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99117A -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99117A
CN101099117A CNA2006800018032A CN200680001803A CN101099117A CN 101099117 A CN101099117 A CN 101099117A CN A2006800018032 A CNA2006800018032 A CN A2006800018032A CN 200680001803 A CN200680001803 A CN 200680001803A CN 101099117 A CN101099117 A CN 101099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der
toner
supply device
powder supply
accommoda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18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99117B (zh
Inventor
佐野浩司
天野浩里
千叶惠三
野路哲夫
立石比吕志
须藤和久
伊藤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1213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787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99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9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991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991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49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 G03G15/0855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concentration the concentration being measured by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粉体供给装置,其将粉体向供给目标供给,其具备:粉体容纳部,其在内部容纳粉体,并且在底部具备向内部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输送机构,其吸引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容纳的粉体,将其向所述供给目标输送。

Description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调色剂等的粉体向供给目标进行供给的粉体供给装置、具备该粉体供给装置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这些功能的复合机等的使用电子成像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在网络上监视图像形成装置的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的有用于容纳大容量调色剂的调色剂库、调色剂补给装置等粉体供给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有能够设置多个瓶状的调色剂容器的粉体供给装置(调色剂库)。详细地说,将多个调色剂容器中的一个调色剂容器的栓打开,向调色剂库的供料器供给容纳于内部的调色剂。将调色剂库的供料器内的调色剂通过气流输送机构向作为供给目标的显影装置输送。而且,当被打开栓的调色剂容器内的调色剂耗尽时,将其它调色剂容器开栓,自此进行调色剂补给。
在专利文献2等中公开有具备比调色剂容器的容量大的供料器(调色剂供料器)的粉体供给装置(调色剂补给装置)。详细地说,在容量大的供料器内容纳多个调色剂容器的量的调色剂。在供料器内设置有搅拌部件,其搅拌供料器内部的调色剂。而且,供料器内的调色剂从供料器下方排出,并通过流体输送机构向成为供给目标的显影装置输送。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等中公开有用于向调色剂容器(粉体容器)内充填调色剂(粉体)的粉体供给装置(充填装置)。详细地说,通过使空气流入充填装置内来提高装置内的压力,将容纳于充填装置内的调色剂从粉体导出管排出,向成为供给目标的调色剂容器内充填调色剂。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35341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5-146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许第3549051号公报
上述的专利文献1等的粉体供给装置,由于设置多个调色剂容器,所以可实现调色剂大容量化。但是,在容纳于多个调色剂容器中的调色剂全部耗尽后,需要对应于调色剂容器数量的设置调色剂容器的操作。因此,虽然实现了调色剂大容量化,但存在不能提高调色剂耗尽时的作业性的不良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2等的粉体供给装置,增大供料器的容积来实现调色剂的大容量化。但是,为防止容纳于供料器内的调色剂交联,而利用搅拌部件机械搅拌供料器内的调色剂,因此,可能在调色剂上产生机械应力。当调色剂上产生机械应力时,会产生调色剂中添加的添加剂被调色剂表面埋没或从调色剂表面剥离,从而虽然是新的调色剂但却变成劣化状态,从而成为造成图像质量降低的原因。此外,专利文献2等的粉体供给装置,由于从供料器下方排出调色剂,所以当排出口附近的密封性降低时等,也可能会造成调色剂从粉体供给装置的飞散量增大。
另外,专利文献3等的粉体供给装置,对容纳调色剂的容纳部积极地施加压力,从容纳部内排出调色剂。因此,需要按照不使容纳部因压力而破裂的方式,将容纳部的机械强度设定为足够强。因此,即使可作为向调色剂容器充填调色剂的制造装置使用,也难以作为向显影装置供给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的粉体供给装置使用。
另外,对容纳调色剂的容纳部积极地施加压力,从容纳部内排出调色剂的方法,会由于容纳部内的调色剂剩余量而使调色剂的喷出量大幅度变化,并且难以进行微量的调色剂喷出量的调整。因此,即使作为向调色剂容器内充填调色剂的制造装置使用,也难以作为向显影装置供给调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用的粉体供给装置使用。
此外,上述的各种问题不限于为供给调色剂而设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粉体供给装置,在需要不给予粉体损害而调整微量的粉体供给量的所有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是共同的。
而且,在所有这些粉体供给装置中,需要不使容纳于粉体容纳部内的粉体飞散,而有效且可靠地向供给目标进行供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提供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不会给粉体造成损害,更换作业少,可实现粉体的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粉体供给量的调整,可使粉体不飞散,有效且可靠地将粉体输送向供给目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是将粉体向供给目标供给的粉体供给装置,其具备:粉体容纳部,其在内部容纳粉体,并且在底部具备向内部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以及输送机构,其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将其向所述供给目标输送。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具备将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向上方吸引的吸引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吸引机构是泵,所述泵配置于所述粉体容纳部及所述供给目标的上方,并且将从所述粉体容纳部吸引的粉体向所述供给目标排出。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用软管形成从所述粉体容纳部到所述泵的粉体吸引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和从所述泵到所述供给目标的粉体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输送机构按照与请求其工作的控制信号的有无无关而不会超过规定时间连续地进行工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具备向所述气体喷出部送出气体的空气泵。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具备与所述空气泵连通的单个或多个腔室。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多孔质部件形成为其孔径在所述粉体的粒径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多孔质部件形成为其孔部的平均空孔直径为0.3~20μm。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所述底部由倾斜面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倾斜面形成为其倾斜角度比所述粉体容纳部所容纳的粉体的静止角小。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倾斜面按照中央部附近成为最下位置的方式倾斜。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将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粉体的吸引管的吸引口配置在所述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构成为,使所述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比其以外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大。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6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构成为,所述最下位置附近的所述气体喷出量为其以外位置的所述气体喷出量的1.1~2倍。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7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具备多个腔室,分别向所述多个腔室送入气体,形成所述气体喷出量的差异。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通过对喷出气体的所述气体喷出部的面积设置差异而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主电源的投入联动地开始工作。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形成为在水平面的剖面形状为矩形。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是将粉体向供给目标供给的粉体供给装置,其具备:粉体容纳部,其在内部容纳粉体,并且在底部具备向内部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以及输送机构,其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将其向所述供给目标输送,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将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气体排出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配置于当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最大容纳调色剂时的该调色剂的水位线的上方。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排出机构为形成于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开口和覆盖所述开口的过滤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过滤器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喷出部,其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所述过滤器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比所述气体喷出部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大。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6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过滤器利用由聚脂构成的无纺布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7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过滤器形成为蛇腹状或波纹状。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配置在拆装自如地设于所述粉体容纳部的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盖上。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盖隔着密封部件设于所述顶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密封部件由硅海绵构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盖使用旋钮螺钉联接在所述顶部上。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旋钮螺钉具备:阳螺纹部,其通过填缝剂固设于所述顶部;以及阴螺纹部,其螺合在从所述盖的贯通孔突出的所述阳螺纹部上,并且具有把持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盖使用夹钳固定在所述顶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将吸引所述粉体容纳部所容纳的粉体的吸引管的吸引口配置在所述气体喷出部的上方。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具备向所述吸引管的吸引口喷出气体的第二气体喷出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6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具备向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送出气体的空气泵。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7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检测被容纳于内部的粉体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也向所述检测机构附近喷出气体。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构成为,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拆装自如。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用于在地板面移动的脚轮。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所述底部由倾斜面形成,所述脚轮设置于所述倾斜面上。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为调色剂。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所述粉体为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两种成分显影剂。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5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本体。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6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粉体供给装置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分体配置。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7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固定所述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供给装置本体。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8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具备回收像载体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贮存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的回收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向所述回收容器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9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回收容器为挠性袋状容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0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将所述未转印调色剂与气体一起输送,其具备将送入到所述回收容器内部的气体排出的脱气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1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5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设置所述回收容器的设置部,所述设置部具备排出未转印调色剂的排出口和所述脱气机构。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2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技术方案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主电源的投入联动,开始所述气体喷出部的工作。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3的监视系统,其在网络上监视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监视技术方案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的粉体的使用状况的监视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4的监视系统,在所述技术方案53所述的监视系统中,所述监视装置取得检测被容纳于所述粉体容纳部内部的粉体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的信息。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5的监视系统,在所述技术方案53所述的监视系统中,具备经由LAN发送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的发送功能。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6的监视系统,在所述技术方案53所述的监视系统中,根据发送到所述监视装置的所述粉体供给装置部的粉体的使用状况,进行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更换。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7的监视系统,在所述技术方案56所述的监视系统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具备回收像载体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贮存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的回收容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向所述回收容器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在进行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更换时,也更换所述回收容器。
