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28086B -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28086B
CN101228086B CN2006800269223A CN200680026922A CN101228086B CN 101228086 B CN101228086 B CN 101228086B CN 2006800269223 A CN2006800269223 A CN 2006800269223A CN 200680026922 A CN200680026922 A CN 200680026922A CN 101228086 B CN101228086 B CN 1012280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late
insulating material
door
thermal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269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28086A (zh
Inventor
铃木稔也
五藤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280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80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280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280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3Details of door panel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为此,在构成层站门的主要部分的门板的背面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开口部,从该开口部在门板的内侧配置绝热材料。而且,在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面向井道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来固定绝热材料的两侧部。这里,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在配置于预定位置后,通过焊接等固定在门板上。

Description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梯的层站设置的层站门装置。 
背景技术
层站出入口由在电梯的层站竖立设置的层站门框和层站的地面形成,该层站出入口由在层站出入口的井道侧设置的层站门开闭。而且,在以上述层站门为主要部分的层站门装置中,为了防止在预定的楼层发生的火灾经井道而扩散到其它楼层,提出有提高了耐火性和绝热性的层站门装置。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侧视图,其表示了具有预定的耐火性和绝热性的现有层站门装置。在图12和图13中,1是在电梯的层站竖立设置的层站门框的竖框,2是架设在两竖框1的上端部之间的层站门框的上框,由该层站门框和层站的地面3形成了层站出入口。而且,开闭上述层站出入口的层站门4通常由横截面呈大致四边筒状的门板来形成外形,在其中空内部设有用于提高层站门4的绝热性的绝热材料6。此外,在层站门4的侧边缘部和上边缘部设有与层站门框的竖框1和上框2对置的热屏蔽板29和30,从而实现了层站门4的耐火性的提高。 
再有,作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其它现有技术,提出有这样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设置具备与上述同样的结构的热屏蔽板以提高层站门的耐火性,并且在层站门的面向层站侧的表面板和层站门的面向井道侧的背面板之间夹有绝热材料,从而提高了层站门的绝热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72086号公报 
在热从层站门的表面(加热面)直线地传播的、即图12和图13所示的现有的层站门装置中,层站门背侧的表面温度由从层站门4的表面经绝热材料6传到背侧的背面板31的热传递、以及经门板和未图示的增强板等而传递到背面板31的热传递(热桥)来决定。因此,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现有的层站门装置中,由于形成层站门4的外形的门板横截面呈大致四边筒状,所以不能抑制通过热桥进行的热传递,存在层站门4的背侧的表面温度升高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层站门装置中,由于在层站门的表面板和背面板之间夹有绝热材料,所以可抑制层站门背侧的表面温度,但存在将绝热材料夹入到中间部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是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层站的表面部;从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以及从至少一个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背面部和另一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呈板状,该绝热材料从开口部配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背侧,并且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开口部而面向井道;以及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门板的背面部上,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是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层站的表面部;从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以及从至少一个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背面部与另一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在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呈板状,该绝热材料从开口部配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背侧,并且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开口部而面向井道;以及 
固定部件,其设置在门板的表面部的另一侧面的下部,并具有:与绝热材料的下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下端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抑制层站门背侧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要部分详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B部的组装状态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 
