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9203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92032B
CN101192032B CN200710196616.0A CN200710196616A CN101192032B CN 101192032 B CN101192032 B CN 101192032B CN 200710196616 A CN200710196616 A CN 200710196616A CN 101192032 B CN101192032 B CN 1011920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image
toner density
printing speed
print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966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92032A (zh
Inventor
德山满
竹之内幸一
直井宏夫
森本清文
樋上和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92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92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920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03G15/0853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being measured by 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71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 G03G2215/0007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or it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 being its spe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色粉图像形成部(2)、转印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供给部(5)、及排出部(6),上述色粉图像形成部(2)包括具有储存双成分显影剂的显影槽(20)的显影装置(13)。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上设有:色粉浓度检测部(70),对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印刷速度切换部(73);色粉浓度计算部(74),根据印刷速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从而计算出色粉浓度;以及色粉补给控制部(75),根据色粉浓度计算部(74)的计算结果,向显影槽补给色粉。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以简单的操作在记录介质上印刷高画质图像,因此当前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包括感光体、带电部、曝光部、显影部、转印部、及定影部。感光体在其表面上具有感光膜。带电部使感光体表面带电为预定的极性及电位。曝光部在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体表面形成静电潜影。显影部通过色粉使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影显影形成色粉图像。转印部将感光体表面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定影部使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通过经由这些各部的处理,在记录介质上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
在此,显影部使用包括如下部件的显影装置:显影辊,向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影供给色粉形成色粉图像;显影槽,在其内部储存含有色粉的双成分显影剂,向显影辊供给双成分显影剂;以及色粉浓度传感器,对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根据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向显影槽内的色粉的补给进行控制。色粉浓度传感器通常将其检测结果作为电压输出,但是该输出电压容易受到色粉浓度传感器自身的检测灵敏度、双成分显影剂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累计印刷张数)等的影响。例如,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根据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此外,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还根据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的印刷速度、图像的印刷张数等发生变化。此外,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还根据色粉的颜色发生变化。因此,存在无法向显影槽补给适量的色粉的情况,会引起图像浓度下降、图像露出飞白等。
考虑到这种现有技术的课题,例如提出了包括感光体、曝光部、显影部、色粉浓度传感器、色粉补给控制部、控制部、及存储部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2006-010749号公报)。色粉浓度传感器,根据双成分显影剂的磁导率,对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色粉补给控制部,向显影部补给色粉。控制部根据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色粉补给控制部。存储部根据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根据印刷张数发生变化的现象,存储与印刷张数对应的检测灵敏度的校正值。根据日本专利公开2006-010749号公报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印刷张数对从色粉浓度传感器输出的电压进行校正,根据得到的校正值,通过色粉补给控制部将色粉补给到显影部。然而,与印刷张数相比,印刷速度会对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即使仅利用印刷张数校正检测灵敏度,也无法补给适量的色粉。
此外,提出了如下图像形成装置:包含根据显影剂的磁导率变化检测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的色粉浓度传感器,通过特定的方法,对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初始设定(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2000-056639号公报)。在此,根据特定的方法,对于填充在显影槽内的静止状态或流动状态的双成分显影剂,将调整色粉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动作点的直流电压值,设为使上述色粉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被设定为色粉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变动范围的中心的值后,使上述直流电压值从上述值进一步变化预定量,检测出该时刻的色粉浓度传感器的输出值,从而进行检测灵敏度的初始设定。日本专利公开2000-056639号公报的技术,在对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初始设定时,着眼于色粉浓度的检测灵敏度根据显影剂的体积密度发生变化,采用上述方法,从而排除显影剂的体积密度的影响。然而,日本专利公开2000-056639号公报,与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的初始设定有关,并没有公开对随时间变化的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校正的技术思想。这一点,例如可以从日本专利公开2000-056639号公报的[0054]段第1~4行的“在本实施例中,由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的变换偏差、机壳/线轴(Case/Bobbin)偏差、及组装偏差等引起的传感器灵敏度的偏差,可以在显影容器内设置了色粉浓度传感器的状态下进行设定”的记载得知。即,在日本专利公开2000-056639号公报的技术中,没有对根据印刷速度的变化对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校正的技术思想进行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图像的形成速度,对色粉浓度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校正,从而可以将大致适量的色粉补给到显影槽内,防止产生图像浓度下降、图像露出飞白等图像不良,可以稳定且长期形成高图像浓度及高画质品位的图像。
本发明的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其中包括:
图像形成部,将色粉图像印刷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包括:感光体,在表面具有用于形成静电潜影的感光膜;和显影装置,具有向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影供给色粉形成色粉图像的显影辊、及储存含有色粉的双成分显影剂的显影槽;
色粉浓度检测部,对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
印刷速度切换部,对图像形成部的图像的印刷速度进行切换;
色粉浓度计算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由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计算出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
色粉补给控制部,根据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向显影槽补给色粉;以及
灵敏度切换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切换。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图像形成部形成黑白图像或彩色图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色粉浓度检测部、印刷速度切换部、色粉浓度计算部、色粉补给控制部、及灵敏度切换部。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体和显影装置,将色粉图像印刷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此外,图像形成部可以形成黑白图像和彩色图像。在此,感光体在表面上具有用于形成静电潜影的感光膜。显影装置,包括向静电潜影供给色粉的显影辊、和储存双成分显影剂的显影槽。色粉浓度检测部对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印刷速度切换部对图像形成部的图像的印刷速度进行切换。色粉浓度计算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由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计算出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色粉补给控制部根据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向显影槽补给色粉。灵敏度切换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采用如下结构:由色粉浓度计算部,根据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印刷速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切换,并且由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计算出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进一步具体而言,将印刷速度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的关系预先制成数据表,根据该数据表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并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考虑到了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产生较大影响的印刷速度,因此是接近显影槽内实际的色粉浓度值的值。此外,上述数据表可以按照每种色粉浓度检测部的设备种类进行设定。此外,上述数据表可以在考虑色粉的颜色种类的基础上进行设定。因此,可以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设备种类无关地,向显影槽内补给大致适量的色粉。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黑白图像及彩色图像的任意情况下,均可以防止产生图像浓度下降、图像露出飞白等图像不良,可以稳定且长期形成高图像浓度及高画质品位的图像。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印刷速度切换部将印刷速度切换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或厚纸印刷速度。
