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8620A - 防眩性硬质薄膜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硬质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8620A
CN101208620A CNA2006800229584A CN200680022958A CN101208620A CN 101208620 A CN101208620 A CN 101208620A CN A2006800229584 A CNA2006800229584 A CN A2006800229584A CN 200680022958 A CN200680022958 A CN 200680022958A CN 101208620 A CN101208620 A CN 101208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resin
layer
particulate
antiglare hardco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29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08620B (zh
Inventor
滨本大介
鹰尾宽行
木村雄一
高田胜则
楠本诚一
重松崇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8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86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086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86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情况下,维持防眩性且可以抑制显示器的显示对比度的下降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其是在透明薄膜基材(1)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含有微粒(2b)且表面为凹凸状的硬质层(2)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粒(2b)的平均粒径为6μm~15μm,且通过所述微粒(2b)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为0.4°以上1.5°以下,满足(对比度比)/(不含所述微粒的硬质薄膜的对比度比)×100≥60%的关系。

Description

防眩性硬质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透明的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设置了硬质(hardcoat,ハ一ドコ一ト)层的防眩性硬质薄膜。更为详细地说,是涉及可以适合地用于偏振片等光学元件、CRT(Cathode Ray Tube)、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和电致发光显示器(ELD)等图像显示装置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具备该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及具备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各种图像显示装置之一有LCD,但伴随着与LCD的高视场角化、高精细化、高速应答性、色再现性等有关的技术革新,利用LCD的应用也正在从笔记本型个人电脑或监视器向电视变化。LCD的基本构成是,将分别具备透明电极的平板状的玻璃基板,以成为一定间隔的间隙的方式通过隔板对向配置,向该玻璃基板之间注入液晶材料,密封,作为液晶单元,进而在一对玻璃基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置偏振片。以往是在被2块塑料薄膜基材夹的偏振片的表面上用喷砂或压花辊、化学蚀刻等适宜的方式进行粗糙面化处理而赋予偏振片表面微细的凹凸构造,或者用使设置在另一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表面上的硬质层分散含有微粒而赋予微细的凹凸构造的方法等进行了防眩处理。
已对透明塑料薄膜基材进行防眩处理的防眩性硬质薄膜,通常使用使粒径为数μm的球形状或不定形的无机或有机微粒分散在热固化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电离放射线的固化性树脂中的物质,而将其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上形成2~10μm左右的较薄的硬质层而得到。
通过将LCD等平版显示应用在家庭用电视机,伴随高视场角化、高速应答性、高精细化等显示品质的提高,要求为防止室内的荧光灯或视听者的像映在显示器表面上而提高防眩性、和进一步提高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即提高显示黑时的黑的浓度。
但防眩性和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有折衷选择关系。因而,在重视显示对比度的应用中,牺牲防眩性而在显示器显示面的最表面配置平滑的表面形状的硬质层。另外,在重视防眩性的应用中,则在显示器显示面的最表面配置凹凸形状的硬质层(防眩层)。
作为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的下降的原因,认为是因在平滑的表面形状的硬质层或防眩层表面上的反射及在防眩层内部的光散射而产生的影响。为了抑制因表面反射的显示对比度的下降,通过将防反射层适宜地设置在显示器显示面的最表面,使外光在显示面上的反射减少,从而实现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的提高。
上述折衷选择的关系,通过只使用硬质树脂中添加微粒而得到的防眩性硬质层也不能避免。是因为如果为了得到规定的防眩特性而适宜地调整微粒的添加量,则显示对比度就会下降。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解决有关这样的防眩性硬质薄膜中的显示对比度的下降的问题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透明支承体上至少具有1层防眩性硬质层的防眩性反射防止薄膜。上述防眩性硬质层包含至少1种具有相对防眩性硬质层的层厚的60%以上不到95%的平均粒径的第1透光性粒子、和至少一种相对具有相同层厚的105%以上不到140%的平均粒径的第2透光性粒子。但对于上述构成的防眩性反射防止薄膜而言,只通过相对硬质层膜厚的透光性微粒的平均粒径的规定是很难同时提高防眩性和显示对比度特性两者的。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48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在薄膜基材上形成了防眩性硬质层的情况下,可以维持防眩性且抑制显示器显示对比度的下降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另外,提供具备上述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及具备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对防眩性硬质薄膜、具备该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或具备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下述构成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防眩性硬质薄膜是在透明的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上具备含有微粒、表面为凹凸形状的硬质层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其特征在于,上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6μm~15μm,且根据上述微粒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为0.4°以上1.5°以下,显示对比度特性为60以上。
通过使微粒的平均粒径为6μm~15μm,可以将防眩性硬质薄膜表面作成非常平滑的凹凸形状。另外通过将上述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作为0.4°~1.5°,可成为防眩性良好的硬质薄膜。此外,通过将显示对比度特性作为60以上,可成为在明处的显示品质良好的硬质薄膜。即,如果用上述构成,则可以提供同时提高防眩性及显示对比度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显示对比度特性是用(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对比度比)/(硬质薄膜的对比度比)×100计算的值。另外,对比度比是用(显示白时的亮度/显示黑时的亮度)表示的值。
在上述防眩性硬质薄膜中,优选上述硬质层的厚度为15~35μm。通过使硬质层的厚度为15μm以上,可以防止防眩性硬质薄膜自身的硬度过度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使厚度为35μm以下,可以防止防眩性硬质薄膜发生裂纹。另外,也可以减少如因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固化收缩而硬质层一侧成为内侧的卷边。
另外,优选上述防眩性硬质薄膜中的上述微粒为大致球形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偏振片,其特征在于,具备上面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因而,可以提供防眩性及显示对比度良好的偏振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面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或上面所述的偏振片。
因而,可以提供防眩性及显示对比度出色、显示品质高的图像显示装置。
本发明通过前面解释的方法发挥如下所述的效果。
即,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微粒的平均粒径作为6μm~15μm,硬质层中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作为0.4°~1.5°,进一步将显示对比度特性作为60以上,可以提供防眩性及显示对比度双方均极其良好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具备该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及具备它们的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概略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上述防眩性硬质薄膜表面中的凹凸形状的平面倾斜角θa的测量方面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的概略的剖面示意图。
1-薄膜基材,2-硬质层,2a-树脂粘合剂,2b-微粒,4-防眩性硬质薄膜,5-防反射层,6-防眩性反射防止硬质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以下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概略的剖面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是在由透明的塑料构成的薄膜基材1的一面上层压防眩性硬质层(以下,简称硬质层)2的结构。还有,虽然未在图1中显示,但硬质层2也可以设置在薄膜基材1的两面上。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硬质层2为单层的情况,但只要是具有本发明的硬质层的结构,它们还可以是2层以上。
上述薄膜基材1只要是可见光的透光率出色(优选透光率为90%以上)且透明性出色的基材(优选浊度值为1%以下),就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例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聚合物;二乙酰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聚合物;聚碳酸酯系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聚合物等透明聚合物构成的薄膜。另外,还可以举出由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树脂)等苯乙烯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烯烃系聚合物;氯乙烯系聚合物;尼龙或芳香族聚酰胺等酰胺系聚合物等透明聚合物构成的薄膜。另外,还可以举出由酰亚胺系聚合物;砜系聚合物;聚醚砜系聚合物;聚醚-醚酮系聚合物;聚苯硫醚系聚合物;乙烯基醇系聚合物,偏氯乙烯系聚合物;聚乙烯醇缩丁醛系聚合物;芳酯系聚合物;聚甲醛系聚合物;环氧系聚合物;或者上述聚合物的混合物等透明聚合物构成的薄膜等。特别适合使用光学上的双折射少的薄膜。
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作为保护薄膜用于偏振片时,作为薄膜基材1,优选三乙酰纤维素、聚碳酸酯、丙烯酸系聚合物、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等。另外,薄膜基材1可以是后述的偏振镜自身。如果是这样的构成,不需要由TAC等构成的保护层而可以使偏振片的结构单纯化,所以可以减少制造工序数,改善生产效率。另外,可以进一步使偏振片薄层化。还有,在薄膜基材1是偏振镜的情况下,硬质层2发挥以往的保护层的作用。另外,作为硬质薄膜,可以兼有安装在液晶单元表面上的盖板的功能。
薄膜基材1的厚度可以适当确定,通常考虑强度或操作性等作业性、薄层性等方面,为1O~500μm左右。特别优选为20~300μm,更优选为30~200μm。进而对薄膜基材1的折射率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1.30~1.80左右,特别优选1.40~1.70。
上述硬质层2是向树脂粘合剂2a中添加微粒2b而使其表层部分形成为凹凸形状的层。
