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2097A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2097A
CN101142097A CNA2006800082096A CN200680008209A CN101142097A CN 101142097 A CN101142097 A CN 101142097A CN A2006800082096 A CNA2006800082096 A CN A2006800082096A CN 200680008209 A CN200680008209 A CN 200680008209A CN 101142097 A CN101142097 A CN 1011420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representative domain
background parts
representative
surface rough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82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2097B (zh
Inventor
糸井大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420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0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20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0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能够抑制可能从一部分装饰带产生的裂纹并提高形成在装饰带上的标记的可见性的轮胎,该装饰带形成在一部分侧壁中。轮胎(10)包括侧壁(1)上的环形装饰带(2)。环形装饰带(2)包括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表示域(3)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表示域(4)。第一表示域(3)由背景部分(5)和前景部分(6)组成,在邻接第一表示域(3)的侧壁部(1)处连续地布置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的背景部分(5),前景部分(6)布置在背景部分(5)中,具有与背景部分(5)的沿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相等的沿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并且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5)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构成第二表示域(4)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背景部分(7)具有比侧壁部(1)和第一表示域(3)的背景部分(5)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成对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设置有装饰带并且在该装饰带上形成有标记的轮胎。更特别地,本发明旨在提高标记的可见性以及防止由标记的形成引起的轮胎的使用寿命的降低。
背景技术
为了表示轮胎的商标、商业外观(trade dress)等,已经实行在轮胎的侧壁上形成由字符、符号或图形组成的标记。下述轮胎是旨在使标记可辨识的轮胎的例子(参见专利文献1)。
图1的(a)是示出该传统轮胎的侧视图,图1的(b)是沿图1的(a)中的箭头b1观察时的剖视图。在该轮胎中,在侧壁91的表面上形成具有背景部分92的环形装饰带94,在该背景部分92中沿圆周方向排列多个脊部以形成粗糙表面。在背景部分92中设置表面粗糙度与背景部分92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前景部分93。利用这些部分的表面粗糙度的不同,标记变得可见。
图2的(a)是示出这种轮胎的另一个例子的侧视图,图2的(b)是沿图2的(a)中的箭头b2观察时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示出的轮胎被构造成:同样在侧壁91A的表面上形成环形装饰带94A,在一部分装饰带的圆周部分上布置由脊部98A组成的背景部分92A,并且在背景部分92A中设置表面粗糙度与背景部分92A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前景部分93A,以形成标记。
在图3的(a)和图3的(b)中示出使标记可辨识的另一种方法,图3的(a)和图3的(b)分别是轮胎的侧视图和沿箭头b3观察时的剖视图。在该轮胎中,在侧壁91B的表面上设置环形装饰带94B,并且在装饰带的一部分或全部上形成从周围突出的用作背景部分的凸部。在背景部分92B中设置从侧壁91B的表面凹进的前景部分93B。这样,轮胎被构造成通过在这些部分之间形成不平(bump)来表示标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93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图1所示的轮胎中,当为了增大标记而使前景部分93延伸到背景部分92的边缘或其附近时,应力很可能集中在宽度为d1的窄宽度凹部97处从而从此处产生裂纹,该凹部97位于前景部分和背景部分的边缘之间。因此,前景部分不能足够大以可辨识。图2所示的轮胎也可出现该问题,从而,必须防止应力集中在宽度为d2的窄宽度凹部97A。
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轮胎中,前景部分93B被设置成从侧壁部91B的表面凹进。从而,当前景部分93B表示字符时,前景部分93B本身变为窄宽度凹部并且易于遭受裂纹。另外,模具的形成前景部分93B的部分必须从模具的对应于侧壁的部分突出,这使制造模具的过程更困难,并且使加工精度劣化。
考虑到这些问题已经作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一部分装饰带可能产生的裂纹并且提高形成在装饰带上的标记的可见性的轮胎。
解决问题的方式
<1>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其在成对侧壁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具有环形装饰带,该装饰带具有沿圆周方向交替且连续地布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表示域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表示域,其中,
第一表示域由背景部分和前景部分组成,该背景部分连续通向邻接第一表示域的侧壁部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该前景部分被布置在背景部分中,具有与背景部分的沿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相同的沿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并且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构成第二表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背景部分具有比侧壁部和第一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这里使用的“标记”包括字符、符号、图形及其组合。这里使用的“表面粗糙度值”或“表面粗糙度”被定义为根据JIS B0601、通过使用凸凹的平均间隔Sm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在满足下式(1)~(3)的范围内测量的Rz值。Rz越大意味着表面粗糙度值越粗糙。
