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8444A - 烧饭器 - Google Patents

烧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18444A
CN102018444A CN2010101274814A CN201010127481A CN102018444A CN 102018444 A CN102018444 A CN 102018444A CN 2010101274814 A CN2010101274814 A CN 2010101274814A CN 201010127481 A CN201010127481 A CN 201010127481A CN 102018444 A CN102018444 A CN 1020184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ot
cooker
circulating pump
inner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74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18444B (zh
Inventor
广田正宣
佐野正人
中西邦行
佐佐木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184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84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184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184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烧饭器。为了进一步抑制锅内产生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本发明的烧饭器具备加热空气层形成部(14、22、23、24、25),该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向在盖主体(3)与内盖(4)之间由环状的密封部(12)包围而形成的空间(20)强制性地导入包含锅(2)内产生的排热的含排热流体来形成加热空气层。

Description

烧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了盖的绝热性能的烧饭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烧饭器,要求用其做的饭的味道好,另一方面,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观点出发进一步要求节能化。在烧饭器方面,为了实现节能化,简单地说,只要减少烧饭时的总耗电量即可。然而,为了使饭的味道好,最好用更高的火力烧饭,减少总耗电量关联着饭的味道变差。即,实现节能化与使饭的味道好之间存在折衷的关系。
作为改进这种课题的技术,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5540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烧饭器:将以独立的状态含有多个微小空心部的绝热部件设置成从盖的内例覆盖盖的底壁和加热器。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烧饭器,通过上述绝热部件使盖的绝热性能提高,因此能够将在锅内产生的排热封闭在锅内,从而高效地对饭提供热。因而,能够在确保饭的味道良好的同时,实现节能化。另外,在将总耗电量设为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对饭提供的热量,使饭的味道变得更好。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盖的内部空间的温度基本上依赖于烧饭器的周围温度(还称为大气温度)。由于热具有从高温处流向低温处的性质,因此在锅内的温度与烧饭器的周围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较大的情况下,即使设置了上述绝热部件,锅内的排热也会向烧饭器的外部流出。该锅内的排热的流出量与上述温度差成比例地变多。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在盖的底壁上安装有加热器,因此在该底壁由于烧饭等而弄脏时无法将整个盖清洗。另一方面,如果设为盖的底壁上不设置加热器的结构,则能够解决该问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由于锅内的上部空间的温度变低、饭的糊化(米中的淀粉吸收水并进一步被加热而膨胀、软化后的状态)不足而味道变差之类的其它问题。因而,寻求通过与上述专利文献1不同的结构来抑制锅内所产生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并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锅内产生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的烧饭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构成为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烧饭器,具备:烧饭器主体,其大致为有底筒状,在内部形成有锅容纳部;锅,其被容纳在上述锅容纳部;锅加热装置,其对上述锅进行加热;锅温度检测部,其检测上述锅的温度;烧饭控制部,其根据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锅加热动作,进行包括预煮工序、升温工序、沸腾保持工序以及焖制工序的烧饭工序;盖主体,其能够打开和关闭上述烧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内盖,其以能够封住上述锅的上部开口部的方式能够相对于上述盖主体安装和拆卸地安装于上述盖主体;环状的密封部,其在将上述内盖安装于上述盖主体时,使上述盖主体与上述内盖紧密接合;以及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其向上述盖主体与上述内盖之间由上述密封部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强制性地导入含排热流体来形成加热空气层,该含排热流体包含随着上述烧饭工序的进行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排热。
在此,“加热空气层”是指通过上述含排热流体的排热对上述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而形成的空气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循环泵,上述循环泵的吸入路径与锅内相连通,上述循环泵的排出路径与上述空间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该烧饭器中设有多个上述吸入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接触到上述内盖之前向上述空间导入上述含排热流体。
在此,“米汤”是指大米的淀粉在锅内的水中溶出而形成的粘性液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升温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预煮工序和上述升温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循环泵的吸入路径构成为防止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进入上述循环泵,上述烧饭控制部至少在上述沸腾保持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控制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锅加热动作使得在上述沸腾保持工序中包含米汤接触防止工序,同时在上述米汤接触防止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其中,在上述米汤接触防止工序中将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保持于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不会接触到上述内盖的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通过间歇性地驱动上述锅加热装置来进行上述沸腾保持工序,在该沸腾保持工序中,在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驱动停止时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还具备大气温度检测部,该大气温度检测部检测大气温度,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大气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高于阈值时,不驱动上述循环泵。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预煮工序的开始时刻,在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高于阈值时,不驱动上述循环泵。