上述硬质层2是将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及具有含羟基及丙烯酰基的至少一种基团的烷基的烷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共聚物或上述聚合物和共聚物的混合物(C成分)作为形成材料而构成。
作为上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使用将(甲基)丙烯酸和/或其酯、多元醇、二异氰酸酯作为构成成分含有的物质。例如,可以使用如下所示制成的物质,即由(甲基)丙烯酸及/或其酯、和多元醇作成具有至少1个羟基的羟基(甲基)丙烯酸酯,通过使其与二异氰酸酯发生反应而制造。(甲基)丙烯酸是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在本发明中(甲基)具有相同的意思。这些各构成成分可以是一种,还可以并用2种以上。
作为(甲基)丙烯酸的酯,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等(甲基)丙烯酸环烷基酯等。
上述多元醇是至少具有2个羟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乙二醇、1,3-丙二醇、1,2-丙二醇、二甘醇、二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1,9-壬二醇、1,10-癸二醇、2,2,4-三甲基-1,3-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羟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酯、环己烷二羟甲基、1,4-环己烷二醇、螺环二醇、三环癸烷羟甲基、氢化双酚A、环氧乙烷加成双酚A、环氧丙烷加成双酚A、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甘油、3-甲基戊烷-1,3,5-三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葡萄糖类等。
作为上述二异氰酸酯,可以使用芳香族、脂肪族或芳香族的各种二异氰酸酯类,例如,可以举出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2,4-亚苄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1,5-萘基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二苯基二异氰酸酯、二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等,进而还可以举出它们的氢化物等。
关于上述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的添加量,如果过少,则得到的硬质层的柔软性或粘附性降低;如果过多,固化后的硬质层的硬度降低。为此,相对于硬质形成材料的总树脂成分(A~C成分的总量,或者当有添加树脂材料等时包括它们的总量),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优选为15重量%~55重量%,更优选为25重量%~45重量%。当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的添加量相对于硬质形成材料的总树脂成分超过55重量%而进行添加时,有时硬质性能降低而不优选。另外,当以不到15重量%的比例进行配合时,未改善柔软性或粘附性,有时不优选。
作为上述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的构成成分,例如可以举出二(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三(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四(甲基)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六(甲基)丙烯酸二季戊四醇酯、(甲基)丙烯酸1,6-己二醇酯等。另外,特别优选含有三丙烯酸季戊四醇酯和四丙烯酸季戊四醇酯的混合成分。
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的配合量相对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优选70重量%~180重量%的比例,更优选100重量%~150重量%的比例。当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的配合量相对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为超过180重量%的比例时,硬质层的固化收缩增大,其结果,硬质薄膜的卷边增大,或屈曲性降低,所以有时不优选。另外,当比例不到70重量%时,硬质性即硬度或耐擦伤性降低,所以有时不优选。
作为上述C成分中的烷基,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优选碳数1~1O的烷基、另外,烷基可以是直链状,也可以是支链状。就所述C成分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包含下述通式(1)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共聚物或上述聚合物和共聚物的混合物。更具体而言,例如由2,3-二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基-3-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丙烯酰氧基-3-羟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3-二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丙烯酰氧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单体形成的聚合物、共聚物或上述聚合物和共聚物的混合物。
[化1]
Figure S2006800229584D00071
上述通式(1)中,R1表示H基或CH3基,R2表示CH2CH2X基或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官能团。
[化2]
上述X表示H基或下述通式(3)所表示的丙烯酰基,各X可以是同种,也可以是不同种。
[化3]
Figure S2006800229584D00081
作为上述C成分的添加量,相对于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优选25重量%~11O重量%的比例,更优选45重量%~85重量%的比例。当配合量超过110重量%时,涂敷性降低,有时不优选。另外,当配合量不到25重量%时,卷边的发生显著增多,有时不优选。
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含有该C成分,可以抑制硬质层2的固化收缩,其结果是防止发生卷边。从制造硬质薄膜等的观点来看,优选将卷边的发生至少抑制在30mm以内,通过在该范围内抑制卷边的发生,可以进一步改善作业性和生产效率。
在上述硬质层2中含有微粒2b。微粒2b主要作为赋予防眩性的防眩性微粒发挥功能。微粒2b被分成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对上述无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钙、氧化铟、碳酸钙、硫酸钡、滑石、高岭土、硫酸钙等。另外,对有机微粒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聚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粉末、硅酮系树脂粉末、聚苯乙烯树脂粉末、聚碳酸酯树脂粉末、丙烯酸-苯乙烯系树脂粉末、苯代三聚氰二胺系树脂粉末、三聚氰胺系树脂粉末,进而还可以举出聚烯烃系树脂粉末、聚酯系树脂粉末、聚酰胺系树脂粉末、聚酰亚胺系树脂粉末、聚氟乙烯系树脂粉末、聚乙烯树脂粉末等。这些无机微粒和有机微粒可以并用2种以上。
上述微粒2b的平均粒径更优选硬质层2的膜厚的30%~50%。当平均粒径不到30%时,表面无法形成足够的凹凸形状,无法赋予足够的防眩功能。另一方面,当平均粒径超过50%时,表面的凹凸差过大,外观恶化,或反射光的散射增强,泛白。
对上述微粒2b的配合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当设定。具体地说,相对于硬质形成材料100重量份优选为2~70重量份,更优选为4~50重量份,特别优选为15~40重量份。
作为微粒2b的折射率,需要与上述硬质层2的粘合剂成分2a的折射率的关系中做适宜选择,优选在1.40以上1.70以下的范围内进行适宜选择。另外,为了极力抑制在上述树脂粘合剂2a和微粒2b的界面上产生的光的散射,需要减小树脂粘合剂2a和微粒2b的折射率。树脂粘合剂2a的折射率通常为1.5~1.6。因此,作为微粒2b,优选使用折射率与有机树脂粘合剂2a的折射率的值接近的有机微粒或由氧化硅等无机物构成的微粒。优选相对于硬质层2的折射率的微粒2b的折射率差不到0.05。当折射率为0.05以上时,光的散射增强,有时出现显示的图像不清晰、或显示对比度下降等不良情形。另外,相对于硬质层2的折射率的微粒2b的折射率差更优选不到0.03,特别优选不到0.02。
微粒2b的平均粒径在6μm~15μm的范围。如果平均粒径不到6μm,则即使在硬质层2的表面形状满足后述的平均倾斜角θa值的情况下,原因虽不清楚,但也有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下降的倾向。另外,如果平均粒径超过15μm,则与硬质层2的膜厚相比较的微粒2b的尺寸相对增大。因而,当形成硬质层2时,难以控制微粒2b向硬质层2内部埋没的程度,微粒2b重叠的同时从硬质层2的表面突起,从而有时产生突起状的缺陷。通常在使用表面形状平坦的硬质层的情况下,如果将其配置在显示器的显示画面上,并测量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的值,则虽然发生向显示画面的映入,但其值最高(除了在硬质层上形成防反射层的情况)。但是,在使用包含平均粒径为6μm~15μm范围的微粒子2b的硬质层2的情况下,虽然比起上述的硬质层的情况,在明处的显示对比度的值下降,但可以抑制其大幅下降。
作为微粒2b,优选形状比在1.5以下的大致球形状的颗粒,更优选使用珠状的微粒。当使用形状比超过1.5的大致球形状的颗粒或多边形的颗粒时,由微粒形成的凹凸形状的θa的控制有时变得困难。
硬质层2的平均倾斜角θa需要为0.4°以上1.5°以下。当θa不到0.4°时,无法发挥足够的防眩性,出现外观等的映入。另一方面,当θa超过1.5°时,浊度值增大。当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以改善硬质层2的防眩效果,可以很好地防止外光等的映入。
本发明中上述平均倾斜角θa是如下述数式(1)定义的值。
[数式1]
θa=tan-1Δa    …(1)
所述数式(1)中,Δa如下述数式(2)所示,是在JIS B 0601(1994年版)中规定的粗曲线的基准长度L中,邻接的峰值与谷值的差的(高度h)总和(h1+h2+h3+…+hn)除于上述基准长度L的值。上述粗曲线是用相位差补偿形高通滤波器从剖面曲线除去了比规定波长长的表面波形成分的曲线。另外,上述剖面曲线是在与对象面垂直的平面上切断对象面时,显示在其切口上的轮廓。图2表示上述粗曲线、高度h及基准线L的一例。
[数式2]
Δa=(h1+h2+h3+…+hn)/L  …(2)
当将薄膜基材1的折射率和硬质层2的折射率差作为d时,d优选为0.04以下,更优选为0.02以下。作为薄膜基材1,当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时,通过相对于硬质形成材料的总树脂成分配合作为粒径为100nm以下的无机超微粒的氧化钛约35%左右,可以相对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折射率约1.64将d控制在O.02以下,可以抑制干涉条纹的产生。作为薄膜基材1,当使用三乙酰纤维素薄膜时,通过相对于硬质形成材料的总树脂成分配合作为粒径为100nm以下的超微粒的氧化硅约40%左右,可以与上述一样相对于三乙酰纤维素薄膜的折射率约1.48将d控制在0.02以下,可以抑制干涉条纹的产生。
上述硬质层2的厚度优选为15~35μm,更优选为20~30μm。将厚度的下限值设为15μm,因为硬质层2含有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所以可以将硬度维持在一定值以上(例如,以铅笔硬度计为4H以上)。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大硬度,将厚度的上限值设为35μm,因为硬质层2含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及C成分,所以可以充分防止卷边或裂开等的发生。还有,当厚度不到15μm时,有时受到基底薄膜基材1的影响而硬度降低。另一方面,当厚度超过35μm时,硬质层2自身出现裂纹,或者通过硬质层2的固化收缩而使硬质薄膜在硬质面出现卷边,有时在实用上成为问题。还有,为了用根据JIS K-5400的铅笔硬度试验得到4H以上的硬度,优选20μm以上的膜厚。
对硬质形成材料的稀释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物质。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二丁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环氧丙烷、1,4-二烷、1,3-二茂烷、1,3,5-三烷、四氢呋喃、丙酮、甲基乙基甲酮、二乙基酮、二丙基甲酮、二异丁基甲酮、环戊酮、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甲酸甲酯、甲酸丙酯、甲酸正戊酯、醋酸甲酯、醋酸乙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醋酸正戊酯、乙酰丙酮、二丙酮醇、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乙酸乙酯、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1-戊醇、2-甲基-2-丁醇、环己醇、醋酸异丁酯、甲基异丁基甲酮、2-壬酮、2-戊酮、2-己酮、2-庚酮、3-庚酮等。它们可以组合1种或2种以上使用。醋酸乙酯相对总稀释溶剂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5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30重量%~70重量%的范围。由此,当作为薄膜基材1使用三乙酰纤维素时,可以形成粘附性特别出色的硬质层2。当醋酸乙酯的含量相对于总稀释溶剂超过70重量%时,挥发速度较快,所以容易出现涂敷不均或干燥不均,当不到20重量%时,与基材的粘附性降低,有时不优选。
