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69800U - 电饭锅 - Google Patents
电饭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69800U CN203369800U CN201320287247.7U CN201320287247U CN203369800U CN 203369800 U CN203369800 U CN 203369800U CN 201320287247 U CN201320287247 U CN 201320287247U CN 203369800 U CN203369800 U CN 20336980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oker
- interior pot
- bearer bar
- inner pot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饭锅。对于与内锅的底部对应的保护框采用陶瓷制的保护框,从而尽可能地提高隔热性、蓄热性,从而提高对内锅的热效率。电饭锅包括:非金属制的内锅;电饭锅本体,具有收容该内锅的内锅收容口;内锅加热装置,设置在该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下部;以及盖体,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上部,其中,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内锅收容口的底部,经由非金属制的保护框而设置有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根据此种结构,从内锅的感应发热部分产生的热将被陶瓷制的保护框阻隔,因此热会蓄积在内锅的周围空间,并且也会蓄积在保护框自身中,从而被用于煮饭或保温,因此热效率提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包含非金属材料的内锅的电饭锅,尤其涉及一种使保护框部分的蓄热性与耐热性提高的电饭锅的结构。
背景技术
最近,为了更良好地煮饭,例如具备包含非金属材料的内锅(例如砂锅等陶瓷(ceramic)锅、碳锅等)来作为内锅的电磁感应加热式的电饭锅人气正盛。
对于此种具备包含非金属材料的内锅的电饭锅,提出有下述电饭锅:由于内锅自身并不因电磁感应而发热,因此在内锅的底部及底部附近(底部与侧部之间的弯曲部等)处配设感应发热体,通过从电磁感应线圈(coil)产生的磁场来使该感应发热体感应发热。并且,在电饭锅本体中,设置可收容地支撑内锅的包含耐热性树脂的保护框,并且,在保护框的平坦(flat)的内底部分设有圆板状的隔热板(plate),该隔热板隔阻感应发热体产生的热传向下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36878号公报
具备此种隔热板的电饭锅可防止从内锅侧的感应发热体产生的热,向下方侧工作线圈(work coil)及线圈座侧逃逸,从而可使内锅侧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是,为了加宽加热区域,一般是在内锅的底部及弯曲部这两处部位配设感应发热体,但在上述现有的电饭锅中,对应了配设在内锅底部的感应发热体,但对于弯曲部中的感应发热体无法取得充分的对应,因而要求进一步的改良。
即,在上述现有的电饭锅中,只是在配设于内锅的弯曲部处的感应发热体的外侧,设有包含耐热性树脂的保护框,因此从感应发热体产生的热会直接朝外方向散发。其结果,无法将从感应发热体产生的热有效地用于煮饭或保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此种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饭锅,通过在与内锅的底部及弯曲部对应的位置,设置陶瓷制的保护框,从而提高热效率,并且提高向工作线圈等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侧的耐热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具备如下的课题解决装置而构成。
(1)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包括:非金属制的内锅,具有感应发热部;电饭锅本体,具有收容该内锅的内锅收容口;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设置在该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底部;以及盖体,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上部,所述电饭锅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内锅收容口的底部,经由陶瓷制的保护框而设置有所述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
根据此种结构,从内锅的感应发热部分产生的热将被陶瓷制的保护框阻隔,因此该热以可辐射的形式而蓄积在内锅的周围空间,并且也充分蓄积在广面积的保护框自身中,从而被有效地用于煮饭或保温,因此内锅的加热效率提高。
而且,由于陶瓷制的保护框对热的阻隔,因而隔热性能高,放出至保护框外部的热量也小,因此不会对设置在下部侧的工作线圈等电磁感应式内锅加热装置造成影响,其耐热性提高。
(2)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是根据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陶瓷制的保护框是对应于比内锅的感应发热区域更宽的区域而设置。
根据此种结构,例如从内锅的底部及弯曲部等感应发热部分产生的热将在比其更宽的范围内由陶瓷制的保护框予以阻隔,因此热会蓄积在内锅的周围空间,并且也有效地蓄积在广面积的保护框自身中,从而被有效地用于煮饭或保温,因此内锅的加热效率提高。
而且,由于陶瓷制的保护框对热的阻隔,因而放出至保护框外部的热量少,因此不会对设置在下部侧的工作线圈等电磁感应式内锅加热装置造成影响,其耐热性提高。
(3)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是根据所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陶瓷制的保护框的下部侧,经由隔热空间而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保护框。
根据此种结构,陶瓷制保护框下部侧的隔热空间进一步发挥对合成树脂制的保护框侧的隔热作用,结果,在电饭锅本体侧内锅收容口的底部部分,形成介隔有隔热空间的陶瓷与合成树脂的双重壁结构的保护框,从而实现对内锅侧的蓄热量的更有效的利用、对电磁感应式内锅加热装置侧的确实的隔热。
因此,热效率及耐热性进一步提高。
(4)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电饭锅是根据所述技术方案1、2或3所述的实用新型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陶瓷制的保护框中,设置有支撑内锅的底部的弹性构件。
根据此种结构,陶瓷制的保护框中所设的弹性构件将弹性地支撑内锅的底部,因此例如可使陶瓷制的保护框(及合成树脂制的保护框)从下方侧向上方侧升降,或者在从上方向下方收纳内锅时,内锅的底面也将由弹性构件弹性地予以支撑,从而可缓和内锅收纳时的冲击。
(实用新型的效果)
以上的结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可获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1)比起现有的电饭锅,被无端消耗的发热量少,因此能够效率更好且节能地煮饭及保温,从而热效率提高。
