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7296C - 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87296C CN100587296C CN03800931A CN03800931A CN100587296C CN 100587296 C CN100587296 C CN 100587296C CN 03800931 A CN03800931 A CN 03800931A CN 03800931 A CN03800931 A CN 03800931A CN 100587296 C CN100587296 C CN 10058729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rotation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gear unit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mpound planetary gear units, e.g. two intermeshing orbital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16H3/663—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with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between axially spaced orbital gears, e.g. RAVIGNEAUX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0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wo sets of orbital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three sets of orbital gea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 F16H2200/202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Ravigneaux set using a Ravigneaux set with 4 connec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8—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seven engag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97—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an orbital gear set member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e.g. a sun wheel permanently connected to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输出将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后的减速旋转的减速旋转输出机构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一侧,处于该行星齿轮单元的第2旋转要素、第3旋转要素与输入轴之间的第1离合器以及第2离合器配置在该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另一侧,另外,输出部件配置在该第1离合器以及第2离合器与该行星齿轮单元之间。这样,能够将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上述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可以缩短将从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的减速旋转传递到行星齿轮单元的传递部件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在车辆等上的自动变速器,详细地说,涉及通过将减速旋转自由地输入到行星齿轮单元的一个旋转要素从而能够多级变速的自动变速器的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装在车辆等上的自动变速器中,有的具有连接2列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单元、和将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后的减速旋转自由输出的行星齿轮(例如,参考特开平4-125345号公报,以及特开2000-274498号公报)。这些自动变速器中,通过离合器将来自上述行星齿轮的减速旋转自由地输入到具有例如4个旋转要素的行星齿轮单元的一个旋转要素上,从而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
但是,虽然在上述自动变速器中,具有用于向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旋转要素或上述行星齿轮的旋转要素输入输入轴的旋转的多个离合器,但是由于该多个离合器的配置,用于将该行星齿轮的减速旋转向行星齿轮单元的旋转要素传递的部件就在轴向上变得很长。另外,特别是在用于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中,有的还在驱动车轮上具有将该自动变速器的输出旋转输出到平行的其他轴的齿轮,即所谓的副轴齿轮,该副轴齿轮也同样配置在例如上述行星齿轮单元和上述行星齿轮之间,由于该副轴齿轮的配置,传递上述减速旋转的部件就在轴向上变得很长。
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变长,也就是传递大转矩的部件变长。设置很长的将能够承受这种大转矩的部件,也就是设置很长的壁厚比较大的部件,这样会妨碍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而且,这种部件重量也很大,不仅妨碍自动变速器的轻型化,而且由于惯性力增大,从而降低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容易产生变速冲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减速旋转输出机构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一侧,将第1和第2离合器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另一侧,将输出部件配置在第1及第2离合器与行星齿轮单元之间,从而解决上述问题的自动变速器。
本发明之1的自动变速器设置着根据驱动源的输出旋转而旋转的输入轴、具有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行星齿轮单元、将上述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后的减速旋转自由输出到上述第1旋转要素的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处于上述输入轴和上述第2旋转要素之间的第1离合器、处于上述输入轴和上述第3旋转要素之间的第2离合器、和将上述第4旋转要素的旋转输出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的输出部件,将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一侧,将上述第1和第2离合器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另一侧,将上述输出部件配置在上述第1和第2离合器与行星齿轮单元之间,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一直与所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能够固定所述固定要素的旋转的第1制动器构成,通过所述第1制动器的结合,能够输出所述减速旋转,所述第1制动器的液压伺服系统的气缸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而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在轴向上相反一侧的壳体上。
这样,能够不将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和行星齿轮单元、例如离合器和输出部件隔开配置,而可以靠近配置,能够使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例如传递部件或套筒部件等)比较短。因此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轻型化,并且能够减小惯性力,所以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本发明之2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离合器通过上述输出部件的内周侧与上述第2旋转要素连接,上述第2离合器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的外周侧以及上述输出部件的内周侧与上述第3旋转要素连接。
这样,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3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上述第2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上述输入轴连接的第1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1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1活塞的内周侧与上述输入轴之间、以及在外周侧与该第1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液压室,上述第2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上述第1离合器鼓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上述第3旋转要素连接的第2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2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2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2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2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
这样,虽然第1离合器为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第2离合器的构造,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将液压伺服系统设置在输入轴上,(例如比设置在轮毂部上),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尤其是第1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的受压面积,能够增大第1离合器的容量。
本发明之4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上述第2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上述输入轴连接的第1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1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1活塞的内周侧与上述输入轴之间、以及外周侧与该第1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液压室,上述第2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上述第3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配置在上述第1离合器鼓的外周侧且与上述输入轴连接的第2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2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2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2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2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
这样,虽然第1离合器为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第2离合器的构造,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将液压伺服系统设置在输入轴上,(例如比设置在轮毂部上),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尤其是第1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的受压面积,能够增大第1离合器的容量。
本发明之5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具有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上述行星齿轮、上述行星齿轮单元以及上述输出部件设置为与上述输入轴同轴的结构。
这样,特别是在将自动变速器装在FF车辆上时,(例如与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设置在其他轴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能够防止与例如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的车辆搭载性能。
本发明之6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一直与上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能够固定上述固定要素的第1制动器构成,通过上述第1制动器的结合,能够输出上述减速旋转。
这样,由于可固定固定要素的旋转的第1制动器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所以与例如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相比,可以实现第1制动器的小型化,并且能够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和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轻型化。
本发明之7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一直与上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能够固定位于上述输入轴与上述输入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及上述固定要素的旋转的第1制动器构成,通过上述第3离合器、上述第1制动器的结合,能够输出上述减速旋转。
这样,由于位于输入轴与输入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和可固定固定要素的旋转的第1制动器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所以与例如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相比,可以实现第3制动器以及第1制动器的小型化,而且能够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和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本发明之8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一直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一直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一直与上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位于上述输入轴与上述输入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构成,通过上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能够输出上述减速旋转。
这样,由于位于输入轴与输入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所以与例如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相比,可以实现第3离合器的小型化,而且能够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和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本发明之9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一直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一直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与上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位于上述第1旋转要素与上述输出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构成,通过上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能够输出上述减速旋转。
这样,由于位于第1旋转要素与输出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所以可以将减速旋转自由输出到第1旋转要素,通过例如同时释放第3离合器,可以使输入到输入旋转要素的输入轴的旋转利用行星齿轮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例如固定旋转的要素直接固定在壳体等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本发明之10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离合器、上述第2离合器、上述第3离合器分别具有液压伺服系统,上述第2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上述壳体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1轮毂部上,并且与设置在该第1轮毂部的油路连通,上述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上述输入轴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上述输入轴内的油路与上述第1轮毂部或上述壳体的一端的油路连通,上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上述壳体的另一端延伸设置的第2轮毂部或上述输入轴的另一端上,与设置在上述第2轮毂部的油路或设置在上述输入轴内的油路连通。
这样,由于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设置在输入轴的一端上,所以通过利用一对密封圈阻止泄漏并从壳体向设置在输入轴内的油路供油,能够不必在例如输入轴与该液压伺服系统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该液压伺服系统供油。另外,第2以及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可以不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而分别从从壳体延伸设置的轮毂部直接供油,即能够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来进行供油。因此,通过仅在3个液压伺服系统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就可以供油,从而能够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效率。
本发明之11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离合器、上述第2离合器、上述第3离合器分别具有液压伺服系统,上述第2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上述壳体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1轮毂部上,并且与设置在该第1轮毂部的油路连通,上述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上述输入轴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上述输入轴内的油路与上述第1轮毂部或上述壳体的一端的油路连通,上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上述输入轴的另一端上,与设置在上述输入轴内的油路连通。
这样,由于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设置在输入轴的一端上,所以通过利用一对密封圈阻止泄漏并从壳体向设置在输入轴内的油路供油,能够不必在例如输入轴与该液压伺服系统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该液压伺服系统供油。第2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可以不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而从从壳体延伸设置的轮毂部供油。另外,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上述输入轴上,通过利用一对密封圈阻止泄漏并从壳体向设置在输入轴内的油路供油,能够不必在例如输入轴与该液压伺服系统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该液压伺服系统供油。即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就可以进行供油。因此,通过仅在3个液压伺服系统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效率。另外,虽然在输入轴上配置着第1以及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但是由于分别在输入轴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分开配置,不需要再设置输入轴内的液压伺服系统,所以可以减细输入轴,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12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3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上述输入旋转要素或上述输出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的第3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3活塞、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3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3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液压室,上述摩擦片配置在至少与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径向外周侧部分重合的位置,上述第3离合器鼓以向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方向开口的形式配置,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配置在上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与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之间。
这样,由于摩擦片配置在行星齿轮的径向外周侧,可以使自动变速器在轴向上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配置在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与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之间,能够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与行星齿轮单元相邻配置(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不处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与行星齿轮单元之间),所以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例如传递部件或套筒部件等)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所以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本发明之13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
这样,由于能够使输入轴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并且即使较好地设定了自动变速器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可以抑制高速旋转,从而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14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包括为上述输入旋转要素的第1行星齿轮架、为上述固定要素的第1恒星齿轮、为上述输出旋转要素的第1内齿圈。
这样,可以将输入轴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本发明之15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包括为上述输入旋转要素的第1恒星齿轮、为上述固定要素的第1行星齿轮架、为上述输出旋转要素的第1内齿圈。
这样,可以将输入轴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本发明之16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第2恒星齿轮、第3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以及第2内齿圈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上述第1旋转要素为输入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并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上述第2恒星齿轮,上述第2旋转要素为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而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上述第3恒星齿轮,上述第3旋转要素为具有与上述第2恒星齿轮啮合的长小齿轮和与上述第3恒星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上述第2行星齿轮架,上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上述长小齿轮啮合的上述第2内齿圈。
这样,可以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并且能够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能够缩短用于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
本发明之17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与上述第3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上述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这样,由于能够利用第1离合器和第1单向离合器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所以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本发明之18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3制动器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上述第1单向离合器与上述第2离合器相邻配置。
这样,在实现前进1挡时,第1单向离合器与输入输入轴的旋转的第1离合器结合,与此对应,通过第3制动器与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第3离合器结合以实现倒退1挡,所以作用在第3制动器上的反作用转矩大于作用在第1单向离合器上的反作用转矩。因此,通过使第3制动器靠近与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设置,可以使将减速旋转的转矩传递到第3制动器的部件相对较短。另外,即使将第1单向离合器设置在离开行星齿轮单元的第2离合器附近,也不需要加大连接第2离合器与第2行星齿轮架的部件。另外,通过不在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配置第1单向离合器,可以增大制动器的设计自由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本发明之19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3制动器和上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这样,(由于与例如将第1单向离合器与第1离合器相邻配置的情况相比,配置第1以及第2离合器的部分在轴向上可以实现小型化)可以使输出部件例如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从而可以使驱动车轮传递机构部(特别是中间轴部)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之20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与上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通过第4制动器的锁定在一个方向限制上述第2恒星齿轮的旋转的第2单向离合器。
这样,可以平稳地从例如前进2挡切换到前进3挡。
本发明之21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位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上述第2恒星齿轮之间、并连接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与上述第2恒星齿轮的旋转的套筒部件,上述第2单向离合器的内圈与上述套筒部件一体形成。
这样,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前进2挡切换到前进3挡,同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22的自动变速器中,在纵轴表示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各自的转速、横轴对应于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齿轮比的速度线图中,输入上述减速旋转的上述第1旋转要素对应于横向最端部的纵轴,其它纵轴依次对应上述第3旋转要素、与上述输出部件连接的上述第4旋转要素、上述第2旋转要素。
这样,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的长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所以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的发生。
本发明之23的自动变速器中,分别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1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2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4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5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通过上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倒退1挡。
这样,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变速器,在前进4挡中第1和第2离合器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中处于直连状态,所以可以较高地设定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装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本发明之24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具有第2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第2内齿圈的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和具有第3恒星齿轮、第3行星齿轮架、第3内齿圈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组成,上述第1旋转要素为输入上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的输出旋转、并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上述第3内齿圈,上述第2旋转要素为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通过第1离合器的结合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上述第3行星齿轮架以及上述第2内齿圈,上述第3旋转要素为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上述第2恒星齿轮以及上述第3恒星齿轮,上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上述第2恒星齿轮以及上述第2内齿圈啮合的上述第2行星齿轮架。
