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2321B - 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电饭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2321B
CN101422321B CN2008101817283A CN200810181728A CN101422321B CN 101422321 B CN101422321 B CN 101422321B CN 2008101817283 A CN2008101817283 A CN 2008101817283A CN 200810181728 A CN200810181728 A CN 200810181728A CN 101422321 B CN101422321 B CN 1014223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electric cooker
cooking
pot
rice gr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17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2321A (zh
Inventor
八木正俊
高丽敦
浮田和宏
有久慈
浜田浩典
武智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5338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37687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9709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5524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29706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4124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6313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68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63131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68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23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23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23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2321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饭锅,包括:盖在电饭锅锅身上部的盖子,用来给收容在上述电饭锅锅身内并可自由装卸的锅加热的加热装置,向上述加热装置供给电力的控制装置、以及至少可以用来指定烧饭开始和指定选择何种烧饭功能的操作部分;当检测出开着盖子时上述控制装置禁止从上述操作部分输入上述指示中的至少一个。

Description

电饭锅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5100879217、申请日为1998年2月27日、发明名称为“电饭锅”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其中申请号为2005100879217的申请本身为申请号为98105278.9、申请日为1998年2月27日、发明名称为“电饭锅”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般家庭用或专门业务用的电饭锅。
背景技术
近几年,为了提高电饭锅的性能,开发并普及了使用高热力烧饭的电饭锅。还普及了用相同量的水能把饭烧成各种软硬程度的电饭锅。
现有的此种电饭锅之一例,具有图43所示的结构。在图43中,1是上面开口的圆筒状壳体(电饭锅锅身)。在这个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保护套2用来放入内锅,而且这个保护套2由非金属材料做成有底圆筒状,保护套2的上端部分与壳体1的上端部分的内沿结合在一起。
3是内锅,在它的上端开口部分做着向外突出的凸缘4。由于把内锅3的凸缘4放在上架15上,内锅3处于悬空状态,可以在保护套2里面自由地装卸。在保护套2的外侧设置有用来加热内锅3的感应线圈5。为了使该感应线圈5与内锅3的外圆面的距离保持一定,在保护套2外沿的下面设置了用耐热树脂材料做成的线圈罩6来支承感应线圈5。在感应线圈5的中央部分设置了锅传感器19来检测内锅3的温度。
7是用合成树脂制的外盖,这个外盖7支承在与上架15的上部做成一个整体的铰链构件8上,围绕转轴9可以自由转动。10是内盖,它被固定在外盖7的内表面。在这个内盖10上固定着发热元件散热板11,在这个散热板11的上部有一个感应线圈12。感应线圈12被线圈支承台13所支承。散热板11发热是由于这个感应线圈12的电磁作用。此外,将检测散热板11温度用的盖传感器14用铝制的胶带直接贴在散热板11上,来检测散热板11的温度。
16为结合构件,它位于铰链构件8的相反一侧并与保护套2的上端部分做成一个整体。与这个结合构件16相对置的是结合手把17,它通过手把轴18被支承在外盖7上并可以转动。此外,在关闭外盖的时候,锅衬垫20压在内锅3的凸缘4上将内锅3密封起来。
另外,21是蒸汽筒,它防止饭米汤向外面溢出。22是控制电路板,它用来控制加热线圈5和12的通电状态,处理来自锅传感器19和盖传感器14的信号以及控制操作表示部分23的输入输出信号。此外,24为冷却风扇,用来冷却感应线圈15和控制电路板22。
特别是控制电路板22利用盖传感器14的温度检测信号,在烧饭过程的烧饭量判断行程中对内锅3中的米和水的量进行判断,并根据这个判断结果来决定感应线圈5的通电状态。
但是,上述电饭锅存在着下列问题:与内锅相比电饭锅的壳体1过大,不利于挪动和放置。再者,由于近来烹调控制软件的增加使操作键有所增多,为了使用方便而加大操作键尺寸就会使电饭锅自身变得更大。再者,另一方面由于多加水容易发生溢出,所以现有的电饭锅在水溢出前中止供给烧饭的电力。若不供给烧饭的电力,则会出现米的温度不能充分上升的情况,这导致饭的口味下降。
再者,装卸内锅3的时候必须要开关外盖7。特别是关闭外盖7的时候必须要按住外盖7上面靠近壳体1前面的一侧,而操作表示部分23设置在有可能被放在外盖上面的手能按到的范围中。这样就会出现误按操作键的问题。
再者,使用这样的电饭锅,在烧饭的过程中若打开外盖7,则盖传感器14就不能正确地检测内锅3的温度。这样就不能判断烧饭量是否正常,因而不能实现与烧饭量相适应的最佳烧饭过程。
再者,由于热力高,为了烧出特别软的饭像现有的电饭锅那样使用比通常多加水的烧饭方法。在这些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生溢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发明,它的第一个目的是实现不溢出并且结构紧凑的电饭锅。
第二个目的是实现具有这样构造的电饭锅,即在关闭盖子时不慎接触了操作部分也不会发生错误操作。
第三个目的是提供这样的电饭锅,即可以防止在烧饭过程中盖子被打开,并能防止出现非最佳烧饭过程。
第四个目的是提供这样的电饭锅,它能检测到饭米汤从内锅上升的情况,并能在不降低烧饭质量的情况下防止溢出于未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包括:盖在电饭锅锅身上部的盖子,用来给收容在上述电饭锅锅身内并可自由装卸的锅加热的加热装置,向上述加热装置供给电力的控制装置、以及至少可以用来指定烧饭开始和指定选择何种烧饭功能的操作部分;当检测出开着盖子时上述控制装置禁止从上述操作部分输入上述指示中的至少一个。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纵截面图。
图2是同一电饭锅的重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同一电饭锅的底部传感器的概要截面图。
图4是表示同一底部传感器概要的外观立体图。
图5为同一电饭锅的底部平面图。
图6为本发明第2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盖线圈部分的概要平面图。
图7(a),(b)为同一电饭锅的盖子的局部截面图。
图8为同一盖子部分的重要部分局部剖视图。
图9为同一电饭锅盖子部分的重要部分局部剖视图。
图10为同一电饭锅盖线圈部分的概要平面图。
图11(a),(b)为同一电饭锅的盖子的局部截面图。
图12为同一电饭锅的铰链部分附近的截面图。
图13为同一电饭锅的铰链部分附近的另一截面图。
图14为同一电饭锅的铰链部分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15为同一铰链部分附近的重要部分外观图。
图16为同一电饭锅的锅身外观图。
图17为本发明第3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纵截面图。
图18为同一电饭锅的蒸汽筒部分的截面图。
图19为同一蒸汽筒的重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0为同一蒸汽筒的蒸汽通路的截面图。
图21为同一电饭锅的浮子检测部分及其附近的蒸汽筒的概要图。
图22同一蒸汽筒部分的外观平面图。
图23为本发明第4个实施例的电饭锅饭米汤检测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24为本发明第5个实施例的电饭锅饭米汤检测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25为同一电饭锅的电力控制图。
图26为同一电饭锅的另一个电力控制图。
图27为本发明第6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内锅收容部分附近的重要部分外观图。
图28表示本发明第7个实施例的电饭锅铰链部分附近的引出线的状态。
图29(a),(b),(c)为同一电饭锅的冷却风扇附近的重要构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30表示同一电饭锅的构件布置。