(2)比起现有的电饭锅,向下方侧的隔热性高,而且从内锅向外部散发的热量少,因此可确实地保护工作线圈等电磁感应式加热装置,从而耐久性、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本体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本体的结构在左右方向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切剖的纵向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侧部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饭锅的内锅与电饭锅本体侧内壳体(case)及线圈座部分的关系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肩部处的保护框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保护框中组装有肩构件及加强构件的电饭锅本体肩部的结构的仰视图。
图7是对图5的保护框部进一步组合有肩构件、加强构件及其他构件的与图3同样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电饭锅本体侧内壳体的第一保护框及线圈座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将电饭锅本体下部的底壳体拆除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底壳体角隅(corner)部的中间套筒(sleeve)构件及第二套筒构件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第一保护框浮动(floating)支撑机构等的作用的与图4同样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盖体内的结构的下板上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内盖(cover)上表面部所设的压力调整用球体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包含设置在内盖上表面部的压力调整用球体阀和与其对应地固定在下板侧的电磁螺线管(solenoid)的两组压力调整机构的结构(对应关系)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包含设置在内盖上表面部的压力调整用球体阀和与其对应地固定在下板侧的电磁螺线管的两组压力调整机构的结构(对应关系)的平面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压力调整机构1侧的放大剖面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压力调整机构2侧的放大剖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芯材压片部的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1:电饭锅本体
1a:外壳体
1b:底壳体
2:盖体
3:内锅
3a:内锅的底壁部
3b:内锅的侧壁部
3c:内锅的开口部外周缘的凸缘部
4:内壳体
4a:第一保护框
4b:第二保护框
6:陶瓷制的保护框(隔热板)
6a、10a:中心传感器嵌插孔
6b:凸状的衬垫
6c:开口部
6d:保护框外周的凸缘部
7:铁素体芯材
8:肩构件
8a:前部
8b:铰链单元安装片
8c:肩框部
8d、8e:左右最大尺寸宽度部分
9:线圈座
9a:第一工作线圈支座
9b:第二工作线圈支座
9c:铁素体芯材收纳部
9d:第一套筒构件
11:铰链单元
11a:铰链单元安装片加强构件
11b:铰链轴
11c、22b:连结片
13:锁定及锁定解除机构
14:第二衬垫
14a:底部
14b:水平部
14c:第一密封片
14d:第二密封片
16:芯材压片
16a:芯材压片部
16b:盖部
20:中板
21:上板
22:下板
22a:后端侧外周
22c:螺丝
23:散热板
24:内盖
24a:内盖的外周缘部
25:第一衬垫
26A:第一调压单元
26B:第二调压单元
27:框构件
30、31、32、33:加强构件
30a、30b、31a、31b:加强构件的左右两端
32a、33a:凹槽部
32b、32c、33b、33c:前后方向两端部
32d、32e、33d、33e:延伸设置部
32f、33f:凸肋
32g、33g:卡合凹部
32h、33h:孔
35:衬垫
35a:裙部(密封用缘部)
35b:安装用底部
35c:定心用凸部
40a、40b:筒状构件
40c、40d、40e、40f:安装缘部
40g:安装用凸出构件
41:阶部
41a:第一保护框的外周端
42:环状的框构件
42a:环状的框构件的上部
45、51:蒸气逸出孔
50、50a~50c:蒸气逃逸通路
51a、61a、63a:筒体部
51b、61b:凸部
60:操作面板
60A:液晶面板
60B:微电脑基板
60C:透明窗
61:中间套筒构件
61c:凸缘
62:螺旋弹簧
63:第二套筒构件
63b:底部
63c:引导凸肋
71a、72a:紧固片
73:铰链片加强构件的本体部
74a:铰链轴支撑片
81:内周壁
82:内锅卡合用的阶部
83:内锅支撑部的外周壁
84:卡合凸部
a、b、c、d:箭头
A、S:间隙
A0:设计值、基准值
BA:电池
B':电池专用的基板
E0:高度
B1:第一球体阀
B2:第二球体阀
C1:第一工作线圈
C2:第二工作线圈
CS:中心传感器
D1、D2:距离
ES1:第一电磁螺线管
ES2:第二电磁螺线管
G1:第一感应发热体
G2:第二感应发热体
H1:加热器
H2:肩加热器
P:袋部
P1、P2:衬垫
R1:滑块
R2:作动杆
R3:推杆
R4:推块
SP:弹簧
SW1:煮饭预约开关
SW2:煮饭开关
SW3:取消开关
SW4:火力加减选择开关
SW5:菜单开关(返回)
SW6:菜单开关(前进)
SW7:声音引导
SW8:保温开关
SW9:时刻小时/分钟设定开关
V1、V2:阀座
VC1、VC2:阀箱
W:非加热区域
WP:工作线圈垫
X:推杆的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的图1~图18的图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图1~图1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的整体及主要部分的结构。
<电饭锅本体的结构>
例如作为一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饭锅中的电饭锅本体1如图1~图3所示,包含:包含非金属材料的内锅3(例如,作为一例,为砂锅等陶瓷制的锅),收容米和水;内壳体(保护单元(unit))4,以可任意地收纳设置该内锅3的方式而形成,且包含下部侧合成树脂制的盘状的第一保护框(下部侧的框体)4a及上部侧的上下两端侧开口的筒状的第二保护框(上部侧的框体)4b;以及有底筒状的外壳体1a,该外壳体1a为保持该内壳体4的外部框体,且在该电饭锅本体1的上部侧开口部的一侧(后部),经由铰链(hinge)单元11而在前后方向上开闭自如地安装有盖体2,该盖体2可开闭地覆盖该上部侧开口部。
在构成所述内壳体4下部的第一保护框4a的上表面侧,经由在半径方向上局部地配设的规定厚度的粘合剂、且以保持规定的隔热空气层的状态,而贴设有例如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隔热板)6,在该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上方,载置包含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的内锅3的底壁部(平坦面部及曲面部的大致整体)3a,以覆盖其下表面侧。在该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中央,设有与所述第一保护框4a中央的中心传感器(center sensor)嵌插孔10a对应的中心传感器嵌插孔6a,进而,在其外周围,在周方向上隔开120゜的间隔而设有嵌装孔,该嵌装孔是嵌装内锅支撑用的凸状衬垫(packing)6b、6b、6b。并且,在该嵌装孔内,如图所示般嵌装有硅橡胶(silicon rubber)等耐热性高且有弹性的凸状衬垫6b、6b、6b,且在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的袋(pocket)部P、P、P之间,以稳定的固定状态受到支撑。
