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1903A - 自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1903A
CN105121903A CN201480010565.6A CN201480010565A CN105121903A CN 105121903 A CN105121903 A CN 105121903A CN 201480010565 A CN201480010565 A CN 201480010565A CN 105121903 A CN105121903 A CN 105121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utch
rotating member
gear
engage
clutc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05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贵义
青木敏彦
加藤博
杉浦伸忠
森本隆
池宣和
糟谷悟
宫崎光史
森濑胜
大板慎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1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1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78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 comprising twelve or more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four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46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six engaging means

Abstract

自动变速器(11)具有行星齿轮机构(PM1~PM4),该行星齿轮机构(PM1~PM4)具有太阳轮(S1~S4)、行星架(CR1~CR4)、齿圈(R1~R4)。另外,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太阳轮(S2)、第一齿圈(R1)与第四行星架(CR4)、第二行星架(CR2)与第三齿圈(R3)、第三太阳轮(S3)与第四太阳轮(S4)由连接构件(31~34)连接。而且,具有:离合器(C1~C4),能够接合以分别使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行星架(CR4)、第一行星架(CR1)与第三行星架(CR3)、第二齿圈(R2)与第三行星架(CR3)、第四连接构件(34)与第二齿圈(R2)连接;第一制动器(B1),能够使第一连接构件(31)与自动变速箱(17)卡合;第二制动器(B2),能够使第四齿圈(R4)与自动变速箱(17)卡合。

Description

自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自动变速器,对输入至输入构件的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至输出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实现车辆的节油和加速性能的提高,搭载在车辆上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的多挡化被不断发展。以往,在这样的有级式自动变速器中,通过4个行星齿轮机构、由3个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组成的6个接合构件,来形成前进12个挡和后退挡(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144486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一般而言,在这样的自动变速器中,变速挡数越多,越能够使连续传动比(变速比范围,下面简称为传动比)变宽,从而能够变速至向最佳的齿轮挡。
另外,作为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和双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但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与在径向上配设有2列小齿轮的双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相比,由于不具有小齿轮彼此的啮合部位,所以结构简单且啮合所引起的损失小。因此,在构成自动变速器时,期望尽可能地多使用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
进而,即使上述接合构件被分离,也会产生拖拽损失。因此,期望在各变速挡中尽可能地减少被分离的接合构件的数量,并且在使用频率高的变速挡中,使拖拽损失大的接合构件接合。
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由4个行星齿轮机构和6个接合构件来构成前进12挡的自动变速器,但能够由上述4个行星齿轮机构和6个接合构件构成的自动变速器的样式存在无数种,从无数种样式中想出尽可能地具有作为上述自动变速器所期望的功能的自动变速器,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自动变速器,能够利用4个行星齿轮机构和6个接合构件,来实现前进12挡以及后退1挡。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自动变速器(11、12、13)(例如,参照图1~图5)对输入至输入构件(12)的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至输出构件(13),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一旋转构件(S1)、第二旋转构件(CR1)、第三旋转构件(R1),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四旋转构件(S2)、第五旋转构件(CR2)、第六旋转构件(R2),
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七旋转构件(S3)、第八旋转构件(CR3)、第九旋转构件(R3),
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十旋转构件(S4)、第十一旋转构件(CR4)、第十二旋转构件(R4),
第一连接构件(31),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构件(S1)与所述第四旋转构件(S2),
第二连接构件(32),连接所述第三旋转构件(R1)与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CR4),
第三连接构件(33),连接所述第五旋转构件(CR2)与所述第九旋转构件(R3),
第四连接构件(34),连接所述第七旋转构件(S3)与所述第十旋转构件(S4),
