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6753B - 成像装置和盒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和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66753B CN1766753B CN200510118847.0A CN200510118847A CN1766753B CN 1766753 B CN1766753 B CN 1766753B CN 200510118847 A CN200510118847 A CN 200510118847A CN 1766753 B CN1766753 B CN 17667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developer
- delevoping cartridge
- containing part
- developer contai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G03G15/0862—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the level being measured by optical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89—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agitation or stirr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8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toner level or concent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891—Optical detection
- G03G2215/0894—Optical detection through a light transmissive window in the developer container wa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装置,具有显影剂容纳部和剩余色粉检测单元。显影剂容纳部容纳显影剂。显影剂容纳部限定多个检测光传送点,通过其检测光被传送来检测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的量。剩余色粉检测单元具有通过一个检测光传送点发射检测光的光发射单元和接收已经通过特定的一个检测光传送点的检测光的光接收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如激光打印机的成像装置,和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盒。
背景技术
一些如激光打印机的常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显影盒。在显影盒内形成有用于容纳色粉的色粉容纳腔。在这种成像装置中,当容纳在色粉容纳腔中的色粉消耗光时,显影盒被替换。因此,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检测剩余在色粉容纳腔中的色粉量的剩余色粉检测装置。
一个这样的用于成像装置的剩余色粉检测装置已经在美国专利No.6337956中提出。这样的成像装置包括具有色粉容纳腔的显影剂。光透射窗沿宽度方向设置在腔的两侧壁。剩余色粉检测装置包括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使得从光发射单元发射的光的光轴经过色粉容纳腔两侧壁上的光透射窗。
在该常规成像装置中,剩余色粉检测装置通过色粉容纳腔的相反两侧上的、彼此相对设置的光发射元件和光接收元件检测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光是否通过色粉容纳腔和是否被光接收元件接收来测定在色粉容纳腔中的剩余色粉量。
发明内容
然而,在这样的剩余色粉检测装置中,从光发射元件发射的要由光接收元件接收的光经常穿过色粉容纳腔中的一个特殊点。因为检测光仅仅穿过该特殊点,如果在该特殊点有反常的情况,容易产生不正确的检测。当这样的反常情况发生时,将不能精确的测定剩余色粉量。
在前面的介绍中,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精确检测和测定保留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的量的成像装置。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到成像装置中的盒。
为了达到上述和其他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显影剂容纳部;和剩余色粉检测单元。显影剂容纳部容纳显影剂剂。显影剂容纳部限定多个检测光透射点,通 过它们检测光被透射以检测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的量。剩余色粉检测单元具有发射经过一个检测光透射点的光发射单元和接收已经过特定的一个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的光接收单元。
具有这样的结构,为光发射单元和光接收单元限定了多个检测光透射点,以使得光接收单元能够接收从光发射单元发射的经过显影剂容纳部中的不同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因此,即使在一个检测光透射点发生反常情况,在该点会做出不正确的检测,在其他保持正常的一个或更多检测光透射点能够做出正确的检测,使得成像装置能够精确的检测剩余色粉的量。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盒。成像装置能够在多个不同位置输出检测光以检测容纳在盒中的显影剂的量。盒包括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显影剂容纳部限定与成像装置输出检测光的位置相对应的多个检测光透射点,以透射检测光。
具有这样的结构,就限定了多个检测光透射点。因此,即使在一个检测光透射点有反常的情况发生,导致在该点做出不正确的检测,在其他保持正常的一个或更多检测光透射点能够做出正确的检测,使得成像装置能够精确的检测剩余色粉的量。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特征和改进以及其他的目的将通过下面的说明书与附图的联系进行清楚的介绍,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横截面图;
图2是从上前侧看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鼓盒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下后侧看该鼓盒的立体图;
图4是该鼓盒的俯视图;
图5是该鼓盒的前视图;
图6是该鼓盒的右侧视图;
图7是该鼓盒的左侧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显影盒从上前侧看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后侧看该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10是该显影盒的前视图;
图11是该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12是该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13是该显影盒的俯视图;
图14是该显影盒的仰视图;
图15(a)是该显影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5(b)是该显影盒的立体图且详细显示了搅拌器;
图16是该显影盒的侧横截面图;
图17是从上前侧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主壳体的立体图;
图18是描述在该主壳体中安装鼓盒和显影盒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19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首先将显影器凸起部插入凸起插头槽中);
图20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分离状态);
图21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分离状态);
图22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分离状态);
图23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前视图(分离状态);
图24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俯视图(接触状态);
图25是显示显影盒在处理容纳部中的安装状态的前视图(接触状态);
图26(a)是显示凸轮驱动路径结构的俯视图且图26(b)是显示凸轮驱动路径结构的侧视图;
图27是显示用于测定剩余色粉量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28是描述用于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计算机程序步骤的流程图;
图29是显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显示剩余色粉量的程序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
图30是描述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显示剩余色粉量的程序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显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横截面图。
图1中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具有众多被水平并列放置的处理部27的横向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体外壳2以及在主体外壳2中用于馈入纸张3的馈入单元4,用于在由馈入单元4提供的纸张3上成像的成像单元5,以及图像在纸张3上形成后用于从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排出纸张3的排出单元6。
当从侧面看时,主体外壳2被定形为基本类似顶部开口的矩形盒。顶盖7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顶侧。顶盖7由设置在主体外壳2后侧的铰链(未显示)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文中,图1中的左侧将被称作后侧,图1中的右侧将被称作前侧),并能够在主体外壳2上打开和关闭。
如图17所示,主体外壳2包括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并被规定间隔分离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以及横跨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之间的四个分隔板10和一个前板11。分隔板10沿前后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前板11被进一步设置在分隔板10的前面,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将左侧板8与右侧板9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用于后面将要描述的各处理部27(图1和18)的空间。各分隔板10在其后侧具有后表面33。
各分隔板10和前板11相对于与成像时纸张3通过彩色激光打印机1传送的方向完全相同的前后方向以及竖直方向倾斜,板的顶端比底端更靠前。如图1所示,分隔板10和前板11被排列成使得在板10、11的顶端与顶盖7之间形成竖直间隙,在板10、11的底端与后面将要描述的转印部28之间形成另一个竖直间隙。
相应地,如图17所示,四个处理容纳部12在主体外壳2中被左侧板8、右侧板9、相邻的分隔板10和前板11分隔。每个处理容纳部12被设置用于对应于每种打印颜色的处理部27中的一个。各处理容纳部12包括用于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鼓盒31的鼓容纳部13(见图18),以及用于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显影盒32的显影剂容纳部14(见图18)。如图15所示,鼓盒31具有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的保持单元43,而显影盒32被装配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
如图18所示,在由左侧板8和右侧板9沿宽度方向和由从分隔板10和前板11沿相同平面延伸的虚构斜线在前后方向上分隔的空间中,鼓容纳部13被设置得低于分隔板10。 在鼓容纳部13中以这种方式分隔的各空间是用于容纳鼓盒31的保持单元43的鼓容纳空间15。
显影剂容纳部14相对于装配鼓盒31的方向被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上游侧,作为鼓容纳部13的延续。换句话说,显影剂容纳部14沿着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上方。显影剂容纳部14在前后方向上被分隔板10和前板11分隔,并在横向方向上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分隔。以这种方式分隔的显影剂容纳部14的内部空间(不包括后面将要描述的延伸容纳空间18)形成用于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空间16。
如图17和18所示,在各显影剂容纳部14中,轨道部17被设置在分隔板10上,沿着分隔板10的两个横向端延伸。轨道部17被形成为在鼓盒31的装配方向上延伸的厚带。当装配鼓盒31时,鼓盒31的突脊51(后面将要描述)分别抵靠轨道部17滑动。
如图1所示,馈入单元4包括被可分离地装配在主体外壳2的下部并能够沿水平方向通过前侧插入主体外壳2或从主体外壳2中移除的纸张提供盘21;被设置在纸张提供盘21的前侧上方的拾取辊22和馈入辊23;被设置在馈入辊23前面和上方的馈入侧U形路径24;被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设置的传送辊25和套准辊26。
纸张3被堆叠在纸张提供盘21内部。拾取辊22拾取最上面的纸张3并向前传送该纸张。随后,馈入辊23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馈入该纸张。馈入侧U形路径24被定形成基本类似字母U并用作纸张3的传送路径。馈入侧U形路径24的上游端是被定位成相邻于向前馈入纸张3的馈入辊23的下部,同时下游端是被定位成相邻于后面将要描述的用于向后传送纸张3的传送带168的上部。
馈入辊23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的上游端向前馈入纸张3后,传送辊25继续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传送纸张3,纸张3的传送方向被颠倒。套准辊26首先套准纸张3,然后向后传送该纸张。
