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2104B - 植苗机 - Google Patents

植苗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2104B
CN101422104B CN2008101707828A CN200810170782A CN101422104B CN 101422104 B CN101422104 B CN 101422104B CN 2008101707828 A CN2008101707828 A CN 2008101707828A CN 200810170782 A CN200810170782 A CN 200810170782A CN 101422104 B CN101422104 B CN 1014221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edling
preparation
case
carrying
car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07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2104A (zh
Inventor
盐崎孝秀
渡部一郎
和泉满孝
林靖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eki a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a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a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a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22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2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2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21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63/1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Fertiliz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植苗机。在植苗机中,以提高苗供给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为课题。本发明的植苗机的特征是,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部(4),在行驶车体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从机体前端侧供给苗箱或者载运苗的取苗板的预备载苗部(72),将该各预备载苗部用左右的外框架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之间的连接件构成,在该左右的外框架上分别设置支撑苗箱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或载运苗的取苗板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的转动滚轮(95),在左右的外框架之间设置空间部(S),将该左右的预备载苗部的前部配置成比行驶车体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并且配置成俯视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的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该左右预备载苗部的后部的左右间隔(L2)更小。

Description

植苗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机体前部设置了预备载苗台的植苗机。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6680号公报)所述,具有在机体的前部左右两侧眼前后方向配置长的预备载苗台,并在该预备载苗台上设置了多个旋转滚轮的技术。该预备载苗台是在使机体的前部接近垄边际而使机体停止后使用,站在垄上的作业者从垄上连续地从预备载苗台补给预备苗,将预备苗在预备载苗台上移动到后部,搭乘在机体上的作业者在预备载苗台后部取出预备苗并供给到植苗机的载苗台,从而容易地进行苗供给作业。
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左右预备载苗台由于沿机体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左右预备载苗台的前端部之间离得较远,所以站在垄上的作业者在将苗箱放置在左右预备载苗台的前端部时,必须在左右预备载苗台的前端部之间移动来进行作业,存在作业性以及作业效率较差之类的问题。
另外,为了做成在预备载苗台上设置跨越左右机架之间的较长的旋转滚轮来使苗箱移动的结构,在预备载苗台上放置苗箱时泥土和苗根等向下方落下的空间很小,泥土和苗根缠绕在旋转滚轮上,发生旋转滚轮的旋转变差,苗箱不能顺利移动的事态,在作业性方面存在问题。
再有,左右预备载苗台的从机体前端部的突出量为一定,在农田和垄(道路)的距离较近的场合,进行苗供给作业,例如农田和垄(道路)之间有水路等,农田和垄(道路)的距离较远的场合,存在左右预备载苗台前端部不能到达垄(道路)不能进行苗供给作业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方案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部4,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从机体前端侧供给苗箱C或者载运苗的取苗板的预备载苗部72,将该各预备载苗部72用左右的外框架91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91之间的连接件92构成,在该左右的外框架91上分别设置支撑苗箱C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或载运苗的取苗板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的转动滚轮95,在左右的外框架91之间设置空间部S,将该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的前部配置成比行驶车体2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并且配置成俯视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的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该左右预备载苗部72的后部的左右间隔L2更小。
