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3925A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3925A
CN104053925A CN201280065671.5A CN201280065671A CN104053925A CN 104053925 A CN104053925 A CN 104053925A CN 201280065671 A CN201280065671 A CN 201280065671A CN 104053925 A CN104053925 A CN 104053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tercommunicating pore
holding space
compression chamber
internal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56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3925B (zh
Inventor
金谷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53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3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3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3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7Passage design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能减小因可动构件的抵接而产生的敲击声,并且能针对较宽的频域的振动稳定地获得隔振效果。在容纳空间(64)中配设有由分隔构件(36)支承的弹性缓冲体(76a、76b),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和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被弹性缓冲体(76a)覆盖。在该弹性缓冲体(76a、76b)的与连通孔(44、60)对应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窗部(82、84),连通孔(44、60)因弹性缓冲体(76a、76b)的窗部(82、84)而变狭窄,并且,窗部(82、84)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小于连通孔(44、60)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支架、车身支架、梁支架等所采用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基于内部封入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夹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的隔振连结体或隔振支承体的一种,公知有隔振装置。隔振装置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之间弹性连结起来的构造,该第1装配构件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构件上,该第2装配构件装配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构件上。此外,作为隔振装置,还公知有利用流体的流动作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有如下构造:隔着由第2装配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而形成有受压室和平衡室,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受压室和平衡室通过节流通路互相连通起来。例如,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就是这种装置。
然而,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对于节流通路被调谐到的频率的振动而言,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但另一方面,对于偏离了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而言,则难以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特别是,在输入比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节流通路实质上因反共振而被阻断,因此,由高动刚度化(日文:高動ばね化)所导致的隔振性能的下降成为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设有液压传递机构,该液压传递机构具有在输入比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允许液压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传递的流体流路。具体而言,该液压传递机构具有如下构造:在形成于分隔构件的容纳空间中容纳配置有可动构件(可动板),可动构件的一个面通过贯通形成于容纳空间的壁部的连通孔而受到受压室的液压的作用,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通过贯通形成于容纳空间的壁部的连通孔而受到平衡室的液压的作用。于是,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可动构件进行微小位移或产生微小变形而允许液压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传递,并且在输入节流通路的调谐频域的振动时,可动构件封闭连通孔而防止液压在两室之间传递。由此,能够有选择性且均能有效地获得由从节流通路中通过的流体的流动所发挥的隔振效果和基于液压传递机构的液压吸收作用所发挥的隔振效果。
但是,在这种具有液压传递机构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在可动构件与容纳空间的内表面抵接时,基于冲击力而产生的敲击声容易成为问题。即,可动构件与容纳空间的内表面抵接时的冲击能量经由分隔构件以及支承该分隔构件的第2装配构件而波及到车辆车身,从而可能在车厢内产生异响。
除此之外,在输入比通过流体流路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不仅是节流通路,流体流路实质上也因反共振而被阻断,因此,存在由于急剧的高动刚度化而导致隔振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35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构造新颖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能够减小因可动构件的抵接而产生的敲击声,并且能够针对较宽频域的振动而稳定地获得隔振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弹性连结起来,并且,隔着由该第2装配构件所支承的分隔构件地形成有受压室和平衡室,该受压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该平衡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起来的节流通路,还在该分隔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在该容纳空间中容纳配置有可动构件,并且,该受压室的液压通过形成于该容纳空间的该受压室侧的壁部上的连通孔而作用于该可动构件的一个面,该平衡室的液压通过形成于该容纳空间的该平衡室侧的壁部上的连通孔而作用于该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容纳空间中配设有由上述分隔构件支承的弹性缓冲体,该容纳空间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被该弹性缓冲体覆盖,并且,在该弹性缓冲体的与上述连通孔对应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窗部,该连通孔因该弹性缓冲体的该窗部而变狭窄,并且,该窗部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小于该连通孔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
采用这样的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可动构件隔着弹性缓冲体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因此,能基于由弹性缓冲体的内部摩擦等产生的能量衰减作用而减小或者防止抵接敲击声。
此外,连通孔因形成在弹性缓冲体的与连通孔对应的部分处的窗部而变狭窄,弹性缓冲体延伸到连通孔的开口部上,并且,将通过窗部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设定为比通过连通孔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低的频率。由此,在输入比连通孔实质上因反共振等而被阻断的振动频率低的频域的振动时,窗部实质上因反共振等而被阻断。而且,即使在窗部被阻断的状态下,受压室的液压和平衡室的液压也能通过连通孔而作用于弹性缓冲体的延伸到连通孔的开口部上的部分,因此,能利用受压室相对于平衡室的相对压力变动而使弹性缓冲体产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能缓和受压室的压力变动而防止急剧的高动刚度化,因此,能避免隔振性能(振动绝缘性能)的大幅下降,从而在输入更宽的频域的振动时确保隔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弹性缓冲体以抵接保持于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壁内表面上的状态配设。
采用第2技术方案,无需进行将弹性缓冲体固定粘接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的处理。此外,也能防止弹性缓冲体碰撞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而产生异响。而且,由于弹性缓冲体以抵接状态保持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因此,也不会因离开了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的弹性缓冲体而阻碍输入振动时的可动构件的位移,能够稳定地获得可动构件的位移行程。因此,能实现分隔构件乃至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连通孔被可动构件稳定地阻断,能有效地确保通过节流通路而流动的流体的量,因此,能有效发挥基于流体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均被上述弹性缓冲体所覆盖,分别形成于该受压室侧的壁部和该平衡室侧的壁部上的上述连通孔均因该弹性缓冲体的上述窗部而变狭窄。
采用第3技术方案,由于容纳空间的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这两者都被弹性缓冲体覆盖,因此,能更有效地防止可动构件与容纳空间的壁部抵接时产生的敲击声。而且,在覆盖上述各壁内表面的弹性缓冲体上分别设有窗部,使任一弹性缓冲体均延伸到连通孔的开口部上,能利用上述弹性缓冲体的弹性变形防止显著的高动刚度化,因此,在输入较宽的频域的振动时能发挥稳定的隔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以第3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形成于对上述受压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上述弹性缓冲体上的上述窗部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同形成于对上述平衡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上述弹性缓冲体上的上述窗部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互不相同。
