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24592Y - 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24592Y
CN2924592Y CNU2005201057766U CN200520105776U CN2924592Y CN 2924592 Y CN2924592 Y CN 2924592Y CN U2005201057766 U CNU2005201057766 U CN U2005201057766U CN 200520105776 U CN200520105776 U CN 200520105776U CN 2924592 Y CN2924592 Y CN 292459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accommodation section
imaging device
shell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52010577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部靖
神村直哉
木村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2459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2459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7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1/1821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mean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cess cartridge, e.g. attachment, positioning of parts with each other, pressure/distance regul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 G03G2221/1853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a submodular arrangement
    • G03G2221/1869Cartridge holders, e.g. intermediate frames for placing cartridge par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拆卸地装配在成像装置的框架中的第一盒和第二盒。所述第一盒形成得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一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上比第二盒厚。所述框架具有容纳第一和第二盒的盒容纳部。所述盒容纳部包括沿着装配方向连续地设置并在厚度方向互相相对对方移位的第一和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相对于装配方向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上游,并形成得比第一盒厚,并在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比第一、第二盒合在一起薄。所述第一容纳部形成得在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比第一和第二盒合在一起厚。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成像装置以及可分离地装配在该成像装置中的感光盒、显影盒和处理盒。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该技术领域众所周知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已经配备了用于分别容纳显影剂和感光构件的分离的各种盒,使得这些盒可以根据它们自己的使用寿命被单独地替换。
披露在美国专利号6,330,410 B1中的这种类型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包括容纳感光鼓的感光盒以及容纳显影辊的显影盒,其中感光盒与显影盒可以被装配在作为完整单元的该成像装置的主体外壳中或者从该成像装置的主体外壳中移除。在美国专利申请公报号2003/0161656 A1中披露的另一个成像装置中,感光盒与显影盒可以沿着独立路径装配在主体外壳中或者从主体外壳中移除。
然而,这两个成像装置在主体外壳中为感光盒的装配路径和显影盒的装配路径只是简单地提供了额外空间。因此,这些成像装置在怎样使装置被制造得更紧凑的方面都有各种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前述观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紧凑的成像装置,该成像装置具有被可分离地装配的第一和第二盒,并且这些盒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已经被减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成像装置中的感光盒、显影盒以及处理盒。
为了达到上述以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框架;和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具有在成像处理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第一盒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比第二盒厚。框架具有在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盒的盒容纳部。盒容纳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容纳部,它们沿着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连续地设置,并在厚度方向相互相对于对方被部分移位。第二容纳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设置于第一容纳部的上游,并被形成得在厚度方向比第一盒厚,当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第二容纳部比第一和第二盒两个合起来的厚度薄。当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第一容纳部在厚度方向上比第一和第二盒两个合起来的厚度厚。
利用这种结构,即使当这些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第二容纳部比第一和第二盒两个合起来的厚度薄,第一和第二盒仍能够被装配在盒容纳部中,装配的方法是首先仅将第一盒通过比第一盒的厚度宽的第二容纳部插入,然后将第一盒装配在当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比两个盒的厚度更宽的第一容纳部中,随后,将比第一盒薄的第二盒装配在第二容纳部中。因此,这种构造可以减小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使装置能够做得紧凑。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框架;和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具有在成像处理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框架具有在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盒的盒容纳部。盒容纳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容纳部,它们沿着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连续地设置,并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相互相对于对方被部分移位。第一容纳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第二容纳部的下游,并且被形成得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上比第二容纳部宽。第一容纳部具有扩展区域,利用该扩展区域使第一容纳部比第二容纳部宽。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时,第一盒具有一个设置在扩展区域中的突出部。当突出部被定位在扩展区域时,盒容纳部具有的形状限制第一盒在装配方向上移动,但是当突出部在厚度方向上移离扩展区域一个等于第二盒厚度的距离时,盒容纳部的形状允许第一盒在装配方向上移动。
利用这种结构,当突出部被设置在扩展区域时,在盒容纳部中的第一盒的移动在装配方向上受到限制,但是当突出部在厚度方向上移离扩展区域一个等于第二盒厚度的距离时,第一盒的移动被允许。因此,通过首先将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插入,然后将突出部定位在扩展区域中,第一盒可以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随后,第二盒可以被装配在第二容纳部中。这种构造可以减小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使全部装置能够做得紧凑。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框架;和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配备在成像处理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框架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和扩大部。第一容纳部限定了第一容纳区域,第一盒被容纳在该区域中。第二容纳部相对于装配第一盒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第一容纳部的上游。第二容纳部限定了第二容纳区域,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或者从第一容纳部移除时该区域允许第一盒通过,并在该区域中容纳第二盒。扩大部向第二容纳区域扩大,当第一盒带有第二盒时,限制第一盒在第二容纳部中通过,当第一盒未带有第二盒时,则允许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
通过以这种方式向第二容纳区域形成扩大部,第一和第二盒可以被装配在盒容纳部中而不需要简单地为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路径分配额外空间。这一点可以通过首先使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并不会受到扩大部的干扰,然后将第一盒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使得第一盒被容纳在第一容纳区域,随后将第二盒装配在第二容纳部使得第二盒被容纳在第二容纳区域的方式来实现。特别是,这种构造使得第一盒不能与第二盒一起通过第二容纳部,通过利用其中将要容纳第二盒的第二容纳区域从而避开了扩大部。因此,就可以减小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使整个装置能够做得紧凑。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可以被可分离地装配在限定在成像装置中的盒容纳部中的感光盒。感光盒包括:第一外壳;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中的感光构件和充电器。第一外壳整体地包括:其中容纳充电器和感光构件的主体;和在装配感光盒的装配方向上设置在主体上游的延伸部。
利用这种结构,主体和延伸部被整体形成,从而得到简单的构造。更进一步,这种构造可以提高感光构件和充电器的定位精确性。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可以被可分离地装配在限定在成像装置中的盒容纳部中的感光盒;和可以被可分离地装配在限定在成像装置中的盒容纳部中的显影盒。感光盒包括:第一外壳;和设置在第一外壳中的感光构件与充电器。第一外壳整体地包括:在其中容纳充电器和感光构件的主体;在装配感光盒的装配方向上设置在主体上游的延伸部。显影盒包括:第二外壳;和被设置在第二外壳中的其一部分从中暴露的显影辊。
这个构造具有精确定位的感光盒,因此确保可靠的操作。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被可分离地装配在由包括在成像装置中的壁限定的盒容纳部中的显影盒。显影盒包括:外壳;显影辊;加压部;和滑动部。显影辊被设置在外壳中,一部分从外壳中暴露。加压部被设置在外壳上,沿着显影辊的长度面对从外壳中暴露的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并与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压力接触以防止显影剂泄漏。滑动部在由被包括在成像装置中的壁限定的盒容纳部中装配显影盒的装配方向上比加压部进一步向下游突出。滑动部突出后比加压部更靠近壁。当装配显影盒时,滑动部接触壁并且其功能是沿着壁滑动。
利用这种结构,当装配显影盒时,滑动部接触限定盒容纳单元的成像装置的壁并沿着壁滑动,从而防止对加压部的损坏并可靠防止显影剂从显影辊的外周表面泄漏。
根据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包括:可以被可分离地装配在由包括在成像装置中的壁限定的盒容纳部中的显影盒;和可以被可分离地装配在盒容纳部中的感光盒。显影盒包括:第二外壳;设置在第二外壳中的其一部分从中暴露的显影辊;设置在第二外壳上,沿着显影辊的长度面对从第二外壳中暴露的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并与显影辊的外周表面压力接触以防止显影剂泄漏的加压部;和在盒容纳部中装配显影盒的装配方向上比加压部进一步向下游突出的滑动部,滑动部在突出后比加压部更靠近壁,当装配显影盒时滑动部接触壁并且其功能是沿着壁滑动。感光盒包括第一外壳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中的感光构件和充电器。
这种构造包括能够可靠防止显影剂泄漏的显影盒,因此确保可靠的操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面的与附图相结合的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这些附图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剖面图;
图2是从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鼓盒的前侧上方的透视图;
图3是从鼓盒的后侧下方的透视图;
图4是鼓盒的俯视图;
图5是鼓盒的正视图;
图6是鼓盒的右侧视图;
图7是鼓盒的左侧视图;
图8是从图1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显影盒的前侧上方的透视图;
图9是从显影盒的后侧下方的透视图;
图10是显影盒的俯视图;
图11是显影盒的正视图;
图12是显影盒的右侧视图;
图13是显影盒的左侧视图;
图14是从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主体外壳的前侧上方的透视图;
图15是显示处理容纳部中的鼓盒的装配状态(当通过显影容纳部时)的侧视图;
图16是显示处理容纳部中的鼓盒的装配状态(当到达鼓容纳部时)的侧视图;
图17是显示处理容纳部中的鼓盒的装配状态(当被转动时)的侧视图;
图18是显示处理容纳部中的鼓盒的装配状态(当被完全装配好时)的侧视图;
图19(a)-19(c)是一系列侧视图,显示的是当鼓盒被装配在处理容纳部中时,使限制弹簧和鼓凸起部相接合的操作过程,其中图19(a)显示的是接合之前的限制弹簧,图19(b)显示的是正在接合的限制弹簧,以及图19(c)显示的是完成接合后的限制弹簧;
图20是沿着想象中的水平面截取的剖面图,显示的是在处理容纳部中鼓盒的装配状态(当通过显影容纳部时);
图21是沿着想象中的水平面截取的剖面图,显示的是在处理容纳部中鼓盒的装配状态(当完成装配时);
图22和23是一系列侧视图,显示的是当将鼓盒装配在处理容纳部中时使加压凸轮与鼓轴相接合的过程(接合操作与鼓盒的装配和移除相关联),其中图22显示的是接合之前的加压凸轮,图23显示的是接合完成后的加压凸轮;