这样,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的长度。
本发明之25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与上述第3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上述第3行星齿轮架以及上述第2内齿圈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这样,由于可以利用第2离合器和第1单向离合器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本发明之26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3制动器和上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这样,(由于与例如将第1单向离合器与第1离合器相邻配置的情况相比,配置第1以及第2离合器的部分在轴向上可以实现小型化)可以使输出部件例如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从而可以使驱动车轮传递机构部(特别是中间轴部)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之27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第1单向离合器的内圈与上述第2内齿圈一体形成。
这样,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同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28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与上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且通过第4制动器的锁定在一个方向限制上述第3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2单向离合器。
这样,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前进2挡切换到前进3挡。
本发明之29的自动变速器中,在纵轴表示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各自的转速、横轴对应于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齿轮比的速度线图中,输入上述减速旋转的上述第1旋转要素对应于横向端部的纵轴,其它纵轴依次对应上述第3旋转要素、与上述输出部件连接的上述第4旋转要素、上述第2旋转要素。
这样,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的长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所以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的发生。
本发明之30的自动变速器中,分别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和上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1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2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实现前进4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5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通过上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倒退1挡。
这样,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变速器,在前进4挡中第1和第2离合器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中处于直连状态,所以可以较高地设定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装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本发明之31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具有第2恒星齿轮、第3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以及第2内齿圈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上述第1旋转要素为能够输入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的上述第3恒星齿轮,上述第2旋转要素为具有与上述第2恒星齿轮啮合的长小齿轮、和与上述第3恒星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通过第1离合器的结合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的上述第2行星齿轮架,上述第3旋转要素为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上述输入轴的旋转、并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第2恒星齿轮,上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上述长小齿轮啮合的上述第2内齿圈。
这样,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的长度。
本发明之32的自动变速器中,具有与上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上述第2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这样,由于可以利用第3离合器和第1单向离合器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本发明中之33的自动变速器,上述第2制动器和上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上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这样,(由于与例如将第1单向离合器与第1离合器相邻配置的情况相比,配置第1以及第2离合器的部分在轴向上可以实现小型化)可以使输出部件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可以使驱动车轮传递机构部(特别是中间轴部)在轴向上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之34的自动变速器中,在纵轴表示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各自的转速、横轴对应于上述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齿轮比的速度线图中,输入上述减速旋转的上述第1旋转要素对应于横向最端部的纵轴,其它纵轴依次对应与上述输出部件连接的上述第4旋转要素、上述第2旋转要素、上述第3旋转要素。
这样,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行星齿轮单元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部件的长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并且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所以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的发生。
本发明之35的自动变速器中,分别通过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1挡,通过上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2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上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4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实现前进5挡,通过上述第1离合器和上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通过上述第2离合器和上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倒退1挡。
这样,作为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变速器,在前进5挡时第1和第2离合器结合,处于所谓直连状态,可以在从前进1挡至前进4挡的4个挡输出减速旋转,特别是在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时,可以使车辆的中低速区域的变速进一步细分。这样,特别是在车辆的中低速区域,可以更多地使用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具有最佳效率的转速区域,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另外,由于可以仅使前进6挡为超速驱动,与前进4挡为直连状态、前进5挡和前进6挡均为超速驱动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最终减速比。这样,能够减小例如差速器部的差速轮直径,缩短输入轴与差速器部的轴的轴间距离,特别是搭载在FF车辆上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小型化。
本发明之36的自动变速器中,上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和与该差速器部结合的中间轴部,上述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啮合的副轴齿轮。
这样,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展开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
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
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6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展开图。
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
图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
图9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10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11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
图12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
图13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14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15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
图16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
图17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18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19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20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21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22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23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24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25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26为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27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28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29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
图。
图30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31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32为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33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34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35为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
图36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
图37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展开图。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图3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图4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特别适合于FF(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如图1所示,具有由机架壳体3a和变速箱体3b组成的壳体3,在该机架壳体3a内配置有液力变矩器12,在该变速箱体3b内配置有自动变速机构21、中间轴部(驱动车轮传递机构)4、以及差速器部(驱动车轮传递机构)5。该液力变矩器12例如配置在以与发动机(图中未表示)的输出轴10同轴的自动变速机构21的输入轴20为中心的轴上,该自动变速机构21配置在以与该发动机的输出轴10、即该输入轴20同轴的中心轴30为中心的轴上。另外,中间轴部4配置在为与这些输入轴20以及中心轴30平行的轴的中间轴52上,差速器部5配置在与该中间轴52平行的轴上,并具有图中未表示的左右车轴。
另外,图1所示的截面展开图为将自动变速器11平面展开表示的图,上述输入轴20以及中心轴30、中间轴52、和未图示的左右车轴从侧面看呈<字形状的位置关系、特别是图1中的符号12′表示液力变矩器相对于中间轴52的的位置关系。
上述发动机的输出轴10上配置有圆盘状部件11,该圆盘状部件11的外周侧与液力变矩器12的泵轮12a连接。另外,液力变矩器12的涡轮12b在其内周侧与吸收转矩变化的减震装置13连接,该减震装置13的外周侧与在上述泵轮12a上自由结合的锁止离合器的活塞部件14连接,并且该活塞部件14与上述自动变速机构21的输入轴20连接。即在该活塞部件14未结合在泵轮12a上的状态下,通过液力变矩器12将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转矩传递到上述输入轴20。在该活塞部件14结合在泵轮12a上的状态下,上述输出轴10与输入轴20处与直接连接状态,发动机的转矩直接传递到输入轴20。
接着,结合图2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1。如图2所示,在上述输入轴20的与液力变矩器12的相反侧的一端,其内周侧形成有花键20s,与在中心轴30的一端外周侧形成的花键30s结合,即输入轴20与中间轴30沿旋转方向连接在一起。该中心轴30上具有行星齿轮单元PU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该行星齿轮单元PU具有作为4个旋转要素的恒星齿轮(第2旋转要素,第3恒星齿轮)S2、行星齿轮架(第3旋转要素、第2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第4旋转要素、第2内齿圈)R2、以及恒星齿轮(第1旋转要素、第2恒星齿轮)S3,在该行星齿轮架CR2上,被侧板42、44支撑、与恒星齿轮S3及内齿圈R2啮合的长小齿轮PL和被侧板43、44支撑、与恒星齿轮S2啮合的短小齿轮PS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具有在行星齿轮架(输入旋转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上,与内齿圈R1(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啮合的小齿轮P1和与恒星齿轮(固定要素、第1恒星齿轮)S1啮合的小齿轮P2相互啮合的形式,即为所谓的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
上述输入轴20上,在其内周侧配置着具有形成液压伺服系统62、摩擦片72、离合器鼓(第1离合器鼓)的轮毂部件22以及与鼓状部件21、恒星齿轮S2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2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23的多片式离合器(第1离合器)C1;在其外周侧配置着具有形成液压伺服系统61、摩擦片71、离合器鼓(第2离合器鼓)的轮毂部件24以及与气缸部件61e、行星齿轮架CR2连接的轮毂部件25的多片式离合器(第2离合器)C2。
该液压伺服系统62由用于压靠摩擦片72的活塞部件(第1活塞)62b,在具有气缸部62e的鼓状部件21、该活塞部件62b和该气缸部62e之间利用密封圈62f、62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1液压伺服用液压室)62a,使该活塞部件62b朝该液压室62a的方向受弹簧力的复位弹簧62c,和承受该复位弹簧62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62d构成。该液压室62a与在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的油路20a、20b连通,该油路20a延长到壳体3的一端,与输入轴2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c的油路91连通。因此,该油路91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由于上述液压伺服系统62配置在输入轴20上,所以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输入轴20之间的1对密封圈81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到液压室62a的油路。
另外,该液压伺服系统61由用于压靠摩擦片71的活塞部件(第2活塞)61b,在气缸部件61e、该活塞部件61b和该气缸部件61e之间利用密封圈61f、61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2液压伺服用液压室)61a,使该活塞部件61b朝该液压室61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61c,和承受该复位弹簧61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61d构成。该液压室61a与上述轮毂部3c的油路92连通,该油路92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61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气缸部件61e之间的1对密封圈80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61a的油路。
即上述输入轴20与上述鼓状部件21连接,该鼓状部件21的外周侧与上述轮毂部件22连接。该轮毂部件2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1用液压伺服系统62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1,该离合器C1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23连接。因此,该轮毂部23的内周侧与在中心轴30上自由旋转的套筒部件(与第2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26的一端连接,该套筒部件26的另一端的端部外周侧上一体形成上述恒星齿轮S2。
另外,上述轮毂部22的端部外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2用液压伺服系统61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2,该离合器C2的外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鼓状部件24的内周侧连接。该鼓状部件24的一端(图中右侧)外周侧与变速箱体3b之间配置有单向离合器(第1单向离合器)F3,对该鼓状部件24的一个方向的旋转进行限制。另外,该鼓状部件的另一端(图中左侧)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连接部件25连接,并与上述行星齿轮架CR2的侧板44连接。
另一方面,中心轴30上配置有具有形成液压伺服系统66、摩擦片76、离合器鼓(第3离合器鼓)的轮毂部32以及与鼓状部件31、行星齿轮架CR1连接的轮毂部33的多片式离合器(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第3离合器)C3。该液压伺服系统66由用于压靠摩擦片76的活塞部件66b,在具有气缸部66e的鼓状部件31、在该活塞部件66b和该气缸部66e之间利用密封圈66f、66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66a,使该活塞部件66b朝该液压室66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66c,和承受该复位弹簧66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66d构成。另外,由轮毂部32以及鼓状部件31组成的离合器鼓向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方向开口,该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液压伺服系统66和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另外,摩擦片76配置在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径侧重合的位置。
该液压室66a延伸到壳体3的与上述轮毂部3c相反侧的另一端,与中心轴3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d的油路93连通,该油路93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66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d与具有气缸部66e的鼓状部件61之间的1对密封圈82,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66a的油路。
即在与上述输入轴20连接的中心轴30上,在与该输入轴20相反侧(图中左侧)与鼓状部件31连接,该鼓状部件31的外周侧与轮毂部32连接。该轮毂部3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3用液压伺服系统66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3,该离合器C3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侧板33的延伸部分连接。该行星齿轮架CR1具有被该侧板33和侧板34所支撑的上述小齿轮P1及小齿轮P2,该小齿轮P2与套筒状的能够在轴上自由旋转的恒星齿轮S1啮合。该恒星齿轮S1的一端与轮毂部35连接,该轮毂部35的外周侧具有制动器B1用液压伺服系统65以及摩擦片75,通过该液压伺服系统65自由结合的多片式制动器(第1制动器)B1的摩擦片75以花键结合。因此,该制动器B1的摩擦片75的外周侧与在上述变速箱体3b的内周侧形成的花键3s以花键结合。
另外,上述小齿轮P1如上所述与内齿圈R1啮合,该内齿圈R1的内周侧一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上述中心轴30上,与传递该内齿圈R1的旋转的传递部件(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401连接。该传递部件401的与内齿圈R1连接的部分的相反侧(图中右侧)的外周侧形成有花键40s,该花键40s(在图中左侧)与轮毂部件46通过花键结合,同时(在图中右侧)通过花键结合与套筒部件411结合。该轮毂部件46的外周侧具有制动器B2用液压伺服系统64以及摩擦片74,通过该液压伺服系统64自由锁定的制动器(第2制动器)B2的摩擦片74以花键结合。该制动器B2的摩擦片74的外周侧与上述制动器B1同样,与在上述变速箱体3b的内周侧形成的花键3s以花键结合。
上述套筒部件411的内周侧一体形成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恒星齿轮S3,该恒星齿轮S1如上所述,与被行星齿轮架CR2的侧板42以及侧板44所支撑的长小齿轮PL啮合。另外,如上所示,短小齿轮PS支撑在该侧板44和侧板43之间,该侧板43的外周侧与轮毂部件47连接。该轮毂部件47的外周侧具有制动器B4用液压伺服系统63以及摩擦片73,通过该制动器B4用液压伺服系统63自由锁定的制动器(第3制动器)B4的摩擦片73以花键结合。该制动器B4的摩擦片73的外周侧与上述制动器B1和制动器B2同样,与在上述变速箱体3b的内周侧形成的花键3s以花键结合。
这样,在上述长小齿轮PL上如上所述啮合着内齿圈R2,该内齿圈R2的一端与连接部件45连接,该内齿圈R2通过连接部件45与副轴齿轮50连接。该副轴齿轮50如图1所示,与固定在上述中间轴部4的中间轴52上的齿轮51啮合,该中间轴52通过外周面上形成的齿轮52a与差速器部5的齿轮53啮合。然后,该齿轮53固定在箱壳54上,该箱壳54通过差速齿轮55与未图示的左右车轴连接。
如上说明所示,输入轴20上配置有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中心轴30上依次配置有副轴齿轮50、行星齿轮单元PU、减速行星齿轮PR,即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配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在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配置有副轴齿轮50。另外,离合器C3以及制动器B1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制动器B2和制动器B4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另外,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与输入轴20设置为同轴结构。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3、图4以及图5说明自动变速器11的作用。并且,在图5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另外,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5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3所示,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2。通过离合器C2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4的结合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单向离合器F3限制一个方向的旋转。
另一方面,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1。上述恒星齿轮S1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1的结合而固定自如。上述内齿圈R1通过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与上述恒星齿轮S3连接,该内齿圈R1以及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2的结合而固定自如。而且,上述内齿圈R2的旋转输出到上述副轴齿轮50,并通过该副轴齿轮50、上述中间轴部4以及差速器部5(参照图1)输出到未图示的驱动车轮。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1挡,离合器C1以及单向离合器F3结合。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限制在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即防止行星齿轮架CR2的反向旋转而处于固定状态。然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1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通过恒星齿轮S3向内齿圈R1输出反转的减速旋转,而且通过制动器B1的结合固定恒星齿轮S1,由于离合器C3被释放,行星齿轮架CR1处于空转状态,特别是不传递转矩。而且,发动机制动时,制动器B4结合,行星齿轮架CR2固定,从而防止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正向旋转,维持上述前进1挡的状态。
另外,在该前进1挡时,通过单向离合器F3防止行星齿轮架CR2的反向旋转,而且使得正向旋转成为可能,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的自动结合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另外,该单向离合器F3通过恒星齿轮S2接受输入轴20的旋转,例如相对于接受减速旋转时的转矩小,所以该单向离合器F3、或连接该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的鼓状部件24就没有必要做的很大。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2挡,离合器C1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3固定。这样,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稍微减速,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该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2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通过制动器B2的制动而固定,离合器C3被释放,行星齿轮架CR1以及恒星齿轮S1处于制动状态。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3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1制动。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1固定。这样,通过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内齿圈R1减速旋转,通过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将该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行星齿轮架CR2以仅比该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稍大的减速旋转。然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该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3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4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结合。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即处于直连旋转状态,输入轴20的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4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而且来自恒星齿轮S3的输入轴20的旋转(直连旋转)输入到内齿圈R1,制动器B1释放,恒星齿轮S1处于空转状态,不传递转矩。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5挡,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 1制动。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1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内齿圈R1减速旋转,通过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将该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这样,由于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输入了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形成增速旋转并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5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的状态一样,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4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6挡,离合器C2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3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3,形成(大于上述前进5挡的)增速旋转,并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6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与上述前进2挡的状态相同,恒星齿轮S3以及内齿圈R1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而被固定,离合器C3释放,行星齿轮架CR1以及恒星齿轮S1处于停止状态。