图9是图8中的D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现有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竖框;2:上框;3:地面;4:层站门;5:门板;6:绝热材料;6a:背面;6b:一端面;6c:下端面;7:第一固定部件;7a:第一对置面;7b:第二对置面;8:第二固定部件;9:层站地坎;10:引导件;11:表面部12:端面部;13:端面部;14:背面部;15:背面部16:开口部;17:第一板状部;18:第二板状部19:门板;20:第一固定部件;20a:第一对置面;20b:第二对置面21:防火材料21a:端部;22:门板;23:第一固定部件;23a:第一对置面24:第一固定部件;24a:第一对置面25:第一固定部件25a:第一对置面;25b:第二对置面;26:固定部件;26a:第一对置面;26b:第二对置面;27:第一固定部件;28:第二固定部件;29:热屏蔽板;30:热屏蔽板;31:背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根据附图来对其进行说明。再有,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正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主要部分详细图。在图1至图3中,1是竖立设置于电梯的层站的层站门框的竖框,2是架设在两竖框1的上端部之间的层站门框的上框,通过由上述两个竖框1和上框2构成的层站门框、以及竖立设置有层站门框的层站的地面3,形成了层站出入口。 
此外,4是滑动式层站门,其配置在上述层站出入口的井道侧,用于开闭该层站出入口。上述层站门4例如由以下等部件构成:门板5,其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绝热材料6,其设置在门板5的内侧;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它们设置在门板5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置和固定在门板5内侧的预定位置处;门吊架(未图示),其设置在门板5的上部;以及引导件10(在图1到图3中未图示),其设置在门板5的下部,其下端部配置在层站地坎9(在图1到图3中未图示)的引导槽中,用于引导层站门4的开闭方向。 
这里,上述门板5具有:表面部11,其一个侧面面向层站,该表面部11形成层站门4的表面;端面部12和13,它们从表面部11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它们的一个侧面形成层站门4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各端面;以及背面部14和15,它们从端面部12和13的井道侧朝向层站门4的中央部侧设置,它们的一个侧面面向井道并形成层站门4的背面的一部分。再有,如图2所示,门板5例如通过将一块板状部件的两侧部弯曲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コ字状,而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而且,上述背 面部14和15在门板5的两侧部仅形成为很小的宽度,在门板5的两个背面部14和15之间形成有向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16。 
此外,上述绝热材料6呈预定的板状,其宽度比上述开口部16的宽度略小,其厚度与门板5的厚度为大致相同的程度。而且,该绝热材料6从开口部16配置在门板5的表面部11的背侧,并通过粘接等固定在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再有,绝热材料6的背面6a配置成其大部分通过上述开口部16而面向井道。 
此外,上述第一固定部件7设置在门板5的一个背面部14上,在第一固定部件7的一部分上具有:与绝热材料6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6b对置的第一对置面7a;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7b。另一方面,第二固定部件8设置在门板5的另一背面部15上,在第二固定部件8的一部分上具有:与绝热材料6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另一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而且,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7上的第一对置面7a与绝热材料6的一个端面6b接触,形成在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一对置面与绝热材料6的另一个端面接触,由此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正面宽度方向上的移位。此外,通过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7上的第二对置面7b、形成在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二对置面、和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与正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下称为“出入口方向”)的移位。 
这里,上述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具有例如第一板状部17和从第一板状部17的一侧中央突出的第二板状部18,并且构成为整体上横截面呈大致T字状。具体地讲,如图3所示,通过将两块平面板焊接固定在一起,或将横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两个L形板的背面彼此焊接固定在一起等,来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 
此外,为了使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7上的第二对置面7b,从井道侧接触绝热材料6的背面6a,以可靠地保持绝热材料6,也可以将形成有第二对置面7b的第一固定部件7的一部分,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7的固定在背面部14上的另一部分,可在出入口方向上自由进退,从而 构成为能够应对各种厚度的绝热材料6和绝热材料6等的尺寸误差。再有,关于第二固定部件8,也可具有同样的结构,在采用上述机构的情况下,作为调整第二对置面7b的位置的调整机构,例如,可使用螺栓等。 
而且,第一固定部件7的第二板状部18,从井道侧即层站门4的背侧插入到背面部14与绝热材料6的一个端面6b之间,直到第一板状部17的一个侧部与背面部14接触,然后,将第一板状部17的一个侧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背面部14上。另外,通过将第一固定部件7固定在上述位置,第一固定部件7被配置成:第二板状部18与绝热材料6的一个端面6b对置,第一板状部17的另一侧部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另一方面,将第二固定部件8也与第一固定部件7同样地固定。即,将第二固定部件8的第二板状部18从井道侧插入到背面部15与绝热材料6的另一个端面之间,直到第一板状部17的一个侧部与背面部15接触,然后,将第一板状部17的一个侧部通过焊接等固定在背面部15上。另外,通过将第二定部件8固定在上述位置上,第二固定部件8被配置成:第二板状部18与绝热材料6的另一端面对置,第一板状部17的另一侧部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另一侧部对置。 
再有,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的各第二板状部18具有比门板5的厚度要短的预定长度,从而在与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之间具有微小的预定间隙。即,为了防止热从表面部11直接传递,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以不接触表面部11的方式固定在背面部14和15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层站门4构成为:在门板5的背侧形成有开口部16,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直接面向井道。因此,来自门板5的表面部11的热不会如以往那样在门板5中传递而到达绝热材料6的背面6a侧,能够抑制层站门4的背面的温度上升,使绝热效果大幅度地升高。 