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还具备通知部,该通知部通知上述循环泵的驱动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设于上述空间内的热交换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提供一种第十三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上述热交换部件是促使上述含排热流体凝结的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在上述内盖上设有使上述锅内与上述空间连通的贯通孔,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被安装在上述内盖的表面的绝热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用于将上述锅内的上述含排热流体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的流体排出路径设置成贯通上述盖主体和上述内盖,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被配置成跨越上述流体排出路径和上述空间的热传导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提供一种第一方式所记载的烧饭器,在该烧饭器中,用于将上述锅内的上述含排热流体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的流体排出路径设置成贯通上述盖主体和上述内盖,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使上述流体排出路径与上述空间连通的通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烧饭器,内盖与盖主体之间的空间(即,在盖上盖时隔着内盖与锅内相邻的空间)的温度由于上述含排热流体的导入而上升到高于大气温度,因此上述锅内与上述空间之间的温度差与以往相比变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锅内产生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另外,内盖与盖主体之间的空间由密封部包围而形成为所谓的半封闭空间,因此也能够抑制通过上述加热空间形成部导入到上述空间的上述含排热流体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饭的味道的同时实现节能化。另外,在将总耗电量设为与以往相同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增加对饭提供的热量来使饭的味道更好。
附图说明
从与关于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的如下记述中明确本发明的这些效果、其它目的以及特征。在该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中不驱动循环泵而进行烧饭工序时的锅内的温度变化和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以及锅底加热单元和内盖加热线圈的驱动定时的图,
图3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在升温工序中驱动循环泵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4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在升温工序中驱动循环泵并且在焖制工序中减少内盖加热装置的电力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5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在预煮工序和升温工序中驱动循环泵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6是表示循环泵的驱动定时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循环泵的驱动定时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烧饭器所具备的循环泵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9的烧饭器所具备的内盖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使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使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继续记述本发明之前,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使用图1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结构。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具备:烧饭器主体1,其大致为有底筒状,在内部形成有锅容纳部1a;以及锅2,其容纳在锅容纳部1a中。在烧饭器主体1的上部以能够打开和关闭烧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方式安装有盖主体3。在盖主体3的内侧(覆盖锅2的开口部的一例)以能够相对于盖主体3安装和拆卸的方式安装有能够封住锅2的上部开口部的大致圆盘状的内盖4。
烧饭器主体1的锅容纳部1a由上框1b和线圈座(coil base)1c构成。上框1b由筒状部分1ba和凸缘部1bb构成,该筒状部分1ba被配置成相对于所容纳的锅2的侧壁空出规定的间隙,该凸缘部1bb从筒状部分1ba的上部向外侧突出并与烧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的内周部相嵌合。线圈座1c与锅2的形状相对应地形成为有底圆筒形状,其上部被安装在上框1b的筒状部分1ba的下端部。
在线圈座1c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对锅2进行加热(感应加热)的作为锅加热装置的一例的锅底加热单元5。锅底加热单元5由底面内加热线圈5a和底面外加热线圈5b构成。底面内加热线圈5a配置成隔着线圈座1c与锅2的底部的中央部周围相对。底面外加热线圈5b配置成隔着线圈座1c与锅2底部的拐角部相对。
在线圈座1c的底部的中央部分设有开口。在该开口部分以能够与容纳在锅容纳部1a内的锅2的底部相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用于测量锅2的温度的作为锅温度检测部的一例的锅温度传感器6。
在烧饭器主体1的内部装载有烧饭控制部7。烧饭控制部7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多个用于烧饭的烧饭程序(也称为烧饭顺序)。各烧饭程序分别对应于与米的种类等相应的多个烧饭菜单中的某一个菜单。烧饭控制部7根据锅温度传感器6和后述的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各部分以及各装置的驱动,执行烧饭工序。更具体地说,烧饭控制部7接受使用者使用设于盖主体3上的操作部(未图示)进行的指示,根据与该指示相对应的烧饭程序以及锅温度传感器6和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来控制各部分以及各装置的驱动,执行烧饭工序。
在烧饭器主体1的前壁上部(图1的左侧上部)设有能够与盖主体3的扣接部3a卡合的扣接部1d。在扣接部1d与上框1b的筒状部分1ba之间设有弹簧1e。扣接部1d被弹簧1e施加向前方(图1的左侧)的力。
盖主体3具备铰链轴A。铰链轴A是盖主体3的开闭轴,两端部被转动自如地固定于烧饭器主体1的上框1b。绕着铰链轴A安装有扭转螺旋弹簧等旋转弹簧(未图示)。该旋转弹簧施加力使得盖主体3以铰链轴A为旋转中心向远离烧饭器主体1的方向旋转。因而,在盖主体3的扣接部3a与烧饭器主体1的扣接部1d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时,盖主体3在上述施加力的作用下自动地旋转,由此烧饭器主体1的上部开口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
在盖主体3上以沿盖主体3的厚度方向贯通其中央部附近的方式设有贯通孔3c,在该贯通孔3c中以能够安装和拆卸的方式安装有蒸汽筒8。在蒸汽筒8的顶壁和底壁设有排蒸汽孔8a、8b使得能够将锅2内(更详细地说是锅2内侧的未由被烹调物填满的上部空间)的多余的蒸汽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在盖主体3的内盖4侧的贯通孔3c的周围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蒸汽筒用密封件9。蒸汽筒用密封件9被设置成在将内盖4安装于盖主体3上时与内盖4紧密接合。此外,也可以将蒸汽筒用密封件9安装在内盖4或蒸汽筒8上。在内盖4上与蒸汽筒8的底壁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一个以上的蒸汽通过用孔4a。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由盖主体3的贯通孔3c(在安装有蒸汽筒8的状态下是排蒸汽孔8a、8b)、蒸汽筒用密封件9以及蒸汽通过用孔4a形成流体排出路径30。
另外,在盖主体3上以贯通底壁3b的方式安装有检测内盖4的温度的作为内盖温度检测部的一例的内盖温度传感器10。内盖温度传感器10被设置成在将内盖4安装于盖主体3时与内盖4相抵接。
