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9688A -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29688A
CN101629688A CN200910149186A CN200910149186A CN101629688A CN 101629688 A CN101629688 A CN 101629688A CN 200910149186 A CN200910149186 A CN 200910149186A CN 200910149186 A CN200910149186 A CN 200910149186A CN 101629688 A CN101629688 A CN 1016296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using
luminaire
headligh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29688B (zh
Inventor
泷本幸子
扇谷宽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296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96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296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296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用以抑制相互接近的各照明器之间的间隙的扩大,防止各照明器中的透镜和壳体的接合部相互干涉,并且防止在透镜外表面产生透镜成型时的收缩。使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和前转向灯(7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72)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在所述前灯(61)的端部(62)上设有以从前灯(61)的透镜外表面(61a)侧进入各端部(62、72)之间的间隙(s)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81),且所述透镜(66)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65)接合的接合肋(68)设置在比该遮蔽壁(81)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遮蔽壁(81)和接合肋(68)之间设有空洞部(82)。

Description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所述照明器结构中存在如下的结构:具有相互分开的位于车身左右内侧的前灯和位于车身左右外侧的前转向灯,且通过使所述前灯的左右外侧的端部和前转向灯的左右内侧的端部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而形成一体的外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配置有前灯以及左右前转向灯的车身前罩的外表面,呈以越靠左右外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弯曲的流线形状,前灯以及左右前转向灯也以沿着该车身前罩的外表面的方式呈弯曲状地相连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584720号公报
然而,前灯以及前转向灯的各灯体通过将分别在车辆外侧开口的壳体和闭塞该壳体开口的透镜在它们的外周部接合成一体而成。虽然所述壳体以及透镜通常是树脂成型品,但在如上所述那样弯曲地配置前灯以及前转向灯的情况下,在成型方面优选使前转向灯的透镜以及壳体的脱模方向相对于该前灯的透镜以及壳体的脱模方向倾斜。
但是,在将所述脱模方向不同的前灯以及前转向灯相互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在其接近部位存在前灯的透镜以及外壳的接合部与前转向灯的透镜以及外壳的接合部容易相互干涉的课题。并且,如果为了避免所述干涉而仅使前灯和前转向灯离开,则存在它们之间的间隙变大从而影响所述一体的外观的课题。
并且,考虑通过在所述各端部的至少一方中,将透镜外周的与壳体接合的接合肋形成厚壁状,来使所述接合部变位至灯体内侧同时使所述间隙变窄,但在该情况下,容易在透镜外表面上产生由透镜成型时的所述厚壁部分的内外温度差(密度差)造成的收缩(由成形收缩所产生的凹陷、洼坑等。以下相同),从而存在影响透镜外观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使车身左右内侧的第一照明器和车身左右外侧的第二照明器相互接近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中,抑制各照明器之间的间隙的扩大,防止各照明器的透镜和外壳的接合部相互干涉,并且防止在透镜外表面产生透镜成型时的收缩。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第一方面所记载发明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具有相互分开的位于车身左右内侧的第一照明器(例如实施例的前灯61)和位于车身左右外侧的第二照明器(例如实施例的前转向灯71),并使第一照明器的左右外侧的端部(例如实施例的端部62)和第二照明器的左右内侧的端部(例如实施例的端部72)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其特征在于,各照明器的灯体(例如实施例的灯体67、77)通过将分别在车辆外方开口的壳体(例如实施例的壳体65、75)和闭塞该壳体的开口的透镜(例如实施例的透镜66、76)在它们的外周部接合成一体而成,在所述各照明器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例如实施例的端部62)上设有以从该透镜外表面(例如实施例的透镜外表面61a)侧进入各端部之间的间隙(例如实施例的间隙s)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例如实施例的遮蔽壁81),且所述透镜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接合的接合肋(例如实施例的接合肋68)设置在比该遮蔽壁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遮蔽壁和接合肋之间设有空洞部(例如实施例的空洞部82)。
