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0762B - 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60762B
CN101460762B CN2007800207698A CN200780020769A CN101460762B CN 101460762 B CN101460762 B CN 101460762B CN 2007800207698 A CN2007800207698 A CN 2007800207698A CN 200780020769 A CN200780020769 A CN 200780020769A CN 101460762 B CN101460762 B CN 101460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vibration
pressure
pair
vibration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207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60762A (zh
Inventor
小岛宏
大坪义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log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460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0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60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60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partitions between two working chambers
    • F16F13/107Passage design between working 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e.g. the equilibration chamber, surrounding the plastics spring or being annular

Abstract

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具有通过防止隔壁部中的应力集中来避免该隔壁部中的应变过度增加而实现的提高的耐久性。中间筒构件(20)被装配到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橡胶弹性体(22)被布置在安装构件(18)和中间筒构件(20)之间以弹性连接安装构件(18)和中间筒构件(20)。第一和第二空腔形成在橡胶弹性体(22)的与中间筒构件(20)的小直径部(20B)的内周侧中的区域对应的那些区域中。用于将第一和第二空腔彼此隔开的隔壁部(22D)形成在橡胶弹性体(22)的位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之间的区域中。橡胶弹性体(22)的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被装配到中间筒构件(20)的一对开口(44、46)中,以使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从开口(44、46)朝向外筒构件(16)突出。

Description

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吸收来自如发动机等振动产生部的振动从而防止振动传递到如车体等振动接收部的液体式减振装置。这种类型的减振装置通常用于一般工业机器,或者作为汽车用发动机支座构件。
背景技术
例如,在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和作为振动接收部的车体之间布置减振装置形式的发动机支座,以吸收由发动机产生的振动,从而防止振动传递到车体侧。作为这种减振装置,已知一种内部设置有弹性体、压力接收液室、副液室等的液体式减振器,其中,压力接收液室经由节流孔形式的限制通路与副液室连通。
在这种液体式减振装置中,当由安装在车辆上的发动机的运转产生振动时,由弹性体的减振功能和流过使压力接收液室与副液室连通的节流孔的液体的粘性阻力来吸收振动,从而防止振动传递到车体侧。
在各种专利文献中公开了这种液体式减振装置的传统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04-06893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有包括以下部件的结构的减振装置:弹性体,其布置在中间筒构件的内侧并与中间筒构件彼此粘接;作为压力接收液室的上液室,其用于衰减减振装置的轴向上的上下方向的振动;以及作为副液室的下液室,其与上液室连通。
此外,除了这些液室之外,还设置有多个圆周液室,从而实现与上下方向相交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的减振。由弹性体的隔壁部隔开这些圆周液室。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传统减振装置中,因为弹性体的隔壁部和中间筒构件彼此粘接,因此,当沿轴向施加具有大振幅的输入振动并且使弹性体明显地变形时,趋于在由橡胶制成的隔壁部中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在该隔壁部中引起过大的应变和疲劳,并且降低了减振装置的耐久性。此外,当由减振装置以分担的方式部分地支撑发动机的重量时,趋于在中间筒构件和弹性体的隔壁部之间的硫化界面产生应力集中,从而在该部分引起过大的应变和疲劳,使得难以实现硫化界面及其相邻区域中的隔壁部的足够的耐久性。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提高的耐久性、能够防止隔壁部的应力集中并且避免隔壁部的过大的应变的减振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
第一安装构件,该第一安装构件为大致筒状并且被连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
第二安装构件,该第二安装构件被布置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径向内侧并且被连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
中间筒构件,该中间筒构件被装配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并且具有贯通该中间筒构件的开口;
弹性体,该弹性体被布置在中间筒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之间并且用于连接中间筒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从而使中间筒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可相对于彼此弹性变形;
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该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被布置在中间筒构件的径向内侧,该第一压力接收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弹性体形成并且适于用液体填充;
副液室,该副液室与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连通,该副液室的一部分隔壁可变形,使得该副液室的内部容积根据液压的变化而变化;
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该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形成在弹性体的位于第二安装构件的两侧的区域中并且适于用液体填充;以及
