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6450B -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06450B
CN102906450B CN201280001321.2A CN201280001321A CN102906450B CN 102906450 B CN102906450 B CN 102906450B CN 201280001321 A CN201280001321 A CN 201280001321A CN 102906450 B CN102906450 B CN 102906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flow path
switching part
circulation flow
fl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13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06450A (zh
Inventor
石川亮太
小川雄一
吉井教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06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6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06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06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6Design of constituent elastomeric parts, e.g. decoupling valve elements, or of immediate abutments therefor, e.g.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切换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隔断来获得隔振效果的提升并且能够使在连通/隔断的切换时产生的撞击声降低的新式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弹性可动体(86)具有被分隔构件(38)夹着的夹持部(88)和位于夹持部(88)的外周侧的、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内的切换部(92),在切换部(92)上设置了在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长度方向上向两侧突出的抵接部(106)。通过设于夹持部(88)与切换部(92)之间的薄壁部(108)的弹性变形而容许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进行倾摆,并设置了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在切换部(92)的大致非倾摆时,经过切换部(92)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的面对的间隙来将第2节流通路(82)连通,并且通过切换部(92)的倾摆来使抵接部(106)的外周面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将第2节流通路(82)隔断。

Description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用发动机架等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针对频率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振动输入均能获得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一种安装于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用于对这些构件进行弹性连接或者弹性支承的隔振装置,作为一种隔振装置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也适用于汽车的发动机架等。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具有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将第1安装构件和第2安装构件弹性连接而成的构造,以隔着由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的方式具有受压室与平衡室。对于该受压室与平衡室,受压室形成为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且被引起内压变动,并且平衡室形成为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且容许容积变化,该受压室与平衡室分别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受压室与平衡室经过第1节流通路与第2节流通路而相互连通,将第2节流通路的频率调谐为高于第1节流通路的频率。并且,在输入有振动时,受压室与平衡室之间产生流体流动,从而发挥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另外,这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07-15503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在该专利文献1中,第2节流通路由可动橡胶板的容纳空间与上下的通孔构成。
另外,在具有调谐频率不同的第1节流通路与第2节流通路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为了均有效地发挥各节流通路的隔振效果,有时在高频侧设有用于对调谐后的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隔断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即,在专利文献1中,在第2节流通路的路径上设有可动橡胶板,在输入有低频大振幅振动时,通过将可动橡胶板压紧至分隔构件而封堵上下的通孔,从而隔断第2节流通路,由此能够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的流体流动量。
然而,在这种专利文献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可动橡胶板与分隔构件抵接时的冲击有时也会作为异响而经由第2安装构件传递至车身。特别是,在利用可动板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中,通常,由于相对于可动板的压力的作用方向和可动板的向分隔构件抵接的抵接方向一致,受压室与平衡室的液压差作为加速力而容易作用于可动板,因此,可动板与分隔构件抵接时的撞击声容易成为问题。并且,由于可动板没有被分隔构件支承而在没有被较大程度地减速的状态下在容纳空间内自由地位移,因此难以降低抵接时的冲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50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上述情况作为背景,其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切换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隔断来获得优异的隔振效果并且能够降低在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与隔断的切换时产生的撞击声的新结构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是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第1安装构件与具有筒状部的第2安装构件由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起来,并且,在隔着由该第2安装构件支承的分隔构件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构成的