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8115A - 液封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封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8115A
CN101548115A CNA2007800450815A CN200780045081A CN101548115A CN 101548115 A CN101548115 A CN 101548115A CN A2007800450815 A CNA2007800450815 A CN A2007800450815A CN 200780045081 A CN200780045081 A CN 200780045081A CN 101548115 A CN101548115 A CN 101548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quid chamber
decompression valves
main liquid
elastic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50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8115B (zh
Inventor
久保信夫
柳濑浩
齐藤淳
西坂真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632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083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Yamashit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731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69131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48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8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8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阻止气蚀现象的产生的泄压阀作成简单且切实地进行动作的构造。本发明中,在分隔部件(6)内设置的弹性膜(30)上设置中央薄壁部(31)和固定部(32),将固定部(32)固定,同时,在固定部(32)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泄压阀(33)。泄压阀(33)在副液室(7)侧形成斜面(34),在主液室(5)侧形成开放的凹部(35),在周方向具有刚性差。若主液室(5)内成为负压,则打开泄压阀(33),副液室(7)的工作液向主液室(5)泄漏,阻止气蚀现象的产生。因为泄压阀(33)与弹性膜(30)一体形成,所以,制造容易,变化没有涉及以往的构成,组装以及调节容易,能够以低成本构成防止气蚀现象用泄压阀。另外,不会对孔通路的性能产生任何影响,能够将防振性能维持在一定。

Description

液封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液封防振装置,特别是涉及能够有效地降低因气蚀现象产生的异响的液封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液封防振装置中,存在着在输入大载荷时,主液室内瞬间成为负压的情况,因为此时产生工作液的一部分气化的气蚀现象,与之相伴产生异响,所以,提出了各种能够防止该异响的传递的各种方案。
作为其中之一,是若主液室成为负压,则使主液室和孔通路短路,使工作液泄漏的方案(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的方案是,将弹性膜配置设于分隔部件的贯通孔内,使其外周部对贯通孔的内面接触离开自由,在输入了大振幅时,使弹性膜的外周部变形,向副液室内突出,据此,形成用于使大量的工作液泄漏的间隙(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485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132615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中的短路构造的结构是,构成孔通路的壁部的一部分由弹性体的盖部形成,在主液室负压时,使盖部弹性变形,将孔通路和主液室短路。因此,存在由于泄压时的工作液的移动在空通路的副压室侧的连通口被节流,所以,不一定能够在瞬间得到足够的泄压量的情况。另外,因为盖部与作为防振主体的隔振体一体形成,所以,若在泄压时以外,盖部也与隔振体一起一体变形,则有可能对孔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希望是不使孔通路参与的泄压构造。
另外,专利文献2的利用弹性膜的构造虽然与孔通路无关,是利用泄漏通路形成,但是因为弹性膜本身是以通过液室的内压变动反复进行弹性变形为目的而设置的,所以,由于即使输入微小振幅的振动,弹性膜也弹性变形,外周部的密封不完全,存在在加压时也产生泄漏的情况,若产生这样的泄漏,则使衰减性能降低。因此,还要求抑制气蚀现象的产生,同时不会产生微小振动造成的泄漏地将衰减性能的降低遏止在最小限度。
但是,在为利用弹性膜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即使输入微小振幅的振动,弹性膜也弹性变形,外周部的密封不完全,存在在加压时也产生泄漏的情况,若产生这样的泄漏,则使衰减性能降低。因此,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在可动膜的和不参与液压吸收的固定部相比的外周侧设置泄压阀的方案。
但是,判明若使用这样的可动膜,则由于大振幅振动连续地输入,可动膜转动,若泄压阀和泄漏通路的位置偏离,则对阻止气蚀现象产生影响,要求阻止可动膜的转动。
本申请是实现这样的要求的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液封防振装置的第一发明具备向一对安装对象的一个安装的第一安装部件、向另一个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件、将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件之间防振连结的隔振体、
将该隔振体作为壁部的一部分封入有工作液体的主液室、
经由分隔部件通过孔通路与该主液室连通,并且至少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的副液室,
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具备用于使工作液从副液室向主液室泄漏的泄漏孔,将为了停止或者允许工作液通过该泄漏孔从副液室向主液室泄漏而开闭的泄压阀设置在上述分隔部件。
第二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吸收主液室的内压变动的弹性膜和框部,所述框部设置有约束该弹性膜的外周部的固定部,在该框部的上述固定部外周侧,设置上述泄漏孔,并且以开闭自由地覆盖该泄漏孔的方式,夹着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弹性膜一体地设置上述泄压阀。