另外,所述骑乘型车辆是包括所有跨坐在车身上乘坐的车辆的概念,是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三轮或者四轮的车辆、并且还包括具有矮底脚踏部的小轮摩托车型车辆的概念。
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照明器是前灯,第二照明器是前转向灯。
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空洞部朝壳体侧开口,闭塞部件(例如实施例的海绵部件83)安装在该空洞部的开口(例如实施例的开口82a)中。
第四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闭塞部件是海绵部件。
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闭塞部件配置在比所述遮蔽壁的外侧面(例如实施例的外侧面81c)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上。
根据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将以从透镜外表面侧进入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设置在各照明器的相互接近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上,从而难以从车辆外方观察到所述间隙的内部,使该间隙不显眼从而能够得到各照明器的一体感。
并且,通过将所述透镜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接合的接合肋设置在比所述遮蔽壁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从而能够使设有遮蔽壁的端部上的透镜和壳体相接合的接合部变位至灯体内侧,能够防止各照明器中的所述各接合部相互干涉,并且能够使各照明器接近从而形成一体且连续的外观。
进而,通过将空洞部设置在所述遮蔽壁和接合肋之间,从而与仅将它们形成一体的厚壁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在透镜外表面上产生透镜成型时的收缩(由成形收缩产生的凹陷、洼坑等),能够良好地维持透镜外观。
根据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将该照明器结构应用于骑乘型车辆中的比较显眼的前灯以及前转向灯的接近部位,改善美观性的效果能够得以提高。
根据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除了使空洞部的形成变得容易之外,还能够防止尘埃等进入该空洞部内,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透镜外观。
根据第四方面所记载的发明,能够确保空洞部内的通气性,能够防止该空洞部的内侧产生模糊。
根据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通过使闭塞部件位于比遮蔽壁的外侧面即设有该遮蔽壁的照明器的端面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遮蔽壁与另一方的照明器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视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灯的主视图。
图4是上述前灯的左侧视图。
图5是上述前灯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A-A线的剖视图,(a)表示本实施例,(b)表示现有例。
标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骑乘型车辆);61:前灯(第一照明器);61a:透镜外表面;62:端部;65:壳体;66:透镜;67:灯体;68:接合肋;71:前转向灯(第二照明器);71a:透镜外表面;72:端部;75:壳体;76:透镜;77:灯体;81:遮蔽壁;81a:凸缘部;82:空洞部;82a:开口;83:海绵部件(闭塞部件);s: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无特殊记载则与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并且,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在图1、2所示的小轮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骑乘型车辆)1中,轴支承前轮4的左右前叉5经由转向柱5a以能够进行转向操纵的方式枢转支承在位于车架2的前端部的转向立管3上。在转向柱5a的上部安装有用于进行转向操纵的操纵手柄6。另外,图2中线CS表示车身左右中心面。
车架2形成为提高了跨骑容易度的底梁式车架,即、一根主架7从转向立管3朝斜后下方延伸,并将转向立管3和乘坐者用的座椅13之间形成低部。在所述低部中配设有用于载置落座于座椅13上的乘坐者(驾驶者)的脚的脚踏板54。