Sm(mm)≤3          (1)
Rz(μm)≤3000      (2)
Rz(μm)/Sm(mm)≥100(3)
根据该定义,可以通过在平滑表面上布置称为脊部的突起以及通过使平滑表面经受砂处理或凹坑处理(stain finishing)来使表面粗糙度值更粗糙。
<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的轮胎,其中,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是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的0.9~1.1倍。
<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或<2>的轮胎,其中,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与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相同。
<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至<3>中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前景部分占第一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65%以上,而背景部分占第二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40%以上。
<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至<4>中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在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排列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以使该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周围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至<5>中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在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排列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以使前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6>的轮胎,其中,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的脊部的顶部布置在从侧壁的表面凹进的高度位置。
<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4>或<5>的轮胎,其中,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的脊部与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的脊部在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截面形状和配置间距方面是相同的。
<9>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至<6>中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在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设置前景部分,该前景部分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小的标记。
<10>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1>至<9>中任何一项的轮胎,其中,环形装饰带的沿轮胎径向的径向外缘在(0.5D+0.6H)~(0.5D+0.8H)的范围内,而环形装饰带的沿轮胎径向的径向内缘在(0.5D+0.15H)~(0.5D+0.45H)的范围内,其中,D是对应轮辋的轮辋直径,H是轮胎的截面高度。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1>,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直接布置在连续通向侧壁部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的背景部分中,因此可以通过增大由前景部分和背景部分之间的表面粗糙度值的差异形成的标记的径向宽度来使标记可辨识。此外,不在侧壁和前景部分之间形成窄宽度的凹部,这可以防止由于窄宽度的凹部的裂纹引起的轮胎故障。
而环形装饰带是外观最可辨识的部分,环形装饰带的除了第一表示域之外的全部区域是具有粗糙度值比侧壁的表面的粗糙度值大的背景部分的第二表示域,因此,当在环形装饰带中的一部分上产生与主要标记的形成无关的凹凸或污迹时,这些凹凸或污迹较不明显以提高轮胎的外观性能。
根据<2>,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是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的0.9~1.1倍,因此可以提高装饰带的可见性。如果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的0.9倍,则第一表示域中的上述部分的径向宽度不足以获得良好的可见性。另一方面,如果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超过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的1.1倍,则第二表示域的径向宽度变得相对太窄,从而降低了第二表示带的可见性。
根据<3>,第一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与第二表示域的沿径向的最大宽度相同,因此可以最平衡的方式提高这些区域的可见性。
根据<4>,前景部分占第一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65%以上,而背景部分占第二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40%以上,因此增大了环形装饰带中的具有较大的表面粗糙度值的部分的面积,以明显地增强遮蔽在一部分环形装饰带中产生的凹凸或污迹的效果。
根据<5>,在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排列脊部,以使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周围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因此与通过如腐蚀加工等其它方法使表面变粗糙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模具的加工精度稳定,并且可以使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之间的光反射的差异更明显,以提高其辨识性。