第一离合器(C1),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旋转构件(S4)、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CR4)、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R4)中的任意两个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二离合器(C2),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二旋转构件(CR1)与所述第八旋转构件(CR3)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三离合器(C3),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六旋转构件(R2)与所述第八旋转构件(CR3)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四离合器(C4),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六旋转构件(R2)与所述第四连接构件(34)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一制动器(B1),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1)固定在自动变速箱(17)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二制动器(B2),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R4)固定在所述自动变速箱(17)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所述输入构件(12)与所述第五旋转构件(CR2)连接,
所述输出构件(13)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CR1)连接。
发明效果
通过这样构成自动变速器,能够利用4个行星齿轮机构、4个离合器、2个制动器,来实现前进12挡以及后退1挡。由此,能够使从最低变速挡到最高变速挡的齿轮的传动比变宽,从而能够使车辆的加速性能以及节油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使上述6个接合构件内的3个构件接合并使剩下的3个构件分离,来形成各变速挡,所以在构成变速挡时被分离的接合构件比较少,从而能够降低上述被分离的接合构件所引起的拖拽损失,从而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
而且,在上述自动变速器中,例如,4个行星齿轮机构能够是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通过采用该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能够降低齿轮的啮合所引起的损失,从而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提高,并且能够使部件件数变少,从而能够降低自动变速器组装工时以及成本。
此外,上述括号内的附图标记用于与附图进行对照,但仅是便于容易地理解发明,不会对权利要求的结构造成任何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简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接合表。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速度线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简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进行说明。首先,按照图1对本自动变速器1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适用于例如FF类型(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的车辆100的自动变速器11具有能够与内燃机(驱动源)2连接的自动变速器11的输入轴11,并且具有以该输入轴11的轴向为中心的液力变矩器等的起步装置4和变速机构5。
变速机构5是有级式变速机构,具有4个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PM1~PM4、4个离合器C1、C2、C3、C4、2个制动器B1、B2,该变速机构5经由与上述起步装置4驱动连接的输入轴(输入构件)12被输入来自内燃机2的动力,并且对所输入的动力进行变速后,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与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之间的作为输出构件的输出轴13以及塔轮(countergear)41输出。从输出轴13输出的动力经由塔轮41向中间轴42传递,输出至该中间轴42的动力经由差速装置43向驱动轮传递。
如图1所示,上述的行星齿轮机构PM1~PM4在上述输入轴12上,从作为车辆的前方侧的图中的左侧向作为车辆的后方侧的图中的右侧,按照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顺序排列配置。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是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具有第一太阳轮S1(第一旋转构件)、第一行星架CR1(第二旋转构件)以及第一齿圈R1(第三旋转构件),该第一行星架CR1在周向上配设有多个与第一太阳轮S1以及第一齿圈R1啮合的小齿轮P1,并将所述多个小齿轮P1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
由于上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是单小齿轮式,所以3个旋转构件即第一太阳轮S1、第一齿圈R1、第一行星架CR1在速度线图(参照图3)中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R1、第一齿圈R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的齿轮比λ1(第一太阳轮S1的齿数/第一齿圈R1的齿数)例如被设定为0.45。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相同,也由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有作为3个旋转构件的第二太阳轮S2(第四旋转构件)、第二齿圈R2(第六旋转构件)、第二行星架CR2(第五旋转构件),该第二行星架CR2连接多个小齿轮P2,并将上述多个小齿轮P2保持为能够自由自转且公转。该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的3个旋转构件即第二太阳轮S2、第二齿圈R2、第二行星架CR2在速度线图中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R2、第二齿圈R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的齿轮比λ2(第二太阳轮S2的齿数/第二齿圈R2的齿数)例如被设定为0.55。
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与第一以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1、PM2相同,也由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有作为3个旋转构件的第三太阳轮S3(第七旋转构件)、第三齿圈R3(第九旋转构件)、第三行星架CR3(第八旋转构件),该第三行星架CR3连接多个小齿轮P3,并将上述多个小齿轮P3保持为能够自由自转且公转。该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的3个旋转构件即第三太阳轮S3、第三齿圈R3、第三行星架CR3在速度线图中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三太阳轮S3、第三行星架CR3、第三齿圈R3。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的齿轮比λ3(第三太阳轮S3的齿数/第三齿圈R3的齿数)例如被设定为0.65。