并且,在内锅3的底壁部3a的高台部分抵接于上部的状态下,内锅3的开口部吊设于后述的肩构件8部分,且在陶瓷制的保护框6之间,以保持规定的间隙(通风空间)的状态而受到支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框4a与第二保护框4b是各自彼此独立地构成,且如图3、图4所示,在第一保护框4a的周壁部上端的阶部41部分,经由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开口部6c外周侧凸缘(flange)部6d,而嵌合环状的框构件42,并经由该环状的框构件42,而在其上部42a部分载置嵌合第二保护框4b的下端侧,从而构成可收纳内锅3的内壳体结构。该第一保护框4a如后所述,通过浮动支撑机构而支撑在上述底壳体1b上。
另一方面,第二保护框4b以合成树脂制的筒状构件40a为中心,在其上端侧以规定宽度形成向水平方向外方突出的肩构件及各种加强构件等安装用的安装缘部40c、40d、40e、40f,进而在该筒状构件40a的内周侧,金属制且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筒状构件40b保持规定的间隙而一体化成双重筒结构。
并且,在内锅侧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0b的外周面,设有在煮饭及保温时作为加热装置发挥功能的例如包含电热丝(cord heater)等的加热器H1,从而在煮饭时及保温时有效且均匀地加热所述内锅3的侧壁部3b。
进而,在该金属制的筒状构件40b的下端侧,安装有裙(skirt)状的衬垫35,该衬垫35在嵌合时沿所述下方侧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开口部6c内周面延伸设置,以在内外方向上密封(seal)嵌合部,从而在经由环状的框构件42而将第二保护框4b嵌合于第一保护框4a及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上端侧时,该衬垫35的裙部(密封用缘部)35a相对于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上端侧开口部6c的内周面而无间隙地内接(参照图3、图4)。
另一方面,此时,在所述环状的框构件42的下端与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上端侧开口部6c的外端侧外周的凸缘部6d之间,形成有规定上下尺寸的间隙A,经由该间隙A而将水分排出到外方(参照图3、图4)。
而且,在所述衬垫35的安装用底部35b的内周面侧,在周方向上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设有多个定心(centering)用凸部35c、35c…,所述定心用凸部35c与所收纳的内锅3的侧壁部3b的下端部分抵接,以限制该内锅3的中心位置。
另一方面,在内锅3的底壁部3a的外周面以及从该底壁部3a到达侧壁部3b面之间的弯曲面上的外周面,独立地贴设有例如银膏(paste)等金属制的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所述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可通过在内部感应产生的涡电流而自己发热。
并且,在所述内壳体4的底壁部即第一保护框4a的下方侧,设有图8所示的线圈座9,在其周方向四方的下表面部侧,经由铁素体芯材(ferriticcore)收纳部9c、9c…而配置有铁素体芯材7、7…,而且,在该线圈座9的上部侧,与所述内锅3的底壁部3a的下表面侧和侧部弯曲面侧的所述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位置对应地,分别配设有将绞合线(litz wire)卷成同心状的内锅加热装置即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这两组工作线圈,由此,在通电时使内锅3的所述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感应产生涡电流,以间接地加热内锅3。
另外,所述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一端经由未图示的整流电路及平滑电路而连接于电源线(power line),而且另一端连接于未图示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功率晶体管(power transistor))的连接器(connector)。
另一方面,所述外壳体1a例如是由盖构件形成,所述盖构件由合成树脂材形成且上下方向为筒状,该盖构件(即外壳体1a)的上端部是以嵌合状态而结合合成树脂制的方形环状的肩构件8的外周缘部分,且该内锅3侧的圆形的开口部形成上述的电饭锅本体1的开口部外周缘。而且,在所述盖构件(即外壳体1a)的下端部,结合有合成树脂制的底壳体1b,在所述内壳体4的第一保护框4a之间形成有规定宽度的隔热及通风空间部。
并且,在所述内壳体4下方侧的所述线圈座9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呈同心状地贯通的中心传感器嵌合口(中心传感器收纳空间部),在该中心传感器嵌合口中,以可沿上下方向升降自如的状态、且以始终通过螺旋弹簧而向上方上升赋能(energization)的状态,而设有包含热敏电阻(thermistor)等内锅温度侦测传感器的中心传感器CS。
此外,所述内壳体4、外壳体1a、肩构件8、底壳体1b各自考虑在高压状态下进行煮饭的压力型电饭锅的特性,而分别采用充分的加强结构。
其中,在高压时,来自内锅3侧的上推压力尤其会大力作用于平坦且平面方向的面积大的所述盖体2,从而将支撑在内壳体4与外壳体1a的上端侧的电饭锅本体1侧肩构件8部分强力地向上方上拉。
其结果,也可想到:容易在盖体2与电饭锅本体1侧之间产生间隙,并因反复该状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形,从而视情况产生间隙,而产生压力泄漏。而且,当产生变形时,外观性也变差。
而且,近年的电饭锅中,如本实施方式般采用砂锅等非金属制的锅,因此会因内锅的厚度增加造成的重量增加,而且因本实施方式的压力功能搭载造成的重量增加等,而存在电饭锅本体1的重量增加的倾向。因此,为了避免在市场掉落时的本体破损,包装箱内的缓冲材或包装箱自身的尺寸存在变大的倾向。当前是在包装时上下放入缓冲材来应对。因此,为了缓和横向掉落时的冲击,通过加大衬垫的横向尺寸来应对。因此,包装箱的尺寸也变大,当然,成本也增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安装所述肩构件8的骨干构件即内壳体4的上部侧第二保护框4b,设置前后一对加强构件30、31与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均为金属制),通过他们分别以从上下两侧夹着第二保护框4b的前后、左右各部的状态而牢固地安装,通过大幅提高所述第二保护框4b部分的强度、刚性,从而解决了如上所述的问题(参照图6、图7)。
此处,图7是分别以分解状态表示与图5所示的第二保护框4b的前后及左右分别对应的各一对加强构件30、31、32、33的立体图,而且,图6是相对于该第二保护框4b,经由前后左右各一对加强构件30、31、32、33、铰链单元安装片加强构件11a等而安装有肩构件8的状态的仰视图,图3是表示该加强构件等安装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前后一对加强构件30、31如图所示,在第二保护框4b的上端的前后两侧的各安装缘部40c、40d的上表面侧,分别经由多个螺丝而螺固,从而一体化,并且,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是位于第二保护框4b的上端侧左右安装缘部40e、40f的下表面侧,且相对于该安装缘部40e、40f的下表面,从下方侧通过多根螺丝来螺固而一体化。
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具有与所述左右一对加强构件安装缘部40e、40f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同等的宽度,在该宽度方向的一侧面侧(筒状部40a侧),具有沿着所述第二保护框4b的筒状部40a的圆弧面而卡合的凹槽部32a、33a,并且,在另一侧面侧,具有加强用的钩状的凸肋(rib)32f、33f,且前后方向的长度到达所述前后一对加强构件安装缘部40c、40d的前后两端侧为止,且该前后方向两端部32b、32c、33b、33c的内侧部分以规定长度延伸设置至所述前后一对加强构件安装缘部40c、40d的两端部下方为止,该延伸设置部32d、32e、33d、33e部分是与所述前后一对加强构件30、31的左右两端30a、30b、31a、31b部分重迭(overlap)规定长度(且规定宽度),在两者的螺合安装状态下,彼此牢固地连结而一体化。
