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5152A -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5152A
CN101515152A CNA2009100080255A CN200910008025A CN101515152A CN 101515152 A CN101515152 A CN 101515152A CN A2009100080255 A CNA2009100080255 A CN A2009100080255A CN 200910008025 A CN200910008025 A CN 200910008025A CN 101515152 A CN101515152 A CN 1015151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fixation facility
record
width
re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80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秀彦
坂内和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15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51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同时,小型且能够得到良好定影性能的定影设备。该定影设备包括定影部件(21)、加热板(22)、以及加热装置(25)。所述定影部件(21)在对记录纸P上的调色剂像加热熔融的同时,沿着记录纸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并具有可挠性;所述加热板(22)设置在定影部件内部,介由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以形成夹持部N;所述加热装置(25)具有可成型的发热体(250),并且,对相接部件加热。发热体25是沿着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形状,其平面部250A与加热板22对向配置。

Description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装置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安装于这些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定影设备,其包括加热体,与该加热体相滑动的薄膜,经由该薄膜对加热体加压的可移动加压部件,该定影设备通过薄膜与加压部件之间的夹持部夹持并运送载置了未定影的调色剂像的记录部件,对其进行定影,其中,加热体的宽度比夹持部的宽度小。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带定影设备,加热体配置在即将到达夹持部的位置,并且,对卷绕在一对辊上的环状带进行加热。
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变换发热量(热辐射量)的装置,在石墨加热器的发热体的长度方向的预定部位形成孔,并且,变换发热体的电阻值,以变换发热量(热辐射量)。
专利文献1:8-275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实开昭58-190659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许第3835298号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中,使用加热体直接经由薄膜对记录部件加热,因此,在进行堵塞处理等的时候,发生力作用在夹持部的情况,而当用户插入异物时,则发生加热体破损的情况。另外,当宽度比夹持部窄的记录部件通过时,会发生加热体的端部温度异常上升,并且加热体破损的情况。假设发生了加热体破损的情况,加热体的薄膜内侧可能会流过一次电流,因此,导致产生电气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定影设备中,对环状带加热,并且,用一对辊形成夹持部并通过该夹持部进行定影,因此,环状带迅速加热,但一对辊的热容量大,不容易加热。从而,基本不可能要求其从室温升到设定温度进行定影。若要使其上升到设定温度进行定影,则在非通纸时,也需要对加热体通电,使一对辊的温度上升,因此,既要削减消耗电力又要提高定影性能成为课题。
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记述了变换石墨加热器的发热量(热辐射量)的装置,但没有对实际如何使用该石墨加热器进行记述。
在定影设备使用的加热装置中,从加热装置的发热体的位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提供输出,因此,为了确保发热区域,该端部侧的长度设定趋向变长。在将加热装置配置在定影部件或加压部件的内部的情况下,与中央部相比,从发热体端部逃到定影部件或加压部件外部的热量多,因此,端部侧的温度降低不可避免,成为定影性能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被要求打印(on demand)时,使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同时,体积小且定影性能良好的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以下方案:
(1)一种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定影部件,其对记录部件上的调色剂像加热熔融,同时,沿着所述记录部件的宽度方向被延伸设置并具有可挠性;相接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部,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以形成夹持部;加热装置,其具有可成型的发热体,并对所述相接部件加热;所述发热体是沿所述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形状,其平面部与所述相接部件相向而对地被配置。
(2)根据(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部在所述记录部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夹持部在记录部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3)根据(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部在所述记录部件运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部在记录部件运送方向上的宽度宽。
(4)根据(1)、(2)、(3)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接部件具有可挠性,并且,所述发热体为,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时的相接部件相平行的形状。
(5)根据(1)至(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的构成是至少增大其一端部发出的热辐射量。
(6)根据(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在位于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端部里形成狭缝状的切口部。
(7)根据(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位于长度方向端部里的宽度,比中央部的宽度要窄。
(8)根据(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位于长度方向端部里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要薄。
(9)根据(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添加有添加剂,使得位于其长度方向端部里的材质的电阻,比中央部的电阻要高。
(10)根据(1)至(9)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置于中间,在与所述相接部件相反侧的位置里设有反射部件。
(11)根据(1)至(9)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封入所述发热体的密封管,并且,在位于与该密封管的相接部件相反侧的面里设有反射部件。
(12)根据(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设有温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密封管的温度,并且,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规定温度时,对所述发热体的通电被断开。
(13)根据(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密封管的至少所述相接部件的一侧为平面形状。
(14)根据(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使得所述密封管的至少所述反射部件侧的部位为平面。
(15)根据(1)至(1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是石墨加热器。
(1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对通纸中的记录部件里所载置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以定影到所述记录部件里的定影设备,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5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
(17)根据(16)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记录部件处于非通纸时,断开对所述定影设备的加热装置的通电。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包括设置在定影部件内部,介由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以形成夹持部的相接部件,以及具有可成型的发热体并对相接部件加热的加热装置。所述发热体是沿着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形状,并且,其平面与相接部件对向地配置,因此,发热体所产生的热(辐射热)朝着相接部件的方向,能够迅速地使相接部件的温度上升,因此,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