因此,在从机体前端侧向植苗机供给苗的作业中,放置在预备载苗部72的前部的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其左右两侧部的底面被支撑在转动滚轮95上,通过转动滚轮95自由旋转而顺利地移动到预备载苗部72的后部,此时,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其左右两侧部的底面被支撑在转动滚轮95上,由于在左右外框架91之间设置了空间部S,所以附着在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上的泥土和苗根从该空间部S落下,可放置发生附着在支撑左右外框架91上设置的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的转动滚轮95或缠绕之类的事态,可利用转动滚轮95的旋转将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适当地移动到预备载苗部72的后部。因此能够进行适当的苗供给作业。再有,站在机体前端侧的作业者可站立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端之间,作业性良好且轻松地将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载置到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两方的前端部,作业效率良好。
方案二记载的发明是方案一记载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成自由变更预备载苗部72的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长度。
因此,除了方案一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外,可按照农田和垄(道路)的距离变更预备载苗部72的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长度,即使在条件不同的农田也能够作业性良好地进行适当的苗供给作业。
方案三记载的发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记载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配置施肥装置5的肥料漏斗60,使该肥料漏斗60的上端面和预备载苗部72的转动滚轮95的上端处于大致相同高度,并且,将预备载苗部72的后端配置在肥料漏斗60的左右外侧部附近。
因此,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外,作业者站立在机体上的肥料漏斗60的前侧进行提起位于预备载苗部72后部的苗箱C或载运苗的取苗板的作业时,肥料漏斗60不干扰苗供给作业,能够以容易的姿势轻松且作业性良好地向苗栽种部4供给苗。
方案四记载的发明是方案一或方案二记载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预备载苗部72的机体内侧设置使容纳苗箱C的部位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的苗容纳箱73,将该苗容纳箱73用固定容纳部73a和可动容纳部73b构成,并且设置成自由变更为将可动容纳部73b容纳在固定容纳部73a一侧的容纳状态和比机体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沿机体前后方向较长的作业状态,可动容纳部73b做成从作业状态向容纳方向移动自如的结构。
因此,除了方案一或方案二记载的发明的作用外,使可动容纳部73b处于作业状态时,则苗容纳箱73由于其前端部比机体前端更向前下方向较大地伸出而成为突出的位置,所以站在机体上的作业者在将把苗供给苗栽种部4之后的空了的苗箱C放入苗容纳箱73时,苗箱C在苗容纳箱73内滑动并移动到前端。于是,站在垄(道路)上的作业者能够很容易进行将其取出回收的作业。再有,由于可动容纳部73b做成从作业状态向容纳方向自由移动的结构,所以,例如在为了补充苗而使机体前部抵达垄时等,即使苗容纳箱73的比机体前端更大地突出的可动容纳部73b抵接垄等障碍物,也由于可动容纳部73b向容纳方向移动而可防止破损。
根据本发明,容易进行从垄(道路)向植苗机供给苗的作业,作业效率良好,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解决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乘用型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预备载苗台的侧视图。
图4是预备载苗台的俯视图。
图5是预备载苗台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6是预备载苗台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7是苗箱容纳部的主要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8是预备载苗台的局部剖面主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乘用型插秧机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乘用型插秧机的作用的俯视图。
图中:
2—行驶车体,4—苗栽种部,5—施肥装置,60—肥料漏斗,72—预备载苗台部,73—苗容纳部,73a—固定容纳部,73b—可动容纳部,91—外框架,92—连接件,95—转动滚轮,C—苗箱,L1—左右的预备载苗部的前部的左右间隔,L2—左右的预备载苗部的后部的左右间隔,S—空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以及图2是使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即附带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1的侧视图和俯视图,附带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1在行驶车体2的后侧通过升降连杆装置3可升降地安装有苗栽种部4,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上侧设有施肥装置5的主体部分。
行驶车体2是具备作为驱动轮的左右一对前轮10、10以及左右一对后轮11、11的四轮驱动车辆,在机体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体12,在该变速箱体12的左右侧方设有各左右前轮轴箱13a、13a,在该各左右前轮轴箱13a、13a上设有各左右的前轮末端箱13、13,在可变更该左右的前轮末端箱13、13的操作方向的从各前轮支撑部向外突出的左右前轮车轴10a、10a上分别安装有左右的前轮10、10。另外,在变速箱体12的背面部固定有主机架15的前端部,在该主机架15的后端左右中央部设有前后水平地设置的后轮旋转轴A。
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由连接机架19a连接成一体,并构成作为后轮支撑部件的后轮传动箱19。
后轮传动箱19其左右中央部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后轮旋转轴A上,在从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分别向外突出的后轮车轴11a、11a上安装有后轮11、11。而且,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成为由左右后轮传动轴18b、18b传递动力的结构,该左右后轮传动轴18b、18b与从变速箱体12的后壁突出设置的左右后轮驱动轴连接。
发动机20搭载在主机架15上,该发动机20的旋转动力通过带式传动装置21以及液压无极变速装置(HST)23传递到变速箱体12。传递到变速箱体12的旋转动力利用该变速箱体12内的变速器变速后,分离为行驶动力和外部输出动力而输出。并且,行驶动力一部分传递到前轮末端箱13、13驱动前轮10、10的同时,剩余的传递到左右的后轮齿轮箱18、18驱动左右的后轮11、11。另外,从变速箱体12的左右侧面输出的外部输出动力通过栽种传递轴26向苗栽种部4传递。而且,发动机20的消声器20a配置在发动机20的左侧且左连杆基架42的附近外侧,冷却发动机20的冷却风扇位于发动机20的右侧面,成为冷却风从机体右侧向左侧排风的结构。
