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3013A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3013A
CN103363013A CN2013101115205A CN201310111520A CN103363013A CN 103363013 A CN103363013 A CN 103363013A CN 2013101115205 A CN2013101115205 A CN 2013101115205A CN 201310111520 A CN201310111520 A CN 201310111520A CN 103363013 A CN103363013 A CN 1033630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uid
vibration
teat
throttl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115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3013B (zh
Inventor
畑中桂史
清水赖重
市川浩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3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3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3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能以简单的构造有效地获得对于更广的频率范围的输入振动的隔振效果,并且也能防止发生特性切换时的异常噪声。本发明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将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的连通流路,包含突出于连通流路的相对壁面中的一个壁面而设置的弹性突片和突出于连通流路的该相对壁面中的另一个壁面而设置的缓冲突部地构成弹性阀构件,并且利用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形成将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第2节流通路被调谐成比第1节流通路频率高的频率,并且通过弹性突片弹性变形而抵接于缓冲突部,来切断第2节流通路。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支架等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利用基于内部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夹设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对这些构件进行隔振连结或隔振支承的隔振装置的一种,公知有利用内部封入的非压缩性流体的流动作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正在研究这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向发动机支架等应用的情况。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有如下构造,即,用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在隔着由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的两侧分别形成封入了非压缩性流体的受压室和平衡室,此外还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例如,日本特开2008-157411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的便是这种结构。
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对于第1节流通路调谐的频率范围的振动输入能发挥优异的隔振效果,但另一方面,在输入比第1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范围的振动时,第1节流通路实质上发生堵塞,因此,由反共振所导致的高动刚度化(日文:高動ばね化)而引起的隔振性能下降成为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形成有调谐成频率比第1节流通路高的第2节流通路,并设置有用于将第2节流通路切换为连通状态和切断状态的阀芯的构造。由此,在输入比第1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时,通过使第2节流通路呈连通状态,能够基于在第2节流通路中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
但是,当输入比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还高的频率的振动时,即使阀芯将第2节流通路保持为连通状态,第2节流通路也会因反共振而实质上被切断。因此,也存在高频率范围下的隔振性能的下降难以防止,能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的频率范围因要求特性的不同而尚不充分的情况。而且,在通过阀芯与分隔构件抵接来切断形成于硬质的分隔构件上的第2节流通路的开口部的构造中,抵接时的撞击声也可能成为问题。
另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在第2节流通路的基础上再设置液压吸收机构,对于比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还高的频率的振动输入,实现利用低动刚度化而获得的有效的隔振效果。但是,为了构成液压吸收机构,需要追加可动板、可动膜等其他零部件,难免会造成零部件数量的增加、构造的复杂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74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能以简单的构造有效地获得对于更广频率范围的输入振动的隔振效果,并且能防止发生特性切换时的异常噪声。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第1安装构件和具有筒状部的第2安装构件,并且在隔着由该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的一侧,形成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受压室,且在隔着该分隔构件的另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的平衡室,在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隔构件中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和上述平衡室相互连通的连通流路,包含突出于该连通流路的相对壁面中的一个壁面而设置的弹性突片和突出于该连通流路的该相对壁面中的另一个壁面而设置的缓冲突部地构成弹性阀构件,并且利用该弹性突片和该缓冲突部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形成将该受压室和该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该第2节流通路被调谐成比上述第1节流通路频率高的频率,并且通过该弹性突片弹性变形而抵接于该缓冲突部,来切断该第2节流通路。