此外,通过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能够约束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水平方向上的移位,能可靠地防止在层站门4的开闭动作时绝热材料6的配置发生变化、或者绝热材料6从门板5脱落。 
再有,绝热材料6的配置和固定仅通过以下方式即可完成:在将绝热材料6配置在门板5内侧的预定位置之后,将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 固定部件8从门板5的背面侧插入到预定位置处,并固定在背面部14和15上。因此,不使层站门4的结构复杂化即可达到上述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层站门4的组装性。 
再有,在实施方式1中,对将绝热材料6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第一固定部件7和第二固定部件8进行固定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如果绝热材料6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通过第一固定部件7或第二固定部件8进行了固定,则可达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例如,在仅使用第二固定部件8来固定绝热材料6的情况下,只要在将具有比开口部16的宽度稍大的宽度的绝热材料6配置在门板5内部之后,通过与上述同样的固定方法将第二固定部件8固定在门板5的背面部15上即可。该情况下,绝热材料6的一个端面6b配置在由门板5的表面部11、端面部12以及背面部14所构成的コ字状部内,并设置成与端面部12的另一侧面对置并接触。 
此外,即使对于封闭在电梯的轿厢上所形成的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通过与上述同样的结构,可达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沿图1中的A-A线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B部的组装状态的图。在图4和图5中,层站门4具有: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的门板19;绝热材料6;以及设置在门板19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置和固定在门板19内侧的预定位置上的第一固定部件20和第二固定部件8。 
这里,门板19具有表面部11、端面部12和13、以及仅设置在一个端面部13上的背面部15。再有,上述端面部12形成为其厚度(向井道侧的突出量)与绝热材料6的厚度大致相同。此外,如图4所示,门板19例如通过将一块板状部件的一个端部弯曲形成为俯视呈L字状、将另一端部弯曲形成为俯视呈大致コ字状,而形成为上述预定形状。而且,在门板19的端面部12与背面部15之间,形成有向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16。 
上述绝热材料6呈预定的板状,其宽度比上述开口部16的宽度略小, 其厚度与端面部12的厚度大致相同。而且,该绝热材料6从开口部16配置在门板19的表面部11的背侧,并通过粘接等固定在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上。再有,绝热材料6配置成:其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6b与端面部12的背侧对置,并与所述一个端面6b的另一侧面接触,绝热材料6的背面6a配置成其大部分通过上述开口部16而面向井道。 
此外,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0设置在门板19的另一端面部12上,在第一固定部件20的一部分上具有: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并接触的第一对置面20a;和在关门时与设置在层站门框的竖框1上的防火材料21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的第二对置面20b。而且,通过端面部12的一个侧面和形成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一对置面,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正面宽度方向上的移位,通过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20上的第一对置面20a、形成在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二对置面、以及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出入口方向上的移位。 
再有,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0例如由俯视呈大致コ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第二对置面20b与表面部11的一个侧面具有预定间隙地、大致平行地配置。此外,上述防火材料21弯曲形成为俯视呈大致L字状,以使层站门4侧的端部21a朝向出入口相反侧突出,并且在关门时,上述端部21a配置于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20上的第二对置面20b与表面部11的一个侧面之间。即,层站门4和竖框1呈具有预定的绝热性的门套咬接(戸袋アイジヤクリ)结构。其它部分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通过第一固定部件20,可具有绝热材料6的固定和门套咬接结构两种功能,除了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达到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层站门4和竖框1之间的绝热性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在图6中,层站门4具有: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的门板22;绝热材料6;以及设置在门板22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置和固定在门板22内侧的 预定位置的第一固定部件23和第二固定部件8。 
这里,门板22具有表面部11、端面部12和13、以及背面部14和15,端面部13的厚度形成为比端面部12的厚度要薄。即,实施方式3表示门板22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此外,上述绝热材料6呈预定的板状,其宽度比在两背面部14和15之间形成的开口部16的宽度要大,其厚度与端面部13的厚度为大致相同的程度。而且,绝热材料6从开口部16配置在门板22的表面部11的背侧,并通过粘接等固定在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上。再有,绝热材料6配置成:其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6b配置在由面板5的表面部11、端面部12和背面部14所构成的コ字状部内,并且上述一个端面6b与端面部12的背侧对置并与端面部12的另一侧面接触。 