图24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侧视图(在将显影凸起部插入凸起插入槽之前);
图25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侧视图(当显影凸起部接触凸起接触部时);
图26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侧视图(分离状态);
图27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侧视图(接触状态);
图28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俯视图(分离状态);
图29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正视图(分离状态);
图30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俯视图(接触状态);
图31是显示在处理容纳部中的显影盒的装配状态的正视图(接触状态);
图32(a)是显示凸轮驱动路径结构的俯视图;
图32(b)是显示凸轮驱动路径结构的侧视图;
图33(a)和图33(b)是一系列侧视图,显示的是当根据修改例在处理容纳部中装配鼓盒时使加压凸轮与鼓轴相接合的过程(接合操作与显影盒的装配和移除相关联),其中图33(a)显示的是接合之前的加压凸轮,图33(b)显示的是接合完成之后的加压凸轮;以及
图34是显示根据优选实施例的另一个修改例,在接触/分离机构中的第二加压构件的变化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图中相似的部分与元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图1是显示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成像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1中所示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具有众多被水平并列放置的处理部27的横向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彩色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体外壳2以及在主体外壳2中用于馈入纸张3的馈入单元4,用于在由馈入单元4提供的纸张3上成像的成像单元5,以及图像在纸张3上形成后用于从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排出纸张3的排出单元6。
当从侧面看时,主体外壳2被定形为基本类似顶部开口的矩形盒。顶盖7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顶侧。顶盖7由设置在主体外壳2后侧的铰链(未显示)可转动地支撑(在下文中,图1中的左侧将被称作后侧,图1中的右侧将被称作前侧),并能够在主体外壳2上打开和关闭。
如图14所示,主体外壳2包括在垂直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横向方向上彼此面对并被规定间隔分离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以及横跨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之间的四个分隔板10和一个前板11。分隔板10沿前后方向以规定间隔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前板11被进一步设置在分隔板10的前面,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将左侧板8与右侧板9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用于后面将要描述的每个处理部27(图1)的空间。每个分隔板10在其后侧具有后表面33。
每个分隔板10和前板11相对于与成像时纸张3通过彩色激光打印机1传送的方向完全相同的前后方向以及垂直方向倾斜,板的顶端比底端更靠前。如图1所示,分隔板10和前板11被排列成使得在板10、11的顶端与顶盖7之间形成垂直间隔,在板10、11的底端与后面将要描述的转印部28之间形成另一个垂直间隔。
相应地,如图14所示,四个处理容纳部12在主体外壳2中被左侧板8、右侧板9、相邻的分隔板10和前板11分隔。所设置的每个处理容纳部12用于对应每个打印颜色的一个处理部27。每个处理容纳部12包括用于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鼓盒31的鼓容纳部13(见图15),以及用于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部14(见图15)。如图15所示,鼓盒31具有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的保持器单元43,而显影盒32被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
如图15所示,鼓容纳部13被设置在低于分隔板10的在宽度方向由左侧板8和右侧板9分隔以及在前后方向由沿着相同的平面从分隔板10和前板11延伸的想象中的斜线分隔的空间中。每个在鼓容纳部13中以这种方式分隔的空间是用于容纳鼓盒31的保持器单元43的鼓容纳空间15。
显影容纳部14相对于装配鼓盒31的方向被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上游侧,作为鼓容纳部13的延续。换句话说,显影容纳部14沿着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上方。显影容纳部14在前后方向上被分隔板10和前板11分隔,并在横向方向上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分隔。以这种方式分隔的显影容纳部14的内部空间(不包括后面将要描述的延伸容纳空间18)形成用于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空间16。
如图14和15所示,在每个显影容纳部14中,轨道部17被设置在分隔板10上,沿着分隔板10的两个横向端延伸。轨道部17被形成为在鼓盒31的装配方向上延伸的厚带。当装配鼓盒31时,鼓盒31的突脊51(后面将要描述)分别抵靠轨道部17滑动。
如图1所示,馈入单元4包括被可分离地装配在主体外壳2的下部并能够沿水平方向通过前侧插入主体外壳2或从主体外壳2中移除的纸张提供盘21;被设置在纸张提供盘21的前侧上方的拾取辊22和馈入辊23;被设置在馈入辊23前面和上方的馈入侧U形路径24;被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设置的传送辊25和套准辊26。
纸张3被堆叠在纸张提供盘21内部。拾取辊22拾取最上面的纸张3并向前传送该纸张。随后,馈入辊23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馈入该纸张。馈入侧U形路径24被定形成基本类似字母U并用作纸张3的传送路径。馈入侧U形路径24的上游端是被定位成相邻于向前馈入纸张3的馈入辊23的下部,同时下游端是被定位成相邻于后面将要描述的用于向后传送纸张3的传送带80的上部。
馈入辊23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的上游端向前馈入纸张3后,传送辊25继续沿着馈入侧U形路径24传送纸张3,纸张3的传送方向被颠倒。套准辊26首先套准纸张3,然后向后传送该纸张。
成像单元5包括处理部27、转印部28、定影部29。处理部27为每种色粉颜色设置一个。具体地说,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具有四个处理部27,包括黄色处理部27Y、品红色处理部27M,青绿色处理部27V和黑色处理部27K。在每个处理容纳部12中设置一个处理部27,在前后方向上彼此水平对齐并被规定间隔分离。
每个处理部27包括扫描单元30、鼓盒31和被可分离地装配在鼓盒31上的显影盒32。处理盒由鼓盒31和装配在鼓盒31上的显影盒32构造而成。
扫描单元30包括扫描器外壳35以及在扫描器外壳35中的激光发射单元(未在图中示出),多角镜36,两个透镜37和38,以及反射镜39。
如图14所示,扫描器外壳35被设置在每个分隔板10的横向中心,使得每个分隔板10的轨道部17在扫描器外壳35的每个横向端定位一个。更进一步,扫描器外壳35的后壁接触分隔板10的前表面,同时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扫描器外壳35使其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扫描单元30、鼓盒31和显影盒32可以彼此靠近地排列,从而能得到更紧凑的装置。
由于扫描器外壳35从分隔板10向前突出,因此当显影盒32被装配在鼓盒31上时,鼓盒31被限制通过显影容纳部14。然而,当显影盒32从鼓盒31分离时,鼓盒31可以通过显影容纳空间16。
如图15所示,由于扫描器外壳35,显影容纳部14在垂直于横向方向以及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的方向(在下文中,被称作鼓盒31与显影盒32的“厚度方向”)上被形成得比鼓容纳部13窄。
更具体地说,显影容纳部14在厚度方向被形成得比鼓盒31的保持器单元43的厚度宽,并且比被彼此装配在一起的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厚度窄。
更进一步,鼓容纳部13在相对于鼓盒31的装配方向在扫描器外壳35的下游侧具有扩展空间19,利用该扩展空间19鼓容纳部13比显影容纳部14宽。因此,鼓容纳部13在厚度方向上被形成得比装配在一起的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厚度宽,并被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中。
正如后面将要描述的,当鼓盒31的保持器单元43被设置在扩展空间19中时,即当鼓盒31被容纳在鼓容纳部13的鼓容纳空间15中时,并且当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中时,由于保持器单元43接触扫描器外壳35,从而限制鼓盒31沿移除鼓盒31的方向移动。显影盒32被从显影容纳部14中移除后,可以通过首先沿远离扫描器外壳35的方向(向前)移动鼓盒31来移除鼓盒31,以此使得鼓盒31可以从鼓容纳部13通过显影容纳部14。
如图15所示,延伸容纳空间18被形成在显影容纳部14中扫描器外壳35的上端和两个横向端之间并靠近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与显影容纳空间16之间的空间,后面将要描述的中间板54被设置在其中)。延伸容纳空间18容纳后面将要描述的鼓盒31的延伸部44。
如图1所示,窗口40被形成在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中用于允许激光束通过。扫描单元30的激光发射单元基于指定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这个激光束被多角镜36偏转,在透镜37、反射镜39和透镜38中穿过或被反射,并通过窗口40发射。
如图2和3所示,鼓盒31包括鼓外壳41;以及设置在鼓外壳41中的感光鼓42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62(见图1)。
鼓外壳41包括保持器单元43和从保持器单元43延伸的延伸部44。保持器单元43和延伸部44由合成树脂整体形成。
下面将参考图2至图7描述鼓盒31。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鼓盒31在图2的上方的区域被称为鼓盒31的“上侧”(当鼓盒31被装配时的后侧),鼓盒31在图2的底部的部分被称为鼓盒31的“下侧”(当鼓盒31被装配时的前侧)。更进一步,鼓盒31的设置保持器单元43的一侧将被称为鼓盒31的“前侧”(当鼓盒31被装配时的下侧),而设置延伸部44的一侧将被称为鼓盒31的“后侧”(当鼓盒31被装配时的上侧)。
保持器单元43包括在横向方向上越过指定间隔彼此相对的两个侧壁45,横跨在侧壁45的上边缘之间的顶壁46,以及沿着侧壁45的部分前边缘从顶壁46的前边缘垂直延伸的前壁47。保持器单元43比显影盒32的显影外壳64(见图8)厚。
保持器单元43被形成得比延伸部44厚(垂直方向上更长)。这种构造能够可靠地容纳感光鼓42和充电器62。
如图6和7所示,形成为基本U形的向后开口的显影定位槽48被形成在每个侧壁45的下部。插入部49被形成在显影定位槽48的前侧用于插入感光鼓42的鼓轴60。
如图2所示,清洁器安装部50沿着顶壁46的宽度形成在顶壁46中。后面将要描述的清洁器63被可滑动地安装在清洁器安装部50中。如图6和7所示,当从侧面看时,在顶壁46的两个横向端上形成的突脊51基本上是三角形的突起,该突起在顶壁46的前端向上突出。
如图2和3所示,延伸部44从保持器单元43向后延伸,使得当保持器单元43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时,延伸部44在显影剂容纳部14中的扫描器外壳35的上端上方延伸。
延伸部44包括在横向方向上越过间隔彼此相对的两个延伸侧部52,横跨在延伸侧部52的后边缘之间的延伸后壁53,以及设置在被保持器单元43、延伸侧壁52和延伸后壁53包围的区域中的中间板54。
如图2和3所示,每个延伸侧部52具有基本上盒形的在底部开口的横截面。如图2所示,延伸侧部52的外表面从保持器单元43的两个横向端向后延伸,使其从显影定位槽48的顶部向后延续延伸。
如图3所示,从底部看基本上X形的两个加强肋55沿前后方向被设置在延伸侧部52的盒形的内部。在横向方向上向外突起的鼓凸起56在沿着延伸侧部52的纵向方向的中途设置在每个延伸侧部52的外侧表面上。
如上所述,延伸后壁53在横向方向上延伸,连接延伸侧部52的后边缘。鼓把手57设置在延伸后壁53的横向中心,使得抓住鼓盒31以及相对于鼓容纳部13装配和移除鼓盒31更容易。
如图2所示,中间板54被形成为基本上矩形的平面形状。中间板54被设置在由保持器单元43、延伸侧部52和延伸后壁53包围的部分,并在延伸侧部52和延伸后壁53的上表面下方凹陷的位置连接到保持器单元43、延伸侧部52以及延伸后壁53上。开口58被形成在中间板54中,允许通过扫描器外壳35的窗口40发射的激光束通过。如图4所示,开口58在俯视图中被定形为类似梯形,其前侧比后侧宽。通过形成在俯视图中为梯形的开口58,就能够只切掉中间板54的激光束穿过的一部分,从而导致比中间板54在俯视图中被形成为矩形时更强的延伸部44。
如图2所示,感光鼓42沿着横向方向被容纳在保持器单元43中。感光鼓42包括形状为圆柱形并在其外表面具有由聚碳酸酯或类似物质组成的正向充电的感光层的主鼓体59,以及沿主鼓体59的轴心延伸的鼓轴60。鼓轴60被两个轴端支撑在侧壁45中,使得每个轴端被插入到各自的侧壁45的插入部49,并从每个侧壁45沿轴向向外突出。鼓轴60不能相对于侧壁45旋转。
旋转支撑构件6 1被安装到主鼓体59的每个轴端上,使其不能相对于主鼓体59旋转。旋转支撑构件61被支撑在鼓轴60上,并能够相对于鼓轴60旋转。因此,主鼓体59被支撑成能够相对于鼓轴60旋转。利用这种结构,如图5所示,感光鼓42被设置在保持器单元43中,使得前表面被暴露在前壁47下面。
如图1所示,充电器62被容纳在保持器单元43中突脊51的上方(在图2中向后)并沿横向方向延伸。充电器62是正向充电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包括用于产生电晕放电的充电线和栅极。充电器62被支撑在感光鼓42后面的顶壁46上并以指定距离面对感光鼓42使其不与之接触。如图2所示,充电器62配备用于清洁充电线的清洁器63。清洁器63被可滑动地安装在顶壁46的清洁器安装部50中。
图8-13所示的显影盒32包括显影外壳64,以及设置在显影外壳64中的色粉容纳腔65,提供辊66,显影辊67和厚度调节片68,如图1所示。
接下来,将参考图8至13详细描述显影盒32。在接下来的描述中,显影盒32的图8中的上侧的部分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上侧”(当显影盒被装配时称为后侧),而显影盒32的图8中的下侧的部分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下侧”(当显影盒32被装配时称为前侧)。更进一步,显影盒32的设置显影辊67的一侧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前侧”(当显影盒32被装配时称为下侧),而显影盒32的设置色粉容纳腔65的一侧将被称为显影盒32的“后侧”(当显影盒32被装配时称为上侧)。
如图8所示,显影外壳64被形成为前侧开口的盒形。颌口部69和滑动导板70被设置在显影外壳64的下前边缘上。颌口部69被设置成越过显影外壳64的整个宽度,并从它的下前边缘略微向前突出。如图11所示,为了防止色粉从显影辊67泄漏,颌口部69被设置成与显影辊67相面对的关系,使其从下面压靠显影辊67的外周表面。
滑动导板70设置在显影外壳64的下前边缘,颌口部69的每个宽度方向端设置一个。如图12和图13所示,滑动导板70从侧面看形成弯曲状的L形并比颌口部69更加向前向下突出。