在盖主体3的底壁3b的内表面(盖主体内侧)上安装有作为内盖加热装置的一例的内盖加热线圈11。内盖加热线圈11通过烧饭控制部7的控制来对内盖4进行感应加热。内盖4由能够进行感应加热的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此外,盖主体3的底壁3b的材质也可以使用金属和树脂中的某一种。在内盖加热线圈11不是感应加热方式的加热装置而是加热器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情况下,作为盖主体3的底壁3b的材质最好使用金属。
在盖主体3的底壁3b的外表面(锅2侧)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作为密封部的一例的密封件12。密封件12被设置成在将内盖4安装于盖主体3上时与内盖4紧密接合。此外,也可以将密封件12安装在内盖4上。密封件12形成为其直径大于蒸汽筒用密封件9的直径使得将蒸汽筒用密封件9包含在密封件12内侧。由此,由内盖4、盖主体3的底壁3b、蒸汽筒用密封件9以及密封件12形成空间20。在内盖4上设有使空间20与锅2内连通的贯通孔4b。贯通孔4b的直径例如是2~3mm左右。空间20除了贯通孔4b和后述的循环泵14的排出路径18以外的部分是被封闭的空间,是几乎不存在自然空气的流动的空间。以下,将该空间20称为半封闭空间。
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基本上依赖于大气温度。其理由如下。即,在开始烧饭前,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与大气温度大致相等。另一方面,当开始烧饭时,锅2内的温度上升。由于该锅2内的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热被传递到半封闭空间20。然而,上述热向半封闭空间20的传递量较少。即,热的传递方式(传热现象)大致分为对流、热传导、辐射三种。如上所述,半封闭空间20是几乎不存在自然空气的流动的空间,因此几乎不产生对流。另外,热传导按锅2内的流体、内盖4、半封闭空间20的顺序进行,但是由于气体的热传导率较小,因此热传导量较少。另外,通过辐射的传热也较少。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在锅2内产生的蒸汽基本上通过自然对流而上升,还受到压力差等的影响,通过蒸汽筒8的排蒸汽孔8a、8b被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因此,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基本上依赖于大气温度。
在内盖4的外周部的锅2侧的面上安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内盖用密封件13。内盖用密封件13被设置成在盖主体3处于关闭状态时与锅2的凸缘部紧密接合。
在盖主体3的内部设有作为加热空气层形成部的一例的循环泵14,该循环泵14将包含锅2内产生的排热的含排热流体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内。在此,“排热”是指锅2内的水被锅底加热单元5加热而随着该水温的上升被放出到锅2内的热。另外,“含排热流体”是指由于上述排热而温度上升的空气、蒸汽等流体。
循环泵14的吸入路径15贯通盖主体3的底壁3b和内盖4,与锅2内相连通。具体地说,吸入路径15由吸入管16、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循环泵用密封件17以及设于内盖4上的贯通孔4c形成。吸入管16被配置成贯通盖主体3的底壁3b而使循环泵14与半封闭空间20相连通。循环泵用密封件17以将内盖4安装在盖主体3上时连接吸入管16的端部开口与贯通孔4c的方式被安装于盖主体3的底壁3b上。此外,循环泵用密封件17也可以被安装在内盖4或吸入管16上。循环泵14的排出路径18贯通盖主体3的底壁3b而与半封闭空间20相连通。具体地说,吸入路径18由吸入管19形成。
循环泵14通过吸入路径15吸入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通过排出路径18将该含排热流体排出(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由此,基本上依赖于大气温度的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上升以接近锅2内的温度。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受到通过再次驱动循环泵14而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的挤压,而通过贯通孔4b被返回到锅2内。即,通过循环泵14的吸入和排出动作,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按吸入路径15、循环泵14、排出路径18、半封闭空间20、锅2内的顺序进行循环。
此外,循环泵14要吸入高温(例如130℃)的含排热流体,因此泵部分最好使用由耐热树脂构成的材料。另外,关于循环泵14的机构,只要能够传送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就可以是任意方式(例如阀方式、风扇方式等)。
此外,在上述内容中,为了形成半封闭空间20,在盖主体3的底壁3b的外表面(锅2侧)设置密封件12来作为密封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密封部也可以是与盖主体3的底壁3b或内盖4构成为一体的凸起部。另外,例如也可以将盖主体3的底壁3b与内盖4设为嵌合结构,由该嵌合结构的部分形成密封部。
接着,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动作、作用。
首先,使用图2说明不驱动循环泵14而进行烧饭工序时的锅2内和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图2是表示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中不驱动循环泵14而进行烧饭工序时的锅2内和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以及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驱动定时的图。在图2中,实线表示锅2内的温度变化,长虚线表示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此外,在此,将锅2内的温度作为与锅2内的水温同样地发生变化的温度来进行处理。另外,图2所示的温度变化与以往的普通的烧饭器相同。
首先,由使用者向锅2内放入米和水,在通过设于盖主体3上的操作部(未图示)选择烧饭菜单之后,当指示开始烧饭时,通过烧饭控制部7的控制开始烧饭工序。在此,“烧饭工序”主要由预煮工序(也称为浸渍工序)、升温工序(也称为煮制工序)、沸腾保持工序以及焖制工序这四个工序构成。在这些工序期间米不断糊化从而烧饭。当开始进行烧饭工序时,首先开始预煮工序。
预煮工序是为了在以后的工序中能够充分糊化到米的中心部分而将米浸泡在温度低于糊化温度的水中来使米预先吸水的工序。在该预煮工序中,烧饭控制部7根据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来控制锅底加热单元5的锅加热动作使得在将锅2内的水的温度上升到米开始糊化的温度(大约60℃)附近之后,保持该升温后的温度。由此,促进米的吸水。在该预煮工序中,使米吸水直到水达到以重量比计的例如大约30wt%的比例为止。在该预煮工序中,半封闭空间20通过内盖4而与锅2内隔离,因此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以比锅2内的温度低大约10℃以上的温度发生变化。当从预煮工序开始起经过与所选择的上述烧饭菜单相应地预先设定的时间(例如20分钟)时,转移到升温工序。
升温工序是用急火迅速加热锅2来使锅2内的水成为沸腾状态(大约100℃)的工序。在该升温工序中,烧饭控制部7控制锅底加热单元5以快速加热锅2来使锅2内的水成为沸腾状态。在该升温工序中,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进一步变大,变为大约40℃(=大约100℃-大约60℃)。当通过实施升温工序而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为大约100℃时,转移到沸腾保持工序。该升温工序所花费的时间根据烧饭量(被放入到锅2中的被烹调物的量)等而不同,例如为5分钟。此外,根据升温工序所花费的时间能够自动判断烧饭量。例如,通过检查从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为80℃时起直到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变为80℃为止的时间差,能够自动判断烧饭量。
沸腾保持工序是通过保持锅2内的水沸腾状态来使米的淀粉糊化并将糊化度提升到50%~60%左右的工序。在该沸腾保持工序中,烧饭控制部7控制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来保持锅2内的水的沸腾状态。更具体地说,烧饭控制部7进行以固定时间间隔重复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驱动(ON)、驱动停止(OFF)的占空比控制,来间歇性地对锅2进行加热。在该沸腾保持工序中,除了驱动锅底加热单元5之外,还驱动内盖加热线圈11,因此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上升。由此,在沸腾保持工序的后半程中,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也达到大约100℃附近(大约97℃),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变小。