隔壁部,该隔壁部被布置在弹性体的与中间筒构件的开口对应的区域中,从而隔开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减振装置的操作中,当输入振动从振动产生部侧通过第一和第二安装构件中的一个施加到减振装置时,布置在被装配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的中间筒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之间的弹性体弹性变形以通过由于弹性构件的内摩擦等导致的弹性构件的衰减功能来吸收振动,从而抑制传递到振动接收部的振动。从而,不管是沿与减振装置的轴向基本上一致的主振幅方向施加振动还是沿与主振幅方向基本上正交的副振幅方向施加振动,由弹性体的衰减功能部分地吸收输入振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减振装置具有以下结构特征:至少一部分内壁由弹性体形成的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被布置在中间筒构件的内周侧,该中间筒构件被装配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并且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与部分隔壁可变形的副液室连通。从而,当沿主振幅方向从振动产生部侧向第一安装构件或第二安装构件施加输入振动时,弹性体沿主振幅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增大或减小第一压力接收液室的内部容积。
因此,由于液体在内部容积响应液压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的副液室和第一压力接收液室之间连通,因此,与输入振动同步地产生液体共振现象,使得由共振现象引起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主振幅方向上的输入振动。
此外,当沿副振幅方向从振动产生部侧向第一安装构件或第二安装构件输入振动时,弹性体沿副振幅方向弹性变形从而交替地增大或减小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内部容积。因此,由于液体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之间或者在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和副液室之间连通,因此,由液体的共振现象引起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有效地吸收副振幅方向上的输入振动。
另一方面,中间筒构件设置有贯通中间筒构件径向延伸的开口,限定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隔壁部被布置在弹性体的与该开口对应的区域中并且被装配到该开口中。从而,减振装置具有限定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隔壁部未粘接到中间筒构件的结构。由于隔壁部没有粘接到中间筒构件,因此,即使当使弹性体的隔壁部发生大变形的输入振动从振动产生部施加到减振装置时,允许隔壁部自由地变形并且实现应力松驰,从而避免隔壁部的疲劳并且提高减振装置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减振装置,其中,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分别与副液室连通。换句话说,因为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均与副液室连通,因此,与输入振动同步地产生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和副液室之间流动的液体共振现象,由于共振导致的液体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用于有效地吸收副振幅方向上的输入振动。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提供与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减振装置相同的功能。然而,根据第三方面,弹性体的隔壁部被装配在中间筒构件的开口中,使得隔壁部从该开口朝向第一安装构件侧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体的被装配在中间筒构件的开口中并且朝向第一安装构件侧突出的隔壁部与第一安装构件抵接或者与布置在弹性体的隔壁部和第一安装构件之间的中间筒构件抵接来实现密封功能,因此,可以确定地防止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中的液体的泄漏。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提供与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之一的减振装置相同的功能。然而,根据第四方面,中间筒构件具有一对所述开口,弹性体的隔壁部的两端部被分别装配到一对开口中。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体的隔壁部的两端部被分别装配到一对开口中,因此,可以更确定地避免隔壁部与中间筒构件的粘接。此外,由于在确定地防止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中的液体泄漏的同时,隔壁部可更自由地变形,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隔壁部产生的应力,以提供进一步提高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提供与根据第一至第四方面之一的减振装置相同的功能。然而,根据第五方面,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被布置成与第二安装构件的一端部相对,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在第二安装构件的两侧对称地布置。该结构在减振装置的窄内部空间中提供第一压力接收液室和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最优配置,从而允许实现具有提高的耐久性的小型化的减振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提供与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之一的减振装置相同的功能。然而,根据第六方面,弹性体的从中间筒构件的开口突出的区域与第一安装构件的径向内侧在彼此不粘接地状态下彼此压力接触。从而,除了上述优点之外,可以确保由与例如外筒状的第一安装构件压力接触的弹性体的隔壁部的移位或变形来吸收由于硫化而在粘接表面或该粘接表面附近形成的上述应力集中或应变,从而即使向减振装置施加发动机的分担重量,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减振装置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根据上述任一方面的减振装置,该减振装置还包括用于使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分别与副液室彼此连通的通路,其中,这些通路被调谐(tune)成与比摇动振动的频率高的怠速振动的频率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当从主振幅方向和/或副振幅方向施加频率为20Hz至30Hz的怠速振动时,可以充分地确保液体在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和副液室之间的流动,从而在液体的共振现象下有效地吸收输入振动。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于提供一种根据第一至第六方面之一的减振装置,其中,用于使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副液室连通的通路的流阻彼此不同,例如,通路的长度和/或截面积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路被分别独立地调谐,因此,可以实现相对于更宽的频带中的输入振动的衰减功能。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减振装置中,优选用于使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副液室连通的通路中的一条通路被调谐成与例如频率为大约8Hz至15Hz的摇动振动的频率对应,另一条通路被调谐成与比摇动振动的频率高的怠速振动的频率对应。这种调谐使得可以明显地衰减摇动振动和怠速振动。
本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提供了以下优异的技术效果:实现了具有提高的耐久性、能够防止隔壁部的应力集中并且避免隔壁部的过大应变的减振装置。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中示出的优选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沿图3中的箭头1-1的方向观察的纵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