第三发明是在上述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开阀时以外,总是与包围上述泄漏孔的上述框部接触。
第四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中,将上述副液室侧的面作成朝向主液室侧倾斜地向径向外方伸出的斜面状。
第五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向上述主液室侧开放的凹部。
第六发明是在上述第一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刚性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液封防振装置的第七发明具备向一对安装对象的一个安装的第一安装部件、向另一个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件、将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件之间防振连结的隔振体、
将该隔振体作为壁部的一部分封入有工作液体的主液室、
经由分隔部件通过孔通路与该主液室连通,并且至少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的副液室,
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吸收主液室的内压变动的圆形的弹性膜和
支撑该弹性膜的外周部的框部件,
在该框部件的支撑上述弹性膜的部分的外周侧设置将主液室和副液室连通的泄漏孔,
并且,将开闭该泄漏孔的泄压阀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弹性膜的外周部,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泄压阀附近,并且是上述弹性膜的外周部设置厚壁部,通过用上述框部件支撑该厚壁部,对上述可动膜进行止动。
第八发明是在上述第七发明中,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可动膜外周部的薄壁部分形成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交互地形成将至少一部分用于上述止动的上述厚壁部和上述泄压阀,在上述可动膜的外周部向上述泄压阀和上述厚壁部之间付与刚性差。
第九发明是在上述第八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上述厚壁部,进行上述止动的厚壁部比其它的厚壁部刚性高。
第十发明是在上述第八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上述止动的厚壁部设置与上述框部件密封性接触的密封唇。
第十一发明是在上述第七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从上述厚壁部突出的突部嵌合于在上述框部件上设置的孔来进行上述止动。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发明,因为在分隔部件设置泄漏孔,通过泄压阀使它开闭自由,所以,若主液室成为规定的负压,则泄压阀打开,使大量的工作液从副液室向主液室迅速泄漏,抑制气蚀现象的产生。此时,由于泄漏孔设置在分隔部件,所以,能够增大开口面积,能够确保足够的泄压量。而且,因为与孔通路无关地进行动作,所以,能够将孔性能维持在一定。
另外,由于泄压阀的开闭没有受到弹性膜等其它的部件的弹性变形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因微小振动输入而泄漏的情况,能够将衰减性的降低遏止在最小限度。
根据第二发明,因为与弹性膜一体地设置泄压阀,并且是一体地设置在约束弹性膜的外周部的固定部的外周,所以,泄压阀的形成容易,并且能够省空间地配置,能够提高空间效率。
而且,因为通过固定部与作为为了吸收内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部分的弹性膜的主体部功能地分离,所以,泄压阀的设定容易,同时,由于泄压阀的开闭不受弹性膜的主体部的弹性变形的影响,所以,不存在因微小振动输入造成泄漏的情况,能够将衰减性的降低遏止在最小限度。
根据第三发明,因为泄压阀进行了在开阀时以外总是与包围泄漏孔的上述框部接触的初期设定,所以,能够更切实地阻止微小振动输入造成的泄漏。
根据第四发明,因为泄压阀将副液室侧的面作成朝向主液室侧倾斜地向径向外方伸出的斜面状,所以,能够使泄压时的工作液的泄漏更切实地产生。
根据第五发明,因为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向主液室侧开放的凹部,所以,在主液室的加压时,通过主液室的液压膨出变形,能够更提高紧贴。
根据第六发明,因为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刚性差,所以,能够使工作液向刚性低的部分集中,先行打开,能够提高泄压阀的动作精度,切实地泄漏。
根据第七发明,在泄压阀附近,并且是弹性膜的外周部设置厚壁部,能够通过用框部件支撑该厚壁部,对可动膜进行止动。因此,因为在将泄压阀设置在与固定部相比的外周侧的可动膜中,即使在反复输入大振幅振动的严酷的使用条件下,也能够阻止可动膜的转动,将泄压阀和泄漏通路的位置关系维持在一定,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气蚀现象的产生。
根据第八发明,因为在可动膜的外周部,薄壁的泄压阀和厚壁部在周方向交互地形成,所以,能够付与泄压阀大的刚性差,能够通过该刚性差提高泄压阀的动作性。另外,还能够将用于付与刚性差的厚壁部用于止动。
根据第九发明,因为将多个厚壁部中的刚性更高的厚壁部用于止动,所以,能够实现更切实地止动构造。
根据第十发明,因为在进行止动的厚壁部设置与框部件密封性接触的密封唇,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液体泄漏。
根据第十一发明,因为通过将从厚壁部突出的突部嵌合于在框部件上设置的孔来进行止动,所以,不必特别设置刚性高的厚壁部,能够实现止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2是构成各部的分解图。
图3是上板的俯视图。
图4是弹性膜的俯视图。
图5是弹性膜的直径方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非泄漏时的泄压阀附近部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与图6相同的部位的泄漏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振动传递特性的图表。
图9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分隔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10-O-10线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11-O-10线剖视图。
图12是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13-O-13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14-O-13线剖视图。
图15是下保持器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16-O-16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17-O-16线剖视图。
