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27470B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27470B CN101627470B CN2007800521651A CN200780052165A CN101627470B CN 101627470 B CN101627470 B CN 101627470B CN 2007800521651 A CN2007800521651 A CN 2007800521651A CN 200780052165 A CN200780052165 A CN 200780052165A CN 101627470 B CN101627470 B CN 1016274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conducting film
- ferroelectric
- semiconductor device
- conduc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8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1 nitride compound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29910000510 noble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29910010037 TiAl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41 iri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70 precious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iridium atom Chemical group [Ir] GKOZUEZYRPOHI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07 rut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Ruthenium Chemical compound [Ru]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8 rhod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4491 TaAl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03 rh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MHOVAHRLVXNVSD-UHFFFAOYSA-N rho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Rh] MHOVAHRLVXNVS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claims 4
- 229910000765 intermetall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5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451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OCC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a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Tetrahydrofuran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1 WYURNTSHIVDZC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68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25000004429 atom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488 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4430 oxygen atom Chemical group O*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Titani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i]#N NRTOMJZYCJJWK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40125900 compound 59 Drug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89 dielect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5 lea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81 micro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46 reactive sput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980 solge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6570 AlCu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17083 Al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Alumin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Al]#N PIGFYZPCRLYGL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4121 SrRu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31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24 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6 lantha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23 plasma-assist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Fluorane Chemical compound F KRHYYFGTRYWZR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5373 Panax quinquefoli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7418 Wounds and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7 bismuth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bismuth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i] JCXGWMGPZLAOM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72 dega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TXDPTMKBJXEOW-UHFFFAOYSA-N dioxoiridium Chemical compound O=[Ir]=O HTXDPTMKBJXE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050 hydrofluoric acid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OUUQCZGPVNCOIJ-UHFFFAOYSA-N hydroperoxyl Chemical compound O[O] OUUQCZGPVNCOI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67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457 irid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1449 isopropyl group Chemical group [H]C([H])([H])C([H])(*)C([H])([H])[H] 0.000 description 1
-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i+4].[Zr+4].[Pb+2] HFGPZNIAWCZYJ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7 microelectronic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2 os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YQBFIAQOQZEGI-UHFFFAOYSA-N os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Os] SYQBFIAQOQZEG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oxygen(2-);tantalum(5+)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O-2].[Ta+5].[Ta+5] BPUBBGLMJRNUC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oxygen(2-);yttrium(3+) Chemical class [O-2].[O-2].[O-2].[Y+3].[Y+3]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20 plasma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057 platinum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52 radio frequency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51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2 r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WUAPFZMCVAUBPE-UHFFFAOYSA-N rhe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Re] WUAPFZMCVAUBP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VSZWPYCFIRKVQL-UHFFFAOYSA-N selanylidenegallium;selenium Chemical compound [Se].[Se]=[Ga].[Se]=[Ga] VSZWPYCFIRKVQ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silic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Si-]#[O+] LIVNPJMFVYWSI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91 soa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936 tantal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9 thermal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NXHILIPIEUBEPD-UHFFFAOYSA-H tungsten hexafluoride Chemical compound F[W](F)(F)(F)(F)F NXHILIPIEUBEPD-UHFFFAOYSA-H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47 vapour-phase growt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53/0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capacitors