图2是沿图3中的箭头2-2的方向观察的纵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
图3是沿图1中的箭头3-3的方向观察的横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除了支架的减振装置;
图4是沿图1中的箭头4-4的方向观察的横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移除了支架的减振装置;
图5是沿图6中的箭头5-5的方向观察的纵剖视图,示出了用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的中间筒构件、橡胶弹性体以及配件(fitting)的一体形成;
图6是沿图5中的箭头6-6的方向观察的横剖视图,示出了用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的中间筒构件、橡胶弹性体以及配件的一体形成;
图7是示出用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8的(a)和(b)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和正视图;
图9是示出用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10的(a)和(b)分别是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分隔构件的俯视图和正视图;
图11的(a)和(b)是示出进行比较试验的减振装置的性能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减振装置
16           外筒构件(第一安装构件)
18           安装构件(第二安装构件)
20           中间筒构件
22           橡胶弹性构件(弹性构件)
22D          隔壁部
23           端部区域
24,90       分隔构件
30           第一压力接收液室
32           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左侧)
34           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右侧)
36           副液室
38           第一节流孔
40,42       第二节流孔
44           第一开口
46           第二开口
90A          环部
90B          肋
92           第一槽部
93           第二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将稍后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例如,使用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作为汽车中的发动机支座,该减振装置10被布置在作为振动接收部的车体和作为振动产生部的发动机之间,从而支撑发动机。在图中,附图标记S表示减振装置的中心轴线。沿中心轴线S的方向被定义为减振装置10的轴向,与中心轴线S正交的方向被定义为减振装置10的径向。
如图1所示,减振装置10包括用于将减振装置10连接并固定到车体侧的支架12。支架12设置有大致筒状的保持部12A以及从保持部12A的限制部(restriction)的下端径向向外突出的一对腿部12B。这对腿部12B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前端,该前端形成有用于连接到车体的安装孔14。
在轴向两端部开口的薄壁筒状形式的外筒构件16被装配在支架12的保持部12A中,该外筒构件16作为第一安装构件。实心圆柱状安装构件18与外筒构件16同轴地布置在外筒构件16的径向内侧,该安装构件18作为第二安装构件。
整个保持部12或者至少其上端部被机械地径向向内变形,使得以足够的强度将外筒构件16固定到支架12的预定部位。外筒构件16具有下端部,该下端部形成有径向向内弯折的肩部16A,并且还形成有从肩部16A延伸并且直径小于上端部的直径的小直径部16B。
这里,当减振装置10被连接到车体侧时,将螺栓(未示出)插入到一对腿部12B中的安装孔14中,使得螺栓的前端被螺纹连接并固定到车体侧。由此,减振装置10经由支架12被固定地连接到车体侧。
此外,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筒状中间筒构件20被装配到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筒状厚橡胶弹性体22被布置在中间筒构件20和安装构件18之间。凹部22A被设置在橡胶弹性体22的下表面的中央部,该凹部22A被凹陷成在与轴向正交的平面中具有圆形截面。
橡胶弹性体22具有通过硫化粘接或者通过装配而连接到中间筒构件20的内周面的外周面,并且橡胶弹性体22具有通过硫化粘接而连接到安装构件18的外周面的内周面。由此,安装构件18和中间筒构件20经由橡胶弹性体22彼此连接。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厚板状(disk-like)分隔构件24被插入到外筒构件16中,使得分隔构件24的外周部与外筒构件16的肩部16A抵接。橡胶弹性体22的下表面的凹部22A的外周部压靠分隔构件24的外周部。
由此,分隔构件24封闭凹部22A的下表面侧,以在凹部22A中限定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空间。该空间用作用如乙二醇、硅油等液体填充的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从而,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的至少一部分内壁由橡胶弹性体22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筒构件20具有由大直径的筒状大直径部20A形成的上部区域以及由筒状小直径部20B形成的中央区域和下部区域,该小直径部20B的直径小于大直径部20A的直径,其中,大直径部20A和小直径部20B经由肩部彼此形成为一体。这里,大直径部20A具有与外筒构件16的内径对应的外径。大直径部20A的外周面压靠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小直径部20B的下端部压靠分隔构件24的上表面部。从而,分隔构件24被夹在中间筒构件的小直径部20B和外筒构件16的肩部16A之间,从而防止分隔构件24的轴向运动。
与中间筒构件的小直径部20B的内周侧对应的橡胶弹性体22具有位于图1中的安装构件18的左侧和右侧的区域,这些区域分别形成有第一空腔22B和第二空腔22C。空腔22B、22C均从外周面径向向内凹进并且在轴向上具有凹陷的纵截面形状,如图3所示,空腔22B、22C还在径向上具有半圆形截面形状。橡胶弹性体22还具有位于空腔22B和空腔22C之间的区域,该区域设置有隔壁部22D,该隔壁部22D从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具有恒定的宽度并且将空腔22B、22C彼此隔开。
空腔22B、22C均具有由中间筒构件20的内周面封闭的外周侧。从而,在第一空腔22B和第二空腔22C内形成相对于外部密封的内部空间。橡胶弹性体22的位于安装构件18和隔壁部22D的两侧的区域中的第一及第二空腔22B、22C内的内部空间限定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用如乙二醇、硅油等液体填充该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参照图1和图3,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与第一空腔22B对应,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与第二空腔22C对应。
如图2所示,中间筒构件20的小直径部20B形成有轴向细长的大致矩形的第一和第二开口44、46。这些开口44、46与橡胶弹性体22的隔壁部22D的两径向外端部23相对地布置,并且贯通中间筒构件20径向延伸。
更特别地,隔壁部22D被布置在橡胶弹性体22的与中间筒构件20的一对开口44、46相对的那些区域中。如图5和图6所示,隔壁部22D被装配在中间筒构件20中的一对开口44、46中,使得隔壁部22D的外端部23从该对开口44、46朝向径向外侧的外筒构件16突出。这样,由隔壁部22D隔开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隔壁部22D的外端部23具有与外筒构件16相对的接合部,该接合部通过稍后说明的分隔构件24的环部24A以非粘接的方式压靠外筒构件16。