此外,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3设置在成为门板22的内侧的端面部12和背面部14上,在第一固定部件23的一部分上具有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并接触的第一对置面23a。而且,通过端面部12的另一侧面和形成在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一对置面,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22在正面宽度方向上的移位,通过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23上的第一对置面23a、和形成在第二固定部件8上的第二对置面、和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约束了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22在出入口方向上的移位。 
再有,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3例如由俯视呈大致コ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在关门时,防火材料21的端部21a配置在第一固定部件23的コ字状部内。即,层站门4和配置在层站门4的井道侧的防火材料21呈具有预定绝热性的咬接结构。其它部分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通过具有第一固定部件23,即使在门板5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固定绝热材料6。此外,通过在与防火材料21之间具有咬接结构,还可利用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层站门4和井道侧构造物之间的绝热性。再有,其它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在图7中,层站门4具有: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的门板22;绝热材料6;以及设置在门板22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置和固定在门板22内侧的预定位置的第一固定部件24和第二固定部件8。再有,实施方式4与实施方式3一样,表示门板22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 
这里,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4俯视呈大致Z字状,该第一固定部件24设置在门板22的背面部14上。此外,第一固定部件24在其一部分上具有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并接触的第一对置面24a。通过具有该结构,与实施方式3一样,即使在门板22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固定绝热材料6。再有,其它的结构与效果与实施方式3相同。 
实施方式5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沿图1中的C-C线的剖面图,图9是图8中的D部放大图。在图8和图9中,层站门4具有:构成层站门4的主要部分的门板22;绝热材料6;以及设置在门板22上、用于将绝热材料6配置和固定在门板22内侧的预定位置上的第一固定部件25和第二固定部件8。再有,实施方式5与实施方式3一样,其表示门板22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 
上述绝热材料6呈预定的板状,其宽度比形成在两背面部14和15之间的上述开口部16的宽度略小,其厚度与端面部13的厚度为大致相同的程度。此外,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5设置在门板22的背面部14上,在第一固定部件25的一部分上具有:与绝热材料6的一个端面6b对置并接触的第一对置面25a;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一个侧部对置并接触的第二对置面25b。再有,如图9所示,第一固定部件25通过在俯视呈L字状的L形板的一个侧面上焊接固定平面板、或者将大小不同的两个L形板的后面彼此焊接固定在一起等,而形成为预定的形状。 
此外,为了使形成在第一固定部件25上的第二对置面25b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接触,以可靠地保持绝热材料6,也可以将第一 固定部件25的形成有第二对置面25b的一部分,设置成相对于第一固定部件25的固定在背面部14上的其它部分可在出入口方向上自由进退,从而构成为能够应对各种厚度的绝热材料6和绝热材料6等的尺寸误差。再有,在采用了上述机构的情况下,作为调整第二对置面25b的位置的调整机构,例如,可使用螺栓等。 
通过具有该结构,与实施方式3和4一样,即使在门板22的门厚在两侧部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简单的构成可靠地固定绝热材料6。再有,其它结构和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6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在图10中,26是设置在门板5的表面部11的下端部的固定部件,其配置在绝热材料6的下方,该绝热材料6从开口部16配置在门板5的表面部11的背侧。该固定部件26在其一部分上具有:从下方与绝热材料6的下端面6c对置并接触的第一对置面26a;和从井道侧与绝热材料6的背面6a的下端部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的第二对置面26b,该固定部件26例如由侧视呈大致Z字状的板状部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通过简单的结构,可以在门板5的背侧形成了较大开口部16的状态下,约束绝热材料6相对于门板5在上下方向上的移位。再有,其它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1至5中的任一个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实施方式7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沿图1中的D-D线的剖面图。在图11中,27是设置在门板5的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下部的侧视呈大致Z字状的第一固定部件,28是俯视呈大致L字状的第二固定部件,第二固定部件28在比绝热材料6更靠井道侧固定在上述第一固定部件27上,第二固定部件28的前端部以不接触表面部11的另一侧面的方式向表面部11侧延伸设置。再有,通过第一固定部件27和第二固定部件28构成实施方式6中的固定部件26,在上述第二固定部件28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第一对置面26a和第二对置面26b。此外,第一固定部件27设置为不与 绝热材料6接触。 
通过具有该结构,可防止来自表面部11的热直接传递到形成有第一对置面26a的第二固定部件28上,可进一步提高绝热性。其它方面具有与实施方式6相同的结构和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由于构成为:在层站门的背面形成有开口部,设置在门板内侧的绝热材料直接面向井道,所以可抑制层站门的背面的温度上升,可提高绝热性。 