采用按照这样的第1技术方案构造成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弹性突片在受压室和平衡室的相对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弹性变形而抵接于缓冲突部,从而切断第2节流通路。由此,能够有效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流动的流体的量,能够有效地获得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此外,在输入第2节流通路调谐的频率范围(中频率范围)的振动时,弹性突片与缓冲突部的抵接被解除,第2节流通路保持连通状态。由此,流体经过第2节流通路在受压室和平衡室之间流动,因此,能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再者,在输入比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范围的振动时,弹性突片基于受压室与平衡室的相对的压力变动而弹性变形,允许受压室的容积变化,有效地发挥由低动刚度化所产生的振动绝缘效果。这样,采用本技术方案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对于更广频率范围的振动均能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
而且,通过利用切换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切断的弹性突片而构成的液压传递机构对于高频率范围的输入振动发挥基于液压传递作用的隔振效果。因此,能以零部件数量少的简单构造实现能对于大频率范围的振动发挥有效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另外,由于通过由弹性体形成的弹性突片抵接于由弹性体形成的缓冲突部来切断第2节流通路,因此,能防止在切断第2节流通路时易成为问题的抵接撞击声。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连通流路中的配设上述弹性阀构件的配设区域整体呈环状扩展,上述弹性突片突出于该配设区域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任意一个周面设置,并且,上述缓冲突部突出于该配设区域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任意另一个周面设置。
采用第2技术方案,通过将弹性阀构件做成环状,减小了位于连通流路上的弹性阀构件的自由长度,限制了弹性突片的弹性变形量。因此,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抑制了由弹性突片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液压传递作用,从而能更有效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而流动的流体的量,能有利地获得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上述弹性突片和上述缓冲突部做成彼此独立的非一体的构件。
采用第3技术方案,即使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为窄幅的狭缝状等,也能抑制由毛刺(日文:バリ)导致的狭窄、尺寸误差而引起的形状的偏差等,从而高精度地形成第2节流通路。因此,能高精度地设定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切断的切换等,能稳定地获得目标隔振特性。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弹性突片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在上述连通流路的流路长度方向上朝两侧突出的阀芯,并且,上述缓冲突部设于与该阀芯的基端部分相对的位置。
采用第4技术方案,通过弹性突片弹性变形而使阀芯呈摆动状位移,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在受压室加压和减压时,阀芯均能与缓冲突部抵接而切断第2节流通路。因此,能防止液体经过第2节流通路逃逸,有效地发挥基于经过第1节流通路而流动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以第1技术方案~第4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为基础,其中,在上述弹性突片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在上述连通流路的流路长度方向上突出的阀芯,并且在上述缓冲突部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锥形面,通过该弹性突片弹性变形而使该阀芯与该缓冲突部的该锥形面抵接,来切断上述第2节流通路。
采用第5技术方案,通过弹性突片的阀芯呈摆动状位移而与缓冲突部的锥形面抵接,阀芯与缓冲突部面接触,能不发生液压泄压等地稳定地切断第2节流通路。
另外,在由弹性突片与缓冲突部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中的锥形面之外的部分构成第2节流通路的情况下,通过形成锥形面,易于将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设定为更高的频率,能扩大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的自由度。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利用弹性突片与缓冲突部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形成第2节流通路,并且通过弹性突片弹性变形而抵接于缓冲突部来切断第2节流通路。由此,在输入低频振动时能有效地发挥第1节流通路所带来的隔振效果,在输入中频振动时能发挥第2节流通路所带来的隔振效果。此外,在输入高频振动时,能发挥基于由弹性突片的弹性变形所带来的液压传递作用的隔振效果,因此,能对于大频率范围的振动输入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
而且,切换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切断的阀机构和发挥对于高频振动的隔振效果的液压传递机构均利用弹性突片形成,能够防止零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构造的复杂化。除此之外,由于通过均由弹性体形成的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抵接来切断第2节流通路,因此,能减小在切断第2节流通路时成为问题的抵接撞击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纵剖视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支架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4是构成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弹性阀构件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支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作为按照本发明所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的发动机支架10。发动机支架1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第1安装构件12和筒状的第2安装构件14而成的构造。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支架中心轴线方向,即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第1安装构件12是用铁、铝合金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小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并且在轴向中途部分一体地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的限制部18。此外,在第1安装构件12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表面开口的螺纹孔20,在该螺纹孔20的内周面刻有螺纹牙。