根据本发明,印刷速度切换部将印刷速度切换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或厚纸印刷速度,从而可以包含当前常用的印刷速度,因此可以与所形成的图像的种类无关地,将适量的色粉补给到显影槽。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包括色粉浓度校正部,对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色粉浓度校正部,对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从而可以更准确地求得显影槽中的色粉浓度,可以向显影槽补给更适量的色粉。通过补给这样适量的色粉,对显影槽内的色粉施加电荷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结果,由色粉的带电不良、色粉的相反极性带电、及色粉在显影槽中长期滞留等引起的色粉的偏移(Offset)得到防止,也有助于降低色粉的消耗量。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表示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与校正要素的校正量的关系的数据表,对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优选,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表示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与校正要素的校正量的关系的数据表,对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此时,作为校正要素,除了图像的印刷速度以外,可以选择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产生影响及/或对图像的图像浓度产生较大影响的校正要素。若求得这种校正要素与检测灵敏度的关系,基于此对色粉浓度进行校正,则可以求得还考虑了与其他部件的关系的、与实际相符的显影槽中的色粉浓度。此外,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高水准地维持图像的图像浓度。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校正要素是选自感光体表面的膜减少量、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及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中的一种或两种。
根据本发明,优选,作为校正要素,选自与感光体的使用期间(寿命)相当的感光体表面的膜减少量、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及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及图像的图像浓度产生影响。此外,感光体表面的膜减少量及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主要对图像的图像浓度产生影响。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图像形成装置,
还包括:旋转距离累计部,对从开始使用显影辊开始的总旋转距离进行累计;和
膜减少量计算部,根据旋转距离累计部的累计结果,计算出感光体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膜减少量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作为校正要素,使用感光体表面的膜减少量的色粉浓度校正部的色粉浓度的校正,例如可以通过包括旋转距离累计部、和膜减少量计算部的结构来执行。旋转距离累计部,对从开始使用显影辊开始的总旋转距离进行累计。膜减少量计算部,根据旋转距离累计部的累计结果,计算出感光体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通常,显影辊被设置成,相对感光体表面的感光膜隔着微小的间隙而分离,因此显影辊的总旋转距离与感光体的膜减少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将该相关关系预先制成数据表,根据该数据表和显影辊的总旋转距离,由膜减少量计算部可以计算出大致准确的膜减少量。另一方面,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膜减少量的计算结果、及表示膜减少量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的数据表决定校正值,因此能得到非常准确的校正值。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图像形成装置,
还包括湿度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湿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作为校正要素,使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的色粉浓度校正部的色粉浓度的校正,例如可以通过包括湿度检测部的结构来执行。湿度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相对湿度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因此,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表示相对湿度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的数据表,决定校正值,因此能得到非常准确的校正值。
进而,在本发明中,优选,图像形成装置,
还包括:片形成部,对图像形成部进行控制,以在感光体上形成色粉浓度连续变化的多个色粉片;和
片浓度检测部,对作为感光体上形成的多个色粉片的色粉浓度的片浓度进行检测,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片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根据本发明,作为校正要素,使用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的色粉浓度校正部的色粉浓度的校正,例如可以通过包括片形成部、和片浓度检测部的结构来执行。片形成部,对图像形成部进行控制,以在感光体上形成色粉浓度连续变化的多个色粉片。片浓度检测部,对作为感光体上形成的多个色粉片的色粉浓度的片浓度进行检测。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对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浓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表示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与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的关系的数据表,决定校正值,因此能得到大致准确的校正值。此外,形成的图像的图像浓度被稳定地保持在高水准上。此外,可以同时实施色粉浓度校正和过程控制的校正,因此可以简化校正工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以及优点,可以通过以下详细说明和附图进一步明确。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简化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色粉浓度与控制电压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表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的色粉浓度与控制电压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表示厚纸图像印刷速度时的色粉浓度与控制电压值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同时具有打印功能及传真功能的复合机,根据传递的图像信息,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全彩或黑白图像。即,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有打印模式及FAX模式这两种印刷模式,根据来自操作部(未图示)的操作输入,和来自使用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装置、信息记录存储介质、及存储器装置的外部设备的印刷工作的接收信号等,由控制部84选择打印模式或FAX模式。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设定有黑白图像印刷模式、彩色图像印刷模式、及厚纸印刷模式这三种印刷模式。在黑白图像印刷模式中,以黑白图像印刷速度印刷黑白图像。黑白图像印刷速度在三种印刷模式的印刷速度中最高。在彩色图像印刷模式中,以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印刷彩色图像。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比厚纸印刷模式的印刷速度高。在厚纸印刷模式中,以厚纸印刷速度在厚纸上印刷图像。厚纸是指定量(Basis Weight)为106g/m2~300g/m2的记录纸。厚纸印刷模式,还可以经由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方设置的操作面板(未图示),通过手动输入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黑白图像形成模式(高速印刷模式)下处理速度为255mm/秒且印刷速度为45张/分,在彩色图像形成模式(中速印刷模式)下处理速度为167mm/秒且印刷速度为35张/分,在厚纸印刷模式(低速印刷模式)下处理速度为83.5mm/秒且印刷速度为17.5张/分。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色粉图像形成部2、转印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供给部5、排出部6、以及控制单元38。其中,色粉图像形成部2、转印部3、定影部4、记录介质供给部5及排出部6相当于图像形成部。构成色粉图像形成部2的各部件及转印部3中包含的一部分部件,为了与彩色图像信息中包含的黑色(b)、青色(c)、品红色(m)及黄色(y)的各种颜色的图像信息对应,分别设有四个。在这里,与各种颜色对应地分别设置四个的各部件,将表示各种颜色的字母标在参照标号的末尾进行区别,统称时仅用参照标号表示。
色粉图像形成部2包括感光鼓11、带电部12、曝光单元16、显影部13、及清洁单元14。带电部12、显影部13及清洁单元14,从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以上述顺序配置在感光鼓11的周围。
感光鼓11是辊状部件,以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其表面上具有形成静电潜影及色粉图像的感光膜。感光鼓11,可以使用包括导电性基体(未图示)、和在导电体基体表面上形成的感光膜(未图示)的辊状部件。导电性基体,可以使用圆筒状、圆柱状、及薄片状等导电性基体,其中优选圆筒状导电性基体。作为感光膜,包括有机感光膜、无机感光膜等。作为有机感光膜,包括:作为含有电荷产生物质的树脂层的电荷产生层和作为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的电荷输送层的层叠体;在一个树脂层中含有电荷产生物质和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等。作为无机感光膜,包括含有从氧化锌、硒以及非晶硅等中选择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膜。在导电性基体和感光膜之间,还可以隔着底涂膜,在感光膜的表面上还可以设置主要用于保护感光膜的表面膜(保护膜)。
带电部12是设置成与感光鼓11压接的辊状部件。带电部12上连接有电源(未图示),向带电部12施加电压。带电部12从电源接受电压的施加,使感光鼓11表面带电为预定的极性及电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辊状带电部,但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带电刷型带电器、充电器型带电器、锯齿型带电器、离子产生装置、及磁刷等接触方式的带电器等。