图31为同一电饭锅底部的重要局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32为同一电饭锅的重要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3为同一电饭锅的加热电路板外观立体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8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加热电路板附近的剖视图。
图35为同一电饭锅的侧面线圈附近的重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36为本发明第9~第15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框图。
图37为同一电饭锅的纵截面图。
图38为同一电饭锅的盖子上表面靠前部分的外观图。
图39为同一电饭锅的盖子开闭检测装置的重要部分截面图。
图40表示同一电饭锅的工作程序。
图41为本发明第16~第27个实施例的电饭锅的框图。
图42为同一电饭锅的动作波形图。
图43为现有的电饭锅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1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操作电路板、冷却风扇等的布置,和为实现蒸汽筒、底传感器、加热电路板等的小型化所采取的办法。下面将对这些办法顺序说明。
首先是电饭锅锅身(以下简称锅身)31。当把锅身设置在不锈钢等感应致热材料上的时候,在这些材料上会出现因感应电磁场而发热的部位。因此现有的技术一般是使底加热线圈32和锅身31的底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存在着这样的距离,所以可以有足够的富余空间来设计底传感器33的高度。
然而,要实现锅身31的小型化就有必要减小这个底面空间部分。为此采取了若干对策。首先,如图5所示,在锅身31的底面部分设置了用铝等做成的防磁板34,使锅身31的下部具有磁场不易通过的构造。再者,虽然设置这样的防磁板34在电磁炊具等上是众所周知的技术,但是用在本电饭锅的时候,卸下底传感器33的铝件而设置防磁板34,同时使铁氧体与底传感器33和防磁板34的结合部分对置。这样就进一步提高了防磁效果。
其次,为减小高度方向的距离,第二个对策是缩小底传感器33的高度。有关这一点,首先是把用来把底传感器33压紧到内锅35底面上的弹簧36的线径做得比以往的细。这样可以保持同样的对锅底压力的情况下缩短弹簧36的高度。再有,底热敏电阻37的信号线38及温度熔断器39的引出线,不是象以往那样从底传感器33的底部引出,而是从圆筒部分40的一部分引出,这样就使高度方向短缩。此时,为了便于安装信号线38,从底传感器33的圆筒部分40的底面开了“<”形的切口41,使信号线38趴在这个地方。
再有,如果把底传感器33的圆筒部分40的高度降得过低,会发生热量滞留在底传感器33内部等问题,这有可能引起底热敏电阻37的灵敏度变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锅身31的支脚42的高度范围内,于底传感器33的下部设置了突出部分43。这样既能缩短内锅35与锅身31底面的距离,又能确保底传感器33的圆筒部分40的高度。
再有,为了防止底加热线圈32的磁场漏出电饭锅锅身外面,同时为了促进对内锅35的感应加热,从以往起就在底加热线圈32的外围并与底加热线圈32成直角方向把大约6根铁氧体44排列成放射状。但是这当中的3根是固定在罩住外线圈45a的位置上,这样做的理由如下。其一,与外线圈45a相比内线圈45b的表面积较小。其二,由于在内线圈45b底面的靠锅身一侧设置了用铝等做的防磁板34,能确保防磁效果,等。因此,采用这样的构造,就更加容易降低锅身31的高度。
(实施例2)
下面使用图6~16对本发明与盖子有关的内容等进行说明。
首先,对以往如何处理设置在锅身内前面部分、底面部分的操作电路板及加热电路板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为避免对电饭锅的放置部分进行不必要的加热,以往锅身底面部分的空间距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把这样的空间部分当成了放置为使前面操作成为可能的操作电路板等的地方。但是,将该部件放在锅身的盖子部分及铰链部分的下面一带,锅身前面部分的空间就不需要了,而且能有效地利用铰链部分的下面及盖子内部的空间。这样就能实现锅身前面部分及底面部分的小型化。
但是,要将本实施例的操作电路板46设在盖子47的内部,还存在以下的课题。首先,在盖子47的内部设置了盖线圈49,它是用来加热设置在盖子下面可自由装卸的散热板48的。因此必须使电路板具有不易受该盖线圈49的磁场影响的构造。再有,在盖子47内部必须设置蒸汽筒50和盖传感器51等。这样设置场所就受到了限制。还有,必须控制盖子47重量的不必要的增长。
针对以上的课题,首先,在操作电路板46上的微型电脑,IC等的下部近处设置了盖铁氧体52,用以减低盖线圈49的磁场对微型电脑和IC等的影响。其次是改变盖铁氧体52的设置方法。以往是如图10所示的那样,于盖线圈49的垂直方向设置成放射状。而现在是如图6所示的那样,设置于沿着盖线圈49的方向,且把盖铁氧体52的数量从6个减至3个。这种改变是着眼于盖铁氧体52在圆周方向的覆盖范围。一个长方形的盖铁氧体52,其长边约为短边的3倍长。虽然把个数减为原来的一半,但是它在盖线圈49圆周方向的覆盖范围反而增加。这样用以往的大约半数的盖铁氧体52就可能得到高于以往性能的效果。使用了这样的构造,就可能较以往减低圆周方向磁场的影响,还能够控制盖子47重量的增加。
其次,在置于盖子47内部的操作电路板46的正下方设置盖传感器51。这样就能有效地利用盖47内部的空间,且能够在设计对照顾到装配方便性。
以下对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盖47的内侧设置装卸自由的散热板48。这是为了让电饭锅使用者总能在使用时保持这部分的清洁,所以做成装卸自由的部件,能容易地进行整个清洗。然而,如果在取下这个散热板48的状态进行烧饭的话,就不能得到满意的烧饭功能。因此必须检测出该散热板48是否确实安装在电饭锅上了。再者,为了提高烧饭性能近几年的电饭锅对内锅35内的温度进行检测,采取从该温度推测烧饭状态的手段。这里使盖传感器51兼有这样的功能。
再者,应使盖传感器51与散热板48相接触。为此使用传感器弹簧53将盖传感器51向下顶。同时用铝等材料包围盖热敏电阻54以避免受盖线圈49的磁场影响。另外,盖传感器51与上述底传感器33不同。由于在盖传感器51本身上不添加大的负荷等因素,与底传感器33相比可以把传感器弹簧53的强度控制得较低,这样就能把这部分做得较小。另外,为了防止水蒸汽等侵入盖子47的内部,必须在盖传感器51附近设置衬垫55,以确保该部分的密封性。
再有,圆筒状的盖传感器51,它的底面被做成中央部分凹陷的形状。这是为了提高温度检测性能而使该底面部分全体能紧压在散热板48上的缘故。另外,该圆筒状盖传感器51自身上下移动的时候不会强迫盖传感器51的左右轴发生水平移动,这样就能与散热板微妙的倾斜相对应。让底面部分凹陷的边缘与散热板48有3点进行接触。
再有,如图7所示,把散热板48装在盖子47上,盖传感器51就被顶到上面去了。由于这个向上的移动,装在盖传感器51的圆筒部分局部的磁铁56也随之移动。这个磁铁的移动能被舌簧接触开关57检测到,因而就能够确认散热板48是否装上了。
这里,把该盖传感器51一同装进操作电路板46的安装用单元58内。这样就能够把操作电路板46和盖传感器51当作一个单元来处理,提高了装配方便性。而且不仅是装配方便性,把这个盖传感器51设置在操作电路板46的下面,就可以缩短来自盖热敏电阻54的信号线,也就可以避免该信号线易受杂波干扰的问题。
再有,为了防止盖子47内部出现过度的高温,在操作电路板46上避免设置三端双向可控硅等发热的元件,同时在操作电路板46的正下方设置盖热敏电阻54。这样在检测散热板48的温度的同时,还可能直接检测到是否达到了给操作电路板施加不良影响的温度。
另外,散热板48的安装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是用与盖传感器51的上下移动一起移动的磁铁56等来检测的。然而不仅是限于该实施例,例如用设置在散热板48上的散热板磁铁58也可以进行检测。
再有,把盖子47的上部做成平面结构以追求它的美观。此时在这个部分会不慎放置勺子等容易受感应而被加热的物体,因此有必要防止这部分被加热而升温。为此,在盖子47内部的盖线圈49的上面,设置了用铝等材料做的防磁板59。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在盖子47的内部设置操作电路板46等的同时,取消了锅身31前面部分的部件,而且在锅身31后面部分的铰链部分60下面一带集中放置了部件。这使得锅身的重心偏向后面一侧,在开着盖子的时候有可能发生锅身整体意外地向后翻倒的情况。所以,有必要防止这样的事态发生。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按下勾头手把61,该部分的结合就脱开了,同时设置在铰链部分60上的铰链弹簧62把盖子47推向开的方向。由于锅身31的前面部分没有较重的部件等,所以盖子47打开的时候若力量过猛容易发生向后翻倒的情况。考虑到这种情况,如图12所示,在铰链部分60上设置了板状弹簧63。随着盖子47打开的角度增大,板状弹簧63就增加朝着关闭方向的推力。如图12所示,随着盖子47打开的角度增大,板状弹簧63就增大与树脂部分64的接触角度,这样就渐渐增加朝反方向的推力。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就能够防止由于盖子47打开时的力量而使锅身31意外地向后面翻倒。再有,如图16所示,在锅身31后面部分大致中央设置了棱(支脚)65,以防止锅身31翻倒。
此外,是关于搬运锅身31用的手柄的设置。由于在铰链60的下面设置了较重的部件等因素,将锅身31提起时应该防止它向后倾斜。在锅身中间靠后部一侧装上手柄轴,使它接近重心位置以增加搬运方便性。
(实施例3)
下面使用图17~图27对第3个实施例的蒸汽筒附近进行说明。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蒸汽筒内的传感器来防止溢出,和为实现使用更方便的电饭锅所采取的办法。即为了减小盖子47的高度(或厚度),把蒸汽筒的高度做得比以往的低,同时加上检测盖子47开闭状态的复合功能。
具体地说,设置内部含有浮子66的蒸汽筒50,当开闭盖子47时浮子66可以移动;并在蒸汽筒50附近于锅身前部设置浮子检测部分67用来检测该浮子66的移动和有无。利用开盖子47时浮子66向铰链部分60一侧的移动来检测盖子47的开闭。另外,用浮子是否存在来对蒸汽筒是否装上进行检测。
再有,如图18~图20所示,当盖子47处于关闭状态,浮子66被设在盖住蒸汽的排气口68上面的位置。浮子66由磁铁做成圆筒状或球状这样的接触阻力小的形状。而在蒸汽筒50里设置了蒸汽通路70,它在浮子66的上面一侧保持有较大的空间;浮子66可在蒸汽通路70内移动。在蒸汽通路70的上下内表面70a,70b上设置了为浮子66的移动导向用的沟槽69;而在浮子66的整个周长上设置了突出部分71,它用来被沟槽69导向。蒸汽通路70的饭米汤排出口68,不仅设置在底面而且也设置在侧面,这样因为有来自侧面的蒸汽压,所以浮子66容易滚动。另外,该沟槽69当饭米汤发生时形成该饭米汤的通道,同时也能防止浮子66因饭米汤而变得不能移动。