成像单元5包括处理部27、转印部28、定影部29。为每种色粉颜色设置一个处理部27。具体地说,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具有四个处理部27,包括黄色处理部27Y、品红色处理部27M,青色处理部27V和黑色处理部27K。在各处理容纳部12中设置一个处理部27,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水平对齐并被规定间隔分离。
各处理部27包括扫描单元30、鼓盒31和被可分离地装配在鼓盒31上的显影盒32。处理盒由鼓盒31和装配在鼓盒31上的显影盒32构造而成。
扫描单元30包括扫描器外壳35以及在扫描器外壳35中的激光发射单元(未在图中示出),多角镜36,两个透镜37和38,以及反射镜39。
如图17所示,扫描器外壳35被设置在各分隔板10的横向中心,使得各分隔板10的轨道部17在扫描器外壳35的各横向端定位一个。更进一步,扫描器外壳35的后壁接触分隔板10的前表面,同时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扫描器外壳35使其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扫描单元30、鼓盒31和显影盒32可以彼此靠近地排列,从而能得到更紧凑的装置。
由于扫描器外壳35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因此当显影盒32被装配在鼓盒31上时,鼓盒31被限制通过显影剂容纳部14。然而,当显影盒32从鼓盒31分离时,鼓盒31可以通过显影容纳空间16。
如图18所示,由于扫描器外壳35,显影剂容纳部14在与横向方向以及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下文中,被称作鼓盒31与显影盒32的“厚度方向”)上被形成得比鼓容纳部13窄。
更具体地说,显影剂容纳部14在厚度方向被形成得比鼓盒31的保持单元43的厚度宽,并且比被彼此装配在一起的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厚度窄。
如图18所示,延伸容纳空间18被形成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扫描器外壳35的上端和两个横向端之间并靠近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与显影容纳空间16之间的空间,后面将要描述的中间板54被设置在其中)。延伸容纳空间18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鼓盒31的延伸部44。
如图1所示,窗口40被形成在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中用于允许激光束通过。扫描单元30的激光发射单元基于指定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这个激光束被多角镜36偏转,在透镜37、反射镜39和透镜38中穿过或被反射,并通过窗口40发射。
如图2和3所示,鼓盒31包括鼓外壳41;以及设置在鼓外壳41中的感光鼓42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2(见图1)。
鼓外壳41包括保持单元43和从保持单元43延伸的延伸部44。保持单元43和延伸部44由合成树脂整体形成。
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7描述鼓盒31。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当鼓盒31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处于装配状态时,鼓盒31在厚度方向朝向彩色激光打印机1后侧的一侧被称为鼓盒31的顶表面侧或上侧;朝向彩色激光打印机1前面的一侧被称为鼓盒31的底表面侧或下侧;鼓盒31在安装方向下游侧的一侧被称为鼓盒31的前侧;并且鼓盒31在安装方向上游侧的一侧被称为鼓盒31的后侧。鼓盒31的横向方向被定义为与鼓盒31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保持单元43包括在横向方向上越过指定间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45,横跨在侧壁45的上边缘之间的顶壁46,以及沿着侧壁45的部分前边缘从顶壁46的前边缘垂直延伸的前壁47。保持单元43比显影盒32的显影外壳64厚。
保持单元43被形成得比延伸部44厚(竖直方向上更长)。这种构造能够可靠地容纳感光鼓42和充电器62。
如图6和7所示,形成为基本U形的向后开口的显影定位槽48被形成在各侧壁45的下部。插入部49被形成在显影定位槽48的前侧用于插入感光鼓42的鼓轴60。
如图2所示,清洁器安装部50沿着顶壁46的宽度形成在顶壁46中。后面将要描述的清洁器63被可滑动地安装在清洁器安装部50中。如图6和7所示,当从侧面看时,在顶壁46的两个横向端上形成的突脊51基本上是三角形的突起,该突起在顶壁46的前端向上突出。
如图2和3所示,延伸部44从保持单元43向后延伸,使得当保持单元43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时,延伸部44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的扫描器外壳35的上端上方延伸。
延伸部44包括在横向方向上越过间隔彼此相对的两个延伸侧部52,横跨在延伸侧部52的后边缘之间的延伸后壁53,以及设置在被保持单元43、延伸侧壁52和延伸后壁53包围的区域中的中间板54。
如图2所示,各延伸侧部52具有基本上盒形的在底部开口的横截面。如图2所示,延伸侧部52的外表面从保持单元43的两个横向端向后延伸,使其从显影定位槽48的顶部向后延续延伸。
如图3所示,从底部看基本上X形的两个加强肋55沿前后方向被设置在延伸侧部52的盒形的内部。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起的鼓凸起56在沿着延伸侧部52的纵向方向的中途设置在各延伸侧部52的外侧表面上。
如上所述,延伸后壁5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连接延伸侧部52的后边缘。鼓把手57设置在延伸后壁53的横向中心,使得抓住鼓盒31以及相对于鼓容纳部13装配和移除鼓盒31更容易。
如图2所示,中间板54被形成为基本上矩形的平面形状。中间板54被设置在由保持单元43、延伸侧部52和延伸后壁53包围的部分,并在延伸侧部52和延伸后壁53的上表面下方凹陷的位置连接到保持单元43、延伸侧部52以及延伸后壁53上。开口58被形成在中间板54中,允许通过扫描器外壳35的窗口40发射的激光束通过。如图4所示,开口58在俯视图中被定形为类似梯形,其前侧比后侧宽。通过形成在俯视图中为梯形的开 口58,就能够只切掉中间板54的激光束穿过的一部分,从而导致比中间板54在俯视图中被形成为矩形时更强的延伸部44。
如图2所示,感光鼓42沿着横向方向被容纳在保持单元43中。感光鼓42包括形状为圆柱形并在其外表面具有由聚碳酸酯或类似物质组成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的主鼓体59,以及沿主鼓体59的轴心延伸的鼓轴60。鼓轴60被两个轴端支撑在侧壁45中,使得各轴端被插入到各自的侧壁45的插入部49,并从各侧壁45沿轴向向外突出。鼓轴60不能相对于侧壁45旋转。
旋转支撑构件61被安装到主鼓体59的各轴端上,使其不能相对于主鼓体59旋转。旋转支撑构件61被支撑在鼓轴60上,并能够相对于鼓轴60旋转。因此,主鼓体59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鼓轴60旋转。利用这种结构,如图5所示,感光鼓42被设置在保持单元43中,使得前表面被暴露在前壁47下面。
如图1所示,充电器62被容纳在保持单元43中突脊51的上方(在图2中向后)并沿横向方向延伸。充电器62是正向充电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包括用于产生电晕放电的充电线和栅极。充电器62被支撑在感光鼓42后面(在图2中上方)的顶壁46上并以指定距离面对感光鼓42使其不与之接触。如图2所示,充电器62配备用于清洁充电线的清洁器63。清洁器63被可滑动地安装在顶壁46的清洁器安装部50中。
图8至16所示的显影盒32包括显影外壳64,以及设置在显影外壳64中的搅拌器69,供给辊66,显影辊67和厚度调节片68。
接下来,将参考图8至16详细描述显影盒32。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当显影盒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处于装配状态时,显影盒32在厚度方向朝向彩色激光打印机1后端的部分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为上表面或上侧;朝向彩色激光打印机1前端的部分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为底表面或下侧;显影盒32在安装方向下游的部分被称为显影盒32的前侧;显影盒32在安装方向上游的部分被称为显影盒32的后侧。显影盒32的横向方向将被定义为与显影盒32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都垂直的方向。
如图8所示,显影外壳64被形成为前侧开口的窄盒形。如图15(a)所示,显影外壳64包括打开上表面的壳体构件70;和覆盖壳体构件70开启上表面的与壳体构件70分开的盖构件71。
壳体构件70包括一对互相隔开并在横向方向上相对的侧壁72;后壁73与侧壁72的后边缘连接;底壁74和侧壁72的后边缘以及后壁73的后边缘连接,使得底壁74覆盖由侧壁72和后壁73围绕的区域的一侧。
如图14所示,各侧壁72为平板形并从前向后延伸。各侧壁72连同前侧壁75、倾斜壁76和后侧壁77整体装配,使得在从前到后的方向上为无缝连接。
这些前侧壁75在厚度调节片68,供给辊66,和搅拌器69的相对两侧相互平行设置并被设置在显影盒32的前部,沿前后方向从前缘向后延伸到相应的中间位置。
后侧壁77也在显影辊67和搅拌器69的相反侧上的显影盒32的后部中彼此平行设置,并沿前后方向从显影盒32的后边缘向前延伸到相应的中间位置,这样,就在后侧壁77的前端和前侧壁75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形成间隔。后侧壁77之间的分离距离比前侧壁75之间的分离距离大。
倾斜壁76与前后方向倾斜地设置,以使两者之间的距离从前边缘到后边缘逐渐变大。倾斜壁76装配在前侧壁75和后侧壁77之间,这样,倾斜壁76的前端与前侧壁75连接,而后端与后侧壁77连接。如图15(a)所示,倾斜壁76的内表面为引导排出色粉的倾斜面178。即使前侧壁75之间的距离小于后侧壁77之间的距离,倾斜面178还通过消除前侧壁75和后侧壁77之间的梯级部分,便利色粉的导向,从而防止色粉在前侧壁75和后侧壁77这间积累并使色粉能够从后面描述的色粉容纳腔92中排出(见图16)。
如图9所示。显影凸起95从后侧壁77的后端靠近上表面侧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出。
如图9和15(a)所示。后壁73以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窄矩形板的形状形成。
如图16所示,底壁74为平板形。底壁74的前端(显影盒32安装方向下游侧的前侧壁75之间部分)由排出壁78,供给辊收容部79,和舌壁80从后边向前边顺序地形成。排出壁78向上表面突出并有一个沿着搅拌器69旋转路径的弧形过渡部。供给辊收容部79有一个沿着供给辊66外围的弧形过渡部。舌壁80朝前倾斜向下以曝光显影辊67。
如图14所示,底侧抓握部96安装在底壁74的外表面,给用户提供一个抓握区。底侧抓握部96安装在底壁74的横向中心位置并从底壁74的后部(在显影盒32装配方向上游侧的后侧壁77之间的底壁74的部分)向底壁74前端和后端(在显影盒32装配方向中间位置的倾斜壁76之间的底壁74的部分)之间的中间位置延伸。在仰视图上,底侧抓握部96大体上是一个矩形并且有一个用于抓握的不规则或成波状表面。底侧抓握部96作为一个标记告诉用户应该在这个位置抓握显影盒32。
如图9所示,接触突起94在靠近两个横向端的后边的底壁74的外表面上形成,并从底表面向外稍微突出。
如图15(a)所示,支柱构件81在横向中心和底壁74前后端之间的位置从底壁74的内表面向上竖起。
支柱构件81设置在底壁74内表面上与设置在底壁74外表面上的底侧抓握部96相反。如图16所示,在显影盒32厚度方向上支柱构件81竖起的高度基本等于后壁73的高度。如图15(a)所示,支柱构件81设置在横向中心和后面将描述的色粉容纳腔92的前后中心,目的是将后面描述的侧壁72,后壁73和分隔壁83相互分离开来。支柱构件81的形状大体为圆柱形的并有水滴状横截面,且水滴状的锥形点朝后,圆底端朝前。沿着支柱构件81的后边形成的大体上V形的锥形面作为在排出方向引导(显影盒32安装方向向下)色粉的82a。82a的作用是平滑的把色粉导向排出方向下侧并防止色粉在后面描述的加强柱65的周围积累。
如图16所示,分隔壁83在前侧壁75之间前侧壁75前后方向的中点处分布。分隔壁83为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窄矩形并沿厚度方向上从前侧壁75的上表面的边缘向显影盒32底表面部分延伸。在分隔壁83面向底表面的边缘和排出壁78的前边缘和向上表面突出的供给辊收容部79的后边缘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形成一个间隙。
在分隔壁83面向下表面的端部和排出壁78的前端和供给辊收容部79的后端之间的连接部分之间形成有沿在显影盒32的横向方向延伸的细长的排出口84。
如图15(a)所示,与盖构件71周边接触的突缘部85沿着侧壁72,分隔壁83和后壁73的上表面边缘部分形成。
盖构件71大体上是与分隔壁83,侧壁72,后壁73包围的空间相对应的平板形。盖构件71由接触部86和顶壁87整体形成,所述接触部86在同一平面上沿盖构件71的四周边缘形成以接触壳体构件70的突缘部85,所述顶壁87由接触部86围成并向顶表面侧凹陷。
顶壁87和矩形板状的前顶壁88整体设置,并设置在盖构件71的前边;矩形板状的后顶壁89安装在盖构件71的后边并且比前顶壁88更宽以及凹陷得更深;基本为梯形板状的中顶壁90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前顶壁88和后顶壁89之间。
如图8所示,上侧抓握部97安装在顶壁87的外表面,作为用户抓握的区域。上侧抓握部97设置在从后顶壁89到中顶壁90的顶壁87的横向中心区域内。在俯视图上,上侧抓握部97大体上是一个矩形并且有一个用于抓握的不规则或成波状表面。上侧抓握部97作为一个标记告诉用户应该在这个位置抓握显影盒32。
如图15(a)所示,筒状装配部91安装在顶壁87的内表面上中顶壁90横向中心的位置上,用来配合支柱构件81在上表面侧上一端。筒状装配部91安装在顶壁87的内表面上对应于上侧抓握部97安装在顶壁87上的位置。如图16所示,筒状装配部91从中顶壁90 向底壁74延伸的长度大于在筒状装配部91中从接触部86凹陷的深度。筒状装配部91大体上是圆柱形并有与支柱构件81的横截面类似的雨滴状横截面,但比支柱构件81的横截面稍微大一些,目的是为了配合支柱构件81。在筒状装配部91上形成的导向表面82b与在支柱构件81上形成的导向表面82a相对应。
通过将盖构件71覆盖在壳体构件70上形成显影外壳64,这样盖构件71的接触部86与壳体构件70的突缘部85相接触并且支柱构件81的上端装入筒状装配部91的内部并且随后将接触部86焊接到突缘部85上。显影外壳64与底侧抓握部96和上侧抓握部97形成窄结构并且在厚度方向相互相对,这样使得用户可以将底侧抓握部96和上侧抓握部97抓握在一只手中。
当支柱构件81装入筒状装配部91时,支柱构件81和筒状装配部91形成分布在底壁74和顶壁87之间的加强柱65。因此,加强柱65能吸收在压缩方向上作用在底壁74和顶壁87之间的压力,从而提高了后面所述色粉容纳腔92的强度。
