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0631B -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0631B
CN101520631B CN2009101186011A CN200910118601A CN101520631B CN 101520631 B CN101520631 B CN 101520631B CN 2009101186011 A CN2009101186011 A CN 2009101186011A CN 200910118601 A CN200910118601 A CN 200910118601A CN 101520631 B CN101520631 B CN 1015206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concentration
image
photoreceptor
develo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186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0631A (zh
Inventor
天竺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0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0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06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0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with bias volt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当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已被更换时,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在感光体上形成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一形成处理、检测上述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检测处理、和当在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不为阈值以上时向显影槽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图像形成装置反复进行上述第一形成处理、上述检测处理和上述补给处理,直到在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由此,能够提供即使在显影剂刚更换后画质也稳定的图像形成装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使用调色剂对感光体表面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电子照相法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定影装置、清洁装置和除电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旋转驱动的感光鼓的表面通过带电装置而被均匀地带电,利用曝光装置向已带电的感光鼓照射激光,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显影装置使用调色剂对感光鼓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在感光鼓上形成作为可视像的调色剂像。感光鼓的调色剂像由转印装置转印在片材(转印材料、记录材料、用纸)上。被转印在片材上的调色剂像由定影装置加热和加压而定影在片材上,由此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另一方面,未被转印在片材上而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从感光鼓上除去,被回收到规定的回收部中。清洁后,由除电装置将残留在感光鼓上的电荷除去。
作为为了对感光鼓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收容在显影装置中的显影剂,可以使用仅由调色剂构成的单组分显影剂、或者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
在收容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不使用载体,因此不需要包括用于使调色剂和载体均匀混合的搅拌机构。因而具有能够简单地设计显影装置的优点,但是有调色剂的带电量难以稳定的缺点。
在收容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中,需要包括用于使调色剂和载体均匀混合的搅拌机构。因而,有显影装置的构造变得复杂的缺点,但是调色剂的带电稳定性和适用于高速机的适合性优异,因此,双组分显影剂多用于高速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在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形成优质的图像,需要将收容在显影装置的显影槽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维持在适当浓度值(目标值)。因此,在显影装置中,例如检测显影剂的透磁率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指标,在透磁率的检测值超过作为调色剂补给判断基准值的透磁率基准值的情况下,调色剂浓度低于目标值,从调色剂瓶向显影装置补给调色剂。由此,收容在显影槽中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保持在目标值附近。
此外,在使用双组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双组分显影剂随着使用时间而劣化,因此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将显影装置内的双组分显影剂更换为新品的双组分显影剂。
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新收容的新品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调整为适合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特性的浓度(上述目标值)。但是,新品的双组分显影剂大多与图像形成装置内使用了某种程度的运转中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不同。因而,有时在从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的初始图像开始的几千张图像中图像浓度不稳定。
因此,为了抑制更换前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与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的差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新品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设定得比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适当的调色剂浓度(上述目标值)低,在刚更换后从调色剂瓶补充调色剂以后对显影剂进行搅拌,由此使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提高到目标值的(对调色剂浓度进行校正)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11-95536号公报(公开日:平成11年(1999年)4月9日)”
但是,为了使刚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形成的图像的画质稳定,只抑制更换前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与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的差异是不够的。以下说明其理由。
在量产的大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刮墨刀(doctor blade)与显影辊的距离(以下称为“DG”)、感光鼓与显影辊的距离(以下称为“DSD”)的尺寸精度在装置之间总是有偏差(制造误差)。本申请的发明人专心研究的结果,得出DG、DSD的偏差是使从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的初始图像开始到几千张为止的图像的浓度不稳定化的主要原因的见解。在此,DG、DSD的偏差是上述不稳定化的主要原因这件事是由本发明人弄明白的事情,而不是在本申请发明时就不言自明的事。接着,以下对DG、DSD的偏差是上述不稳定化的主要原因这件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的记载当然也是本申请发明人弄明白的事情,而不是在本申请发明时就不言自明的事。
从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的初始图像开始到几千张为止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最佳值因DG、DSD的不同而微妙地不同。即,在刚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最佳值为根据DG、DSD的值而从上述目标值偏移若干的值。
在此,图6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适当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图7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比最佳值高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图8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比最佳值低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此外,显影电位是感光鼓的表面电位与显影辊的电位之差的绝对值。此外,在图6~图8中,显影辊的电位为-500V。