图18是将可动膜收容在下保持器内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有关第三实施例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20是将可动膜收容在下保持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的21-O-21线剖视图。
图22是有关第四实施例的可动膜的俯视图。
图23是有关第五实施例的处于组装状态的分隔部件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的24-O-24线剖视图。
图25是仅将图24的可动膜分离来表示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作为汽车用发动机支架构成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图2是将构成各部分解的图。图1也是沿主要振动的输入方向Z切割的剖面。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左右等各方向以作为说明对象的图中的图示状态为基准。
在这些图中,该发动机支架具备向作为振动源的发动机(省略图示)侧安装的第一安装部件1、向作为受振动侧的车身(同上)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件2以及连结它们之间的隔振体3。隔振体3由橡胶等公知的防振用弹性部件构成,是成为针对振动的防振主体部件的弹性体,从Z方向向第一安装部件1输入的振动首先通过隔振体3的弹性变形来吸收。
隔振体3为大致圆锥台形剖面,在内侧具备拱顶状部4,通过该拱顶状部4形成向图的下方开放的凹部,
在该凹部内封入非压缩性的工作液,成为主液室5。
主液室5由分隔部件6与副液室7分开,通过从Z方向看被形成为圆弧状的孔通路8与分隔部件6的外周部内连通(孔通路8的两端的与各液室的连通口在本图中看不到)。孔通路8被设定成相对于由10~11Hz左右的抖动振动等构成的低频的振动共振。
副液室7形成在隔膜10和分隔部件6之间,隔膜10作为壁部的一部分。
第二安装部件2具备圆筒形的外筒配件11,根据需要,将该外筒配件11嵌合于保持器2a(参照图1),或者通过托架安装在车身侧。外筒配件11成为第二安装部件2的一部分。
在外筒配件11的内侧,隔振体3的延长部12被一体化,延长部12以与分隔部件6的高度相同的程度向下方延伸,一体地覆盖外筒配件11的内面。在延长部12和分隔部件6的外周部之间形成若干个间隙13。在延长部12的上部,面临主液室5的部分成为厚壁部的高低差14,在这里,对分隔部件6的外周端部进行定位。
分隔部件6是中空的框状体,具备在上下分离的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分别具有刚性,由轻金属、硬质树脂等恰当的材料构成。
上板15是圆板状,中央成为低一级的中央阶梯部17,在这里形成与主液室5连通的中央上开口18。
在下保持器16在外周部形成用于形成孔通路8的向上方开放的圆弧状槽22,夹着成为其内侧壁的环状隔壁23形成向上方开放的中央凹部24。
底部25其中央侧高一级,在该高低差部26附近并且是外周侧形成环状槽27。另外,在底部25的中央部形成与副液室7连通的中央下开口28。
在作为由环状壁23包围的空间的中央凹部24内,收容弹性膜30。弹性膜30由橡胶等恰当的弹性体构成,是用于通过弹性变形吸收主液室5的内压变动的部件,具有中央薄壁部31和固定部32以及一体形成在固定部32的外周侧的泄压阀33。
中央薄壁部31收容在中央阶梯部17以及底部25之间,是因主液室5的内压变动而弹性变形的部分,能够通过从中央上开口18以及中央下开口28出入的工作液来弹性变形。固定部32是形成在中央薄壁部31的外周侧的刚性的环状壁,上部在上板15的中央阶梯部17外周部的高低差部15a被定位,下部与环状槽27嵌合被定位,据此,成为被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从上下夹着固定的约束部,成为中央薄壁部31的环状支撑部。
泄压阀33一体形成在固定部32的外周侧,副液室7侧朝向径向成为斜上的斜面34,使工作液容易从副液室7侧向主液室5侧流动。在泄压阀33的主液室5侧形成向主液室5开放的凹部35。
泄压阀33在上板15以及下保持器16的各外周部,将形成于圆弧状槽22的内侧的泄漏孔19以及29连通,使工作液从副液室7向主液室5泄漏。
隔膜10具备薄壁的主体部36和一体形成在其外周部的厚壁部37,固定用环38插入厚壁部37被一体化。从固定用环38的外周面开始,作为厚壁部37的一部分的密封部39向径向外方突出。固定用环38经由密封部39压入外筒配件11的内侧。固定用环38的上下各端面露出,上端面抵接下保持器16的底部外周。下端面被形成在外筒配件11的下端部的折曲部11a铆接固定。
为了组装该发动机支架,如图2所示,首先制作第一安装部件1、第二安装部件2以及隔振体3一体化的小组装体,使它与图1的状态上下反转,将分隔部件6放入外筒配件11的内侧,由高低差14定位,接着,压入隔膜10的固定用环38,与分隔部件6的图示状态上面相接,将外筒配件11的前端向内侧折曲,作为折曲部11a,压接固定用环38的图示状态的上端面,据此,将整体组装一体化。
图3是上板15的俯视图。中央上开口18设置在中央阶梯部17,由变形限制框18a四等分。泄漏孔19与被划分的各中央上开口18对应,在各自的外周侧呈圆弧状地形成,泄压时,与经由孔通路8相比能够从各泄漏孔19泄漏大量的工作液。符号20是孔通路8的主液室5侧开口,与孔通路8连通。
图4是弹性膜30的俯视图,图5是沿弹性膜30的直径的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中央薄壁部31同心圆状地一体形成多个突起31a以及突条31b,31c,在中央薄壁部31弹性变形时,相对于上板15以及下保持器16以小的接触面积初期接触。另外,弹性膜30并非一定为圆形,例如可以是多角形等各种形状。另外,泄压阀33的形状也可以是与弹性膜30的形状相应的各种形状。
泄压阀33沿中央薄壁部31的外周形成为环状,在其因截面大致呈三角形而成为薄壁的前端部被来自副液室7侧的工作液推压时容易变形。但是,前端部在通常状态下,成为与环状隔壁23的内面密封性接触,隔断泄漏孔19以及29之间的连通的闭阀状态,在主液室5的内压达到了接近负压的规定的水平时,前端部离开环状隔壁23,成为将泄漏孔19以及29之间连通的开阀状态。成为该开阀时的基准的主液室5的内压水平可通过泄压阀33的硬度自由调整。若考虑气蚀现象的产生因主液室5内的负压而产生这样的情况,则好的是将无限接近负压的值设定为规定水平,例如设定以在0.1atm左右时打开。
凹部35在周方向等间隔地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以90°间隔共四个)形成在泄压阀33的一部分上。凹部35呈周方向长的圆弧状,以大约45°宽度形成。相邻的凹部35、35之间成为实心的大致三角形状截面(参照图5)的厚壁部33a。凹部35设置一个以上,好的是设置多个。通过该凹部35,泄压阀33在周方向形成刚性差。即,凹部35的形成部分为薄壁部,柔软,其它的部分成为厚壁部,坚硬。因为通过该刚性差,泄漏时的工作液向容易变形的凹部35集中,从凹部35切实地开始泄漏,所以,泄压阀33的打开正确。但是,设置刚性差的程度可以自由设定,能够通过凹部35的数量、形成宽度、壁厚等调节凹部35的硬度。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图6是表示非泄漏时的泄压阀33附近部的剖视图,图7是泄漏时的同样的图。
首先,若从图1的Z方向向第一安装部件1输入大的振动,则压缩主液室5,将工作液向副液室7侧送出。此时,主液室5的工作液被加压,如图6箭头所示,向下方的副液室7侧推泄压阀33的上面。
