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2857C -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2857C
CN100582857C CN200710141753A CN200710141753A CN100582857C CN 100582857 C CN100582857 C CN 100582857C CN 200710141753 A CN200710141753 A CN 200710141753A CN 200710141753 A CN200710141753 A CN 200710141753A CN 100582857 C CN100582857 C CN 10058285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lens
zoom lens
object side
nega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41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31465A (zh
Inventor
小里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n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n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n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n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31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31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28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285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 G02B15/17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with interdependent non-linearly related movements between one lens or lens group, and another lens or lens group having a negative front lens or group of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 G02B15/143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02B15/143507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three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且高画质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负的第1群(10)、光圈(St)、正的第2群(20)、正的第3群(30)。通过改变群间隔来进行从广角端朝向望远端的变倍。第1群(10)从物体侧依次由至少具有1面非球面且像侧面为凹面的负透镜(L11)、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满足以下条件式。N2为相对于正弯月形透镜(L12)的d线的折射率、Da为负透镜(L11)的物体侧顶点和正弯月形透镜(L12)的像侧顶点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f1为第1群(10)的焦点距离、fw为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N2>1.95 ……(1)0.2<Da/|f1|<0.3 ……(2)2.0<|f1|/fw<3.0 ……(3)。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摄像机或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摄像机或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变焦透镜,熟知的有,例如,通过使各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而改变群间隔进行变倍的3群方式的变焦透镜。近年来,在这种摄像光学系统中,向小型化、高画质化的要求增多。在专利文献1~4中提出,在3群构成的变焦透镜中,将各群的光焦度设为负·正·正,通过活用非球面或接合透镜等,谋求整个系统的小型化或高画质化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3-149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6-395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6-8482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6-23678号公报
在此,在3群方式的变焦透镜中,为了达成小型化,需要缩短使用时的透镜的最大全长和各透镜群的总厚度的薄型化。而且,为了达成高画质化,需要补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及色像差。然而,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变焦透镜中,由于构成为第1群整体的焦点距离长或第1群整体的厚度厚,因此全长有变长的倾向,在小型化的方面不充分。并且,若将在上述各专利文献所述的变焦透镜的构成为前提要谋求更加小型化,则不能谋求高画质化。
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构成为,将第2群的最靠近物体侧的面作为非球面,接合该非球面透镜,从而,仅在1面设置非球面,尤其,有球面像差的补正不充分的问题。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构成中,由于第2群由贴合3片透镜的接合透镜而构成,因此设计自由度低,尤其,难以补正球面像差。并且,在专利文献3的构成中,由于作为主要变倍部的第2群的焦点距离长,所以透镜全长也变长,而难以小型化。并且,在专利文献4的构成中,因第2群由正透镜和负透镜的2片构成,因此难以补正轴上色像差。因此,与以往的3群方式的变焦透镜相比更要求小型且高画质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摄像机或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且高画质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群、光圈、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群。对于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改变第1群和第2群的间隔及第2群和第3群的间隔来进行。而且,第1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至少具有1面非球面并且像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弯月形透镜而构成。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而构成。其中,N2为相对于第1群的正的弯月形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Da为第1群的负透镜的物体侧顶点和正弯月形透镜的像侧顶点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f1为第1群的焦点距离、fw为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N2>1.95             ……(1)