如图7所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比最佳值高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整面图像(solid image)的浓度,但是γ值(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函数的斜率)变得过大,中间灰度浓度(ID=0.5~0.8)的再现性变差。此外,在DG宽的情况下或DSD窄的情况下,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有比最佳值变高的趋势。此外,如图8所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比最佳值低的情况下,高浓度一侧的图像浓度ID变得过低,难以形成高浓度的图像。
以上研究的结果,为了即使在刚更换双组分显影剂后也使画质稳定,不仅需要对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校正,使得抑制更换前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与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的差异,而且需要对上述调色剂浓度进行校正使得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成为与DG、DSD的值相适应的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画质也稳定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感光体;通过对上述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收容包含调色剂(toner)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槽、通过对上述显影槽补给调色剂而校正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补给装置、和将上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给上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而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辊;对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和进行上述感光体、上述曝光装置、上述显影装置和上述检测装置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当上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被更换时,上述控制装置进行上述动作控制,使得执行浓度校正处理,该浓度校正处里包括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一形成处理、检测上述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一检测处理、和当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不为阈值以上时向上述显影槽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依次反复进行上述补给处理、第一形成处理和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向显影槽内进行调色剂补给,使得实际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附着量达到阈值。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调整,使得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浓度成为期望的浓度。
由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存在DSD、DG的偏差,也能够与该偏差无关地在每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实现最佳的调色剂浓度(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为最佳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将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调整为不仅与该双组分显影剂所固有的条件(每个制造批次的品质)相应而且与显影装置所固有的条件(DSD、DG等显影条件)相应的最佳值。从而,即使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也能够稳定地形成一定浓度的图像,从而能够使画质稳定
此外,在仅进行1次上述补给处理而一举将调色剂浓度提高至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有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的危险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依次反复进行上述补给处理、第一形成处理和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果决定上述规定补给量和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使得上述补给处理进行多次,则不是一举提高调色剂浓度,而能够一点一点地提高显影槽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的危险性。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通过以下所示的记载可以充分判明。此外,本发明的利益可以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而明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显影装置的图。
图3是表示更换显影剂以后进行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在使用DSD各自不同的5台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图3的步骤的情况下,各图像形成装置的DSD与显影槽的调色剂浓度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分别为4%、5%、6%的情况下显影的图像的图像浓度ID与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适当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高于最佳值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在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低于最佳值的情况下形成的图像的显影电位与图像浓度ID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不是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概略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根据从个人计算机、数码相机、DVD记录器等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传达的图像信息、由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扫描装置(未图示)读取的图像信息在片材(sheet)(记录介质)上形成单色图像的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图像形成部125、片材供给部126、图像定影部27、控制装置110和电源装置111。
电源装置111配置在后述的曝光单元11的下部,是用于对图像形成部125、片材供给部126、图像定影部27、控制装置110供给电力的装置。
图像形成部125包括感光鼓3、带电装置5、曝光单元11、显影装置200、转印装置6、清洁单元4和除电装置12。带电装置5、曝光单元11、显影装置200、转印装置6、清洁单元4和除电装置12在感光鼓3的周围沿着感光鼓3的旋转方向依次配置。
感光鼓(感光体)3是设置成能够由未图示的驱动源以鼓的轴为旋转中心旋转驱动的辊状部件。作为感光鼓3,可使用例如包括芯轴和在该芯轴表面形成的感光层的辊状部件。芯轴(cored bar)由铝、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作为感光层,例如可以使用含有电荷发生物质的树脂层与含有电荷输送物质的树脂层的叠层体。此外,在感光层上形成静电潜像进而形成调色剂像。
带电装置5使感光鼓3的表面带电为规定的极性和电位。作为带电装置5,可以使用例如非接触式的充电器型带电器、接触式的辊型带电器或者刷子型带电器。
曝光单元(曝光装置)11向通过带电装置5而处于带电状态的感光鼓3的表面照射与图像信息相应的信号光,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作为曝光单元11,可以使用例如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等激光照射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
显影装置200用于向感光鼓3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toner)将该静电潜像进行反转显影,形成作为可视像的调色剂像(tonerimage)。此外,关于显影装置200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转印装置6是包括导电性辊、支撑辊、和架在这些辊上并与感光鼓3压接的带的带单元。转印装置6所包括的带设置成由导电性辊和支撑辊进行旋转。此外,转印装置6的带与感光鼓3的压接部是转印压印部(transfer nip area)。向转印装置6的导电性辊施加有电场,由此,在感光鼓3与转印装置6之间产生转印偏压。利用该转印偏压,在上述转印压印部使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上。此外,片材在该片材的前端与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图像)的前端在转印压印部中一致的定时被供给至转印压印部。