相对于硬质层2,例如,预先采用喷砂或压花辊、化学蚀刻等适宜的方式对在上述硬质层2的形成中使用的薄膜的表面进行粗糙面化处理,使薄膜表面成为微细凹凸结构,由此组合使形成硬质层2的材料本身的表面形成为微细凹凸结构的方法等,可以使硬质层2的表面的凹凸状态不均匀。
在硬质形成材料中,可以添加各种流平剂。作为流平剂,可以适当使用氟系或硅酮系的流平剂,更优选使用硅酮系的流平剂。作为硅酮系的流平剂,可以举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烷基硅氧烷等。在这些硅酮系的流平剂中,特别优选反应性硅酮。通过添加反应性硅酮,向表面赋予润滑性并维持耐擦伤性。进而,当使用含有硅氧烷成分的层作为低折射率层时,如果使用具有羟基的物质作为反应性硅酮,则粘附性得到改善。
作为上述反应性硅酮的流平剂,例如,可以例示具有硅氧烷键、丙烯酸酯基和羟基的物质。更为具体地说,可以举出:
(1)(二甲基硅氧烷/甲基)∶(3-丙烯酰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硅氧烷/甲基)∶(2-丙烯酰基-3-羟基丙氧基丙基硅氧烷)=0.8∶0.16∶0.04的摩尔比的共聚物;
(2)二甲基硅氧烷∶羟基丙基硅氧烷∶6-异氰酸酯己基三聚异氰酸∶脂肪族聚酯=6.3∶1.0∶2.2∶1.0的摩尔比的共聚物;
(3)二甲基硅氧烷∶末端为丙烯酸酯的甲基聚乙二醇丙基醚硅氧烷∶末端为羟基的甲基聚乙二醇丙基醚硅氧烷=0.88∶0.07∶0.05的摩尔比的共聚物等。
流平剂的配合量相对于防眩性硬质形成材料的总树脂成分100重量份优选为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01~5重量份的范围。
当在硬质形成材料的固化机构中使用紫外线时,如果将氟系或硅酮系的流平剂配合到硬质形成材料中,则在预备干燥及溶剂干燥时氟系或硅酮系的流平剂渗出到空气界面。由此,可以防止氧阻碍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可以得到即使在最表面也具有足够硬度的硬质层2。另外,硅酮系的流平剂通过向硬质层2的表面渗出来赋予润滑性。由此,也可以改善耐擦伤性。
在上述硬质层2的形成材料中,可以在不损坏性能的范围内,根据需要添加颜料、填充剂、分散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触变剂等。这些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并用2种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硬质形成材料中,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苯乙酮、二苯甲酮、呫吨酮、3-甲基苯乙酮、4-氯二苯甲酮、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苯偶姻丙基醚、苄基二甲基缩酮、N,N,N’,N’-四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酮、1-(4-异丙基苯基)-2-羟基-2-甲基丙烷-1-酮、其他噻吨酮系化合物等。
为了形成上述硬质层2,在薄膜基材1上涂敷至少含有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A成分)、多元醇(甲基)丙烯酸酯(B成分)和C成分的硬质形成材料,随后使其固化。硬质形成材料可以在涂敷时作为溶解于溶剂的溶液进行涂敷。在将硬质形成材料作为溶液进行涂敷的情况下,干燥后固化。
作为在薄膜基材1上涂敷上述硬质形成材料的方法,可以使用公知的喷射(fountain)涂敷、口模式涂敷、旋涂、喷涂、凹版印刷涂敷、辊涂、棒涂等涂敷法。
对上述硬质形成材料的固化机构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电离放射线固化。可以在该机构中使用各种活性能量,但紫外线比较合适。作为能量线源,例如优选高压水银灯、卤素灯、氙灯、金属卤化物灯、氮激光器、电子射线加速装置、放射性元素等线源。就能量线源的照射量而言,作为在紫外线波长365nm处的累计曝光量,优选50~5000mJ/cm2。当照射量不到50mJ/cm2时,固化不充分,所以有时硬质层的硬度降低。另外,当超过5000mJ/cm2时,有时硬质层着色而透明性降低。
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是即使设置减少光的表面反射的防反射层也可以显示良好的显示对比度特性。但并不是在本发明的防眩性硬质薄膜上设置防反射层而阻碍作为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
图3表示设置有防反射层的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光在照射到物体时,重复所谓在其界面的反射、在内部的吸收、散射的现象,而向物体的背面透过。当在图像显示装置上安装硬质薄膜时,作为使图像的辨识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举出在空气和硬质层界面的光的反射。防反射层5是降低其表面反射的层。还有,虽然在图3中没有显示出,但也可以将硬质层2和防反射层5设置在薄膜基材1的两面上。另外,在图3中,例示了设置硬质层2和防反射层5各1层的情况,但只要具有本发明的硬质层2,防反射层5可以是2层以上。
作为防反射层5,可以举出在硬质层2表面层压已严格控制了厚度和折射率的光学薄膜(防反射层)而成的层。这是通过相互消除已利用了光的干涉效果的入射光和反射光的逆转的相位来显示防反射功能的方法。
在基于光的干涉效果的防反射层5的设计中,作为改善其干涉效果的机构,有增大防反射层5和硬质层2的折射率差的方法。通常,就在基材上层压2~5层的光学薄膜(严格控制上述厚度和折射率的薄膜)的多层防反射层而言,通过只以规定的厚度形成多层折射率不同的成分,在防反射层5的光学设计方面自由度增加,可以进一步改善防反射效果,分光反射特性在可见光区域变平也成为可能。因为要求光学薄膜的各层的厚度精度,通常采用作为干式方式的真空蒸镀、溅射、CVD等进行各层的形成。
作为防反射层5,可以使用氧化钛、氧化锆、氧化硅、氟化镁等,但为了更大地显示出防反射功能,优选使用氧化钛层和氧化硅层的层压体。上述层压体优选,在硬质层上形成折射率高的氧化钛层(折射率:约1.8),在该氧化钛层上形成折射率低的氧化硅层(折射率:约1.45)得到的2层层压体,进而在该2层层压体上按顺序形成氧化钛层和氧化硅层而形成的4层层压体。通过设置这样的2层层压体或4层层压体的防反射层,可以均匀地降低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380~780nm)的反射。
另外,通过在薄膜基材1上层压单层的光学薄膜,可以显示出防反射效果。即使在将防反射层5作成单层的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引出防反射功能,有必要增大防反射层5和硬质层2的折射率差。当将上述防反射层5的膜厚设为d、将折射率设为n、将入射光的波长设为λ时,在防反射层5的膜厚和其折射率之间成为nd=λ/4的关系式。当防反射层5是其折射率小于薄膜基材1的折射率那样的低折射率层时,在上述关系式成立的条件下,反射率达到最小。例如,当防反射层5的折射率为1.45时,相对于可见光线中的550nm的波长的入射光,反射率成为最小时的防反射层5的膜厚成为95nm。
显示出防反射功能的可见光线的波长区域为380~780nm,特别是可见度高的波长区域为450~650nm的范围,通常进行的是将作为其中心波长的550nm的反射率设计成最小。
当以单层设计防反射层5时,其厚度精度没有多层防反射层的厚度精度那样严格,至少相对于设计厚度在±10%的范围,即设计波长在95nm时其厚度在86nm~105nm的范围内,就可以没有问题地使用。由此,通常在形成单层的防反射层5时,可以采用作为湿式方式的喷射涂敷、口模式涂敷、旋涂、喷涂、凹版印刷涂敷、辊涂、棒涂等涂敷法。
作为以单层形成防反射层5的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紫外线固化性丙烯酸树脂等树脂系材料,在树脂中分散了胶态硅石等无机微粒的混合系材料,四乙氧基硅烷、使用了四乙氧化钛等金属醇盐的溶胶-凝胶系材料等。另外,各材料为了赋予表面防污性而可以使用含氟化合物。从耐擦伤性的方面来看,无机成分含量多的防反射层材料比较出色,特别优选溶胶-凝胶系材料。溶胶-凝胶系材料可以部分缩合使用。
作为上述含有氟基的溶胶-凝胶系材料,可以例示全氟代烷基烷氧基硅烷。作为全氟代烷基烷氧基硅烷,例如可以举出用通式:CF3(CF2)nCH2CH2Si(OR)3(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为1~5的烷基,n表示0~12的整数)表示的化合物。具体地说,例如可以举出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三氟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等。其中,优选上述n是2~6的化合物。
作为低折射率层(防反射层),可以优选使用由包含特开2004-167827号公报所述的通过乙二醇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500~10000的硅氧烷低聚物、和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以上且具有氟代烷基结构以及聚硅氧烷结构的氟化合物的硬质形成材料构成的材料。
在低折射率层(防反射层)中,为了改善膜强度而可以添加无机的溶胶。对无机的溶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举出二氧化硅、氧化铝、氟化镁等,但特别优选硅溶胶。无机溶胶的添加量相对于低折射率形成材料的总固体成分100重量份可以在10~80重量份的范围内适当设定。作为无机的溶胶的粒径,优选在2~50nm的范围内,更优选在5~30nm的范围内。
在防反射层5中,以降低折射率为目的,优选含有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优选平均粒径为5nm~300nm左右,该超微粒是在具有细孔的外壳内部形成空洞而成的中空球状,在该空洞内包含有调制该微粒时的溶剂及/或气体而成。优选用于形成上述空洞的前驱体物质残存在该空洞中。上述外壳的厚度优选在1~50nm左右的范围内,且在平均粒径的1/50~1/5左右的范围内。优选上述外壳由多层的覆盖层构成。优选上述细孔被密闭,上述空洞被上述外壳密封。在防反射层5中,维持多孔质或空洞,可以降低防反射层5的折射率,所以可以优选使用。
所述氧化硅超微粒的平均粒径如上面所述,优选5~300nm左右。这是因为,当平均粒径不到5nm时,有球状微粒中的外壳的体积比例增加、空洞的容积的比例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平均粒径超过300nm时,难以得到稳定的分散液,另外,含有该超微粒的防反射层的透明性容易降低。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的优选的平均粒径为10~200nm的范围。还有,上述平均粒径可以通过动态光散射法求出。
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的制造方法例如具有下述工序(a)~工序(c)。
(a)调制如下所示的核颗粒分散液的工序,所述的核颗粒分散液是在pH为10以上的碱水溶液、或根据需要已分散有种颗粒的pH为10以上的碱水溶液中同时添加硅酸盐的水溶液及/或酸性硅酸液、碱可溶的无机化合物水溶液,用SiO2表示氧化硅、用MOX表示氧化硅以外的无机化合物时的摩尔比(MOX/SiO2)在0.3~1.0的范围内;
(b)形成第1氧化硅覆盖层的工序,即在所述核颗粒分散液中添加氧化硅源而在核颗粒上形成第1氧化硅覆盖层;
(c)除去构成上述核颗粒的元素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工序,即在上述分散液中添加酸来除去构成上述核颗粒的元素的一部分或全部。
上述的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分散液可以通过与各种基质成分混合而作成防反射形成用涂敷液。各种基质成分是指可以在硬质层2的表面上形成被膜的成分,可以从适合于和基材的粘附性或硬度、涂敷性等条件的树脂等中选择使用,例如,可以举出一直以来使用的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氟树脂、硅酮树脂、丁醛树脂、酚醛树脂、醋酸乙烯酯树脂、紫外线固化树脂、电子射线固化树脂、乳液法树脂、水溶性树脂、亲水性树脂、这些树脂的混合物,进而还可以举出这些树脂的共聚物或改性体等有机树脂。另外,作为上述的以单层形成防反射层5的材料,可以将例示的水解性有机硅化合物等作为基质成分使用。
当将有机树脂用作基质成分时,例如,使用适当的有机溶剂,对已利用醇等有机溶剂置换了作为上述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的分散介质的水而成的有机溶剂分散液、在根据需要对上述超微粒进行公知的偶合剂处理之后分散于有机溶剂中的有机溶剂分散液和基质进行稀释,可以制成防反射形成用涂敷液。
另一方面,当使用水解性有机硅化合物作为基质成分时,例如,通过在烷氧基硅烷和醇的混合液中添加水和作为催化剂的酸或碱,得到烷氧基硅烷的部分水解产物,在其中混合上述分散液,根据需要用有机溶剂进行稀释,可以制成涂敷液。
涂敷液中的上述氧化硅超微粒和基质成分的重量比例优选在氧化硅超微粒∶基质=1∶99~9∶1的范围。当上述重量比例超过9∶1时,有时防反射层5的强度不足而缺乏实用性。另一方面,当上述重量比例不到1∶99时,上述氧化硅超微粒的添加效果难以显现。
在上述硬质层2的表面形成的防反射层5的折射率,因氧化硅超微粒和基质成分等的混合比率和所使用的基质的折射率而不同,但为1.2~1.42,成为低折射率。还有,本发明的氧化硅超微粒自身的折射率为1.2~1.38。
已在硬质薄膜的硬质层2上设置了防反射层5的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在铅笔硬度这一点上优选。含有超微粒的硬质层2表面形成微小凹凸不平,这影响到铅笔的滑动(铅笔容易挂住,力容易传递)。当设置防反射层5时,凹凸不平变得光滑,通常,硬质层2的铅笔硬度为3H左右的层可以成为4H的铅笔硬度。
作为这样的中空且球状的氧化硅超微粒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适合地采用在特开2000-233611号公报中公开的氧化硅系微粒的制造方法。
对形成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5时的干燥和固化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60℃~150℃,优选70℃~130℃下通常进行1分钟~30分钟,在考虑生产率的情况下,更优选为1分钟~10分钟左右。另外,在干燥和固化后,通过进一步进行加热处理,得到更高硬度的防反射硬质薄膜。对加热处理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40℃~130℃,优选50℃~100℃下通常进行1分钟~100个小时,为了进一步改善耐擦伤性,更优选进行10个小时以上。还有,温度、时间并不限于上述范围,可以适当调整。加热可以适当采用通过加热板、烘炉、带式炉等的方法。