在沸腾保持工序中,由于使水连续地沸腾,因此产生大量的大约100℃的蒸汽。在此由于不驱动循环泵14,因此所产生的上述蒸汽大致全部通过内盖4的蒸汽通过用孔4a和蒸汽筒8的排蒸汽孔8a、8b而被放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由此,当锅2内几乎不存在水时,锅2的底面温度上升到水的沸点以上。当锅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锅2的底面温度达到沸点以上(例如130℃)时,转移到焖制工序。此外,沸腾保持工序所花费的时间根据烧饭量等而不同,例如是13分钟。
焖制工序是利用余热使多余的水分蒸发而将米的糊化度提升到接近100%的工序。在该焖制工序中,烧饭控制部7每当锅2的温度下降到固定温度以下时就控制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来对锅2进行加热。更具体地说,与沸腾保持工序同样地,烧饭控制部7进行以固定时间间隔重复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驱动(ON)、驱动停止(OFF)的占空比控制,来间歇性地对锅2进行加热。当从开始焖制工序起经过与烧饭量相应地预先设定的时间(例如12分钟)时,结束焖制工序(即,结束烧饭工序)。
如上所述,在不驱动循环泵14而进行烧饭工序的情况下、即在进行与以往的烧饭器同样的烧饭工序的情况下,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差在从升温工序转移到沸腾保持工序时最大。从锅2内向内盖4排出的排热量与锅2内和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成比例地变大。因此,锅2内的温度下降,从而饭的糊化不足而味道变差。作为防止该问题的方法,例如考虑从升温工序或预煮工序起开始由内盖加热线圈11进行加热的方法或者使内盖加热线圈11的加热量增加的方法。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法实现节能化。
接着,使用图3说明驱动循环泵14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锅2内和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图3是在图2中追加了驱动循环泵14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的图。在图3中,短虚线表示驱动循环泵14来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在此,设在升温工序期间驱动循环泵14。关于除此以外的点,如锅底加热单元5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驱动定时等,在与图2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烧饭工序。
在开始升温工序的同时开始循环泵14的驱动的情况下,在预煮工序中产生的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通过吸入路径15被循环泵14取入,通过排出路径18被排出(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之后,随着升温工序的进行,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被导入该含排热流体的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上升。由此,在半封闭空间20中形成加热空气层(也称为热帘(heat curtain))。在锅2内的温度达到大约100℃时,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即加热空气层的温度上升到大约90℃附近。此时,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是大约10℃。即,与上述的不驱动循环泵14的情况相比,在驱动了循环泵14的情况下,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降低了大约30℃(=大约40℃-大约10℃)。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在沸腾保持工序中,开始由内盖加热线圈11进行加热,因此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在沸腾保持工序的初期阶段达到大约100℃。由此,与在达到大约100℃之前转移到焖制工序的上述的不驱动循环泵14而进行烧饭工序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高的温度(此处为高大约3℃左右的温度)保持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即,能够消除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此外,在沸腾保持工序的前半程中,在锅2内产生大量米汤(米的淀粉在锅内的水中溶出而形成的粘性液体)。因此,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不驱动循环泵14。由此,能够避免由于米汤进入吸入路径15而造成循环泵14的动作不良、发霉等质量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通过味觉器官功能评价如上述那样驱动循环泵14来做出的米饭的结果,确认出与不驱动循环泵14而做出的饭相比,甜味和口感都更好。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使用循环泵14将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强制性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因此降低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因而,不会增加锅加热装置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加热量,就能够对米提供更多的热。即,能够提高对米的加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通过在内盖4与盖主体3之间配置蒸汽通过用密封件9、密封件12以及密封件17来形成半封闭空间20,因此通过排出路径18而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可靠地返回到锅2内而不是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米的加热效率。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不增加锅加热装置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加热量就能够对米提供更多的热,因此能够使饭味道较好。另外,在将对米提供的热量设为与以往相同程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锅加热装置和内盖加热线圈11的加热量。因而,能够实现节能化。例如,在焖制工序中,通过驱动循环泵14来使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上升,因此不那么需要通过内盖加热线圈11主动地对半封闭空间20进行加热。因此,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焖制工序中减少向内盖加热线圈11提供的电力,来使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成为与以往相同程度的温度。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减少2~3Wh的消耗电力。
另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利用锅2内产生的排热来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因此无需为了形成该加热空气层而另外设置加热装置等。因而,由于不需要用于形成加热空气层的电力,因此能够实现节能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在上述内容中,设仅在升温工序驱动循环泵14,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5所示那样在预煮工序中开始驱动循环泵14。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驱动循环泵14的电力增加,但是能够使锅2内的温度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进一步变小,因此其结果是能够实现节能化。
此外,最好设置向使用者通知循环泵的驱动状态的通知部以避免在循环泵14的驱动过程中使用者错误地打开盖主体3。该通知部既可以用声音通知,也可以用光等来从视觉上通知。
另外,在上述内容中,为了防止米汤通过吸入路径15被取入到循环泵14,设在沸腾保持工序开始之前驱动循环泵14,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控制循环泵14的驱动使得在米汤接触到内盖4之前向半封闭空间20导入含排热流体即可。
