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9641A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9641A
CN101639641A CN200910162239A CN200910162239A CN101639641A CN 101639641 A CN101639641 A CN 101639641A CN 200910162239 A CN200910162239 A CN 200910162239A CN 200910162239 A CN200910162239 A CN 200910162239A CN 101639641 A CN101639641 A CN 101639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unit
front cover
image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2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9641B (zh
Inventor
西方彰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39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9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9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6Post-treatment device adding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produc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717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 G03G2215/00734Detecti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heet siz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9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当对具有不同大小的记录薄片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图像形成设备对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定影设备等适当地执行调整处理,保持图像质量并抑制生产率降低。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图像形成设备指定要进行图像形成的打印材料的大小,并且通过使用指定的打印材料大小和紧接在之前形成了图像的打印材料的大小,判断是否需要执行调整处理以保持图像质量。具体地,只有要形成图像的打印材料的大小大于紧接在之前形成了图像的打印材料的大小时,才执行该调整处理。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形成有图像的记录薄片的特定区域用作有效部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通过切割记录薄片来生成印刷品的功能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通过利用定影辊按压已经被转印到记录薄片上的调色剂图像来进行热定影。在小记录薄片和大记录薄片上都进行打印的情况下,需要对图像形成设备进行如下所述的控制。例如,如图43所示,当连续进给小记录薄片时,在定影辊的中间和端部之间温度变得不一致。当此后进给大记录薄片时,出现图像浓度差并且出现定影偏差(即,调色剂图像的定影中的不均匀)。图43是示出进给记录薄片(纸)后的定影温度分布的图。在图43中,横轴表示定影辊上的位置,纵轴表示定影温度。
作为对策的一个例子,  日本特开平8-234620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常用方法:暂时停止打印操作,并且进行定影调整,直到定影辊的温度稳定为止。当使用日本特开平8-234620中公开的技术时,需要利用具有图44所示的不同光分布特性的定影加热器来调整定影辊的温度。图44是用于说明定影加热器的光分布特性的图。在图44中,横轴表示定影辊上的位置,纵轴表示光分布特性。
另外,如图45所示,当连续进给薄片厚度大(即,厚)的记录薄片时,记录薄片的端部在定影辊的表面上形成小的划痕(即,凹痕)。已知在此后进给大记录薄片时,这些划痕部分使得大记录薄片上的图像中出现小的痕迹。图45是示出在厚纸的端部处出现这种划痕的情况的图。作为对策,日本特开平9-080956提出了一种从定影辊的表面消除划痕的方法。
这种定影温度调整和划痕消除对于保持图像质量是必需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在定影温度调整和划痕消除期间暂停打印操作,因此这也导致生产率降低。
利用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通过将后处理设备连接至图像形成设备来处理其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薄片。例如,日本特开2005-104063提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被配置为通过向其添加如下功能来进行装订处理:用于对由多张纸构成的纸束的边缘进行胶粘的功能,以及用于切割胶粘侧以外的侧的切割功能。
然而,上述传统技术具有如下问题。例如,在小记录薄片和大记录薄片上都进行打印的情况下,当在同一作业中在小记录薄片和大记录薄片之间存在多次切换时,在每次切换时都必须暂停作业以进行定影温度调整和划痕消除。
下面参照图46给出更具体的说明。图46是示出在使用不同大小纸张的作业中进行定影调整的时刻的图。在图46中,假定利用不同大小的内侧薄片束和封面薄片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例如,在该假定的作业中,通过收集多个小记录薄片并将该多个小记录薄片整理成束,然后用大的封面薄片包裹该束,来制作装订的小册子。如图4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需要在封面薄片处理之前进行定影温度调整和划痕消除,因此生产率显著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能够实现如下的图像形成设备:当在具有不同大小的记录薄片上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对在这种图像形成中使用的定影设备等适当地执行调整处理,从而保持图像质量并抑制生产率降低。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单元,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定影单元,其对已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到打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切割单元,其对由所述定影单元对调色剂图像进行了定影的打印材料执行切割处理;判断单元,其基于要由所述切割单元切割的第一打印材料的切割后的大小和紧接在所述第一打印材料之前形成了图像的第二打印材料的大小,判断是否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调整处理;以及调整单元,如果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则所述调整单元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单元,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定影单元,其对已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到打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以及切割单元,其对由所述定影单元对调色剂图像进行了定影的打印材料执行切割处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判断步骤,用于基于要由所述切割单元切割的第一打印材料的切割后的大小和紧接在所述第一打印材料之前形成了图像的第二打印材料的大小,判断是否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调整处理;以及如果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则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
