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11545A -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11545A CN101111545A CNA2006800038765A CN200680003876A CN101111545A CN 101111545 A CN101111545 A CN 101111545A CN A2006800038765 A CNA2006800038765 A CN A2006800038765A CN 200680003876 A CN200680003876 A CN 200680003876A CN 101111545 A CN101111545 A CN 1011115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layer
- polyester
- polyester film
- optic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1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hydroxycarboxylic acids or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3/66—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63/668—Poly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carboxylic acids and polyhydroxy compounds
- C08G63/672—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595—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and varying densit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479—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variation in thickness
- Y10T428/24612—Composite web or shee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酯薄膜,其中,该聚酯薄膜是通过熔融挤出法将聚酯进行制膜而得到的,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0nm以下,所述聚酯含有二羧酸单元和二醇单元,该二醇单元中的1-80摩尔%是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所述聚酯薄膜是能通过挤出成形容易地制得的经济性优良的光学各向同性聚酯薄膜。所述聚酯薄膜可以用于相位差薄膜、偏振板保护薄膜、光扩散片、透镜片、防反射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等的光学部件、光学制品的制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熔融挤出法将二醇单元中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聚酯制膜得到的延迟小的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而且,本发明还涉及利用该聚酯薄膜的相位差薄膜、偏振板保护薄膜、光扩散薄膜、透镜片、防反射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1]聚酯以及聚酯薄膜
近年,作为电脑、电视、手机、便携信息终端、汽车导航系统、液晶投影仪、钟表等的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以及等离子显示器等的平板显示器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平板显示器由偏振板、相位差薄膜、棱镜片、防反射薄膜等各种光学薄膜构成,在这些薄膜所要求的性能当中,双折射性被认为是有助于成像的重要的光学特性中的一种。通常使用偏振板保护薄膜等的双折射性小的光学各向同性薄膜、相位差薄膜等具有一定双折射性的光学各向异性薄膜作为光学薄膜。但是,光学各向异性薄膜是通过对光学各向同性薄膜进行延伸处理等而制得的,因此,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作为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已公开有三乙酰基纤维素、聚碳酸酯、非晶性环状聚烯烃、聚醚砜、多芳基化合物、聚酯等的薄膜。这些薄膜几乎都是通过将树脂溶解在溶剂中,然后蒸发溶剂并制成薄膜的流延法而制备得到的(参考专利文献1-6)。但是,流延法生产效率低,薄膜中残留的溶剂会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从降低环境负荷的观点考虑,使用溶剂的制备方法也是不好的。
因此,已经申请了几个利用熔融挤出法的制膜方法。例如,已经申请了通过非晶性环状聚烯烃的熔融挤出而制得光学各向同性薄膜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7)。但是,非晶性环状聚烯烃价格较高,因此该薄膜价格也较高,而且非晶性环状聚烯烃极性低,因此存在与其他部件进行粘合时需要特殊的粘接剂等的问题。
此外还申请了利用熔融挤出法将聚醚砜进行制膜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8),但是树脂本身价格仍然较高,因此该薄膜的价格也较高,而且还存在难以得到表面平滑的薄膜、制膜工序繁杂的问题。
另一方面,将利用挤出法制得的聚碳酸酯薄膜进行再次加热而得到各向同性薄膜的方法也已经申请(参考专利文献9),但是该方法由于工序增多,在经济上不利,而且工序中存在损伤薄膜表面的情况。这样,在实际情况中,通过挤出成形无法制得经济性上卓越的光学各向同性薄膜。
[2]相位差薄膜
相位差薄膜是将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延伸而得到的,其具有双折射性。
相位差薄膜是通过光学补偿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等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提高和视角范围扩大的重要部件。形成相位差薄膜的树脂一般可以举出聚碳酸酯(以下称为PC)、三乙酰基纤维素(以下称为TAC)、环烯烃聚合物(以下称为COP)等的工程塑料树脂。相位差薄膜是通过利用流延法或熔融挤出法将这些树脂薄膜化,然后将得到的原薄膜延伸而制得的,其具有所需的延迟。
在任意厚度的薄膜中,原薄膜所要求的性能可以举出小的厚度不均匀、低的延迟、小的延迟不均匀以及在低延伸倍率下的高的延迟表现性。通过将满足这样的性能的原薄膜延伸,可以得到厚度以及光学特性不均匀性小的相位差薄膜。
此外,近年,由于在海外竞争的其它公司在日本国内的上市和作为液晶显示装置之外的方式的SED(Surface-conduction Electron-emitter Display)的出现,从而进入了关系到生产厂家的生存的低价竞争时代。因此,通过对电机生产厂家的液晶显示装置本身的成本进行重新评估,开始要求各种部件进行低成本化。因此,液晶显示装置中不可缺少的相位差薄膜也需要进一步低成本。
但是,在以往的PC或TAC薄膜的原薄膜的通常制备过程中,只采用制备成本高的流延法来进行薄膜化。原因是制备成本低的熔融挤出法难以进行低延迟化。此外,以往公知的由熔融挤出法得到的COP薄膜在成形时高分子结合链受到取向或应力后,存在表现出延迟的问题(参考专利文献10)。而且,最适制备条件的稳定性差,因此稳定生产出满足要求性能的原薄膜很费时间,结果导致成品率降低、成本提高的问题。
为了防止由STN(Super Twisted Nematic)液晶盒的双折射性引起的显示色的色度和对比度的降低,公开了将反扭曲的STN液晶盒重叠的方法(STN液晶盒的相位补偿)(参考非专利文献1)。由于液晶的取向是连续的,为了补偿其双折射性,需要用同样连续取向的STN液晶盒进行补偿。非专利文献1中,用多片相位差薄膜进行层叠来代替反扭曲的STN液晶盒。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将10片相位差薄膜的滞相轴错开地进行层叠,具有与反扭曲的液晶盒相同的效果。此外,还记载了即使1片相位差薄膜也有效果,但是2片相位差薄膜层叠比1片的相位差薄膜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相位差薄膜的层叠方法。
此外,还公开有将相位差薄膜(非专利文献2中记作光学补偿薄膜)粘合在偏振板和玻璃基板之间进行使用(参考非专利文献2)。而且,当偏振板仅由聚乙烯醇(PVA)延伸薄膜构成时,强度差,在热、湿条件下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大,因此通常在偏振板两侧层叠三乙酰基纤维素(TAC)作为保护层(参考非专利文献2)。
[3]偏振板保护薄膜
偏振板保护薄膜是由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得到的。
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耗电少、节省空间的图像显示装置,每年都在扩大其用途。以往,图像的视角依赖性大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一大缺点,但是近年VA模式、IPS模式等的高视角液晶模式正在被实用化,在电视等的要求高视角的领域中液晶显示装置的需求也正在快速扩大。液晶显示装置由液晶盒、取向膜、偏振板、相位差薄膜、视角扩大薄膜以及背光灯组成,即使对于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偏振板,也要求能进一步提高其品质以及生产率。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代表性的光学用薄膜有偏振板保护薄膜、取向膜、相位差薄膜、视角扩大薄膜等。取向膜直接与液晶接触,具有使液晶相对基板进行取向的功能,其代表性的材料是芳香族聚酰亚胺。相位差薄膜是在光学补偿中使用的材料,可用于防止双折射性引起的光学性的歪斜或由于视角方向的异常而产生的显示的色度等的视角依赖性的发生。代表性的材料是聚碳酸酯和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而且也可以使用近年来作为大体积的环状烯烃树脂的ゼオノア(日本ゼオン(株))或ア一トン(JSR(株))。视角扩大薄膜是可以使得从斜侧看画面也能看到清晰的图像的薄膜,代表性的材料有延伸TAC薄膜和将盘状液晶涂布到薄膜基材上进行取向的薄膜等。
此外,偏振板是仅使自然光等的随机性偏振光(无偏振光)的特定方向的偏振光透过的薄膜,一般由偏振膜和偏振板保护薄膜组成。偏振膜是通过碘或二色性染料进行染色的聚乙烯醇类延伸薄膜。另外,偏振板保护薄膜是设置在偏振膜的一面或两面上的以保护偏振膜为目的的透明树脂薄膜,其要求在光学上透明,厚度不均匀小、均质,用双折射度和厚度的积表示的延迟小,而且要求不均匀小,吸湿小。当面内延迟大、不均匀大或厚度不均匀大时,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显著降低。即、产生颜色部分变浅等的褪色现象、或图像歪斜等的不良影响。现在,作为偏振板保护薄膜,具有透明性、低的双折射性、适度刚性的TAC薄膜使用最为广泛(参考非专利文献3)。
在制备这些薄膜时,树脂的熔融流动、溶剂除去时的干燥收缩、热收缩、搬运时的应力等使得在成形中的薄膜上产生各种应力。因此,存在这些应力引起的起因于分子取向的双折射使得延迟容易残留在得到的薄膜上的问题。薄膜的制备方法通常使用溶液流延法或熔融挤出法。以上述偏振板保护薄膜为代表的光学薄膜要求具有非常高精度的光学物理性质,同时,由于特别重视薄膜厚度的均一性和外观,一般采用溶液流延法。偏振板保护薄膜是通过将TAC溶解于溶剂中得到的浓溶液过滤,然后在滚轮、环等的无端支撑体上流动,形成自身支撑体,将其剥离,再除去溶剂、干燥而制得的。
但是,与熔融挤出法相比,溶液流延法由于需要经过除去溶剂工序,因此存在生产率差、生产成本提高的大问题。在将除去溶剂的时间缩短来避免这些问题时,结果使得薄膜白化、延迟以及不均匀性增大,从而难以制备具有偏振板保护薄膜所必需的特性的薄膜。此外,从薄膜完全除去溶剂比较困难,当薄膜中的溶剂残留不均匀时,延伸时会发生应力不均匀,无法实现均一的延迟,从而薄膜在像便携式OA机器或汽车的显示装置这样的能在温度变化剧烈的条件下使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会发生弯曲,在图像上会发生问题。此外,为了完全除去溶剂必须增加干燥设备,从而使得制造设备成本提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能源,使得运转成本提高。还有,在制备薄膜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例如二氯甲烷,该溶剂会向大气挥发,从而存在影响作业人员健康、影响地球环境的问题。
因此,近年光学薄膜的制备方法正在尝试从溶液流延法向熔融挤出法转换。例如,正在尝试使用熔融挤出法制备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的面内延迟低(10nm以下)的光学用聚碳酸酯薄膜(参考专利文献11)。但是,由熔融挤出得到的面内延迟高达22-50nm,因此通过在烤箱或干燥炉等的加热装置中,一边将该薄膜向薄膜加工方向施加张力,一边停留一定时间,将面内延迟降低到10nm以下。即、仅通过熔融挤出法无法制得具有低面内延迟的薄膜,但可以通过随后的热处理工序得到具有低面内延迟的薄膜。
此外,TAC薄膜作为偏振板保护薄膜使用时存在透湿度大的问题。偏振板保护薄膜的透湿度大时,耐湿热性差,偏振膜中发生多碘离子解离、碘脱离等,不但偏振性能降低,还可能发生偏振板弯曲。因此,已申请了很多防止耐湿热性差的技术,但是这些方法大多都是在TAC中加入疏水性添加剂,或引入疏水性取代基,从而降低其透湿度(参考专利文献12-15)。但是,TAC薄膜过度疏水化时,会发生TAC薄膜与偏振膜的粘合障碍。此外,由于添加剂大多容易表现出双折射,因此存在薄膜的延迟增大的问题。即、难以制备得到高生产率、以低延迟和高全光线透过率为代表的光学特性、低透湿度以及与偏振板的适当的粘合性全部同时达到的偏振板保护薄膜。
[4]透镜片
透镜片是以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作为基材而得到的。
近年,彩色液晶显示装置广泛用于便携式笔记本、桌面电脑的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或汽车导航用的显示器、移动电话的显示器等各种领域。液晶本身不是自发光元件,因此使用从背面发射光的所谓背光灯的装置。背光灯由荧光管、导光板、反射片、棱镜片等组成。棱镜片设置在导光板的光射出面上,改善背光灯的光学效率,提高亮度。例如,棱镜片可以通过在树脂薄膜上形成断面为三角形的棱镜列并列排列的光学元件而得到。也可以使用在树脂薄膜表面上形成了具有同心圆状的菲涅耳透镜部的光学元件的棱镜片(菲涅耳棱镜片)。此外,还可以使用在树脂薄膜表面上形成了具有多个圆柱面透镜列并列形成的双凸透镜部的光学元件的透镜片(双凸透镜)。棱镜片、菲涅耳棱镜片以及双凸透镜总称为棱镜片。
棱镜片通常是在形成为规定的棱镜类型的模型中注入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在其上面重叠透明基材,然后通过透明基材照射活性能量线,使固化性树脂固化而得到的。从机械强度、成本、透明性等考虑,透明基材多使用延伸热固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O-PET)(参考专利文献16)。但是,为了防止固化时的照射热引起的热收缩,需要降低照射能量,因而成为生产率无法提高的一个原因。而且,O-PET的制备包括熔融挤出、延伸、热固定等的诸多工序,较为繁杂(参考专利文献17)。此外,汽车导航或移动电话的显示器等,特别是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下使用时,从尺寸稳定性的方面考虑,需要将O-PET较厚,以防止薄化。此外,如非专利文献4所述,对光学薄膜来说不优选分子取向,而要求无取向(低延迟)、即使不进行延伸也具有强度的树脂薄膜,但是,现在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树脂薄膜。
[5]光扩散薄膜
光扩散薄膜是将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作为基材而得到的。
以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延伸薄膜(以下称为PET延伸薄膜)有效利用了其优良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以及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被用作液晶显示器的光扩散薄膜的基材。
近年,为了液晶显示板的对比度的提高和大型化,需要提高背光灯光源的光量。但是,以往的PET薄膜即使通过延伸提高耐热性,使用中温度仍然上升,耐热性仍然不够,因此存在无法提高光量的问题。已公开了将由聚酰亚胺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原薄膜进行二轴延伸,以提高耐热性的光扩散板用薄膜(参考专利文献18)。但是,延伸成本与以往的PET延伸薄膜一样高。还有,如非专利文献4所述,对光学薄膜来说不优选分子取向,而要求无取向(低延迟)、即使不进行延伸也具有强度的树脂薄膜,但是,现在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树脂薄膜。
[6]防反射薄膜
防反射薄膜是将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作为基材而得到的。
近年,作为电脑、电视、手机、便携信息终端、汽车导航系统、液晶投影仪、钟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投影显示器等的平板显示器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这些图像显示装置中,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层等上设置有防反射薄膜,从而控制外界光线射入引起的可视性降低。
防反射薄膜的基材主要使用三乙酰基纤维素(TA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基材上层叠有硬膜层、防反射层。
TAC基材是通过溶液流延法得到的,所述溶液流延法包括将结合乙酸量(乙酰化度)为60-62%的TAC和增塑剂在二氯甲烷/甲醇的混合溶剂中溶解,将得到的溶液进行连续流延,然后将溶剂蒸发。但是,该溶液流延法在溶解工序和干燥工序中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能量,从而成为导致高成本和环境问题的原因(参考专利文献19)。此外,在TAC薄膜上覆盖防反射层时,TAC薄膜容易破损,因此难以进行连续卷取覆盖,需要进行单张覆盖,从而生产率差(参考非专利文献5)。
PET无延伸薄膜由于耐热性差,因此通过蒸镀等在PET薄膜上覆盖防反射层时,会发生热收缩。因此,需要降低照射能量,从而成为生产率无法提高的原因。此外,通过延伸、热固定使得耐热性提高的PET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挤出、延伸、热固定等诸多工序,较为烦杂(参考专利文献20)。而且,汽车导航或移动电话的显示器等,特别是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下使用时,从尺寸稳定性的方面考虑,需要使延伸PET较厚,以防止薄化。此外,如非专利文献4所述,对光学薄膜来说不优选分子取向,而要求无取向(低延迟)、即使不进行延伸也具有强度的树脂薄膜,但是,现在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这些条件的树脂薄膜。
