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1710A -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1710A
CN101681710A CN200880018033A CN200880018033A CN101681710A CN 101681710 A CN101681710 A CN 101681710A CN 200880018033 A CN200880018033 A CN 200880018033A CN 200880018033 A CN200880018033 A CN 200880018033A CN 101681710 A CN101681710 A CN 101681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face
recess
base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8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本泰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1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1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7/00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 H01Q7/06Loop antennas with a substantially uniform current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loop and having a directional radiation pattern in a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loop with cor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01Q7/08Ferrite rod or like elongated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6Mounting,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not being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27/065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6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磁性元件,即使是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该磁性元件(1),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2)、和通过镶嵌成形而形成并固定于磁芯(2)的端部侧的树脂制的底座(3、4),且在磁芯(2)上形成有从端面(2a)凹陷的凹部(2b);采用该磁性元件(1),能够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和被固定于磁芯的树脂制的底座的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已知的有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和被固定于磁芯的树脂制的底座的电感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感元件,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第1磁芯及第2磁芯、和被固定于第1磁芯的两端侧的树脂制的底座。另外,底座通过粘接而被固定于第1磁芯。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特开平2-150004号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感元件中,底座通过粘接固定于磁芯上。另一方面,也存在为了谋求制造工序的简单化,而树脂制的底座通过镶嵌成形固定于磁芯上的情况。但是,与底座通过粘接被固定于磁芯的情况相比较,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的情况下,确保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变得困难。
在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即使是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的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磁性元件的特征在于,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和通过镶嵌成形而形成并固定于磁芯的至少一端侧上的树脂制的底座,且底座在磁芯的一端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凹部或凸部。
本发明的磁性元件中,在磁芯上形成有至少从底座被固定侧的磁芯的端面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因此,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形成时,树脂进入凹部。因此,能够使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面积仅增加凹部形成的部分,从而能够增大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阻力。另外,在本发明的磁性元件中,在磁芯的、至少磁芯的一端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凸部。因此,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形成时,树脂不会形成于底座与磁芯的凸部的嵌合部分上。因此,能够使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面积仅增加磁芯的凸部被形成的部分,从而能够增大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阻力。其结果是,在本发明中即使是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凹部的内侧面或凸部的外侧面以相对于磁芯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为佳。这样构成的话,例如相比形成为与磁芯的中心轴不平行的形状,容易进行研磨或涂敷,另外也容易确保磁芯的质量。