采用第4技术方案,随着输入振动的频率向高频率过渡,形成在对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弹性缓冲体上的窗部和形成在对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弹性缓冲体上的窗部依次因反共振而被阻断。由此,能够使动刚度分多个阶段逐渐增大,从而能更有效地防止由急剧的高动刚度化所导致的隔振性能的显著下降。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该容纳空间中以非粘接方式配设有带形筒状体,该带形筒状体是一体的,其具有一对相对板部和将该一对相对板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侧板部,该一对相对板部与该容纳空间中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部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部的各壁内表面抵接,从而由该带形筒状体的该相对板部构成上述弹性缓冲体。
采用第5技术方案,配设于带形筒状体的内部空间(由一对相对板部和一对侧板部围成的区域)中的可动构件隔着一对相对板部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因此,能有效地减小由可动构件的抵接而产生的敲击声。而且,由于带形筒状体以非粘接的方式配设于容纳空间中,因此,当可动构件与一个相对板部抵接而输入冲击能量时,该冲击能量能够向一对侧板部及另一个相对板部传递。其结果是,能够利用基于上述一对侧板部及另一个相对板部的内部摩擦等产生的能量衰减作用而有效地减小冲击能量,从而更有效地减小因可动构件的抵接而产生的敲击声。
除此之外,通过以非粘接的方式将带形筒状体配设于容纳空间中,能够用相对板部简单地构成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的弹性缓冲体。由此,能够省略将弹性缓冲体硫化粘接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等工序,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本发明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容纳空间中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凹凸部,从而减小该容纳空间中的具有该凹凸部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弹性缓冲体之间的抵接面积。
在本发明构造中,连通孔因窗部而变狭窄,受压室及平衡室的液压容易朝向使弹性缓冲体离开容纳空间的壁部的方向作用于弹性缓冲体,因此,弹性缓冲体在离开容纳空间的壁部之后会再与容纳空间的壁部碰撞,从而可能产生由弹性缓冲体的抵接而导致的敲击声。而且,在输入窗部实质上被阻断的频域的振动时,通过使弹性缓冲体积极地进行弹性变形,能发挥基于液压吸收作用的隔振效果。在此,采用第6技术方案的构造,由于减小了弹性缓冲体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的面积,因此,能减小因弹性缓冲体的碰撞而产生的敲击声。
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以第6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利用上述凹凸部使上述弹性缓冲体在上述连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处离开上述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
采用第7技术方案,弹性缓冲体在连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处不受容纳空间的壁部的约束而允许变形,因此,在窗部实质上被阻断的状态下,弹性缓冲体能更积极地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能更有利地发挥基于液压吸收作用的隔振效果。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通过设置对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弹性缓冲体,能够利用基于弹性缓冲体的内部摩擦等而产生的能量衰减作用,减小因可动构件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而产生的敲击声。
此外,连通孔因贯通弹性缓冲体的与连通孔对应的部分的窗部而变狭窄,弹性缓冲体延伸到连通孔的开口部上,并且,窗部在输入比连通孔低的频率的振动时被阻断。因此,在窗部被阻断的状态下,延伸到连通孔的开口部上的弹性缓冲体进行弹性变形而缓和受压室的压力变动,防止由急剧的高动刚度化导致的隔振性能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相当于图2中的I-I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上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上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6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下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下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8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缓冲橡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仰视图。
图1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2(a)表示输入较低频率的振动的状态,图12(b)表示输入比图12(a)高的频率且比图12(c)低的频率的振动的状态,图12(c)表示输入较高频率的振动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动刚度特性的曲线图。
图1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15是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缓冲橡胶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5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仰视图。
图1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19是构成图18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下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20是放大表示图18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23是构成图22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缓冲橡胶的俯视图。
图24是图23所示的缓冲橡胶的仰视图。
图25是构成图22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发动机支架中,由于输入相当于发动机震动的低频大振幅振动而导致受压室的压力下降了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发动机支架中,由于输入具有冲击性的大负荷而导致受压室的压力显著下降,从而形成短路通路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图3中,作为根据本发明所构造出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第1装配构件12和第2装配构件14弹性连结起来而成的构造,第1装配构件12装配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并且第2装配构件14装配于未图示的车辆车身。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原则上是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第1装配构件12是由铁、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整体具有小径的大致圆形块形状,上部具有大致圆柱形状,并且下部做成朝向下方去而逐渐缩径的倒置的大致圆台状。此外,在第1装配构件12中形成有在中心轴线上沿上下延伸且上表面开口的螺孔18,在螺孔18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牙。
第2装配构件14是由与第1装配构件12相同的材料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此外,在第2装配构件14的上端部分设有呈在外周侧开口的槽状的缩径部20,并且,自缩径部20的上端朝外周侧突出有凸缘部22。
而且,就第1装配构件12和第2装配构件14而言,在同一中心轴线上第1装配构件12与第2装配构件14隔开间隔地配置于第2装配构件14的上方,上述第1装配构件12和第2装配构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起来。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厚壁大径的大致圆台状,第1装配构件12硫化粘接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小径侧的端部,并且,第2装配构件14的缩径部20与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径侧的端部的外周面重叠地硫化粘接于该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以具有第1装配构件12和第2装配构件1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的形式形成。
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形成有大径凹部24。大径凹部24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径侧端面开口的凹部,呈倒置的大致研钵形状或碟子形状,该大径凹部24形成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径向中央部分。
此外,自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比大径凹部24靠外周侧的部分延伸出密封橡胶层26。密封橡胶层26是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橡胶弹性体,其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并且固定粘接于第2装配构件14的内周面。
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装配有挠性膜28。挠性膜28是呈薄壁的圆板状或圆形穹顶状的橡胶膜,在轴线方向上具有充分的松弛。此外,在挠性膜28的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环状的固定粘接部30,该固定粘接部30的外周面硫化粘接于环状的固定构件32的内周面。
而且,通过将固定构件32插入到第2装配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中,再对第2装配构件14实施整周缩径(日文:八方絞り)等缩径加工,从而配设成固定构件32嵌装于第2装配构件14,挠性膜28封闭第2装配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2装配构件14和固定构件32之间夹设有密封橡胶层26,第2装配构件14和固定构件32流体密封地固定在一起。
通过这样将挠性膜28装配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挠性膜28的轴线方向相对面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外部空间密闭且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的流体室34。需要说明的是,封入于流体室34中的非压缩性流体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水、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它们的混合液等。此外,为了有效地获得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而产生隔振效果,期望采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此外,在流体室34中容纳配置有分隔构件36。分隔构件36整体呈厚壁的大致圆板形状,构成为包括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