[7]光信息记录介质
光信息记录介质是将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作为保护层而得到的。
近年,光信息记录介质在不断地进行高密度化,例如正在研制像蓝光盘这样的超高密度光盘。蓝光盘可以在直径为120mm的光盘上单层记录23GB(giga byte)以上、两层记录47GB以上的大容量的数据。蓝光盘使用记录再生波长为约405nm、开口数为约0.85的光学系统,使光盘上的凹槽的磁迹间距为约0.32μm而实现高密度化。由于该大的开口数,使得拾取透镜和信息记录再生层(以下也略称为“记录层”)的距离与现行的DVD光盘相比非常近,要求保护记录层的保护层的厚度非常薄,为100μm。此外,由于在信息的再生中使用激光的偏振光,要求保护层具有光学各向同性。通常,保护层由透明粘接剂层和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形成,希望能以低成本制得该光学各向同性薄膜。
蓝光盘中,信息记录再生层的激光入射端上形成的保护层厚度规定为100μm(±2μm)。该保护层所要求的光学特性可以举出在波长为405nm下的保护层的面内延迟为5nm以下。通常,主要使用通过流延法得到的聚碳酸酯(以下略称为“PC”)薄膜作为保护层,但是其存在由于生产率低而引起的光盘成本高的问题。此外,将PC熔融挤出得到的PC薄膜难以进行低延迟化是公知的事实,无法满足作为构成蓝光盘保护层的光学各向同性薄膜的性能(参考非专利文献6)。
蓝光盘的组成通常是在形成有导向槽的基材上,依次形成反射层、以有机色素作为主要成分的记录层,并在该记录层上形成保护层(参考专利文献21)。
专利文献1:特开平9-95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7-256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3404027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平7-73876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平8-318538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平7-41572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平2003-279741号公报
专利文献8:专利第3035204号公报
专利文献9:专利第276902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特开2004-109355号公报
专利文献11:特开2003-302522号公报
专利文献12:特开2002-22956号公报
专利文献13:特开2002-146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14:特开2001-343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15:特开平9-90101号公报
专利文献16:特开平10-197702号公报
专利文献17:特开2004-131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18:特开2002-341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19:特开平7-110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0:特开2004-131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1:特开2005-18660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小林、平方、长江著,相位板方式白黑STN-LCD的解析,信学技术报,88卷,54号,9-16页,1988年
非专利文献2:佐竹著,“偏振板用粘接剂”,粘合技术,25卷,1号,2005年,通卷78号,25-30页
非专利文献3:井出文雄监修,“显示器用光学薄膜”,シ一エムシ一出版,2004年
非专利文献4:光学透明塑料薄膜需求竞争分析(株)富士キメラ总研2004.11.04,P128
非专利文献5:株式会社矢野经济研究所发行,2005年度版高功能薄膜市场的展望和战略,86-87页
非专利文献6:八幡一雄著,“光学用透明树脂的特征和成形加工技术以及对光学薄膜的应用-聚碳酸酯薄膜的成形加工和光学用途展开-”,技术信息协会,2005年3月28日,p.1-36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通过挤出成形制膜得到的且经济性优良的光学各向同性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聚酯薄膜的相位差薄膜、偏振板保护薄膜、光扩散片、透镜片、防反射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等的光学部件。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二醇单元中具有特定量的环状缩醛骨架的聚酯通过挤出成形可容易地进行制膜,得到的薄膜具有特定数值以下的面内延迟,从所述聚酯可以经济地制得优良的光学各向同性薄膜,而且所述聚酯满足相位差薄膜、偏振板保护薄膜、光扩散片、透镜片、防反射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等的光学部件所要求的特性。由此实现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酯薄膜,其中,该聚酯薄膜是通过熔融挤出法将聚酯进行制膜而得到的,所述聚酯薄膜在波长为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0nm以下,所述聚酯含有二羧酸单元和二醇单元,该二醇单元中的1-80摩尔%是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
而且,本发明还涉及所述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该聚酯薄膜的相位差薄膜、偏振板保护薄膜、光扩散片、透镜片、防反射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等的光学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椭圆偏振光谱仪的实测值(点线)和折射率椭圆体模型的理论曲线(实线)的图。
图2是表示单轴延伸的延迟表现性的图。
图3是表示棱镜片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光扩散薄膜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防反射薄膜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结构实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延迟的入射角相关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1]聚酯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含有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具有所述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优选为来自于通式(1)或通式(2)所示的二醇的二醇单元。
[化1]
通式(1)中,R1和R2可以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表示选自由碳原子数为1-1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为3-10的脂环式烃基、以及碳原子数为6-10的芳香族烃基所组成的组中的烃基。
[化2]
通式(2)中,R1与上述相同,R3表示选自由碳原子数为1-10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为3-10的脂环式烃基、以及碳原子数为6-10的芳香族烃基所组成的组中的烃基。
通式(1)和通式(2)中的R1以及通式(1)中的R2可举出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异丙基、亚丁基以及亚异丁基等的结构异构体、环己撑基、亚苯基等。其中,优选亚甲基、亚乙基、亚丙基、亚丁基、亚异丙基、亚异丁基。
通式(2)中的R3可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以及异丁基等的结构异构体、环己基、苯基等。其中,优选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异丙基、异丁基。通式(1)和通式(2)的化合物优选为3,9-双(1,1-二甲基-2-羟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或5-羟甲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羟乙基)-1,3-二噁烷。
此外,对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以外的二醇单元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来自于以下的二醇单元: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二甘醇、丙二醇、新戊二醇等的脂肪族二醇类;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1,2-十氢化萘二甲醇、1,3-十氢化萘二甲醇、1,4-十氢化萘二甲醇、1,5-十氢化萘二甲醇、1,6-十氢化萘二甲醇、2,7-十氢化萘二甲醇、四氢化萘二甲醇、降冰片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甲醇、五环十二烷二甲醇等的脂环式二醇类;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丁二醇等的聚醚化合物类;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2,2-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四溴双酚A)、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1,1-双(3-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溴-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氯-4-羟基苯基)丙烷等的双(羟基芳基)烷烃类;所述双(羟基芳基)烷烃类的环氧烷烃加成物;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双酚Z)、1,1-双(3,5-二溴-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3,5-二氯-4-羟基苯基)环己烷等的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等的双(羟基芳基)芳基烷烃类;4,4’-二羟基二苯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醚等的二羟基二芳基醚类;4,4’-二羟基二苯硫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硫醚等的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的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4,4’-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砜等的二羟基二芳基砜类;对苯二酚、间苯二酚、4,4’-二羟基联苯、4,4’-二羟基二苯醚、4,4’-二羟基二苯基二苯甲酮等的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以及所述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的环氧烷烃加成物等。考虑到聚酯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以及二醇的易得性,优选为来自于乙二醇、二甘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等的二醇单元,更优选为来自于乙二醇的二醇单元。
对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二羧酸单元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来自于以下的二羧酸单元: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癸烷二羧酸、十二烷二羧酸、环己烷二羧酸、萘烷二羧酸、降冰片烷二羧酸、三环癸烷二羧酸、五环十二烷二羧酸、3,9-双(1,1-二甲基-2-羧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5-羧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羧乙基)-1,3-二噁烷等的脂肪族二羧酸;以及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2-甲基对苯二甲酸、1,3-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2,7-萘二甲酸、联苯二甲酸、四氢化萘二甲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考虑到聚酯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以及二羧酸的易得性,特别优选来自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的二羧酸单元。另外,聚酯的二羧酸组成单元可以由一种组成,也可以由两种以上组成。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为了调整熔融粘弹性和分子量等,在不影响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也可以含有来自于丁醇、己醇、辛醇等的一元醇的单元,来自于三羟甲基丙烷、甘油、1,3,5-戊烷三醇、季戊四醇等的三元以上的多元醇的单元,来自于苯甲酸、丙酸、丁酸等的单羧酸的单元,来自于偏苯三酸、均苯四甲酸等的三元以上的多元羧酸的单元,来自于羟基乙酸、乳酸、羟基丁酸、2-羟基异丁酸、羟基苯甲酸等的羟基羧酸的单元。
考虑到成形性、耐热性、机械性能、耐加水分解性、经济性等,本发明使用的聚酯优选的是,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为来自于3,9-双(1,1-二甲基-2-羟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的二醇单元,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以外的二醇单元为来自于选自乙二醇、二甘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以及1,4-环己烷二甲醇中的至少一种二醇的二醇单元,二羧酸单元为来自于选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以及2,6-萘二甲酸中的至少一种二羧酸的二羧酸单元。
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比例优选为总二醇单元的1-80摩尔%。当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所含比例为1摩尔%以上时,可以同时实现聚酯的结晶性降低和玻璃化温度上升,提高聚酯薄膜的透明性、耐热性。此外,该聚酯薄膜在进行裁切和冲压等加工时,须状物的产生被抑制,加工性提高,而且,该聚酯薄膜的延迟降低,延迟不均匀降低,熔融挤出时的厚度不均匀降低等,提高了聚酯薄膜的光学性能。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比例超过80摩尔%时,聚酯的结晶性增加,得到的聚酯薄膜的透明性降低,因此,考虑到聚酯薄膜的耐热性、透明性、加工性、光学性能,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比例为总二醇单元的1-80摩尔%,优选为5-60摩尔%,更优选为15-60摩尔%。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玻璃化温度优选为85-160℃,更优选为90-150℃。玻璃化温度在上述范围内时,加工时可以得到必要的耐热性。聚酯的玻璃化温度会根据组成单元的种类以及比例而变化,但是,例如,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为来自于3,9-双(1,1-二甲基-2-羟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的二醇单元,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以外的二醇单元为来自于选自乙二醇的二醇单元,二羧酸组成单元为来自于对苯二甲酸和/或2,6-萘二甲酸的二羧酸单元的情况下,很容易实现上述范围的玻璃化温度。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极限粘度根据成形方法和用途可以进行适当选择。使用苯酚和1,1,2,2-四氯乙烷的质量比为6∶4的混合溶剂,在25℃下测得的极限粘度优选为0.4-1.5dl/g的范围,更优选为0.5-1.2dl/g,进一步优选为0.6-1.0dl/g。极限粘度在该范围时,本发明的聚酯在成形性以及机械性能的平衡上优良。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熔融粘度可以进行适当选择,在240℃的温度、100sec-1的剪切速率下测定时,所述熔融粘度优选为300-7000Pa·s的范围,更优选为500-5000Pa·s。熔融粘度在该范围时,本发明的聚酯在成形性以及机械性能的平衡上优良。熔融粘度依存于聚酯的极限粘度,但是也依存于组成单元。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越多,熔融粘度也越高。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熔融强度可以进行适当选择,在100sec-1的剪切速率、1400Pa·s的熔融粘度条件下测定得到的熔融强度优选为0.5-20cN,更优选为1-10cN。熔融强度在上述范围时,尤其在用熔融挤出法制膜时能稳定地制得薄膜。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聚酯的制备方法。例如,可以举出酯交换法、直接酯化法等的熔融聚合法、溶液聚合法等。制备时使用的酯交换催化剂、酯化催化剂、防醚化剂、热稳定剂、光稳定剂等的各种稳定剂、聚合调节剂等也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这些可以根据反应速度和聚酯的色调、安全性、热稳定性、耐气候性、洗脱性等进行适当的选择。