0.2<Da/|f1|<0.3    ……(2)
2.0<|f1|/fw<3.0    ……(3)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是具备上述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装置。
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中,通过改变第1群和第2群的间隔及第2群和第3群的间隔来进行变倍。在该变焦透镜中,第1群由至少具有1面非球面并且像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弯月形透镜的2片构成,同时,关于该第1群的结构,通过满足规定的条件式,第1群整体构成被最佳化且抑制诸像差,尤其,实现第1群整体的薄型化和焦点距离的缩短化。由此,有利于抑制诸像差且全长的缩短化。
本发明的变焦透镜,通过适当采用并满足以下优选条件,更容易小型化,且能够保持更良好的画质。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还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其中,N1为相对于第1群的负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υ1为相对于第1群的负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υ2为相对于第1群的正弯月形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由此,第1群内的各透镜的构成被进一步最佳化,尤其,能够抑制第1群的总厚度,且更良好地补正色像差。
N1>1.75       ……(4)
10<υ1-υ2<19……(5)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进一步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由此,更有利于全长的缩短化。
2.0<|f1|/fw<2.4……(6)
本发明所涉及的变焦透镜,还优选,第2群是从物体侧依次由以双凸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所组成的接合透镜、和至少1面为非球面的正的单透镜构成的2群3片结构。由此,更有利于补正诸像差,且保持更良好的画质。
而且,第1群中的非球面的形状,优选由包含奇数次项的非球面系数确定。或者,优选由包含16次项以上的系数的非球面系数确定。由此,更有利于补正诸像差,且保持更良好的画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变焦透镜或摄像装置,在3群方式的变焦透镜中,通过将第1群整体的构成最佳化,能够抑制诸像差,尤其,实现第1群整体的薄型化和焦点距离的缩短化,从而,抑制诸像差的同时,实现全长的缩短化,并能够实现适用于摄像机或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且高画质的摄像系统。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1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1的透镜截面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2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2的透镜截面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3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3的透镜截面图。
图4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4构成例,是对应于实施例4的透镜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关于变焦的数据。
图6表示关于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
图7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关于变焦的数据。
图8表示关于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
图9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关于变焦的数据。
图10表示关于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透镜数据、(B)表示关于变焦的数据。
图12表示关于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非球面的数据。
图13是将关于条件式的值针对各实施例概括表示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5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6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7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8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19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20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21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现象、(C)表示畸变、(D)表示倍率色像差。
图22是表示装载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中:10-第1群,20-第2群,30-第3群,CG-光学部件,St-光圈,Ri-自物体侧第i号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自物体侧第i号和第i+1号的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A)、图1(B)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第1构成例。该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1数值实施例(图5(A)、图5(B)、图6)的透镜构成。图2(A)、图2(B)表示第2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例(图7(A)、图7(B)、图8)的透镜构成。图3(A)、图3(B)表示第3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9(A)、图9(B)、图10)的透镜构成。图4(A)、图4(B)表示第4构成例,对应于后述的第4数值实施例(图11(A)、图11(B)、图12)的透镜构成。在图1(A)、图1(B)~图4(A)、图4(B)中,符号Ri表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号,随着朝向像侧(成像侧)依次增加,并付上符号的第i号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号面和第i+1号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对于符号Di,只对伴随变倍而进行变化的付符号,在图1~图3中,对D4、D10、D12付符号,图4中对D4、D10付符号。而且,各构成例的基本构成均相同,从而,在以下说明中,对图1表示的第1构成例进行说明,根据需要对图2~图4构成例进行说明。