如图9所示,显影凸起部71设置在显影外壳64的上后端并在宽度方向上从显影外壳64的两侧壁向外突出。如图9和图10所示,显影把手72设置在显影外壳64的后壁上大致宽度方向的中央,从而使得用户在将显影盒32装配到显影容纳部14或从显影容纳部14中移除显影盒32时可抓住显影盒32。进一步地,小接触隆起91形成在显影外壳64的底表面上靠近后侧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两端各有一个。
如图1所示,色粉容纳腔65形成在显影外壳64的上部(在图8中的后部),以容纳用于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各种颜色的色粉。在优选实施例中,各处理部分27的色粉容纳腔65容纳非磁性,单组分的具有正向充电特性的聚合色粉。黄色处理部分27Y的色粉容纳腔65容纳黄色色粉,品红色处理部分27M的色粉容纳腔65容纳品红色色粉,青绿色处理部分27C的色粉容纳腔65容纳青绿色色粉,黑色处理部分27K的色粉容纳腔65容纳黑色色粉。
更具体地,优选实施例中所用的各种颜色的色粉为通过聚合方法获得的大致球形的聚合色粉。聚合色粉的基本组分是通过采用公知的诸如悬浮聚合的聚合方法共聚聚合单体而得到的粘合树脂。聚合单体可以为例如诸如苯乙烯的苯乙烯单体;或诸如丙烯酸,烃基(C1-C4)丙烯酸酯,和烃基(C1-C4)甲基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基本的色粉微粒通过将所述粘合树脂和着色剂,电荷控制剂,石蜡或类似材料混合而形成。同时也在基本的色粉粒子中混合增加流动性的添加剂。
和粘合树脂混合的着色剂提供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中的一种颜色。电荷控制剂是一种通过将诸如铵盐的具有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的可与离子单体共聚的单体共聚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诸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化锶,氧化铈,或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的粉末,或如碳化物粉末或金属盐粉末的无机粉末。
如图1所示的搅拌器73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色粉容纳腔65的下部(在图8中的前侧)显影外壳64的两侧壁上以搅拌色粉。提供辊66也可旋转地被支撑在色粉容纳腔65的下前侧(在图8中的前下侧)显影外壳64的两侧壁上。提供辊66由金属辊轴覆盖由导电海绵材料形成的辊体部分构成。
显影辊67设置在提供辊66下方(在图8中提供辊的前方)并以压缩关系正对提供辊66。如图8所示,显影辊67沿显影外壳64的宽度设置在其前端,且前表面从显影外壳64暴露。如上所述,暴露部分的下部与颌口部分69压力接触。
显影辊67由金属辊轴74覆盖由诸如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材料形成的辊体部分75构成。更具体地说,辊体部分75具有双层结构,包括:由包含细微碳粒子或类似粒子的导电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或EPDM橡胶形成的弹性辊体部分;和覆盖辊体部分的表面且具有作为基本组分的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类似材料的涂层。辊轴74的两个宽度端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外壳64的两侧壁上并在宽度方向上从两侧壁向外突出。
层厚调节片68设置在显影外壳64的上前端越过其整个宽度。如图1所示,层厚调节片68由金属片簧构件形成的片体和设置在所述片体的自由端的加压部分构成。加压部分具有半圆形横断面并由绝缘硅橡胶形成。所述片体的基底部分被支撑在构成显影外壳64的上壁的前边缘以使设置在所述片体自由端的加压部分压力接触显影辊67的后表面(在图1中为上表面)。
如图14所示,导引槽101被形成在每个处理容纳部12中。通过将鼓盒31中的鼓轴60的两端插入相应的导引槽101,导引槽101在鼓盒31被装配入主体外壳2或从主体外壳2中移除时导引鼓盒31。导引槽101在宽度方向的对应位置形成为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内表面上的凹陷,沿如图15所示的装配鼓盒31的方向从顶至底向后倾斜。
如图19所示,导引槽101包括:在上端的前后方向上较宽的上游导引部140,上游导引部140在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时起到导引鼓盒31的作用;以及在向其底端逐渐变窄的下部与上游导引部140连续形成的下游导引部141。下游导引部141相对于上游导引部140向后倾斜从而在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之后使保持器单元43被导引向延伸空间19。因此,下游导引部141在鼓盒31被装配到鼓容纳部13或从鼓容纳部13移除时起到导引鼓盒31的作用。
各个下游导引部141的下端(最深端)为接纳鼓轴60的接纳部102。接纳部102被形成为鼓轴60在前后方向完全适配在其中的凹陷,且被定位成当鼓轴60被接纳在接纳部102中时使感光鼓42与下面将描述的传送带80相接触。
鼓定位槽103被形成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相应的宽度方向位置以接纳鼓凸起56。从侧面看鼓定位槽103为长方形凹陷并且前侧开口,且位于沿上游导引部140长度的中途。
如图14所示,凸起插入槽133形成在上游导引部140的上侧作为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切除部分用以接纳显影盒32的显影凸起部71。如图24所示,凸起插入槽133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上端被形成为直的,大致为延长的U形槽口,其沿着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即沿着在显影盒32被装配或移除时显影凸起部71在其中移动的路径倾斜。进一步,凸起插入槽133被形成得足够深,以使显影盒32被装配在鼓盒31上时凸起插入槽133的底部比显影凸起部71的位置更深。凸起插入槽133在前后方向同样具有足够的宽度,以使显影凸起部71能够以一定间隙适配入凸起插入槽133。凸起插入槽133的上端具有大致逐渐朝顶部变宽的三角形的形状,以便于接纳显影凸起部71。
设置在导引槽101中的有:限制被接纳在接纳部102中的鼓轴60移动的鼓轴锁定机构104(见图22);限制鼓盒31转动的限制弹簧105(见图19);和使显影盒32与鼓盒31接触或将显影盒32和鼓盒31分离的接触/分离机构106(见图24)。
如图22所示,鼓轴锁定机构104设置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靠近接纳部102的位置。各鼓轴锁定机构104都包括加压凸轮107和驱动弹簧108。加压凸轮107具有大致矩形板的形状。加压凸轮107的下后端可转动地支撑在沿宽度方向从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支撑轴109上。加压凸轮107的上后角是用以接触鼓轴60的接触部110。椭圆形孔111穿通左侧板8和右侧板9形成在靠近加压凸轮107的上前角的位置上。接触轴112在宽度方向上通过各个椭圆形孔111朝向鼓盒31的装配路径(即鼓轴60在其中移动的路径)向内突出。
驱动弹簧108是具有绕在支撑轴109上的卷绕部分的卷绕弹簧。卷绕部分的一端固定到各个左侧板8和右侧板9,而另一端与加压凸轮107的底端接合。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不断地驱动加压凸轮107使其在接触部110迫使鼓轴60进入接纳部102和接触轴112向前进入鼓盒31的装配路径的方向上转动(图22中的逆时针方向)。
如图19所示,限制弹簧105被设置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靠近鼓定位槽103的位置上。限制弹簧105是具有卷绕部分的卷绕弹簧。卷绕部分绕在宽度方向上从各个左侧板8和右侧板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固定轴115上。所述卷绕部分的一端固定在各个左侧板8和右侧板9上。限制弹簧105的另一端面对着鼓定位槽103且通过限制弹簧105的驱动力不断地向鼓定位槽103推进,但可以从鼓定位槽103中撤出。
如图24所示,在每个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靠近每个凸起插入槽133的位置设置一个接触/分离机构106。接触/分离机构106包括在装配方向上加压显影凸起部71的第一加压构件116,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的第一驱动弹簧117,在移除方向加压显影凸起部71的第二加压构件118,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第二驱动弹簧119,和设置成正对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120。
第一加压构件116大致为字母V形,V字的一笔通过弯曲部分连接至另一笔。当第一加压构件116处于在下面将结合图26描述的分离状态时,第一加压构件116的V字一笔与凸起插入槽133平行,而另一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凸起接触部121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笔的远端用以接触显影凸起部71。凸起接触部121与所述第一笔形成一个角度,从而在第一加压构件116处在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部121从所述第一笔的端部向前延伸。凸起接触部121的底表面被形成为上加压表面134用以从上方加压显影凸起部71。所述上加压表面134被形成为倾斜地接触显影凸起部71,同时产生在装配方向上加压显影凸起部71的压力和将显影凸起部71压向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的压力,所述前边缘起到参照表面的作用。凸轮接触部122被形成在第一加压构件116的V字第二笔的另一远端用于接触凸轮120。当第一加压构件116处于分离状态时凸轮接触部122从该另一端向上突出。
第一加压构件116在其弯曲部分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支撑轴123设置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且在宽度方向上从凸起插入槽133的底端(最深部分)后面的位置向外突出。采用这种结构,第一加压构件116被设置成使凸起接触部121可在前后方向上推进到凸起插入槽133即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或从凸起插入槽133中退出;同时,凸轮接触部122可在支撑轴123的与凸起插入槽133相对的一侧接触凸轮120的底侧或从凸轮120的底侧分离。
在这样的安排下,支撑轴123相对于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凸起接触部121的下游。
第一驱动弹簧117为一端固定在凸起插入槽133底端(最深部)下方从各自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的位置突出的第一固定轴124上的张力弹簧。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另一端与凸轮接触部121相接合。因此,第一驱动弹簧117在使所述凸起接触部121向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移动(向前)和使所述凸轮接触部122靠近凸轮120移动(向上)的方向上不断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
第二加压构件118具有大体上矩形平面的形状。凸起接触爪部125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上前角,用以与显影凸起部71接触。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在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爪部125沿对角线向上向前突出。而且,能与第一固定轴124接触的转动限制爪部126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下前角,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外于分离状态时,转动限制爪部126沿着对角线向下向前突出。用于接触凸轮120的凸轮接触突出127也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上边缘靠进后端的部位上,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处于分离状态时,凸轮接触突出127向上突出。用于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另一端相接合的弹簧接合突出128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下边缘靠近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后端部,当第二加压构件118外于分离状态时,弹簧接合突出128向下突出(图26)。
第二加压构件118在前后方向的中点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这样,凸起接触爪部125向凸起插入槽133的中点,即在显影凸起部71装配方向上凸起接触部121的下游的位置处的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的中点延伸,并且能在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或移除方向上移动。而且,转动限制爪部126能与第一固定轴124接触或分离,且凸轮接触突出127能在支撑轴123的相对于凸起插入槽133的相对侧与凸轮120接触或分离。
第二驱动弹簧119是张力弹簧,其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轴129上,第二固定轴129设置在各自的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上。第二固定轴129从第一固定轴124下方的一个位置上横向向外突出。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另一端接合在弹簧接合突出128上。通过这种结构,第二驱动弹簧119在一个方向不断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这个方向是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沿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的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向上),转动限制爪部126向第一固定轴124移动(向上),和凸轮接触突出127与凸轮120分离(向下)的方向。
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弹簧常数小。
如图28所示,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都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第一加压构件116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的横向外侧。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在横向向内突出,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起接触爪部125横向向外突伸,这样,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在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方向上与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重叠。