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与第一~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1~PM3相同,也由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有作为3个旋转构件的第四太阳轮S4(第十旋转构件)、第四齿圈R4(第十二旋转构件)、第四行星架CR4(第十一旋转构件),该第四行星架CR4连接多个小齿轮P4,并将上述多个小齿轮P4保持为能够自由自转且公转。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3个旋转构件即第四太阳轮S4、第四齿圈R4、第四行星架CR4在速度线图中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第四太阳轮S4、第四行星架CR4、第四齿圈R4。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齿轮比λ4(第四太阳轮S4的齿数/第四齿圈R4的齿数)例如被设定为0.25。
另外,第二行星架CR2与输入轴12连接,被输入来自内燃机2的旋转,并且上述第一太阳轮S1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连接构件31连接。第一齿圈R1与第四行星架CR4由第二连接构件32连接,第二行星架CR2与第三齿圈R3由第三连接构件33连接。而且,第三太阳轮S3与第四太阳轮S4由第四连接构件34连接,并且第一行星架CR1与输出轴13连接。
此外,第一离合器C1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上述的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行星架CR4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接合,使得第四行星架CR4与第四连接构件(即,第三太阳轮S3以及第四太阳轮S4)34连接,由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行星架CR4变为一同旋转,所以能够使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第四太阳轮S4、第四行星架CR4、第四齿圈R4一体旋转的状态,另外,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分离,使得该连接(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解除。
第二离合器C2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一行星架CR1与第三行星架CR3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二离合器C2接合,使得第一行星架CR1与第三行星架CR3连接,通过使第二离合器C2分离,使得该连接被解除。
第三离合器C3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二齿圈R2与第三行星架CR3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三离合器C3接合,使得第二齿圈R2与第三行星架CR3连接,通过使第三离合器C3分离,使得该连接被解除。
第四离合器C4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四连接构件34(即,第三太阳轮S3以及第四太阳轮S4)与第二齿圈R2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四离合器C4接合,使得第四连接构件34与第二齿圈R2连接,通过使第四离合器C4分离,使得该连接被解除。
第一制动器B1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一连接构件(即,第一太阳轮S1以及第二太阳轮S2)31固定在自动变速箱17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一制动器B1接合,使得第一连接构件31固定在自动变速箱17上,通过使第一制动器B1分离,使得第一连接构件31能够旋转。
第二制动器B2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四齿圈R4固定在自动变速箱17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即,通过使第二制动器B2接合,使得第四齿圈R4固定在自动变速箱17上,通过使第二制动器B2分离,使得第四齿圈R4能够旋转。
这样构成的变速机构5通过4个离合器C1~C4以及2个制动器B1、B2的接合以及分离的组合,能够在前进1挡~12挡和后退挡之间进行切换。下面,按照图1~图3来说明该变速机构5的作用。
此外,在图3所示的速度线图中,纵轴表示各自的旋转构件(各齿轮)的转速,横轴对应于所述旋转构件的齿轮比来表示。在该图3中,从左侧开始依次示出第一行星齿轮机构PM1的速度线图、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M2的速度线图、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3的速度线图、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速度线图,任一行星齿轮机构的速度线图都是从左侧开始排列有太阳轮、行星架、齿圈。
例如就D(驱动)挡而言,如图2所示,在前进1挡(1st)中,第四离合器C4、第一以及第二制动器B1、B2被接合,第一~第三离合器C1~C3被分离。于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输出至第二齿圈R2。此时,由于第四离合器C4接合,所以该第二齿圈R2的增速旋转输出至第四太阳轮S4。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所以输入至第四太阳轮S4的旋转被减速,并从第四行星架CR4输出至第一齿圈R1。另外,由于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该第一齿圈R1的旋转进一步被减速,并从第一行星架CR1输出,由此,就前进1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4.677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2挡(2nd)中,第三离合器C3、第一以及第二制动器B1、B2被接合,第一、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1、C2、C4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输出至第二齿圈R2。此时,由于第三离合器C3接合,所以该第二齿圈R2的增速旋转输出至第三行星架CR3,并且与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相同,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经由第三连接构件33也输入至第三齿圈R3。因此,第三太阳轮S3被增速,并且该旋转经由第四连接构件34输出至第四太阳轮S4。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所以第四太阳轮S4的增速旋转被减速,并从第四行星架CR4输出至第一齿圈R1。由于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第一齿圈R1的减速旋转进一步被减速,并从第一行星架CR1输出。