该变焦透镜适用于数码静态相机或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摄像机等。该变焦透镜,沿着光轴Z1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群10、光圈St、配置于光圈St的紧后面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群20、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群30。并且,在成像面,配置有未图示的CCD(Charge 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在第3群30和摄像元件之间配置有:例如,摄像面保护用的防护玻璃罩或红外截止滤光片等,按照安装透镜的相机侧的构成配置平板状的光学部件CG。
在该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通过改变第1群10和第2群20的间隔以及第2群20和第3群30的间隔来进行。此时,第1群10、第2群20及第3群30,按照图1(A)、图1(B)的以实线所示的轨迹移动。图1(A)表示在广角端的透镜位置、图1(B)表示在望远端的透镜位置。
第1群10形成为,从物体侧依次由像侧面为凹面的1片负透镜L11、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1片正的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的2片结构。负透镜L11,至少1面为非球面形状。而且,负透镜L11,优选是将强凹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其中,将负透镜L11由平凹透镜或两凹透镜构成也可以。并且,正的弯月形透镜L12,优选将强凸面朝向物体侧。
而且,第1群10,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其中,N2为相对于第1群10的正的弯月形透镜L12的d线的折射率、Da为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物体侧顶点和正弯月形透镜L12的像侧顶点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参照图1(A))、f1为第1群10的焦点距离、fw为在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N2>1.95         ……(1)
0.2<Da/|f1|<0.3……(2)
2.0<|f1|/fw<3.0……(3)
并且,第1群10,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其中,N1为相对于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d线的折射率、υ1为相对于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d线的阿贝数、υ2为相对于第1群10的正弯月形透镜L12的d线的阿贝数。
N1>1.75       ……(4)
10<υ1-υ2<19……(5)
而且,条件式(3)优选满足以下范围。
2.0<|f1|/fw<2.4……(6)
条件式(2)更优选为0.21<Da/|f1|<0.28。
条件式(5)更优选为11.0<υ1-υ2<18.5。
第2群20是从物体侧依次由1片双凸透镜L21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1片负透镜L22所构成的接合透镜、和正的单透镜L23构成的2群3片结构,单透镜L23的至少1面形成为非球面形状。
第3群30由光轴附近为双凸形状的1片正透镜L31构成。构成为在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倍时,第3群30向像侧移动。此处,对于图4的构成例,第3群30为固定群。
图2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1的构成的立体图。摄像装置1,例如在长方体形状的本体箱的前面,具备摄像光学系统11,在箱内部具有摄像元件12。并且,在本体箱的背面,例如具备取景器光学系统13。作为该摄像光学系统11,适用如上述构成的变焦透镜。
以下,说明如上述构成的变焦透镜的作用及效果。
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改变第1群10和第2群20的间隔及第2群20和第3群30的间隔来进行变倍。在此,在数码相机等摄像光学系统中,向小型化及高画质化的要求增高。这时,为了达成小型化,必须缩短使用时的透镜的最大全长和各透镜群的总厚度的薄型化。并且,为了达成高画质化,必须补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及色像差。为此,在该变焦透镜中,将第1群10由至少在1面具有非球面的同时像侧面为凹面的负透镜L11、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12构成,由此能够用少的透镜片数补正像面弯曲和色像差。而且,通过满足关于第1群10的构成的规定的条件式,从而,第1群10整体的构成被最佳化,抑制诸像差的同时,尤其进行第1群10整体的薄型化和焦点距离的缩短化,实现全长的缩短化。尤其,由条件式(2)、(3)进行第1群10整体的薄型化和焦点距离的缩短化,为了容易实现其第1群10整体的薄型化,而满足条件式(1)、(4)、(5),将第1群10内的各透镜材料最佳化,从而,同时实现小型化和高画质化。以下,更详细说明各条件式的作用·效果。
条件式(1)是相对于第1群10的正的弯月形透镜L12的d线的折射率N2相关的式子。并且,条件式(4)是相对于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d线的折射率N1相关的式子。这些条件式(1)、(4),有助于补正第1群10内的各透镜的厚度和像面弯曲。在第1群10中,通过使用满足条件式(1)、(4)的高折射率材料的透镜,相对于光焦度能够增长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能够减薄各透镜的厚度,进而减薄第1群10整体的厚度。尤其,通过同时满足条件式(1)和条件式(4),能够使第1群10的佩兹伐和(Petzval sum)恰当,从而能良好地补正像面弯曲。若超过条件式(1)的下限,则正透镜L12的曲率半径变短,第1群10整体的厚度增加,所以并不优选。同样,若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则负透镜L11的曲率半径变短,第1群10整体的厚度增加,所以并不优选。
条件式(2)是规定表示第1群10的总厚度的值Da和第1群10的焦点距离f1的关系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2),在镜筒框等的可设计的范围内,能够使第1群10的厚度变薄。若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则第1群10的厚度变薄,然而透镜间隔过于狭小,镜筒框等的构成上困难所以并不优选。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第1群10整体的厚度增大,同时,负透镜L11的透镜外径扩大,从而不利于小型化,所以并不优选。