如图24所示,凸轮120在外形上有几分像折扇。凸轮120连接在凸轮轴130上但不能相对于凸轮轴130转动。凸轮轴130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可转动地支撑且从支撑轴123的上方和后面的位置横向向外突出。凸轮120形成一个连续的圆周表面,包括一个弧形的接触表面131和一个分离表面132,分离表面132在接触表面131的相对侧形成,形状大体上像字母V,角部在它的中心。
通过转动凸轮轴130,凸轮120的取向能选择性地定位接触表面131或分离表面132,使其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面对。
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时,在非成像操作过程中,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在感光鼓42与显影辊67分离的分离状态向下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如图26,28和29所示。
尽管第一驱动弹簧117将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向下拉,但在分离状态时,第一加压构件116反抗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转动,使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撤回。在分离状态下当凸起接触部121在撤回方向移动时,凸起接触部121朝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在装配和移除显影盒32允许的范围内稍微向前推进。
还是在分离状态,第二加压构件118以通过大于第二驱动弹簧119驱动力的压力压缩第二驱动弹簧119的方向转动,使凸起接触爪部125在向显影凸起部71在移除方向上加压的方向上移动,并且使转动限制爪部126朝第一固定轴124移动。在这种分离状态,凸起接触爪部125设置在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在后面将描述的接触状态的相对于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
如图32(a)所示,为每个处理容纳部12设置接触/分离机构106,而且,在每个处理容纳部12中,凸轮轴130跨设在左侧板8和右侧板9之间并被左侧板8和右侧板9可旋转地支撑,在凸轮轴130的两端各连接一个凸轮120。虽然在图上未显示,与一对凸轮120相对应,一对第一加压构件116和一对第二加压构件118设置在每个处理容纳部12中。
凸轮驱动齿轮136与从左侧板8外边突出的每个凸轮轴130的端部连接。凸轮驱动齿轮136不能相对于凸轮轴130转动。中间齿轮137设置在相邻的凸轮驱动齿轮136之间并与凸轮驱动齿轮136啮合。利用这种结构,齿轮系列由凸轮驱动齿轮136和中间齿轮137组成,如图32(b)所示。电动机138被设置来产生驱动每个凸轮轴130的驱动力。电动机138产生的驱动力经过小齿轮139输入到齿轮系列。该驱动力通过齿轮系列传输到凸轮轴130以转动每个凸轮轴130。因此,凸轮对120同时转动以选择性地定位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面对的接触表面131或分离表面132。
通过根椐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通过将每种颜色的鼓盒31装配入对应的处理容纳部12的对应的鼓容纳部13,每个鼓盒31得以装配在主体外壳2内。然后,每种颜色的显影盒32装配入对应的显影容纳部14,从而装配在对应的鼓盒31上。
接下来将参考图15到23描述鼓盒31和显影盒32在主体外壳2内的装配过程。
为了将鼓盒31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的鼓容纳空间15中,用户抓住鼓把手57,将鼓盒31的鼓凸起56插入对应的导引槽101,并将鼓盒31向下推,如图15所示。通过这样的操作,鼓凸起56被插入上游导引部140中,并且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导引。接着,鼓凸起56插入下游导引部141,并且保持器单元43朝扩展空间19的方向引导直到鼓盒31被装配到鼓容纳部13中。这种结构保证了鼓盒31能够平滑地装配入鼓容纳部13中。
当鼓盒31被装配,鼓盒31的保持器单元43通过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时,鼓盒31的突脊51抵靠显影容纳部14的轨道部17频繁滑动,如图20所示。通过这种方式,由于突脊51向轨道部17突出并且轨道部17由厚条带组成,因此突脊51与轨道部17相接触,在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和与前壁34相对的顶壁46之间形成一个间隔,这就防止了顶壁46与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发生摩擦。
由于装配鼓盒31时突脊51抵靠轨道部17的滑动能够防止顶壁46抵靠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滑动,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够防止装配过程中鼓盒31的损坏。另外,由于突脊51和轨道部17被设置在扫描器外壳35的每个横向末端,这就可靠防止了保持器单元43抵靠扫描器外壳35的滑动。
另外,在图2中充电器62设置在保持器单元43的突脊51的后面,也就是说,在鼓盒31装配方向上突脊51的上游侧。因此,在鼓盒31装配时,突脊51总是位于充电器62之前,这就可靠地防止充电器62的损坏。
当鼓盒31的保持器单元43到达鼓容纳部13时,鼓轴60被沿着下游导引部141引导,相对于上游导引部140,下游导引部141向后斜向弯曲。因此,鼓轴60沿着下游导引部141向后斜向移动,如图16所示。当鼓轴60到达接纳部102的末端时,鼓外壳41处于倾斜的方位,保持器单元43向后定位并且延伸部44向前定位,如图17,19(a),和22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通过延伸部44关闭。
当鼓轴60到达接纳部102的末端后,用户抓住鼓把手57并绕着接纳部102中支撑的鼓轴60向后转动延伸部44。通过这样的操作,延伸部44从显影容纳空间16中退回到延伸容纳空间18中,如图18和21所示,这样就将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空间16腾空。
更具体地说,当鼓轴60到达接纳部102的末端时,鼓凸起56首先和鼓定位槽103相对,如图19(a)所示。然后,延伸部44从显影容纳空间16向延伸容纳空间18撤出,并且鼓凸起56被接纳进鼓定位槽103中,如图19(b)所示。鼓凸起56滑动接触限制弹簧105的另一端,直到被容纳入鼓定位槽103的最深部,如图19(c)所示。
在操作过程中,当鼓凸起56压靠住限制弹簧105时,限制弹簧105的弹性端暂时被从鼓定位槽103中推出,如图19(b)所示,直到鼓凸起56通过而进入鼓定位槽103。然后,限制弹簧105的弹力使限制弹簧105的端部回到鼓定位槽103中,如图19(c)所示。此时,限制弹簧105的端部限制正被容纳在鼓定位槽103最深部的鼓凸起56,使它不能与鼓定位槽103分离。这种结构限制了延伸部44向前转动。因此,一但延伸部44从显影容纳空间16移动而进入延伸容纳空间018,延伸部44将被可靠定位,并被防止退回到显影容纳空间16中。
为了移除鼓盒31,用户抓住鼓把手57并将延伸部44向前转动。这时,鼓凸起56压靠住限制弹簧105的末端,致使弹性限制弹簧105从鼓定位槽103中推出,如图19(b)所示。当鼓凸起56从鼓定位槽103中移出后,限制弹簧105的弹力使限制弹簧105的端部回到鼓定位槽103中,如图19(a)所示。这样,鼓凸起56就能从鼓定位槽103中分离。
而且,当鼓轴60在接纳部102的末端,并且鼓外壳41处在倾斜的位置、保持器单元43后置、延伸部44前置(图17和图19(a))时,每个侧壁45的底端压靠鼓轴锁定机构104中的每个接触轴112,如图22所示。另外,加压凸轮107反抗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转动,转动方向是使接触轴112从鼓盒31的装配路径上撤回的方向(图22中的顺时针)。
如上面参照图18,19(b),和19(c)所描述的延伸部44向后转动后,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使得加压凸轮107转动,转动方向是使接触轴112推进到鼓盒31的装配路径中的方向(图23中的逆时针)。因此,接触部110前进使导引槽101关闭,并且将鼓轴60压向接纳部102,从而限制接纳部102中鼓轴60的移动。
为了移除鼓盒31,用户抓住鼓把手57并向前转动延伸部44。结果,侧壁45的底端向接触轴112加压,使加压凸轮107反抗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转动,转动方向是使接触轴112从鼓盒31的装配路径上撤出的方向(图22中的顺时针)。因此,接触部110从鼓轴60分离使得导引槽101打开,从而允许接纳部102中鼓轴60的移动。
通过上述过程,鼓盒31被装配在主体外壳2中,使鼓盒31被容纳在鼓容纳部13的具有扩展空间19的鼓容纳空间15中,延伸部44被容纳在显影容纳部14的延伸容纳空间18中。
在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每个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从分隔板10向显影容纳空间16向前突出。因此,当显影盒32装配在鼓盒31上时,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限制了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但是当显影盒32与鼓盒31分离时,鼓盒31被允许通过显影容纳空间16。
通过使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形成为向显影容纳空间16扩展,鼓盒31能在不与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发生抵触的情况下通过显影容纳空间16,并且,当与显影盒32分离时,鼓盒31能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并被容纳在鼓容纳空间15内,且不必为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简单地分配另外的空间。然后,如下所述,显影盒32能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并被容纳显影容纳空间16内,从而完成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过程。
特别的是,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利用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将与显影盒32分离的鼓盒31越过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插入,目的是为了将鼓盒31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因此,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减少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数量,从而使得整个装置更加紧凑。
更具体地说,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显影容纳部14可以被形成得比当鼓盒31和显影盒32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时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厚度窄。在这样的情况下,仅鼓盒31被首先通过显影容纳部14插入并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然后,厚度比鼓盒31上的保持器单元43的厚度小的显影盒32被装配到显影容纳部14中,从而完成了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因此,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能够减少,从而能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凑。
更具体地说,当鼓盒31和显影盒32分别装配在鼓容纳部13和显影容纳部14中时,保持器单元43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扩展空间19中。尽管当保持器单元43被定位在扩展空间19中时限制了鼓盒31在移除方向上的移动,但通过在厚度方向上使保持器单元43从扩展空间19中移动一段对应于显影盒32的厚度的距离,鼓盒31就被允许移除。因此,通过显影容纳部14插入鼓盒31后,鼓盒31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并且保持器单元43被定位在扩展空间19内,从而使得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通过这种方式,装配和移除鼓盒31和显影盒32所需的空间能够减少,从而使得整个装置做得更加紧凑。
因为鼓盒31被容纳在鼓容纳部13的鼓容纳空间15内,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内,所以鼓盒31和显影盒32能够被可靠地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内。
而且,当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装配鼓盒31时,延伸部44绕着鼓轴60向后转动,同时鼓轴60被支撑在接纳部102中,从而将延伸部44从显影容纳空间16退回到延伸容纳空间18中,使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空间16腾空。因此,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在将鼓盒31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后,显影盒32能够被容纳在显影容纳空间16中。
除了用作转动点外,在装配鼓盒31的同时,鼓轴60也提高了定位感光鼓42的精确度,从而减少了所需部件的数量。
而且,当鼓盒31被装配到鼓容纳部13中时,限制弹簧105防止鼓凸起56从鼓定位槽103上分离,从而限制了延伸部44向前转动。这种结构可靠地使鼓盒31保持在它的装配位置上,防止了在显影盒32装配时鼓盒31对显影盒32的阻碍。
而且,当装配(转动)鼓盒31时,已经从鼓盒31的装配路径上撤出而使导引槽101开放的加压凸轮107的接触部110被驱动弹簧105驱动,当鼓轴60被接纳进接纳部102时,加压凸轮107的接触部110将鼓轴60压入接纳部102,从而限制鼓轴60在接纳部102中的移动。因此,鼓盒31能平稳地装配入鼓容纳部分13而不会受到来自接触部110的大阻力。结果,鼓盒31就不需要很强的刚度,因此能做得较小。而且,由于在装配鼓盒31时接触部110将鼓轴60压入接纳部102,这种结构达到鼓盒31的可靠装配和感光鼓42的可靠定位。
而且,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鼓轴锁定机构104中,侧壁45的底端压靠接触轴112,使加压凸轮107反抗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转动。因此,加压凸轮107的接触部110推进到导引槽101即鼓轴60的与鼓盒31的装配和移去相关的移动路径中或从导引槽101后撤,从而保证了鼓盒31能可靠地装配和移除。
由于鼓轴60被接纳在接纳部102中时鼓轴锁定机构104限制鼓轴60的移动,所以鼓轴锁定机构104能够提高感光鼓42定位的精确度,从而减少了所需部件的数量。
当保持器单元43被容纳在鼓容纳部13的鼓容纳空间15中时,突脊51在轨道部17上向扫描器外壳35下方的一个位置通过,如图21所示。这时,充电器62的顶部设置在扫描器外壳35下方,如图18所示。另外,感光鼓42与传送带80相接触,这会在后面说明。
而且,当延伸部44被容纳在显影容纳部14的延伸容纳空间18中时,延伸侧部52与轨道在扫描器外壳35的每一横向侧的轨道部17相接触,如图21所示。这种结构防止延伸部44与扫描器外壳35产生干扰。而且,通过在延伸侧部52上形成加强肋55以提高延伸侧部52的强度,加强肋55能防止延伸侧部52由于与轨道部17接触产生的变形。而且,延伸后壁53设置在轨道扫描器外壳35上方,如图18所示。在延伸后壁53上设置鼓把手57方便了抓住延伸后壁53,并且提高了可操作性。虽然没在图上显示,中间板54设置成与扫描器外壳35的前壁34相对,且中间板54的开口58定位成与扫描器外壳35的窗口40相对。
由于鼓盒31包括保持器单元43和作为鼓外壳41的延伸部44,鼓盒31的尺寸能够增加,同时减少装置的总尺寸,这是因为当鼓盒31装配时,延伸部44能容纳在延伸容纳空间18内。