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中可以加入润滑剂、抗氧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增塑剂、增量剂、削光剂、干燥调节剂、防静电剂、防沉剂、表面活性剂、流动改良剂、干燥油、蜡类、填料、着色剂、补强剂、表面平滑剂、调平剂、固化反应促进剂、增粘剂等各种添加剂和成形助剂。这些添加剂可以在聚酯的制备阶段加入,也可以在成形阶段加入。
[2]聚酯薄膜
聚酯的薄膜化方法可以举出熔融挤出法、流延法等,但是从经济性和薄膜性能的平衡上考虑,优选熔融挤出法。
对熔融挤出法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进行制膜得到。熔融挤出法可以举出T型模流延法、吹塑法等,但是为了得到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优选T型模流延法。作为将聚酯熔融的装置可以是通常使用的挤出机,可以使用单轴挤出机,也可以使用多轴挤出机。挤出机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排气口,可以通过在排气口减压从熔融树脂除去气体、水分、低分子物质等。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挤出机的前端或下游侧设置金属网过滤器或烧结过滤器。模头可以使用T型模头、衣架型模头、鱼尾型模头、栈板型模头(stack plate die)等。此外,形成多层薄膜时,可以使用进料套管(feed block)法、多层分歧管法、进料套管和多层分歧管的混合法。
挤出温度优选为200-300℃,更优选为210-280℃,进一步优选为220-270℃。挤出温度在上述范围时,得到的薄膜在光学各向同性、平滑性、透明性、色调、机械物理性质等的平衡上优良。此外,空气间隙(熔融薄膜从模头喷出与冷却滚筒接触的距离)优选为0.1-100mm,更优选为1-50mm,进一步优选为3-30mm。空气间隙在上述范围时,能控制使得在空气间隙间的除冷过程中产生的树脂热而引起的取向缓和不均匀(空气间隙周围环境的影响、薄膜中央部与端部的冷却速度不同的影响)变小,而且可以控制边缘向内弯曲引起的薄膜端部的厚度的急剧增加。
从模头挤出的熔融树脂的冷却方法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通常,可以通过冷却滚筒进行冷却。冷却滚筒的数量可以是1个,根据熔融树脂的喷出量和收取速度也可以使用2个以上。使熔融树脂附着到冷却滚筒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可以使用气刀法、静电附着法、真空法。可以仅使熔融树脂的单面与冷却滚筒接触同时进行冷却,也可以使用多个冷却滚筒夹住熔融树脂,在两面上进行冷却。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实质是非晶性树脂,因此冷却滚筒的温度可以设定得很宽。为了得到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冷却滚筒的温度优选为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减去30℃至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加上30℃的范围。收取速度根据熔融树脂的挤出量和模头的宽度等装置的不同而不同,所述收取速度优选为0.2-100m/分,更优选为0.5-95m/分,进一步优选为1-90m/分。收取速度在上述范围时,可以得到目的厚度的聚酯薄膜。为了得到光学各向同性薄膜,优选控制冷却滚筒、张拉辊、卷取滚筒等的旋转速度等,这样实际上没有延伸。
用熔融挤出法制备薄膜时,残留流动应力引起的分子取向(主要是MD方向)和热应力引起的分子取向(主要是TD方向)平衡,薄膜上发生成形歪斜。通过流动应力进行拉伸并取向的聚合物链在流动停止后回到缠绕状态的途中进行固化时,聚合物链上产生的拉伸应力没有缓解,有残留,从而产生残留流动应力。热应力是通过熔融树脂在冷却过程中伴随温度变化进行热收缩(热歪斜)而产生的。
本发明人们经过反复研究后,结果发现,通过使由熔融聚合物在T型模头内受到剪切应力而产生的分子取向(MD方向的取向是主要的)、由收取产生的挤出方向的分子取向(MD方向)、从T型模头喷出的熔融树脂在空气间隙间缓缓冷却过程中的树脂热引起的取向缓和(主要是MD方向的取向缓和)、由于薄膜在冷却滚筒上冷却时产生的热收缩受冷却滚筒限制而产生的残留应力引起的分子取向(TD方向的取向是主要的)等的取向的程度相互抵消,可以降低成形歪斜。即、在挤出温度为200-300℃、空气间隙为0.1-100mm、收取速度为0.2-100m/分的条件下进行挤出成形,且冷却滚筒温度为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减去30℃至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加上30℃的范围下,可以使成形歪斜非常小。
然后,对本发明的聚酯薄膜进行说明。下面,将面内延迟Re定义为(nx-ny)×d,其中,d为薄膜厚度(nm),nx、ny(nx>ny)为薄膜面内的主折射率。主折射率与波长相关,因此下面将与波长λ(nm)对应的面内延迟表示为Re[λ]。本发明的聚酯薄膜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为2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nm以下(均包括0)。此外,在波长550nm下的(nx-nz)×d(nz为薄膜面的法线方向的主折射率)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nm以下(均包括0)。在上述范围中时,本发明的聚酯薄膜适合用作显示装置用光学薄膜。
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使用方法、用途、要求性能作任意设定,一般优选为1-500μm,更优选为5-3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200μm。在上述范围中时,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具有优良的加工性、机械强度、光学物理性质。
聚酯薄膜的平均厚度用T表示时,聚酯薄膜的厚度不均匀优选为0.9T-1.1T的范围,更优选为0.93T-1.07T,进一步优选为0.97T-1.03T的范围。降低挤出方向(MD)的厚度不均匀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可以使用在挤出机上设置排气口,在挤出机和模头之间设置齿轮泵,使树脂的喷出量保持一定的方法,或者使用伺服马达和行星齿轮进行冷却滚筒的驱动,使驱动保持一定的方法等。降低与挤出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TD)的厚度不均匀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通过热位移式、伺服马达式、空气压式、压电元件式等将模头的唇部开口进行调整的方法。
对要求聚酯薄膜缺陷和鱼眼少的情况,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使用金属网过滤器或烧结金属过滤器除去凝胶等的异物,来减少缺陷和鱼眼。这些过滤器设置在挤出机和模头之间,除去异物的同时进行薄膜的制备。此外,薄膜成形的环境要干净,薄膜上也可以粘贴保护薄膜。
本发明的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这些值在上述范围中时,作为光学薄膜使用时性能优良。
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进行以往公知的处理、加工后,用作各种光学部件以及电子部件用的薄膜。处理、加工,例如可以举出粘接剂、粘着剂、脱模剂、防静电剂、扩散剂、固化树脂等的涂布,棱镜、透镜等的形成和粘贴,蚀刻处理,蒸镀,阴极溅镀,延伸,压印加工等。光学部件例如可以举出偏振板、透镜片、防反射薄膜、防静电薄膜、相位差薄膜、光信息记录介质、λ/4板、λ/2板、接触面板、视角补偿薄膜、防闪光薄膜、光扩散薄膜、反射薄膜、灯光反射器、塑料薄膜基板、透明导电性薄膜、保护薄膜、薄膜等。
[3]相位差薄膜
本发明的相位差薄膜具有由将所述聚酯薄膜作为原薄膜进行延伸得到的薄膜(也记作延伸聚酯薄膜、延伸原薄膜)形成的薄膜层。通过使用所述聚酯薄膜,该薄膜层的面内延迟和/或Nz系数((nx-nz)/(nx-ny),其中nx、ny以及nz与上述相同)可以控制在任意的数值范围中。另外,由于Nz系数与波长相关,因此下面与波长λ(nm)对应的Nz系数表示为Nz[λ]。
聚酯原薄膜在波长为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为2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nm以下。在上述范围时,通过将聚酯原薄膜延伸,面内延迟和/或Nz系数可以控制在任意的数值范围。
聚酯原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进行任意设定。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轻量化考虑,薄膜层的厚度越薄越好。但是,相位差薄膜制备用的聚酯原薄膜的厚度由于受到熔融挤出机的限制,因此优选为20-200μm。
聚酯原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这些值在上述范围时,作为制备相位差薄膜用的原薄膜使用时性能优良。
接着,对该聚酯原薄膜的延伸法进行详细说明。原薄膜的延伸可以是单轴延伸、依次二轴延伸、同时二轴延伸中的任意一种。此外,如专利第2818983号专利所述,延伸时原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粘合收缩性薄膜而形成层叠体,将该层叠体进行加热延伸处理,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向原薄膜施加收缩力,从而可以得到在延伸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分别进行了取向的高分子链混合存在的薄膜层。
单轴延伸时,可以得到Nz[550]为约1的薄膜层。依次二轴延伸以及同时二轴延伸时,可以得到Nz[550]为1~∞的薄膜层。例如,适用于STN模式液晶的相位差薄膜可使用由单轴延伸得到的、Nz[550]为约1的、且面内延迟Re[550]为100-500nm的薄膜层。此外,适用于VA(Vertical Alignment)模式液晶的相位差薄膜可使用由依次二轴延伸或同时二轴延伸得到的、Nz[550]为1~∞的、且面内延迟Re[550]为0-200nm的薄膜层。在反射、半透过型液晶中使用的圆偏振板和用于将接触面板的内部ITO玻璃基板上的反射光盖住的圆偏振板有必要为宽频带的λ/4板。分别将波长550nm下的λ/2板和λ/4板的光轴倾斜,层叠到偏振板上,从而得到宽频带的圆偏振板(参考特开平10-068816号公报)。这种λ/2板和λ/4板可以通过单轴延伸制备得到。
为了防止弯曲现象的发生,在MD方向和/或TD方向的延伸倍率分别优选为1-2,更优选为1-1.5,进一步优选为1-1.2。
延伸温度为从聚酯的玻璃化温度至熔点的范围。在相同延伸倍率下,延伸温度越高,延迟越低。因此,在不出现弯曲现象的程度的低延伸倍率下,优选通过改变延伸温度来控制成所希望的延迟。在同时二轴延伸的情况下,不能根据延伸方向改变温度,所以通过根据延伸方向来改变延伸倍率,可得到所需的延迟。
除了仅由所述薄膜层形成的相位差薄膜外,也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的相位差薄膜:具有层叠两层以上所述薄膜层的多层结构的相位差薄膜、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的相位差薄膜、在所述薄膜层上一体化层叠有偏振板的相位差薄膜、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通过粘接层或粘着层层叠有剥离片的相位差薄膜等。
下面对具有层叠有所述薄膜层的多层结构的相位差薄膜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通过将聚酯原薄膜延伸,可以得到具有任意大小延迟的薄膜层。使用透明性的高的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两层以上的所述薄膜层,得到适合用于STN液晶盒的相位补偿的相位差薄膜。
粘接剂或粘着剂可以使用以聚乙烯醇类聚合物、丙烯酸类聚合物、硅类聚合物、聚异氰酸酯、聚烯烃、聚酯、聚醚、氯乙烯和乙酸乙烯共聚物、合成橡胶、或在这些聚合物中引入了极性基团的改性物等的适当的聚合物为基体聚合物的粘接剂或粘着剂。为了提高耐久性和粘接性等,在不影响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粘接剂或粘着剂中还可以含有其它聚合物、增塑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交联剂、填料等的公知的添加剂。在所述薄膜层上涂布粘接剂或粘着剂的方法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涂布机头等的方法,只要是能形成均一的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此外,可以使用由上述成分形成的、市售的无基材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薄膜状的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的两侧上粘贴有剥离薄膜,例如,可举出ポラテクノ社制Pressure Senstive Adhesive AD-20,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制的无基材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8141等)来形成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粘接剂层和粘着剂层的厚度优选为5-50μm。
如上所述,通过将本发明的聚酯原薄膜延伸可以得到具有任意大小延迟的薄膜层。薄膜层可以以任意角度层叠。现在,液晶具有各种模式,但是由本发明得到的具有多层结构的相位差薄膜不仅可以用于STN液晶盒,还可以用于任意的液晶盒。
然后,对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层叠有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的相位差薄膜进行详细说明。所述薄膜层的相位差是由形成该薄膜层的聚酯高分子链的取向来体现的,因此该薄膜层在运送中或显示器组装工序中,由于来自外部的物理力而受到损伤时,该损伤部分的延迟可能发生变化。为了防止该变化,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层叠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厚度优选为5-50μm)。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可以举出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原薄膜、聚碳酸酯薄膜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所述薄膜层和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的粘贴可以通过在所述薄膜层上涂布粘接剂或粘着剂,再用滚筒在粘接剂或粘着剂上层压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可以与上述同样形成。
接着,对在所述薄膜层上将偏振板一体化形成的相位差薄膜进行详细说明。
将聚乙烯醇薄膜在含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然后在含硼酸和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进行单轴延伸制作偏振板(厚度优选为50-200μm)。然后,在偏振板的一面上通过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三乙酰基纤维素(TAC)片(厚度优选为40-80μm),在偏振板的另一面上通过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所述薄膜层。这样,可以将所述薄膜层作为偏振板的保护层与偏振板进行一体化。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可以与上述同样形成。
将所述薄膜层作为偏振板的保护层使用时,所述薄膜层在40℃、90%RH下的透湿度优选为5-500g/(m2·24hr),更优选为8-400g/(m2·24hr),进一步优选为10-300g/(m2·24hr)。在40℃、90%RH下的透湿度超过500g/(m2·24hr)时,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透过偏振板保护薄膜的外部水分会浸透偏振板,从而降低了偏振板的性能,或者偏振板可能会发生弯曲。此外,在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中浸渍时,聚乙烯醇薄膜中进入的水分需要透过偏振板保护层进行适度蒸发,要求偏振板保护层有适当的透湿度。
然后,对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通过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了剥离片的相位差薄膜进行详细说明。在所述薄膜层上通过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了剥离片(厚度优选为10-100μm)的相位差薄膜,可以通过将剥离片剥离而容易地粘贴到偏振板或玻璃基板上。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可以与上述同样形成。这种相位差薄膜的层叠结构可以举出薄膜层/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剥离片、偏振板/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薄膜层/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剥离片等。
[4]偏振板
本发明的偏振板包括由该聚酯薄膜(未延伸)形成的薄膜层、以及偏振膜。
聚酯薄膜在40℃、90%RH下的透湿度优选为5-500g/(m2·24hr),更优选为8-400g/(m2·24hr),进一步优选为10-300g/(m2·24hr)。透湿度超过500g/(m2·24hr)时,在高温多湿条件下,透过薄膜层的外部水分会浸透偏振膜,从而降低了作为偏振板的性能,或者偏振板可能会发生弯曲。此外,在偏振膜和薄膜层的粘合中经常使用水性粘接剂,透湿度过小时,水性粘接剂的干燥变慢,发生粘接强度的表现需要很长时间的不良情况。
聚酯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为2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最优选为5nm以下。超过上述范围时,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质量等级显著降低。即、产生颜色部分变浅等的对比度降低、图像歪斜等的不良影响。
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任意设定。聚酯薄膜的厚度优选为10-200μm,更优选为20-100μm,进一步优选为30-80μm。超过上述范围时,液晶显示装置难以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