在如上所述的显影外壳64的结构中,色粉容纳腔92被顶壁87、底壁74的后面到中间的部分、侧壁72、后壁73和分隔壁83限定;所述底壁74的后面到中间的部分具有排出壁78并在厚度方向上的规定矩离处与顶壁87相对;所述侧壁72(具体是从后侧壁77到前侧壁75前后方向的中点),所述分隔壁83安装在顶壁87和底壁74之间。
由包括供给辊收容部79和舌壁80的底壁74的前部、与底壁74的前侧连续地形成的侧壁72(具本是在前后方向上从前侧壁75的前缘到前侧壁75的中点)和分隔壁83形成的显影腔93从色粉容纳腔92进一步地向前。
在色粉容纳腔92中,前顶壁88和后顶壁89与底壁74平形设置,使得后顶壁89和底壁74之间的距离大于前顶壁88和底壁74之间的距离。中顶壁90与底壁74倾斜地设置,从前向后倾斜向顶表面侧。
色粉填充通孔98在色粉容纳腔92的后侧壁77的一个壁上形成。如图8和11所示,色粉填充通孔98在侧视图上大体上是圆形的并在厚度方向上穿透后侧壁77。
色粉填充通孔98正常状态下盖着盖165。
如图11和12所示,在色粉容纳腔92的各前侧壁75横向相应的位置上形成检测窗100。检测窗100允许检测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量的检测光通过。
在侧视图上每个检测窗100为基本椭圆状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检测窗100以切掉每个前侧壁75的形状形成并在切掉的区域装配有由合成树脂形成的透明平板。通过以在前后方向上拉长的基本椭圆状形成检测窗100,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剂容纳部14内时后面将描述的光学传感器182能够发射检测光穿过检测窗100。而且,后面描述的、检测光被透射通过的两个检测光发射点能够分布在检测窗100中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这在后面将会描述。
检测窗100形成使得检测光能够通过检测窗100的前端而不会被残留色粉阻挡。换句话说,当显影盒32安装在显影剂容纳部14时(具体说是当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通过自重向下朝排出口84转移时)如果检测光通过检测窗100的前端,则就知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已经消耗至必须更换的点。
当显影盒32装配到显影剂容纳部14时检测窗100的后端以规定的间隔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前端的上面。在这个位置,当色粉的消耗已经到了显影盒32即将必需更换的位置上时,检测光能够通过检测窗100的后端。
如图18所示,搅拌器69包括绕旋转轴151旋转的一对搅拌构件152。如图15(a),15(b),和16所示,只有一对搅拌构件152中的一个清楚显示。当搅拌构件152绕着旋转轴151旋转时搅拌构件152限定了外圆周路径。沿旋转轴151的轴向突向每个72的外圆周路径区域被称为搅伴器投影区域。检测窗100在前侧壁75上沿横向相对的位置处形成以便在厚度方向上与搅拌器69的旋转轴151对准并在前后方向上叠盖搅拌器投影区域。加强柱65设置在检测光通过检测窗100的光路的后面,以便加强柱65不阻挡检测光。
更具体的,搅拌器69设置在色粉容纳腔92的内侧靠近排出口84,并且包括旋转轴151和具有格板状的搅拌构件152,所述旋转轴151旋转地支撑在前侧壁75之间,所述具有格板状(见图15(a)和15(b))的搅拌构件152设置在旋转轴151上并从旋转轴151径向突出。
更具体的,如图15(b)和16所示,每个搅拌构件152具有多个板152a和连接板152b,所述多个板152a沿着旋转轴151的轴间隔排列并且从旋转轴151向外径向突出,所述连接板152b与旋转轴151的轴线平行地延伸并把板152a的末端相互连接在一起。。搅拌器69设置在排出口84附近,使得搅拌构件152沿着排出壁78旋转。如上所述,检测窗100设置在前侧壁75前面的搅拌器投影区域内。
加强柱65在搅拌器69的后面的一个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加强柱65不与搅拌构件152的旋转路径的外圆周路径重叠,这样,加强柱65不与搅拌构件152相接触。如图15(a)所示,色粉填充通孔98也设置在侧壁72上搅拌器69后面的位置,使其不与侧壁72上的搅拌投影区域重叠。
如图1所示,当显影盒32装配到彩色激光打印机1上时,色粉容纳腔92形成在显影 外壳64的上部(在图8中的后部),以容纳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各种颜色的色粉。在优选实施例中,各处理部分27的色粉容纳腔92容纳非磁性,单组分的具有正向充电特性的聚合色粉。黄色处理部分27Y的色粉容纳腔92容纳黄色色粉,品红色处理部分27M的色粉容纳腔92容纳品红色色粉,青色处理部分27C的色粉容纳腔92容纳青色色粉,黑色处理部分27K的色粉容纳腔92容纳黑色色粉。
更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的各种颜色的色粉为通过聚合方法获得的大致球形的聚合色粉。聚合色粉的基本组分是通过采用公知的诸如悬浮聚合的聚合方法共聚聚合单体而得到的粘合树脂。聚合单体可以为例如诸如苯乙烯的苯乙烯单体;或诸如丙烯酸,烃基(C1-C4)丙烯酸酯,和烃基(C1-C4)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基本的色粉微粒通过将所述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电荷控制剂,石蜡或类似材料混合而形成。同时也在基本的色粉粒子中混合增加流动性的添加剂。
和粘合树脂混合的着色剂提供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电荷控制剂是一种通过将诸如铵盐的具有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的可与离子单体共聚的单体共聚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诸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化锶,氧化铈,或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或如碳化物粉末或金属盐粉末的无机粉末。
和粘合树脂混合的着色剂提供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电荷控制剂是一种通过将诸如铵盐的具有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的可与离子单体共聚的单体共聚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诸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化锶,氧化铈,或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或如碳化物粉末或金属盐粉末的无机粉末。
如图16所示,显影腔93邻近色粉容纳腔92设置并在色粉容纳腔92的前面,通过排出口84与色粉容纳腔92流动连接。
159在显影盒32的前端形成,这样显影腔93可以在从上表面到前边的区域打开。爪部153在舌壁80的前端形成,贯穿显影盒32整个宽度。爪部153与安装在显影腔93中的显影辊67的外表面相对并与它的底表面接触,这样可以防止色粉向外泄漏。
如图11和12所示,在前侧壁75底表面前面的部分上、在横向方向上与爪部153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滑脚154。在侧视图上滑脚154像L形并如图所示在前到底的方向上比爪部153突出得多。如图16所示,供给辊66设置在排出口84前面的显影腔93中并在横向上延伸,以使其容纳在供给辊收容部79中。
供给辊66包括在前侧壁75之间旋转地支撑的金属供给辊轴155;供给辊层156由覆盖供给辊轴155的电导海绵构件形成。
显影辊67设置在显影腔93中对角向前并从供给辊66朝向顶表面的位置上,并且横向延伸,使其面对舌壁80。显影辊67包括在前侧壁75之间可旋转支撑的显影辊轴157和由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的、覆盖显影辊轴157的显影辊层158。更具体地说,显影辊层158具有双层结构,包括弹性辊层和覆盖辊层表面的涂层:所述弹性辊层由包含细微碳粒子或类似粒子的导电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EPDM橡胶制成,所述覆盖辊层表面的涂层具有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类似材料的基本组分。
显影辊67和供给辊66被设置使得彼此挤压。如图8所示,显影辊67设置在显影腔93的前端,这样显影辊67的前表面通过开口159曝光。如上所述,在暴露出的前部的底表面上的压力作用下爪部153与显影辊67接触。
厚度调节片68设置在分隔壁83的前表面上并横越其整个宽度。如图16所示,厚度调节片68包括由金属片簧构件形成的刀片160、抓握刀片160的上表面并将刀片160固定到分隔壁83前表面的固定构件161、以及安装在刀片160底表面的加压部162。加压部162具有半圆形横断面并由绝缘硅橡胶制成。厚度调节片68被设置使得刀片160在显影盒32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固定构件161将上表面侧端固定到分隔壁83的前表面,并且使得设置在底表面侧端的加压部162通过刀片160的弹力被推挤住显影辊67上的显影辊层158的后侧。
如图8和11所示,齿轮系列(没有显示),搅拌驱动齿轮(没有显示),供给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和显影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安装在侧壁72上前侧壁75的外表面上。齿轮系列给搅拌驱动齿轮(没有显示),供给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和显影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提供驱动力。搅拌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安装在从侧壁72突出的旋转轴151的端部。供给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安装在从侧壁72突出的供给辊轴155的端部。显影辊驱动齿轮(没有显示)安装在从侧壁72突出的显影辊轴157的端部。输入驱动力到齿轮系列的凹接合部163也安装在侧壁72上前侧壁75的外表面上。齿轮系列和凹接合部163被装入并被安装在前侧壁75外表面上的齿轮盖164支撑。
盖检测口179在齿轮盖164上在横向上与检测窗100中其中一个相对应的位置上。在侧视图上,盖检测口179大体上是一个椭圆形,在在前后方向上拉长的检测窗100相对应。
如图17所示,导引槽101被形成在各处理容纳部12中。通过将鼓盒31中的鼓轴60的两端插入相应的导引槽101,导引槽101在鼓盒31被装配入主体外壳2或从主体外壳2 中移除时导引鼓盒31。导引槽101在宽度方向的对应位置形成为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内表面上的凹陷,沿如图18所示的装配鼓盒31的方向从顶至底向后倾斜。
每个导引槽101的下端(最深端)为接纳鼓轴60的接纳部102(见图18)。接纳部102形成凹陷,鼓轴60在前后方向较好地适配在该凹陷中并被定位,使得当鼓轴60被接纳在接纳部102中时感光鼓42与下面将描述的传送带168相接触。
鼓定位槽103在相应的宽度方向被形成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中。鼓定位槽103位于导引槽101长度的中间位置。从侧面看鼓定位槽103为长方形凹陷并且在前侧开口来接收鼓凸起56。
如图17所示,凸起插入槽133形成在上游导引部140的上侧作为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切除部分用以接纳显影盒32的显影凸起部95。如图24所示,凸起插入槽133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上端被形成为直的,大致为延长的U形槽口,其沿着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即沿着在显影盒32被装配或移除时显影凸起部95在其中移动的路径倾斜。进一步,凸起插入槽133被形成得足够深,以使显影盒32被装配在鼓盒31上时凸起插入槽133的底部比显影凸起部95的位置更深。凸起插入槽133在前后方向同样具有足够的宽度,以使显影凸起部95能够以一定间隙适配入凸起插入槽133。凸起插入槽133的上端具有大致逐渐朝顶部变宽的三角形的形状,以便于接纳显影凸起部95。
如图22和23所示,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设置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内表面。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构成光学传感器182,用于检测显影盒32中色粉容纳腔92内的剩余墨粉量。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在横越过显影剂容纳部14的横向方向上相互面对。
具体的,当显影盒32处于后面所描述的图22所示的分离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通过检测窗100相互面对。当显影盒32处于后面所描述的图24所示的接触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也通过检测窗100相互面对。换句话说,当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和显影盒32处于接触位置时连接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的连线在检测窗100的前后方向和横向方向贯穿检测窗100。
更具体的,当显影盒32处于如图23所示的分离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被定位成与检测窗100的下端(当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的下端)相对,当显影盒32处于如图25所示的接触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被定位成与检测窗100的上端(当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的上端)相对。
光发射单元180由光发射元件构成,所述光发射元件以高方向性发射作为检测光的激 光或其它光到检测窗100中的一个。光接收单元181由光接收元件构成,所述光接收元件用于接收从另一个检测窗100中传出的检测光。
如图19所示,接触/分离机构106设置在每个左侧板8和右侧板9上,用于使显影盒32与鼓盒31相接触或分离。
如图19所示,在各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靠近各凸起插入槽133的位置设置一个接触/分离机构106。接触/分离机构106包括在装配方向上加压显影凸起部95的第一加压构件116,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的第一驱动弹簧117,在移除方向加压显影凸起部95的第二加压构件118,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第二驱动弹簧119,和设置成正对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120。