根据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封面装订设备(case bindingapparatus)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胶粘单元B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由胶粘单元B进行的胶粘操作的概况的图。
图5是示出粘合单元C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上部已经移开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下部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8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下部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9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胶粘夹(gluing gripper)正在下降的情况的图。
图10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胶粘夹释放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图11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裁切夹(trim gripper)夹住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图12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裁切夹正在下降的情况的图。
图13是示出切割单元D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切割屑接收器(cutting scrapreceptacle)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
图15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正在切割小册子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切割器和切割屑接收器正在移开的情况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切割过程的图。
图18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被切下的屑的流动的图。
图19是示出装订排出单元E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支撑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图21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留出排出空间的情况的图。
图22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竖立地存储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和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6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和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7是用于说明从插入器插入的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8是用于说明从插入器插入的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图29是示出包括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单元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30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1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2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3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4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5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6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7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8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39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40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41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42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
图43是示出进给记录薄片(纸)后的定影温度分布的图。
图44是用于说明定影加热器的光分布特性的图。
图45是示出在纸的端部处出现划痕的情况的图。
图46是示出在使用不同大小的纸的作业中进行定影调整的时刻的图。
图4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图。
图4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模式设置过程的流程图。
图4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5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判断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5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整判断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注意,除非特别指出,这些实施例中说明的组件的相对布置、数值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
首先参考图1说明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图像形成系统1000包括图像形成设备10以及封面装订设备500和后处理设备400等后处理设备。图像形成设备10包括从原稿读取图像的图像读取器200以及在纸上形成所读取的图像的打印机350。在下文中,将在其上形成图像的纸称为打印材料、记录薄片和薄片等。
原稿进给器100安装在图像读取器200中。将多个原稿面朝上设置在原稿托盘中,并且原稿进给器100沿图1中的向左的方向按照从第一页开始的顺序一次一张地进给原稿,沿着弯曲路径输送原稿,然后在稿台玻璃102上从左向右通过流动读取位置。然后,向外部纸接收托盘112排出原稿。当原稿在稿台玻璃102上从左向右通过流动读取位置时,由保持在与流动读取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的扫描单元104读取原稿的图像。该读取方法通常称为原稿流动读取方法。具体地,当原稿通过流动读取位置时,从扫描单元104中的灯103发出的光被原稿的读取面反射,并且经由镜105、106和107将从原稿反射的光引导至透镜108。通过透镜108的光在图像传感器109的成像区域上形成图像。
以这种方式,通过输送原稿以使其从左向右通过流动读取位置,来进行原稿读取扫描,从而使与原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为主扫描方向,输送方向为副扫描方向。具体地,当原稿通过流动读取位置时,通过在沿副扫描方向输送原稿的同时利用图像传感器109沿主扫描方向逐行读取原稿图像,来读取整个原稿图像。由图像传感器109将光学地读取的图像转换为图像数据,并输出该图像数据。将从图像传感器109输出的图像数据作为视频信号输入至打印机350的曝光控制单元110。
注意,作为如下操作的结果也可以读取原稿:原稿进给器100将原稿输送到稿台玻璃102上,使得原稿停止在预定位置处,并在这种状态下使扫描单元104从左向右扫描原稿。通常将这种读取方法称为原稿固定读取。