清洁单元4用于除去并回收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片材上后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清洁单元4中包括清洁刮刀(cleaning blade)。该清洁刮刀由例如弹性材料构成,是以与感光鼓3的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的板状部件。清洁刮刀将在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片材上后残留在感光鼓3表面的调色剂和纸粉等刮掉。
除电装置12由除电灯等构成,用于将清洁后的感光鼓3表面的电荷除去。
在以上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25中,由带电装置5使感光鼓3的表面为带电状态,由曝光单元11向感光鼓3的表面照射与图像信息相应的信号光,由此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装置200向该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像,调色剂像由转印装置6转印到片材上。调色剂转印后的感光鼓3的表面,由清洁单元4进行残留调色剂等的除去,并由除电装置12进行电荷除去,从而被清洁化。反复执行这一系列的操作,形成图像。
片材供给部126包括托盘10、搓纸辊(pickup roller)16和定位辊(registration roller)14。
托盘10是收容普通纸、铜版纸(coated paper)、彩色复印用纸、OHP膜等片材的托盘。此外,向托盘10补给片材通过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正面侧(操作侧)拉出托盘10而进行。搓纸辊16将托盘10内的片材逐张地分离并送给至定位辊14。定位辊14根据曝光单元11对感光鼓3表面进行曝光的定时,将片材依次送给至转印压印部。即,片材供给部126向转印压印部供给片材,使得在转印压印部中片材的前端与感光鼓3上的调色剂像(图像)的前端一致。
图像定影部27包括定影装置8、输送辊17、切换闸(switching gate)9、反转辊18和积载托盘15。
定影装置8包括定影辊81和加压辊82。定影辊81是设置成能够由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驱动的辊状部件,其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作为定影辊81内的加热装置,可以使用卤素灯、红外线灯等。加压辊82是被旋转自由地支撑、且以与定影辊81压接的方式设置的辊状部件。定影辊81与加压辊82的压接部为定影压印部(fixing nip area)。通过定影压印部的片材受到来自定影辊81的加热和来自加压辊82的压力。在定影装置8中,由转印装置6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片材被送给至定影压印部接受加热加压,调色剂像在片材上定影,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输送辊17将已形成图像的片材、即由定影装置8进行过定影处理的片材送给至切换闸9。切换闸9切换已定影的片材的送给路径。具体而言,已形成图像的片材通过切换闸9被输送到反转辊18或者中继输送装置(未图示)或者片材再供给输送装置(未图示)中的任一个。
反转辊18将已形成图像的片材排出到积载托盘15。另一方面,在指定双面图像形成或者后处理(例如,装订处理、打孔处理)等的情况下,反转辊18在挟持已形成图像的片材的状态下、在将该片材的一部分向积载托盘15的方向排出后反向旋转,通过切换闸9和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面的输送路径(未图示)将该片材送给至上述中继输送装置或上述片材再供给输送装置。此时,切换闸9从实线的位置变位到虚线的位置。积载托盘15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侧上部,是用于存放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的已形成图像的片材的托盘。
在图像定影部27中,由定影装置8将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上。然后,定影处理完成的片材通过输送辊17和切换闸9被输送到反转辊18,直接排出到积载托盘15或者由反转辊18改变输送方向并通过切换闸9送给至未图示的中继输送装置或片材再供给输送装置。
控制装置110配置在曝光单元11的上部,是用于统括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计算机。具体地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10包括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有由CPU执行的程序的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作为CPU的工作区域的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有CPU的运算处理所使用的各种参数和计算式(计算式的系数等)的存储器、各种传感器等和电动机驱动驱动器等外围装置、控制电路基板、数据输入输出用的接口基板等。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下面和侧面设置有未图示的辅助输送路径。辅助输送路径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100连接有外部装置时将片材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输送到外部装置、或者将片材从外部装置输送到图像形成装置100。
根据以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根据输入至控制装置110的图像信息,在感光鼓3的表面写入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被显影后作为调色剂像被转印在片材上。此后,通过进行定影处理,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上。定影处理后,片材被直接排出到积载托盘15或者被供给至后处理工序、再次的图像形成工序等。
〔显影装置〕
接着对显影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200的结构的概略图。
显影装置200安装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向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以形成调色剂像。显影装置200,如图2所示,由显影部1和调色剂补给部2构成。此外,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110与显影装置200连接。
显影部1包括显影槽21、显影辊24、供给辊23、搅拌部件22和层厚限制部件77。调色剂补给部2包括调色剂仓(toner hopper)97和调色剂瓶(toner bottle)30。
显影槽21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容器状部件,在其内部空间收容双组分显影剂(以下仅称为“显影剂”)。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包括调色剂和载体。
构成显影槽21的显影槽壁例如由合成树脂、优选能够注射成形的热塑性树脂形成。此外,显影槽21收容显影辊24、供给辊23和搅拌部件22,旋转自由地支撑它们,并且支撑层厚限制部件77。
构成显影槽21的显影槽壁中,在配置感光鼓3的一侧形成有开口21a。显影辊24通过开口21a配置在与感光鼓3相对的位置。
此外,在构成显影槽21的显影槽壁中,在配置在显影槽21内部的搅拌部件22的上侧形成有开口Q。该开口Q是调色剂接收口。另外,如图2所示,在调色剂仓97上形成的调色剂补给口97a与开口Q配置成沿着铅垂方向重叠。即,调色剂补给口97a和开口Q将调色剂仓97的内部与显影槽21的内部连通。
根据显影槽21内的调色剂消耗状況,从调色剂仓97通过调色剂补给口97a和开口Q向显影槽21内补给调色剂。从调色剂仓97向显影槽21补给调色剂是通过调色剂仓97内的调色剂补给辊73的旋转实现的。调色剂补给辊73在调色剂补给口97a的上方设置成在其旋转时与调色剂补给口97a的周边摩擦。
显影辊24由未图示的驱动源进行驱动,以显影辊24的轴为旋转中心,沿箭头114的方向旋转。显影辊24配置在显影槽21的开口21a附近并面对感光鼓3,相对于感光鼓3具有间隙而分离,并且配置成使得感光鼓3的旋转轴与显影辊24的旋转轴平行。
显影辊24在其表面载持调色剂层进行旋转驱动,在显影压印部(developing nip area)(感光鼓3与显影辊24最接近的部分)中,向感光鼓3表面的静电潜像供给调色剂进行显影,形成调色剂像。在使调色剂从显影辊24向感光鼓3转移时,从电源装置111向显影辊24施加显影偏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感光鼓3与显影辊24设置成具有间隙而分离,但并不限定于此,两者也可以压接。
供给辊23是设置成隔着显影辊24与感光鼓3相对的辊部件。供给辊23由未图示的驱动源以供给辊23的轴为旋转中心,沿着箭头123的方向旋转驱动。通过该旋转驱动,供给辊23与收容在显影槽21的内部空间中的调色剂或者调色剂和载体摩擦而使调色剂带电,并且将显影剂输送到显影辊24周边。
搅拌部件22是在隔着供给辊23与显影辊24相对的位置、且在开口Q的下方设置的螺旋部件。搅拌部件22由未图示的驱动源以搅拌部件22的轴为旋转中心旋转驱动。通过该旋转驱动,搅拌部件22将通过作为调色剂接收口的开口Q供给到显影槽21内的调色剂与显影槽21内原本存在的调色剂均匀混合,并且将均匀混合后的调色剂输送到供给辊23的周边。
层厚限制部件77是设置成短边方向的一端由显影槽21支撑并且另一端成为自由端部并相对于显影辊24表面具有间隙而分离的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厚限制部件77与显影辊24的间隙(DG)大约为0.9mm。层厚限制部件77进行调整使得显影辊24表面载持的显影剂层的厚度为期望的值。作为层厚限制部件77,优选通过作用弯曲力矩而弯曲的那样的部件。作为这样的部件,可举出例如由金属构成的板簧、弹性部件(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其中,考虑感光鼓3的损伤等,优选橡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感光鼓3的周围,在显影装置200与转印装置6之间设置有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检测装置)60。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是光遮断器型光电元件,具有向感光鼓3的表面照射光的发光元件和接收从发光元件向感光鼓3照射且从感光鼓3反射的光的受光元件。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根据受光元件的受光量测定在感光鼓3表面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附着量(每单位面积的调色剂附着量)。此外,从发光元件照射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红外线。