而且,保持器单元43和鼓外壳41的延伸部44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一个整体。而且,像后面所描述的,通过定位充电器62和感光鼓42以及在显影定位槽内进一步接纳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鼓外壳41也能以金属辊轴74为基准定位显影盒32。由于鼓外壳41能定位全部的充电器62,感光鼓42和显影盒32,这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定位这些元件的互相相对的精度。而且,通过以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为基准定位显影盒32,这种结构能够提高相对于感光鼓42定位显影辊67的精度。而且,通过将充电器62设置在保持器单元43内,能够减少整个装置的尺寸,同时将充电器62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上。
接下来,将描述鼓盒31装配在主体外壳2后,将显影盒32装配在鼓盒31上的操作。如图24所示,显影盒32的显影凸起部71定位成与凸起插入槽133相对。显影盒32被向下推,如图25所示,使得显影凸起部71插入凸起插入槽133中。显影凸起部71与稍许突出到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的第一加压机构116的凸起接触部121接触。如图26,图28和图29所示,显影凸起部71在凸起接触部121上滑动并且与在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等待的凸起接触爪部125接触。显影凸起部71在装配方向上将凸起接触爪部125向下压。但是,凸轮接触部127与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接触,限制了第二加压构件118的进一步转动。因此,显影凸起部71在装配方向的进一步移动被限制且停止于与凸起接触爪部125的接触位置。其结果是,如图26,28和29所示,显影盒32被保持在与鼓盒31分离的状态,此状态中,感光鼓42和显影辊67之间保持少许间隔。通过这种方式,显影盒32被容纳在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空间16内且被装配在鼓盒31上,鼓盒31先期被装配在主体外壳2中。
当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进行非成像操作时,显影盒32被保持在与鼓盒31分离的状态,由此显影辊67与感光鼓42分离。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显影盒32处于接触状态,此时,显影辊67与感光鼓42相接触。
具体地说,在分离状态中,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接触。为了将分离状态转换到接触状态,凸轮120转动,直到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
为了转动凸轮120,如图32(a)和图32(b)所示,电动机138经过小齿轮139和由凸轮驱动齿轮136和中间齿轮137构成的齿轮系列将驱动力输入到凸轮轴130中,以使凸轮轴130旋转。通过此操作,凸轮对120同时转动,直到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被定位成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
转动凸轮120的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的分离表面132释放了接触表面131的压力,如图27,图30和图31所示。结果,由于其自身的恢复力,第一驱动弹簧缩回,因此,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绕支撑轴123转动,使凸起接触部121推进到显影剂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另外,第二驱动弹簧119因自身的恢复力展开,驱动第二加压构件118绕支撑轴123转动,使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上从它们分离状态的初始位置向下移动。
当第一加压构件116转动时,  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与显影凸起部71接触,并在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上将显影凸起部71压向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当第二加压构件118转动时,凸起接触爪部125在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上向下移动。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由被上加压表面134加压的显影凸起部71接触,且第二驱动弹簧119弹性地接纳显影凸起部71。
由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弹簧常数小,上加压表面134的压力使得显影凸起部71在装配方向从其分离状态时的初始位置向下移动,下侧加压表面135接纳显影凸起部71,如图30和31所示。当显影凸起部71在装配方向向下移动时,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接触,因此,使感光鼓42与显影辊67处于接触状态。
在接触状态中,通过上加压表面134的压力显影凸起部71与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接触。另外,第一驱动弹簧117和第二驱动弹簧119分别驱动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使得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和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以及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之间形成间隔。
接下来,将描述从接触状态转换回分离状态的过程。在接触状态,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隔。如上述先前的操作,凸轮120转动,直到使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以及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
当接触表面131转动到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时,如图26所示,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轮接触部122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轮接触突出127接触,并将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向下推。其结果是,第一加压构件116反抗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绕支撑轴123转动,并拉伸第一驱动弹簧117,使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撤回。而且,第二加压构件118通过大于第二驱动弹簧119的驱动力的压力绕支撑轴123转动,压缩第二驱动弹簧119,使得凸起接触爪部125移动到相对于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
通过第一加压构件116的转动,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与显影凸起部71分离,且凸起接触部121回撤到仅稍微突出到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的位置。通过转动第二加压构件118,凸起接触爪部125移动到相对于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的上游侧,这样,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在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从而使显影辊67从感光鼓42上分离,这样,感光鼓42和显影辊67就处在分离状态。因为在该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撤回,仅稍许突出到该路径中,所以显影盒32能从显影容纳部14上移除。
在如上所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接触/分离机构106中,在处于分离状态时,凸起接触部121从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撤回。因此,显影凸起部71能沿着该移动路径移动而不会与凸起接触部121发生干扰,使显影盒32可以被装配和移除。
因为在接触状态时,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前进到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凸起接触部121能在装配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可靠地加压。结果,尽管设置了凸起接触部121,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仍能够形成为基本笔直有效的凸起插入槽133。而且,凸起接触部121能在装配方向上可靠地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
通过使凸起插入槽133形成为大体上笔直,就可以使整个装置紧凑。另外,装配和移除显影盒32的可操作性得到提高。
在分离状态,凸起接触部121在撤回的方向上移动,但仍稍许突出到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突出的程度处于允许显影盒32装配和移除的范围。因此,当装配或移除显影盒32时,凸起接触部121和显影凸起部71弹性接触到不妨碍显影凸起部71移动的程度。当显影盒32装配和移除时,这种接触会给操作员提供卡嗒声的感觉,这就保证操作员不会将显影盒32留在沿装配或移除路径的中途位置。
在凸起接触部121前进到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中的接触状态中,如果操作员抓住显影把手72并以大于或等于规定拉力的力从显影容纳部14中拉显影盒32,这个力就会反抗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以撤回方向推凸起接触部121。因此,如果停电或别的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时,显影盒32能够强制移除而不会损坏第一加压构件116。
在接触状态的过程中,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在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上将显影凸起部71压向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因此,显影凸起部71和凸起插入槽133的前边缘接触,保证了在接触状态中显影盒32的精确定位。
在分离状态中,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在移除方向上可靠地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因此,在非成像操作中,显影盒32能在装配方向上向上游侧撤出。
而且,在装配显影盒32的过程中途,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起接触爪部125和显影凸起部71接触。因此,如果强力装配时,与凸起接触爪部125的接触能够缓和装配显影盒32的用力。因此,这就结构能够防止显影盒32和鼓盒31损坏。
而且,凸起接触爪部125设置在相对于显影凸起部71的装配方向的凸起接触部121下游侧的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因此,在接触状态中,处在凸起接触部121和凸起接触爪部125之间的显影凸起部71同时在装配方向上受到凸起接触部121和在移除方向上受到凸起接触爪部125的压力。因此,就可以调节在显影盒32装配方向上显影凸起部71上所受的压力,从而,保证了显影盒32的正确装配。
更具体地说,在接触/分离机构106中,在接触状态下,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不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接触。因此,第一驱动弹簧117的全部驱动力能施加到凸轮接触部122上,并且,在装配方向上施加到显影凸起部71的压力能够基于给第一驱动弹簧117预设的弹簧常数来调整。而且,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全部驱动力能施加到凸起接触爪部125上,并且,在移除方向上作用在显影凸起部71上的压力能够基于给第二驱动弹簧119预设的弹簧常数来调整。因此,凸起接触部121利用第一驱动弹簧117产生的预设压力在装配方向上可靠地向显影盒32加压,而凸起接触爪部125利用第二驱动弹簧119产生的预设压力在移除方向上可靠地向显影盒32加压。
结果,因为第二驱动弹簧119的弹簧常数设定得比第一驱动弹簧117小,在接触状态中,显影凸起部71能以在装配方向施加在显影盒32上的稳定而较轻的压力保持在凸起接触部121和凸起接触爪部125之间,从而保证了显影盒32处在正确的装配状态。
更具体地说,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凸轮120的分离表面132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但并不接触。这时,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将凸起接触部121推进到装配和移去路径中,这样凸起接触部121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同时,通过第二驱动弹簧119的驱动力在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的凸起接触爪部125弹性接纳被凸起接触部121加压的显影凸起部71。利用这种结构,第一驱动弹簧117和第二驱动弹簧119的驱动力使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以稳定的压力相互接触。
在非成像操作时,凸轮120的接触表面131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并且将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向下压。这时,凸起接触部121克服第一驱动弹簧117的驱动力从装配和移除路径上撤回,因此从显影凸起部71上分离,同时凸起接触爪部125用大于第二驱动弹簧119驱动力的压力在移除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从而方便了显影盒32的移除。
因此,通过转动凸轮120,分离表面132和接触表面131能选择性地定位在与凸轮接触部122和凸轮接触突出127相对的位置上。通过这样做,就可以在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上正确地推进和撤回凸起接触部121和凸起接触爪部125,从而在装配方向上稳定和调节显影凸起部71上的压力,方便显影盒32的移除。
通过这种方式,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能够在成像操作时保持接触,在非成像操作时保持分离。因为显影辊67和感光鼓42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保持接触,就可以延长这些元件的寿命。
在接触/分离机构106中,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都可转动地支撑在支撑轴123上,从而简化了结构,减少了所需部件的数量。
而且,支撑轴123设置在显影凸起部71在装配方向上从凸起接触部121在装配方向上向显影凸起部71加压的位置的下游。这种结构减少了第一加压构件116的转动量,能使整个装置更紧凑。