此时,对于所述前后一对加强构件30、31及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而言,成一对者分别呈同一形状、同一尺寸,均只要制作一种即可,因此不会增加零件的种类,组装作业也容易。
这样,在所述电饭锅本体肩部的骨干构件即第二保护框4b的前后及左右分别设置加强构件30、31、32、33,若将他们以夹着第二保护框4b的上端侧缘部部分的状态来安装而加强,则电饭锅本体1侧肩部的强度、刚性提高,即使在内锅3内的压力变高而上推盖体2的力发挥作用时,肩构件8也不会发生变形,从而可遍及整个周方向而保持均匀的水平度。
其结果,盖体2与电饭锅本体1侧肩部之间的密封性也得以维持。
而且,左右两侧的加强构件32、33可提高电饭锅宽度方向的强度、刚性,因此无须加大包装时的电饭锅宽度方向的缓冲吸收材的尺寸。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在该结构中,前后的加强构件30、31与左右的加强构件32、33是以经由第一保护框4a的前后左右的安装缘部40c、40d、40e、40f而一部分彼此重合的方式而安装。
根据此种结构,在所述安装状态下,前后及左右各自的各加强构件30、31、32、33以彼此连结、链接(link)的形式,相对于第二保护框4b而一体地安装,因此可进一步均匀且牢固地加强整个肩部周方向。
其结果,可遍及整个周方向而保持更均匀的水平度,上述盖体2与电饭锅本体1侧肩部之间的密封性也进一步变高。
而且,电饭锅宽度方向的强度、刚性也进一步提高。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左右的加强构件32、33是至少包含电饭锅本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最大尺寸部分而设置。
根据此种结构,电饭锅本体1的左右宽度方向最大尺寸部分的强度、刚性尤其变高。
其结果,更确实地,无须加大包装时的电饭锅宽度方向的缓冲材的尺寸。
其结果,根据该结构,可获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1)比起现有的肩部结构,强度大幅提高,也不会产生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形,因此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密封性能。
因此,产品的可靠性变高。
(2)从产品的侧面方向相对于掉落的耐冲击力提高,可减小包装时的缓冲材的尺寸。
其结果,可削减销售、流通用的成本(cost)。
另外,在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的前后,设有使第二保护框4b的安装用凸出构件40g、40g插通的孔32h、32h、33h、33h及水平方向的卡合凹部32g、32g、33g、33g。
<盖体的结构>
另一方面,所述盖体2包括:合成树脂制的上板21,构成所述盖体2的上部外周面;同为合成树脂制的下板22,设在该上板21的内侧(下侧);金属制的散热板23,经由橡胶制的第一衬垫25而重合固定于该下板22的本体部的内侧(下侧)且具有盖加热器(省略图示);以及金属制的内盖24,设在该散热板23的下方,且在其外周缘部分经由合成树脂制的可装卸的框构件27而安装有橡胶制的第二衬垫14。
并且,为了提高耐压力强度,将成为中心的所述下板22本体部分的后端侧外周侧22a部分经由连结片22b、螺丝22c而卡止于铰链单元11侧的连结片11c,并且,在该下板22的本体部上表面,遍及左右及前后而设置规定板厚、规定结构的金属制的加强板及多个加强凸肋,由此,使该盖体2整体形成为高强度的结构体。
即,所述下板22将其本体部后端侧外周22a的中间部分朝向上方弯曲成U字状,在内侧收纳有前述的铰链单元11,并且其外周端侧下降部覆盖铰链单元11。
并且,将这些下板22后端侧外周22a的各部部分作为安装托架(bracket),所述盖体2将其后端侧经由铰链单元11,而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形成所述电饭锅本体1上部的开口部的肩构件8,在其开放端侧(前端侧),设有锁定(lock)及锁定解除机构13,该锁定及锁定解除机构13卡合于该盖体2的规定位置,以进行该盖体2朝向上下方向的开闭。
<盖体中的压力调节机构的结构>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例而适用于压力型电饭锅的情况,在所述盖体2的大致中央部,例如图12~图17所示,设有第一调压单元26A及第二调压单元26B,该第一调压单元26A及第二调压单元26B回收米汤成分且仅使蒸气逃逸至外部,并且对应于煮饭工序来将内锅3内的压力调节为常压、中压(第一压力)、高压(第二压力)这三阶段。
该第一调压单元26A及第二调压单元26B这两组调压单元包括:从内锅3内朝向外部迂回的第一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及第二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这两组蒸气逃逸通路;以及设在该第一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及第二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中的两组压力调整机构1、2。并且,该两组压力调整机构1、2是位于所述第一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及第二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各自的内盖24、散热板23部分的蒸气入口50、50的下游侧(上方部),且例如图7~图12所示,设置重量及大小不同的第一球体阀B1(大)及第二球体阀B2(小),通过该第一球体阀B1及第二球体阀B2对蒸气逃逸通路的开闭,从而将调压压力设定为所述的三阶段。
如下所述,这些第一球体阀B1及第二球体阀B2是由第一电磁螺线管(电磁柱塞(plunger))ES1及第二电磁螺线管ES2电性选择而受到作动控制。
所述压力调整机构1的第一球体阀(大)B1可通过其自重而调压成约1.2个大气压~1.4个大气压左右(以下称作高压),而且,压力调整机构2的第二球体阀体(小)B2通过其自重而调压成约1.03个大气压~1.1个大气压左右(以下称作中压)。
即,压力调整机构1是具备电磁螺线管ES1而构成,该电磁螺线管ES1驱动控制成球体阀B1落座于第一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的中途(上游部)所设的阀箱(valve casing)VC1(及VC2)内的阀座V1的上部(凹槽部)的状态(通路闭状态)、与从该上部脱出的状态(通路开状态)这两种状态,通过第一电磁螺线管ES1进行接通(ON)作动,使所述高压用的球体阀B1置于具有蒸气逸出孔51的阀座V1上,另一方面,当螺线管ES1断开(OFF)时,连接于该第一电磁螺线管ES1的滑块(slider)R1经由衬垫P1而沿大致水平方向推挤球体阀B1,使该球体阀B1以从阀座V1的蒸气逸出孔51脱离的方式进行作动(参照图16的箭头a、箭头b)。
另一方面,压力调整机构2包括第二电磁螺线管ES2、其作动杆(rod)R2、通过该作动杆R2而滑动的角(angle)状的推杆(pusher rod)R3、由该推杆R3推向下方侧以推挤球体阀B2的推块(pusher)R4、推块外周的衬垫P2、以及朝将推杆R3下推的方向赋能的弹簧SP,当电磁螺线管ES2接通时,作动杆R2、推杆R3通过弹簧SP而向接近水平方向的螺线管ES2的方向移动,在推杆R3的旋转轴X与弹簧SP的作用下,推块R4沿垂直方向朝下滑动,经由衬垫P2朝向将约1.05个大气压用的球体阀B2推向阀座V2的蒸气逸出孔45的方向施加负荷。
而且,当第二电磁螺线管ES2断开时,推杆R3相反地朝远离螺线管ES2的方向移动,推块R4以推杆R3的旋转轴X为支点而沿垂直方向朝上滑动,约1.05个大气压用的球体阀B2仅通过其自重而堵塞蒸气逸出孔45(参照图17的箭头a、箭头b、箭头c、箭头d)。