曝光单元16,使用包括光照射部(未图示)、多棱镜17、第一fθ透镜18a、第二fθ透镜18b、及多个反射镜19的激光扫描单元。曝光单元16向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表面照射信号光,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影。光照射部照射与图像信息对应的信号光。光照射部例如可以使用半导体激光器、LED阵列等光源。也可以将这些光源与液晶快门组合起来使用。多棱镜1 7,通过其等角速度旋转,使从光照射部射出的信号光偏向。第一fθ透镜18a及第二fθ透镜18b,将由多棱镜17偏向的信号光分光为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及黑色的各图像信息对应的信号光,并向与各种颜色对应的反射镜19射出。反射镜19,将经由第一fθ透镜18a及第二fθ透镜18b射出的各种颜色的信号光向与其颜色对应的感光鼓11反射。由此,在感光鼓11y、11m、11c、11b上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静电潜影。
显影部13包括显影槽20、显影辊21、供给辊22、层厚限制部件23、色粉盒24、及色粉浓度检测部70。
显影槽20是与感光鼓11表面相对配置的容器状部件,在其内部空间容纳显影辊21、供给辊22、层厚限制部件23、色粉盒24、及显影剂。在这里,显影剂可以使用仅含有色粉的单成分显影剂或含有色粉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在显影槽20的与感光鼓11相对的侧面形成有开口,感光鼓11表面和显影辊21通过该开口相对。
显影辊21是由显影槽2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此外,显影辊21被设置成其轴线与感光鼓11的轴线平行。显影辊21在其表面上承载有显影剂层,在与感光鼓11的压接部(显影夹持部)向感光鼓11表面的静电潜影供给色粉,将静电潜影显影,形成色粉图像。显影辊21上连接有电源(未图示),在供给色粉时,从该电源向显影辊21表面施加与色粉的带电电位相反极性的电位,作为显影偏压电压(以下简称为“显影偏压”)。由此,显影辊21表面的色粉顺利供给到静电潜影。进而,可以通过变更显影偏压值,控制供给到静电潜影的色粉量(色粉附着量)。
供给辊22是由显影槽20可自由旋转地支撑、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此外,供给辊22隔着显影辊21与感光鼓11相对地设置。供给辊22通过其旋转驱动,将显影槽20内的显影剂供给到显影辊21表面,并且对显影槽20内的显影剂和从后述色粉盒24排出的色粉进行混合。层厚限制部件23是一端由显影槽20支撑、并且另一端与显影辊21表面抵接地设置的板状部件。层厚限制部件23,对显影辊21表面的显影剂层的厚度进行限制。
色粉盒24是可相对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装卸地设置的圆筒状容器部件,在其内部空间储存色粉。色粉盒24被设置成可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设置的驱动机构绕轴心旋转。在色粉盒24的轴线方向侧面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延伸的色粉排出口(未图示),伴随着色粉盒24的旋转,色粉从色粉排出口排出到显影槽20内。通过使色粉盒24旋转一周而从色粉盒24排出的色粉量大致相等。因此,通过控制色粉盒24的旋转数,可以控制向显影槽20内补给的色粉的补给量。
色粉浓度检测部70,例如被安装在供给辊22的垂直方向下方的显影槽底面,被设置成传感面露出到显影槽20的内部。色粉浓度检测部70与控制单元38电连接。色粉浓度检测部70,被设置在每个色粉图像形成部2y、2m、2c、2b上。控制单元38,根据色粉浓度检测部部70的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以使色粉盒24y、24m、24c、24b旋转,向显影槽20y、20m、20c、20b内部补给色粉。色粉浓度检测部70可以使用一般的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例如,包括透过光检测传感器、反射光检测传感器、及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等。其中,优选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磁导率检测传感器上连接有电源(未图示)。电源将用于驱动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的驱动电压、及用于将色粉浓度的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8的控制电压施加到磁导率检测传感器上。由电源向磁导率检测传感器施加电压由控制单元38来控制。磁导率检测传感器是接收控制电压的施加并将色粉浓度的检测结果作为输出电压值来输出的形式的传感器,基本上输出电压的中值附近的灵敏度较好,因此施加能得到其附近的输出电压的控制电压而使用。这种形式的磁导率检测传感器在市场上有售,例如,包括TS-L、TS-A、TS-K(均是商品名,TDK株式会社制造)等。另外,色粉浓度检测部70设置成可根据印刷速度切换检测灵敏度。进一步具体而言,若由后述印刷速度切换部73切换印刷速度,则色粉浓度检测部70被相应地控制为,由灵敏度切换部76切换检测灵敏度。
清洁单元14,在将色粉图像转印到后述中间转印带32后,将感光鼓11的表面上残留的色粉去除,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清洁单元14例如使用包括清洁刮板、第一废色粉储存槽、废色粉传送辊的部件。清洁刮板是宽度方向的一端与感光鼓11表面抵接、并且另一端由第一废色粉储存槽支撑的板状部件,刮取感光鼓11表面上残留的色粉等。第一废色粉储存槽是容器状部件,在其内部空间容纳清洁刮板和色粉传送辊,进而暂时储存由清洁刮板刮取的色粉等。废色粉传送辊是被设置成由色粉储存槽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通过废色粉传送辊的旋转驱动,废色粉储存槽内的色粉经由与第一废色粉储存槽连接的色粉传送管(未图示)被传送并储存到废色粉槽(未图示)。废色粉槽在装满色粉时被更换为新的废色粉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色粉图像形成部2、优选在显影部13的附近设有湿度检测部71,对显影部13周边的湿度进行检测。湿度检测部71与控制单元38电连接,其检测结果被输入到控制单元38。湿度检测部71可以使用一般的湿度传感器,也可以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湿度检测部71,使用按钮型温湿度记录计(ButtonTyp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corder)(商品名:ハィグロクロン,合資会社KNラボラトリ一ズ公司制造)。根据湿度检测部71的检测结果,校正色粉补给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感光鼓11的旋转方向上,显影部13的下游侧到中间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侧之间,设有片(patch)浓度检测部72。片浓度检测部72,对通过后述片形成部80形成在感光鼓11表面上的色粉片的色粉浓度(片浓度)进行检测。此外,片浓度检测部72,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单元38电连接,将其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单元38。控制单元38,根据片浓度检测部72的检测结果,对由色粉图像形成部2形成的色粉图像的色粉浓度进行控制。该控制例如通过变更显影偏压来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感光鼓11的带电电位、曝光单元16的曝光电位等控制色粉浓度。片浓度检测部72,与色粉浓度检测部20同样地,例如可以使用透过光检测传感器、反射光检测传感器、及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等一般的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
根据色粉图像形成部2,在通过带电部12处于均匀带电状态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上,从曝光单元16照射与图像信息对应的信号光,形成静电潜影,并从显影部13供给色粉,形成色粉图像,将该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后,用清洁单元14去除感光鼓11表面上残留的色粉。这一系列色粉图像形成动作被重复执行。
转印部3包括驱动辊30、从动辊31、中间转印带32、中间转印辊33(y、m、c、b)、转印带清洁单元34、及转印辊37,被配置在感光鼓11的上方。
驱动辊30是被设置成可通过支撑部(未图示)自由旋转、并且可通过驱动机构绕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驱动辊30通过其旋转驱动使中间转印带32旋转。此外,驱动辊30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转印辊37压接。驱动辊30与转印辊37的压接部为转印夹持部。从动辊31是被设置成可通过支撑部(未图示)自由旋转的辊状部件。从动辊31伴随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而从动旋转。从动辊31对中间转印带32施加适当的张力,辅助中间转印带32顺利旋转驱动。
中间转印带32是由驱动辊30和从动辊31张架而形成循环状的移动路径、且随驱动辊30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的环状带状部件。在中间转印带32与感光鼓11接触着经过感光鼓11时,施加与感光鼓11表面的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转印偏压而形成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色粉图像,从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感光鼓11相对配置的中间转印辊33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在全彩图像的情况下,将各感光鼓11上形成的各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上,从而形成全彩色粉图像。
中间转印辊33是设置成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感光鼓11压接、并且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其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中间转印辊33,如上所述与施加转印偏压的电源(未图示)连接,具有将感光鼓11表面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功能。中间转印辊33与感光鼓11的压接部为中间转印夹持部。
转印带清洁单元34包括转印带清洁刮板35a、35b、及第二废色粉储存槽36。转印带清洁刮板35a、35b分别是宽度方向的一端与中间转印带32表面抵接、并且另一端由第二废色粉储存槽36支撑、进而彼此相对地设置的板状部件。转印带清洁刮板35a、35b刮取并回收中间转印带32表面上残留的色粉、纸粉等。第二废色粉储存槽36暂时储存由转印带清洁刮板35a、35b刮取的色粉、纸粉等。
转印辊37是被设置成通过压接部(未图示)隔着中间转印带32与驱动辊30压接、且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的辊状部件。在转印夹持部,由中间转印带32承载并传送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从后述记录介质供给部5输送来的记录介质上。承载有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被输送到定影部4。根据转印部3,在中间转印夹持部从感光鼓11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2的色粉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2的旋转驱动被传送到转印夹持部,在此被转印到记录介质。
定影部4是包括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且与转印部3相比被设置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辊状部件。定影辊41被设置成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绕轴线旋转,将构成承载在记录介质上的未定影色粉图像的色粉加热熔融,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在定影辊41的内部设有加热部(未图示)。加热部,对定影辊41进行加热,以使定影辊41表面达到预定的温度(加热温度)。加热部例如可以使用红外线加热器、卤素灯等。定影辊41的表面温度,被维持在设计图像形成装置1时设定的温度。定影辊41的表面温度,例如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单元38和被设置在定影辊41表面附近、对定影辊41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传感器81来控制。温度检测传感器81与控制单元38电连接,温度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向控制单元38输出。控制单元38比较温度检测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和设定温度,在检测结果低于设定温度时,向对加热部施加电压的电源(未图示)发送控制信号,促进加热部的发热,使表面温度上升。
