的感光鼓215接触传送带220。通过按压彩色引导轴265,位于第二位置的平移凸轮234允许黑色感光鼓215接触传送带220,并且允许其余的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与传送带220分离。
因此,通过平移凸轮23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往复运动,当该平移凸轮234定位于第一位置时,所有的感光鼓215能够容易地和可靠地接触传送带220,且当平移凸轮234定位于第二位置时,仅仅黑色感光鼓215能够容易地且可靠地接触传送带。
(4)根据该彩色打印机201,如图20和21所示,平移凸轮234在彩色模式中定位在第一位置,且在单色模式中定位在第二位置。
因此,平移凸轮234能够在彩色模式和单色模式之间切换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具体地,位于第一位置的平移凸轮234允许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在彩色模式操作,其中通过使所有的感光鼓215与传送带220接触而形成彩色图像。进一步,位于第二位置的平移凸轮234允许激光打印机201在单色模式操作,其中通过仅仅使构造用来形成黑色图像的感光鼓215与传送带220接触而形成单色图像。
结果,能够通过简单地操作切换模式,即,滑动平移凸轮234。
(5)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0和21所示,彩色引导轴265通过形成在平移凸轮234中的凸轮部分252引导。
因此,通过滑动平移凸轮234,彩色单元226能够沿着凸轮部分252被移动。
(6)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1,如图15所示,在处理框架213中,右侧板231R包括构造用来引导彩色引导轴265的右彩色引导部分236。
因此,当感光鼓215通过滑动平移凸轮234而摆动时,通过沿着右彩色引导槽236引导彩色引导轴265,可以防止彩色引导轴265在平移凸轮234滑动的前后方向上偏离。
(7)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0和21所示,右彩色引导槽236沿着上下方向引导彩色引导轴265。
因此,当感光鼓215通过平移凸轮234的滑动而摆动时,彩色引导轴265能够在垂直于平移凸轮234滑动的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上被按压。
结果,感光鼓215能够沿着垂直于感光鼓215的对齐方向(即,前后方向)的上下方向可靠地接触传送带220和与传送带220分离。
(8)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0所示,彩色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鼓轴281的左端部分)通过彩色单元226的鼓联接部分267由处理框架213的左处理侧板231L支撑。
因此,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能够容易地相对于处理框架213定位。
(9)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2所示,通过按压彩色引导轴265和绕着鼓联接部分267的支撑突起276作为枢轴转动支点摆动感光鼓215,分离机构使得感光鼓215从传送带220分离。
因此,感光鼓215能够与传送带220分离而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没有大的位置变化。
结果,通过从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输入驱动力,感光鼓215能够摆动并且与传送带220分离,而不释放驱动输入。
(10)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2所示,彩色单元226绕着作为枢轴转动支点的由处理框架213的支撑部分247支撑的支撑突起276摆动。
因此,通过使用处理框架213,感光鼓215的右端部分能够摆动。
结果,感光鼓215能够通过更加简化的结构与传送带220分离。
(11)根据该激光器彩色打印机201,如图21所示,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布置在传送带220外侧。
因此,当彩色单位226绕着作为枢轴转动支点的鼓联接部分267的支撑突起276摆动时,比感光鼓215的左端部分更接近右端的感光鼓215的部分能够与传送带220分离。
结果,感光鼓215的全部宽度能够可靠地与传送带220分离。
(12)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如图21所示,显影辊217布置为在上下方向上邻近于对应的感光鼓215,且与对应的感光鼓215一起摆动。进一步,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显影辊217的显影联接部分302形成在显影辊217的左端部分。
因此,驱动力能够通过显影联接部分302沿着左右方向被输入到显影辊217的左端部分。
因此,即使当显影辊217与感光鼓215一起摆动时,不需要设置用于释放向显影辊217传输驱动的机构。结果,显影辊217能够与对应的感光鼓215一起通过简化的结构摆动。
(13)根据该激光打印机201,如图14所示,设置有存储显影辊217且能够接触感光鼓215并与感光鼓215分离的显影器盒214。
因此,显影器盒214能够通过仅仅拆卸对应的要被替换的显影器盒214而被替换。因此,能够有效地执行显影器盒214的维护。
(14)根据该彩色激光打印机201,当对应的感光鼓215接触传送带220时,转印辊221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当对应的感光鼓215与传送带220分离时,转印辊221定位在分离位置。该分离位置在推动方向上位于接触位置的下游侧。另一方面,感光鼓215被向上按压以在推动方向上布置在分离位置的下游侧。
因此,当感光鼓215被按压时,感光鼓215在推动方向上布置在转印辊221的分离位置的下游侧,并且与传送带220分离。
结果,位于接触位置的转印辊221能够通过传送带220可靠地按压感光鼓215,且位于分离位置的转印辊221能够可靠地将感光鼓215从传送带220分离。
2.7.第二示范实施例的变型
在上述示范实施例实施例中,存储黑色感光鼓215的黑色单元227设置为附接于处理框架213和从处理框架213拆卸。然而,如图26所示,黑色感光鼓215可以由处理框架213直接地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在感光鼓215的上侧,黑色显影器盒214可拆卸地附接于处理框架213,从而显影辊217从上方接触感光鼓215。
在该变型中,能够获得与上述示范实施例的相似的效果和优点。

Claims (21)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含:
多个感光构件,所述多个感光构件沿着配置方向配置,从而互相平行且空间分离,并且对应于各自的颜色,所述多个感光构件包含第一感光构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感光构件,所述多个中的每一个感光构件都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在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感光构件的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
环形带,该环形带接触所述多个感光构件;和
分离机构,该分离机构被构造用来绕着作为支点的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第二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的接触位置和所述第二感光构件与所述环形带分离的分离位置之间摆动所述第二感光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分离机构被构造用来按压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转印构件,所述多个转印构件经由所述环形带分别与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相对,所述多个转印构件中的每一个转印构件沿着推动方向被朝向相应的感光构件推动,
其中,所述多个转印构件中的对应于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至少一个转印构件在所述第二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时被定位在接触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感光构件与所述环形带分离时定位于在所述推动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位置下游侧的分离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联接部分,所述多个联接部分分别设置在所述感光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并且被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各自的感光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往复构件,所述往复构件可沿着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配置方向往复运动,并且所述往复构件被构造用来按压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感光构件被构造用来形成黑色图像,并且所述第二感光构件是除了所述第一感光构件之外的所有所述多个感光构件,
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往复构件允许所有的所述多个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并且