根据本发明,使得发热体的平面部的朝着记录部件宽度方向的长度和朝着记录纸运送方向的宽度比夹持部的朝着记录部件宽度方向的长度和宽度大(长、宽),因此,能够均等地加热夹持部整体,并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相接部件具有可挠性,并且,在相接部件介由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时,发热体是与该相接部件平行的形状,因此,通过发热体所产生的热(辐射热)能够高效地加热相接部件,并使相接部件的温度迅速上升,因此,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
根据本发明,使得发热体的至少一端部发出的热辐射量大,因此,不易导致受到外气影响而降低温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发热体端部形成狭缝状切口部,使得端部温度容易上升,因此,能够容易地成型,不需要特别的设备,就能够构成低成本,且端部温度不易降低的加热装置,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发热体端部的宽度形成比中央部的宽度窄,端部温度容易上升,因此,构成不会在夹持部的中央部形成发热少的部位,且端部温度不易降低的加热装置,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发热体端部的厚度形成比中央部的厚度薄,端部温度容易上升,因此,构成不变换发热宽度,且端部温度不易降低的加热装置,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添加添加剂,以使发热体的端部材料的电阻比中央部的电阻高,端部温度容易上升,因此,构成不变换发热宽度,且端部温度不易降低的加热装置,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将加热装置置于中间,在与相接部件相反侧的位置设有反射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辐射的大部分逃到相接部件的相反侧。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相接部件,特别是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
根据本发明,将发热体密封的密封管的与相接部件相反侧的面设有反射部件,因此,能够防止在非常小的空间产生的热的大部分逃到相反侧。因此,能够高效地加热相接部件,特别是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检测密封管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规定温度时,断开对发热体通电,因此,能够防止密封管的温度上升,反射部件发生酸化或蒸发。因此,能够长期地得到稳定的反射性能,从而,保持定影性能。
根据本发明,将密封管的至少相接部件侧形成为平面状,因此,能够均等地将热传递到夹持部的整个宽度区域,而且,能够使发热体接近相接部件,由此,相接部件的温度迅速上升,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同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将密封管的至少相接部件侧形成为平面状,因此,能够均等地将热传递到夹持部的整个宽度区域,而且,能够使发热体接近相接部件,能够高效地反射来自发热体的辐射热(红外线),由此,相接部件的温度迅速上升,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同时,实现设备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设有在要求打印时,能够使得定影温度良好地上升的定影设备,同时,在记录部件非通纸时,断开对定影设备的加热装置通电,因此,能够缩短第一张打印输出的时间,并且,由于定影性良好能够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同时,降低待机电力并可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搭载于图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定影设备主要部分构成的构成图;
图3是表示定影设备主要部分构成的立体图;
图4是从记录纸运送方向看出的定影设备的局部;
图5是表示加热装置处于被拆下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图7是发热体的一个实施例与相接部件、反射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从记录纸运送方向与记录纸宽度方向看第二实施例涉及的定影设备的发热体与夹持部之关系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作为第三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发热体之形态的图;
图10是从记录纸运送方向看出的说明设备内的气流与发热体放热之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密封管的形状与发热体、相接部件之关系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作为第四实施例主要部分的密封管的形状与发热体、相接部件之关系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相接部件与发热体形状的变形例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包括作为第五实施例主要部分的温度控制构成的定影设备的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将相接部件与发热体平行配置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具有凹凸部的相接部件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夹持部为凹状形态的放大图;
图18是表示形成凹状相接部件的放大图;
图19A是表示变形前的相接部件的状态的放大图、图19B是表示变形后的相接部件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沿纸运送方向弯曲的相接部件之构成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沿长度方向弯曲的相接部件之构成的放大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支承相接部件的保持部件的其它形态的放大图;
图23是表示保持部件的一例形状的放大立体图;
图24是表示被形成凸状部的相接部件之构成的放大图;
图25是表示沿其长度方向被形成凸状部的相接部件之构成的放大立体图;
图26是表示使得定影部件高出夹持部面之构成的放大图;
图27是表示用于支承相接部件的导向部件之构成的放大图;
图28是表示沿相接部件的长度方向配置导向部件之构成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每张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适当地简化并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使用图1,对包括本发明的特征性构成的定影设备20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成与动作进行说明。在图1中,符号1是作为图像形成设备的复印机的设备主体;符号2是原稿读入部,其光学性读取原稿D的图像信息;符号3是曝光部,其将基于原稿读入部2所读入的图像信息的曝光光束L照射到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鼓5上;符号4是成像部,其将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在感光鼓5上;符号7是转印部,其将形成在感光鼓5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记录部件(这里简称为“记录纸”)P;符号10是原稿运送部,其将设置好的原稿D运送到原稿读入部2;符号12-14是供纸部,各供纸部中分别收纳了记录纸P;符号20是定影设备,其使得记录纸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像定影;符号21是定影薄膜,其作为定影部件,设置于定影设备20;符号31是加压辊,其作为加压部件,设置于定影设备20。
下面,参照图1说明图像形成设备在实行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原稿D通过原稿运送部10的运送辊从原稿台沿着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被运送,并从原稿读入部2上通过。此时,原稿读入部2光学性地读取从其上方通过的原稿D上的图像信息。
原稿读入部2所读取的光学性图像信息在被转换成电信号之后,被发送到曝光部3(写入部)。曝光部3将基于该电信号的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光束L朝着成像部4的感光鼓5上射出。
在成像部4,感光鼓5沿着图中顺时钟方向回转,经过预定的成像处理(充电步骤,曝光步骤,显影步骤),在感光鼓5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对应的图像(调色剂像)。形成在感光鼓5上的图像在转印部7被转印到由定位辊(没有图示)运送的记录纸P上。
转印部7所运送的记录纸P经过下述的通道。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的若干供纸部12、13、14中,自动或手动地选择一个供纸部(例如,选择了最上层的供纸部12)。接着,收纳在供纸部12中的记录纸P的最上方的一张朝着运送通道K的位置被运送。该被运送的记录部件P从运送通道K通过并到达定位辊的位置。到达定位辊的记录纸P在预定的时间被朝着转印部7运送,以便与形成在感光鼓5上的图像对准位置。