在本发明中,以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凹部的形状是圆形为佳。这样构成的话,例如与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的形状为多边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凹部。
在本发明中,以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凹部的形状是多边形为佳。这样构成的话,例如与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通过防止磁芯向圆周方向的旋转,而防止底座的位置偏移(位置不正)。
在本发明中,以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凸部的形状是圆形为佳。这样构成的话,例如与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的形状为多边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更容易地形成凸部。
在本发明中,以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的形状是多边形为佳。这样构成的话,例如与从轴向观察磁芯的端面时凸部的形状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通过防止磁芯向圆周方向的旋转,而防止底座的位置偏移。
在本发明中,凹部或凸部的与磁芯的端面平行的截面的中心轴以从磁芯的中心轴错开而形成为佳。这样构成的话,由于磁芯的旋转半径的中心与略圆形或多边形的凹部或凸部的旋转半径的中心不同,磁芯自身向圆周方向的旋转作用与凹部或凸部的旋转作用不一致,因此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以凹部在磁芯的端面的径向上形成为槽状,凸部在磁芯的端面上形成为直线状为佳。这样构成的话,能够增加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大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阻力。另外,能够防止磁芯向圆周方向的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底座的位置偏移。其结果是,即使是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
在本发明中,以凹部的平行于磁芯的端面的截面形成为正圆以外的形状为佳。这样构成的话,存在能够增加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大底座与磁芯的接触阻力的情况。另外,存在能够防止磁芯向圆周方向的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底座的位置偏移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凹部的从底座被固定侧的磁芯的端面向内侧凹陷的部分的长度,以形成为小于底座的从固定于磁芯侧的端面至与凹部的端面接触的部分为止的长度为佳。这样构成的话,凹部的底面的位置不会与底座的固定于磁芯侧的端面的位置一致,从而能够避免相对于磁芯的圆周方向的固定强度变弱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从凸部的前端至磁芯的端面为止的长度,以形成为小于底座的从固定于磁芯侧的端面至与凸部的前端接触的部分为止的长度为佳。这样构成的话,凸部的底面的位置不会与底座的固定于磁芯侧的端面的位置一致,从而能够避免相对于磁芯的圆周方向的固定强度变弱的问题。
在本发明中,与磁芯的端面平行的凹部的截面面积以形成为朝向凹部的深度方向而逐渐变大为佳。这样构成的话,磁芯难以从底座脱落,能够防止磁芯松脱。
在本发明中,与磁芯的端面平行的凸部的截面面积以形成为越朝向凸部的前端越逐渐变大为佳。这样构成的话,磁芯难以从底座脱落,能够防止磁芯松脱。
在本发明中,以形成为使用上述任意一种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为佳。
如以上所述,采用本发明涉及的磁性元件,即使是在底座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对于磁芯的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磁性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磁芯的图,(A)是从与轴向垂直相交的方向表示磁芯的图,(B)是表示从轴向观察的磁芯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座与磁芯的固定部分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效果的实验数据。
图6是表示从轴向观察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1、2涉及的磁芯的端面的状态的图,(A)表示D形的凹部,(B)表示四边形的凹部。
图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3涉及的磁芯的凹部的图,(A)表示从轴向观察的凹部,(B)是表示从a方向观察的凹部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4涉及的磁芯的凹部的图,(A)表示从轴向观察的凹部,(B)是从b方向观察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5涉及的磁芯的凹部的图,(A)表示从轴向观察的凹部,(B)是从c方向观察的凹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6涉及的磁芯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8涉及的磁芯的凸部的图,(A)表示外侧面与磁芯的中心轴平行的凸部,(B)表示越朝向前端截面面积越逐渐变大的凸部的例子。