- H10B53/30—Ferroelectric RAM [FeRAM] devices compris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capaci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55—Capacitors with a dielectric comprising a perovskite structur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8/00—Passive two-terminal components without a potential-jump or surface barrier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Details thereof;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8/40—Capacitors
- H01L28/60—Electrodes
- H01L28/65—Electrodes comprising a noble metal or a noble metal oxide, e.g. platinum (Pt), ruthenium (Ru), ruthenium dioxide (RuO2), iridium (Ir), iridium dioxide (IrO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具有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的铁电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中,铁电电容器由下部电极、铁电膜以及上部电极构成该上部电极至少包括第一导电膜和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的第二导电膜,所述第一导电膜由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构成,所述第二导电膜由金属氮化化合物构成,而且,在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之间夹持有由第二导电性贵金属物构成的第三导电膜和由贵金属构成的第四导电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具有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用于保持记忆的铁电电容器的铁电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高速处理或保存大容量的数据。因此,对用于电子设备的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化以及高性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关于半导体存储器件,为了实现例如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高集成化,开始积极研发这样的技术,即,将铁电材料或高介电常数材料用作为用于构成DRAM的电容元件的电容绝缘膜,以代替现有的硅氧化物或者硅氮化物。
以往,作为记忆信息在切断了电源后也不消失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已知闪存器、铁电存储器(FeRAM: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
闪存器具有嵌入在绝缘栅型场效应三极管(IGFET:Insulated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er)的栅极绝缘膜中的浮动门(floating gate),在浮动门中储存表示记忆信息的电荷,由此记忆(存储)信息。在写入、删除其信息时,需要使通过绝缘膜的通道电流流过,需要较高的电压。
另外,为了实现可进行电压更低且高速的写入作业以及读出作业的非易失性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还积极研发这样的技术,即,将具有自然极化特性的铁电膜用作电容绝缘膜。具有这样的铁电电容绝缘膜的半导体存储器件被称为铁电存储器(FeRAM)。
FeRAM利用铁电的磁滞(hysteresis)特性记忆信息。在一对电极之间夹持有铁电膜的铁电电容器结构中,因在电极间施加电压而发生极化,即使消除施加电压,也会保持自然极化。若使施加电压的极性反转,则自然极化的极性也反转。因此,若检测出该自然极化,则能够读出信息。
与闪存器相比,铁电存储器以低电压工作,能够以低功率进行高速写入。正在研究如下技术,即,在IC卡等中,利用在现有的逻辑技术中导入FeRAM而成的逻辑混装芯片(SOC:System On Chip,单片系统)。
构成FeRAM的电容器的铁电膜含有锆钛酸铅(PZT)、或掺杂了La的PZT(PLZT)、或掺杂了微量的Ca、Sr或Si的PZT系列材料,或者,含有SrBi2Ta2O9(SBT、Y1)或SrBi2(Ta、Nb)2O9(SBTN、YZ)等Bi层状结构化合物等。通过溶胶-凝胶法、溅射法或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Vapor Deposition: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成膜法来形成这样的铁电膜。
通常,通过这些成膜法,在下部电极上形成非晶体或微晶体状态的铁电膜,并且通过之后的热处理使晶体结构变化为钙钛矿结构或铋层状结构。另外,在形成铁电膜后,通过氧化来改善膜质。
因此,作为电容器的电极材料,需要使用难以氧化的材料或即使氧化也能够维持导电性的材料,一般广泛使用Pt(铂)、Ir(铱)以及IrOX(氧化铱)等白金系列金属或其氧化物。另外,作为布线材料,普遍与通常的半导体器件同样地使用Al(铝)。
在FeRAM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在形成铁电电容器结构后的诸多工序中生成的氢等,铁电膜容易劣化。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即,为了阻挡氢等侵入到铁电膜,例如,使用铱氧化物(IrOx)等的导电性氧化物来形成上部电极。
然而,虽然通过将导电性氧化物用于上部电极材料使氧有助于阻挡氢等,但相反地发生了如下问题,即,由于放出的氧气,使得位于上部电极正上方的连接插件基底膜被氧化,例如,Ti、TiN等被氧化,导致接触电阻增大。因此,提出了如下技术:在导电性氧化物上形成铱(Ir)等的耐氧化性金属膜,以防止基底膜的氧化。
而且,作为电容器电极,公开了如下结构。
在JP特开2002-32489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技术:由第一导电性氧化膜和第二导电性氧化膜构成形成在铁电膜上的上部电极,进而,将第二导电性氧化膜形成为比第一导电性氧化膜更接近化学计量组成的组成,由此使铁电电容器的电特性不会因多层布线结构工序而被劣化,能够使铁电电容器的电特性微细化。
在JP特开2003-1758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具有如下结构的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由表示为TixAl1-xN(x=0.05~0.5)的氮化铝钛层构成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中的至少一种,在这样结构的上部电极和下部电极之间夹持有氧化钽等的高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膜。
在JP特开2003-10091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半导体器件中,由Pt构成电容器的上部电极,进而,在上部电极上形成耐氧化性的TiAlN阻挡膜,由此避免上部电极的露出所引起的电容绝缘膜的特性的劣化。
在JP特开2006-32451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如下技术:为了防止氢的催化剂作用所带来的接触插件的劣化,由Pt/IrOx/Ir/TiAlN的层叠结构来构成接触插件上的电容器的下部电极。
在JP特开2003-258201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方法:使用硬质掩模对电容器的构成膜进行统一蚀刻。这样情况下的氧阻挡膜的材料是TiN、TiAlN、TiAlON、Ir或它们的氧化物,或者是Ru、RuOx。
另外,在JP特开2003-152165号公报(专利文献6)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在绝缘膜内形成使铁电电容器的上部电极露出的接触孔,在氧化环境中进行热处理后,在接触孔内形成由TiN构成的紧贴膜,并将该TiN紧贴膜用作为氢阻挡膜,进而,采用通过CVD法在接触孔内填充W层的方法,防止铁电电容器的特性劣化。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2-324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3-17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3-1009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2006-32451号公报
专利文献5:JP特开2003-258201号公报
专利文献6:JP特开2003-152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仅由TiAlN膜构成电容器的上部电极,因此若为了降低上部电极的电阻而使膜厚变厚,则使上部电极难以透过氧气,导致在之后的工序中不能使其下方的铁电膜充分地氧化。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结构,使上部电极的下层部的Pt膜变厚,以能够降低上部电极的电阻,进而,使其上的TiAlN阻挡膜变薄,以能够提高氧气透过性。但是,由于Pt发挥氢等的还原气体的催化剂作用,因此在透过TiAlN阻挡膜的氢等侵入到Pt膜内的情况下,不能防止其下方的氧化物铁电膜的还原劣化。
因此,在专利文献2、3所记载的方法中,不能充分地引出电容器的电特性。
与此相对,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容器的电特性,但是根据形成条件,电容器特性有时会劣化。
即,在铁电膜上的电容器上部电极中,将上侧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形成为比下侧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更接近化学计量组成的组成,但是,若使第二导电性氧化膜变厚,则有时其本身会发生异常生长,使其下方的铁电膜的膜质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由适于改善电容器特性的上部电极构成的铁电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观点,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铁电电容器具有下部电极、铁电膜以及上部电极;该上部电极具有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导电膜、第三导电膜以及第四导电膜的层叠结构,所述第一导电膜由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构成,所述第二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并由金属氮化化合物构成,所述第三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之间,并由贵金属构成,所述第四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三导电膜之间,并由第二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铁电电容器的上部电极中,氧化度低的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膜作为第一导电膜生长在铁电膜上。这样的第一导电膜使与其下方的铁电膜之间的界面保持平坦,从而提高电容器特性。
另外,形成在第一导电膜上的、由金属氮化化合物构成的第二导电膜用于防止通过形成在上部电极上的层间绝缘膜或接触孔的氢和水的侵入,由此妨碍第一导电膜的还原。
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上部电极的结构,大幅提高电容器的耐工序劣化能力,使铁电电容器中的反转电荷量增多,使抗电压减小,使耐疲劳性以及耐刻印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一)。
图2(a)~(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二)。
图3(a)~(c)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三)。
图4(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四)。
图5(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五)。
图6(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六)。
图7(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七)。
图8(a)~(c)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一)。
图9(a)~(c)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二)。
图10(a)~(c)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三)。
