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35456B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35456B CN104335456B CN201380027438.2A CN201380027438A CN104335456B CN 104335456 B CN104335456 B CN 104335456B CN 201380027438 A CN201380027438 A CN 201380027438A CN 104335456 B CN104335456 B CN 1043354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stator core
- stator
- terminal part
- bus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0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2—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在该定子中,母线部具备形成于该母线部的前端并接合于其他绕组的终端部的接合部和形成于接合部与绕线部之间的过渡部,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中,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绕组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被第一绕组的母线部的接合部与第二绕组的终端部接合,作为配置于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的绕组的中间绕组的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第一绕组的过渡部更靠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定子铁心的多个槽内配置绕组而构成的旋转电机用的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涉及旋转电机(马达)用的定子的现有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利用将形成绕组的绕组线(导体)的一方的端部引出而形成的过渡线(母线部)连接相邻的同相绕组彼此的定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0122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定子中,在沿周向被分割并打孔的铁心部件安装有绕组线,沿周向排列安装有绕组线的铁心部件而构成定子铁心。这里,在铁心部件的被打孔的部分会产生形变,因此成为磁场的阻力,从而马达输出的损失增多。因此,若欲得到所希望的马达输出,则至少需要根据马达输出的损失量来相应地增大定子整体的体型。因此,结果是定子大型化。
另外,绕组线的一方的端部沿与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形成有配置于定子铁心的槽内的绕组线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而形成。因此,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绕组线的一方的端部与过渡线的接合部分形成于较高的位置。并且,在进行绕组线的一方的端部与过渡线的焊接时,为了不对绕组线、其他绕组的过渡线等造成影响,需要确保作业空间。因此,结果是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绕组终端的高度变得非常大。因此,定子在中心轴方向上大型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中心轴方向上实现小型化的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心;以及绕组,其在上述定子铁心安装有多个,并具备导体卷绕为环状而成的绕线部、从上述绕线部的一方的端部引出的母线部以及从上述绕线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引出的终端部,上述绕组由UVW三相构成,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上述母线部具备形成于该母线部的前端并接合于其他上述绕组的上述终端部的接合部和形成于上述接合部与上述绕线部之间的过渡部,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上述绕组中,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上述绕组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被上述第一绕组的上述母线部的上述接合部与上述第二绕组的上述终端部接合,作为配置于上述第一绕组与上述第二绕组之间的上述绕组的中间绕组的上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上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上述第一绕组的上述过渡部更靠上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中,配置于相互接合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的中间绕组的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第一绕组的过渡部更靠定子铁心侧的高度。因此,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使第一绕组的过渡部的高度尽可能地形成并降低为定子铁心侧的高度。因此,能够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从而能够在定子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利用成型模将中间绕组的母线部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然后,能够一边使中间绕组的终端部潜入第一绕组的过渡部的下侧,一边将中间绕组从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安装于定子铁心的齿部。这样,对各个绕组而言,在将该母线部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之后,能够一边使终端部潜入其他绕组的母线部的过渡部的下侧,一边将其从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安装于定子铁心的齿部。由此,安装于定子铁心的绕组的母线部的接合部的位置精度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因此,能够利用母线部可靠地连接绕组彼此。因此,定子的生产率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使UVW三相的每一相的上述绕组各自的上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上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上述过渡部更靠上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安装于定子铁心的各个绕组能够实现通用化,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上述绕组中各个上述终端部相对于上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降低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部分。因此,能够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降低绕组的过渡部。因此,能够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从而能够使定子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接合部具备:下降部,其从上述过渡部朝向上述定子铁心的端面侧而形成;底部,其从上述下降部的端部沿着上述定子铁心的端面而形成;以及上升部,其从上述底部的端部朝向与上述定子铁心的端面相反的一侧而形成。