受压室和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构成的平衡室,在该受压室与平衡室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用于将该受压室与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与第2节流通路,该第2节流通路的频率被调谐为高于该第1节流通路的频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分隔构件中安装有弹性可动体,该弹性可动体具有被该分隔构件夹着的夹持部并在该夹持部的外周侧设有位于上述第2节流通路的流体流路上的切换部,在该切换部的里表两面上分别受到上述受压室的液压与上述平衡室的液压,并且在该切换部中形成有在该第2节流通路的通路长度方向上向两侧突出的抵接部,另一方面,通过设于该夹持部与该切换部之间的薄壁部的弹性变形而容许该切换部相对于该夹持部进行相对倾摆,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中构成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经过在该切换部的外周面与该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来将该第2节流通路连通,并且通过基于该受压室与该平衡室的相对的压力变动来使该切换部相对于该夹持部以该薄壁部为中心相对地倾摆而使该切换部的该抵接部的外周面与该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将该第2节流通路隔断。
采用这种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当输入有第1节流通路被调谐后的低频大振幅振动时,第2节流通路被弹性可动体的切换部隔断。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的流体流动量,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另外,由于通过使切换部相对于夹持部进行倾摆来使切换部的抵接部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因此,液压对于切换部的作用方向和抵接部与第2节流通路内表面的抵接方向为彼此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够使在隔断第2节流通路时发生作用的抵接的冲击力降低,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撞击声。
而且,由于切换部借助薄壁部弹性支承于夹持部,因此,随着切换部的倾摆的逐渐变大,基于薄壁部的弹性力的形状恢复作用得到较强地发挥,从而能够抑制倾摆的速度。因此,能够降低抵接时的冲击能量,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撞击声。
另外,当输入有第2节流通路被调谐后的较高频率的小振幅振动时,由于能够抑制切换部的倾摆,因此,第2节流通路通过在切换部的外周面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而成为连通状态。因此,能够发挥第2节流通路的隔振效果,即使对于高于第1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也能够实现优异的隔振性能。
并且,当输入有高于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时,通过切换部以微小振幅进行位移来将受压室的液压向平衡室传递并利用平衡室的容积变化来吸收该液压,从而能够避免明显的高动弹性化。因此,即使对于高于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也能够实现优异的隔振性能。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使上述弹性可动体形成为环状,使上述夹持部和上述切换部均沿整周连续地设置。
采用第2技术方案,通过沿整周连续地设置夹持部,从而能够利用分隔构件来稳定地支承弹性可动体。另外,通过沿整周连续地设置切换部,能够在不需要分隔构件在径向上的大型化的情况下第2节流通路的通路截面积确保为较大,从而能够扩大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自由度。而且,当隔断第2节流通路时,通过使切换部的外周面沿整周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能够在不产生流体的泄漏的情况下隔断第2节流通路,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液压的流失。另外,由于切换部设于夹持部的外周侧,因此,即使沿整周连续地设置切换部,也能够容许切换部的倾摆。
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或第2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使上述薄壁部形成为较窄的尺寸,通过使上述切换部与上述夹持部在该薄壁部处抵接来构成用于对上述切换部与夹持部的相对倾摆量进行限定的限定机构。
采用第3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定机构来限定切换部相对于夹持部的倾摆量,从而在输入有低频大振幅振动时,能够利用限定机构将切换部稳定地保持于第2节流通路的隔断位置。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的流体流动量,从而能够有利地获得目标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第3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的基础上,其中,上述抵接部设于上述切换部的外周端部。
采用第4技术方案,即使切换部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相同,也能够通过在切换部相对于夹持部的相对倾摆量为较小的阶段来使抵接部的外周面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隔断第2节流通路。因此,能够将切换部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确保为较大,并将第2节流通路的实质上的通路截面积设为较大,并且当输入有低频大振幅振动时,能够隔断第2节流通路。
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是在第4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其中,上述切换部随着往其外周侧去厚度逐渐变厚,上述抵接部随着向该抵接部的突出前端侧去而逐渐变窄。
采用第5技术方案,通过使抵接部从较窄的前端侧与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能够在抵接时获得有效的缓冲作用,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撞击声。而且,由于抵接部越朝向基端侧越宽,随着切换部的倾摆量的增加而使基于抵接部的弹性的倾摆限制力变大,因此能够利用第2节流通路的隔断位置来限制切换部的倾摆,从而能够发挥目标隔振效果。
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是在第1技术方案~第5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基础上,其中,在上述夹持部的内周侧一体地形成有阀部,并且,将该阀部配置于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上的、用于将上述受压室与上述平衡室相互连通的短路通路上,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上设置有释放部件,该释放部件通过使该阀部的内周面与该短路通路的内表面抵接来隔断该短路通路,并且通过使该受压室的负压作用于该阀部而使该阀部以自该短路通路的内表面离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在该受压室与该平衡室之间容许经过该短路通路产生流体流动。