此外,由于可通过呈预定形状的固定部件来容易且可靠地固定绝热材料,所以可实现结构的简化和组装性的提高。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以及从至少一个上述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和另一上述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呈板状,该绝热材料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并且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以及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2.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以及从上述各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呈板状,该绝热材料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并且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以及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一个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另一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另一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固定部件具有第一板状部和从上述第一板状部的一侧中央部突出的第二板状部,该第一固定部件的横截面呈T字状,
上述第一板状部的一个侧部从井道侧设置在门板的背面部上,并且上述第二板状部与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端面对置,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另一侧部从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侧部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门板的一个端面部的厚度比另一端面部的厚度要薄,
绝热材料具有固定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固定部件在与门板的表面部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而不与上述表面部接触。
6.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以及从一个上述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与另一个上述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呈板状,该绝热材料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该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与上述门板的另一上述端面部的背侧对置,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另一个上述端面部上,并具有: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在关门时与设置于层站门框的防火材料具有预定间隙地对置的第二对置面;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背面部,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另一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7.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朝向井道侧设置的端面部;和从上述各端面部的井道侧朝向中央部侧设置、并且一个侧面面向井道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并且一个上述端面部的厚度比另一上述端面部的厚度要薄;
绝热材料,其呈固定厚度的板状,并且该绝热材料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该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与上述门板的另一上述端面部的背侧对置,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于在上述门板的另一上述端面部上设置的一个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一个侧部对置的第一对置面;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设置于在上述门板的一个上述端面部上设置的另一上述背面部上,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背面的另一侧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固定部件从门板的内侧设置于一个背面部,在关门时,通过该第一固定部件和设置于层站门框的防火材料,形成具有预定的绝热性的咬接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固定部件具有第一板状部和从上述第一板状部的一侧中央部突出的第二板状部,该第二固定部件的横截面呈T字状,
上述第一板状部的一个侧部从井道侧设置在门板的背面部上,并且上述第二板状部与绝热材料的正面宽度方向的端面对置,上述第一板状部的另一侧部从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侧部对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固定部件在与门板的表面部之间具有预定间隙,而不与上述表面部接触。
11.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对形成于电梯层站的层站出入口进行开闭,其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门板,其具有:一个侧面面向上述层站的表面部;从上述表面部的两侧部设置在井道侧的端面部;以及设置在至少一个上述端面部上的背面部,在上述背面部与另一上述端面部之间,形成有向上述井道侧开口的预定宽度的开口部;
绝热材料,其从上述开口部配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背侧,并且该绝热材料的背面通过上述开口部而面向上述井道;以及
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另一侧面的下部,并具有:与上述绝热材料的下端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面;和从上述井道侧与上述绝热材料的背面的下端部对置的第二对置面,
上述固定部件具有:
第一固定部件,其设置在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另一侧面的下部;以及
第二固定部件,其以不接触上述门板的上述表面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上,并至少具有上述第一对置面。
CN2006800269223A 2006-07-19 2006-07-19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Active CN1012280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14282 WO2008010271A1 (fr) 2006-07-19 2006-07-19 Dispositif de porte palière pour ascenseu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28086A CN101228086A (zh) 2008-07-23
CN101228086B true CN101228086B (zh) 2011-05-04

Family

ID=38956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69223A Active CN101228086B (zh) 2006-07-19 2006-07-19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5) EP3366632A1 (zh)
JP (1) JP5217440B2 (zh)
CN (1) CN101228086B (zh)