主架7的后端部接合在横架(cross frame)8的左右中间部上,所述横架8在车身下部的前后中间部向左右延伸。在横架8的左右后端部接合有左右枢轴架9,所述枢轴架9经由悬架连杆41将摆动单元30的前部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并且,左右后车架11的前端部分别接合在横架8的左右端部。左右后车架11从横架8朝斜后上方延伸。在左右后车架11的上方配设有所述座椅13,所述座椅13在前后具有供驾驶者用的座面以及供后部同乘者(乘客)用的座面。
摆动单元30通过将其前部的发动机31和后部左侧的动力传递机构35一体化而构成,该摆动单元30的前部经由悬架连杆41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右枢轴架9上,且该摆动单元30的后部左侧经由后缓冲器42支承为能够接近、离开左后车架11。后轮38轴支承在动力传递机构35的后端部。
车架2由主要由合成树脂形成的车体罩50覆盖。
车体罩50主要由以下部件构成:前罩51,其从车架2的前方覆盖车架2的前部(转向立管3以及主架7的上部周围);内罩52,其从后方覆盖车架2的前部;底罩53,其以与前罩51的下方连续的方式从下方覆盖车架2的下部(主架7的下部周围);所述脚踏板54,其从上方覆盖车架2的下部;后中心罩55,其从前方覆盖车架2的后部前侧(左右后车架11的前部周围);以及左右后侧罩56,其从侧方覆盖车架2的后部(左右后车架11周围)。
前罩51从前轮4的上方离开,在该前罩51和前轮4之间设有覆盖前轮4上方的前挡泥板58。并且,操纵手柄6周围由手柄罩57覆盖。
以前罩51为首的车体罩50固定地安装在车架2上,且手柄罩57以及前挡泥板58能够与操纵手柄6以及前轮4等一起绕转向立管3转动。
前罩51一体地具有在其前部形成前低后高的倾斜面的倾斜前壁部51a和从该倾斜前壁部51a的下部两侧朝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侧壁部51b。倾斜前壁部51a以越靠左右外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整体弯曲地设置。
进而,在前罩51的倾斜前壁部51a的下部的左右内侧(左右中央侧)配设有左右对称的左右前灯61。在倾斜前壁部51a的上部的左右外侧配设有同样左右对称的左右前转向灯71。
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以各自的透镜外表面61a、71a从形成于倾斜前壁部51a上的开口露出至车辆外方的状态与前罩51一起固定在车架2上。各透镜外表面61a、71a呈朝车辆外方凸出的鼓出形状,且设置成从朝车辆外方呈缓凸出的弯曲状的倾斜前壁部51a的外表面进一步朝车辆外方突出。
左右前灯61(透镜外表面61a)在正视图中呈左右外侧分别以吊起的方式变形的横向较长的大致五边形状,且该左右前灯6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离开预定量配置。另一方面,左右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设置成在前视图中以左右外侧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平坦状。另外,图中标号61b表示作为前灯61光源的灯泡,标号61c表示朝车辆前方反射灯泡61b的光的反射镜。
并且,左右前转向灯71(透镜外表面71a)设置成使其左右内侧的端部72与左右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邻接,并从该左右内侧的端部72朝斜后上方且稍稍朝左右外侧纵向较长地延伸。与所述左右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同样地,左右前转向灯7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72设置成在前视图中以左右外侧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平坦状。另外,图中标号71b表示作为前转向灯71光源的灯泡,标号71c表示朝车辆外方反射灯泡71b的光的反射镜。
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和前转向灯7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72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设置,在该部位,前灯61的透镜外表面61a和前转向灯71的透镜外表面71a以相互大致共面地连续的方式接近设置。
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沿着倾斜前壁部51a的弯曲形状以越靠左右外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弯曲地(且后高前低地倾斜)相连,各透镜外表面61a、71a整体形成平滑的流线形状。
参照图3、图4,左右前灯61以分别朝车辆外方(前方)开口的壳体65和以覆盖该壳体65的开口的方式装配的左右透镜66为主构成中空的灯体67,且将所述灯泡61b分别配置在该各灯体67内。在各壳体65的中央部一体形成有碗状的所述反射镜61c。
左右前灯61的透镜66分别具有透镜主体66a,该透镜主体66a形成透镜外表面61a同时与壳体65(反射镜61c)对置。在各透镜主体66a的外周部遍及整周一体形成有分别朝向壳体65侧立起的外周壁66b。
参照图3,虽然左右灯体67形成左右单独的灯室,但该左右灯体67(左右壳体65以及左右透镜66)经由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壁部69相互一体地设置。以下,将左右壳体65一并作为大壳体65D,将左右透镜66一并作为大透镜66D,将左右灯体67一并作为大灯体67D。大壳体65D是使用ABS等不透明树脂的一体的注射模塑成形品,大透镜66D是使用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或者半透明树脂的一体的注射模塑成形品。
一并参照图6(a),在大透镜66D的外周部,遍及整周一体形成有朝向大壳体65D侧立起的接合肋68。接合肋68的一部分(包括端部62处的接合肋68)由所述各透镜66的外周壁66b构成。接合肋68的前端部经由密封材料接合在接合部65a内,所述接合部65a在大壳体65D的外周部遍及整周一体形成。由此,大壳体65D以及大透镜66D的外周部遍及整周相互接合成一体,从而构成一体的大灯体67D。