第一加压构件116大致为字母V形,V字的一笔通过弯曲部分连接至另一笔。当第一加压构件116处于在下面将结合图20描述的分离状态时,第一加压构件116的V字一笔与凸起插入槽133平行,而另一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凸起接触部121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笔的远端用以接触显影凸起部95。凸起接触部121与所述第一笔形成一个角度,从而在第一加压构件116处在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部121从所述第一笔的端部向前延伸。凸起接触部121的底表面被形成为上加压表面134用以从上方加压显影凸起部95。所述上加压表面134被形成为倾斜地接触显影凸起部95,同时产生在装配方向上加压显影凸起部95的压力和将显影凸起部95压向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的压力,所述前边缘起到参照表面的作用。凸轮接触部122被形成在第一加压构件116的V字第二笔的另一远端用于接触凸轮120。当第一加压构件116处于分离状态时凸轮接触部122从该另一端向上突出。
第一加压构件116在其弯曲部分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支撑轴123设置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从凸起插入槽133的底端(最深部分)后面的位置向外突出。采用这种结构,第一加压构件116被设置成使凸起接触部121可在前后方向上推进到凸起插入槽133即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中或从凸起插入槽133中退出;同时,凸轮接触部122可在支撑轴123的与凸起插入槽133相对的一侧接触凸轮120的底侧或从凸轮120的底侧分离。
在这样的安排下,支撑轴123相对于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凸起接触部121的下游。
第一驱动弹簧117为一端固定在凸起插入槽133底端(最深部)下方从各自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的位置突出的第一固定轴124上的张力弹簧。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另一端与凸轮接触部121相接合。因此,第一驱动弹簧117在使所述凸起接触部121向 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移动(向前)和使所述凸轮接触部122靠近凸轮120移动(向上)的方向上不断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
第二加压构件118具有大体上矩形平面的形状。凸起接触爪部125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上前角,用以与显影凸起部95接触。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在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爪部125沿对角线向上向前突出。而且,能与第一固定轴124接触的转动限制爪部126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下前角,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外于分离状态时,转动限制爪部126沿着对角线向下向前突出。用于接触凸轮120的凸轮接触突出127也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上边缘靠进后端的部位上,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处于分离状态时,凸轮接触突出127向上突出。用于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另一端相接合的弹簧接合突出128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下边缘靠近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后端部,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外于分离状态时,弹簧接合突出128向下突出(图20)。
第二加压构件118在前后方向的中点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这样,凸起接触爪部125向凸起插入槽133的中点,即在显影凸起部95装配方向上凸起接触部121的下游的位置处的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的中点延伸,并且能在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或移除方向上移动。而且,转动限制爪部126能与第一固定轴124接触或分离,且凸轮接触突出127能在支撑轴123的相对于凸起插入槽133的相对侧与凸轮120接触或分离。
第二驱动弹簧119是张力弹簧,其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轴129上,第二固定轴129设置在各自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第二固定轴129从第一固定轴124下方的一个位置上横向向外突出。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另一端接合在弹簧接合突出128上。通过这种结构,第二驱动弹簧119在一个方向不断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这个方向是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沿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的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95加压(向上),转动限制爪部126向第一固定轴124移动(向上),和凸轮接触突出127与凸轮120分离(向下)的方向。
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弹簧常数小。
如图22所示,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都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第一加压构件116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横向外侧。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在横向向内突出,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起接触爪部125横向向外突伸,这样,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在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方向上与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重叠。
如图19所示,凸轮120在外形上有几分像折扇。凸轮120连接在凸轮轴130上但不 能相对于凸轮轴130转动。凸轮轴130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可转动地支撑且从支撑轴123的上方和后面的位置横向向外突出。凸轮120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周表面,包括一个弧形的接触表面131和一个分离表面132,分离表面132在接触表面131的相对侧形成,形状大体上像字母V,角部在它的中心。
通过转动凸轮轴130,凸轮120的取向能选择性地定位接触表面131或分离表面132,使其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面对。
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在非成像操作过程中,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在感光鼓42与显影辊67分离的分离状态向下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如图20,22和23所示。
尽管第一驱动弹簧117将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向下拉,但在分离状态时,第一加压构件116反抗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转动,使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上撤回。
还是在分离状态,第二加压构件118以通过大于第二驱动弹簧119驱动力的压力压缩第二驱动弹簧119的方向转动,使凸起接触爪部125在向显影凸起部95在移除方向上加压的方向上移动,并且使转动限制爪部126朝第一固定轴124移动。在这种分离状态,凸起接触爪部125设置在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上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后面(图21,24和25)将描述的接触状态的相对于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26(a)所示,为各处理容纳部12设置接触/分离机构106,而且,在各处理容纳部12中,凸轮轴130跨设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之间并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可旋转地支撑,在凸轮轴130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凸轮120。虽然在图上未显示,与一对凸轮120相对应,一对第一加压构件116和一对第二加压构件118设置在各处理容纳部12中。
凸轮驱动齿轮136与从左侧板8外边突出的各凸轮轴130的端部连接。凸轮驱动齿轮136不能相对于凸轮轴130转动。中间齿轮137设置在相邻的凸轮驱动齿轮136之间并与凸轮驱动齿轮136啮合。利用这种结构,齿轮系列由凸轮驱动齿轮136和中间齿轮137组成,如图26(b)所示。电动机138被设置来产生驱动各凸轮轴130的驱动力。电动机138产生的驱动力经过小齿轮139输入到齿轮系列。该驱动力通过齿轮系列传输到凸轮轴130以转动各凸轮轴130。因此,凸轮对120同时转动以选择性地定位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面对的接触表面131或分离表面132。
通过根椐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通过将每种颜色的鼓盒31装配入对应的处理容纳部12的对应的鼓容纳部13,各鼓盒31得以装配在主体外壳2内。然后,每种颜色的显影盒32装配入对应的显影剂容纳部14,从而装配在对应的鼓盒31上。
更为特别的是,为了将鼓盒31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的鼓容纳空间15中,用户抓住鼓把手57,将鼓盒31的鼓凸起56插入对应的导引槽101,并将鼓盒31向下推,如图18所示。结果,鼓盒31通过显影剂容纳部14,最终装配入鼓容纳部13中。
当鼓盒31被装配,鼓盒31的保持单元43通过显影剂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时,鼓盒31的突脊51抵靠显影剂容纳部14的轨道部17频繁滑动。通过这种方式,由于突脊51向轨道部17突出并且轨道部17由厚条带组成,因此突脊51与轨道部17相接触,在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和与前壁34相对的顶壁46之间形成一个间隔,这就防止了顶壁46与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发生摩擦。
然后,鼓凸起56插入相应的鼓定位槽103中。结果,鼓盒31装配到鼓容纳区域15中同时,延伸部44装配到显影剂容纳部14的延伸容纳区域18中。通过这种方式,鼓盒31装配到主体外壳2中。
在有上述结构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扫描外壳35的前壁34面向显影剂容纳区域16突伸到处理容纳部12中,限制当显影盒32装配到显影剂容纳部14中鼓盒31上时鼓盒31通过显影剂容纳部14的路径。然而,当显影盒32从鼓盒31分离时,鼓盒31允许通过显影剂容纳部14的显影剂容纳区域16。
通过使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形成为向显影容纳空间16扩展,鼓盒31能在不与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发生抵触的情况下通过显影容纳空间16,并且,当与显影盒32分离时,鼓盒31能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并被容纳在鼓容纳空间15内,且不必为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简单地分配另外的空间。然后,如下所述,显影盒32能装配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并被容纳显影容纳空间16内,从而完成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过程。
当保持单元43装配在鼓容纳部13的鼓容纳区域15上时,突脊51越过围栏部17到达扫描外壳35下面的位置。同时,充电器62的上部安置在扫描外壳35的下面。如图18所示。另外,感光鼓42与传送带168接触,这将在后面描述。
接着,用户抓住底侧抓握部96和上侧抓握部97上的显影盒32,使显影凸起95连同133竖立起来,如图19所示,并将显影盒32向下推。显影凸起95插入相应的凸起插入槽133并与突出到显影凸起95移动路径上的125相接触,如图20所示。显影凸起95在装配方向上压125。然而,由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相接触,第二压力 构件118的旋转被限制。
因此,显影凸起部95在装配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限制且停止于与凸起接触爪部125的接触位置。其结果是,如图20,22和23所示,显影盒32被保持在与鼓盒31分离的状态,此状态中,感光鼓42和显影辊67之间保持少许间隔。通过这种方式,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内且被装配在鼓盒31上,鼓盒31先期被装配在主体外壳2中。
当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进行非成像操作时,显影盒32被保持在与鼓盒31分离的状态,由此显影辊67与感光鼓42分离。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显影盒32处于接触状态,此时,显影辊67与感光鼓42相接触。
具体地说,在分离状态中,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接触。为了将分离状态转换到接触状态,凸轮120转动,直到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