加压辊42被设置成与定影辊41压接,可随加压辊42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地支撑。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的压接部为定影夹持部。加压辊42在色粉通过定影辊41而熔融并定影到记录介质上时,通过挤压色粉和记录介质,辅助色粉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在加压辊42的内部,可以设置红外线加热器、卤素灯等加热部。根据定影部4,在转印部3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介质,在由定影辊41和加压辊42夹持而穿过定影夹持部时,色粉图像在加热下被挤压到记录介质上,从而色粉图像被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记录介质供给部5包括供纸盘51、拾取辊52、56、传送辊53、57、定位辊54、及手动供纸盘55。供纸盘51是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下部的、储存记录介质的容器状部件。记录介质包括普通纸、彩色复印用纸、高架投影仪用纸张、及明信片等。记录介质的尺寸有A3、A4、B4、B5等。拾取辊52是将储存在供纸盘51上的记录介质逐张取出、并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P1的辊状部件。传送辊53是彼此压接地设置的一对辊状部件,将记录介质向定位辊54传送。定位辊54是彼此压接地设置的一对辊状部件,将从传送辊53输送来的记录介质与承载在中间转印带32上的色粉图像被传送到转印夹持部同步地输送到转印夹持部。手动供纸盘55是通过手动动作将记录介质取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装置。拾取辊56是将从手动供纸盘55取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记录介质输送到纸张传送路径P2的辊状部件。纸张传送路径P2在记录纸张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与纸张传送路径P1连接。传送辊57是彼此压接地设置的一对辊状部件,将由拾取辊56取入到纸张传送路径P2内的记录介质经由纸张传送路径P1输送到定位辊54。
排出部6包括排纸辊60、排出盘61、及多个传送辊57。排纸辊60是在纸张传送方向上比定影夹持部靠下游侧彼此压接地设置的辊状部件。此外,排纸辊60被设置成可通过驱动机构(未图示)正反旋转。排纸辊60将在定影部4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排出到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垂直方向上表面的排出盘61。此外,排纸辊60在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单元38输入双面印刷的印刷命令时,暂时夹持从定影部4排出的记录介质,并向纸张传送路径P3输送。纸张传送路径P3在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游侧与纸张传送路径P1连接。多个传送辊57沿着纸张传送路径P3设置,将通过排纸辊60向纸张传送路径P3传送的单面印刷完毕的记录介质向纸张传送路径P1的定位辊54传送。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控制单元38。控制单元38例如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空间中的上部,包括存储部82、运算部83、及控制部84。在控制单元38的存储部82中,输入有经由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面配置的操作面板设定的各种设定值、来自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各处配置的传感器等的检测结果、来自外部设备的图像信息、及用于执行各种控制的数据表等。此外,写入有执行各种功能要素85的程序。各种功能要素85是指,例如印刷速度切换部73、色粉浓度计算部74、色粉补给控制部75、灵敏度切换部76、色粉浓度校正部77、旋转距离累计部78、膜减少量计算部79、及片形成部80等。存储部82,可以使用该领域常用的存储器,例如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及硬盘驱动器(HDD)等。外部设备可以使用能形成或取得图像信息、并且能与图像形成装置电连接的电气/电子设备,例如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电视机、录像机、DVD录像机、HDVD、蓝光录像机(Blue Ray Disk Recorder)、传真装置、及移动终端装置等。运算部83将写入到存储部82的各种数据(图像形成命令、检测结果、图像信息等)及用于执行各种功能要素85的程序取出,并进行各种判断。控制部84,根据运算部83的判断结果向相应装置发送控制信号,进行动作控制。控制部84及运算部83包括通过具有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等实现的处理电路。控制单元38,包括上述处理电路和主电源,电源不仅向控制单元38供电,还向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各装置供电。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色粉盒24向显影槽20的色粉补给,例如使用色粉浓度检测部70、印刷速度切换部73、色粉浓度计算部74、及色粉补给控制部75来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色粉浓度检测部70使用磁导率检测传感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3 8的存储部82中,写入显影槽20内的基准色粉浓度。基准色粉浓度在设计图像形成装置1时进行设定。此外,表示色粉浓度检测部70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利用得最多的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检测结果(输出电压值,以下称为“浓度检测结果”)、与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的相关关系的第一数据表预先被写入。具体而言,测量磁导率检测传感器对各色粉浓度的实际输出值(伏特),并求出色粉浓度与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的实际输出值(伏特)的关系。将该实际输出值模拟/数字转换(以下称为“AD转换”)为0~255(8位)。之后,作为将对彩色图像印刷速度的浓度检测结果换算为对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浓度检测结果的校正表的第二数据表也被预先写入。此外,作为将对厚纸印刷速度的浓度检测结果换算为对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浓度检测结果的校正表的第三数据表被预先写入。第一~第三数据表均是黑色(b)、品红色(m)、青色(c)及黄色(y)的每种颜色的数据。此外,第一~第三数据表,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种类及/或每种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设备种类进行设定。
如上所述,色粉浓度检测部70,被设置在各显影槽20b、20m、20c、20y上,检测显影槽20的色粉浓度,并将检测结果作为电压值输出到控制单元38。在控制单元38的存储部82中,写入有来自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输出电压值。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检测,例如从向控制单元38输入了印刷指令的时刻开始到相隔预定的时间间隔、图像形成动作结束为止持续实施。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起动时,也由色粉浓度检测部70检测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另外,色粉浓度检测部70中的检测灵敏度,根据印刷速度切换部73对印刷速度的切换,被切换为与该印刷速度对应的检测灵敏度。例如,在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相对于显影剂的色粉浓度的斜率增大,因此检测灵敏度变为最高。在此,斜率是指,将显影剂的色粉浓度和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的关系绘制于纵轴(Y轴)和横轴(X轴)而求得的近似直线的斜率。关于斜率的定义,在彩色图像形成速度及厚纸印刷速度时也相同。此外,近似直线是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1次回归而得到的直线。此外,在印刷速度为厚纸印刷速度时,色粉浓度检测传感器的输出值相对于显影剂的色粉浓度的斜率减小,因此检测灵敏度被控制为变为最低。检测灵敏度,根据印刷速度切换部73对印刷速度的切换,由控制单元38进行控制。从而,求出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输出值的斜率与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输出值的斜率的相关关系的第一比例常数k1,求出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输出值的斜率与厚纸印刷速度时的上述输出值的斜率的相关关系的第二比例常数k2。色粉浓度检测部70实施检测动作的间隔,可以根据印刷速度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使检测动作实施的间隔最窄,在厚纸印刷速度时使检测动作实施的间隔最宽。
印刷速度切换部73,从输入到控制单元38的印刷指令所含的印刷信息中读出印刷速度,切换印刷速度。印刷速度是黑白图像印刷速度(高速)、彩色图像印刷速度(中速)、或厚纸印刷速度(低速)。进一步具体而言,印刷速度切换部73,根据印刷速度的读取结果,经由控制单元38的控制部84,向切换印刷速度所需要的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控制印刷速度和各部件的动作速度(处理速度)。此外,印刷速度切换部73的读取结果被输入到存储部82。被输入到存储部82的读取结果,至少是上次的读取结果、和这次的读取结果。也可以构成为,在每次输入新的读取结果时删除上上次的读取结果。若输入新的读取结果,则新的读取结果变成这次的读取结果。通过比较上次的读取结果和这次的读取结果,可以判断印刷速度是否变更。
灵敏度切换部76,根据由印刷速度切换部73切换的印刷速度,切换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检测灵敏度。在是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磁导率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对该传感器施加的控制电压值,切换检测灵敏度。按照每种传感器的设备种类,与三种印刷速度对应地分别决定四种颜色的基准控制电压值,被输入到存储部82。灵敏度切换部76,从存储部82取出被切换的印刷速度,进而取出与该印刷速度对应的基准控制电压值。基于此进行控制,以使灵敏度切换部76向对磁导率检测传感器施加控制电压的电源发送控制信号,向磁导率检测传感器施加预定的控制电压。
色粉浓度计算部74,根据由印刷速度切换部73切换的印刷速度,由浓度检测结果计算出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在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从存储部82取出浓度检测结果和第一数据表并进行比较,在第一数据表中求得与浓度检测结果对应的色粉浓度,作为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在印刷速度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首先从存储部82取出浓度检测结果和第二数据表,并从第二数据表得到被校正的浓度检测结果。将该被校正的浓度检测结果写入存储部82。接下来,取出被校正的浓度检测结果和第一数据表进行比较,在第一数据表中求得与被校正的浓度检测结果对应的色粉浓度,作为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在印刷速度为厚纸印刷速度时,使用第三数据表代替第二数据表之外,与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相同地求得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色粉浓度计算部74的计算结果,被输入到存储部82。