再有,可以这样来考虑该浮子66等的结构。例如,用磁性材料来做浮子66,使用舌簧接触开关57来构成浮子检测部分67;或者是如下文所述,用光传感器来做成浮子检测部分67,根据是否有来自浮子66的反射光等来检测浮子66的存在。无论用哪种结构,都要根据下述因素来确定浮子66的结构:一是浮子本身仅有蒸汽时不能移动,却随着饭米汤的上升而移动的重量,二是蒸汽筒50的底部斜面的倾斜角度,还有蒸汽通路70与浮子60所形成的空间的大小。根据实验得到了该重量等与饭米汤之间的关系。使用圆柱形(直径14mm,长10mm)的浮子时,假定浮子66与蒸汽通路70之间的空间截面积为75平方毫米(mm2),底部斜面的倾斜角度约为12度左右,就得到了2~4克(g)左右的重量随烧饭时溢出的饭米汤的上升做出适当动作的结果。另外还得到下面的结果,即在上述条件下,空间截面积大约为60~90平方毫米,底面角度大约为5~15度的范围内时,浮子的动作中不会出现误检测。
再有,在蒸汽筒50的下部将倾斜部分72设在蒸汽通路70的上部,蒸汽筒50内积存有饭米汤就会通过蒸汽通路70流回到内锅35内,这样在蒸汽筒50的下面就不必设置回流阀。
再有,为了实现小型化已将蒸汽筒50内的容积做小;用浮子检测部分67来检测浮子66的移动,根据这个检测结果来控制向发热体(加热装置)供给电力。而在本实施例中是控制向底加热线圈32供给高频电力,这样就可以使用比以往容积更小的蒸汽筒50。具体说是这样,伴随着饭米汤上升到蒸汽通路70内,饭米汤积存在浮子66的下面堵塞蒸汽通路70;这导致内部压力上升,和浮子66的移动;浮子检测部分67检测出浮子66的动作,这样就得到了上述效果。
这时由饭米汤堵塞蒸汽通路70而产生的内部压力,在上述构造中约为2~3cm水柱高,不用担心因压力高而发生盖子的变形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浮子的运动等来检测出饭米汤与蒸汽的不同。然而,该检测并不一定要利用力学意义上的移动等;也可利用饭米汤的粘性或热容量等物理性质上的不同。
再有,急剧地开关盖子47会引起浮子66的剧烈运动。为了不致损坏浮子66、蒸汽筒50及蒸汽通路70的内部,用橡胶等弹性材料或合成树脂等缓冲材料覆盖在浮子66的表面(图20中71a为弹性材料);另外在浮子66移动的终点附近的蒸汽筒50侧面部分设置加固用的棱。用该构造能够防止蒸汽筒50,蒸汽通路70、浮子66的破损,另外,用弹性材料来覆盖浮子66能够减低浮子66移动时发出的声音。
再有,如图22所示,与以往的技术一样蒸汽筒50是可以拆下的,这样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对它进行整个清洗。但是在本发明中又做了如下的改进。为了在安装蒸汽筒50时总是让浮子66与浮子检测部分67相对置,在蒸气筒50上面做了凸肩部分73,与凸肩部分73相对应在盖子47上设置了凹部74。这样既能确保饭米汤的检测精度,又能把前方的操作部分75做得较大。再有,把排出口68设在底面的最低点,使得在用水洗过后水难以留在蒸汽筒50内,在这一点上也能够确保清洁性。
再有,浮子66在蒸汽通路70内移动了整个移动距离(斜面)的大约1/3这样的短距离时,浮子检测部分67就检测到浮子66的移动。这样在少量烧饭时及用低热烧饭的烧软饭过程及煮粥过程也能够检测到饭米汤。
再有,如图21所示,舌簧接触开关57被装入舌簧接触开关盒76里,是用填充硅橡胶等弹性材料的方法来固定的,并设置在蒸汽筒50的近旁。众所周知,磁性体的磁力越强或者与磁性体的距离越近舌簧接触开关57越容易进行检测。将舌簧接触开关57做成大致八字的形状,浮子66与舌簧接触开关57的距离就缩短了。这样就可以通过提高舌簧接触开关57的检测精度使饭米汤的检测变得更加确实可靠。
再有,在蒸汽筒50上表面设置的蒸汽口77,它的开口方向朝着斜上方且朝着锅身31后面的方向;蒸汽口77的位置是在蒸汽筒50上面靠锅身前面一侧。这样可以把烧饭时发生的蒸汽排向锅身31的后方一侧,因而能防止蒸汽在盖子47上的操作部分75上结露或飞沫滴在操作部分75上,还能够防止开着盖子47时已结露的水滴从蒸汽筒50内滴下来。
再有,盖子47的开闭状态的检测是利用设置在蒸汽筒50内部的浮子66来进行的。当盖子47开着的时候浮子66就与浮子检测部分67分开了。而关闭盖子47时,可以用手按盖子47的上面部分来关闭它。另一方面,由于盖子47的上面有操作电路板46,在关闭盖子47时也可能发生不慎按下操作按钮的情况。出于上述考虑,在盖子47关上后的一定时间里禁止接受来自操作电路板46的按键输入信号,以禁止并非使用者有意的操作。另外,此时为了让使用者容易明白不接受该按键操作的原因,由表示部分78将这个意思表示出来。
再有,考虑到有可能在关闭盖子47时不慎长时间按住盖子47,所以不把使用者不容易看清其实际动作状态的按键,例如选择烧饭过程种类的按键,设置在前面的中央位置。于是,就把烧饭开始等按键设置在盖子47的上面前方位置,即使用者关闭盖子47时容易按到的位置。因为像烧饭开始这样的按键,万一它被接通电饭锅开始工作,使用者能比较容易地明白其变化。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浮子的移动做成饭米汤检测器,从而能够用简便的构造来检测出饭米汤的发生。上述浮子在开闭盖子时及锅内发生的饭米汤膨胀收缩时移动。再有,在蒸汽筒的底面做出倾斜部分;而浮子是用圆柱状或球状的铁氧体做成的,可以在上述倾斜部分上自由滚动;浮子检测部分是由舌簧接触开关构成的。这样能够使浮子构造适用于检测饭米汤。
(实施例4)
下面就第4个实施例进行叙述。在图23中,79表示蒸汽筒50的内表面,80为蒸汽筒50下面一侧的孔,81为蒸汽筒50上面一侧的孔。在蒸汽筒50中,饭米汤通过下面一侧的孔80而上升。
82为光传感器的发光部分,83为受光部分。饭米汤通过了下面一侧的孔80,又从发光部分82和受光部分83之间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当饭米汤经过下面一侧的孔80,通过发光部分82和受光部分83之间时,光线被遮断,饭米汤被检测出来,于是停止向内锅35供给电力。在例如IH(间接的感应)加热的时候,由于供电停止,饭米汤的发生迅速消失。如上所述,具备了这样的饭米汤检测装置就能够防止发生溢出。
(实施例5)
下面就第5个实施例进行叙述。在图24中84为饭米汤电极。当饭米汤通过了下面一侧的孔80,积存在电极84,84之间时电流就流过电极84,84之间。另外还有其他方法,例如把PTC加热器设置在饭米汤的通过路径上,以检测蒸发热引起的温度变化。这样也可以把它用作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饭米汤若通过下面一侧的孔80,并积存在电极84,84之间;则电极84、84之间电流流通,通过检测这个电流就能够与上述实施例同样地防止溢出。
将上述饭米汤检测装置设置在盖子内,例如设置在蒸汽筒内,就能够做到安装简单,清洗容易,能够使其成为清洁的饭米汤检测段。
此外,将饭米汤检测装置设置在饭米汤的通路内,例如设置在内锅35的上部,就能够使它成为便于维护的饭米汤检测装置。
再有如图25,26所示,一旦饭米汤发生,上述构造就能够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的信号而停止向内锅供应电力。另一方面,一旦饭米汤的发生停止了,浮子就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时检测出这个变化,与上述相反,就重新开始向内锅供应电力,并使向内锅供给的电力总为最大功率。通过这样检测饭米汤的发生来接通或切断向内锅的电力供给,在烧饭的时候就能够充分地加热米和水,从而能够烧出可口的饭。
(实施例6)
下面使用图17,图27对内锅35的收容部分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内锅35被装放在置于锅身31内的保护套85内。在装入的时候,用间隔均等地布置在保护套85上端部分三处的上架帽86来支承内锅35,并用间隔均等地布置在保护套85内沿的中部三处的防止内锅旋转用的橡胶87来给内锅35定位。在这里,将上述上架帽86和防止内锅旋转用的橡胶87互相错开60度交替排列起来。这样在将内锅35放在保护套85内时不会发生偏向一边的情况,并能使内锅35与底加热线圈32之间的距离各处均等。用上述方法就能减少在内锅35内的局部发生激烈沸腾的泡状饭米汤,能够减少饭米汤上升到蒸汽筒50。
(实施例7)
下面使用图1及图28~图33对铰链部分60下面附近的构造进行说明。
将加热电路板88等设置在铰链部分60下面的时候遇到了若干问题,特别是如何确保冷却性能,和水滴从铰链部分60周围滴下来的问题。
在安装蒸汽筒等或内锅35时铰链部分60周围会沾上水,水通过铰链部分60周围容易侵入到锅身内部。所以,在该处设置加热电路板88时,就必须设法确保电气零件的绝缘,此外,将加热电路板88设置在铰链部分60的下面时,还要考虑引线89的走线问题。引线89通过铰链部分60与设置在盖子47上的操作电路板46进行电气连接。如图28所示,为解决这个问题,将引线89在纵方向上做成S形状。采用了这样的构造,流到引线89上的水等就不会沾到加热电路板88上。具体地讲,为了使引线89成为上述的S形状,在铰链部分60交替设置了竖直棱90,91。还延展了与S形状布线的最低点92相对置的部分,并应当使其与锅身31之间留出若干间隙。而在该延展部分93最前端的内侧设置了加热电路板88等的电气零件。
另外,在铰链部分60的盖板94上设置了扇形的棱,以防止水滴误滴到加热电路板88等上面。
再有,为了确保冷却性能,将冷却风扇95设在锅身下部的角上,使得能够冷却底加热线圈32或加热电路板88。具体地讲,由于在铰链部分60的下面这样狭小的空间内集中设置了加热电路板88等,容易发生与散热有关的问题。因此,如图29所示,在锅身31下部的角上设置了冷却风扇95,并在与该冷却风扇95相对置的锅身部分设置了吸气孔96。另外,在锅身下部前面及下部侧面设置了排气孔97。这样就把从吸气孔96吸进的冷气经过加热电路板88及底加热线圈32顺利地引导到前面或侧面。
关于这一点,以往是把冷却风扇95水平地装在锅身的下部。而在本发明中,为实现锅身31的小型化,曾按照以往的方法把冷却风扇95水平地装在锅身的下部,但没能得到的满意的冷却性能。其原因如下:伴随着小型化,内锅35与锅身31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变短了。因此在水平地设置冷却风扇95的情况下不能获得足够的空间来吸进冷风,而冷却风扇95下面的风路阻力很强。此外,在水平设置的时候,冷风难以流向前方也是增加风路阻力的原因之一。由于上述原因,将冷却风扇95倾斜设置,同时使锅身31的下部角落具有很大的R,在这样的部分设置吸气孔96,使之与冷却风扇95相对置。
再有,如图30所示,将电源线绕线架98设置在锅身31的一个角上,将加热电路板88或电源电路板99的任何一个设置在与上述电源线绕线架98相反一侧的角上。使用这样的构造来有效地利用铰链部分60下面的空间。此外,电源线绕线架等在纵向上沿着围在内锅35周围的保护套85进行布置。这样就能在较大范围内围住保护套,使它们兼作隔热机构,发挥对内锅35的保温作用。