当在不使用原稿进给器100的情况下读取原稿时,首先,用户抬起原稿进给器100,将原稿放置到稿台玻璃102上,然后使扫描单元104从左向右扫描原稿,从而进行原稿读取。换言之,当在不使用原稿进给器100的情况下读取原稿时,进行原稿固定读取。
打印机350的曝光控制单元110基于从图像读取器200输入的视频信号对激光束进行调制,并输出调制后的激光束。在利用多面镜110a扫描激光束的同时,将该激光束照射在感光鼓111上。根据扫描的激光束在感光鼓111上形成静电潜像。这里,曝光控制单元110输出激光束,从而在原稿固定读取期间形成正确的图像(非镜图像)。通过从显影单元113供给的显影剂将感光鼓111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为显影剂图像。
同时,通过进纸辊129和130,将由拾取辊127和128从设置在打印机350中的上盒114或下盒115进给的薄片输送至阻挡辊126。当薄片的前沿已到达阻挡辊126时,在所控制的时刻驱动阻挡辊126,并且与激光束的照射开始同步地在感光鼓111和转印单元116之间输送薄片。转印单元116将形成在感光鼓111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所进给的薄片上。将其上已转印有显影剂图像的薄片输送至定影单元117,定影单元117通过对该薄片加热并加压,将显影剂图像定影在该薄片上。在通过定影单元117后,经由挡板121和排出辊118将薄片从打印机350排出到图像形成设备的外部(在该情况下,排出到封面装订设备500)。
这里,如果要以图像形成面朝下(面朝下)的状态排出薄片,则通过定影单元117后,通过挡板121的切换操作将薄片暂时引导到反转路径122。此外,在薄片的后沿通过挡板121后,使薄片转回,并通过排出辊118从打印机350排出薄片。这种形式的排纸被称为反转排纸。当要从第一页开始顺序进行图像形成时,例如当形成利用原稿进给器100读取的图像时或者当形成从计算机输出的图像时,进行反转排纸,结果,以正确的页面顺序排出薄片。
另外,在来自手动进给单元125的高射投影仪薄片等硬薄片上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不将薄片引导到反转路径122,而是以图像形成面朝上(面朝上)的状态通过排出辊118排出。此外,在已经设置了在薄片的两面都进行图像形成的双面形成的情况下,通过挡板121的切换操作将薄片引导至反转路径122,然后将薄片输送至双面输送路径124。在引导至双面输送路径124后,进行控制以便在上述时刻再次将薄片进给到感光鼓111和转印单元116之间,从而在薄片的反面上进行打印。
封面装订设备的结构
接着参考图2说明封面装订设备的结构。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封面装订设备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
封面装订设备500包括薄片堆叠单元A、胶粘单元B、粘合单元C、切割单元D和装订排出单元E。在装订模式下,薄片堆叠单元A堆叠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记录薄片,并生成薄片束。胶粘单元B对堆叠束涂胶。粘合单元C将封面薄片粘合到涂了胶的堆叠束。为了在粘合封面薄片后使装订端面对齐,切割单元D在胶粘侧之外的侧面沿三个方向进行切割。装订排出单元E排出装订完成的小册子。
下面说明一系列装订操作的流程。注意,该说明仅为一系列装订操作的概况,后面将详细说明各单元。
在装订模式下,薄片堆叠单元A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记录薄片堆叠到薄片堆叠托盘520上,并生成薄片束540。由薄片堆叠单元A整理成束的薄片束540被移动至胶粘单元B,并且通过利用胶容器525、胶涂覆辊524和胶涂覆辊控制马达522,利用胶涂覆薄片束的下侧面和/或端部和/或侧面。粘合单元C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封面薄片P粘合至涂了胶的薄片束540,并将小册子570传送至裁切夹512。然后,由裁切夹512将小册子570输送至切割单元D。在切割单元D中,切割器控制马达527沿水平方向移动切割器528,从而切割小册子570。由切割所产生的屑落入切割屑接收器533中,并且当一系列切割操作结束时,切割屑被收集到切割屑盒532中。在结束了切割单元D中的切割后,将小册子570从切割单元D输送到装订排出单元E,并排出小册子570。
尽管上述是装订模式下的一系列装订操作的流程,但也可以选择不进行装订的普通排出模式作为装订模式的替代。
切换挡板521设置在输送辊对505的下游处。切换挡板521是用于将从输送辊对505发送来的薄片选择性地引导至薄片堆叠托盘520或后处理设备400的挡板。
在普通模式下,利用输送辊对505、510、511、513和514以及排出辊515,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排出至后处理设备400。后处理设备的一个例子是如后处理设备400的作为装订装置的下游设备连接的薄片后处理设备,并且后处理设备能够进行例如束处理,即束排出处理、U形钉装订处理、折叠处理和装订处理等。
另外,在装订模式下,经由输送辊对506、507和508以及堆叠单元排出辊509将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P排出至薄片堆叠托盘520,然后对齐薄片并将其形成为薄片束540。
薄片堆叠单元A的操作
下面参考图23~26说明封面装订设备500中的薄片堆叠单元A进行的操作。图23和24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图25和26是用于说明内侧薄片和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如图23所示,封面装订设备500利用输送辊对505取入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的薄片,并将薄片引导至输送路径(a)。如果该薄片是薄片束的内侧薄片,则切换挡板521将通过输送辊对505取入的薄片引导至输送路径(b),并且通过输送辊对506、507和508以及堆叠单元排出辊509输送该薄片。将薄片P从堆叠单元排出辊509排出至薄片堆叠托盘520。当已将所有要作为内侧薄片的薄片排出至薄片堆叠托盘520时,通过胶粘夹523夹持由内侧薄片形成的薄片束540,并且将薄片束540从薄片堆叠单元A移动至如图24中的虚线所示的胶粘单元B上方的位置。
如图25所示,在移动至胶粘单元B上方的位置之后,在胶粘夹523夹持内侧薄片束的同时转动内侧薄片束,以使其处于垂直方向,从而使得将成为薄片束脊部的侧面(即,底端)处于与胶粘单元B相对的位置。之后,胶容器525和胶涂覆辊524沿薄片束移动,从而向薄片束的端部涂胶,后面将详细说明该操作。同时,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排出将要成为小册子的封面薄片的封面薄片Pc,并将封面薄片Pc输送至封面装订设备500。在输送辊对505取入了封面薄片Pc之后,切换挡板521进行切换,并将封面薄片Pc从输送路径(a)引导至输送路径(c),并通过输送辊对510、511、513和514输送封面薄片Pc。在输送辊对513下游的输送路径(c)上设置有传感器(未示出),并且如图26所示,当传感器已检测到封面薄片Pc的前端时,将封面薄片Pc输送预定的距离,之后停止封面薄片Pc的输送。
该结构是这样的结构:当封面薄片Pc停止在输送路径(c)上时,封面薄片Pc的后端已经完全通过切换挡板521。在连续生成薄片束的情况下,即使当封面薄片Pc在输送路径(c)上时,切换挡板521也进行切换。然后,从图像形成设备10接收下一薄片束的内侧薄片,并且经由输送路径(a)和输送路径(b)将内侧薄片输送至薄片堆叠托盘520。此后,向薄片束涂覆胶,用封面薄片包裹薄片束,并且向下游输送薄片束,后面将详细说明这些操作。
尽管上面说明了从图像形成设备10输送封面薄片的情况,还可以在封面装订设备500的上部设置插入器300(如图1所示),并且仅从插入器300插入封面薄片。
下面参考图27和28说明在进行从插入器300插入封面薄片的装订的情况下纸的流动。图27和28是用于说明从插入器插入的封面薄片在封面装订设备中的流动的图。
关于内侧薄片的流动,如上面参考图23~26所述,图像形成设备10顺序接收薄片,由薄片堆叠托盘520生成薄片束,并通过胶粘夹523将各薄片束移动至胶粘单元B。然而,在从插入器300插入封面薄片Pc的情况下,如图27所示,在内侧薄片束移动至胶粘单元B的同时,进纸辊301进给来自进纸托盘310的一张顶部薄片,并且输送辊对303、503和504输送进给的封面薄片Pc。然后,如图28所示,通过切换挡板521将封面薄片Pc从输送路径(d)引导至输送路径(c)。
胶粘单元B的操作
下面参考图3和图4说明封面装订设备500的胶粘单元B进行的操作。图3是示出胶粘单元B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图4是示出由胶粘单元B进行的胶粘操作的概况的图。胶粘单元B包括夹持薄片束540的胶粘夹523、存储胶的胶容器525、利用胶涂覆薄片束的胶涂覆辊524以及胶涂覆辊控制马达522。