于是,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1挡时高的转速旋转,由此,就前进2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3.026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3挡(3rd)中,第三以及第四离合器C3、C4、第二制动器B2被接合,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C1、C2、第一制动器B1被分离。于是,通过第三离合器C3以及第四离合器C4接合,使得第二以及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M2、PM3变为直接连接的状态,从而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出至第四太阳轮S4。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所以该第四齿圈R4的旋转被减速并从第四行星架CR4输入至第一齿圈R1。此时,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从第二太阳轮S2经由第一连接构件31原封不动地输入至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R1对该输入旋转进行减速,并以比前进2挡稍高的转速旋转。由此,就前进3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2.231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4挡(4th)中,第一以及第三离合器C1、C3、第二制动器B2被接合,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2、C4、第一制动器B1被分离。于是,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并且第一离合器C1被接合而使第四行星架CR4与第四太阳轮S4连接,所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整体被固定。另外,由于第四行星架CR4经由第二连接构件32与第一齿圈R1连接,并且第四太阳轮S4经由第四连接构件34与第三太阳轮S3连接,所以上述第一齿圈R1以及第三太阳轮S3也被固定。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第三太阳轮S3被固定,并且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输入至第三齿圈R3,所以第三行星架CR3的旋转也被决定,且该第三行星架CR3经由第三离合器C3与第二齿圈R2连接,因此,第二齿圈R2的旋转也被决定。此时,由于第二齿圈R2以比被输入输入旋转的第二行星架CR2低的转速旋转,所以来自第二行星架CR2的旋转被增速而输出至第二太阳轮S2。该第二行星架CR2的增速旋转经由第一连接构件31输入至第一太阳轮S1,并且由于第一齿圈R1被固定,所以该第二行星架CR2的增速旋转被减速而向第一行星架CR1输出。于是,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3挡稍高的转速旋转,从而就前进4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1.877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5挡(5th)中,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C1、C2、第二制动器B2被接合,第三以及第四离合器C3、C4、第一制动器B1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制动器B2以及第一离合器C1被接合,所以与前进4挡的情况相同,第一齿圈R1与第三太阳轮S3被固定。由于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经由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连接构件33输入至第三齿圈R3,所以该输入旋转被减速而从第三行星架CR3输出。由于第二离合器C2接合,所以该第三行星架CR3与第一行星架CR1连接,来自该第三行星架CR3的减速旋转从第一行星架CR1原封不动地输出。由此,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4挡时稍高的转速旋转,从而就前进5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1.650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6挡(6th)中,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2、C4、第二制动器B2被接合,第一以及第三离合器C1、C3、第一制动器B1被分离。于是,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所以第四太阳轮S4的转速以比第四行星架CR4高的方式决定,另外,该第四太阳轮S4由第四连接构件34与第三太阳轮S3连接,且经由第四离合器C4也与第二齿圈R2连接。因此,上述第三太阳轮S3以及第二齿圈R2也变为与第四太阳轮S4一同旋转。另外,第二太阳轮S2与第一太阳轮S1经由第一连接构件31连接而变为一同旋转,第四行星架CR4与第一齿圈R1经由第二连接构件32连接而变为一同旋转。而且,第三行星架CR3与第一行星架CR1由第二离合器C2变为一同旋转,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齿圈R3的输入旋转由上述第一~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1~PM4被减速,并从以比前进5挡时稍高的转速旋转的第一行星架CR1输出。由此,就前进6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1.360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7挡(7th)中,第一、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1、C2、C4被接合,第三离合器C3、第一以及第二制动器B1、B2被分离。于是,第一~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1~PM4的各旋转构件全部变为一同旋转而变为直接连接的状态,从而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齿圈R3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从第一行星架CR1原封不动地输出。由此,就前进7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1.000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8挡(8th)中,第一以及第四离合器C1、C4、第一制动器B1被接合,第二以及第三离合器C2、C3、第二制动器B2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从第二行星架CR2输入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从第二齿圈R2输出。由于第四离合器C4被接合,所以该第二齿圈R2的旋转被传递至第四连接构件34,并经由第一离合器C1接合而变为直接连接状态的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输出至第一齿圈R1。