另一方面,由薄膜状橡胶制成的隔膜(diaphragm)48通过硫化粘接到外筒构件16的下侧的小直径部16B的内周面,从而封闭外筒构件16的下端部。因此,由隔膜48和分隔构件24限定相对于外部密封的空间。该空间形成用如乙二醇、硅油等液体填充的副液室36。隔膜48可在轴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响应填充副液室36的液体的压力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小副液室36的内部容积。
如图4所示,分隔构件24的上表面部形成有绕中心轴线S沿圆周方向延伸大致一周的环状槽部54。环状槽部54的一端部形成有连通孔56,该连通孔56延伸通过分隔构件24直到其下表面。此外,如图1所示,分隔构件24的环状槽部54具有径向内部区域,该径向内部区域形成有圆形凹部58。凹部58具有形成有多个开口60的底部,该开口60延伸通过分隔构件24直到其下表面。
封闭凹部58的上表面部的板状封闭板62通过粘接、螺纹连接、机械变形等被牢固固定到分隔构件24。封闭板62具有与环状槽部54的另一端部对应的形成有连通孔64的区域,并且具有与凹部58相对的形成有多个开口65的区域。
这里,分隔构件24中的环状槽部54和连通孔56以及封闭板62中的连通孔64构成第一节流孔38,该第一节流孔38用作用于使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限制通路。从而,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经由第一节流孔38彼此连通,使得允许液体在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之间流动。
此外,分隔构件24中的上表面侧被封闭板62封闭的凹部58形成为用于容纳橡胶隔板形式的可动板68的容纳空间70。可动板68是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厚度的板状形式,并且在可动板68的外周区域设置有环状外周引导部68A,该外周引导部68A沿上下方向向上下突出,在可动板68的中央区域还设置有也沿上下方向向上下突出的中央引导部68B。
当沿轴向测量时,外周引导部68A和中央引导部68B的高度稍大于容纳空间70的高度。从而,当封闭板62被安装在适当的位置时,对引导部68A、68B进行预压缩。顺便提及,可动板68的外径与容纳空间70的内径基本上相同。
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在与可动板68的在除了外周引导部68A和中央引导部68B之外的区域中的厚度和容纳空间70的高度之间的差对应的范围内移动或振动可动板68。然而,由于在可动板68的中央区域设置中央引导部68B,抑制了中央区域的大振动。因此,可以抑制由于液压的突然波动导致可动板68的大变形,并且可以抑制由于可动板68与凹部58的底部或封闭板62的接触导致产生的异常噪音或击打噪音。
作为由作为振动源的车辆发动机产生的上下方向的振动(主振动),已知具有较低频率(例如,8Hz至15Hz)的摇动振动(shaking vibration)。该摇动振动可以进一步被分成频率小于10Hz的发动机跳动振动(bouncing vibration)(“跳动振动”)和频率为10Hz至15Hz的前后颠簸振动(pitchingvibration)。在根据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中,用于使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连通的第一节流孔具有被调谐到与跳动振动的频率(即,小于10Hz)对应的长度和截面积。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板状分隔构件24设置的环部24A具有与外筒构件16的内径对应的外径,并且环部24A以筒状形式从分隔构件24的外周区域向上突出。从而,插入到外筒构件16中的环部24A具有与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压力接触的外周面。此外,环部24具有与中间筒构件20的小直径部20B的外径对应的内径,使得环部24A的内周面与小直径部20B的外周面抵接。隔壁部22D的从中间筒构件20中的一对开口44、46突出的两端部23压靠环部24A,使得两端部23与小直径部20B的外周面基本上齐平。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安装构件18的两侧的对称位置处,在环部24A的外周面中形成上下方向延伸的外周槽80、81。这些外周槽80、81分别与作为分隔构件24的主体部的板状部连通。
环部24A设置有从外周槽80的一端部向环部24A的内周面延伸的上侧连通口82。在中间筒构件20的对应部分中形成通孔20C。如图4所示,外周槽80的另一端部与槽84的一端部连通,该槽84形成在分隔构件的主体部中以延伸大致半个圆周。槽84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朝向下侧的副液室36延伸的下侧连通口86。
类似地,环部24A设置有从外周槽81的一端部向环部24A的内周面延伸的上侧连通口83。在中间筒构件20的对应部分中形成通孔20D。如图4所示,外周槽81的另一端部与槽85的一端部连通,该槽85形成在分隔构件的主体部中以延伸大致半个圆周。槽85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朝向下侧的副液室36延伸的下侧连通口87。
这里,由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封闭环部24A的外周槽80、81的外周侧。外周侧被封闭的外周槽80和槽84构成用于使副液室36和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连通的第二节流孔40。类似地,外周侧被封闭的外周槽81和槽85构成用于使副液室36和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连通的第二节流孔42。从而,第二节流孔40、42允许液体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之间连通。
在根据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形成一对的第二节流孔40、4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被调谐成与关于主振幅方向的振动的前后颠簸振动的频率(即,10Hz至15Hz)对应以及与关于副振幅方向的振动的选自5Hz至20Hz的频率范围中的特定频率对应的长度和截面积。
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当振动通过安装构件18施加到橡胶弹性体22时,图1中的左侧布置有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且右侧布置有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的橡胶弹性体22沿左右方向弹性变形。由此,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的内部容积和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的内部容积分别增大或减小。
这里,分别调整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的内部容积和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的内部容积,从而提供相对于指向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的输入载荷的刚性以及相对于指向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的输入载荷的刚性,这两个刚性彼此基本上相同。当根据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被安装到车辆上时,该减振装置被调整成使得第二压力接收液室的内部容积的变化方向与稍后说明的副振幅方向基本上一致。
为了组装根据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将由分隔构件24和橡胶弹性构件22彼此连接的安装构件18和中间筒构件20插入到外筒构件16内的预定位置,然后,使整个外筒构件16径向向外机械变形,使得相对于外筒构件16来固定分隔构件24和中间筒构件20。随后,将外筒构件16插入到支架12的保持部12A中,并且通过上述方式的机械变形固定外筒构件16。
以下将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根据所示出的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0的操作。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当连接了安装构件18的发动机运转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通过安装构件18被传递到布置在安装构件18和中间筒构件20之间的橡胶弹性体22,该中间筒构件20被装配到外筒构件16的内周面中。在这种情况下,橡胶弹性体22用作吸振主体,使得橡胶弹性体22弹性变形以通过由于橡胶弹性体22的内部摩擦等导致的衰减功能来吸收振动,从而减轻传递到车体侧的振动。