WO (1) WO2008010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27873B1 (ko) 2008-12-16 2011-04-07 윤일식 엘리베이터 도어의 유리판 고정장치
JP5743656B2 (ja) * 2011-04-05 2015-07-0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ホールドア
CN103482457A (zh) * 2013-09-26 2014-01-01 四川科莱电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梯层门防撞装置
EP3056462A1 (en) * 2015-02-12 2016-08-17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door arrangement
JP6433599B2 (ja) * 2015-08-28 2018-1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三方枠
KR102161614B1 (ko) * 2016-07-13 2020-10-05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엘리베이터의 도어 패널
WO2020084702A1 (ja) * 2018-10-24 2020-04-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側ドア装置
JP7149916B2 (ja) * 2019-09-27 2022-10-0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JP7229903B2 (ja) * 2019-11-28 2023-02-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2182B2 (ja) * 1990-10-01 1996-05-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乗場ドア装置
JP3538096B2 (ja) * 2000-01-12 2004-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の戸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42482A (en) * 1918-10-31 1920-06-08 Peelle Co The Fireproof elevator-door
JPS595022Y2 (ja) * 1977-08-30 1984-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乗場装置
JPH04272086A (ja) * 1991-02-05 1992-09-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戸
JP2605992B2 (ja) * 1991-03-14 1997-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戸
JP2000118919A (ja) * 1998-10-08 2000-04-25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
DE60141920D1 (de) * 2001-08-17 2010-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Etagentür für aufzug
WO2004041705A1 (ja) * 2002-11-08 2004-05-2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窓付扉
JP2005075624A (ja) * 2003-09-03 2005-03-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WO2006003710A1 (ja) * 2004-07-05 2006-01-1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JP2006207922A (ja) * 2005-01-27 2006-08-10 Isono Body:Kk 冷凍車両用断熱パネル連結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2182B2 (ja) * 1990-10-01 1996-05-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乗場ドア装置
JP3538096B2 (ja) * 2000-01-12 2004-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の戸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2005-75624A 2005.03.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17440B2 (ja) 2013-06-19
EP2042464A1 (en) 2009-04-01
EP3388382A1 (en) 2018-10-17
EP3363761A1 (en) 2018-08-22
CN101228086A (zh) 2008-07-23
EP3388383A1 (en) 2018-10-17
EP2042464A4 (en) 2018-01-03
JPWO2008010271A1 (ja) 2009-12-10
WO2008010271A1 (fr) 2008-01-24
EP3366632A1 (en) 2018-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8086B (zh) 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CN1091065C (zh) 电梯门装置
SK3632001A3 (en) Fire door or fire window
TW491809B (en) Elevator door and door hanger device
ES2527277T3 (es) Portón con dispositivo de aislamiento térmico
US1989658A (en) Door
US4644992A (en) Pivot block for bifold doors
US20180037441A1 (en) Elevator landing door leaf
CN101321681A (zh) 电梯门
JP4430079B2 (ja) 防火装置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の乗り場ドア装置
CN112424107B (zh) 电梯的层站出入口装置
JPH01197296A (ja) エレベータ扉
WO200913078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出入口装置
JP2020172766A (ja) 目地装置
JP722990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
JP347175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の戸
CN112573332A (zh) 电梯的门装置
KR102204759B1 (ko) 슬라이드 개폐도어
JP7435858B1 (ja) 乗場ドア
KR102575594B1 (ko) 3피스 구조의 방화문
CN112955399B (zh) 电梯的门厅侧门装置
WO2020084702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場側ドア装置
JPH0355741Y2 (zh)
IT202000005077A1 (it) Mobile contenitore
JP2020029736A (ja) 開き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