图12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7涉及的底座与磁芯的固定部分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8涉及的磁芯的凹部的图,(A)是从轴向表示凹部,(B)是从d方向表示凹部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9涉及的磁芯的凸部的图,(A)表示从磁芯的轴向观察的凸部,(B)表示从e方向观察的凸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10涉及的磁芯的凸部的图,(A)表示从磁芯的轴向观察的凸部,(B)表示从f方向观察的凸部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11涉及的磁芯的凸部的图,(A)表示从磁芯的轴向观察的凸部,(B)表示从g方向观察的凸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形态12涉及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A)表示在一方上设有底座的磁性元件,(B)是表示在另一方上设有底座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磁性元件
2                      磁芯
2a                     端面
2b、2d、2e、2f、2g     凹部
2h、2i、2j、2k、2m、2n 凸部
3、4                   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磁性元件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磁芯2的图,(A)是从与轴向垂直相交的方向表示磁芯2,(B)是从轴向表示磁芯2。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底座3与磁芯2的固定部分的剖面图。
本形态的磁性元件1,使用于例如构成汽车用的电子钥匙系统或IC标签等的天线装置等各种电子器件、电子设备中。该磁性元件1如图1所示,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2,被固定于磁芯2的端部侧上的底座(base)3、4,以及被卷绕于磁芯2的外周的导线(省略图示)。
磁芯2如上述那样由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磁芯2由Mn-Zn系铁氧体或Ni-Zn系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形成。该磁芯2形成为直线状的细长的棒状。具体地说,磁芯2被形成为圆柱状(或略圆柱状)。另外,如图3所示,磁芯2上形成有从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b。具体地说,在磁芯2上,有底的且为圆孔状的凹部2b被形成于磁芯2的径向内侧。也就是说,凹部2b的、与端面2a平行的截面(与磁芯2的轴向垂直相交的截面),形成为规定直径的圆形(或略圆形)。即,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被形成为圆形(或略圆形)。另外,凹部2b形成于磁芯2的两侧的端面2a上。
底座3、4利用非磁性且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为块(block)状。在本形态中,底座3被固定于磁芯2的一端侧上,底座4被固定于磁芯2的另一端侧上。具体地说,底座3、4在磁芯2的端部侧上被固定为朝向安装磁性元件1的安装电路板等的安装面(朝向图1的纸面内侧的面,图4的底面)互相平行。另外,底座3、4在磁芯2的端部侧上被固定为底座3、4覆盖端面2a和磁芯2的端部侧的外周面。
在被配置于一端侧的底座3上,形成有将卷绕于磁芯2上的导线的端部卷绕并固定的两个端子部3a。该端子部3a朝向磁芯2的轴向的外侧突出而形成。另外,除形成有端子部3a这一点以外,底座4与底座3同样地形成。
在本形态中,如后述那样,底座3、4通过镶嵌成形而与磁芯2整体地形成。因此,在底座3、4上形成有配置磁芯2的端部侧的配置孔3b、4b。另外,构成底座3、4的树脂,如图4所示那样进入凹部2b中并被填充。另外,在本形态中,由于底座3、4通过镶嵌成形而与磁芯2整体地形成,因此能够提高底座3、4的安装面的平面度。
卷绕于磁芯2的外周上的导线(省略图示),是在导电性线材的表面上覆盖绝缘膜而形成的。该导线的端部分别被卷绕并固定于底座3的端子部3a上。具体地说,通过焊接被卷绕的导线的端部,而使导线的端部分别固定于端子部3a。
(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的制造方法)
上述那样构成的磁性元件1如以下那样制造。
也就是说,首先,通过使用金属模的冲床(press)从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的粉体形成磁芯2的原体(初始形态)。即,通过粉末加压成形而形成磁芯2的原体。然后,切削加工磁芯2的原体而形成磁芯2。具体地说,通过切削加工形成两侧的端面2a,同时,形成从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b。通过该切削加工,磁芯2完成。
然后,通过将磁芯2的两端部配置于金属模内并进行树脂成形的镶嵌成形,将底座3、4与磁芯2整体地形成。也就是说,将磁芯2的两端部配置于金属模内,向金属模内填充树脂并使金属模内的树脂硬化。通过该镶嵌成形,形成图2等所示的底座3、4。另外,通过该镶嵌成形,构成底座3、4的树脂被填充于磁芯2的凹部2b中。
之后,将导线的一端缠绕于一方的端子部3a上。在该状态下,将导线卷绕于磁芯2的外周上。规定次数的卷绕结束后,将导线的另一端缠绕于另一方的端子部3a上。然后,对被卷绕于端子部3a上的导线的端部进行焊接,从而磁性元件1完成。
(本实施形态1涉及的磁性元件的主要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形态1涉及的磁性元件1,在磁芯2上形成有从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b。因此,在通过镶嵌成形而形成底座3、4时,树脂进入并填充于凹部2b。因此,构成底座3、4的树脂不仅与磁芯2的端面2a和磁芯2的端部侧的外周面接触,而且也与凹部2b的内壁接触。也就是说,能够增加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增大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阻力。其结果是,在本形态中即使是在底座3、4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2上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
根据实验数据对该本形态的效果进一步具体地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涉及的磁性元件1的效果的实验数据。
作为实验,测量了图3所示的磁芯2的全长L1为8.8mm、磁芯2的外径D1为0.9mm、从端面2a至凹部2b底为止的深度L2为0.5mm、凹部2b的内径D2为0.5mm时的、在磁芯2的轴向上的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即,防松脱强度)。该测量中使用了二十个样品。其结果表示于图5的“实施形态”列中。另外,为了进行比较,测量了底座3、4对于全长L1及外径D1与磁芯2相同、且未形成有凹部2b的磁芯(方便起见,将该磁芯作为“磁芯52”)的防松脱强度(磁芯52的轴向上的固定强度)。在该测量中也使用了二十个样品。其结果表示于图5的“参考形态”列中。另外,在该实验中使用的磁芯2、52的材质为锰系铁氧体,底座3、4的材质为液晶聚合物。