例如,在升温工序中,如上述那样,通过检查从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为80℃时起直到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变为80℃为止的时间差,能够自动判断烧饭量。然而,此时,如果锅温度传感器6或内盖温度传感器10上附着有异物等,则有可能存在尽管实际上锅2或内盖4的温度达到了80℃,但锅温度传感器6或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低于80℃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锅温度传感器6或内盖温度传感器10的检测温度变为100℃时,在锅2内已经产生米汤且米汤已经被取入到循环泵14。如果设为在米汤与内盖4接触之前驱动循环泵14,则能够避免该问题。
另外,即使在加热到米汤与内盖4接触的程度之后,也可以设置如下的期间,在该期间驱动循环泵14,其中,上述期间是减少锅底加热单元5的加热量而不会使米汤与内盖4接触的期间。更具体地说,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在沸腾保持工序中设置米汤接触防止工序,在该工序中驱动循环泵14,其中,在上述米汤接触防止工序中,以米汤不与内盖4接触的温度保持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此外,在此处,米汤不与内盖4接触的温度意味着不足100℃,但是需要至少高于米开始糊化的温度(大约60℃)。另外,该温度越低,使米糊化所花费的时间越多,烧饭时间越长。因此,较为理想的是能够加速米糊化的温度,更为理想的是即将沸腾之前的温度。另外,为了使饭的味道好,最好在整个烧饭工序中米的温度为98℃以上的状态持续20分钟以上。因此,米汤不与内盖4接触的温度更为理想的是98℃以上。
另外,如本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间歇性地驱动锅底加热单元5来进行沸腾保持工序的情况下,米汤在锅底加热单元5的驱动(ON)时上升以接触内盖4,另一方面,在锅底加热单元5的驱动停止(OFF)时下降以远离内盖4。因此,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在沸腾保持工序中,在锅底加热单元5的驱动停止时驱动循环泵14。
另外,例如在构成为通过在吸入路径15内设置阀等来防止米汤进入吸入路径15的情况下,在沸腾保持工序中也能够连续地驱动循环泵14。即,不会复杂地控制循环泵14的驱动,而能够从预煮工序到焖制工序为止连续地驱动循环泵14。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不同点在于:设置作为大气温度检测部的一例的大气温度传感器21,在该大气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高于规定的阈值时,烧饭控制部7不驱动循环泵14。
在大气温度较高时,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温度差变小,因此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外部的量也较少。因此,驱动循环泵14所需的电力有可能比通过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外部所减少的电力还大。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大气温度传感器21的检测温度高于规定的阈值时,烧饭控制部7不驱动循环泵14,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化。此外,只要将通过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外部所减少的电力与驱动循环泵14所需的电力比较考虑来适当地设定阈值即可。另外,在此将大气温度传感器21配置在盖主体3的内部空间中,但是并不特别限定大气温度传感器21的安装位置。
另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另外设置了大气温度传感器2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大气温度检测部21的检测温度与预煮工序开始时刻(即将加热之前)的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大致相同。因而,即使构成为在锅温度传感器6的检测温度高于规定阈值时烧饭控制部7不驱动循环泵14,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另外设置大气温度检测部21。
《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图9的烧饭器所具备的循环泵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图9的烧饭器所具备的内盖的俯视图。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具有设有两个贯通孔4c的内盖4A和具备两个吸入路径15a、15b的循环泵14A来代替内盖4和循环泵14。此外,其它的点相同,因此在附图中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一般认为通过将作为含排热流体的成分之一的高温蒸汽更多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来更迅速地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对于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外部是有效的。一般认为要增加向半封闭空间20导入的蒸汽量,只要简单地增加循环泵的排出流量即可。
然而,通过实验验证的结果,在将循环泵的排出流量设定为1.7L/Min时,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是3g,与此相对地,在将循环泵的排出流量设定为2.0L/Min时,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是3.1g。另外,在将循环泵的排出流量设定为2.2L/Min时,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是3.2g。即,即使增加循环泵的排出流量,向半封闭空间20导入的蒸汽量也增加得很少。此外,上述蒸汽量的数据是将吸入路径的截面积设为7.1mm2、将吸入流体的流速设为0.3m/sec时的数据。
与此相对地,在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并将循环泵的排出流量设定为2.2L/Min时,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是3.8g。即,可以知道与增加循环泵的排出流量相比,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对于增加向半封闭空间20导入的蒸汽量更有效。此外,上述蒸汽量的数据是将两个吸入路径的截面积分别设为7.1mm2、将吸入流体的流速设为0.3m/sec、将两个贯通孔4c、4c配置成彼此相距75mm时的数据。
如下推测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对于增加蒸汽的导入量有效的原因。
循环泵的流量由吸入流体的流速与吸入路径的截面积之积决定。因而,在将循环泵的排出流量和吸入路径的截面积设为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将吸入路径为一个时的吸入流体的流速设为V,则吸入路径设为两个时的吸入流体的流速成为V/2。即,在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的情况下,每一个吸入路径的吸入流体的流速变慢,从而缓慢地吸入锅2内产生的蒸汽。在循环泵吸入锅2内的蒸汽时,作为吸入孔的贯通孔4c附近的锅2内空间的绝对湿度下降。在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的情况下,由于缓慢地吸入锅2内产生的蒸汽,因此能够抑制上述绝对湿度下降。由此,其结果,循环泵所吸入的蒸汽量变多,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变多。
因而,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由于循环泵14A具备两个吸入路径15a、15b,因此使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增加,从而能够更迅速地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此外,作为流体排出路径30的一部分的蒸汽通过用孔4a附近的锅2内的空间与锅2内的其它空间相比绝对湿度变低,因此作为吸入孔的贯通孔4c最好设置成距蒸汽通过用孔4a50mm以上。另外,根据同样的理由,两个贯通孔4c、4c也最好设置成彼此相距50mm以上。
另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个吸入路径,但是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与将吸入路径设为两个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加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蒸汽量,能够更迅速地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热交换部件22来作为加热空气层形成部,以代替循环泵14。