发动机20的上部由发动机罩30覆盖,在其上设有座椅31。在座椅31的前方具有内装各种操作机构的前罩32,在其上方设有对前轮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34。发动机罩30以及前罩32的下端左右两侧成为水平状的踏板35。在踏板35的左右侧形成设有多个贯通孔的格子状部35a、35a,成为就座于座椅31上操纵机体的操作人员可看到左右的前轮10、10而容易操作的结构,并且,附着在行走于该踏板35上的作业者的鞋上的泥土将会下落到农田中。踏板35的后部成为兼作后踏板的后轮挡泥板36。
在主机架15的上方设有左右的上部机架15a、15a,踏板35被支撑在该左右的上部机架15a、15a上。并且,左右的上部机架15a、15a其前端连接支撑在变速箱体12的前部并与机体的左右方向上设置的前部机架15b连接,其中途部通过左右支撑机架15c、15c分别与左右前轮轴箱13a、13a连接。另外,左右的上部机架15a、15a的后端部与后述的竖立设置在主机架15的后端部的后视为门形的连杆基架42连接。因而,由变速箱体12,主机架15,左右的上部机架15a、15a,前部机架15b,左右支撑机架15c、15c,左右前轮轴箱13a、13a,以及连杆基架42构成框架状的机体机架。
另外,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两侧设有预备载苗台38、38。
升降连杆装置3为平行连杆结构,具备左右一对上连杆40、40和左右一对下连杆41、41。这些上连杆40及下连杆41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其基部侧竖立设置在主机架15的后端部的后视为门形的连杆基架42上,在其前端侧连接有纵连杆43。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苗栽种部4上的连接轴44插入连接在纵轴43的下端部,苗栽种部4以连接轴44为中心旋转自如地连接。在主机架15上,将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撑在基部的升降液压缸46的前端与一体形成于下连杆41、41上的摇臂41a的前端部连接设置,通过使该升降液压缸以液压伸缩,从而使升降连杆装置3上下转动,苗栽种部4以保持大致一定姿势的状态进行升降。
苗栽种部4为6条播的结构,具备:兼作机架的传动箱50;放置毯状苗并进行左右往复运动而将苗一株株供给到各条中的苗取出口51a并且将横向一列的苗全部供给到苗取出口51a...时利用送苗带51b将苗移送到下方的载苗台51;将供给到苗取出口51a...的苗栽种在农田中的苗栽种装置52...;以及在土地表面上划出下一次行程的机体行进线路的左右一对划线标记53、53等。在苗栽种部4的下部,在中央设有中央浮体55,在其左右两侧设有侧浮体56、56。在使这些浮体即中央浮体55以及侧浮体56、56接触农田的泥土面的状态下使机体行进时,这些中央浮体55以及侧浮体56、56一边平整泥土面一边滑行,利用苗栽种装置52...将苗栽种在该平整后的农田中。中央浮体55以及侧浮体56、56的各浮体对应农田土地表面的凹凸,以前端侧上下运动的方式转动自如地安装,在栽种作业时,中央浮体55的前部的上下运动由控制传感器(未图示)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切换控制上述液压升降缸46的液压阀并使苗栽种部4升降,从而将苗的栽种深度总是维持为一定。
施肥装置5将储存在肥料漏斗60中的粒状肥料通过撒放部61...撒放一定量,将该肥料用施肥软管62...导入到安装在中央浮体55及侧浮体56、56的左右两侧的施肥引导件62a...,并通过设置在施肥引导件62a...的前侧的作槽体62b而落入到苗栽种条的侧部附近形成的施肥槽内。由电动机驱动的送风机58产生的空气经由在左右方向长的空气腔室59吹入施肥软管62...,将施肥软管62...内的肥料用风压强制性地搬送到中央浮体55及侧浮体56、56的各浮体上设置的各施肥引导件62a。
在苗栽种部4上安装有平整农田的混乱的泥土面而使其均匀的整地转子27(配置在左右侧浮体56、56的各前方的左右整地转子27a、27a,配置在中央浮体55的前方的中央整地转子27b)。该整地转子27做成在前上述右后轮齿轮箱18上设置整地转子驱动用箱,将驱动力从右后轮齿轮箱18传动到传动轴27c上的结构。
标记63、63是将上端基部焊接固定在上部机架15a上的铁制的左右辅助踏板,是作业者上下机体时放置脚的踏板。
这里,基于附图说明在机体的左右侧两形成作业者的作业通道B、B的配置在踏板35的左右两侧的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
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将各左右的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70的基部用螺栓71固定在前部基架15b的左右侧部,将各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和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转动自如以及固定自如地设置在左右的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70的上端部。而且,从构成上述机体机架的左右上部机架15a、15a和与左右前轮轴箱13a、13a连接的左右支撑机架15c、15c朝向机体左右外侧方向设置左右支撑体74、74,左右的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70的上部和左右支撑体74、74的前端部分别由连接体75、75连接,以加固左右的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70。
并且,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构成为在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小(通过构成为俯视时将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部配置在相互靠左右内侧来减小左右间隔L1,从而能够将位于机体前端的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端外侧容纳在机体的回旋半径内,并可防止在垄间回旋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端部接触垄或其他障碍物等而破损),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也构成为在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3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4小。另外,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设置成在侧视时呈水平状态,并设置在与施肥装置5的肥料漏斗60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
由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的结构为左右对称且相同,所以,以下详细说明右预备载苗台38的结构(左预备载苗台38是与右预备载苗台38左右对称且相同的结构)。
在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的上部留有间隔地焊接固定上板76和下板77,在俯视该上板76和下板77时相同的位置设置成为各贯通孔的第一贯通孔76a以及第二贯通孔77a,在该第一贯通孔76a以及第二贯通孔77a中从上方插入固定设在转动机架78上的转动销79,将转动机架78以能自由地转动的方式设置在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上。