由于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上述第一齿圈R1的增速旋转被减速而从第一行星架CR1输出。由此,第一行星架CR1的旋转变为比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高的旋转,从而就前进8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0.935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9挡(9th)中,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2、C4、第一制动器B1被接合,第一以及第三离合器C1、C3、第二制动器B2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从第二齿圈R2输出。由于第四离合器C4被接合,所以来自该第二齿圈R2的增速旋转输入至第三太阳轮S3。与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相同,由于输入旋转也输入至第三齿圈R3,所以在第三行星架CR3中,来自该第三齿圈R3的输入旋转被增速而从第三行星架CR3输出。第三行星架CR3由离合器C2与第一行星架CR1连接,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8挡高的旋转,并和第三行星架CR3一起旋转。由此,就前进9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0.822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10挡(10th)中,第一以及第二离合器C1、C2、第一制动器B1被接合,第三以及第四离合器C3、C4、第二制动器B2被分离。于是,通过第一离合器C1被接合,使得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直接连接的状态,另外,由于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第一行星架CR1相对于第一齿圈R1被减速而旋转。另外,由于第二离合器C2接合,所以第一行星架CR1与第三行星架CR3连接。因此,在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经由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连接构件33输入至第三齿圈R3时,第三太阳轮S3以及第一齿圈R1变为一同旋转并分别以比第三以及第一行星架CR3、CR1高的转速旋转,第三以及第一行星架CR3、CR1以比前进9挡高的转速旋转。由此,就前进10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0.707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11挡(11th)中,第二以及第三离合器C2、C3、第一制动器B1被接合,第一以及第四离合器C1、C4、第二制动器B2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输出至第二齿圈R2。此时,由于第三离合器C3以及第二离合器C2接合,所以第二齿圈R2经由第三行星架CR3与第一行星架CR1连接,从而该第二齿圈R2的增速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出至第一行星架CR1。于是,该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10挡高的转速旋转,从而就前进11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0.645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前进12挡(12th)中,第一以及第三离合器C1、C3、第一制动器B1被接合,第二以及第四离合器C2、C4、第二制动器B2被分离。于是,由于第二太阳轮S2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第二行星架CR2的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被增速,并输出至第二齿圈R2。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输入至第三齿圈R3,并且通过第三离合器C3接合,使得上述第二齿圈R2的增速旋转输入至第三行星架CR3,因此,第三太阳轮S3比该第三行星架CR3进一步被增速而旋转。由于第一离合器C1被接合,所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直接连接的状态,上述第三太阳轮S3的增速旋转原封不动地输入至第一齿圈R1,由于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所以输入至该第一齿圈R1的增速旋转被减速而输出至第一行星架CR1。于是,第一行星架CR1以比前进11挡高的转速旋转,从而就前进12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0.605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在后退挡(Rev)中,第二离合器C2、第一以及第二制动器B1、B2被接合,第一、第三以及第四离合器C1、C3、C4被分离。于是,来自输入轴12的输入旋转经由第二行星架CR2以及第三连接构件33输入至第三齿圈R3。此时,通过第二离合器C2接合,使得第三行星架CR3与第一行星架CR1连接,并且第三太阳轮S3被大幅地反转增速。第三太阳轮S3的反转增速旋转经由第四连接构件34输入至第四太阳轮S4,由于第四齿圈R4由第二制动器B2固定,所以该第四太阳轮S4的逆旋转被减速,并从第四行星架CR4输入至第一齿圈R1。通过第一太阳轮S1由第一制动器B1固定,使得输入至该第一齿圈R1的逆旋转进一步被减速,并从第一行星架CR1输出,由此,就后退挡而言,以齿轮比变为-3.063的方式使输出轴13进行旋转。
通过这样构成的自动变速器1,能够使用4个行星齿轮机构PM1~PM4、4个离合器C1~C4、2个制动器B1、B2,来实现前进12挡以及后退1挡。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最低变速挡到最高变速挡的齿轮的传动比变宽至7.731,从而能够使车辆的加速性能以及节油性能提高。另外,就在前进时的各变速挡之间的级比(stepratio)而言,偏差少且比较良好,从而能够顺利地变速至最佳的变速挡。
而且,由于使上述6个接合构件内的3个构件接合并使剩下的3个构件分离,来形成各变速挡,所以在构成变速挡时所分离的接合构件比较少,从而能够降低上述被分离的接合构件的拖拽损失,进而能够提高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特别地,第二以及第三离合器C2、C3与其它的接合构件C1、C4、B1、B2相比,由于扭矩容量(扭矩分配率)大且摩擦板的数量多,所以拖拽损失也大,但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等的长距离行驶时,上述第二以及第三离合器C2、C3在使用频率高的直接变速挡(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前进7挡)以上的变速挡接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离合器C2在前进9~11挡接合、第三离合器C3在前进11~12挡接合),由此,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提高。而且,除此之外,由于第一或第四离合器C1、C4和第一或第二制动器B1、B2能够构成为小的扭矩容量,所以能够减少这些摩擦接合构件的摩擦板的张数,从而能够降低自动变速器的整体长度以及成本。