条件式(3)及条件式(6)是规定第1群10的焦点距离f1和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fw的关系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增强第1群10的折射能力,实现其薄型化,减少变倍时的像差变动。若超过条件式(3)的下限,则透镜全长变短,然而第1群10的折射能力过于变强,变倍时像差的变动变大,所以并不优选。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3)的上限,则变倍时的像差的变动减少,然而第1群10的折射能力过于虚弱,透镜全长变长所以并不优选。并且,更优选的是,通过满足条件式(6),更有利于第1群10整体的薄型化。
条件式(5)是规定相对于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d线的阿贝数υ1和相对于正弯月形透镜L12的d线的阿贝数υ2的关系的式子。为了第1群10的薄型化,若缩短透镜间隔,则在轴外光线的各透镜面的距离光轴的高度上差值消失,且倍率色像差增大,难以补正。然而,通过最佳化各透镜的阿贝数使得满足条件式(5),能够将第1群10的透镜间隔缩短为镜筒框等的可设计的范围内,能够良好地补正倍率色像差。若超过条件式(5)的下限,则为了补正倍率色像差,需要进一步缩短透镜间隔,镜筒框的构成上困难所以并不优选。另一方面,若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则为了补正倍率色像差,需要扩大透镜间隔,第1群10整体的厚度增大所以并不优选。
而且,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将第2群20构成为双凸透镜L21及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和单透镜L23的2群3片的结构,能够降低轴上色像差。并且,对于单透镜L23,通过将其光焦度设为正,且将至少1面设为非球面,从而能够良好地补正球面像差。
并且,在该变焦透镜中,通过将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至少1面作为非球面,由包含奇数次项的系数或16次以上的系数确定该非球面形状,从而,能够同时良好地补正球面像差、像面弯曲及歪曲像差。在负透镜L11中,由于轴上光线和轴外光线距离光轴的高度差比较大,所以可以有效地进行这种补正。
而且,在该变焦透镜中,从广角端向望远端进行变倍时,按照其使用方式,可以使第3群30移动,或可以固定。例如,通过使第3群30向像侧移动而进行变倍,从而,可以缩短使用时的透镜全长。或者,通过固定第3群30,从而,能够减少变倍时的FNO.和出射光瞳距离的变动。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在3群方式的变焦透镜中,尤其适当地设定了第1群10的光焦度等,从而,能够实现第1群10的薄型化,且能够良好地补正诸像差。由此,能够实现适用于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且高画质的变焦透镜系统。
【实施例】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具体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基于第1实施例概括说明第1~第4数值实施例。
图5(A)、图5(B)、图6表示对应于图1所示的变焦透镜的构成的具体的透镜数据(实施例1)。尤其,图5(A)表示其基本透镜数据,图5(B)表示关于变焦的数据,图6表示关于非球面的数据。
在图5(A)所示的透镜数据的面号码Si的栏中表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号,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并付以符号的第i号(i=1~14)面的号码。在曲率半径Ri的栏中表示,对应于图1中付以的符号Ri,自物体侧第i号面的曲率半径的值。对于面间隔Di的栏,同样表示自物体侧第i号面Si和第i+1号面Si+1的光轴上的间隔。曲率半径Ri及面间隔Di的值的单位是毫米(mm)。在Ndj、υdj的栏中,分别表示相对于自物体侧第j号(j=1~7)光学要素的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及阿贝数的值。
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随着变倍,第1群10和第2群20之间的间隔及第2群20和第3群30之间的间隔变化,从而,面间隔D4、D10、D12的值可变。在图5(B)中,作为变倍时的数据,表示这些面间隔D4、D10、D12的广角端及望远端的值。此处,在后述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中,由于第3群30固定,因此,只表示D4及D10的值。而且,在图5(B)中还表示,广角端及望远端的整个系统的近轴焦点距离f(mm)、F号码(FNO.)、及视场角2ω(ω:半视场角)的值。另外,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变倍比约为3倍。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实施例4也同样。
在图5(A)的透镜数据中,在面号码的左侧所付的记号“*”,表示其透镜面为非球面形状。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使用光轴附近的数值。另外,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中,第1群10的负透镜L11的两面(第1面、第2面)、第2群20的单透镜L22的两面(第9面、第10面)、第3群30的双凸透镜L31的两面(第11面、第12面)为非球面形状。
在图6中作为非球面数据而表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后续的数值是以10为底的“幂指数”,并表示该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与“E”之前的数值相乘。例如,若为“1.0E-02”,则表示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记入由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中的各系数K、Ai的值。Z表示,从距光轴高度h的位置上的非球面上的点,下垂于非球面的顶点的接平面(与光轴垂直的平面)的垂线的长度(mm)。
Z=C·h2/{1+(1-K·C2·h2)1/2}+∑Ai·hi……(A)
(i=3~n,n:3以上的整数)
其中,
Z:非球面的深度(mm)
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
K:圆锥常数
C:近轴曲率=1/R
(R:近轴曲率半径)
Ai: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并且,在各非球面,使用的是不仅包含偶数次还包含奇数次项的非球面系数。尤其,在第1群10中,负透镜L11的两面(第1面、第2面)为非球面形状,在其非球面系数中,使用了16次项以上的系数。具体而言,第1面及第2面使用第3次~第20次的系数A3~A20而有效地表示。而且,在第2群20中,正透镜L23的两面(第9面、第10面)为非球面,第9面及第10面使用第3次~第12次的系数A3~A12而有效地表示。而且,在第3群30中,正透镜L31的两面(第11面、第12面)也为非球面,第11面及第12面使用第3次~第12次的系数A3~A12而有效地表示。此处,对于后述的实施例2,第11面及第12面的系数使用第3次~第10次的系数A3~A10而表示。