如图1、图4、图5所示,上分隔构件38呈大致圆板形状,在其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有朝上方开口的中央凹部42,从而有效地确保后述的受压室66的容积。此外,在中央凹部42的底壁的中央部分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第1连通孔44。该第1连通孔44在轴线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长方形,一对第1连通孔44、44在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央凹部42的底壁部的外周部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贯通形成有多个上部嵌装孔46。
此外,在上分隔构件38的外周端部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且沿周向上以规定长度延伸的上部槽48,上部槽48的一个端部朝径向内侧延伸而与中央凹部42相连通,并且,上部槽48的另一个端部在下表面开口。
如图1、图6、图7所示,下分隔构件40的中央部分呈厚壁的大致圆板形状,并且在其外周侧自下端突出有薄壁的凸缘状部分50。该凸缘状部分50在周向上以不满一周的规定长度延伸,该凸缘状部分50的一个端部做成朝周向外侧去而壁厚逐渐变大的倾斜部,并且其另一个端部朝轴线方向下方开口。此外,在凸缘状部分50的两端部之间突出有与中央部分相同的厚壁的隔壁部52。需要说明的是,在做成厚壁的中央部分,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下部嵌装孔54。
此外,在下分隔构件40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容纳凹部56。该容纳凹部56是以大致恒定的长方形截面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凹部,在下分隔构件40的上表面开口。
此外,在容纳凹部56的底壁部贯通形成有一对第2连通孔60、60。第2连通孔60以与第1连通孔44大致相同的长方形截面沿上下延伸,其与第1连通孔44同样在其短边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设有一对。需要说明的是,第2连通孔60以使其长边方向与容纳凹部56的短边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在后述的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的组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第1连通孔44的长边方向和第2连通孔60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
而且,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上下重叠,通过向被相互定位好的上部嵌装孔46和下部嵌装孔54中压入销或旋入螺钉等,而将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相互固定在一起。此外,通过使上分隔构件38的上部槽48的下侧壁部相对于下分隔构件40的凸缘状部分50隔开间隔且相对地配置于下分隔构件40的凸缘状部分50的上方,形成了在外周侧开口且沿周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和上部槽48在周向端部处相互连通起来,从而形成了在周向上以不足两周的长度呈螺旋状延伸的周槽62。此外,下分隔构件40的容纳凹部56的开口部被上分隔构件38覆盖,从而在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之间形成了容纳空间64。其中,在容纳空间64的上壁部贯通形成有第1连通孔44,并且在容纳空间64的下壁部贯通形成有第2连通孔60。
如上述这样构造成的分隔构件36被容纳配置于流体室34中,该分隔构件36朝与轴线垂直的方向扩展,其外周端部由第2装配构件14支承。由此,流体室34隔着分隔构件36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在隔着分隔构件36的上方形成受压室66,受压室66的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在输入振动时,受压室66中会产生内压变动。另一方面,在隔着分隔构件36的下方形成有平衡室68,平衡室68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28构成,利用挠性膜28的变形容易地允许平衡室68的容积变化。在上述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中封入有上述的非压缩性流体。
此外,分隔构件36的外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26与第2装配构件14重叠,周槽62的外周开口部被第2装配构件14流体密封地覆盖,形成了沿周向延伸的隧道状的流路。该隧道状流路的周向一端部与受压室66相连通,并且其周向另一端部与平衡室68相连通,由此,利用周槽62形成了将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相互连通起来的节流通路7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一边考虑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的壁弹性刚度一边调节节流通路70的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之比(A’/L’),而将节流通路70调谐成相当于发动机震动的10Hz左右的低频率。
此外,在容纳空间64中容纳配置有图8~图11所示那样的作为带形筒状体的缓冲橡胶72。缓冲橡胶72是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中空构造体,其在轴线方向观察(图10中的上下方向观察)呈大致长方形,并且具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短边方向(图9中的上下方向)贯通的内部空间74。
更具体而言,缓冲橡胶72一体地具有作为弹性缓冲体的一对相对板部76a、76b以及将上述一对相对板部76a、76b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侧板部78a、78b,从而整体形成为大致带形筒状。
一对相对板部76a、76b是在轴线方向观察呈相互对应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体,相对板部76a和相对板部76b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距离地相对配置。在上述一对相对板部76a、76b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一体形成有朝上述一对相对板部76a、76b之间的相对方向内侧延伸出的一对侧板部78a、78b。由此,一对相对板部76a、76b由一对侧板部78a、78b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带形筒状的缓冲橡胶72,并且形成了由一对相对板部76a、76b和一对侧板部78a、78b所围成的内部空间74。
在该缓冲橡胶72的内部空间74中配设有作为可动构件的可动板80。可动板80是由橡胶弹性体、合成树脂、金属等形成的矩形板状的构件,其相对于缓冲橡胶72独立地形成,且以允许相对于缓冲橡胶72独立位移的状态容纳配置于内部空间74内。需要说明的是,可动板80形成为在长边方向上小于侧板部78a和侧板部78b的相对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在短边方向上与相对板部76a、76b以及侧板部78a、78b的大小相同。
而且,缓冲橡胶72以非粘接的方式配设在设于分隔构件36内部的容纳空间64中,容纳于缓冲橡胶72的内部空间74中的可动板80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即,通过将缓冲橡胶72以非粘接的方式插入到下分隔构件40的容纳凹部56中,再将上分隔构件38与下分隔构件40重叠并固定起来,从而将缓冲橡胶72容纳配置于容纳空间64中。由此,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被相对板部76a覆盖,并且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被相对板部76b覆盖。
此外,缓冲橡胶72的相对板部76a以非粘接的方式重叠并抵接于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相对板部76a延伸到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再者,缓冲橡胶72的相对板部76b以非粘接的方式重叠并抵接于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相对板部76b延伸到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需要说明的是,缓冲橡胶72通过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与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相抵接而以在容纳空间64内被定位了的状态被分隔构件36抵接保持。
此外,在相对板部76a的与第1连通孔44对应的部分、换言之在延伸到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的部分,形成有作为窗部的第1窗部82。如图9所示,该第1窗部82由相互独立的5个小径的圆形孔构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相对板部76a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构成第1窗部82的各圆形孔彼此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和大小。
此外,在相对板部76b的与第2连通孔60对应的部分、换言之在延伸到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的部分,形成有作为窗部的第2窗部84。如图11所示,该第2窗部84由1个圆形孔构成,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相对板部76b的中央部分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2窗部84其开口面积大于构成第1窗部82的各圆形孔的开口面积,且小于第1窗部82的总开口面积(5个圆形孔的开口面积之和)。
而且,将缓冲橡胶72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从而相对于上分隔构件38的第1连通孔44对缓冲橡胶72的第1窗部82进行定位而使得第1窗部82与第1连通孔44相互连通起来,并且,相对于下分隔构件40的第2连通孔60对缓冲橡胶72的第2窗部84进行定位而使得第2窗部84与第2连通孔60相互连通起来。由此,将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相互连通起来的流体流路86构成为包括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第1窗部82、第2窗部84、容纳空间64以及内部空间74。
在该流体流路86的流路上配设有可动板80,可动板80相对于流体流路86的流路长度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大致正交地扩展。由此,受压室66的液压通过第1连通孔44和第1窗部82作用于可动板80的上表面,并且平衡室68的液压通过第2连通孔60和第2窗部84作用于可动板80的下表面。由此,可动板80基于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的相对的压力变动而在内部空间74内上下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可动板80在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上延伸到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的外侧。此外,可动板80以这样的大小形成,即,即使其在内部空间74内沿面方向(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位移,其外周端也保持位于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的外侧的状态,上述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整体在轴线方向的投影中与可动板80重叠。