胶涂覆辊524浸入到胶容器525中,并且由于胶涂覆辊控制马达522的转动而处于恒定转动的状态。通过未示出的驱动单元,在由胶粘夹523夹持着处于竖直状态的薄片束540的下侧面(端)的长度方向上,即在平行于薄片束中的薄片的方向上,移动胶粘单元580,其中胶粘单元580包括胶容器525、胶涂覆辊524和胶涂覆辊控制马达522。通过胶粘单元的往复操作进行胶的涂覆。如图4所示,胶粘单元580从朝向封面装订设备500的背面侧的初始位置开始移动(如果从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前方(或后方)观察图2),并且在朝向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前面侧的预定位置处停止。此时,胶粘单元580不向薄片束的下侧面涂胶。当胶粘单元580从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前面侧向背面侧移动时,对薄片束进行涂胶。在朝向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前面侧的预定位置处停止之后,胶粘单元580升高到使得胶涂覆辊524与薄片束的下侧面接触的位置。然后,胶粘单元580在从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前面侧向背面侧移动的同时,通过使用胶涂覆辊524向薄片束540的下侧面涂胶。
粘合单元C的操作
下面参照图5~12说明粘合单元C进行的操作。图5是示出粘合单元C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粘合单元C包括输送导轨560和561、按压部件563以及折叠部件562和564。输送导轨560和561接收从图像形成设备10供给的封面薄片550,输送封面薄片550,并且将封面薄片550停止在预定位置处。按压部件563将封面薄片550按压到薄片束540的涂胶面上。在使封面薄片包裹薄片束时使用折叠部件562和564。
在结束了向薄片束540涂胶的操作之后,驱动单元(未示出)使夹持着薄片束540的胶粘夹523从胶粘单元B下降。然后,如图5所示,涂胶面被粘合至已由输送导轨560和561水平移动至预定位置的封面薄片550。
在粘合之后,胶粘夹523下降,并且向薄片束540的涂胶面按压放置在按压部件563上的封面薄片550的粘合部,并使该粘合部粘合至薄片束540的涂胶面。应当注意,如图6所示,理想地,在由于薄片束540下降而向涂胶面按压封面薄片550之前,移动输送导轨560的上部和输送导轨561的上部,以防止输送导轨560的上部和输送导轨561的上部干扰薄片束540。图6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上部已经移开的情况的图。
在封面薄片550已经粘合至薄片束540之后,驱动单元使折叠部件562和564以及输送导轨560和561的下部沿按压部件563的斜向上的方向上升,如图7所示,这些元件从虚线位置移动至实线位置。图7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下部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通过使折叠部件562和564沿斜向上的方向上升,来向上按压封面薄片550。结果,封面薄片550从涂胶面的侧边缘弯曲,从而进行用于使封面薄片550包裹薄片束540的封面处理。
如图8所示,当结束了封面薄片550的封面处理时,驱动单元使折叠部件562和564以及输送导轨560和561的下部从虚线位置移开至实线位置。图8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输送导轨的下部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同时,还由驱动单元沿水平方向移动按压部件563。水平地移动按压部件563以保留胶粘夹523使小册子570下降的空间。
如图9所示,在胶粘夹523已使得小册子570下降到输送导轨560和561的下方之后,小册子570进一步下降到使得小册子570的底端与裁切单元的传送辊565和566相接触的位置。图9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胶粘夹正在下降的情况的图。
接着,如图10所示,胶粘夹523释放其对小册子570的夹持,同时,裁切单元的传送辊565和566向下输送小册子570。图10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胶粘夹释放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接着,如图11所示,由裁切单元的传送辊565和566将小册子570向下输送至预定位置,此后,停止输送小册子570。此后,驱动单元(未示出)使裁切夹512夹持小册子570。图11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裁切夹夹持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接着,如图12所示,裁切夹512下降,从而使得小册子570向下下降至切割单元D中的位置。此时,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的按压部件563移动至使得其能够被按压至封面薄片的粘合部分的位置。图12是示出在粘合单元C中裁切夹正在下降的情况的图。
切割单元D的操作
下面参考图13~18说明切割单元D进行的操作。图13是示出切割单元D的结构的截面图。
在上述粘合单元C通过将封面薄片粘合至由内侧薄片构成的薄片束来形成小册子570之后,通过裁切夹512将小册子570移动至切割单元D,此后,如图13所示,裁切夹512、切割器528和切割屑接收器533协同工作以切除端部。具体地,裁切夹512转动小册子570以使得小册子的不同侧与切割器528对准,从而能够切割这些侧(脊部除外)。
如图14所示,在切割操作中,首先,在切割器528进行切割之前,切割屑接收器533移动至小册子570下方的位置。图14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切割屑接收器正在移动的情况的图。
此后,切割器528切割小册子570的一侧。此时,如图15所示,切割屑被收集到在小册子570下方等待的切割屑接收器533中。图15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正在切割小册子的图。
此后,如图16所示,沿向后的方向驱动切割器528,因此,切割器528移动至退避位置,并且切割屑接收器533也移动至退避位置。图16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切割器和切割屑接收器正在移开的情况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切割过程的图。图17示出通过对小册子570进行的上述切割操作切割三个侧面(即,小册子的开口侧、上侧和下侧)的情况。
具体地,在进行了粘合操作之后,以小册子570的背脊端部面朝下的状态移动小册子570。为了切割小册子的下端,通过将可转动的裁切夹512转动90度,从而将小册子570的方位转动90度。接着,通过将裁切夹512沿同一方向转动90度并进行切割操作,来切割开口侧。最后,通过将裁切夹512转动90度并进行切割操作来切割上端,从而结束对背脊端部之外的侧面的切割。应当注意,在切割之后,为了以背脊部分面朝下的状态将小册子570输送至后面说明的装订排出单元,裁切夹512再将小册子570转动90度而不进行切割操作。
切割屑接收器533在不进行切割操作时的退避位置和进行切割操作时的屑接收位置之间移动。切割屑接收器533的退避位置位于切割屑盒532的上方。另外,如图18所示,切割屑接收器533被配置为具有可打开的底板部,并且当切割屑接收器533移动至退避位置时,打开底板部,切割屑接收器533中的切割屑被收集到切割屑盒532中。图18是示出在切割单元D中被切下的屑的流动的图。
装订排出单元E的操作
下面参考图19~22说明装订排出单元E进行的操作。图19是示出装订排出单元E的示例性结构的截面图。装订排出单元E包括将小册子从切割单元D输送至装订排出单元E的裁切夹512、将小册子输送至装订排出单元E的排出辊515以及临时堆叠所输送的小册子的装订堆叠板529。装订排出单元E还包括在竖直方向上支撑装订后的小册子的装订支撑板530、装订排出稳定板534以及沿水平方向移动装订支撑板530的排出输送带531。
在结束了切割操作之后,裁切夹512下降,从而将小册子570输送至切割单元D正下方的排出辊515。然后,排出辊515输送小册子570,裁切夹512释放其对小册子570的支撑,并且小册子570移动至装订排出单元E中的预定位置。此时,如图19所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装订堆叠板529向右倾斜,并且通过排出辊515将小册子570堆叠到装订堆叠板529上。
此后,使倾斜的装订堆叠板529在竖直方向上竖立,并且通过装订支撑板530支撑小册子570使其处于竖立状态。这里,如图20所示,使位于排出输送带531下方的装订排出稳定板534上升,从而将小册子570支撑在装订支撑板530和装订排出稳定板534之间。图20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支撑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此后,如图21所示,排出输送带531向左移动装订支撑板530,以留出输送下一小册子571时的排出空间。图21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留出排出空间的情况的图。如图22所示,当留出了用于小册子571的排出空间时,通过再次进行上述排出操作,可以紧挨着小册子570竖直地保存小册子571。图22是示出在装订排出单元E中竖直地保存小册子的情况的图。