在图12中,热交换部件22在半封闭空间20内被设置在盖主体3的底壁3b上。热交换部件22通过使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凝结来使半封闭空间20处于减压状态。通过由此产生的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的压力差,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蒸汽)通过内盖4的贯通孔4b而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由此,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作为热交换部件22的材质,为了使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高效地凝结,例如最好使用铝、黄铜等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另外,热交换部件22最好如图12所示那样通过设置多个凸起部等方式来使表面面积变大。由此,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与热交换部件22之间的接触率提高,能够使含排热流体(蒸汽)高效地凝结。
接着,使用图12和图13,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动作、作用。图13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使用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变化的图。在图13中,短虚线表示使用具备热交换部件22的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此外,使用不具备热交换部件22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与不驱动循环泵14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相同。下面,省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重复的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点。
当开始烧饭工序时,随着预煮工序、升温工序的进行,锅2内的温度上升。与此同时,锅2内产生的含排热流体通过内盖4的蒸汽通过用孔4a和蒸汽筒8的排蒸汽孔8a、8b而被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此外,由于半封闭空间20是通过密封件12密封而几乎不存在空气流动的空间,因此在预煮工序和升温工序中含排热流体几乎不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
当在升温工序结束时锅2内的温度达到大约100℃时,锅2内产生的含排热流体(蒸汽)的量急剧增加。由此,含排热流体(蒸汽)的一部分通过内盖4的贯通孔4b也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半封闭空间20中设有热交换部件22,因此促使被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凝结。当含排热流体(蒸汽)凝结时,半封闭空间20成为减压状态,由此在锅2内与半封闭空间20之间产生压力差。由于该压力差,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蒸汽)通过内盖4的贯通孔4b而被连续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由此,如图13所示那样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急剧上升到大约100℃,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
此外,热交换部件22只要配置在半封闭空间20内即可,也可以设置在内盖4上。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情况相同的效果。另外,热交换部件22并不限定于使含排热流体凝结的部件,只要能够使半封闭空间20处于减压状态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绝热部件23来作为加热空气层形成部,以代替循环泵14。
在图14中,绝热部件23设于内盖4的锅2侧的表面。在绝热部件23上与内盖4的蒸汽通过用孔4a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蒸汽通过用孔23a,在与内盖4的贯通孔4b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蒸汽通过用孔23b。绝热部件23由热传导率低的材料、例如树脂系材料构成。考虑到与含排热流体(蒸汽)接触,绝热部件23的材料最好是耐热性、耐蒸汽性好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例如列举出聚醚砜树脂。
另外,在绝热部件23的内部,为了提高绝热作用,最好分散配置大量的空心部分。该空心部分例如能够通过使由无机材料构成的空心微珠分散于绝热部件23的材料中或者利用发泡涂装的技术来形成。例如,绝热部件23能够通过将聚醚砜与空心玻璃微珠混合而成的涂料涂布在内盖4的锅2侧的表面来形成。
接着,使用图14和图15,说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的动作、作用。图15是在图2中进一步示出使用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的图。在图15中,短虚线表示使用具备绝热部件23的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此外,使用不具备绝热部件23的烧饭器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与不驱动循环泵14而进行烧饭工序时的半封闭空间的温度变化相同。下面,省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重复的部分的说明,主要说明不同点。
当开始烧饭工序时,随着进行预煮工序、升温工序,锅2内的温度上升。与此同时,锅2内产生的含排热流体通过内盖4的蒸汽通过用孔4a以及蒸汽筒8的排蒸汽孔8a、8b而被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此外,由于半封闭空间20是由密封件12密封而几乎不存在空气流动的空间,因此在预煮工序和升温工序中含排热流体几乎不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另外,半封闭空间20通过设于内盖4的表面的绝热部件23而与锅2内绝热,因此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以低于锅2内的温度发生变化。
当在升温工序结束时锅2内的温度达到大约100℃时,锅2内产生的含排热流体(蒸汽)的量急剧增加。由此,含排热流体(蒸汽)的一部分通过内盖4的贯通孔4b也被排出(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此时,半封闭空间20通过绝热部件23而保持较低的温度,因此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由于急剧的温度差而在半封闭空间20内凝缩。即,含排热流体(蒸汽)在半封闭空间20内容易凝结。其结果,在半封闭空间20中产生空气流动的同时,在半封闭空间20与锅2内之间产生压力差,从而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蒸汽)通过内盖4的贯通孔4b被连续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由此,如图15所示那样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急剧上升到大约100℃,从而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另外,由于不需要电力,因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化。
此外,在上述内容中,在内盖4的锅2侧的表面设置了绝热部件23,但是即使设置在内盖4的半封闭空间20侧的表面上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即使不在内盖4的表面设置绝热部件23,而通过增加内盖4的厚度来增加内盖4的热容量,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1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本第六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具备热传导部件(也称为热交联部件)24来作为加热空气层形成部,以代替循环泵14。
在图16中,热传导部件24在半封闭空间20中设于盖主体3的底壁3b上。热传导部件24的一部分贯通蒸汽筒用密封件9,向由盖主体3的贯通孔3c、蒸汽筒用密封件9以及蒸汽通过用孔4a形成的流体排出路径30突出。即,热传导部件24被配置成跨越流体排出路径30和半封闭空间20。通过这样配置,热传导部件24通过热传导将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的热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