于是,在输入相当于怠速振动的中频小振幅振动时,可动板80在内部空间74内在上下方向上微小位移,而使液压在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之间传递,并且,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可动板80闭塞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中的任一者而阻断流体流路86,从而防止液压通过流体流路86传递。总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中频小振幅振动时向平衡室68传递受压室66的液压的液压传递机构构成为包括可动板8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流路86的调谐频率设定为相当于怠速振动的中频域,但也可以设定为相当于行驶空腔共鸣等的高频域。
其中,构成第1窗部82的各圆形孔分别以小于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面积形成,在将缓冲橡胶72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下,第1连通孔44因第1窗部82而变狭窄(参照图2)。此外,第2窗部84以小于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面积形成,在将缓冲橡胶72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下,第2连通孔60因第2窗部84而变狭窄(参照图3)。由此,相对板部76a延伸到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并且相对板部76b延伸到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
此外,第1窗部82的总开口面积a1与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a2之和除以第1窗部82的贯通长度l1与第2窗部84的贯通长度l2之和所得的值((a1+a2)/(l1+l2))小于第1连通孔44的总开口面积A1与第2连通孔60的总开口面积A2之和除以第1连通孔44的贯通长度L1与第2连通孔60的贯通长度L2之和所得的值((A1+A2)/(L1+L2)),即((a1+a2)/(l1+l2)<(A1+A2)/(L1+L2))。总之,窗部82、窗部84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小于连通孔44、连通孔60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a1/l1比A1/L1以及A2/L2中的任一者都小,并且a2/l2比A1/L1以及A2/L2中的任一者都小。
由此,通过第1窗部82、第2窗部84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比通过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低的频率,在输入比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低的频域的振动时,在第1窗部82、第2窗部84处发生由反共振引起的实质上的阻断。
再者,第1窗部82的开口面积a1大于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a2,即(a1>a2),并且相对板部76a的厚度尺寸与相对板部76b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第1窗部82的贯通长度l1与第2窗部84的贯通长度l2为相同长度(l1=l2)。由此,第1窗部82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a1/l1)大于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a2/l2),即(a1/l1>a2/l2)。
由此,通过第2窗部84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被设定为比通过第1窗部82而流动的流体的共振频率低的频率,在第2窗部84处,在比第1窗部82低的频域发生由反共振引起的实质上的阻断。
总之,随着输入振动的频率由低频率侧向高频率侧过渡,首先第2窗部84实质上被阻断,接着第1窗部82实质上被阻断,最后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实质上被阻断。
这样构造出的发动机支架10通过将第1装配构件12装配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并且将第2装配构件14装配于未图示的车辆车身而安装于车辆,由此将动力单元和车辆车身相互隔振连结起来。
在该车辆安装状态下,当输入相当于发动机震动的10Hz左右的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基于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的相对压力变动而引起通过节流通路70的流体流动。由此,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而发挥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可动板80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变大,因此,可动板80被推压到一对相对板部76a、76b上而实质上被约束起来。由此,第1窗部82、第2窗部84中的任一者被可动板80闭塞而阻断流体流路86,因此防止受压室66的液压通过流体流路86向平衡室68侧传递。因此,能够高效地引起受压室66的内压变动,从而确保较多通过节流通路70流动的流体量,因此能有效发挥基于流体流动作用而产生的隔振效果。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传递机构中,利用可动板80切换流体流路86的连通和阻断,从而切换是否利用液压传递机构在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之间传递液压。
其中,可动板80与容纳空间64的上下壁内表面抵接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被缓冲橡胶72所吸收。即,当可动板80隔着相对板部76a与容纳空间64的上壁内表面抵接时,输入到相对板部76a的抵接时的冲击能量经由一对侧板部78a、78b传递到相对板部76b。此时,相对板部76b和一对侧板部78a、78b在输入来的冲击能量的作用下产生微小变形,因此,基于相对板部76b和一对侧板部78a、78b的内部摩擦等而将冲击能量转化为热能。由此,能减小通过缓冲橡胶72而传递到分隔构件36的冲击能量,从而减小或避免因该冲击能量而产生的敲击声。需要说明的是,在可动板80隔着相对板部76b与容纳空间64的下壁内表面抵接的情况下,输入到相对板部74b的冲击能量经由一对侧板部78a、78b而传递到相对板部76a,从而发挥同样的能量衰减作用,防止产生敲击声。
此外,通过使一对侧板部78a、78b离开容纳空间64的周壁内表面,也能有效地使一对侧板部78a、78b产生微小变形,能实现冲击能量高效地在一对相对板部76a、76b之间传递,并且也能有效地发挥侧板部78a、78b的能量衰减作用。
此外,当输入相当于怠速振动频率的中频小振幅振动时,节流通路70实质上因输入比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所产生的反共振而被阻断。另一方面,基于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的相对压力变动,可动板80在内部空间74内离开一对相对板部76a、76b而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微小位移(图12(a))。由此,流体流路86保持连通状态,受压室66的液压通过流体流路86传递到平衡室68,因此,能发挥由平衡室68的容积变化而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能够获得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振动绝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由上述说明也可知,由在流路上配置可动板80而成的流体流路86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液压传递机构。
此外,如图12(b)和图12(c)所示,在输入比怠速振动高的频率的振动时,利用缓冲橡胶72的相对板部76a、76b的弹性变形而发挥基于液压吸收作用的隔振效果。
更详细而言,在输入比第1窗部82的调谐频率低且比第2窗部84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第1窗部82保持连通状态,并且第2窗部84因反共振而实质上被阻断。于是,受压室66的液压通过第1连通孔44和第1窗部82作用于相对板部76b的延伸到第2连通孔60上的部分(第2窗部84的开口周缘部)的上表面,并且,平衡室68的液压通过第2连通孔60作用于相对板部76b的延伸到第2连通孔60上的部分的下表面。由此,如图12(b)所示,相对板部76b产生与受压室66的内压变动相应的弹性变形,受压室66的液压基于平衡室68的容积变化而被吸收。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受压室66的密闭所导致的高动刚度化,能获得有效的振动绝缘效果。
此外,当输入比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的调谐频率低且比第1窗部82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如图12(c)所示,相对板部76a在延伸到第1连通孔44上的部分处在厚度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相对板部76b在延伸到第2连通孔60上的部分处在厚度方向上产生弹性变形。由此,缓冲橡胶72的弹性变形在内部空间74的容积保持大致恒定的状态下产生,受压室66的液压因平衡室68的容积变化而被吸收。其结果是,能够避免受压室66的密闭所导致的高动刚度化,能获得有效的振动绝缘效果。
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0中,第1窗部82以小于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面积形成,相对板部76a延伸到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并且,第2窗部84以小于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面积形成,相对板部76b延伸到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由此,在输入高频域的振动而导致第1窗部82、第2窗部84实质上因反共振而被闭塞从而使流体流路86被阻断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相对板部76a、76b的弹性变形来允许受压室66的容积变化,由此能防止由动刚度的急剧增大而导致的隔振性能的显著恶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的调谐频率互不相同,相对板部76a的弹性变形在输入比相对板部76b的弹性变形高的频率的振动时产生。因此,动刚度分多个阶段逐渐增大,能更有效地防止因急剧的高动刚度化而导致的隔振性能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b)所示的仅第2窗部84被阻断的状态和图12(c)所示的第1窗部82、第2窗部84两者都被阻断的状态中,与前者相比,后者会因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弹性而导致动刚度增大(变硬),但动刚度是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变大的,因此能避免隔振性能突然下降。这一点由图13所示的动刚度的实测结果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实线所示的本发明的发动机支架10(实施例)中,与虚线所示的以往构造的发动机支架(比较例)相比,在输入更高频率的振动时能将动刚度抑制得较小。
除此之外,在比较例中,在特定的频域,会因流体流路86的反共振而导致动刚度突然增大,但在实施例中,动刚度是随着输入振动的频率向高频率过渡而逐渐增大的,能防止动刚度的急剧变化。因此,能防止伴随特性大幅变化而产生的乘坐舒适性的恶化等。
