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8888B -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28888B CN101728888B CN200910205598.7A CN200910205598A CN101728888B CN 101728888 B CN101728888 B CN 101728888B CN 200910205598 A CN200910205598 A CN 200910205598A CN 101728888 B CN101728888 B CN 1017288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ip
- coil
- vertical
- metal wire
- pa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6 varni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包括:线圈(1、1u、1v、1w),由沿周向布置以形成环形的多个金属线段(10)构成,各金属线段(10)包括由弯曲成弧形的导电线材制成的弧形主体部(11)、形成于主体部(11)的两个端部的凸部(12)、以及分别形成于凸部(12)的端部的竖部(13);内夹(2),在内夹(2)的外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一保持部(2u、2v、2w);以及,外夹(3),在外夹(3)的内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二保持部(3u、3v、3w)。使内夹(2)与外夹(3)互相连接,以将线圈(1、1u、1v、1w)保持在第一保持部(2u、2v、2w)与第二保持部(3u、3v、3w)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wiringcomponent)。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用于连接三相电机的多个励磁线圈。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已知多种具有不同结构的配线部件,用于连接多个励磁线圈,例如,混合动力车等的电动机的电机线圈。例如,JP3701639B2披露了一种引线框(lead frame)和使用该引线框的配电部件(power distribution component),旨在减少生产时的材料损耗和由于热膨胀所致的扭曲。根据电机的一种配线部件,其具有用于连接同相电机线圈的引线框,引线框由涂敷有绝缘材料的至少一个线状导体制成,以将其整体形成为大致环状。将引线框折弯以形成端子部,端子部沿引线框的径向向里方向凸出,以将其与各电机线圈的绕组端连接。为U相、V相、以及W相设置这种引线框,并将引线框布置成在轴向交叠。此外,借助于局部布置的固定装置,在引线框互相交叠的状态下整体固定引线框。
JP3430839B2披露了一种定子的连接结构,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内转子式定子的转动连接结构,在多个定子的齿部基底上围绕定子缠绕线圈绕组。根据此定子,在多个定子铁芯的基底上围绕定子缠绕线圈绕组,定子的连接结构包括:同相线圈绕组,缠绕在多个定子齿部的基底上;电导体,由涂敷有绝缘材料并经折弯处理形成的电线制成;端板,布置于线圈绕组处,并具有槽部用于引导导体;以及,连接端子。此外,电导体包括连接部,连接部沿径向向外方向自端板凸出。连接部布置成与各线圈绕组的端部平行,使得连接部与各线圈绕组的端部经由连接端子互相连接。
根据JP3701639B2中披露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端子部由线状导体制成以与引线框整体形成,并将端子部与各电机线圈的绕组端相连接,端子部经折弯处理形成。然而,为了与引线框整体形成端子部,折弯处理可能比较复杂。此外,因为拼合架单独形成,需要形成为不同形状的线状导体,以形成供电部。根据JP3701639B2,各拼合架的两端沿径向向里方向折弯,以在相邻拼合架之间布置线圈金属线的端部,从而将线圈相互连接起来。然而,由于在生产时可能产生的变化、以及装配时可能出现的未对准,可能难以将线圈金属线适当布置在拼合架之间。此外,取决于相位,集电环与对应线圈相连接的位置沿轴向移置,所以,连接可能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根据JP3430839B2中披露的连接结构,电导体自端板的中间侧延伸至外侧,此外,电导体沿径向向外方向自端板凸出。所以,可能使连接结构的尺寸沿径向增大,据此,缩小尺寸可能比较困难。根据JP3701639B2或JP3430839B2,用于保持线圈金属线和电导体的端板等固定装置,或者数量较多,或者尺寸较大。据此,制造、装配、布线等可能会存在困难。
对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而言存在一种需求,其制造、装配和布线都比较容易,并且减小其在径向的尺寸。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包括:线圈,由沿周向布置以形成环形的多个金属线段构成,各金属线段包括弧形主体部(由弯曲成弧形的导电线材制成)、凸部(以沿径向弯曲主体部的两个端部的方式形成在主体部的两个端部)、以及竖部(在凸部以大于导电线材直径的长度沿径向凸出的位置处,以弯曲各凸部的一个端部的方式,分别形成在凸部端部),使得竖部相对于包括主体部的平面沿竖向凸出;内夹,在内夹的外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一保持部;以及,外夹,在外夹的内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二保持部。使内夹与外夹互相连接,以将线圈保持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
据此,多个金属线段沿周向布置以形成环形线圈。当内夹与外夹互相连接时,将线圈保持在第一保持部与第二保持部之间。所以,不再需要复杂的折弯处理,并且能容易借助于简单折弯模具形成金属线段。多个这样的金属线段沿周向布置以形成大致环形的线圈,并将线圈可靠保持在内夹的第一保持部与外夹的第二保持部之间。此外,对于制造配线部件而言,只需要较低的成本。另外,只有凸部和竖部延伸于圆筒形线圈的外周面之外。所以,只需要较小的空间,而除凸部和竖部之外的部分所形成的间距部,则可以用来布置固定螺栓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内夹的多个第一保持部是形成在内夹的外周面处的多个槽部,外夹的多个第二保持部则是形成在外夹的内周面处的多个凸部。将内夹与外夹互相连接,使得外夹的多个凸部与内夹的多个保持部相接合,以将线圈保持在其间。