结束了上述转印步骤的记录纸P在通过转印部7的位置之后,经过运送通道K到达定影设备20。到达了定影设备20的记录纸P被运送到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之间,通过接受来自定影膜21的热量,并接受来自定影膜21和加压辊31的压力,使得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熔融并定影在记录纸P上。该记录纸P被送出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之间形成的夹持部N之后,被排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这样,就完成了一系列图像形成处理。
接着,详细说明搭载于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的定影设备20的构成与动作。如图2、3所示,定影设备20包括作为定影部件,沿着记录纸P的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的定影膜21、作为相接部件的加热板22、作为反射部件的反射板23、保持部件24、作为加热装置的红外线加热器25、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31、以及导向板35、37。
定影膜21是薄且具有可挠性的无缝膜,并沿着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钟方向)回转。定影膜21的材料可使用聚酰亚胺、聚酰胺、含氟树脂、以及金属等。为了保证相对调色剂T(调色剂像)的脱膜性(剥离性)、也可在定影膜21的表层形成由PFA(四氟乙稀-全氟烷氧基乙稀基醚共聚物)、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聚醚砜)构成的脱膜层。通过使用热容量低的定影膜21作为定影部件,能够提供在要求打印时大大缩短了升温时间的定影设备。
定影膜21的内部(内周面侧)配置了红外线加热器25、加热板22、反射板23、以及保持部件24等。定影膜21被加热板22推压,与加压辊31之间形成夹持部N。
加热板22是厚度为0.1mm左右的金属板(或者是由陶瓷和聚酰亚胺构成的板部件),通过来自红外线加热器25的辐射热被加热,同时,介由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相接形成期望的夹持部N。加热板22沿图3、4中宽度方向W延伸设置,并被保持部件24支承固定,使其与形成在保持部件24的开口部24A相对。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A(与加压辊31相对的面)形成平面形状。由此,夹持部的形状与记录纸P的图像面大致平行,提高了定影膜21与记录纸P的密接性,同时,从夹持部N通过的记录纸P上不易发生弯曲和皱折。而且,由于夹持部N出口侧的定影膜21的曲率增大,能够使得从夹持部N送出的记录纸P容易地从定影膜21分离。也可以在加热板22的与定影膜21滑接的面涂层含氟树脂,这样,就能够减轻定影膜21的内周面在与加热板22滑接时受到的磨损,该加热板22被定影设备20支承并固定。
反射板23相对于红外线加热器25,配置在该红外线加热器25的与加热板22对向侧的相反侧(图2中红外线加热器25的上方),沿着宽度方向W延伸,并离开红外线加热器25一定间距。即,将红外线加热器25置于中间,反射板23配置在与加热板22相反侧的位置。反射板23的铝材料被施加镜面抛光,将从红外线加热器25发出的红外线朝着加热板22反射。因此,能够防止来自发热体250的辐射热(红外线)逃到加热板22的相反侧。也就是说,从发热体250朝着反射板23发出的辐射热(红外线)通过反射板23反射并入射到加热板22,因此,能够提高加热板22的加热效率。
也可在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B(与红外线加热器25对向的一侧)设置吸收红外线的吸收部件。更具体地说,可以在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B施加黑色涂层。由此,提高加热板22的红外线吸收率,从而提高其加热效率。
保持部件24由沿着图3、4所示宽度方向W长的耐热性树脂材料构成,其两端沿着宽度方向W从定影膜21的内部空间穿出,分别被保持架27、27支承。该保持架27、27作为第二保持部件,安装于定影设备20的侧板(没有图示)。保持部件24将加热板22、反射板23以及红外线加热器25一体地保持。更具体地说,红外线加热器25的两端部25A、25B通过沿宽度方向W配置的保持架27、27被保持部件24保持。在保持部件2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保持架27、27被螺钉紧固。每个保持架27、27上设有孔,以使红外线加热器25的端部25A、25B平缓地插入其中。保持架27、27被安装在没有图示的侧板,通过将任意一方的保持架27设为能够从保持部件24与没有图示的侧板脱卸,从而,如图5所示,能够从保持部件24(定影设备20)仅脱离红外线加热器25。
保持部件24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压缩弹簧28、28。由此,使加热板22朝着加压辊31赋能,形成期望的夹持部N。
保持部件24对定影膜21进行导向,如图2所示。也就是说,保持部件24的外周面形成圆形,能够适当地将具有可可挠性的定影膜21保持在圆形形状。本实施例中,保持部件24形成圆筒形状,以将加热板22、反射板23以及红外线加热器25收纳在其内部,并且,其外周面成为圆形。由此,能够减轻由于定影膜21的变形所产生的劣化和破损。
在金属芯32上形成弹性层33构成加压辊31,如图2所示。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由含氟橡胶、聚硅氧烷橡胶、发泡性聚硅氧烷橡胶等材料形成。也可在弹性层33的表层设置由PFA等构成的薄壁的脱膜层(管)。加压辊31与定影膜21压接,双方部件之间形成期望的夹持部N。加压辊31通过轴承被设置在定影设备20的侧板(没有图示,是固定位置),该加压辊31回转自如。通过驱动机构(没有图示)驱动加压辊31沿着图2的箭头方向(逆时钟方向)回转。通过与被驱动回转的加压辊31产生的摩擦力,驱动定影膜21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被驱动回转。
夹持部N成为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的相接部,在该夹持部N的入口侧配设导向板35,该导向板35用于对朝着夹持部N被运送的记录纸P进行导向。在夹持部N的出口侧配设导向板37,该导向板37用于对被送出夹持部N的记录纸P进行导向。导向板35、37的任意一方都被固定设置在定影设备20的框体。
作为加热装置的红外线加热器25是石墨加热器,并且,如图3所示,配置在保持部件24的内部,并通过其两端部25A、25B固定在定影设备20的保持架27。通过对红外线加热器25的发热体250供给由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的电源部(没有图示)控制输出的电力,使得红外线加热器25发热,并且,通过该发热对加热板22进行加热。接着,使得定影膜21被加热,从其表面对记录纸P上未定影的调色剂像T进行加热。
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包括控制装置(没有图示)。该控制装置与热敏电阻连接,以基于薄膜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对红外线加热器25的输出进行控制(温度控制),该热敏电阻与图示的电源部和定影膜21表面对向地配置。通过对红外线加热器25的输出进行控制,能够将定影膜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期望的温度。在记录纸P非通纸时,控制装置断开对红外线加热器25的通电,能够减少待机电力。
上述构成的定影设备20实行以下动作。若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的电源开关被接通,则向红外线加热器25供给电力的同时,驱动加压辊31沿图2的箭头方向开始回转。由此,通过与加压辊31发生的摩擦力,定影膜21也沿图2的箭头方向从动(回转)。
之后,从供纸部12-14供给记录纸P,成像部4使得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像T载置到记录纸P上。载置了该调色剂像T的记录纸P一边被导向板35导向一边沿图2的箭头Y10的方向被运送,并被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所形成的夹持部N。接着,加热板22对定影膜21加热,通过该被加热的定影膜21实行加热,并且,通过加热板22(定影膜21)和加压辊31施加推压力,使得未定影的调色剂像T定影在记录纸P表面。被实行定影的记录纸P依次地被送出夹持部N,并沿箭头Y11的方向被运送。
下面,详细说明红外线加热器25的构成。
如图6所示,红外线加热器25包括发热体250、固定部件251A、251B、以及密封管252。所述发热体250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碳材料加工成型;所述固定部件251A、251B用于固定发热体250的端部;所述密封管252是由透明玻璃制成,其将发热体25与固定部件251A、251B密封在内部。发热体250配置在保持部件24的内部,使其与加热板22对向。本实施例中,向固定部件251A供给电力,并使固定部件251B接地。
使用石墨加热器作为红外线加热器25,这是因为流过发热体250的冲击电流相当低,与使用卤素加热器相比,控制接通或断开的自由度高。更具体地说,在红外线加热器25的工率达到100%之前,即使重复进行断开通电的控制,也不会断线,还能缓解经过一段时间后输出降低的问题。而且,由于其从非通电时到通电时的发热性能比卤素加热器等早,因此,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提高升温性能。
在使用石墨加热器的情况下,优选对其形状进行优化,使得沿着加热板22相对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发出的辐射热的热量比沿着与该方向正交的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发出的辐射热的热量大。由此,使得从发热体250发出的热集中在加热板22,能够提高加热板22的加热效率。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发热体250是用碳材料加工成型,并沿宽度方向W形成长的薄板形状,并且,对其进行配置,以使第一平面部250A与反射板23相对,位于第一平面部250A相反侧的第二平面部250B与加热板22相对。
若将发热体250形成薄板形状,则平面部250A侧的热辐射量增大。由此,能够使红外线加热器25发出的热集中朝向加热板22,从而,能够提高加热板22的加热效率,并且,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用少量电力提高升温性能的同时,定影性能稳定。这样,由于缩短了第一次打印输出的时间以及良好的定影性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形成薄板形状的发热体250沿宽度方向W的长度W1比夹持部N沿宽度方向的长度N1长,或者如图8B所示,发热体250沿着与宽度方向W在相同平面大致正交的记录纸运送方向Y10的宽度W2比夹持部N沿记录纸运送方向的宽度N2宽。