另外,使脊部的方向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从而可以防止由于在具有脊部的部分和不具有脊部的部分之间的较小的对比度导致的可见性降低的效果,如果脊部的方向与径向一致并且从正前方、正上方或正下方看通常布置成使下侧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标记,则可能产生该效果。
根据<6>,在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排列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以使前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从而,在该情况中,与通过如腐蚀加工等其它方法使表面变粗糙的情况相比,也可以使模具的加工精度稳定,并且可以使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之间的光反射的差异更明显,以提高其辨识性。
根据<7>,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的脊部的顶部布置在从侧壁的表面凹进的高度位置,从而,模具的与脊部对应的部分的边缘从模具的与侧壁对应的部分突出。因此,可以容易地制造与脊部对应的部分,这导致轮胎的外观的改进。
根据<8>,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中的脊部与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的脊部在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截面形状和配置间距方面是相同的,从而可以简单地构造模具的制造,由此提高模具的可加工性。
根据<9>,在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中设置前景部分,该前景部分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小的标记,从而,在可以抑制具有粗糙表面的部分的减少以防止辨识不必要的凹凸的状态下,可以形成没有设置在第一表示域中的标记重要但仍是必需的标记。
根据<10>,环形装饰带在上述范围内,从而可以在具有最好可见性的区域中形成标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传统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2示出另一个传统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3示出又一个传统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4示出第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5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局部侧视图;
图6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7示出第二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图8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以及
图9示出第三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和剖视图。
符号的说明
1侧壁部
2环形装饰带
3,3B,3C第一表示域
4第二表示域
5,5B,5C第一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6,6B,6C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7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8第二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9脊部
10轮胎
11侧壁部
12环形装饰带
14第二表示域
17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18第二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20轮胎
21侧壁部
22环形装饰带
23A,23B第一表示域
24A,24B第二表示域
25A,25B第一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26A,26B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27A,27B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28A第二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29脊部
30轮胎
31侧壁部
32环形装饰带
33A,33B第一表示域
34A,34B第二表示域
35A,35B第一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36A,36B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37A,37B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38A,38B第二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39脊部
40轮胎
41侧壁部
42环形装饰带
43A,43B,43C第一表示域
44A,44B,44C第二表示域
45A,45B,45C第一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46A,46B,46C第一表示域的前景部分
47A,47B,47C第二表示域的背景部分
49脊部
50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4的(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图4的(b)是沿图4的(a)中的箭头b4观察时的剖视图,图4的(c)是沿图4的(a)中的箭头c4观察时的剖视图。图5的(a)是该轮胎的第一表示域的放大侧视图,图5的(b)和图5的(c)中的每一个都是本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第一表示域的放大侧视图。轮胎10在至少一个侧壁1的表面上设置有绕轮胎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装饰带2。环形装饰带2由一个或多个第一表示域(indicative sector)3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表示域4(在该图中,各一个)组成,该第一表示域3以及该第二表示域4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第一表示域3由背景部分5和前景部分6组成,该背景部分5连续通向邻接第一表示域3的侧壁部1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该前景部分6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5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构成第二表示域4的全部或一部分的背景部分7具有比侧壁部1和第一表示域3的背景部分5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如图5的(a)所示,在第一表示域3中,前景部分6的最大径向宽度a1与背景部分5的最大径向宽度w1相同。也就是说,第一表示域3被构造成具有包括前景部分6的最大宽度部分的形状。