图14中,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9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实质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和部位,通过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即,在发动机支架90中,在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固定粘接有作为弹性缓冲体的第1缓冲橡胶92,并且,在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固定粘接有第2缓冲橡胶94。
第1缓冲橡胶92是薄壁的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的橡胶弹性体,通过将其外周端缘部分粘接于上分隔构件38而使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被第1缓冲橡胶92覆盖。此外,在第1缓冲橡胶92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对板部76a同样地形成有作为窗部的第1窗部96。第1窗部96由相互独立的5个小径圆形孔构成,沿厚度方向贯通第1缓冲橡胶92。需要说明的是,第1缓冲橡胶92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粘接于上分隔构件38的下表面,但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其外周缘部夹持在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40之间而由分隔构件36来支承。这一点对于后述的第2缓冲橡胶94也是同样的。
此外,构成第1窗部96的5个圆形孔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各自以小于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面积形成,第1缓冲橡胶92延伸到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再者,第1窗部96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a1/l1)小于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A1/L1)以及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A2/L2)。需要说明的是,第1窗部96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小于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面积之和与贯通长度之和之比((A1+A2)/(L1+L2))。
第2缓冲橡胶94与第1缓冲橡胶92同样是薄壁的具有大致矩形板形状的橡胶弹性体,通过将其外周端缘部分粘接于下分隔构件40的容纳凹部56的底壁部而使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被第2缓冲橡胶94覆盖。此外,在第2缓冲橡胶94上形成有第2窗部98。该第2窗部98是在轴线方向观察呈与第2连通孔60大致相同形状的一对矩形孔,上述一对矩形孔在第2缓冲橡胶94的长边方向(图14中的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隔有规定距离,形成在与一对第2连通孔60、60对应的位置。换言之,第2缓冲橡胶94通过形成有第2窗部98从而固定粘接于第2连通孔60的开口周缘部分,而不延伸到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
在按照这样的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架90中,当输入比怠速振动高的频率的振动时,利用第1缓冲橡胶92的弹性变形而防止急剧的高动刚度化。
即,当输入比第1连通孔44和第2连通孔60低且比第1窗部96高的频率的小振幅振动时,第1窗部96实质上因反共振而被阻断。由此,受压室66的液压通过第1连通孔44作用于第1缓冲橡胶92的上表面,并且平衡室68的液压通过第2连通孔60和第2窗部98作用于第1缓冲橡胶92的下表面。因此,第1缓冲橡胶92根据受压室66相对于平衡室68的相对内压变动而弹性变形,因此,受压室66的液压向平衡室68传递,因平衡室68的容积变化而被吸收。因此,在流体流路86自连通状态被切换为阻断状态之后,也能利用第1缓冲橡胶92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受压室66进行某种程度的容积变化,从而防止自低动刚度状态进行急剧的高动刚度化。其结果是,能防止由急剧的高动刚度化而引起的隔振特性的显著恶化,能针对更广频域的振动确保作为目标的隔振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如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90中所示的那样,具有开口面积小于连通孔的窗部的弹性缓冲体也可以仅设于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可以不设置成覆盖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和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这两者。此外,弹性缓冲体也可以设置成仅覆盖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再者,也可以仅设置第1缓冲橡胶92,省略第2缓冲橡胶9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缓冲橡胶92、第2缓冲橡胶94形成为相互独立的板状,但也可以一体地设置上述第1缓冲橡胶92、第2缓冲橡胶94。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第1实施方式所示的带形筒状的缓冲橡胶72中,在相对板部76a上形成第1窗部96并且在相对板部76b上形成第2窗部98,从而仅将相对板部76a作为弹性缓冲体。
图15~图17中示出了作为带形筒状体的缓冲橡胶110,该缓冲橡胶110用于构成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出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
缓冲橡胶110与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橡胶72同样地构成为一体地设有一对相对板部76a、76b和一对侧板部78a、78b,形成为具有内部空间74的中空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橡胶110中,在相对板部76a和相对板部76b上各自形成有多个穿壁孔112。该穿壁孔112贯通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于在长度方向上除第1窗部82、第2窗部84之外的位置。
而且,缓冲橡胶110容纳配置于分隔构件36的容纳空间64中,相对板部76a以与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与该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重叠,并且,相对板部76b以与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抵接的状态与该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重叠。
在将该缓冲橡胶110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未输入振动的静置状态)下,贯通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穿壁孔112设置在除分隔构件36的第1连通孔44、第2连通孔60之外的位置上,被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部和平衡室68侧的壁部所覆盖而被阻断。这样,在将缓冲橡胶110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下,穿壁孔112与配置在第1连通孔44的开口部上而构成流体流路86的第1窗部82、和配置在第2连通孔60的开口部上而构成流体流路86的第2窗部84不同,穿壁孔112的开口面积不包含在第1窗部82、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中,这是不言自明的。换言之,也可以在弹性缓冲体中的不与连通孔对应的部分(除连通孔之外的部分),形成穿壁孔112那样的与窗部不同的贯通孔。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用双点划线以假想状态示出了第1连通孔44,并且在图17中,用双点划线以假想状态示出了第2连通孔60。
采用具有这种穿壁孔112的缓冲橡胶110,能谋求缓冲橡胶110的轻量化、减少使用的形成材料(橡胶弹性体)。而且,在将缓冲橡胶110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下,穿壁孔112形成于被分隔构件36覆盖并闭塞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减小形成穿壁孔112而对隔振特性产生的影响,能够获得作为目标的隔振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以轻量化为目的的穿壁孔例如也可以形成在一对侧板部78a、78b上。此外,穿壁孔的形成数量、形状、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定。
在图18中,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20。发动机支架120具有将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之间分隔开的分隔构件122,该分隔构件122由上分隔构件38和下分隔构件124构成。
如图19所示,下分隔构件124在径向中央部分具有容纳凹部56,且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容纳凹部56的底壁部的一对第2连通孔60、60。此外,在容纳凹部56的底壁面上形成有作为凹凸部的凹部126。该凹部126是具有大致矩形截面的浅底的凹坑,在容纳凹部56的底壁上表面开口。此外,凹部126扩展到比一对第2连通孔60、60靠外周侧的位置,凹部126形成于一对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周缘部。换言之,在容纳凹部56的底壁部上形成有朝上方开口的凹部126,一对第2连通孔60、60贯通该凹部126的底壁部而形成。再者,在一对第2连通孔60、60之间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中央突部128,中央突部128的突出顶端面位于与容纳凹部56的底壁内表面中的除凹部126之外的部分大致相同的、与轴线垂直的平面上。
而且,通过将下分隔构件124自下方重叠于上分隔构件38并用螺钉等进行固定而构成分隔构件122,并且,下分隔构件124的容纳凹部56的开口被上分隔构件38覆盖而形成容纳空间64。需要说明的是,凹部126形成于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朝容纳空间64的内侧开口。
此外,在容纳空间64中容纳配置有作为弹性缓冲体的缓冲橡胶130,相对板部76a与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重叠,并且相对板部76b与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重叠。此外,相对板部76a中的第1窗部132的开口周缘部延伸到第1连通孔44、44的开口部上,并且相对板部76b中的第2窗部134的开口周缘部延伸到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部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缓冲橡胶130中,第1窗部13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贯通相对板部76a的中央的1个圆形孔,并且第2窗部134由在上下方向贯通相对板部76b的5个圆形孔构成。此外,第1窗部132的孔截面积大于构成第2窗部134的1个圆形孔的孔截面积,并且第1窗部132的孔截面积小于第2窗部134的5个圆形孔的孔截面积的总和。
此外,在缓冲橡胶130上一体形成有作为可动构件的可动膜136,可动膜136配设于内部空间74中。可动膜136是薄壁板状的橡胶弹性体,与侧板部78b一体地形成,以触及不到侧板部78a的长度朝侧板部78a侧突出,且与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大致平行地扩展。