另外,在上述自动变速器中,4个行星齿轮机构PM1~PM4全都由单小齿轮式的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因此,能够降低齿轮的啮合所引起的损失,从而能够使自动变速器的传递效率提高,并且能够使部件件数变少,从而能够降低自动变速器的组装工时以及成本。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全部的前进挡中能够使齿轮效率变为95%以上,另外,也能够使小齿轮的转速变得比较低。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4对变更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只对第一实施方式被变更的部分进行说明,对其它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相比,变更了第一离合器C1的配置(连接关系)。即,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离合器C1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四行星架CR4与第四齿圈R4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因此,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接合,使得第四行星架CR4与第四齿圈R4连接,由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第四行星架CR4与第四齿圈R4变为一同旋转,所以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第四太阳轮S4、第四行星架CR4、第四齿圈R4一体旋转的状态,另外,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分离,使得该连接(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解除。
此外,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变更了第一离合器C1的配置(连接关系),但作为在接合时将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一体旋转的状态,在分离时解除该一体旋转的状态的作用,第一离合器C1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按照图5对变更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只对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被变更的部分进行说明,对其它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5所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3与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11、12相比,变更了第一离合器C1的配置(连接关系)。即,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离合器C1构成为,能够接合以使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齿圈R4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因此,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接合,使得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齿圈R4连接,由于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的第四太阳轮S4与第四齿圈R4变为一同旋转,所以该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第四太阳轮S4、第四行星架CR4、第四齿圈R4一体旋转的状态,另外,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分离,使得该连接(一体旋转的状态)被解除。
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变更了第一离合器C1的配置(连接关系),但作为在接合时将第四行星齿轮机构PM4变为一体旋转的状态,在分离时解除该一体旋转的状态的作用,第一离合器C1的作用是相同的。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除此以外的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源使用了内燃机,但也可以使用电动马达等,另外,也可以组合上述内燃机和电动马达来作为驱动源。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至少能够形成前进12挡以及后退1挡,但也不一定需要使用全部的变速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自动变速器能够适用于客车、卡车等的车辆,特别优选地,用于期望实现齿轮的传动比宽且传递效率提高的车辆。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12、13:自动变速器
12:输入构件(输入轴)
13:输出构件(输出轴)
17:自动变速箱
31:第一连接构件
32:第二连接构件
33:第三连接构件
34:第四连接构件
PM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
S1:第一旋转构件、第一太阳轮
CR1:第二旋转构件、第一行星架
R1:第三旋转构件、第一齿圈
PM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
S2:第四旋转构件、第二太阳轮
CR2:第五旋转构件、第二行星架
R2:第六旋转构件、第二齿圈
PM3:第三行星齿轮机构
S3:第七旋转构件、第三太阳轮
CR3:第八旋转构件、第三行星架
R3:第九旋转构件、第三齿圈
PM4:第四行星齿轮机构
S4:第十旋转构件、第四太阳轮
CR4:第十一旋转构件、第四行星架
R4:第十二旋转构件、第四齿圈
C1:第一离合器
C2:第二离合器
C3:第三离合器
C4:第四离合器
B1:第一制动器
B2:第二制动器

Claims (6)

1.一种自动变速器,对输入至输入构件的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至输出构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行星齿轮机构,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一旋转构件、第二旋转构件、第三旋转构件,
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四旋转构件、第五旋转构件、第六旋转构件,
第三行星齿轮机构,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七旋转构件、第八旋转构件、第九旋转构件,
第四行星齿轮机构,按照在速度线图中的以与齿轮比对应的间隔排列的排列顺序,依次具有第十旋转构件、第十一旋转构件、第十二旋转构件,
第一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一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四旋转构件,
第二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三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