以上述方式限定的第一表示域3的最大径向宽度w1优选是第二表示域的最大径向宽度w0的0.9~1.1倍,更优选是与第二表示域的最大径向宽度w0相同。关于第一表示域的最大径向宽度和第二表示域4的最大径向宽度w0,图5的(a)描述了第一表示域3的最大径向宽度w1与第二表示域4的最大径向宽度w0相同(即,w1=w0)的情况,图5的(b)描述了第一表示域的最大径向宽度w2大于第二表示域4的最大径向宽度w0(即,w2>w0(并且w2<1.1w0))的情况,而图5的(c)描述了第一表示域的最大径向宽度w3小于第二表示域4的最大径向宽度w0(即,w3<w0(并且w3>0.9w0))的情况。
注意,前景部分6、6B和6C的最大宽度也分别与第一表示域3、3B和3C的最大宽度(即,背景部分5、5B和5C的最大宽度)相同。例如,在图5的(b)和图5的(c)所示的实施例中,背景部分5B和5C的最大宽度w2和w3分别被设计成分别等于对应的前景部分6B和6C的最大宽度a2和a3
环形装饰带2沿轮胎径向的径向外缘的位置r1在(0.5D+0.6H)~(0.5D+0.8H)的范围内,环形装饰带2沿轮胎径向的径向内缘的位置r2在(0.5D+0.15H)~(0.5D+0.45H)的范围内,其中,D是对应轮辋的轮辋直径,H是轮胎的截面高度。由这些边缘限定的区域是使标记可明显辨识的最佳部分,从而提高了标记的可见性。
在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过前景部分6和背景部分5之间的表面粗糙度值的差异而形成在第一表示域3中的标记是字符“TIRE”。除了字符,标记可以是符号、图形或其组合。
特别地,当前景部分6的最大径向宽度w1与第二表示域4的最大径向宽度w0相同时,标记可以被布置成与环形装饰带2的宽度一样宽。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标记的可见性。
在该情况下,背景部分5连续通向向内或向外邻接环形装饰带2的侧壁部1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使得不会在侧壁部1和前景部分6之间产生裂纹。
而且,环形装饰带2的除了第一表示域3之外的区域由第二表示域4构成,该第二表示域4具有粗糙度值比侧壁部1的表面的粗糙度值大的背景部分7,因此,当在环形装饰带的一部分产生与主要标记的形成无关的凹凸或污迹时,这些凹凸或污迹较不明显以提高轮胎的外观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期望可辨识的主要标记可以如期望的那样制成为可辨识的,而期望较不明显的凹凸和污迹可以如期望的那样制成为较不明显的。
构造轮胎10使得前景部分6占第一表示域3的面积的比例是65%以上,而背景部分7占第二表示域4的面积的比例是40%以上。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识别到凹凸或污迹。
作为使第一表示域3的前景部分6和第二表示域4的背景部分7比侧壁部1的表面粗糙的方法,可以对模具进行如喷砂处理(blast finishing)等表面处理以使与模具的被处理表面对应的轮胎表面变粗糙。可选择地并且优选地,与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一样,排列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突起)9以使表面变粗糙。在该情况下,可以以高精度维持模具表面的加工状态,并且由于轮胎中设置有脊部9的表面与邻接的其它表面之间的反射的差异可以增大对比度。
此外,当在第一表示域3的前景部分6和第二表示域4的背景部分7上都设置脊部9时,在这些部分的脊部之间,相对于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截面形状和配置间距优选是相同的。结果,可以用简单的工艺制造模具。
第一表示域3的前景部分6中的脊部9的顶部优选布置在从侧壁部1的表面凹进的高度位置。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急剧地形成脊部9的边缘。
可以在背景部分7中设置粗糙度值比第二表示域4的背景部分7的粗糙度值小的前景部分8,并且可以在该前景部分中布置优先级比形成在第一表示域3中的标记的优先级低的标记。这是因为:为了防止形成在前景部分8和侧壁部1之间的背景部分7a的宽度窄,前景部分8的最大径向宽度必须小。另外,第二表示域4是装饰带2的主要用于遮蔽凹凸和污迹的部分,因此,前景部分8的面积较小更好。
图6的(a)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图6的(b)是沿图6的(a)中的箭头b5观察时的剖视图,图6的(c)是沿图6的(a)中的箭头c5观察时的剖视图。变形例的轮胎20在至少一个侧壁部1的表面上具有绕轮胎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装饰带12。环形装饰带12由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的第一表示域13和第二表示域14组成。以与轮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表示域3完全相同的方式构造轮胎20的第一表示域13,除了轮胎20的布置在第二表示域14的背景部分17中的前景部分18具有与轮胎10的前景部分8的位置和尺寸不同的位置和尺寸之外,轮胎20在设计方面与轮胎10类似。环形装饰带12的每一部分应该具有的特性与就第一实施例的轮胎10说明的那些特性相同。
图7的(a)是第二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图7的(b)是沿图7的(a)中的箭头b6观察时的剖视图,图7的(c)是沿图7的(a)中的箭头c6观察时的剖视图。轮胎30在至少一个侧壁部1的表面上具有绕轮胎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装饰带22。环形装饰带22由两个第一表示域23A、23B和两个第二表示域24A、24B组成,该第一表示域和该第二表示域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第一表示域23A(或23B)由背景部分25A(或25B)和前景部分26A(或26B)组成,该背景部分25A(或25B)连续通向邻接第一表示域的侧壁部1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该前景部分26A(或26B)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25A(或25B)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并且构成第二表示域24A(或者第二表示域24B)的一部分的背景部分27A(或27B)具有比邻接的侧壁部1和第一表示域23A(或23B)的背景部分25A(或25B)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另外,在第一表示域23A(或23B)中,前景部分26A(或26B)的最大径向宽度与背景部分25A(或25B)的最大径向宽度w1相同。也就是说,第一表示域23A(或23B)被限定成具有包括前景部分26A(或26B)的最大宽度部分的形状。
