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40298A -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40298A
CN103140298A CN2011800475005A CN201180047500A CN103140298A CN 103140298 A CN103140298 A CN 103140298A CN 2011800475005 A CN2011800475005 A CN 2011800475005A CN 201180047500 A CN201180047500 A CN 201180047500A CN 103140298 A CN103140298 A CN 1031402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ascade
transparent
layer
manufacture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75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40298B (zh
Inventor
鹰尾宽行
高田胜则
中川大五郎
小泽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40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40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40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8Impreg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2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continuous webs only
    • B32B37/203One or more of the layers being plast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2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not being coherent before laminating, e.g. made up from granular material sprinkled onto a substrate
    • B32B2037/243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2038/0052Other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32B2038/0076Curing, vulcanising, cross-lin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6Drying; Softening; Cleaning
    • B32B38/164Drying
    • B32B2038/168Removing solv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1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on synthetic resin layer or on natural or synthetic rubber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6Polymeric co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5/00Coating on the layer surface
    • B32B2255/28Multiple coating on one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32B2307/202Condu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02Tempera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04Ti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0/00Treatment by energy or chemical effects
    • B32B2310/08Treatment by energy or chemical effects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32B2310/0806Treatment by energy or chemical effects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8Touch scree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在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形成固化层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前述固化层的厚度为不足1μm,前述固化层的形成包括:涂覆工序(1),其中,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涂覆含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其中,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和溶剂的组合物溶液而形成涂覆层;热处理工序(2),其中,以控制成如下的温度条件而对包含于前述涂覆层的溶剂进行干燥:在150℃下对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为0.5%以下;固化工序(3),其中,使涂覆层固化。应用了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的第二层叠薄膜可以抑止卷曲并防止低聚物的析出。

Description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具有固化层的层叠薄膜(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通过该制造方法所得到的第一层叠薄膜是为了在其固化层上介由粘合剂层层叠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来形成第二层叠薄膜而使用的,该第二层叠薄膜可用于光学用途等各种用途。
例如,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具有透明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第二层叠薄膜可以作为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层叠体而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可以用于液晶显示器、场致发光显示器等显示方式、光学方式、超声波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等触摸面板等中的透明电极。另外,透明导电性薄膜用于透明物品的抗静电、阻断电磁波、液晶光控玻璃、透明加热器等。
背景技术
根据位置检测方式,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作为电极的触摸面板有光学方式、超声波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电阻膜方式等。电阻膜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结构如下:透明导电性薄膜与带透明导电体的玻璃隔着间隔物相对地配置、电流流过透明导电性薄膜并测定带透明导电体的玻璃中的电压。
为了经得住按压操作时的耐擦伤性、打点特性,作为前述透明导电性薄膜提出了如下的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在透明薄膜基材的一个面设置有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导电性薄膜上、介由粘合剂层在前述透明薄膜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进一步贴合外表层具有硬涂层的透明基体(专利文献1)。
关于前述透明导电性薄膜,在被组入触摸面板等电子设备中时,透明导电性膜的端部设置有由银糊剂形成的引线。前述引线通过将导电性糊剂在100~150℃左右加热1~2小时左右并固化处理的方法等形成。但是,由于透明导电性薄膜所使用的透明薄膜基材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热收缩性的透明树脂薄膜,因此存在由于前述加热固化处理而透明导电性薄膜发生卷曲的问题。特别是贴合了具有硬涂层的透明基体的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卷曲的问题较大。对该卷曲的问题,提出了使硬涂层变薄、在透明薄膜基材中使用低收缩性的原材料的方案,但这种情况下,由于硬度不足等而变得不能满足作为硬涂层的功能。
另外,提出了将在双面上形成了硬涂层的透明基体用于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专利文献2,3)的方案。但是,通过所述构成虽然可以抑止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的卷曲,但近年来随着触摸面板等电子设备的薄型化的进行,对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也要求薄型化,前述构成的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是不优选的。
另外,在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上设置引线之前,可通过预先实施加热处理从而抑止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的卷曲。但是,对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进一步实施加热处理的话,仅此制造工序就变多,在制造成本上不优选。