采用第6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释放部件,从而在输入有冲击性的大载荷时,能够迅速地消除受压室的过大的负压,由此能够防止气蚀引起的异响。另一方面,在输入有通常的振动时,使短路通路保持为隔断状态,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第1节流通路、第2节流通路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等的隔振效果。
而且,由于构成释放部件的阀部一体地设于弹性可动体,因此能够避免零件件数的增加。
采用本发明,在由分隔构件支承的弹性可动体上设有用于对第2节流通路的连通和隔断进行切换的切换部,均能够有效地发挥基于第1节流通路、第2节流通路的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而且,切换部隔着薄壁部由夹持部支承,通过使切换部呈摆动状倾摆来降低切换部向第2节流通路的内表面抵接产生的撞击声。另外,利用切换部的倾摆,即使对于高于第2节流通路的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也能够获得基于液压吸收作用的有效的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纵剖视图,其相当于图2的I-I剖视图。
图2是构成图1所示的发动机架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仰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构成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弹性可动体的纵剖视图。
图6是分解表示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分隔构件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其中,图7的(a)表示输入有与发动机振动相当的振动的状态,图7的(b)表示输入有与空转时振动相当的振动的状态,图7的(c)表示受压室作用有过大的负压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表示作为按照本发明的构造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发动机架10。发动机架10具有利用主体橡胶弹性体16将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连结起来的构造。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原则上,上下方向是指作为主要振动输入方向的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地说,第1安装构件12为具有小径的大致圆柱形状的高刚度的构件,并具有从轴线方向上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部18。另外,在第1安装构件12中形成有在中心轴线上延伸的螺栓孔20,该第1安装构件12在上表面开口且在内周面刻设有螺纹牙。
第2安装构件14为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的高刚度的构件,在轴线方向中间设有台阶部22,该第2安装构件14通过将隔着台阶部22位于轴线方向上侧的部分形成为大径筒部24,并且将隔着台阶部22位于轴线方向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小径筒部26,从而该第2安装构件14在整体上形成带台阶的筒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整个第2安装构件14形成为筒状部。
并且,将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的上侧开口部同轴地配置于第2安装构件14的上侧开口部处,该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起来。主体橡胶弹性体16具有厚壁大径的大致圆台形状,在小径侧端部与第1安装构件12硫化粘接,并且在大径侧端部的外周面与第2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重叠并硫化粘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橡胶弹性体16作为包括了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而形成。
另外,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上形成有以扣放的大致研钵状在大径侧端面(下表面)开口的大径凹部28。并且,密封橡胶层30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大径凹部28的外周侧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一体地形成且向下方延伸出去。密封橡胶层30为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橡胶弹性体,并且密封橡胶层30的外周面与第2安装构件14的小径筒部26的内周面重叠并硫化粘接。由此,第2安装构件14的整面内周面被橡胶弹性体覆盖。
另外,在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安装有挠性膜32。挠性膜32为呈大致圆板形状或圆屋顶状的薄壁的橡胶膜,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充分的松弛度。并且,挠性膜32的外周面与呈大致圆筒形状或圆环形状的固定构件34硫化粘接。而且,在将固定构件34插入到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后,对第2安装构件14实施四周缩径加工(日文:八方絞り)等缩径加工,从而将固定构件34固定在第2安装构件14上,使挠性膜32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
由此,第2安装构件14的上侧开口部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闭塞,并且第2安装构件14的下侧开口部由挠性膜32闭塞,从而在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与挠性膜32之间形成流体封入区域36。该流体封入区域36相对于外部密闭并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另外,封入流体封入区域36中的非压缩性流体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采用例如水、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二醇、硅油或它们的混合液等。并且,为了有效地发挥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较为理想的是采用粘度为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另外,在流体封入区域36配设有分隔构件38。如图2~图4所示,分隔构件38呈厚壁大径的大致圆板形状,具有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
分隔构件主体40为在整体上呈厚壁大径的大致圆板形状的高刚度的构件,并具有将外周部分44和中央部分46在上端处由后述的外周连结部58相互连结而成的构造,其中,该外周部分44为环状,该中央部分46与外周部分44的中心孔在径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插入配置于外周部分44的中心孔内。
更详细地说,外周部分44形成为在周向上沿整周连续延伸的大径的圆环状,在外周部分44上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且以不到一周的长度延伸的周槽48。另外,配设于外周部分44的中心孔的中央部分46具有圆柱形状的中央抵接部50,在中央抵接部50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凸缘状的内周连结部52,并且在内周连结部52的外周端部沿整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夹持突部54。而且,在内周连结部52的周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部位)形成有周向上具有预定的长度的上侧透孔56,该上侧透孔56沿厚度方向贯通内周连结部52。