再有,电源线绕线架98,其用来与电源电路板99相联接的电源线端子100一侧面向锅外,且电源线绕线架98的引出部分101面向锅身31的后面。采用这样的构造,电源线绕线架98的外体就能将冷却风扇95的冷风导向加热用电路板88一侧,具有风向引导作用。
再有,如图31所示,电源线绕线架98的电源线引出部分101是从锅身31的底部向后排出的。该引出部分101附近用作取出口的部件,可以兼作上述用来防止锅身翻倒的棱65来使用。再者,该电源线绕线架98的靠锅身一侧因电源线绕线架98的铠装具有防磁性,可以用来装载那些怕受磁场影响而发热的部件,如传感器等。
再有,与加热电路板88成直角设置了散热片102,在该散热片102上装有冷却风扇95。该散热片102的截面大致为三角形,它将冷风气流从锅身31后部的吸气孔96引导到锅身31的侧面或前面。为此,把散热片102的叶片103设置在朝着锅身前后的方向。另外,把加热电路板88上的发热元件装在该散热片102上以确保对它们的冷却。同时,为了减少锅身掉下等引起的冲击,在加热电路板的局部装上螺丝安装部分104,用螺丝把散热片102固定在该螺丝安装部分104上。
再有,关于给底加热线圈32供给电流用的引线,以往是用加热电路板88上的接线部分,将底加热线圈32与加热电路板88上的配线部分相连接。通常为了供给大电流,该接线部分必须使用较大的部件,这就阻碍了锅身的小型化。由于上述情况,加热电路板88的配线采用板内连接等方式,以避免加热电路板88上连接部分的负担。在保护套85上设置引线端子连接部分105,这样就能确保装配质量和装配空间。
再有,装在散热片102上的加热电路板88,其上面的发热多的元件被装在下面一侧,有效地利用上方的空间作为冷却空间。具体地说,把用来控制向底加热线圈32供给高频电力的IGBT等设置在散热片102上,同时把发热比较多的整流元件等布置在下面一侧。
再有,为了防止在吸气孔96附近来自排气孔97的排气与吸气用的冷风混在一起,设置了棱106,并把该棱106当作上述防止向后方翻倒用的棱来兼用。同样,在锅身31的内部也设置了防止吸气与排气的混合用的空气导向棱107,以此来减轻散热片102的负担。
(实施例8)
下面,使用图1,及图34,图35对侧面部分等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4,图35所示,在保护套85的侧面,设置了用来从侧面对内锅35加热的侧面加热线圈108。为了减少它的零件数和装配工时,该侧面加热线圈108被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可以把它连结在保护套身部109上的L形状槽110内。
以往,是用带子等把侧面加热线圈108固定在保护套身部109上。而这里是在保护套身部109的侧面设置L形状的槽110作为支架部分,把线圈连结在这个支架部分上加以固定。采用了这样的构造,可以稳定侧面加热线圈的设置位置,并能够改善烧饭性能,同时还能减去用在带子的成本费。
再有,按照内锅35的形状设置了锅身下面的角落。这样就提高了用来放置锅身的场所的自由度。
再有,与以往的电饭锅相比,本发明的电饭锅极力防止在内锅35至锅身31前方外侧之间的空间布置部件。这就缩小了内锅35至电饭锅前方外侧之间的距离,使用者盛饭等的时候就更加方便了。另外,把锅身31前面部分的高度做得比内锅35的上面还低,这就进一步提高了盛饭时的使用方便性。
(实施例9)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9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39的框图所示,在锅131中放入米和水,由变换器132所驱动的加热线圈构成的加热装置133来进行加热。锅传感器134是用来检测锅131底部的温度的,盖传感器135是用来检测电饭锅盖子部分的温度的。再有,盖开闭检测装置136是用来检测盖在锅131上面的盖子的开闭状态的。
控制装置137是由下列三部分构成的:(1)输入进锅传感器134的输出信号和盖传感器135的输出信号,判断锅131内的米量和水量,即烧饭量的烧饭量判断装置138;(2)根据这个烧饭量判断装置138的输出来决定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功率,输入进锅传感器134的输出信号和盖传感器135的输出信号、根据烧饭程序来控制变换器132进而控制给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功率,还向表示电饭锅工作状态的表示装置139和报知电饭锅的异常等的报知装置140内输出信号的烧饭控制装置141;(3)记忆烧饭程序的记忆装置142。操作装置143是用来选择记忆在记忆装置142中的烧饭程序或用来向记忆装置142内输出开始烧饭的信号的。
这个电饭锅的具体例子如图37~图39所示,在图37中,144为上面开口的电饭锅锅身,在这个锅身144内部收容着用来装入米和水且能自由装卸的锅131。在这个锅身144的内部设置了由给锅131加热的加热线圈构成的加热装置133,和装载着驱动加热装置的变换器132的变换器电路板145。在这个加热装置的中央部分设置了检测锅131的温度的锅传感器134。146为盖在电饭锅锅身144的上面开口部分上且可自由开闭的盖子,这个盖子146通过转轴149支承在与上架147的上部做成一个整体的铰链部件148上,且围绕转轴149可自由转动。
在盖子146上固定了散热板150,贴紧这个散热板150安装了用来检测锅131内的温度的盖传感器135。此外,在盖子146的内部设置了控制电路板151。在这个控制电路板151上装载了作为控制装置的微电脑152,和作为表示装置的LCD153,和作为报知装置的蜂鸣器154,和操作装置143,等。再有,盖子146内还设置了由浮子156和浮子检测部分157构成的盖开闭检测装置136。
由微电脑152构成下列三个部分:(1)输入锅传感器134的输出信号和盖传感器135的输出信号,判断锅131内的米量和水量,即烧饭量所用的烧饭量判断装置138;(2)根据这个烧饭量判断装置138的输出来决定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功率,输入锅传感器134的输出信号和盖传感器135的输出信号,根据烧饭程序来检测变换器132进而控制给加热装置的加热输出功率,还向表示电饭锅工作状态的LCD153和报知电饭锅的异常等的蜂鸣器154内输出信号的烧饭控制装置141;(3)记忆烧饭程序的记忆装置142。操作装置143是用来选择记忆在微电脑152内的记忆装置142中的烧饭程序和用来向微电脑152输出开始烧饭的信号的。
图38是从本实施例的电饭锅的盖子146上面看到的盖子前方外观图。从此图可以看出,在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设置了:表示装置LCD153用来表示现在时刻、被选择的保温过程、米的新鲜度、烧饭功能、及盖子的开闭状态等;和作为操作装置143指示开始烧饭的烧饭按键158;和用米进行预定烧饭的预定按键159;和用来开始保温的保温按键160;和用来取消烧饭或保温的取消按键161;和用来选择保温温度的保温过程选择按键162;和对照米的状态选择最佳烧烧饭程序的米新鲜度按键163;和用来选择烧饭功能的烧饭功能选择铵键164;和用来变更LCD153的表示时间的小时按键165及分按键166。
图39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放大图。浮子156为球状的磁性体,浮子检测部分157是用浮子156的磁性来开关接点的舌簧接点开关。浮子156放在倾斜的沟槽167上,当盖子146处于关闭状态时浮子156移向浮子检测部分157一侧,反之当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时浮子156就移向与检测部分157相反的一侧。由于这个浮子156的移动,对浮子检测部分157施加的磁场发生变化。浮子检测部分157的接点产生开关动作,这样就能够检测盖子的开闭状态。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即使输入来自下列按键的信号微电脑也不接受它们,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这些按键是作为盖子146上表面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预定按键159,保温按键160,取消按键161,保温过程选择按键162,米新鲜度按键163,和功能选择按键164,和小时按键165及分按键166。
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则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表面前方设置了操作装置143,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操作装置143,也能够防止发生误动作。
(实施例10)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10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成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微电脑152内时,即使从作为盖子146上表面的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输出了信号,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信号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
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键158,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表面前方设置了烧饭按键158,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也能够防止发生误动作。而此时却可以按受其他按键的指示。例如在饭的保温过程中打开盖子146,从锅身144中取出锅131之后,想要取消保温的时候,即使在盖子146开着的状态按下取消按键161,也能够取消保温状态。再有,万一在烧饭或保温的中途盖开闭检测装置136发生了故障,也可以用取消按键161来取消烧饭状态或保温状态,故能够停止向加热装置133供电。
(实施例11)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11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成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微电脑152向LCD153输出信号以表示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同时即使输入来自下列按键的信号,微电脑也不接受它们,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这些按键是:作为盖子146上表面的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预定按键159,保温按键160,取消按键161,保温过程选择按键162,米新鲜度按键163,功能选择按键164,和小时按键165及分按键166。