如图4所示,在R(倒挡)位的倒退1挡,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1和制动器B4制动。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1固定,由于制动器B4的制动而使得行星齿轮架CR2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内齿圈R1减速旋转,通过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将该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这样,由于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作为反向旋转向内齿圈R2输出,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倒退1挡的反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或上述前进5挡的状态一样,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上述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另外,此时虽然制动器B4接受输入减速旋转的恒星齿轮S3的旋转,但是由于该制动器B4设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的比较近的位置,所以传递基于该减速旋转的转矩的轮毂部件47可以较短。
在P(停车)位或N(空挡)位,离合器C1、离合器C2及离合器C3释放,输入轴20与副轴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处于切断状态,自动变速机构21整体处于空转状态(空挡状态)。另外,虽然固定恒星齿轮S1的制动器B1制动,但这只是为了防止频繁反复使该制动器B 1制动·释放,对自动变速机构21内的其他旋转要素的旋转状态没有影响。
另外,上述自动变速器11中,如上所述,虽然上述离合器C3在前进3挡、前进5挡、以及倒退1挡的状态下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但并不局限于此,如果将离合器C3置于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之间,使行星齿轮架CR1与输入轴20一直处于连接状态,即使在上述前进3挡、前进5挡、以及倒退1挡的状态下使该离合器C3结合,也能够同样通过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401将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同样得到前进6挡和倒退1挡。但是,此时的离合器C3为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部件,与接通·断开输入轴20的旋转的上述实施方式相比,需要接通·断开较大的转矩,从而需要较大的部件。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1,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401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1、图2以及图3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1、图2以及图3中右侧),并且,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所以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62用液压室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在与输入轴20上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所以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1时,(例如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提高自动变速器11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例如如在特开2001-263438号公报等中公开的那样,如果离合器C3配置在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之间,就需要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需要较大的部件,而且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的距离增大,但是由于是配置在输入轴20与行星齿轮架CR1之间,通过该离合器C3接通·断开输入轴20的旋转,从而接通·断开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内齿圈R1输出的减速旋转,因此能够实现离合器C3的小型化,而且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在较近位置上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62的液压室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61、66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就能够供油,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80、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62、61、66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81、80、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11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33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使自动变速器11在轴向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66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66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1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行星齿轮架CR1、固定要素恒星齿轮S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4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因此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4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配置,当实现前进1挡时,单向离合器F3与输入输入轴的旋转的离合器C1同时结合。与此对应,制动器B4与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C3同时结合以实现倒退1挡,因此作用在制动器B4上的反作用转矩大于作用在单向离合器F3上的反作用转矩。这样,通过使制动器B4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靠近设置,可以缩短将基于减速旋转的转矩传递到制动器B4的轮毂部件47。另外,即使将单向离合器F3设置在离开行星齿轮单元PU的离合器C2附近,也没有必要加大连接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架CR2的轮毂部件25以及侧板44。另外,通过不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配置单向离合器F3,可以增大制动器的设计自由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1以及套筒部件411。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1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2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6至图10说明将第1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2实施方式。图6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展开图。图7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展开图。图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图9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10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2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6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2相对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参照图1),在行星齿轮单元PU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之间配置单向离合器(第2单向离合器)F2,并配置接通·断开该单向离合器F2的结合的制动器(第4制动器)B3。
如图7所示,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内齿圈R1连接的传递部件402和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恒星齿轮S3一体形成的套筒部件412通过花键结合。另外,该套筒部件412与单向离合器F2的内圈一体形成,该单向离合器F2的外圈与轮毂部件48一体形成。该轮毂部件48的外周侧具有制动器B3用液压伺服系统67以及摩擦片77,通过该制动器B3用液压伺服系统67自由锁定的制动器(第4制动器)B3与该摩擦片77通过花键结合配置,该制动器B3的摩擦片77的外周侧与上述变速箱体3b的内周侧形成的花键3s通过花键结合。另外,与制动器B2通过花键结合的轮毂部件46在内周侧与套筒部件412通过花键结合,即通过该套筒部件412通过花键与传递部件402结合。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8、图9以及图10说明自动变速器12的单向离合器F2的作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图10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另外,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10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8所示,该单向离合器F2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利用制动器B3的制动,通过上述套筒部件412、即恒星齿轮S3、以及传递部件402限制内齿圈R1朝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旋转。
这样,如图9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2挡,离合器C1结合,制动器B3结合,从而单向离合器F2结合。这样,如图10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通过制动器B3的结合,单向离合器F2使恒星齿轮S3的旋转限制在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防止该恒星齿轮S3的反向旋转。这样,行星齿轮架CR2稍微减速,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该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作为前进2挡的正向旋转输出。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恒星齿轮S3以及内齿圈R1由于通过单向离合器F2防止反向旋转,离合器C3被释放,行星齿轮架CR1和恒星齿轮S1处于停止状态。
另外,从前进1挡变到前进2挡时,制动器B3结合,通过单向离合器F2防止恒星齿轮S3的反转,恒星齿轮S2为正向旋转,在前进1挡结合的单向离合器F3自动释放,从而防止例如发动机的飞车,能够平稳地变速到该前进2挡。另外,发动机制动时,与单向离合器F2并列设置的制动器B2制动,固定恒星齿轮S3(以及内齿圈R1),防止该恒星齿轮S3的正向旋转,维持上述前进2挡的状态。
如上所述,利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2,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40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6、图7以及图8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6、图7以及图8中右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2以及套筒部件412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402以及套筒部件412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62用液压室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在与输入轴20同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2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如果离合器C3配置在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之间,就需要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需要较大的部件,而且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的距离增大,但是由于是配置在输入轴20与行星齿轮架CR1之间,通过该离合器C3接通·断开输入轴20的旋转,从而接通·断开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内齿圈R1输出的减速旋转,因此能够实现离合器C3的小型化,而且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在较近位置上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81阻止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62的液压室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61、66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就可以供油,即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80、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62、61、66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81、80、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33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在轴向上使自动变速器12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66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66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402以及套筒部件412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2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行星齿轮架CR1、固定要素恒星齿轮S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2以及套筒部件412。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4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所以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4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配置,当实现前进1挡时,单向离合器F3与输入输入轴旋转的离合器C1同时结合。与此对应,制动器B4与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C3同时结合以实现倒退1挡,因此作用在制动器B4上的反作用转矩大于作用在单向离合器F3上的反作用转矩。这样,通过使制动器B4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靠近设置,可以缩短将基于减速旋转的转矩传递到制动器B4的轮毂部件47。另外,即使将单向离合器F3设置在离开行星齿轮单元PU的离合器C2附近,也没有必要加大连接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架CR2的轮毂部件25以及侧板44。另外,通过不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配置单向离合器F3,可以增大制动器的设计自由度。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的、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限制恒星齿轮S3朝一个方向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2,从而能够平稳地从前进2挡变到前进3挡。
另外,由于单向离合器F2的内圈与套筒部件412一体形成,从而能够平稳地从前进2挡变到前进3挡,同时尤其是在径向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02以及套筒部件412。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2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2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3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1至图14说明将第1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3实施方式。图11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图12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图13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14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3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3相对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12(参照图1及图6),变更了自动变速机构2。自动变速器13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12同样地,在与上述输入轴20的液力变矩器12(参照图1及图6)相反侧的一端的内轴侧形成有花键20s,与在中心轴303的一端外周侧形成的花键30s结合,即输入轴20与中心轴303沿旋转方向连接。该中心轴303具有行星齿轮单元PU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
该行星齿轮单元PU包括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2和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作为4个旋转要素,具有通过后述的套筒127连接的恒星齿轮(第3旋转要素,第2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第3旋转要素,第3恒星齿轮)S3、由侧板143连接的行星齿轮架(第2旋转要素,第3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第2旋转要素,第2内齿圈)R2、内齿圈(第1旋转要素,第3内齿圈)R3、行星齿轮架(第4旋转要素,第2行星齿轮架)CR2,即为所谓的辛普森行星齿轮。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行星齿轮架(输入旋转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上,与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啮合的小齿轮P1a和与恒星齿轮(固定要素,第1恒星齿轮)S1啮合的小齿轮P1b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
上述输入轴20上,其外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1、摩擦片172、形成离合器鼓(第2离合器鼓)的气缸部件161e以及鼓状部件122、与套筒部件127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3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125的多片式离合器(第2离合器)C1,其内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2、摩擦片171、形成离合器鼓(第1离合器鼓)的气缸部件162e以及鼓状部件124、与套筒部件1263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2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123的多片式离合器(第1离合器)C2。
该液压伺服系统161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172的活塞部件(第2活塞)161b、与后述的气缸部件162e以花键结合并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气缸部件161e、该活塞部件161b和该气缸部件161e之间由密封圈161f、161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2液压伺服用液压室)161a、使该活塞部件161b朝该液压室161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161c、承受该复位弹簧161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161d。该液压室161a与延长到壳体3的一端的在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套筒状的轮毂部(第1轮毂部)3c的油路192连通。该油路192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161通过壳体3的轮毂部3c与气缸部件161e之间的1对密封圈80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161a的油路。
另外,该液压伺服系统162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171的活塞部件(第1活塞)162b、固定在输入轴20上的气缸部件162e、该活塞部件162b和该气缸部件162e之间由密封圈162f、162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1液压伺服用液压室)162a、使该活塞部件162b朝该液压室162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162c、承受该复位弹簧162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162d。该液压室162a与在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的油路20a、20b连通,该油路20a与上述轮毂部3c的油路191连通。然后,该油路191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162配置在输入轴20上,通过壳体3的轮毂部3c与输入轴20之间的1对密封圈81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162a的油路。
即上述输入轴20通过气缸部件162e与上述气缸部件161e连接,该气缸部件161e的外周侧与上述鼓状部件122连接。该鼓状部件12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1用液压伺服系统161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1的摩擦片172,该离合器C1的摩擦片172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125连接。因此,该轮毂部件125的内周侧与在中心轴303上自由旋转的套筒部件127的一端连接,该套筒部件127外周侧上一体形成上述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
另外,上述气缸部件162e的外周侧与鼓状部件124连接,该鼓状部件124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2用液压伺服系统162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2的摩擦片171,该离合器C2的摩擦片171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123的内周侧连接。该轮毂部件123的内周侧与在中心轴303上自由旋转的套筒部件126的一端连接,该套筒部件126的另一端的端部外周侧上形成花键126s,通过上述行星齿轮架CR3的侧板1423的花键142s与该侧板1423连接。
另一方面,壳体3的与上述轮毂部3c相反侧的另一端上延伸设置的具有固定的套筒状部件1313的轮毂部(第2轮毂部)3d3上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6、摩擦片176、具有气缸部166e的离合器鼓(第3离合器鼓)132的多片式离合器(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第3离合器)C3。该液压伺服系统166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176的活塞部件166b、在该活塞部件166b和上述气缸部166e之间由密封圈166f、166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166a、使该活塞部件166b朝该液压室166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166c、承受该复位弹簧166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166d。另外,离合器鼓132向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方向开口,该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液压伺服系统166和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另外,摩擦片176配置在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径侧重合的位置。
该液压室166a与轮毂部3d3的油路193连通,该油路193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166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d3与具有气缸部166e的鼓状部件132之间的1对密封圈182,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166a的油路。
上述离合器C3的离合器鼓132的内周侧与上述摩擦片176通过花键结合,该摩擦片176的内周侧通过花键与内齿圈R1结合,即离合器鼓132通过离合器C3与内齿圈R1自由结合。另外,该离合器鼓132的外周侧设置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4、摩擦片147的制动器(第2制动器)B2,该摩擦片174的外周侧与在变速箱体3b的内周形成的花键3s通过花键结合,同时该摩擦片174的内周侧与离合器鼓132的端部外周侧通过花键结合,即离合器鼓132通过制动器B2自由制动。
在上述内齿圈R1上,具有侧板1333、侧板1343、以及被这些侧板1333、1343所支撑的小齿轮P1a、P1b(参照图12)的行星齿轮架CR1通过该小齿轮P1a啮合,该侧板1343固定(一直输入输入旋转)在上述中间轴303上。另外,该行星齿轮架CR1通过小齿轮P1b与恒星齿轮S1啮合,而恒星齿轮S3如上所述与壳体3的轮毂部3d3通过花键结合,处于不能旋转(一直固定)的状态。另外,内齿圈R1被圆盘状部件1353支撑,相对于中间轴303处于自由旋转状态。
在上述离合器鼓132的端部内周侧,连接着在上述中心轴303上通过套筒部件1263以及行星齿轮架CR3的侧板1423自由旋转地支撑、并传递该离合器鼓132的旋转的传递部件(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1403。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的内齿圈R3固定在该传递部件1403的大约中间部分。
该内齿圈R3的外周侧设置有单向离合器(第2单向离合器)F2,该单向离合器F2的内圈141与该内齿圈R3的外周侧通过花键结合。另外,该单向离合器F2的外圈148的外周侧设置着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7、摩擦片177的制动器(第4制动器)B3,该摩擦片177的内周侧与该外圈148通过花键结合,同时该摩擦片177的外周侧与在变速箱体3b的内周形成的花键3s通过花键结合,即该外圈148通过制动器B3固定自如。
另外,上述内齿圈R3的内周侧与具有如上所述与套筒部件1263通过花键结合的侧板1423、侧板143、以及被这些侧板1423、143所支撑的小齿轮P3的行星齿轮架CR3通过该小齿轮P3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3通过该小齿轮P3与在上述套筒部件127上形成的恒星齿轮S3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3的侧板143通过花键与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2的内齿圈R2连接。
该内齿圈R2本身作为单向离合器F3的内圈,该内齿圈R2的一端外周侧设置有单向离合器(第1离合器)F3,该单向离合器F3的外圈与在变速箱体3b的内周上形成的花键3s以花键结合。另外,该内齿圈R2的另一端外周侧设置着具有液压伺服系统163、摩擦片173的制动器(第3制动器)B4,该摩擦片173的内周侧与固定在该内齿圈R2上的轮毂部件147通过花键结合,同时该摩擦片173的外周侧与在变速箱体3b的内周形成的花键3s通过花键结合,即内齿圈R2通过制动器B4固定自如。
另外,上述内齿圈R2的内周侧与具有侧板144、侧板145、以及被这些侧板144、145所支撑的小齿轮P2的行星齿轮架CR2通过该小齿轮P2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2通过该小齿轮P2与在上述套筒部件127上形成的恒星齿轮S2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2通过该侧板145与副轴齿轮50连接。
如例如图1或图6所示的自动变速器11、12一样,该副轴齿轮50与固定在上述中间轴部4的中间轴52上的齿轮51啮合,该中间轴52通过外周面上形成的齿轮52a与差速器部5的齿轮53啮合。然后,该齿轮53固定在箱壳54上,该箱壳54通过差速齿轮55与未图示的左右车轴连接。
如上说明所示,输入轴20上配置有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中心轴303上依次配置有副轴齿轮50、行星齿轮单元PU、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即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配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在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配置有副轴齿轮50。另外,离合器C3以及制动器B2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制动器B3和制动器B4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另外,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与输入轴20设置为同轴结构。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12、图13以及图14说明自动变速器13的作用。并且,在图14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14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内齿圈R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内齿圈R2以及行星齿轮架CR3、行星齿轮架CR2、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