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尽可能地确保母线部的过渡部与绕线部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定子的绝缘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终端部在上述定子铁心的径向上形成于上述绕线部的外侧端面的内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终端部不会从绕线部向定子铁心的背轭侧突出,因此在将绕组安装于定子铁心之后利用树脂密封绕组时,即便背轭的宽度较小也能够利用树脂可靠地密封绕组。另外,在将定子安装于马达时,能够充分确保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部分和壳体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马达的绝缘性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上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上述绕线部的轴向端面更靠上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终端部不会从绕线部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有效地降低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部分。因此,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有效地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因此,能够使定子在其中心轴方向上有效地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定子铁心在周向上一体地成型。
根据该实施方式,不产生马达输出的损失,因此能够既缩小定子整体的体型又得到所希望的马达输出。因此,结果是能够使定子小型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上述母线部是从上述绕线部的上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引出的,上述终端部是从上述绕线部的上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引出的。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将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部分形成于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组装于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的转子不和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部分干涉。因此,转子的组装性较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定子制造方法,该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心;以及绕组,其在上述定子铁心安装有多个,并具备导体卷绕为环状的绕线部、从上述绕线部的一方的端部引出的母线部以及从上述绕线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引出的终端部,上述绕组由UVW三相构成,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制造如下定子:上述母线部具备形成于该母线部的前端并接合于其他上述绕组的上述终端部的接合部和形成于上述接合部与上述绕线部之间的过渡部,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上述绕组中,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上述绕组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被上述第一绕组的上述母线部的上述接合部与上述第二绕组的上述终端部接合,作为配置于上述第一绕组与上述第二绕组之间的上述绕组的中间绕组的上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上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上述第一绕组的上述过渡部更靠上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在制造上述定子时,将上述绕组从上述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插入上述定子铁心的槽。
根据该实施方式,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中,配置于相互接合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的中间绕组的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第一绕组的过渡部更靠定子铁心侧的高度。因此,在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使第一绕组的过渡部的高度尽可能地形成并降低为定子铁心侧的高度。因此,能够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从而能够使定子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利用成型模将中间绕组的母线部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然后,能够一边使中间绕组的终端部潜入第一绕组的过渡部的下侧,一边将中间绕组从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插入定子铁心的槽。这样,对各个绕组而言,在将该母线部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之后,能够一边使终端部潜入其他绕组的母线部的过渡部的下侧,一边将其从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插入定子铁心的槽。由此,安装于定子铁心的绕组的母线部的接合部的位置精度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母线部与终端部的接合。因此,能够利用母线部可靠地连接绕组彼此。因此,定子的生产率提高。
根据本构成的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能够在定子的中心轴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定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1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绕组的单体图(主视图)。
图6是马达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定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图7的要部放大图。
图9是实施例2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绕组的单体图(立体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定子的外观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绕组的单体图(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实施例1的定子1。如图1~图4所示,定子1具有定子铁心10、绕组12(绕组12U、绕组12V、绕组12W)等。
定子铁心10形成为环状,并具备背轭14和齿部16。该定子铁心10在其周向上一体地成型。这里,背轭14在定子铁心10的外周侧的部分形成为环状。另外,齿部16以从背轭14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多个。而且,在相邻的齿部16之间形成有槽(未图示)。
绕组12经由作为绝缘部件的绝缘体(未图示)以集中地卷绕于定子铁心10的齿部16的方式安装有多个。另外,对形成绕组12的扁平导体的表面实施了涂漆加工,以确保邻接的扁平导体间的绝缘。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绕组12是扁立缠绕(Edgewise)绕组。此外,扁立缠绕绕组是指将扁平导体的矩形剖面的短边侧的一方的面作为内径面、将另一方的面作为外径面,通过边将该扁平导体向短边侧方向弯曲边卷绕而成型的绕组。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绕组12是将扁平导体卷绕为内层和外层两层的双层卷绕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将扁平导体卷绕为1层的单层卷绕组或将扁平导体卷绕为3层的三层卷绕组。