为了转动凸轮120,如图26(a)和图26(b)所示,电动机138经过小齿轮139和由凸轮驱动齿轮136和中间齿轮137构成的齿轮系列将驱动力输入到凸轮轴130中,以使凸轮轴130旋转。通过此操作,凸轮对120同时转动,直到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被定位成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
转动凸轮120的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的分离表面132释放了接触表面131的压力,如图27,图30和图31所示。结果,由于其自身的恢复力,第一驱动弹簧缩回,因此,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绕支撑轴123转动,使凸起接触部121推进到显影剂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中。另外,第二驱动弹簧119因自身的恢复力展开,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绕支撑轴123转动,使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上从它们分离状态的初始位置向下移动。
当第一加压构件116转动时,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与显影凸起部95接触,并在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上将显影凸起部95压向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当第二加压构件118转动时,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上向下移动。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由被上加压表面134加压的显影凸起部95接触,且第二驱动弹簧119弹性地接纳显影凸起部95。
由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弹簧常数小,上加压表面134的压力使得显影凸起部95在装配方向从其分离状态时的初始位置向下移动,下 侧加压表面135接纳显影凸起部95,如图30和31所示。当显影凸起部95在装配方向向下移动时,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接触,因此,使感光鼓42与显影辊67处于接触状态。
在接触状态中,通过上加压表面134的压力显影凸起部95与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接触。另外,第一驱动弹簧117和第二驱动弹簧119分别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使得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和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以及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之间形成间隔。
当显影盒32在接触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在顶端与相应的检测窗100相对,如图21和25所示。如后面将描述的,当显影盒32在接触位置时,光学传感器182运行,检测色粉容纳腔92中所剩墨粉的数量。如后面将描述的,光发射单元180向光接收单元181发射检测光,使检测光沿着路径延伸通过检测窗100的上端。检测窗100的上端与上检测光发射点相对应。
接下来,将描述显影盒32从接触状态转换回分离状态的操作。在接触状态,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隔。如上述先前的操作,凸轮120转动,使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以及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
当接触表面131转动到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时,如图20所示,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并将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向下推。其结果是,第一加压构件116反抗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绕支撑轴123转动,并拉伸第一驱动弹簧117,使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上撤回。而且,第二加压构件118通过大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驱动力的压力绕支撑轴123转动,压缩第二驱动弹簧119,使得凸起接触爪部125移动到相对于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
通过第一加压构件116的转动,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与显影凸起部95分离,且凸起接触部121回撤到仅稍微突出到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中的位置。通过转动第二加压构件118,凸起接触爪部125移动到相对于显影凸起部95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这样,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在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95加压,从而使显影辊67从感光鼓42上分离,这样,感光鼓42和显影辊67就处在分离状态。因为在该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95的移动路径上撤回,仅稍许突出到该路径中,所以显影盒32能从显影剂容纳部14上移除。
当显影盒32在分开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和光发射单元180分别在下端与检测窗100相对,如图20和23所示。如后面将描述的,同样当显影盒32在分开位置时,光学传感器182运行,检测色粉容纳腔92中所剩墨粉的数量。如后面将描述的,光发射单元180向光接收单元181发射检测光,使检测光沿着路径延伸通过检测窗100的底端,作为下检测光发射点。
通过这种方式,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能够在成像操作过程中相接触并且在非成像操作过程中分开。由于267和242只在必要的时候保持接触,这就有可以这些部件的寿命。
当显影盒32装配到鼓盒31上时,通过将显影辊67的157安装到鼓外壳41的显影剂定位凹槽48上,显影盒32能够相对于鼓盒31装配,使得显影盒32能够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的分离状态和接触状态之间有选择性的切换。
当鼓盒31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时,感光鼓42通过与接触点(图上没有显示)的连接而接地。在成像操作过程中,充电偏压施加在充电器62上。而且,在成像操作中,电动机138输入驱动力,驱动力通过齿轮(图上没有显示)的啮合旋转感光鼓42。
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进行与接触点(图上没有显示)的连接,使得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显影偏压能施加在显影辊67的显影辊轴157上。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电动机138通过耦连器(图上没有显示)输入驱动力以旋转搅拌器69,供给辊66和显影辊67。
在成像操作过程中,与每种颜色对应的每个显影盒32的色粉容纳腔92中容纳的色粉在自重的作用下竖直地向排出口84变换,并且当搅拌器69转动时通过所述排出口84排出。通过所述排出口84排出的色粉供应到供给辊66上并在供给辊66旋转时依次供应到显影辊67上。同时,显影偏压作用到显影辊67上,色粉在供给辊66和显影辊67之间正电荷地摩擦充电。
当显影辊67旋转时,供应到显影辊67的表面的色粉在显影辊67的显影辊层158和厚度调节片68的加压部162之间通过,这样,厚度调节片68就能调节显影辊67表面上携带的色粉使其成为定影薄层。
同时,充电偏压施加到鼓盒31中的充电器62上,使充电器62产生电晕放电,将均匀的正电荷施加到感光鼓42的表面上。当感光鼓42旋转时,感光鼓42的表面在扫描单元30发射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下曝光。对应于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扫描单元30在感光鼓42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当感光鼓42进一步旋转时,感光鼓42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与携带在显影辊67表 面上充正电的色粉接触。旋转的显影辊67表面上的色粉提供到感光鼓42表面上的潜像上,也就是说,提供到感光鼓42表面上已经被激光束曝光因此具有比带正电荷的表面上的其它部分更低电位的曝光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反转显影的过程,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的色粉图像,并且,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都携带在感光鼓42的表面上。
如图1所示,转印部28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馈入单元4的上方,并且在处理容纳部12的下方以前后方向延伸。转印部28包括驱动辊166,从动辊167,传送带168和转印辊169。驱动辊166设置在比容纳黄处理部27Y的处理容纳部12更靠前的位置。从动辊167设置在比容纳黑处理部27K的处理容纳部12更靠后的位置。
传送带168是一条环形带,它由诸如含有分散的诸如碳的带电颗粒的导电的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的合成树脂构成。传送带168绕着驱动辊166和从动辊167循环。当驱动辊166被驱动时,从动辊167随着驱动辊166的旋转而旋转,同时,传送带168在驱动辊166和从动辊167之间循环运动。在成像位置传送带168与各处理部27中的感光鼓42相对和接触,并且在接触点与感光鼓42的表面在同一个方向上运动。
转印辊169设置在传送带168的里面与各感光鼓42相对的位置上,传送带168被置于两者之间。转印辊169由金属辊轴被覆盖由诸如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材料形成的辊体部分构成。转印辊169被可旋转地设置,使得转印辊169的表面在成像位置与传送带168在同一方向上移动。在转印操作时,转印偏压施加在转印辊169上。
如上所述,当驱动辊166被驱动且从动辊167从动时,传送带168围绕驱动辊166和从动辊167循环运动。当纸张3从馈入单元4中提供时,传送带168依次以向后的方向输送纸张3经过传送带168和处理部27的感光鼓42之间的各成像位置。当传送带168输送纸张3时,携带在各处理部27的感光鼓42上的色粉图像依次转印到纸张3上,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具体地说,在黄处理部27Y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黄色色粉图像最先转印到纸张3上。其次在品红处理部27M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品红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并重叠在黄色色粉图像上。重复进行这个操作,转印和重叠在青处理部27C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青色色粉图像和在黑处理部27K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黑色色粉图像,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多种颜色的彩色图像。
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多色彩色图像,彩色激光打印机1被构成串联式装置,其中在各处理部27中设置一套鼓盒31和显影盒32,且每种颜色一套。因此,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以和形成单色图像要求的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形成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 从而快速得到彩色图像。因此,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在保持结构紧凑的同时形成彩色图像。
定影部29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容纳黑处理部27K的处理容纳部12后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在感光鼓42和传送带168之间的接触点处的成像位置对准。定影部29包括加热辊170和加压辊171。
加热辊170由金属管构成,其表面涂布释放层。金属管容纳沿加热辊170的轴线延伸的卤素灯。卤素灯将加热辊170的表面加热至定影温度。加压辊171被设置成和加热辊170相面对以施加压力。
在色粉图像被转印至纸张3后,纸张3被传送至定影部29。定影部29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170和加压辊171之间时用热量将彩色图像固定到纸张3上。
排出单元6包括U形排出路径172,排出辊173和排出盘174。
排出路径172具有弯曲的U形且起到传送纸张3的路径的作用。排出路径172的上游端为排出路径172的下部且定位成与定影部29相邻用以在向后方向上馈入纸张3,而排出路径172的下游端为上部且定位成与排出盘174相邻用以向前排出纸张3。
排出辊173为一对靠近排出路径172的下游端设置的辊。排出盘174为形成在主体外壳2顶部的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的表面。
在多色图像在定影部29被固定在纸张3上后,纸张3在向后方向被传送至排出路径172的上游端。U形排出路径172倒转纸张3的传送方向,排出辊173将纸张3向前排出到排出盘174上。
在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后,纸张3被运送到定影部29。在纸张3经过加热辊170和挤压辊171之间时,定影部29通过加热将彩色图像定影到纸张3上。
排出单元6包括U形轮廓的排出路径172,排出辊173,和排出盘174。
排出路径172具有弯曲的U形轮廓且起到运送纸张3的路径的功能。排出路径172的上游端是排出路径172的下部且被定位于邻近定影部29以沿向后的方向馈送纸张3,且排出路径172的下游侧是上部且被定位于邻近排出盘174以向前排出纸张3。
排出辊173是布置在接近排出路径172的下游端的一对辊。排出盘174是形成在主壳体2上的表面且从前向后侧向下倾斜。