另一方面,对于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所使用的透明薄膜基材,在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热收缩性的透明树脂薄膜时,透明薄膜基材中所含的低分子成分(低聚物)因加热而析出,有透明导电性薄膜白化的问题。对于所述问题,提出了在透明薄膜基材上设置低聚物防止层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66768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013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148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等第二层叠薄膜(介由粘合剂层层叠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和第二透明树脂薄膜的层叠薄膜)所使用的、具有第一透明树脂薄膜和固化层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一层叠薄膜的简便的制造方法,该方法还可以抑制对应用了该第一层叠薄膜的第二层叠薄膜实施加热处理工序时的卷曲且可以防止低聚物的析出。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从前述第一层叠薄膜出发,可以在实施加热处理工序时抑止卷曲且可以防止低聚物的析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前述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发现,通过下述的制造方法可以实现前述目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形成固化层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前述第一层叠薄膜是为了将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来形成第二层叠薄膜介由粘合剂层层叠在前述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而使用的;
前述固化层的厚度不足1μm,
前述固化层的形成包括如下工序:
涂覆工序(1),其中,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涂覆含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其中,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和溶剂的组合物溶液而形成涂覆层;
热处理工序(2),其中,在前述涂覆工序(1)之后,控制成如下的温度条件而对包含于前述涂覆层的溶剂进行干燥:在150℃下对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为0.5%以下的温度条件;
固化工序(3),其中,在前述热处理工序(2)之后,使涂覆层固化。
前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前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为2-羟基-1-{4-[4-(2-羟基-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和/或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
前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前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为0.1重量份以上。
前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热处理工序(2)的温度设定为125~165℃。
前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第一层叠薄膜的一个单面的最外层具有固化层、另一个面的最外层具有功能层。功能层为硬涂层是适宜的。
另外本发明涉及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在通过前述制造方法得到第一层叠薄膜之后,
还包括层叠工序(4),其中,在该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介由粘合剂层贴合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
前述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前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未与前述固化层贴合的另一个面上可以以直接或介由底涂层的方式具有透明导电性膜。
前述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前述透明导电性膜为通过金属氧化物而形成的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时,在层叠工序(4)之后还可以包括通过加热将前述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结晶化的结晶化工序(5)。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具有: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和固化层。该固化层为由含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聚合引发剂和溶剂的组合物溶液形成的,并起到作为低聚物防止层的功能。因此,在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介由粘合剂层层叠第二透明树脂薄膜而得到的第二层叠薄膜也可以防止低聚物的析出。
另外,关于前述固化层的形成,在通过涂覆工序(1)形成涂覆层之后,对该涂覆层实施规定的热处理工序(2)。前述热处理工序(2)在对涂覆层所含的溶剂进行干燥的同时,还对第一透明树脂薄膜实施热处理。热处理是在控制成如下的温度条件而进行的:在150℃下将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任意MD方向或TD方向)为0.5%以下的温度条件。即,第一层叠薄膜由于是在已经实施过热处理的状态下得到的,因而即使再对第一层叠薄膜实施热处理,也几乎不产生热收缩,因而可以抑制第一层叠薄膜的卷曲。因此,对应用了第一层叠薄膜而得到的第二层叠薄膜实施加热处理工序时也可以抑止卷曲。特别是即使对于用于第二层叠薄膜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在控制成与第一层叠薄膜同程度的热收缩率(预先实施热处理,控制成第一层叠薄膜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的热收缩率基本相同)时,对第二层叠薄膜的卷曲防止也是有效的。另外,在热处理工序(2)中,由于溶剂的干燥与第一层叠薄膜的热处理同时进行,因而可以省略以往第一层叠薄膜和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之后实施的热处理的工序,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为低成本并且简便的制造方法。
前述热处理工序(2)的温度条件由于控制在150℃下将第一层叠薄膜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为0.5%以下的温度条件下,因而设定为比仅将溶剂干燥的温度条件更严苛的温度条件。另一方面,由于热处理工序(2)的温度条件严苛,因而在热处理工序(2)中,有存在于涂覆层的表层部的光聚合引发剂挥发的倾向,前述挥发显著增大时,在使涂覆层固化的固化工序(3)中,表层部的反应度变得不充分、固化层的耐擦伤性变差。这种情况下,例如在为了将第一层叠薄膜贴合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而输送时等,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产生划痕、成为外观不良的原因。因此本发明中,对用于涂覆工序(1)的组合物溶液,使用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的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该光聚合引发剂的从涂覆层的表层部的挥发显著降低,即使经过热处理工序(2)之后,也可以得到固化工序(3)中的反应度、可以形成能够满足耐擦伤性的固化层。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补充从涂覆层的表层部的光聚合引发剂的挥发部分,可以考虑使用大量的光聚合引发剂,但本发明的光聚合引发剂以外的光聚合引发剂在热处理工序(2)中,从涂覆层的表层部的挥发多,难以形成可以满足耐擦伤性的固化层。