而且,聚酯薄膜的膜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优选为平均膜厚的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超过上述范围时,膜厚的不均匀大,从而会产生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等级降低、图像歪斜等的不良影响。
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超过上述范围时,透明性显著降低,液晶显示装置画面的清晰性受到影响,因此不实用。
根据需要,薄膜层可通过适当的粘接剂或粘着剂层叠到偏振膜的单面或两面上。偏振膜只要能将入射的自然光变成直线偏振光,没有特别的限定,特别优选为光线透过率和偏振度优良的偏振膜。例如,所述偏振膜可以在由聚乙烯醇和部分缩甲醛化聚乙烯醇形成的薄膜上涂布碘和二色性染料等的二色性物质,然后通过延伸加工得到。粘接剂和粘着剂可以使用上面所述的粘接剂和粘着剂,此外,粘接剂层和粘着剂层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形成。从耐热性和透明性的观点考虑,粘接剂和粘着剂优选为丙烯酸类化合物,更优选为由丙烯酸酯共聚物形成的粘接剂或粘着剂。
[5]透镜片
本发明的透镜片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未延伸)形成的薄膜层和在该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光学元件。
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任意设定,一般为50-800μm,从使用性方面考虑,优选为80μm以上,从背光灯薄化的方面考虑,优选为300μm以下。
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此外,雾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这些值在上述范围时,作为透镜片的透镜基材使用时性能良好。
为了提高与用于形成光学元件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的附着性,优选在薄膜层的形成光学元件的面上进行打底层处理等的提高附着性的处理。
光学元件的第一种形式可以举出在薄膜层的单面或两面上并列形成的断面为三角形的多个棱镜列。另外,在薄膜层的两面上分别形成多个棱镜列时,优选将一面的多个棱镜列与另一面的多个棱镜列垂直设置。根据导光体的出射光的指向特性,棱镜列的顶角适当选择为可充分提高正面亮度的角度,一般优选为50-150°。将多个棱镜列设置得使其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中的导光体侧时,棱镜列的顶角优选50-75°的范围,更优选为55-70。将多个棱镜列设置得使其成为液晶面板侧时,棱镜列的顶角优选为80-100°,更优选为90-100°。多个棱镜列的间距(pitch)优选为20-300μm,更优选为20-120μm。棱镜列的折射率优选为1.45以上,更优选为1.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5以上。具有这种光学元件的透镜片可以作为棱镜片使用(参考图3)。
光学元件的第二种形式可以举出由多个圆柱面透镜列形成的双凸透镜部。具有这种光学元件的透镜片可以作为双凸透镜片使用,在液晶显示装置的纵向将柱面透镜并列设置。据此,背光灯光可以在显示器的左右方向进一步扩散,可以控制显示器左右方向的视角。圆柱面透镜的焦点距离大时,左右方向的视角变小,焦点距离小,则左右方向的视角扩大。
光学元件的第三种形式可举出形成为同心圆状的菲涅耳透镜形状的菲涅耳透镜部。具有这种光学元件的透镜片可以作为菲涅耳透镜片使用,可以用于控制显示器的视角、提高亮度。
此外,菲涅耳透镜片也可以与双凸透镜片或棱镜片进行表里一体化。例如,透镜片可以在薄膜层的两面分别形成光学元件而制得。
光学元件由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或热固化性树脂形成。或者,也可以将薄膜层表面直接形成为光学元件。在由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形成时,例如,将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注入到具有规定的光学元件类型的模型中,在该模型上重叠薄膜层,然后通过薄膜层照射活性能量线,使固化性树脂固化,从而形成光学元件。从光学元件的耐擦伤性、使用性、生产率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
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只要是能在紫外线、电子线等的活性能量线下固化的树脂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这种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优选以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单体或低聚物(A)、和活性能量线感应催化剂(B)为主要成分,此外,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也可以进一步含有热感应催化剂(C)。
可进行自由基聚合的单体或低聚物(A)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优选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成分(A)决定光学元件的光学性能,可以对应透镜片所要求的性能进行适当选择。
从成分(A)的光学特性的观点考虑,成分(A)优选为脂肪族单(甲基)丙烯酸酯、脂环族单(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单(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二(甲基)丙烯酸酯、脂环族二(甲基)丙烯酸酯、脂肪族二(甲基)丙烯酸酯、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聚(甲基)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的(甲基)丙烯酸酯类树脂。
活性能量线感应催化剂(B)主要优选为对波长为200-400nm的紫外线感应,产生自由基源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二苯甲酮、苯偶姻异丙醚、苯甲酰甲酸甲酯、1-羟基环己基苯甲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等的羰基化合物;硫化合物;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等的酰基氧化膦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相对100重量份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A),成分(B)的用量优选为0.005-5重量份,更优选为0.02-2重量份。不足0.005重量份时,固化性不充分,超过5重量份时,深部固化性降低,且容易着色。
热感应催化剂(C)优选有机过氧化物或偶氮类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可举出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辛酰、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等。偶氮类化合物可举出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异丁腈、2,2’-偶氮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双(2-甲基丁腈)等。相对100重量份的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A),成分(C)的用量优选为0-5重量份,更优选为0.005-2重量份。超过5重量份时光学元件的机械强度降低,且容易着色。
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光学元件中加入抗氧剂、紫外线吸收剂、防变黄剂、上蓝剂、颜料、扩散剂、荧光增白剂等的添加剂。
如上所述得到的本发明的透镜片在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良好。在8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而且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在12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
[6]光扩散薄膜
本发明的光扩散薄膜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未延伸)形成的薄膜层、由扩散颗粒和粘结剂树脂组成的光扩散层。
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任意设定。通常使用的聚酯薄膜的厚度为10-150μm。考虑到扩散光的扩散颗粒的粒径为1-50μm以及涂布粘结剂的厚度大约为10-20μm,聚酯薄膜的厚度优选为40-100μm。
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2%以下,更优选为1%以下。雾度大于这些值时,入射光在薄膜内部扩散,出射光量减少,使得光线透过率减少。此外,雾度越低越好。另外,光扩散薄膜的总厚度优选为35-130μm,更优选为70-125μm。光扩散薄膜的总厚度小于35μm时,用作光扩散板时强度不够,难以使用,因此不优选。而光扩散薄膜的总厚度大于130μm时,光的吸收量增加,光线透过率下降,因此不优选。这些值在上述范围内时,可得到良好的性能。
然后,对本发明的光扩散薄膜的结构和制备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光扩散薄膜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以及由扩散颗粒和固定该扩散颗粒用的粘结剂树脂组成的光扩散层。光扩散层是将扩散颗粒等分散到粘结剂树脂中而得到的。
扩散颗粒是公知的,例如可以举出由选自由玻璃、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氯化乙烯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物质形成的颗粒。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50μm。扩散颗粒的含量优选为光扩散层的20-90重量%。不足20重量%时,光无法均一扩散,超过90%时,无法得到附着性。
光扩散层可以通过滚筒涂布、滚子涂布、喷雾涂装、静电涂装等在薄膜层上涂布粘结剂树脂和扩散颗粒而形成的。光扩散层的厚度优选为0.5-50μm,更优选为1-20μm,进一步优选为1.5-10μm,特别优选为2-6μm。
粘结剂树脂是由选自由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电子线固化型树脂和紫外光固化型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树脂形成的,优选为以饱和烃或聚醚为主链的聚合物,更优选为以饱和烃为主链的聚合物。此外,粘结剂树脂优选经过交联。以饱和烃为主链的聚合物优选为乙烯性不饱和单体的聚合物。为了得到交联粘结剂树脂,优选使用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
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可举出多元醇和(甲基)丙烯酸的酯(例如,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1,4-环己烷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3,5-环己三醇三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聚酯聚丙烯酸酯);苯乙烯衍生物(例如,1,4-二乙烯基苯、4-乙烯基苯甲酸-2-丙烯酰基乙酯、1,4-二乙烯基环己酮);乙烯基砜(例如,二乙烯基砜);丙烯酰胺(例如,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以及甲基丙烯酰胺。其中,从膜硬度、即耐擦伤性方面考虑,优选为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的五官能以上的丙烯酸酯。由于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和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可以市售得到,所以更优选为该混合物。
这些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可以与各种聚合引发剂以及其它添加剂一起溶解到溶剂中,然后涂布,干燥,通过电离放射线或热的聚合反应进行固化。
粘结剂树脂也可以使用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乙烯性不饱和单体代替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形成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粘结剂树脂。粘结剂树脂也可以使用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且具有两个以上的乙烯性不饱和基团的单体。交联性官能团例如可以举出异氰酸酯基、环氧基、氮杂环丙烷基、噁唑啉基、醛基、羰基、肼基、羧基、羟甲基以及活性亚甲基。交联性官能团也可以使用像嵌段异氰酸酯基这样的分解后表现出交联性的交联性官能团。即,本发明的交联性官能团也可以是本身无交联性,而分解后显示交联性的化合物。这些具有交联性官能团的粘结剂树脂通过涂布、加热后形成交联结构。粘结剂树脂也可以使用乙烯性不饱和单体,并混入作为用于引入交联结构的单体的乙烯基磺酸、酸酐、氰基丙烯酸酯衍生物、三聚氰胺、醚化羟甲基、酯、尿烷、四甲氧基硅烷等的金属醇盐。
为了提高粘结剂树脂本身的折射率,也可以在粘结剂树脂中添加具有高折射率的单体的共聚物和/或具有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超微粒子。具有高折射率的单体的例子可以举出双(4-甲基丙烯酰基苯硫基)硫醚、乙烯基萘、乙烯基苯基硫醚、4-甲基丙烯酰氧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硫醚等。具有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超微粒子可举出由选自锆、钛、铝、铟、锌、锡、锑中的至少一种的氧化物形成的微粒子,该微粒子的粒径为100nm以下,优选为50nm以下。所述氧化物的例子可举出ZrO2、TiO2、Al2O3、In2O3、ZnO、SnO2、Sb2O3、ITO等。其中,优选使用ZrO2。金属氧化物超微粒子的添加量优选为粘结剂树脂的总质量的10-90质量%,更优选为20-80质量%。
如上所述的粘结剂树脂中使用的单体的固化方法可举出电子线或紫外线的照射。例如,在电子线固化的情况下,使用从柯克劳夫-华尔顿(Cockcroft-Walton)型、范德格喇夫(Vande Graff)型、共振变压型、绝缘磁心变压器型、直线型、高频高压(dynamitron)型、高频型等的各种电子线加速器发射的具有50-1000KeV、优选为100-300KeV的能量的电子线等。紫外线固化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从超高压水银灯、高压水银灯、低压水银灯、碳极电弧灯、充氙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的光线产生的紫外线等。
本发明的光扩散薄膜在高温下的尺寸稳定性良好。具体地说,在8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而且在10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甚至在在120℃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前后的尺寸变化为0%。因此,即使将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从现在使用的荧光管替换为LED,生成热引起的尺寸变化也非常小。
在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进行消光处理。此外,熔融T型模头挤出时,聚酯中混入丙烯酸颗粒,并使丙烯酸颗粒分散,然后挤出制得光扩散薄膜。
[7]防反射薄膜
本发明的防反射薄膜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未延伸)形成的薄膜层以及形成在该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的防反射层。
聚酯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Re[550]优选为2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nm以下。在上述范围时,可以制备画面可视性优良的防反射薄膜。
聚酯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任意设定,一般为50-400μm,从使用性方面考虑,优选为80μm以上,从背光灯的薄型化方面考虑,优选为300μm以下。
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这些值在上述范围时,聚酯薄膜性能优良。
防反射层可以使用公知的材料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制备。防反射层是在薄膜层上或层叠于薄膜层的硬膜上进行制膜。防反射层可以是单层或多层。具有多层防反射层的防反射薄膜反射率极低,对无背光灯的便携终端等有效。
防反射层的材料可以使用氟化镁等的氟化金属、含氟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硅、氧化铟-氧化锡(ITO)等,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
防反射层可以通过干式涂敷法、例如真空蒸镀法、阴极溅镀等的物理蒸镀法;CVD等的化学蒸镀法;或涂布溶液并干燥的湿涂法而形成,并没有限定。为了得到反射率低的防反射薄膜,优选使用真空蒸镀或阴极溅镀。真空蒸镀中,使防反射层材料蒸发的方法有电阻加热方式、电子束加热方式、高频诱导加热方式、激光束加热方式,通常使用电子束加热。防反射层的厚度在单层情况下优选为50-150nm,在多层情况下优选为100-500nm。在该范围中时,反射率在1%以下。
在薄膜层和防反射层之间也可以层叠厚度为1-15μm的硬膜层(图5)。硬膜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二氧化硅、二氧化铝、聚硅氧烷等的无机氧化物;多官能丙烯酸类树脂等的透明的具有硬度的树脂等。硬膜的制备方法可以使用真空蒸镀等的干镀、或涂布溶液等的湿涂。为了使硬膜具有足够的硬度(铅笔硬度2H以上),通常需要1μm以上的厚度,因此经常使用湿涂。在湿涂的时候,优选向活性线固化型树脂,例如甲基丙烯酸等的丙烯酸化合物和多官能醇的酯照射活性线,使其交联,形成硬膜。
[8]光信息记录介质
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介质是将由所述聚酯薄膜(未延伸)形成的薄膜层、透明粘接剂层、记录层、反射层以及基材依次层叠而形成的。