当在定影部29中多种颜色的图像被定影到纸张3上后,纸张3被沿向后的方向运送进入排出路径172的上游端。U形排出路径172翻转了纸张3的运送方向,且排出辊173向前排出纸张3到排出盘174上。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操作的过程中,对应于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颜色的每个显影盒32中色粉被消耗。当显影盒32被安装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由于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通过其自重朝着排出口84竖直向下移动,色粉平面由于色粉的消耗逐渐的从初始充满状态下降。最后,色粉平面到达接近排空水平,其中剩余色粉量比需要替换显影盒32时的剩余色粉量略微大一点。
当色粉平面到达接近排空水平时,当显影盒32处于接触位置时,如图25所示,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检测光能够穿过在检测窗100上端的色粉容纳腔92,对应于接下来将要描述的上检测光透射点。由于色粉被进一步的消耗,色粉平面降至低于接近排空水平且最终到达排空水平,其中剩余色粉的量是不足的,从而需要替换显影盒32。
当色粉平面到达排空水平时,如图23所示当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时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检测光能够穿过在检测窗100下端的色粉容纳腔92,对应于接下来将要描述的下检测光透射点。具有这样结构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每个处理部27中的182能够根据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经过色粉容纳腔92和检测窗100的光是否被光接收单元181检测到来检测色粉容纳腔92中的接近排空水平和排空水平。经过这样的操作,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够测定在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的量。
图27是显示用于测定剩余色粉量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28是描述用于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计算机程序的流程图。接下来,将参照图27和图28介绍测定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的剩余色粉量的控制过程。下面介绍的控制过程由每一个显影盒32单独地执行(与其他显影盒32不相关)。
如图27所示,光发射单元180和光接收单元181组成的光学传感器182被连接到CPU183。CPU183包括用于当CPU183执行控制程序时暂时存储数据的ROM184。ROM184也储存用于测定剩余色粉的程序。
CPU183输入发射信号到光发射单元180且从光接收单元181接收接收信号。因此,CPU183控制光学传感器以测定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的存在。具体地,在光学传感器182的检测时刻CPU183输入发射信号到光发射单元180。一旦接收到从CPU183输入的发射信号,光发射单元180朝着对应的检测窗100发射检测光。如果检测光穿过色粉容纳腔92,从远方检测窗100射出,且从光接收单元181被接收,光接收单元181向CPU183输入接收信号。一旦接收到输入的接收信号,CPU183测定色粉不存在。然而,如果经过色粉容纳腔92透射的检测光被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所阻挡,检测光将不会从远方检测窗100射出且不会被光接收单元181接收到。因此,CPU183不会接收到从光接收单元181的接 收信号且由此测定色粉是存在的。
如图27所示,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连接到CPU183。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被设置在布置在主壳体2顶部的控制面板(未显示)上。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包括排空指示灯187和接近排空指示灯188。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被设置成接收从CPU183输入的第一亮灯信号和第二亮灯信号。
当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到达排空水平时,排空指示灯187被点亮。具体地,当CPU183测定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平面到达必须替换显影盒32的排空水平时,CPU183输入第一亮灯信号到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中以点亮排空指示灯187。当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到达接近排空水平时,接近排空指示灯188被点亮。具体地,当CPU183测定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平面到达接近排空水平时,也就是说接近到达必须替换显影盒32的排空水平时,CPU183输入第二亮灯信号到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中以点亮排空指示灯187。
CPU183还与马达138连接,马达138输入驱动力到上述凸轮120中。为了执行图像形成操作,CPU183控制马达138的驱动以使得凸轮120旋转,变换显影盒32到接触位置。当不执行图像形成时,CPU183控制马达138的驱动以使得凸轮120旋转,变换显影盒32到分离位置。
接下来,根据测定剩余色粉程序而测定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的过程将参照图28进行介绍。在图28中,当显影盒3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时,开始根据测定剩余色粉程序的过程,如,当打印任务被输入到CPU183,或当CPU183开始初始化操作时。
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在S1,CPU183控制光学传感器182以执行检测且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如图23所示。在S2,CPU183测定色粉是否存在。
当光学传感器182执行检测且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向光接收单元181发射检测光以穿过检测窗100的下端(在这之后,称为“下检测光透射点”),如图20所示。
如果光接收单元181接收到检测光,CPU183测定没有色粉存在(S2:否)。在这种情况下,CPU183在S3中输入第一亮灯信号到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点亮排空指示灯187。随后过程结束。
具体地,下检测透射点被定位为当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平面处于排空水平时,也就是说,需要替换显影盒32时,检测光能够经过它。因此,当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检测光经过下检测透射点且被光接收单元181接收到时,说明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 粉处于显影盒32需要被替换的状态,排空指示灯187被点亮以提示使用者需要替换显影盒32。
然而,如果光接收单元181没有接收到检测光,CPU183测定色粉存在(S2:是)。在这样的情况下,CPU183驱动马达138在S4中旋转凸轮120,将显影盒32从分离位置转换到接触位置。在S5中,当显影盒32处于接触位置时,如图25所示,CPU183控制光学传感器182以执行检测。在S6中,CPU183测定色粉容纳腔92中是否有色粉存在。
当光学传感器182执行检测且显影盒32处于接触位置时,光发射单元180向光接收单元181发射检测光以在检测窗100的上端穿过色粉容纳腔92(在这之后,称为“上检测光透射点”),如图21所示。如果光接收单元181接收到检测光,其后CPU183测定色粉不存在(S6:否)。在这样的情况下,CPU183在S7输入第二亮灯信号到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中,点亮接近排空指示灯188,其后继续在S8执行打印工作。
具体地,上检测光透射点被定位为当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平面没有处于低到需要替换显影盒32但仅略微大于需替换的水平时,检测光能够经过它。因此,当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检测光经过上检测透射点且被光接收单元181接收到时,说明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处于略微大于显影盒32需要被替换的状态,接近排空指示灯188被点亮以警告使用者显影盒32很快就需要替换。
然而,如果光接收单元181没有接收到检测光,其后CPU183测定色粉存在(S6:是)且在S8执行打印工作而不输入第二亮灯信号到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中以点亮接近排空指示灯188。换句话说,当从光发射单元180发射的检测光没有经过上检测光透射点,而被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所阻挡,也就是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量大于接近排空水平。因此,能够正常执行图像形成而不需要警告使用者剩余色粉的量。
在执行打印工作后,CPU183在S9中驱动马达138以旋转凸轮120,使显影盒32从接触位置转换到分离位置。随后过程结束。
在这样的测定剩余色粉的过程中,光发射单元180向光接收单元181发射经过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因此,如果在这两个透射点中的一个发生导致不正确检测的反常情况时,仍然能够在其他正常的检测光透射点做出正确的检测,从而获得精确的剩余色粉量的检测。
在以上所描述的检测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CPU183能够根据通过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的光的接收结果测定剩余色粉的量,以使得能够精确的测定剩余色粉的量。更为具体的是,CPU183根据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测定剩余色粉的量, 且光的接收结果对应于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的光,使得CPU183能够详细地测定剩余色粉的量。
如上所述,在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当色粉平面到达接近排空水平时CPU183点亮接近排空指示灯188且当色粉平面到达排空水平时点亮排空指示灯187。因此,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够根据由CPU183所做的测定结果精确的报告给使用者剩余色粉的量和所处的阶段。
如上所述,在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检测光能够在位于上端的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位于下端的下部检测光透射点通过一对检测窗100透射。因此,这样的结构与两对检测窗100分别独立地设置在对应的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时相比从检测窗100泄漏的色粉比例更低。
因为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沿竖直方向有间隔地设置,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够精确地检测剩余色粉的量,由于色粉平面随着色粉的消耗量降低。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更加精确的检测剩余色粉的量。
如上所述,在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通过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移动显影盒32而被切换。这样的结构省略了为每一个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设置光学传感器182的需要,从而简化了装置的结构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显影盒32被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安装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其从前侧到后侧向下倾斜且沿着安装方向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变换分别地用于非图像形成处理和图像形成处理。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由于显影盒32被倾斜地向上和向下移动而被有效地沿着竖直方向切换,从而通过简单的结构获得检测光的精确检测。
通过接触/分离机构106移动显影盒32而切换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和下部检测光透射点省略了在两个透射点之间切换的特殊切换装置。这样的配置以低成本获得了简单而可靠的能够在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之间切换的结构。
而且,在上述的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CPU183在显影盒32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触位置的时刻检测剩余色粉的量,也就是,当接触/分离机构106移动显影盒32以从下部检测光透射点切换到上部检测光透射点的时刻。因此,剩余色粉的量能够在恰当的时刻以更大的精确度被检测。
在上述的测定剩余色粉量的过程中,当显影盒32到达分离位置或接触位置时,也就是说,在显影盒32的最大范围内的上端和下端,光学传感器182在对应于长条形的检测 窗100的上端和下端的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透射检测光以检测色粉的存在。这样的结构为检测剩余色粉量配置了一个宽的范围以使得色粉能够被正确的检测。
在显影盒32形成检测窗100以便侧视图呈基本椭圆轮廓状,以使用简单结构简化了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的构造。而且,通过当显影盒32被安装到显影剂容纳部14中时被竖直拉长形成的基本椭圆轮廓检测窗100,精确检测色粉的水平是可能的。
色粉容纳腔92具有形成在一端的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口84。检测窗100被形成为在色粉容纳腔92形成有排出口84的前端和相反的后端之间确定的范围内延伸的拉长的轮廓。下检测光透射点和上检测光透射点确定在检测窗100中。具有这样的结构,经过排出口84排出的显影剂的量能够被精确的检测,使得剩余显影剂的数量能够被更加精确的检测。