在此,如图20所示,由于在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形成有凹部126,因此,在静置状态(未输入振动的状态)下,缓冲橡胶130的相对板部76b离开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即,相对板部76b的位于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周缘部之上的部分以覆盖凹部126的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相对板部76b在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周缘部向上方离开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该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具有凹部126。由此,减小了缓冲橡胶130的相对板部76b和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之间的抵接面积。需要说明的是,相对板部76b其外周端部在整周范围内由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抵接支承,并且其中央部分由中央突部128的突出顶端面抵接支承,而其中间部分配置在凹部126的开口部之上而离开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
在这样的按照本实施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20中,通过形成凹部126,减小了缓冲橡胶130的相对板部76b和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之间的抵接面积。因此,在相对板部76b发生弹性变形而碰撞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时,能减小因抵接而产生的冲击力从而防止敲击声。特别是在相对板部76b以使第2连通孔60、60变狭窄的方式延伸的构造中,缓冲橡胶130的相对板部76b的两表面受到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的液压的作用,因而相对板部76b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可能会产生因碰撞而导致的敲击声,但通过设置凹部126能避免产生敲击声。
此外,通过形成凹部126,相对板部76b在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周缘部处离开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因此,不仅是在相对板部76b的延伸到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部之上的部分,在扩展到凹部126的开口部之上的部分也允许相对板部76b的上下方向上的微小变形。因此,在第2窗部134实质上因反共振而被阻断的状态下,能缓和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对相对板部76b的约束,充分允许相对板部76b弹性变形,因此,能有效发挥由相对板部76b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液压吸收作用。其结果是,即使针对输入比第2窗部134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也能更有利地获得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发动机支架120中,示出了凹部126在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上开口形成的例子,但凹部126也可以在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上开口形成,还可以在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和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这两者上开口而形成于各壁部。
此外,在发动机支架120中,作为凹凸部例示了凹部126,但凹凸部也可以采用凸部。具体而言,在图21所示的分隔构件140中,在下分隔构件142上一体形成有作为凹凸部的凸部144。凸部144自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部朝容纳空间64的内侧突出,在一对第2连通孔60、60的周围呈大致矩形环状地延伸。
于是,通过将缓冲橡胶130配设在容纳空间64中,相对板部76b在中间部分与凸部144抵接,在比与凸部144抵接的部分靠内周侧的部分,向上方离开容纳空间64的平衡室68侧的壁内表面。由此,相对板部76b在第2连通孔60、60的开口周缘部离开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与第4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20同样在更大的范围内允许相对板部76b的上下方向上的微小变形,在第2窗部134实质上被阻断的状态下,能够有利地获得由液压吸收作用所产生的隔振效果。
在图22中,作为按照本发明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第5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50。发动机支架150具有这样的构造,即,在分隔构件151的容纳空间64中配设有作为带形筒状体的缓冲橡胶152。
更详细而言,缓冲橡胶152形成为将橡胶带呈环状连接而成的带形筒状,一体地具有作为弹性缓冲体的一对相对板部154a、154b以及在上述相对板部154a、154b的两端将它们相互连结起来的一对侧板部156a、156b。需要说明的是,一对侧板部156a、156b呈朝相对方向外侧凸出的弯曲板形状,随着自上下朝中央去,一对侧板部156a、156b的相对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此外,在将缓冲橡胶152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的状态下,一对相对板部154a、154b与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抵接而呈大致平板形状,但在配设于容纳空间64中之前,一对相对板部154a、154b可以形成为与配设状态相同的大致平板形状,也可以形成为朝上下外侧凸出的弯曲板形状。
此外,缓冲橡胶152一体地具有作为可动构件的可动膜158。该可动膜158是一体形成于侧板部156b的上下中央部分的板状的橡胶弹性体,以朝向侧板部156a向内部空间74突出的方式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膜158的厚度尺寸t小于相对板部154a、154b的厚度尺寸。
此外,如图23所示,在相对板部154a上形成有第1窗部160。第1窗部160由一对第1大窗部162、162和一对第1小窗部164、164构成,一对第1大窗部162、162彼此呈大致同一形状且在长边方向上相互分开地配置,一对第1小窗部164、164隔着侧板部156a侧的第1大窗部162配置于其短边方向两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将侧板部156a侧的第1大窗部设为第1大窗部162a,并且将侧板部156b侧的第1大窗部设为第1大窗部162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大窗部162呈圆角矩形状,第1大窗部16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W1大于短边方向的长度W2。第1小窗部164也具有圆角矩形状的孔截面,短边方向的长度与第1大窗部162大致相同(W2),并且长边方向的长度小于短边方向的长度。于是,第1大窗部162a扩展到比第1小窗部164、164靠侧板部156a侧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在相对板部154b上形成有第2窗部166。第2窗部166由1个第2大窗部168和3个第2小窗部170、170、170构成,1个第2大窗部168形成在与第1大窗部162b相对应的位置上,3个第2小窗部170、170、170形成在与第1大窗部162a及一对第1小窗部164、164相对应的位置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第2窗部166的第2大窗部168及第2小窗部170的形状和大小与构成第1窗部160的第1大窗部162及第1小窗部164大致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说明。此外,第1窗部160配置在使构成第1窗部160的大窗部162和小窗部164在静置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中全部与可动膜158重叠的位置上,第2窗部166配置在使构成第2窗部166的大窗部168和小窗部170在静置状态下在轴线方向上的投影中全部与可动膜158重叠的位置上。
而且,缓冲橡胶152配设于分隔构件151的容纳空间64中。本实施方式的分隔构件151为由上分隔构件171和下分隔构件40上下重叠而成的构造,整体呈大致圆板形状。上分隔构件171如图25所示代替上分隔构件38的一对第1连通孔44、44而具有这样的构造,即,贯通形成有主连通孔174、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以及一对副连通孔176、176的构造,由主连通孔174和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孔。
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是由沿着第1连通孔44的对角方向延伸的栈部178将第1连通孔44一分为二而成的构造,孔截面形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主连通孔174和一对副连通孔176、176是由沿着第1连通孔44的短边方向延伸的一对栈部180、180分割第1连通孔44而成的构造,在上述一对栈部180、180之间形成主连通孔174,并且在一对栈部180、180的外侧分别形成副连通孔176。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缓冲橡胶152上的第1窗部160分别在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处开口,大窗部162a和一个小窗部164跨越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这两者处地开口。此外,形成于缓冲橡胶152上的大窗部162b在主连通孔174处开口,主连通孔174因缓冲橡胶152的大窗部162b而变狭窄,并且,副连通孔176被缓冲橡胶152的相对板部154a覆盖而大致被阻断。
在具有这样的缓冲橡胶152的发动机支架150中,在输入大振幅振动时,如图26所示,利用弹性变形了的可动膜158闭塞第1窗部160和第2窗部166中的任一者。由此,限制了通过流体流路86的流体的流动,有效地引起通过节流通路70的流体的流动,因此,能有效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6所示,在由可动膜158闭塞第1窗部160的状态下,可动膜158的顶端部在比第1大窗部162a靠侧板部156a侧的位置与相对板部154a抵接,将可动膜158的与相对板部154a抵接的顶端部在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设为W3。
此外,当输入产生由气穴导致的异响那种程度的、具有冲击性的大负荷时,由于受压室66的压力大幅下降而导致可动膜158被更强烈地吸向受压室66侧。其结果是,如图27所示,可动膜158的覆盖第1大窗部162a的部分(可动膜158的突出顶端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以进入第1大窗部162a中的方式变形,从而内部空间74通过第1大窗部162a与受压室66连通。由此,构成将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互相连通起来的短路通路182。
总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150中,使可动构件(可动膜158)能够弹性变形,因受压室66的压力下降而使得发生弹性变形的可动膜158的端部进入到形成在弹性缓冲体(相对板部154a)上的窗部(第1窗部160)中,从而形成将受压室66和平衡室68相互连通起来的短路通路182,该弹性缓冲体覆盖容纳空间64的受压室66侧的壁内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膜158通过与栈部178抵接而限制弹性变形,能够防止可动膜158因过大变形而卡住从而无法回到初始位置等不良情况。由此也可知,栈部178并不限定于沿着第1连通孔44的对角方向而设来将第1连通孔44分割成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的构造,例如也可以沿着第1连通孔44的长边方向(图25中的上下方向)、短边方向(图25中的左右方向)延伸。此外,只要各分割连通孔的开口面积与开口长度之比大于第1窗部的在各分割连通孔处开口的部分的开口面积与开口长度之比,也可以利用多个栈部形成3个以上的分割连通孔。