另外,如上所述,本发明中由于可以形成满足耐擦伤性的固化层,因而可以形成厚度不足1μm的固化层,可以谋求第一层叠薄膜、进而应用了第一层叠薄膜的第二层叠薄膜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2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层叠薄膜和其制造方法的实施的方式,边参照附图边进行以下说明。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1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1的第一层叠薄膜1为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单面上具有固化层11的情况。也可以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双面设置固化层11。另外,图1中示例出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不具有固化层11一侧的单面上具有功能层(例如硬涂层)12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层叠薄膜上形成功能层的情况下,如下形成功能层:在第一层叠薄膜的一个单面的最外层上具有固化层、在另一单面的最外层上具有功能层。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双面上具有固化层11时,在一侧的固化层11上形成功能层12。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层叠薄膜2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2A的第一层叠薄膜2(A)为在如图1所示的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上介由粘合剂层3层叠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情况。图2B的第二层叠薄膜2(B)为在图2A中、在未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前述固化层11贴合的另一单面上介由底涂层21具有透明导电性膜22的情况,图2B的第二层叠薄膜2(B)可以作为透明导电性薄膜来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图2B中是介由底涂层21设置透明导电性膜22,但透明导电性膜22也可以不介由底涂层21而直接设置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上。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中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1为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单面上形成固化层11的情况。图3中,首先,通过涂覆工序(1)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单面上涂覆组合物溶液形成涂覆层11′。接着,通过热处理工序(2)形成将前述涂覆层11′所含的溶剂干燥而成的涂覆层11′′。热处理工序(2)为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在满足规定的热收缩率0.5%以下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接着,通过固化工序(3),使涂覆层11′′固化,形成固化层11。虽然图3中没有示出,但可以通过层叠工序(4),介由粘合剂层3在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上层叠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或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上设置有透明导电性膜22等的透明导电性薄膜)制造第二层叠薄膜2(A)、(B)。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虽然没有关于形成功能层12的工序的记载,但功能层的形成工序可在实施涂覆工序(1)之前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上实施,也可在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或第二层叠薄膜2(A)、(B)上实施。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图3中,在制造图2B所示的第二层叠薄膜2(B)的情况下,该第二层叠薄膜2(B)的透明导电性膜22为由金属氧化物形成的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时,在层叠工序(4)之后还可以设置通过加热将前述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结晶化的结晶化工序(5)。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层叠薄膜1进行说明。第一层叠薄膜1具有: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和固化层11。
作为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可以使用通过在150℃左右的温度下加热约1小时而收缩的塑料薄膜。例如,作为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薄膜,可举出至少在一个方向上进行了拉伸处理的树脂薄膜。对拉伸处理没有特别的限定,可列举出单轴拉伸、同时双轴拉伸、逐次双轴拉伸等各种拉伸处理。作为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从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进行了双轴拉伸处理的树脂薄膜。
作为具有前述热收缩性的树脂薄膜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举出具有透明性的各种塑料材料。例如作为该材料,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醋酸酯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二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等。这些之中特别优选的是聚酯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和聚醚砜系树脂。
另外,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1-343529号公报(WO10/37007)中记载的、例如含有侧链具有取代和/或非取代酰亚胺基的热塑性树脂、和侧链具有取代和/或非取代苯基以及腈基的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具体而言,可以将含有异丁烯与N-甲基马来酰亚胺形成的交替共聚物、和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的树脂组合物作为前述树脂薄膜的材料来使用。
通常前述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由一层的薄膜形成。通常,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厚度优选为30~250μm,更优选为45~200μm。
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单面或双面上形成固化层11。固化层11具有防止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中的转移成分、例如作为聚酯薄膜中的转移成分的聚酯的低分子量低聚物成分的转移等的功能。该固化层11由含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其中,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和溶剂的组合物溶液形成。
另外,固化层11的厚度不足1μm。关于前述组合物溶液中的光聚合引发剂,即使在热处理工序(2)中,从涂覆层的表层的挥发也少,即使是固化层薄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耐擦伤性,可以赋予低聚物转移防止功能。即使是固化层11的厚度为800nm以下,进一步即使为600nm以下,也可以赋予固化层耐擦伤性、低聚物转移防止功能。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赋予固化层11充分的耐擦伤性和低聚物转移防止功能,优选固化层11的厚度为120nm以上。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使用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具有聚合性双键的官能团并可以形成树脂层的材料。作为具有聚合性双键的官能团,可举出乙烯基、(甲基)丙烯酰基等。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酰基是指丙烯酰基和/或甲基丙烯酰基、本发明中(甲基)也是同样的意思。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可举出具有前述聚合性双键的官能团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例如有机硅树脂、聚酯树脂、聚醚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多硫醇多烯树脂、多元醇等多官能化合物的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等的低聚物或预聚物等。这些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另外,作为固化型化合物,除前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以外,还可以使用分子中至少具有一个具有聚合性双键的官能团的反应性稀释剂。作为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可以举出环氧乙烷改性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壬基苯酚的(甲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二甘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四氢糠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丁酯、(甲基)丙烯酸羟己酯、二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的单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另外,例如可列举出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四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新戊二醇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氢化双酚A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烯丙基醚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二官能团(甲基)丙烯酸酯;进一步可列举出三官能团以上的(甲基)丙烯酸酯。