操作显示单元的结构
下面参考图29说明图像形成设备10中的操作显示单元600(在图1中示出)。图29是示出包括在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操作显示单元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操作显示单元600上设置有用于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开始键602、用于停止图像形成操作的停止键603以及用于进行数字设置的十个按键604~612和614等。此外,操作显示单元600上还设置有ID键613、清除键615和重置键616等。另外,操作显示单元600上设置有形成有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单元620,并且可以在画面上创建软按键。
例如,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0中,后处理设备400和封面装订设备500具有不分页和分页等多种后处理模式以及装订模式等处理模式。通过来自操作显示单元600的输入操作来对这些处理模式进行设置。
整个系统的框图
下面参考图47说明由图像形成设备10和封面装订设备500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1000中的各个控制单元的结构。图4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图。
CPU 801进行图像形成设备10的基本控制,并且经由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至存储控制程序的ROM 802、用于进行处理的RAM 803以及输入/输出端口804。RAM 803的部分区域用作即使切断电源也不擦除数据的备份RAM。
连接至输入/输出端口804的设备包括:由图像形成设备10控制的马达;离合器等各种类型的负荷设备;以及检测薄片位置的传感器等发送对图像形成设备10的输入的输入设备。CPU801根据ROM 802中的控制程序的内容,控制经由输入/输出端口804的顺序输入和输出,并执行图像形成处理。
CPU 801还连接至图1和29中示出的操作显示单元600,并且CPU 801控制操作显示单元600的显示和按键输入。操作显示单元600还包括输入控制单元812。后面将详细说明输入控制单元812。此外,CPU 801还连接至图像处理单元805和图像存储器单元806,其中,图像处理单元805处理由图像传感器109转换为电信号的信号,图像存储器单元806存储处理过的图像。
通信IF 807是用于在CPU 801和封面装订设备500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IF,并且通信IF 807经由封面装订设备500中的通信IF 907,与封面装订设备500中的CPU 901进行通信。
调整判断单元808判断是否在开始图像形成的时刻或图像形成期间进行调整处理。这里,调整处理是指例如定影单元117中的调整处理,并且调整处理是在具有不同大小的薄片上连续形成图像的情况下进行的处理。装订控制单元810包括后面说明的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并进行封面装订设备500的整体控制。
CPU 901进行封面装订设备500的基本控制,并且经由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连接至存储控制程序的ROM 902和用于进行处理的RAM 903。RAM 903的部分区域用作即使切断电源也不擦除数据的备份RAM。封面装订设备500通过基于来自CPU 901的信号,对后面说明的堆叠控制单元913、胶粘控制单元904、粘合控制单元910和切割控制单元911进行整体控制,来执行装订处理。下面详细说明各个控制单元。
输入控制单元
首先详细说明输入控制单元812。装订控制单元810获取与存储在通过显示在作为输入控制单元812所包括的操作显示单元600上的内侧薄片进给段选择画面(图33)所设置的薄片进给段中的薄片的大小相关的内侧薄片大小信息,作为必要信息。另外,装订控制单元810根据内侧薄片大小信息与通过最终大小指定画面(图35和36)设置的最终大小信息之间的差,获取关于内侧薄片的切割量信息。此外,装订控制单元810获取与存储在通过封面薄片进给选择画面(图34)设置的薄片进给段中的薄片的大小相关的封面薄片大小信息。输入控制单元812将这些显示画面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600上,并将经由这些显示画面输入的信息发送至各控制单元。
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
接着详细说明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基于下面的参数,利用通过输入控制单元812设置的内侧薄片大小信息、最终大小信息和封面薄片大小信息以及作为设备功能预先设置的最大切割量,计算可以进行装订的束厚度Z的范围。
封面薄片阈值长度:X1=(A-B)×2+C
切割量过大时的封面薄片基准长度:X2=(A-B+Dmax)×2
封面薄片长度不足时的基准长度:X3=(A-B)×2
其中,
A:内侧薄片大小在开口侧方向的长度;
B:在开口侧方向上的切割量;
C:最大内侧薄片束厚度:以及
Dmax:最大切割量。
这里,根据封面薄片长度与作为X1、X2及X3计算出的值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封面薄片切割量过大,或者封面薄片长度不足。
封面薄片切割量过大的情况
如果封面薄片长度Y超出切割量过大时的封面薄片基准长度X2(Y>X2),则判断为封面薄片切割量可能将超出最大切割量Dmax。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束厚度Z的范围为(Y-X2)≤Z≤C,则不超出最大切割量Dmax。
具体例子
下面示出在如下参数的情况下由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进行的控制的例子。
封面薄片大小:用户定义的大小(297×450mm)
内侧薄片大小:A4(210×279mm)
最终大小:B5(182×257mm)
这里,根据封面薄片大小/内侧薄片大小/最终大小的设置值获得以下值。
A:内侧薄片大小在开口侧方向上的长度=210mm
B:开口侧方向上的切割量=内侧薄片大小-最终大小=210-182=28mm
C:最大内侧薄片束厚度=20mm
Dmax:最大切割量=39mm
最大内侧薄片束厚度/最大切割量是根据设备的性能和结构确定的值,并且是与设置值无关的相同的值。因此,对于X1、X2和X3获得如下值。
封面薄片阈值长度:
X1=(A-B)×2+C=(210-28)×2+20=384mm
切割量过大时的封面薄片基准长度:
X2=(A-B+Dmax)×2=(210-28+39)×2=442mm
封面薄片长度不足时的基准长度:
X3=(A-B)×2=(210-28)×2=364mm
此时,由于存在关系(封面薄片长度Y=450mm)>(切割量过大时的封面薄片基准长度X2=442mm),因此判断为封面薄片切割量可能超过最大切割量Dmax。
这里,如果束厚度Z的范围在8mm(即,450mm-442mm)≤Z≤20mm范围内,则不超过最大切割量Dmax=39mm。
封面薄片长度不足的情况
如果封面薄片长度Y小于封面薄片阈值长度X1(即,Y<X1),则判断为封面薄片长度可能为如下情况:在切割之后,封面薄片的端部可能在开口侧端面的内侧(即,比开口侧端面短)。这里,如果束厚度Z的范围满足Z≤Y-X3,则封面薄片的端面不在开口侧端面的内侧。
具体例子
下面示出在如下参数的情况下由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进行的控制的例子。
封面薄片大小:用户定义的大小(270×370mm)
内侧薄片大小:A4(210×279mm)
最终大小:B5(182×257mm)
下面说明在上面的参数的情况下束厚度计算单元的例子。这里,根据封面薄片大小/内侧薄片大小/最终大小的设置值获得以下值。
A:内侧薄片大小在开口侧方向上的长度=210mm
B:开口侧方向上的切割量=内侧薄片大小-最终大小=210-182=28mm
C:最大内侧薄片束厚度=20mm
Dmax:最大切割量=39mm
最大内侧薄片束厚度/最大切割量是根据设备的性能和结构确定的值,并且是与设置值无关的相同的值。因此,对于X1、X2和X3获得如下值。
封面薄片阈值长度:
X1=(A-B)×2+C=(210-28)×2+20=384mm
切割量过大时的封面薄片基准长度:
X2=(A-B+Dmax)×2=(210-28+39)×2=442mm
封面薄片长度不足时的基准长度:
X3=(A-B)×2=(210-28)×2=364mm