如图5所示,底座3、4对于磁芯2的防松脱强度的平均值为13.31N(牛顿),最大值为15.6N、最小值为12N。相对于此,底座3、4对于磁芯52的防松脱强度的平均值为6.91N,最大值为9.2N、最小值为4.4N。这样,底座3、4对于磁芯2的防松脱强度相比底座3、4对于磁芯52的防松脱强度大幅度地提高。例如,底座3、4对于磁芯2的防松脱强度的平均值成为底座3、4对于磁芯52的防松脱强度的平均值的1.9倍。
这样,在本形态中能够大幅度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防松脱强度。另外,由于能够增加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面积,因此在磁芯2的圆周方向上的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也提高。其结果是,在本形态中即使是在底座3、4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2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
另外,从上述实验结果明确可知,在磁芯2的外径为0.9mm这样较小的情况下,采用本形态的构成的话能够得到显著的效果。也就是说,本形态的构成为更适于小型的磁性元件1的构成。
在本形态中,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形成为圆形。因此,例如与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被形成为多边形的情况相比较,在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磁芯2的同时,也能够容易地形成凹部2b。也就是说,在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被形成为多边形的情况下,由于需要通过粉末加压成形而形成凹部2b,且磁芯2仅通过粉末加压成形而形成,因此难以提高磁芯2的纵向的精度,另外,磁芯2的直径变小的话,由于金属模强度的问题,利用金属模形成凹部2b则变得困难。相对于此,在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为圆形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粉末加压成形后的切削加工提高磁芯2的纵向的精度,且能够容易地形成凹部2b。
在本形态中,磁芯2形成为圆柱形。因此,与磁芯2形成为多角柱形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粉末加压成形后的磁芯2的翘曲,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形成磁芯2。另外,在本形态中磁芯2形成为圆柱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如上述那样提高在磁芯2的圆周方向上的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因此,即使是在该情况下,也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防止底座3、4相对于磁芯2进行旋转的构成,磁性元件1的构成被简单化。另外,在本形态中,凹部2b的内侧面相对于磁芯2的轴向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这与使凹部2b的内侧面相对于磁芯2的中心轴不平行、而是通过交叉形成倾斜面的情况相比较,粉末加压成形后的磁芯2的研磨或涂敷容易进行,容易确保一定的质量。
在本形态中,如图4所示,从磁芯2的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部分的长度(L2)形成为小于底座3的、从与磁芯2相对侧的端面3c至端面2a的长度(L3)。这是为了避免在凹部2b的底面的位置与底座3的固定于磁芯2侧的端面3c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下(使L2和L3的长度一致的情况)以及形成为L2比L3长的情况下,应力施加于磁芯2的话,磁芯2的固定强度变弱的问题。
(其他的实施形态)
在上述形态中,通过粉末加压成形后的切削加工形成两侧的端面2a的同时,形成从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b。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通过粉末加压成形在磁芯2的原体上形成从端面2a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b。在该情况下,由于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形成为圆形,因此与从轴向观察时的凹部2b形成为多边形的情况相比较,也能够使粉末加压成形时的金属模的构成简单化。因此,即使磁芯2的直径变小,也能够提高金属模的强度,从而通过金属模容易地形成凹部2b成为可能。另外,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磁芯2自身的强度提高。另外,在该情况下,将磁芯2的原体的一端侧进行研磨加工而确保磁芯2的纵向的精度即可。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中,从轴向观察端面2a时的凹部2b形成为圆形。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如图6(A)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2那样,在磁芯2的端面2a上形成从轴向观察端面2a时的形状是作为正圆以外的形状的D形的凹部2d。另外,也可以如图6(B)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2那样,在磁芯2的端面2a上形成从轴向观察时的形状成为四边形的凹部2e。另外,也可以在磁芯2上形成从轴向观察端面2a时的形状成为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三边形、五边形等)或椭圆形的凹部。另外,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3那样,在磁芯2的端面2a上形成被设置为直线状且槽状的凹部2f。形成为图6和图7所示的构成的话,能够增大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阻力。另外,能够防止图6和图7所示的磁芯2向圆周方向的旋转,从而能够防止底座3、4的位置偏移。其结果是,采用图6和图7所示的构成的话,即使是在底座3、4通过镶嵌成形而被固定于磁芯2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圆周方向的固定强度。