另外,例如还可举出丁二醇甘油醚二(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反应性稀释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另外,对形成固化层的组合物溶液,为了提高固化层的硬度和抑止卷曲,除了前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以外,可以含有无机材料(无机氧化物颗粒)。作为无机氧化物颗粒,例如可举出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云母等的微粒。其中优选氧化硅(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的微粒。这些可以1种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无机氧化物颗粒优选为重均粒径处于1nm~200nm的范围的优选所谓纳米颗粒。前述重均粒径更优选处于1nm~100nm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无机氧化物颗粒的重均粒径通过库尔特法测量微粒的重均粒径。具体而言,使用利用细孔电阻法粒度分布测定装置(商品名:Counter Multisizer、Beckman Coulter,Inc.制造),测定微粒通过细孔时的与微粒的体积相当的电解液的电阻,由此测定微粒的数量和体积,算出重均粒径。
前述无机氧化物颗粒可以使用与包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相结合(表面修饰)的颗粒。前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通过与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反应固化,提高固化层的硬度。作为前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优选的是例如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乙烯基、丙烯基、丁二烯基、苯乙烯基、乙炔基、肉桂酰基、马来酸酯基、丙烯酰胺基。另外,包含前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优选分子内具有硅烷醇基的化合物或通过水解生成硅烷醇基的化合物。包含前述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也优选具有感光性基团。
相对于100重量份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前述无机氧化物颗粒优选为100~200重量份的范围。通过使前述配混量为100重量份以上,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卷曲与折断的发生,通过使前述配混量为200重量份以下,从而可使耐擦伤性、铅笔硬度高。前述配混量相对于100重量份前述(A)成分更优选处于100~150重量份的范围。
作为前述光聚合引发剂,使用具有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的光聚合引发剂。前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具有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90℃以上的光聚合引发剂。前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物性也可以说优选热失重试验的升温170℃下的热失重(加热减少率)为10%以下。前述光聚合引发剂在热失重试验的升温170℃下的热失重更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以下。
由于使用了该光聚合引发剂,因而在热处理工序(2)中,可以防止光聚合引发剂从固化层的表层挥发,结果,在固化工序(3)中固化层可以获得充分的反应度,可以赋予固化层充分的低聚物转移防止功能。作为该光聚合引发剂,例如可以使用2-羟基-1-{4-[4-(2-羟基-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等。另外,为了在固化工序(3)中得到充分的反应度,相对于100重量份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该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前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优选为0.3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4重量份以上。需要说明的是,从降低硬度的观点出发,前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重量份以下。
作为组合物溶液所使用的溶剂,选择可以溶解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等的溶剂。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子,可以使用二丁基醚、二甲氧基甲烷、二甲氧基乙烷、二乙氧基乙烷、环氧丙烷、1,4-二噁烷、1,3-二氧五环(dioxolan)、1,3,5-三噁烷、四氢呋喃等醚系;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二乙基酮、二丙基酮、二异丁基酮、环戊基酮、环己酮、甲基环己酮、2-辛酮、2-戊酮、2-己酮、2-庚酮、3-庚酮等酮系;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正戊酯、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醋酸正戊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等酯系;乙酰丙酮、二丙酮醇、乙酰醋酸甲酯、乙酰醋酸乙酯等乙酰丙酮系;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1-丁醇、2-丁醇、1-戊醇、2-甲基-2-丁醇、环己醇等醇系;乙二醇单乙基醚醋酸酯、乙二醇单乙基醚、乙二醇单丁基醚、乙二醇单甲基醚、丙二醇单甲基醚醋酸酯、丙二醇单甲基醚等二醇醚系等各种溶剂。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组合使用。组合物溶液的浓度通常为1~60重量%,优选为2~10重量%。
形成固化层11时,首先,通过涂覆工序(1)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单面或双面上涂覆组合物溶液,形成涂覆层。作为涂覆法,可以采用反向涂布、凹版涂布等辊涂法、旋转涂布法、丝网涂布法、喷注式涂布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涂覆层的形成以最终得到的固化层11的厚度不足1μm的方式进行。
接着,通过热处理工序(2),进行前述涂覆层中所含的溶剂的干燥。溶剂的干燥是控制在如下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在150℃下对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为0.5%以下。通过所述热处理工序(2),干燥溶剂的同时,使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预先产生热收缩,从而可以减低在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1上卷曲的发生。前述热处理工序(2)的温度可以根据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种类、形成固化层11的组合物溶液的种类而适宜的设定,例如优选处于125~165℃的温度范围。
接着,通过固化工序(3),使热处理工序(2)中实施的涂覆层固化。固化手段通常通过照射紫外线来进行。紫外线照射可以使用高压汞灯、低压汞灯、卤素灯、氙气灯、金属卤化物灯等。紫外线的照射条件只要是能将前述涂覆层固化的条件,就可以采用任意的适当的条件。紫外线照射优选紫外线波长365nm的累积光量为50~500mJ/cm2。照射量若为50mJ/cm2以上则固化变得更充分,形成的固化层11的硬度也变得更充分。另外,若为500mJ/cm2以下,则可以防止形成的固化层11的着色。
另外根据需要,第一层叠薄膜1可以设置功能层(硬涂层)12。如前所述,功能层可如下设置:在前述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一个单面的最外层上具有固化层11,另一单面的最外层具有功能层。
作为功能层12(其中,除了固化层),可以设置例如以保护外表面为目的的硬涂层。作为硬涂层形成材料,例如优选使用由三聚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醇酸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等固化型树脂所形成的固化覆膜。作为硬涂层的厚度优选0.1~30μm。厚度在0.1μm以上,在赋予硬度上是优选的。另一方面,厚度超过30μm则有硬涂层发生裂纹、第一层叠薄膜1整体发生卷曲的担心。
另外,作为前述功能层12,以提高可视性为目的,可以设置防眩处理层、防反射层。另外,在前述硬涂层上可以设置防眩处理层、防反射层。作为防眩处理层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热固化型树脂、热塑性树脂等。防眩处理层的厚度优选为0.1~30μm。作为防反射层,使用氧化钛、氧化锆、氧化硅、氟化镁等。防反射层可设计为多层。
本发明的第二层叠薄膜2为在前述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上介由粘合剂层3层叠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而形成的。