图11(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四)。
图12(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五)。
图13(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 的剖面图(其六)。
图14(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七)。
图15(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八)。
图16(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九)。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十)。
图18(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中的铁电电容器的上部电极的第二例、第三例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9(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一)。
图20(a)、(b)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二)。
图21(a)、(b)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一)。
图22(a)、(b)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二)
图23(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一)。
图24(a)、(b)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是铁电存储器,为了方便说明,关于其结构,与制造方法一并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直至形成图1(a)所示的结构为止的工序。
例如,通过区域硅氧化(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法,在硅等的半导体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用于划分元件活性区域的元件分离绝缘膜2。此外,元件分离绝缘膜2也可以采用如下浅沟道隔离(STI:shallow trenchisolation)结构:在半导体衬底1上形成凹部,并在其中嵌入了氧化硅。
接着,在由元件分离绝缘膜2划分的元件活性区域内,隔着栅极绝缘膜3而形成栅极电极4。例如,通过热氧化形成厚度为100nm左右的SiO2膜作为栅极绝缘膜3。另外,栅极电极4例如由形成有图案的多晶硅膜构成,在该栅极电极4上形成有硅化物层5。此外,将掺杂剂掺杂在多晶硅膜中。
在栅极电极4两侧的半导体衬底1内,将掺杂剂分成多次进行掺杂,从而形成具有延伸区域21的源极/漏极扩散区域22。例如,将栅极电极4作为掩模,在半导体衬底1中导入掺杂剂,从而形成延伸区域21,然后,在栅极电极4的侧面上形成具有绝缘性的侧壁6,进而,将侧壁6和栅极电极4作为掩模,在半导体衬底1中导入掺杂剂,从而形成源极/漏极区域22。
由这些栅极绝缘膜3、栅极电极4、硅化物层5、侧壁6、延伸区域层21以及源极/漏极扩散区域22等来构成晶体管(MOSFET)tr。
接着,在半导体衬底1的整个面上形成氮氧化硅膜(SiON膜)7以覆盖MOSFETtr,进而在整个面上形成氧化硅膜8a。为了防止栅极绝缘膜3等因形成氧化硅膜8a时的氢而被劣化,形成有SiON膜7。
例如,通过气相生长(CVD)法,在反应气体中使用四乙氧基硅烷(Tetraethoxysilanea(TEOS)),来形成厚度为700nm左右的氧化硅膜8a。接着,通过CMP(化学机械研磨)法,对氧化硅膜8a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
然后,在氮气(N2)环境中以650℃的温度进行30分钟的退火处理,由此进行氧化硅膜8a的脱气。接着,例如,通过溅射法,在氧化硅膜8a上形成厚度为20nm左右的氧化铝(Al2O3)膜作为紧贴膜8b。
作为紧贴膜8b,除了可以采用氧化铝膜以外,还可以采用厚度为20nm左右的Ti膜或TiOx膜等,或者,紧贴膜8b也可以采用由厚度为20nm的Ti膜和厚度为180nm的Pt膜构成的层叠结构。例如,能够以150℃的温度形成 Ti膜,能够以100℃~350℃的温度形成Pt膜。将紧贴膜8b和氧化硅膜8a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8。
由此形成图1(a)所示的结构。
接着,如图1(b)所示,在紧贴膜8b的上方形成下部电极膜9。例如,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150nm左右的Pt膜作为下部电极膜9。
接着,如图1(c)所示,在下部电极膜9上,以非结晶状态形成铁电膜10。例如,通过RF溅射法(射频溅射法),形成厚度为100nm~200nm左右的PLZT膜作为铁电膜10。例如,将PLZT((Pb,La)(Zr,Ti)O3)用作为溅射用的靶(target)。
接着,在含有Ar和O2的环境中,对铁电膜10以及下部电极膜9实施650℃以下的快速热处理(RTA:Rapid Thermal Annealing,快速退火),进而,在氧气环境中,以750℃的温度对铁电膜10以及下部电极膜9实施第二次RTA。其结果,铁电膜10被晶体化,并且使得构成下部电极膜9的Pt膜致密化,从而抑制下部电极膜9、铁电膜10的界面附近的Pt和O之间相互扩散。
然后,如图2(a)~(c)所示,在铁电膜10上形成上部电极膜11。
在形成上部电极膜11时,首先,如图2(a)所示,在铁电膜10上依次形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和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
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10~50nm的、在成膜的时刻被晶体化的IrOx膜,来作为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IrOx膜的生长条件如下:例如,设成膜温度为300℃,将Ar以及O2用作为向成膜环境导入的气体,设溅射功率为0.5kW~3.0kW,例如,设溅射功率为1.0kW~2.0kW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设Ar的流量为140sccm,设O2的流量为60sccm。
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30nm~200nm的IrOy膜作为形成在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上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在这样的情况下,将IrOy的成膜温度设定为3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在成膜的时刻对IrOy进行微晶体化,由此抑制其后的热处理所引起的异常生长。
将Ar和O2用作为向IrOy的成膜环境导入的气体,其前提是:将O2的流量f1和Ar的流量f2的比例(f1/f2)设定为比IrOx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生长时的O2的流量f1和Ar的流量f2的比例更高。而且,在形成IrOy时,例 如,设Ar的流量为100sccm,设O2的流量为100sccm。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溅射功率为0.5kW~3.0kW,例如设为1.0kW~2.0kW左右。
用于将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形成为大致相同的膜质的溅射功率与氧的比例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例如,在降低溅射功率的情况下,若使氧比例降低,则能够得到大致相同的膜质。另外,在提高溅射功率的情况下,若使氧比例上升,则能够得到大致相同的膜质。该膜具有石墙(stone-wall)状或柱状的晶体。
使得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的IrOy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不发生异常氧化,例如,成为接合成石墙状的规整的IrOy微晶体膜。
此外,构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的金属元素和构成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的金属元素可相同也可不相同。这样的金属元素选自Ir、Ru等可被氧化的贵金属。另外,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a、11b分别是还原气体的催化剂作用比铂小的导电膜。
接着,如图2(b)所示,通过溅射法,在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上形成厚度为50nm~150nm的由贵金属构成的金属膜11c。在此,在50℃以上且500℃以下的范围的衬底温度下形成上述金属膜11c。例如,为了缓和金属膜11c的应力(stress),将衬底温度设定为350℃以上且450℃的范围。
将Ar用作为在贵金属的溅射中使用的气体,例如,将气体流量设为100~200sccm。另外,将溅射功率设为0.5kW~3.0kW,例如,设为1.0kW~2.0kW左右。
作为贵金属而使用铱(Ir)的情况下,将衬底温度设为400℃,将Ar的气体流量设为199sccm。除了Ir以外,贵金属可以是选自铂、钌、铑、钯的一种。优选在具有柱状的晶体的条件下形成由这样的贵金属构成的金属膜11c。
接着,如图2(c)所示,在金属膜11c上形成氢扩散防止用的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其厚度为50~100nm。作为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例如有氮化铝钛(TiAlN)膜、TaAlN(氮化铝钽)膜、TiAlON(氮氧化铝钛)膜、TaAlON(氮氧化铝钽)膜、TiN膜、TaN膜、其他导电性氮化金属化合物膜。
例如,在形成TiAlN膜作为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的情况下,使用由Ti和Al的合金构成的靶,将衬底放置在分别以40sccm、20sccm的流量导入了Ar和氮气(N2)的、压力为253.3Pa的环境中,通过反应性溅射法形成TiAlN膜。在此,例如,将衬底温度设定为400℃,另外,例如,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0kW。
在如上所述的条件下形成的IrOx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IrOy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金属膜11c以及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分别是导电膜,一并成为上部电极膜11。
上部电极膜11的层结构不仅限于上述4层结构。例如,可以是具有在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上形成了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的结构的2层结构、或者具有在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上依次形成了金属膜11c和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的结构的3层结构。另外,也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将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a、11b作为一个导电性氧化膜,在其上形成了金属氮化化合物11d。
上述铁电膜10以及上部电极膜11的形成方法是第一例,也可以采用包括如下的第二例~第五例的工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第二例是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在形成铁电膜10后,在含有Ar以及02的环境中,以650℃以下的衬底温度,例如进行560℃的RTA处理,然后,在室温或比室温高的温度下形成厚度为20nm~75nm的IrOx作为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
在室温下进行成膜的情况下,例如,将Ar设定为100sccm,将O2设定为56sccm,将成膜功率设为2kW。另外,在比室温高的温度下进行成膜的情况下,例如,在300℃的温度下进行成膜的情况下,将Ar的流量设定为140sccm,将O2的流量设定为60sccm,将成膜功率设为1kW。
然后,在形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后,通过RTA,以650℃~750℃(例如,725℃)的温度对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进行热处理。在该热处理中,使铁电膜10完全被晶体化,并且使铁电膜10和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的界面变得平坦。该方法非常有利于铁电电容器的低电压作业及其交换特性的提高。