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表面前方设置了操作装置143,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操作装置143,也能够防止发生误动作。再有,在盖子146开着的状态按下操作部分的按键时,由于有LCD153的表示,即使按键指令不被接受也不会误认为是发生了故障。而且相反可以知道盖开闭检测装置136发生了故障。
(实施例12)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12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成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即使输入来自下列按键的信号,微电脑也不接受它们,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而且向作为报知装置140的蜂鸣器154输出信号以使它动作。这些按键是:作为盖子146上表面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预定按键159,保温按键160,取消按键161,保温过程选择按键162,米新鲜度按键163,功能选择按键164,和小时按键165及分按键166。
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表面前方设置了操作装置143,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操作装置143,也能够防止发生误操作,并能够在打开盖子146的状态下按下操作部分的键时,把按键指令不被接受的情况报知使用者。
(实施例13)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13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成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和于打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在输出信号转换成表示盖子146处于关闭的状态的输出信号后大约1秒钟的时间里,微电脑不接受来自下列按键的信号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这些按键是:作为盖子146上表面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预定按键159,保温按键160,取消按键161,保温过程选择按键162,米新鲜度按键163,功能选择按键164,和小时按键165及分按键166。
虽然浮子156在开闭盖子146时于沟槽167上移动,但是会发生盖子146关闭前就移动到浮子检测部分157一侧的情况:或者因为浮子检测部分157的检测精度有限,会发生盖子146没有完全关闭就输出处于关闭状态的信号的情况。即使在这些情况下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表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微电脑152也不会接受这个误操作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表面前方设置了操作装置143,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操作装置143,也能够切实防止发生误动作。
(实施例14)
下面使用图36~图39对本发明的第14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成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反对动作进行说明。当作与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即使从作为盖子146上面的操作装置143的烧饭按键158输出了信号,微电脑152也不接受这个信号。因而不改变电饭锅的工作状态。但是即使在此状态下,在3秒钟内连续3次将烧饭按键158的输出信号输入微电脑152内,微电脑152将接受这个信号而开始烧饭。
如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当打开盖子146将装着米和水的锅131放进锅身144内然后关闭盖子146时,当然必须按下该盖子146的上面前方部分,但是即使此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若仅按下一次,则微电脑152也不会接受这个指示故不开始烧饭工作。所以,即使在盖子146上面前方设置了烧饭按键158,且在关闭盖子146时不慎按下了烧饭按键158,也能够防止发生误动作。而且,即使盖开闭检测装置136发生了故障,也能通过连续3次按下烧饭按键158来使其正常地开始烧饭工作。
(实施例15)
下面使用图36~图40对本发明的第15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其构造与实施例9相同,所以使用图40对动作进行说明。图40所示的是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饭锅烧饭时的烧饭程序,和锅传感器134及盖传感器135所检测的温度。图中的实线为锅传感器134的检测温度,虚线为盖传感器135所检测的温度。在烧饭量判断行程中,使用时间T1来判断锅131内的烧饭量。T1是从锅传感器134的检测温度达到既定温度θ2起至盖传感器135的检测温度达到既定温度θ3为止所经过的时间。此后根据烧饭量来调节加热输出功率以推进沸腾维持行程,当锅传感器134的检测温度达到既定温度θ4时就进入焖饭行程。
这里在上述烧饭量判断行程中一旦打开盖子146,盖传感器135就不能检测出锅131内的正常温度,因此检测温度达到既定温度θ3所需要的时间就处长了。这样就不能正确地判断烧饭量。为此,在烧饭工作时的烧饭量判断行程中作为盖开闭检测装置136的浮子检测部分157将盖子146处于开的状态的输出信号输入进微电脑152时,微电脑152就向作为报知装置140的蜂鸣器154输出信号以使它动作。
如此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在烧饭工作的烧饭量判断行程中发生把盖子146打开的情况时,使用蜂鸣器154就能够报告出不能进行正常的烧饭量判断。这样就总能够通过正确的烧饭量判断来烧出可口的饭。
(实施例16)
下面将参照图41,图42对本发明的第16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所有的实施例中,作为具体例子所列举的时间、温度、行程,可以任意设定并进行实施。
在图41中,201是放入烹调物用的锅,202是用来加热锅201的加热装置,203是用来检测液体及固体的饭米汤的饭米汤检测装置,204是根据饭米汤检测手段203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加热装置202的加热控制装置。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饭锅的动作进行说明。使用加热装置202开始加热之后,伴随着加热,锅201内的烹调物或水就上升。当上升至一定位置的时候它们就被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出来。于是加热控制装置204就通过改变加热装置202的加热量来抑制溢出的发生。
(实施例17)
下面对第17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对与第16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2(a)所示的是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检测结果与加热装置202的动作的关系。加热控制装置204通过饭米汤检测装置203而检测到饭米汤的上升时就停止加热装置202的工作,而当检测到饭米汤下降时就增加加热量。
(实施例18)
下面对第18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6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图42(b)所示的是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检测结果与加热装置202的动作的关系。加热控制装置204通过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到饭米汤的上升时就停止加热装置202的工作,而当检测到饭米汤下降时,经过数秒的等待后增加加热量。
(实施例19)
下面对第19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41中205是检测饭米汤检测装置203异常用的异常检测装置。另外,与第16个实施例的符号相同者为共通的部分,在这里省略了说明。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饭锅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异常检测装置205检测到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异常时,加热控制装置204对加热装置202进行控制。在能够维持烧饭性能的条件下,通过如图42(c)所示的那样减少加热量来抑制溢出的发生。
(实施例20)
下面对第20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9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在烧饭动作开始时若异常检测装置205已经检测到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异常,则加热控制装置204就中止烧饭动作。
(实施例21)