本发明中,利用气体喷出部从粉体容纳部的底部喷出气体,同时吸引粉体,将其向供给目标输送,因此,可提供不会对粉体造成损害、更换作业少、可实现粉体的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粉体供给量的调整、不使粉体飞散、将粉体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供给目标的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本发明中,利用气体喷出部从粉体容纳部的底部喷出气体,同时吸引粉体,将其向供给目标输送,并且只排出粉体容纳部内的气体,抑制粉体容纳部内压的上升,因此,可提供不会对粉体造成损害、更换作业少、可实现粉体的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粉体供给量的调整、不使粉体飞散、将粉体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供给目标的粉体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和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上面图;
图6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吸引管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表示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及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监视系统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粉体供给装置的气体喷出部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粉体供给装置的输送机构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
图1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和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结构图;
图20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上面图;
图21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
图22是表示吸引管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表示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控制的时序图;
图24是表示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的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及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结构图;
图28是表示监视系统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7的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
图30是表示用旋钮螺钉联接图29的粉体容纳部的盖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标记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装置本体)
5     显影部(显影装置)
9     调色剂供料器(供给目标)
19    调色剂容器(第二粉体容纳部)
20    粉体供给装置
21    粉体供给装置本体(固定单元)
21a   把手
22    泵(吸引机构)
24    空气泵
31    粉体容纳部(通过的调色剂罐单元)
31a   脚轮
33    气体喷出部
33A   中继部
33B   多孔质部件(喷出口)
33C1  第一腔室
33C2  第二腔室
33C3  第三腔室
33C4  第四腔室
35    过滤器(脱气部件)
37    (吸引管
37a   吸引口
38    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检测装置)
39    整流部件
40    吸引软管(粉体供给通路)
41    排出软管(粉体排出通路)
44    软管
44a    第一软管
44b      第二软管
44c      第三软管
47、47a~47c  电缆
50、51、53a~53c、54a~54c连接端子
55      把持部
57、58  连接端子
61      支柱
62      第二气体喷出部
65      保持部件
70      壳体
71~73  压电传感器
75      供给通路
80      回收部
81、82  输送部
85      多孔质部件
90      回收容器
91      泵
95      空气泵
97      配管
98      过滤器(脱气机构)
99      设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使用同一标记,对于重复说明适当简化乃至省略。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  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做详细说明。
首先,图1及图2中,对本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和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1中,1表示作为电子成像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复印单元),2表示大容量给纸库(给纸单元),3表示进行分页及装订等的后处理单元,20表示粉体供给装置(调色剂供给单元)。
粉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配置于大容量给纸库2上方的给纸盘的翼板2a下方。
图2中,1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4表示作为像载体的感光体鼓,5表示将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部(显影装置),6表示将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记录媒体上的转印部,7表示将记录媒体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定影的定影部,8表示回收感光体鼓4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16表示在感光体鼓4上照射基于由原稿读入部读入的图像信息的曝光光的曝光部,17表示使感光体鼓4上带电的带电部,18表示收纳转印纸等记录媒体的给纸部。
另外,9表示从粉体供给装置20被供给调色剂的作为供给目标的调色剂供料器(调色剂接收部),11表示将调色剂供料器9内的调色剂向显影部5的调色剂补给部5a输送的调色剂输送通路,19表示与粉体供给装置20独立的为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内辅助地供给调色剂而设置的作为第二粉体容纳部的调色剂容器(调色剂瓶)。
另外,75表示将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循环使用调色剂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的供给通路(循环通路)。供给通路75可以是使用输送螺杆的通路,也可以是使用隔膜式空气泵等泵的通路。
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原稿输送部的输送辊将原稿从原稿台输送,使其通过原稿读入部上。此时,在原稿读入部,光学读取从其上方通过的原稿的图像信息。
然后,在由原稿读入部读取的光学图像信息被变换为电信号后,被送往曝光部16。然后,将基于该电信号的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光从曝光部16向感光体鼓4上发射。
另一方面,感光体鼓4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感光体鼓4首先在与带电部17的相对位置使其表面均匀带电。然后,通过带电部17带电后的感光体鼓4的表面到达曝光光的照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形成与原稿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
然后,形成有潜像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显影部5的相对部。然后,通过显影部5将感光体鼓4上的潜像显影。
在此,显影部80内的调色剂,通过搅拌辊等将自调色剂补给部5a供给的调色剂与载体混合。然后,摩擦带电的调色剂与载体一起被供给向与感光体鼓4相对的显影辊上。
在此,调色剂补给部5a的调色剂随着显影部5内的调色剂的消耗而适当地向显影部5内供给。显影部5内的调色剂的消耗由与感光体鼓4相对的光敏传感器及设于显影部5内的导磁率传感器来检测。此外,调色剂补给部5a内的调色剂通过由调色剂输送线圈及粉体泵等构成的调色剂输送通路11从调色剂供料器9适当进行补给。进而,调色剂供料器9内的调色剂从设于装置本体1外部的粉体供给装置20通过输送机构37、40、22、41进行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可以在调色剂供料器9中设置更换自如的多个调色剂容器19。而且,也可以从调色剂容器19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调色剂。特别是在进行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容纳部3 1的更换作业时,通过使用调色剂容器19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调色剂,可完全抑制在图像形成装置上产生停歇时间。
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调色剂容器19是瓶状的容器,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突起。而且,通过旋转驱动调色剂容器19,从调色剂容器19的开口排出调色剂,将调色剂供给向调色剂供料器9内。
然后,在显影部5显影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转印部6的相对部。然后,在该位置,在记录媒体上转印感光体鼓4上的调色剂像。此时,在感光体鼓4上稍微残存未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然后,具有通过了转印部6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清洁部8的相对部。然后,通过与感光体鼓4抵接的清洁板将未转印调色剂回收到清洁部8内。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循环使用调色剂通过供给通路75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与从粉体供给装置20及调色剂容器19供给的新调色剂一起对显影部5(调色剂补给部5a)补给。由此,可提供调色剂的循环性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然后,通过清洁部8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未图示的除电部。然后,感光体鼓4表面的电位在此被消除,从而结束一系列的成像处理。
另一方面,输送到转印部6的记录媒体如下动作。
首先,自动或手动选择多个给纸部中的一个给纸部(例如选择给纸部18)。
然后,将收纳于给纸部18的一张记录媒体在图中虚线所示的输送通路移动。
然后,从给纸部18给送的记录媒体到达阻挡辊的位置。然后,到达阻挡辊位置的记录媒体对应于与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位置对准的时刻而被输送向转印部6。
然后,转印工序后的记录媒体在通过转印部6的位置后,经由输送通路而到达定影部7。然后,在该位置通过热和压力将记录媒体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然后,定影工序后的记录媒体作为输出图像从装置本体被排出,在后处理单元3的后处理之后被排纸。
这样结束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对粉体供给装置20的结构、动作进行详述。
图3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概略图。图4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结构图。图5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上面图。图6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
参照图2~图5,粉体供给装置20(调色剂供给单元)包括: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大容量给纸盘2)上的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固定单元)、在内部容纳调色剂(粉体)的粉体容纳部31(通过的调色剂罐单元)。
参照图3,粉体容纳部31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拆装自如。详细地说,粉体容纳部31在底面设置有脚轮31a,在上方设置有把持部55。而且,用户及维修人员等作业者边把持把持部55边使用脚轮31a在地板上移动粉体容纳部31(白箭头方向的移动)。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具备把手21a的门21b(可参照图5)。通过打开关闭门21b,来进行粉体容纳部31对供给装置本体21的拆装。此时,进行粉体容纳部3 1侧的连接端子50、53a~53c、57与供给装置本体21侧的连接端子51、54a~54c、58的连接分离(也可以参照图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3及图6,由于脚轮31a设置在粉体容纳部31的倾斜面(V字状面)的最上位置附近,所以可使包括脚轮31a的粉体容纳部31的高度比较低。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粉体供给装置20由于可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将容纳调色剂的粉体容纳部31拆下进行移动,所以当粉体容器31内的调色剂大致耗尽时,只是将粉体容纳部31更换为充填有调色剂的其它粉体容纳部31,即可对图像形成装置1继续供给调色剂。另外,由于对于粉体供给装置20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电源独立地设置有电源部60,所以可不切断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而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即,可不使图像形成装置1产生停歇时间而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
参照图4,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泵22(吸引机构)、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其中,泵22用于吸引容纳于粉体容纳部31内部的调色剂T,将其向供给目标(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送出),空气泵24用于向气体喷出部33供给空气。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隔膜式空气泵作为吸引机构即泵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来自粉体供给装置20的调色剂的供给目采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调色剂供料器9,但也可以将来自粉体供给装置20的调色剂的供给目标设为显影部5的调色剂补给部5a。
参照图6,在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吸引管37;气体喷出部33A、33B、3C1~33C4;由挠性的硅橡胶形成的四个软管40、44a~44c;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第二气体喷出部62和吸引管37的保持部件65;作为检测粉体容纳部3 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的检测机构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接近耗尽传感器);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电连接的电缆47(束线);支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及保持部件65以及电缆47的支柱61等。另外,在粉体容纳部31内容纳有作为粉体的调色剂T(体积平均粒径为3~15μm的范围)。粉体容纳部31按照在水平面中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方式形成,将容积设为最大限来容纳调色剂。
粉体容纳部31底部按照使中央部附近为最下位置的方式形成倾斜的倾斜面。换言之,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形成为V字状。而且,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以沿其倾斜面的方式配置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
另外,粉体容纳部31底部的倾斜面,其倾斜角度θ设定成比相对容纳的调色剂T的静止角(调色剂滑落的倾斜角度θ)小的角度。具体而言,相对于调色剂T的静止角为40度左右,将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设为20度左右。这样,通过平缓地设定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可减小由于倾斜引起的死角,从而可防止调色剂只沉积在倾斜面的最下位置,使该位置的体积密度过高。
气体喷出部包括:中继部33A、多孔质部件33B、四个腔室33C1~33C4等,其向粉体容纳部31内喷出空气(气体)。气体喷出部的横剖面形状(与空气的喷出方向正交的剖面)大致形成为矩形。
气体喷出部(流动床)的多孔质部件33B按照使其孔径为调色剂T的粒径以下的方式形成,其配置在与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直接接触的底面。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的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经由软管44a、44b、腔室33C1~33C4被送向多孔质部件33B,多孔质部件33B成为向粉体容纳部31内喷出空气的喷出口。
其中,多孔质部件33B由使空气通过的微细的多孔质材料构成,其开口率为5~40%(优选10~20%),其平均开口直径形成为0.3~20μm(优选5~15μm),其孔部的平均空孔直径形成为上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0.1~5倍(优选0.5~3倍)。
作为多孔质材料,例如可使用玻璃、树脂粒子的烧结体、光刻的树脂、热穿孔的树脂等多孔质树脂材料、金属制烧结体、穿孔处理的金属板材料、网层叠体、以及具有选择的溶融痕迹孔的金属材料等,该金属材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使金属铜在易融性金属丝束周围析出,而制造成贯穿设置有易融性金属丝束的形式的铜版,并通过将该铜板进行加热,将该易融性金属丝束有选择地除去,从而使其具有除去痕迹的孔部分。
通过经由这样构成的多孔质部件33B向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喷出空气,可稳定地降低调色剂的体积密度,使调色剂流动化,防止调色剂的交联。另外,由于每个调色剂粒子的重量是微小的,且施加在多孔质部件33B上的空气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强,所以即使调色剂进入到多孔质部件33B的孔部,调色剂也不会直接侵入到腔室内或堵塞孔部。