这样,将发热体250的长度W1形成比夹持部N的长度N1长,并且,将发热体的宽度W2形成比夹持部N的宽度N2宽,能够均一地加热夹持部N,有效地提高定影性能。
(第三实施例)
另一方面,当单一宽度的记录纸P被送入定影设备20时,处于宽度方向W的位置。也就是说,发热体250的位于长度方向W的端部250C、250D在结构上可能比保持部件24更位于外部,如图4所示。即使被加热,还是会有热量逃到定影膜21和保持部件24的外部。此情况下,考虑位于发热体250端部250C、250D附近的加热板22和定影膜21的端部侧不能被充分加热,恐怕产生定影不良。
于是,本发明构成一种发热体,使得至少从一方端部发出的热辐射量增大。
该构成如图9所示,其中,图9A表示的发热体250,其端部250C、250D分别形成了狭缝状切口部260、261。
图9B表示的发热体250,将其端部250C、250D的宽度W3形成比中央部250E的宽度W2窄。这样构成的红外线加热器25不会在夹持部的中央部形成发热少的部位,且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
图9C表示的发热体250,将其端部250C、250D的厚度t1形成比中央部250E的厚度t2薄。这里所述的厚度是指,与加热板22和反射板23相对方向的厚度。这样构成的红外线加热器250不变换发热宽度,且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
图9D表示的发热体250加入了添加剂262,使其端部250C、250D的材料的电阻比中央部250E高。这样构成的红外线加热器25不改变发热宽度,且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添加剂262作为电阻控制剂,变换下述的陶瓷粉末的含有量,能够局部地变换电阻值。(金属碳化物、金属硼化物、金属硅化物、金属氮化物、金属氧化物、准金属氮化物、准金属氧化物、准金属碳化物等)。
通过形成这样的构成,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的电阻增高,热辐射量增大,因此,能够抑制加热板22和定影膜21的端部侧低温化,更具体地说,能够改善定影不良。而且,能够增大从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发出的热辐射量,因此,不需如以往技术中考虑到放热而使得发热体250的长度过长,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并降低制造成本。
图9A所示的切口部260、261容易成型,因此,不需要特别的设备,就可构成低成本,且容易地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的红外线加热器25。
通过将图9B所示的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的宽度W3形成比中央部250E的宽度W2窄,所构成的红外线加热器25不会在夹持部的中央部形成发热少的部位,且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
如图9C、9D所示,若将端部250C、250D的厚度t1形成比中央部250E的厚度t2薄,或加入添加剂262,使端部250C、250D的材料的电阻比中央部250E高的发热体250,所构成的红外线加热器25不改变发热宽度,且减少了端部温度降低。
在如图9A所示的端部250C、250D形成狭缝状切口部260、261的情况下,有导致切口部260、261的强度降低,辐射热量不均一的问题,若变更宽度,则发热体宽度变宽并需要更多材料,导致提高成本。在如图9C所示的变换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与中央部250E的厚度的情况下,也会产生降低强度,应力集中等问题。在如图9D所示的加入添加剂262的情况下,需要将添加剂262仅配合在端部250C、250D中的设备。可以配合图像形成设备和定影设备20的特性,适合地选择图9A-图9D所示的构成,作为使得从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发出的热辐射量增大的构成。
在第三实施例中,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双方都采用了使得热辐射量增大的构成,当然,这些构成也可使用于任意一方的端部。图像形成设备主体1中,有很多是如图10所示,安装了用于排热的排气扇270,因此,内部产生气流。若产生这样的气流,则根据定影设备20的配置,设想将红外线加热器25配置在使其端部250C、250D分别位于气流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若在位于气流上游侧的端部250C采用如图9所示的使热辐射量增大的任意一个构成,则能够使得热量容易被夺走的端部250C的温度提高,得到抑制温度降低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设想在单一宽度的记录纸P在定影设备20通纸的情况,列举了使得从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发出的热辐射量增多的构成。但是,在发热体250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宽度方向的尺寸比夹持部N的长度N1尺寸小的小尺寸记录纸P多数通纸的情况下,估计被该记录纸P夺走的热量少,且两端部的温度过度上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优选调整形成在发热体250的端部250C、250D的切口部260、261的长度,端部的宽度和厚度,以及减少添加剂262的量,以减少热辐射量。
(第四实施例)
密封管252具有如图11所示的能够将薄板形状的发热体250与固定部件251A、251B插入的大小,该形状通常截面为圆筒状。若形成这样的形状,则通过发热体250发热被放出的辐射热从透明的玻璃制密封管252通过,对加热板22进行加热。但是,由于密封管252设为曲面,越是靠近夹持部N的上游或下游端,密封管252角度更大,因此,与夹持部N的中央部相比,更容易受密封辊252形状的影响,可能成为夹持部宽度范围内热量不均一的主要因素。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将密封管252的至少与加热板22侧对向的对向面252A设为平面形状。对向面252A的平面区域的宽度设为至少与发热体250的宽度W2相等或大于该宽度W2。
这样将位于发热体250与加热板22之间的密封管252的对向面252A设定为平面形状,在夹持部的整个宽度区域,对向面252A与发热体250朝着加热板22发出的红外线成为直角,因此,相对于夹持部宽度N2的红外线透射率不会产生偏差,夹持部宽度范围内的热量均一,并能够得到良好的定影性能。而且,若将对向面252A设为平面形状,则与设为曲面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加热板22配置在接近发热体250的位置,并能够高效地将红外线从发热体250向加热板22传递。由此,缩短了第一张打印输出的时间,并由于良好的定影性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而且,通过将反射板23配置在接近发热体250的位置,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由于发热体250是板状形状,通过其发热被放出的辐射热从与反射板23对向配置的透明玻璃管制密封管252通过,并到达反射板23。若考虑辐射热到达反射板23的性能,则优选将面252B也设为平面,该面252作为密封管252的相对于反射板23的部位。这样,通过将面252B也设为平面,能够将反射板23配置在接近发热体250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被反射的辐射热(红外线)扩散,使加热板22更容易被加热,同时,能够将热量均等的传递到夹持部的整个宽度区域。从而,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升温性能。由此,缩短了第一张打印输出的时间,并由于良好的定影性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而且,通过将反射板23配置在接近发热体250的位置,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离开红外线加热器25一定间距的位置设置了反射板23,但是,也可如图13所示,在红外线加热器25的密封管252的面252B施加镀金或蒸镀铝构成反射膜230。由于施加在面252B的镀金或蒸镀铝作为反射部件发挥功能,因此,与加热板22的距离更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在被要求打印时,能够提高升温性能,同时,即使在连续通纸时也能够保证稳定的热量,并实现稳定的定影性能。
(第五实施例)
在如图13所示的,密封管252的面252B构成了镀金或蒸镀铝的反射膜230的情况下,若密封管252的表面达到高温,则反射膜230发生酸化或蒸发,成为降低反射效率的主要原因。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将用于检测密封管250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99配置在密封管250的附近。若从该温度检测装置99检测到的温度信息达到预先设定在控制装置(没有图示)的温度,则断开对红外线加热器25(发热体250)通电。这样,由于在密封管250的温度增高时断开通电,因此,能够防止反射膜230的劣化,从而,能够长期地得到稳定的反射性能,并保持定影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加热板22作为相接部件,被形成板厚度约为0.1mm的金属板(或着是由陶瓷或聚酰亚胺树脂的板材),因此,具有可挠性。通过加压辊31所产生的推压力,设想会使其如图15所示沿着加压辊31的外周面变形。于是,发热体250的形状不仅限于上述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平行于加热板22介由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相接时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加热板22沿着中央部比两端高的方向变形成为弓形,因此,通过将发热体250也形成相同形状,能够与加热板平行地配置,从而,有效地对加热板22进行加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采用了加压辊31作为加压部件的定影设备20使用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也在采用了加压带或加压垫片作为加压部件的定影设备使用本发明,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上述各实施例中的举例之外,显然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适当的变更。