但是,因为泄压阀33的外周部预先被推向环状隔壁23的内周,所以,紧贴环状隔壁23,提高了密封性。而且,因为薄壁且容易变形的凹部35因工作液压而向下方膨出变形,所以,外周部更强,进一步提高了紧贴度,不会产生从泄漏孔19向泄漏孔29侧的泄漏。
象这样,通过在主液室5加压时阻止泄漏,工作液压通过中央薄壁部31的弹性变形以及孔通路8产生的液柱共振更好地被衰减。
此后,虽然因为若振动方向反转,则隔振体3弹性变形,复原,所以,主液室5的容积返回到压缩前的状态,但是,因为工作液经由孔通路8移动,所以,返回迟缓,主液室5的内部瞬间地接近负压状态。图7表示该状态,泄压阀33从主液室5侧被拉拽,并且因为副液室7侧的工作液强烈推压液压阀33,而且被斜面34引导,上推泄压阀33的前端,所以,泄压阀33欲以从前端侧逐渐被翻开的方式变形,若不久主液室5和副液室7的液压差产生的压力强过泄压阀33的刚性,则离开环状隔壁23,开阀,使副液室7侧的工作液按照副液室7→泄漏孔29→泄漏孔19→主液室5泄漏。
此时,从泄漏孔19顺畅地泄漏大量的工作液,能够切实地防止主液室5内的气蚀现象的产生。
而且,因为泄漏是在泄压阀33的外周部整体产生,并且泄压阀33在环状隔壁23的外周部具有长的周长,所以,开放面积大,因此,从这点看也能够瞬间使大量的工作液泄漏,能够切实防止气蚀现象的产生。
在此基础上,因为泄压阀33通过凹部35设置刚性差,所以,对泄压阀33有影响的工作液压不均匀,工作液容易向刚性小的凹部35集中,因此,从这里开始泄漏,能够确保确实的开阀。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泄压阀33的动作精度。通过该刚性差构造,即使输入±10mm以上的大振幅振动,也能够充分对应。
另外,泄压阀33的刚性差并非一定是通过凹部35形成,也可以是单纯地通过壁厚的变化、肋的形成等其它手段形成。
另外,也可以根据情况,不设置刚性差,而成为同样物品。
再有,斜面34不仅仅是直线,可以为曲线状等任意形状。
另外,因为泄压阀33一体地设置在作为约束部的固定部32的外周,所以,形成容易,并且能够省空间地配置,能够提高空间效率。而且,由于通过固定部32与中央薄壁部31功能地分离,所以,泄压阀33的设定容易。
再有,由于在主液室5加压时,泄压阀33的前端通过主液室5侧的液压紧贴环状隔壁23的内面,若主液室5达到接近负压的规定水平,则主动地开放,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气蚀现象的产生,同时能够将衰减性能的降低遏止在最小限度。此时,因为泄压阀33在开阀时以外,初期设定成紧贴环状隔壁23,所以,能够促进上述有关衰减性能的效果。
图8是表示振动传递特性的图表,横轴用对数刻度表示对传递振动进行了频率分析的结构频率(Hz),纵轴用对数刻度表示作为振动从第一安装部件1向第二安装部件2传递的大小的传递力(N)。
在该例中,针对分别以13Hz加振有关本实施例的发动机支架以及构造相同不具备泄压阀的以往例时的传递振动进行频率分析,表示扩大范围的频区中的成分振动的传递状况,显示出传递力越小其频率的振动越难以传递。
发现在该图中,在不具备本申请的泄压阀的以往例和本实施例中,相对于200Hz以上的振动,传递力明显不同,判断在传递力降低的实施例中,该传递力被降低的频区中的振动成分的产生得到抑制。
即,存在作为200Hz以上的振动,由于气蚀现象产生例如700Hz~数千Hz的不特定多个的振动成分的情况,从这样的振动成分的产生得到抑制的图表上的事实判断,气蚀现象的产生被有效地阻止。
另外,由于实施例和以往例的构造上的不同仅仅是泄压阀33的有无,所以,很明显在实施例中,能够阻止气蚀现象的产生的理由是因泄压阀33的泄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作为汽车用发动机支架构成的第二实施例。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共通的部分使用共通符号,尽量省略重复部分的说明(下面的各实施例也同样)。图9是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图10是将构成各部分解的图。图9也是沿主要的振动的输入方向Z切割的剖面。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以图1的各图示状态为基准,左右方向以图9中的各图示状态为基准。
分隔部件6通过在上下分离的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将弹性膜30夹持在中央部,在弹性膜30的径向外方设置孔通路8(参照图9)。另外,在弹性膜30的外周部设置泄压阀33,开闭将主液室侧的泄漏孔19以及副液室侧的泄漏孔29连通的泄漏通路,在打开时,使工作液从副液室7侧向主液室5侧泄漏。再有,弹性膜30通过上板15的中央上开口18以及下保持器16的中央下开口28,面临主液室5以及副液室7,通过主液室5的液压变动弹性变形,吸收内压变动。
图9是分隔部件6的俯视图,图10是沿图9的10-O-10线剖视图,图11是沿该11-O-10线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分隔部件6是俯视时为圆形的中空的框状体,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分别具有刚性,由轻金属、硬质树脂等恰当的材料构成。上板15为圆板状,中央成为低一级的中央阶梯部17,在这里形成与主液室5连通的中央上开口18,由十字状的变形限制框18a划分。在中央阶梯部17的外周侧,呈圆弧状的长孔的泄漏孔19以90°间隔在同一圆周上共配置四个。
符号20是孔通路8的主液室侧开口。21是定位突起,从下保持器16突出,通过与形成在上板15的小孔21a嵌合,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被定位,一体化。
在下保持器16,在外周部形成用于形成孔通路8的向上方开放的圆弧状槽22,在由成为该内侧壁的环状隔壁23包围的内侧的空间内,收容弹性膜30。在下保持器16的底部25中央部,形成与副液室连通的中央下开口28。28a是变形限制框。
弹性膜30具有中央薄壁部31和固定部32以及一体地形成在固定部32的外周侧的泄压阀33。中央薄壁部31面临中央上开口18以及中央下开口28,通过从这些开口出入的工作液弹性变形,通过十字状的变形限制框18a以及28a限制过大变形。
如图10所示,固定部32中的一部分成为壁厚最厚刚性最高的超厚壁部40,将它嵌合在形成于下保持器16上的收容凹部41,由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从上下夹持,据此,进行可动膜30的止动。另外,在下部32a附近,也形成与形成在收容凹部41上的呈阶梯状的壁部的卡合部42(参照图13),在这里也进行止动。
虽然如图11所示,在超厚壁部40的附近部也成为厚壁部43,但是,该厚壁部43是呈具有将超厚壁部40的下部侧倾斜地切下那样的斜面44的大致三角形状截面,被收容在与收容凹部41相邻的其它的收容凹部45(参照图17)。
图6、7说明泄压阀的动作,图6是表示非泄压时的泄压阀33附近部的剖视图,图7是泄漏时的同样的图。
泄压阀33具有与相对于厚壁部43在上方侧形成凹部35,使斜面44部分为薄壁的物体相当的斜面34,通过该部分变形来开闭,以凹部35面临泄漏孔19,斜面34面临泄漏孔29的方式配置。将泄漏孔19以及29连通,泄漏通路39a形成在可动膜30的外周部和环状隔壁23之间。泄漏通路39a构成贯通分隔部件6的工作液的流路,由泄压阀33开闭。