第三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五旋转构件与所述第九旋转构件,
第四连接构件,连接所述第七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十旋转构件,
第一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旋转构件、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中的任意两个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二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二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八旋转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三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六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八旋转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四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六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四连接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一制动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固定在自动变速箱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第二制动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固定在所述自动变速箱上,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所述输入构件与所述第五旋转构件连接,
所述输出构件与所述第二旋转构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离合器能够接合以使所述第十旋转构件与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连接,并且能够解除该接合。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构件是第一太阳轮,
所述第二旋转构件是第一行星架,
所述第三旋转构件是第一齿圈,
所述第四旋转构件是第二太阳轮,
所述第五旋转构件是第二行星架,
所述第六旋转构件是第二齿圈,
所述第七旋转构件是第三太阳轮,
所述第八旋转构件是第三行星架,
所述第九旋转构件是第三齿圈,
所述第十旋转构件是第四太阳轮,
所述第十一旋转构件是第四行星架,
所述第十二旋转构件是第四齿圈。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前进1挡通过使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2挡通过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3挡通过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4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5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6挡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7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8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9挡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10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11挡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前进12挡通过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来形成,
后退1挡通过使所述第二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三离合器、所述第四离合器分离来形成。
CN201480010565.6A 2013-03-28 2014-03-27 自动变速器 Pending CN1051219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0470 2013-03-28
JP2013070470 2013-03-28
PCT/JP2014/058744 WO2014157454A1 (ja) 2013-03-28 2014-03-27 自動変速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1903A true CN105121903A (zh) 2015-12-02

Family

ID=516244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0565.6A Pending CN105121903A (zh) 2013-03-28 2014-03-27 自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369342A1 (zh)
JP (1) JP5973653B2 (zh)
CN (1) CN105121903A (zh)
DE (1) DE112014000617T5 (zh)
WO (1) WO201415745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0434A (zh) * 2016-12-23 2018-07-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64063B1 (ko) * 2014-12-11 2016-10-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KR101755193B1 (ko) * 2015-07-27 2017-07-20 현대 파워텍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
KR20180067273A (ko) * 2016-12-12 2018-06-2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 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JP6429927B2 (ja) * 2017-03-31 2018-11-2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多段変速機
KR102463191B1 (ko) 2017-07-21 2022-11-03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US10247282B2 (en) * 2017-07-21 2019-04-02 Hyundai Motor Company Planetary gear train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