如图12所示,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通过离合器C2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同时该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4的结合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单向离合器F3限制一个方向的旋转。
另一方面,通过中间轴303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1。上述恒星齿轮S1的旋转相对于壳体3而固定。上述内齿圈R1根据输入到该行星齿轮架CR1的输入轴20的旋转而减速旋转。利用离合器C3的结合,通过传递部件1403将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到上述内齿圈R3。另外,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所作用的单向离合器F3限制该内齿圈R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同时通过制动器B2的结合而使旋转固定自如。然后,上述内齿圈R2的旋转输出到上述副轴齿轮50,并通过该副轴齿轮50、上述中间轴部4以及差速器部5(参照图1或图6)输出到未图示的车轮。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1挡,离合器C1以及单向离合器F3结合。这样,如图5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同时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的旋转限制在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即防止内齿圈R2的反向旋转而处于固定状态。然后,利用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以及固定的内齿圈R2将减速旋转输出到行星齿轮架C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1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虽然利用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1以及固定的恒星齿轮S1将减速旋转输出到内齿圈R3,但是由于离合器C3被释放,故不向传递部件1403传递转矩。而且,发动机制动时,制动器B4结合,内齿圈R2固定,从而防止该内齿圈R2的正向旋转,维持上述前进1挡的状态。
另外,在该前进1挡时,通过单向离合器F3防止内齿圈R2的反向旋转,而且使得正向旋转成为可能,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F3的自动结合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2挡,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2结合。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同时限制内齿圈R3朝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旋转,即处于防止内齿圈R3的反向旋转的固定状态。然后,利用输入到恒星齿轮S3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内齿圈R3,将减速旋转输出到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2,利用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该内齿圈R2的减速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大于上述前进1挡的减速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2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虽然利用输入了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1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将减速旋转输出到内齿圈R3,但是由于离合器C3被释放,从而不向传递部件1403传递转矩。而且,发动机制动时,制动器B2结合,内齿圈R3固定,从而防止该内齿圈R3的正向旋转,维持上述前进2挡的状态。
另外,从前进1挡变到前进2挡时,制动器B3结合,通过单向离合器F2防止内齿圈R3的反转,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2为正向旋转,在前进1挡通过结合的单向离合器F3自动释放,从而防止例如发动机的飞车,能够平稳地变速到该前进2挡。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3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通过固定的恒星齿轮S1而减速旋转。另外,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通过上述传递部件403将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到内齿圈R3。另一方面,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3,通过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3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内齿圈R3的减速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输出稍大的减速旋转,通过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该内齿圈R2的稍大的减速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2输出稍大于上述前进2挡的减速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3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内齿圈R3均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1403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4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结合。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和恒星齿轮S2、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2。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内齿圈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即处于直连旋转状态、将输入轴20的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出到行星齿轮架C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4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在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虽然通过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1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向内齿圈R3输出减速旋转,但由于离合器C3被释放,因而不向传递部件1403传递转矩。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5挡,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通过固定的恒星齿轮S1而减速旋转。另外,由于离合器C3的结合,通过上述传递部件1403将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出到内齿圈R3。另一方面,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通过输入到该行星齿轮架CR3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内齿圈R3的减速旋转,向恒星齿轮S3和恒星齿轮S3输出增速旋转,通过输入到内齿圈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2的增速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增速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5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的状态相同地,由于内齿圈R1和内齿圈R3均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1403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13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6挡,离合器C2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2,同时,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而使得内齿圈R3固定。这样,通过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3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内齿圈R3,形成(大于上述前进5挡的)增速旋转,并输出到恒星齿轮S3和恒星齿轮S2,通过输入到内齿圈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2的增速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大于前进5挡的增速旋转,并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6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虽然通过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1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1,向内齿圈R3输出减速旋转,但由于离合器C3被释放,因而不向传递部件1403传递转矩。
如图13所示,在R(倒挡)位的倒退1挡,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4制动。这样,如图14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通过固定的恒星齿轮S1而减速旋转。另外,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上述传递部件1403输入到内齿圈R3。另一方面,由于制动器B4的制动,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2的旋转被固定,通过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3和内齿圈R3的减速旋转,向恒星齿轮S3和恒星齿轮S3输出反向旋转,通过固定的内齿圈R2和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2的反向旋转,向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反向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倒退1挡的反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或上述前进5挡的状态一样,由于内齿圈R1和内齿圈R3均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1403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在P(停车)位或N(空挡)位,离合器C1、离合器C2及离合器C3释放,输入轴20与副轴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处于切断状态,自动变速机构23整体处于空转状态(空挡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3,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140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11及图12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11及图12中右侧),并且,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3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1403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3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1通过离合器C2的外周侧与恒星齿轮S2和恒星齿轮S3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2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1,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1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1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162用液压室1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3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与例如车体组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3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离合器C3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可以自由地向内齿圈R3输出减速旋转,同时通过释放离合器C3,可以使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的输入轴的旋转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尤其是内齿圈R1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恒星齿轮S1直接固定在壳体3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另外,由于不设置固定恒星齿轮S1的制动器,从而可以将使内齿圈R3自由制动的制动器B2设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1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1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1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162的液压室1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161、166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3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180、1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162、161、166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181、180、1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3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176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使自动变速器13在轴向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166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能够相邻配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166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1403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3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3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行星齿轮架CR1、固定要素恒星齿轮S 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由具有恒星齿轮S2、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的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2、和具有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3、内齿圈R3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组成,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3。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4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故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4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1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由于单向离合器F3的内圈与内齿圈R2一体形成,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同时使自动变速器13的自动变速机构23在径向实现小型化。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在一个方向限制内齿圈R3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2,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前进2挡切换到前进3挡。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3。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3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3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3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4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5至图18说明将第3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4实施方式。图15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截面图。图16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原理图。图17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18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4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4相对第3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3(参照图11及图12),输入轴20的旋转不是输入到行星齿轮(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行星齿轮架CR1,而是输入到恒星齿轮(作为输入旋转要素的第1恒星齿轮)S1。
如图15所示,自动变速机构24中,恒星齿轮S 1与中间轴30在与中间轴304的与输入轴20相反的一侧的一端外周侧(图15中左侧)一体化地形成,并一直输入有输入旋转。另外,在具有固定的套筒状部件1314的轮毂部3d4上,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的侧板1334与该套筒状部件1314通过花键结合,同时固定(一直固定)在该轮毂部3d4上。行星齿轮架CR1通过另一个侧板1344支撑小齿轮P1a、P1b(参照图16),该小齿轮P1b与上述恒星齿轮S1啮合,同时该小齿轮P1a与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啮合。该内齿圈R1通过圆盘状部件1354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套筒状部件1314上。
另一方面,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中心轴304上、并传递离合器鼓132的旋转的传递部件(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1404与离合器鼓(第3离合器)132的端部内周侧连接。而且,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的内齿圈R3固定在该传递部件1404的大约中间部分。另外,该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的行星齿轮架CR3的侧板1424与通过花键和离合器C2的轮毂部件123结合的套筒部件1264一体形成。另外,离合器鼓132向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方向开口,该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液压伺服系统166和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另外,摩擦片176配置在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径侧重合的位置。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16、图17以及图18说明自动变速器12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作用。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在图18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另外,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18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内齿圈R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内齿圈R2、行星齿轮架CR3、行星齿轮架CR2、恒星齿轮S2以及恒星齿轮S3。
如图16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中间轴304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1,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旋转相对于壳体3固定,上述内齿圈R1根据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而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传递部件1404输入到上述内齿圈R3。
这样,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前进1挡、前进2挡、前进4挡、前进6挡,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虽然减速旋转通过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输出到内齿圈R3,但由于离合器C3释放,故不向传递部件1404传递转矩。另一方面,在前进3挡、前进5挡、倒退1挡,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中,由于离合器C3结合,通过输入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3减速旋转,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该离合器C3和传递部件1404输出到内齿圈R3。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内齿圈R3均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1404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之外的作用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14,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1404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15及图16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15及图16中右侧),并且,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4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1404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4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1通过离合器C2的外周侧与恒星齿轮S2和恒星齿轮S3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2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1,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1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1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162用液压室1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4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与例如车体组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4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离合器C3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故可以自由地向内齿圈R3输出减速旋转,同时通过释放离合器C3,可以使输入到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的旋转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尤其是内齿圈R1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行星齿轮架CR1直接固定在壳体3等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另外,由于不设置固定行星齿轮架CR1的制动器,从而可以将使内齿圈R3自由制动的制动器B2设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1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所以通过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1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1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162的液压室1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161、166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180、1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162、161、166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181、180、1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4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176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在轴向上使自动变速器14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166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166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1404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4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4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具有恒星齿轮S2、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的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2、和具有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3、内齿圈R3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SP3组成,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4。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4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3以及内齿圈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4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1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由于单向离合器F3的内圈与内齿圈R2一体形成,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同时使自动变速器14的自动变速机构24在径向实现小型化。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在一个方向限制内齿圈R3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2,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前进2挡到前进3挡的变速。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1404。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4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4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4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至第4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具有液力变矩器12的自动变速器14的一个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起步时传递转矩(旋转)的起步装置,可以是任意种类。另外,虽然说明了搭载在采用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车辆上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搭载在混合动力车辆上,驱动源可以是任意种类。另外,上述自动变速器14适合于FF车辆,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于FR车辆、4轮驱动车辆等其他驱动方式的车辆。