以上述方式限定的第一表示域23A(或23B)的最大径向宽度w1优选是第二表示域24A(或24B)的最大径向宽度w0的0.9~1.1倍,并且更优选地是与第二表示域24A(或24B)的最大径向宽度w0相同。
这里,第二实施例的轮胎30与第一实施例的轮胎10的不同之处在于:轮胎30不是具有交替布置的第一表示域23A或23B中的一个和第二表示域24A或24B中的一个,而是具有两个。然而,本实施例的轮胎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的轮胎10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在轮胎30中,在第一表示域23A上形成表示字符“TIRE”的标记,在另一个第一表示域23B上形成表示符号的标记。形成这些标记的前景部分26A和26B两者优选地布置成在环形装饰带22的径向宽度上广阔地延伸,从而可以提高标记的可见性。
在第二表示域24A中,在借助于脊部表面粗糙度值比侧壁部1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背景部分27A中布置前景部分28A,以形成表示字符“T001”的标记。另一个第二表示域24B仅由通过排列脊部9而形成的背景部分27A构成,从而形成必要的最小标记。同时,具有粗糙表面的部分的面积增大,使得当在该表面上产生凹凸或污迹时,可以使这些凹凸和污迹较不明显。
图8的(a)是第二实施例的变形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图8的(b)是沿图8的(a)中的箭头b7观察时的剖视图,图8的(c)是沿图8的(a)中的箭头c7观察时的剖视图。变形例的轮胎40在至少一个侧壁部1的表面上具有绕轮胎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装饰带32。环形装饰带32由第一表示域33A、33B和第二表示域34A、34B组成,该第一表示域和该第二表示域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
在变形例的轮胎40和第二实施例的轮胎30之间的比较中,第一表示域33A和第二表示域34A分别与轮胎30中对应的第一表示域23A和第二表示域24A相同或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第一表示域33B和第二表示域34B与对应于轮胎30的第一表示域23B和第二表示域24B的不同之处在于:标记表示的不是符号而是字符“TIRE”以及标记表示的是字符“T001”。除了这些设计之外,这些轮胎在基本构造方面不存在差别,因此,轮胎40可以实现与上述轮胎30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图9的(a)是第三实施例的轮胎的侧视图,图9的(b)是沿图9的(a)中的箭头b8观察时的剖视图,图9的(c)是沿图9的(a)中的箭头c8观察时的剖视图。轮胎50在至少一个侧壁部1的表面上具有绕轮胎的中心轴线延伸的环形装饰带42。环形装饰带42由三个第一表示域43A、43B、43C和三个第二表示域44A、44B、44C组成,该第一表示域和该第二表示域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第一表示域43A(或43B或43C)由背景部分45A(或45B或45C)和前景部分46A(或46B或46C)构成,该背景部分45A(或45B或45C)连续通向邻接第一表示域的侧壁部1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该前景部分46A(或46B或46C)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背景部分45A(或45B或45C)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并且构成第二表示域44A(或44B或44C)的全部的背景部分47A(或47B或47C)具有比邻接的侧壁部1和第一表示域43A(或43B或43C)的背景部分45A(或45B或45C)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而且,第一表示域43A(或43B或43C)的前景部分46A(或46B或46C)的最大径向宽度w1优选是第二表示域44A(或44B或44C)的最大径向宽度w0的0.9~1.1倍,并且更优选地是与第二表示域44A(或44B或44C)的最大径向宽度w0相同。
这里,第三实施例的轮胎50与第二实施例的轮胎30的不同之处在于:轮胎50不是具有沿圆周方向交替布置的第一表示域43A、43B或43C中的两个和第二表示域44A、44B或44C中的两个,而是具有三个。然而,在轮胎50中,作为主要标记的字符“TIRE”、以及字符“TEXT”和字符“0001”布置在环形装饰带的整个宽度上,以提高其可见性,并且在基本构造和效果方面,轮胎30和50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具有侧壁的任何一种轮胎。

Claims (10)

1.一种轮胎,其在成对的侧壁的至少一个的表面上具有环形装饰带,所述装饰带具有沿圆周方向交替且连续地布置的一个或多个第一表示域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表示域,其中,
所述第一表示域由背景部分和前景部分组成,所述背景部分连续通向邻接所述第一表示域的侧壁部并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值,所述前景部分被布置在所述背景部分中,具有与所述背景部分的沿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相同的沿所述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并且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所述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的标记,构成所述第二表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背景部分具有比所述侧壁部和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所述背景部分中的任何一个粗糙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沿所述径向的最大宽度是所述第二表示域的沿所述径向的最大宽度的0.9~1.1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沿所述径向的最大宽度与所述第二表示域的沿所述径向的最大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景部分占所述第一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65%以上,而所述背景部分占所述第二表示域的面积的比例是40%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表示域的所述背景部分中排列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以使所述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周围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所述前景部分中排列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倾斜的脊部,以使所述前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比所述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所述前景部分中的所述脊部的顶部布置在从所述侧壁的表面凹进的高度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示域的所述前景部分中的所述脊部与所述第二表示域的所述背景部分中的所述脊部在相对于所述轮胎径向的倾斜角度、截面形状和配置间距方面是相同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表示域的所述背景部分中设置前景部分,该前景部分形成表面粗糙度值比所述背景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值小的标记。