下面对第21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41中,206是对加热控制装置204进行信号输入的信号输入装置。另外,与第16个实施例或第19个实施例的符号相同者为共通的部分,在此省略说明。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饭锅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异常检测装置205检测到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异常时,第一回通过信号输入装置206输入了信号时将这个信号输入判为无效;只有当有了第二回的信号输入时才变更电饭锅的工作状态。
另外,不仅是第二回,同样还可以选择当有了任意的多数回信号输入时才变更电饭锅的工作状态。
(实施例22)
下面对第22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21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异常检测装置205检测到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异常时,第一回通过信号输入装置206输入了信号时,将这个信号输入判为无效,并从此开始计时。在10秒钟内完成了既定回数的信号输入时,就将这个信号输入视为有效并变更电饭锅的工作状态。在经过了10秒还没有完成信号输入时就将这之前的所有信号输入都视为无效,并将下一次的信号输入当作第一回的输入来进行同样的动作。
另外,并不限于采用从第一回至既定回数为止的时间,而可以从任意的回数开始或结束计时。而且达到既定的回数为止的计时次数不限于一次。
(实施例23)
下面对第23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9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当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出饭米汤的上升时,异常检测装置205对饭米汤的连续上升时间进行测量。通常饭米汤的连续上升时间为5秒至10秒,当检测出饭米汤30秒钟连续上升时就把饭米汤检测装置203判为异常。这时加热控制装置204对加热装置202进行控制,在能够维持烧饭性能的条件下通过如图42(c)所示的那样减少加热量来抑制溢出的发生。
(实施例24)
下面对第24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6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仅在电饭锅内锅底的温度为90度至110度的范围内,当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出饭米汤的上升时加热控制装置204减少加热装置202给出的加热量。而在其他的温度范围时不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检测结果来变更加热量。
另外,上述动作可以按电饭锅内任意部位的温度来进行。
(实施例25)
下面对第25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6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仅在烧饭时间为10分以上50分以下的范围内,当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出饭米汤的上升时加热控制装置204减少加热装置202给出的加热量。而在其他的烧饭时间范围时不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检测结果来变更加热量。
(实施例26)
下面对第26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是与第16个实施例同样结构的电饭锅,仅对动作进行说明。仅当烧饭行程为沸腾维持行程时,当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检测出饭米汤的上升时加热控制装置204减少加热装置202给出的加热量。而在其他的烧饭行程时不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检测结果来变更加热量。
另外,上述动作可在多个行程内进行。
(实施例27)
下面对第27个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41中207为表示或报知电饭锅工作状态的表示装置,208为控制表示装置207的表示控制装置。另外,与第16个实施例或第17个实施例的符号相同者为共通的部分,在此省略了说明。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饭锅的动作进行说明。当饭米汤检测装置203正在检测时,表示控制装置208通过表示装置207来表示是否有饭米汤的上升。而当检测出饭米汤的上升时通过蜂鸣器的声音进行报知。此外,还可以仅对电饭锅的一部分状态进行表示或报知;至于在饭米汤检测装置203的何种状态下进行表示和报知,并不限于上述情况,而是可以考虑任意的状态。此外,不用饭米汤检测装置203,而用异常检测装置205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动作。
由以上说明显然可知,本发明的第一种方案的技术发明,具备被放在锅身内可自由装卸的内锅,盖在锅身上面开口部分的盖子,和饭米汤检测装置,这样就能够防止溢出,并使锅身的小型化成为可能,其放置和挪动的方便性能大幅度改善。
第二种方案的技术的发明是把饭米汤检测装置设置在盖子上。这样就可以把它设置在比如蒸汽筒中,蒸汽筒容易从盖子上拆下和装上。清洗也变容易了,故能使饭米汤检测装置清洁。
第三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把饭米汤检测装置设置在饭米汤的通路上,例如设置在内锅的上部。这样就能够提供便于维护,使用方便的电饭锅。
第四,第五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饭米汤检测装置做出动作之前给内锅供给电力,并且在饭米汤向容器外流出的危险过去以后再次供给电力。这样在烧饭时就能够对米和水进行充分的加热,能够做出可口的饭,即所谓能够改善饭的口味。
第六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具备:上述锅身,内锅及盖子,用来感应加热内锅的底部加热线圈,控制向底部加热线圈供给高频电力的控制装置,用来排出发生在内锅里的水蒸汽并设置在盖子上的蒸汽筒,设置在蒸汽筒内并可以移动的饭米汤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来控制给加热线圈的电力供给量。这样就可以使用小型的蒸汽筒来有效地防止饭米汤溢出。
第七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利用浮子的移动而做成的上述饭米汤检测器。在开关盖子时以及内锅里产生的饭米汤膨胀或收缩时该浮子就移动。使用这种检测器就能够用简单的构造来检测出饭米汤的状况。
第八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上述蒸汽筒的底部做了一个斜面,而上述浮子是用能在斜面上自由滚动的圆柱形或球形的铁氧体等磁性材料做成的;浮子检测部是由舌簧接触开关构成的。这样就能够使浮子构造适宜于检测饭米汤。
第九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上述斜面上设置了饭米汤流动用的沟槽部分,同时在上述浮子上设置了为使其沿着沟槽移动用的突出部分。这样就能够做成在发生饭米汤逆流等时也能适用的构造。
第十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将上述浮子的重量控制在不受蒸汽作用而移动而因饭米汤经过而移动的程度。这样就能确实可靠地区分饭米汤和蒸汽。
第十一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具备上述加热线圈及控制装置,以及用来向控制装置发出选择何种烧饭机能的指令的操作部分;并使控制装置在关上盖子后的既定时间范围内禁止从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这样就能确实可靠地防止开关盖子时的误动作。
第十二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把使用频度高的输入开关设置在盖子的上面靠前部分。这样就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关闭盖子时的误操作。
第十三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具备上述锅身,内锅盖子,用来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控制供给加热装置电力的控制装置,以及设置在通向内锅里的途径上的饭米汤检测装置;并使控制装置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来控制给加热装置的电力供给量。这样就能够用同样小型的盖子有效地防止饭米汤溢出。
第十四、第十五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用浮子和浮子检测部分来构成上述饭米汤检测装置;并在浮子的移动为滚动的情况下把浮子的移动场所做成5~15度的斜面。这样当内锅里产生的饭米汤膨胀或收缩时浮子就可以因饭米汤作用而滚动。
第十六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把上述浮子的滚动道路设在盖子上的蒸汽筒内的大致呈筒状的蒸汽通路内,浮子的外形为圆形;在蒸汽通路的上下内表面上开槽,并使浮子不接触蒸汽通路的侧面;蒸汽通路和浮子的间隙在浮子的上方较大,在蒸汽通路的侧面和底面上设置了它的排气口;当浮子的重量为2~4g的时候,把蒸汽通路和浮子的空间的截面积做成大约60~90mm2。这样就能用简单的构造使浮子不因蒸汽作用而移动却因饭米汤经过而移动。把饭米汤和蒸汽确实可靠地区分开;并能防止浮子与蒸汽通路侧面间的表面张力等引起浮子动作迟钝,使浮子容易滚动,保持移动流畅。
第十七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使上述蒸汽筒能从盖子上自由装卸。这样就能简单地对作为浮子滑动场所的蒸汽通路进行维护。
第十八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用表面覆盖着橡胶等弹性材料的磁性材料来做上述浮子。这样就能够减少浮子移动时的冲击,防止浮子裂开或缺损,并能降低移动时发出的声音。
第十九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上述蒸汽筒的底面设置倾斜部分,并使倾斜部分的下方高于蒸汽通路的上口部的位置。这样就没有必要在蒸汽筒的底面设置饭米汤的回流阀,就能够使这个部分结构简单。