此外,在中间转印方式(2次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在感光鼓3的周围、在1次转印位置(感光鼓3与中间转印带的接触部分)与清洁装置之间设置反射式光学传感器,利用该反射式光学传感器测定调色剂附着量。
另外,如图2所示,在显影槽21的外壁上,在与显影槽21内的供给辊23相对的位置安装有透磁率传感器25。透磁率传感器25是能够测定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透磁率的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透磁率传感器25的输出来测量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具体地进行说明,当在透磁率传感器25附近流过显影剂时,该显影剂作为磁心起作用而使透磁率传感器25所具备的线圈间的电感变化。该电感的大小由作为磁心起作用的显影剂中含有的磁性载体的磁粉量(透磁率)决定。因此,能够通过来自透磁率传感器25的线圈的输出电压来测量出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磁粉量,进而也能够测量出上述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
调色剂补给部(补给装置)2,如图2所示,由调色剂瓶30和调色剂仓97构成。此外,调色剂仓97,如图2所示,包括调色剂补给槽7、搅拌部件71、调色剂输送辊72和调色剂补给辊73。
调色剂瓶30是贮存调色剂、且如果调色剂变空则更换的调色剂盒(toner cartridge)。调色剂仓97用于将从调色剂瓶30供给的调色剂暂时贮存在调色剂补给槽7中,并在适当的定时向显影槽21内补给调色剂。
此外,搅拌部件71设置在调色剂补给槽7内,用于搅拌调色剂补给槽7内的调色剂。调色剂输送辊72是用于将调色剂补给槽7内的调色剂输送到调色剂补给口97a的辊。调色剂补给辊73是用于从调色剂仓97通过调色剂补给口97a和开口Q向显影槽21内补给调色剂的辊。此外,控制装置110通过控制调色剂补给辊73的旋转动作,控制对显影槽21的调色剂补给量动作,调整补给量。
此外,控制装置110具有:控制包括显影装置200的图像形成部125的各部件的启动、动作、停止的功能;和作为存储该控制所需要的数据的数据存储部的功能。另外,控制装置110根据从透磁率传感器25的输出值测量出的调色剂浓度(显影槽21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控制调色剂补给辊73的动作,由此控制对显影槽21的调色剂补给动作和补给量。控制装置110存储有在调色剂补给动作、调色剂补给量的计算中所使用的校正系数。
此外,在以上那样的显影装置200中,在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劣化时或者定期地由服务人员更换显影槽21的显影剂。在此,刚更换后的显影剂(新品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设定得比在实际的图像形成作业中使用时的浓度值(以下称为“目标浓度”)低,因此,在刚更换显影槽21的显影剂后,需要进行通过向显影槽21补给调色剂来校正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处理(以下称为“浓度校正处理”),将显影槽21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提高到目标浓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被更换后,在执行图像形成处理之前执行上述浓度校正处理。以下对浓度校正处理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在更换显影剂后进行的控制装置110的处理(以下称为“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此外,上述浓度校正处理包括在上述显影剂更换后处理中,在图3中,S1~S16相当于上述显影剂更换后处理,S1~S9相当于上述浓度校正处理。
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110当检测到显影槽21的显影剂被更换时(在S1中为“是”),通过驱动显影辊24、供给辊23、搅拌部件22等的驱动源,将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搅拌规定时间(例如,搅拌部件22旋转20圈的时间)(S2)。该搅拌用于通过使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中包含的调色剂的带电量成为饱和带电量,而与新品的显影剂的静置时间无关地使透磁率传感器25的检测值稳定。此外,S2的搅拌不仅使透磁率传感器25的检测值稳定,而且起到使在后面的步骤中进行的调色剂补给时的调色剂飞散减少的效果。长时间静置的显影剂的调色剂带电量显著下降,因此,在S2的搅拌时有时会产生调色剂飞散,但通过在调色剂浓度低的状态、即载体由调色剂包覆的包覆率低的状态下进行搅拌,提高调色剂的带电量,在后面的步骤中能够减少调色剂飞散。
此外,如果将图像形成装置100设计成在显影槽21的显影剂被更换后、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服务人员按下初始设定键等,则控制装置110在S1中能够通过初始设定键等的按下来检测显影剂的更换。此外,如果将图像形成装置100设计成在显影槽21的显影剂被更换后、由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服务人员将维护计数器(maintenance counter)复位(返回零),则控制装置110在S1中能够通过维护计数器的复位(reset)来检测显影剂的更换。另外,也可以使得显影槽21中包括保险丝(fuse)等,控制装置110能够通过上述保险丝来检测显影剂为新品。
接着,对S3以后的步骤进行说明。在S2中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被搅拌规定时间后,控制装置110检测透磁率传感器25的输出值(S3)。然后,控制装置110在S3之后,经过规定期间后再次检测透磁率传感器25的输出值(S4)。在S4之后,控制装置110判定在S3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与在S4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之差是否为相当于透磁率传感器25能够输出的范围(透磁率传感器25能够输出的最低值与最高值的差)的3%的值以下(S5)。
然后,如果在S3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与在S4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之差比相当于上述能够输出的范围的3%的值高,则控制装置110反复进行S2~S5的处理(在S5中为“否”)。即,反复进行S2~S5的处理,直到在S3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与在S4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之差成为相当于上述能够输出的范围的3%的值以下。由此,反复进行显影槽21内的搅拌,直到透磁率传感器25的输出值的偏差变得极小,能够使在S6以后显影槽21内的调色剂浓度稳定并且均匀。
当判定为在S3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与在S4中检测出的输出值之差为相当于上述能够输出的范围的3%的值以下时(在S5中为“是”),控制装置110控制曝光单元11和显影装置200以在感光鼓3上形成高浓度斑点(S6)。在此,高浓度斑点(基准调色剂像)是指将通过以曝光单元11的最高输出的95%输出对感光鼓3进行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形成的斑点。
接着,控制装置110根据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的输出,检测出在S6中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S7),并判定所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是否为阈值以上(S8)。此外,在S8中设定的阈值为例如相当于由Macbeth公司制的反射浓度计所测量出的图像浓度ID为1.4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值。
在此,控制装置110在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在S8中为“否”),控制显影装置200的调色剂补给部2以从调色剂仓97向显影槽21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S9),此后,反复进行S2~S8。即,反复进行向显影槽21内的调色剂补给和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搅拌,直到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成为阈值以上。
当在S8中判定为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为阈值以上时(在S8中为“是”),控制装置110控制曝光单元11和显影装置200,再次在感光鼓3上形成高浓度斑点(S10)。然后,控制装置110根据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的输出,检测出在S10中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S11)。另外,控制装置110判定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与在S11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之差是否为相当于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范围(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最低值与最高值的差、规定值)的5%的值以下(S11)。