聚酯薄膜在波长405nm下的面内延迟Re[405]优选为20nm以下,更优选为15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nm以下。在上述范围时,适合作为蓝光盘的保护层,可以制备得到能稳定地记录再生的蓝光盘。
各层的厚度可以根据要求规格进行任意设定。保护层(透明粘接剂层和光学薄膜)的厚度优选为98-102μm。在该厚度范围内时,跟踪伺服(trackingservo)可以毫无问题地工作,不会发生聚焦错误(focus error)。透镜粘接剂层的厚度优选为10-30μm,薄膜层的厚度优选为70-90μm。
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此外,雾度优选为3%以下,更优选为2%以下。这些值在上述范围中的情况下,作为形成蓝光盘保护层的光学各向同性薄膜具有优良的性能。
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结构例如图6所示。如图6所示,基材的厚度大概为1100μm。基材的材质只要可以通过射出成形来复制间距为0.32μm的导向槽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定。通常使用的是廉价的聚碳酸酯树脂。基材上通过电镀法(on plating)和阴极溅镀法等的公知的薄膜成形技术制膜形成反射层和记录层(参考特开2005-216365号公报、特开2005-158253号公报)。在制膜得到的记录层上通过透明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粘贴聚酯薄膜。透明粘接剂和粘着剂可以使用“[3]相位差薄膜”中所述的粘接剂和粘着剂,优选丙烯酸类透明粘接剂或粘着剂,更优选由丙烯酸酯共聚物形成的透明粘接剂或粘着剂。
实施例
下面,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
实施例中使用的聚酯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1)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比例
由1H-NMR测定结果计算得到。测定装置为日本电子(株)制JNM-AL400,在400MHz下测定。溶剂使用氘代氯仿。
(2)玻璃化温度
使用岛津制作所制DSC/TA-50WS,将约10mg的样品加入到铝制非密封容器中,在氮气(30ml/min)气流中在升温速度20℃/min下进行测定。得到的DSC曲线的移动前后的基线之差仅变化1/2的点的温度即为玻璃化温度。
(3)极限粘度
将0.5g的聚酯在苯酚和1,1,2,2-四氯乙烷的120g的混合溶剂(质量比=6∶4)中加热溶解,过滤,然后在25℃下冷却制得测定样品。装置使用(株)柴山科学机械制作所制的毛细管粘度计自动测定装置SS-300-L1,在25℃下测定。
(4)熔融粘度
使用(株)东洋精机制作所的、商品名为キヤピログラフ1C进行测定。毛细管直径为1mm,长度为10mm,测定条件为:测定温度为240℃,预热时间为3分钟,剪切速度为100sec-1。
实施例、比较例的薄膜的评价方法如下所述。
(5)厚度
使用ソニ一マグネスケ一ル(株)制的数字微型测定仪M-30进行测定。
(6)延迟
使用日本分光(株)制的椭圆偏振光谱仪、商品名为M-220的三元折射率测定程序,测定延迟与滞相轴周围的入射角的相关性。入射角为0-的延迟记为面内延迟Re。即使是相同样品,面内延迟Re的大小也与测定波长相关,因此测定波长为λ(nm)时的面内延迟记作Re[λ]。
(7)全光线透过率、雾度
根据JIS-K-7105、ASTM D1003进行测定。将薄膜经48小时调湿后,在23℃、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测定。使用的测定装置为日本电色工业社制的雾度测定装置(型号:COH-300A)。
(8)透湿度
使用LYSSY AG ZLLKON社制“L80-4005L”,根据JIS-K-7129所述的方法,在温度40℃、湿度90%RH下进行测定、
(9)尺寸变化率
根据JIS-K7133进行测定。在薄膜上以50mm的间隔分别纵横画三条线,在规定温度的热风干燥机内保存30分钟后,根据尺寸变化率按照下式计算得到。另外,表中挤出方向记作MD方向,与挤出方向垂直的方向记作TD方向。
尺寸变化率(%)=[(La-Lb)/La]×100
La:保存前的线之间的间隔(50mm)
Lb:保存后的线之间的间隔
制备例1-4
[聚酯的制备]
在150升的具有填充塔式精馏塔、分凝器、全凝器、冷槽(cold trap)、搅拌机、加热装置、氮气导入管的聚酯制备装置中加入表1所述的原料单体。在相对二羧酸成分的含量为0.03摩尔%的乙酸锰四水合物的存在下,在氮气气氛下升温至215℃,进行酯交换反应。二羧酸成分的反应转化率达到90%以上后,相对二羧酸成分,加入0.02摩尔%的氧化锑(III)和0.06摩尔%的磷酸三乙酯,缓缓升温、减压,最终在270℃、0.1KPa以下进行缩聚反应。在达到适当的熔融粘度时,结束反应,制得聚酯。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比较例中使用的树脂如下所述。
(1)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日本ユニペツト(株)制,RT543C(表中略称为PET)
(2)聚碳酸酯:三菱工程塑料(株)制,ユ一ピロン E-2000(表中略称为PC)
实施例1-4
[聚酯薄膜的制备]
使用薄膜制备设备,该薄膜制备设备包括安装有叶片型聚合物过滤器(网孔5μm,直径为4英寸,8片)以及300mm宽的衣架型T型模头的带真空排气口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32mmφ)、冷却滚筒(可通过热介质调节温度)、收取滚筒以及卷取机(可调节张力)。使用制备例1-4的聚酯,在挤出机机筒(cylinder)温度为250℃、聚合物过滤器温度为250℃、T型模头温度为250℃、冷却滚筒温度为81-88℃、T型模头唇部开口为0.7mm、空气间隙为20mm、喷出速度为9kg/h、螺旋转数为55rpm、收取速度为4m/分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比较例1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冷却滚筒的温度变为70℃(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减去34℃)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熔融挤出,制得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制备中,薄膜和滚筒间的附着性差,薄膜部分膨胀,外观有缺陷。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例2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冷却滚筒的温度变为137℃(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加上33℃)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熔融挤出,制得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制备中,薄膜和滚筒间的附着性过强,由于过度的附着和剥离的反复进行,薄膜上产生剥离痕迹。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例3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制备]
在机筒温度为220-275℃、模头温度为265℃下进行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70℃的冷却滚筒上冷却,制得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比较例4
[聚碳酸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将机筒温度变为220-260℃、模头温度变为255℃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进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130℃的冷却滚筒上冷却,制得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实施例5-7
[聚酯薄膜的制备]
使用薄膜制备设备,该薄膜制备设备包括安装有齿轮泵以及具有550mm宽的衣架型T型模头的带真空排气口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冷却滚筒(可通过热介质调节温度)、收取滚筒以及卷取机(可调节张力)。使用制备例1的聚酯,在挤出机机筒温度为240℃、聚合物过滤器温度为240℃、齿轮泵温度为240℃、T型模头温度为240℃、冷却滚筒温度为80-92℃、T型模头唇部开口为0.5mm、空气间隙为15mm、喷出速度为30kg/h、螺旋转数为55rpm、收取速度为12m/分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厚度约为100μm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8-9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将冷却滚筒的温度固定在80℃、收取速度变为30m/分或10m/分之外,与实施例5相同,进行制备例1的聚酯的熔融挤出,制备得到厚度为38μm、120μm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表1
制备例编号 | 制备例1 | 制备例2 | 制备例3 | 制备例4 |
单体加入量(摩尔) | ||||
二羧酸成分(摩尔) | ||||
DMT | 201.8 | 174.6 | 275.9 | 208.0 |
NDCM | 0.0 | 0.0 | 14.5 | 0.0 |
二醇成分(摩尔) | ||||
SPG | 62.6 | 80.3 | 17.6 | 0.0 |
EG | 341.1 | 356.2 | 508.4 | 330.7 |
DOG | 0.0 | 0.0 | 0.0 | 43.7 |
聚酯的评价结果 | ||||
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的比例(摩尔%) | 31 | 46 | 5 | 19 |
玻璃化温度(℃) | 104 | 113 | 90 | 89 |
极限粘度(dl/g) | 0.70 | 0.66 | 0.67 | 0.73 |
熔融粘度(Pa·s) | 2150 | 2950 | 1860 | 2100 |
DMT: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NDCM:2,6-萘二甲酸二甲酯
EG:乙二醇
SPG:3,9-双(1,1-二甲基-2-羟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
DOG:5-羟甲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羟乙基)-1,3-二噁烷
表2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实施例4 |
树脂 | 制备例1 | 制备例2 | 制备例3 | 制备例4 |
树脂玻璃化温度(℃) | 104 | 113 | 90 | 89 |
冷却滚筒温度(℃) | 81 | 88 | 80 | 85 |
薄膜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98 | 101 | 103 | 105 |
面内延迟 | ||||
Re[550](nm) | 12 | 10 | 18 | 14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92 | 91 | 92 |
雾度(%) | 0.4 | 0.5 | 0.4 | 0.5 |
表3
比较例编号 |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比较例3 | 比较例4 |
树脂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PET | PC |
树脂玻璃化温度(℃) | 104 | 104 | 80 | 145 |
冷却滚筒温度(℃) | 70 | 137 | 70 | 130 |
薄膜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97 | 103 | 109 | 103 |
面内延迟 | ||||
Re[550](nm) | 32 | 45 | 23 | 28 |
全光线透过率(%) | 91 | 92 | 92 | 90 |
雾度(%) | 0.4 | 0.4 | 1.3 | 0.4 |
表4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5 | 实施例6 | 实施例7 | 实施例8 | 实施例9 |
树脂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树脂玻璃化温度(℃)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冷却滚筒温度(℃) | 80 | 90 | 92 | 80 | 80 |
收取速度(m/分) | 12 | 12 | 12 | 30 | 10 |
薄膜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99 | 101 | 102 | 38 | 120 |
面内延迟 | |||||
Re[550](nm) | 10 | 1 | 4 | 19 | 4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92 | 92 | 92 | 92 |
雾度(%) | 0.4 | 0.4 | 0.4 | 0.3 | 0.4 |
下面详细说明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相位差薄膜的实施例。
[相位差薄膜的评价方法]
(1)Nz系数、厚度方向延迟Rth([(nx+ny)/2-nz]×d,d为薄膜厚度)的计算
通过椭圆偏振光谱仪测定薄膜面内滞相轴周围的延迟与入射角的相关性。由该测定结果、延迟薄膜的厚度以及树脂平均折射率计算延伸薄膜的折射率椭圆体的主轴的长度、即主折射率nx、ny、nz。シヤ一プ技法通卷85号(2004年4月)的“GRP方式宽视角LCD技术”中记载了光学薄膜中的折射率椭圆体模型的延迟与入射角相关性的解析解,根据该解析解的特性曲线和测定值的吻合性进行上述计算。由计算得到的主折射率nx、ny、nz和厚度d,根据上述式求出Nz系数和厚度方向延迟Rth。Nz系数和Rth与测定波长相关,因此在测定波长λ(nm)下的Nz系数、厚度方向延迟记作Nz[λ]、Rth[λ]。图1表示在波长550nm下由椭圆偏振光谱仪测得的、聚酯原薄膜的滞相轴周围的延迟的入射角相关性的实测值(点线)和上述模型的理论曲线(实线)。
制备例5
[聚酯原薄膜的制备]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20-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1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96℃的第一滚筒、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80 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原薄膜。评价结果如表5、图1所示。
实施例10
[相位差薄膜(延伸薄膜)的制备]
将聚酯原薄膜在延伸倍率为1.5倍、延伸速度为30mm/分钟、延伸温度为制备例1的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加上7.57℃的条件下用延伸机进行单轴延伸,制得相位差薄膜1。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Nz[550]、面内延迟Re[550]和厚度方向延迟Rth[550]与聚酯原薄膜一样计算。
实施例11
[相位差薄膜(延伸薄膜)的制备]
除了延伸温度为玻璃化温度加上17.57℃之外,与实施例8相同进行相位差薄膜2的制备。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实施例12
[相位差薄膜(延伸薄膜)的制备]
除了延伸温度为玻璃化温度加上27.57℃之外,与实施例10相同进行相位差薄膜3的制备。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图2表示聚酯原薄膜、以及实施例10-12的延伸薄膜的用Re[550]×Nz[550]和Re[550]定义的平面上的椭圆体的位置。
从图2可以看出,单轴延伸薄膜中Nz[550]约为1,延伸温度越低,面内延迟Re[550]越大。
实施例13
[多层相位差薄膜]
通过丙烯酸类粘接剂[住友スリ一エム(株),DP-8005クリア],使滞相轴错开120°地将两片相位差薄膜2重叠,然后用滚筒压合,制得具有多层结构的相位差薄膜。
实施例14
[相位差薄膜/保护层]
通过丙烯酸类粘接剂[住友スリ一エム(株),DP-8005クリア],将与制备例5同样的方法得到的厚度为80μm的聚酯原薄膜作为保护层层叠到具有实施例13的多层结构的相位差薄膜上,制得层叠有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的相位差薄膜。
实施例15
[相位差薄膜/偏振膜]
将厚度为75μm的聚乙烯醇薄膜[(株)クラレ、クラレビニロン#7500]安装在卡盘中,在含有0.2g/L碘和60g/L碘化钾的30℃的水溶液中浸渍240秒。然后,浸渍在含70g/L硼酸和30g/L碘化钾的30℃的水溶液中,单轴延伸6.0倍,同时用硼酸处理5分钟。最后,在室温下干燥24小时,制得偏振膜。然后,通过丙烯酸类粘接剂[住友スリ一エム(株),DP-8005クリア],将厚度为40μm的三乙酰基纤维素(TAC)片用滚筒层叠到该偏振膜上。而且,在另一面上,用相同的丙烯酸类粘接剂,通过滚筒将相位差薄膜1进行层叠一体化,且偏振膜的光吸收轴和相位差薄膜的滞相轴错开。
实施例16
除了用制备例5的聚酯原薄膜代替厚度为40μm的三乙酰基纤维素(TAC)片进行层叠之外,与实施例13相同,制得层叠一体化有偏振板的相位差薄膜。这样的偏振板两侧的保护层和相位差薄膜在由相同的聚酯(制备例1的聚酯)形成时,具有抑制由吸湿引起的弯曲的效果。
实施例17
[相位差薄膜/粘接层或粘着层/剥离片]
用滚筒将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类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住友スリ一エム(株)制的无基材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8141等)层叠到实施例14的相位差薄膜的保护层的相反侧上。
表5
树脂 | 制备例1 |
原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80 |
Nz[550] | 14.97 |
面内延迟Re[550](nm) | 1.6 |
厚度方向延迟Rth[550](nm) | 23.16 |
透湿度(g/m2/24hr) | 88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雾度(%) | 0.4 |
表6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10 | 实施例11 | 实施例12 |
原薄膜 | 制备例5 | 制备例5 | 制备例5 |