在此,配置于多孔质部件33B下方的腔室包括分别独立的四个腔室33C1~33C4。
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与配置于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中继部33A邻接。对于第一腔室33C1,从空气泵24经由连接端子53b、54b(中继管)、第二软管44b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排出口44b1送出。对于第二腔室33C2,从空气泵24经由连接端子53b、54b、第二软管44b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排出口44b2送出。排出到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空气经由多孔质部件33B喷出向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
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分别与第一腔室33C1、第二腔室33C2邻接。对于第三腔室33C3,从空气泵24经由连接端子53a、54a(中继管)、第一软管44a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排出口44a1送出。对于第四腔室33C4,从空气泵24经由连接端子53a、54a、第一软管44a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排出口44a2送出。排出到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空气经由多孔质部件33B喷出向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
在此,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面积(与多孔质部件33B相接的接触面的面积)或容积被设定为比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面积或容积小。
通过这样构成气体喷出部,使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配置有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比此以外的位置(配置有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大。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与其以外的位置(包括最上位置的上方的位置)相比,由于调色剂的体积密度容易增高,所以通过利用倾斜面的位置对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量设定差异,可有效地使调色剂的流动性在整个倾斜面均匀化。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气体喷出部设置多个腔室(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和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从空气泵24向多个腔室分别送入气体,利用倾斜面的位置形成气体喷出量的差异。该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通过对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的面积(腔室33C1~33C4的面积或容积)设置差异而形成。
另外,要形成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除上述方法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在要对气体喷出量形成差异的位置设置不同的多孔质部件(孔径及孔数等不同)的方法,或使用对从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压设置差异的方法。
另外,为使上述效果可靠,优选将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配置有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设定为其以外的位置(配置有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的1.1~2倍。
在此,吸引管37(吸引口)配置于中继部33A(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使得即使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的剩余量减少,也能够有效地吸引调色剂T。吸引管37经由吸引软管40、连接端子50、51(中继管)与泵22的一端(吸引口)连接。进而,泵22的另一端(喷出口)经由喷出软管41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调色剂供料器9连接。即,通过吸引管37、吸引软管40、连接端子50、51形成从粉体容纳部31到泵22的粉体排出通路,通过喷出软管41形成从泵22到调色剂供料器9的粉体排出通路。而且,当泵22工作时,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被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吸引,经过泵22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
另外,由于吸引软管40及喷出软管41由调色剂亲和性低的硅橡胶形成,所以能够抑制调色剂粘固在软管内而降低调色剂输送性的不良情况。
另外,通过用挠性软管40、41形成粉体吸引通路及粉体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粉体容纳部31、泵22、调色剂供料器9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在此,参照图2,泵22配置于作为供给目标的调色剂供料器9的上方。因此,被泵22吸引的调色剂T向配置于比其低的位置的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因此,即使在从泵22到调色剂供料器9的距离长的情况下,通过双方的高低差,用小的排出力即可可靠地输送调色剂。
另外,通过喷出软管41形成的粉体排出通路优选地按其倾斜角度θ为20°~90°的范围(更优选25°~45°的范围)的方式配置。由此,在泵的排出力的基础上,有效地作用调色剂的重力方向的落下力,使调色剂在粉体排出通路中移动。
另外,粉体吸引通路的吸引口37a(吸引管37)设于泵22的下方。即,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从配置于粉体容纳部31最下位置附近的吸引管37(内径6~8mm程度)被吸引向上方。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泵22和吸引管37的距离被设定为比泵22与调色剂供料器9的距离短,因此,即使被向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吸引,也不会使泵22的吸引力过大,可有效地吸引并输送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另外,由于粉体吸引通路向上,所以即使在吸引软管40等破损或脱落的情况下,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也不会大量飞散,只有通过吸引软管40内的极少量的调色剂飞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和泵22在铅直方向的距离H1相对于调色剂供料器9和泵22在铅直方向的距离H2被设定为1.5~2倍。由此,能够维持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经由泵22到达调色剂供料器9的整个输送通路的平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配置泵22(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及粉体容纳部31,所以可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设计无关地构成粉体供给装置20。例如,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无关,而将泵22配置于更高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设于办公室内,将可能被调色剂污染的调色剂供给装置20设于办公室外。
参照图7,吸引管37被固定设于支柱61上支承的保持部件65上。进而,在吸引管37的下方配置有被保持部件65保持的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部件65(及支柱61)确定粉体容纳部31的吸引管37的位置,并且确定第二气体喷出部62相对于吸引管37的位置。
在此,第二气体喷出部62由多孔质部件(也可以经由腔室设置)形成,其经由连接端子53c、54c、第三软管44c将从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进而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附近)直接喷出。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多孔质部件由与上述的气体喷出部的多孔质部件33B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附近的调色剂的体积密度降低,并且调色剂流动化,从而不会在输送机构22、37、40、41中产生堵塞,使调色剂输送性提高。再有,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的调色剂流动化,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检测性能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用第二气体喷出部62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的附近和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附近喷出空气。与之相对,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附近喷出空气的气体喷出部、和向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喷出空气的气体喷出部。进而,也可以将第二气体喷出部62与设于粉体容纳部31底部的气体喷出部一体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7,在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设置有整流部件39。该整流部件39为使吸引口的开口面积增大而形成的漏斗状部件,其增加吸引口37a的吸引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粉体供给装置20中,参照图8的时序图,在开始泵22进行的吸引(自吸引管37的吸引)之前,控制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动作(空气向吸引口37a的喷出)开始。由此,由于在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时,利用第二气体喷出部62可靠地促进调色剂的流动化,因此,通过输送机构22、37、40、41的调色剂输送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泵22进行的吸引(自吸引管37的吸引)结束之前,控制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动作(空气向吸引口37a的喷出)结束。这是由于,若在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开始之前,通过第二喷出部61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则即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动作不能继续,也能够顺畅地进行输送机构22、37、40、41的调色剂输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降低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占空比,使泵22开始工作,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
另外,如图8所示,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流动床)的工作在与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独立的时刻进行。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的工作既可以连续地进行,也可以间歇地进行,还可以与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流动性降低对应地(例如每一定时间)进行。另外,也可以使气体喷出部的向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送出空气的时刻、与向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送出空气的时刻错开,而将粉体容纳部31内的整体的调色剂流动性有效地均匀化。
另外,除上述的控制之外,也可以在泵22的工作中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间歇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泵22长时间连续地工作时等,可提高调色剂输送性。
另外,在泵22的工作不长时间进行时(放置时),也可以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间歇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在将泵22长时间放置后再使其开始工作,也可以顺畅地进行调色剂输送。
另外,也可以在接通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主开关后,在一定时间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强制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进行的预热运转对应地进行粉体供给装置20的预热运转,可在工作开始之后顺畅地进行调色剂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使用三个软管44a~44c向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第二气体喷出部62分别送出空气,所以可容易地与各功能对应地进行空气流量及空气压力的调整控制。
参照图5及图6,在粉体容纳部31的上面设置有开口和覆盖该开口的过滤器35(排气部件)。过滤器35防止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漏出到外部,并且防止粉体容纳部31内的内压上升。作为过滤器35的材料,既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多孔质部件33B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作为氟类树脂制的连续多孔质构造体的“戈尔特库斯(ゴアテツクス)”(注册商标,日本戈尔特库斯公司制造(ジヤパゴアテツクス社制))。此外,只要将过滤器35配置在充满调色剂状态的粉体容纳部31的调色剂的水位线的上方,则其位置也可以是粉体容纳部31的上面以外的位置(例如侧面)。
参照图9,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包括沿铅直方向离开并设的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被由支柱63支承的壳体70保持。分别与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电连接的三条电缆47a~47c在壳体70内聚束,作为一束电缆47被支柱47支承,经由连接端子57、58(连接器)、电缆48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控制部电连接。
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将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分为三个阶段通知给用户。
具体而言,在利用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上段的压电传感器71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减少情况的消息(预接近耗尽”的显示)。其次,在利用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中段的压电传感器72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几乎耗尽的情况的消息(“接近耗尽”的显示)。最后,在利用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下段的压电传感器73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耗尽的情况的消息(调色剂耗尽”的显示),并且,在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作业结束之前,停止泵22的调色剂吸引。
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吸引管37的外部,所以能够抑制吸引管37内部生成调色剂块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的上方,所以可抑制从吸引管37只吸引空气的不良情况。即,使用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在吸引口37a的上方位置有调色剂的状态下,发送调色剂耗尽的信号,停止泵22进行的调色剂吸引。由此,防止从吸引管37只吸引空气(或在调色剂相对空气的混合比少的状态进行吸引)。
另外,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气体喷出部33的上方,所以可提高调色剂剩余量的检测精度。即,通过检测利用气体喷出部33流动化的调色剂,可稳定且准确地检测调色剂剩余量。
此外,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气体喷出部33(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所以可准确地检测通过配置于相同最下位置的上方的吸引管37有效且经济地吸引的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的剩余量。
上述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在粉体容纳部31的位置利用支柱61及螺钉70准确地确定。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气体喷出部62,所以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的调色剂流动化,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进行的检测精度稳定化。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利用气体喷出部33将空气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同时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输送,因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更换作业少,可使调色剂T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从而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地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向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送出空气的空气泵24配置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中粉体容纳部31的上方位置,但也可以将其配置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中粉体容纳部31的倾斜面下方的位置。该情况下,可缩短从空气泵24到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空气输送通路。因此,也可以使用管硬来代替软管形成空气输送通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独立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但也可以将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一体设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内部。即,也可以采用将泵22、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内,使粉体容纳部3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直接拆装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0~图1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做详细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及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图11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结构图。另外,图13是表示在网络上监视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监视系统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主要在将贮存废调色剂的回收容器90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和经由LAN与监视系统连接这两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10,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包括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粉体供给装置20等。