另外,作为绕组12,其具备U相绕组12U、V相绕组12V、W相绕组12W。而且,沿着定子铁心10的周向按U相绕组12U、V相绕组12V、W相绕组12W的顺序将它们依次排列,各U相绕组12U彼此、各V相绕组12V彼此、各W相绕组12W彼此分别空开间隔地安装于定子铁心10的齿部16。而且,相邻的同相(U相、V相、W相中的相同的相)的绕组12彼此电连接。
这里,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定子1具备U相绕组12U1、12U2、12U3、12U4、12U5、V相绕组12V1、12V2、12V3、12V4、12V5、W相绕组12W1、12W2、12W3、12W4、12W5。而且,沿着定子铁心10的周向依次排列U相绕组12U1、V相绕组12V1、W相绕组12W1、U相绕组12U2、V相绕组12V2、W相绕组12W2、…、U相绕组12U5、V相绕组12V5、W相绕组12W5。
更详细地说,如图1~5所示,绕组12具备绕线部18、母线部20以及终端部22等。此外,在图1~4中,简化地表达绕线部18。
绕线部18是将扁平导体卷绕为环状并层叠而形成的部分。具体而言,该绕线部18具备内侧端面24、外侧端面26、轴向端面28、内侧端部30以及外侧端部32等。
内侧端面24是沿扁平导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端面,在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时配置于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内侧。外侧端面26是沿扁平导体的层叠方向而形成的端面,在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时配置于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外侧。轴向端面28是在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时沿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而配置的端面,形成于形成有母线部20、终端部22的一侧(导线侧)。此外,在绕组12为双层卷绕组或三层卷绕组的情况下,轴向端面28相当于导线侧绕组终端的最外侧一层的扁平导体的外周面。
内侧端部30是形成绕线部18的扁平导体的端部,在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时配置于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内侧。外侧端部32是形成绕线部18的扁平导体的端部,在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时配置于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外侧。
母线部20是从绕线部18的内侧端部30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部分。该母线部20将相邻的同相的绕组12彼此电连接。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母线部20随着从一个U相绕组12U(例如12U1)的绕线部18的内侧端部30朝向相邻的其他U相绕组12U(例如12U2)而向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外侧移位,并与其他U相绕组12U的终端部22连接。而且,对V相绕组12V彼此、W相绕组12W彼此而言,母线部20也以同样的方式连接。
具体而言,母线部20具备接合部34和过渡部36。这里,接合部34形成于母线部20的前端部,是接合于其他绕组12(邻接的同相的绕组12)的终端部22的部分。另外,过渡部36是形成于接合部34与绕线部18之间的部分。
终端部22是从绕线部18的外侧端部32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部分。在该终端部22中,扁平导体的涂漆覆膜被除去。而且,终端部22接合于邻接的同相的绕组12的母线部20的接合部34。
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定子1通过将U相绕组12U5的内侧端部30、V相绕组12V5的内侧端部30、W相绕组12W5的内侧端部30分别连接而构成中性点。另外,在U相绕组12U1的终端部22、V相绕组12V1的终端部22、W相绕组12W1的终端部22分别连接有外部布线(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12中,对各个绕组12而言,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于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图4、图5的上下方向)上比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的位置。由此,如图2等所示,例如,配置于U相绕组12U1与U相绕组12U2之间的V相绕组12V1、W相绕组12W1的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比U相绕组12U1的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
另外,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12,各终端部22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地形成。即,终端部22的中心轴方向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不一致,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
另外,具体而言,如图4、图5所示,母线部20的接合部34具备下降部38、底部40以及上升部42。这里,下降部38是从过渡部36朝向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侧而形成的部分。另外,底部40是从下降部38的端部(图4的下侧的端部)沿着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形成的部分。
另外,上升部42是从底部40的端部(图4的右侧的端部)朝向与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相反的一侧而形成的部分。在该上升部42中,扁平导体的涂漆覆膜被除去。而且,上升部42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上形成于比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位置。
另外,上升部42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即,上升部42的中心轴方向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不一致,其沿着终端部22的中心轴方向并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且,上升部42接合于邻接的同相的绕组12的终端部22。
具备以上构造的定子1是通过将预先利用成型模将母线部20、终端部22成型为图5所示的所希望的形状的多个绕组12从定子铁心10的内周面的内侧隔着绝缘体安装于齿部16插入槽而制造出来的。而且,此时,能够一边使绕组12的终端部22潜入邻接的其他绕组12的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的下侧,一边将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例如,能够一边使V相绕组12V1、W相绕组12W1的终端部22潜入U相绕组12U1的过渡部36的下侧,一边将V相绕组12V1、W相绕组12W1插入定子铁心10的槽而安装于定子铁心10。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1的定子1,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对定子1而言,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绕组12的第一绕组12(例如U相绕组12U1)与第二绕组12(例如U相绕组12U2)通过第一绕组12的母线部20的接合部34与第二绕组12的终端部22接合。而且,对定子1而言,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12中,配置于第一绕组12与第二绕组12之间的中间的绕组12(例如V相绕组12V1、W相绕组12W1)的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比第一绕组12的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因此,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使第一绕组12的过渡部36的高度尽可能地形成并降低为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因此,能够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H(参照图4),从而能够使定子1在其中心轴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上小型化。