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装饰带的沿所述轮胎径向的径向外缘在(0.5D+0.6H)~(0.5D+0.8H)的范围内,而所述环形装饰带的沿所述轮胎径向的径向内缘在(0.5D+0.15H)~(0.5D+0.45H)的范围内,其中,D是对应轮辋的轮辋直径,H是所述轮胎的截面高度。
CN2006800082096A 2005-03-16 2006-02-14 轮胎 Active CN1011420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5337/2005 2005-03-16
JP2005075337 2005-03-16
PCT/JP2006/302520 WO2006098107A1 (ja) 2005-03-16 2006-02-14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2097A true CN101142097A (zh) 2008-03-12
CN101142097B CN101142097B (zh) 2010-05-19

Family

ID=36991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2096A Active CN101142097B (zh) 2005-03-16 2006-02-14 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06732B2 (zh)
EP (1) EP1859963B1 (zh)
JP (1) JP5111103B2 (zh)
CN (1) CN101142097B (zh)
DE (1) DE602006013802D1 (zh)
WO (1) WO200609810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77A (zh) * 2012-11-09 2015-07-08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用于减小气动阻力的轮胎胎边部标记
CN105324255A (zh) * 2013-06-21 2016-02-10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包括高反差标志的轮胎
CN105813860A (zh) * 2013-12-11 2016-07-27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包括特定图形元件的轮胎
CN107531110A (zh) * 2015-06-22 2018-01-0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891812A (zh) * 2019-05-29 2022-01-04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4299B2 (ja) * 2006-04-21 2013-07-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4925803B2 (ja) * 2006-12-04 2012-05-0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154161B2 (ja) * 2007-08-01 2013-02-2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5293B2 (ja) * 2007-08-01 2012-12-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12777B2 (ja) * 2007-08-01 2013-01-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37952A1 (ja) * 2007-09-18 2009-03-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タイヤ
JP2009090950A (ja) * 2007-10-12 2009-04-30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管理システム
JP4966795B2 (ja) * 2007-09-18 2012-07-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US20100000638A1 (en) * 2008-07-03 2010-01-07 Scott Smith Tire having a sidewall with enhanced indicia
WO2011118856A1 (ja) * 2010-03-26 2011-09-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及びタイヤ加硫用金型の製造方法
JP5652376B2 (ja) * 2011-11-15 2015-01-1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07324B1 (fr) * 2013-06-20 2015-07-17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USD798805S1 (en) 2014-11-20 2017-10-03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sidewall
US20180009275A1 (en) * 2015-01-29 2018-01-1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6805680B2 (ja) * 2016-09-26 2020-12-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30908B2 (ja) * 2017-12-14 2021-09-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610718B1 (ja) * 2018-07-02 2019-11-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9766B2 (ja) * 2018-08-23 2022-08-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KR102530621B1 (ko) 2021-01-14 2023-05-08 한국타이어앤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타이어