因为检测窗100被形成在前侧壁75中沿宽度方向彼此对应的位置形成,检测光能够经过设置在一个前侧壁75上的检测窗100引入且经过设置在另一前侧壁75上的检测窗100输出,使得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能够被精确的检测。
在上述的测定剩余色粉的过程中,通过在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透射的检测光检测色粉的存在。然而,如显影盒32在分离位置和接触位置之间变换时,光学传感器182可以沿检测窗100的上端和下端之间的竖直方向连续地检测色粉的存在,且色粉容纳腔92中的色粉平面能够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
图29是显示用于执行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显示剩余色粉量的程序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其中相同的部与组件以相同的标号标示以避免重复的说明。图30是描述用于显示剩余色粉量的程序的步骤流程图。
如图29所示,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被设置在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中以替换第一实施例中的排空指示灯187和接近排空指示灯188。当CPU183输入对应于剩余色粉量的水平信号进入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时,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以百分比显示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
接下来,显示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的过程将通过参照图30进行介绍。和用于测定剩余色粉量的程序一样,图30中的显示剩余色粉的程序在显影盒32从分离位置移动向接触位置移动的时刻开始,如当打印工作输入到CPU183或当CPU183开始初始化操作时。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
在S11中,CPU183控制光学传感器182以执行检测且显影盒32处于分离位置,如图23所示。在S12中,CPU183测定色粉是否存在。如果CPU183测定色粉不存在(S12: 否),其后在S24中CPU183输入排空水平信号进入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对应于特殊百分比范围(排空水平)的水平信号,在其显影盒32必须被替换),导致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显示排空水平的特殊百分比范围。例如,特定百分比范围被定义为小于或等于特定的低百分比水平。随后过程结束。
然而,如果CPU183测定色粉不存在(S12:是),其后在S13中CPU183启动建立在CPU183中的计时器。同时,CPU183控制光学传感器182以在S14中开始检测。接下来,在S15中,CPU183开始驱动马达138以旋转凸轮120,使显影盒32从分离位置向接触位置转换。在S16中,CPU183判断显影盒32是否到达接触位置。当显影盒32还没有到达接触位置时(S16中的否),CPU183在S17中测定色粉存在。当色粉存在(S17中的是),程序返回S16,CPU183在S17中测定色粉存在。因此,当显影盒32被向着接触位置连续移动时(S16中的否),光学传感器182连续执行检测且CPU183在S17中重复地测定色粉的存在。
当显影盒32到达接触位置且色粉保持存在(S16中的是),程序直接从S16进行到S18而不再执行S17。CPU183停止驱动马达138且停止凸轮120的旋转。
另一方面,在显影盒32到达接触位置(S17:否)之前当CPU183测定没有色粉存在时,程序从S17执行到S18。
在S18中,CPU183通过光学传感器182停止检测。同时,在S19中,CPU183停止内置的计时器。需要注意到的是,马达138继续移动显影盒32直到显影盒32到达接触位置。
在S20中,CPU183根据计时器的计数值计算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的百分比,也就是,当检测光穿过色粉容纳腔92时的时间长度,且对应于这个百分比输入水平信号进入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在S21中,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对应于从CPU183接收到的水平信号显示在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的百分比水平。
需要注意到的是,如果显影盒32已经到达接触位置且色粉仍然存在(S16中的是),CPU183可以在S20中根据计时器的计数值计算剩余色粉的量的范围是大于或等于一些高百分比水平,且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可以在S21中显示该范围大于或等于该高百分比水平。
在S22中,CPU183执行打印工作。在S23中,CPU183驱动马达138以旋转凸轮120,使显影盒32从接触位置转换到分离位置。随后过程结束。
在以上所述的显示剩余色粉量的程序中,在显影盒32被从分离位置移动向接触位置时,光学传感器182沿显影盒32的移动路径连续地发射经过检测窗100中的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从而能够连续地检测色粉的存在。因此,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色粉容纳腔92中的剩余色粉量是可能的。从而获得对剩余色粉量更为精确的检测。
在以上所描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拾取辊22拾取纸张3的向前方向与纸张3被运送经过图像形成位置的向后方向相反。进一步,纸张3被运送经过图像形成位置的向后方向是与彩色激光打印机173排出纸张3的向前方向相反的。这样的结构使得装置紧凑且为纸张3提供了运送路径。
在以上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鼓盒31和显影盒32被沿前后方向(形成图像时被运送的纸张3的运送方向)和竖直方向(形成图像时被运送的纸张3的厚度方向)倾斜安装在每一个处理容纳部12的鼓容纳部13和显影剂容纳部14中。更为具体的是,鼓盒31和显影盒32被沿从上到下向后倾斜的安装。这样的结构能够改善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安装与移除的可操作性。
在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多套鼓盒31与显影盒32和多个扫描单元30沿前后方向交替布置,从而获得能够产生紧凑装置的有效的排列方式。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中的熟练者还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下做出不同的变化。
例如,在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中,当显影盒32被安装进显影剂容纳部14时检测窗100被形成为基本竖直延伸的基本椭圆形。然而,检测窗100也可以被形成为如沿竖直方向拉长的基本长方形。这样的结构也使用简单的结构简化了上检测光透射点和下检测光透射点的构造。
在以上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色粉的存在是根据检测光是否经过检测窗100透射或被色粉阻挡。然而,色粉的存在可以根据当搅拌器69旋转时光传递的时间进行测定。具体地,当搅拌器69为搅拌色粉而转动时,检测窗100由被搅拌的色粉周期性的阻挡。因此,检测光被周期性的阻挡以使得检测光的传递时间是有间歇性限制的。然而,通过为检测光的透射时间设置阈值,根据这个阈值测定色粉的存在也是可能的。
在以上所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剩余色粉显示单元186使用排空指示灯187和接近排空指示灯188或排空水平标尺指示灯189报告剩余色粉的量,但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剩余色粉量可以通过输入与剩余色粉量相关的信号报告给起到操作彩色激光打印机1功能的主机且通过声音(如蜂鸣声)提示使用者。
在以上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设置有单个光学传感器182以检测在接触位置与分离位 置之间移动的每个显影盒32的剩余色粉量。然而,多个光学传感器182可以被设置给每个显影盒32。例如,多个光学传感器182可以沿相对于检测窗100竖直方向有间隔的设置,且显影盒32没有移动。然而,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的单个光学传感器182比设置多个光学传感器182时获得更低的成本。
在以上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鼓盒31和显影盒32设置为分离的元件,但这样元件也可以整体地形成。
进一步,在以上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当显影辊67被分离且被布置为在显影盒32中与感光鼓42接触时,CPU183检测剩余色粉的量。然而,出于检测剩余色粉量的目的,分离控制能够被执行以移动显影盒32,但是当显影盒32在分离位置与接触位置之间移动时,控制过程由于剩余色粉量的检测而被简化。
在以上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光学传感器182定位于主壳体2。然而,显影盒32可以不移动,但是可以移动光学传感器182。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介绍的移动显影盒32的方法比移动光学传感器182时获得更为简单的结构。
优选实施例与用于直接从每一个感光鼓42转印色粉图像到纸张3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相关的,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这样的装置。例如,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中间转印式彩色激光打印机,其从单独的感光构件暂时地转印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到中间转印元件且随后转印所有颜色的图像到纸张。本发明还可以被应用于单色激光打印机。
Claims (17)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限定多个检测光透射点,检测光透射通过所述检测光透射点以检测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量;和
具有光发射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剩余显影剂检测单元,所述光发射单元发射检测光通过检测光透射点中的一个,所述光接收单元接收已通过所述一个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所述显影剂容纳部被可基本竖直地移动地布置,且所述检测光透射点通过所述显影剂容纳部的基本竖直的移动而沿基本竖直方向被切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确定单元,其根据分别对多个不同的检测光透射点中的至少一个的每一个进行检测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所述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量,所述检测结果表示所述光接收单元是否接收到分别通过所述至少一个检测光透射点的每一个的检测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报告单元,所述报告单元根据确定单元所确定的结果来报告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的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显影剂容纳部包括检测窗,检测光通过所述检测窗进入或射出,所有检测光透射点被设置在相同的检测窗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检测光透射点在竖直方向上隔开一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显影剂容纳部在最大范围内移动;当显影剂容纳部到达最大移动范围的一端时,光发射单元在上部检测光透射点发射检测光;且当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到达最大移动范围的另一端时,光发射单元在下部检测光透射点发射检测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显影盒,其包括携带显影剂的显影剂携带构件,和所述显影剂容纳部;
感光构件;和
接触/分离单元,其移动显影盒以使得显影剂携带构件接触感光构件或从感光构件分离;
其中,检测光透射点在接触/分离单元移动显影盒时通过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被切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剩余显影剂检测单元的光接收单元在检测光透射点因接触/分离单元移动显影盒,使显影剂容纳部移动而被切换时,与该检测光透射点的切换同步地接收检测光;且所述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确定单元,所述确定单元根据被接收光的结果确定显影剂容纳部中剩余的显影剂的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显影盒包括与多种颜色分别对应的多个显影盒,且感光构件包括多个感光构件,
进一步包括多个感光构件盒,每一个感光构件盒包括对应的一个感光构件,
对应于颜色数量的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每一套包括感光构件盒中的一个和显影盒中的一个。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外壳,在所述外壳中安装有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
拾取和馈入记录媒体的供给单元;
运送单元,所述运送单元运送记录媒体穿过外壳从而利用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顺序地形成图像;和
从外壳排出记录媒体的排出单元;
其中,供给单元拾取和馈入记录媒体的拾取方向与运送单元运送记录媒体经过外壳以便用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顺序地形成图像的运送方向相反,且所述运送方向与排出单元从外壳排出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相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沿与运送记录媒体通过外壳的运送方向和正交于运送方向的记录媒体厚度方向都倾斜的方向安装到外壳中和从外壳移除。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对应于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的多个曝光装置,所述多套感光构件盒和显影盒与相应的曝光装置沿运送记录媒体通过外壳的运送方向以交替的关系排列。