(第5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9至图21说明将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5实施方式。图19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20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21为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5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首先,结合图19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5。如图19所示,在上述输入轴20上具有行星齿轮单元PU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该行星齿轮单元PU具有作为4个旋转要素的恒星齿轮(第2旋转要素,第3恒星齿轮)S2、行星齿轮架(第3旋转要素,第2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第4旋转要素,第2内齿圈)R2、以及恒星齿轮(第1旋转要素,第2恒星齿轮)S3。在该行星齿轮架CR2上,被侧板242、244支撑并与恒星齿轮S3及内齿圈R2啮合的长小齿轮PL和与恒星齿轮S2啮合的短小齿轮PS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上,与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啮合的小齿轮P2和与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啮合的小齿轮P1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
上述输入轴20上,其内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2、摩擦片272、形成离合器鼓(第1离合器鼓)的鼓状部件222、与恒星齿轮S2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2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223的多片式离合器(第1离合器)C1,其外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1、摩擦片271、形成离合器鼓(第2离合器鼓)的鼓部件224、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3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225的多片式离合器(第2离合器)C2。
该液压伺服系统262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2的活塞部件(第1活塞)262b、具有气缸部262e的鼓状部件222、在该活塞部件262b和该气缸部262e之间由密封圈262f、262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1液压伺服用液压室)262a、使该活塞部件262b朝该液压室262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2c、承受该复位弹簧262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2d。该液压室262a与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的油路20a、20b连通,该油路20a延长到壳体3的一端,与输入轴2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c的油路291连通。因此,该油路291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由于上述液压伺服系统262配置在输入轴20上,所以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输入轴20之间的1对密封圈281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262a的油路。
另外,该液压伺服系统261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1的活塞部件(第2活塞)261b、具有气缸部261e的鼓状部件224、在该活塞部件261b和该气缸部261e之间由密封圈261f、261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2液压伺服用液压室)261a、使该活塞部件261b朝该液压室261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1c、承受该复位弹簧261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1d。该液压室261a与上述轮毂部3c的油路292连通,该油路292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261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气缸部261e之间的1对密封圈280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261a的油路。
即上述输入轴20与上述鼓状部件222连接,该鼓状部件22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1用液压伺服系统262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1,该离合器C1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223连接。该轮毂部件223与上述恒星齿轮S2连接。另外,上述鼓状部件224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2用液压伺服系统261而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2,该离合器C2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225连接。而且,该轮毂部件225的内周侧与上述行星齿轮架CR2连接。
另一方面,输入轴20的另一端上(图中左方)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5、摩擦片275、形成离合器鼓(第3离合器鼓)的鼓状部件232、与内齿圈R1连接的轮毂部件235的多片式离合器C3。该液压伺服系统265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5的活塞部件265b、具有气缸部265e的鼓状部件232、在该活塞部件265b和该气缸部265e之间由密封圈265f、265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265a、使该活塞部件265b朝该液压室265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5c、承受该复位弹簧265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5d。另外,由鼓状部件232组成的离合器鼓向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方向开口,该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液压伺服系统265和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另外,摩擦片275配置在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径侧重合的位置。
该液压室265a延伸到壳体3的与上述轮毂部3c相反侧的另一端,与输入轴2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d的油路293连通,该油路293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265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d与具有气缸部265e的鼓状部件232之间的1对密封圈282,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265a的油路。
另外,离合器C3的外周侧以及壳体3b的内周侧上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4、摩擦片274的多片式制动器B1。该液压伺服系统264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4的活塞部件264b、在壳体3b一部分上形成的气缸部264e、在该活塞部件264b和该气缸部264e之间由密封圈264f、264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264a、使该活塞部件264b朝该液压室264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4c、承受该复位弹簧264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4d。
即在图左侧,上述轮毂部3d上支撑有能够自由旋转的鼓状部件232,在该鼓状部件23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3用液压伺服系统265自由结合的离合器(第3离合器)C3。在该离合器C3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形成上述内齿圈R1的轮毂部件235,该轮毂部件235被输入轴20支撑并能自由旋转。另外,在该鼓状部件232的外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制动器B1用液压伺服系统264自由制动的制动器(第2制动器)B1。另外,行星齿轮架CR1具有小齿轮P1以及小齿轮P2,该小齿轮P2与上述内齿圈R1啮合,该小齿轮P1与连接在输入轴20上的恒星齿轮S1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1通过侧板231固定在壳体3b的轮毂部3d上。
然后,上述离合器C3以及制动器B1通过花键结合的鼓状部件232被上述轮毂部3d支撑并能自由旋转,当离合器C3结合时,与传递内齿圈R1的旋转的传递部件240连接,另外,该传递部件240的另一侧与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恒星齿轮S3连接。
另一方面,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3、摩擦片273、轮毂部件247的多片式制动器(第3制动器)B2。该液压伺服系统263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3的活塞部件263b、在壳体3b的一部分上形成的气缸部263e、在该活塞部件263b和该气缸部263e之间由密封圈263f、263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263a、使该活塞部件263b朝该液压室263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3c、承受该复位弹簧263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3d。
另外,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配置有单向离合器(第1单向离合器)F3,该单向离合器F3的外圈与变速箱体3b的内周花键结合。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行星齿轮架CR2的侧板242与通过花键连接有上述制动器B2的轮毂部件247连接,该轮毂部件247与单向离合器F3的内圈连接。然后,该行星齿轮架CR2的长小齿轮PL与上述内齿圈R2啮合,该内齿圈R2的一端与连接部件245连接,该内齿圈R2通过该连接部件245与副轴齿轮50连接。
如上说明所示,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配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在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配置有副轴齿轮50。另外,离合器C3以及制动器B1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制动器B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另外,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与输入轴20设置为同轴结构。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19、图20以及图21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5的作用。在图21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21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19所示,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2。通过离合器C2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2的制动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单向离合器F3限制一个方向的旋转。另外,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1的制动而固定自如。
另一方面,上述恒星齿轮S1与输入轴20连接,并输入该输入轴20的旋转。另外,上述内齿圈R1与壳体3b连接,且旋转固定,因此内齿圈R1减速旋转。另外,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3。
然后,上述内齿圈R2的旋转输出到上述副轴齿轮50,并通过该副轴齿轮50、上述中间轴部4以及差速器部5(参照图1)输出到未图示的车轮。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1挡,离合器C1以及单向离合器F3结合。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限制在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即防止行星齿轮架CR2的反向旋转而处于固定状态。然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1挡的正向旋转。另外,当发动机制动时,制动器B2制动,行星齿轮架CR2固定,从而以防止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正向旋转的形式,维持前进1挡的状态。另外,在前进1挡,通过单向离合器F3防止行星齿轮架CR2反向旋转,并使其能够正向旋转,从而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的自动结合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2挡,离合器C1结合,制动器B1制动。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3固定。这样,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稍微减速,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该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2挡的正向旋转。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3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另外,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减速旋转,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240输出到恒星齿轮S3。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行星齿轮架CR2为仅比该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稍大的减速旋转。然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该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3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2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4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结合。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1输入到恒星齿轮S2、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1。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即处于直连旋转状态,输入轴20的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4挡的正向旋转。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5挡,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另外,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3、上述传递部件240将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这样,由于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和输入了输入轴20的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形成增速旋转并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5挡的正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的状态一样,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2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2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6挡,离合器C2结合,制动器B 1制动。这样,如图2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而使得恒星齿轮S3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3,形成(大于上述前进5挡的)增速旋转,并输出到内齿圈R2,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前进5挡的正向旋转。
如图20所示,在R(倒挡)位的倒退1挡,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21所示,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内齿圈R1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3、以及上述传递部件240将该减速旋转输出到恒星齿轮S3。另外,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行星齿轮架CR2被固定。这样,由于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向内齿圈R2输出反向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作为倒退1挡的反向旋转。另外,此时与上述前进3挡或上述前进5挡的状态一样,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上述传递部件2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在P(停车)位或N(空挡)位,离合器C1、离合器C2及离合器C3释放,输入轴20与副轴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处于切断状态,自动变速机构25整体处于空转状态(空挡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5,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2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19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19中右侧),并且,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2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5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的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262,(例如相比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2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262用液压室2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5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提高自动变速器16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离合器C3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可以将减速旋转自由地输入到恒星齿轮S3,同时通过离合器C3的释放,使输入到恒星齿轮S1上的输入轴的旋转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特别是内齿圈R1处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行星齿轮架CR1直接固定在壳体3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另外,由于不设置固定行星齿轮架CR1的制动器,从而可以将使恒星齿轮S3自由制动的制动器B1设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2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2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262的液压室2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261、265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0、2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262、261、266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1、280、2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5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275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在轴向上使自动变速器15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265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265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240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5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5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具有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所以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2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2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5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5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5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6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2说明将第5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6实施方式。图22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另外,第6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22所示,第6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6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有关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5(参照图19),输入侧和输出侧刚好相反。另外,对于前进1挡至前进6挡,以及倒退1挡,其作用相同(参照图20以及图21)。
由此,与第5实施方式一样,利用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6,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2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22中右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22中左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2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6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的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2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2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262用液压室2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6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提高自动变速器16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离合器C3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可以自由地向恒星齿轮S3输出减速旋转,同时通过释放离合器C3,可以使输入到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的旋转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尤其是内齿圈R1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行星齿轮架CR1直接固定在壳体3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另外,由于不设置固定行星齿轮架CR1的制动器,从而可以将使恒星齿轮S3自由制动的制动器B1设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2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2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262的液压室2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261、265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0、2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262、261、265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1、280、2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6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275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在轴向上使自动变速器16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265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3的液压伺服系统265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240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2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6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2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2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2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6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6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6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7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3至图25说明将第5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7实施方式。图23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24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25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7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23所示,第7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7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机构25(参照图19),变更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离合器C3的配置。
该自动变速机构27中,离合器(第3离合器)C3配置在行星齿轮(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与行星齿轮单元PU相反侧(图中左侧),该离合器C3的鼓状部件331的端部内周侧通过花键与摩擦片275结合。另外,该离合器C3的鼓状部件331与输入轴20连接。
另一方面,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被输入轴20支撑且能够自由旋转,同时与轮毂部332连接,该轮毂部332的端部外轴侧与上述摩擦片275通过花键连接。另外,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的侧板与固定部件330连接,固定支撑在壳体3b上。而且,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的外周侧通过花键与制动器B1的摩擦片274连接,同时该内齿圈R1与传递部件340连接,通过该传递部件340与恒星齿轮S3连接。
另外,离合器C3用液压伺服系统265的液压室265a与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的油路20c、20d连通,该油路20c与轮毂部3d的油路293连通。而且,该油路293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由于上述液压伺服系统265配置在输入轴20上,所以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d与输入轴20之间的1对密封圈283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265a的油路。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23、图24以及图25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7的作用。另外,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一样,在图25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25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23所示,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1。由于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旋转相对于壳体3固定,上述内齿圈R1根据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作减速旋转。即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传递部件340输入到恒星齿轮S3。