此时,由于存在关系(封面薄片长度Y=370mm)<(封面薄片阈值长度X1=384mm),因此判断为封面薄片长度可能为如下情况:在切割之后,封面薄片的端面比开口侧端面短。这里,如果束厚度Z的范围为Z≤6mm(370mm-364mm),则封面薄片的端面不会在开口侧端面的内侧。
调整判断单元
接着详细说明调整判断单元808。调整判断单元808对要通过定影单元117的薄片的大小和先前已通过的薄片的大小进行比较,并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处理。如果在后处理步骤中设置了切割处理,则考虑切割后的最终大小,进行关于调整处理的必要性的判断。
调整处理包括诸如如下的处理。例如,存在用于防止在如下情况时出现的图像浓度差和定影偏差的处理:由于在连续进给小记录薄片之后进给大薄片而导致定影辊的中间和端部处温度变得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定影调整,直到定影辊的温度稳定为止。另外,当连续进给具有厚的薄片厚度的记录薄片时,存在如下的情况:记录薄片的端部在定影辊的表面上留下小的痕迹或凹痕,并且存在用于防止在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时由于这种瑕疵部分在图像中出现小痕迹的现象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使其它辊或刮片与定影辊的表面接触来消除定影辊表面上的痕迹。
装订模式设置流程
下面参考图30~42和图48的流程图说明装订模式设置的流程。图4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装订模式设置过程的流程图。由CPU 801进行下面说明的处理的整体控制。图30~42示出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上的示例性显示画面。应当注意,在下面说明的处理中,通过输入控制单元812获取经由显示画面3000~4200的用户输入。
从显示在操作显示单元600的液晶显示单元620上的、图30所示的显示画面3000开始装订模式的设置。显示画面3000是初始画面,当选择作为软按键的“应用模式”键时,显示转换为图31所示的显示画面3100。显示画面3100是用于选择应用模式的画面。当从应用模式菜单中选择了“装订”软按键时,开始装订模式的设置。
在开始装订模式的设置之后,在步骤S1001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2所示的显示画面3200,并且允许选择“右侧装订”或“左侧装订”作为印刷品的装订方向。这里,“右侧装订”表示如下的装订方法:当打开小册子时,页码从右侧页向左侧页递增。另一方面,“左侧装订”表示页码从左侧页向右侧页递增的装订方法。
当选择了装订方向并按下了“下一步”软按键时,在步骤S1002中,CPU 801使得操作显示单元600显示图33所示的用于进行内侧薄片进给段设置的显示画面3300。在显示画面3300中,选择用于进给要包裹在封面薄片中的薄片束的薄片进给段。还可以指定任意大小作为用户定义。
当选择了薄片束进给段并按下了“下一步”软按键时,在步骤S1003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4所示的显示画面3400,并允许选择用于进给封面薄片的薄片进给段。在显示画面3400中,选择薄片进给盒或插入器作为封面薄片进给源。还可以根据用户定义指定任意大小。
接着,在步骤S1004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5和36分别示出的显示画面3500和3600,并允许进行最终大小设置。在显示画面3500中,从规定的大小中选择切割后的大小,或者如果按下了“高级设置”软按键,则显示转换为显示画面3600并指定特定的大小。
当设置了最终大小并按下了“设置”软按键时,在步骤S1005中,CPU 801使得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进行上述的计算处理。然后,在步骤S1006中,CPU 801判断封面薄片的最大的切割量是否大于作为可以切割的最大量的最大切割量。在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07,在步骤S1007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7所示的示出关于可以装订的束厚度的用户信息的显示画面3700。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否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08,在步骤S1008中,CPU 801判断封面薄片在开口侧方向上的端面是否可能在最终装订大小时的开口侧端面的内部。
在判断为肯定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09,在步骤S1009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8所示的示出关于可以装订的束厚度的用户信息的显示画面3800。应当注意,显示画面3700和3800中显示的束厚度信息可以示出束中薄片的可能数量的估计值,其中,使用要使用的各内侧薄片的薄片厚度信息和由束厚度计算控制单元811计算出的束厚度来计算该束中薄片的可能数量的估计值。
然后,在步骤S1010中,CPU 801判断封面薄片进给源是否为插入器。如果选择了插入器作为薄片进给段,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1,在步骤S1011中,CPU 801设置“插入器模式”作为插入器为封面薄片进给源时进行的装订模式。此后,在步骤S1012中,CPU 801提示用户在原稿进给器100中设置原稿,之后结束装订模式设置。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1010中封面薄片进给源不是插入器,则在步骤S1013中,CPU 801将装订模式设置为原稿读取模式。然后,在步骤S1014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39所示的显示画面3900,接收用户输入,并判断原稿读取模式是普通读取模式还是封面薄片读取模式。进行该判断以判定封面薄片原稿和内侧薄片原稿是否分离。因此,在显示画面3900中,如果原稿分离,则选择“封面薄片模式”,如果前/后封面薄片和内侧薄片的原稿在同一束中,则选择“普通模式”。
如果选择了“普通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5,在步骤S1015中,CPU 801将原稿读取模式设置为普通模式。然后,在步骤S1012中,CPU 801使得操作显示单元600显示图40所示的显示画面4000,并提示用户在原稿进给器100中设置原稿,之后,结束装订模式设置。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了“封面薄片模式”,则处理进入步骤S1016,在步骤S1016中,CPU 801将原稿读取模式设置为封面薄片模式。然后,在步骤S1017中,CPU 801使得显示图41所示的显示画面4100,并提示用户在原稿进给器100中设置作为封面薄片的原稿并按下开始键602。当按下了开始键602时,在步骤S1018中,CPU 801使得开始读取封面薄片原稿。
当完成了封面薄片原稿的读取时,在步骤S1019中,CPU801使得显示图42所示的显示画面4200,并提示用户在原稿进给器100中设置内侧薄片原稿,之后,结束装订模式设置。
打印处理
下面参考图49说明在执行打印处理时进行的操作。图4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由CPU801进行下面说明的处理的整体控制。当按下图29中所示的开始键602时开始打印处理。
在步骤S3101中,CPU 801进行图像形成的准备。接着,在步骤S3102中,CPU 801进行后面说明的用于判断是否需要对接下来要进行打印的页执行调整处理的调整判断处理。在步骤S3103中,检查S3102的判断结果,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处理,则处理进入步骤S3104,如果不需要进行调整处理,则处理进入步骤S3108。
在步骤S3104中,CPU 801继续执行预定的处理,直到满足了用于进行调整处理的条件为止,并且在可以暂停时,在步骤S3105中执行图像形成暂停处理。此后,在步骤S3106中,CPU801执行调整处理,直到满足了预定条件为止。当结束了调整处理时,在步骤S3107中,CPU 801执行图像形成恢复处理,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3108。
在结束了调整处理之后,或者如果不需要执行调整处理,则在步骤S3108中,CPU 801执行页打印处理。接着,在步骤S3109中,CPU 801判断是否结束了对全部页的处理。如果没有结束对全部页的处理,则处理返回S3102,并重复S3102~S3109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3109中判断为结束了对全部页的处理,则处理进入步骤S3110,在步骤S3110中,CPU 801进行图像形成后处理,并且结束打印处理。
调整判断处理