由此,随着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含排热流体的温度与烧饭工序的进行相应地上升,能够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另外,例如在连续进行烧饭时等的在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较高的状态下开始烧饭工序的情况下,由于半封闭空间20与锅2内之间的温度差较小,因此锅2内的含排热流体很难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对此,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热传导部件24将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含排热流体的热(蒸汽)直接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因此即使在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较高的状态下开始烧饭工序,也能够将含排热流体的热可靠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
此外,热传导部件24的材料最好是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材料。作为这种材料,例如列举出铝、黄铜等。
另外,在上述内容中,以热传导部件24的一部分贯通蒸汽筒用密封件9而向流体排出路径30突出的方式构成热传导部件24,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热传导部件24的一部分贯通蒸汽筒8的侧壁而向蒸汽筒8的内部突出的方式构成热传导部件24。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方式》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烧饭器的剖视图。本第七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烧饭器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蒸汽筒用密封件9上具备用于取入排热流体的通路25来作为加热空气层形成部,以代替循环泵14。
在图17中,由设于蒸汽筒用密封件9的贯通孔形成通路25使得流体排出路径30与半封闭空间20连通。由此,在锅2内所产生的含排热流体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时,通过由于锅2内与流体排出路径30之间的压力差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含排热流体通过通路25被取入到半封闭空间20内。
由此,随着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含排热流体的温度与烧饭工序的进行相应地上升,能够在半封闭空间20形成加热空气层。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锅2内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另外,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通过通路25将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含排热流体(蒸汽)直接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因此即使在半封闭空间20的温度较高的状态下开始烧饭工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含排热流体的热可靠地导入到半封闭空间20。另外,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部件或装置,因此能够廉价地生产。
此外,通路25的直径最好是1mm左右。由此,能够抑制经过流体排出路径30的米汤通过通路25大量地进入半封闭空间20。
另外,在上述内容中,设为由设于蒸汽筒用密封件9的贯通孔形成通路25,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将通路25设置成连通流体排出路径30与半封闭空间20即可。例如,通路25也可以由配管形成,该配管被设置成连通流体排出路径30与半封闭空间20。
此外,通过适当地组合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能够起到各实施方式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另外,即使在没有安装内盖加热线圈等内盖加热装置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预煮工序、升温工序中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并且,起到如下效果:通过形成加热空气层,能够抑制锅内的上部空间的温度变低,并能够抑制由于饭的糊化不足而导致味道变差。
本发明所涉及的烧饭器能够进一步抑制锅内产生的排热流出到烧饭器的外部,因此特别适用于要求节能化的烧饭器。
参照附图的同时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发明,对于熟知该技术的人来说,清楚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修改。这种变形、修改只要不脱离由所添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就应该理解为包含在该范围中。

Claims (17)

1.一种烧饭器,具备:
烧饭器主体,其大致为有底筒状,在内部形成有锅容纳部;
锅,其被容纳在上述锅容纳部;
锅加热装置,其对上述锅进行加热;
锅温度检测部,其检测上述锅的温度;
烧饭控制部,其根据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来控制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锅加热动作,进行包括预煮工序、升温工序、沸腾保持工序以及焖制工序的烧饭工序;
盖主体,其能够打开和关闭上述烧饭器主体的上部开口部;
内盖,其以能够封住上述锅的上部开口部的方式能够相对于上述盖主体安装和拆卸地安装于上述盖主体;
环状的密封部,其在将上述内盖安装于上述盖主体时,使上述盖主体与上述内盖紧密接合;以及
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其向在上述盖主体与上述内盖之间由上述密封部包围而形成的空间强制性地导入含排热流体来形成加热空气层,该含排热流体包含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排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循环泵,
上述循环泵的吸入路径与锅内相连通,
上述循环泵的排出路径与上述空间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多个上述吸入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接触到上述内盖之前向上述空间导入上述含排热流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升温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预煮工序和上述升温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循环泵的吸入路径构成为防止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进入上述循环泵,
上述烧饭控制部至少在上述沸腾保持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控制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锅加热动作使得在上述沸腾保持工序中包含米汤接触防止工序,并且在上述米汤接触防止工序中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其中,在上述米汤接触防止工序中将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保持于随着进行上述烧饭工序而在上述锅内产生的米汤不会接触到上述内盖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通过间歇性地驱动上述锅加热装置来进行上述沸腾保持工序,在该沸腾保持工序中,在上述锅加热装置的驱动停止时控制上述循环泵的驱动使得在上述空间形成上述加热空气层。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大气温度检测部,该大气温度检测部检测大气温度,
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大气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高于阈值时,不驱动上述循环泵。
11.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烧饭控制部在上述预煮工序的开始时刻上述锅温度检测部的检测温度高于阈值时,不驱动上述循环泵。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通知部,该通知部通知上述循环泵的驱动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设于上述空间内的热交换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交换部件是促使上述含排热流体凝结的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内盖上设有使上述锅内与上述空间连通的贯通孔,