另外,当该压力调整机构2的第二电磁螺线管ES2接通时,推块R4经由衬垫P2来将中压用的球体阀B2推向蒸气逸出孔45侧时的负荷,是设定为可使内锅3内的压力上升至1.2个大气压~1.4个大气压左右的负荷,因此当该第二电磁螺线管ES2接通时,中压用的球体阀B2进行作用以调整内锅3内的压力(泄放(relief)作用),因此,实际上作用于内锅3内的压力最大为约1.2个大气压。
通过将这两个压力调整机构1、2加以组合,如此可实现包含常压在内的中压、高压这三种压力控制。
(1)压力调整机构1:断开,压力调整机构2:断开时→常压;
(2)压力调整机构1:接通,压力调整机构2:断开时→中压;
(3)压力调整机构1:接通,压力调整机构2:接通时→高压。
另外,在所述蒸气逃逸通路50、50a~50c中,独立于所述压力调整机构而设有沸腾传感器(蒸气传感器)VS。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通过压力调节装置对内锅内的压力调整,能够在保持超过常压的规定的高压力的高沸腾温度的状态下进行有效率的煮饭,内锅内的温度不均得以消除,并且可缩短煮饭时间,而且可省略用于吸水的浸泡工序,或者即使缩短浸泡工序,也能够煮出无夹生的美味的米饭。
<其他盖体部分的结构>
而且,所述散热板23的外周侧是向上方侧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为筒状壁,并且将该筒状壁的一部分(中间)扁平地重合而在半径方向外方形成凸部,将橡胶制的第一衬垫25的底部嵌合于该凸部部分。
该第一衬垫25的前端抵接于如下所述的内盖24的外周缘部24a的上端。
所述内盖24的外周缘部24a如图2所示般弯曲成曲柄(crank)状,以形成上下方向的筒状壁、与从该筒状壁的上端朝向半径方向外方而水平地延伸的凸缘部。
并且,利用该筒状壁与凸缘部之间的外方侧角隅空间,如图2、图3所示,安装有橡胶制的第二衬垫14。该第二衬垫14是以将剖面钩(hook)型形状的底部14a卡合于合成树脂制的固定用框构件27的剖面H型形状的内周侧底部的形式而固定,从该底部14a向下方延伸的筒状壁部是以与所述内盖24的筒状壁部成平行的形式而嵌合。
并且,从该筒状壁部的下端,进而设有向半径方向外方延伸的规定宽度的水平部14b,在该水平部14b的外周端,一体地设有第一密封片14c与第二密封片14d这两组密封片,所述第一密封片14c抵接于后述的内锅3的开口部外周缘的凸缘部3c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片14d抵接于该内锅3开口部的颈(neck)部的内周面。
并且,此种结构的第二衬垫14是经由上述框构件27的底部部分与其外周的把手片部分而卡合固定于所述内盖24的外周侧曲柄状的外周缘部24a的内侧,从而如图所示般受到固定。
另一方面,在所述盖体2的上板21的前部中央,形成有构成该电饭锅的操作部及显示部的操作面板(panel)嵌合用的开口部,而且,在其下部侧的中板20部分,形成有该操作面板嵌合用的凹槽部,在该开口部及凹槽部部分,以形成与上板21的外周面连续的外周面的形式,而嵌合例如透明的丙烯睛-丁二烯-苯乙烯(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ABS)树脂制的操作面板60,以覆盖该开口部及凹槽部部分。
该操作面板60是在其面板部背侧具备规定深度的基板及液晶面板收纳盒(box)而成,具备作为压力调整机构1、2的控制装置的微电脑(microcomputer)的微电脑基板60B及液晶面板60A是嵌合于所述上板21的开口部及中板20的凹槽部内而收纳。并且,在其中央部,具有与液晶面板60A的显示面对应的透明窗60C,并且,在该透明窗60C的周围,设有定时器(timer)煮饭用的煮饭预约开关(switch)SW1、煮饭开关SW2、保温开关SW8、取消开关SW3、选择煮饭菜单(例如白米、快煮、糯米小豆饭、粥、糙米及其他方案菜单(course menu))的菜单开关SW5(返回)、SW6(前进)、火力加减选择开关SW4、声音引导SW7、时钟及定时器的时刻小时/分钟设定开关SW9的各种操作键(key)。
另外,当如上所述般在盖体2部分设置操作面板60及微电脑基板60B时,下部侧液晶盒内的微电脑基板60B靠近散热板23上的盖加热器(省略图示),存在因热导致温度上升的问题。
并且,在微电脑基板60B上,通常设有后备(backup)用的电池BA(参照图1的BA),而从安全性的方面等考虑,热作用于该电池BA的现象也不佳。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的B'所示,通过另行在盖体2的外板21与中板20之间设置电池专用的基板,并使其位于靠近例如盖体2的盖加热器位置更外方的后部侧方而配置,从而尽可能地免受来自盖加热器的热的影响。
<电饭锅本体侧肩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形成电饭锅本体1的内锅收纳口的开口部周缘的所述肩构件8包括:剖面逆U字状的内锅支撑部,从其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将内周壁81侧卡合于所述内壳体4的所述第二保护框4b的筒状部40a、40b的上端,且在上端侧周方向的大致整体上,形成有对内锅3的凸缘部3c进行卡合的内锅卡合用的阶部82;以及剖面逆U字状的肩框部,将该剖面逆U字状的内锅支撑部的外周壁83上所设的卡合凸部84卡合于所述外壳体1a的上端,所述肩构件8是将所述内锅支撑部与所述肩框部彼此连续一体化而构成。
所述内锅卡合用的阶部82是在图3所示的左右方向的最大尺寸位置(参照图6的箭头)处,为了形成把手槽而形成得较低,以在与内锅3的凸缘部3c之间形成供手指放入的间隙。
而且,所述肩框部例如图4及图5所示,在前部8a及后部8c部分,宽度相对较宽,但在左右最大尺寸宽度部分8d、8e处,宽度变得非常窄。
因此,在该部分处,也包括第二保护框4b在内,掉落时的耐冲击力最弱。因此,通过如上所述般安装左右一对加强构件32、33,从而进行加强。由此,无须加大最大宽度尺寸而可提高耐冲击强度。而且,也可防止高压时的变形。
但是,在压力型电饭锅的情况下,如已述的,盖体2自身也得到加强,重量也变大。因此,肩构件8的强度提升不能仅限于压力作用部,例如在后端肩框部8c侧的铰链单元安装片8b中也需要进行加强。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1、图4、图5所示,从所述铰链单元安装片8b部分的后端侧,插入卡合如图4所示的铰链单元安装片加强构件(以下简称作铰链片加强构件)11a,并在组装时进行紧固一体化。
该铰链片加强构件11a包括:上下两段且左右一对紧固片71a、71a、72a、72a,被插入嵌合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单元安装片8b的下部侧、肩框部8c下部的纵壁部分的嵌合槽,且螺固于肩框部8c的下表面部与第二保护框4b的后部侧加强构件安装用缘部40d部分;以及本体部73,在上下方向具有规定宽度,且紧固一体化于铰链单元安装片8b的背面侧,在本体部73的左右两端侧上部,一体地设有铰链轴支撑片74a、74a,所述铰链轴支撑片74a、74a位于所述铰链单元安装片8b的两端侧背面部,且嵌合支撑铰链单元11的铰链轴11b。
并且,利用该铰链片加强构件11a,如图2所示般牢固地加强铰链单元安装片8b及肩框部8c,并且将铰链单元11的铰链轴11b支撑为稳定的状态。
其结果,尽管盖体2的重量大,但仍可确保肩构件8后部的稳定的刚性、形状。
<内壳体下部的第一保护框及线圈座等的结构>
此外,使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6一体化的树脂制的第一保护框4a,是在所述电饭锅本体1的底壳体1b上,经由具备螺旋弹簧62的浮动支撑机构,而以朝上方被赋能的状态受到浮动支撑。
该浮动支撑机构例如是以下述方式构成。
即,首先,经由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来支撑第一保护框4a的线圈座9例如图8、图9及图10所示,包括:盘状的第一工作线圈支座9a,支撑所述第一工作线圈C1;以及支撑第二工作线圈C2的第二工作线圈支座9b、9b、9b、9b,位于线圈座9的外周面侧四方(以90゜的间隔),且上端侧延伸设置至第一保护框4a的外周为止。
第二工作线圈支座9b、9b、9b、9b在内表面侧具备具有弹性的工作线圈垫(work coil pad)WP、WP、WP、WP,且在其外表面侧具备铁素体芯材收纳部(芯材收纳槽)9c、9c、9c、9c,并且在这些侧部壁下表面侧,一体成型有向下方延伸规定长度的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该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是在大致圆形的筒体部51a的外周面上,在直径方向(左右方向)两处位置具有向外方突出的剖面半圆形状的引导用的凸部51b、51b而构成。