下面参考图50详细说明在图49的步骤S3102中进行的调整判断处理。图5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调整判断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由CPU 801进行下面说明的处理的整体控制。另外,在图49的流程图的S3102中对各页执行调整判断处理。
首先,在步骤S3201中,CPU 801判断是否对正进行判断的页设置了切割。如果没有设置切割,则处理进入步骤S3202,在步骤S3202中,CPU 801将记录薄片大小设置为相应页的最终大小。另一方面,如果在S3201中设置了切割,则处理进入步骤S3203,在步骤S3203中,CPU 801将切割后的大小设置为最终大小。通过该处理,将印刷品最后的大小设置为最终大小。这里,CPU 801是指定要形成图像的打印材料的大小的大小指定单元的例子。
接着,在步骤S3204中,CPU 801判断相应页的最终大小是否大于紧前记录薄片的大小。如果最终大小不大于紧前记录薄片的大小,则处理进入步骤S3205,在步骤S3205中,CPU 801将需要调整标志设置为OFF。另一方面,如果最终大小大于紧前记录薄片的大小,则在步骤S3206中,CPU 801将需要调整标志设置为ON。这里,CPU 801是调整判断单元的例子,该调整判断单元通过利用指定的打印材料大小和紧接在之前形成了图像的打印材料的大小,来判断是否需要为了保持图像质量而执行调整处理。
进行这种控制,使得能够通过对接下来要进行打印的页的最终大小和紧接在之前通过的记录薄片的大小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对定影单元117执行调整处理或痕迹消除(而不是在每次打印页时自动执行调整处理、辊温度调整或痕迹消除)。换言之,通过防止对各页面进行不必要的调整处理,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能够抑制生产率的下降。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对小记录薄片和大记录薄片都进行打印时,防止不必要的调整处理和痕迹消除,从而能够在抑制生产率降低的同时保持印刷品的图像质量。这使得能够提供对用户更加友好的图像形成设备。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51说明第二实施例。以下仅说明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技术方面。图5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调整判断处理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由CPU 801进行下面说明的处理的整体控制。
首先,在步骤S3301中,CPU 801计算在打印操作开始之后紧接在之前的10张薄片的记录薄片大小中最小的记录薄片大小。这里,“10”仅为计算中要使用的最新的薄片的数量的例子,当进给了预定数量的记录薄片时,可以使用该预定数量的薄片,该预定数量足够大从而对随后的记录薄片产生影响。
然后,在步骤S3302中,CPU 801判断最终大小是否大于步骤S3301中计算出的最小记录薄片大小。如果最终大小不大于最小记录薄片大小,则处理进入步骤S3303,在步骤S3303中,CPU 801将需要调整标志设置为OFF。另一方面,如果最终大小大于最小记录薄片大小,则处理进入步骤S3304,在步骤S3304中,CPU 801将需要调整标志设置为ON。
进行这种控制,使得能够根据最终大小和可能对接下来要进行打印的页产生影响的一定数量的紧前页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是否执行调整处理或痕迹消除。
另外,可以根据用户的封面装订印刷品制作流程切换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的调整判断处理的执行。
本发明允许提供如下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在例如在具有不同大小的记录薄片上连续进行图像形成时,对在图像形成中使用的定影设备适当地执行调整处理,从而抑制生成率降低并保持图像质量。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的修改、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单元,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
定影单元,其对已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到打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
切割单元,其对由所述定影单元对调色剂图像进行了定影的打印材料执行切割处理;
判断单元,其基于要由所述切割单元切割的第一打印材料的切割后的大小和紧接在所述第一打印材料之前形成了图像的第二打印材料的大小,判断是否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调整处理;以及
调整单元,如果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则所述调整单元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处理是使得所述定影单元的温度一致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处理是消除所述定影单元的表面上的划痕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针对要形成图像的各打印材料判断是否需要执行所述调整处理。
5.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单元,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材料上;定影单元,其对已由所述转印单元转印到打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以及切割单元,其对由所述定影单元对调色剂图像进行了定影的打印材料执行切割处理,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步骤,用于基于要由所述切割单元切割的第一打印材料的切割后的大小和紧接在所述第一打印材料之前形成了图像的第二打印材料的大小,判断是否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调整处理;以及
如果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要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则对所述定影单元执行所述调整处理。
CN2009101622398A 2008-07-30 2009-07-30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639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6849 2008-07-30
JP2008196849A JP5067883B2 (ja) 2008-07-30 2008-07-30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196849 2008-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9641A true CN101639641A (zh) 2010-02-03
CN101639641B CN101639641B (zh) 2012-05-30

Family

ID=41429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22398A Active CN101639641B (zh) 2008-07-30 2009-07-30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145081B2 (zh)
EP (1) EP2157485B1 (zh)
JP (1) JP5067883B2 (zh)
CN (1) CN10163964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099A (zh) * 2010-12-15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片材处理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03303009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07942A (ja) * 2008-09-30 2010-05-13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8967611B2 (en) 2013-05-31 2015-03-03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Initiating an alignment correction cycle