与以上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相同,将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表示在图7(A)、图7(B)、图8中。并且,同样地,将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表示在图9(A)、图9(B)、图10中。并且,同样地,将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透镜数据表示在图11(A)、图11(B)、图12中。
在图13中,将关于上述的条件式(1)~(6)的值,针对各实施例概括表示。从图13可以得知,关于各实施例所涉及的变焦透镜,成为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图14(A)~图14(D),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球面像差、像散现象、畸变(歪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图15(A)~图15(D),表示在望远端的同样的诸像差。在各像差图中,表示以d线为基准波长的像差。在球面像差图中,还表示对于波长460nm线及波长615nm线的像差。在像散现象图中,实线表示径向(sagittal)方向、虚线表示切向(tangential)方向的像差。FNO.表示F值,ω表示半视场角。
同样,将实施例2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表示在图16(A)~图16(D)(广角端)、及图17(A)~图17(D)(望远端)中。而且,同样,将实施例3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表示在图18(A)~图18(D)(广角端)、及图19(A)~图19(D)(望远端)中。而且,同样,将实施例4所涉及的变焦透镜的诸像差表示在图20(A)~图20(D)(广角端)、及图21(A)~图21(D)(望远端)中。
从以上的数值数据及像差图可以得知,对于各实施例,不但可以实现第1群的薄型化和全长的缩短化,而且能够良好地补正诸像差,从而,能够实现适用于数码静态相机等的小型及高画质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的实施。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及折射率的值等,不限定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能够取不同的值。

Claims (11)

1.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侧依次具备:具有负光焦度的第1群、光圈、具有正光焦度的第2群、和具有正光焦度的第3群,
通过改变所述第1群和所述第2群的间隔及所述第2群和所述第3群的间隔来进行从广角端向望远端的变倍,
所述第1群从物体侧依次由至少具有1面非球面并且像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和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弯月形透镜构成,
且满足以下条件式:
N2>1.95                 ……(1)
0.2<Da/|f1|<0.3        ……(2)
2.0<|f1|/fw<3.0        ……(3)
其中,
N2:相对于第1群的正的弯月形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
Da:第1群的负透镜的物体侧顶点和正弯月形透镜的像侧顶点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
f1:第1群的焦点距离;
fw:广角端的整个系统的焦点距离,
第2群是从物体侧依次由以双凸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所组成的接合透镜和正的单透镜构成的2群3片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N1>1.75                ……(4)
10<v1-v2<19           ……(5)
其中,
N1:相对于第1群的负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
v1:相对于第1群的负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
v2:相对于第1群的正弯月形透镜的d线的阿贝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0<|f1|/fw<2.4            ……(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第2透镜群的单透镜的至少1面具有非球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2.0<|f1|/fw<2.4            ……(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群是从物体侧依次由以双凸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所组成的接合透镜、和至少1面为非球面的正的单透镜构成的2群3片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群是从物体侧依次由以双凸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所组成的接合透镜、和至少1面为非球面的正的单透镜构成的2群3片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群是从物体侧依次由以双凸透镜及物体侧的面为凹面的负透镜所组成的接合透镜、和至少1面为非球面的正的单透镜构成的2群3片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群中的非球面的形状由不仅包含偶数次还包含奇数次项的非球面系数确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群中的非球面的形状由包含16次项以上的系数的非球面系数确定。
1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CN200710141753A 2006-08-21 2007-08-21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28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3970 2006-08-21
JP2006223970A JP4905778B2 (ja) 2006-08-21 2006-08-21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31465A CN101131465A (zh) 2008-02-27
CN100582857C true CN100582857C (zh) 2010-01-20

Family

ID=38669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41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2857C (zh) 2006-08-21 2007-08-21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800834B2 (zh)
EP (1) EP1892550B1 (zh)
JP (1) JP4905778B2 (zh)
CN (1) CN100582857C (zh)