如果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与在S11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之差比相当于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范围的5%的值高,则控制装置110反复进行S2~S12的处理(在S12中为“否”)。即,反复进行S2~S12的处理,直到在S6中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与在S10中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之差成为相当于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范围的5%的值以下。由此,反复进行显影槽21内的搅拌,直到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偏差变得极小,能够使由显影装置200显影的图像的调色剂附着量稳定。
当判定为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与在S11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之差为相当于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范围的5%的值以下时(在S12中为“是”),控制装置110控制曝光单元11和显影装置200以在感光鼓3上形成低浓度斑点(S13)。在此,低浓度斑点是指通过以曝光单元11的最高输出的5%输出对感光鼓3进行曝光而形成的斑点(patch)。
接着,控制装置110根据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的输出,检测出在S13中形成的低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S14),并判定所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是否小于阈值(S15)。此外,在S14中设定的阈值为例如相当于由Macbeth公司制的反射浓度计所测量出的图像浓度ID为0.05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值。
另外,当在S14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在S15中为“是”),控制装置110结束显影剂更换后处理。与此相对,当在S14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不是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在S15中为“否”),控制装置110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显示面板上显示错误信息后结束显影剂更换后处理。此外,在低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过多的情况下,认为显影装置200发生故障,因此,当在S14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不是小于阈值的情况下,显示错误信息。
控制装置110在不显示错误信息而结束显影剂更换后处理(S1~S16的步骤)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执行图像形成处理,转移到图像形成处理的待机模式。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操作员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100执行对片材的图像形成处理。
此外,当在S15中显示错误信息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10不转移到图像形成处理的待机模式。在该情况下,由服务人员对显影装置200进行检查或者修理。
以上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感光鼓3;通过对感光鼓3进行曝光而在感光鼓3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单元11;显影装置200;对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进行检测的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和进行感光鼓3、曝光单元11、显影装置200和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110。显影装置200包括:收容显影剂的显影槽21;通过向显影槽21补给调色剂而对上述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校正的补给部2;和将显影槽21的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给感光鼓3的静电潜像而在感光鼓3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辊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当显影槽21的双组分显影剂被更换时(S1),由控制装置110,进行在感光鼓3上形成高浓度斑点的第一形成处理(S6),进行检测上述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的第一检测处理(S7),当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不是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向显影槽21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S9)。此外,还进行反复进行S2~S9的反复处理,直到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成为阈值以上。在此,上述第一检测处理、第一形成处理、补给处理和反复处理相当于上述浓度校正处理。
根据包括上述浓度校正处理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根据实际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进行调色剂补给的判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使得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为最佳。由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存在DSD、DG的偏差,也能够与该偏差无关地在每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实现最佳的调色剂浓度(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为最佳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之间消除中间灰度浓度的偏差。
换言之,能够将显影槽21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调整为与该显影剂所固有的条件(每个制造批次的品质)和显影装置200所固有的条件(DSD、DG等显影条件)相应的最佳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稳定地形成一定的中间灰度浓度的图像。此外,通过实现最佳的调色剂浓度能够防止载体附着在感光鼓3上,从而能够更稳定地形成没有白点(white spot)的良好的图像。
图4是表示在使用DSD各自不同的5台图像形成装置执行图3的步骤的情况下,各图像形成装置的DSD与显影槽的调色剂浓度的关系的表。此外,在这些图像形成装置中执行图3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之前的调色剂浓度均为3%。从图4可知,在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DSD不同则最终调整的调色剂浓度也不同。
此外,如果将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与S9的调色剂补给量(规定补给量)设定为S9的调色剂补给处理只要进行1次即可的值,则能够缩短图3的浓度校正处理所需要的时间。但是,优选决定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与S9的调色剂补给量,使得S9的调色剂补给处理进行多次。以下说明其理由。如果在显影槽21的显影剂中1次补给大量的调色剂,则有时会产生由未带电调色剂引起的调色剂飞散。与此相对,如果分为多次(例如3次)每次少量地进行调色剂的补给,则能够防止由未带电调色剂引起的调色剂飞散。因此,能够更稳定地形成具有一定的图像浓度的图像。此外,如果分为多次每次少量地进行调色剂的补给,则一点一点地提高显影槽21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能够抑制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
图5是表示在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分别为4%、5%、6%的情况下,被显影的图像的图像浓度ID与显影电位的关系的图。此外,图5的显影电位是感光鼓3的表面电位与显影辊24的电位之差的绝对值。此外,图5的高浓度斑点是在显影电位为500V并且曝光单元11的输出为最高输出的95%的条件下形成的,图5的低浓度斑点是在显影电位为100V并且曝光单元11的输出为最高输出的5%的条件下形成的。
此外,在图5中,调色剂浓度4%的图是新品的显影剂的图,调色剂浓度5%的图是对新品的显影剂进行1次调色剂补给后的显影剂的图,调色剂浓度6%的图是对新品的显影剂进行2次调色剂补给后的显影剂的图。如图5所示,如果分为多次(在图5中为2次)每次少量地进行调色剂的补给,则能够一点一点地提高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调整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使得高浓度斑点和低浓度斑点的图像浓度ID在最佳值附近。与此相对,在显影剂中1次补给大量的调色剂的情况下,还存在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调整成高浓度斑点和低浓度斑点的图像浓度ID大幅超过最佳值的情况。