第三例是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在形成铁电膜10后,以与第二例相同的方法对铁电膜10进行热处理,形成比铁电膜10更薄的非结晶铁电膜,然后,在与第二例相同的条件下,在非结晶铁电膜上形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 11a,然后对这些膜进行热处理。通过该方法形成的电容器除了具有在第二例的方法中说明的特征之外,还具有能够使电容器的漏电流减小的优点。
第四例是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在铁电膜10已被晶体化的情况下,在其上形成非结晶铁电(未图示)膜,然后,形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
第五例是包括如下工序的方法:在形成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后,再次在650~750℃范围的温度下通过RTA进行热处理,例如,进行700℃的热处理。该方法提高上部电极膜11和铁电膜10之间的紧贴性(粘合性),而且使上部电极膜12的晶体变得更良好。
在通过以上的方法形成上部电极膜11之后,清洗半导体衬底1的背面。
接着,使用上部电极用掩模图案(未图示),在上部电极膜11上形成图案,由此形成如图3(a)所示的电容器上部电极11q。例如,使该电容器上部电极11q位于元件分离绝缘膜2的上方。
接着,在O2环境中,在温度为650℃、时间为60分钟的条件下,进行铁电膜10的膜质恢复退火处理。通过该热处理,使铁电膜10在形成电容器上部电极11q时所受到的物理损伤等恢复。
然后,如图3(b)所示,使用掩模(未图示)在铁电膜10上形成图案,由此形成电容器电介质膜10q。电容器电介质膜10q形成在与电容器上部电极11q重叠的区域以及从此延伸出的区域。
接着,进行用于防止之后形成的第一保护膜12剥离的氧退火。
接着,如图3(c)所示,通过溅射法,在电容器上部电极11q、电容器绝缘膜l0q、紧贴膜8b上的整个面上形成Al2O3膜作为第一保护膜12。第一保护膜12防止氢从外部侵入到电容器电介质膜10q中。
进而,为了缓和因溅射处理而产生的电容器绝缘膜10q的损伤,进行氧退火。
然后,如图4(a)所示,使用掩模(未图示)在第一保护膜12以及下部电极膜9上连续形成图案,由此形成由下部电极膜9构成的电容器下部电极9q。电容器下部电极9q的大小为,包括与电容器电介质膜10q、电容器上部电极11q重叠的区域以及从此延伸出的区域。
由通过以上的图案形成来形成的电容器下部电极9q、电容器电介质膜10q以及电容器上部电极11q构成铁电电容器Q1。
接着,如图4(b)所示,进行用于防止接下来形成的第二保护膜13剥离的氧退火。
通过溅射法,在第一保护膜12以及紧贴膜8b上形成Al2O3膜作为第二保护膜13。接着,为了减少铁电电容器Q1的漏泄(leak),进行氧退火。
然后,如图5(a)所示,通过高密度等离子体法,在整个面上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14。第二层间绝缘膜14是使用TEOS来形成的氧化硅膜,其厚度例如为1.5μm左右。
接着,通过CMP法,对第二层间绝缘膜14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接着,对第二层间绝缘膜14实施使用了N2O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由此,使第二层间绝缘膜14表层稍微氮化,使水分难以侵入到其内部。
此外,只要使用含有N或O中的至少一种的气体,该等离子体处理就有效。
接着,如图5(b)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第二保护膜13、紧贴膜8b、氧化硅膜8a以及SION膜7上形成到达MOSFETtr的源极/漏极扩散区域22的深度的接触孔14a。
接着,通过溅射法,在接触孔14a内连续形成Ti膜以及TiN膜作为阻挡金属膜15a。接着,使用含有六氟化钨的气体,用CVD法向接触孔14a内嵌入钨(W)膜15b。
然后,通过CMP法从第二层间绝缘膜14的上表面去除W膜15b以及阻挡金属膜15a。由此将残留在接触孔14a内的W膜15b以及阻挡金属膜15a作为导电性插件15。
接着,如图6(a)所示,例如通过等离子体增强CVD法(plasma enhancedCVD method)形成SiON膜作为插件15的防氧化膜16。
接着,图6(b)所示,使用掩模(未图示)对SiON膜16、层间绝缘膜14以及第一、第二保护膜12、13的规定区域进行蚀刻,由此分别形成到达电容器上部电极11q的接触孔14b和到达电容器下部电极9q的接触区域的接触孔14c。
然后,为了使电容器电介质膜10q的损伤恢复,进行氧退火。
接着,如图7(a)所示,通过对防氧化膜16进行蚀刻,去除整个面上的防氧化膜16,由此使W插件15的表面露出。
接着,在使电容器上部电极11q表面的一部分、电容器下部电极9q表面的一部分通过接触孔14b、14c而露出,使插件15的表面露出,在此状态下,如图7(b)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4上以及接触孔14b、14c内依次形成TiN阻挡金属膜和Al膜,并在这些膜上形成图案,由此形成Al布线17a~17c。
第一Al布线17a与W插件15连接,第二Al布线17b经由接触孔14b与电容器上部电极11q连接,另外,第三Al布线17c经由接触孔14c与电容器下部电极9q连接。
然后,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是形成层间绝缘膜、接触插件以及第二层以后的布线等。然后,形成例如由TEOS氧化膜以及SiN膜构成的覆盖膜,从而完成具有铁电电容器的铁电存储器。
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电极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上形成有氧化度高的IrOy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并在其上形成有金属膜11c、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
由此,电容器上部电极11q通过金属氮化化合物膜11d防止在形成上部电极11q上的层间膜或布线接触时所生成的水或氢的侵入,而且,如TiAlN等那样,上述金属氮化化合物与用于构成布线17a~17c、插件(未图示)的TiN阻挡金属膜之间的紧贴性良好,能够提高电容器上部电极11q和布线17a~17c之间的接触。
而且,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在如上述那样的条件下,以石墙状或柱状的多个晶体的状态进行生长,因此,能够防止发生巨大晶体的异常生长和其引起的空穴(空心现象),抑制在其后的过程中使用的还原气体的浸透,从而能够提高电容器的耐工序劣化能力。
另外,在上述条件下形成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难以与铁电膜10的上层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在其界面上生成新的层的。
因此,使用通过如上述的工序形成的结构的铁电电容器Q1,能够得到良好的特性。
即,能够改善电容器上部电极11q和电容器铁电膜10q之间的界面,另外,能够改善工序劣化。其结果,能够使铁电电容器Q1的反转电荷量增多,使抗电压减小,使耐疲劳性以及耐刻印性提高。而且,这样的铁电电容器非 常适于以低电压进行工作的下一代的铁电存储器。
然而,若用A、B表示构成上部电极膜11的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a、11b的各自的构成金属,则在进行成膜的当初,使用化学计量学上的组成参数x1,用化学式AOx1表示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在经过其后的处理工序的实际状态下,使用组成参数x2,用化学式AOx2表示上述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此外,A和B可相同,也可不相同。作为不相同的例子,有如下层,即,A和B中的一种为Ir、另一种为Ru的层。
另外,在进行成膜的当初,使用化学计量学上的组成参数y1,用化学式BOy1表示形成在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上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在经过其后的工序的实际状态下,使用组成参数y2,用化学式BOy2表示上述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然后,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由接合成石墙状或柱状的多个微晶体构成,其氧比例比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高,而且,在组成参数x1、x2、y1以及y2之间满足(y2/y1)>(x2/x1)的关系。
即,在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中,即使电容器上部电极11q内的氧含量从初始状态开始变化,第二导电性氧化膜11b的氧化的组成也大于第一导电性氧化膜11a的氧化的组成。另外,组成y1优选为2或其以上。x1、x2、y1以及y2的关系在以下的第二~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中也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关于铁电存储器的各存储器单元的剖面结构,与其制造方法一同进行说明。
图8~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铁电存储器(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工序顺序的剖面图。
首先,对直至形成图8(a)所示的结构为止的工序进行说明。
在n型或p型的硅(半导体)衬底30的表面上,形成用于划分晶体管的活性区域的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道隔离)用的槽,并在其中嵌入氧化硅等绝缘膜来作为元件分离绝缘膜31。此外,元件分离绝缘膜31的结构不仅限于STI,也可以用LOCOS(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硅的局部氧化)法来形成。
接着,在硅衬底30的活性区域内导入p型杂质,从而形成p阱32,然后,对该活性区域的表面进行热氧化处理,由此形成成为栅极绝缘膜33的热氧化膜。
接着,在硅衬底31的上侧的整个面上形成非晶质或多晶体的硅膜,并通过光刻法,在这些膜上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两个栅极电极34、35。
在p阱32上,有间隔地平行配置上述两个栅极电极34、35,这些栅极电极34、35构成字线的一部分。
接着,通过以栅极电极34、35作为掩模来进行离子注入,向栅极电极34、35的横向的硅衬底30中导入n型杂质,从而形成第一、第二源极/漏极延伸区域36a、37a。
然后,在硅衬底30的上侧的整个面上形成绝缘膜,并对该绝缘膜进行蚀刻,从而使绝缘膜作为绝缘性侧壁39而残留在栅极电极34、35的侧面上。例如,通过CVD法形成氧化硅膜作为该绝缘膜。
接着,将绝缘性侧壁39和栅极电极34、35作为掩模,再次以离子的形式向硅衬底30注入n型杂质,由此在两个栅极电极34、35的两侧的硅衬底30的表层上形成源极/漏极区域(杂质扩散区域)36、37、38。
由形成在硅衬底30的活性区域上的栅极绝缘膜、栅极电极34、35以及源极/漏极区域36、37、38构成第一、第二MOS晶体管T1、T2。
接着,通过溅射法在硅衬底30的上侧的整个面上形成钴层等高熔点金属层,然后,对该高熔点金属层进行加热,从而使其与硅发生反应,从而在源极/漏极区域36、37、38的表层上形成高熔点金属硅化物层39。在该工序中,在栅极电极34、35的表层部分也形成高熔点金属硅化物层40,从而使栅极电极34、35的电阻变小。通过湿式蚀刻,去除在元件分离绝缘膜31上等的未发生反应的高熔点金属层。
接着,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厚度约为200nm的SiON膜作为覆盖绝缘膜41。接着,在覆盖绝缘膜41上形成厚度约为1000nm的氧化硅膜作为第一层间绝缘膜42。通过使用TEOS气体的等离子体CVD法,形成氧化硅膜。
然后,通过CMP法对第一层间绝缘膜42的上表面进行研磨,从而使其变得平坦。该CMP的结果,在硅衬底30的平坦面上,第一层间绝缘膜42 的厚度约为700nm。
接着,如图8(b)所示,通过光刻法在覆盖绝缘膜41和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上形成图案,从而形成使第一~第三源极/漏极扩散区域36~38分别露出的、直径为0.25μm的第一~第三接触孔42a~42c,并在这些接触孔中形成导电性插件45a~45c。
在形成导电性插件45a~45c的工序中,在第一~第三接触孔42a~42c内依次层叠厚度为30nm的Ti膜和厚度为20nm的TiN膜,由此构成第一紧贴膜(胶膜)43。进而,通过CVD法,在第一紧贴膜43上生长第一W膜44,由此在第一~第三接触孔42a~42c内填充第一W膜44。第一W膜44在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上的平坦面上生长为约300nm的厚度。
然后,通过CMP法,去除第一层间绝缘膜42的上表面上的剩余的第一紧贴膜43和第一W膜44。由此,将分别残留在第一~第三接触孔42a~42c内的第一紧贴膜43和第一W膜44分别作为第一~第三导电性插件45a~45c。