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被安装在上述内盖的表面的绝热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上述锅内的上述含排热流体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的流体排出路径被设置成贯通上述盖主体和上述内盖,
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配置成跨越上述流体排出路径和上述空间的热传导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饭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将上述锅内的上述含排热流体排出到烧饭器的外部的流体排出路径设置成贯通上述盖主体和上述内盖,
上述加热空气层形成部具备使上述流体排出路径与上述空间连通的通路。
CN201010127481.4A 2009-09-10 2010-03-05 烧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84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9274 2009-09-10
JP2009209274A JP2011056058A (ja) 2009-09-10 2009-09-10 炊飯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8444A true CN102018444A (zh) 2011-04-20
CN102018444B CN102018444B (zh) 2014-05-07

Family

ID=43860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748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8444B (zh) 2009-09-10 2010-03-05 烧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56058A (zh)
CN (1) CN10201844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1727A (zh) * 2013-04-02 2013-07-03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观察接水盒存水量的调理器
CN105747835A (zh) * 2016-04-18 2016-07-13 杭州九阳欧南多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
CN110179353A (zh) * 2019-05-30 2019-08-30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锁合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7066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39624A (ja) * 2011-05-19 2012-12-10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CN105662115B (zh) * 2016-03-30 2018-10-1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电器的烹饪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2597A (ja) * 2001-03-16 2002-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1498572A (zh) * 2002-11-08 2004-05-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829881A (zh) * 2003-07-31 2006-09-06 夏普株式会社 蒸汽烹调器
CN1957807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三宅治 煮饭器
CN101336797A (zh) * 2007-07-03 2009-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2597A (ja) * 2001-03-16 2002-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CN1498572A (zh) * 2002-11-08 2004-05-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CN1829881A (zh) * 2003-07-31 2006-09-06 夏普株式会社 蒸汽烹调器
CN1957807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三宅治 煮饭器
CN101336797A (zh) * 2007-07-03 2009-0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饭煲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1727A (zh) * 2013-04-02 2013-07-03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观察接水盒存水量的调理器
CN103181727B (zh) * 2013-04-02 2015-05-13 松下家电研究开发(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观察接水盒存水量的调理器
CN105747835A (zh) * 2016-04-18 2016-07-13 杭州九阳欧南多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
CN105747835B (zh) * 2016-04-18 2018-05-11 杭州九阳欧南多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饭煲的烹饪控制方法
CN110870660A (zh) * 2018-08-31 2020-03-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及烹饪器具
CN110179353A (zh) * 2019-05-30 2019-08-30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锁合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79353B (zh) * 2019-05-30 2021-11-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锁合控制方法和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18444B (zh) 2014-05-07
JP2011056058A (ja) 2011-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18444B (zh) 烧饭器
US6911626B2 (en) Overheated steam oven
CN106073517B (zh) 一种上盖组件及其烹饪器具
JP2012223222A (ja) 炊飯器
WO2011082513A1 (zh) 多功能电热炊具
US10006638B2 (en) Cooktop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same
CN205031010U (zh) 自动蒸饭电饭锅
CN201996364U (zh) 深油炸锅
JP4670447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1056062A (ja) 加熱調理器
JP5103812B2 (ja) 炊飯器
JP2012161544A (ja) 炊飯器
EP3865042B1 (en) Heat recovery oven with dishwasher
JP4277733B2 (ja) 電気ポット
JP3663632B2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JP3985789B2 (ja) 電気炊飯器
JP5126213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06403648U (zh) 一种空气隔热式电烤炉
JPH10211091A (ja) 調理器
CN220876557U (zh) 支撑架及烹饪厨具
CN2724569Y (zh) 一种蒸煮锅
CN216628210U (zh) 一种快热型节能蒸锅
CN212521501U (zh) 一种蒸饭炉
JP5974297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1093475U (zh) 一种防滴水锅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07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