并且,如以下所述般,螺旋弹簧62的上端侧经由中间套筒构件61而嵌插于该第一套筒构件9d的筒体部51a内。
该中间套筒构件61中,在大致圆形的筒体部61a的上部大致2/3部分的左右直径方向两处的外周面部分,设有与所述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的凸部51b、51b对应的、同样为大致半圆形状的引导用的凸部61b、61b。但是,这些凸部61b、61b不同于所述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的凸部51b、51b,大致半圆形状的凸部61b、61b的内侧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的中空部,且包括筒体部61a在内,其内径为适合于可使所述第一套筒构件9d上下滑动自如地游嵌(freely fit)的尺寸。
并且,在其上下方向大致中间位置部分,设有凸缘61c,该凸缘61c在嵌装于如下所述的底壳体1b侧的第二套筒构件63的筒体部63a内时,作为止动(stop)片而卡合,且设定上下方向的嵌装位置。
底壳体1b侧的第二套筒构件63包含有底的筒状体,该有底的筒状体包括:筒体部63a,位于在同轴上与所述第一保护框4a侧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对应的四角而设置,且较底壳体1b的底板部分向上方延伸规定高度;以及底部63b部分,连续于该筒体部63a,且较底壳体1b的底板部分向下方突出规定尺寸,在该第二套筒构件63的内侧,如图10所示,设有具有锥(taper)面的引导凸肋63c、63c、63c、63c,该引导凸肋63c、63c、63c、63c将中间套筒构件61的下端侧插入引导至该第二套筒构件63的中心轴位置。
并且,首先,将所述中间套筒构件61、61、61、61的筒体部61a、61a、61、61a下端侧插入该底壳体1b侧第二套筒构件63、63、63、63各自的筒体部63a、63a、63a、63a内的中心轴位置,在此基础上,将螺旋弹簧62的下端侧插入该中间套筒构件61、61、61、61的筒体部61a、61a、61a、61a的上端侧,另一方面,将所述第一保护框4a侧的第一套筒构件9d的筒体部51a、51a、51a、51a嵌合于该插入的螺旋弹簧62的上端侧,进而,以将该螺旋弹簧62介装于内部的形式,将第一套筒构件9d、9d、9d、9d的筒体部51a、51a、51a、51a游嵌于中间套筒构件61、61、61、61的上部。
以上的各套筒构件9d、61、63是彼此反复滑动,因此由滑动性特别高的例如共聚合系聚缩醛(polyacetal)等的合成树脂所成型。
其结果,使所述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一体化的所述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相对于吊设于所述肩构件8且处于固定状态的上部侧第二保护框4b的下端部,经由所述螺旋弹簧62而在可沿上下方向升降且朝上方受到上升赋能的状态下受到浮动支撑。
另外,在以上的情况下,包含所述第一套筒构件9d、中间套筒构件61、第二套筒构件63的浮动支撑机构,是配置在避开线圈座9的第一、第二工作线圈设置部的偏靠外周的位置。
因此,上下方向的空间(space)也大,在设置时,设计上的自由度也大,从而可采用所需的结构。
而且,由于内锅3的外表面的发热大,因此所述第一保护框4a的温度也会因辐射热而达到高温。因此,若在第一保护框4a设置浮动支撑机构,则所述螺旋弹簧62的温度也会变高,因此螺旋弹簧62的耐久性等会产生问题。
另一方面,若将所述浮动支撑机构设置在所述线圈座9的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之间,则会配置在靠近第一保护框4a中央的部位,因而第一保护框4a会倾斜而滑动性变得不稳定,但若如上所述般设置在线圈座9部分的外周,则可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框4a的尽可能的外周部,从而滑动性稳定。
在采用本实施方式般的、各自的加工尺寸精度存在变动(公差)的陶瓷制的内锅3的情况下,若欲确保内锅3的开口缘部3c与盖体2的良好的密封性,则如上所述,将内锅3悬吊并固定支撑于肩构件8的阶部部分,从而可防止两者间的间隙的变动。
然而,若采用此种结构,则在内锅3的加工精度的关系上,此次仍无法将内锅3底部外周面的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与线圈座9侧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距离D保持为固定值,从而电磁感应效率将视产品而发生变动。
若欲为了避免此问题,而不将内锅3吊设至肩构件8,而是采用将内锅3载置于所述第一保护框4a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上的收纳方式,则该问题将得以避免,但如上所述会产生与盖体2的密封性的恶化。
然而,若使其如上所述般,相反地在与上部侧第二保护框4b之间相对地保持规定的间隙间隔A而在可相对移动的状态下,独立地设置(支撑)具备陶瓷制保护框6的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以利用下方侧浮动支撑机构的螺旋弹簧62来上升赋能以均匀地抵接,则所述内锅3侧的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与线圈座9侧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距离D可始终保持固定。
并且,此时的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的上端与上部侧第二保护框4b下端之间产生的间隙A及间隙A的变动(相对于图11(B)所示的设计值A0的A0±α,例如图11(A)的A0-α及图11(C)的A0+α),如后所述由衬垫35的裙部35a予以掩盖,收纳时及相对升降时的内锅3的底壁部3a与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定心也通过该衬垫35上端侧的定心用凸部35c的引导面予以实现。
另外,该图11(A)~图11(C)所示的尺寸中,图11(B)所示者是作为基本的设计尺寸,例如规格被设定成,当内锅3的高度B是作为基准的高度E0时,间隙A为基准值A0,内锅3的底壁部3a外周面的第一感应发热体G1及第二感应发热体G2与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距离为D1、D2(设计值)。
而且,如上所述,若将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一体地接合于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上,使他们成为一体而作为下部侧第一保护框单元来发挥功能,则该下部侧第一保护框单元实质上成为树脂与陶瓷的双重结构的保护框。
其结果,例如可获得如下所述的优点(merit)。
(1)产生第一保护框4a的底部与陶瓷制的内锅3的材质上的统一感,外观的美观性提高。
(2)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隔热面积及蓄热量增大,并且可遍及从内锅3的底壁部3a到侧壁部3b的下部的广范围来使蓄热后的热发挥作用,从而保温性提高。
(3)借助陶瓷制的保护框6,对树脂制的第一保护框4a与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线圈座9侧的隔热性变高,这些部分的耐热性、可靠性提高。
(4)而且,如上所述,若采用陶瓷制的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作为第一保护框4a的一部分,则在其成型精度(尺寸)方面存在困难,当然,在与所述树脂制的第一保护框4a之间,需要少许的形状宽容(偏差吸收)用的间隙S(参照图3、图4),另一方面,该间隙S也作为隔热空气层而发挥功能,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对树脂制的第一保护框4a、第一工作线圈C1、第二工作线圈C2、线圈座9侧的隔热性能,且进一步提高对内锅3侧的保温性能。