色粉补给控制部75,根据色粉浓度计算部74的计算结果(以下称为“浓度计算结果”),对向显影槽20的色粉补给进行控制。首先,从存储部82取出浓度计算结果及显影槽20内的基准色粉浓度进行比较。在浓度计算结果低于基准色粉浓度时,计算出基准色粉浓度与浓度计算结果之差,接下来,根据得到的差计算出补给色粉量,根据得到的色粉补给量求得色粉盒24的旋转次数。在色粉补给量含有小于色粉盒24旋转一次排出的色粉量的小数时,将该小数进位判断为1次。色粉补给控制部75,根据该运算结果,向使色粉盒24旋转的驱动机构(未图示)(包括向驱动结构供给驱动电力的电源)发送控制信号,使色粉盒24旋转预定次数。由此,大致适量的色粉被补给到显影槽20。在色粉补给量仅为小于色粉盒24旋转一次时的色粉排出量的小数时,也可以控制为,停止色粉补给,并将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色粉浓度检测提前。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校正浓度计算结果。由此,可以把握显影槽20内的更准确的色粉浓度,基于此可以向显影槽20补给更适当的色粉量。色粉浓度校正部77,例如可以根据各种校正要素对浓度计算结果进行校正。此时,在存储部82中,输入表示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检测灵敏度与各校正要素的校正量的关系的数据表。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上述数据表对色粉浓度计算部74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在此,作为校正要素,只要是对显影槽20内的色粉浓度产生影响的要素则并不特别进行限制,例如包括感光鼓11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相对湿度、及由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等。
作为校正要素之一,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感光鼓11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对色粉浓度进行校正。感光鼓11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例如用感光鼓11或显影辊2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感光鼓11的膜减少量计算部79等求得。
显影辊2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对从开始使用显影辊2 1时(新产品时)开始到当前时刻为止的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以下简称为“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进行累计。显影辊2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例如从存储部82取出显影辊21的总旋转次数和显影辊21每旋转一次的行走距离(cm),并进行对其进行累计的运算,求得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旋转距离累计部78的累计结果,被写入存储部82。显影辊21的总旋转次数,例如由被设置在控制单元38内的、检测显影辊21的旋转次数的计数器(未图示)进行检测。该计数器的检测结果被输入存储部82。此外,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显影辊21每旋转一次的行走距离(cm)。感光鼓1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也具有与显影辊2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相同的结构。
膜减少量计算部79,根据显影辊21或感光鼓11的旋转距离累计部78的运算结果,计算感光膜的膜减少量。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第四数据表或第五数据表。第四数据表,表示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与感光膜的膜减少量的关系。第五数据表,表示感光鼓11的总旋转距离(cm)与感光鼓的膜减少量的关系。膜减少量计算部79,从存储部82取出第四数据表和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根据第四数据表由总旋转距离求得感光膜的膜减少量。此外,膜减少量计算部79,从存储部82取出第五数据表和感光鼓11的总旋转距离,根据第五数据表由总旋转距离求得感光膜的膜减少量。膜减少量计算部79的计算结果输入到存储部82。
此外,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第六数据表。第六数据表,表示感光膜的膜减少量、与对色粉浓度检测部70施加的控制电压值的校正值的关系。第六数据表,对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情况进行设定。第六数据表,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种类及/或每种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设备种类进行设定。此外,感光膜的膜减少量,与从开始使用显影辊21时(新产品时)开始到当前时刻为止的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具有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可以用表示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与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检测灵敏度的校正量(控制电压的校正值)的关系的数据表来代替第六数据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1所示的数据表作为第六数据表来使用。将第六数据表中记载的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到控制电压值上进行控制。
表1
区域 辊的总行走距离(cm) 3张间断 连续   控制电压校正量
    b     c     m     y
    1     ~8267     200   300     2     1     1     1
    2     8268~16553     400   600     2     2     2     2
    3     16534~24800     600   900     2     1     1     1
    4     24801~33067     800   1200     2     2     2     2
    5     33068~41333     1000   1500     2     1     1     1
    6     41334~49600     1200   1800     2     2     2     2
    7     49601~57867     1400   2100     2     1     1     1
    8     57868~66133     1600   2400     2     2     2     2
    9     66134~74400     1800   2700     2     1     1     1
    10     74401~82667     2000   3000     2     2     2     2
    11     82668~124000     3000   4500     0     0     0     0
    12     124001~165334     4000   6000     0     0     0     0
    13     165335~206667     5000   7500     -2     -1     -1     -1
    14     206668~289334     7000   10500     -2     -2     -2     -2
    15     289335~392667     9000   14250     -2     -1     -1     -1
    16     392668~516668     12500   18750     -2     -2     -2     -2
    17     516669~661334     16000   24000     -2     -1     -1     -1
    18     661335~884535     21400   32100     -2     -2     -2     -1
    19     884536~1107735     26800   40200     -2     -1     -1     -1
    20     1107736~1330935     32200   48300     -2     -2     -2     0
    21     1330936~1554136     37600   56400     -2     -1     -1     0
    22     1554137~1818670     44000   66000     -2     -2     -2     0
    23     1818671~1984003     48000   72000     0     0     0     0
    24     1984004~2149337     52000   78000     0     0     0     0
    25     2149338~2314670     56000   84000     0     0     0     0
    26     2314671~2480004     60000   90000     0     0     0     0
    27     2480005~2645338     64000   96000     -2     0     0     0
    28     2645339~2810671     68000   102000     -2     0     0     0
    29     2810672~2976005     72000   108000     -2     0     0     0
    30     2976006~3141338     76000   114000     -2     0     0     0
    31     3141339~3306672     80000   120000     -2     0     0     0
    32     3306673~3472006     84000   126000     0     0     0     0
    33     3472007~3637339     88000   132000     0     0     0     0
    34     3637340~3802673     92000   138000     0     0     0     0
    35     3802674~3968006     96000   144000     0     0     0     0
    36     3968007~4133340     100000   150000     0     0     0     0
    37     4133341~     104000   156000     0     0     0     0
另外,在表1中,控制电压校正量表示该区域中的AD转换了的校正值,根据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将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例如,在区域12中,显影剂为b、c、m时,将从区域1到区域12为止的各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得到的“+20”为区域12的显影剂b、c及m的控制电压校正量。显影剂为y时,将从区域1到区域12为止的各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得到的“+15”为区域12的显影剂y的控制电压校正量。此外,在表1中,“3张间断”是指,使“连续打印3张A4尺寸的原稿,然后将图像形成装置停止10秒钟”的循环重复运转的情况。此外,“连续”是指,重复“连续打印99张A4尺寸的原稿”的循环,使图像形成装置不停止地运转的情况。另外,“3张间断”与“连续”的比例为2∶3的关系。
此外,表1的数据是在如下情况下测量的数据:将全彩复印机(商品名:MX-5500的改造机,双成分显影方式,显影偏压电压:-400V,夏普株式会社制造)用作图像形成装置,将色粉浓度检测用ATC(自动温度补偿)磁导率传感器(商品名:TSO524,TDK株式会社制造,以下简称为“ATC磁导率传感器”)用作色粉浓度检测部70,使用双成分显影剂(MX-5500用黑色显影剂,色粉浓度为6重量%,夏普株式会社制造),复印黑字打印率为5%的A4原稿。表2及表3的数据也如此。