在这种情况下,从发动机施加到减振装置10的主要的振动包括由发动机内的活塞缸中的活塞的往复运动产生的振动(主振动)以及由发动机内的曲轴的转动速度的变化产生的振动(副振动)。在直列型发动机(series type engine)的情况下,主振动的振幅方向(主振幅方向)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基本上一致,副振动的振幅方向(副振幅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对于横向配置的发动机)基本上一致或者与车辆的左右方向(对于纵向配置的发动机)基本上一致。
无论振动是在与减振装置10的轴向基本上一致的主振幅方向上的主振动还是在与主振幅方向正交的副振幅方向上的副振动,上述减振装置10都用于吸收部分振动。
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经由第一节流孔38与隔壁可部分变形的副液室36连通,该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与安装构件18的下端部相对地布置在中间筒构件20的径向内侧。由此,当沿主振幅方向从发动机侧向安装构件18施加振动时,橡胶弹性体22沿主振幅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增加或减小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的内部容积。结果,允许液体在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之间流动,该副液室36具有响应液压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的内部容积。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节流孔38的长度和截面积被调谐成与跳动振动的频率对应,因此,当输入振动为跳动振动时,产生与输入振动同步地流动的液体的共振现象(液柱共振)。因此,通过由于液柱共振引起的液体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能够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施加的跳动振动。
此外,当输入振动的频率比摇动振动的频率高且振幅比摇动振动的振幅小时,例如,当输入振动为怠速振动(即,频率为20Hz至30Hz)且振幅是大约0.1mm至0.2mm时,调谐成与摇动振动对应的第一节流孔38被阻塞,从而难以使液体流过第一节流孔38。
然而,由于可动板68在容纳空间70内沿轴向振动,因此,允许液体流过容纳空间70的内壁面和可动板68之间的间隙及开口60、65。结果,可以抑制由于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内的液压增加导致的动态弹簧常数的增加。由此,即使施加高频振动,橡胶弹性体22的动态弹簧常数也能够维持在低水平,从而由橡胶弹性体22的弹性变形等有效地吸收高频振动。
另一方面,当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从发动机侧施加到安装构件18从而使橡胶弹性体22沿副振幅方向弹性变形时,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中的每一个的内部容积交替地增大和减小。结果,由于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分别经由一对第二节流孔40、42与副液室36连通,因此,允许液体与输入振动同步地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之间交替流动。
这里,在沿副振幅方向的振动的情况下,一对第二节流孔40、42均被设计成具有被调谐成与选自5Hz至20Hz的范围的特定频率对应的长度和截面积。因此,当输入的副振动具有该特定频率时,产生分别经由一对第二节流孔40、42在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之间流动的液体的共振现象。结果,通过液柱共振引起的液体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能够有效地吸收沿副振幅方向施加的具有特定频率的输入振动。
另一方面,在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中间筒构件20设置有贯通中间筒构件20径向延伸的一对开口44、46,橡胶弹性体22在其与该对开口44、46对应的区域中设置有用于限定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的隔壁部22D。此外,橡胶弹性体22的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分别被装配到一对开口44、46中,使得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从开口44、46朝向外筒构件16突出。
因此,隔开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的隔壁部22D具有未粘接到中间筒构件20的结构。结果,即使当从发动机侧向减振装置10施加使橡胶弹性体22的隔壁部22D产生大变形的大的输入振动时,由于隔壁部22D没有粘接到中间筒构件20,因此允许隔壁部22D自由变形以防止隔壁部22D的疲劳,从而提高了减振装置10的耐久性。
此外,由于橡胶弹性体22的被装配到一对开口44、46中的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朝向外筒构件16突出并且压靠布置在外筒构件16之间的分隔构件24的环部24A,因此,实现了确定地防止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内的液体泄漏的密封功能。
换句话说,由于橡胶弹性体22的隔壁部22D的两端部23被装配到中间筒构件20中的一对开口44、46中,因此,可以确定地消除隔壁部22D到中间筒构件20的粘接,从而在确定地防止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内的液体泄漏的同时允许隔壁部22D自由变形以实现应力松驰。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以最佳方式布置在减振装置的窄空间内,使得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被布置成与安装构件18的下端相对,并且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被布置在安装构件18的两侧的对称位置,从而允许实现耐久性提高的小型化减振装置。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被布置在中间筒构件20和安装构件18之间,但是,即使当沿主振幅方向施加振动时,由于橡胶弹性体22的弹性变形,该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也变形,从而使得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的内部容积增大或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与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的内部容积的变化量相比,这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的内部容积的变化量较小,但是,在这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中仍会发生与橡胶弹性体22的变形量对应的量的内部容积的变化。
因此,即使当沿主振幅方向从发动机侧向安装构件18施加主振动时,橡胶弹性体22也沿主振幅方向弹性变形,从而使得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的内部容积增大或减小。结果,产生液体分别经由一对节流孔40、42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之间流动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对第二节流孔40、42均被设计成具有被调谐成与在沿主振幅方向的输入振动的情况下的前后颠簸振动的频率对应的长度和截面积,因此,当输入的副振动具有前后颠簸振动的频率时,产生分别经由一对节流孔40、42在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之间流动的液体的共振现象。结果,通过由于液体共振现象引起的液体的压力变化和粘性阻力能够有效地吸收沿主振幅方向施加的前后颠簸振动。