因为防反射层5安装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表面的频度较高,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在身边容易附着指纹或手垢、汗或理发材料等污染物,因该附着使表面反射率发生变化或者附着物泛白浮起,看起来显示内容不清楚等等,与单纯的透明板等的情况相比,污染更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赋予与上述防附着性、易除去性有关的功能,可以在防反射层5上层压含氟基的硅烷系化合物或含氟基的有机化合物等。
通过对薄膜基材1或已在薄膜基材1上进行了涂敷的硬质层2进行各种表面处理,可以改善薄膜基材1和硬质层2、薄膜基材1和偏振镜或硬质层2和防反射层5的粘接性。作为其表面处理,可以使用低压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电晕处理、火焰处理、酸或碱处理。另外,具体说明作为将三乙酰纤维素用作薄膜基材时的表面处理而优选使用的碱皂化处理。优选以在将纤维素酯薄膜表面浸渍于碱溶液中之后进行水洗并干燥的循环进行。作为碱溶液,可以举出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氢氧根离子的规定浓度为0.1N~3.0N,更优选为0.5N~2.0N。碱溶液温度在25℃~90℃的范围内,更优选为40℃~70℃。随后,进行水洗处理、干燥处理,可以得到已实施表面处理的三乙酰纤维素。
另外,为了防止出现卷边,可以对薄膜基材1的背面(与硬质层2的形成面相反的面)进行如下所述的溶剂处理。溶剂处理是,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涂敷包含可以使薄膜基材1溶解的溶剂或可以使其溶胀的溶剂的组合物而进行。通过涂敷这样的溶剂,向薄膜基材1的背面一侧赋予使其变圆的性质,由此,已具备硬质层2的薄膜基材1,抵消使硬质层2的形成面一侧产生卷边的力,而防止卷边的发生。
作为上述溶剂,除了使其溶解的溶剂及/或使其溶胀的溶剂的混合物之外,有时还进一步含有不使其溶解的溶剂。使用根据薄膜基材1的卷边程度或树脂的种类以适宜的比例混合了组合物和涂敷量而进行。
当进一步改善防卷边功能时,就使用的溶剂组成而言,增大可以使其溶解的溶剂及/或可以使其溶胀的溶剂的混合比率、减小不使其溶解的溶剂的比率是有效的。其混合比率优选为使用(可以使其溶解的溶剂及/或可以使其溶胀的溶剂)∶(不使其溶解的溶剂)=10∶0~1∶9。作为在这样的混合组合物中含有的使透明树脂薄膜溶解或溶胀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苯、甲苯、二甲苯、二烷、丙酮、甲基乙基甲酮、N,N-二甲基甲酰胺、醋酸甲酯、醋酸乙酯、三氯乙烯、二氯甲烷、氯化乙烯、四氯乙烷、三氯乙烷、氯仿等。作为不使其溶解的溶剂,例如,可以举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等。
使用凹版印刷涂敷机、浸涂机、反向涂敷机或挤压涂敷机等,将这些溶剂组合物涂敷在薄膜基材1的表面上,并使湿膜厚(干燥前的膜厚)为1~100μm、更优选为5~30μm。
如此涂敷的各溶剂在干燥后可以飞散,另外还可以微量残存,但优选溶剂未残存于涂敷面的状态为好。
另外,为了防止卷边的发生,可以在薄膜基材1的背面(与硬质层2的形成面相反的面)上,设置如下所述的透明树脂层。作为上述透明树脂层,例如可以举出以热塑性树脂、放射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其他反应型树脂为主成分的层。其中,特别优选将热塑性树脂作为主成分的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树脂、醋酸乙烯酯树脂、醋酸乙烯酯和乙烯基醇的共聚物、已部分水解的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氯化聚氯乙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系聚合物或共聚物,硝化纤维、乙酸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树脂等纤维素衍生物,马来酸及/或丙烯酸的共聚物、丙烯酸酯共聚物、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氯化聚乙烯、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酸树脂、聚乙烯乙缩醛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聚酯聚氨酯树脂、聚醚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聚酰胺树脂、氨基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树脂、丁二烯-丙烯腈树脂等橡胶系树脂,硅酮系树脂,氟系树脂等。在这些热塑性树脂中,例如使用了二乙酰纤维素等的纤维素系树脂层作为透明树脂层是特别优选的。
另外,防眩性硬质薄膜4、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通常可以通过粘合剂或胶粘剂将其薄膜基材1一侧贴合在用于LCD或ELD的光学构件上。每当贴合时,可以对薄膜基材1实施与上述同样的表面处理。
作为光学构件,例如可以举出偏振镜或偏振片。偏振片通常使用在偏振镜的一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薄膜的偏振片。当在偏振镜的两面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内外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是相同的材料,还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偏振片通常被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另外,偏振片是以使两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大致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的。
接着,在已层压本发明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或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的光学元件中,以偏振片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或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通过使用胶粘剂或粘合剂等层压偏振镜或偏振片,可以得到具有本发明的功能的偏振片。偏振片通常被配置在液晶单元的两侧。通常,偏振片是以使两片偏振片的吸收轴大致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的。偏振片通常使用在偏振镜的一侧或两侧具有透明保护薄膜的偏振片。当在偏振镜的两面设置透明保护薄膜时,内外的透明保护薄膜可以是相同的材料,还可以是不同的材料。
对上述偏振镜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各种偏振镜。例如可以举出,在聚乙烯醇系薄膜、部分甲缩醛化聚乙烯醇系薄膜、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系部分皂化薄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薄膜上,吸附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质后单向拉伸的材料;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或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聚烯系取向薄膜等。其中,由聚乙烯醇系薄膜和碘等二色性物质组成的偏振镜的偏振二色比较高,所以特别优选。对这些偏振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通常约为5~80μm左右。
将聚乙烯醇系薄膜用碘染色后经单向拉伸而成的偏振镜,例如,可以通过将聚乙烯醇浸渍于碘的水溶液进行染色后,拉伸至原长度的3~7倍来制作。根据需要,也可以浸渍于可含硼酸或硫酸锌、氯化锌等的碘化钾等的水溶液中。此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在染色前将聚乙烯醇系薄膜浸渍于水中水洗。
通过水洗聚乙烯醇系薄膜,除了可以洗去聚乙烯醇系薄膜表面上的污物和防粘连剂之外,还可通过使聚乙烯醇系薄膜溶胀,防止染色斑等不均匀现象。拉伸既可以在用碘染色之后进行,也可以一边染色一边进行拉伸,另外也可以在拉伸之后用碘进行染色。也可以在硼酸或碘化钾等的水溶液中或水浴中进行拉伸。
作为设置在所述偏振镜的一面或两面的透明保护薄膜,优选在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水分屏蔽性、相位差值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具有良好性质的材料。作为形成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材料,可以举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二乙酰纤维素或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或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树脂、丙烯腈-苯乙烯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丙烯腈-乙烯-苯乙烯树脂、苯乙烯-马来酸酐缩亚胺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等。此外,由环系烯烃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氯乙烯系树脂;尼龙或芳香族聚酰胺等酰胺系树脂;芳香族聚酰亚胺、或聚酰亚胺酰胺等酰亚胺系树脂;砜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醚醚酮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乙烯基醇系树脂,偏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系树脂;芳酯系树脂;聚甲醛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或者所述树脂的混合物等组成的高分子薄膜等也作为形成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树脂的例子举出。另外,上述透明保护薄膜还可以形成为丙烯酸系、氨基甲酸酯系、丙烯酰氨基甲酸酯系、环氧系、硅酮系等热固性、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层。
另外,可以举出在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 01/37007)中记载的高分子薄膜,例如包含(A)在侧链具有取代及/或未取代亚氨基的热塑性树脂、和(B)在侧链具有取代及/或未取代苯基和腈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作为具体例,可以举例为包含由异丁烯和N-甲基马来酰亚胺组成的交替共聚物和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的高分子薄膜。作为薄膜可以使用由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挤出制品等构成的薄膜。这些薄膜的相位差小,光弹性模量小,所以当应用于偏振片等的保护薄膜时,可以消除由变形引起的不均匀等不良情形,另外,透湿度较小,所以加湿耐久性出色。
作为所述透明保护薄膜,从偏振特性或耐久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使用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及降冰片烯系树脂。具体地可以举出富士胶片(株)制的产品名“乎基达克(フヅタツク)”、或日本哉恩(ゼオン)(株)制的产品名“哉噢呢阿(ゼオノア)”、JSR(株)制的产品名“阿特恩(ア一トン)”等。
所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厚度可以适当确定,但是从强度或处理性等操作性、薄层性等观点来看,一般约为1~500μm。更优选为5~200μm。特别优选10~150μm。如果在上述范围内,能够机械地保护偏振镜,即使暴露在高温高湿下偏振镜也不收缩,确保稳定的光学特性。
另外,透明保护薄膜最好不要着色。因此,优选使用用Rth=(nx-nz)·d(其中,nx是薄膜平面内的滞相轴方向的折射率,nz是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是薄膜厚度)表示的薄膜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为-90nm~+75nm的保护薄膜。通过使用该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为-90nm~+75nm的保护薄膜,可以大致消除由保护薄膜引起的偏振片的着色(光学着色)。厚度方向相位差值(Rth)进一步优选为-80nm~+60nm,特别优选-70nm~+45nm。
上述透明保护薄膜,其薄膜面内的相位差值和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有时给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特性带来影响,所以优选使用相位差值最佳化的透明保护薄膜。其中,所谓有望最佳化相位差值的透明保护薄膜是指在液晶单元近侧的偏振镜的表面上层压的透明保护薄膜,而在液晶单元远侧的偏振镜的表面上层压的透明保护薄膜由于没有使液晶显示装置的光学特性发生变化,所以不在此限。
作为在上述液晶单元近侧的偏振镜的表面上层压的透明保护薄膜的相位差值,优选薄膜面内的相位差值(Re:(nx-ny)·d)为0~5nm。更优选为0~3nm。进一步优选0~1nm。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h)优选为0~15nm。更优选为0~12nm。进一步优选0~10nm。特别优选0~5nm。最优选0~3nm。
已层压防眩性硬质薄膜4等的偏振片,可以在硬质薄膜等上顺次层压透明保护薄膜、偏振镜、透明保护薄膜,还可以在防眩性硬质薄膜等上顺次层压偏振镜、透明保护薄膜。