图12是弹性膜30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13-O-13线剖视图,图14是图12的14-O-13线剖视图。在这些图中,弹性膜30由橡胶等恰当的弹性体构成,是用于通过弹性变形吸收主液室5的内压变动的部件,在外周部设置成为环状壁的固定部32,使厚壁部43在同心圆上与之相比进一步向径向外方伸出,同时,在该厚壁部43的一部分设置俯视时呈圆弧状在周方向长的凹部35,以90°间隔形成薄壁化的泄压阀33。其结果为,虽然厚壁部43和泄压阀33在周方向交互地形成,但是在四个厚壁部43中的三个上一体形成超厚壁部40。
超厚壁部40具备与厚壁部43的前端43a相比进一步向径向外方突出的延长突出部40a,并且在与左右的厚壁部43外周的接续部形成吃入径向内方的弯曲的释放凹部46(图12),通过可动膜30向箭头所示A或者B方向转动,来缓和施加在超厚壁部40和厚壁部43之间的应力。
虽然超厚壁部40的周方向的宽度是没有设置超厚壁部40的厚壁部43(位于图的左侧)的大致一半左右,但是如图13所示,由于超厚壁部40在大致长方形截面向径向外方突出,所以,相对于图14所示的厚壁部43那样的三角形状截面,为大约2倍的面积。而且,由于截面积比厚壁部43进一步大出仅延长突出部40a部分,所以,体积比厚壁部43大,刚性更高。
在中央薄壁部31同心圆状地一体形成多个突起31a以及突条31b、31c,在中央薄壁部31弹性变形时,相对于上板以及下保持器以小的接触面积初期接触。
泄压阀33在其因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状而成为薄壁的前端部被来自副液室7侧的工作液推压时,容易变形。
泄压阀33是将原本形成在全周的厚壁部的一部分去掉,成为凹部35而形成的薄壁部,因此,薄壁的泄压阀33和厚壁部43交互地在周方向形成,据此,通过弹性膜30的外周部,在厚壁部43和泄压阀33之间形成刚性差。
即,泄压阀33为薄壁部,柔软,其它部分成为厚壁部43,坚硬。因为通过该刚性差,泄漏时的工作液向容易变形的泄压阀33集中,从泄压阀33的斜面34开始变形,切实地开始泄漏,所以,泄压阀33的打开正确。但是,设置刚性差的程度可以自由设定,能够通过凹部35的数量、形成宽度、壁厚等调节凹部35的硬度。
图15是下保持器16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的16-O-16线剖视图,图17是图15的17-O-16线剖视图。下保持器16是由树脂或者金属构成的刚性部件,具有外周部的周壁16a以及底部25,是向上方开放的呈容器状的部件,在周壁16a的内侧,形成用于形成孔通路8的向上方开放的圆弧状槽22。圆弧状槽22环绕大致一周,与副液室侧开口47连通。在成为圆弧状槽22的内侧壁的环状隔壁23的内侧,形成向上方开放的中央凹部24。
底部25中央侧高一级,在该高低差部26附近并且是外周侧形成环状槽27。另外,在底部25的中央部形成与副液室连通的中央下开口28,由十字状的变形限制框28a划分。
在底部25的环状隔壁23内侧,在周方向交互地形成泄漏孔29和收容凹部45。这里,在四个收容凹部45中与设置了超厚壁部的厚壁部对应的三个上,一体地形成超厚壁部用的收容凹部41。收容凹部41形成径向各大部41a,以便将径向外方部分深入环状隔壁23的厚壁内,在这里,嵌合超厚壁部的延长突出部40a(参照图12)。
如图16所示,收容凹部41在环状隔壁23和环状槽27之间,形成为大致阶梯状,在成为环状槽27的壁面的部分,构成卡合部42(图13)所卡合的卡合槽48。
如图20所示,面临收容凹部45的环状隔壁23的壁厚为仅没有设置径向各大部41a(图16)量的厚壁。
图18是表示将可动膜30收容在下保持器16内的状态的俯视图。如该图所示,厚壁部43的外周缘部43a除超厚壁部40外,与环状隔壁23的内面接触,仅超厚壁部40其延长突出部40a深入环状隔壁23的壁厚内。另外,超厚壁部40以及厚壁部43的上方由上板15推压,仅泄压阀33的上方面临泄漏孔19,据此,通过上板15推压并固定超厚壁部40以及厚壁部43,泄压阀33能够通过液压开闭(参照图10、11)。
另外,从图中可知,因为超厚壁部40在与泄压阀33相比的径向外方位置被固定在环状隔壁23,所以,能够更切实地阻止泄压阀33向周方向变形。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在图6中,若各种振幅的振动向主液室5输入,液压从泄漏孔19向泄压阀33施加,则在基于规定的大振幅(PP3左右)的主液室5为负压时,泄压阀33打开,进行泄漏,据此,阻止气蚀现象。但是,若以大振幅(PP10左右)连续加振,则存在可动膜30在分隔部件6内转动,容易在与将泄压阀33和泄漏孔19以及29连结,并贯通分隔部件6的泄漏通路39之间产生偏离的情况。
若产生该偏离,则在一定以上的振幅(PP6左右)阻止气蚀现象的能力降低。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周方向设置三个高刚性的超厚壁部40,用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牢固地保持它,所以,即使泄压阀33反复受到大的液压,也可将可动膜30定位保持,防止可动膜30的转动,使泄压阀33和泄漏通路39a之间不会产生偏离。因此,即使是在反复输入大振幅振动这样的严酷的使用环境下,也能够有效地阻止气蚀现象的产生。
并且,由于将超厚壁部40嵌入收容凹部41,对可动膜30和下保持器16进行定位,通过定位突起21对下保持器16和上板15进行定位,所以,能够简单且正确地对上板15、可动膜30以及下保持器16这三个部件进行定位,因此,能够正确地定位泄压阀33和泄漏通路39,进行组装。另外,因为能够通过超厚壁部40提高可动膜30的外周部的刚性,所以,相对于输入振动的衰减值提高,特别是能够提高大振幅振动(±1mm以上)的衰减值。
在此基础上,因为泄压阀22和其它的外周部的刚性差加大,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泄压阀33的动作性。
在此基础上,由于是将超厚壁部40设置在可动膜30的外周部,仅仅是用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夹持它,所以,构造简单,组装也容易,能够廉价地制造。
另外,可以是替代上板15和下保持器16的夹持,将可动膜30的外周部卡合在上板15或者下保持器16中的任意一个或者两者上等。
接着,通过图19~21,说明第三实施例。图19是可动膜的俯视图,图20是将可动膜收容在下保持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是图20的21-O-21线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仅设置一个超厚壁部40。如图21所示,在超厚壁部40的上面设置向周方向延伸的凹槽50,确保由上板15固定时的过盈量。象这样,超厚壁部40的数量只要是一片以上,就为任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维持与前面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22是有关第四实施例的可动膜30的俯视图。在该例中,虽然与第二实施例同样设置三个超厚壁部40,但是,在各超厚壁部40的上面突出地形成沿超厚壁部40的上面周围的密封肋60。在固定部32的表面也沿固定部32形成环状的密封肋61,同时,该密封肋61与超厚壁部40的密封肋60连续。这样一来,提高了组装时与上板15的紧贴性,能够有效地阻止液体泄漏。特别是通过延长突出部40a,该部分的环状隔壁23的上面宽度狭窄,因此,有助于相对于延长突出部40a附近的环状隔壁23的上面部分的密封性的提高。