根据具有如上所述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50,通过短路通路182允许流体自平衡室68向受压室66流动,因此,能尽可能迅速地减小或消除受压室66的压力下降,从而防止产生由气穴导致的异响。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膜158的基端部分处的弹性变形因隔着相对板部154a抵接于一对栈部180、180而受到制限,从而能有效地引起可动膜158的顶端部分处的弹性变形,以充分的通路截面积稳定地形成短路通路182。
通过使可动膜158的顶端部的与相对板部154a的抵接长度W3比第1大窗部162a在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W1和第1大窗部162a在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W2中的任一者都小(在本实施方式中,W3<W2<W1),并且,使可动膜158的厚度尺寸t比第1大窗部162a在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W1和第1大窗部162a在短边方向上的长度尺寸W2中的任一者都小(在本实施方式中,t<W2<W1),从而有利于实现这样的短路通路182。这多半是因为,当抵接长度W3、厚度尺寸t大于第1大窗部162a的各边的长度W1、W2时,可动膜158的顶端部无法以进入第1大窗部162a中的方式变形,从而难以通过可动膜158的弹性变形来形成短路通路182。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于相对板部154b上的第2窗部166中,在可动膜158的顶端侧配置有3个第2小窗部170、170、170,充分确保可动膜158的比第2窗部166靠顶端侧的部分与相对板部154b之间的抵接长度大于W3。因此,即使在受压室66中作用有较大的正压时,也能稳定地将第2窗部166保持为阻断状态,有效地引起通过节流通路70的流体流动。
此外,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能利用通过流体流路86的流体流动来发挥作为目标的隔振效果,该流体流路86是由主连通孔174、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一对副连通孔176、176、第1窗部160、内部空间74、第2窗部166和一对第2连通孔60、60构成的。而且,主连通孔174、一对分割连通孔172、172、一对副连通孔176、176和一对第2连通孔60、60保持连通状态一直到比第1窗部160、第2窗部166高的频率,因此,针对更高频率的振动,也能有效发挥通过相对板部154a、相对板部154b的微小变形而产生的隔振效果。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受压室66侧形成形状不同的分割连通孔172、主连通孔174和副连通孔176,第1窗部160相对于上述连通孔172、连通孔174、连通孔176的开口形状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连通孔172、连通孔174、连通孔176的覆盖部分,能以各不相同的特性发挥通过相对板部154a的微小变形而产生隔振效果,从而能在较宽的频域内发挥有效的隔振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其具体记载。例如,窗部(第1窗部82、第1窗部96、第1窗部132、第2窗部84、第2窗部134)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矩形孔形状等。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窗部82以大于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形成,但上述第1窗部82和第2窗部84也可以以相同的开口面积形成,第1窗部82也可以以小于第2窗部84的开口面积形成。
此外,第1连通孔44和第2连通孔6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没有特别限定,可根据要求的隔振特性等任意设定。此外,第1连通孔44和第2连通孔60的开口形状、开口面积可不必彼此相同,也可以互不相同。再者,第1连通孔44的贯通长度和第2连通孔60的贯通长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使第2连通孔60的贯通长度大于第1连通孔44的贯通长度。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带形筒状的缓冲橡胶72,但例如也可以采用在缓冲橡胶72中闭塞一侧的开口部而成的袋状的缓冲橡胶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构件,例示了相对于分隔构件36及缓冲橡胶72、缓冲橡胶92独立的可动板80,但作为可动构件,也可以采用由分隔构件36支承的可动膜构造。在采用这样的可动膜时,例如可以通过用分隔构件36夹持可动膜的端部或使可动膜的端部与缓冲橡胶72的侧板部78一体形成等方式而用分隔构件36来支承可动膜。
此外,也可以设置用于在容纳空间64内定位缓冲橡胶72的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设置自容纳空间64的底壁部朝上方突出的卡定突起,并且在缓冲橡胶72的相对板部76b上贯通形成卡定孔,将卡定突起插入到卡定孔中。
此外,也可以在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朝轴线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部,使突起部与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抵接,并且,使除突起部之外的部分离开容纳空间64的壁内表面。由此,能避免容纳空间64对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约束,从而允许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有效地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更有效地发挥减小抵接敲击声的作用。
此外,也可以在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朝轴线方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部,使可动板80在进行较大位移时首先与内侧突部抵接。由此,在可动板80与相对板部76a、相对板部76b的抵接初期,抵接面积变小,因此,能抑制抵接时的冲击力,防止产生敲击声。
此外,当在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形成凹凸部时,为了在窗部被实质上阻断的状态下有效地产生弹性缓冲体的弹性变形,优选使弹性缓冲体在连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处离开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但即使是弹性缓冲体在连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处与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抵接的构造,也能有效地发挥因抵接面积的减小而产生的减小敲击声的作用。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发动机支架,也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包括车身支架、梁支架等在内的各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此外,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定于汽车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例如也能够应用于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除汽车以外的车辆所采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90、120、150:发动机支架;12:第1装配构件;14:第2装配构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28:挠性膜;36、122、140:分隔构件;44:第1连通孔(连通孔);60:第2连通孔(连通孔);64:容纳空间;66:受压室;68:平衡室;70:节流通路;72、110、152:缓冲橡胶(带形筒状体);76、154:相对板部(弹性缓冲体);78、156:侧板部;80:可动板(可动构件);82、96、160:第1窗部(窗部);84、166:第2窗部(窗部);92:第1缓冲橡胶(弹性缓冲体);126:凹部(凹凸部);134:凸部(凹凸部);136、158:可动膜(可动构件);144:凸部(凹凸部);172:短路通路

Claims (7)

1.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装配构件和第2装配构件弹性连结起来,并且,隔着由该第2装配构件所支承的分隔构件地形成有受压室和平衡室,该受压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该平衡室的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起来的节流通路,还在该分隔构件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在该容纳空间中容纳配置有可动构件,并且,该受压室的液压通过形成于该容纳空间的该受压室侧的壁部上的连通孔而作用于该可动构件的一个面,该平衡室的液压通过形成于该容纳空间的该平衡室侧的壁部上的连通孔而作用于该可动构件的另一个面,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容纳空间中配设有由上述分隔构件支承的弹性缓冲体,该容纳空间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被该弹性缓冲体覆盖,并且,在该弹性缓冲体的与上述连通孔对应的部分贯通形成有窗部,该连通孔因该弹性缓冲体的该窗部而变狭窄,并且,该窗部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小于该连通孔的开口面积A与贯通长度L之比A/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上述弹性缓冲体以抵接保持于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壁内表面上的状态配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受压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均被上述弹性缓冲体所覆盖,分别形成于该受压室侧的壁部和该平衡室侧的壁部上的上述连通孔均因该弹性缓冲体的上述窗部而变狭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形成于对上述受压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上述弹性缓冲体上的上述窗部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同形成于对上述平衡室侧的上述壁内表面进行覆盖的上述弹性缓冲体上的上述窗部的开口面积与贯通长度之比互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在该容纳空间中以非粘接方式配设有带形筒状体,该带形筒状体是一体的,其具有一对相对板部和将该一对相对板部相互连接起来的一对侧板部,该一对相对板部与该容纳空间中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部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部的各壁内表面抵接,从而由该带形筒状体的该相对板部构成上述弹性缓冲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在上述容纳空间中的上述受压室侧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平衡室侧的壁内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凹凸部,从而减小该容纳空间中的具有该凹凸部的壁内表面和上述弹性缓冲体之间的抵接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利用上述凹凸部使上述弹性缓冲体在上述连通孔的开口周缘部处离开上述容纳空间的壁内表面。