据此,内夹的多个第一保持部由多个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第三槽部构成,而外夹的多个第二保持部则由多个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构成。所以,内夹和外夹易于互相连接,并将线圈可靠保持在多个第一槽部、第二槽部和第三槽部与多个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沿金属线段的周向,在相邻金属线段互相接触之处,将竖部的延伸长度设定为根据金属线段固定于内夹的多个槽部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当线圈固定于内夹时,相对于在轴向布置成最靠近于竖部一侧、且包括线圈的金属线段的主体部的平面,将竖部设定为具有相同高度。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相邻金属线段互相接触处各竖部的延伸长度,设定为预定长度或更长,以及,将各竖部切至预定长度,使得线圈固定于内夹时,相对于在轴向布置成最靠近于竖部一侧、且包括线圈的金属线段的平面,竖部形成为具有相同高度。
据此,金属线段只在其竖部的延伸长度方面相互不同。所以,可以只将竖部的切除长度设定为不同,结果,容易制造金属线段。可选择地,金属线段可以形成为具有相同的形状,而不需要的部分则可以后续切除。结果,容易制造金属线段。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线圈周向上相邻金属线段互相接触之处,相对于竖部,内夹沿其径向形成有自线圈的内侧延伸至线圈的外侧的一对第三保持部,以及,外夹沿其径向形成有自线圈内侧延伸至线圈外侧的夹持部,以沿线圈的周向从其两侧夹持成对的第三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夹持部是一对竖壁部,相对于包括金属线段的主体部的平面沿竖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进一步包括多个端子,各端子包括:连接部,在相邻金属线段沿其周向互相接触之处电连接竖部;以及,至少一个延伸部,沿线圈的径向自连接部延伸。借助于端子,使竖部互相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延伸部是线圈端子,沿线圈的径向向里方向延伸,以使其与线圈部件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延伸部是外端子,沿线圈的径向向外方向延伸,以使其与外部部件电连接。
据此,内夹和外夹容易用树脂模塑制造。此外,当借助于多个端子使金属线段的竖部互相连接时,容易可靠地使端子与线圈互相电连接,并且可以消除连接金属线段时可能出现的未对准或错位。此外,端子的延伸部可以作为线圈端子,用于电连接端子与线圈部件,或者作为外端子,用于电连接端子与外部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外夹包括:外周壁部,在俯视图中观察时,外周壁部与成对的竖壁部一起,形成朝外夹的径向向里方向开口的U形;以及,通孔,形成在外周壁部处,外端子可插入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包括多个端子,各端子包括连接部,在相邻金属线段沿其周向互相接触之处,连接部与竖部电连接。用于保持竖部的保持部形成在内夹和外夹的至少一个之中。
据此,外端子可以插入通孔。所以,容易建立与外部部件的电连接。此外,第四保持部用于保持竖部。所以,竖部能得到可靠保持。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在成对的第三保持部的表面处,形成一对突起,自延伸部的两侧凸出。
据此,借助于一对突起可靠保持各线圈端子。结果,能够容易并可靠地进行装配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内夹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其中通过将内夹在其周向进行分割所形成的多个第一部件,连接起来以形成圆筒形,以及,外夹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其中将外夹在其周向进行分割所形成的多个第二部件,连接起来以形成圆筒形。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将内夹和外夹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多个弧形段互相连接形成环形的方式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将内夹和外夹分别以使多个弧形段互相连接形成环形的方式构造,并且布置弧形段,使得外夹的弧形段盖住内夹的弧形段的结合部。附图说明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以及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将更为明了,其中:图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配线部件的局部装配体的放大轴测图;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金属线段的轴测图;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金属线段的正视图;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金属线段的俯视图;图5是图示从其径向外侧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内夹段的轴测图;图6是图示从其径向里侧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内夹段的轴测图;图7是图示从其径向外侧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夹段的轴测图;图8是图示从外夹的径向外侧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夹段的轴测图;图9是图示从外夹的径向里侧方向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夹段的轴测图;图10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局部装配体的正视图,其中多个金属线段安装至内夹;图1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局部装配体的轴测图,其中以线圈保持在内夹与外夹之间的方式连接线圈;图12是图示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的整体结构的轴测图;图1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连接内夹段与外夹段之前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连接内夹段与外夹段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内夹段的角度关系的仰视图;图16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内夹段的角度关系的俯视图;图17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夹段的角度关系的俯视图;以及图18是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外夹段的角度关系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的实施方式。