接着,如图8(c)所示,在第一~第三导电性插件45a~45c以及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上,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由SiON构成的防氧化膜46,其厚度例如为130nm。进而,在防氧化膜46上,形成厚度例如为300nm的氧化硅膜作为第二层间绝缘膜47。通过将TEOS作为原料的等离子体CVD法,形成厚度例如为300nm的氧化硅膜。
此外,也可以形成SiN膜或氧化铝(Al2O3)膜作为防氧化膜46,以代替SiON膜。
进而,如图9(a)所示,通过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以及防氧化膜46上形成图案,从而在p阱32两侧附近的第二、第三导电插件45b、45c上形成第四、第五接触孔48b、48c。
接着,以与第一紧贴膜43、第一W膜44相同的条件,在第四、第五接触孔48b、48c内顺序形成第二紧贴膜49和第二W膜50。然后,通过CMP,从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上表面去除第二W膜50和第二紧贴膜49。
在该CMP中,使用能够使作为研磨对象的第二紧贴膜49和第二W膜50的研磨速度高于基底的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研磨速度的研磨剂(slurry),例如,使用Cabot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制的商品S SW2000。
为了不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留下研磨残留物,将该CMP的研磨量设定为大于第二紧贴膜49以及第二W膜50的合计膜厚。即,该CMP是过度研磨。
由此,将残留在第四、第五接触孔48b、48c内的第二W膜50和第二紧贴膜49作为第四、第五导电性插件51、52。第四、第五导电性插件51、52分别经由自身下方的导电性插件45b、45c而与第二、第三源极/漏极扩散区域37、38连接。
接着,使因氨(NH3)等离子体而生成的NH基与第二层间绝缘膜47表面的氧原子结合。
由此,即使其后生成的Ti原子进一步堆积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堆积的Ti原子也不会被氧原子捕获。由此,Ti原子能够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表面上自由移动,其结果,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自组织成为(002)取向的Ti膜(未图示)。
例如,在该氨等离子体处理中使用在距离半导体衬底30约9mm(350mils)的位置具有对置电极的平行平板型的等离子体处理装置。其处理条件如下:例如,在266Pa(2Torr)的压力下,以350sccm的流量向保持400℃的衬底温度的处理容器中供给氨气,以100W的功率向被处理衬底侧供给13.56MHz的高频,另外,以55W的功率向上述对置电极供给350KHz的高频,供给高频的时间都是60秒钟。
接着,例如,使得半导体衬底30和靶(未图示)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60mm的溅射装置的室内成为0.15Pa的Ar环境,以150℃的衬底温度供给1.4kW的溅射DC功率,其供给时间为14秒钟。由此,形成例如厚度为20nm的强(002)取向的Ti膜。
然后,通过RTA,在氮气环境中以650℃的温度对Ti膜进行60秒钟的热处理,从而如图9(b)所示,使Ti膜成为(111)取向的TiN的基底导电膜53。该基底导电膜53的厚度优选10nm~50nm,在本实施例中约为20nm。该TiN基底导电膜53具有提高形成在其上的膜的结晶性的功能。
此外,基底导电膜53不仅限于氮化钛膜,也可以形成钨膜、硅掺杂膜、以及铜膜中的任一个。
接着,如图9(c)所示,通过反应性溅射法,在基底导电性膜53上形成厚度例如为100nm的TiAlN膜作为氧扩散阻挡膜54。形成氧扩散阻挡膜 54的溅射条件如下:使用由Ti和Al的合金构成的靶,向溅射环境中导入40sscm的Ar以及10sccm的氮气,并将溅射环境内的压力设定为253.3Pa,将衬底温度设定为400℃,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0kW。
接着,如图10(a)所示,在氧扩散阻挡膜54上顺序形成下部电极膜55和铁电膜55。
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100nm的Ir膜作为下部电极膜55。下部电极膜55的溅射条件如下:在Ar环境中设置Ir靶,并将其内部压力设定为0.11Pa,将衬底温度设定为500℃,将溅射功率设定为0.5kW。
在形成下部电极膜55后,通过RTA,在Ar环境中以650℃以上的温度对硅衬底30进行60秒钟的热处理。通过该热处理,提高下部电极膜55、氧扩散阻挡膜54以及基底导电膜53之间的紧贴性,并且改善下部电极膜55的结晶性。热处理的环境不仅限于Ar,也可以是非活性气体,例如是N2、He等。
此外,使用Pt等白金系列的金属、或PtO、IrOx、SrRuO3等导电性氧化物作为下部电极膜55,以这些金属或导电性氧化物来代替Ir膜。进而,下部电极膜55也可以是上述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层叠膜。
作为上述铁电膜56,例如通过MOCVD法在下部电极膜55上形成PZT膜。更具体地说,通过以下工序来形成PZT膜。
首先,使Pb(DPM)2、Zr(DMHD)4、Ti(O-iOr)2(DPM)2均以0.3mol/l(摩尔/升)的浓度分别溶解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从而形成Pb、Zr以及Ti的各液体原料。进而,向MOCVD装置的气化器中,以0.474ml(毫升)/分钟的流量供给THF溶剂,同时分别以0.326ml/分钟、0.200ml/分钟、0.200ml/分钟的流量供给上述三种液体原料,并使它们气化,由此形成Pb、Zr以及Ti的原料气体。
进而,将MOCVD装置的室内的压力设定为665Pa(5Torr),并使衬底温度保持为620℃。然后,向MOCVD装置的室内导入上述Pb、Zr以及Ti的各原料气体,导入时间为620秒钟。由此,在下部电极膜55上形成厚度约为100nm的所希望的PZT膜。
此外,优选地,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以600℃~620℃的温度对PZT膜实施60秒钟的热处理。该热处理去除吸附在PZT膜表面上的杂质,提高 电容器的特性。
接着,例如,通过溅射法,在PZT膜的整个面上形成非结晶铁电膜。例如,形成膜厚为1nm~30nm的铁电膜作为非结晶铁电膜,例如,形成20nm的铁电膜作为非结晶铁电膜。在通过MOCVD进行成膜的情况下,例如,作为铅(Pb)供给用的有机源,使用将Pb(DPM)2(Pb(C11H19O2)2)溶解在THF溶液中而成的材料。另外,作为锆(Zr)供给用的有机源,使用将Zr(DMHD)4(Zr((C9H15O2)4)溶解在THF溶液中而成的材料。作为钛(Ti)供给用的有机源,使用将Ti(O-iPr)2(DPM)2(Ti(C3H7O)2(C11H19O2) 2)溶解在THF溶液中而成的材料。
接着,如图10(b)、(c)、图11(a)所示,在铁电膜56上形成由2层结构的导电性氧化膜、金属膜以及金属氮化化合物膜构成的上部电极膜。为了防止氢扩散而形成金属氮化化合物膜。
首先,如图10(b)所示,在铁电膜56上顺序形成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和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
例如,通过溅射法形成厚度为20nm~70nm的、在成膜时刻被晶体化的IrOx膜来作为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例如,形成厚度为25nm的IrOx膜作为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成膜条件如下:例如,将成膜温度设为300℃,将Ar以及O2用作为成膜气体,将Ar的流量设定为140sccm,将O2的流量设定为60sccm,例如,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kW~2Kw左右。在该条件下形成的IrOx成为接合成石墙状的晶体。
接着,将半导体衬底30放置在加热室内,通过RTA法进行热处理。该热处理使铁电膜56完全被晶体化,补偿用于构成铁电膜56的PZT膜中的氧缺损,并且还能够使受到等离子体损伤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的膜质恢复。RTA法的条件如下:将放置在加热环境内的衬底温度设定为25℃,向加热环境内,以200sccm的流量导入氧气,以1800sccm的流量导入Ar,而且将热处理时间设为60秒钟。
进而,通过溅射法,在IrOx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上形成IrOy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其厚度为50nm~200nm。成膜条件如下:若将半导体衬底30放置在压力被设定为0.8Pa的Ar和O2的环境中,使用Ir靶,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0kW,将成膜时间设为39秒钟,则会生长厚度约为100nm的IrOy。
此时,将IrOy的成膜温度设定为30℃以上且100℃以下的温度范围,优选50℃以上且75℃以下的范围内。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在成膜的时刻,IrOy被微晶体化,从而处于使多个IrOy结合为石墙状或柱状的状态,而且,通过其后的热处理防止异常生长。
在形成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时,使用Ir靶、Ar以及O2气体。其前提是:将此时的O2与Ar的比例设定为比IrOx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生长时的O2与Ar的比例高。将形成IrOy膜的气体流量例如设定为:Ar的流量为100sccm,O2的流量为100sccm。另外,例如,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kW左右。
在以上条件下形成的由IrOy构成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上不发生异常氧化,能够得到规整的晶体膜。此时,为了抑制工序劣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IrOy膜具有接近IrO2的化学计量组成的组成,因此,使IrOy膜难以对氢发挥催化剂作用,从而抑制铁电膜56因氢自由基而被还原的问题,提高了电容器的耐氢性。
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也可以不使用IrOx、IrOy或IrO2等材料,而可以是选择作为其他贵金属的铂(Pt)、铱(Ir)、钌(Ru)、铑(Rh)、铼(Re)、锇(Os)、钯(Pd)或其氧化物和SrRuO3等导电性氧化物、或者它们中的某一个来形成的层叠结构。
此外,分别构成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的贵金属可以是相同的元素,也可以是不同的元素。另外,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分别是还原气体的催化剂作用比铂小的导电膜。
接着,通过RTA法对硅衬底30进行热处理。其条件如下:例如,将衬底温度设定为700℃,进行热处理的环境是以20sccm的流量导入了氧气、以2000sccm的流量导入了Ar的环境,将对衬底进行热处理的时间设为60秒钟。通过该热处理,能够提高铁电膜56以及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的紧贴性,而且使结晶性比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稳定,能够消除氧缺损等损伤。
接着,如图10(c)所示,通过溅射法,在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上,形成厚度为20nm~100nm的由Ir构成的金属膜58,例如,形成厚度为50nm的金属膜58。基于溅射法的Ir的生长条件如下:例如,将衬底温度设定为400℃,在压力为1Pa的成膜环境中,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0kW。此外,也 可以代替Ir而形成Ru及其他贵金属。
进而,如图11(a)所示,通过反应性溅射法,在金属膜58上形成厚度例如为50nm~100nm的TiAlN膜作为金属氮化化合物59。形成金属氮化化合物59的溅射条件如下:使用由Ti和Al的合金构成的靶,向溅射环境中导入流量为40sscm的Ar以及流量为20sccm的氮气,并将溅射环境内的压力设定为253.3Pa,将衬底温度设定为400℃,将溅射功率设定为1.0kW。
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不仅可以将TiAlN膜用作为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选自由TaAlN膜、TaAlON膜、TiAlON膜等构成的组中的膜用作为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
如上所述的由IrOx构成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由IrOy构成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由贵金属构成的金属膜58、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分别是导电膜,一起成为电容器的上部电极膜。