另外,在透明保护薄膜的没有粘接偏振镜的面上,还可以实施以硬质层或防粘连为目的的处理。实施硬质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偏振片表面的损坏等,例如可以通过在透明保护薄膜的表面上附加由丙烯酸系、硅酮系等适当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硬度或滑动特性等出色的固化被膜的方式等形成。另外,实施防粘连处理的目的是防止与相邻层的粘附。还有,上述硬质层、防粘连层等除了可以设置在透明保护薄膜自身上以外,还可以作为其他光学层与透明保护薄膜分开设置。
另外,在偏振片的层间,例如可以插入硬质层、底涂层、胶粘剂层、粘合剂层、防静电层、导电层、阻气层、水蒸汽阻断层、水分阻断层等,或者将其层压到偏振片表面。另外,在作成偏振片的各层的阶段,例如可以将导电性颗粒或防静电剂、各种微粒、增塑剂等向各层的形成材料中添加、混合等,由此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对与上述透明保护薄膜的偏振镜的层压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通过由丙烯酸系聚合物或乙烯基醇系聚合物构成的胶粘剂、或者至少由硼酸或硼砂、戊二醛或三聚氰胺或草酸等乙烯醇系聚合物的水溶性交联剂组成的胶粘剂等进行。由此,能够成为难以在湿度或热的影响下剥离且透光率或偏光度出色的透明保护薄膜。作为所述的胶粘剂,从与作为偏振镜的原料的聚乙烯醇之间的粘接性出色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聚乙烯醇系胶粘剂。
将含有所述降冰片烯系树脂的高分子薄膜作为透明保护薄膜,作为与偏振镜层压时的粘合剂,优选透明性出色、双折射等小且即使用作薄层也能够充分发挥粘合力的粘合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混合聚氨酯系树脂溶液和聚异氰酸酯树脂溶液的干式层压用胶粘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系胶粘剂,环氧系双组份固化型胶粘剂,例如由环氧树脂和聚硫醇双组份形成的胶粘剂、由环氧树脂和聚酰胺双组份形成的粘合剂等,特别优选溶剂型胶粘剂、环氧系双组份固化性胶粘剂,优选透明的粘合剂。根据胶粘剂,有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粘接用底涂料提高粘接力的胶粘剂,当使用这样的粘接剂时,优选使用粘接用底涂料。
作为上述粘接用底涂料,只要是能够提高粘接性的层,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在同一个分子内具有氨基、乙烯基、环氧基、巯基、氯基等反应性官能团和水解性的烷氧基甲硅烷基的硅烷系偶合剂,在同一个分子内具有含有钛的水解性亲水性基团和有机官能性基团的钛酸酯系偶合剂,和在同一个分子内具有含有铝的水解性亲水性基团和有机官能性基团的铝酸酯系偶合剂等所谓偶合剂;环氧系树脂,异氰酸酯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酯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等具有有机反应性基团的树脂。其中,从工业上容易处理的观点来看,优选含有硅烷系偶合剂的层。
关于上述偏振片,为了使向液晶单元的层压变得容易,可以在两面或一面上设置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
对用于上述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的胶粘剂或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当选择并使用将例如丙烯酸系聚合物、硅酮系聚合物、聚酯、聚氨酯、聚酰胺、聚乙烯基醚、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烯烃、环氧系、氟系、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橡胶系等聚合物作为基础聚合物的胶粘剂或粘合剂。特别是从光学透明性出色,显示适度的润湿性和凝聚性和粘接性的粘合特性以及耐气候性或耐热性等出色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
可以在所述胶粘剂或粘合剂中含有对应基础聚合物的交联剂。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粘合剂层中配合例如天然物或合成物的树脂类、玻璃纤维或玻璃珠、金属粉或其它无机粉末等组成的填充剂或颜料、着色剂或抗氧化剂等适当的添加剂。另外,也可以形成含有透明微粒并显示光漫射性的粘合剂层。
还有,在所述透明微粒中,例如,可以使用平均粒径为0.5~20μm的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镉、氧化锑等具有导电性的无机系微粒,或由类似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氨酯之类的适当的聚合物组成的交联或者未交联的有机微粒等适当的微粒1种或2种以上。
所述胶粘剂或粘合剂通常被用作将基础聚合物或其组合物溶解或分散到溶剂中的且固体成分浓度为10~50重量%左右的胶粘剂溶液使用。作为上述溶剂,可以适当选择使用甲苯或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或水等与胶粘剂的种类相对应的溶剂。
所述胶粘剂或粘合剂也可以作为不同的组成或种类的层的层压物而设置在偏振片或光学薄膜的一面或两面上。上述胶粘剂或粘合剂的厚度可以根据使用目的或粘接力等而适当确定,一般为1~500μm,优选为5~200μm,特别优选为10~100μm。
对于所述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等的露出面,在供于实用前为了防止其污染等,可以临时粘贴剥离纸或脱模薄膜(也称为隔离片)覆盖。由此可以防止在通常的操作状态下与胶粘剂层或粘合剂层接触的现象。作为上述隔离片,例如可以使用根据需要用硅酮类或长链烷基类、氟类或硫化钼等适宜的剥离剂对塑料薄膜、橡胶片、纸、布、无纺布、网状物、发泡片材或金属箔、它们的层压体等适宜的薄片体进行涂敷处理后的材料等基于以往的适当隔离片。
接着,对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的偏振片并用的其他的光学构件进行说明。对上述其他光学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例如在椭圆偏振片或圆偏振片上进一步层压反射板或半透过反射板而成的反射型偏振片或半透过型偏振片。另外,也可以是组合上述的反射型偏振片或半透过型偏振片、和相差板的反射型椭圆偏振片或半透过型椭圆偏振片等。另外,在将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或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或偏振片用于透过型或半透过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通过并用市售的提高亮度的薄膜(具有偏光选择层的偏光分离薄膜,例如住友3M(株)制的D-BEF等),进一步可以得到显示特性高的显示装置。
所述防眩性硬质薄膜4或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和偏振片等也可以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过程中分别顺次层压的方式形成。但由于预先层压的一方的品质的稳定性或层压作业性等出色,使图像显示装置等的制造效率提高,因此优选。
本实施方式的防眩性硬质薄膜4、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6或具备它们的偏振片,可以安装在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等各种图像显示装置中。
下面,以例示的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在该实施例中记载的材料或配合量等,只要没有特别的限定性记载,本发明的范围就不仅限于此,而不过是实施例。另外,份和%只要没有特别记载都是指重量基准。
(实施例1)
准备了在醋酸乙酯及醋酸丁酯的混合溶剂中以固体成分浓度66%含有包含下面所示的A成分、B成分及C成分、和光聚合引发剂的树脂成分的树脂原料(大日本墨液(株)制,商品名;GRANDIC PCI071)。向该树脂原料100份中加入平均粒径8μm的丙烯酸树脂颗粒(折射率1.49)30份及反应性流平剂0.5份,进一步使用醋酸乙酯而以醋酸丁酯∶醋酸乙酯(重量比)=46∶54(相对于全溶剂的醋酸乙酯的比率为54%)稀释为固体成分浓度55%,由此配制了硬质形成材料。还有,所述反应性流平剂是以二甲基硅氧烷∶羟丙基硅氧烷∶6-异氰酸酯己基三聚异氰酸∶脂肪族聚酯=6.3∶1.0∶2.2∶1.0的摩尔比进行共聚的共聚物。
A成分:由季戊四醇系丙烯酸酯和氢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构成的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100份)
B成分: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49份)、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24份)及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41份)
C成分:具有所述通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及共聚物的混合物(59份)
光聚合引发剂:依路嘎库啊(ィルガキユア)184(商品名,西巴特殊化学药品(チバ·スペツヤリテイ一ケミカルズ)(株)制)
混合溶剂:醋酸丁酯∶醋酸乙酯(重量比)=89∶11
在作为薄膜基材的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折射率:1.48)上,用棒材涂敷机涂敷所述硬质形成材料,通过在100℃下加热1分钟,使涂膜干燥。之后,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累计光量300mJ/cm2的紫外线,进行固化处理形成膜厚20μm的硬质层,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硬质层的折射率是1.52。另外,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49的丙烯酸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15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2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另外,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将丙烯酸树脂颗粒的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变更为30份,再将硬质层的膜厚变更为33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将硬质层的膜厚变更为31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将硬质层的膜厚变更为24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将硬质层的厚度变更为26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实施例7)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将硬质层的厚度变更为21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实施例8)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1的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2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2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是使丙烯酸单体和苯乙烯单体进行乳液聚合而得到的物质。另外,折射率可以通过变更丙烯酸单体和苯乙烯单体的配合比而调整。
(实施例9)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2的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2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2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实施例10)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3的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2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3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实施例11)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4的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2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2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实施例12)
在本实施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5μm,折射率1.49的丙烯酸-苯乙烯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25份,将硬质形成材料的固体成分浓度作为35%,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0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比较例1)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3μm,折射率1.49的丙烯酸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3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3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aspect)比为1.05。