图12是图示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的整体结构的轴测图。部件和局部装配体示于图1至图11中。部件包括多个大致环形的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根据本实施方式设置三个线圈)、大致圆筒形内夹2、以及大致圆筒形外夹3。线圈1u、1v、1w由导电线材制成。内夹2在其外周面形成有环形的第一槽部2u、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第一保持部),以分别保持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外夹3在其内周面形成有环形的第一凸部3u、第二凸部3v和第三凸部3w(第二保持部),以分别保持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当外夹3的第一凸部3u、第二凸部3v和第三凸部3w与内夹2相对应的第一槽部2u、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相接合时,将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分别保持在第一槽部2u、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与第一凸部3u、第二凸部3v和第三凸部3w之间,藉此,构成配线部件的装配体。下面说明各配线部件。
各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下文称为“线圈1”)由多个金属线段(wire segment)10(参见图2至图10)构成,多个金属线段10布置形成大致环形。各金属线段10形成有弧形主体部11、凸部12、12和竖部13、13。例如,将漆包线(导电线材)弯曲成弧形以形成主体部11。主体部11的两个端部沿线圈1的径向(图4中径向外侧方向)弯曲以形成凸部12、12。此外,在凸部12、12以大于线材直径(d)的长度沿线圈1的径向凸出的位置处,使各凸部12、12的一个端部相对于包括主体部11的平面沿竖直方向弯曲,从而形成竖部13、13。
内夹2由多个树脂制成的内夹段20(第一零件,弧形段)(参见图5和图6)构成,多个内夹段20布置成互相连接以形成大致圆筒形。各内夹段20在其外周面形成有第一槽部20u、第二槽部20v和第三槽部20w。此外,在各内夹段20处形成多对第三保持部23、23。在线圈1的周向上相邻金属线段10互相接触之处,相对于竖部13、13,第三保持部23、23沿线圈1的径向自其内侧延伸至外侧。下文再说明突起24和接合部25。
外夹3由多个树脂制成的外夹段30(第二零件,弧形段)(参见图7至图9)构成,多个外夹段30布置成互相连接以形成大致圆筒形。如图9所示,各外夹段30在其内周面形成有第一凸部30u、第二凸部30v和第三凸部30w。此外,在各外夹段30处形成多对竖壁部(夹持部)33、33。在线圈1的周向上相邻金属线段10互相接触之处,相对于竖部13、13,竖壁部33、33沿线圈1的径向自外侧延伸至内侧,以沿线圈1的周向从其两侧夹持对应的成对第三保持部23、23。此外,相对于包括金属线段10的主体部11的平面,竖壁部33、33沿大致竖向延伸。
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第一线圈1u,使得多个金属线段10接合进内夹2的第一槽部2u以使其形成环形。类似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使得多个金属线段10接合进内夹2的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以使其形成环形。如上所述(参见图4),在凸部12以大于线材直径(d)的长度沿线圈1的径向凸出的位置处,使凸部(12)的端部弯曲,并因此形成竖部13。所以,当如图1所示形成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时,竖部13不接触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的外周面,且竖部13的厚度设定为最小。此外,竖部13在金属线段10的轴向延伸。所以,在电连接时易于除去漆层。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相邻金属线段10沿其周向互相接触之处,将竖部13、13在竖向的延伸长度,设定为根据金属线段10固定于内夹2的第一槽部2u、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的位置不同而变化。换而言之,如图10所示,当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固定于内夹2时,相对于包括线圈1(图1中的第一线圈1u)的金属线段10的主体部11的平面(该平面沿线圈1的轴向布置成最靠近竖部13侧),将竖部13设定为具有相同高度。
可选择地,在相邻金属线段10互相接触之处,竖部13、13的延伸长度,也可以设定为预定长度或更长(例如,图10中所示的预定长度D或更长)。这样,各竖部13、13可以切至预定长度(D),从而,当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固定于内夹2时,相对于包括线圈1(图1中的第一线圈1u)的金属线段10的主体部11的平面(其布置成在线圈1的轴向上最靠近于竖部13侧),竖部13、13形成为具有相同高度。
此外,如图1所示,多个端子40固定至各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各端子40包括:连接部41,用于电连接相邻竖部13、13与端子40;以及线圈端子(延伸部)42,自连接部41沿线圈1的径向延伸。对线圈1的端部与连接部41进行铆接、熔接、焊接等,以使其电连接。线圈端子42沿线圈1的径向向里方向延伸,以使其与线圈部件(电机线圈)电连接。因此,借助于端子40的连接部41,使金属线段10互相连接,同时借助于线圈端子42使金属线段10与线圈部件相连接。所以,即使金属线段10之间可能出现未对准,借助于端子40的连接部41也能消除未对准。