所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并不仅限于上述各实施例,也可在实施了本发明的基础上,设定为合适的数量,位置,形状。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作为发热体并由石墨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25与加压辊31之间配置加热板22,使其与红外线加热器25对向,该加热板22的与红外线加热器25对向的对向面22A(与加压辊31对向的面)形成为平面形状。但是,为了提高记录纸与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膜21的分离性,该对向面22A就不是单一平面,可将其形成如图16所示的凹凸状。象这样若将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A形成凹凸形状,则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不会紧密相接。因此,使得夹持部与被运送的记录纸P的密接性降低,从而,提高记录纸P从定影膜21的分离性,并且,能够容易地使记录纸P与定影膜21分离,因此,优选将对向面22A形成凹凸状。
还可将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A形成如图17所示的凹状,使得加热板22与加压辊31的夹持部N朝着红外线加热器25成为凹状。
象这样若将对向面22A或夹持部N形成凹状,则夹持部N的出口侧朝向加压辊31,被夹持部N运送的记录纸P欲朝着加压辊31侧前进。由此提高了记录纸P从定影膜21的分离性。
因此,在将夹持部N形成凹状的情况下,由于记录纸P的刚度增加了离开定影膜21的力,能够容易地使记录纸P与定影膜21分离。另外,在将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A本身形成凹状的情况下,更能够使得夹持部N的加压力均一,成为防止产生皱折等问题的有效构成。
在将加热板22形成凹状,或将夹持部N形成凹状的情况下,若加热板22的曲率比加压辊31的曲率大,则加热板22与加压辊31之间产生间隙,估计会产生不能向记录纸P供给充分的热量的情况,恐怕由于热量不足导致定影不良等。因此,优选将对向面22A的凹状曲率形成比加压辊31的曲率小,如图18所示。若设定这样的曲率关系,则能够形成均一的夹持部,因此,能够充分地向记录纸P供给定影所需的热量,大大减少定影不良,同时,减少产生皱折等问题。
加热板22的状态可以如上所述将其预先形成凹状,也可如图19A所示的,在处于不接受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的状态时,成为平面状,还可如图19B所示的,在接受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形成夹持部N时,由于推压力变形成为凹状。这样,可以在平面制作加热板22,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装置提供价廉且精度良好的加热板22。
在将加热板22形成凹状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其与记录纸P的运送方向在同一平面正交的长度方向X形成大致均一的截面形状。通过将加热板22长度方向X的全长设定为等于或大于装置中使用的记录纸P的最大宽度,对于任意尺寸的记录纸P都能得到相同的分离效果。
在将加热板22形成凹状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也可将其长度方向X形成弯曲状。若形成这样的构成,则记录纸P在通纸时,也沿着加热板22的弯曲形状弯曲地被运送。因此,与加热板22的对向面22A为平面状的情况相比,记录纸P产生刚度,在通过夹持部N后朝着夹持方向被运送。从而,能够提高记录纸P从定影膜21的分离性,因此,优选将加热板22的长度方向X形成弯曲状。
上述的加热板22被如图3、4所示的圆筒形保持部件24支承固定,使其与该保持部件24的开口部24A相对,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加热板22也可如图22所示,被截面为门形,且下部具有开口部件240A的保持部件240支承固定,使其与该保持部件240的开口部240A相对。或者,保持部件240也可是相同形状并被保持部件24支承固定的托架。保持部件(托架)240由金属材料或具备一定厚度的树脂等构成,具有刚度。若形成这样的构成,则即使加热板22强度弱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形状,因此,加热板22的厚度变薄,并可缩短升温时间。
在加热板22被保持部件(托架)240支承固定的情况下,优选如图23所示,将保持部件(托架)240的至少与加热板22接触的安装面240B形成弯曲形状,以便加热板22受到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时,能够沿着保持部件(托架)240弹性弯曲成凹状。或者,也可将保持部件(托架)240的整体形成弯曲形状。
加热板22可以是如图16所示,相对于纸运送方向形成连续的凹凸形状,也可以是如图24所示,局部地形成凸状部220B。该凸状部220B的形成部位可以设置在夹持部N的纸运送方向下游侧,同时,在接受或受到了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时,不与加压辊31相接。
若形成上述构成,则夹持部N的出口(下游侧)朝着加压辊31侧,因此,通过了夹持部N的记录纸P通过凸状部220B被朝着加压辊31侧推离并被导向。因此,能够提高记录纸P从定影膜21的分离性,容易地使记录纸P与定影膜21分离。
凸状部220B配置在夹持部N沿纸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可将相对于加压辊31的对向面220A形成平滑面,能够抑制发生皱折等问题。而且,凸状部220B不与加压辊31相接,因此,不会对记录纸P施加压力,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生皱折等问题。
凸状部220B可以局部地形成在加热板220,也可如图25所示,位于夹持部N沿纸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加热板220与记录纸P的运送方向在同一平面正交的长度方向X形成大致均一的截面形状。此情况下,对于任意一种尺寸的记录纸P都能够得到相同的分离效果。
也可将加热板22的朝纸运送方向的长度延长,如图26所示,使其超过夹持部N的宽度N2。若形成这样的构成,则通过加热板22的推压,使得与加压辊31之间形成夹持部N的定影膜21上升角度a,高出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的接触面(夹持部面)N3,因此,记录纸P产生的刚度增加了其保持平面的力,从而,能够提高记录纸P从定影膜21的分离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定影膜21被安装在筒状保持部件24的外周,并受到来自加压辊31的推压力被带动回转,但是,也可以如图27所示,将定影膜21的局部切开,作为外周面是圆弧状的导向棱51,以将其安装于门型保持部件240。在导向棱51的切口部51A安装用于支承固定相接部件的保持部件240,并且,使得定影膜21上升角度a,如图26所示,比定影膜21与加压辊31的接触面(夹持部面)N3高。也就是说,定影膜21通过导向棱51的导向,上升角度a,比接触面(夹持部面)N3高。
若形成这样的构成,则可以将导向棱51沿定影膜21的回转方向不成为直线状地设置,因此,能够防止热量从定影膜21的局部逃到导向棱51,并能够防止由于热量不足发生定影不良的情况。
导向棱51如图28所示,沿加热板22的长度方向X配设若干,并且,使得各导向棱51沿长度方向倾斜。作为倾斜方向,是相对于长度方向X的中心,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朝着中心并使得线对称地配设。
通常,若导向棱51接触定影膜21,则夺走定影膜21的热量,因此,当导向棱仅接触定影膜21的固定部位时,仅该部分的温度比周围低,估计会产生定影不良的情况。但是,如本实施例所示,将若干导向棱51配置在相对于长度方向X的中心,从长度方向的端部侧朝着中心,并使得线对称,也就是说,通过将导向棱51沿定影膜21的回转方向配置,使其不成为直线状,从而,当定影膜21回转时,导向棱51不会仅接触定影膜21的固定部位,能够抑制发生定影不良。因此,通过简单的构成,能够保证定影膜21在接触加热板22之后从相接部件的平面延长的方向沿着与记录纸P分离的方向送出。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8年2月19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8-037308,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从以上所述还可以有许多的改良和变化。亦即,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该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Claims (17)

1.一种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影部件,其对记录部件上的调色剂像加热熔融,同时,沿着所述记录部件的宽度方向被延伸设置并具有可挠性;
相接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内部,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加压部件相接,以形成夹持部;
加热装置,其具有可成型的发热体,并对所述相接部件加热;
所述发热体是沿所述定影部件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薄板形状,其平面部与所述相接部件相向而对地被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在所述记录部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夹持部在记录部件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在所述记录部件运送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夹持部在记录部件运送方向上的宽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接部件具有可挠性,并且,