因此,如图21和图22所示,对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在前进3挡、前进5挡、倒退1挡,由于离合器C3的结合,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1,通过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向内齿圈R3输入减速旋转,通过传递部件340向恒星齿轮S3输出减速旋转。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3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另一方面,由于在前进1挡、前进2挡、前进4挡、前进6挡,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传递部件340输入到内齿圈R1,离合器C3释放,因此如图25所示,恒星齿轮S1根据该内齿圈R1对于各个变速段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而旋转。
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之外的作用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7,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3、以及传递部件3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23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23中右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3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3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7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的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2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2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262用液压室2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7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与例如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7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例如在特开2001-263438号公报等上所公开的那样,如果离合器C3配置在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之间,就需要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形成较大的构造,而且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的距离增大,但是通过配置在输入轴20与恒星齿轮S1之间,通过该离合器C3接通·断开输入轴20的旋转,从而接通·断开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内齿圈R1输出的减速旋转,因此能够实现离合器C3的小型化,而且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在较近位置上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262、265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283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20c、20d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262、265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262、265的液压室262a、265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261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0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262、261、265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1、280、283,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7的效率。另外,虽然液压伺服系统262、265设置在输入轴20上,但是由于分别设置在输入轴20的一端侧(图23右侧)以及另一端侧(图23左侧),所以不需要重复设置输入轴20内的液压伺服系统用油路(例如油路20a和油路20c),可以使输入轴20较细,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7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3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2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2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3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7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7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7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8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6至图28说明将第5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8实施方式。图26为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27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28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8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26所示,第8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8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机构25(参照图19),利用制动器(第3制动器)B3取代了离合器C3,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通过制动器B3固定自如。
该自动变速机构27中,制动器B3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的与行星齿轮单元PU相反的一侧(图中左侧),该制动器B3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6、摩擦片276、轮毂部件432,该液压伺服系统266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6的活塞部件266b、在壳体3b上形成的气缸部266e、在该活塞部件266b和该气缸部266e之间由密封圈266f、266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266a、使该活塞部件266b朝该液压室266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266c、承受该复位弹簧266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266d。
该制动器B3的轮毂部件432与行星齿轮架CR1的一个侧板连接,该行星齿轮架CR1的另一个侧板434被输入轴20支撑并能自由旋转。另外,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与输入轴20连接。而且,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的外周侧通过花键与制动器B1的摩擦片274连接,同时该内齿圈R1与传递部件440连接,通过该传递部件440与恒星齿轮S3连接。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26、图27以及图28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8的作用。另外,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一样,在图28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28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26所示,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相对于壳体3b固定。另外,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1。由于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固定,该行星齿轮架CR1根据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而减速旋转。即通过制动器B3的结合,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3。
因此,如图27和图28所示,对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在前进3挡、前进5挡、倒退1挡,由于制动器B3制动,行星齿轮架CR1被固定,由于输入有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的旋转,减速旋转输入到内齿圈R3,通过传递部件440将减速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3。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为减速旋转,上述传递部件4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另一方面,由于在前进1挡、前进2挡、前进4挡、前进6挡,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传递部件440输入到内齿圈R1,制动器B3释放,如图28所示,行星齿轮架CR1根据该内齿圈R1在各个变速段的旋转和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进行旋转。
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之外的作用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8,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制动器B3、以及传递部件4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26中左侧),离合器C1以及离合器C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26中右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3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8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4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8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1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8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1的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262,(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262、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262用液压室262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1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8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8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制动器B3的结合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与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相比,可以使制动器B3小型化,从而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8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262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262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262的液压室262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261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0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262、261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281、280,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8的效率。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8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8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2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2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2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4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8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5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作为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构造,由于在前进4挡中离合器C1、C2同时结合,即在前进4挡处于直连状态,从而可以设定较高的前进5挡以及前进6挡的齿轮比,特别是搭载在车辆上时,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可以降低发动机的转速,从而提供高速行驶车辆的安静特性。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8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9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29至图31说明将第1、第2以及5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9实施方式。图29为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30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31为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9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1、第2以及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首先,结合图29说明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9。如图29所示,在上述输入轴20上具有行星齿轮单元PU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该行星齿轮单元PU具有作为4个旋转要素的恒星齿轮(第3旋转要素,第2恒星齿轮)S2、行星齿轮架(第2旋转要素,第2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第4旋转要素,第2内齿圈)R2、以及恒星齿轮(第1旋转要素,第3恒星齿轮)S3。在该行星齿轮架CR2上,被侧板542、544支撑并与恒星齿轮S2及内齿圈R2啮合的长小齿轮PL和与恒星齿轮S3啮合的短小齿轮PS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上,与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啮合的小齿轮P2和与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啮合的小齿轮P1相互啮合,即为所谓的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
上述输入轴20上,其内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565、摩擦片572、形成离合器鼓(第1离合器鼓)的鼓状部件522、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2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523的多片式离合器(第1离合器)C3,其外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262、摩擦片571、形成离合器鼓(第2离合器鼓)的鼓部件524、与恒星齿轮S2连接的轮毂部件(与第3旋转要素连接的部件)525的多片式离合器(第2离合器)C2。
该液压伺服系统565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2的活塞部件(第1活塞)565b、在具有气缸部565e的鼓状部件522、在该活塞部件565b和该气缸部565e之间由密封圈565f、565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1液压伺服用液压室)565a、使该活塞部件565b朝该液压室565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5c、承受该复位弹簧565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5d。该液压室565a与上述输入轴20上形成的油路20a、20b连通,该油路20a延长到壳体3的一端,与输入轴2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c的油路591连通。因此,该油路591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由于上述液压伺服系统565配置在输入轴20上,所以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输入轴20之间的1对密封圈581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565a的油路。
另外,该液压伺服系统562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271的活塞部件(第2活塞)562b、具有气缸部562e的鼓状部件524、在该活塞部件562b和该气缸部562e之间由密封圈562f、562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第2液压伺服用液压室)562a、使该活塞部件562b朝该液压室562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2c、承受该复位弹簧562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2d。该液压室562a与上述轮毂部3c的油路592连通,该油路592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562通过密封壳体3的轮毂部3c与气缸部562e之间的1对密封圈580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562a的油路。
另外,轮毂部件525的外周侧上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563、摩擦片574的多片式制动器(第3制动器)B2。该液压伺服系统563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574的活塞部件563b、在壳体3b的一部分上形成的气缸部563e、在该活塞部件563b和该气缸部563e之间由密封圈563f、563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563a、使该活塞部件563b朝该液压室563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3c、承受该复位弹簧563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3d。
即上述输入轴20与上述鼓状部件522连接,在该鼓状部件522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3用液压伺服系统565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3。该离合器C3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523连接。该轮毂部件523与上述恒星齿轮S2连接。另外,上述鼓状部件524的端部内周侧上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2用液压伺服系统562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2,该离合器C2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与轮毂部件525连接。另外,该鼓状部件525的外周侧上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制动器B2用液压伺服系统563自由制动的制动器B2。该轮毂部件525与上述行星齿轮架CR2连接。
另一方面,输入轴20的另一端上(图中左方)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561、摩擦片575、形成离合器鼓(第3离合器鼓)的鼓状部件531的多片式离合器(第3离合器)C1。该液压伺服系统561包括用于压靠摩擦片575的活塞部件561b、具有气缸部561e的鼓状部件531、在该活塞部件561b和该气缸部561e之间由密封圈561f、561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561a、使该活塞部件561b朝该液压室561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1c、承受该复位弹簧561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1d。另外,由鼓状部件531组成的离合器鼓向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方向开口,该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液压伺服系统561和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另外,摩擦片575配置在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径侧重合的位置。
该液压室561a延伸到壳体3的与上述轮毂部3c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与输入轴20上的套筒状的轮毂部3d的油路593连通,该油路593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连通。即上述液压伺服系统561通过壳体3的轮毂部3d与具有气缸部561e的鼓状部件532之间的1对密封圈582,形成从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至液压室561a的油路。
即在图中左侧,上述轮毂部3d上支撑有能够自由旋转的鼓状部件531,在该鼓状部件561的端部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通过离合器C1用液压伺服系统561自由结合的离合器C1。在该离合器C1的内周侧以花键结合方式配置有形成上述内齿圈R1的轮毂部件532,该轮毂部件532旋转自如地支撑在轮毂部3d上。另外,行星齿轮架CR1具有小齿轮P1以及小齿轮P2,该小齿轮P2与上述内齿圈R1啮合,该小齿轮P1与连接在输入轴20上的恒星齿轮S1啮合。该行星齿轮架CR1通过侧板633固定在壳体3b上。
而且,与上述离合器C1花键结合的鼓状部件531被上述轮毂部3d支撑并能自由旋转,当离合器C1结合时,与传递内齿圈R1的旋转的传递部件540连接,另外,该传递部件540的另一侧与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恒星齿轮S3连接。
另一方面,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配置有具有液压伺服系统564、摩擦片573、轮毂部件547的多片式制动器(第2制动器)B1和单向离合器(第1单向离合器)F3。该液压伺服系统564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573的活塞部件564b、在壳体3b的一部分上形成的气缸部564e、在该活塞部件564b和该气缸部564e之间由密封圈564f、564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564a、使该活塞部件564b朝该液压室564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4c、承受该复位弹簧564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4d。
即上述行星齿轮单元PU的行星齿轮架CR2的侧板542与通过花键连接有上述制动器B2的轮毂部件547连接,该轮毂部件547与单向离合器F3的内圈连接。然后,该行星齿轮架CR2的长小齿轮PL与上述内齿圈R2啮合,该内齿圈R2的一端与连接部件545连接,该内齿圈R2通过连接部件545与副轴齿轮50连接。
如上说明所示,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配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轴向另一侧配置有离合器C2、离合器C3和制动器B1,在离合器C2、离合器C3以及制动器B1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配置有副轴齿轮50。另外,离合器C1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外周侧,制动器B2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另外,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与输入轴20设置为同轴结构。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29、图30以及图31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9的作用。在图31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31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内齿圈R2、行星齿轮架CR2、恒星齿轮S2。
如图29所示,通过离合器C2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2。该恒星齿轮S1通过制动器B1的制动而固定自如。通过离合器C3的结合,将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通过制动器B2的制动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单向离合器F3限制一个方向的旋转。
另一方面,上述恒星齿轮S1与输入轴20连接,并输入该输入轴20的旋转。另外,上述行星齿轮架CR1与壳体3b连接,且旋转固定,因此内齿圈R1减速旋转。另外,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该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3。
然后,上述内齿圈R2的旋转输出到上述副轴齿轮50,并通过该副轴齿轮50、上述中间轴部4以及差速器部5(参照图1)输出到未图示的车轮。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1挡,离合器C1以及单向离合器F3结合。这样,如图31所示,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1、传递部件540输入到恒星齿轮S3。另外,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限制在一个方向(正向旋转方向),即行星齿轮架CR2的反向旋转被防止而处于固定状态。然后,通过输入到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成为前进1挡的正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
另外,当发动机制动时,制动器B1制动,行星齿轮架CR2固定,从而以防止该行星齿轮架CR2的正向旋转的形式,维持前进1挡的状态。另外,在前进1挡,通过单向离合器F3防止行星齿轮架CR2反向旋转,并使其能够正向旋转,从而能够通过单向离合器的自动结合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另外,由于此时恒星齿轮S3以及内齿圈R1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5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2挡,离合器C1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31所示,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1、传递部件540输入到恒星齿轮S3,同时通过制动器B2固定恒星齿轮S3的旋转。这样,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稍微减速,通过输入到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和该稍微减速旋转的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成为前进2挡的正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另外,也由于此时恒星齿轮S3以及内齿圈R1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5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3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2结合。这样,如图31所示,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1、传递部件540到恒星齿轮S3,同时输入轴20的旋转由于离合器C2的结合输入到恒星齿轮S2。这样,通过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行星齿轮架CR2的减速旋转稍大于该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然后,由于恒星齿轮S2的输入旋转和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内齿圈R2为前进3挡的正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另外,也由于此时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均为减速旋转,上述传递部件5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4挡,离合器C1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31所示,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离合器C1、传递部件540到恒星齿轮S3,同时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恒星齿轮S3的减速旋转,内齿圈R2为前进4挡的正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另外,此时由于恒星齿轮S3和内齿圈R1也均为减速旋转,故上述传递部件5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5挡,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结合。这样,如图3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输入到恒星齿轮S2。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即内齿圈R2为直连旋转状态,作为前进5挡,为与输入轴20相同旋转的正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