此外,优选刚更换后的显影剂(新品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设定为相当于上述目标浓度值(即进行上述显影剂更换后处理后的浓度)的60~90%的值。这是因为,如果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设定为目标浓度值的60~90%左右,则能够抑制更换前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与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的差。
此外,在将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设定为相当于目标浓度值的60~90%的值的情况下,优选S9的调色剂补给处理的调色剂补给量被设定为将显影槽21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提高0.3~0.5%的调色剂补给量。这是因为可认为,如果这样设定,则可与DG、DSD的值无关地反复进行多次S9的调色剂补给处理。
此外,形成高浓度斑点时的曝光单元11的输出并不限定于最高输出的95%,只要是最高输出的95%~100%输出即可。此外,形成低浓度斑点时的曝光单元11的输出并不限定于最高输出的5%,只要是最高输出的0%~5%输出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S7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附着量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在S8中为“是”),进行在感光鼓3上再次形成高浓度斑点的第二形成处理(S10),并进行检测在S10中形成的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的第二检测处理(S11)。当在S7中检测出的阈值以上的调色剂量与在S11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之差超过相当于调色剂附着量检测传感器60能够输出的范围的5%的值(规定值)的情况下,再次执行S2~S12。由此,反复进行S2的搅拌处理、调色剂补给,直到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多个高浓度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偏差变得极小,能够使被显影的图像的浓度更加稳定化。
此外,在图3的流程图中,判定调色剂附着量是否为阈值以上(S8),反复进行调色剂补给直到调色剂附着量成为阈值以上,在此,“阈值以上”可以是指阈值和比阈值大的值,也可以是指超过阈值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作为形成单色图像(monochrome image)的打印机而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作为形成多色图像(彩色图像)的打印机、复印机、传真装置等而构成。
此外,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了实验,以下详细说明该实验。
〔实验例〕
使用以下所示的实施例1~3和比较例1~3进行了实验。
(实施例1)
在能够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使用双组分显影剂进行连续打印测试。试验纸使用A4尺寸的电子照相装置用的记录介质(Multi-receiver:Sharp Document System公司制造)。连续打印测试在温度25℃、湿度60%的常湿环境中进行。此外,在实验例1中,DSD为0.4mm(设计中央值)。
此外,上述连续打印测试是将在试验纸上形成的打印图像的覆盖率、即能够形成图像的区域的调色剂的覆盖率为6%的文本图像打印5000张,每打印1000张,测定图像浓度ID和调色剂消耗量。
(实施例2)
除了将DSD的设定值设定为0.3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上述连续打印测试。
(实施例3)
除了将DSD的设定值设定为0.5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上述连续打印测试。
(比较例1)
除了使用不能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点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连续打印测试。
(比较例2)
除了使用不能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点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进行连续打印测试。
(比较例3)
除了使用不能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这点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连续打印测试。
(图像浓度ID的评价基准)
每打印1000张,打印一边为5cm的整面图像(solid image)(100%浓度),使用反射浓度计(Macbeth公司制造:RD918)测定整面图像的图像浓度ID。其评价基准依据以下基准。
○:良好。图像浓度ID为1.30以上,纸的纤维被调色剂充分覆盖的状态。
△:稍微不良。图像浓度ID为1.20以上但小于1.30,纸的纤维某种程度适当地被调色剂覆盖的状态。
×:不良。图像浓度ID小于1.20,纸的纤维被调色剂不充分覆盖的状态。
(调色剂消耗量的评价基准)
测定出实施例1中记载的文本图像的打印测试的打印所消耗的调色剂量。其评价基准依据以下基准。
○:良好。调色剂消耗量为每1000张20g以下。
△:稍微不良。调色剂消耗量为每1000张25g以下。
×:不良。调色剂消耗量每1000张多于25g。
(连续打印测试的结果)
关于实施例1~3和比较例1~3,将进行连续打印测试时的图像浓度ID的评价示于以下的表1,将进行连续打印测试时的调色剂消耗量的评价示于以下的表2。
〔表1〕
DSD   显影剂更换后处理(浓度校正处理) 开始时 第1000张 第2000张 第3000张 第4000张 第5000张
 实施例1   0.4   有   ○   ○   ○   ○   ○   ○
 实施例2   0.3   有   ○   ○   ○   ○   ○   ○
 实施例3   0.5   有   ○   ○   ○   ○   ○   ○
 比较例1   0.4   无   ○   ○   ○   ○   ○   ○
 比较例2   0.3   无   ○   ○   ○   ○   ○   ○
 比较例3   0.5   无   ×   ×   ×   ×   △   ○
〔表2〕
DSD   显影剂更换后处理(浓度校正处理)   0~1000张   10002000张   2000~3000张   3000~4000张   4000~5000张
  实施例1   0.4   有   ○   ○   ○   ○   ○
  实施例2   0.3   有   ○   ○   ○   ○   ○
  实施例3   0.5   有   ○   ○   ○   ○   ○
  比较例1   0.4   无   ○   ○   ○   ○   ○
  比较例2   0.3   无   ×   ×   ×   △   ○
  比较例3   0.5   无   ○   ○   ○   ○   ○
从表1和表2所示的连续打印测试的结果可看出,由能够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的图像,与DSD的值无关地,直到5000张为止的图像浓度ID和调色剂消耗量均为良好的结果。与此相对,当由不能执行图3所示的显影剂更换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图像时,只要像比较例1那样DSD为设计中央值即可,但是在像比较例2和比较例3那样偏离设计值的情况下,初始图像浓度降低或者调色剂消耗量增大。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感光体;通过对上述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收容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槽、通过向上述显影槽补给调色剂而校正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补给装置、和将上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给上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而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辊;对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和进行上述感光体、上述曝光装置、上述显影装置和上述检测装置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当上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被更换时,上述控制装置进行上述动作控制,使得执行浓度校正工序,该浓度校正工序包括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一形成处理、检测上述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一检测处理、和当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不为阈值以上时向上述显影槽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还包括依次反复进行上述补给处理、第一形成处理和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的反复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向显影槽内进行调色剂补给,使得实际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附着量达到阈值。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进行调整,使得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浓度成为期望的浓度。