参照图6(a),与左右前灯61同样地,左右前转向灯71以分别朝车辆外方开口的壳体75和以覆盖该壳体75的开口的方式装配的左右透镜76为主构成中空的灯体77,且将所述灯泡71b分别配置在该各灯体77内。在各壳体75的中央部一体形成有所述反射镜71c。
左右前转向灯71的透镜76分别具有透镜主体76a,该透镜主体76a形成所述透镜外表面71a同时与壳体75(反射镜71c)对置。在各透镜主体76a的外周部遍及整周一体形成有分别朝壳体75侧立起的外周壁76b。
左右壳体75分别是使用ABS等不透明树脂的一体的注射模塑成形品,左右透镜76分别是使用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或者半透明树脂的一体的注射模塑成形品。
各透镜76的外周壁76b分别形成为相对于各壳体75的接合肋78。各接合肋78的前端部分别经由密封材料接合在接合部75a内,所述接合部75a在各壳体75的外周部遍及整周一体形成。由此,各壳体75以及各透镜76的外周部分别遍及整周相互接合成一体,从而分别构成一体的各灯体77。
此处,参照图6(a),各前灯61的灯体67(各透镜66以及各壳体65)的成型时的分型沿着大致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t1进行,与此相对,各前转向灯71的灯体77(各透镜76以及各壳体75)的成型时的分型沿着以越靠左右外侧越位于前方的方式倾斜的直线t2进行。即,各前转向灯71的分型方向相对于各前灯61的分型方向倾斜。
因此,在将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的所述各端部62、72相互接近地配置的情况下,在比这些各透镜外表面61a、71a还靠内侧的位置,以往前灯61中的透镜66与壳体65相接合的接合部65a与前转向灯71中的透镜76与壳体75相接合的接合部75a容易相互干涉(参照图6(b))。另一方面,如果为了避免所述干涉而仅使各前灯61以及各前转向灯71离开,则它们之间的间隙s扩大从而难以形成一体的外观。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以及图6(a)所示,将以从透镜外表面61a侧进入所述各端部62、72之间的间隙s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81设置在前灯61的左右外侧(前转向灯71侧)的端部62上,并且将透镜66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65的接合肋68设置在比该遮蔽壁81还靠灯体内侧(内周侧,中心侧)的位置。
遮蔽壁81具有沿着透镜主体66a(透镜外表面61a)延伸到灯体外侧(外周侧)的凸缘部81a和从该凸缘部81a的前端朝间隙s内弯曲地延伸的延伸部81b。即,对于遮蔽壁81,在端部62的比呈平坦状的接合肋68还靠灯体外侧的位置形成预定宽度的带状的透镜外表面61a,同时,在端部62的比接合肋68还靠灯体外侧的位置形成所述延伸部81b。由于延伸部81b构成为弯曲地延伸,因此能够缩小对外力的影响。
延伸部81b呈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薄板状,以与端部62的接合肋68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成在前视图中以左右外侧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平坦状,并且设置成在侧视图中呈沿着透镜外表面61a的截面形状朝前方凸出的V字状的预定宽度的带状。延伸部81b朝壳体65侧延伸的延伸长度大致比接合肋68朝壳体65侧延伸的延伸长度短。该延伸部81b的外侧面81c构成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面。
所述遮蔽壁81的延伸部81b相对于与各透镜外表面61a、71a正交的方向倾斜,通过这样的延伸部81b进入间隙内,当从车辆外方观察时难以看到所述间隙s的内部,且间隙s自身变得不显眼。
另外,在前转向灯71的端部72上形成有沿着透镜主体76a(透镜外表面71a)延伸到灯体外侧的屋檐状的遮蔽壁84,利用该遮蔽壁84缩窄间隙s的宽度。
进而,通过将所述接合肋68设置在比该延伸部81b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所述端部62处的透镜66与壳体65相接合的接合部65a变位至灯体内侧,即使使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相互接近,也能够防止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中的所述各接合部65a、75a彼此干涉。
所述端部62处的接合肋68呈与遮蔽壁81的延伸部81b大致平行即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板状,该接合肋68隔开预定的间隙设置在延伸部81b的灯体内侧。由此,在延伸部81b和接合肋68之间(遮蔽壁81的内侧)形成有在壳体65侧开口的预定厚度的空洞部82。
空洞部82的开口82a和接合部65a大致离开,在该离开部分(空洞部82的敞开部分)安装有用于闭塞该空洞部82的开口82a的海绵部件83。
海绵部件83例如是聚氨酯海绵等具有通气性以及柔软性的部件,并使用双面粘接带等粘接在接合肋68的外侧面上。该海绵部件83遍及空洞部82的开口82a和接合部65a之间进行安装。