第2安装构件14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在上端部分一体地设有朝上方扩径的锥形部22。此外,在第2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分一体地设有环状的台阶部24,自台阶部24的外周端部一体地设有朝下方突出的铆接片2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整个第2安装构件14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因此,由整个第2安装构件14构成筒状部。
并且,第1安装构件12配置于第2安装构件14的上方,上述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相互弹性连结。主体橡胶弹性体16呈厚壁大径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第1安装构件12硫化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小径侧的端部,并且,第2安装构件14的锥形部22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径侧的端部的外周面重叠地硫化粘接于该外周面。另外,主体橡胶弹性体16以包括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的形式形成。
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形成有大径凹部28。大径凹部28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径侧的端面开口的凹部,呈倒置的大致研钵形状。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中的大径凹部28的开口周缘部分,一体地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筒状的密封橡胶层30,密封橡胶层30固定粘接于第2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
再有,在第1安装构件12的限制部18的外周面和上表面,硫化粘接有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形成的限制橡胶32,限制部18隔着限制橡胶32与固定于第2安装构件14的未图示的外部托架等相抵接,从而构成限制第1安装构件12和第2安装构件14的相对位移量的限制部件。
此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安装有挠性膜34。挠性膜34是呈薄壁的大致圆板形状的橡胶膜,形成为能在厚度方向上容易变形,且具有充分的松弛。此外,在挠性膜34的外周端部硫化粘接有固定构件36。固定构件36一体地具有大致圆环板形状的固定粘接部38,以及自固定粘接部38的外周端部朝上方突出的连结部40。并且,在固定粘接部38的内周端部硫化粘接有挠性膜34的外周端部,且在固定粘接部38的外周部分硫化粘接有与挠性膜34一体形成的密封橡胶42。
这样构造成的挠性膜34通过用第2安装构件14的铆接片26铆接固定固定构件36的连结部40而安装于第2安装构件14的下端部。由此,第2安装构件14的上侧开口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封闭,且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由挠性膜34封闭,在上述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挠性膜34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了自外部流体密封地隔出的流体室44。另外,通过将密封橡胶42夹压于第2安装构件14的台阶部24和固定构件36的固定粘接部38的相对面之间,而将固定构件36以相对于第2安装构件14流体密封的方式组装于第2安装构件14上,确保了流体室44的流体密封性。
此外,在流体室44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该非压缩性流体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采用例如水、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它们的混合液等。此外,为了有利地获得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期望使用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在流体室44中设有分隔构件46。分隔构件46整体上具有厚壁的大致圆板形状,包括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
上分隔构件48用金属、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具有厚壁大径的大致圆板形状,在上分隔构件48的外周端部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且沿周向以规定长度延伸的周槽52。另外,在上分隔构件48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有朝上方开口的大致圆形的连通凹部54,以及朝下方开口的带台阶的大致圆形的嵌合凹部56。此外,在上分隔构件48的径向中途部分形成有在嵌合凹部56的上底面开口的第1环状凹槽58,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形成有上下贯通第1环状凹槽58的上底壁部而将第1环状凹槽58和连通凹部54相互连通的上侧通孔60。另外,在第1环状凹槽58的开口部分,在整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有比第1环状凹槽58宽度大的收容凹槽62。此外,在第1环状凹槽58的开口缘部一体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第1卡定突部64。
下分隔构件50与上分隔构件48同样做成硬质的构件,其具有与上分隔构件48相比薄壁且小径的大致圆板形状,使下分隔构件50的径向的中央部分朝上方突出而成为比分隔构件50的外周部分厚壁的部分,并且在分隔构件50的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嵌合部66。另外,在下分隔构件50的厚壁部分形成有在径向中途部分朝上方开口的第2环状凹槽68,并且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形成有上下贯通第2环状凹槽68的底壁部的下侧通孔70。另外,在第2环状凹槽68的开口缘部一体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第2卡定突部72。