并且,在外周部分44的中心孔插入配置有中央部分46,该外周部分44的内周面与中央部分46的外周面隔开规定距离地相面对。并且,外周部分44与中央部分46通过在周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部位)设置的外周连结部58而成为在上端部分相互连接而成的一体构造,由此,构成具有外周部分44与中央部分46的分隔构件主体40。另外,在外周连结部58的周向之间形成有上侧连通孔60,该上侧连通孔60在周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并沿轴线方向贯通。
另一方面,底板构件42为在整体上具有大致圆环板形状的高刚度的板材,并具有如下结构:在形成为大致圆环板形状的外周支承部62的内周缘部设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筒状的台阶部64,并且从台阶部64的上端朝向内周侧突出的内凸缘状的夹持片66与台阶部64一体地形成。另外,在外周支承部62的内周部分上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外周支承部62的内周部分的、在周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的多个下侧连通孔68。另外,将底板构件42的外径尺寸设成与分隔构件主体40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将底板构件42的内径尺寸设成与分隔构件主体40的夹持突部54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且大于中央抵接部50的直径。
并且,使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在轴线方向上重叠,并利用卡定、粘接等方法将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相互固定。在上述组装状态中,在分隔构件主体40的外周部分44与中央抵接部50的径向之间,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在轴线方向相互间隔开,在该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的轴线方向相对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容纳空腔69。另外,将分隔构件主体40的中央抵接部50插入到底板构件42的中心孔,在中央抵接部50与底板构件42的夹持片66之间形成有环状的下侧透孔70。
将具有这种构造的分隔构件38容纳于流体封入区域36中,并利用第2安装构件14支承该分隔构件38。更详细地说,将分隔构件38插入到第2安装构件14的小径筒部26,使分隔构件38的外周部分与主体橡胶弹性体16的下端面重叠而在轴线方向上定位,之后,通过对第2安装构件14进行缩径加工而将分隔构件38连同固定构件34一起固定于第2安装构件14。由此,分隔构件38以外周部分被第2安装构件14支承并在流体封入区域36内向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的方式配设。
另外,通过分隔构件38的配设从而隔着分隔构件38将流体封入区域36分成上下两部分。由此,在隔着分隔构件38的上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从而在输入振动时受到内压变动的受压室72,并且在隔着分隔构件38的下侧,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2构成从而容易容许容积变化的平衡室74。另外,在该受压室72和平衡室74中封入有封入流体封入区域36中的非压缩性流体。
另外,隔着密封橡胶层30使分隔构件38的外周面与第2安装构件14的内周面重叠。由此,周槽48的外周开口部由第2安装构件14液密地闭塞,从而形成在周向上延伸的隧道状的流路。通过经过第1连通孔76使该隧道状流路的一个端部与受压室72相连通,并经过第2连通孔78使该隧道状流路的另一个端部与平衡室74相连通,从而形成使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80。另外,通过在考虑受压室72和平衡室74的壁弹性刚度的同时调节通路截面积(A)和通路长度(L)之比(A/L),从而将第1节流通路80的频率调谐为与发动机振动相当的10Hz左右的低频率。
另外,在中央部分46与外周部分44的径向之间形成有第2节流通路82。即,容纳空腔69中,位于中央部分46与外周部分44的径向之间的环状区域经过在外周连结部58的周向之间设置的上侧连通孔60而与受压室72连通,并且经过形成于底板构件42的下侧连通孔68而与平衡室74连通。由此,形成有将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第2节流通路82。另外,将第2节流通路82的调谐频率设定为高于第1节流通路80的频率,将其调谐为与空转时振动、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Booming Noise)相当的十几Hz以上的中频率乃至高频率。
另外,容纳空腔69中位于中央抵接部50与夹持突部54的径向之间的区域经过贯穿内周连结部52的上侧透孔56而与受压室72连通,并且经过在中央抵接部50与底板构件42的径向之间设置的下侧透孔70而与平衡室74连通。由此,在分隔构件38中形成有将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后述的短路通路84,该短路通路84贯穿中央抵接部50与夹持突部54的径向之间(参照图7(c))。另外,优选还将短路通路84的通路截面积与通路长度之比设定为大于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截面积与通路长度之比,并将短路通路84的流动阻力设为小于第1节流通路80、第2节流通路82的流动阻力。
另外,在形成于分隔构件38的容纳空腔69中配设有弹性可动体86。如图5所示,弹性可动体86为由橡胶弹性体形成的呈大致圆环形状或圆环板形状的构件,具有环状的夹持部88、设于夹持部88的内周侧的阀部90以及设于夹持部88的外周侧的切换部92,该夹持部88、阀部90以及切换部92形成为一体。
夹持部88呈在整周上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连续延伸的环状,将夹持部88的纵截面设成大致圆形的内周部分与大致矩形的外周部分组合而成的形状。另外,在夹持部88的内周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轴线方向两侧突出的压缩突起94。此外,将夹持部88的外周面形成在大致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
另外,在夹持部88的内周侧一体地形成有阀部90。阀部90以在整周上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延伸,其具有:外周基端部96,其以从夹持部88向内周侧突出的方式沿大致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内周前端部98,其从外周基端部96向内周侧突出。此外,外周基端部96和内周前端部98的上表面由平滑的弯曲凹状面100来构成,另一方面,外周基端部96的下表面由沿大致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的与轴线垂直平面102形成,并且内周前端部98的下表面由随着往内周侧去而逐渐向上倾斜的锥面104构成。由此,外周基端部96形成为朝向内周侧略微变厚,并沿大致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并且,内周前端部98形成为随着往内周侧去逐渐变薄,并具有随着往内周侧去而逐渐向上侧倾斜的锥形状。另外,通过使内周前端部98随着往突出前端侧去而变薄,从而将阀部90的外周部分设成厚于内周部分。另外,将阀部90的最外周部分的厚度尺寸设成小于夹持部88的最大厚度尺寸(纵截面的圆形内周部分的直径)的尺寸。并且,通过使阀部90的上表面构成为随着往内周侧去而逐渐向上倾斜的弯曲凹状面100,从而在阀部90的上表面上、夹持部88与阀部90的边界处形成有谷线。
另一方面,在夹持部88的外周侧设有切换部92。切换部92呈沿整周以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连续延伸的环状,切换部9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形成为同心的圆筒状面,并且随着往外周侧去而逐渐变厚。