所述发热体为,介由所述定影部件与所述加压部件相接时的相接部件相平行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的构成是至少增大其一端部发出的热辐射量。
6.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在位于长度方向中的至少一端部里形成狭缝状的切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位于长度方向端部里的宽度,比中央部的宽度要窄。
8.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位于长度方向端部里的厚度,比中央部的厚度要薄。
9.根据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添加有添加剂,使得位于其长度方向端部里的材质的电阻,比中央部的电阻要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加热装置置于中间,在与所述相接部件相反侧的位置里设有反射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设有封入所述发热体的密封管,并且,在位于与该密封管的相接部件相反侧的面里设有反射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设有温度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密封管的温度,并且,
当所述温度检测装置检测到规定温度时,对所述发热体的通电被断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密封管的至少所述相接部件的一侧为平面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密封管的至少所述反射部件侧的部位为平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是石墨加热器。
16.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作为对通纸中的记录部件里所载置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以定影到所述记录部件里的定影设备,其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5的任意一项中记载的定影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6中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记录部件处于非通纸时,断开对所述定影设备的加热装置的通电。
CNA2009100080255A 2007-02-19 2009-02-19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Pending CN1015151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8380 2007-02-19
JP2008037308A JP2008233886A (ja) 2007-02-19 2008-02-19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37308 2008-0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5152A true CN101515152A (zh) 2009-08-26

Family

ID=3990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9100080255A Pending CN101515152A (zh) 2007-02-19 2009-02-19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28498B2 (zh)
JP (2) JP2008233886A (zh)
CN (1) CN101515152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3544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53545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38529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3869670A (zh) * 2012-12-10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8957976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1040B2 (ja) * 2008-11-28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201357B2 (ja) * 2009-03-13 2013-06-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39992B2 (en) * 2009-04-07 2012-03-20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useful for printing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marking material on media
US8639169B2 (en) * 2009-05-28 2014-01-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Belt fuser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having tubular heating support member
JP5515630B2 (ja) * 2009-10-30 2014-06-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343811B2 (ja) 2009-10-30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EP2405309B1 (en) 2009-10-30 2016-08-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sing device
JP5343810B2 (ja) 2009-10-30 2013-11-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375540B2 (ja) * 2009-11-13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15325B2 (en) 2009-11-30 2013-08-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emperature sensor
JP5370103B2 (ja) * 2009-11-30 2013-12-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509815B2 (ja) * 2009-11-30 2014-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263147B2 (ja) 2009-12-28 2013-08-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263146B2 (ja) 2009-12-28 2013-08-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8737877B2 (en) 2010-01-29 2014-05-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adjustment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sheet discharging direction
JP5316438B2 (ja) 2010-01-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120391B2 (ja) 2010-02-22 2013-01-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035364B2 (ja) 2010-02-22 2012-09-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206B2 (ja) 2010-03-25 2013-08-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316489B2 (ja) * 2010-06-29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37419B1 (ko) * 2010-07-09 2017-05-18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CN102375358B (zh) 2010-08-06 2015-04-22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US8606159B2 (en) * 2010-09-20 2013-12-1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Fuser for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to maintain a high fuser belt temperature
JP5625779B2 (ja) 2010-11-1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764202B1 (ko) * 2010-12-22 2017-08-03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정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지는 화상형성장치