延伸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延伸温度ΔT(℃)※ | +7.57 | +17.57 | +27.57 |
延伸倍率(倍) | 1.5 | 1.5 | 1.5 |
延伸速度(mm/分) | 30 | 30 | 30 |
厚度(μm) | 50 | 50 | 50 |
Nz[550] | 1.09 | 1.14 | 1.20 |
面内延迟Re[550](nm) | 590.7 | 284.1 | 118.2 |
厚度方向延迟Rth[550](nm) | 351.4 | 182.0 | 83.2 |
※与玻璃化温度之差
下面详细说明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偏振板保护薄膜的实施例。
[偏振板的评价方法]
(1)光漏试验
切出两片10cm×10cm的偏振板,在温度为80℃、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中放置100小时,制成试验片。将试验片设置在正交尼科尔棱镜中,放入色温度为5000K的灯箱(light box)中,通过目视观察有无光漏。
实施例18
[聚酯薄膜的制备]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1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96℃的第一滚筒、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76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原薄膜。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将厚度为75μm的聚乙烯醇薄膜[(株)クラレ、クラレビニロン#7500]安装在卡盘中,在含有0.2g/L碘和60g/L碘化钾的30℃的水溶液中浸渍240秒。然后,浸渍在含70g/L硼酸和30g/L碘化钾的30℃的水溶液中,单轴延伸6.0倍,同时用硼酸处理5分钟。最后,在室温下干燥24小时,制得偏振膜。然后,通过丙烯酸类粘接剂[住友スリ一エム(株),DP-8005クリア],将偏振膜和上述聚酯薄膜粘合,得到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实施例19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将喷出速度变为55kg/h、机筒温度以及模头温度变为250℃之外,与实施例18相同,制备聚酯原薄膜。厚度为152μm、宽度为497mm。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聚酯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实施例20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将第一滚筒温度变为94℃之外,与实施例18相同,制备聚酯原薄膜。薄膜的厚度为74μm、宽度为479mm。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聚酯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实施例21
[聚酯薄膜的制备]
除了将挤出机的机筒温度以及模头温度变为245℃之外,与实施例18相同,制备聚酯原薄膜。薄膜的厚度为74μm、宽度为482mm。评价结果如表7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聚酯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7所示。
比较例5
[PC薄膜的制备]
使用三菱工程塑料(株)制、商品名:“ユ一ピロンE-2000R”(表中略称为PC),除了机筒温度变为290℃、模头温度变为290℃、第一滚筒的温度变为130℃之外,与实施例18相同进行熔融挤出。得到的薄膜的厚度为75μm,宽度为476mm。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8所示。
比较例6
[PET薄膜的制备]
使用日本ユニペツト社制,RT543C(表中略称为PET),除了机筒温度以及模头温度变为270℃、第一滚筒的温度变为70℃之外,与实施例18相同进行熔融挤出。得到的薄膜的厚度为75μm,宽度为476mm。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8所示。
比较例7
[TAC流延薄膜]
直接使用富士照片薄膜社制、商品名“フジダツククリア”(表中略称为TAC)。评价结果如表8所示。
[偏振板的制作]
使用上述薄膜,与实施例18相同制得偏振板。光漏试验的结果如表8所示。
表7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18 | 实施例19 | 实施例20 | 实施例21 |
树脂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例1 |
制备方法 | 熔融挤出 | 熔融挤出 | 熔融挤出 | 熔融挤出 |
薄膜的评价结果 | ||||
膜厚(μm) | 76 | 152 | 74 | 74 |
膜厚不均匀(μm) | ±1.3 | ±1.6 | ±1.4 | ±1.4 |
膜厚不均匀(%) | ±1.7 | ±1.1 | ±1.9 | ±1.9 |
面内延迟Re[550](nm) | 1.9 | 2.9 | 3.7 | 4.6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92 | 92 | 92 |
雾度(%) | 0.3 | 0.4 | 0.3 | 0.3 |
透湿度(g/(m2·24hr)) | 88 | 48 | 85 | 90 |
偏振极的评价 | ||||
光漏 | 无 | 无 | 无 | 无 |
表8
实施例编号 | 比较例5 | 比较例6 | 比较例7 |
树脂 | PC | PET | TAC |
制备方法 | 熔融挤出 | 熔融挤出 | 溶剂流延 |
薄膜的评价结果 | |||
膜厚(μm) | 75 | 73 | 80 |
膜厚不均匀(μm) | ±5.0 | ±4.2 | ±2.1 |
膜厚不均匀(%) | ±6.7 | ±5.6 | ±2.6 |
面内延迟Re[550](nm) | 25.1 | 26.2 | 4.8 |
全光线透过率(%) | 90 | 92 | 92 |
雾度(%) | 0.5 | 1.2 | 0.2 |
透湿度(g/(m2·24hr)) | 51 | 9 | 516 |
偏振板的评价 | |||
光漏 | 有 | 有 | 无 |
下面详细说明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透镜片的实施例。
实施例22、23
[聚酯薄膜的制备、评价]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20-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2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Tg减去10℃的第一滚筒和设定成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100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薄膜。评价结果如表9所示。
[棱镜片的制备、评价]
在按照JIS2804的黄铜制的3mm×300mm×400mm的板上,以50μm为间隔平行地切削出顶角为65°、断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列,形成光学元件模型(棱镜模型),然后进行卡宁吉恩化学镀镍制得透镜模型。将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适量注入到透镜模型中,然后将切成适当大小的聚酯薄膜通过滚筒加压重叠。然后,用三个设置在聚酯薄膜的上方的照射强度为80w/cm的6.4kw的紫外灯(ウエスタンクオ一ツ社制)照射紫外线45秒,固化树脂,然后从透镜模型取出得到棱镜片。评价结果如表9所示。另外,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组成如下:
日立化成社制FA-321M……50重量%
日本化药社制KAYARADR-604……20重量%
大阪有机化学社制ビスコ一ト#192……30重量%
メルク社制ダロキユア1173(自由基类光聚合引发剂)……1.5重量份
(上述FA-321M、KAYARADR-604以及ビスコ一ト#192相当于可自由基聚合的单体或低聚物(A),ダロキユア1173相当于活性能量线感应催化剂(B)。)
实施例24
[双凸透镜片的制备、评价]
在按照JIS2804的黄铜制的3mm×300mm×400mm的板上,以0.2mm为间隔平行地切削出断面的曲率半径为0.5mm的圆弧列,形成由多个平行的圆柱面透镜列组成的双凸透镜部,然后进行卡宁吉恩化学镀镍制得透镜模型。将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适量注入到透镜模型中,然后将切成适当大小的聚酯薄膜通过滚筒加压重叠。然后,用三个设置在聚酯薄膜的上方的照射强度为80w/cm的6.4kw的紫外灯(ウエスタンクオ一ツ社制)照射紫外线45秒,固化树脂,然后从透镜模型取出得到双凸透镜片。另外,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与棱镜片的制备中使用的相同。
实施例25
[菲涅耳透镜片的制备、评价]
在按照JIS2804的黄铜制的3mm×300mm×400mm的板上,形成由焦点距离为300mm、菲涅耳环带间距为0.5mm的同心圆状的菲涅耳透镜组成的菲涅耳透镜部,然后进行卡宁吉恩化学镀镍制得透镜模型。将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适量注入到透镜模型中,然后将切成适当大小的聚酯薄膜通过滚筒加压重叠。然后,用三个设置在聚酯薄膜的上方的照射强度为80w/cm的6.4kw的紫外灯(ウエスタンクオ一ツ社制)照射紫外线45秒,固化树脂,然后从透镜模型取出得到菲涅耳透镜片。另外,丙烯酸类紫外线固化性单体混合液与棱镜片的制备中使用的相同。
实施例26
[菲涅耳透镜部/双凸透镜部片的制备、评价]
与上述菲涅耳透镜片的制备相同,在聚酯薄膜的表面形成菲涅耳透镜部,然后在该聚酯薄膜的另一面上,与上述双凸透镜片的制备相同,形成双凸透镜部,从而制得一面具有菲涅耳透镜部,另一面具有双凸透镜部的片。
实施例27
[菲涅耳透镜部/棱镜列片的制备、评价]
与上述菲涅耳透镜片的制备相同,在聚酯薄膜的表面形成菲涅耳透镜部,然后在该聚酯薄膜的另一面上,与上述棱镜片的制备相同,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棱镜列,从而制得一面具有菲涅耳透镜部,另一面具有棱镜列的片。
表9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22 | 实施例23 |
聚酯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92 |
雾度(%) | 0.2 | 0.3 |
面内延迟Re[550](nm) | 2.0 | 1.9 |
棱镜片的评价结果 | ||
尺寸变化率(80℃、%) | 0.0 | 0.0 |
(100℃、%) | 0.0 | 0.0 |
(120℃、%) | 0.5 | 0.0 |
下面对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光扩散薄膜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24
[聚酯薄膜的制备]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20-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2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Tg减去10℃的第一滚筒和设定成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100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薄膜。评价结果如表10所示。
[光扩散薄膜的制备]
将66重量%的作为形成光扩散层的粘结剂树脂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日本化药制DPHA,折光率为1.51)、4重量%的固化引发剂(チバガイギ一社制,イルガキユア一184)以及30重量%的作为扩散颗粒的丙烯酸颗粒(积水化成品工业MBX-12,平均粒径为12μm,折射率为1.49)混合,然后加入丁酮/甲基异丁基甲酮(质量比为3/7),调整固体成分为24%。将该组合物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使得干燥后膜厚为6.0μm,然后干燥。然后,用160W/cm的空气冷却金属卤化物灯(アイグラフイツクス(株)制),照射发光强度为400mW/cm2、累计照射量为300mj/cm2的紫外光,使得涂布层固化,制得光扩散薄膜。
表10
树脂 | 制备例1 |
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80 |
120℃、30分钟尺寸变化(%) | 0 |
面内延迟Re[550](nm) | 1.5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雾度(%) | 0.4 |
下面对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防反射薄膜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27、28
[聚酯薄膜的制备、评价]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20-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2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Tg减去10℃的第一滚筒和设定成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100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薄膜。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防反射薄膜的制备、评价]
(对聚酯薄膜进行硬膜层涂布)
上述得到的聚酯薄膜上涂布デソライトZ7501(JSR株式会社制),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5μm,然后用紫外线进行固化。
(防反射层涂布)
然后,在硬膜层上通过电子束加热式蒸镀法镀上氟化镁,使得厚度为100nm,得到防反射薄膜。评价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25 | 实施例26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92 |
雾度(%) | 0.2 | 0.3 |
面内延迟Re[550](nm) | 1.8 | |
防反射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尺寸变化率(80℃、%) | 0.0 | 0.0 |
(100℃、%) | 0.0 | 0.0 |
下面对由本发明的聚酯薄膜形成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27
[聚酯薄膜的制备]
使用具有真空排气口和550mm宽的衣架型模头的单轴挤出机(螺旋直径50mmφ),在机筒温度为220-240℃、模头温度为240℃、喷出速度为30kg/h的条件下进行制备例1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挤出的熔融树脂在设定成96℃的第一滚筒和设定成60℃的第二滚筒下冷却,以12m/分的速度收取,制备得到厚度为80μm、宽度为480mm的聚酯薄膜。评价结果如表12所示。
[光信息记录介质(蓝光盘)的制备]
在通过注塑成形形成的厚度为1.1mm的聚碳酸酯树脂圆形基板上,通过阴极溅镀法制成薄膜(反射层以及记录层)。以Ag作为反射层、以ZiS-SiO2介质膜/Ge-Sb-Te记录膜/ZiS-SiO2介质膜的顺序作为记录层进行成膜。成膜后,通过激光照射的热处理来将膜全面结晶化、初期化。
然后,通过滚筒层压将来自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的透明粘接剂转移到聚酯薄膜上,将得到的层叠体打孔成外径为119.4mmφ、内径为22.5mmφ的同心圆环状。将得到的带有透明性粘接剂的聚酯薄膜通过滚筒层压粘合到记录层上,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此时,希望聚酯薄膜和透明性粘接剂层的厚度合计为100μm(±2μm)。聚酯薄膜的厚度为80μm,透明性粘接剂层的厚度为20μm。这样制得的光信息记录介质经过シヤ一プ(株)制的蓝光盘记录器“BD-HD100”进行记录再生的结果是可以通过目视观察到记录再生图像,从而确认该光信息记录介质可以进行良好的记录再生。
实施例28
除了用将丙烯酸类粘接剂(住友スリ一エム(株),DP-8005クリア)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29
除了用将丙烯酸改性单液型湿气固化型粘接剂(コニシ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ボンドサイレツクス“クリア一”)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30
除了用将乙酸类单液型湿气固化型粘接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E-41-T)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31
除了用将尿烷类单液型湿气固化型粘接剂(三井武田ケミカル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タケネ一トM631N)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32
除了用将丙烯酸类无溶剂电子线固化型粘接剂(ナガセケムテツクス株式会社制,商品名:DA-314)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33
除了用将环氧类无溶剂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Norland Products制,商品名:Norland Optical Adhesive 81)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实施例34
除了用将丙烯酸类粘接剂(コニシ株式会社制,商品名:コニ一ボンド)从涂布头涂布到聚酯薄膜上代替通过滚筒层压将由透明性粘着剂形成的高透明粘接剂转移胶带层压到聚酯薄膜上之外,与实施例27相同,制得光信息记录介质。
比较例8
从ソニ一制录像用蓝光盘BF23GB的保护层除去透明粘接剂层,评价得到的薄膜的延迟。结果如图7所示。该薄膜的吸收光谱通过ATRFT-IR法测定时,该薄膜为PC树脂制。
本发明的光学各向同性聚酯薄膜具有优良的光学透明性,而且双折射引起的延迟小。特别是,在蓝光盘中,非常希望在波长405nm的垂直入射中的面内延迟Re[405]为5nm以下。从图7可以看出,相对比较例8中Re[405]为3.97nm,实施例27中的Re[405]为1.94nm。
另外,实施例27的最大入射角±60°(由拾取光学类的开口数0.85换算)的范围在波长405nm下的延迟为20nm以下,与比较例8的40nm以下相比要小。根据以上所述,聚酯薄膜的由双折射引起的入射激光的极化面的变化不构成问题,因此,优选使用本发明的聚酯薄膜作为蓝光盘的保护层的形成材料。