并且,在转动机架78的转动销79的周围焊接固定圆板80,在该圆板80的同一圆周上,将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设置在绕转动销79转180度的空位置上,再有,在第三贯通孔81a的外侧方设置第五贯通孔81c。另一方面,采用以下结构:将操作杆83的基部上下转动操作自如地用枢轴支撑销48以轴支撑地设置在焊接固定于上板76和下板77之间的俯视时呈コ字状的支撑工具82上,将转动停止销85用卡定销86连结在该操作杆83的中途部,在对操作杆83进行上下操作时,转动停止销85被引导到设置在上板76和下板77上的第六贯通孔76b和第七贯通孔77b中并上下运动。并且,该转动停止销85在上动后的位置,其上部与设置在上述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及第五贯通孔81c卡合,并固定转动机架78的转动。而且,在下板77和操作杆83之间以套在外转动停止销85的外周上的状态设置有压缩弹簧87,操作杆83以及转动停止销85处于向上动后的位置加力的状态。即、转动停止销85上动后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以及第五贯通孔81c卡和,在固定了转动机架78的转动的状态下,操作杆83以及转动停止销85由压缩弹簧87保持。因此,作业者将操作杆83下动而使转动停止销85脱离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以及第五贯通孔81c,使转动机架78转动,作业者离开操作杆83时,操作杆83及转动停止销85通过压缩弹簧87而上动,使转动机架87转动而使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以及第五贯通孔81c来到转动停止销85的位置时,转动停止销85自动地与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以及第五贯通孔81c卡合,从而转动机架87的转动被固定。
预备载苗部72由中央的固定载苗部88和设置在其前后的第一转动载苗部89、第二转动载苗部90构成。中央的固定载苗部88用由铝制凹状型材构成的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铁制的连接件92...(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由第一螺栓93...固定)构成机架,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之间的左右中央部,将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向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引导的铁制的引导支撑件94焊接固定设置在上述连接件92...上。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向下方弯曲而构成,使得苗箱C移动时苗箱C前后壁面不抵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苗箱C可顺利地移动。另外,在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部覆盖树脂制的盖94a。并且,如图8所示,该引导支撑件94的上面配置在比左右配置的转动滚轮95的上端部更低的位置上,苗箱C用左右的转动滚轮95在预备载苗部72上移动时,支撑苗箱C的左右中央部的向下方的挠曲部的同时,防止在苗箱C不适地放置在预备载苗部72上的场合苗箱C从预备载苗部72向下方落下。
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凹状部,用枢轴96旋转自如地装配有多个转动滚轮95...,该多个转动滚轮95...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旋转,可使苗箱C在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顺利地移动。并且,在各左右的外框91、91的前后端部,用第二螺栓98固定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固定侧臂97...。在第一转动载苗部89侧的各固定侧臂97...的上端部设有第八贯通孔97a,在第二转动载苗部90侧的各固定侧臂97...的上端部焊接固定设有转动枢轴支撑销97b...。
另外,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及引导支撑件94之间成为宽阔的空间部S,附着于在固定载苗部88上移动的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上的泥土和苗根从该宽阔的空间部S向下方落下,不会附着或者缠绕在转动滚轮95上,转动滚轮95可维持适当的自由旋转,可使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平滑地移动。
在该中央的固定载苗部88的连接件92...上,焊接固定上述转动机架78的上端部。
第一转动载苗部89与固定载苗部88同样,用由铝制凹状型材构成的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铁制的连接件92...(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由第一螺栓93...固定)构成机架,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之间的左右中央部,将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向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引导的铁制的引导支撑件94焊接固定设置在上述连接件92...上。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做成向下方弯曲,在苗箱C移动时苗箱C前后壁面不抵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的结构,可使苗箱C顺利地移动。另外,在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部覆盖树脂制的盖94a。
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凹状部,用枢轴96...旋转自如地装配有多个转动滚轮95...,该多个转动滚轮95...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旋转,可使苗箱C在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顺利地移动。并且,在各左右的外框91、91的固定载苗部88侧的端部,用第三螺栓100固定设置向上方突出的第一转动侧臂99...。在各第一转动侧臂99...的上端部焊接固定设有转动枢轴支撑销99a...,将该转动枢轴支撑销99a...插入上述固定载苗部88的固定侧臂97...的第八贯通孔97a,用第一开口销99b对外侧部进行防脱(防止脱落),第一转动载苗部89做成可变更为位于与固定载苗部88同一平面上的展开作业状态和转动到固定载苗部88的上方而折叠的容纳状态的结构。
另外,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及引导支撑件94之间成为宽阔的空间部S,附着于在第一转动载苗部89上移动的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上的泥土和苗根从该宽阔的空间部S向下方落下,不会附着或者缠绕在转动滚轮95上,转动滚轮95可维持适当的自由旋转,可使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平滑地移动。