CN201280065671.5A 2012-01-31 2012-08-28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Active CN1040539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7661 2012-01-31
JP2012017661A JP5846939B2 (ja) 2012-01-31 2012-01-31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CT/JP2012/005409 WO2013114476A1 (ja) 2012-01-31 2012-08-28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3925A true CN104053925A (zh) 2014-09-17
CN104053925B CN104053925B (zh) 2016-06-08

Family

ID=48904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5671.5A Active CN104053925B (zh) 2012-01-31 2012-08-28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41227B2 (zh)
JP (1) JP5846939B2 (zh)
CN (1) CN104053925B (zh)
WO (1) WO20131144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90443B (zh) 2011-12-27 2015-11-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846939B2 (ja) 2012-01-31 2016-01-2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364554B (zh) * 2012-06-12 2016-05-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6106563B2 (ja) * 2013-09-13 2017-04-0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300404B2 (ja) 2014-04-09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84986B2 (ja) * 2014-04-24 2018-09-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300406B2 (ja) * 2014-04-24 2018-03-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544932B2 (ja) * 2015-01-26 2019-07-17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6546477B2 (ja) 2015-08-24 2019-07-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554007B2 (ja) 2015-09-29 2019-07-3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7169A (en) * 1988-08-03 1991-03-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
JP2006144983A (ja) * 2004-11-24 2006-06-08 Honda Motor Co Ltd 防振支持装置
JP2007271001A (ja) * 2006-03-31 2007-10-18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96630A (ja) * 2007-02-14 2008-08-28 Daihatsu Motor Co Ltd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CN101311577A (zh) * 2007-05-22 2008-11-26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支撑装置
CN101548115A (zh) * 2006-12-05 2009-09-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313111D0 (en) * 1983-05-12 1983-06-15 Avon Ind Polymers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ing
JPH062046Y2 (ja) 1988-08-03 1994-01-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型防振装置
FR2831630B1 (fr) 2001-10-29 2004-01-30 Hutchinson Support antivibratoire hydraulique comportant un clapet de decouplage clipse
JP2004003656A (ja) 2003-05-19 2004-01-0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防振装置
JP4228219B2 (ja) 2004-03-22 2009-02-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7416173B2 (en) * 2004-05-24 2008-08-26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ally switchable type fluid-filled engine mount
JP4120828B2 (ja) 2004-06-30 2008-07-1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能動型防振装置
JP4218061B2 (ja) 2004-10-18 2009-02-0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44677B2 (ja) 2004-11-24 2009-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防振支持装置
JP2006250281A (ja) 2005-03-11 2006-09-21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8490954B2 (en) 2006-12-05 2013-07-23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ealed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5064115B2 (ja) * 2007-05-28 2012-10-31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支持装置
EP1995491A3 (en) 2007-05-22 2014-02-19 Kurashiki Kako Co., Ltd. Liquid-filled anti-vibration mounting device
JP4820792B2 (ja) 2007-09-28 2011-11-2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820793B2 (ja) 2007-09-28 2011-11-2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19018B2 (ja) 2008-03-18 2013-01-16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43510A (ja) 2008-03-28 2009-10-22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用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WO2010001543A1 (ja) 2008-06-30 2010-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3890443B (zh) 2011-12-27 2015-11-25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846939B2 (ja) 2012-01-31 2016-01-2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7169A (en) * 1988-08-03 1991-03-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
JP2006144983A (ja) * 2004-11-24 2006-06-08 Honda Motor Co Ltd 防振支持装置
JP2007271001A (ja) * 2006-03-31 2007-10-18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1548115A (zh) * 2006-12-05 2009-09-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8196630A (ja) * 2007-02-14 2008-08-28 Daihatsu Motor Co Ltd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装置
CN101311577A (zh) * 2007-05-22 2008-11-26 仓敷化工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支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14476A1 (ja) 2013-08-08
US20140232049A1 (en) 2014-08-21
CN104053925B (zh) 2016-06-08
JP5846939B2 (ja) 2016-01-20
JP2013155817A (ja) 2013-08-15
US9341227B2 (en) 2016-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3925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906450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3890443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265059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678811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1460762B (zh) 减振装置
US8960654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CN101932849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US9719575B2 (e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CN104105902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4040212A (zh) 隔振装置
CN106884928B (zh) 防振装置
JP482079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9759285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6595257B2 (ja) 防振装置
CN104364554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3174790A (zh) 隔振装置
CN103363013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808892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9790902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40911B2 (ja) 防振装置
JP5280923B2 (ja) 防振装置
JP5689645B2 (ja) 防振装置
JP536336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899060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