海绵部件83呈沿着接合肋68的外侧面的板状,且其外侧面83a位于比遮蔽壁81的延伸部81b的外侧面81c(即前灯61的端面)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由此,即使是在使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相互接近时,海绵部件83也不会与前转向灯71接触。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所述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具有相互分开的位于车身左右内侧的前灯61和位于车身左右外侧的前转向灯71,并使前灯61的左右外侧的端部62和前转向灯71的左右内侧的端部72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其中,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的各灯体67、77通过将分别在车辆外方开口的壳体65、75和闭塞该壳体65、75的开口的透镜66、76在它们的外周部接合成一体而成,在所述前灯61的端部62处设有以从前灯61的透镜外表面61a侧进入各端部62、72之间的间隙s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81,且所述透镜66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65接合的接合肋68设置在比该遮蔽壁81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遮蔽壁81和接合肋68之间设有空洞部82。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以从透镜外表面61a侧进入所述各端部62、72之间的间隙s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81设置在接近前转向灯71的前灯61的端部62上,从而难以从车辆外方观察到所述间隙s的内部,使该间隙s不显眼从而能够得到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的一体感。
并且,通过将所述透镜66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65接合的接合肋68设置在比所述遮蔽壁81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从而能够使设有遮蔽壁81的端部62中的透镜66和壳体65相接合的接合部65a变位至灯体内侧,能够防止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中的所述各接合部65a、75a相互干涉,并且能够使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接近从而形成一体且连续的外观。
进而,通过将空洞部82设置在所述遮蔽壁81和接合肋68之间,从而与仅将它们形成一体的厚壁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在透镜外表面61a上产生透镜成型时的收缩(由成形收缩产生的凹陷、洼坑等),能够良好地维持透镜外观。
进一步,通过将该照明器结构应用于机动二轮车1中的比较显眼的前灯61以及前转向灯71的接近部位,改善美观性的效果能够得以提高。
并且,在上述照明器结构中,所述空洞部82朝壳体65侧开口,通过在该空洞部82的开口82a中安装海绵部件83,能够容易地形成空洞部82,并且能够防止尘埃等进入该空洞部82内,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透镜外观。并且,通过利用海绵部件83闭塞空洞背部82的开口82a,从而能够确保空洞部82内的通气性,能够防止该空洞部82的内侧产生模糊。
进一步,在上述照明器结构中,通过将所述海绵部件83配置在比所述遮蔽壁81的外侧面81c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海绵部件83位于比遮蔽壁81的外侧面81c即设有该遮蔽壁81的前灯61的端面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遮蔽壁81与前转向灯71接触。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左右前灯61的各灯体67也可以相互分开设置。并且,前灯61也可以是一灯式或者三灯以上。进一步,也可以将遮蔽壁81设置在前转向灯71上而不是设置在前灯61上。进一步,也可以将上述照明器结构应用于尾灯(制动灯)和后转向灯的接近部分。
进而,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当然也能够应用于三轮或者四轮的骑乘型车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该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具有相互分开的位于车身左右内侧的第一照明器和位于车身左右外侧的第二照明器,并使第一照明器的左右外侧的端部和第二照明器的左右内侧的端部以相互连续的方式接近,其特征在于,
各照明器的灯体通过将分别在车辆外方开口的壳体和闭塞该壳体的开口的透镜在它们的外周部接合成一体而成,
在所述各照明器的端部的至少一方上设有以从该透镜外表面侧进入各端部之间的间隙内的方式延伸的遮蔽壁,且所述透镜的外周部的与所述壳体接合的接合肋设置在比该遮蔽壁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遮蔽壁和接合肋之间设有空洞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照明器是前灯,第二照明器是前转向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洞部朝所述壳体侧开口,闭塞部件安装在该空洞部的开口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部件是海绵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闭塞部件配置在比所述遮蔽壁的外侧面还靠灯体内侧的位置上。
CN2009101491866A 2008-07-17 2009-06-26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Active CN1016296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6029 2008-07-17