在对半导体衬底30的背面进行清洗后,如图11(b)所示,通过溅射法,在构成上部电极的金属膜59上形成厚度为20nm的氧化铝膜(Al2O3)、厚度为200nm的氮化钛膜,并将它们作为第一掩模材料层60a。进而,通过使用TEOS气体的CVD法,在第一掩模材料层60a上形成厚度为700nm的氧化硅膜,并将该氧化硅膜作为第二掩模材料层60b。
接着,在第二掩模材料层60b上涂覆光致抗蚀剂,并对其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在第四、第五导电性插件51、52上形成具有电容器平面形状的岛状的抗蚀图案R。然后,将抗蚀图案R作为掩模,在第二掩模材料层60b上形成图案。进而,将形成有图案的第二掩模材料层60b作为掩模,对第一掩模料层60a进行蚀刻。
如图12(a)所示,将形成有图案的第一、第二掩模材料层60a、60b用作为硬质掩模M。在对第一掩模材料层60a进行蚀刻后去除抗蚀图案R。
接着,如图12(b)所示,通过将HBr、O2、Ar以及C4F8的混合气体作为蚀刻气体来进行等离子体蚀刻,连续对未被硬质掩模M覆盖的部分的上部电极膜57a、57b、58、59、PZT膜56以及下部电极膜55进行干式蚀刻。
由此,形成有图案的上部电极膜57a、57b、58、59成为电容器上部电极61,形成有图案的铁电膜56成为电容器电介质膜56q,而且,形成有图案的下部电极膜55成为电容器下部电极55q。由电容器上部电极61、电容器电介质膜56q以及电容器下部电极55q构成铁电电容器Q2。
接着,如图13(a)所示,通过干式蚀刻或湿式蚀刻来去除第二掩模材料层60b。例如,在选择湿式蚀刻的情况下,将氟酸用作为蚀刻剂。
接着,如图13(b)所示,对未被铁电电容器Q2覆盖的部分的氧扩散阻挡金属膜54、基底导电膜53以及第一掩模材料层60a进行干式蚀刻,从而去除它们。
进而,如图14(a)所示,通过溅射法,形成用于覆盖铁电电容器Q2的由氧化铝构成的第一保护绝缘膜62,该第一保护绝缘膜62的厚度为20nm。此外,也可以通过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原子层沉积)法来形成膜厚为2nm的氧化铝膜作为第一保护绝缘膜62,或者,也可以通过溅射法形成PZT膜或TiOx膜作为第一保护绝缘膜62。
接着,如图14(b)所示,为了使受损的电容器电介质膜56q的膜质恢复,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对电容器电介质膜56q实施恢复退火。虽然没有特别限定该恢复退火的条件,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热炉内的衬底温度设为550℃~700℃,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恢复退火。另外,在电容器电介质膜56q为PZT的情况下,优选在氧气环境中以600℃的衬底温度进行60分钟的退火。
进而,如图15(a)所示,形成用于覆盖第一保护绝缘膜62以及铁电电容器Q2的第二保护绝缘膜63。第二保护绝缘膜63作为氢阻挡膜发挥功能。此外,作为第二保护绝缘膜63,也可以通过CVD法形成厚度为38nm的氧化铝。
接着,如图15(b)所示,在第二保护绝缘膜63上形成例如膜厚为1500nm的由硅氧化物构成的第三层间绝缘膜64。在衬底的整个面上,例如通过等离子体CVD法来形成硅氧化物。例如,使用TEOS气体、氧气和氦气的混合气体作为其原料气体。此外,例如,也可以形成具有绝缘性的无机膜等作为第三层间绝缘膜64。
接着,例如通过CMP法,对第三层间绝缘膜64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进而,在使用N2O气体或N2气体等而生成的等离子体环境中,对第三层间绝缘膜64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的结果,去除第三层间绝缘膜64中的水分,并且使第三层间绝缘膜64的膜质发生变化,使得水分难以进入其中。
然后,在第三层间绝缘膜64的整个面上,例如通过溅射法或CVD法形成阻挡膜(第三保护绝缘膜)65。例如,形成膜厚为20nm~100nm的氧化铝膜作为阻挡膜65。使形成在进行过平坦化处理的第三层间绝缘膜64上的阻挡膜65变得平坦。
接着,如图16(a)所示,在阻挡膜65的整个面上形成第四层间绝缘膜66。例如,利用TEOS气体,通过等离子体CVD法形成膜厚为800nm~1000nm的氧化硅膜作为第四层间绝缘膜66。此外,也可以形成SiON膜或氮化硅膜等来作为第四层间绝缘膜66。然后,例如通过CMP法,对第四层间绝缘膜66的表面进行平坦化处理。
进而,如图16(b)所示,在铁电电容器Q2上形成第六~第八导电性插件69~71。通过以下的工序来形成第六~第八导电性插件69~71。
首先,在第四层间绝缘膜66上形成抗蚀图案(未图示),该抗蚀图案在铁电电容器Q2的上方具有开口部。然后,将该抗蚀图案用作为掩模,对从第四层间绝缘膜66到第三层间绝缘膜64的部分进行蚀刻,由此在铁电电容器Q2的电容器上部电极61上形成通孔66a。由此,使第二保护绝缘膜63从通孔66a露出。
在去除抗蚀图案后,将硅衬底30放置在氧环境中,并以450℃的温度对硅衬底30进行热处理。由此,使得随着形成第一通孔66a而在电容器电介质膜56q上发生的氧缺损恢复。
然后,通过与通孔66a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对从第四层间绝缘膜66到第三层间绝缘膜42的部分进行蚀刻,从而在位于p阱32的中央区域上的第一导电性插件45a的上方形成接触孔66b。由此,使防氧化膜46从接触孔66b露出。
接着,经由通孔66a对防氧化膜46进行湿式蚀刻,由此使电容器上部电极61的上表面露出。另外,经由接触孔66b对第一、第二保护绝缘膜62、63进行蚀刻,由此使第一导电性插件45a的上表面露出。
然后,在通孔66a和接触孔66b的内表面上形成单层的TiN膜作为紧贴膜67。通过溅射法形成Ti膜,并通过MOCVD法在其上形成TiN膜,由此可以形成二层结构的紧贴膜67。
为了在形成TiN膜后从其表面去除碳,在含有氮气和氢的混合气体等离子体中进行处理。但是,在该处理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上部电极60的最上层由具有氢阻挡功能的金属氮化化合物59以及金属膜58构成,因此,电容器上部电极60难以被该氢还原。
然后,通过CVD法,在紧贴膜67上生长W膜68,由此在通孔66a和接触孔66b中嵌入W膜68。接着,通过CMP去除第四层间绝缘膜66上的W膜68以及紧贴膜67。
由此,将残留在接触孔66b内的W膜68作为第六导电性插件69,而且,将残留在通孔66a内的W膜68作为第七、第八通孔插件(via plug)70、71。
接着,例如通过溅射法,在第四层间绝缘膜66上顺序形成膜厚为60nm的Ti膜、膜厚为30nm的TiN膜、膜厚为360nm的AlCu合金膜、膜厚为5nm的Ti膜以及膜厚为70nm的TiN膜。其结果,形成由Ti膜、TiN膜、AlCu合金膜、Ti膜以及TiN膜构成的层叠膜。
接着,如图17所示,利用光刻技术,在层叠膜上形成图案。由此,形成由层叠膜构成的布线(第一金属布线层)。即,形成与通孔插件70连接的布线72、与第六导电性插件69连接的导电性焊盘73等。此外,有时也不通过布线73使两个通孔插件70、71连接。
然后,进一步形成层间绝缘膜、接触插件以及从下开始第二~第五层以后的布线等。然后,形成例如由TEOS氧化膜以及SiN膜构成的覆盖膜,从而完成具有铁电电容器的铁电存储器。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具有如上述的结构的铁电电容器Q2的上部电极61上,利用氧化度低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使与铁电膜56之间的界面变得平坦,提高电容器特性。另外,利用氧的组成等于或接近化学计量组成的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使得构成金属难以发挥催化剂作用,而且使晶体的密度均匀,使内部的空穴(空心)极其小,使得难以透过还原性气体。其结果,防止铁电膜56的还原气体所引起的劣化。
而且,由于在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b上形成有由Ir等的贵金属构成的金属膜58,因此提高上部电极61的导电性,使电阻减小。另外,金属膜58还具有提高其上的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之间的紧贴性的功能。
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防止通过上部电极61上的层间绝缘膜64或接触 孔66a而侵入的氢或水侵入到金属膜58,由此妨碍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的还原,防止发生空穴。
通过如上所述的上部电极61,大幅度提高电容器的耐工序劣化能力,其结果,能够使铁电电容器Q1的反转电荷量增多,使抗电压减小,使耐疲劳性以及耐刻印性提高。
然而,在上部电极61中的四层结构中,用于使与铁电膜56之间的界面变得平坦的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以及用于防止水、氢侵入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的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是在特性提高中必要的。
因此,作为上部电极61的结构,除了四层结构以外,如图18(a)所示,还可以是在铁电膜56上形成有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和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的两层结构。另外,也可以将第一、第二导电性氧化膜57a、57b作为一个导电性氧化膜,在其上形成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而且,如图18(b)所示,也可以是在第一导电性氧化膜57a和金属氮化化合物膜59之间形成有贵金属制的金属膜58的三层结构,其中,上述金属膜58用于使电阻变小。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铁电存储器(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剖面图。此外,在图19、图20中,与图8~图17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首先,与如图9(a)所示同样地,直至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导电性插件51、52为止,使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通过用于形成导电性插件51、52的CMP,使得导电性插件51、52的上表面的高度一般低于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上表面,在导电性插件51、52的周围的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容易形成凹陷(recess)47r。凹陷47r的深度为20nm~50nm,典型的深度约为50nm左右。
凹陷对顺序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的从基底导电膜53到铁电膜56为止的多个膜的各自的面取向产生影响,但是通过以下的工序能够减少该影响。
首先,如图19(a)所示,用氨(NH3)等离子体对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表面进行处理,从而使NH基与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表面的氧原子结合。
在与NH基结合的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表面上,当在其上方堆积用于构成基底导电膜53的Ti原子时,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氧原子难以捕获Ti原子,Ti原子能够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表面上自由移动。其结果,如图19(b)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自组织成为(002)取向的Ti膜53a。
在上述氨等离子体处理中,例如使用在距离硅衬底30约9mm(350mils)的位置具有对置电极(未图示)的平行平板型的等离子体处理装置。而且,向将压力调整为266Pa(2Torr)并使衬底温度保持400℃的处理容器,以350sccm的流量供给氨气,以100W的功率向硅衬底30侧供给13.56MHz的高频,另外,以55W的功率向对置电极供给350kHz的高频,供给高频的时间均为60秒钟,由此能够执行上述氨等离子体处理。
另外,Ti膜的形成条件如下:例如,在将硅衬底30和Ti靶之间的距离设定为60mm的溅射装置中,将Ar环境的压力设定为0.15Pa,将衬底温度设定为150℃,而且,向靶和衬底之间供给1.4kW的溅射DC功率,供给时间为42秒钟。由此,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强(002)取向的Ti膜53a。Ti膜53a的厚度例如为60nm。
接着,将硅衬底30放置在氮气环境中,并在衬底温度为650℃、处理时间为60秒钟的条件下,通过RTA进行热处理,由此使Ti膜53a氮化。由此,如图20(a)所示,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由(111)取向的TiN构成的基底导电膜53。基底导电膜53的厚度优选40~200nm。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厚度约为60nm。
此外,基底导电膜53不仅限于氮化钛膜,也可以形成钨膜、硅膜以及铜膜中的任一个来作为基底导电膜53。