在此,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将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贮存于回收容器90中。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通过第二输送机构81、80、92、91向回收容器90输送。进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设置有作为转印部的转印带6、回收附着于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等异物的带清洁器10。而且,由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也由第二输送机构输送并贮存于回收容器90中。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由清洁部等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贮存的回收容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当回收容器充满时,停止装置本体的工作,更换新的回收容器。
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粉体容纳部31内容纳30~40kg的调色剂。当在感光体鼓4上进行的转印工序的转印率为90%左右时,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的10%(3~4kg)左右被清洁部作为未转印调色剂(废调色剂)回收。因此,当假设用户每一个月消耗30kg左右的调色剂时,即使回收容器为大型的10kg左右容量的容器,也必须每2~3个月进行更换,其作业繁杂。另外,也考虑了将回收容器的容量增大来减少更换频度,但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在装置本体1内设置这样大容量的回收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2中,由于在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回收容器90,所以不会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大型化,可以实现与大容量的粉体容纳部31对应的回收容器的大容量化。由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清洁部8及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被贮存于粉体容纳部31内的回收容器90内,在更换粉体容纳部31的同时被更换(可参照图11所示的粉体容纳部31的拆装动作)。
下面,对回收容器90回收废调色剂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10,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经由输送通路81被暂时收集在回收部80。同样,由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也经由输送通路81暂时被收集在回收部80。
参照图12,在回收部80的底部设置有具有多孔质部件85的第三气体喷出部(流动床)。而且,通过软管96向该第三气体喷出部送入从粉体供给装置20的空气泵95送出的空气。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多孔质部件85喷出空气,使被回收到回收部80内的调色剂流动化,该调色剂通过泵91的吸引而经由软管92被吸引,向回收容器90良好地被输送。
在此,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的回收容器90由于只要贮存根据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量计算出的回收量即可,因此,不必相对于粉体容纳部31的容积不会变得很大。此外,由于回收容器90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所以不需要考虑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因此,可以以所需最小限的强度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2中,使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挠性袋状部件(例如乙烯塑料袋及聚丙烯塑料袋等)作为回收容器90。回收容器90通过胶带等安装在设置部99。在设置部99设置有具备排出废调色剂的排出口的配管97、和排出送入到内部的空气的作为脱气机构的过滤器98。这样,通过在设置部99设置配管97(排出口)和过滤器98,可通过一次操作即可将配管97和过滤器98安装到回收容器90上。
其中,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与LAN连接,通过监视系统(调色剂管理系统)在网络上被进行监视。
图13是表示该监视系统的示意图。
通过建立这样的监视系统,从而维修人员可确认用户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状况,事先掌握粉体容纳部的更换时期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异常。
具体而言,在监视系统中设置有监视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使用状况的监视装置。监视装置取得检测容纳于粉体容纳部20内部的粉体剩余量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检测机构)的信息。监视装置具备经由LAN发送监视结果的发送功能。
而且,将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监视数据)向制造部门、服务部分、销售部门发送,用于生产计划、服务计划、销售计划。即,通过掌握每个用户的消费状况,预测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时期,不会产生调色剂短缺,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也同时进行回收容器90的更换)。由此,将用户在调色剂耗尽时的作业及废调色剂的处理作业简化。
本申请发明者进行了比较试验,该比较试验针对在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容量为3升的回收容器90并利用监视系统时的情况、和不设置粉体供给装置20(及回收容器90)时(使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情况进行。对此,连续进行一周的每日一万张的打印。
其结果是,在使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维修人员以三日一次的频度进行废调色剂的处理,且调色剂容器的更换频度也高,总计产生一日左右的停歇时间。
与之相对,在使用本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不产生停歇时间,通过维修人员以更好的时机没有浪费地进行粉体容纳部31(及回收容器90)的更换作业。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气体喷出部33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空气,同时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输送,因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且更换作业也少,可将调色剂T大容量化,且可实现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而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做详细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粉体供给装置的气体喷出部的控制的时序图。本实施方式3的气体喷出部的控制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
本实施方式3的粉体供给装置,也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吸引容纳于粉体容纳部31内部的调色剂T并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的泵22、向气体喷出部33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供给空气的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另外,在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吸引管37;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四个软管40、44a~44c;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部件65;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电缆47;支柱61等。
另外,图中省略,在从空气泵24向第二气体喷出部62送出的空气通过的第三软管44c的通路中设置有电磁阀。该电磁阀用于进行从第二气体喷出部62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喷出空气的导通、阻断。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在与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独立的时刻进行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流动床)的工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3中,参照图14,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的主电源(未图示)的投入联动地来控制气体喷出部33开始工作。具体而言,当接通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主电源时,空气泵24的驱动电动机工作,开始从气体喷出部33喷出气体。更详细地说,当接通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主电源时,该信号被输入到设于粉体供给装置20上的操作电路的继电器中,通过继电器的打开关闭使空气泵24的驱动电动机工作。
另外,空气泵24包括:具有由聚脂等形成的吸气阀及排气阀的泵本体、由橡胶材料构成的覆盖泵本体的凹部的隔膜、使隔膜膨胀来改变泵本体的内容积的驱动电动机等。
这样,通过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主电源(主开关)的投入联动,使气体喷出部33开始工作,从而在使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充分流动化的状态下,可靠地进行从粉体供给装置20向调色剂供料器9的调色剂补给。
另外,在气体喷出部33未工作的状态(未从气体喷出部33喷出气体的状态)下,有时会出现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的流动性不充分(成为调色剂堵塞的状态)、以及无法充分地进行从粉体供给装置20向调色剂供料器9的调色剂补给。这种不良情况可能会在独立地设置使气体喷出部33(空气泵24)工作的开关的情况下,因用户忘记接通开关等而产生。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3中,由于在接通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电源(主开关)时,必须使气体喷出部33工作,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的不良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控制与泵22的吸引(自吸引管37的吸引)联动,进行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向吸引口37a喷出空气)。即,大致在泵22开始工作的同时,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开始工作(开放关闭状态下的电磁阀)。而且,大致在泵22结束工作的同时,结束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将开放状态的电磁阀关闭)。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可防止泵22停止时,从第二气体喷出部62喷出的空气经由吸引管37、吸引软管40流入到泵22中。即,在第二气体喷出部62持续工作的情况下,在泵22停止时,从第二气体喷出部62喷出的空气经由吸引管37、吸引软管40流入泵22,进而,通过推起泵22的吸气阀及排气阀而到达调色剂供料器9。而且,当向调色剂供料器9内送入大量的空气时,调色剂会从构成调色剂供料器9的壳体的间隙飞散。而根据本实施方式3,可将产生这种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气体喷出部33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空气,同时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输送,因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且更换作业也少,可将调色剂T大容量化,且可实现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实施方式4.
参照图1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做详细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粉体供给装置的输送机构的控制的时序图。本实施方式4的输送机构的控制方法与上述实施方式1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4中,与请求输送机构工作的控制信号的有无无关,控制输送机构不会超过固定时间连续工作。具体而言,参照图15,即使在为了补给调色剂而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控制部连续地输出请求泵22的驱动电动机工作的控制信号(调色剂补给信号),在超过规定时间t时,也能够将泵22的驱动电动机强制关闭。更详细地说,利用计时器对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输入粉体供给装置20的操作电路的控制信号(调色剂补给信号)的输入时间进行计数,当该输入时间超过规定时间t时,将泵22的驱动电动机强制停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将用于强制停止泵22工作的规定时间t设为5秒。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因电路失控及配线的短路等,而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连续地输出为进行调色剂补给而请求泵22工作的控制信号,也能够抑制过量的调色剂从粉体供给装置20向调色剂供料器9补给的不良情况。
另外,当泵22无限制地连续工作,从粉体供给装置20向调色剂供料器9补给过量的调色剂时,会产生调色剂供料器9溢出这样的调色剂飞散等二次不良情况。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4中,由于对泵22(输送机构)的连续工作时间设置有限制,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上述的不良情况。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4中,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气体喷出部33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空气,同时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输送,因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且更换作业少,可将调色剂T大容量化,且可实现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地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将调色剂向供给目标供给的粉体供给装置20应用了本发明,但当然也可以对将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两种成分显影剂向供给目标供给的粉体供给装置应用本发明。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导磁率传感器作为检测粉体容纳部内的两种成分显影剂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
进而,也可以对如下的粉体供给装置应用本发明。
(1)对树脂成型机补充成型材料(颗粒)的粉体供给装置(补充机)
(2)输送面粉、肥料、家畜用饲料等的粉体供给装置
(3)在输送由粉末或液体构成的药品及片剂等的制造现场使用的粉体供给装置
(4)输送水泥的粉体供给装置
(5)通过使空气分散到工业用涂料中而降低黏度进行输送的工业用涂料用的粉体供给装置
(6)输送用于道路涂装成分及空气床垫的内充填材料等的工业用玻璃珠的粉体供给装置
另外,在使用两种成分显影剂及玻璃珠等硬度高的粉体的情况下,当由PE、PC等树脂材料形成气体喷出部33(流动床)时,则其可能会由于时间长而受到损害,而堵塞多孔质部件的孔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用铜或铁的烧结部件及细网眼的金属网过滤器来形成气体喷出部。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隔膜式空气泵作为吸引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并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的泵22,但也可以使用其它的泵(例如螺杆泵(单螺杆泵))。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独立地设置粉体供给装置20,但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内部一体设置粉体供给装置20。
实施方式5.
参照图16~图2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做详细说明。
首先,参照图16及图17对本实施方式5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结构、动作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图。图17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和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