此外,如图7所示,三个端子40分别包括外端子(延伸部)43,沿线圈1的径向向外方向延伸,以使其与外部部件电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外端子43与端子40整体形成。可选择地,外端子43可以单独形成。如图1所示,只有端子40的连接部41(也就是,金属线段10的凸部12和竖部13)比由第一线圈1u、第二线圈1v和第三线圈1w形成的圆筒形状的外周更向外延伸。所以,只需要较少的空间。据此,除金属线段10的凸部12和竖部13的位置之外的部分所形成的间距部,可以用来布置固定螺栓等。
关于上述外夹3和端子40,如图7所示,各外夹段30包括外周壁部34和一对竖壁部33、33。将各成对的竖壁部33、33和各外周壁部34布置为形成大致U形,在俯视图中观察时,开口朝向外夹段30的径向向里方向。可选择地,如图8和图9所示,各外夹段30可以单独形成为大致U形,由各成对的竖壁部33、33和各外周壁部34形成。此外,在外周壁部34处形成通孔35,将各外端子43插入通孔35。此外,在各外周壁部34的内表面处形成第四保持部36(参见图9),使其位于通孔35附近。第四保持部36用于压配合竖部13。
关于端子40,如图5和图6所示,在各成对的第三保持部23、23的表面处形成各成对的突起24、24,使其自各线圈端子42的两侧凸出。端子40的各线圈端子42分别布置在各成对的突起24、24之间。如图11所示,当以线圈1保持在内夹2与外夹3之间的方式连接线圈1时,如图12所示,这样构成了配线部件的装配体。根据图12,内夹2整体形成以形成环形,并且外夹3整体形成以形成环形。然而,如图5至图9中所示,将内夹2沿其周向进行分割所形成的内夹段20,可以布置成圆筒形以形成内夹2。类似地,将外夹3沿其周向进行分割所形成的外夹段30,也可以布置成圆筒形以形成外夹3。以这样一种方式,减小了用于树脂模塑的模具,并因此降低了所需成本。下文说明适合于树脂模塑的各内夹段20的形状和各外夹段30的形状。
图13和图14图示内夹段20与外夹段30连接前后的状态。将多个弧形内夹段20互相连接以形成环形,并将多个弧形外夹段30互相连接以形成环形。外夹段30布置成盖住相邻内夹段20互相连接处的内夹段20的结合部。各内夹段20在其两个端部整体形成有接合部25。接合部25的结构示于图5和图6中。更具体地,各内夹段20在其周向的一端形成有凸出,而其另一端则形成有凹进。借助其凸出与凹进之间的接合,使沿周向彼此相邻的内夹段20互相连接。此外,各外夹段30可以形成有类似的接合部以使其互相连接。
这样,经由接合部25使内夹段20互相连接以形成内夹2的圆筒形局部装配体。所以,多个金属线段10能容易地固定于内夹2,并能将环形线圈1保持在对应的第一槽部2u、第二槽部2v和第三槽部2w(例如,第一槽部2u)处。因此,使线圈1固定至内夹2的局部装配体,继而构成图1中所示的局部装配体。接着,将多个外夹段30连接至局部装配体,并构成图12所示的配线部件的局部装配体。
当各内夹段20形成为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形状时,可易于使用小尺寸模具形成内夹段20。此外,可易于构造内夹2的圆筒形局部装配体。类似地,当各外夹段30形成为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形状时,可易于使用小尺寸模具形成外夹段30。关于图15至图18,假定电机线圈的数量为N,角度θ设定为满足等式:θ=360°/N。此外,图15至图18所示的角度基于角度δ或角度γ设定,各角度适合于在树脂模塑时拆除模具。此外,设定内夹段20的连接数量为m(例如,m=3),以及,外夹段30的连接数量为m(例如,m=3),将角度δ设定为满足等式:δ=θ×(m-1),而角度γ则设定为满足等式:γ=θ×m/2。
Claims (15)
1.一种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包括:
线圈(1、1u、1v、1w),由多个金属线段(10)构成,所述多个金属线段(10)沿周向布置以形成环形,各所述金属线段(10)包括:弧形主体部(11),由弯曲成弧形的导电线材制成;凸部(12),以沿径向弯曲所述主体部(11)的两个端部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主体部(11)的两个端部;以及,竖部(13),在所述凸部(12)以大于导电线材直径(d)的长度沿径向凸出的位置处,以弯曲各所述凸部(12)的一个端部的方式,使所述竖部(13)分别形成在所述凸部(12)的端部,并使得所述竖部(13)相对于包括所述主体部(11)的平面沿竖向凸出;
内夹(2),在所述内夹(2)的外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一保持部(2u、2v、2w);以及
外夹(3),在所述外夹(3)的内周面处形成有多个第二保持部(3u、3v、3w),其中:
使所述内夹(2)与所述外夹(3)互相连接,以将所述线圈(1、1u、1v、1w)保持在所述第一保持部(2u、2v、2w)与所述第二保持部(3u、3v、3w)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内夹(2)的多个第一保持部(2u、2v、2w)是形成在所述内夹(2)的外周面处的多个槽部(2u、2v、2w),
所述外夹(3)的多个第二保持部(3u、3v、3w)是形成在所述外夹(3)的内周面处的多个凸部(3u、3v、3w),以及其中:将所述内夹(2)与所述外夹(3)互相连接,使得所述外夹(3)的多个凸部(3u、3v、3w)与所述内夹(2)的多个保持部(2u、2v、2w)相接合,以将所述线圈(1、1u、1v、1w)保持在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沿所述金属线段(10)的周向,在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段(10)互相接触之处,将所述竖部(13)的延伸长度,设定为根据所述金属线段(10)固定于所述内夹(2)的多个槽部((2u、2v、2w))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以及其中:
当所述线圈(1、1u、1v、1w)固定于所述内夹(2)时,相对于沿轴向布置成最靠近于所述竖部(13)一侧、且包括所述线圈(1、1u、1v、1w)的金属线段(10)的主体部(11)的平面,将所述竖部(13)设定为具有相同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在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段(10)相互接触之处,将各所述竖部(13)的延伸长度,设定为预定长度(D)或更长,以及,