CN111055670B (zh) * 2019-12-20 2022-01-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档位汽车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及汽车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1032A1 (en) * 2001-01-09 2002-07-11 Aisin Aw 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547648A (zh) * 2002-03-29 2004-11-17 ���Ű�����ʽ���� 自动变速器
CN1592824A (zh) * 2001-03-30 2005-03-09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多挡变速器
CN1786517A (zh) * 2004-12-07 2006-06-1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JP2009210087A (ja) * 2008-03-06 2009-09-17 Kyowa Metal Work Co Ltd 多段変速遊星歯車列
US20100144486A1 (en) * 2008-12-04 2010-06-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s
DE102010063490A1 (de) * 2010-12-20 2012-06-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in Planetenbauwei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0737B2 (ja) * 2001-01-09 2010-12-01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DE102007055808A1 (de) * 2007-12-14 2009-06-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10-Gang-Automatgetriebe
DE102009028714A1 (de) * 2009-08-20 2011-02-24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WO2014157453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
DE102014213690A1 (de) * 2014-07-15 2016-01-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
KR101664061B1 (ko) * 2014-12-10 2016-10-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변속기의 유성기어트레인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91032A1 (en) * 2001-01-09 2002-07-11 Aisin Aw Co., Lt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592824A (zh) * 2001-03-30 2005-03-09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多挡变速器
CN1547648A (zh) * 2002-03-29 2004-11-17 ���Ű�����ʽ���� 自动变速器
CN1786517A (zh) * 2004-12-07 2006-06-14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
JP2009210087A (ja) * 2008-03-06 2009-09-17 Kyowa Metal Work Co Ltd 多段変速遊星歯車列
US20100144486A1 (en) * 2008-12-04 2010-06-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s
DE102010063490A1 (de) * 2010-12-20 2012-06-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Mehrstufengetriebe in Planetenbauweis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40434A (zh) * 2016-12-23 2018-07-0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CN108240434B (zh) * 2016-12-23 2022-03-29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的行星齿轮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4000617T5 (de) 2015-10-15
JPWO2014157454A1 (ja) 2017-02-16
JP5973653B2 (ja) 2016-08-23
US20150369342A1 (en) 2015-12-24
WO2014157454A1 (ja)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1903A (zh) 自动变速器
US8480533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3857549B (zh) 用于汽车的混合驱动装置
CN107636350B (zh) 具有变速器输入轴、变速器输出轴和三个行星齿轮组的变速器装置
JP5257118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3453087A (zh) 多速自动变速器
CN104136807A (zh) 用于车辆的行星齿轮结构方式的多级变速器
CN102691758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4033547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5143718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2913598B (zh) 行星齿轮式手动变速器
CN101636599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3307226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5308358A (zh) 自动变速器装置
CN104595433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4145133A (zh) 自动变速机
CN101358642A (zh) 九级自动变速器
CN104334920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5134893A (zh) 具有中间轴的多速变速器
CN105051414A (zh) 用于机动车的变速器
CN102927222B (zh) 自动变速器
CN105308359A (zh) 自动变速器装置
CN104514851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2878259A (zh) 一种多挡位自动变速器及动力总成
JP2013204815A (ja) ハイブリット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