图16中,1表示作为电子成像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复印单元),2表示大容量给纸库(给纸单元),3表示进行分页及装订等的后处理单元,20表示粉体供给装置(调色剂供给单元)。
粉体供给装置20设置在配置于大容量给纸库2上方的给纸盘的翼板2a下方。
图17中,1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4表示作为像载体的感光体鼓,5表示将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部(显影装置),6是将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转印纸等记录媒体上的转印部,7是将记录媒体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定影的定影部,8是回收感光体鼓4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16是在感光体鼓4上照射基于由原稿读入部读入的图像信息的曝光光的曝光部,17表示使感光体鼓4上带电的带电部,18是收纳转印纸等记录媒体的给纸部。
另外,9表示作为从粉体供给装置20供给调色剂的供给目标的调色剂供料器(调色剂接收部),11表示将调色剂供料器9内的调色剂向显影部5的调色剂补给部5a输送的调色剂输送通路,19表示与粉体供给装置20独立的为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内辅助供给调色剂而设置的作为第二粉体容纳部的调色剂容器(调色剂瓶)。
另外,75表示将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循环使用调色剂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的供给通路(循环通路)。供给通路75既可以为使用输送螺杆的通路,也可以为使用隔膜式空气泵等泵的通路。
参照图17对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原稿输送部的输送辊将原稿从原稿台输送,使其通过原稿读入部上。此时,在原稿读入部,光学读取通过其上方的原稿的图像信息。
然后,由原稿读入部读取的光学图像信息在被变换为电信号后,送向曝光部16。然后,将基于该电信号的图像信息的激光等曝光光从曝光部16向感光体鼓4上发射。
另一方面,感光体鼓4向图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感光体鼓4首先在与带电部17的相对位置使其表面均匀带电。然后,通过带电部17带电后的感光体鼓4的表面到达曝光光的照射位置。然后在该位置形成与原稿的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
然后,形成有潜像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显影部5的相对部。然后,通过显影部5将感光体鼓4上的潜像显影。
在此,显影部80内的调色剂与自调色剂补给部5a供给的调色剂一起,通过搅拌辊等与载体混合。然后,摩擦带电的调色剂与载体一起被供给向与感光体鼓4相对的显影辊上。
在此,调色剂补给部5a的调色剂随着显影部5内的调色剂的消耗,适当地向显影部5内供给。显影部5内的调色剂的消耗由与感光体鼓4相对的光敏传感器及设于显影部5内的导磁率传感器检测。另外,调色剂补给部5a内的调色剂经由包括调色剂输送线圈及粉体泵等构成的调色剂输送通路11从调色剂供料器9适当补给。另外,调色剂供料器9内的调色剂通过输送机构37、40、22、41从设于装置本体1外部的粉体供给装置20输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可在调色剂供料器9上更换自如地设置多个调色剂容器19。而且,也可以从调色剂容器19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调色剂。特别是在进行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作业时,通过使用调色剂容器19向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调色剂,可完全抑制图像形成装置产生停歇时间。
在此,本实施方式5的调色剂容器19是瓶状的容器,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旋状的突起。而且,通过旋转驱动调色剂容器19,从调色剂容器19的开口排出调色剂,将调色剂供给向调色剂供料器9内。
然后,在显影部5显影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转印部6的相对部。然后,在该位置,在记录媒体上转印感光体鼓4上的调色剂像。此时,在感光体鼓4上稍微残存未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然后,具有通过了转印部6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清洁部8的相对部。然后,通过与感光体鼓4抵接的清洁板将未转印调色剂回收到清洁部8内。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循环使用调色剂通过供给通路75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与从粉体供给装置20及调色剂容器19供给的新调色剂一起对显影部5(调色剂补给部5a)补给。由此,可提供调色剂的循环性高的图像形成装置。
然后,通过了清洁部8的感光体鼓4表面到达未图示的除电部。感光体鼓4表面的电位在此被消除,从而结束一系列的成像处理。
另一方面,输送到转印部6的记录媒体如下进行动作。
首先,自动或手动选择多个给纸部中的一个给纸部(例如选择给纸部18)。
然后,被收纳于给纸部18的记录媒体的一张在图中虚线所示的输送通路移动。
然后,从给纸部18给送的记录媒体到达阻挡辊的位置。然后,到达了阻挡辊位置的记录媒体对应于与感光体鼓4上形成的调色剂像位置对准的时刻,被输送向转印部6。
然后,转印工序后的记录媒体在通过转印部6的位置后,经由输送通路到达定影部7。然后,在该位置通过热和压力将记录媒体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然后,定影工序后的记录媒体作为输出图像从装置本体被排出,在后处理单元3进行的后处理后进行排纸。
这样就结束了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下面,对粉体供给装置20的结构、动作进行详述。
图18是表示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概略图。图19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结构图。图20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上面图。图21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
参照图17~图20,粉体供给装置20(调色剂供给单元)包括: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大容量给纸库2)上的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固定单元)、在内部容纳调色剂(粉体)的粉体容纳部31(通过的调色剂罐单元)。
参照图18,粉体容纳部31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拆装自如地构成。详细地说,粉体容纳部31在底面的四角分别设置有用于相对于设置面可移动地正立的脚轮31a。另外,在粉体容纳部31的上方设置有把持部55。通过这样的结构,用户及维修人员等操作者可容易地边把持把持部55,边使用脚轮31a在设置面上移动粉体容纳部31(白箭头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具备把手21a的门21b(可参照图20)。通过进行门21b的打开关闭,来进行粉体容纳部31对供给装置本体21的拆装。此时,粉体容纳部31侧的连接端子50、第二连接部件53a、53b、第三连接部件(第五连接部件)53c、第四连接部件57、和供给装置本体21侧的连接部件51、第二连接部件54a、54b、第三连接部件(第无连接部件)54c、第四连接部件58进行接合、分离(也可以参照图19)。
在本实施方式5中,参照图18及图21,由于在粉体容纳部31的倾斜面(V字状面)的最上位置附近设置有脚轮31a,所以可使包括脚轮31的粉体容纳部31的高度较低。另外,脚轮31a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5,只要是使粉体容纳部31不跌倒且能够在设置面上进行移动的位置及数量即可。另外,保持部55的设置位置及形状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5,只要是使粉体容纳部31相对于设置面的移动操作容易的位置及形状即可。
这样,本实施方式5的粉体供给装置20,由于可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将容纳调色剂的粉体容纳部31拆下进行移动,所以当粉体容器31内的调色剂几乎耗尽时,只是将粉体容纳部31更换为充填有调色剂的其它粉体容纳部31,即可对图像形成装置1继续供给调色剂。另外,由于对于粉体供给装置20设置有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电源独立的电源部60,所以可不切断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而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即,可不使图像形成装置1产生停歇时间,而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
参照图19,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泵22(吸引机构)、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其中,泵22用于吸引被容纳于粉体容纳部31内部的调色剂T,将其向供给目标(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送出),空气泵24用于向气体喷出部33供给空气。在本实施方式5中,使用隔膜式空气泵作为吸引机构即泵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将从粉体供给装置20供给调色剂的供给目标设为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调色剂供料器9,但也可以将从粉体供给装置20供给调色剂的供给目标设为显影部5的调色剂补给部5a。
参照图21,在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吸引管37;气体喷出部33A、33B、3C1~33C4;由挠性的硅橡胶形成的四个软管40、44a~44c;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第二气体喷出部62和吸引管37的保持部件65;检测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的作为检测机构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接近耗尽传感器);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电连接的电缆47(束线);支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及保持部件65以及电缆47的支柱61等。另外,在粉体容纳部31内容纳有作为粉体的调色剂T(体积平均粒径为3~15μm的范围)。粉体容纳部31按照在水平面的剖面形状为矩形的方式形成,将容积设为最大限来容纳调色剂。
粉体容纳部31底部按照使中央部附近成为最下位置的方式形成倾斜的倾斜面。换言之,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形成为V字状。而且,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沿着该倾斜面配置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
另外,粉体容纳部31底部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被设定为比对于容纳的调色剂T的静止角(调色剂滑落的倾斜角度θ)小的角度。具体而言,假设调色剂T的静止角为40度左右,与之相对,将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设为20度左右。这样,通过平缓地设定倾斜面的倾斜角度θ,可减小倾斜引起的死角,从而可防止调色剂只沉积在倾斜面最下位置,使该位置的体积密度过高。
气体喷出部包括:中继部33A、多孔质部件33B、四个腔室33C1~33C4等,其向粉体容纳部31内喷出空气(气体)。气体喷出部的横剖面形状(与空气的喷出方向正交的剖面)大致形成为矩形。
气体喷出部(流动床)的多孔质部件33B以其孔径为调色剂T的粒径以下的方式形成,其配置在与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直接接触的底面。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的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经由软管44a、44b、腔室33C1~33C4被送向多孔质部件33B,多孔质部件33B成为向粉体容纳部31内喷出空气的喷出口。
在此,多孔质部件33B由使空气通过的微细的多孔质材料构成,其开口率形成为5~40%(优选10~20%),其平均开口直径形成为0.3~20μm(优选5~15μm),其孔部的平均空孔直径形成为上述调色剂的体积平均粒径的0.1~5倍(优选0.5~3倍)的大小。
作为多孔质材料,例如可使用玻璃、树脂粒子的烧结体、光刻的树脂、热穿孔的树脂等多孔质树脂材料、金属制烧结体、穿孔处理的金属板材料、网层叠体、以及具有选择的溶融痕迹孔的金属材料等,该金属材料是利用电化学方法使金属铜在易融性金属丝束周围析出,而制造成贯穿设置有易融性金属丝束的形式的铜版,并通过将该铜板进行加热,将该易融性金属丝束有选择地除去,从而使其具有除去痕迹的孔部分。
通过经由这样构成的多孔质部件33B向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喷出空气,可稳定地降低调色剂的体积密度,使调色剂流动化,防止调色剂的交联。另外,由于每个调色剂粒子的重量是微小的,且施加在多孔质部件33B上的空气压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度,所以即使调色剂进入到多孔质部件33B的孔部,调色剂也不会直接侵入到腔室内或堵塞孔部。
在此,配置于多孔质部件33B下方的腔室包括独立的四个腔室33C1~33C4。
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与配置于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中继部33A邻接。对于第一腔室33C1,从空气泵24经由第二连接端子53b、54b(中继管)、第二软管44b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喷出口44b1送出。对于第二腔室33C2,从空气泵24经由第二连接端子53b、54b、第二软管44b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喷出口44b2送出。排出到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空气经由多孔质部件33B喷出向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
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分别与第一腔室33C1、第二腔室33C2邻接。对于第三腔室33C3,从空气泵24经由第二连接端子53a、54a(中继管)、第一软管44a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喷出口44a1送出。对于第四腔室33C4,从空气泵24经由第二连接端子53a、54a、第一软管44a将在中继部33A分路后的空气从喷出口44a2送出。排出到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空气经由多孔质部件33B喷出向底面(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
这样,在粉体容纳部31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53a、53b,在粉体供给装置整体21也设置有第二连接部件54a、54b。这些第二连接部件53a、53b、54a、54b,在将粉体容纳部31安装到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时,将从空气泵24到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的气体的输送通路中继,在粉体容纳部31脱离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时,将上述的气体输送通路分离。由此,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可简易地拆装粉体容纳部31。
在此,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面积(与多孔质部件33B相接的接触面的面积)或容积被设定为比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面积或容积小。
通过这样构成气体喷出部,从而使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配置有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比其以外的位置(配置有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大。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与其以外的位置(含有最上位置的上方的位置)相比,由于调色剂的体积密度容易增高,所以通过利用倾斜面的位置对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量设定差异,可有效地使调色剂的流动性在整个倾斜面均匀化。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5中,在气体喷出部设置多个腔室(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和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从空气泵24向多个腔室分别送入气体,通过倾斜面的位置形成气体喷出量的差异。该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通过对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的面积(腔室33C1~33C4的面积或容积)设置差异而形成。
另外,要形成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除上述方法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在要对气体喷出量形成差异的位置设置不同的多孔质部件(孔径及孔数等不同)的方法、或使用对从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压设置差异的方法。
另外,为使上述效果可靠,优选地将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配置有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设定为其以外的位置(配置有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的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的1.1~2倍。
在此,吸引管37(吸引口)配置于中继部33A(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使得即使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的剩余量减少,也能够有效地吸引调色剂T。吸引管37经由吸引软管40、连接端子50、51(中继管)与泵22的一端(吸引口)连接。再有,泵22的另一端(喷出口)经由喷出软管41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调色剂供料器9连接。即,通过吸引管37、吸引软管40、连接端子50、51形成从粉体容纳部31到泵22的粉体排出通路,通过喷出软管41形成从泵22到调色剂供料器9的粉体排出通路。而且,当泵22工作时,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被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吸引,经过泵22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供给目标)。
这样,在粉体容纳部31设置有连接部件50,在粉体供给装置整体21也设置有连接部件51。这些连接部件50、51,在将粉体容纳部31安装到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时,将粉体吸引通路(从吸引口37a到泵22的通路)中继,在粉体容纳部31脱离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时,将上述的粉体吸引通路分离。由此,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可简易地拆装粉体容纳部31。