顺便提及,虽然结合外筒构件16经由支架12被连接到车体侧且安装构件18被连接到发动机侧的配置说明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但是,该配置也可与此相反。从而,可以将外筒构件16连接到发动机侧,而将安装构件18连接到车体侧。
此外,已经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用于对车体进行减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可以用于除了车辆之外的各种应用。当然,外筒构件16、安装构件18和橡胶弹性体22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形状或尺寸。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7及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的变型后的分隔构件。该分隔构件由附图标记90表示,并且包括具有外周面的环部90A,该外周面设置有第一槽部92和第二槽部93代替前述实施方式中的外周槽80、81,其中,槽部92、93的宽度大于外周槽80、81的宽度。槽部92、93在径向上彼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槽部92、93与外筒构件16协作以限定作为液体用通路的各节流孔。在这些槽部92、93中,第一槽部92具有开口到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中的上端部以及在没有其它特别的槽部介入的状态下直接开口到副液室36中的下端部。类似地,第二槽部93具有开口到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中的上端部以及直接开口到副液室36中的下端部。
这里,可以将第一和第二槽部92、93布置成以相对于分隔构件90的中心轴线不小于45°的倾斜角倾斜地延伸,或者布置成沿中心轴线方向延伸。
此外,由第一和第二槽部92、93和外筒构件16限定的节流孔均被调谐成与怠速振动的频率(大约20Hz至30Hz)对应,该怠速振动的频率大于摇动振动的频率。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如图7所示,分隔构件90整体上为大致杯状,并且在底面的中央区域设置有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圆形凹部58。凹部58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扇形通孔94来代替上述多个开口60。以上述方式绕这些通孔94形成大致环形的槽部54,其中,槽部54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使槽部54和副液室36连通的连通孔56。
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那样,封闭板62被固定地布置在分隔构件90的底面上。由封闭板62中的连通孔64以及分隔构件90中的槽部54和连通孔56限定用于使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第一节流孔38。
在这种情况下,分隔构件90中的凹部58起到如前述实施方式那样的用于容纳可动板68的容纳空间70的功能,该凹部58的上表面侧被除了连通孔64之外还形成有多个开口65的封闭板62封闭。虽然在不形成外周引导部68A和中央引导部68B的状态下,可动板68可以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厚度,但是,可动板68能够在与可动板68的厚度和容纳空间70的高度之间的差对应的范围内沿轴向振动。
如上所述构造的减振装置10的操作与前述实施方式的操作不同,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用于使第一压力接收液室30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第一节流孔38用于吸收摇动振动中的小于10Hz的跳动振动,用于分别使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连通的一对第二节流孔40、42用于吸收摇动振动中的10Hz至15Hz的前后颠簸振动。从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和第二槽部92、93限定的用于分别使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34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一对节流孔用于吸收大约20Hz至30Hz的怠速振动,从而有效地隔离和吸收无论是沿主振幅方向还是沿副振幅方向施加的较高频率的振动。
在图9以及图10的(a)和图10的(b)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其中,对分隔构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变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如图7以及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第一槽部92以相对于中心轴线不小于大约45°的倾斜角倾斜地延伸。然而,第二槽部93形成为沿着大致在分隔构件90的外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肋90B在分隔构件90的外周面中延伸大致半个圆周的往复槽部。由第一槽部形成的节流孔被调谐成与怠速振动的频率对应,第二槽部93被调谐成与摇动振动的频率对应。
从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肋90B在其邻近第一槽部92的区域中被切口并去除,而第二槽部93在切口区域呈U形转弯从而往回延伸分隔构件90的半个圆周,使得第二槽部93具有接近分隔构件90的整个周长的总长度。由此,使由第一槽部92形成的用于使左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2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节流孔的流阻与由第二槽部93形成的用于使右侧的第二压力接收液室34和副液室36彼此连通的节流孔的流阻明显不同。可以适当地确定这些节流孔的长度和截面积,使得第一槽部92用于吸收怠速振动,第二槽部93用于吸收摇动振动。
因此,当槽部92、93和各节流孔被彼此独立地调谐时,可以充分地衰减怠速振动和摇动振动二者,并且可以有效地吸收宽频率范围上的振动。
比较试验
制备包括使用如图7及图8的(a)和图8的(b)所示的分隔构件90的实施例减振装置1和实施例减振装置2以及类似设计的传统减振装置的试验减振装置,在实施例减振装置中,由第一和第二槽部92、93形成的节流孔均被调谐到具有怠速振动频率(20Hz至30Hz)的低振幅高频率振动。对于这些试验装置,测量了这些减振装置相对于具有±0.1mm的上下方向的振幅的输入振动的弹性系数以及相对于具有±0.5mm的上下方向的振幅的输入振动的衰减特性。结果,获得了如图11的(a)和图11的(b)所示的响应输入振动的频率的特征曲线。
从图11的(a)可以看出,在较低的弹性系数下,与具有55mm2的节流孔截面积和69mm的节流孔长度的传统减振装置相比,具有55mm2的节流孔截面积和60mm的节流孔长度的实施例减振装置1和具有55mm2的节流孔截面积和40mm的节流孔长度的实施例减振装置2相对于20Hz至30Hz的振动都提供优异的振动隔离功能。从图11的(b)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在较高的损失系数下,与传统减振装置相比,实施例减振装置1和实施例减振装置2在20Hz至30Hz的频率范围内都提供优异的减振功能。

Claims (9)

1.一种减振装置,其包括:
第一安装构件,该第一安装构件为大致筒状并且被连接到振动产生部和振动接收部中的一方;
第二安装构件,该第二安装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径向内侧并且被连接到所述振动产生部和所述振动接收部中的另一方;
中间筒构件,该中间筒构件被装配到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内周面并且具有贯通该中间筒构件的开口;
弹性体,该弹性体被布置在所述中间筒构件和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之间并且用于连接所述中间筒构件和所述第二安装构件,从而使所述中间筒构件和所述第二安装构件可相对于彼此弹性变形;