此外,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第七数据表。第七数据表,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辊的总行走距离、与从色粉浓度检测部70输出的电压值的校正值的关系。此时,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控制电压值是根据第六数据表校正了基准控制电压值的控制电压值。另外,关于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及厚纸印刷速度时的辊的总行走距离、与从色粉浓度检测部70输出的电压值的校正值的关系,也可以输入预先通过实验等得到的数据表。然而,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与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和厚纸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大致具有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在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与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的相关关系上代为使用上述第一比例常数k1,在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与厚纸印刷速度时的上述关系的相关关系上代为使用上述第二比例常数k2,并将根据第六数据表校正的输出电压值根据印刷速度,校正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用或厚纸印刷速度用。由此,在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及厚纸印刷速度时,若不以各辊的总行走距离取得数据,而是任意决定取得数据的辊的总行走距离,并对该辊的总行走距离取得数据,则不仅能得到大致准确的校正值,而且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种类进行的设定也被简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3~图5所示的图表求得基准控制电压值及比例常数k1、k2。图3~图5是表示各印刷速度时的色粉浓度(T/D、%)与控制电压值的关系的图表。在图3~图5中,横轴(X轴)表示色粉浓度,纵轴(Y轴)表示控制电压值。图3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225mm/秒)时的关系,图4表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167mm/秒)时的关系,图5表示厚纸印刷速度(83.5mm/秒)时的关系。图3~图5所示的数据是在如下情况下测量的数据:将市场上销售的设备(MX-5500的改造机)用作图像形成装置,将ATC磁导率传感器(TSO524)用作色粉浓度检测部70,使用双成分显影剂(MX-5500用),复印黑字打印率为5%的A4原稿。ATC磁导率传感器的输出最大值为模拟5V。在实际使用这种ATC磁导率传感器时,需要对色粉浓度(T/D,在此T为显影剂中所含的色粉重量,D为显影剂总重量,%)设定数字的控制电压值,以使灵敏度特性上输出电压值为输出最大值的1/2(2.5V)。实际的ATC磁导率传感器的控制,将模拟输出最大值的1/2(2.5V)AD转换为成为数字128的设定值(指数)。因此,图3~图5表示在各色粉浓度(T/D,%)下求得输出电压的设定值成为128的控制电压值(设定值)的情况。例如,在色粉浓度6%且黑白图像印刷速度(225mm/s)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基准控制电压值“168”被写入到存储部82。此外,如图4所示,在色粉浓度6%且彩色图像印刷速度(167mm/s)的情况下,基准控制电压值“160”被写入到存储部82。此外,如图5所示,在色粉浓度6%且厚纸印刷速度(83.5mm/s)的情况下,基准控制电压值“148”被写入到存储部82。
此外,比例常数k1、k2是利用可以从图3~图5所示的■及●各自的绘图中得到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1次回归而得到的近似直线的情况,并以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近似直线的斜率为1,求得其相对比例。另外,在图3~图5中,用■表示的绘图是对通过使显影剂的色粉浓度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变化来测量的控制电压值进行绘制的结果。用●表示的绘图是对通过使显影剂的色粉浓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变化来测量的控制电压值进行绘制的结果。若将图3所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近似直线的斜率设为1,则图4所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的近似曲线的斜率(比例系数k1)为0.97。进一步具体而言,通过将图4所示的两个近似直线的斜率的平均((17.905+15.689)/2=16.797),用图3所示的两个近似直线的斜率的平均((18.27+16.485)/2=17.378)来除,得到比例系数k1≈0.966(将小数点第三位四舍五入)=0.97。此外,同样地从图3及图5得到的厚纸印刷速度的近似曲线的斜率(比例系数k2)为0.83。
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印刷速度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首先,从存储部82取出显影辊21的总旋转距离(辊的总行走距离、cm)及第六数据表,并决定显影剂的每种颜色的控制电压校正量。接下来,从存储部82取出印刷速度及每种颜色的基准控制电压值,并将上述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计算出校正控制电压值。进而,控制为将该校正控制电压值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色粉浓度检测部70,接受该校正控制电压值的施加,将色粉浓度的检测结果作为输出电压值输出到控制单元38。该输出电压值被写入到存储部82。色粉浓度校正部77,从存储部82取出第七数据表,求得该辊的总行走距离下来自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输出电压值的校正值,进而取出上述输出电压值,由上述校正值对上述输出电压值进行校正,求得实际的输出电压值,输出到色粉浓度计算部74。此外,在印刷速度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控制电压值与比例常数k1相乘,求得“实际的校正控制电压值”,输出到色粉浓度计算部74。在印刷速度为厚纸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控制电压值与比例常数k2相乘,求得“实际的校正控制电压值”,输出到色粉浓度计算部74。以下,与上述同样地决定色粉浓度,实施色粉的补给动作。
此外,作为校正要素之一,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相对湿度(以下简称为“相对湿度”)对色粉浓度进行校正。该校正,例如使用湿度检测部71来进行。湿度检测部71检测相对湿度。该检测结果被写入到存储部82。此外,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表示相对湿度与对色粉浓度检测部70施加的控制电压校正值(控制电压湿度校正值)的关系的第八数据表。第八数据表,对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情况进行设定。第八数据表,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种类及/或每种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设备种类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2所示数据表作为第八数据表来使用。在表2中,“湿度传感器输出”的项目中,表示单位为V的模拟电压值、和将模拟电压值进行AD转换而数字化了的AD值。在存储部82中写入AD值。另外,相对湿度被分类为14个区域。
表2
湿度区域 相对湿度(%)     湿度传感器输出(V)/AD转换值   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
b c m   y
  1     ~9.9   ~0.70    /~54 0 0 0   0
  2     10~14.99   0.71~0.81/55~62 -4 -4 -4   -3
  3     15~19.99   0.82~0.91/63~70 -8 -8 -8   -6
  4     20~25.18   0.92~1.09/71~84 -12 -12 -12   -9
  5     25.19~29.99   1.10~1.26/85~97 -16 -16 -16   -12
    6     30~34.99   1.27~1.44/98~111 -18 -18 -18   -15
    7     35~39.99   1.45~1.62/112~125 -20 -20 -20   -18
    8     40~49.99   1.63~1.96/126~151 -20 -20 -20   -18
    9     50~59.99   1.97~2.29/152~177 -20 -20 -20   -18
   10     60~64.99   2.30~2.45/178~189 -23 -23 -23   -20
   11     65~69.99   2.46~2.60/190~201 -28 -28 -28   -22
   12     70~75.21   2.61~2.76/202~213 -33 -33 -33   -25
   13     75.22~79.99   2.77~2.90/214~224 -38 -38 -38   -28
   14     80~   2.91~    /225~ -43 -43 -43   -30
此外,在存储部82中,写入第九数据表。第九数据表是表示黑白图像因素速度时的相对湿度、与从色粉浓度检测部70作为检测结果而输出的输出电压值的校正值的关系的数据表。此时,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控制电压值是根据第八数据表(表2的数据表)校正了基准控制电压值的校正控制电压值。在此,也与基于感光体膜减少量的控制同样地,不是写入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及厚纸印刷速度时的数据表,代为使用用于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换算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控制电压值的比例常数k1。此外,代为使用用于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控制电压值换算为厚纸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的比例常数k2
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印刷速度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首先,从存储部82取出相对湿度及第八数据表,并决定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此时,与校正要素为感光膜的膜减少量时同样地,该区域中的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是将到该区域为止的各区域的校正量相加的值。接下来,从存储部82根据印刷速度及颜色取出基准控制电压值,并将该基准控制电压值与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相加,计算出校正控制电压值。并且,控制为将该校正控制电压值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色粉浓度检测部70,接受该校正控制电压值的施加,将色粉浓度的检测结果作为输出电压值输出到控制单元38。该输出电压值被写入到存储部82。色粉浓度校正部77,从存储部82取出第九数据表,求得该相对湿度下来自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输出电压值的校正值,进而取出上述输出电压值,由上述校正值对上述输出电压值进行校正,求得实际的输出电压值。在印刷速度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与比例常数k1相乘。在印刷速度为厚纸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控制电压湿度校正量与比例常数k2相乘。将这样求得的实际的校正控制电压值输出到色粉浓度计算部74。以下,与上述同样地决定色粉浓度,实施色粉的补给动作。
此外,作为校正要素之一,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过程控制来对色粉浓度进行校正。该校正,例如使用片形成部80、和片浓度校正部来进行。片形成部80控制色粉图像形成部2,在感光鼓11表面形成作为色粉浓度检测用的色粉图像的色粉片。色粉片,例如形成8个一边为8cm左右的正方形。片形成部80,变更形成条件形成色粉浓度即片浓度连续变化的多个色粉片。优选与可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设定的打印浓度对应地形成多个色粉片。在此,形成条件是指,施加到显影辊21的显影偏压电压值、施加到感光鼓11表面的带电电压值(带电电位)、及通过曝光单元16形成在感光鼓11表面上的静电潜影的带电电压值(曝光电位)等。从该条件中将一种或两种以上固定为恒定值,将剩余条件每次以恒定量为单位进行适当变更,从而形成片浓度连续变化的多个色粉片。例如,可以将带电电位及曝光电位设为恒定值,将显影偏压电压值以恒定量为单位进行变更,形成多个色粉片。该多个色粉片的形成条件(显影偏压电压值等)被写入到存储部82。
片浓度检测部72,检测感光鼓11表面的色粉片的片浓度。片浓度检测部72的检测结果(以下称为“片浓度检测结果”)被写入到存储部82。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设计图像形成装置1时确定的基准片浓度。基准片浓度,例如在黑白图像的情况下作为基准反射光量被写入,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作为散射光亮被写入。由片浓度检测部72检测片浓度后,色粉片由清洁单元14从感光鼓11表面去除。控制单元38,从存储部82取出片浓度检测结果和基准片浓度进行比较,读出形成具有最接近基准片浓度的片浓度的色粉片时使用的显影偏压电压值,求得与基准片浓度下的显影偏压电压值之差,作为显影偏压校正量写入到存储部82。