JP5273138B2 (ja) * 2010-12-24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273137B2 (ja) 2010-12-24 2013-08-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316529B2 (ja) 2010-12-24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321577B2 (ja) 2010-12-24 2013-10-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780453B2 (ja) * 2011-05-09 2015-09-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1292B2 (ja) 2011-05-31 2015-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786461B2 (ja) 2011-05-31 2015-09-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84300B2 (ja) 2011-05-31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84299B2 (ja) 2011-05-31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8670012B2 (en) * 2011-06-28 2014-03-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rasing apparatus and erasing method
JP5895417B2 (ja) 2011-09-20 2016-03-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982763B2 (ja) 2011-09-20 2016-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79859B2 (ja) 2011-09-20 2016-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935305B2 (ja) * 2011-11-29 2016-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8938193B2 (en) * 2011-11-29 2015-01-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ser unit
JP6390934B2 (ja) * 2011-12-27 2018-09-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118B2 (ja) * 2012-01-31 2016-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9008561B2 (en) * 2012-03-27 2015-04-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JP6036062B2 (ja) * 2012-09-13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007808B2 (ja) * 2013-01-31 2016-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454724B2 (ja) * 2013-05-01 2014-03-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464293B2 (ja) * 2013-05-08 2014-04-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614473B1 (ja) * 2013-05-14 2014-10-2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714654B2 (ja) * 2013-06-21 2015-05-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561408B2 (ja) * 2013-06-21 2014-07-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692315B2 (ja) * 2013-09-05 2015-04-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KR101899857B1 (ko) 2014-01-06 2018-09-19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벨트타입 정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5907197B2 (ja) * 2014-03-03 2016-04-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5197485A (ja) * 2014-03-31 2015-1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5861742B2 (ja) * 2014-06-11 2016-0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137101B2 (ja) * 2014-09-30 2017-05-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749B2 (ja) * 2015-06-05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056907B2 (ja) * 2015-06-05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17026876A (ja) * 2015-07-24 2017-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950B2 (ja) * 2015-12-14 2017-01-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752589B2 (ja) * 2016-02-29 2020-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6855778B2 (ja) * 2016-12-16 2021-04-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907635B2 (ja) * 2017-03-28 2021-07-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671356A3 (en) * 2018-11-29 2020-11-04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2020122863A (ja) * 2019-01-30 2020-08-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79983B2 (ja) 2020-08-03 2024-05-0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24071351A (ja) * 2022-11-14 2024-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8202474L (sv) 1982-04-20 1983-10-21 Raoul Hamilton Anordning for energiomvandling
JP2629980B2 (ja) * 1989-10-30 1997-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155386B2 (ja) * 1993-03-05 2001-04-0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熱定着装置
JPH0827571A (ja) 1994-07-19 1996-01-30 Tosoh Corp チタン酸ストロンチウムターゲットの製造方法
JPH09197861A (ja) * 1995-11-13 1997-07-31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ヒータ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加熱定着装置
JP3895055B2 (ja) 1998-08-24 2007-03-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
JP2000206815A (ja) 1999-01-14 2000-07-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2001142327A (ja) 1999-11-12 2001-05-25 Canon Inc 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82551A (ja) 2000-06-30 2002-03-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31974A (ja) * 2000-07-14 2002-01-31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31975A (ja) * 2000-07-14 2002-01-31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08119A (ja) * 2000-09-27 2002-04-10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785506B2 (en) * 2001-06-21 2004-08-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member having layers with radiation-transmitting and radiation-absorbing properties, and a fixing assembly including such a fixing member