第二十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使上述盖子具有位于蒸汽筒附近且位于锅身前面一侧,由舌簧接触开关构成的浮子检测部分,使上述蒸汽通路朝浮子检测部分一边向下倾斜;在蒸汽筒后方做了凸肩部分使蒸汽筒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安装到盖子上;向加热装置供给电力的控制装置具备用来指定选择何种烧饭机能的操作部分;并使操作部分在蒸汽筒没有装在盖子上及盖子开着的情况下禁止输入操作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没有蒸汽筒及开着盖子的时候确实可靠地防止误动作。
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使上述浮子检测部分在上述浮子移动了蒸汽通路内的移动距离的大约1/3的位置上探测出浮子是否移动。即使在烧饭量少等,饭米汤上升势头弱小的情况下也能确实可靠地将饭米汤检测出来。
第二十三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把作为上述浮子检测部分的舌簧接触开关沿着蒸汽筒做成大致呈八字的形状。这样就能够提高浮子检测部分的探测精度。
第二十四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把上述蒸汽筒顶面的蒸汽口做成朝着斜上方并朝向锅身的后面方向,将蒸汽朝锅身后面方向排出。这样就能够防止蒸汽在位于盖子前面部分的操作部分上结露及飞沫滴到操作部分上。
第二十五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把用来结合上述锅身和盖子的铰链部分做在锅身后方一侧的电饭锅上,把蒸汽口做在蒸汽筒上的锅身前方一侧。这样在盖子打开时,就能够防止在蒸汽筒内结露的水滴滴落到蒸汽筒外。
第二十六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将间隔均等地布置在锅身上部三处(间隔120°),用来支承内锅的上架帽,和间隔均等地布置在保护套内圆中部三处(间隔120°),用来给内锅定位的防止锅转动的橡胶相互错开60度交替排列起来,均衡地给内锅定位。这样就能减少内锅在锅身里的安装位置偏差。
第二十七种方案的技术发明具备上述锅身,盖子及内锅,用来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给加热装置供给电力的控制装置,以及至少可以用来指定烧饭开始和指定选择何种烧饭功能的操作部分;当检测出开着盖子时控制装置禁止从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这样在盖子开着的状态或使用者正在关闭盖子的时候即使不慎按下了操作部分的按键也能够防止误操作。
第二十八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检测出盖子开着的状态时上述控制装置禁止输入烧饭开始的指示。这样在盖子开着的状态或是使用者正在关闭盖子的时候即使不慎按下了烧饭开始键也能够防止误操作。不但如此,即使在盖子开着的状态也能够取消保温或进行功能选择。
第二十九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设置用来表示烧饭机能状态等的表示装置,并表示出盖子的开闭状态。这样用户就能够知道控制装置对盖子的开闭状态作出了怎样的判断。
第三十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在盖子开着的状态出现了使用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的情况时,上述控制装置将这些情况报告用户。这样在盖子开着的状态或是使用者正在关闭盖子的时候即使不慎按下了操作部分的按键也能够防止误操作。而且在开着盖子的状态按下了操作部分的按键时,能够将按键不接受操作这个情况告诉用户。
第三十一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即便在关闭了盖子后也能在某段既定时间里由上述控制装置也禁止从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这样就能够确实可靠地防止关闭盖子时的误动作。
第三十二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一旦通过操作部分输入了某种特定的操作信号,即使在盖子开着的情况下上述控制装置也允许通过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这样即使盖子开闭检测装置出了故障也可以正常地进行按键操作。
第三十三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上述检测装置在电饭锅工作的特定行程的既定时间内检测出开着盖子的状态时将这样的情况报告给用户。这样就能防止由于在烧饭过程中盖子被打开而不能进行最佳烧饭的问题。
第三十四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这样的电饭锅,它具备内锅,加热装置、控制加热的控制装置,检测出液体及固体高出内锅上端的情况的饭米汤检测装置;并使控制装置根据饭米汤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状态来改变加热装置的加热量。当检测到饭米汤上升量高出内锅时,能够防止饭米汤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发生溢出。
第三十五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这样的电饭锅,在饭米汤检测装置正在检测饭米汤的上升时由上述控制装置停止用加热装置加热。这样由于是否用加热装置加热是与饭米汤的上升同步地进行的,所以能够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控制。
第三十六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这样的电饭锅,在饭米汤检测装置检测到饭米汤的上升已经结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使上述控制装置停止用加热装置加热。这样在不立即发生新的饭米汤上升的期间里能够确实可靠地使饭米汤回到内锅。
第三十七种方案的技术发明是这样的电饭锅,它具备检测上述饭米汤检测装置异常用的异常检测装置;当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饭米汤检测装置发生异常时控制装置将改变加热装置的加热量。这样即使饭米汤检测装置发生了异常也不发生极度减少加热量引发烧饭性能下降的情况或溢出的情况,能正常地完成烧饭过程。
第三十八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当上述异常检测装置检测出饭米汤检测装置的异常时,控制装置不允许开始烧饭工作。烧饭进行加热时必须使饭米汤检测装置处于正常状态。这样就能防止没有注意到饭米汤检测装置异常而发生的下列情况:一是在饭米汤没有上升时却降低加热量引起烧饭性能下降,二是饭米汤上升了却没能检测到而导致发生溢出。
第三十九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具备向控制装置输入指令的输入装置;当异常检测装置发现了饭米汤检测装置的异常时,数次输入指令会使控制装置更改电饭锅的状态。这样通过数次输入指令更改状态就能让使用者在认识到饭米汤检测装置异常的前提下开始让电饭锅工作。
第四十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当没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输入数次指令时上述控制装置将已输入的指令判为无效。只有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输入的指令才有效。这样,能防止在经过了较长时间之后输入指令时用一次指令输入即改变电饭锅的状态。
第四十一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当饭米汤检测装置在超过一定时间范围持续发现饭米汤上升时上述异常检测装置将把它判为异常。这样就不必使用别的检测机构,用上述异常检测装置就能简便地实现这种功能。
第四十二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当电饭锅内的温度处于某个既定范围内时,上述控制装置无视饭米汤检测装置得到的结果而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仅在有可能发生溢出的温度时才对加热量进行调节,这样就能防止在无需调节加热量的温度范围内由误检测引起的加热量变化。
第四十三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当烧饭的时间处于某个既定范围的时候,控制装置无视饭米汤检测装置得到的结果而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在不可能发生溢出的时间里不跟随饭米汤检测装置调节加热量,这样就能防止在无需调节的时候由误检测引起的加热量变化。
第四十四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在某个既定的烧饭行程中控制装置无视饭米汤检测装置得到的结果而对加热装置进行控制。这样在无需为防止溢出而改变加热量的烧饭行程中就能够防止由误检测引起的加热量变化。
第四十五种方案的技术发明为这样的电饭锅,尤其是它具备表示或报知电饭锅工作状态的表示装置,和控制表示装置的表示控制装置;上述表示控制装置依据饭米汤检测装置或异常检测装置中的至少一方的检测状态来更改表示装置的动作。这样就能够表示出检测状态并把动作报告给使用者。

Claims (5)

1.一种电饭锅,包括:盖在电饭锅锅身上部的盖子;用来给可自由装卸地收容在上述电饭锅锅身内的锅加热的加热装置;向上述加热装置供给电力的控制装置;以及至少用来指示烧饭开始和指示选择烧饭功能的操作部分,当检测出开着上述盖子的状态时上述控制装置禁止从上述操作部分输入上述指示中的至少一个,其特征在于,在烧饭工作的特定行程中检测出规定时间的开着盖子的状态时,控制装置报知这种情况。
2.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当检测出开着盖子的状态时控制装置禁止输入烧饭开始的指示。
3.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具备用来表示烧饭功能的状态的表示装置,且上述表示装置表示盖子的开闭状态。
4.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开着盖子的状态下,操作部分输入了操作信号的情况下,控制装置报知这种情况。