并且,通过将下分隔构件50插入到上分隔构件48的嵌合凹部56中,而使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上下重叠。另外,在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重叠的状态下,收容凹槽62的开口部被下分隔构件50覆盖,形成在周向上呈环状延伸的收容空间74,并且第1环状凹槽58的开口部和第2环状凹槽68的开口部均与收容空间74相连通。由此,贯通分隔构件46的上下的连通流路76包括第1环状凹槽58、第2环状凹槽68、上侧通孔60、下侧通孔70和收容空间74而构成。此外,由第1环状凹槽58、第2环状凹槽68和收容空间74形成连通流路76中的环状的配设区域。
另外,在连通流路76的流路长度方向的中途部分设有弹性阀构件78。弹性阀构件78为环状的橡胶弹性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由作为弹性突片的第1弹性体80和作为缓冲突部的第2弹性体82构成。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阀构件78由彼此独立非一体地形成的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构成。
第1弹性体80具有在内周夹持部84的外周侧一体形成有阀部86的构造。内周夹持部84具有环状的第1薄壁支承部88和在第1薄壁支承部88的内周侧朝上下两侧突出的第1厚壁支承部90,在第1薄壁支承部88一体地突出形成有在径向的中央部分和外周端部朝厚度方向两侧突出的密封唇92。阀部86自第1薄壁支承部88朝外周侧突出地设置,在阀部86的外周端部在整周范围内连续地设有朝厚度方向两侧突出的阀芯94。该阀芯94随着朝顶端侧去在径向上宽度逐渐变小,其外周面形成为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面。此外,阀芯94与第1薄壁支承部88隔开规定距离地配置于第1薄壁支承部88的外周侧,在阀芯94和第1薄壁支承部88之间设有缩径部96,缩径部96的壁厚比上述阀芯94和第1薄壁支承部88的壁厚都小。
第2弹性体82具有在外周夹持部98的内周侧一体形成有抵接部100的构造。外周夹持部98具有环状的第2薄壁支承部102和在第2薄壁支承部102的外周侧朝上下两侧突出的第2厚壁支承部104。抵接部100壁厚大于第2薄壁支承部102的壁厚,朝厚度方向两侧突出。另外,在抵接部100的突出顶端部分,其内周面在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为具有大致恒定内径的筒状面,并且在厚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为随着朝向厚度方向外侧去逐渐朝外周侧倾斜的锥形面106。
并且,通过在第1弹性体80的外周侧在径向上以规定的间隙配设第2弹性体82而构成弹性阀构件78。另外,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以厚度方向的中央彼此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第2弹性体82的抵接部100设置于在径向上与第1弹性体80的阀芯94的基端部(阀芯94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相对的位置。此外,利用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间隙),在整周范围内连续地形成了上下贯通弹性阀构件78的狭缝状的流路。
该弹性阀构件78配设于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的重叠面之间,由上述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支承。即,第1弹性体80的内周夹持部84在收容空间74的内周端部被夹持于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之间,第1弹性体80突出于作为连通流路76的一个相对壁面的内周侧壁面设置。第2弹性体82的外周夹持部98在收容空间74的外周端部被夹持于上分隔构件48和下分隔构件50之间,第2弹性体82突出于作为连通流路76的另一个相对壁面的外周侧壁面设置。另外,第1弹性体80的阀部86和第2弹性体82的抵接部100分别配置于第1环状凹槽58和第2环状凹槽68的开口部中,第1弹性体80、第2弹性体82的径向间的间隙与第1环状凹槽58、第2环状凹槽68相连通。另外,阀部86的阀芯94在连通流路76的流路长度方向上朝两侧突出地形成,相对于阀芯94的在连通流路76的流路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而言,在该中央部分的径向外侧与该部分相对地配置有抵接部100。
如上述那样构造成的分隔构件46被收容配置于流体室44。即,分隔构件46在流体室44内以朝与轴线呈直角的方向外扩的方式配设,分隔构件46通过被夹入并定位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6和固定构件36的轴向相对面之间而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
通过这样将分隔构件46配设于流体室44,流体室44隔着分隔构件46被上下一分为二。即,在分隔构件46的上方形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在振动输入时引起内压变动的受压室108。另一方面,在分隔构件46的下方形成了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4构成,利用挠性膜34的变形而容易允许容积变化的平衡室110。另外,在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中,封入有封入于流体室44的非压缩性流体。
此外,通过使上分隔构件48的外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30压靠于第2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周槽52的外周侧的开口部被第2安装构件14流体密封地覆盖,形成了隧道状的流路。并且,该隧道状流路的一个端部经过上侧连通口112与受压室108相连通,且另一个端部经过下侧连通口114与平衡室110相连通,由此,利用周槽52形成了将上述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16。另外,第1节流通路116通过适当调节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之比(A/L),而将作为流动流体的共振频率的调谐频率设定为规定值,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调谐频率被设定为相当于发动机振动(日文:エンジンシェイク)的10Hz左右的低频率。
另外,连通流路76通过上侧通孔60与受压室108相连通,且下侧通孔70与平衡室110相连通,而将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相互连通。由此,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通过形成于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的相对面之间的狭缝状的流路相互连通,由该狭缝状的流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第2节流通路118。该第2节流通路118与第1节流通路116同样地设定调谐频率,该调谐频率被调节为比第1节流通路116的频率高的频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节流通路118的调谐频率被设定为相当于怠速振动的十几Hz左右的中频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00的内周面的形成为非倾斜的大致圆筒状的部分(轴向中央部分)作为第2节流通路118发挥功能。