另外,在制造定子1时,能够利用成型模将中间的绕组12的母线部20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然后,一边使中间的绕组12的终端部22潜入第一绕组12的过渡部36的下侧,一边将中间的绕组12从定子铁心10的内周面的内侧安装于定子铁心10的齿部16。这样,对各个绕组12而言,在将该母线部20预先成型为所希望的形状之后,能够一边使终端部22潜入其他绕组12的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的下侧,一边将其从定子铁心10的内周面的内侧安装于定子铁心10的齿部16。由此,安装于定子铁心10的各齿部16的绕组12的母线部20的接合部34的位置精度稳定,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因此,能够利用母线部20可靠地连接绕组12彼此。因此,定子1的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12中,对各个绕组12而言,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比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因此,安装于定子铁心10的各个绕组12能够实现通用化,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绕组12中,各终端部22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由此,能够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降低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部分的高度。因此,能够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降低绕组12的过渡部36。因此,能够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H,从而能够使定子1在其中心轴方向上小型化。另外,能够确保进行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焊接时的作业空间。
另外,终端部22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因此能够充分增加扁平导体的除去了涂漆覆膜的终端部22的长度。因此,在对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进行焊接时,能够保护扁平导体的涂漆覆膜而防止受到焊接时的热的影响。
另外,母线部20的接合部34具备:下降部38,其从过渡部36朝向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侧而形成;底部40,其从下降部38的端部沿着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而形成;以及上升部42,其从底部40的端部朝向与定子铁心10的端面44相反的一侧而形成。由此,能够尽可能地确保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与绕线部18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提高定子1的绝缘性能。
另外,终端部22在定子铁心10的径向上形成于绕线部18的外侧端面26的内侧。详细而言,如图2、图3所示,在定子铁心10的径向上,终端部22的外周面46的位置与绕线部18的外侧端面26的位置对齐。这样,终端部22不会从绕线部18向定子铁心10的背轭14侧突出,因此即便背轭14的宽度较小,也能够在将绕组12安装于定子铁心10之后利用树脂可靠地密封绕组12。另外,如图6所示,在将定子1安装于马达52时,能够充分确保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部分和壳体48之间的间隙C,从而能够提高马达52的绝缘性能。此外,图6是将定子1与转子50一起配置于壳体48内而制造的马达52的简要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省略密封绕组12的树脂。
另外,定子铁心10在周向上一体成型,因此不产生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的由多个铁心部件构成的定子铁心时的马达输出的损失。因此,能够既缩小定子1的整体的体型又获得所希望的马达输出。因此,结果是能够使定子1小型化。
另外,母线部20是从绕线部18的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内侧的内侧端部30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终端部22是从绕线部18的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外侧的外侧端部32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由此,能够将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部分形成于定子铁心10的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因此组装于定子铁心10的内周面的内侧的转子50(参照图6)不和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部分干涉。因此,转子50的组装性较好。
此外,作为实施例1的变形例,也考虑如下实施例,即母线部20是从绕线部18的外侧端部32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终端部22是从绕线部18的内侧端部30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
<实施例2>
接下来,对实施例2的定子2进行说明,但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不同点为中心进行陈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图10所示,绕组12的终端部22以大致既沿着定子铁心10的周向又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式形成。即,终端部22的中心轴方向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不一致,相对于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向垂直方向倾斜地形成。此外,绕组12的单体图(立体图)如图11所示。
另外,如图10所示,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图10的上下方向)上比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详细而言,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终端部22的上表面54(图10的上侧的面)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的位置对齐。而且,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以在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的上侧(图10的上侧)蜿蜒的方式形成。这样一来,终端部22形成于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比过渡部36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位置。