JP2003043835A (ja) 2001-08-03 2003-02-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1192A (ja) 2001-09-19 2003-03-2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98099B2 (ja) 2001-09-28 2011-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044753B2 (ja) 2001-11-28 2008-0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67468A (ja) 2001-12-04 2003-06-13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35298B2 (ja) * 2002-01-23 2006-10-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炭素系発熱体、定着装置および炭素系発熱体の製造方法
US6649874B2 (en) * 2002-02-22 2003-11-1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utilizing a user non-perceivable light source in a machine
KR100449090B1 (ko) * 2002-09-30 2004-09-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장치
JP4293423B2 (ja) 2003-02-28 2009-07-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62337B2 (ja) 2003-09-10 2009-11-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赤外線電球、加熱装置及び電子装置
JP4617140B2 (ja) * 2003-11-2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4640775B2 (ja) 2004-11-25 2011-03-0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4024B2 (ja) * 2005-04-14 2011-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25101A (ja) * 2005-07-14 2007-0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7233010A (ja) * 2006-02-28 2007-09-13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
JP2007280752A (ja) * 2006-04-06 2007-10-25 Fuji Xerox Co Ltd 加熱体及び定着装置
JP2008033240A (ja) 2006-07-03 2008-02-14 Ricoh Co Ltd 画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5108401B2 (ja) 2007-07-06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061357B2 (ja) 2007-11-05 2012-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31450B2 (en) 2009-10-30 2014-05-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ip plate configuration for a fixing device
US9323190B2 (en) 2009-10-30 2016-04-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Nip plate configuration for a fixing device
CN102053544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53545A (zh) * 2009-10-30 2011-05-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53544B (zh) * 2009-10-30 2012-11-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53545B (zh) * 2009-10-30 2013-05-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8489007B2 (en) 2009-10-30 2013-07-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N102081333B (zh) * 2009-11-30 2013-06-1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081333A (zh) * 2009-11-30 2011-06-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2385292B (zh) * 2010-08-31 2014-10-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3901758A (zh) * 2010-08-31 2014-07-02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9316959B2 (en) 2010-08-31 2016-04-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N10238529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US9442434B2 (en) 2010-08-31 2016-09-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N103901758B (zh) * 2010-08-31 2017-01-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3869670B (zh) * 2012-12-10 2017-03-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3869670A (zh) * 2012-12-10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包括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8957976B (zh) * 2017-05-19 2022-01-1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CN108957976A (zh) * 2017-05-19 2018-12-0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08264A1 (en) 2009-08-20
JP2012168556A (ja) 2012-09-06
JP2008233886A (ja) 2008-10-02
JP5650156B2 (ja) 2015-01-07
US8428498B2 (en) 2013-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5152A (zh) 定影设备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JP5108401B2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8195058B2 (en) Toner fixing device with light control mirro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20080219730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70106B2 (ja) 定着装置
US8428480B2 (en)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of dimensioning fixing device
US20140241740A1 (en) Abnormality detection method and abnormality detection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68772A (ja) 画像加熱装置
US2004003757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005214B2 (ja) 定着装置
JP2019184940A (ja) 送風冷却機構、及び画像加熱装置
JP201500168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13014A (ja) 定着装置
JPH1048981A (ja) 定着装置
US7412196B2 (en) Fuser with a substantially u-shaped reflective hood for a laser printer
CN113391534A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US10444676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to mount o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ixing an image
JP7442998B2 (ja)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06113179A (ja) 定着装置の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8119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64437A (ja) 定着装置
CN211628012U (zh) 定影装置
JP2000029334A (ja) 加熱ヒータ、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7148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機
JP202010167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