作为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可以示例出与前述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同样的具有热收缩性的树脂薄膜。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可以使用与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相同的材料。关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也可以预先实施热处理,从而使第一层叠薄膜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的热收缩率基本相同。通常,前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厚度为10~300μm,优选为10~200μm。
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可以以直接或介由底涂层的方法在未与前述固化层11贴合的另一单面上设置透明导电性膜22。
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上设置透明导电性膜22制作透明导电性薄膜时,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厚度优选为10~40μm,更优选为20~30μm。若用于透明导电性薄膜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厚度不足10μm,则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机械强度不足,有时将该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卷成卷状而进行连续地形成透明导电性膜22的操作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厚度超过40μm,则存在如下担心:在透明导电性膜22的制膜加工时使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投入量减低,另外对气体、水分的除去工序产生弊害,损害生产率。另外,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的薄型化变困难。
对前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10,也可以在表面上预先实施溅射、电晕放电、火焰、紫外线照射、电子束照射、化学合成、氧化等蚀刻处理、底涂处理,从而使在其上设置的透明导电性膜22或底涂层21对前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密合性提高。另外,在设置透明导电性膜22或底涂层21之前,可根据需要通过溶剂洗涤、超音波洗涤等进行除尘、清洁化。
作为透明导电性膜22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优选使用例如含有氧化锡的氧化铟、含有锑的氧化锡等。作为透明导电性膜22,在由前述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前述材料中的氧化锡(使含有规定量),可以使透明导电性膜22为非晶质。形成非晶透明导电性膜时,该金属氧化物优选含有90~99重量%氧化铟与1~10重量%氧化锡。进一步优选含有95~98重量%氧化铟与2~5重量%氧化锡。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透明导电性膜22之后,根据需要可以在100~150℃的范围内实施退火处理从而结晶化。
另外,前述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的结晶化可以在形成本发明的第二层叠薄膜之后,通过实施加热处理作为结晶化工序(5)来进行。结晶化工序(5)的加热温度可以采用与前述退火处理同样的温度(100~150℃)。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非晶”是指,通过场发射型透射式电子显微镜(FE-TEM),在对透明导电性薄膜进行表面观察时,在该透明导电性薄膜的表面整体中,多角形或椭圆形状的结晶所占的面积比率为50%以下(优选为0~30%)。
对透明导电性膜22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为了使其成为具有表面电阻在1×103Ω/□以下的良好的导电性的连续覆膜,优选厚度在10nm以上。由于膜厚变得过厚则造成透明性降低等,因而膜厚优选为15~35nm,更优选处于20~30nm的范围内。厚度不足15nm则表面电阻变高,且变得难以成为连续覆膜。另外,超过35nm则造成透明性降低等。
作为透明导电性膜22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具体而言,例如可以示例出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另外,可以根据所需要的膜厚而采用适宜的方法。
底涂层21可以由无机物、有机物或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混合物形成。底涂层21可以形成一层或2层以上的多层,为多层时,可以对这些各层进行组合。
例如、作为无机物,可举出NaF(1.3)、Na3AlF6(1.35)、LiF(1.36)、MgF2(1.38)、CaF2(1.4)、BaF2(1.3)、SiO2(1.46)、LaF3(1.55)、CeF3(1.63)、Al2O3(1.63)等无机物〔上述各材料的括号内的数值为光的折射率〕。这些之中,优选使用SiO2、MgF2、A12O3等。特别适宜为SiO2。除上述以外,相对于100重量份氧化铟,可以使用包含10~40重量份左右的氧化铈、0~20重量份左右的氧化锡的复合氧化物。
关于通过无机物所形成的底涂层,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等作为干法或湿法(涂覆法)等形成。作为形成底涂层的无机物,如前所述优选SiO2。湿法中可以通过涂覆二氧化硅溶胶等从而形成SiO2膜。
另外,作为有机物可举出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醇酸树脂、硅氧烷系聚合物、有机硅烷缩合物等。这些有机物可使用至少1种。作为有机物特别期望使用由三聚氰胺树脂与醇酸树脂与有机硅烷缩合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热固化型树脂。
对底涂层21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从光学设计、前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低聚物发生防止效果的观点出发,通常为1~300nm左右,优选为5~300nm。需要说明的是,底涂层21设为2层以上时,各层的厚度为5~250nm左右,优选为10~250nm。
作为粘合剂层3,只要是具有透明性就可以没有特别的限制的使用。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适宜的选择并使用以丙烯酸类聚合物、有机硅系聚合物、聚酯、聚氨酯、聚酰胺、聚乙烯醚、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烯烃、环氧系、氟系、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橡胶系等聚合物为基础聚合物的粘合剂。尤其,从光学透明性优异、显示出适度的润湿性、凝集性和粘接性等粘合特性、耐候性、耐热性等也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丙烯酸类粘合剂。
根据作为粘合剂层3的构成材料的粘合剂的种类,使用适当的粘合用底涂剂从而有可能提高锚固力。因此,使用这样的粘合剂时,优选使用粘合用底涂剂。通常,粘合用底涂剂设置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一侧。
作为前述粘合用底涂剂,只要是能提高粘合剂的锚固力的层就没有特别的限制。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使用同一分子内具有氨基、乙烯基、环氧基、巯基、氯基等反应性官能团和水解性的烷氧基甲硅烷基的硅烷系偶联剂、同一分子内具有包含钛的水解性的亲水性基团和有机官能团的钛酸盐系偶联剂、和同一分子内具有包含铝的水解性的亲水性基团和有机官能团的铝酸盐系偶联剂等所谓的偶联剂、环氧系树脂、异氰酸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酯类聚氨酯系树脂等具有有机反应性基团的树脂。从工业易于处理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含有硅烷系偶联剂的层。
另外,根据基础聚合物的需要,前述粘合剂层3可以含有交联剂。另外,根据需要,粘合剂层3也可以配混由例如天然物、合成物的树脂类、玻璃纤维、玻璃微珠、金属粉、其他的无机粉末等形成的填充剂、颜料、着色剂、抗氧化剂等适宜的添加剂。另外可以通过含有透明微粒从而成为赋予了光扩散性的粘合剂层3。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透明微粒可以使用1种或2种以上例如平均粒径为0.5~20μm的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镉、氧化锑等导电性的无机系微粒、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这样的适宜的聚合物形成的交联或未交联的有机系微粒等的适宜的透明微粒。
前述粘合剂层3通常由使基础聚合物或其组合物溶解或分散在溶剂中的粘合剂溶液(固体成分浓度:10~50重量%左右)形成。作为前述溶剂,可以根据甲苯、醋酸乙酯等有机溶剂、水等粘合剂的种类而适宜的选择使用。
作为形成粘合剂层3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举出将粘合剂(溶液)涂覆并干燥的方法、通过设置粘合剂层的脱模薄膜而转印的方法等。涂覆法可以采用反向涂布、凹版涂布等辊涂法、旋转涂布法、丝网涂布法、喷注式涂布法、浸渍法、喷涂法等。
第一透明树脂薄膜10的固化层11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贴合可如下进行:可以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侧设置前述的粘合剂层3,使其与前述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侧贴合,也可以反过来在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侧设置前述的粘合剂层3,使其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贴合。