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该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被布置在所述中间筒构件的径向内侧,该第一压力接收液室的内壁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弹性体形成并且适于用液体填充;
副液室,该副液室与所述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连通,该副液室的一部分隔壁可变形,使得该副液室的内部容积根据液压的变化而变化;
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该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形成在所述弹性体的位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两侧的区域中并且适于用液体填充;以及
隔壁部,该隔壁部被布置在所述弹性体的与所述中间筒构件的所述开口对应的区域中,从而隔开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分别与所述副液室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隔壁部被装配在所述中间筒构件的所述开口中,使得所述隔壁部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安装构件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构件具有一对所述开口,所述弹性体的所述隔壁部的两端部被分别装配到一对所述开口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接收液室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一端部相对,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在所述第二安装构件的两侧对称地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从所述中间筒构件的所述开口突出的区域与所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径向内侧在彼此不粘接的状态下彼此压力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分别与所述副液室连通的通路,其中,这些通路被调谐成与比摇动振动的频率高的怠速振动的频率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分别与所述副液室连通的通路,这些通路的流阻彼此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所述一对第二压力接收液室与所述副液室连通的所述通路中的一条通路被调谐成与摇动振动的频率对应,另一条通路被调谐成与比所述摇动振动的频率高的怠速振动的频率对应。
CN2007800207698A 2006-04-07 2007-04-06 减振装置 Active CN1014607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05910 2006-04-07
JP105910/2006 2006-04-07
PCT/JP2007/057782 WO2007116976A1 (ja) 2006-04-07 2007-04-06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60762A CN101460762A (zh) 2009-06-17
CN101460762B true CN101460762B (zh) 2010-09-08

Family

ID=38581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07698A Active CN101460762B (zh) 2006-04-07 2007-04-06 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08147B2 (zh)
EP (1) EP2006570B1 (zh)
JP (1) JP5014329B2 (zh)
CN (1) CN101460762B (zh)
WO (1) WO20071169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7686B2 (ja) * 2004-09-29 2009-0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4803605B2 (ja) * 2007-03-22 2011-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JP5264272B2 (ja) * 2008-04-30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02414474B (zh) * 2009-04-28 2013-11-20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EP2511565B1 (en) 2009-12-10 2018-08-2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Liquid enclosed vibration-proofing device
CN102884338B (zh) * 2010-03-08 2015-01-2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液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12039406A1 (ja) * 2010-09-22 2012-03-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03140697B (zh) * 2010-09-27 2015-05-0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防振装置
JP2012202512A (ja) * 2011-03-28 2012-10-22 Tokai Rubber Ind Ltd 多方向防振型の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738074B2 (ja) * 2011-05-30 2015-06-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13005261A1 (ja) * 2011-07-07 2013-01-1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919129B2 (ja) * 2012-08-03 2016-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WO2014196284A1 (ja) * 2013-06-03 2014-12-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265562B2 (ja) * 2014-02-17 2018-01-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US9587702B2 (en) 2014-02-18 2017-03-0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Vibration isolator using externally pressurized sealing bellows and an external shaft
JP6339384B2 (ja) * 2014-03-06 2018-06-06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6429363B2 (ja) * 2014-06-13 2018-11-2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EP3184850B1 (en) * 2014-08-20 2019-01-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JP6319921B2 (ja) 2014-08-20 2018-05-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877227B2 (ja) * 2017-04-17 2021-05-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95113B2 (ja) * 2017-04-27 2022-01-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2018204675A (ja) * 2017-06-02 2018-12-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WO2019074049A1 (ja) * 2017-10-11 2019-04-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6983060B2 (ja) * 2017-12-26 2021-12-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CN112074672B (zh) * 2018-05-10 2022-05-1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隔振装置