如图30所示,在D(驱动)位的前进6挡,离合器C3结合,制动器B2制动。这样,如图3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3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同时由于制动器B2的制动使得恒星齿轮S2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R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恒星齿轮S2,内齿圈R2为前进6挡的增速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
如图30所示,在R(倒挡)位的倒退1挡,离合器C2结合,制动器B1制动。这样,如图31所示,输入轴20的旋转通过离合器C2的结合输入到恒星齿轮S2,同时由于制动器B1的制动使得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固定。这样,由于输入到恒星齿轮S2的输入轴20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为倒退1挡的反向旋转,其旋转从副轴齿轮50输出。
在P(停车)位或N(空挡)位,离合器C1、离合器C2及离合器C3释放,输入轴20与副轴齿轮50之间的动力传递处于切断状态,自动变速机构29整体处于空转状态(空挡状态)。另外,虽然固定行星齿轮架CR2的制动器B1制动,但这是为了防止该制动器B 1的频繁的制动·释放,对自动变速机构29内的其他旋转要素的旋转状态不会产生影响。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9,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1、以及传递部件5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29中左侧),离合器C2以及离合器C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29中右侧),并且,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5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5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9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3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3的外周侧由于配置有离合器C2而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565,(例如相比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565、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565用液压室565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3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9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能够防止与例如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9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离合器C1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可以将减速旋转自由地输入到恒星齿轮S3,同时通过离合器C1的释放,使输入到恒星齿轮S1上的输入轴的旋转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特别是内齿圈R1处空转。这样,可以不设置制动器而将行星齿轮架CR1直接固定在壳体3上,从而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565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565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565的液压室565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562、561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0、5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565、562、561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1、580、5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9的效率。
另外,由于摩擦片575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径向外周侧,从而可以在轴向上使自动变速器19小型化。另外,由于通过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配置在离合器C1的液压伺服系统561与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之间,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能够相邻配置(因为离合器C1的液压伺服系统561没有位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从而传递部件540可以较短。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9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9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5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1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1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5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5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9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本自动变速机构29在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即从上述前进1挡至前进4挡的4个挡中可以输出减速旋转,特别是在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机构29时,可以细分车辆的低中速区域。这样,特别是在车辆的低中速区域,可以更多地使用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具有最佳效率的转速区域,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另外,由于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从而可以只使前进6挡为超速驱动,与前进4挡为直连状态、从而使前进5挡和前进6挡均为超速驱动相比,可以减小最终减速比。这样,能够减小例如差速器部5的差速轮直径,缩短输入轴20与差速器部5的轴的轴间距离,特别是搭载在FF车辆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9的小型化。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9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10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32至图34说明将第9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10实施方式。图32为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33为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34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10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9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32所示,第10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10与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机构29相比(参照图29),改变了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和离合器(第3离合器)C1的配置。
该自动变速机构210中,离合器C1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与行星齿轮单元PU相反的一侧(图中左侧),该离合器C1的鼓状部件631的端部内周侧通过花键与摩擦片575结合。另外,该离合器C1的鼓状部件631与输入轴20连接。
另一方面,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被输入轴20支撑且能够自由旋转,同时与轮毂部件632连接,该轮毂部件632的端部外轴侧与上述摩擦片575通过花键连接。另外,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的侧板与固定部件633连接,固定在壳体3b上。然后,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的外周侧通过花键与传递部件640连接,通过该传递部件640与恒星齿轮S3连接。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32、图33以及图34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10的作用。另外,与上述第9实施方式一样,在图34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34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行星齿轮架CR2、内齿圈R2、恒星齿轮S2。
如图32所示,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上述恒星齿轮S1。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旋转相对于壳体3固定,上述内齿圈R1根据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 1的输入轴20的旋转作减速旋转。即通过离合器C1的结合,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传递部件640输入到恒星齿轮S3。
因此,如图33和图34所示,对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在前进1挡、前进2挡、前进3挡、前进4挡,由于离合器C1的结合,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1,由于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向内齿圈R3输入减速旋转,并通过传递部件640向恒星齿轮S3输入减速旋转。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6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另一方面,在前进5挡、前进6挡、倒退1挡,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传递部件640输入到内齿圈R1,由于离合器C1的释放,如图34所示,恒星齿轮S1根据该内齿圈R1在各个变速段的旋转和固定的行星齿轮架CR1进行旋转。
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之外的作用与上述第9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10,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离合器C1、以及传递部件6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32中左侧),离合器C2以及离合器C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32中右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6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6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0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3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3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565,(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565、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565用液压室565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3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10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10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例如特开2001-263438号公报等所公开的那样,如果离合器C1配置在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之间,就需要接通·断开减速旋转,从而需要较大的部件,而且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的距离增大,但是由于配置在输入轴20与恒星齿轮S1之间,通过该离合器C1接通·断开输入轴20的旋转,从而接通·断开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内齿圈R1输出的减速旋转,因此能够实现离合器C1的小型化,而且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在较近位置上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565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2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565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565的液压室565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562、561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3d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0、582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565、562、561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1、580、582,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10的效率。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10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6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1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1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5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6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0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本自动变速机构210在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即从上述前进1挡至前进4挡的4个挡中可以输出减速旋转,特别是在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机构210时,可以细分车辆的低中速区域的变速。这样,特别是在车辆的低中速区域,可以更多地使用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具有最佳效率的转速区域,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另外,由于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从而可以只使前进6挡为超速驱动,与前进4挡为直连状态、从而使前进5挡和前进6挡均为超速驱动相比,可以减小最终减速。这样,能够减小例如差速器部5的差速轮直径,缩短输入轴20与差速器部5的轴的轴间距离,特别是搭载在FF车辆上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0的小型化。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10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第11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35至图37说明将第9实施方式作部分变更的第11实施方式。图35为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自动变速机构的模式截面图。图36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动作表。图37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另外,第11实施方式除了部分变更外,与第9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采用了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
如图35所示,第1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的自动变速机构211与第9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机构29相比(参照图29),配置制动器(第3制动器)B3以替代离合器C1,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PR的行星齿轮架(固定要素,第1行星齿轮架)CR1被制动器B3固定自如。
该自动变速机构211中,制动器B3配置在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的与行星齿轮单元PU相反的一侧(图中左侧),该制动器B3具有液压伺服系统566、摩擦片576、轮毂部件731,该液压伺服系统566包括具有用于压靠摩擦片576的活塞部件566b、在壳体3b的一部分上形成的气缸部566e、在该活塞部件566b和该气缸部566e之间由密封圈566f、566g密封形成的液压室566a、使该活塞部件566b朝该液压室566a的方向受力的复位弹簧566c、承受该复位弹簧566c的弹簧力的复位板566d。
该制动器B3的轮毂部件731与行星齿轮架CR1的侧板732连接,该侧板732被轮毂部3d支撑并能自由旋转。然后,与该行星齿轮架CR1的小齿轮P1啮合的恒星齿轮(输入旋转要素,第1恒星齿轮)S1与输入轴20连接,同时与该行星齿轮架CR1的小齿轮P2啮合的内齿圈(输出旋转要素,第1内齿圈)R1与传递部件740连接,通过该传递部件740与恒星齿轮S3连接。
接着,根据上述结构,结合图35、图36以及图37说明自动变速机构211的作用。另外,与上述第9实施方式一样,在图37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个旋转要素的转速,横轴则对应于这些旋转要素的齿轮比。该速度线图的行星齿轮单元PU的部分中,横向端部(图37中右侧)的纵轴对应于恒星齿轮S3,图中纵轴向左依次对应于内齿圈R2、行星齿轮架CR2、恒星齿轮S2。
如图35所示,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上述行星齿轮架CR1的旋转相对于壳体3b固定,另外,输入轴20的旋转输入到恒星齿轮S1,上述内齿圈R1通过固定的该行星齿轮架CR1,根据输入到该恒星齿轮S1的输入轴20的旋转作减速旋转。即通过制动器B3的制动,内齿圈R1的减速旋转通过传递部件740输入到恒星齿轮S3。
因此,如图36和图37所示,对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在前进1挡、前进2挡、前进3挡、前进4挡,由于制动器B3的制动,行星齿轮架CR1固定,通过输入了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减速旋转输出到内齿圈R3,并通过传递部件740向恒星齿轮S3输入减速旋转。此时,由于内齿圈R1和恒星齿轮S3为减速旋转,所以上述传递部件740可以传递较大的转矩。另一方面,由于在前进5挡、前进6挡、倒退1挡,恒星齿轮S3的旋转通过传递部件740输入到内齿圈R1,制动器B3释放,如图37所示,行星齿轮架CR1根据该内齿圈R1在各个变速段的旋转和输入轴20的旋转的恒星齿轮S1而进行旋转。
另外,上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之外的作用与上述第9实施方式一样,故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自动变速机构211,作为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制动器B3、以及传递部件740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一侧(图35中左侧),离合器C2以及离合器C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轴向另一侧(图35中右侧),作为输出部件的副轴齿轮50配置在离合器C2和离合器C3与行星齿轮单元PU之间,特别是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740的轴向的长度可以较短。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轻型化,同时由于传递部件740的轻型化,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1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由于离合器C2通过离合器C3的外周侧与行星齿轮架CR2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各旋转要素连接时的部件交错,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
另外,虽然离合器C3在其外周侧配置有离合器C2,不能向外周侧扩大直径,但通过在输入轴20上设置液压伺服系统565,(例如相对于在轮毂部3c上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内周侧确保较大的该液压伺服系统565、尤其是液压伺服系统565用液压室565a的受压面积,从而能够增大离合器C3的容量。
另外,由于与输入轴20同轴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行星齿轮单元PU、以及副轴齿轮50,特别是在FF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器111时,(例如相对于在其他轴上设置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等的情况),能够实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例如中间轴部4等)的小型化,防止与车体部件的干涉,提高自动变速器111的车辆搭载性能。
另外,由于通过制动器B3的结合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输出,与接通·断开减速旋转的离合器相比,可以实现制动器B3的小型化,而且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和行星齿轮单元PU在靠近配置。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和轻型化。
另外,由于液压伺服系统565设置在输入轴20上,从壳体3利用一对密封圈581阻止泄漏并向设置在输入轴20内的油路20a、20b供油,所以不必在例如输入轴20与液压伺服系统565之间设置密封圈,就可以向液压伺服系统565的液压室565a供油。另外,液压伺服系统562可以分别通过从壳体3延伸设置的轮毂部3c供油,而不要通过例如其他的部件,即可以通过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0来进行供油。因此,只要在液压伺服系统565、562中分别设置一对密封圈581、580,就可以供油,从而将密封圈引起的滑动摩擦降至最小,其结果将提高自动变速器111的效率。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从而能够使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同时即使设定了良好的自动变速器111的齿轮比,也不需增大行星齿轮单元、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各旋转要素,从而可以抑制高速旋转,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包括输入旋转要素恒星齿轮S1、固定要素行星齿轮架CR1、输出旋转要素内齿圈R1,从而可以将输入轴20的旋转作为减速旋转输出。
另外,由于行星齿轮单元PU为由恒星齿轮S2、恒星齿轮S3、行星齿轮架CR2以及内齿圈R2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所以在能够实现例如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还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740。
另外,由于具有与制动器B1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行星齿轮架CR2的旋转的单向离合器F3,可以利用离合器C1和单向离合器F3的结合实现例如正驱动时的前进1挡,从而可以平稳地实现从例如非行驶位切换到行驶位时的前进1挡。
另外,由于制动器B1和单向离合器F3配置在行星齿轮单元PU的外周侧,与例如将单向离合器F3与离合器C2相邻(特别是为了限制轮毂部件523的一个方向的旋转)配置的情况相比,可以使离合器C1、C2的设置部分在轴向上小型化,从而使副轴齿轮50靠近液力变矩器侧。这样,由于中间轴52的齿轮51也可以靠近液力变矩器侧,从而可以使中间轴部4在轴向上小型化。
另外,如速度线图所示,在实现前进6挡、倒退1挡的同时,可以使减速行星齿轮单元PR与行星齿轮单元PU靠近配置,从而能够缩短传递减速旋转的传递部件740。这样,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同时由于能够减小惯性力,故可以提高自动变速器111的控制性、减少变速冲击。
另外,本自动变速机构211在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即从上述前进1挡至前进4挡的4个挡中可以输出减速旋转,特别是在车辆上搭载自动变速机构211时,可以细分车辆的低中速区域的变速。这样,特别是在车辆的低中速区域,可以更多地使用发动机等驱动源的具有最佳效率的转速区域,提高燃料的经济性。另外,由于前进5挡为直连状态,从而可以只使前进6挡为超速驱动,与前进4挡为直连状态、从而使前进5挡和前进6挡均为超速驱动相比,可以减小最终减速。这样,能够减小例如差速器部5的差速轮直径,缩短输入轴20与差速器部5的轴的轴间距离,特别是搭载在FF车辆时,可以实现自动变速器111的小型化。
另外,作为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5、和与该差速器部5结合的中间轴部4,输出部件为与中间轴部4啮合的副轴齿轮,从而可以将自动变速器111搭载在例如FF车辆上。
另外,虽然在上述本发明的第1至第11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了在自动变速器中装备液力变矩器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在起步时能够传递转矩(旋转)的起步装置,可以为任意种类。另外,虽然说明了搭载在采用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车辆上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当然也可以搭载在混合动力车辆上,驱动源可以是任意种类。另外,上述自动变速器适合于FF车辆,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于FR车辆、4轮驱动车辆等其他驱动方式的车辆。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1至第1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结构分别为1个的情况,但也适合在这些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与输入旋转要素之间设置离合器,在减速旋转要素和第1旋转要素之间设置离合器,通过制动器自由固定固定要素,在输入轴和输入旋转之间设置离合器、以及通过制动器自由固定固定要素等各种情况。
另外,虽然在例如第5实施方式和第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自动变速机构的输入侧和输出侧交换后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其他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机构也可以将输入侧和输出侧进行交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自动变速器,能够用于搭载在轿车、卡车、公共汽车等车辆,特别适合搭载在那些从车辆的搭载性出发,要求小型化、轻型化、并且要求减轻变速冲击的车辆。
Claims (30)
1.一种自动变速器,
设置着根据驱动源的输出旋转而旋转的输入轴、
具有第1、第2、第3以及第4旋转要素的行星齿轮单元、
将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减速后的减速旋转自由输出到所述第1旋转要素的减速旋转输出机构、
处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2旋转要素之间的第1离合器、
处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第3旋转要素之间的第2离合器、
和将所述第4旋转要素的旋转输出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的输出部件,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一侧,
将所述第1和第2离合器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的另一侧,
将所述输出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和第2离合器与行星齿轮单元之间,
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由具有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输入旋转要素、固定旋转的固定要素、以及一直与所述第1旋转要素连接的输出旋转要素的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和能够固定所述固定要素的旋转的第1制动器构成,通过所述第1制动器的结合,能够输出所述减速旋转,
所述第1制动器的液压伺服系统的气缸形成在相对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而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在轴向上相反一侧的壳体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通过所述输出部件的内周侧与所述第2旋转要素连接,
所述第2离合器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的外周侧以及所述输出部件的内周侧与所述第3旋转要素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所述第2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所述输入轴连接的第1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1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1活塞的内周侧与所述输入轴之间、以及外周侧与该第1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
所述第2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所述第1离合器鼓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所述第3旋转要素连接的第2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2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2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2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2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所述第2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与所述输入轴连接的第1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1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1活塞的内周侧与所述输入轴之间、以及外周侧与该第1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液压室,