另外,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4和图9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5那样,上述的凹部2d、2e的中心轴X1、X2与磁芯2的中心轴X3错开而形成于磁芯2。在这些情况下,能够大幅度提高磁芯2对于底座3、4的圆周方向的固定强度,能够确实地防止磁芯2相对于底座3、4进行旋转。
另外,在上述的形态中,凹部2d、2e、2f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轴向平行的内侧面或外侧面的形状。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6的端面2a那样形成有凹部2g,其中,凹部2g具有内侧面2g 1相对于磁芯2的中心轴X3不平行而交叉的倾斜面,且形成为朝向磁芯2的深度方向截面面积逐渐变大那样的圆柱梯形。另外,也可以将形成为圆柱梯形的凹部2g形成为角柱梯形。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形态中,在磁芯2上,从端面2a凹陷的凹部2b形成于磁芯2的径向内侧。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1(A)所示那样,在磁芯2的端面2a上形成仅使磁芯2的前端突出的凸部2h。在该情况下,如图11(A)所示,凸部2h的外侧面以相对于磁芯2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为佳。另外,也可以如图11(B)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8那样,形成为与磁芯2的端面2a平行的凸部2i的截面面积朝向凸部2i的前端而逐渐变大。如图11(B)所示那样构成的话,磁芯2难以从底座3、4脱落,从而能够防止磁芯松脱。
另外,如图12所示,凸部2h的、从突出部分的前端2ha至端面2a为止的长度(L4),以形成为小于底座3的、从与磁芯2相对侧的端面3c至凸部2h为止的长度(L5)为佳。这是为了避免在使凸部2h的底面的位置与底座3的固定于磁芯2侧的端面3c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使L4与L5的长度一致的情况)下以及形成为L4比L5长的情况下,应力施加于磁芯2的话,磁芯2的固定强度变弱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如图13(A)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8那样,仅将从轴向观察磁芯2时的端面2a的部分切掉,并将残留的突起部分作为凸部2j。
另外,也可以如图14的其他实施形态9和图15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10那样,与上述凹部2d、2e同样地形成D形的凸部2k、四边形的凸部2m。这些凸部2k、2m的中心轴形成为与磁芯2的中心轴X3相同(同一轴)。另外,也可以将这些凸部2j、2k、2m的中心轴X3与磁芯2的中心轴错开而形成(未图示)。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使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
另外,也可以如图16(A)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11那样,形成将从轴向观察的磁芯2在径向上横切或纵切那样而突出形成的凸部2n。该凸部2n如图16(B)所示,从g方向观察的话从磁芯的一端的外周至另一端的外周为止形成有凸部2n。即使为这样的构成,也能够使底座3、4与磁芯2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提高底座3、4对于磁芯2的固定强度。
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中,磁芯2形成为圆柱形。除此之外,例如磁芯2也可以形成为四角柱形或五角柱形等的多角柱形。另外,磁芯2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柱形。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磁芯2的中心轴X3与凹部或凸部的中心轴相同或平行地形成,但是这些中心轴不相同且不平行也可以。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磁芯2的两端侧上固定有底座3、4。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7(A)或图17(B)所示的其他实施形态12那样,仅在磁芯2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一方上固定底座3、4。该情况下,可以仅在底座3、4被固定侧的端面2a上形成凹部2b,也可以与上述的形态相同地在磁芯2的两侧的端面2a上形成凹部2b。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中,表示了一个磁芯2与两个底座3、4的例子和一个磁芯2与一个底座3、4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形成为由两个磁芯2与一个底座3形成的磁性元件、由两个磁芯2与两个底座3、4形成的磁性元件、或由一个磁芯2与三个底座形成的磁性元件。
在上述的各实施形态中,底座3上形成有两个端子部3a,但是也可以在底座3、4上分别各形成一个端子部。另外,也可以在底座3和/或底座4上整体地形成金属制的端子。另外,上述的磁性元件为包含导线的磁性元件,但是也可以将不包含导线的状态的元件作为磁性元件。进而,形成凹部2b等凹部的内侧面的轮廓线或形成凸部2h等凸部的外侧面的轮廓线,相对于磁芯2的中心轴X3平行或略平行地形成,但是在本申请中,将包括图10或图11(B)所示那样的略平行的情况在内(相对于中心轴X3的倾角在10度以内的情况)作为“平行”。另外,这些轮廓线也可以不平行。

Claims (14)

1.一种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芯和通过镶嵌成形而形成并固定于所述磁芯的至少一端侧上的树脂制的底座;