其中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往复构件允许所述第一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并且摆动所述第二感光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包含第一引导部分,所述第一引导部分被构造用来引导所述第二感光鼓的摆动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中的每一个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被布置在所述环形带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多个显影辊,所述多个显影辊分别靠近所述多个感光鼓布置,且所述多个显影辊中的每一个显影辊均具有分别对应于相应的感光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和
多个显影联接部分,所述多个显影联接部分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并且被构造用来将驱动力传输到各自的感光构件联接部分,
其中所述显影辊中的与所述第二感光构件对应的至少一个显影辊和所述第二感光构件一起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显影器盒,所述多个显影器盒被构造用来分别存放所述多个显影辊显影器盒,
其中所述多个显影辊分别靠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布置,并且能够接触各自的感光构件和与各自的感光构件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9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被构造用来支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包含第一侧板和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且空间分离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支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侧板支撑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第二端部,和
其中所述第二侧板包含第二引导部分,所述第二引导部分被构造用来沿着垂直于所述配置方向和所述长度方向的方向引导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摆动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绕着作为支点的所述感光构件的被所述第一侧板支撑的部分摆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3,4和7到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主体;
抽屉构件,该抽屉构件被构造用来保持所述第一感光构件并且能够从所述主体拉出;和
第一保持构件,该第一保持构件整体地保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感光构件并且可拆卸地附接于所述抽屉构件,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具有比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更接近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端侧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感光构件对应于黑色,所述第二感光构件对应于除黑色以外的颜色,并且
其中所述分离机构按压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第二端侧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第二保持构件,该第二保持构件保持所述第一感光构件并且可拆卸地附接于所述抽屉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分离机构包含可沿着所述多个感光构件的配置方向往复运动往复构件,
其中所述第一保持构件包含受压部分,所述受压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第二端侧部分内并且被所述分离机构按压,
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往复构件释放对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所述受压部分的按压,以允许所有的所述多个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并且
其中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往复构件按压所述第一保持构件的受压部分,从而所述第一感光构件接触所述环形带并且使得所述第二感光构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与所述环形带完全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式,
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在所述彩色模式下被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且
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在所述单色模式下被定位在所述第二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往复构件包含构造用来引导所述受压部分的第一引导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抽屉构件具有比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更接近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端侧部分,且
其中所述抽屉构件包含构造用来引导所述受压部分的第二引导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引导部分沿着垂直于所述配置方向和所述长度方向的方向引导所述受压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第一端部由所述抽屉构件支撑。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绕着作为支点的所述第二感光构件的由所述抽屉构件支撑的部分摆动。
CN2009102172711A 2008-12-26 2009-12-28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770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33157A JP4780191B2 (ja) 2008-12-26 2008-12-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33157 2008-12-26
JP2009152613A JP4957757B2 (ja) 2009-06-26 2009-06-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2613 2009-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0191A true CN101770191A (zh) 2010-07-07
CN101770191B CN101770191B (zh) 2013-04-24

Family

ID=41796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72711A Active CN101770191B (zh) 2008-12-26 2009-12-28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8027614B2 (zh)
EP (1) EP2202586B1 (zh)
CN (1) CN10177019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304A (zh) * 2015-03-03 2016-09-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074014A (zh) * 2016-03-24 2018-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3479B2 (ja) * 2010-10-29 2013-07-3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EP2455819B8 (en) * 2010-11-23 2018-07-18 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350455B2 (ja) 2010-12-16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293753B2 (ja) 2011-01-14 2013-09-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8609B2 (ja) * 2011-06-27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8610B2 (ja) 2011-06-27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0237B2 (ja) * 2013-02-08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5825A (en) * 1995-12-22 1998-04-28 Fujitsu Limited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H10239944A (ja) * 1997-02-24 1998-09-11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314A (ja) * 1999-10-14 2001-04-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9661A (ja) * 2006-09-29 2008-04-17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41873A (ja) 1991-05-20 1992-11-27 Tokyo Electric Co Ltd カラープリンタ