此外,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通过第1弹性体80弹性变形并与第2弹性体82相抵接,第2节流通路118被切换为切断状态。更详细而言,第1弹性体80的阀芯94受到液压作用,阀芯94以缩径部96为支点呈摆动状位移而使阀芯94的外周面与第2弹性体82的抵接部100的锥形面106相抵接,从而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
具有这种构造的发动机支架10通过将第1安装构件12借助未图示的第1托架安装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并将第2安装构件14借助固定于铆接片26的第2托架120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身上,而安装于车辆上。
在安装于该车辆的状态下,当输入相当于发动机振动的低频大振幅振动时,积极地产生经过第1节流通路116的流体流动,能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在输入这种低频大振幅振动时,阀芯94在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的相对液压差的作用下弹性变形,阀芯94利用缩径部96的弹性变形而呈摆动状位移,从而抵接于抵接部100。由此,第2节流通路118被阀芯94切断,防止了经过第2节流通路118的流体流动,因此,能有效地产生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的相对的压力差,从而充分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116而流动的流体的量。结果,能够有利地获得由经过第1节流通路116的流体流动所发挥出的隔振效果,实现优异的隔振性能。其中,由于阀芯94和抵接部100皆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因此,在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时,能防止产生由阀芯94和抵接部100抵接而造成的异常噪声,确保了车室空间的肃静性。
此外,抵接部100中的与阀芯94抵接的部分具有锥形面106,在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时,通过阀芯94与锥形面106抵接,阀芯94与抵接部100呈面接触。由此,能更可靠地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而防止漏液等,从而能有利地获得目标隔振特性。
此外,当输入相当于怠速振动的中频小振幅振动时,第1节流通路116因反共振而实质上被切断,并且阀芯94被保持为与抵接部100分离的状态,第2节流通路118成为连通状态。由此,在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之间,产生经过第2节流通路118的流体流动,能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低动刚度效果)。
此外,当输入相当于行驶时空腔共鸣噪声的高频小振幅振动时,第1节流通路116和第2节流通路118均因反共振而实质上被切断。其中,弹性阀构件78的阀部86和抵接部100受到受压室108的液压和平衡室110的液压作用,因此,上述阀部86和抵接部100在厚度方向上下微小变形,而避免受压室108的密闭化,能有效地发挥目标隔振效果(低动刚度效果)。由此也可知,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弹性阀构件78的阀部86和抵接部100作为可动膜发挥功能,由上述阀部86和抵接部100构成将受压室108的液压向平衡室110传递的液压传递机构。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阀部86的支承阀芯94的缩径部96壁厚足够薄,利用缩径部96的弹性变形容易允许阀芯94的微小位移。因此,能有效地发挥由弹性阀构件78的弹性变形所产生的液压传递作用,实现优异的隔振性能。
如此一来,在发动机支架10中,不仅对于相当于发动机振动的低频率的振动能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而且对于相当于怠速振动的中频率的振动、包括相当于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的高频率的振动在内的更大频率范围的振动,也能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
而且,用于获得对于中频率振动的隔振效果的第2节流通路118和开闭第2节流通路118的阀机构以及用于获得对于高频率振动的隔振效果的液压吸收机构,均由弹性阀构件78构成,用很少数量的零部件实现了上述机构。
此外,第2节流通路118的切断通过均由弹性体形成的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的抵接而实现。因此,通过上述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的弹性变形,缓和了抵接所产生的冲击力,减小了抵接撞击声。
另外,弹性阀构件78呈环状,其内周端部和外周端部均由分隔构件46支承。由此,限制了由液压的作用导致的弹性阀构件78的弹性变形量,在输入高频小振幅振动时,能充分发挥液压传递作用,另一方面,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能限制液压传递作用,从而能有效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116的流体的流动量,有效地发挥目标隔振效果。
此外,第2节流通路118被做成利用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的径向之间的区域而形成的狭缝状,在第2节流通路118的内周侧缘部设有阀芯94。由此,既能抑制阀芯94的突出高度,又能充分确保第2节流通路118的开口面积较大,能稳定地实现将第2节流通路118向切断状态的切换,并能确保第2节流通路118的调谐自由度较大。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阀构件78通过将彼此独立形成的第1弹性体80和第2弹性体82隔着规定间隙地内外相套配置而构成。由此,易防止由第2节流通路118中由毛刺导致的狭窄、尺寸误差等,因此,能以高尺寸精度形成狭缝状的第2节流通路118,能更有利地实现目标隔振特性。除此之外,能以较小的宽度尺寸形成第2节流通路118,能容易且以稳定的形状实现容易由阀芯94切断的窄幅狭缝状的第2节流通路118。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具体记载的限定。例如,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未必需要是非一体的,例如也可以由橡胶弹性体一体地形成。
此外,第2节流通路未必限定于在整周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狭缝状,也可以采用在周向上分割出的圆弧狭缝状、呈直线状延伸的直线狭缝状、以圆形、矩形等截面贯通的孔状等任意的形状。