5.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关闭了盖子后的规定时间里控制装置仍禁止从操作部分输入操作信号。
CN2008101817283A 1997-06-13 1998-02-27 电饭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23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9156551A JP3116861B2 (ja) 1997-06-13 1997-06-13 炊飯器
JP156551/1997 1997-06-13
JP22533897A JP3376871B2 (ja) 1997-08-21 1997-08-21 炊飯器
JP225338/1997 1997-08-21
JP22970997A JP3552480B2 (ja) 1997-08-26 1997-08-26 炊飯器
JP22970697A JP3412468B2 (ja) 1997-08-26 1997-08-26 炊飯器
JP229709/1997 1997-08-26
JP229706/1997 1997-08-26
JP26313297A JP3626841B2 (ja) 1997-09-29 1997-09-29 炊飯器
JP26313197A JP3626840B2 (ja) 1997-09-29 1997-09-29 炊飯器
JP263131/1997 1997-09-29
JP263132/1997 1997-09-29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81052789A Division CN1174661C (zh) 1997-06-13 1998-02-27 电饭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2321A CN101422321A (zh) 2009-05-06
CN101422321B true CN101422321B (zh) 2012-04-25

Family

ID=156302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7921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0715C (zh) 1997-06-13 1998-02-27 电饭锅
CN20081018172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2321B (zh) 1997-06-13 1998-02-27 电饭锅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87921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90715C (zh) 1997-06-13 1998-02-27 电饭锅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116861B2 (zh)
CN (2) CN10049071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90921A (en) * 1984-10-12 1988-12-13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lanetary substrate carrier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0225054A (ja) * 1999-02-04 2000-08-15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磁炊飯器
JP5743207B2 (ja) * 2011-06-24 2015-07-01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6145863B2 (ja) * 2012-03-12 2017-06-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2014014426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harp Corp 電気機器
JP6006094B2 (ja) * 2012-11-19 2016-10-12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器
FR3014664B1 (fr) * 2013-12-13 2016-02-05 Seb Sa Appareil electrique de chauffage et/ou de cuisson d'aliments a la vapeur
CN106264110B (zh) * 2015-05-28 2018-07-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电烹饪器及其上电时防溢出检测电路的故障检测方法
CN105920630A (zh) * 2016-06-27 2016-09-07 长沙文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蒸汽消毒式餐盒
CN108720598A (zh) * 2018-03-19 2018-11-02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及应用烹饪器具进行烹饪的烹饪方法
CN110101292A (zh) * 2019-05-16 2019-08-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米饭烹饪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饭煲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4137A (en) * 1984-10-05 1987-02-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a rice cooker with power interruption control
CN86205585U (zh) * 1986-08-04 1987-09-09 陈新森 煮饭的自动控制装置
CN2106565U (zh) * 1991-10-03 1992-06-10 万宝集团广州电饭煲厂 多功能电子保温电饭煲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02471Y (zh) * 1994-09-19 1995-07-05 吴长松 电脑多功能语音提示电饭锅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4137A (en) * 1984-10-05 1987-02-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ircuit for controlling a rice cooker with power interruption control
CN86205585U (zh) * 1986-08-04 1987-09-09 陈新森 煮饭的自动控制装置
CN2106565U (zh) * 1991-10-03 1992-06-10 万宝集团广州电饭煲厂 多功能电子保温电饭煲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2-45021A 1990.02.15
JP平2-92313A 1990.04.03
JP特开平6-327551A 1994.11.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11262A (ja) 1999-01-06
CN100490715C (zh) 2009-05-27
JP3116861B2 (ja) 2000-12-11
CN1723824A (zh) 2006-01-25
CN101422321A (zh) 2009-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2321B (zh) 电饭锅
CN203369800U (zh) 电饭锅
TW393308B (en) Rice cooker
US6177659B1 (en) Rice cooker having rice gruel detector
JP3244471B2 (ja) 電気鍋
KR960002806B1 (ko) 가열조리기
JP3411424B2 (ja) 電磁炊飯器
JP2010012138A (ja) 電気炊飯器
JP3412468B2 (ja) 炊飯器
JP3985789B2 (ja) 電気炊飯器
JP3006597B1 (ja) 電気炊飯器の飯器温度検出装置
JP2639329B2 (ja) 電磁炊飯器
CN114680590A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以及烹饪器具
US20220295606A1 (en) Turntable system for hybrid cooking appliance with microwave and induction heating features
JP2003325323A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JP312369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KR100277590B1 (ko) 전자렌지
JP3845277B2 (ja) 炊飯器
JP6179623B2 (ja) 電気炊飯器
CN113520163A (zh)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以及烹饪器具
CN113520164A (zh)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JPH09187372A (ja) 調理器
JP2023100047A (ja) 炊飯器
JP2024081886A (ja) 調理器
JP3297627B2 (ja) 電気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92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2928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25

Termination date: 201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