表12
实施例编号 | 实施例27 | 比较例8 |
树脂 | 制备例1 | PC |
薄膜的评价结果 | ||
厚度(μm) | 80 | 80 |
面内延迟Re[405](nm) | 1.94 | 3.97 |
±60°倾斜入射的延迟(nm) | 20以下 | 40以下 |
全光线透过率(%) | 92 | |
雾度(%) | 0.4 |
本发明的聚酯薄膜通过经济性优良的挤出成形法,能容易地制膜得到光学各向同性薄膜。本发明的聚酯薄膜适用于偏振板和相位差薄膜的等的光学部件,本发明的工业上意义很大。
Claims (29)
1.一种聚酯薄膜,其中,所述聚酯薄膜是通过熔融挤出法将聚酯进行制膜而得到的,所述聚酯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20nm以下,所述聚酯含有二羧酸单元和二醇单元,该二醇单元中的1-80摩尔%是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来自于3,9-双(1,1-二甲基-2-羟乙基)-2,4,8,10-四氧杂螺环[5.5]十一烷或5-羟甲基-5-乙基-2-(1,1-二甲基-2-羟乙基)-1,3-二噁烷。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具有环状缩醛骨架的二醇单元以外的二醇单元为选自乙二醇、二甘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以及1,4-环己烷二甲醇中的一种以上的二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薄膜,其中,二羧酸单元为选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以及2,6-萘二甲酸中的一种以上的二羧酸。
6.一种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制备方法是包括将聚酯熔融挤出成为熔融薄膜的工序、使该熔融薄膜与冷却滚筒接触进行冷却固化的工序的膜厚为1-500μm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该熔融挤出工序在挤出温度为200-300℃、空气间隙为100mm以下、收取速度为0.2-100m/分的条件下进行,冷却滚筒的温度调整为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减去30℃至聚酯的玻璃化温度加上30℃的范围。
7.一种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具有由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薄膜、或从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聚酯薄膜得到的延伸薄膜形成的薄膜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相位差薄膜,所述相位差薄膜具有已控制面内延迟和/或Nz系数的由所述延伸薄膜形成的薄膜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具有层叠了两层以上所述薄膜层的多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单面上层叠有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各向同性保护层具有由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薄膜层上将偏振板层叠一体化。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通过粘接剂层或粘着剂层,在所述薄膜层的至少单面上层叠剥离片。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偏振板,所述偏振板包括由在40℃、90%RH下的透湿度为10-300g/(m2·24hr)的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以及偏振膜。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聚酯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面内延迟为5nm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聚酯薄膜的膜厚为200μm以下,膜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为平均膜厚的2%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聚酯薄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为90%以上,雾度为1%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光扩散薄膜,所述光扩散薄膜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以及由扩散颗粒和粘结剂树脂组成的光扩散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粘结剂树脂是由选自由电离放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电子线固化型树脂以及紫外光固化型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的树脂形成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扩散颗粒是由选自由玻璃、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氯化乙烯树脂以及聚碳酸酯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透镜片,所述透镜片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以及在该薄膜层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光学元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元件是由活性能量线固化型树脂形成的。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具有由并列形成的、断面为三角形的多个棱镜列组成的棱镜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具有由并列形成的、多个圆柱面透镜列组成的双凸透镜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元件具有形成为同心圆状的菲涅耳透镜形状的菲涅耳透镜部。
2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防反射薄膜,所述防反射薄膜包括由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以及层叠在该薄膜层上的防反射层。
2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为光信息记录介质,所述光信息记录介质是通过将由所述聚酯薄膜形成的薄膜层、透明粘接剂层、记录层、反射层以及基材依次层叠而形成的。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薄膜层的厚度和透明粘接剂层的厚度合计为98-102μm。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光学部件,其中,所述薄膜层在波长405nm下的面内延迟为5nm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26943 | 2005-02-02 | ||
JP026943/2005 | 2005-02-02 | ||
PCT/JP2006/301503 WO2006082797A1 (ja) | 2005-02-02 | 2006-01-31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7388.6A Division CN102636831B (zh) | 2005-02-02 | 2006-01-31 | 一种光学部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11545A true CN101111545A (zh) | 2008-01-23 |
CN101111545B CN101111545B (zh) | 2013-03-13 |
Family
ID=3677718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038765A Active CN101111545B (zh) | 2005-02-02 | 2006-01-31 |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
CN201210107388.6A Active CN102636831B (zh) | 2005-02-02 | 2006-01-31 | 一种光学部件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107388.6A Active CN102636831B (zh) | 2005-02-02 | 2006-01-31 | 一种光学部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030434B2 (zh) |
EP (1) | EP1847561B1 (zh) |
KR (1) | KR101240154B1 (zh) |
CN (2) | CN101111545B (zh) |
TW (1) | TWI383003B (zh) |
WO (1) | WO2006082797A1 (zh) |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1940A (zh) * | 2009-06-04 | 2011-02-02 |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 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
CN102112899A (zh) * | 2008-07-29 | 2011-06-29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膜和使用了偏振片保护膜的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CN103140298A (zh) * | 2010-09-29 | 2013-06-0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CN102089678B (zh) * | 2008-07-07 | 2014-08-27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透镜 |
CN105026964A (zh) * | 2013-02-15 | 2015-11-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光膜的制造方法 |
CN107108927A (zh) * | 2015-03-13 | 2017-08-29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学用聚酯膜及使用了该光学用聚酯膜的偏振板 |
CN107407756A (zh) * | 2015-03-25 | 2017-11-28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通过偏光膜的层压获得的偏振镜片 |
CN108431078A (zh) * | 2015-12-02 | 2018-08-21 | 罗盖特公司 | 含1,4:3,6-双脱水己糖醇和各种环状二醇的芳香族热塑性共聚酯 |
TWI656142B (zh) * | 2013-12-31 | 2019-04-11 | 南韓商Skc股份有限公司 | 保護膜、偏光件及具有其之顯示元件 |
CN109694470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耐热无定形聚酯的制备方法 |
CN109694468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高耐热瓶用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 |
CN112424655A (zh) * | 2018-07-31 | 2021-02-26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用聚酯薄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
CN117467169A (zh) * | 2023-06-29 | 2024-01-30 | 佛山辰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调光膜用高透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83003B (zh) * | 2005-02-02 | 2013-01-2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 聚脂薄膜、及其製法、以及其用途 |
US8451540B2 (en) * | 2006-09-15 | 2013-05-28 | Mgc Filsheet Co., Ltd. | Retardation film |
US9196288B2 (en) | 2006-09-26 | 2015-11-24 | Mitsubishi Kagaku Media Co., Ltd.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
CN101622120B (zh) * | 2006-12-28 | 2013-06-26 | Mgc菲尔须特股份有限公司 | 聚合物薄膜 |
JP2008192281A (ja) * | 2007-01-12 | 2008-08-21 | Ricoh Co Ltd | パターン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
JP2009063998A (ja) * | 2007-08-09 | 2009-03-26 |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 光拡散板 |
TWI391708B (zh) * | 2007-12-25 | 2013-04-01 | Ind Tech Res Inst | 極化色彩分光裝置 |
US9376600B2 (en) | 2008-06-27 | 2016-06-28 | Liberman Disbribut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 Extendable self-supporting material |
JP4575978B2 (ja) * | 2008-10-31 | 2010-11-04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1056396A2 (en) * | 2009-10-26 | 2011-05-1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Fresnel lens |
JP5377252B2 (ja) * | 2009-11-27 | 2013-12-2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US8940122B2 (en) | 2010-03-12 | 2015-01-27 | Wrapsol Acquisition, Llc | Protective adhesive film, method of adhering protective adhesive film to a device, and device comprising protective adhesive film |
EP2588045A4 (en) | 2010-07-02 | 2014-02-12 | Liberman Distributing And Mfg Co |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NASAL DILATOR |
JP6004874B2 (ja) * | 2011-12-16 | 2016-10-1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
WO2013102214A1 (en) * | 2011-12-30 | 2013-07-04 | Liberman Distribut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 Extendable self-supporting material composite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US9427945B2 (en) | 2011-12-30 | 2016-08-30 | Liberman Distributing And Manufacturing Co. | Extendable self-supporting material composite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JP2013232252A (ja) * | 2012-04-27 | 2013-11-14 | Sony Dadc Corp | 記録媒体製造方法、記録媒体 |
US20140001949A1 (en) * | 2012-06-29 | 2014-01-02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Phosphor layer-covered le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and led device |
JP6073081B2 (ja) * | 2012-07-12 | 2017-02-01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透明粘着シート |
TWI576389B (zh) * | 2012-07-24 | 2017-04-01 | 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利用此組成物之片材 |
JP2014046598A (ja) * | 2012-08-31 | 2014-03-17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Inc | 熱可塑性樹脂積層体 |
KR101443845B1 (ko) * | 2012-09-03 | 2014-09-2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하드코팅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편광판 |
JP6170288B2 (ja) * | 2012-09-11 | 2017-07-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転写材料、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静電容量型入力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