此外,过渡部36以在其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之间空开少许间隙的方式形成或以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接触的方式形成。
根据以上的本实施例的定子2,除了实施例1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在定子2中,终端部22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比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更靠定子铁心10侧的高度。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终端部22的上表面54的位置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的位置对齐。这样,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终端部22不会从绕线部18向外侧突出,因此在定子铁心10的中心轴方向上,能够有效地降低母线部20与终端部22的接合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H(参照图10)。因此,能够使定子2在其中心轴方向(图10的上下方向)上有效地小型化。
另外,母线部20的过渡部36以在其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之间空开少许间隙的方式形成、或以与绕线部18的轴向端面28接触的方式形成,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绕组终端的高度H。
此外,如图12、图13所示,作为实施例2的变形例,也考虑如下定子2A,即母线部20是从绕线部18的外侧端部32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终端部22是从绕线部18的内侧端部30引出扁平导体而形成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例示,并不对本发明带来任何限定,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定子;2…定子;10…定子铁心;12…绕组;14…背轭;16…齿部;18…绕线部;20…母线部;22…终端部;24…内侧端面;26…外侧端面;28…轴向端面;30…内侧端部;32…外侧端部;34…接合部;36…过渡部;42…上升部。
Claims (10)
1.一种定子,其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心;以及
绕组,其在所述定子铁心安装有多个,并具备导体卷绕为环状而成的绕线部、从所述绕线部的一方的端部引出的母线部以及从所述绕线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引出的终端部,
所述绕组由UVW三相构成,
所述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部具备形成于该母线部的前端并接合于其他所述绕组的所述终端部的接合部和形成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绕线部之间的过渡部,
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所述绕组中,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所述绕组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被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母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绕组的所述终端部接合,作为配置于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的所述绕组的中间绕组的所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过渡部更靠所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所述定子铁心在周向上一体地成型,具备圆环状的背轭和以从所述背轭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多个齿部,
所述绕组各自以集中卷绕于一个所述齿部上的方式安装,
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是同相的绕组,
所述中间绕组是与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的相不同的绕组,
所述接合部具备:下降部,其从所述过渡部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侧而形成;底部,其从所述下降部的端部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而形成;以及上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端部朝向与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相反的一侧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所述绕组中,对各个所述绕组而言,所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所述过渡部更靠所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所述绕组中,各所述终端部相对于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UVW的三相的每一相的所述绕组中,各所述终端部相对于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倾斜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部在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上形成于所述绕线部的外侧端面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所述绕线部的轴向端面更靠所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引出的,
所述终端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引出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引出的,
所述终端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引出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内侧的端部引出的,
所述终端部是从所述绕线部的所述定子铁心的径向的外侧的端部引出的。
10.一种定子的制造方法,该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心;以及
绕组,其在所述定子铁心安装有多个,并具备导体卷绕为环状而成的绕线部、从所述绕线部的一方的端部引出的母线部以及从所述绕线部的另一方的端部引出的终端部,
所述绕组由UVW三相构成,在装配前已预先形成为希望的形状,
所述定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部具备形成于该母线部的前端并接合于其他所述绕组的所述终端部的接合部和形成于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绕线部之间的过渡部,
在UVW三相的每一相的所述绕组中,作为相互接合的两个所述绕组的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被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母线部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绕组的所述终端部接合,作为配置于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之间的所述绕组的中间绕组的所述终端部的前端的高度形成为在所述定子铁心的中心轴方向上比所述第一绕组的所述过渡部更靠所述定子铁心侧的高度,
所述定子铁心在周向上一体地成型,具备圆环状的背轭和以从所述背轭的内周面朝向径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多个齿部,
所述绕组各自以集中卷绕于一个所述齿部上的方式安装,
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是同相的绕组,