AT (1) ATE534051T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4243B2 (ja) * 2007-02-20 2012-10-3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3群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097447B2 (ja) * 2007-05-29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097446B2 (ja) * 2007-05-29 2012-1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5101168B2 (ja) * 2007-05-29 2012-12-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0049189A (ja) 2008-08-25 2010-03-04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US8023199B2 (en) 2008-10-10 2011-09-20 Olympus Imaging Corp.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same
JP5294796B2 (ja) * 2008-10-23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KR101507808B1 (ko) * 2009-04-01 2015-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 렌즈 및 이를 채용한 결상 광학 장치
JP2010256417A (ja) * 2009-04-21 2010-11-11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5669105B2 (ja) * 2010-12-28 2015-02-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12189840A (ja) * 2011-03-11 2012-10-04 Hoy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系
JP5851286B2 (ja) * 2011-03-24 2016-02-03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
KR101925056B1 (ko) 2011-09-02 2018-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줌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7931B2 (ja) 2001-11-16 2008-06-1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撮像装置
JP4744818B2 (ja) * 2004-04-06 2011-08-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小型3群ズームレンズ
JP4758151B2 (ja) 2004-06-22 2011-08-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JP4617107B2 (ja) 2004-07-09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12823B2 (ja) 2004-09-16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4690052B2 (ja) * 2005-01-11 2011-06-01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7148052A (ja) * 2005-11-29 2007-06-14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変倍光学系
US7453648B2 (en) * 2005-11-30 2008-11-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JP2007327991A (ja) * 2006-06-06 2007-12-20 Olympus Imaging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34051T1 (de) 2011-12-15
EP1892550B1 (en) 2011-11-16
CN101131465A (zh) 2008-02-27
JP2008046529A (ja) 2008-02-28
US7800834B2 (en) 2010-09-21
US20080043341A1 (en) 2008-02-21
EP1892550A1 (en) 2008-02-27
JP4905778B2 (ja) 2012-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2857C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1135770B (zh) 变焦透镜
CN100485439C (zh) 摄像透镜
CN100370303C (zh) 变焦透镜
EP1265091B1 (en) Four-group, negative-lead type zoom lens
JP513772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
CN201732203U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0585446C (zh) 变焦透镜
JP4950608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7116679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8065051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8257022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20780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6343552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540331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540331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このズームレンズ系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CN105008978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JP2007272216A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CN103930814B (zh) 中距远摄镜头和摄像装置
JP2004295075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5450256B2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電子撮像装置
JP2006337793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11059495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0032937A (ja) ズームレンズ
JP4870527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