第二转动载苗部90与固定载苗部88同样,用由铝制凹状型材构成的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铁制的连接件92...(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由第一螺栓93...固定)构成机架,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之间的左右中央部,将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向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引导的铁制的引导支撑件94焊接固定设置在上述连接件92...上。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向下方弯曲而构成,并做成在苗箱C移动时苗箱C前后壁面不抵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的结构,可使苗箱C顺利地移动。另外,在该引导支撑件94的前后端部覆盖树脂制的盖94a。
在左右的外框架91、91的凹状部,用枢轴96...旋转自如地装配有多个转动滚轮95...,该多个转动滚轮95...支撑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的底面并旋转,可使苗箱C在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顺利地移动。并且,在各左右的外框91、91的固定载苗部88侧的端部,用第四螺栓102固定设有向上方突出的第二转动侧臂101...。在各第二转动侧臂101...的上端部焊接固定设有第九贯通孔101a...,在第九贯通孔101a中插入上述固定载苗部88的固定侧臂97...的转动枢轴支撑销97b...,并用第二开口销97c对外侧部进行防脱(防止脱落),第二转动载苗部90做成可变更为位于与固定载苗部88同一平面上的展开作业状态和转动到固定载苗部88的上方而折叠的容纳状态的结构。
另外,左右的外框架91、91和连接件92...及引导支撑件94之间成为宽阔的空间部S,附着于在第二转动载苗部90上移动的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上的泥土和苗根从该宽阔的空间部S向下方落下,不会附着或者缠绕在转动滚轮95上,转动滚轮95可维持适当的自由旋转,可使苗箱C(或者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的取苗板)平滑地移动。
另一方面,预备载苗部72固定在支撑于预备载苗台支撑机架70上的绕转动销79转动固定自如的转动机架78上,所以,在对操作杆83向下方操作而使转动停止销85下动而脱离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8上的第三贯通孔81a和第四贯通孔81b及第五贯通孔81c的卡合时,可绕转动销79自由地转动。并且做成在俯视时从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向长度方向偏离的位置上配置了转动销79的结构,即做成从转动销79的转动中心至一侧端部的距离L5比从转动销79的转动中心至另一侧端部的距离L6更小的结构。
因而,使预备载苗部72处于图2的状态,使转动停止销85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三贯通孔81a卡合而固定预备载苗部72的转动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成为在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更小的配置,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也处于在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3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4更小的配置状态,处于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7较小的状态。而且,使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从该突出量L7较小的状态各旋转180度后处于图9的状态,使转动停止销85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四贯通孔81b卡合而固定预备载苗部72的转动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同样地成为在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更小的配置,且成为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8为较大的状态。而且,此时,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卸下,并改装成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内侧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
而且,在预备载苗部72的前后端部,即第一转动载苗部89和第二转动载苗部90的后端部设有端部苗箱支撑杆103、103,以免放置在预备载苗部72上的苗箱C落下来。
苗箱容纳部73包括:上端部用安装固定侧壁97的第二螺栓98共同拧紧(一起拧紧)而固定在上述固定载苗部88内侧的外框架91上的、在从前方看时呈凹状的铁制的前后支撑机架110、110;焊接固定在该前后支撑机架110、110上的五个平行设置的铁制管件即第一管件111a、第二管件111b、第三管件111c、第四管件111d及第五管件111e构成的固定容纳部73a;以及,插入该固定容纳部73a的四个管件的第一管件111a、第二管件111b、第三管件111c及第四管件111d内,并沿前低后高的方向移动自如地设置的铁制棒件即第一棒件112a、第二棒件112b、第三棒件112c及第四棒件112d构成的可动容纳部73b。位于上方的第一棒件112a包括:在第一管件111a内沿前低后高的方向移动的第四直线状部112a-1;以及,从该第四直线状部112a-1的前端向下方折弯延伸的垂下部112a-2。位于下方的中间部的第二棒件112b及第四棒件112d包括:在第二管件111b及第四管件111d的各管件内沿前低后高的方向移动的第一直线状部112b-1及第二直线状部112d-1;以及从第一直线状部112b-1及第二直线状部112d-1的前端向彼此相对的方向折弯延伸的第一相对延续部112b-2及第二相对延续部112d-2。
标记113表示位置调节固定用部件,在上部设置铁制的第六管件114,在该铁制的第六管件114下部焊接固定移动杆115。并且,该移动杆115从铁制的第六管件114向下方延伸并向后方折弯且设有与第一管件111a、第二管件111b、第三管件111c、第四管件111d及第五管件111e平行地向后方延伸的第三直线状部115a,该第三直线状部115a设置成贯通位于最下方位置上的焊接固定在第三管件111c的前端下部的导向板116的第十贯通孔116a。另外,在该第三直线状部115a上设有容纳状态卡定用贯通孔115a-1和突出状态卡定用贯通孔115a-2。
并且,将上述第二棒件112b及第四棒件112d的第一相对延续部112b-2及第二相对延续部112d-2从两侧插入位置调节固定用部件113的铁制的第六管件114内,在从移动杆115的铁制的第六管件114向下方延伸的部位上焊接固定第三棒件112c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第一棒件112a的向下方折弯延伸的垂下部112a-2成为停止的结构,以免其下部与第二棒件112b的第一相对延续部112b-2的内侧抵接而向下方落下。