(比较例2)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5μm,折射率1.49的丙烯酸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30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20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05。
(比较例3)
将紫外线固化性树脂100份、流平剂(戴布恩萨(ディフェンサ)MCF323)0.5份、平均粒径1.3μm的氧化硅颗粒(萨依噜侯毕库(サイロホ一ビツク)100,富士斯里斯阿(ツリツア)化学制)6.5份、平均粒径2.5μm的氧化硅颗粒(萨依噜侯毕库(サイロホ一ビック)702,富士斯里斯阿(ツリツア)化学制)7.5份、聚合引发剂(商品名;依路嘎库啊(イルガキユア)184)5重量份,用甲苯稀释为固体成分浓度45%而配制硬质形成材料。还有,所述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包含氨基甲酸乙酯丙烯酸酯40%、聚酯丙烯酸酯40%、醋酸丁酯20%。
在作为薄膜基材的厚度80μ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折射率:1.48)上,用棒材涂敷机涂敷所述硬质形成材料,通过在100℃下加热3分钟,使涂膜干燥。之后,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累计光量300mJ/cm2的紫外线,进行固化处理形成膜厚3μm的硬质层,制作了本实施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硬质层的折射率是1.53。另外,大部分微粒的形状比为1.6以上。
(比较例4)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8μm的氧化硅颗粒(萨依噜侯毕库(サィロホ一ビツク)200,富士斯里斯阿(ツリツア)化学制)6.5份、和平均粒径2.5μm的氧化硅颗粒(萨依噜侯毕库(サィロホ一ビツク)702,富士斯里斯阿(ツリツア)化学制)6.5份,此外将膜厚变更为8μm之外,采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各微粒的形状比大部分为1.6以上。
(比较例5)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3μm的氧化硅颗粒(萨依噜侯毕库(サイロホ一ビツク)200,富士斯里斯阿(ツリツア)化学制)13份,将硬质形成材料的固体成分浓度作为40%,此外将膜厚变更为6μm之外,采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各微粒的形状比大部分为1.6以上。
(比较例6)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3.5μm的聚苯乙烯颗粒(商品名;SX350H,综研化学制)14份,将膜厚变更为5μm之外,采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各微粒的形状比大部分为1.6以上。
(比较例7)
在本比较例中,除了作为微粒使用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49的丙烯酸树脂颗粒,将其添加量相对于总树脂成分作为3份,将膜厚变更为20μm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了本比较例的防眩性硬质薄膜。还有,各微粒的形状比大部分为1.6以上。
(参考例1)
在比较例6中得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上涂敷以下防反射层形成材料,经由干燥、固化处理,制作了具有厚度100μm的防反射层的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
防反射层的形成采用了如下所示的方法。首先,作为防反射层的形成材料,准备通过乙二醇换算的平均分子量为500~10000的硅氧烷低聚物(高噜库特(コルコ一ト)N103(高噜库特(コルコ一ト)(株)制,固体成分2重量%)),测量其数均分子量。其结果,数均分子量为950。另外,作为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以上且具有氟代烷基结构和聚硅氧烷结构的氟化合物,准备了噢普斯嗒(オプスタ一)JTA105(商品名,JSR(株)制,固体成分5重量%),当测量该氟化合物的数均分子量时,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为8000。另外,作为固化剂,使用JTA105A(JSR(株)制,固体成分5重量%)。
接着,混合100份的噢普斯嗒(オプスタ一)JTA105、1份的JTA105A、590份的高噜库特(コルコ一ト)N103、和151.5份的醋酸丁酯,调制防反射层形成材料。使用口模式涂敷机在硬质层上涂敷该防反射层形成材料,并使其宽度与硬质层相同。此外,通过在120℃下加热3分钟,干燥、固化,形成防反射层(低折射率层,厚度0.1μm、折射率1.43)。由此制作了反射率2.2%的防眩性防反射硬质薄膜。
(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硬质层的折射率)
用阿嗒哥(アタゴ)公司制的阿贝折射计测量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硬质层的折射率。即,向透明塑料薄膜基材及硬质层的测量面入射测量光而通过该装置中显示的规定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
(微粒的折射率)
采用如下方法测量各微粒的折射率。即,将微粒放在载玻片上,在微粒上滴加折射率标准液后盖上盖玻片而制作试样。用显微镜观察该试样,将在与折射率标准液的界面上最难辨认微粒轮廓的折射率标准液的折射率作为微粒的折射率。
(硬质层的膜厚)
使用(株)咪兹特哟(ミツトヨ)制的测微尺式厚度计测量硬质层的膜厚。对在透明的薄膜基材上设置了防眩性硬质层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厚度进行测量,通过减去基材的厚度计算出硬质层的膜厚,结果显示于表1、2。
(防反射层的膜厚)
使用大塚电子制的瞬间多测光系统MCPD2000(商品名),通过干涉光谱的波形计算出。
(反射率)
在透明塑料薄膜基材中,用厚度约20μm的粘合材料在未形成硬质层的两侧(背面)粘结三菱赖依哟恩(レイヨン)制黑色丙烯酸板(2.0mmt)而丧失了在背面的光反射。接着,用岛津制作所制的UV2400PC(带有80倾斜积分球)分光光度计,测量分光反射率(镜面反射率+扩散反射率),通过计算求出C光源/20视场的全反射率(Y值)。
(铅笔硬度)
就铅笔硬度试验而言,用厚度约20μm的粘合材料在玻璃板上粘结得到的硬质薄膜,按照JIS K-5400所述的铅笔硬度试验(其中,负荷500g)实施试验。结果显示于表1、2。
(浊度)
浊度的测量方法以JIS-K7136浊度(haze)为基准,使用浊度计HR300(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公司制)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于表1、2。
(光泽度)
关于光泽度,将测量角度设为60°,以JIS K7105-1981为基准,使用斯嘎(スガ)试验机(株)制(数字变角光泽计UGV-5DP)进行测量。
(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及平均倾斜角θa)
用粘合材料在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质层面上粘结MATSUNAMI制的玻璃(膜厚1.3mm)。用高精度微细形状测定器(商品名:萨阿乎扣达(サ一フコ一ダ)ET4000,(株)小阪研究所)测量并求得JIS B0601-1994记载的算术平均表面粗糙度Ra值、凹凸的平均间隔Sm值。另外,平均倾斜角θa值也用相同测定器的自动计算而求得。
(显示对比度)
(1)在所制作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质层的面上粘结厚度约20μm的丙烯酸系粘合材料,再将其粘结在表面平滑的偏振片上(50mm×50mm)。
(2)将带有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粘结在夏普(ツヤ一プ)(株)制面板(面板型番:LQ150X1LAJO)的中央部分。
(3)相对已安装的面板,在50cm上方平行设定受光机(MINOLTA制,SPECTRORADIOMETER CS1000A),在高度27mm的位置设定环形照明(直径37mm:MORITEX制MHF-G150LR)。从该设定位置的照明光照射至面板的光的照射角度作为照射角30°。
(4)用照度计(TOPCOM制,ILLUMINANCE METER)调节为照度1000Lx。
(5)将面板的图像分别切换为黑显示及白显示,分别将偏振片的中央部分的黑显示下的亮度、白显示下的亮度作为黑亮度、白亮度进行测量。基于其值而算出对比度比(白亮度/黑亮度)。
(6)使用除了作为基准值没有配合微粒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作的硬质薄膜而用所述(1)~(5)的方法测量其对比度比,将其值设为100(实测值:312)并使其规格化。还有,作为有关所述基准硬质薄膜的表面粗糙度的特性值,Ra值为0.003μm,θa值为0.06°。
(防眩性)
(1)用粘合剂在防眩性硬质的薄膜的未形成硬质层的两侧粘结三菱赖依哟恩(レィヨン)制黑色丙烯酸板(2.0mmt)而丧失了在背面的光反射。
(2)通常在使用显示器的办公环境下(约1000Lx),用肉眼观察如上面所示制成的薄膜样品的防眩性。就用肉眼的判定基准而言,将几乎没有像的映入的情况设为◎;虽有像的映入,但对视认性的影响小的情况设为○;虽有像的映入,但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的情况设为△;有像的映入的情况设为×。
(黑的浓度)
(1)在所制作的防眩性硬质薄膜的未形成防眩性硬质层的面上粘结厚度约20μm的丙烯酸系粘合剂,再将其粘结在表面平滑的偏振片上。
(2)将带有防眩性硬质薄膜的偏振片安装在夏普(ツヤ一プ)(株)制面板(面板型番:LQ150X1LAJO)上。
(3)通常在使用显示器的办公环境下(约1000Lx),使面板驱动为黑显示而用肉眼观察黑的浓度。就用肉眼的判定基准而言,将黑的程度非常良好的情况设为◎;黑的程度良好的情况设为○;虽有一些泛白,但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的情况设为△;泛白的情况设为×。
[表1]
  膜厚(μm)   微粒的材质   微粒的折射率   微粒的配合量(份)   微粒的平均粒径(μm)   微粒的形状   硬质层的折射率
  实施例1   25   丙烯酸树脂   1.49   30   8   球形状   1.52
  实施例2   22   丙烯酸树脂   1.49   15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3   33   丙烯酸树脂   1.49   3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4   31   丙烯酸树脂   1.49   3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5   24   丙烯酸树脂   1.49   3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6   26   丙烯酸树脂   1.49   3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7   21   丙烯酸树脂   1.49   3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8 22   丙烯酸-苯乙烯树脂 1.51 2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9 22   丙烯酸-苯乙烯树脂 1.52 2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10 23   丙烯酸-苯乙烯树脂 1.53 2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11 22   丙烯酸-苯乙烯树脂 1.54 20 10 球形状 1.52
  实施例12   20   丙烯酸树脂   1.49   25   15   球形状   1.52
  比较例1   23   丙烯酸树脂   1.49   30   3   球形状   1.52
  比较例2   20   丙烯酸树脂   1.49   30   5   球形状   1.52
  比较例3   3   氧化硅   1.46   6.5/7.5   1.3/2.5   多边形   1.53
  比较例4   8   氧化硅   1.46   6.5/6.5   1.8/2.5   多边形   1.53
  比较例5   6   氧化硅   1.46   13   1.3   多边形   1.53
比较例6 5   聚苯乙烯树脂 1.59 14 3.5 球形状 1.53
  比较例7   20   丙烯酸树脂   1.49   3   10   球形状   1.52
参考例1 5   聚苯乙烯树脂 1.59 14 3.5 球形状 1.53
[表2]
浊度 光泽度   Ra(μm)   Sm(μm)   θa(°)   铅笔硬度   防眩性   显示对比度   黑色浓度
  实施例1   55.8   78.3   0.080   67   0.82   4H   ○   67   △
  实施例2   35.8   78.5   0.115   166   0.45   4H   △   81   ○
  实施例3   63.8   80.6   0.077   75   0.68   4H   △   67   △
  实施例4   57.4   74.5   0.153   161   0.76   4H   △   86   ○
  实施例5   55.5   77.0   0.081   93   0.85   4H   ○   76   △
  实施例6   48.7   74.2   0.105   72   0.93   4H   ○   80   ○
  实施例7   58.5   52.0   0.080   47   1.490   4H   ◎   82   ○
  实施例8   3.6   106.2   0.180   0.178   0.94   4H   ○   97   ◎
  实施例9   2   100.5   0.179   0.155   0.99   4H   ○   96   ◎
  实施例10   4.8   104.9   0.121   0.142   0.71   4H   △   89   ○
  实施例11   16.2   99.0   0.104   0.135   0.61   4H   △   88   ○
  实施例12   33.6   67.4   0.197   141   0.93   4H   ○   76   △