TWI455956B (zh) | 2012-11-21 | 2014-10-11 | Ind Tech Res Inst | 非晶系共聚酯、基材、及光學膜 |
US9358768B2 (en) | 2012-12-17 | 2016-06-07 | Samsung Sdi Co., Ltd. | Polarizing plate,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CN105555534B (zh) * | 2013-09-20 | 2017-12-08 | 理研科技株式会社 | 含聚(甲基)丙烯酰亚胺系树脂层的透明多层膜及其制造方法 |
KR102253510B1 (ko) * | 2014-05-07 | 2021-05-18 | 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 | 편광자 보호필름과 이를 이용한 편광판 |
TWI507747B (zh) | 2014-05-16 | 2015-11-11 | E Ink Holdings Inc | 前導光模組以及具有前導光模組的電泳顯示裝置 |
JP5957133B2 (ja) * | 2014-11-20 | 2016-07-2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保護フィルム付き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
US10086109B2 (en) | 2015-06-02 | 2018-10-02 | Ethicon, Inc. | Absorbable medical devices based on novel films and foams made from semi-crystalline, segmented copolymers of lactide and epsilon-caprolactone exhibiting long term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
KR102466758B1 (ko) * | 2016-02-18 | 2022-11-14 | 효성화학 주식회사 | 광학용 폴리에스테르 기재필름 |
US10245817B2 (en) | 2016-09-16 | 2019-04-02 | Ethicon, Inc. | Method of laminating absorbable semi-crystalline polymeric films |
WO2018101204A1 (ja) * | 2016-11-30 | 2018-06-07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偏光板、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US10841409B2 (en) | 2018-12-21 | 2020-11-17 | Otter Products, Llc | Tool for installing a screen protector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11665269B2 (en) | 2018-12-21 | 2023-05-30 | Otter Products, Llc | Tool for installing a screen protector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
CN113228610B (zh) * | 2019-01-17 | 2023-08-01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内窥镜用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内窥镜用摄像装置和内窥镜 |
JP7438766B2 (ja) | 2019-04-25 | 2024-02-27 | 恵和株式会社 | 指紋認証装置を備えたoledディスプレイ用の保護フィルム |
US11186031B2 (en) | 2019-08-12 | 2021-11-30 | Otter Products, Llc |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 screen protector on an electronic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28295B2 (ja) * | 1996-06-24 | 2003-07-22 | 東洋インキ製造株式会社 |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及び偏光板 |
CN1315663A (zh) * | 2000-03-31 | 2001-10-0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偏振光片保护膜 |
JP2002173539A (ja) * | 2000-12-05 | 2002-06-21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耐熱性ポリエステルシート |
EP1164155B1 (en) * | 2000-06-13 | 2007-08-08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 Polyester resin and molded article |
JP2002221619A (ja) * | 2001-01-25 | 2002-08-09 | Gunze Ltd | 偏光板 |
JP4439779B2 (ja) | 2001-12-19 | 2010-03-24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二軸延伸フィルム |
JP4439778B2 (ja) * | 2001-12-19 | 2010-03-24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熱収縮フィルム |
JP4439777B2 (ja) * | 2001-12-19 | 2010-03-24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熱収縮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樹脂及び熱収縮フィルム |
KR100868156B1 (ko) | 2001-12-21 | 2008-11-12 | 미츠비시 가스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
JP2003246922A (ja) * | 2001-12-21 | 2003-09-05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
WO2003076985A1 (en) * | 2002-03-13 | 2003-09-1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Optically compensating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images (lcd) |
JP2005343953A (ja) | 2004-06-01 | 2005-12-15 | Mitsubishi Gas Chem Co Inc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TWI383003B (zh) * | 2005-02-02 | 2013-01-2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 聚脂薄膜、及其製法、以及其用途 |
-
2006
- 2006-01-27 TW TW095103298A patent/TWI383003B/zh active
- 2006-01-31 KR KR1020077017736A patent/KR10124015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6-01-31 US US11/815,361 patent/US8030434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1-31 WO PCT/JP2006/301503 patent/WO20060827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1-31 CN CN2006800038765A patent/CN101111545B/zh active Active
- 2006-01-31 EP EP06712646A patent/EP184756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1-31 CN CN201210107388.6A patent/CN102636831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89678B (zh) * | 2008-07-07 | 2014-08-27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透镜 |
TWI466941B (zh) * | 2008-07-07 | 2015-01-01 | 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 | 光學透鏡 |
CN102112899A (zh) * | 2008-07-29 | 2011-06-29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膜和使用了偏振片保护膜的偏振板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US8854577B2 (en) | 2008-07-29 | 2014-10-07 |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 Polarizer-protecting film comprising an easy-adhesion layer composition, and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each comprising the polarizing-protecting film |
CN101961940B (zh) * | 2009-06-04 | 2013-12-25 |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 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
CN101961940A (zh) * | 2009-06-04 | 2011-02-02 | 株式会社Jiro企业策划 | 直下型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片及背光单元 |
CN103140298B (zh) * | 2010-09-29 | 2014-06-18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CN103140298A (zh) * | 2010-09-29 | 2013-06-05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CN105026964A (zh) * | 2013-02-15 | 2015-11-04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偏光膜的制造方法 |
TWI619972B (zh) * | 2013-02-15 | 2018-04-01 | Nitto Denko Corp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ing film |
TWI647495B (zh) * | 2013-02-15 | 2019-01-11 |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 Polarizing film, optical laminate and laminate |
TWI656142B (zh) * | 2013-12-31 | 2019-04-11 | 南韓商Skc股份有限公司 | 保護膜、偏光件及具有其之顯示元件 |
CN107108927A (zh) * | 2015-03-13 | 2017-08-29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学用聚酯膜及使用了该光学用聚酯膜的偏振板 |
CN107108927B (zh) * | 2015-03-13 | 2020-09-01 | 东丽株式会社 | 光学用聚酯膜及使用了该光学用聚酯膜的偏振板 |
CN107407756A (zh) * | 2015-03-25 | 2017-11-28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通过偏光膜的层压获得的偏振镜片 |
CN108431078A (zh) * | 2015-12-02 | 2018-08-21 | 罗盖特公司 | 含1,4:3,6-双脱水己糖醇和各种环状二醇的芳香族热塑性共聚酯 |
CN108431078B (zh) * | 2015-12-02 | 2021-08-06 | 罗盖特公司 | 含1,4:3,6-双脱水己糖醇和各种环状二醇的芳香族热塑性共聚酯 |
CN109694470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耐热无定形聚酯的制备方法 |
CN109694468A (zh) * | 2017-10-24 | 2019-04-30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 | 高耐热瓶用改性聚酯的制备方法 |
CN112424655A (zh) * | 2018-07-31 | 2021-02-26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用聚酯薄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
CN117467169A (zh) * | 2023-06-29 | 2024-01-30 | 佛山辰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调光膜用高透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90016209A1 (en) | 2009-01-15 |
EP1847561B1 (en) | 2012-02-29 |
EP1847561A1 (en) | 2007-10-24 |
KR20070099009A (ko) | 2007-10-08 |
CN102636831A (zh) | 2012-08-15 |
TW200631985A (en) | 2006-09-16 |
EP1847561A4 (en) | 2010-05-05 |
TWI383003B (zh) | 2013-01-21 |
WO2006082797A1 (ja) | 2006-08-10 |
KR101240154B1 (ko) | 2013-03-07 |
US8030434B2 (en) | 2011-10-04 |
CN102636831B (zh) | 2014-08-13 |
CN101111545B (zh) | 2013-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11545B (zh) |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 |
JP5044941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用途 | |
TWI686432B (zh) | 光學用聚酯薄膜及使用其之偏光板 | |
JP6270068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系プライマー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含む偏光板 | |
JP5451214B2 (ja) | 偏光子支持基材用フィルム | |
JP6309012B2 (ja) | 偏光板およびこれを含む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3250077A (zh) | 相位差膜、偏振片及显示面板装置 | |
WO2009139284A1 (ja) |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6677722B2 (ja) | 水平配向型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3513297A (zh) | 硬质涂膜、包括该硬质涂膜的偏光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 |
TW201940324A (zh) | 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 |
CN1952695A (zh) | 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 | |
JP2004070290A (ja) | 偏光板 | |
KR20160037117A (ko) | 광학 필름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편광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
CN111869323B (zh) |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
TW201543087A (zh) | 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 |
JP7156435B2 (ja)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JP6081244B2 (ja) |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7161606A (ja) | 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elパネル | |
JP2006337892A (ja) | 楕円偏光板、及び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1495890A (zh) | 制造多层反射偏振片的方法 | |
US20180208776A1 (en) | Hardcoat film, front plate of image display element, resistive film-type touch panel, capacitance-type touch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 |
JP2005313450A (ja) |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 |
JP2009214353A (ja) | 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
KR20160026743A (ko) | 광학 필름,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