(5)进而,对于组装,能以与先前完全相同的组装方式来进行组装,即使比起至今为止的电饭锅,也不会使组装性恶化。
而且,除此以外,若如上所述般,利用经由螺旋弹簧62的浮动机构,来浮动支撑使陶瓷制的保护框6一体化的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则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可任意上下,例如即使内锅3的上下尺寸例如图11(A)、图11(C)所示,相对于图11(B)的E0(设计值)而变动为E1(E1>E0)、E2(E2<E0),也可如该图所示,以内锅3的底壁部3a与第一工作线圈C1及第二工作线圈C2的距离D1、D2始终固定的方式进行追随而抵接,因此不会使他们的感应效率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若如此,则也必须考虑与零件精度的关系,而在与处于固定状态的上部侧第二保护框4b的下端之间,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即使在未收纳所述内锅3的状态下也将间隙A预先设定为设计值(参照图11(B)的A0)。
其结果,在此状态下,美观性将变差,而且,内锅3侧的热会从间隙A(A0)逃逸,因此内锅侧壁面3b侧的加热量不足,而米饭的烧煮将变差。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上部侧的第二保护框4b的下端,设置硅橡胶等耐热性高的裙状的衬垫35,该衬垫35以重迭状态抵接于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上端侧开口部内周面6c而密封,从而,在下部侧第一保护框4a可升降的状态下密封所述间隙A(A0)。
其结果,所述间隙A(A0)被确实地密封,如上所述的问题得以消除。
并且,在该衬垫35的上端侧内周面,设有定心用的凸部35c,该凸部35c以小的接触面积来顺利地引导所收纳的内锅3的底壁部3a上端侧R部的外周面,从而实现内锅3的收纳位置的定心。
其结果,该定心用的凸部35c发挥现有的肩衬垫的引导功能,从而实现内锅3的适当的定心功能。其结果,不再需要现有的肩衬垫。
而且,使定心用凸部35c以极小的接触面积接触内锅3的底壁部3a外周的R面部来进行引导,因此该定心用凸部35c的磨耗少,耐久性高。
而且,如上所述,当在第一保护框4a的上表面侧,遍及其外周端为止而设有盘状的陶瓷制的保护框6的情况下,第二保护框4b侧框构件42的下端与陶瓷制的保护框6外周的凸缘部6d有可能在第一保护框4a的升降时发生碰撞而损伤。因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他们之间的间隙A(设计时的尺寸A0)设定得大于第一保护框4a的外周端41a上端与第二保护框4b侧框构件阶部42a外端之间的间隙a,从而避免此种碰撞的产生。
然而,在构成如上所述的压力型电饭锅的情况下,比起非压力式电饭锅的情况,例如图2、图3所示,从内锅3的上部侧开口部部分的肩构件8向上方突出的尺寸变大,从保温加热器H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非加热区域W变大。在该区域W中,不仅保温加热器H1的热不会发挥作用,而且向内壳体4外部的散热量也变多,在煮饭时、保温时均难以确保高温度。在节能方面也不利。
而且,对该内锅3的开口部外周缘的凸缘部3c进行密封的第二衬垫14的第一密封片14c及第二密封片14d,比起非压力式的电饭锅,分别彼此形成得较长,在保温等时,该部分容易变冷而结露,在开盖时,该露会流落至内锅3内而产生白斑、使饭变黏。
当然,在盖体2侧,经由散热板23而设有盖加热器,但距离远,且散热量也不足,因此无法充分应对。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肩构件8的内侧配设有发热量充分的肩加热器H2。
由此,可有效地加热所述内锅3的低温区域W的中间部分,以对内锅3内的米饭的上部进行加热,并且加热开口部周边,以使附着于第二衬垫14的第一密封片14c及第二密封片14d上的露蒸发,而防止所述白斑等的产生。
而且,其结果,工作线圈C1、C2的通电时间也可缩短,因此也可节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所述线圈座9下部的芯材压片16例如图18所示,芯材压片部16a与温度过上升防止装置用的盖部16b是以一片的状态而一体地形成。
根据此种结构,零件个数得以削减,组装工时也减少,因此可实现成本降低,并且组装作业也变得容易。
Claims (4)
1.一种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包括:
非金属制的内锅,具有感应发热部;
电饭锅本体,具有收容所述内锅的内锅收容口;
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底部;以及
盖体,可开闭地设置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上部,
所述电饭锅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电饭锅本体的所述内锅收容口的底部,经由陶瓷制的保护框而设置有所述电磁感应式的内锅加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是对应于比所述内锅的感应发热区域更宽的区域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的下部侧,经由隔热空间而设置有合成树脂制的保护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陶瓷制的保护框中,设置有支撑所述内锅的底部的弹性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18818A JP5942595B2 (ja) | 2012-05-24 | 2012-05-24 | 電気炊飯器 |
JP2012-118818 | 2012-05-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69800U true CN203369800U (zh) | 2014-01-01 |
Family
ID=49832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287247.7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69800U (zh) | 2012-05-24 | 2013-05-23 | 电饭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42595B2 (zh) |
CN (1) | CN203369800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5415A (zh) * | 2014-12-29 | 2015-04-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层锅身结构和包含该双层锅身结构的锅 |
CN106136849A (zh) * | 2014-09-05 | 2016-11-23 |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 电饭煲 |
TWI595852B (zh) * | 2015-11-02 | 2017-08-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Heating conditioner |
CN107440474A (zh) * | 2017-04-28 | 2017-12-08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TWI619455B (zh) * | 2015-09-30 | 2018-04-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Electric pot |
TWI623291B (zh) * | 2016-02-24 | 2018-05-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Rice cooker |