因而,可动容纳部73b从固定容纳部73a沿前低后高的方向伸出并在突出的状态下将卡定用开口销117嵌入设置在位置调节固定用部件113的移动杆115上的突出状态固定用贯通孔115a-2时,由于移动杆115用导向板116停止向下方的移动,所以,苗箱容纳部73处于从机体的前端较大地突出的状态。此时,苗箱容纳部73的内部空间被设定成能够以重叠两个苗箱C的状态容纳的宽度,并将前后方向的长度做成可在前后方向容纳两个苗箱C的结构。因此,在单侧的苗箱容纳部73中能够以重叠两个苗箱C的状态容纳四个苗箱C。
另外,苗箱容纳部73由于其后端部位于方向盘34的侧方且踏板35侧方,前端部沿前低后高方向比机体前端更大地伸出而成为突出的位置,所以站在机体的踏板35上的作业者在将把苗供给载苗台51后的空了的苗箱C放入苗箱容纳部73时,苗箱C在苗箱容纳部73内滑动并移动到前端。于是,具有作为站在垄上作业者容易进行将其取出回收的作业的苗箱返回装置的功能。
再有,由于构成为固定容纳部73a被固定,而可动容纳部73b在容纳方向上自由移动,所以,例如在为了补充苗而使机体前部抵达垄时等,即使苗箱容纳部73的比机体前端更大地突出的可动容纳部73b抵接垄等障碍物,也由于可动容纳部73b向容纳方向移动而可防止破损。
其次,说明用装配有上述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的带有施肥装置的乘用型插秧机1进行的插秧作业。
首先,机体进入农田内,并使机体前端部处于抵达垄(或道路)的状态。此时,在使机体前端部接近垄而可停止的农田中,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如图1以及图2所示,对操作杆83进行操作并使转动停止销85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三贯通孔81a卡合,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配置成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小,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也处于配置成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3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4小的状态,从而处于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7为较小的状态。而且,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处于各第一转动载苗部89及第二转动载苗部90位于与固定载苗部88同一平面的展开作业状态(图1的实线的状态)。另外,苗容纳部73的可动容纳部73b沿前低后高方向从固定容纳部73a伸出并以突出的状态将卡定用开口销117嵌入位置调节固定用部件113的移动杆115上设置的突出固定用贯通孔115a-2,从而处于从机体的前端较大地突出的状态。
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处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时,由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位于俯视时踏板35的外侧方,因此,作业者在位于方向盘34的左右两侧的踏板35上可从机体前端部自由地移动到后部的施肥装置5的肥料漏斗60位置。
在该状态下,站在垄上作业者位于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的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前端之间,从垄将育有苗的苗箱C放置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前端,如推压苗箱C,则苗箱C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转动滚轮95...上朝向后端顺利地移动。此时,由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配置成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小,所以站在垄上的作业者位于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的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前端之间,能够作业性良好且轻松地将苗箱C放置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端部,作业效率良好。
另一方面,站在插秧机体上的作业者站立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任一后端部位置附近的踏板35上,在上述预备载苗部72上提起从前端移动到后端的苗箱C,用取苗板从苗箱C掬取毯状苗,供给后方的载苗台51。此时,由于预备载苗部72的后端部位于踏板35的外侧方附近且施肥装置5的肥料漏斗60左右外侧部附近,所以,作业者能够提起预备载苗台部72后部的苗箱C并以轻松的姿势作业性良好地对载苗台51进行供给作业。即、容易进行对载苗台51的左右外侧的载苗部以及中央部的载苗部的全部载苗部的苗供给作业且作业效率良好。
并且,在作业者站立在踏板35后部的状态下,将结束苗供给而空了的苗箱C放入苗箱容纳部73的后端部时,苗箱C在苗箱容纳部73内滑动并移动到前端。这样一来,站在垄上的作业者将其取出并且容易在垄上进行回收作业,所以空箱回收作业效率良好。另外,由于苗箱容纳部73的可动容纳部73b做成在容纳方向可自由地移动的结构,所以,例如在为了补充苗而使机体前部抵达垄时等,即使苗箱容纳部73的比机体前端更大地突出的可动容纳部73b抵接垄等障碍物,也由于可动容纳部73b向容纳方向移动而可防止破损。
并且,在结束了对载苗台51的全部载苗部的苗供给作业后,站在垄上的作业者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前端侧依次放置育有苗的苗箱C,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上各放置三个苗箱C...。
另外,作业者通过踏板35从机体前端将肥料运到肥料漏斗60,将肥料供给到肥料漏斗60内。此时,由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位于踏板35的左右外侧,所以作业者能够在宽阔的踏板35上搬运肥料并移动,安全且作业性良好地进行肥料供给作业。
并且,机体上的作业者就座于座椅31上操纵机体驱动各部分进行插秧作业以及施肥作业。在插秧作业中,载苗台51的苗剩得不多时,作业者从放置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上的苗箱C取出苗并供给载苗台51,继续进行插秧作业。此时,空的苗箱C容纳在苗箱容纳部73中(苗箱容纳部73的内部空间被设定成能够以重叠两个苗箱C的状态容纳的宽度,并将前后方向的长度做成可在前后方向容纳两个苗箱C的结构,所以在单侧的苗箱容纳部73中能够以重叠两个苗箱C的状态容纳四个苗箱C。因此,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上放置的六个苗箱C可全部容纳在左右的苗箱容纳部73中)。
并且,将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上放置的苗箱C...的苗全部使用后放置在载苗台51上的苗剩得不多时,与上述的在农田内放入机体时同样,使机体前端部处于抵达垄(或道路)的状态,与上述同样地进行苗供给作业。