另外,弹性阀构件不限定于在周向整周范围内连续的环状体,例如,也可以采用在周向上分割出的圆弧状的构件、圆板状的构件等。此外,连通流路中配设弹性阀构件的区域的形状可以根据弹性阀构件的形状任意设定,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利用分隔构件支承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的支承构造不限定于由分隔构件以非粘接状态夹持,例如,也可以用粘接、焊接等手段将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固定粘接于连通流路的壁内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突片突出于相对壁面中位于连通流路的内周侧的壁面设置,并且缓冲突部突出于相对壁面中位于连通流路的外周侧的壁面设置,从而缓冲突部与弹性突片隔着规定距离地配置于弹性突片的外周侧。但是,例如,也可以是弹性突片突出于相对壁面中位于连通流路的外周侧的壁面设置,并且缓冲突部突出于相对壁面中位于连通流路的内周侧的壁面设置,从而缓冲突部与弹性突片隔着规定距离地配置于弹性突片的内周侧。
此外,弹性突片和缓冲突部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构造。即,也可以采用在轴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弹性突片130和一对缓冲突部132、132,并使它们在轴向投影时重叠的构造等,其中,弹性突片130自作为连通流路76的一个相对壁面的内周侧壁面突出设置,一对缓冲突部132、132自作为连通流路76的另一个相对壁面的外周侧壁面突出,且上下分离地配置。由此,通过弹性突片130在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而与一对缓冲突部132、132之一相抵接,而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
另外,在图5的构造中,设有上下一对缓冲突部132、132,在输入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在受压室108加压时和减压时均能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但是,这种构造不过是例示,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上下任意一个缓冲突部132,通过弹性突片130与缓冲突部132抵接,而仅在受压室108加压时或减压时切断第2节流通路118。若采用该构造,则例如通过在受压室108的液压下降时将第2节流通路118保持为连通状态,也能够抑制气穴异常噪声的产生。
本发明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应用范围不仅仅限定于发动机支架,也能应用于车身支架、副车架支架、差速器支架等。此外,本发明不仅仅应用于汽车所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也能很好地应用于例如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所用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支架(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2:第1安装构件;14:第2安装构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34:挠性膜;46:分隔构件;76:连通流路;78:弹性阀构件;80:第1弹性体(弹性突片);82:第2弹性体(缓冲突部);94:阀芯;106:锥形面;108:受压室;110:平衡室;116:第1节流通路;118:第2节流通路;130:弹性突片;132:缓冲突部。

Claims (5)

1.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第1安装构件(12)和具有筒状部的第2安装构件(14),并且,在隔着由该第2安装构件(14)支承的分隔构件(46)的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的受压室(108),且在隔着该分隔构件(46)的另一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4)构成的平衡室(110),在上述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108)和平衡室(110)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116),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构件(46)中形成有将上述受压室(108)和上述平衡室(110)相互连通的连通流路(76),包含突出于该连通流路(76)的相对壁面中的一个壁面而设置的弹性突片(80、130)和突出于该连通流路(76)的该相对壁面中的另一个壁面而设置的缓冲突部(82、132)地构成弹性阀构件(78),并且,利用该弹性突片(80、130)和该缓冲突部(82、132)的相对面之间的区域形成将该受压室(108)和该平衡室(110)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118),该第2节流通路(118)被调谐成比上述第1节流通路(116)频率高的频率,并且,通过该弹性突片(80、130)弹性变形而抵接于该缓冲突部(82、132),来切断该第2节流通路(1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连通流路(76)中的配设上述弹性阀构件(78)的配设区域整体呈环状扩展,上述弹性突片(80、130)突出于该配设区域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任意一个周面设置,并且,上述缓冲突部(82、132)突出于该配设区域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任意另一个周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弹性突片(80、130)和上述缓冲突部(82、132)做成彼此独立的非一体的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弹性突片(80)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在上述连通流路(76)的流路长度方向上朝两侧突出的阀芯(94),并且,上述缓冲突部(82)设于与该阀芯(94)的基端部分相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弹性突片(80)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在上述连通流路(76)的流路长度方向上突出的阀芯(94),并且在上述缓冲突部(82)的突出顶端部分设有锥形面(106),通过该弹性突片(80)弹性变形而使该阀芯(94)与该缓冲突部(82)的该锥形面(106)抵接,来切断上述第2节流通路(118)。
CN201310111520.5A 2012-04-05 2013-04-01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Active CN103363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5984A JP5907782B2 (ja) 2012-04-05 2012-04-05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2-085984 2012-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3013A true CN103363013A (zh) 2013-10-23
CN103363013B CN103363013B (zh) 2015-09-09

Family

ID=49365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1520.5A Active CN103363013B (zh) 2012-04-05 2013-04-01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07782B2 (zh)