CN114248133B (zh) * 2022-01-07 2023-09-26 天津大学 一种适用于不同厚度薄壁件加工的随动支撑抑振机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98A (zh) * 1994-08-25 1996-07-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含有流体的发动机安装装置及生产该装置的方法
CN1538088A (zh) * 2003-04-14 2004-10-20 ���\�й�ҵ��ʽ���� 液体封装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59712B1 (fr) * 1990-03-16 1992-07-17 Hutchinson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es aux manchons antivibratoires hydrauliques.
JP2000232778A (ja) 1999-02-09 2000-08-22 Fuj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
DE10037954B4 (de) * 2000-05-30 2012-01-19 Carl Freudenberg Kg Hydrolager
ES2295092T3 (es) * 2001-04-10 2008-04-16 Yamashita Rubber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vo antivibracion estanco.
JP4447183B2 (ja) 2001-04-10 2010-04-07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液封防振装置
US7044455B2 (en) * 2001-04-27 2006-05-16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3743304B2 (ja) * 2001-04-27 2006-02-08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4068938A (ja) 2002-08-07 2004-03-04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US7044555B2 (en) * 2004-05-26 2006-05-16 Lear Corporation Automotive seat assembly with stowable headrest
JP4217686B2 (ja) * 2004-09-29 2009-0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4060309B2 (ja) * 2004-11-04 2008-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防振装置
JP5185548B2 (ja) * 2007-03-12 2013-04-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4861880B2 (ja) * 2007-03-30 2012-01-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及び該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64272B2 (ja) * 2008-04-30 2013-08-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WO2010013465A1 (ja) * 2008-08-01 2010-02-04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98A (zh) * 1994-08-25 1996-07-24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含有流体的发动机安装装置及生产该装置的方法
CN1538088A (zh) * 2003-04-14 2004-10-20 ���\�й�ҵ��ʽ���� 液体封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14329B2 (ja) 2012-08-29
US8308147B2 (en) 2012-11-13
US20090283945A1 (en) 2009-11-19
EP2006570A4 (en) 2012-08-08
CN101460762A (zh) 2009-06-17
EP2006570A2 (en) 2008-12-24
EP2006570A9 (en) 2009-07-29
WO2007116976A1 (ja) 2007-10-18
EP2006570B1 (en) 2013-09-04
JPWO2007116976A1 (ja) 200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60762B (zh) 减振装置
US7334783B2 (en) Fluid 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370268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US9200694B2 (en)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5557837B2 (ja) 防振装置
CN101618675A (zh) 动力单元支撑结构
JPH03121327A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マウント装置
JP4945162B2 (ja) 防振装置
JP2001343045A (ja) 空気圧加振式の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3603631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340911B2 (ja) 防振装置
JP3767323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689645B2 (ja) 防振装置
JP4528661B2 (ja) 防振装置
JP4270049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4697459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12225412A (ja) 防振装置
JP5767889B2 (ja) 防振装置
JP3846328B2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816397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2155984A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マウント
JPH07151183A (ja) 流体封入式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JP3562216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マウント
JP5642609B2 (ja) 防振装置
JPH0624594Y2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マウ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Prologia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BRIDGESTON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