另外,在农田和垄(或道路)之间存在水路等而不能使机体前端部处于抵达垄(或道路)的状态的场合(农田和垄的距离较远的场合),如图9所示,对操作杆83进行操作,使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旋转180度,使转动停止销85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四贯通孔81b卡合,使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配置成俯视时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后部的左右间隔L2小且处于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7为较大的状态。而且,此时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卸下,并分别改装成在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内侧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
处于该状态后,由于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7较大,所以即使在农田和垄(或道路)之间存在水路等而不能使机体前端部处于抵达垄(或道路)的状态的场合(农田和垄的距离较远的场合),如图9所示,由于能够使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及苗箱容纳部73的前端部位于垄(或道路)上,所以与上述同样,能够以轻松的姿势效率良好地从垄上将苗供给到机体(载苗台51以及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
并且,在结束了插秧作业后,在路上行驶的场合或将机体放置在卡车上的场合或将机体放入仓库等的场合,如图10所示,对操作杆83进行操作使转动停止销85与设置在转动机架78的圆板80上的第五贯通孔81c卡合,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配置成在俯视时左右平行状态,且处于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量L7为较小的状态。于是,俯视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各内侧部成为与踏板35重叠的状态,使得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左右预备载苗台38、38)的宽度L8比载苗台51的宽度L9小。此外,附图中,标记120表示上述各条的设置了苗取出口51a...的苗承接板,从该载苗台51的宽度L9向左右外侧突出的左右外侧部120a、120a在载苗台51的下方内侧折叠自如地构成。另外,标记121、121表示配置在苗承接板120的外侧部且防止苗承接板120的端部抵接垄或障碍物而破损的左右导向体,以从该载苗台51的宽度L9向左右外侧突出的状态在载苗台51的下方内侧折叠自如地构成。因此,在不进行插秧作业在路上行驶的场合或将机体放置在卡车上的场合或将机体放入仓库等的场合,苗承接板120的左右外侧部120、120以及左右导向体121、121折叠在载苗台51的下方内侧,机体左右宽度为L9。
并且,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第一转动载苗部89以及第二转动载苗部90转动到固定载苗部88的上方而处于折叠的容纳状态,使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的前端部位于侧视机体时与机体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另外,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作为将可动容纳部73b容纳在固定容纳部73a内的状态,将卡定用开口销117嵌入位置调节固定用部件113的移动杆115上设置的容纳状卡定用贯通孔115a-1中,在容纳状态下固定,使得左右的苗容纳箱73、73的前端位于侧视机体时与机体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如上所述,使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苗箱容纳部73、73)处于容纳状态时,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苗箱容纳部73、73)将各部收放于处于容纳状态的机体宽度L9内,且从机体前端突出得不大,所以在路上行驶的场合或将机体放置在卡车上的场合或将机体放入仓库等的场合,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苗箱容纳部73、73)不构成干扰,容易进行路上行驶及向卡车的装载作业以及向仓库内的机体容纳。另外,使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苗箱容纳部73、73)处于容纳状态时,机体变得小型的同时,不干扰就座于座椅31上的操作者的视野,所以容易操纵且安全。
再有,使左右的预备载苗台38、38(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72以及苗箱容纳部73、73)处于容纳状态时,构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收放于机体前端和方向盘34后端之间L10,再有,机体变得小型的同时,不干扰就座于座椅31上的操作者的视野,所以容易操纵且安全。
本发明除了应用于插秧机以外,还可应用于蔬菜移植机或灯芯草移植机等各种各样的植苗机。

Claims (4)

1.一种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设置苗栽种部(4),在行驶车体(2)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从机体前端侧供给苗箱(C)或者载运苗的取苗板的预备载苗部(72),使该各预备载苗部(72)用左右的外框架(91)和连接该左右的外框架(91)之间的连接件(92)构成,在该左右的外框架(91)上分别设置支撑苗箱(C)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或载运苗的取苗板的左右两侧部的底面的转动滚轮(95),在左右的外框架(91)之间设置空间部(S),将该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的前部配置成比行驶车体(2)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并且配置成俯视时左右的预备载苗部(72)的前部的左右间隔(L1)比该左右预备载苗部(72)的后部的左右间隔(L2)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从预备载苗部(72)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向长度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设置转动销(79),通过使预备载苗部(72)绕该转动销(79)转动,从而自由变更预备载苗部(72)从机体前端的突出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驶车体(2)的后部配置施肥装置(5)的肥料漏斗(60),使该肥料漏斗(60)的上端面和预备载苗部(72)的转动滚轮(95)的上端处于相同高度,并且,将预备载苗部(72)的后端配置在肥料漏斗(60)的左右外侧部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苗机,其特征在于,
在预备载苗部(72)的机体内侧设置使容纳苗箱(C)的部位处于前低后高的倾斜状态的苗容纳箱(73),将该苗容纳箱(73)用固定容纳部(73a)和可动容纳部(73b)构成,并且设置成自由变更为将可动容纳部(73b)容纳在固定容纳部(73a)一侧的容纳状态和比机体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沿机体前后方向较长的作业状态,可动容纳部(73b)做成从作业状态向容纳方向移动自如的结构。