另外,切换部92的轴线方向里表两面分别由越朝向外周侧相对于与轴线垂直方向的倾斜角度越大的凹状的弯曲面来构成,在切换部92的外周端部设有向轴线方向两侧突出为最大的抵接部106。该抵接部106随着朝向轴线方向外侧(突出前端侧)去而逐渐在径向上变窄,抵接部106的突出前端面由圆弧状的弯曲面来构成。另外,包括了抵接部106的切换部92的纵截面相对于厚度方向的中心线(在图5中用单点划线表示)呈线对称形状。
并且,切换部92借助薄壁部108与夹持部88连接,并与夹持部88形成为一体。薄壁部108设于夹持部88的外周面与切换部92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且位于轴线方向中央部分,薄壁部108形成为比夹持部88的外周端部和切换部92的内周端部都薄的薄壁。由此,通过薄壁部108的弹性变形来容许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的倾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薄壁部108设成在径向上较窄,夹持部88的外周面与切换部92的内周面以在径向上较短的离开距离相面对。其结果,当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较大地倾摆时,切换部92的内周面会在薄壁部108的轴线方向外侧与夹持部88的外周面抵接。由此,通过夹持部88与切换部92在薄壁部108处的抵接来构成对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的相对倾摆量进行限定的限定机构。
具有如上构造的弹性可动体86配设于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之间(参照图6)。即,弹性可动体86的夹持部88配置于分隔构件主体40的夹持突部54与底板构件42的夹持片66的轴线方向相对面之间,并以在轴线方向被夹着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夹持突部54与夹持片66之间。此时,通过在夹持突部54与夹持片66之间较大地压缩与夹持部88形成为一体的压缩突起94,从而能够充分地发挥弹性可动体86的相对于分隔构件38的定位作用。
并且,弹性可动体86的阀部90配设于夹持突部54与中央抵接部50的径向之间,该阀部90比底板构件42向内周侧突出,并与中央抵接部50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在没有振动输入的静置状态下,将阀部90配设于短路通路84的流体流路上,从而短路通路84被阀部90隔断。并且,经过短路通路84(上侧透孔56)使阀部90的上表面受到受压室72的液压,并且,经过短路通路84(下侧透孔70)使阀部90的下表面受到平衡室74的液压。另外,阀部90也可以在未经压缩的状态下与中央抵接部50抵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将阀部90沿径向压紧至中央抵接部50的方式使阀部90预压缩。
此外,弹性可动体86的切换部92配设于外周部分44与中央部分46的径向之间,并配置于第2节流通路82的流体流路上。并且,切换部92的外周面以相对于外周部分44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与外周部分44的内周面相对配置,在该切换部92的外周面与外周部分44的内周面的径向之间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环状的间隙110。由此,在没有振动输入的静置状态下,利用间隙110使第2节流通路82形成连通状态。另外,经过第2节流通路82(上侧连通孔60)使切换部92的上表面受到受压室72的液压,并且经过第2节流通路82(下侧连通孔68)使切换部92的下表面受到平衡室74的液压。另外,在静置状态下,由于设于切换部92的抵接部106在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长度方向(在图1中为上下方向)突出,因此,第2节流通路82形成为连通状态,而不会被抵接部106隔断。
在设为如上结构的发动机架10中,将第1安装构件12安装在未图示动力单元上,并且将第2安装构件14安装在未图示车身上,从而利用发动机架10将动力单元隔振支承于车身。
并且,在发动机架10被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当输入有与发动机振动相当的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基于受压室72相对于平衡室74的相对内压变动,流体会经过第1节流通路80而在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之间流动。由此,能够基于流体的共振作用等的流动作用来发挥目标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
并且,在输入有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如图7的(a)所示,切换部92会隔断第2节流通路82。即,当输入有与发动机振动相当的低频大振幅振动时,基于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的液压差使薄壁部108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借助薄壁部108与夹持部88连结的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倾摆。由此,从切换部92沿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长度方向(在图1中为上下方向)突出的抵接部106的外周面会被压紧至分隔构件主体40的外周部分44中构成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的内周面。其结果,由于第2节流通路82被切换部92隔断,防止受压室72的液压经过第2节流通路82向平衡室74传递,因此能够有效地确保经过第1节流通路80的流体流动量。另外,在图7的(a)中,示出了受压室72受到正压作用下的状态,但是,在受压室72受到负压的作用时,也能够通过使下侧的抵接部106压紧至外周部分44的内周面来使第2节流通路82被切换部92隔断。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限定机构,该限定机构通过使切换部92的内周面与夹持部88的外周面在薄壁部108的轴线方向外侧抵接来对切换部92的相对于夹持部88的相对倾摆量进行限定。由此,在输入有低频大振幅振动时,能够将切换部92稳定地保持在第2节流通路82的隔断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受压室72的液压经过第2节流通路82而流失到平衡室74中。
另外,在输入有与空转时振动等相当的中频小振幅振动时,如图7的(b)所示,通过将切换部92的抵接部106保持为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离开的状态,从而第2节流通路82成为将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连通状态。由此,能够发挥由经过第2节流通路82的流体流动而能动地引起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目标隔振效果(低动弹性效果)。如上所述,在发动机架10中,用于对第2节流通路82的连通与隔断进行切换的切换部件是利用与输入振动的振幅相对应的切换部92的倾摆而构成的。另外,由于利用反共振等实质地隔断了被调谐为低于输入振动的频率的第1节流通路80,因此能够有效地确保经过第2节流通路82的流体流动量。
另外,当输入有相当于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等的高频小振幅振动时,在图7的(b)所示的第2节流通路82的连通状态下,第2节流通路82被反共振实质地隔断,并且切换部92以微小振幅在上下方向振动。由此,由于受压室72的液压向平衡室74传递,避免受压室72的实质上的密闭,因此能够基于液压吸收作用来有效地发挥目标隔振效果(低动弹性效果)。
如上所述,在发动机架10中,通过切换第2节流通路82的连通与隔断,能够与输入振动的频率相对应地来选择性地发挥第1节流通路80的隔振效果与第2节流通路82的隔振效果。而且,即使对于高于第2节流通路82的调谐频率的频率的振动,也能够通过使切换部92作为可动膜发挥作用来获得有效的隔振效果。因此,在发动机架10中,对于较宽的频率区域的振动,能够获得优异的隔振效果。