JP2008-186029 2008-07-17
JP2008186029A JP5020178B2 (ja) 2008-07-17 2008-07-17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9688A true CN101629688A (zh) 2010-01-20
CN101629688B CN101629688B (zh) 2011-01-05

Family

ID=41574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1866A Active CN101629688B (zh) 2008-07-17 2009-06-26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20178B2 (zh)
CN (1) CN101629688B (zh)
MY (1) MY144947A (zh)
TW (1) TWI36717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209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2757B2 (ja) * 2012-03-28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灯火器支持構造
JP6101478B2 (ja) * 2012-12-11 2017-03-22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樹脂成形品及び車輌用灯具部品
TWI511899B (zh) * 2013-10-22 2015-1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24395B (zh) * 2015-10-30 2018-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9171B2 (ja) * 1990-08-08 1998-12-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JP3741942B2 (ja) * 2000-08-01 2006-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用前部灯器装置
JP4417044B2 (ja) * 2003-07-09 2010-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ライト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9209A (zh) * 2012-03-28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照明装置
CN103359209B (zh) * 2012-03-28 2016-03-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29688B (zh) 2011-01-05
MY144947A (en) 2011-11-30
JP2010023615A (ja) 2010-02-04
JP5020178B2 (ja) 2012-09-05
TWI367178B (en) 2012-07-01
TW201004829A (en) 2010-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1506B (zh)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00516636C (zh) 用于车辆的灯单元和配备有这种灯单元的摩托车
CN101629688B (zh) 骑乘型车辆的照明器结构
CN1945106B (zh) 车辆用方向指示灯
EP2080695B1 (en) Flasher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EP1908629B1 (en)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US20060181891A1 (en) Motorcycle type vehicle
CN102275618B (zh) 摩托车用尾灯单元
JP2006182124A (ja) 自動二輪車
CN103448844A (zh) 骑乘型车辆
JPWO2019187427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コーナリングライト
CN101545603B (zh) 车辆的前照灯结构
JP387865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3152784U (ja) 自動二輪車
CN100572895C (zh) 车辆用灯光器构造
CN101830259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EP2138390B1 (en) Lamp and motorcycle
JPH0356950B2 (zh)
US8905462B2 (en) Asymmetric passenger car
ITTO950562A1 (it) Struttura anteriore del corpo di un veicolo del tipo scooter
JP298028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トップランプ配置構造
CN110949585B (zh) 鞍乘型车辆
TWI413599B (zh) Saddle type vehicle
JP2674766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前照灯配置構造
WO2024206423A1 (en) Vehicle front radar integ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