13.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所述显影剂容纳部限定多个检测光透射点,检测光透射通过所述检测光透射点以检测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量;和
具有光发射单元和光接收单元的剩余显影剂检测单元,所述光发射单元发射检测光通过检测光透射点中的一个,所述光接收单元接收已通过所述一个检测光透射点的检测光;
显影剂容纳部被可移动地布置,且检测光透射点通过显影剂容纳部的移动而被切换;
当显影剂容纳部在设置有多个检测光透射点的路径上移动时,光发射单元连续不断地发射检测光。
14.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能够在多个不同位置输出检测光以检测容纳在盒中的显影剂的置,盒包括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部,其中,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形成有多个用以透射检测光的检测光透射点,该多个检测光透射点与所述成像装置输出检测光的位置相对应;且进一步包括检测窗,所述检测光透射通过所述检测窗以检测容纳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显影剂的量,
其中,显影剂容纳部具有形成在一端用于排出显影剂的排出口;
其中,检测窗被形成为在显影剂容纳部中的形成有排出口的一端和相反的一端之间延伸的细长形状;且
在检测窗中限定了多个检测光透射点。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检测窗被形成为基本椭圆状或基本矩形状。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在纵向上延伸;
显影剂容纳部包括在排出口的两个纵向端上彼此相对设置的侧壁;且
在每个侧壁上形成一个检测窗,所述检测窗沿排出口的纵向彼此相对。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盒,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含有显影构件的显影部,所述显影构件利用从显影剂容纳部供应的显影剂执行显影操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17221 | 2004-10-29 | ||
JP2004-317221 | 2004-10-29 | ||
JP2004317221A JP4654660B2 (ja) | 2004-10-29 | 2004-10-29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6753A CN1766753A (zh) | 2006-05-03 |
CN1766753B true CN1766753B (zh) | 2010-12-08 |
Family
ID=3552005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118847.0A Active CN1766753B (zh) | 2004-10-29 | 2005-10-27 | 成像装置和盒 |
CN20052010577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938175Y (zh) | 2004-10-29 | 2005-10-28 | 成像装置和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20105773.2U Expired - Lifetime CN2938175Y (zh) | 2004-10-29 | 2005-10-28 | 成像装置和盒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96301B2 (zh) |
EP (1) | EP1653298B1 (zh) |
JP (1) | JP4654660B2 (zh) |
CN (2) | CN1766753B (zh) |
HK (1) | HK10858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54660B2 (ja) * | 2004-10-29 | 2011-03-2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0764176B1 (ko) * | 2006-08-21 | 2007-10-05 | 주식회사 만도 | 보조 방열판을 구비한 전자 제어 장치 |
JP2009139490A (ja) * | 2007-12-04 | 2009-06-25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19891B2 (ja) * | 2007-12-04 | 2013-01-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74635B2 (ja) * | 2008-12-26 | 2011-04-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56486A (ja) * | 2009-04-22 | 2010-11-11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構造体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構造体の取り出し方法 |
CN112684687B (zh) * | 2014-11-28 | 2024-04-19 | 佳能株式会社 | 盒、构成盒的构件和成像设备 |
CN204241837U (zh) * | 2014-12-10 | 2015-04-01 |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盒 |
US9541884B1 (en) * | 2015-09-04 | 2017-01-10 | Fuji Xerox Co., Ltd. | Intermittent dri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921545B2 (ja) * | 2016-03-11 | 2021-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3695279B1 (en) * | 2018-04-13 | 2023-07-2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lorant sensors |
JP6645602B1 (ja) | 2019-03-08 | 2020-02-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38175Y (zh) * | 2004-10-29 | 2007-08-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210479A (ja) * | 1989-02-10 | 1990-08-21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042108B2 (ja) | 1991-12-12 | 2000-05-1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 |
JP3364520B2 (ja) * | 1994-02-15 | 2003-0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残量検知方法及び装置 |
JPH10186826A (ja) * | 1996-11-09 | 1998-07-14 | Canon Inc | 現像剤残量報知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42885A (ja) * | 1996-11-12 | 1998-05-29 | Minolta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H11133810A (ja) | 1997-10-27 | 1999-05-21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143205A (ja) * | 1997-11-05 | 1999-05-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019831A (ja) * | 1998-07-06 | 2000-01-2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 |
JP2000258984A (ja) | 1999-03-09 | 2000-09-22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装置 |
US6337956B1 (en) | 1999-02-24 | 2002-01-0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toner agitation member and cleaning member cleaning light transmission window |
JP2000305347A (ja) | 1999-04-21 | 2000-11-02 | Sharp Corp | 現像装置 |
JP2000347494A (ja) | 1999-06-03 | 2000-12-15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2000356901A (ja) | 1999-06-15 | 2000-12-26 | Ricoh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JP2001255786A (ja) * | 2000-01-07 | 2001-09-2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356550A (ja) * | 2000-06-16 | 2001-12-26 | Brother Ind Ltd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23035A (ja) * | 2002-04-26 | 2003-11-14 | Katsuragawa Electric Co Ltd | 現像剤量検出装置 |
JP3982346B2 (ja) * | 2002-06-28 | 2007-09-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4096783B2 (ja) * | 2003-03-28 | 2008-06-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187876B2 (en) * | 2003-11-27 | 2007-03-06 | Oki Data Corporatio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chanism to control toner replenishment |
-
2004
- 2004-10-29 JP JP2004317221A patent/JP465466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10-27 EP EP05023561.3A patent/EP165329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10-27 CN CN200510118847.0A patent/CN1766753B/zh active Active
- 2005-10-27 US US11/258,928 patent/US7496301B2/en active Active
- 2005-10-28 CN CN200520105773.2U patent/CN293817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7-18 HK HK06107994.5A patent/HK1085806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938175Y (zh) * | 2004-10-29 | 2007-08-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654660B2 (ja) | 2011-03-23 |
CN2938175Y (zh) | 2007-08-22 |
EP1653298B1 (en) | 2016-01-20 |
EP1653298A1 (en) | 2006-05-03 |
JP2006126663A (ja) | 2006-05-18 |
CN1766753A (zh) | 2006-05-03 |
US7496301B2 (en) | 2009-02-24 |
US20060093385A1 (en) | 2006-05-04 |
HK1085806A1 (en) | 2006-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66753B (zh) | 成像装置和盒 | |
CN100592223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和显影剂盒 | |
CN2924592Y (zh) | 成像装置 | |
US813531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lation cam member | |
CN101833262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8265521B2 (en) | Tandem photosensitive-member unit having grip part | |
US20150117874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770191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481680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20020699A1 (en) | Image Forming Device | |
CN100549859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具有的显影剂盒 | |
CN102736465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调整方法 | |
CN199162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显影盒 | |
JP525741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511008C (zh) | 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 | |
CN109074013B (zh) | 显影剂回收容器 | |
US884302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apparatus body and an alternative cartridg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8580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8580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