所述中间绕组是与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的相不同的绕组,
所述接合部具备:下降部,其从所述过渡部朝向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侧而形成;底部,其从所述下降部的端部沿着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而形成;以及上升部,其从所述底部的端部朝向与所述定子铁心的端面相反的一侧而形成,
在制造上述定子时,将预先被形成为希望的形状的所述绕组从所述定子铁心的内周面的内侧,向已插入的所述绕组的所述过渡部的下侧潜入,插入所述定子铁心的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40993A JP6033582B2 (ja) | 2012-06-22 | 2012-06-22 |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2012-140993 | 2012-06-22 | ||
PCT/JP2013/061500 WO2013190894A1 (ja) | 2012-06-22 | 2013-04-18 |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35456A CN104335456A (zh) | 2015-02-04 |
CN104335456B true CN104335456B (zh) | 2017-11-14 |
Family
ID=49768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7438.2A Active CN104335456B (zh) | 2012-06-22 | 2013-04-18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90723B2 (zh) |
EP (1) | EP2827476B1 (zh) |
JP (1) | JP6033582B2 (zh) |
KR (1) | KR20150015485A (zh) |
CN (1) | CN104335456B (zh) |
WO (1) | WO20131908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94182B2 (en) | 2014-08-11 | 2020-03-17 | Aisin Aw Co., Ltd. |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stator |
US20160079834A1 (en) * | 2014-09-16 | 2016-03-17 | Jay Moskowitz | Low-maintenance cogless electric generator featuring magnetic levitation |
CN107408857B (zh) * | 2015-05-22 | 2019-07-1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EP3276798B1 (en) | 2015-06-12 | 2019-10-09 | Aisin Aw Co., Ltd. | Stator |
JP2017011881A (ja) * | 2015-06-22 | 2017-01-12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 |
JP6771537B2 (ja) * | 2016-02-24 | 2020-10-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アキシャルギャップ型回転電機 |
CN112018964B (zh) * | 2016-03-09 | 2023-05-23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动机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CN114696489A (zh) * | 2016-12-06 | 2022-07-01 | 电装多利牡株式会社 | 内燃机用旋转电机及其定子 |
JP7016001B2 (ja) * | 2017-01-18 | 2022-02-21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コイル成形体、その製造方法、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 |
JP7170844B2 (ja) * | 2019-03-22 | 2022-11-14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ステータ |
JP7222293B2 (ja) * | 2019-04-02 | 2023-02-15 | 株式会社Ihi | ステータ |
KR102696292B1 (ko) * | 2020-01-08 | 2024-08-20 | 엘지마그나 이파워트레인 주식회사 | 회전 전기 기기의 스테이터 |
DE112021001638T5 (de) | 2020-05-12 | 2022-12-29 | Borgwarner Inc. | Stator mit inneren anschlüssen für wicklungsanschlussdrähte |
CN115699525A (zh) * | 2020-06-17 | 2023-02-03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成形线圈、定子及旋转电机 |
DE102021122482A1 (de) * | 2021-08-31 | 2023-03-02 | Hanon Systems | Stator von einem elektrischen Motor zum Antrieb eines Kältemittelverdichters |
JP2024033621A (ja) * | 2022-08-30 | 2024-03-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 |
CN116022731B (zh) * | 2023-02-17 | 2023-07-07 | 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 一种基于wlp工艺的mems磁通门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28322A (zh) * | 2007-10-19 | 2010-09-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160143A (ja) * | 2003-11-20 | 2005-06-16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05310566A (ja) | 2004-04-22 | 2005-11-04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線材、線材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材及びプレス材製造方法 |
JP4797728B2 (ja) * | 2006-03-22 | 2011-10-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固定子に用いられる部品およ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JP4234749B2 (ja) | 2006-10-19 | 2009-03-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クランク形状の連続巻きコイル、分布巻き固定子及びそれらの形成方法 |
JP5040303B2 (ja) * | 2006-12-28 | 2012-10-0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電機 |
DE102007041866A1 (de) | 2007-01-31 | 2008-08-14 | Denso Corp., Kariya | Elektrische rotierende Maschine mit einem Wicklungs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Wicklungsteiles |
JP4811286B2 (ja) * | 2007-01-31 | 2011-11-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及び界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JP2008312290A (ja) * | 2007-06-12 | 2008-12-25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4340740B2 (ja) * | 2007-07-19 | 2009-10-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ステータに用いられる接続線、その接続線を備えたステータおよびその接続線の曲げ方法 |