关于前述粘合剂层3,在第一层叠薄膜与第二层叠薄膜20(包括透明导电性薄膜的情况)粘接之后所得的第二层叠薄膜上,根据其缓冲效果具有提高例如设置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一面的透明导电性膜22的耐擦伤性、作为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的打点特性、所谓的笔输入耐久性和表面压力耐久性的功能。从良好发挥这些功能的观点出发,期望粘合剂层3的弹性系数设定在1~100N/cm2的范围、厚度设定在1μm以上、通常设定在5~100μm的范围。若为前述厚度则可充分发挥上述效果,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与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的密合力也充分。比上述范围更薄时,不能充分确保上述耐久性、密合性,另外,比上述范围更厚时,有透明性等外观产生问题的担心。
前述的弹性系数不足1N/cm2时,由于粘合剂层3变为非弹性,因而由于加压容易产生变形,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进而设置在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上的透明导电性膜22产生凹凸。另外,变得易于产生从加工切断面的粘合剂的溢出等,并且透明导电性膜22的耐擦伤性、作为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的打点特性的提高效果减少。另一方面,弹性系数超过100N/cm2时,粘合剂层3变硬,不能期待起到缓冲效果,因而具有透明导电性膜22的耐擦伤性、作为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的笔输入耐久性与表面压力耐久性的提高变困难的倾向。
另外,粘合剂层3的厚度不足1μm则不能期待其缓冲效果,因而具有透明导电性膜22的耐擦伤性、作为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薄膜的笔输入耐久性与表面压力耐久性的提高变困难的倾向。另一方面,过厚则变得损害透明性,在粘合剂层3的形成、第一层叠薄膜1的固化层11与第二透明树脂薄膜20的贴合的操作性,进而成本的方面均难以得到好的结果。
这样的介由粘合剂层3贴合的第二层叠薄膜2(B)除了赋予了良好的机械强度、笔输入耐久性和表面压力耐久性以外,特别有助于防止卷曲等发生。
前述粘合剂层3直至用于前述贴合为止可以用脱模薄膜来保护。作为脱模薄膜,优选使用与粘合剂层3相粘接的面层叠有转移防止层和/或脱模层的聚酯薄膜等。
前述脱模薄膜的总厚优选为30μm以上,更优选处于60~100μm的范围内。这是为了形成粘合剂层3之后以卷状态保管的情况时抑止假定由于卷间进入异物等而发生粘合剂层3的变形(打痕)。
作为前述转移防止层,为了防止聚酯薄膜中的转移成分,特别是聚酯的低分子量低聚物成分的转移,可以用适宜的材料形成。作为转移防止层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无机物或有机物或它们的复合材料。转移防止层的厚度可以适宜的设定在0.01~20μm的范围。作为转移防止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涂覆法、喷涂法、旋转涂布法、在线涂布法等。另外也可以使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喷涂热分解法、化学镀法、电镀法等。
作为前述脱模层,可以由有机硅系、长链烷基系、氟系、硫化钼等适宜的剥离剂形成的物质而形成。脱模层的厚度可以从脱模效果的观点出发而适宜的设定适宜。一般从柔软性等处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该厚度为20μm以下,更优选处于0.01~10μm的范围内,特别优选处于0.1~5μm的范围内。作为脱模层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采用与前述转移防止层的形成方法同样的方法。
前述涂布法、喷涂法、旋转涂布法、在线涂布法中,可以使用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三聚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等电离辐射线固化型树脂、向前述树脂混合氧化铝、二氧化硅、云母等而成的树脂。另外使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法、喷涂热分解法、化学镀法或电镀法时,可以使用金、银、铂、钯、铜、铝、镍、铬、钛、铁、钴或锡、或由它们的合金等形成的金属氧化物、由碘化钢等形成的其他的金属化合物。
实施例
以下,用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涉及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但只要不超过本发明的主旨,就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硬涂层的形成)
作为硬涂层的形成材料,制备如下:100重量份丙烯酸类·聚氨酯系树脂(DAINIPPON INK AND CHMICALSINCORPORATED(DIC)制造的UNIDIC17-806)中加入5重量份的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Ciba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造)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用甲苯稀释至30重量%的浓度。
将该硬涂层的形成材料作为第一透明树脂薄膜,涂布在厚度为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的一面,在90℃下干燥3分钟。其后,用高压汞灯在累积光量为300mJ/cm2下进行紫外线照射,形成厚度7μm的硬涂层。
(第一层叠薄膜的制作:固化层的形成)
准备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的固化层形成材料(JSR Corporation制造,商品名“OPSTARZ7540”,固体成分:56重量%,溶剂:醋酸丁酯/甲基乙基酮(MEK)=76/24(重量比)),所述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是使无机氧化物颗粒和包含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有机化合物结合而成的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分散而成的。前述固化层形成材料含有以重量比计为前者:后者=2:3的二季戊四醇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系聚氨酯、表面通过有机分子修饰的二氧化硅微粒(重均粒径100nm以下)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该固化层形成材料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的固体成分每100重量份中,混合5重量份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Irgacure907,Ciba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造,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202℃)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加入醋酸丁酯与甲基乙基酮稀释该混合物,使固体成分浓度变为10重量%、醋酸丁酯/甲基乙基酮=2/1(重量比),从而制备固化层形成材料。
在与形成了前述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硬涂层的面相反侧的一面上,用逗点涂布机涂覆前述固化层形成材料,形成涂覆层。接着,在145℃下加热1分钟,使前述涂覆层干燥。其后,在累积光量300mJ/cm2下用高压汞灯进行紫外线照射,形成厚度300nm的固化层,得到具有硬涂层的第一层叠薄膜。
(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作)
在由80%氩气与20%氧气形成的0.4Pa的气氛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为温度100℃的条件下,通过使用放电输出功率:6.35W/cm2、氧化铟97重量%、氧化锡3重量%的烧结体材料的反应性溅射法,在作为第二透明树脂薄膜的厚度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侧的一面形成厚度22nm的ITO膜,得到透明导电性薄膜。上述ITO膜为非晶质。
(第二层叠薄膜的制作)
在上述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形成粘合剂层,在该粘合剂层上贴合未形成透明导电性薄膜的透明导电性膜一侧的面,制成第二层叠薄膜。前述粘合剂层形成厚度20μm、弹性系数10N/cm2的透明的丙烯酸类的粘合剂层。作为粘合剂层组合物,使用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与醋酸乙烯的重量比为100:2:5的丙烯酸类共聚物100重量份中配混1重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而成的组合物。
在140℃下对所得的第二层叠薄膜实施90分钟的加热处理,使非晶的ITO膜结晶化。
实施例2
实施例1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作(固化层的形成)中,除了使用2-羟基-1-{4-[4-(2-羟基-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IRGACURE127,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制造,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263℃)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第二层叠薄膜。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结晶化处理。
比较例1