所述第2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所述第3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并且配置在所述第1离合器鼓的外周侧且与所述输入轴连接的第2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2活塞、和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2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2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2液压伺服系统用液压室。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所述行星齿轮单元以及所述输出部件设置为与所述输入轴同轴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具有固定位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入旋转要素之间的第3离合器,
通过所述第3离合器、所述第1制动器的结合,能够输出所述减速旋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分别具有液压伺服系统,
所述第2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所述壳体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1轮毂部上,并且与设置在该第1轮毂部的油路连通,
所述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内的油路与所述第1轮毂部或所述壳体的一端的油路连通,
所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延伸设置的第2轮毂部或所述输入轴的另一端上,与设置在所述第2轮毂部的油路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离合器、所述第2离合器、所述第3离合器分别具有液压伺服系统,
所述第2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从所述壳体的一端延伸设置的第1轮毂部上,并且与设置在该第1轮毂部的油路连通,
所述第1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一端,并通过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内的油路与所述第1轮毂部或所述壳体的一端的油路连通,
所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另一端上,与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内的油路连通。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离合器具有内周侧与连接在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所述输入旋转要素或所述输出旋转要素上的部件花键结合的摩擦片、包括液压伺服系统在内且与该摩擦片的外周侧花键结合的第3离合器鼓、压靠该摩擦片的第3活塞、通过液密状地密封该第3活塞的内周侧及外周侧与该第3离合器鼓之间而形成的第1液压伺服系统液压室,
所述摩擦片配置在至少与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的径向外周侧部分重合的位置,
所述第3离合器鼓以向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方向开口的形式配置,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配置在所述第3离合器的液压伺服系统与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轴向之间。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为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包括为所述输入旋转要素的第1行星齿轮架、为所述固定要素的第1恒星齿轮、为所述输出旋转要素的第1内齿圈。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行星齿轮单元包括为所述输入旋转要素的第1恒星齿轮、为所述固定要素的第1行星齿轮架、为所述输出旋转要素的第1内齿圈。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第2恒星齿轮、第3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以及第2内齿圈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
所述第1旋转要素为输入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并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所述第2恒星齿轮,
所述第2旋转要素为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所述第3恒星齿轮,
所述第3旋转要素为具有与所述第2恒星齿轮啮合的长小齿轮和与所述第3恒星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且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架,
所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所述第2内齿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3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所述第2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制动器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与所述第2离合器相邻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制动器和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17.如权利要求13~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通过第4制动器的锁定在一个方向限制所述第2恒星齿轮的旋转的第2单向离合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位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与所述第2恒星齿轮之间、并连接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与所述第2恒星齿轮的旋转的套筒部件,
所述第2单向离合器的内圈与所述套筒部件一体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3~16和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1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2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实现前进4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5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和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
通过所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倒退1挡。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具有第2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第2内齿圈的第1单排行星齿轮机构、和具有第3恒星齿轮、第3行星齿轮架、第3内齿圈的第2单排行星齿轮机构组成,
所述第1旋转要素为输入所述双小齿轮行星齿轮单元的输出旋转、并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所述第3内齿圈,
所述第2旋转要素为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通过第1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所述第3行星齿轮架以及所述第2内齿圈,
所述第3旋转要素为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所述第2恒星齿轮以及所述第3恒星齿轮,
所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所述第2恒星齿轮以及所述第2内齿圈啮合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架。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3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所述第3行星齿轮架以及所述第2内齿圈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制动器和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的内圈与所述第2内齿圈一体形成。
24.如权利要求20~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且通过第4制动器的锁定在一个方向限制所述第3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2单向离合器。
25.如权利要求20~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和所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1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和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2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实现前进4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5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
通过所述第3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倒退1挡。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单元为由具有第2恒星齿轮、第3恒星齿轮、第2行星齿轮架、以及第2内齿圈组成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单元,
所述第1旋转要素为能够输入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的输出旋转的所述第3恒星齿轮,
所述第2旋转要素为具有与所述第2恒星齿轮啮合的长小齿轮和与所述第3恒星齿轮啮合的短小齿轮、通过第2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并通过第1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的所述第2行星齿轮架,
所述第3旋转要素为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输入所述输入轴的旋转、并通过第3制动器的锁定而固定自如的第2恒星齿轮,
所述第4旋转要素为与所述长小齿轮啮合的所述第2内齿圈。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第2制动器并列配置、且在一个方向限制所述第2行星齿轮架的旋转的第1单向离合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制动器和所述第1单向离合器配置在所述行星齿轮单元的外周侧。
29.如权利要求26~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分别通过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1挡,
通过所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2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3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的结合和可从所述减速旋转输出机构输出减速旋转的状态实现前进4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2离合器的结合实现前进5挡,
通过所述第1离合器和所述第3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前进6挡,
通过所述第2离合器和所述第2制动器的结合实现倒退1挡。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车轮传递机构具有向驱动车轮输出旋转的差速器部和与该差速器部结合的中间轴部,
所述输出部件为与所述中间轴部啮合的副轴齿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98020 | 2002-03-29 | ||
JP098020/2002 | 2002-03-29 | ||
JP204894/2002 | 2002-07-12 | ||
JP2002204894 | 2002-07-12 | ||
JP382147/2002 | 2002-12-27 | ||
JP2002382147 | 2002-12-27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710161114 Division CN101216094B (zh) | 2002-03-29 | 2003-03-31 | 自动变速器 |
CN 200710161113 Division CN101216093B (zh) | 2002-03-29 | 2003-03-31 | 自动变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47648A CN1547648A (zh) | 2004-11-17 |
CN100587296C true CN100587296C (zh) | 2010-02-03 |
Family
ID=29255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380093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87296C (zh) | 2002-03-29 | 2003-03-31 | 自动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52433B2 (zh) |
EP (1) | EP1491794B1 (zh) |
JP (1) | JP4085979B2 (zh) |
KR (1) | KR100741203B1 (zh) |
CN (1) | CN100587296C (zh) |
WO (1) | WO200308762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76244C (zh) | 2002-12-27 | 2009-04-0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自动变速机 |
EP1577581B1 (en) | 2002-12-27 | 2013-11-06 | Aisin Aw Co., Ltd. | Automatic speed changer |
JP3837128B2 (ja) * | 2003-07-28 | 2006-10-25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車両用多段自動変速機 |
KR100610791B1 (ko) * | 2004-09-01 | 2006-08-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변속기의 6속 파워트레인 |
US7008347B2 (en) * | 2004-04-07 | 2006-03-07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Single overdrive six-speed transmission with low internal speeds |
DE102004038286A1 (de) | 2004-08-06 | 2006-02-23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
DE102004038289A1 (de) | 2004-08-06 | 2006-08-03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
DE102004038294A1 (de) | 2004-08-06 | 2006-02-23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
DE102004038287A1 (de) | 2004-08-06 | 2006-05-11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
DE102004038279A1 (de) | 2004-08-06 | 2006-02-23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Mehrstufen-Automatgetriebe |
CN100554726C (zh) * | 2004-11-30 | 2009-10-2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自动变速器 |
JP4841922B2 (ja) * | 2005-10-05 | 2011-12-21 | 正博 大窪 | 自動変速装置 |
US7344470B2 (en) * | 2005-11-21 | 2008-03-1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spee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
JP4776360B2 (ja) * | 2005-11-30 | 2011-09-21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JP4259521B2 (ja) * | 2005-12-28 | 2009-04-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CN101375084B (zh) * | 2006-03-29 | 2012-03-28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自动变速器 |
GB2440347B (en) * | 2006-07-27 | 2011-02-23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s |
JP2008075722A (ja) * | 2006-09-20 | 2008-04-03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 |
JP2008075719A (ja) * | 2006-09-20 | 2008-04-03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 |
JP2008075720A (ja) * | 2006-09-20 | 2008-04-03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 |
JP2008075721A (ja) * | 2006-09-20 | 2008-04-03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変速機 |
JP4858093B2 (ja) * | 2006-11-07 | 2012-01-1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JP4885786B2 (ja) * | 2007-04-19 | 2012-02-29 | 正博 大窪 | 多段自動変速装置 |
US8388489B2 (en) * | 2007-11-01 | 2013-03-05 | Nt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Pty Limited | Transmission |
DE102007058852A1 (de) * | 2007-12-06 | 2009-06-25 | Schaeffler Kg | Mehrfachkupplungsvorrichtung |
JP5062099B2 (ja) * | 2008-08-22 | 2012-10-31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JP5460571B2 (ja) * | 2010-12-22 | 2014-04-02 |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KR101327864B1 (ko) * | 2011-12-23 | 2013-11-11 | 대동공업주식회사 | 전기구동식 다목적 운반차량의 변속충격 저감 시스템 |
US8931611B2 (en) * | 2012-10-24 | 2015-01-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onnected assembly of two shafts and a clutch housing |
DE112014000617T5 (de) * | 2013-03-28 | 2015-10-15 | Aisin Aw Co., Ltd. | Automatikgetriebe |
KR101382313B1 (ko) * | 2013-04-01 | 2014-04-0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
US10132404B2 (en) * | 2013-06-21 | 2018-11-2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ransmission with integrated clutch and gear set |
DE102015220753A1 (de) * | 2015-10-23 | 2017-04-2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Lastschaltbares Mehrstufengetriebe in Planetenbauweise,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ischen und/oder elektromotorischen An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es |
DE102016211270A1 (de) * | 2016-06-23 | 2017-12-28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Planetenradsatz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getriebe,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solchen Planetenradsatzsystem, und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1744836B1 (ko) | 2016-07-29 | 2017-06-0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의 변속장치 |
CN107178585B (zh) * | 2017-06-30 | 2023-08-04 | 贵州凯星液力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大功率液力变速传动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46999A (en) * | 1990-10-05 | 1991-09-1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5-speed, compound, epicyclic transmission having a pair of planetary gear sets |
US5342257A (en) * | 1990-09-14 | 1994-08-30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
US6110069A (en) * | 1998-06-05 | 2000-08-29 | Aisin Aw Co., Ltd.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6787A (en) * | 1985-10-16 | 1988-01-05 | Aisin-Warner Kabushiki Kaisha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US4916980A (en) * | 1987-07-22 | 1990-04-17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Planetary gear type speed change device to provide six forward speed stages with two single pinion type simple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s |
US5133697A (en) | 1989-05-02 | 1992-07-28 | Nissan Motor Co., Ltd. | Planetary gear system |
JP2939316B2 (ja) * | 1990-09-28 | 1999-08-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遊星歯車変速機 |
US5277673A (en) * | 1991-09-11 | 1994-01-1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lutch-separable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
JPH06323381A (ja) * | 1993-02-27 | 1994-11-25 | Volkswagen Ag <Vw> | 3つの遊星歯車ユニットを備えた自動切換可能な多段変速機 |
JP3246139B2 (ja) * | 1993-11-08 | 2002-01-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
CA2195199C (en) * | 1994-07-15 | 2004-07-06 | Lae Kyoung Park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with improved power train |
KR0145492B1 (ko) * | 1994-10-03 | 1998-08-01 | 와다 아키히로 | 자동변속기용 기어변속장치 |
JP3620092B2 (ja) * | 1995-03-24 | 2005-02-16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JP4096468B2 (ja) | 1998-10-30 | 2008-06-0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JP4228461B2 (ja) | 1999-03-19 | 2009-02-2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 |
KR100341745B1 (ko) | 1999-07-08 | 2002-06-22 | 이계안 | 자동변속기용 기어 트레인 |
JP3463274B2 (ja) | 2000-01-11 | 2003-11-05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JP4438247B2 (ja) * | 2001-03-29 | 2010-03-24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DE10115983A1 (de) * | 2001-03-30 | 2002-10-10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 Mehrstufengetriebe |
DE10115987A1 (de) * | 2001-03-30 | 2002-10-02 |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 Mehrstufengetriebe |
JP3763296B2 (ja) * | 2001-12-10 | 2006-04-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変速機 |
-
2003
- 2003-03-31 EP EP03715667A patent/EP149179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3-31 CN CN03800931A patent/CN10058729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3-31 US US10/486,889 patent/US705243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3-31 WO PCT/JP2003/004112 patent/WO200308762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3-31 KR KR1020047003510A patent/KR10074120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3-03-31 JP JP2003584538A patent/JP40859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42257A (en) * | 1990-09-14 | 1994-08-30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
US5046999A (en) * | 1990-10-05 | 1991-09-1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5-speed, compound, epicyclic transmission having a pair of planetary gear sets |
US6110069A (en) * | 1998-06-05 | 2000-08-29 | Aisin Aw Co., Ltd.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741203B1 (ko) | 2007-07-19 |
EP1491794A1 (en) | 2004-12-29 |
WO2003087624A1 (fr) | 2003-10-23 |
US7052433B2 (en) | 2006-05-30 |
CN1547648A (zh) | 2004-11-17 |
US20040248684A1 (en) | 2004-12-09 |
EP1491794B1 (en) | 2012-08-22 |
JPWO2003087624A1 (ja) | 2005-08-18 |
KR20040101184A (ko) | 2004-12-02 |
EP1491794A4 (en) | 2011-01-12 |
JP4085979B2 (ja) | 2008-05-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87296C (zh) | 自动变速器 | |
CN101578460B (zh) | 自动变速器 | |
US6835158B2 (en) |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JP6312796B2 (ja) | 自動車用変速機 | |
JP4758198B2 (ja) | 車両用駆動装置 | |
JP2000220705A (ja)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
CN101680497A (zh) | 变速装置 | |
CN101216094B (zh) | 自动变速器 | |
CN101568740A (zh) | 自动变速器 | |
JPH1061733A (ja) |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 |
CN102821994B (zh) | 叉车 | |
KR101837460B1 (ko) | 동력전달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 |
JP4175419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KR100741202B1 (ko) | 자동 변속기 | |
JP6506366B1 (ja) | 動力伝達装置の作動制御方法 | |
JP4086080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JP4086078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JP4175418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JP3449004B2 (ja) |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 |
JP2890461B2 (ja) | 自動変速機用歯車変速装置 | |
JPS6314125Y2 (zh) | ||
JP4428421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JP4428420B2 (ja) | 自動変速機 | |
JPH02102926A (ja) |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戻しスプリング支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