而且,第一加压构件116的凸起接触部121被形成为横向向内突出,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凸起接触爪部125被形成为横向向外突出,这样,凸起接触部121的上加压表面134和凸起接触爪部125的下侧加压表面135沿着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路径重叠。利用这种结构,上加压表面134和下侧加压表面135压靠显影凸起部71的位置在显影凸起部71的移动方向上重叠,从而保证了由凸起接触部121和凸起接触爪部125施加到显影凸起部71上的压力稳定。
当电动机138向由凸轮驱动齿轮136和中间齿轮137构成的齿轮系列输入驱动力时,成对的凸轮120在接触/分离机构106内同时转动。因此,同多个成对的第一加压构件116和成对的第二加压构件118相对应的多个成对的凸轮120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转动。结果,多个显影盒32能够通过第一加压构件116和第二加压构件118的正确操作可靠地装配和移除。
而且,如上所述,在图8中显示,滑动导板70向前向下突出的幅度大于颌口部69。因此,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时,在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上,滑动导板70比颌口部69向下突出得更深,离分隔板10的后表面33更近。因此,显影外壳64的滑动导板70和分隔板10的后表面33相接触,当显影盒32装配时沿着后表面33滑动。这就防止了颌口部69同分隔板10的后表面33接触。这种结构能够防止颌口部69的损坏,并且,能够可靠防止色粉从显影辊67的外周表面泄漏。
当显影盒32在显影容纳部14内装配在鼓盒31上,使得显影盒32能有选择性地在分离状态和接触状态之间切换时,为了确定显影盒32相对于鼓盒31的位置,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被适配入鼓外壳41的显影定位槽48中。而且,通过显影外壳64的底表面上的接触突出91与分隔板10的后表面33相接触,显影盒32相对于显影容纳部14的位置就被确定,如图24,25,26和27所示。具体地说,在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通过将鼓凸起56插入到鼓定位槽103的最深部,并且用限制弹簧105防止鼓凸起56从鼓定位槽103中分离,鼓盒31的鼓外壳41被定位在后侧,同时,通过使显影外壳64的底表面上的接触突出91与分隔板10的后表面33接触,显影盒32的显影外壳64被定位在前侧。通过这种方式,鼓盒31和显影盒32在前后方向互相相对的两侧进行定位,和利用鼓盒31和显影盒32中的一个去定位另一个时相比更少可能出现错误。因此,这种结构能够达到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更精确的定位。
在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因为配备感光鼓42的鼓盒31和配备色粉容纳腔65的显影盒32能单独相对于彩色激光打印机1装配和移除,所以鼓盒31和显影盒32能分别根据感光鼓42和色粉容纳腔65的寿命单独更换。
当鼓盒31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时,感光鼓42通过与接触点(图上没有显示)的连接而接地。在成像操作过程中,充电偏压施加在充电器62上。而且,在成像操作中,电动机138输入驱动力,驱动力通过齿轮(图上没有显示)的啮合旋转感光鼓42。
当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时进行与接触点(图上没有显示)的连接,使得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显影偏压能施加在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上。在成像操作的过程中,电动机138通过耦连器(图上没有显示)输入驱动力以旋转搅拌器73,提供辊66和显影辊67。
在成像操作过程中,容纳在如图1所示的各个处理部27的色粉容纳腔65中的每种颜色的色粉搅拌器73搅拌并被提供给提供辊66。当旋转时,提供辊66将色粉提供给显影辊67,此时,色粉在提供辊66和被施加显影偏压的显影辊67之间通过摩擦充以正电荷。
当显影辊67旋转时,提供到显影辊67表面上的色粉通过显影辊67和层厚调节片68之间,这样,层厚调节片68就能调节显影辊67表面上携带的色粉使其成为固定的薄层。
同时,充电偏压施加到鼓盒31中的充电器62上,使充电器62产生电晕放电,将均匀的正电荷施加到感光鼓42的表面上。当感光鼓42旋转时,感光鼓42的表面在扫描单元30发射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下曝光。对应于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扫描单元30在感光鼓42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当感光鼓42进一步旋转时,感光鼓42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与携带在显影辊67表面上充正电的色粉接触。旋转的显影辊67表面上的色粉提供到感光鼓42表面上的潜像上,也就是说,提供到感光鼓42表面上已经被激光束曝光因此具有比带正电荷的表面上的其它部分更低电位的曝光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反转显影的过程,静电潜像显影成可见的色粉图像,并且,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都携带在感光鼓42的表面上。
如图1所示,转印部28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馈入单元4的上方,并且在处理容纳部12的下方以前后方向延伸。转印部28包括驱动辊78,从动辊79,传送带80和转印辊81。驱动辊78设置在比容纳黄处理部27Y的处理容纳部12更靠前的位置。从动辊79设置在比容纳黑处理部27K的处理容纳部12更靠后的位置。
传送带80是一条环形带,它由诸如含有分散的诸如碳的带电颗粒的导电的聚碳酸酯或聚酰亚胺的合成树脂构成。传送带80绕着驱动辊78和从动辊79循环。当驱动辊78被驱动时,从动辊79随着驱动辊78的旋转而旋转,同时,传送带80在驱动辊78和从动辊79之间循环运动。在成像位置传送带80与每个处理部27中的感光鼓42相对和接触,并且在接触点与感光鼓42的表面在同一个方向上运动。
转印辊81设置在传送带80的里面与每个感光鼓42相对的位置上,传送带80被置于两者之间。转印辊81由金属辊轴被覆盖由诸如导电橡胶材料的弹性材料形成的辊体部分构成。转印辊81被可旋转地设置,使得转印辊81的表面在成像位置与传送带80在同一方向上移动。在转印操作时,转印偏压施加在转印辊81上。
如上所述,当驱动辊78被驱动且从动辊79从动时,传送带80围绕驱动辊78和从动辊79循环运动。当纸张3从馈入单元4中提供时,传送带80依次以向后的方向输送纸张3经过传送带80和处理部27的感光鼓42之间的每个成像位置。当传送带80输送纸张3时,携带在每个处理部27的感光鼓42上的色粉图像依次转印到纸张3上,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具体地说,在黄处理部27Y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黄色色粉图像最先转印到纸张3上。其次在品红处理部27M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品红色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并重叠在黄色色粉图像上。重复进行这个操作,转印和重叠在青绿处理部27C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青绿色色粉图像和在黑处理部27K内的感光鼓42表面上携带的黑色色粉图像,从而在纸张3上形成多种颜色的彩色图像。
为了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多色彩色图像,彩色激光打印机1被构成串联式装置,其中在每个处理部27中设置一套鼓盒31和显影盒32,且每种颜色一套。因此,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以和形成单色图像要求的速度大致相同的速度形成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而快速得到彩色图像。因此,本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能在保持结构紧凑的同时形成彩色图像。
定影部29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容纳黑处理部27K的处理容纳部12后方的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与在感光鼓42和传送带80之间的接触点处的成像位置对准。定影部29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3。
加热辊82由金属管构成,其表面涂布释放层。金属管容纳沿加热辊82的轴线延伸的卤素灯。卤素灯将加热辊82的表面加热至定影温度。加压辊83被设置成和加热辊82相面对以施加压力。
在色粉图像被转印至纸张3后,纸张3被传送至定影部29。定影部29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82和加压辊83之间时用热量将彩色图像固定到纸张3上。
排出单元6包括U形排出路径84,排出辊85和排出盘86。
排出路径84具有弯曲的U形且起到传送纸张3的路径的作用。排出路径84的上游端为排出路径84的下部且定位成与定影部29相邻用以在向后方向上馈入纸张3,而排出路径84的下游端为上部且定位成与排出盘86相邻用以向前排出纸张3。
排出辊85为一对靠近排出路径84的下游端设置的辊。排出盘86为形成在主体外壳2顶部的从前侧向后侧向下倾斜的表面。
在多色图像在定影部29被固定在纸张3上后,纸张3在向后方向被传送至排出路径84的上游端。U形排出路径84倒转纸张3的传送方向,排出辊85将纸张3向前排出到排出盘86上。
在上面所描述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拾取辊22拾取纸张3的向前方向和纸张3被传送经过成像位置的向后方向相反。进一步,纸张3被传送经过成像位置的向后方向和排出辊85排出纸张3的向前方向相反。这种结构使在为纸张3提供传输路径的同时使装置的结构紧凑。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鼓盒31和显影盒32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纸张3的厚度方向)倾斜地被装配在每个处理容纳部12的鼓容纳部13和显影容纳部14中。更具体地说,鼓盒31和显影盒32被装配在从顶部至底部向后倾斜的方向上。这种结构可提高装配和移除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可操作性。
在上面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多组鼓盒31和显影盒32在前后方向与多个扫描单元30交替地设置,从而达到可产生更为紧凑的装置的有效的排列。
在上面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中,鼓盒31上鼓外壳41的延伸部44被插入在各处理容纳部12的扫描单元30和显影盒32之间。然而,开口58被形成在延伸部44的中间板54上以容许扫描单元30向感光鼓42发射的激光束通过。因此,通过在扫描单元30和显影盒32之间插入延伸部44可保证有效率的结构排列,同时形成在延伸部44上的开口58可保证从扫描单元30向感光鼓42发射的激光束可靠地通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鼓盒31在正交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显影盒32厚。即,鼓盒31的厚度在鼓盒31的上下方向限定(图2)。由于保持器单元43在上下方向(厚度方向)形成得比延伸部44厚,鼓盒31的厚度根据保持器单元43的厚度来确定。显影盒32的厚度在显影盒32的上下方向限定(图8)。鼓盒31的厚度大于显影盒32的厚度。鼓盒31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中,装配的取向为,鼓盒31的前后方向(图2)沿着装配方向,鼓盒31的前侧(图2)在装配方向上相对于鼓盒31的后侧(图2)的下游侧。相似地,显影盒32被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中,装配的取向为,显影盒32的前后方向(图2)沿着装配方向,显影盒32的前侧(图8)在装配方向上相对于显影盒32的后侧(图8)的下游侧。在处理容纳部12中,鼓容纳部13和显影容纳部14沿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连续地设置,在正交于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互相相对于对方部分地移位。显影容纳部14相对于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设置在鼓容纳部13的上游,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鼓盒31厚,比鼓盒31和显影盒32一起被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时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加在一起的厚度薄。鼓容纳部13在厚度方向形成得比鼓盒31和显影盒32一起被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时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加在一起的厚度厚。
采用这种结构,即使显影容纳部14比鼓盒31和显影盒32一起被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时鼓盒31和显影盒32加在一起的厚度薄,首先通过比鼓盒31的厚度更宽的显影容纳部14仅插入鼓盒31,将鼓盒31装配到比鼓盒31和显影盒32被容纳在处理容纳部12时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加在一起的厚度宽的鼓容纳部13中,接着将比鼓盒31薄的显影盒32装配到显影容纳部14中,鼓盒31和显影盒32就可被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中。因此,这种结构设置可减少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能使装置更紧凑。
也就是说,鼓容纳部13被形成为在与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方向正交的厚度方向上比显影容纳部14宽。鼓容纳部13具有扩展区域19,这样鼓容纳部13比显影容纳部14更宽。当鼓盒31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时,鼓盒31具有设置在扩展区域19中的突出部43。处理容纳部12具有这样的形状,当突出部43位于扩展区域19中时该形状限制鼓盒31在装配方向上移动,但当突出部43在厚度方向上从扩展区域19移动相等于显影盒32厚度的距离时,该形状允许鼓盒31在装配方向上移动。
采用这种结构,当突出部43设置在扩展区域19上时,鼓盒31在处理容纳部12中装配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而当突出部43在厚度方向从扩展区域19移动相等于显影盒32厚度的距离时,鼓盒31的上述移动得到容许。因此,鼓盒31可通过首先将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插入然后将突出部43定位在扩展区域19上而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上。然后,显影盒32可被装配至显影容纳部14中。这样的结构可减少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所需要的空间,能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凑。
根据本实施例,鼓容纳部13限定容纳鼓盒31的鼓容纳区域15。显影容纳部14限定当鼓盒31被装配到鼓容纳部13或从鼓容纳部13中移除时允许鼓盒31通过并且在其中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区域16。扩大部35向显影容纳区域16扩展从而当鼓盒31带有显影盒32时在显影容纳区域16中限制鼓盒31通过,并在鼓盒31不带有显影盒3121时允许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区域16。