此外,在存储部82中,预先写入第十数据表。第十数据表,表示显影偏压校正量、与对色粉浓度检测部70施加的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量的关系。第十数据表,对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情况进行设定。第十数据表,按照每种图像形成装置的设备种类及/或每种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设备种类进行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3所示数据表作为第十数据表来使用。在表3中,“DVB范围”表示相对显影偏压DVB的初始设定的范围(450±20V),在超出该范围的过程控制区域中施加的显影偏压值。
表3
  过程控制区域   DVB范围     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量(V)
    b     c     m     y
    1   651~     3     3     3     3
    2   601~650     3     3     3     3
    3   551~600     2     2     2     2
4   491~550     2     2     2     2
  410~490     0     0     0     0
    5   350~409     -3     -3     -3     -3
    6   300~349     -5     -5     -5     -5
    7   250~299     -5     -5     -5     -5
    8   ~249     -5     -5     -5     -5
此外,在存储部82中,写入第11数据表。第11数据表,表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显影偏压校正量、与来自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输出电压值的校正值的关系。此时,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控制电压值是根据第十数据表校正了基准控制电压值的控制电压值。在此,也与基于感光体膜减少量的控制同样地,不是写入彩色图像印刷速度及厚纸印刷速度时的数据表,代为使用用于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换算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的比例常数k1,此外,代为使用用于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换算为厚纸印刷速度时的校正值的比例常数k2
色粉浓度校正部77根据印刷速度进行不同的控制。在印刷速度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首先,从存储部82取出显影偏压校正量及第十数据表,并决定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量。接下来,从存储部82根据颜色取出基准控制电压值,并将上述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量相加,计算出校正控制电压值,将该校正控制电压值施加到色粉浓度检测部70。色粉浓度检测部70,接受该校正控制电压值的施加,将色粉浓度的检测结果作为输出电压值输出到控制单元38。该输出电压值被写入到存储部82。色粉浓度校正部77,从存储部82取出第11数据表,求得该相对湿度下来自色粉浓度检测部70的输出电压值的校正值,进而取出上述输出电压值,由上述校正值对上述输出电压值进行校正,求得实际的输出电压值。在印刷速度为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值与比例常数k1相乘。在印刷速度为厚纸印刷速度时,将黑白图像印刷速度时的控制电压过程控制校正值与比例常数k2相乘。将这样求得的实际的校正控制电压值输出到色粉浓度计算部74。以下,与上述同样地决定色粉浓度,实施色粉的补给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色粉浓度校正部77,对上述三种校正要素统一进行校正,并以将各校正要素的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加的形式实施校正。此时,以将三种校正要素统一的形式,决定相对于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控制电压值的、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或厚纸印刷速度时的比例常数,并根据该比例常数计算出控制电压校正量。另外,在更准确地进行校正的情况下,优选按照每个校正要素分别决定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或厚纸印刷速度的控制电压校正量相对于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控制电压校正量的比例常数,使用将该校正要素相加的结果进行校正。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及比较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11及比较例1~4)
使用如下图像形成装置、色粉浓度检测部及显影剂。
图像形成装置:
全彩复印机(商品名:MX-5500的改造机,夏普株式会社制造)。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偏压电压值为-400V。此外,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印刷速度和各印刷速度时的比例常数及基准控制电压值被设定为表4所示。
表4
印刷速度mm/秒 比例常数 基准控制电压值V
黑白图像印刷     225     1     168
彩色图像印刷     167     0.97     160
厚纸印刷 83.5 0.83 148
色粉浓度检测部:
ATC磁导率传感器(商品名:TSO524,TDK株式会社制造)。该ATC磁导率传感器被设定成,通过施加控制电压而输出的电压的最大值为5V。
显影剂:
双成分显影剂(MX-5500用,黑色,色粉浓度6重量%,夏普株式会社制造)。
在下表5及表6中,校正前的控制电压值A1,通过将基准控制电压值A0与控制电压校正量(膜减少量校正量、相对湿度校正量、及过程控制校正量之和)相加来求得。此外,校正控制电压值B0根据以下公式求得:
B0=B1+(A1-A0)×K0
在上述条件下,在A4版记录纸上复印黑字打印率为5%的原稿后,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槽中储存的显影剂中的最终的色粉浓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5及表6所示。从表5及表6可知,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印刷速度发生变更,色粉浓度控制也适当地执行,初始的色粉浓度得到维持。另一方面,可知在未设定每种印刷速度的比例常数K0的比较例1~4中,伴随印刷速度的变更的色粉补给不准确,色粉浓度比初始增加。
表5
  实施例     比较例
  1   2     3     1     2   3     4
校正要素     膜减少量张   301   301     301     301     301   301     301
    相对湿度%   <10   55     72     <10     55   55     72
    过程控制   -   -     -     -     -   -     -
控制电压校正量     膜减少量校正量   4   4     4     4     4   4     4
    相对湿度校正量   0   -20     -33     0     -20   -20     -33
过程控制校正量 - - - - - - -
印刷速度     变更前mm/秒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变更后mm/秒   167   83.5     83.5     167    83.5   167     83.5
控制电压     基准控制电压值 变更前A0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变更后B0   160   148     148     -    -   160     148
    变更后的比例常数K0   0.97   0.83     0.83     -    -   1     1
    控制电压值 校正前A1   172   152     139   172    168   152     139
校正后B1   164   135     124   -    -   144     119
色粉浓度  重量%   6.0   6.0     6.0   6.3    6.7   6.2     6.2
备注   -   -     -   ※1    ※2   ※3     ※3
※1(比较例1)仅设定以膜减少量(感光膜的膜减少量)为校正要素的控制电压校正值。此外,未设定各印刷速度时的基准控制电压。因此,若印刷速度产生变更,则无法准确校正。
※2(比较例2)虽然设定了以膜减少量(感光膜的膜减少量)及相对湿度为校正要素的控制电压校正值,但是未设定各印刷速度时的基准控制电压,因此若印刷速度产生变更,则无法准确校正。
※3(比较例3及4)虽然设定了以膜减少量(感光膜的膜减少量)及相对湿度为校正要素的控制电压校正值,但是未设定相对于黑白图像印刷速度的每种印刷速度的比例常数,因此若印刷速度产生变更,则无法准确校正。
表6
实施例
4  5   6     7  8  9  10  11
校正要素 膜减少量张 24K  24K   24K     84K  84K  84K  120K  120K
相对湿度% 55  55   72     55  55  72  55  72
过程控制 -  有   有     -  有  有  有  有
控制电压校正量 膜减少量校正量 10  10   10     0  0  0  -10  -10
相对湿度校正量 -20  -20   -33     -20  -20  -33  -20  -33
过程控制校正量 0  1   1     0  2  2  1  1
印刷速度 变更前mm/秒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225
变更后mm/秒 83.5  83.5   83.5     83.5  83.5  83.5  83.5  83.5
控制电压 基准控制电压值 变更前A0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168
变更后B0 148  148   148     148  148  148  148  148
变更后的比例常数K0  0.83   0.83     0.83  0.83  0.83  0.83  0.83
控制电压值 校正前A1 158  159   146     148  150  137  139  126
校正后B1 140  141   130     131  133  122  124  113
色粉浓度 重量% 6.0  5.9   5.9     6.1  6.0  6.1  5.9  6.1
测量时的打印张数 32K  32K   32K     89K  89K  89K  125K  125K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思想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不过是单纯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是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并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进而,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变形或变更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电子照相方式形成图像,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将色粉图像印刷到记录介质上而形成图像,其包括:感光体,在表面具有用于形成静电潜影的感光膜;和显影装置,具有向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影供给色粉而形成色粉图像的显影辊、及储存含有色粉的双成分显影剂的显影槽;
色粉浓度检测部,对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进行检测;
印刷速度切换部,对图像形成部的图像的印刷速度进行切换;
色粉浓度计算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由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计算出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
色粉补给控制部,根据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向显影槽补给色粉;
灵敏度切换部,根据图像的印刷速度,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切换;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表示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灵敏度与校正要素的校正量的关系的数据表,对上述色粉浓度计算部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旋转距离累计部,对从开始使用显影辊开始的总旋转距离进行累计;以及
膜减少量计算部,根据上述旋转距离累计部的累计结果,计算出感光体表面的感光膜的膜减少量,