CN (1) CN10336301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0143A (zh) * 2016-12-07 2019-07-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14630975A (zh) * 2019-11-07 2022-06-1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4641628A (zh) * 2019-11-07 2022-06-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45442B2 (en) 2013-11-11 2018-04-1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isolator
JP6956658B2 (ja) * 2018-03-14 2021-11-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269146B2 (ja) * 2019-10-18 2023-05-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1214A (ja) * 2006-08-24 2008-03-06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8157411A (ja) * 2006-12-26 2008-07-10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0071452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165216A (zh) * 2008-09-29 2011-08-2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265059A (zh) * 2008-12-25 2011-11-30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783B2 (ja) * 2006-12-05 2012-04-18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4708398B2 (ja) * 2007-06-20 2011-06-22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8248967A (ja) * 2007-03-29 2008-10-16 Toyota Motor Corp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530816B2 (ja) * 2010-06-08 2014-06-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51214A (ja) * 2006-08-24 2008-03-06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2008157411A (ja) * 2006-12-26 2008-07-10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0071452A (ja) * 2008-09-22 2010-04-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165216A (zh) * 2008-09-29 2011-08-24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265059A (zh) * 2008-12-25 2011-11-30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0143A (zh) * 2016-12-07 2019-07-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CN114630975A (zh) * 2019-11-07 2022-06-14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4641628A (zh) * 2019-11-07 2022-06-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17391A (ja) 2013-10-24
JP5907782B2 (ja) 2016-04-26
CN103363013B (zh) 2015-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6450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734375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3363013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US8960654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JP48207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725558A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4053925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4945162B2 (ja) 防振装置
CN101813155B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105902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WO2015076024A1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1256930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158110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1316026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2172736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2181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689645B2 (ja) 防振装置
JP2006266425A (ja) 能動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158111B2 (ja) 空気圧切換型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2012172737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9012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419040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421875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1247381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239824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