图23~25是有关第五实施例,图23是处于组装状态的分隔部件的俯视图,图24是图23的24-O-24线剖视图,图25是仅将图24的可动膜分离来表示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替代至此为止的超厚壁部,在厚壁部43设置从固定部32向上方延长并一体地突出的上方延长部70,将它与设置在上板15上的定位孔71嵌合。这样一来,即使不设置超厚壁部,通过将上方延长部70嵌合在上板15的定位孔71,也能够阻止弹性膜30的转动,厚壁部43只要一种即可,因此,构造更加简单。此时,若将作为从固定部32的上面与上方延长部70接续的部分的上方延长部70的周方向端部72作成锥状,则能够使向定位孔71的嵌合容易。
另外,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在发明的原理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应用。例如,应用本申请发明的对象除发动机支架以外,也可以是悬架支架等各种对象。

Claims (11)

1.一种液封防振装置,所述液封防振装置具备向一对安装对象的一个安装的第一安装部件、向另一个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件、将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件之间防振连结的隔振体、
将该隔振体作为壁部的一部分封入有工作液体的主液室、
经由分隔部件通过孔通路与该主液室连通,并且至少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的副液室,
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具备用于使工作液从副液室向主液室泄漏的泄漏孔,将为了停止或者允许工作液通过该泄漏孔从副液室向主液室泄漏而开闭的泄压阀设置在上述分隔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吸收主液室的内压变动的弹性膜和框部,所述框部具有约束该弹性膜的外周部的固定部,在该框部的上述固定部外周侧,设置上述泄漏孔,并且以开闭自由地覆盖该泄漏孔的方式,夹着上述固定部与上述弹性膜一体地设置上述泄压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开阀时以外,总是与包围上述泄漏孔的上述框部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中,将上述副液室侧的面作成朝向主液室侧倾斜地向径向外方伸出的斜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向上述主液室侧开放的凹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具有刚性差。
7.一种液封防振装置,所述液封防振装置具备向一对安装对象的一个安装的第一安装部件、向另一个安装的第二安装部件、将这些第一以及第二安装部件之间防振连结的隔振体、
将该隔振体作为壁部的一部分封入有工作液体的主液室、
经由分隔部件通过孔通路与该主液室连通,并且至少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形成的副液室,
上述分隔部件具备吸收主液室的内压变动的圆形的弹性膜和
支撑该弹性膜的外周部的框部件,
在该框部件的支撑上述弹性膜的部分的外周侧设置将主液室和副液室连通的泄漏孔,
并且,将开闭该泄漏孔的泄压阀一体地设置在上述弹性膜的外周部,
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泄压阀附近,并且是上述弹性膜的外周部设置厚壁部,通过用上述框部件支撑该厚壁部,对上述可动膜进行止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可动膜外周部的薄壁部分形成上述泄压阀,在周方向交互地形成将至少一部分用于上述止动的上述厚壁部和上述泄压阀,在上述可动膜的外周部向上述泄压阀和上述厚壁部之间付与刚性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上述厚壁部,进行上述止动的厚壁部比其它的厚壁部刚性高。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行上述止动的厚壁部设置与上述框部件密封性接触的密封唇。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封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将从厚壁部突出的突部嵌合于在上述框部件上设置的孔来进行上述止动。
CN2007800450815A 2006-12-05 2007-11-30 液封防振装置 Active CN101548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28645/2006 2006-12-05
JP2006328645A JP4919783B2 (ja) 2006-12-05 2006-12-05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7163219A JP4708398B2 (ja) 2007-06-20 2007-06-20 液封防振装置
JP163219/2007 2007-06-20
PCT/JP2007/073183 WO2008069131A1 (ja) 2006-12-05 2007-11-30 液封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8115A true CN101548115A (zh) 2009-09-30
CN101548115B CN101548115B (zh) 2011-05-04

Family

ID=39600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50815A Active CN101548115B (zh) 2006-12-05 2007-11-30 液封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19783B2 (zh)
CN (1) CN101548115B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4692A (zh) * 2012-04-20 2012-08-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减振器
CN102770686A (zh) * 2010-02-25 2012-11-07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体密封防振装置
CN104053925A (zh) * 2012-01-31 2014-09-17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4854366A (zh) * 2012-12-20 2015-08-19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4870856A (zh) * 2012-12-20 2015-08-26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KR101551947B1 (ko) 2010-07-07 2015-09-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하이드로 엔진마운트
CN105358864A (zh) * 2013-08-14 2016-02-24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压支承件