上述校正要素是通过上述膜减少量计算部计算出的膜减少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图像形成部形成黑白图像或彩色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印刷速度切换部将印刷速度切换为黑白图像印刷速度、彩色图像印刷速度或厚纸印刷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校正要素还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校正要素还包括由过程控制得到的色粉浓度校正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湿度检测部,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相对湿度进行检测,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湿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片形成部,对图像形成部进行控制,以在感光体上形成色粉浓度连续变化的多个色粉片;和
片浓度检测部,对作为感光体上形成的多个色粉片的色粉浓度的片浓度进行检测,
色粉浓度校正部根据片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对色粉浓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
CN200710196616.0A 2006-11-29 2007-11-29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2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22488 2006-11-29
JP2006322488A JP4330610B2 (ja) 2006-11-29 2006-11-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22488 2006-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92032A CN101192032A (zh) 2008-06-04
CN101192032B true CN101192032B (zh) 2011-12-28

Family

ID=39463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9661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92032B (zh) 2006-11-29 2007-11-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60415B2 (zh)
JP (1) JP4330610B2 (zh)
CN (1) CN10119203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55002B2 (ja) * 2007-03-06 2009-10-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0098B2 (ja) * 2007-11-01 2012-08-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155045B2 (ja) * 2008-07-10 2013-02-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画質調整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358164B2 (ja) * 2008-11-25 2013-12-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方法
JP4890603B2 (ja) * 2009-11-24 2012-03-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方法
US8577236B2 (en) * 2009-12-10 2013-11-05 Xerox Corporation Reducing reload image quality defects
JP5122603B2 (ja) * 2010-04-23 2013-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5022475B2 (ja) * 2010-05-21 2012-09-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12098547A (ja) * 2010-11-02 2012-05-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8473B2 (ja) * 2010-12-15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50764B2 (ja) * 2014-06-20 2017-06-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濃度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濃度検出方法
JP2016085288A (ja) * 2014-10-23 2016-05-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7003587B2 (ja) * 2017-11-10 2022-0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9782555B (zh) * 2017-11-13 2021-11-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存储介质以及计算机装置
KR20190071539A (ko) * 2017-12-14 2019-06-2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토너 농도 센서를 이용한 토너 농도 제어
JP2020160243A (ja) * 2019-03-26 2020-10-0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0211A (ja) * 1994-02-18 1995-08-29 Hitachi Koki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現像装置
JPH07244428A (ja) * 1994-03-04 1995-09-19 Hitachi Koki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現像装置
JP2000056639A (ja) 1998-08-13 2000-02-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72660A (ja) 2000-08-29 2002-03-12 Samsung Yokoham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
JP3851553B2 (ja) * 2001-11-30 2006-11-29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947681B2 (en) * 2002-02-04 2005-09-20 Canon Kabushikik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wo-speed developing operation and toner control feature
JP2003280355A (ja) * 2002-03-20 2003-10-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95601A (ja) 2002-03-29 2003-10-15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3744A (ja) 2002-07-17 2004-02-1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73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010749A (ja) 2004-06-22 2006-01-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JP2006065180A (ja) 2004-08-30 2006-03-0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1656A (ja) * 2005-01-24 2006-08-03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8034A (ja) * 2005-02-28 2006-10-05 Sharp Corp 現像装置、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の制御方法、現像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0428073C (zh) 2005-02-28 2008-10-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493058B2 (en) * 2005-08-10 2009-02-17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ncentration controlling method
JP4866583B2 (ja) * 2005-09-05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60415B2 (en) 2010-12-28
CN101192032A (zh) 2008-06-04
JP2008139334A (ja) 2008-06-19
US20080124108A1 (en) 2008-05-29
JP4330610B2 (ja)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9203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26147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98572C (zh) 能够用透明或白色调色剂优化图像的光泽度的成像设备
CN101419421B (zh) 图像稳定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87592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处理卡盒
CN1010004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充电施加电压控制
CN10133938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1075104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控制其图像密度的方法
CN100538543C (zh)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1339390B (zh) 显影装置、具备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方法
CN10152063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JP20131176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0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59288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0430838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2351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01441424B (zh) 成像设备及其显影剂程度计算方法
CN101424904B (zh) 显影装置及具有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101586A (ja)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残量検出方法
JP200826838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99B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使用该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方法
JPH0930497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3602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342608B2 (ja)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残量検出方法
CN100559295C (zh) 成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211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