  比较例1   57.3   81.5   0.061   84   0.66   4H   △   38   ×
  比较例2   59.1   81.1   0.091   126   0.53   4H   △   58   ×
  比较例3   28.3   24.8   0.342   80   3.99   2H   ◎   25   ×
  比较例4   10.8   41.9   0.213   89   2.2   2H   ◎   44   ×
  比较例5   12.4   40.1   0.278   80   2.34   2H   ◎   31   ×
  比较例6   44.3   49   0.184   99   1.47   3H   ◎   46   ×
  比较例7   6.5   122.0   0.060   143   0.35   4H   ×   93   △
  参考例1   40   46.2   0.149   0.101   1.37   3H   ◎   64   △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硬质薄膜是在薄膜基材的至少一面具有以微粒和硬质树脂为主成分的防眩性硬质层的防眩性硬质薄膜,通过平均粒径为6μm~15μm的微粒形成凹凸形状,通过使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在0.4°~1.5°的范围内,可以使实际使用环境下的在明处的显示器的显示对比度在60以上。此外,本发明的硬质薄膜通过粘合材料或粘接材料而可适合使用于偏振片等光学薄膜,安装了其偏振片的LCD在作为家庭用电视使用的情况下,也因具有足够的防眩性、显示对比度特性,而适合。

Claims (6)

1.一种防眩性硬质薄膜,其是在透明薄膜基材的至少一个面具有含有微粒且表面为凹凸状的硬质层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粒的平均粒径为6μm~15μm,
通过所述微粒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平均倾斜角θa为0.4°以上1.5°以下,
显示对比度特性为6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硬质层的膜厚为15μm~3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粒为大致球形状。
4.一种偏振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硬质薄膜。
6.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偏振片。
CN2006800229584A 2005-06-28 2006-05-18 防眩性硬质薄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86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8553/2005 2005-06-28
JP2005188553 2005-06-28
PCT/JP2006/309905 WO2007000856A1 (ja) 2005-06-28 2006-05-18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8620A true CN101208620A (zh) 2008-06-25
CN101208620B CN101208620B (zh) 2011-04-27

Family

ID=37595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2295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8620B (zh) 2005-06-28 2006-05-18 防眩性硬质薄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63660B2 (zh)
JP (1) JP2008158536A (zh)
KR (1) KR100959049B1 (zh)
CN (1) CN101208620B (zh)
TW (1) TWI400163B (zh)
WO (1) WO2007000856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6754A (zh) * 2009-03-25 2010-09-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1950038A (zh) * 2009-07-08 2011-0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93113A (zh) * 2010-03-11 2011-09-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和防眩性偏振板
CN103154786A (zh) * 2010-10-14 2013-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光板及成像显示装置
WO2013161582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
TWI480591B (zh) * 2010-11-10 2015-04-11 Lg Chemical Ltd 光學元件及包含其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CN107362955A (zh) * 2016-05-12 2017-11-21 深圳市顺安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眩光膜的制备方法
CN111164173A (zh) * 2017-09-29 2020-05-1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粘合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24215B2 (en) * 2006-03-28 2012-02-2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JP4893331B2 (ja) * 2006-07-31 2012-03-0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1578538B (zh) * 2007-06-28 2011-11-16 索尼株式会社 光学膜、其制备方法、使用该光学膜的防眩偏光器以及显示装置
US20090136713A1 (en) * 2007-08-22 2009-05-28 Tomoegawa Co., Ltd. Optical layered product
TW200916837A (en) * 2007-08-22 2009-04-16 Tomoegawa Co Ltd Optical laminate
US8223130B2 (en) * 2007-11-28 2012-07-17 Sony Corporation Touch-sensitive sheet member,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4808698B2 (ja) * 2007-12-06 2011-11-0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
JP5408991B2 (ja) * 2007-12-26 2014-02-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49052B2 (ja) * 2008-03-28 2013-02-2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
US20120325199A1 (en) * 2008-05-19 2012-12-27 Tyler Sims Lens systems for solar energy solutions
JP2009288650A (ja) * 2008-05-30 2009-12-10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288655A (ja) * 2008-05-30 2009-12-10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評価方法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10035761A1 (ja) * 2008-09-25 2010-04-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透過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4928529B2 (ja) * 2008-11-12 2012-05-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偏光板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62609B2 (ja) * 2008-11-17 2013-08-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2460231B (zh) 2009-06-02 2016-05-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重新定向膜和使用此膜的显示器
JP5997047B2 (ja) * 2009-06-02 2016-09-28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マイクロ構造化表面を有するアンチグレアフィルム
US8441465B2 (en) 2009-08-17 2013-05-1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comprising an optically transparent sheet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2008564B1 (ko) 2009-08-25 2019-08-07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광 방향 전환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JP5522720B2 (ja) * 2009-10-07 2014-06-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20110096403A1 (en) * 2009-10-22 2011-04-28 Lin Cheng Anti-glare optica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426329B2 (ja) * 2009-11-16 2014-02-2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光学積層体
JP6100684B2 (ja) 2010-05-07 2017-03-22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マイクロ構造化表面を含む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KR101725995B1 (ko) * 2010-07-01 2017-04-11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반사방지 필름, 그 제조방법, 반사방지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EP2601546A4 (en) 2010-08-05 2014-1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ULTILAYER FILM COMPRISING A MATTE SURFACE LAYER, AND ARTICLES
TWI540151B (zh) * 2010-10-20 2016-07-01 可隆股份有限公司 可光聚合的組成物及光學片
WO2013008645A1 (ja) * 2011-07-11 2013-01-17 東レ株式会社 成形材料、塗料組成物および成形材料の製造方法
JP5948763B2 (ja) * 2011-08-29 2016-07-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230788B2 (ja) * 2011-11-24 2013-07-1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6004874B2 (ja) * 2011-12-16 2016-10-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AU2013209889A1 (en) 2012-01-17 2014-07-31 Hpo Assets Llc Flexible film with surface relief and use thereof in electro-active optical systems
JP5884563B2 (ja) * 2012-03-07 2016-03-15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WO2014011328A1 (en) 2012-07-09 2014-01-16 Corning Incorporated Anti-glare and anti-sparkle transparent structures
CN104583811A (zh) * 2012-08-31 2015-04-29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防眩防反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552516B2 (ja) * 2012-10-04 2014-07-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470433B2 (ja) * 2012-10-04 2014-04-1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TWI594947B (zh) * 2012-12-19 2017-08-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無機高分子材料、其形成方法、及所形成之無機高分子塗膜