由此,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之间存在DSD、DG的偏差,也能够与该偏差无关地,在每个图像形成装置中实现最佳的调色剂浓度(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为最佳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将显影槽内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调整为不仅与该双组分显影剂所固有的条件(每个制造批次的品质)相应而且与显影装置所固有的条件(DSD、DG等显影条件)相应的最佳值。从而,即使在双组分显影剂刚更换后,也能够稳定地形成一定浓度的图像,从而能够使画质稳定。
此外,在仅进行1次上述补给处理而一举将调色剂浓度提升至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存在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的危险性。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依次反复进行上述补给处理、第一形成处理和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从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如果决定上述规定补给量和刚更换后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使得上述补给处理进行多次,则不是一举提高调色剂浓度,能够一点一点地提高显影槽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的危险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基准调色剂像是将上述曝光装置以最高输出的95%~100%的输出对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得到的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通过上述更换而新收容在上述显影槽中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为上述浓度校正处理后的上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60%~90%。由此,能够抑制更换前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与更换后的双组分显影剂的特性的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上述规定补给量为将上述显影槽中收容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提高0.3~0.5%的补给量。由此,能够使得上述补给处理反复进行多次,能够一点一点地提高显影槽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从而能够抑制调色剂浓度过度升高的危险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优选:当在上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为阈值以上时,上述控制装置进行上述动作控制,使得执行在上述感光体上形成上述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二形成处理和检测在第二形成处理中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二检测处理,当在上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阈值以上的调色剂量与在上述第二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之差超过规定值时,上述控制装置进行上述动作控制,使得在对上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搅拌之后再次执行上述浓度校正处理。由此,反复进行上述搅拌和上述浓度校正处理,直到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多个基准斑点的调色剂附着量的偏差变得极小,能够使被显影的图像的浓度进一步稳定化。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适用于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复印机、复合机、传真装置。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公开的各技术手段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详细说明部分中说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是用于使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清楚,不应该仅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子狭义地进行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光体;
通过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
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收容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槽、和将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给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辊;
通过对所述显影槽补给调色剂而校正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补给装置;
对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和
进行所述感光体、所述曝光装置、所述显影装置、所述补给装置和所述检测装置的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
当检测出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已被更换时,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动作控制,使得执行浓度校正工序,该浓度校正工序包括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一形成处理、检测所述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一检测处理、和当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不为阈值以上时向所述显影槽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依次反复进行所述补给处理、所述第一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
当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为阈值以上时,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动作控制,使得执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所述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二形成处理和检测在第二形成处理中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二检测处理,
当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阈值以上的调色剂量与在所述第二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之差超过规定值时,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动作控制,使得在对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搅拌之后再次执行所述浓度校正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调色剂像是将所述曝光装置以最高输出的95%~100%的输出对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而得到的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更换而新收容在所述显影槽中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为所述浓度校正处理后的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60%~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补给量为将所述显影槽中收容的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提高0.3~0.5%的补给量。
5.一种浓度校正方法,其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浓度校正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
通过对所述感光体进行曝光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
显影装置,该显影装置包括收容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的显影槽、和将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给所述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调色剂像的显影辊;
通过对所述显影槽补给调色剂而校正所述双组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补给装置;和
对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进行检测的检测装置,
所述浓度校正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已被更换时,执行浓度校正工序,该浓度校正工序包括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一形成处理、检测所述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一检测处理、和当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不为阈值以上时向所述显影槽补给规定补给量的调色剂的补给处理,依次反复进行所述补给处理、所述第一形成处理和所述第一检测处理,直到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成为阈值以上,