CN106030151A (zh) * 2014-04-18 2016-10-12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6460999A (zh) * 2014-04-30 2017-02-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7532676A (zh) * 2015-04-27 2018-01-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7709824A (zh) * 2015-04-28 2018-02-16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一种防振装置
CN109667880A (zh) * 2017-10-16 2019-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压悬置元件
CN111203908A (zh) * 2018-11-22 2020-05-29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隔膜输送装置及液体封入式防振支座的制造方法
CN112747069A (zh) * 2020-12-31 2021-05-04 镇江仕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减震系统用液压悬置流道板
CN112867879A (zh) * 2019-04-08 2021-05-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84273B2 (ja) * 2008-09-17 2013-04-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10032344A1 (ja) * 2008-09-17 2010-03-2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010564B2 (ja) * 2008-09-17 2012-08-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84276B2 (ja) * 2008-09-22 2013-04-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84272B2 (ja) * 2008-09-17 2013-04-1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35240B2 (ja) * 2009-01-21 2013-02-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5225923B2 (ja) 2009-04-16 2013-07-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56152B2 (ja) * 2009-09-16 2013-08-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31982B2 (ja) * 2010-01-21 2014-03-0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690988B2 (ja) * 2011-03-22 2015-04-0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883312B2 (ja) * 2011-03-25 2016-03-1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588502B (zh) * 2011-12-30 2013-12-04 宁波泛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液压悬置
JP5907782B2 (ja) * 2012-04-05 2016-04-2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16063335A1 (ja) * 2014-10-20 2016-04-28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CN104806688A (zh) * 2015-04-29 2015-07-2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压悬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01628A1 (de) * 1985-01-19 1986-07-31 Boge Gmbh, 5208 Eitorf Hydraulisch daempfendes gummilager
JP4087217B2 (ja) * 2002-10-25 2008-05-21 株式会社東郷製作所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用オリフィス部材とそのオリフィス部材を備えた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5048906A (ja) * 2003-07-30 2005-02-24 Tokai Rubber Ind Ltd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583443A (zh) * 2004-05-21 2005-02-23 浙江大学 汽车发动机用电流变液减振器
JP4060309B2 (ja) * 2004-11-04 2008-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防振装置
CN100543338C (zh) * 2005-09-14 2009-09-23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Cited B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0686A (zh) * 2010-02-25 2012-11-07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体密封防振装置
KR101551947B1 (ko) 2010-07-07 2015-09-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하이드로 엔진마운트
CN104053925A (zh) * 2012-01-31 2014-09-17 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4053925B (zh) * 2012-01-31 2016-06-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644692B (zh) * 2012-04-20 2015-05-20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减振器
CN102644692A (zh) * 2012-04-20 2012-08-22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减振器