然而,根据凹陷47r的深度或Ti膜53a的形成条件,在由TiN构成的基底导电膜53的上表面上形成凹部。在图20(a)示出了该凹部。这样的凹部有可能使形成在基底导电膜53上方的铁电膜56的结晶性劣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b)所示,通过CMP法,对基底导电膜53的上表面进行研磨,从而使其变得平坦,去除上述凹部。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了在该CMP中使用的研磨剂,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Cabot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制的SSW2000(商品名)。
因研磨误差,导致通过CMP进行了处理的基底导电膜53的厚度在硅衬底30的面内或各个硅衬底30上有偏差。考虑到该偏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研磨时间将CMP后的基底导电膜53的厚度的目标值设为10nm~100nm,优选20nm。
处于被研磨的状态的基底导电膜53的上表面因研磨而容易处于变形的状态。而且,若在晶体已变形的基底导电膜53的上方形成电容器的下部电极膜55,则下部电极膜55会受到该变形的影响,因此其结晶性会被劣化,而且使其上的铁电膜56的铁电特性劣化。
因此,如图20(b)所示,使基底导电膜53的研磨面暴露在NH3等离子体中,由此使得基底导电膜53的晶体变形不会传递至形成在基底导电膜53上方的膜。
由此,使构成其后形成的氧扩散阻挡膜54的元素在基底导电膜53的上表面上容易移动,氧扩散阻挡膜54的晶体方位变得良好。因此,氧扩散阻挡膜54上的下部电极膜55、铁电膜56的铁电特性变得良好。
如上述,使基底导电膜53的研磨面暴露在NH3等离子体中后的工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改善基底电极膜55、铁电膜56的晶体方位,而且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21、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此外,在图21、图22中,与图8~图17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首先,如图20(a)所示,直至在第二层间绝缘膜47上形成基底导电膜53为止的工序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然后,如图21(a)所示,通过CMP法对基底导电膜35进行研磨,仅在插件51、52上及其周边的凹陷47r上残留该基底导电膜35。
然后,如图21(b)所示,对导电性插件51、52上的基底导电膜35和第二层间绝缘膜47实施氨等离子体处理。
由此,如图22(a)所示,形成在基底导电膜53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膜 47上的氧扩散阻挡层54的晶体方位变得良好,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下部电极膜55、铁电膜56的晶体方位也变得良好。
如上述,使基底导电膜53以及第二层间绝缘膜47的研磨面暴露在NH3等离子体中后的工序经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形成如图22(b)所示的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第五实施方式)
图23、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工序的剖面图。此外,在图23、图24中,与图8~图17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首先,与如图8(a)所示同样地,从在硅衬底30上形成STI31、p阱32后到形成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为止的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然后,如图23(a)所示,通过光刻法,在覆盖绝缘膜41和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上形成图案,从而形成分别使p阱32两侧附近的第二、第三源极/漏极扩散区域37、38露出的第二、第三接触孔42b、42c,并在这些接触孔中形成导电性插件45b、45c。导电性插件45b、45c的形成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直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42上形成基底导电膜53,并在其上形成氧扩散阻挡膜54。在形成基底导电膜53时,可以采用与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
接着,如图23(b)所示,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工序来形成从基底导电膜53到第一层间绝缘膜64为止的结构。
接着,如图24(a)所示,通过光刻法,在p阱32的中央附近的源极/漏极区域36上,从第三层间绝缘膜64开始进行局部蚀刻,一直蚀刻到覆盖绝缘膜41,从而形成接触孔64a。
然后,在接触孔64a中嵌入导电性插件79。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导电性插件69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来形成导电性插件79。
进而,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在铁电电容器Q2上形成通孔64b。
然后,如图24(b)所示,在第三层间绝缘膜64上形成经由通孔64b而 与电容器上部电极61连接的布线72。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在第三层间绝缘膜64上形成一次导电性插件79即可,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使工序简短。
此外,在上述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将PZT用作为铁电膜,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热处理形成晶体结构为Bi层状结构或钙钛矿结构的膜。作为这样的膜,除了PZT膜以外,还可以列举掺杂了微量的La、Ca、Sr和/或Si等的PZT、SBT、BLT以及Bi系列层状化合物等的通式为XYO3(X、Y为元素)的膜。另外,用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有机金属分解法、CSD(Chemical Solution Deposition:化学溶液沉积)法、化学气相蒸镀法、外延生长法、溅射法、MOCVD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来形成铁电膜。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典型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该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组合、其变形以及变更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都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以及发明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
Claims (17)
1.一种半导体器件,具有形成在半导体衬底上的铁电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电电容器具有下部电极、形成在所述下部电极上的铁电膜、形成在所述铁电膜上的上部电极,
所述上部电极具有包括第一导电膜、第二导电膜、第三导电膜以及第四导电膜的层叠结构,
所述第一导电膜由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形成,
所述第二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并由金属氮化化合物形成,
所述第三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二导电膜之间,并由贵金属构成,
所述第四导电膜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三导电膜之间,并由第二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氮化化合物包含与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的金属元素不同的金属元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是包含与所述第三导电膜所含有的所述贵金属相同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性贵金属氧化物是包含与所述第三导电膜所含有的所述贵金属不同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氮化化合物是含有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的氮化化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电膜所含有的金属元素和所述第一导电膜所含有的金属元素是相同的贵金属元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导电膜所含有的金属元素和所述第一导电膜所含有的金属元素是不同的贵金属元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膜是第一氧化物膜,使用成膜当初的组成参数x1将该第一氧化物膜表示为化学式AOx1,而且在经过了其后的处理工序的状态下,使用组成参数x2将该第一氧化物膜的实际组成表示为化学式AOx2,其中,A为金属元素,
所述第四导电膜是形成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的第二氧化物,使用成膜当初的组成参数y1将该第二氧化物表示为化学式BOy1,在经过了其后的处理工序的状态下,使用组成参数y2将该第二氧化物的实际组成表示为化学式BOy2,其中,B为金属元素,并且所述第四导电膜由石墙状或柱状的晶体构成,所述第四导电膜是氧化比例比所述第一氧化物膜高且所述组成参数x1、x2、y1及y2之间满足关系(y2/y1)>(x2/x1)的第二氧化物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在所述第一导电膜和所述第四导电膜之一中的金属元素是铱或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膜是选自TiAlN膜、TiAlON膜、TaAlN膜、TaAlON膜中的一种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导电膜是选自铱膜、铂膜、钌膜、铑膜以及钯膜中的一种膜。
12.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在半导体衬底的上方形成下部电极的工序,
在所述下部电极上形成铁电膜的工序,
在所述铁电膜上形成上部电极的工序;
形成所述上部电极的工序包括:
在所述铁电膜上形成由第一贵金属氧化膜构成的第一导电膜的工序,
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形成由含有氮的金属化合物构成的第二导电膜的工序,
在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膜的工序之后且形成所述第二导电膜之前,在所述第一导电膜上形成由贵金属膜构成的第三导电膜的工序,
在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膜的工序之后且在形成所述第二导电膜以及所述第三导电膜之前,在所述第一导电膜的上表面形成由第二贵金属氧化膜构成的第四导电膜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二导电膜的工序使用溅射法。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氧气流量相对于氩气流量的比例大于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膜时的氧气流量相对于氩气流量的比例的气体流量的溅射条件下形成所述第四导电膜,使得所述第四导电膜中的氧化比例比所述第一导电膜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铁电膜以及所述第一导电膜后,包括如下工序:在含有非活性气体和氧化性气体的环境中,利用第一温度对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第四导电膜后,包括如下工序:在非活性气体和氧化性气体的混合环境中,利用第二温度对所述半导体衬底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所述铁电膜之后且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膜之前,包括:
在含有非活性气体和氧化性气体的环境中,利用第三温度对所述铁电膜进行热处理的工序,
在所述铁电膜上形成比所述铁电膜薄的非结晶铁电膜的工序;