DE102021208109A1 (de) 2021-07-27 2023-02-02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DE102022204887A1 (de) 2022-05-17 2023-12-0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reifen mit einer Seitenwandschraffur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98774A (en) * 1977-11-18 1980-04-22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Indicia for rubber articles
IT1263919B (it) * 1993-02-16 1996-09-05 Pirelli Pneumatico per ruote di veicoli, presentante in corrispondenza dei fianchi una fascia anulare superficialmente lavorata
JP3566388B2 (ja) * 1995-04-11 2004-09-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645661A (en) 1995-11-09 1997-07-0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sidewall
JPH10193922A (ja) * 1997-01-08 1998-07-28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半円環状装飾帯を備えたタイヤ
JPH10193923A (ja) * 1997-01-08 1998-07-28 Bridgestone Corp 少なくとも2つの円弧状標章を備えたタイヤ
JP3831072B2 (ja) 1997-07-08 2006-10-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253815B1 (en) * 1998-08-14 2001-07-03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s S.A. Design pattern for a tire
JP4632567B2 (ja) * 2001-04-12 2011-02-1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8777A (zh) * 2012-11-09 2015-07-08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用于减小气动阻力的轮胎胎边部标记
CN104768777B (zh) * 2012-11-09 2017-04-26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用于减小气动阻力的轮胎胎边部标记
CN105324255A (zh) * 2013-06-21 2016-02-10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包括高反差标志的轮胎
CN105813860A (zh) * 2013-12-11 2016-07-27 米其林企业总公司 包括特定图形元件的轮胎
CN107531110A (zh) * 2015-06-22 2018-01-0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1110B (zh) * 2015-06-22 2019-08-0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B (zh) * 2016-05-26 2020-11-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891812A (zh) * 2019-05-29 2022-01-04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充气轮胎
CN113891812B (zh) * 2019-05-29 2023-09-01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交通工具的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59963A1 (en) 2007-11-28
US20090008015A1 (en) 2009-01-08
WO2006098107A1 (ja) 2006-09-21
JP5111103B2 (ja) 2012-12-26
CN101142097B (zh) 2010-05-19
JPWO2006098107A1 (ja) 2008-08-21
EP1859963A4 (en) 2008-11-05
US8006732B2 (en) 2011-08-30
DE602006013802D1 (de) 2010-06-02
EP1859963B1 (en) 201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2097B (zh) 轮胎
JP559969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70151644A1 (en) Tire with tread pattern
JP414530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91170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006863A (ja) タイヤ
JP2009090950A (ja) タイヤ管理システム
CN104097464A (zh) 充气轮胎
JP51302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3669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2416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44299B2 (ja) タイヤ
JP200826536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889733B2 (en) Vehicle tire having profiled tread including blocks
JP431551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3331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36725A (ja) タイヤ
JP201028503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0515806C (zh) 充气轮胎
US20070137749A1 (en) Tire with tread pattern
CN101148142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JP5013729B2 (ja) タイヤ
JP201807602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200017738A (ko) 트레드 마모 인디케이터를 구비한 공기입 타이어
KR100512203B1 (ko) 래디얼 타이어의 카카스 설계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