JP4301334B2 (ja) * | 2007-10-19 | 2009-07-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237048B2 (ja) * | 2008-02-13 | 2013-07-17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固定子巻線 |
JP5304058B2 (ja) * | 2008-07-03 | 2013-10-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集中巻線式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集中巻線式ステータ |
JP5309897B2 (ja) * | 2008-10-30 | 2013-10-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245782B2 (ja) * | 2008-12-09 | 2013-07-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5396842B2 (ja) * | 2008-12-09 | 2014-01-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と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JP5233630B2 (ja) | 2008-12-09 | 2013-07-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回転電機、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JP2010279228A (ja) * | 2009-06-01 | 2010-12-09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
JP5493906B2 (ja) * | 2010-01-21 | 2014-05-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2011223827A (ja) * | 2010-04-14 | 2011-11-04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 |
JP2012228007A (ja) * | 2011-04-15 | 2012-11-15 | Asmo Co Ltd | バスバー装置、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JP2013005541A (ja) * | 2011-06-14 | 2013-01-07 | Toyota Motor Corp | バスバーの成形方法、バスバー |
-
2012
- 2012-06-22 JP JP2012140993A patent/JP60335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4-18 KR KR1020147033503A patent/KR20150015485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04-18 EP EP13806361.5A patent/EP2827476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4-18 WO PCT/JP2013/061500 patent/WO20131908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4-18 US US14/405,695 patent/US1009072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4-18 CN CN201380027438.2A patent/CN1043354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28322A (zh) * | 2007-10-19 | 2010-09-08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旋转电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27476B1 (en) | 2019-11-27 |
EP2827476A1 (en) | 2015-01-21 |
US10090723B2 (en) | 2018-10-02 |
US20150155750A1 (en) | 2015-06-04 |
WO2013190894A1 (ja) | 2013-12-27 |
KR20150015485A (ko) | 2015-02-10 |
EP2827476A4 (en) | 2017-03-15 |
JP2014007829A (ja) | 2014-01-16 |
JP6033582B2 (ja) | 2016-11-30 |
CN104335456A (zh) | 2015-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35456B (zh)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
EP2124317B1 (en) |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device, and rotating electric device using the stator | |
JP6072238B2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CN101911434B (zh) | 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US8581468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05122601B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
US7626303B2 (en) | Stator for inner rotor type mold brushless motor | |
CN104350667B (zh) | 定子 | |
JP5070248B2 (ja) | 回転電機とその製造方法 | |
US8674577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JP5083329B2 (ja) | 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 |
US8203247B2 (en) | Stator for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 |
JP5877035B2 (ja) | 平角線の巻線構造 | |
US9893594B2 (en) | Armature of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JP6165260B2 (ja) | 回転電機 | |
JP5924710B2 (ja) | 回転電機 | |
EP2063515A2 (en) |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using the stator | |
CN104380579A (zh) | 定子 | |
US9197103B2 (en) | Stator core for electric rotary apparatus | |
JP2018088729A (ja) |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 |
JP2016208745A (ja) |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固定子コイル、コイル樹脂構造体 | |
CN108781015A (zh) | 旋转电机用电枢 | |
US20200076251A1 (en) | Stator assembly with heat recovery for electric machines | |
JP6554774B2 (ja) | ステータ巻線 | |
JP6622995B2 (ja) | 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固定子コイル、コイル樹脂構造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