进而,在所述非结晶铁电膜上形成所述第一导电膜后,包括如下工序:在含有氧的环境中,利用比所述第三温度更高的温度对所述铁电膜进行热处理,从而使所述铁电膜晶体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7/055053 WO2008111188A1 (ja) | 2007-03-14 | 2007-03-14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27470A CN101627470A (zh) | 2010-01-13 |
CN101627470B true CN101627470B (zh) | 2011-12-28 |
Family
ID=39759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8005216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27470B (zh) | 2007-03-14 | 2007-03-14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067817B2 (zh) |
JP (1) | JP5251864B2 (zh) |
CN (1) | CN101627470B (zh) |
WO (1) | WO200811118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01705B2 (en) | 2008-10-28 | 2014-12-02 | Nxp, B.V. | 3D integration of a MIM capacitor and a resistor |
JP5600916B2 (ja) * | 2009-09-30 | 2014-10-08 |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 強誘電体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
WO2012036103A1 (en) * | 2010-09-15 | 2012-03-22 | Ricoh Company, Ltd. |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droplet discharging head and liquid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
US20130214289A1 (en) * | 2012-02-16 | 2013-08-2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Short-Resistant Metal-Gate MOS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Transistor |
US9659814B2 (en) | 2013-02-01 | 2017-05-23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Doping control of metal nitride films |
US9263275B2 (en) | 2013-03-12 | 2016-02-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Interface for metal gate integration |
US9105578B2 (en) * | 2013-03-12 | 2015-08-1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Interface for metal gate integration |
US9589974B2 (en) * | 2013-09-11 | 2017-03-0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JP2015149354A (ja) | 2014-02-05 | 2015-08-20 |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109350B2 (en) * | 2016-07-29 | 2018-10-23 | AP Memory Corp., USA |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 |
US10622070B2 (en) | 2016-07-29 | 2020-04-14 | AP Memory Corp, USA | Ferroelectric memory device |
US10861929B2 (en) * | 2018-06-27 | 2020-12-08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a capacitor |
US20230163129A1 (en) * | 2021-11-22 | 2023-05-25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Transistor Gate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76928A (en) * | 1997-11-20 | 1999-11-02 | Advanced Technology Materials, Inc. |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of FeRAM capacitors |
US6534809B2 (en) * | 1999-12-22 | 2003-03-18 |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 Hardmask designs for dry etching FeRAM capacitor stacks |
JP3661850B2 (ja) | 2001-04-25 | 2005-06-2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3017581A (ja) | 2001-06-28 | 2003-01-17 | Toshiba Corp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810349B2 (ja) | 2001-07-18 | 2006-08-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半導体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3152165A (ja) | 2001-11-15 | 2003-05-23 | Fujitsu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994017B2 (ja) * | 2002-02-28 | 2007-10-1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4649899B2 (ja) | 2004-07-13 | 2011-03-1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060073613A1 (en) * | 2004-09-29 | 2006-04-06 | Sanjeev Aggarwal | Ferroelectric memory cells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ferroelectric memory cells and ferroelectric capacitors thereof |
US7220600B2 (en) | 2004-12-17 | 2007-05-2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Ferroelectric capacitor stack etch cleaning methods |
JP2007227500A (ja) * | 2006-02-22 | 2007-09-06 | Seiko Epson Corp | 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記憶装置の製造方法 |
-
2007
- 2007-03-14 JP JP2009503829A patent/JP525186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14 WO PCT/JP2007/055053 patent/WO200811118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7-03-14 CN CN2007800521651A patent/CN10162747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9-10 US US12/557,159 patent/US806781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0-25 US US13/280,397 patent/US827818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278181B2 (en) | 2012-10-02 |
WO2008111188A1 (ja) | 2008-09-18 |
US20090321877A1 (en) | 2009-12-31 |
JP5251864B2 (ja) | 2013-07-31 |
US20120034712A1 (en) | 2012-02-09 |
CN101627470A (zh) | 2010-01-13 |
US8067817B2 (en) | 2011-11-29 |
JPWO2008111188A1 (ja) | 2010-06-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27470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70287920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 |
JP4884104B2 (ja) | キャパシタを含む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092461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205741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5211558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1681883B (zh) |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 |
US7550302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
CN101641782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253620B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53184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203957B (zh) |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1203953A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641781B (zh) |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071826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5217044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9105223A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2136478B (zh) |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 |
JP5007723B2 (ja) | キャパシタを含む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869808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4716938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2117739B (zh) | 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 |
JP5104850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03332534A (ja) | 半導体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30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tsu semiconductor storage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Kanagawa Prefecture Yokohama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MICROELECTRONICS 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