CN108784307A (zh) * | 2018-08-09 | 2018-11-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器具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52318B2 (ja) * | 2014-04-01 | 2017-12-27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JP6281397B2 (ja) * | 2014-04-21 | 2018-02-21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JP6273993B2 (ja) * | 2014-04-23 | 2018-02-07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JP6287569B2 (ja) * | 2014-05-19 | 2018-03-07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CN105078206B (zh) * | 2014-05-19 | 2019-04-23 |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 电饭煲 |
CN104026969A (zh) * | 2014-05-23 | 2014-09-10 | 广西北流市红日紫砂陶瓷厂 | 电磁炉用紫砂锅 |
JP6369138B2 (ja) * | 2014-05-30 | 2018-08-08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JP6369139B2 (ja) * | 2014-05-30 | 2018-08-08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39349B2 (ja) * | 1995-02-07 | 2001-12-17 | 東芝ホームテクノ株式会社 | 保温釜 |
JP4736878B2 (ja) * | 2006-03-16 | 2011-07-27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JP5076369B2 (ja) * | 2006-06-08 | 2012-11-21 |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 電気炊飯器 |
-
2012
- 2012-05-24 JP JP2012118818A patent/JP59425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23 CN CN201320287247.7U patent/CN20336980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36849A (zh) * | 2014-09-05 | 2016-11-23 |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 电饭煲 |
CN106136849B (zh) * | 2014-09-05 | 2019-04-02 | 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 | 电饭煲 |
CN104545415A (zh) * | 2014-12-29 | 2015-04-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双层锅身结构和包含该双层锅身结构的锅 |
TWI619455B (zh) * | 2015-09-30 | 2018-04-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Electric pot |
TWI595852B (zh) * | 2015-11-02 | 2017-08-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Heating conditioner |
TWI623291B (zh) * | 2016-02-24 | 2018-05-1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Rice cooker |
CN108697257A (zh) * | 2016-02-24 | 2018-10-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煮饭器 |
CN107440474A (zh) * | 2017-04-28 | 2017-12-08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CN107440474B (zh) * | 2017-04-28 | 2023-09-12 |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 烹饪器具 |
CN108784307A (zh) * | 2018-08-09 | 2018-11-1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器具 |
CN108784307B (zh) * | 2018-08-09 | 2024-02-0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加热器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244107A (ja) | 2013-12-09 |
JP5942595B2 (ja) | 2016-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69800U (zh) | 电饭锅 | |
CN102641077A (zh) | 电饭煲 | |
TW397677B (en) | Rice cooker | |
CN206687570U (zh) | 液体加热容器 | |
CN106136854B (zh) | 电烹调机 | |
CN101422321B (zh) | 电饭锅 | |
CN206213900U (zh) | 一种上盖组件及其烹饪器具 | |
CN102018444A (zh) | 烧饭器 | |
JP5884174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102008225A (zh) | 电饭锅 | |
JP2010012138A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2013244106A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2008272095A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201373467Y (zh) | 一种带有锅具支承架的电磁炉 | |
CN201189091Y (zh) | 具有热反射结构的电热锅 | |
EP3851762B1 (en) | Liquid heater | |
JP6179622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6179623B2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6854907B2 (ja) | 炊飯器 | |
CN214048568U (zh) | 烹饪器具 | |
CN116406925A (zh) | 电饭煲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8259556A (ja) | 電気炊飯器 | |
JP2005296182A (ja) | 電気炊飯器 | |
CN105725745A (zh) | 煮食高压锅防护节能罩 | |
CN105725743A (zh) | 煮食高压锅防护节能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1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