另外,由于吸引软管40及喷出软管41由调色剂亲和性低的硅橡胶形成,所以调色剂粘固在软管内使调色剂输送性降低的不良情况被抑制。
另外,通过用挠性软管40、41形成粉体吸引通路及粉体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粉体容纳部31、泵22、调色剂供料器9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在此,参照图17,泵22配置于作为供给目标的调色剂供料器9的上方。因此,被泵22吸引的调色剂T向配置于比其低的位置的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因此,即使在从泵22到调色剂供料器9的距离长的情况下,利用双方的高低差,即使是小的排出力也能够可靠地输送调色剂。
另外,通过排出软管41形成的粉体排出通路,优选其倾斜角度θ为20°~90°的范围(进而优选25°~45°的范围)的方式配置。由此,在泵的排出力的基础上,有效地作用调色剂的重力方向的落下力,使调色剂在粉体排出通路中移动。
另外,粉体吸引通路的吸引口37a(吸引管37)配置于泵22的下方。即,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从配置于粉体容纳部31最下位置附近的吸引管37(内径6~8mm左右)被吸引向上方。在本实施方式5中,由于泵22和吸引管37的距离被设定为泵22和调色剂供料器9的距离短,因此,即使被向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吸引,泵22的吸引力也不会很大,可有效地吸引并输送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T。另外,由于粉体吸引通路向上,所以即使在吸引软管40等破损或脱开的情况下,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也不会大量飞散,从而达到通过吸引软管40内的极少量的调色剂飞散的程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和泵22在铅直方向的距离H1相对于调色剂供料器9和泵22在铅直方向的距离H2被设定为1.5~2倍。由此,维持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经由泵22到达调色剂供料器9的整体输送通路的平衡。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配置有泵22(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及粉体容纳部31,所以可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布局无关地构成粉体供给装置20。例如,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无关,而将泵22配置于更高的位置。另外,也可以将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设于办公室内,将可能被调色剂污染的调色剂供给装置20设于办公室外。
参照图22,吸引管37被固定设于支柱61上支承的保持部件65上。进而,在吸引管37的下方配置有被保持部件65保持的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部件65(及支柱61)确定粉体容纳部31中吸引管37的位置,同时确定第二气体喷出部62相对于吸引管37的位置。
在此,第二气体喷出部62由多孔质部件(也可以经由腔室设置)形成,经由第三连接端子53c、54c、第三软管44c将从空气泵24送出的空气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直接喷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第二气体喷出部62也可以起到向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附近喷出空气的第三气体喷出部的作用。
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多孔质部件由与上述的气体喷出部的多孔质部件33B相同的材料形成。由此,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附近的调色剂的体积密度降低,并且调色剂流动化,从而不会在输送机构22、37、40、41中产生堵塞,使调色剂输送性提高。再有,使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的调色剂流动化,将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检测性能稳定化。
这样,在粉体容纳部31设置有第三连接部件(或第五连接部件)53c,在粉体供给装置整体21也设置有第三连接部件(或第五连接部件)54c。这些第三连接部件(或第五连接部件)53c、54c,在将粉体容纳部31安装到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时,将从空气泵24到第二气体喷出部(或第三气体喷出部)62的气体输送通路中继,在粉体容纳部31脱离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时,将上述的气体输送通路分离。由此,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可简易地拆装粉体容纳部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使用第二气体喷出部62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的附近和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附近喷出空气。与之相对,也可以分别独立地设置向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附近喷出空气的气体喷出部、和向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喷出空气的气体喷出部。另外,也可以将第二气体喷出部62与设于粉体容纳部31底部的气体喷出部一体设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参照图22,在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设置有整流部件9。该整流部件39为使吸引口的开口面积增大而形成的漏斗状部件,其增加吸引口37a的吸引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5的粉体供给装置20中,参照图23的时序图,在开始泵22的吸引(自吸引管37的吸引)之前,控制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空气向吸引口37a的喷出)开始。由此,由于在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时,利用第二气体喷出部62可靠地促进调色剂的流动化,因此,通过输送机构22、37、40、41进行的调色剂输送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泵22的吸引(自吸引管37的吸引)结束之前,控制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空气向吸引口37a的喷出)结束。这是由于,若在从吸引管37吸引调色剂开始之前通过第二喷出部61提高调色剂的流动性,则即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不能继续,也能够顺畅地进行输送机构22、37、40、41的调色剂的输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5中,为降低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占空比,而开始泵22的工作,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
另外,如图23所示,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流动床)的工作在与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独立的时刻进行。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的工作既可以连续地进行,也可以间歇地进行,还可以与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的流动性降低对应地(例如每一定时间)进行。另外,也可以使气体喷出部的向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送出空气的时刻、和向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送出空气的时刻错开,将粉体周围31内整体的调色剂流动性有效地均匀化。
另外,除上述的控制之外,也可以在泵22的工作中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间歇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泵22长时间连续地工作时等,可提高调色剂的输送性。
另外,在泵22的工作不是长时间进行时(放置时),也可以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间歇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即使在将泵22长时间放置后再使其开始工作,也可以顺畅地进行调色剂的输送。
另外,也可以在接通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主开关后,在一定时间使第二气体喷出部62强制地工作。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中进行的预热对应地进行粉体供给装置20的预热,可在工作开始之后顺畅地进行调色剂的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5中,由于使用三个软管44a~44c向第三腔室33C3及第四腔室33C4、第一腔室33C1及第二腔室33C2、第二气体喷出部62分别送出空气,所以可容易地与各自的功能对应地进行空气流量及空气压力的调整控制。
参照图20及图21,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和覆盖该开口的过滤器35(排气部件)。过滤器35防止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漏出到外部,并且防止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即,过滤器35及开口起到只排出粉体容纳部31内的气体来防止内压上升的气体排出机构(减压机构)的作用。过滤器35及开口防止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因从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喷出部62喷出的气体而上升。
作为过滤器35的材料,优选使用多孔质部件。具体而言,作为过滤器35的材料,既可以使用与上述的多孔质部件33B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氟类树脂制的连续多孔质构造体即“戈尔特库斯(ゴアテツクス)”(注册商标,日本戈尔特库斯公司制造(ジヤパゴアテツクス社制))。这样,通过由多孔质部件形成过滤器35,从而过滤器35的堵塞减轻,且也能够长时间稳定地维持过滤器的功能。
在此,形成过滤器35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优选设定为比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大。由此,能够抑制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如之前图23所说明,与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相比,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效率低,因此,形成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不属于上述孔部的总面积的关系。因此,在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工作效率高时,优选形成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属于上述孔部的总面积的关系。即,形成过滤器35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形成为比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孔部的总面积都大。
另外,若将过滤器35(气体排出机构)配置于充满调色剂的状态的粉体容纳部31的调色剂的水位线的上方,则其位置也可以是粉体容纳部31的上面以外的位置(例如侧面)。由此,过滤器35不会被调色剂埋没,可抑制过滤器功能的降低。
另外,过滤器35及开口(气体排出机构)配置于可拆装自如地设于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的一部分的盖31b上。盖31b在生产工序中为在粉体容纳部31内充填调色剂而设置。
通过在这样拆装自如地构成的盖31b上设置过滤器35,即使在过滤器35堵塞的情况下,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其清扫作业。具体而言,过滤器35的清扫,用吸尘器等吸引与粉体容纳部31的内部相对的一侧是有效的,但这样的作业也可以通过将从粉体容纳部31取下的盖31b颠倒而简单地进行。
另外,盖31b夹着由橡胶、发泡聚胺脂等构成的密封部件36(按压)用多个螺钉连接在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上。通过这样的结构,确保粉体容纳部31整体的密封性,抑制调色剂向外部飞散的产生。
参照图24,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由沿铅直方向离开并设的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构成。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被支柱63支承的壳体70保持。分别与三个压电传感器71~73电连接的三条电缆47a~47c在壳体70内聚束,作为一束电缆47被支柱47支承,经由第四连接端子57、58(连接器)、电缆48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控制部电连接。另外,本申请中,将“电缆”定义为各种电线的总称。
这样,在粉体容纳部31设置有第四连接部件57,在粉体供给装置整体21也设置有第四连接部件58。这些第四连接部件57、58,在将粉体容纳部31安装到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时,将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到粉体供给装置21的电缆47(电通路)中继,在粉体容纳部31脱离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时,将上述电缆分离。由此,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可简易地拆装粉体容纳部31。
在此,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将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分为三个阶段通知给用户。
具体而言,在利用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上段的压电传感器71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减少的情况的消息(“预接近耗尽”的显示)。其次,在通过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中段的压电传感器72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几乎耗尽的情况的消息(接近耗尽”的显示)。最后,在通过设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下段的压电传感器73检测到该位置(高度)没有调色剂时,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显示部显示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剩余量无的情况的消息(调色剂耗尽”的显示),并且,在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作业完成之前,停止泵22的调色剂的吸引。
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吸引管37的外部,所以吸引管37内部生成调色剂块的不良情况被抑制。
另外,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吸引管37的吸引口37a的上方,所以可抑制从吸引管37只吸引空气的不良情况。即,使用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在吸引口37a的上方位置有调色剂的状态下,发送调色剂无的信号,停止泵22的调色剂吸引。由此,防止从吸引管37只吸引空气(或在调色剂相对空气的混合比少的状态吸引)。
另外,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气体喷出部33的上方,所以可提高调色剂剩余量的检测精度。即,通过检测利用气体喷出部33流动化了的调色剂,可稳定且准确地检测调色剂剩余量。
再有,由于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配置于气体喷出部33(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所以可准确地检测通过配置于相同最下位置的上方的吸引管37有效且经济地吸引的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的剩余量。
上述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在粉体容纳部31的位置利用支柱61及螺钉70准确地确定。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在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气体喷出部62,所以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附近的调色剂被流动化,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进行检测的精度稳定化。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5中,由于利用气体喷出部33将空气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同时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并且设置气体排出机构35来抑制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由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可减少更换作业,使调色剂T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从而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将向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送出空气的空气泵24配置在了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中粉体容纳部31的上方位置,但也可以将其配置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中粉体容纳部31的倾斜面下方的位置。该情况下,可缩短从空气泵24到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的空气输送通路。因此,也可以使用硬管代替软管形成空气输送通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将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独立地设置在了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但也可以将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一体设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内部。即,也可以为将泵22、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内,使粉体容纳部31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直接拆装的结构。
实施方式6.