所述底座在所述磁芯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凹部或凸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内侧面或所述凸部的外侧面,相对于所述磁芯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从轴向观察所述磁芯的端面时,所述凹部的形状为圆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从轴向观察所述磁芯的端面时,所述凹部的形状为多边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从轴向观察所述磁芯的端面时,所述凸部的形状为圆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在从轴向观察所述磁芯的端面时,所述凸部的形状为多边形。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或凸部的与所述磁芯的端面平行的截面的中心轴,从所述磁芯的中心轴错开而形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所述磁芯的端面的径向上形成为槽状,所述凸部在所述磁芯的端面上形成为直线状。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与所述磁芯的端面平行的截面,形成为正圆以外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从所述底座被固定侧的所述磁芯的端面向内侧凹陷的部分的长度,形成为小于所述底座的、从固定于所述磁芯侧的端面至与所述凹部的端面接触的部分为止的长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凸部的前端至所述磁芯的端面为止的长度,形成为小于所述底座的、从固定于所述磁芯侧的端面至与所述凸部的前端接触的部分为止的长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磁芯的端面平行的所述凹部的截面面积,形成为朝向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而逐渐变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磁芯的端面平行的所述凸部的截面面积,形成为朝向所述凸部的前端方向而逐渐变大。
14.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权利要求1~13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磁性元件。
CN200880018033A 2007-06-19 2008-06-19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Pending CN1016817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0875/2007 2007-06-19
JP2007160875 2007-06-19
PCT/JP2008/061251 WO2008156145A1 (ja) 2007-06-19 2008-06-19 磁性素子および磁性素子を用いた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1710A true CN101681710A (zh) 2010-03-24

Family

ID=40156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8033A Pending CN101681710A (zh) 2007-06-19 2008-06-19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87731B2 (zh)
EP (1) EP2172948A4 (zh)
JP (1) JPWO2008156145A1 (zh)
CN (1) CN101681710A (zh)
WO (1) WO20081561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1829B (zh) * 2009-08-07 2014-10-29 越峰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组合式软磁铁氧体磁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12329B2 (ja) * 2009-10-12 2013-06-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CN105825997B (zh) * 2015-01-22 2019-03-2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9640A (en) * 1979-12-17 1983-12-06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Unitary contact-terminal blades integrally formed in a molded base
JPS5731810U (zh) * 1980-07-31 1982-02-19
JPS5854111U (ja) * 1981-10-09 1983-04-13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超小型ラジオ受信機のバ−アンテナコイル
JPS5895009U (ja) * 1981-12-21 1983-06-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高周波コイル
JPS629609A (ja) * 1985-07-05 1987-01-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変成器
JPS6416719U (zh) * 1987-07-20 1989-01-27
JPH02150004A (ja) * 1988-11-30 1990-06-08 Toko Inc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H0279004U (zh) * 1988-12-05 1990-06-18
JP2927084B2 (ja) * 1991-11-13 1999-07-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磁ピックア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987666B2 (ja) * 1992-10-13 1999-12-0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リニアリティ・コイル
JPH08167528A (ja) * 1994-12-14 1996-06-25 Taiyo Yuden Co Ltd リニアリティコイル
JPH0992542A (ja) * 1995-07-19 1997-04-04 Taiyo Yuden Co Ltd リニアリティーコイル
GB9621334D0 (en) * 1996-10-12 1996-11-27 Lucas Ind Inc Rotary solenoid