将各所述竖部(13)切至具有所述预定长度(D),使得所述线圈(1、1u、1v、1w)固定于所述内夹(2)时,相对于沿轴向布置成最靠近于所述竖部(13)一侧、且包括所述线圈(1、1u、1v、1w)的金属线段(10)的平面,将所述竖部(13)形成为具有相同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沿所述线圈(1、1u、1v、1w)的周向,在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段(10)互相接触之处,相对于所述竖部(13),所述内夹(2)在其径向形成有自所述线圈(1、1u、1v、1w)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线圈(1、1u、1v、1w)的外侧的成对的第三保持部(23),以及
所述外夹(3)沿其径向形成有自所述线圈(1、1u、1v、1w)的内侧延伸至所述线圈(1、1u、1v、1w)外侧的夹持部(33),以沿所述线圈(1、1u、1v、1w)的周向从两侧夹持所述成对的第三保持部(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夹持部(33)是成对的竖壁部(33),其相对于包括所述金属线段(10)的主体部(11)的平面在竖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进一步包括:
多个端子(40),各所述端子(40)包括:连接部(41),在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段(10)沿其周向互相接触之处,所述连接部(41)电连接所述竖部(13);以及,至少一个延伸部(42、43),沿所述线圈(1、1u、1v、1w)的径向自所述连接部(41)延伸,其中:
借助于所述端子(40),使所述竖部(13)互相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延伸部(42、43)是线圈端子(42),沿所述线圈(1、1u、1v、1w)的径向向里方向延伸,以与线圈部件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延伸部(42、43)是外端子(43),沿所述线圈(1、1u、1v、1w)的径向向外方向延伸,以与外部部件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外夹(3)包括:外周壁部(34),在俯视图中观察时,所述外周壁部(34)与所述成对的竖壁部(33)一起,形成朝所述外夹(3)的径向向里方向开口的U形,以及
通孔(35),形成在所述外周壁部(34)处,所述外端子(43)插入所述通孔(35)。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进一步包括:
多个端子(40),各所述端子(40)包括连接部(41),在相邻的所述金属线段(10)沿其周向互相接触之处,所述连接部(41)电连接所述竖部(13),其中:
用于保持所述竖部(13)的保持部(23、36),形成在所述内夹(2)和所述外夹(3)中的至少一个处。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在所述成对的第三保持部(23)的表面处,形成一对突起(24),自所述延伸部(42、43)的两侧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内夹(2)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其中将所述内夹(2)沿其周向进行分割,形成多个第一部件(20),将该多个第一部件(20)连接起来以形成圆筒形,以及
所述外夹(3)以这样一种方式构造,其中将所述外夹(3)沿其周向进行分割,形成多个第二部件(30),将该多个第二部件(30)连接起来以形成圆筒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将所述内夹(2)和所述外夹(3)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多个弧形段(20、30)互相连接形成环形的方式构造。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其中:
将所述内夹(2)和所述外夹(3)分别以使多个弧形段(20、30)互相连接形成环形的方式构造,并且布置所述弧形段(20、30),使得所述外夹(3)的弧形段(30)盖住所述内夹(2)的弧形段(20)的结合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280668 | 2008-10-31 | ||
JP2008280668A JP5282527B2 (ja) | 2008-10-31 | 2008-10-31 | モータコイルの配線部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28888A CN101728888A (zh) | 2010-06-09 |
CN101728888B true CN101728888B (zh) | 2014-08-06 |
Family
ID=41665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0559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28888B (zh) | 2008-10-31 | 2009-10-30 |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08088B2 (zh) |
EP (1) | EP2182614B1 (zh) |
JP (1) | JP5282527B2 (zh) |
CN (1) | CN1017288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05326A (ja) * | 2010-06-21 | 2012-01-05 | Aisin Seiki Co Ltd | 車両用回転電機の配線部品 |
EP2413478B1 (en) * | 2010-07-27 | 2017-11-22 |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 Phase ring assembly |
US8362666B2 (en) * | 2010-08-05 | 2013-01-29 | Remy Technologies, L.L.C. | Phase lead connection for parallel path electric machine |
JP5672193B2 (ja) * | 2011-08-08 | 2015-02-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US9362806B2 (en) | 2011-09-27 | 2016-06-0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Bus bar modul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