实施例1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作(固化层的形成)中,除了使用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Ciba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造,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154℃)作为光聚合引发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第二层叠薄膜。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结晶化处理。
参考例1
实施例1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作(固化层的形成)中,使用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CibaSpecialtyChemicals公司制造,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154℃)作为光聚合引发剂、涂覆层的干燥温度变为80℃、紫外线照射之后还在150℃下进行1分钟的加热处理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第二层叠薄膜。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结晶化处理。
关于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实施了结晶化处理的第二层叠薄膜(透明导电性层叠薄膜)进行下述评价。结果示于表1。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记载了关于以下述方法评价的光聚合引发剂的热失重、第一层叠薄膜的热收缩率(150℃下加热1小时)。
<热失重试验>
为了除去试样(光聚合引发剂)中的水等挥发性杂质,在试验前在100℃下实施5分钟的前处理。其后,将约10mg试样(光聚合引发剂)在热重分析装置(Seiko Instruments Inc.制造,Tg/DTA6200)氮气气流中以5℃/分钟的升温速度进行加热处理,测定由下式算出的热失重M(%)变为10%的温度。测定170℃的时候的试样的重量,升温170℃下的热失重M由下式算出170℃时的热失重M(%)。
加热处理前的试样的重量(M0)、加热处理之后的试样的重量(M1)。
M(%)={(M0-M1)/M0}×100
<热收缩率>
将具有硬涂层的第一层叠薄膜切成10cm的四方,测定初始状态的尺寸(初始尺寸)与150℃下进行了1小时加热处理之后的尺寸(加热后尺寸),由这些测定值通过下式算出MD方向与TD方向的热收缩率。
热收缩率(%)={(初始尺寸-加热后尺寸)/初始尺寸}×100
<固化层表面的耐擦伤性>
对钢丝棉加以
Figure BDA00002991496300261
的负载,在固化层表面以10cm的长度往复10次之后,通过目视观察固化层表面的状态并以下述基准评价。
○:可以确认整面上有轻微的划痕。
×:可以确认整面上有显著的划痕。
<卷曲>
将实施了结晶化处理的第二层叠薄膜切成10cm的四方,放置在水平面上而使卷曲变凸的面为下侧,测定角的4点中从水平面起最长的点的距离(mm)。ITO的形成面朝上而变凹的情况标记为正,硬涂层的形成面朝上而变凹的情况标记为负。[表1]
Figure BDA00002991496300271
如表1所示,实施例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的耐擦伤性良好、且即使是形成第二层叠薄膜时也未观察到卷曲。另一方面,关于比较例1的固化层,其用于形成材料的光聚合引发剂不能满足本发明的热减少率,因而对薄层的涂覆层实施高温的热处理温度的结果不能满足耐擦伤性。关于参考例1的固化层,固化层的耐擦伤性良好且即使是形成第二层叠薄膜时也未观察到卷曲,但固化层的形成之后还实施热处理工序,在制造上并非有利。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层叠薄膜
10      第一透明树脂薄膜
11      固化层
12      功能层(硬涂层)
2       第二层叠薄膜
20      第二透明树脂薄膜
21      底涂层
22      透明导电性膜
3       粘合剂层

Claims (9)

1.一种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在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形成固化层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所述第一层叠薄膜是为了将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介由粘合剂层层叠在所述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来形成第二层叠薄膜而使用的;
所述固化层的厚度不足1μm,
所述固化层的形成包括如下工序:
涂覆工序(1),其中,在第一透明树脂薄膜的单面或双面上涂覆含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光聚合引发剂和溶剂的组合物溶液而形成涂覆层,其中,光聚合引发剂的热失重试验中10%热失重温度为170℃以上;
热处理工序(2),其中,在所述涂覆工序(1)之后,控制成如下的温度条件而对包含于所述涂覆层的溶剂进行干燥:在150℃下对所得的第一层叠薄膜加热1小时时的热收缩率为0.5%以下的温度条件;
固化工序(3),其中,在所述热处理工序(2)之后,使涂覆层固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聚合引发剂为2-羟基-1-{4-[4-(2-羟基-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和/或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丙烷-1-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重量份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化合物,所述光聚合引发剂的用量为0.1重量份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热处理工序(2)的温度为125~165℃。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层叠薄膜的一个单面的最外层具有固化层、另一个面的最外层具有功能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第一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功能层为硬涂层。
7.一种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第一层叠薄膜之后,
还包括层叠工序(4),其中,在该第一层叠薄膜的固化层上介由粘合剂层贴合具有热收缩性的第二透明树脂薄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树脂薄膜在未与所述固化层贴合的另一个面上以直接或介由底涂层的方式具有透明导电性膜。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第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电性膜为通过金属氧化物而形成的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在层叠工序(4)之后还包括通过加热将所述非晶透明导电性薄膜结晶化的结晶化工序(5)。
CN201180047500.5A 2010-09-29 2011-09-28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1402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9310 2010-09-29
JP2010-219310 2010-09-29
PCT/JP2011/072238 WO2012043654A1 (ja) 2010-09-29 2011-09-28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40298A true CN103140298A (zh) 2013-06-05
CN103140298B CN103140298B (zh) 2014-06-18

Family

ID=45893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7500.5A Active CN103140298B (zh) 2010-09-29 2011-09-28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86548A1 (zh)
JP (1) JP5782345B2 (zh)
KR (2) KR20130024965A (zh)
CN (1) CN103140298B (zh)
TW (1) TWI537130B (zh)
WO (1) WO201204365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8957A (zh) * 2015-10-30 2018-07-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膜制造方法、膜制造装置以及膜
CN111326291A (zh) * 2018-12-17 2020-06-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3389067A (zh) * 2021-06-08 2021-09-14 上海奈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反射pvc隔热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29666A1 (ja) * 2013-08-27 2015-03-05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耐熱積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15669B1 (ko) * 2013-08-27 2021-02-15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하드코트 적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5046529A1 (ja) * 2013-09-30 2015-04-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樹脂膜形成用複合シート