另外,由于通过在轴线方向上作用的液压来使切换部92相对于夹持部88相对地进行倾摆,并使抵接部106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因此,液压的作用方向与抵接部106的相对于第2节流通路82内表面的抵接方向为彼此不同的方向。因此,能够在抵接部106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时降低冲击力,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抵接撞击声。
而且,随着切换部92的相对于夹持部88的相对倾摆量变大,基于薄壁部108的弹性的倾摆限制作用得到进一步较强地发挥,从而能够降低切换部92的倾摆的速度。在抵接部106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的时刻,由于切换部92的倾摆量足够大,因此能够抑制抵接部106的倾摆的速度,从而使抵接时的冲击力较小。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抵接部106向第2节流通路82内表面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
另外,由于使从切换部92突出的径向上薄壁(较窄)的抵接部106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抵接时的冲击被抵接部106的剪切变形吸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降低撞击声的效果。
另外,由于抵接部106设于切换部92的外周端部,因此,能够将间隙110的径向宽度确保为较大,而无需增加第2节流通路82的隔断所需要的切换部92的倾摆量。因此,能够利用优异的空间效率来将第2节流通路82的实质上的通路截面积确保为较大,从而能够扩大第2节流通路82的调谐自由度。
并且,切换部92越朝向外周侧越厚,与此相伴,抵接部106越朝向突出前端侧越窄。当抵接部106与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时,由于抵接部106自较窄的前端侧逐渐抵接,因此能够使容易导致产生撞击声问题的抵接初始的冲击力缓和,从而能够防止产生撞击声。并且,通过增加抵接部106向第2节流通路82内表面抵接的抵接量并使抵接部分逐渐地向较宽的基端侧扩展,从而能够利用抵接部106的弹性来限制切换部92的倾摆,由此切换部92稳定地保持在第2节流通路82的隔断位置。另外,在发动机架10中,设有利用切换部92的内周面与夹持部88的外周面的抵接而形成的限定机构,该限定机构以与抵接部106的弹性相协作的方式来限定切换部92的倾摆量。
另外,由于使弹性可动体86形成为环状体,沿整周连续地设置夹持部88,因此能够将弹性可动体86稳定地夹持在分隔构件主体40与底板构件42之间。并且,由于沿整周连续地设置切换部92,因此,能够在隔断第2节流通路82时容易地确保流体密封性,并且能够在无需使分隔构件38大型化的情况下较大地确保第2节流通路82的流路截面积。
另一方面,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越过台阶等动作引起在第1安装构件12与第2安装构件14之间被输入冲击性的大载荷而使受压室72受到过大的负压时,如图7的(c)所示,阀部90会产生弹性变形。即,通过基于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的相对的压力差来将阀部90吸引到受压室72侧,从而使阀部90离开中央抵接部50,在阀部90与中央抵接部50之间形成间隙。由此,用于将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短路通路84被连通,流体经过短路通路84从平衡室74流入受压室72中,从而能够迅速地降低或消除受压室72的负压。其结果,由于能够抑制气蚀引起的气泡,并能够降低气泡消失时产生的冲击波,因此能够降低或防止气蚀异响。另外,设置短路通路84,使其通路截面积(A)与通路长度(L)之比(A/L)进一步大于第2节流通路82通路截面积与通路长度之比,使其流体的流动阻力小于第1节流通路80和第2节流通路82的流动阻力。另外,在发动机架10中,释放部件构成为包括:短路通路84,其用于将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连通;阀部90,其对短路通路84的连通与隔断进行切换。
而且,由于构成释放部件的阀部90与弹性可动体86一体地设置,因此能够防止设置释放部件造成的零件件数的增加,还能够避免零件的组装作业的工时增加等。
另外,在受压室72受到正压的情况下,由于阀部90受到中央抵接部50较强地推压,因此能够将短路通路84保持为隔断状态。由此,在作用有产生气蚀异响不成为问题的正压时,能够确保受压室72的内压,而不会使受压室72的内压经过短路通路84向平衡室74流失,从而能够发挥由经过第1节流通路80的流体流动产生的隔振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具体记载的内容。例如,在弹性可动体中,阀部90并不是必须设置的部件,也可以利用由分隔构件38支承的夹持部88和借助薄壁部108与夹持部88一体设置的切换部92来构成弹性可动体。另外,在该情况下,当然无需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设于分隔构件38的短路通路84。
另外,设于切换部92的抵接部10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朝向前端侧逐渐变窄的形状,例如,抵接部106的形状也可以为从基端部到前端部具有大致恒定的宽度尺寸。并且,抵接部106也可以不一定设于切换部92的外周端部,其也可以设于切换部92的径向中间、内周端部。
另外,不一定将弹性可动体限定为环状或环板状。并且,也不一定将构成弹性可动体的夹持部、切换部限定为环状,例如,也可以将切换部仅配设于在圆周上局部地设置的第2节流通路82的流体流路上,并将切换部设为在圆周上不到一周的长度。
另外,优选使薄壁部108在径向上较窄,从而构成用于限定切换部92的倾摆量的限定机构,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将薄壁部108的径向尺寸(宽度尺寸)设置得较大来使切换部92容易产生倾摆。总之,薄壁部108的宽度尺寸是根据要求的性能而适当地设定的,不一定以使夹持部88的外周面与切换部9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来设定薄壁部108的宽度尺寸。
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发动机架,也能够适用于车体安装部(Body Mount)、副车架(Sub Frame Mount)以及差速器安装部等。并且,本发明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并不限定于汽车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也可适用于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以及工业用车辆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架(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2、第1安装构件;14、第2安装构件;16、主体橡胶弹性体;32、挠性膜;38、分隔构件;72、受压室;74、平衡室;80、第1节流通路;82、第2节流通路;84、短路通路;86、弹性可动体;88、夹持部;90、阀部;92、切换部;104、锥面(阀部内周面);106、抵接部;108、薄壁部;110、间隙。

Claims (6)