JP2013178534A (ja) * 2013-04-05 2013-09-09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3178533A (ja) * 2013-04-05 2013-09-09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167890A (ja) * 2013-04-05 2013-08-29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5555567A (zh) * 2013-09-18 2016-05-04 旭硝子株式会社 夹层玻璃及车用显示装置
KR101697403B1 (ko) 2013-09-30 2017-01-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KR101697404B1 (ko) 2013-09-30 2017-01-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CN105612438B (zh) * 2013-10-02 2018-12-14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括第一微结构化层和涂层的微结构化漫射体、光学叠堆以及方法
TWI490254B (zh) 2013-12-31 2015-07-01 Ind Tech Res Inst 無機鈍化塗料、其形成方法、及所形成之無機鈍化保護膜
KR102225830B1 (ko) 2014-03-11 2021-03-11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터치 패널,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시트, 광학 시트의 선별 방법 및 광학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CN104915050B (zh) 2014-03-11 2017-11-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显示装置和光学片、以及光学片的筛选方法和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JP2015057655A (ja) * 2014-10-14 2015-03-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7250963B (zh) 2015-02-26 2020-04-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显示装置和光学片以及光学片的选择方法和光学片的制造方法
KR101951863B1 (ko) *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736381B2 (ja) 2016-06-27 2020-08-05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JP6674371B2 (ja) 2016-12-14 2020-04-01 株式会社トッパンTomoegawaオプティカルフィルム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EP3422077B1 (en) 2017-06-30 2020-09-30 Valeo Comfort and Driving Assistance Combiner positioning unit for a head-up display system, and vehicle
WO2019046441A1 (en) * 2017-08-29 2019-03-07 General Plasma Inc. MULTILAYER ANTIREFLECTED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SE ARTICLES
US10739921B2 (en) * 2017-09-22 2020-08-11 Nanchang O-Film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20075835A1 (ja) * 2018-10-11 2020-04-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樹脂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転写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82388A (ja) 2000-09-08 2002-03-2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の製造方法
JP2002372607A (ja) 2001-06-15 2002-12-26 Daicel Chem Ind Ltd 透過型光拡散層
JP2003004903A (ja) 2001-06-21 2003-01-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242595B2 (ja) 2002-02-25 2009-03-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EP1478952B1 (en) * 2002-02-25 2005-08-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3279737A (ja) * 2002-03-22 2003-10-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082965B2 (ja) 2002-08-28 2008-04-30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4191956A (ja) * 2002-11-25 2004-07-0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04049018A1 (en) * 2002-11-25 2004-06-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130928B2 (ja) 2003-08-13 2008-08-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性光学フィルム
TWI354119B (en) 2003-08-13 2011-12-11 Sumitomo Chemical Co Anti-glare optical film
JP2005077860A (ja) * 2003-09-01 2005-03-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05084113A (ja) 2003-09-04 2005-03-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JP2005134863A (ja) 2003-09-22 2005-05-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補償シー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122147A (ja) * 2003-09-24 2005-05-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122147A (ja) 2004-10-26 2006-05-18 Hiroshima Univ 移植用材料及び未分化間葉系幹細胞の培養方法
JP5380025B2 (ja) * 2007-09-27 2014-01-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用透明支持体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6754A (zh) * 2009-03-25 2010-09-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1846754B (zh) * 2009-03-25 2014-08-1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
CN101950038A (zh) * 2009-07-08 2011-0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1950038B (zh) * 2009-07-08 2015-03-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93113A (zh) * 2010-03-11 2011-09-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和防眩性偏振板
CN103154786A (zh) * 2010-10-14 2013-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光板及成像显示装置
CN103154786B (zh) * 2010-10-14 2015-06-24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光学膜、偏光板及成像显示装置
TWI480591B (zh) * 2010-11-10 2015-04-11 Lg Chemical Ltd 光學元件及包含其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US9239491B2 (en) 2010-11-10 2016-01-19 Lg Chem, Ltd. Optical element
WO2013161582A1 (ja) * 2012-04-27 2013-10-3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
CN107362955A (zh) * 2016-05-12 2017-11-21 深圳市顺安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眩光膜的制备方法
CN111164173A (zh) * 2017-09-29 2020-05-1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粘合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8620B (zh) 2011-04-27
WO2007000856A1 (ja) 2007-01-04
TWI400163B (zh) 2013-07-01
JP2008158536A (ja) 2008-07-10
US20090086326A1 (en) 2009-04-02
TW200706362A (en) 2007-02-16
US7963660B2 (en) 2011-06-21
KR100959049B1 (ko) 2010-05-20
KR20070121042A (ko) 2007-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8620B (zh) 防眩性硬质薄膜
CN100476455C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4116045B2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CN100582818C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0523875C (zh) 防眩性硬涂薄膜、防眩性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光学元件、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1089659B (zh) 防眩性硬涂膜、包括该防眩性硬涂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US8215780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074996B (zh) 防眩性硬涂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US7390099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111784B (zh) 防反射硬膜薄膜、光学元件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0852561B1 (ko) 하드코팅 필름, 하드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 광학 소자 및화상 표시 장치
US8124215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ptical devic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KR100917949B1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팅 필름, 편광판,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방현성하드 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
CN101572038B (zh) 平板显示器及平板显示器用防眩薄膜
US20060134400A1 (en) Hard-coated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0852562B1 (ko) 방현성 하드코팅 필름, 방현성 하드코팅 필름의 제조방법,광학 소자,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2007322779A (ja)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283297A (zh) 附有光学补偿层的偏振片以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JP6266844B2 (ja) シート状透明積層体、それを備えた透明スクリー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映像投影システム
WO2010047298A1 (ja) 光学シート
CN101204697A (zh) 硬涂薄膜的制造方法、硬涂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WO2010047300A1 (ja) 光学シート
JP5488430B2 (ja) 動画像と静止画像との混用に適した液晶表示装置の黒彩感及び画像の切れの改善方法
JP2010122710A (ja) 光学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