CN106592324A (zh) * 2016-12-09 2017-04-26 张日龙 一种离型格拉辛原纸及其制备方法
EP3698964A4 (en) * 2017-10-20 2021-08-18 LINTEC Corporation BASE MATERIAL FOR GAS BARRIER FILM, GAS BARRIER FILM, ELEMENT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328421B1 (ko) * 2021-05-03 2021-11-19 주동식 피착제의 종류와 관계없이 점착가능한 아크릴계 점착테이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0349A (ja) * 1996-09-30 1998-04-21 Diafoil Co Ltd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CN1420898A (zh) * 2000-03-29 2003-05-28 学校法人神奈川大学 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其制造方法及光固化性·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WO2005109449A1 (ja) * 2004-05-07 2005-11-17 Hs Planning Limited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06181997A (ja) * 2004-12-28 2006-07-13 Toyobo Co Ltd 光学用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1111545A (zh) * 2005-02-02 2008-01-23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67686B2 (ja) * 1988-11-07 1997-10-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導電性積層体
JPH0713695A (ja) 1993-04-28 1995-01-17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透明タッチパネル
JPH0744913A (ja) * 1993-07-26 1995-02-14 Canon Inc 光記録媒体用保護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媒体
JPH08148036A (ja) 1994-11-18 1996-06-07 Nitto Denko Corp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2006159415A (ja) 2004-12-02 2006-06-22 Toppan Printing Co Ltd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134293A (ja) * 2005-11-07 2007-05-31 Hs Planning:Kk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08162026A (ja) * 2006-12-27 2008-07-17 Toyo Ink Mfg Co Ltd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00349A (ja) * 1996-09-30 1998-04-21 Diafoil Co Ltd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CN1420898A (zh) * 2000-03-29 2003-05-28 学校法人神奈川大学 活性能量线固化性树脂、其制造方法及光固化性·热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WO2005109449A1 (ja) * 2004-05-07 2005-11-17 Hs Planning Limited 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06181997A (ja) * 2004-12-28 2006-07-13 Toyobo Co Ltd 光学用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1111545A (zh) * 2005-02-02 2008-01-23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其用途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8957A (zh) * 2015-10-30 2018-07-3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膜制造方法、膜制造装置以及膜
CN111326291A (zh) * 2018-12-17 2020-06-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1326291B (zh) * 2018-12-17 2023-05-05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13389067A (zh) * 2021-06-08 2021-09-14 上海奈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反射pvc隔热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7130B (zh) 2016-06-11
KR20150045533A (ko) 2015-04-28
CN103140298B (zh) 2014-06-18
JP5782345B2 (ja) 2015-09-24
JP2012091163A (ja) 2012-05-17
KR20130024965A (ko) 2013-03-08
KR101674846B1 (ko) 2016-11-09
WO2012043654A1 (ja) 2012-04-05
US20130186548A1 (en) 2013-07-25
TW201219208A (en) 201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40298B (zh) 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3153610B (zh) 带粘合剂层的树脂薄膜、层叠薄膜和触摸面板
CN105829999B (zh) 光学用片材及导电性片材、以及具备该光学用片材的显示装置
JP5397824B1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4040644B (zh) 透明导电性膜及图像显示装置
US9874987B2 (en) Double-sid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and touch panel
CN104750312B (zh) 透明导电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WO2012005271A1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2732172A (zh) 带粘合剂层透明树脂薄膜、层叠薄膜及触摸面板
JP612120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積層体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4650635B (zh) 硬质涂膜、透明导电性膜以及电容触控面板
TW201012647A (en)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crylic resin sheet
WO2017051725A1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含むタッチパネル
JP2014205247A (ja) 転写用部材
KR20180089404A (ko)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적층체,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JP6331581B2 (ja) 透明導電膜形成用積層体、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タッチパネル、粘着剤層付き第2基材の選択方法、透明導電膜形成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82109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ベース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JP2013083903A (ja) 反射防止体、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KR101512546B1 (ko) 시인성이 개선된 투명 도전성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3159680A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CN110383110A (zh) 抗静电膜、偏振片、触控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4202996A (ja) カバーウィンドウ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058506A (ja) 光学材料と酸化スズ微粒子分散液及び酸化スズ微粒子分散塗料並びに光学材料の製造方法、高屈折率膜、帯電防止膜
JP2016170467A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ベース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WO2017213043A1 (ja) 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