1.一种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第1安装构件(12)与具有筒状部的第2安装构件(14)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6)弹性连结起来,并且,在隔着由该第2安装构件(14)支承的分隔构件(38)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该主体橡胶弹性体(16)构成的受压室(72)和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32)构成的平衡室(74),在该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并且形成有用于将该受压室(72)与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第1节流通路(80)与第2节流通路(82),该第2节流通路(82)的频率被调谐为高于该第1节流通路(80)的频率,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分隔构件(38)中安装有弹性可动体(86),该弹性可动体(86)具有被该分隔构件(38)夹着的夹持部(88)并在该夹持部(88)的外周侧设有位于上述第2节流通路(82)的流体流路上的切换部(92),在该切换部(92)的里表两面上分别受到上述受压室(72)的液压与上述平衡室(74)的液压,并且在该切换部(92)中形成有在该第2节流通路(82)的通路长度方向上向两侧突出的抵接部(106),另一方面,通过设于该夹持部(88)与该切换部(92)之间的薄壁部(108)的弹性变形而容许该切换部(92)相对于该夹持部(88)进行相对倾摆,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中构成有切换部件,该切换部件经过在该切换部(92)的外周面与该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110)来将该第2节流通路(82)连通,并且通过基于该受压室(72)与该平衡室(74)的相对的压力变动来使该切换部(92)相对于该夹持部(88)以该薄壁部(108)为中心相对地倾摆而使该切换部(92)的该抵接部(106)的外周面与该第2节流通路(82)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将该第2节流通路(82)隔断,该抵接部(106)以在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的轴向上位于该薄壁部(108)的两侧的方式分别设于该切换部(92)的两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使上述弹性可动体(86)形成为环状,使上述夹持部(88)和上述切换部(92)均沿整周连续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使上述薄壁部(108)形成为较窄的尺寸,通过使上述切换部(92)与上述夹持部(88)在该薄壁部(108)处抵接来构成用于对该切换部(92)与夹持部(88)的相对倾摆量进行限定的限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上述抵接部(106)设于上述切换部(92)的外周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上述切换部(92)随着往其外周侧去厚度逐渐变厚,上述抵接部(106)随着向该抵接部的突出前端侧去而逐渐变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其中,
在上述夹持部(88)的内周侧一体地形成有阀部(90),并且,将该阀部(90)配置于形成在上述分隔构件(38)上的、用于将上述受压室(72)与上述平衡室(74)相互连通的短路通路(84)上,该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10)上设置有释放部件,该释放部件通过使该阀部(90)的内周面(104)与该短路通路(84)的内表面抵接来隔断该短路通路(84),并且通过使该受压室(72)的负压作用于该阀部(90)而使该阀部(90)以自该短路通路(84)的内表面离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在该受压室(72)与该平衡室(74)之间容许经过该短路通路(84)产生流体流动。
CN201280001321.2A 2011-05-23 2012-05-22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Active CN102906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14388 2011-05-23
JP2011114388A JP5396431B2 (ja) 2011-05-23 2011-05-23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CT/JP2012/003328 WO2012160805A1 (ja) 2011-05-23 2012-05-22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06450A CN102906450A (zh) 2013-01-30
CN102906450B true CN102906450B (zh) 2015-05-06

Family

ID=47216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1321.2A Active CN102906450B (zh) 2011-05-23 2012-05-22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83668B2 (zh)
JP (1) JP5396431B2 (zh)
CN (1) CN102906450B (zh)
DE (1) DE112012000231B4 (zh)
WO (1) WO20121608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6550B2 (ja) * 2012-07-19 2016-05-11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DE102012217427A1 (de) * 2012-09-26 2014-05-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ydrolager, insbesondere Aggregatla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20150046031A1 (en) * 2013-08-07 2015-02-12 Honda Motor Co., Ltd. Switchable Mount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he System
JP6240482B2 (ja) * 2013-11-25 2017-11-2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306412B2 (ja) * 2014-04-18 2018-04-04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DE102014108840B4 (de) * 2014-06-24 2019-05-09 Vibracoustic Gmbh Entkoppeltes Hydrolager
JP6393192B2 (ja) * 2015-01-07 2018-09-1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6562697B2 (ja) * 2015-04-28 2019-08-21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DE102016206946A1 (de) * 2016-04-25 2017-10-26 Contitech Vibration Control Gmbh Hydrolager, insbesondere schaltbares oder steuerbares Hydrolager
US11448286B2 (en) * 2017-04-27 2022-09-20 Prospira Corporatio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DE102017112168B4 (de) * 2017-06-01 2021-04-29 Vibracoustic Gmbh Trennvorrichtung zum Trennen einer Arbeitskammer und einer Ausgleichskammer eines hydraulisch dämpfenden Lagers sowie ein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KR102451984B1 (ko) * 2017-10-31 2022-10-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유체 봉입형 마운트
DE102018102130A1 (de) * 2018-01-31 2019-08-01 Vibracoustic Gmbh Hydraulisch dämpfendes Lager
JP6956658B2 (ja) 2018-03-14 2021-11-02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159303B2 (ja) * 2018-05-10 2022-10-24 株式会社プロスパイラ 防振装置