JP5751140B2 (ja) * | 2011-11-10 | 2015-07-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 |
JP5991172B2 (ja) * | 2012-06-07 | 2016-09-14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JP6459301B2 (ja) * | 2014-08-25 | 2019-01-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DE102014221188A1 (de) * | 2014-10-20 | 2016-04-2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chaltringanordn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
JP5928918B2 (ja) * | 2014-10-22 | 2016-06-0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集中配電部材 |
JP6592285B2 (ja) * | 2015-06-18 | 2019-10-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給電リング |
JP6668671B2 (ja) * | 2015-10-14 | 2020-03-18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
DE102016205633A1 (de) * | 2016-04-05 | 2017-10-05 | Robert Bosch Gmbh | Kontakteinrichtung für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JP6674847B2 (ja) * | 2016-06-02 | 2020-04-01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組立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 |
JP6918513B2 (ja) * | 2017-02-15 | 2021-08-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および導線固定具 |
US11283323B2 (en) | 2019-02-28 | 2022-03-2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lf-fixturing jumper bridge for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
US11545866B2 (en) * | 2020-12-28 | 2023-01-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tator for electric machine with multi-part conductor assembly |
CN113381546B (zh) * | 2021-06-29 | 2024-05-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定子接线组件、定子组件和电机 |
DE102021208721A1 (de) | 2021-08-10 | 2023-02-16 |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Elektromotor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4054A (zh) * | 2000-09-12 | 2002-04-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JP2004080962A (ja) * | 2002-08-21 | 2004-03-11 | Hitachi Cable Ltd | 配電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045903A (ja) * | 2003-07-28 | 2005-02-17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及び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
CN1992468A (zh) * | 2005-12-28 | 2007-07-04 |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 电动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192Y2 (ja) * | 1988-05-26 | 1996-01-29 | 株式会社テック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JPH05300687A (ja) * | 1992-04-16 | 1993-11-12 | Seiko Epson Corp |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3430839B2 (ja) | 1997-03-03 | 2003-07-2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固定子の結線構造 |
JP3701639B2 (ja) * | 2002-08-29 | 2005-10-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配電部品 |
DE10261611A1 (de) * | 2002-12-27 | 2004-07-08 | Robert Bosch Gmbh | Verschaltelement für eine Wicklung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JP4244008B2 (ja) * | 2003-11-20 | 2009-03-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モータ用集中配電部材 |