通过以这样的方式形成朝向显影容纳区域16的扩大部35,鼓盒31和显影盒32都可以被装配在处理容纳部12中,无需简单地分配用于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的额外空间。该过程可以这样完成,首先仅使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的显影容纳区域16,不受到来自扩大部35的干扰,然后将鼓盒31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中以使鼓盒31容纳在鼓容纳区域15之中,接着将显影盒32装配在显影容纳部14中以使其容纳在显影容纳区域16之中。特别地,这种结构可使不带有显影盒32的鼓盒31通过显影容纳部14,而用将要容纳显影盒32的显影容纳区域16来避开扩大部35。因此,可以减小用于鼓盒31和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所需的空间,能使整个装置更加紧凑。
在上面图22和图23中所描述的鼓轴锁定机构104中,接触轴112被设置在加压凸轮107上。通过使接触轴112接触侧壁45的底端,加压凸轮107可反抗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而转动。然而,如图33(a)所示,接触轴112可由可与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相接合或脱离的配合构件113代替。
在图33(a)中,与图22和23类似的部件和元件标以相同的标号以避免重复描述。如图33所示,配合构件113为具有大致U形的板。当鼓盒31被装配在鼓容纳部13且显影盒32在显影容纳部14中被装配至鼓盒31上或从鼓盒31上移除时,配合构件113与显影辊67的金属辊轴74相接合或相分离。配合构件113可转动地被支撑在宽度方向上从左侧板8和右侧板9的外表面向外突出的转动轴114上。采用这样的结构,配合构件113可在金属辊轴74被装配或被移除时向前转动或作相反的转动。
加压凸轮107的前侧的上边缘接触配合构件113。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不断驱动加压凸轮107使加压凸轮107在接触部110将鼓轴60推入接纳部102和加压凸轮107的上边缘将配合构件113推入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金属辊轴74的移除路径)的方向(图33(a)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以和金属辊轴74相接合,如图33(b)所示。
图33(a)显示了移除状态的显影盒32。当显影盒32被转换至此种状态时,金属辊轴74被撤回,使得配合构件113反抗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转动而从金属辊轴74的移动路径中撤出。在图33(a)中,配合构件113被保持在该撤回状态。
图33(b)显示了装配状态的显影盒32。这里,金属辊轴74与配合构件113相接合,使配合构件113转动(图33(b)中为逆时针方向)到显影盒32的装配路径中。此时,驱动弹簧108的驱动力使加压凸轮107转动以使接触部110关闭导引槽101并将鼓轴60压入接纳部102中,从而限制鼓轴60在接纳部102中移动。
在如图33(a)和33(b)所示的鼓轴锁定机构104中,加压凸轮107的接触部110向前进入和向后退出导引槽101即向前进入和向后退出和显影盒32的装配和移除相关联的鼓轴60的移动路径。因此这种结构保证了鼓盒31的可靠的装配和移除。
在上面所描述的接触/分离机构106中,第二驱动弹簧119被设置在第二加压构件118上。然而,第二加压构件118可如图34显示的那样构造。在这种结构中,第二加压构件118可转动地被支撑在支撑轴123上且具有保证转动限制爪部126总是下降而凸轮接触突出127总是上升的重心。这种结构不需要第二驱动弹簧119。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参考特定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本技术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来说明显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可在其中作出各种变化或修改。
例如,虽然优选实施例描述了将图像直接从感光鼓42转印至纸张3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1,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种类型的装置。例如,本实用新型可运用在将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暂时从感光构件上转印至中间转印构件上,然后再将整个多色图像转印至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型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本实用新型也可运用在单色打印机中。

Claims (33)

1.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包括:
框架;和
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具有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第一盒形成得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比第二盒厚,
框架具有在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盒的盒容纳部,
盒容纳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容纳部,它们沿着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连续地设置,并在厚度方向相互相对于对方被部分移位,
第二容纳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设置于第一容纳部的上游,并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第一盒厚,比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的第一和第二盒合在一起薄,
第一容纳部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比第一和第二盒被容纳在盒容纳部中时的第一和第二盒合在一起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容纳部限定在其中容纳第一盒的第一容纳区域;和
所述第二容纳部限定在其中容纳第二盒的第二容纳区域。
3.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包括:
框架;和
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具有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
框架具有在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盒的盒容纳部,
其中盒容纳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容纳部,它们沿着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连续地设置,并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相互相对于对方被部分移位,
第一容纳部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被设置在第二容纳部的下游,并且被形成得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盒的装配方向的厚度方向上比第二容纳部宽,
第一容纳部具有第一容纳部比第二容纳部宽出的扩展区域,
第一盒具有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时被设置在扩展区域中的突出部,
盒容纳部具有当突出部被定位在扩展区域时限制第一盒在装配方向上移动但是当突出部在厚度方向上移离扩展区域一个等于第二盒厚度的距离时允许第一盒在装配方向上移动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框架具有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盒容纳部时引导第一盒的导引部,
其中所述导引部包括:
在第一方向延伸并引导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的上游导引部;和
在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引导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从而允许突出部在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后进入扩展区域的下游导引部。
5.一种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包括:
框架;和
被可分离地装配在框架中并配备有在成像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处理构件的第一盒和第二盒,
所述框架包括:
限定在其中容纳第一盒的第一容纳区域的第一容纳部;
相对于装配第一盒的装配方向设置在第一容纳部上游的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限定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或者从第一容纳部移除时允许第一盒通过并在其中容纳第二盒的第二容纳区域;和
向第二容纳区域扩大、当第一盒带有第二盒时限制第一盒在第二容纳部中通过、当第一盒未带有第二盒时允许第一盒通过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的扩大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盒具有第一外壳,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
当第一盒未带有第二盒时在通过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后被容纳在第一容纳部的第一容纳区域中的主体;和
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时延伸到第二容纳部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容纳延伸部的延伸部容纳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和延伸部互相形成整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设置在被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一容纳部中的主体上的转动支撑部,
通过在第一容纳部支撑转动支撑部并围绕转动支撑部转动第一盒,所述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延伸部从第二容纳区域朝向延伸部容纳区域退回,以允许第二盒被容纳在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时限制第一盒转动的转动限制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框架进一步具有:
位于第二容纳部中在设置扩大部的侧面上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通过与延伸部接触来定位第一盒;和
位于第二容纳部中在与设置扩大部的一侧相对的侧面上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通过与第二盒接触来定位第二盒。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形成在面向扩大部的一侧上、并朝扩大部突出以在将第一盒装配在第一容纳部时防止第一外壳抵靠扩大部滑动的突出。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处理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的主体上的充电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突出设置在第一外壳的相对于第一盒的装配方向的充电器下游的主体上。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框架包括在第二容纳部中的轨道部,所述突出沿着所述轨道部滑动,和
其中通过使所述突出与轨道部接触,在扩大部和第一外壳之间形成间隔。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轨道部包括设置在第二容纳部中并在第一盒的装配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轨道部件,它们彼此面对,在扩大部的每一侧上有一个,
其中所述突出包括设置在第一外壳上与一对轨道部件分别对应的一对突出。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延伸部包括一对在第一盒的装配方向上延伸的延伸侧部,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延伸部被容纳在延伸部容纳区域中时,一对延伸侧部彼此相对,在扩大部上的每一侧上有一个,
其中每个延伸侧部包括设置在第一盒的安装方向上并加强对应的延伸侧部的加强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延伸部包括相对于第一容纳部方便装配和移除第一盒的保持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与一对延伸侧部的相对于第一盒装配方向的上游端连接的延伸端部,
其中所述保持部设置在延伸端部上。
1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处理构件包括感光构件和显影剂存储部,
所述感光构件设置在第一盒中,显影剂存储部设置在第二盒中。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确定所述充电器、感光构件和第二盒的相对位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处理构件包括设置在第二盒中的显影辊,
所述第一外壳基于显影辊的轴确定第二盒的位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具有设置在被可转动地支撑在第一容纳部中的主体上的转动支撑部,
其中通过在第一容纳部支撑转动支撑部并围绕转动支撑部转动第一盒,所述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延伸部从第二容纳区域朝向延伸部容纳区域退回,  以允许第二盒被容纳在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中,
其中所述感光构件设置在第一外壳的主体中,和
所述转动支撑部包括在第一外壳的主体中支撑感光构件的支撑轴。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包括在感光构件的纵向突出的轴,
所述框架在第一容纳部进一步包括:
接纳第一外壳的轴的接纳部;和
沿着相对于第一容纳部装配或移除第一盒时轴在其上移动的路径可撤回地设置的加压构件,所述加压构件向前进入轴的路径和从轴的路径撤回,并在第一盒被装配到第一容纳部时将轴压入接纳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与第一盒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或从第一容纳部移除相关联地向前进入轴的路径或从轴的路径撤回。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加压构件与第二盒装配在第一盒上或从第一盒移除相关联地向前进入轴的路径或从轴的路径撤回。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轴包括支撑感光构件的支撑轴。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处理构件包括显影辊,
所述第二盒包括:
第二外壳;
被设置在第二外壳中,一部分从第二外壳暴露的显影辊;