CN112105837B (zh) * 2018-08-24 2022-04-26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12576681B (zh) * 2019-09-27 2023-02-2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悬置
JP7269146B2 (ja) * 2019-10-18 2023-05-08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KR20210121632A (ko) * 2020-03-31 2021-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엔진마운트
KR20210125645A (ko) * 2020-04-08 2021-10-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 마운트
JP7438000B2 (ja) * 2020-04-08 2024-02-26 Toyo Tire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7487092B2 (ja) 2020-12-21 2024-05-2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79961B2 (ja) * 2000-01-20 2005-08-03 鬼怒川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FR2812362B1 (fr) * 2000-07-28 2003-02-07 Hutchinson Support antivibratoire hydrauliqu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3629485B2 (ja) * 2001-03-30 2005-03-1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3783100B2 (ja) * 2001-08-07 2006-06-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585941B2 (ja) * 2005-08-18 2010-11-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155033A (ja) 2005-12-06 2007-06-21 Tokai Rubber Ind Ltd 吊下型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270910A (ja) 2006-03-30 2007-10-18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002618A (ja) * 2006-06-23 2008-01-10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8490954B2 (en) * 2006-12-05 2013-07-23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ealed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JP5170809B2 (ja) * 2007-08-27 2013-03-27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2009138847A (ja) * 2007-12-06 2009-06-25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9243511A (ja) * 2008-03-28 2009-10-22 Tokai Rubber Ind Ltd 自動車用の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WO2010001543A1 (ja) * 2008-06-30 2010-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32132B2 (ja) * 2008-12-25 2014-03-0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256152B2 (ja) * 2009-09-16 2013-08-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9212720B2 (en) * 2010-05-19 2015-12-15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ealed vibration isolating device
US8651467B2 (en) * 2010-08-31 2014-02-18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filled type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783668B2 (en) 2014-07-22
JP5396431B2 (ja) 2014-01-22
US20130069289A1 (en) 2013-03-21
CN102906450A (zh) 2013-01-30
JP2012241842A (ja) 2012-12-10
DE112012000231B4 (de) 2017-11-09
WO2012160805A1 (ja) 2012-11-29
DE112012000231T5 (de) 201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6450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734375B (zh) 液封式防振装置
CN102265059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1932849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3161875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4820792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4053925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4105902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5987122A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1813155A (zh)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119018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4190757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CN102414473B (zh) 隔振装置
CN103363013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2414472B (zh) 隔振装置
KR100722311B1 (ko) 유체봉입식 마운트장치
JP2007271004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396336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302823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3194848A (ja) 液封入式防振装置
KR20180117797A (ko) 엔진마운트의 구조
JP2012172737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11027157A (ja) 防振装置
JP2004218753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223836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