JP3505276B2 (ja) 1995-06-19 2004-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0811182B1 (en) * 1995-11-20 2002-07-24 Casio Computer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014326B2 (ja) 1996-02-13 2000-02-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JP2001242680A (ja) 1999-06-14 2001-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ユニット装置、並びにベルト装置
JP4458642B2 (ja) 1999-08-31 2010-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7700B2 (ja) * 1999-09-29 2010-04-07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526798B2 (ja) 1999-12-06 2004-05-17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06716A (ja) 2000-06-19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708011B2 (en) * 2001-07-05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forming color images
JP2003029498A (ja) 2001-07-18 2003-01-29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5642B2 (ja) 2002-01-25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EP1331525A3 (en)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2003233242A (ja) 2002-02-12 2003-08-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58440A (ja) 2003-02-27 2004-09-16 Seiko Epson Corp 現像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222035A (ja) 2004-01-09 2005-08-18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060838B2 (ja) * 2004-09-28 2008-03-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662A (ja) * 2004-10-29 2006-05-1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ベルト装置
JP2006349702A (ja) 2005-06-13 2006-12-28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45825A (en) * 1995-12-22 1998-04-28 Fujitsu Limited Color image forming device
JPH10239944A (ja) * 1997-02-24 1998-09-11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17314A (ja) * 1999-10-14 2001-04-2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89661A (ja) * 2006-09-29 2008-04-17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8304A (zh) * 2015-03-03 2016-09-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5938304B (zh) * 2015-03-03 2018-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9074014A (zh) * 2016-03-24 2018-12-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09074014B (zh) * 2016-03-24 2021-08-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027614B2 (en) 2011-09-27
EP2202586A1 (en) 2010-06-30
US8805235B2 (en) 2014-08-12
EP2202586B1 (en) 2016-09-21
US20130209136A1 (en) 2013-08-15
US20110311275A1 (en) 2011-12-22
US20100166462A1 (en) 2010-07-01
CN101770191B (zh) 2013-04-24
US8406654B2 (en) 2013-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0191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81415B (zh) 成像设备
CN101542398B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KR101721013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1639660B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1184690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contacting-separating member capable of moving developing roller relative to photosensitive drum
CN101361025B (zh)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11495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304437B2 (en) Drum unit for supporting developer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developing roller
US820012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disposed above a plurality of photoconductors
CN101876807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承载构件单元
CN101592913B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US2012026955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lation cam member
CN101770193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显影盒
CN1766753B (zh) 成像装置和盒
CN101833262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616593B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423239A (zh) 成像装置和处理盒
US89486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that form images by using photosensitive bodies and developing units
JP47801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3899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95775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85169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vable drawer
JP20002276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02003146U (zh) 电摄影打印设备处理盒的改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