JP4654061B2 (ja) * | 2005-03-30 | 2011-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7259523A (ja) * | 2006-03-20 | 2007-10-0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およびインシュレータ |
JP4758798B2 (ja) * | 2006-03-24 | 2011-08-31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ステ―タ用バスバ結合ユニット |
JP2007295698A (ja) * | 2006-04-24 | 2007-11-08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08061345A (ja) * | 2006-08-30 | 2008-03-13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モータ用集中配電部材 |
-
2008
- 2008-10-31 JP JP2008280668A patent/JP528252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0-28 EP EP09174306.2A patent/EP218261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9-10-30 US US12/609,245 patent/US850808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10-30 CN CN200910205598.7A patent/CN10172888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4054A (zh) * | 2000-09-12 | 2002-04-1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JP2004080962A (ja) * | 2002-08-21 | 2004-03-11 | Hitachi Cable Ltd | 配電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5045903A (ja) * | 2003-07-28 | 2005-02-17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及び車両用薄型ブラシモータの集中配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
CN1992468A (zh) * | 2005-12-28 | 2007-07-04 |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 电动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08088B2 (en) | 2013-08-13 |
JP5282527B2 (ja) | 2013-09-04 |
EP2182614A3 (en) | 2011-11-23 |
EP2182614B1 (en) | 2018-06-20 |
CN101728888A (zh) | 2010-06-09 |
JP2010110140A (ja) | 2010-05-13 |
US20100109456A1 (en) | 2010-05-06 |
EP2182614A2 (en) | 2010-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28888B (zh) | 用于电机线圈的配线部件 | |
CN104335456B (zh)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05027392B (zh) | 汇流条单元 | |
JP6072238B2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US8502432B2 (en) | Crossover module | |
CN105409097B (zh) | 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JP5070248B2 (ja) | 回転電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20126646A1 (en) | Intermediate connection member, stator and motor | |
US20080157610A1 (en) | Stator for inner rotor type mold brushless motor | |
CN104205575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结构 | |
JP2010110144A (ja) | モータコイルの配線部品 | |
EP2833521A1 (en) | Stator | |
CN103683617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该定子的制造方法 | |
JP5377702B2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0338851C (zh) | 外转子型多极发电机用定子及其组装方法 | |
JP5929715B2 (ja) | 集配電リング及び電動機 | |
JPWO2020039961A1 (ja) | モータ、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9106008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
US20180115211A1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6093266B2 (ja) |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及びステータ | |
US20200083773A1 (en) | Motor | |
JP2022190332A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JP5563876B2 (ja) | 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 |
JP2006191733A (ja) | 回転電機の巻線接続構造 | |
JP2011229290A (ja) | モー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Termination date: 2020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