参照图25~图2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做详细说明。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及粉体供给装置的概略图。图26是在粉体供给装置上拆装粉体容纳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粉体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结构图。图28是表示在网络上监视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监视系统的概略图。
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主要在将贮存废调色剂的回收容器90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和经由LAN与监视系统连接这两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5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25,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也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由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粉体供给装置20等构成。另外,参照图25~图27,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形成有作为气体排出机构的过滤器35及开口。
另外,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与上述实施方式5不同,将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贮存于回收容器90中。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由第二输送机构81、80、92、91向回收容器90输送。进而,在本实施方式6中,设置有作为转印部的转印带6、回收附着于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等异物的带清洁器10。而且,由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也由第二输送机构输送并贮存于回收容器90中。
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由清洁部等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作为废调色剂贮存的回收容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当回收容器充满时,停止装置本体的工作,更换新的回收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6中,在粉体容纳部31内容纳30~40kg的调色剂。当在感光体鼓4上进行的转印工序的转印率为90%左右时,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中的10%(3~4kg)左右被清洁部作为未转印调色剂(废调色剂)回收。因此,当用户每个月消耗30kg左右的调色剂时,即使回收容器为大型的10kg左右的容器,也必须每2~3个月进行更换,其作业繁杂。另外,也考虑了将回收容器的容量增大来减少更换频率,但如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难以在装置本体1内设置这样大容量的回收容器。
在本实施方式6中,由于在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回收容器90,所以不会使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大型化,就可以得到与大容量的粉体容纳部31对于的大容量的回收容器。由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清洁部8及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被贮存于粉体容纳部31内的回收容器90内,在更换粉体容纳部31同时更换(可参照图26所示的粉体容纳部31的拆装动作)。
下面,对回收容器90回收废调色剂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25,由清洁部8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经由输送通路81被暂时收集在回收部80。同样,由带清洁器10回收的调色剂也经由输送通路81暂时收集在回收部80。
参照图27,在回收部80的底部设置有具有多孔质部件85的第三气体喷出部(流动床)。而且,通过软管96向该第三气体喷出部送入从粉体供给装置20的空气泵95送出的空气。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多孔质部件85喷出空气,使被回收到回收部80内的调色剂流动化,该调色剂通过泵91的吸引而通过软管92被吸引,向回收容器90良好地输送。
在此,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的回收容器90由于只要贮存根据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量计算出的回收量即可,因此,相对于粉体容纳部31的容积,不会变得很大。另外,由于回收容器90设于粉体容纳部31内,所以不需要考虑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因此,可以以所需最小限的强度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6中,使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挠性袋状部件(例如乙烯塑料袋及聚丙烯袋等)作为回收容器90。回收容器90通过胶带等安装在设置部99。在设置部99设置有具备排出废调色剂的喷出口的配管97、和排出送入到内部的空气的作为脱气机构的过滤器98。这样,通过在设置部99设置配管97(排出口)和过滤器98,可通过一次操作即可将配管97和过滤器98安装到回收容器90上。
在此,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与LAN连接,通过监视系统(调色剂管理系统)在网络上被进行监视。
图28是表示该监视系统的示意图。
通过建立这样的监视系统,从而维修人员可确认用户使用图像形成装置的状况,事先掌握粉体容纳部的更换时期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异常。
具体而言,在监视系统中设置有监视粉体供给装置20的粉体使用状况的监视装置。监视装置取得检测容纳于粉体容纳部20内部的粉体剩余量的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检测机构)的信息。监视装置具备经由LAN发送监视结果的发送功能。
而且,将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监视数据)向制造部门、服务部分、销售部门发送,用于生产计划、服务计划、销售计划。即,通过掌握每个用户的消费状况,预测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时期,不产生调色剂短缺,进行粉体容纳部31的更换(也同时进行回收容器90的更换)。由此,将用户在调色剂耗尽时的作业及废调色剂的处理作业简化。
本申请发明者进行了比较试验,该比较试验针对在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容量为3升的回收容器90并利用监视系统时的情况、和不设置粉体供给装置20(及回收容器90)时(使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时)的情况进行。对此,连续进行一周的每日一万张的打印。
其结果是,在使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维修人员以三日一次的频度进行废调色剂的处理,且调色剂容器的更换频度也高,总计产生一日左右的停歇时间。
与之相对,在使用本实施方式6的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不产生停歇时间,通过维修人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且没有浪费地进行粉体容纳部31(及回收容器90)的更换作业。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6中,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通过气体喷出部33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空气,同时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并且设置气体排出机构35来抑制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由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且更换作业也少,可将调色剂T大容量化,且可进行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实施方式7.
参照图29及图3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做详细说明。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容纳部的结构图,是与上述实施方式5中图21相当的图。图30是表示用旋钮螺钉(旋钮螺母)连接图29的粉体容纳部的盖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图。本实施方式7的粉体供给装置主要在过滤器及密封部件的结构和用旋钮螺钉联接盖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5不同。
本实施方式7的粉体供给装置也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在粉体供给装置本体21上设置有吸引容纳于粉体容纳部31内部的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喷出的泵22、向气体喷出部33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供给空气的空气泵24、电源部60等。另外,参照图29,在粉体容纳部31内设置有吸引管37;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四个软管40、44a~44c;第二气体喷出部62;保持部件65;调色剂剩余量传感器38;电缆47;支柱61等。
另外,参照图29,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和覆盖该开口的过滤器35(气体排出机构)。过滤器35及开口防止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因从气体喷出部33A、33B、33C1~33C4及第二气体喷出部62喷出的气体而上升。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7中,作为过滤器35的材料,使用由聚脂构成的无纺布(例如“阿库斯塔(アクスタ一)”(東レ社制造))。这样的无纺布其价格较低,可有效地防止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
另外,参照图29,在本实施方式7中,过滤器35形成蛇腹状(折成手风琴状的状态)。由此,与将过滤器35形成平面状(图21所示的过滤器的形状)的情况相比,由于过滤器35的表面积增大,所以可提高过滤器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将过滤器35形成蛇腹状,但在将过滤器35作成波纹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
另外,过滤器35及开口(气体排出机构)与上述实施方式5相同,被设置在拆装自如地设于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的一部分的盖31b上。
另外,盖31b夹着密封部件36,使用多个旋钮螺钉连接在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上。在此,在本实施方式7中,使用柔软且具有弹力的密封性优良的硅海绵作为密封部件36的材料。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反复拆装盖31b的情况下,密封部件36的磨损也小,可确保粉体容纳部31整体的密封性,抑制调色剂向外部的飞散产生。
参照图30说明盖31b向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的固定(联接)方法。
如上所述,盖31b由设于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形成的开口周围的多个旋钮螺钉76固定。
详细地说,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形成的开口周围形成有多个螺钉孔,将旋钮螺钉76的阳螺纹部77分别从底部侧螺合到这些螺钉孔内。即,阳螺纹部77的螺钉头向顶部的下方侧。而且,通过点焊将阳螺纹部77固定到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上,并且为抑制调色剂从阳螺纹部77的螺纹突起和螺钉孔的螺纹突起的间隙飞散,通过填缝剂79将阳螺纹部77固定在顶部。
而且,盖31b及密封部件36(都形成有使阳螺纹部77突出的贯通孔)相对于这样的阳螺纹部77向上方突出状态的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可拆装。即,载置密封部件36及盖31b,使其与向上方突出的阳螺纹部77配合。而且,旋钮螺钉76的阴螺纹部78(旋钮螺母)从盖31b的上方螺合在阳螺纹部77上,隔着密封部件36将盖31b固定在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上。在此,由于在阴螺纹部78(旋钮螺母)上设置有把持部,所以操作者不使用工具即可将阴螺纹部78螺合在阳螺纹部77上。另外,密封部件36既可以粘贴在盖31b侧,也可以粘贴在粉体容纳部31的本体侧。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盖31b的拆装操作比较简化。即,旋钮螺钉76不使用工具即可进行联接作业(或联接解除作业),因此,盖31b的拆装操作的作业时间缩短。特别是由于调色剂向粉体容纳部31的补充操作性提高,所以在增大盖31b的面积时,由于确保了盖31b和本体之间的密封性,所以联接部件(螺钉)的数量某程度增多,因此,使用旋钮螺钉作为联接部件是有用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使用旋钮螺钉76(旋钮螺母78)将盖31b固定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但也可以使用夹具(插锁)将盖31b固定在粉体容纳部31的顶部。而且,该情况下,由于不使用工具即可进行盖31b的拆装操作,所以实现拆装作业时间的缩短化。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7中,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利用气体喷出部33将空气从粉体容纳部31的底部喷出,同时吸引调色剂T,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输送,并且设置气体排出机构35来抑制粉体容纳部31的内压上升。由此,不会对调色剂T造成损害,可减少更换作业,使调色剂T大容量化,可进行微量的调色剂供给量的调整,从而可不使调色剂T飞散,将调色剂T有效且可靠地输送到调色剂供料器9。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5~7中,对将调色剂供给向供给目标的粉体供给装置20应用了本发明,但当然也可以对将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两种成分显影剂供给向供给目标的粉体供给装置应用本发明。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导磁率传感器作为检测粉体容纳部内的两种成分显影剂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
另外,也可以对如下的粉体供给装置应用本发明。
(1)对树脂成型机补充成型材料(颗粒)的粉体供给装置(补充机)
(2)输送面粉、肥料、家畜用饲料等的粉体供给装置
(3)在输送由粉末或液体构成的药品及片剂等的制造现场使用的粉体供给装置
(4)输送水泥的粉体供给装置
(5)通过使空气分散到工业用涂料中而降低黏度进行输送的工业用涂料用的粉体供给装置
(6)输送用于道路涂装成分及空气床垫的内充填材料等的工业用玻璃珠的粉体供给装置
另外,在使用两种成分显影剂及玻璃珠等硬度高的粉体的情况下,若由PE、PC等树脂材料形成气体喷出部33(流动床),则其可能会由于时间长而受到损害,而堵塞多孔质部件的孔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用铜及铁的烧结部件及细网眼的金属网过滤器形成气体喷出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5~7中,使用了隔膜式空气泵作为吸引粉体容纳部31内的调色剂并将其向调色剂供料器9排出的泵22,但也可以使用其以外的泵(例如螺杆泵(单螺杆泵))。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5~7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5~7中,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独立地设置了粉体供给装置20,但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内部一体设置粉体供给装置20。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以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可适当变更是众所周知的。另外,上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设定适于实施本发明的适当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本国际申请根据如下申请主张优先权,即,2005年10月4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2005-291464号、2006年2月17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41350号、2006年2月27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49445号、2006年4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121395号、及2006年4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121488号,在本国际申请中引用日本国特许申请2005-291464号、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41350号、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49445号、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121395号、及日本国特许申请2006-121488号的全部内容。

Claims (57)

1、一种粉体供给装置,其将粉体向供给目标供给,其特征在于,具备:
粉体容纳部,其在内部容纳粉体,并且在底部具备向内部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以及
输送机构,其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将其向所述供给目标输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具备将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向上方吸引的吸引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机构是泵,
所述泵配置于所述粉体容纳部及所述供给目标的上方,并且将从所述粉体容纳部吸引的粉体向所述供给目标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软管形成从所述粉体容纳部到所述泵的粉体吸引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和从所述泵到所述供给目标的粉体排出通路的一部分或全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按照与请求其工作的控制信号的有无无关而不会超过规定时间连续地进行工作的方式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气体喷出部送出气体的空气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具备与所述空气泵连通的单个或多个腔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质部件形成为其孔径在所述粉体的粒径以下。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孔质部件形成为其孔部的平均空孔直径为0.3~20μm。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所述底部由倾斜面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形成为其倾斜角度比所述粉体容纳部所容纳的粉体的静止角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面按照中央部附近成为最下位置的方式倾斜。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粉体的吸引管的吸引口配置在所述倾斜面的最下位置的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构成为,使所述倾斜面的最下位置附近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比其以外位置的每单位面积的单位时间的气体喷出量大。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构成为,所述最下位置附近的所述气体喷出量为其以外位置的所述气体喷出量的1.1~2倍。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具备多个腔室,
分别向所述多个腔室送入气体,形成所述气体喷出量的差异。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量的差异通过对喷出气体的所述气体喷出部的面积设置差异而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主电源的投入联动地开始工作。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形成为在水平面的剖面形状为矩形。
21、一种粉体供给装置,其将粉体向供给目标供给,其特征在于,具备:
粉体容纳部,其在内部容纳粉体,并且在底部具备向内部喷出气体的气体喷出部;以及
输送机构,其吸引被容纳在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的粉体,将其向所述供给目标输送,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将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的气体排出机构。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配置于当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内部最大容纳调色剂时的该调色剂的水位线的上方。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排出机构为形成于所述粉体容纳部的开口和覆盖所述开口的过滤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喷出部,其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所述过滤器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比所述气体喷出部的多孔质部件的孔部的总面积大。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利用由聚脂构成的无纺布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形成为蛇腹状或波纹状。
28、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排出机构配置在拆装自如地设于所述粉体容纳部的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盖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隔着密封部件设于所述顶部。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由硅海绵构成。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使用旋钮螺钉联接在所述顶部上。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钮螺钉具备:阳螺纹部,其通过填缝剂固设于所述顶部;以及阴螺纹部,其螺合在从所述盖的贯通孔突出的所述阳螺纹部上,并且具有把持部。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使用夹钳固定在所述顶部。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吸引所述粉体容纳部所容纳的粉体的吸引管的吸引口配置在所述气体喷出部的上方。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吸引管的吸引口喷出气体的第二气体喷出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向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送出气体的空气泵。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检测被容纳于内部的粉体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