CN104854366A (zh) * 2012-12-20 2015-08-19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4870856A (zh) * 2012-12-20 2015-08-26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CN104870856B (zh) * 2012-12-20 2017-03-22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CN104854366B (zh) * 2012-12-20 2017-03-29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5358864A (zh) * 2013-08-14 2016-02-24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压支承件
CN105358864B (zh) * 2013-08-14 2018-07-13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压支承件
CN106030151A (zh) * 2014-04-18 2016-10-12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6030151B (zh) * 2014-04-18 2019-08-27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液封隔振装置
CN106460999A (zh) * 2014-04-30 2017-02-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6460999B (zh) * 2014-04-30 2019-07-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US10132380B2 (en) 2014-04-30 2018-11-2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07532676B (zh) * 2015-04-27 2019-11-2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US10458511B2 (en) 2015-04-27 2019-10-2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Anti-vibration device
CN107532676A (zh) * 2015-04-27 2018-01-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07709824A (zh) * 2015-04-28 2018-02-16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一种防振装置
CN107709824B (zh) * 2015-04-28 2020-03-03 山下橡胶株式会社 一种防振装置
CN109667880A (zh) * 2017-10-16 2019-04-2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压悬置元件
CN109667880B (zh) * 2017-10-16 2024-02-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液压悬置元件
CN111203908A (zh) * 2018-11-22 2020-05-29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隔膜输送装置及液体封入式防振支座的制造方法
CN111203908B (zh) * 2018-11-22 2022-10-14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隔膜输送装置及液体封入式防振支座的制造方法
CN112867879A (zh) * 2019-04-08 2021-05-2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2747069A (zh) * 2020-12-31 2021-05-04 镇江仕德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减震系统用液压悬置流道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19783B2 (ja) 2012-04-18
JP2008138854A (ja) 2008-06-19
CN101548115B (zh) 201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8115B (zh) 液封防振装置
WO2008069131A1 (ja) 液封防振装置
JP48207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708398B2 (ja)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7107712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92667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2072900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01719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19018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4020482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31982B2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9790902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316026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158110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WO2022113552A1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7190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22083392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26914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270910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932610B2 (ja) 防振装置
JP49862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075066B2 (ja) 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4158111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14126154A (ja) 防振装置
JP730171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