JP6918580B2 (ja) 2017-05-31 2021-08-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搬送異常の検知方法
JP7171326B2 (ja) * 2018-09-07 2022-11-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204384B2 (ja) 2018-09-07 2023-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323992B2 (ja) * 2018-09-11 2023-08-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ワークフロー編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4620A (ja) * 1995-02-28 1996-09-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80956A (ja) * 1995-09-08 1997-03-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18849A (ja) * 1998-08-11 2000-04-2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シ―ト加湿装置および製本システム
JP2001039614A (ja) 1999-07-30 2001-02-1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1978A (ja) * 2000-01-18 2001-07-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6188868B1 (en) * 2000-02-18 2001-02-1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03187C (zh) 2000-10-27 2008-07-1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JP4031923B2 (ja) * 2000-10-27 2008-0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202639A (ja) * 2000-10-30 2002-07-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2189388A (ja) 2000-12-20 2002-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3021982A (ja) * 2001-07-06 2003-01-24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33116B2 (ja) 2003-09-30 2007-06-2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装置、誘導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04063A (ja) * 2003-10-01 2005-04-21 Canon Finetech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46937B2 (en) * 2004-03-23 2006-05-1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70071528A1 (en) * 2005-07-15 2007-03-2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77148B2 (ja) * 2005-08-12 2010-11-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7065031A (ja) * 2005-08-29 2007-03-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2930A (ja) * 2006-01-17 2007-08-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26709A (ja) * 2006-07-24 2008-02-07 Canon Inc 光沢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光沢画像形成装置
JP5205801B2 (ja) * 2007-05-10 2013-06-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83099A (zh) * 2010-12-15 2012-07-18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片材处理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02583099B (zh) * 2010-12-15 2014-10-15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处理装置、片材处理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03303009A (zh) * 2012-03-16 2013-09-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9042762B2 (en) 2012-03-16 2015-05-2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67883B2 (ja) 2012-11-07
JP2010032913A (ja) 2010-02-12
US8145081B2 (en) 2012-03-27
EP2157485A1 (en) 2010-02-24
CN101639641B (zh) 2012-05-30
EP2157485B1 (en) 2015-11-11
US8260162B2 (en) 2012-09-04
US20100028035A1 (en) 2010-02-04
US20120148276A1 (en) 2012-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9641B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4384097B2 (ja) 製本装置及び製本システム
EP1813437B1 (en) Bookbinding device, bookbinding method, and printing device
JP5464790B2 (ja) 製本システム及び製本装置
US75272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364067B (zh) 成像系统和成像设备
CN100506558C (zh) 装订装置和装订方法
JP5058572B2 (ja) くるみ製本装置及びくるみ製本方法
JP43241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18351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7050526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画像形成方法
JP4684929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894766B2 (en) Bookbinding system and bookbinding method
JP2007268744A (ja) 製本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080303200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US7744075B2 (en) Bookbinding system
JP49028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9451B2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07160856A (ja) 製本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66754A (ja) 製本装置、及び製本方法
JP2009126611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