当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为阈值以上时,执行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所述基准调色剂像的第二形成处理和检测在第二形成处理中形成的基准调色剂像的调色剂量的第二检测处理,
当在所述第一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阈值以上的调色剂量与在所述第二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调色剂量之差超过规定值时,在对所述显影槽的双组分显影剂进行搅拌之后再次执行所述浓度校正处理。
CN2009101186011A 2008-02-29 2009-02-26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6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0645A JP4613215B2 (ja) 2008-02-29 2008-02-2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0645 2008-02-29
JP2008-050645 2008-0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0631A CN101520631A (zh) 2009-09-02
CN101520631B true CN101520631B (zh) 2011-08-17

Family

ID=41013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18601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0631B (zh) 2008-02-29 2009-02-26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36554B2 (zh)
JP (1) JP4613215B2 (zh)
CN (1) CN1015206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32526A1 (en) * 2008-03-17 2009-09-17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5804764B2 (ja) * 2010-05-17 2015-11-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5790996B2 (ja) * 2011-01-05 2015-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816533B2 (ja) * 2017-01-27 2021-01-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80838B2 (ja) * 2017-03-07 2021-06-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032240B2 (ja) * 2018-05-28 2022-03-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162472B (zh) * 2020-10-27 2022-11-04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浓度校正方法和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6585A (ja) * 2000-10-04 2002-04-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194A (ja) * 2005-02-24 2006-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5813A (ja) * 2006-02-22 2007-09-06 Ricoh Co Ltd トナー濃度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33967A (ja) 1994-06-09 1995-12-22 Ricoh Co Ltd トナー濃度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3282964B2 (ja) * 1996-03-21 2002-05-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画像安定化方法
JP3576709B2 (ja) * 1996-07-22 2004-10-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方法
JP3576769B2 (ja) * 1997-09-22 2004-10-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665502B2 (en) * 2000-06-06 2003-1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lectrostatic potential-based developer correction
US6625404B2 (en) * 2002-01-24 2003-09-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developer material and toner concentration
US7010237B2 (en) * 2003-09-22 2006-03-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sidual toner replenishing feature based on two detection resul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6585A (ja) * 2000-10-04 2002-04-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5194A (ja) * 2005-02-24 2006-09-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5813A (ja) * 2006-02-22 2007-09-06 Ricoh Co Ltd トナー濃度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20254A1 (en) 2009-09-03
CN101520631A (zh) 2009-09-02
JP2009210628A (ja) 2009-09-17
JP4613215B2 (ja) 2011-01-12
US8036554B2 (en) 201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0631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浓度校正方法
US8233811B2 (en) Image stabiliz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5008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recycle method
US84284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780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303408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方法
US1168124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57149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est patch image formation
JP43922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トナー補給方法
JP2015055847A (ja) 画像形成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27658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artridge
EP157150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JP200809008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84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53885B2 (ja) 現像装置、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325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342608B2 (ja) トナー残量検出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残量検出方法
JP5807631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01169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artridge
JP54470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39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582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5099593A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441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89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