DE19713659C1 (de) * 1997-04-02 1998-06-25 Siemens A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3369075B2 (ja) * 1997-04-30 2003-01-20 東京パーツ工業株式会社 面実装コイル
JPH118133A (ja) 1997-06-16 1999-01-12 Tokyo Parts Ind Co Ltd 面実装コイル
DE19812836A1 (de) * 1998-03-24 1999-09-30 Pemetzrieder Neosid Induktives Miniatur-Bauelement für SMD-Montage
JP2000309031A (ja) * 1999-04-26 2000-11-07 Ibiden Co Ltd セラミック焼結体をコアとした樹脂成形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U2001286255A1 (en) * 2000-09-14 2002-03-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device and high-voltage genera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electromagnetic device
JP2004235701A (ja) * 2003-01-28 2004-08-19 Casio Comput Co Ltd 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を備えた腕時計
KR20050078988A (ko) * 2004-02-03 2005-08-08 타이코 일렉트로닉스 에이엠피 게엠베하 적어도 하나의 계전기 구동기를 갖는 전자기 계전기와계전기 구동기용 리셉터클
JP4763609B2 (ja) * 2004-08-23 2011-08-31 日本科学冶金株式会社 磁性コア部品の製造方法
JP4787604B2 (ja) * 2005-11-18 2011-10-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2007240401A (ja) * 2006-03-10 2007-09-20 Casio Comput Co Ltd 電波時計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4432977B2 (ja) * 2007-01-30 2010-03-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544721B2 (ja) * 2009-02-03 2014-07-09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61829B (zh) * 2009-08-07 2014-10-29 越峰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组合式软磁铁氧体磁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8156145A1 (ja) 2008-12-24
EP2172948A1 (en) 2010-04-07
US8487731B2 (en) 2013-07-16
US20100188180A1 (en) 2010-07-29
EP2172948A4 (en) 2010-07-21
JPWO2008156145A1 (ja) 201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6150B1 (ko) 표면 실장 인덕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2333900B1 (en) Antenna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1587343B1 (de) Hörgerät
JP6822129B2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EP2455952B1 (en) Magnetic element
EP1805695A1 (de) Transpondersystem
US20150114695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package, electronic component series, and carrier tape
CN103811150B (zh) 线圈部件
CN101681710A (zh) 磁性元件及使用磁性元件的天线装置
US9734941B2 (en) Surface-mount inductor
DE10063696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häuses eines mobilen Kommunikations-Endgerätes, Gehäuse und mobiles Kommunikations-Endgerät
JP2019153650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710816B1 (en) Transformer
DE202010000328U1 (de) Elektrischer Stromsensor
TW201423785A (zh) 平面線圈及平面線圈之製造方法
US10026549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JP2007311622A (ja) 小型面実装電子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43414A (zh) 线圈
WO2021259897A1 (de) Schraubenmutter und montagevorrichtung
WO2012019694A1 (de) Tragbarer datenträger mit über spulenkopplung arbeitender datenkommunikationseinrichtung
JP4831646B2 (ja) 強化非接触データキャリ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00312523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KR102459952B1 (ko) 인덕터
US20220293333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coil component
US20220157512A1 (en) Structure for forming a 3d-coil transpon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