CN2008101707828A 2007-10-29 2008-10-29 植苗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2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0570 2007-10-29
JP2007280570A JP5023967B2 (ja) 2007-10-29 2007-10-29 苗植機
JP2007-280570 2007-10-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2104A CN101422104A (zh) 2009-05-06
CN101422104B true CN101422104B (zh) 2010-11-03

Family

ID=40613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078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22104B (zh) 2007-10-29 2008-10-29 植苗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23967B2 (zh)
KR (1) KR101009952B1 (zh)
CN (1) CN1014221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085A (zh) * 2016-07-20 2019-03-15 三菱马恒达农机有限公司 乘用型插秧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6988B2 (ja) * 2009-09-25 2013-11-06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5290212B2 (ja) * 2010-01-08 2013-09-18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CN101861774B (zh) * 2010-06-09 2012-01-25 石河子大学 栽植、覆土一体化栽植器
JP5505258B2 (ja) * 2010-10-28 2014-05-28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5497581B2 (ja) * 2010-08-30 2014-05-2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KR101406856B1 (ko) * 2011-04-20 2014-06-27 이세키노우키가부시키가이샤 모종 이식기
JP5731287B2 (ja) * 2011-06-14 2015-06-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乗用型田植機
CN109041710B (zh) * 2013-11-29 2021-11-19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苗移植机
CN105052324A (zh) * 2015-07-15 2015-11-18 朱顺华 一种高效可调的水稻种植装置
WO2017161703A1 (zh) * 2016-03-24 2017-09-28 彭忠圣 抛秧机的横向对称宽幅抛秧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6900227A (zh) * 2016-05-12 2017-06-30 栾翠莲 一种单毯苗双插二维宽窄插秧机
JP6717275B2 (ja) * 2017-09-19 2020-07-01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812A (zh) * 2002-12-19 2005-12-28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22512A (ja) * 1985-11-22 1987-06-0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型苗植機
JP2004121039A (ja) * 2002-09-30 2004-04-22 Kubota Corp 苗すくい板ホルダー
JP4674888B2 (ja) * 2003-08-28 2011-04-20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乗用移植機
JP2004026157A (ja) 2003-09-29 2004-01-29 Iseki & Co Ltd 乗用苗植機
JP4537171B2 (ja) * 2004-10-15 2010-09-01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005176854A (ja) 2005-01-28 2005-07-07 Iseki & Co Ltd 乗用苗植機
JP2005118054A (ja) 2005-01-28 2005-05-12 Iseki & Co Ltd 乗用苗植機
JP4638810B2 (ja) * 2005-11-21 2011-02-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13812A (zh) * 2002-12-19 2005-12-28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插秧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59709A 2003.09.16
JP特开2005-143432A 2005.06.09
JP特开2005-176680A 2005.07.07
JP特开平9-98618A 1997.04.15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75085A (zh) * 2016-07-20 2019-03-15 三菱马恒达农机有限公司 乘用型插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43468A (ko) 2009-05-06
JP2009106178A (ja) 2009-05-21
JP5023967B2 (ja) 2012-09-12
CN101422104A (zh) 2009-05-06
KR101009952B1 (ko) 201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2104B (zh) 植苗机
JP2009131152A (ja) 苗植機
JP2009131152A5 (zh)
FI127863B (en) planting device
JP5733341B2 (ja) 苗植機
JP6135049B2 (ja) 苗移植機
JP2011050286A (ja) 苗移植機
JP2001301642A (ja) 自走式キャリア
JP2000041417A (ja) 苗移植機
JP5716264B2 (ja) 苗植機
JPH09289808A (ja) 移植機
JP3628420B2 (ja) 田植機
JP3628421B2 (ja) 田植機
JP5493653B2 (ja) 苗植機
JP2015159777A (ja) 苗移植機
CN213960731U (zh) 秧苗移植机
JP2009089670A (ja) 移植機
JP2010246450A5 (zh)
JP6020644B2 (ja) 苗植機
JPH0438362B2 (zh)
JP4477821B2 (ja) 苗移植機の予備苗載装置
JP3328775B2 (ja) 田植機
JP4457463B2 (ja) 苗植機
JP2023031574A (ja) 乗用型苗移植機
JP2024042441A (ja) 乗用型苗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