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也向所述检测机构附近喷出气体。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气体喷出部的气体喷出口由多孔质部件形成。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构成为,相对于粉体供给装置本体拆装自如。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用于在地板面移动的脚轮。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所述底部由倾斜面形成,
所述脚轮设置于所述倾斜面上。
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为调色剂。
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为由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两种成分显影剂。
4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本体。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供给装置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分体配置。
47、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上固定所述粉体供给装置的粉体供给装置本体。
48、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具备回收像载体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贮存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的回收容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向所述回收容器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容器为挠性袋状容器。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机构将所述未转印调色剂与气体一起输送,
其具备将送入到所述回收容器内部的气体排出的脱气机构。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设置所述回收容器的设置部,
所述设置部具备排出未转印调色剂的排出口和所述脱气机构。
52、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主电源的投入联动,开始所述气体喷出部的工作。
53、一种监视系统,其在网络上监视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监视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体供给装置中的粉体的使用状况的监视装置。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监视装置取得检测被容纳于所述粉体容纳部内部的粉体的剩余量的检测机构的信息。
55、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经由LAN发送所述监视装置的监视结果的发送功能。
56、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根据发送到所述监视装置的所述粉体供给装置部的粉体的使用状况,进行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更换。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监视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体具备回收像载体上残留的未转印调色剂的清洁部,
所述粉体容纳部具备贮存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的回收容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由所述清洁部回收的未转印调色剂向所述回收容器输送的第二输送机构,
在进行所述粉体容纳部的更换时,也更换所述回收容器。
CN2006800018032A 2005-10-04 2006-09-28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91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91464 2005-10-04
JP291464/2005 2005-10-04
JP2006041350 2006-02-17
JP041350/2006 2006-02-17
JP2006049445 2006-02-27
JP049445/2006 2006-02-27
JP2006121488 2006-04-26
JP2006121395A JP4678735B2 (ja) 2005-10-04 2006-04-26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JP121395/2006 2006-04-26
JP121488/2006 2006-04-26
PCT/JP2006/319369 WO2007040151A1 (ja) 2005-10-04 2006-09-28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99117A true CN101099117A (zh) 2008-01-02
CN101099117B CN101099117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906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180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99117B (zh) 2005-10-04 2006-09-28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7489892B2 (zh)
EP (1) EP1933208B1 (zh)
KR (1) KR100895801B1 (zh)
CN (1) CN101099117B (zh)
WO (1) WO200704015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8786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补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919025A (zh) * 2015-12-25 2017-07-04 Grskorea株式会社 具有外部墨粉供应装置的输出装置
CN111290229A (zh) * 2018-12-07 2020-06-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空气管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40151A1 (ja) 2005-10-04 2007-04-12 Ricoh Company, Ltd.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JP4392844B2 (ja) * 2006-02-14 2010-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6383B2 (ja) * 2006-03-23 201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供給システム
JP2008107660A (ja) * 2006-10-26 2008-05-08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媒体
US8023877B2 (en) * 2006-12-25 2011-09-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orming glossy color image
JP4840930B2 (ja) * 2007-01-25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粉体収容部の輸送方法
US8296457B2 (en) * 2007-08-02 2012-10-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viding nearest neighbor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s among compute nodes of an operational group in a global combining network of a parallel computer
JP5316289B2 (ja) * 2009-07-30 2013-10-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2160482A1 (en) * 2011-05-23 2012-11-2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a beverage from a solvent and ingredients
CN112858118B (zh) * 2021-03-31 2022-11-08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用于室内环境颗粒物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02069A1 (de) * 1969-01-16 1970-07-23 Polysius Ag Behaelter zur Aufnahme von feinkoernigem Gut
US3635377A (en) * 1969-08-19 1972-01-18 Conair Material-transporting device
US4109027A (en) * 1976-01-21 1978-08-22 W. R. Grace & Co. Electrostatic co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111492A (en) * 1976-02-03 1978-09-05 Joseph Mraz Pneumatic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156546A (en) * 1977-07-11 1979-05-29 The Upjohn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powder
JPH08618B2 (ja) 1984-02-03 1996-01-10 ダイヤモンド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ガス流動化粉体の定量的取出し方法および装置
JPS617865A (ja) * 1984-06-22 1986-01-14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4724459A (en) * 1986-12-29 1988-02-09 Eastman Kodak Company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recycling used toner or delivering such toner to a container
JPH06110329A (ja) * 1992-04-11 1994-04-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906906A (en) * 1994-08-29 1999-05-25 Mita Industrial Co., Ltd. Recycle developing process
JP3792743B2 (ja) 1995-01-26 2006-07-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充填方法及び装置
JP3400631B2 (ja) * 1995-12-28 2003-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
JP3525019B2 (ja) * 1996-02-19 2004-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ポンプ付き画像形成装置
DE69717545T2 (de) 1996-06-18 2003-11-20 Ricoh Kk Tonerzuführeinrichtung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JP3284334B2 (ja) * 1996-11-18 2002-05-20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部材及びこれを使用するトナー補給装置
DE19652860C2 (de) * 1996-12-18 2002-03-21 Oce Printing Systems Gmbh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von Tonermaterial aus einem Vorratsbehälter
US5950062A (en) * 1997-01-14 1999-09-07 Ricoh Co., Ltd. Toner sorting device for separating reusable toner from used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device
US5950055A (en) 1997-04-18 1999-09-07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pump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powder pump and method therefor
US6115574A (en) * 1997-10-07 2000-09-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method
JP3534159B2 (ja) 1998-01-26 2004-06-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バンク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24102B1 (ko) * 1998-01-26 2002-02-20 이토가 미찌야 개선된 토너공급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3636905B2 (ja) * 1998-11-13 2005-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トナー補給容器
SG128420A1 (en) * 1998-12-22 2007-01-30 Ricoh Kk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900837B (zh) * 2000-02-17 2012-10-03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收纳容器、补给墨粉的方法及墨粉补给装置
JP2001265099A (ja) * 2000-03-17 2001-09-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DE10016552A1 (de) * 2000-04-03 2001-10-18 Hans G Platsch Puderversorgungssystem
US6591077B2 (en) * 2000-05-08 2003-07-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container therefor
JP3787082B2 (ja) * 2000-11-30 2006-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分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49053B2 (ja) * 2001-03-13 2004-08-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極微細粉体の充填方法及び充填装置
JP3549051B2 (ja) 2001-03-30 2004-08-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トナーの充填方法及び充填装置
US6679301B2 (en) * 2001-03-13 2004-01-2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pac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DE60238808D1 (de) * 2001-04-27 2011-02-17 Ricoh Co Ltd Bilderzeugungsvorrichtung mit verbesserter Tonerzufuhr
JP4777557B2 (ja) 2001-09-13 2011-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補給装置
US6684917B2 (en) * 2001-12-17 2004-02-03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Apparatus for volumetric metering of small quantity of powder from fluidized beds
TWI220896B (en) 2002-01-30 2004-09-11 Ricoh Kk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illing microscopic powder
US6859634B2 (en) 2002-01-31 2005-02-22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024179B2 (ja) * 2002-07-05 2007-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充填装置、およびトナー生産情報計測処理システム
KR100462617B1 (ko) * 2002-08-09 2004-1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폐현상제 용기를 구비한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4255304B2 (ja) * 2003-04-09 2009-04-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の連続供給方法と連続充填方法および粉体連続充填システム
JP2005024622A (ja) 2003-06-30 2005-01-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当該トナー補給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67651A (ja) 2003-08-22 2005-03-17 Ricoh Co Ltd 粉体充填装置及び粉体充填方法
JP4472320B2 (ja) 2003-12-12 2010-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5655A (ja) 2004-02-02 2005-08-11 Ricoh Co Ltd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9941B2 (ja) * 2004-03-08 2009-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該装置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US7283772B2 (en) * 2004-04-05 2007-10-1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supplying device, toner supplying proces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process
WO2007040151A1 (ja) 2005-10-04 2007-04-12 Ricoh Company, Ltd.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JP4392844B2 (ja) 2006-02-14 2010-01-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06383B2 (ja) * 2006-03-23 2012-03-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供給システム
JP4730780B2 (ja) 2006-04-18 2011-07-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40930B2 (ja) 2007-01-25 2011-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粉体収容部の輸送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98786A (zh) * 2013-12-06 2015-06-10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补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98786B (zh) * 2013-12-06 2020-05-19 株式会社理光 显影剂补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919025A (zh) * 2015-12-25 2017-07-04 Grskorea株式会社 具有外部墨粉供应装置的输出装置
CN111290229A (zh) * 2018-12-07 2020-06-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空气管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290229B (zh) * 2018-12-07 2022-09-0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空气管道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01904A1 (en) 2007-08-30
EP1933208B1 (en) 2018-01-24
US7489892B2 (en) 2009-02-10
WO2007040151A1 (ja) 2007-04-12
US7773918B2 (en) 2010-08-10
EP1933208A4 (en) 2012-03-14
CN101099117B (zh) 2010-05-19
US20070201905A1 (en) 2007-08-30
US20090129838A1 (en) 2009-05-21
KR100895801B1 (ko) 2009-05-08
US7463853B2 (en) 2008-12-09
EP1933208A1 (en) 2008-06-18
KR20070088767A (ko) 200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99117B (zh) 粉体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监视系统
US5960246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owder pump
EP1335252B1 (en) Toner refill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933690A (en) Toner recovery device
US728079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847888B1 (en)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EP1494082A3 (en) Toner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toner
US8000636B2 (en) Particle supply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particle accommodating unit transporting method
EP1984791B1 (en) Powd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7286790B2 (en) Trickle coll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5740506A (en) Toner cartridge breather cap
JP2007128020A (ja)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3620B2 (ja)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92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660427B1 (ko) 레이저프린터 및 복사기의 토너파우더 자동공급장치
JP4678735B2 (ja) 粉体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監視システム
JP2007219042A (ja)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43618B2 (ja) 粉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013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