设置在第二外壳上,沿着显影辊的长度从其一侧面对从第二外壳中暴露的显影辊的外周表面的加压部,当第二盒被装配在第二容纳部时,所述一侧面对框架的定义第二容纳部的和扩大部相对的一侧的壁,所述加压部向显影辊的外周表面施压以防止显影剂泄漏;和
在装配方向比加压部进一步向下游突出、当第二盒被装配在第二容纳部时比加压部更靠近所述壁的滑动部,当第二盒被装配到第二容纳部时,滑动部接触壁并沿着壁滑动。
2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装配在框架中的曝光装置,
其中所述扩大部是曝光装置的一部分。
2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盒和第二盒形成一组,且为多种不同颜色的每种颜色各设置一组。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拾取并馈入记录媒介的馈入部;和
将记录媒介从框架排出的排出部,
其中所述多组第一和第二盒沿着用于传送记录媒介的传送路径设置在馈入部和排出部之间,
其中所述馈入部和排出部设置成使馈入部拾取记录媒介的拾取方向与多组第一和第二盒传送记录媒介通过用于相继成像的成像位置的传送方向相反;和
其中所述传送记录媒介通过成像位置的传送方向与排出部排出记录媒介的排出方向相反。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盒在相对于在成像装置中传送记录媒介的传送方向和垂直于传送方向的记录媒介的厚度方向倾斜的方向装配和移除。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成像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曝光装置,为多组第一和第二盒中的每一组设置一个,
其中所述曝光装置沿着传送记录媒介通过成像装置的传送方向与第一和第二盒组交替设置。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盒具有第一外壳,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
当第一盒不带有第二盒时通过第二容纳部的第二容纳区域后被容纳在第一容纳部的第一容纳区域中的主体;和
当第一盒被装配在第一容纳部中时延伸到第二容纳部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第二容纳部具有容纳延伸部的延伸部容纳区域,
所述第一外壳的延伸部被插入每个曝光装置和每个第二盒之间,
所述延伸部具有允许曝光装置朝感光构件发射的激光束通过的开口。
CNU2005201057766U 2004-10-19 2005-10-19 成像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924592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4693A JP4292479B2 (ja) 2004-10-19 2004-10-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04693 2004-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24592Y true CN2924592Y (zh) 2007-07-18

Family

ID=3617810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41281A Active CN100498590C (zh) 2004-10-19 2005-10-18 成像装置
CNU2005201057766U Expired - Lifetime CN2924592Y (zh) 2004-10-19 2005-10-19 成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41281A Active CN100498590C (zh) 2004-10-19 2005-10-18 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565093B2 (zh)
EP (1) EP1681601B1 (zh)
JP (1) JP4292479B2 (zh)
CN (2) CN100498590C (zh)
AT (1) ATE403891T1 (zh)
DE (1) DE602005008700D1 (zh)
HK (1) HK10841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65093B2 (en) 2004-10-19 2009-07-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cartridge-accommodating section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63742A (ja) * 2005-12-13 2007-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23484B2 (ja) * 2005-12-13 2012-09-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40326B2 (ja) * 2005-12-27 2009-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8078083B2 (en) 2006-04-18 2011-12-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developing unit is easily detachable to photosensitive member unit
JP4928226B2 (ja) * 2006-11-07 2012-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9390B2 (ja) * 2007-02-02 2012-10-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19085B2 (ja) 2007-12-28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6731B2 (ja) 2008-07-25 2011-06-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569978B1 (ja) * 2009-03-23 2010-10-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891199B2 (ja) * 2013-04-19 2016-03-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90787B2 (ja) * 2014-09-09 2017-08-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WO2017201724A1 (en) 2016-05-27 2017-11-30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System for balancing center of gravity of a zoom lens
CN109725520B (zh) * 2019-01-14 2024-03-12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及其处理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27414T2 (de) 1993-01-26 2002-04-18 Sharp Kk Bilderzeugungsgerät
JP2895335B2 (ja) 1993-01-26 1999-05-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0671667A3 (en) 1994-03-11 1999-02-03 Konica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981014A (ja) 1995-09-11 1997-03-28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752133A (en) 1994-06-24 1998-05-12 Konica Corporation Electrophotographic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age exposure means inside of photoreceptor drum
JP3427282B2 (ja) 1995-09-08 2003-07-14 コ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102997B2 (ja) * 1994-09-28 2000-10-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171324A (ja) 1994-12-20 1996-07-02 Fujitsu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H09325622A (ja) 1996-06-05 1997-12-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737349B2 (ja) 1999-02-26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956526B2 (ja) 1999-03-19 2007-08-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330410B1 (en) 1999-02-26 2001-12-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hotosensitive member cartridge
JP2001022149A (ja) 2000-01-01 2001-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EP1191409A3 (en) 2000-09-26 2004-01-2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50650B2 (ja) 2000-09-26 2006-1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90379A (ja) * 2001-03-22 2002-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4161246B2 (ja) * 2001-05-18 2008-10-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331525A3 (en) * 2002-01-25 2004-06-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nd maintenance workability
JP4025642B2 (ja) 2002-01-25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0727A (ja) 2002-11-20 2004-06-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212767B2 (en) 2002-08-09 2007-05-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removably mounted thereto
JP2004109455A (ja) 2002-09-18 2004-04-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3871265B2 (ja) 2002-12-27 2007-0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51929B2 (ja) 2003-02-06 2007-08-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292479B2 (ja) 2004-10-19 2009-07-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65093B2 (en) 2004-10-19 2009-07-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cartridge-accommodating s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81601A2 (en) 2006-07-19
HK1084192A1 (en) 2006-07-21
EP1681601B1 (en) 2008-08-06
DE602005008700D1 (de) 2008-09-18
CN1763663A (zh) 2006-04-26
CN100498590C (zh) 2009-06-10
JP2006119219A (ja) 2006-05-11
ATE403891T1 (de) 2008-08-15
US7565093B2 (en) 2009-07-21
US20060083545A1 (en) 2006-04-20
EP1681601A3 (en) 2006-08-02
JP4292479B2 (ja) 2009-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924592Y (zh) 成像装置
CN100428084C (zh) 成像设备
CN100472345C (zh) 成像装置和带单元
CN2938175Y (zh) 成像装置和盒
CN100592223C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和显影剂盒
EP1653296B1 (en) Image-forming device with a drive means for process cartridges
EP0827048B1 (en)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KR100690485B1 (ko) 프로세스 카트리지 및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1754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body-side contacts and unit-side contacts
EP0827050B1 (en)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555238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angularly shifted belt unit
CN102854768B (zh) 具有鼓支撑构件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17034A (zh) 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CN102200728A (zh) 显影盒
EP0833233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511032C (zh) 成像装置
US2024008585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228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unit detachably attachable thereto
EP0833234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42170C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2236301B (zh)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US7010244B2 (en) 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having photosensitive drum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CN100511008C (zh) 成像装置中的处理盒
AU736223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6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61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