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2180C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12180C CN100512180C CNB2006100745378A CN200610074537A CN100512180C CN 100512180 C CN100512180 C CN 100512180C CN B2006100745378 A CNB2006100745378 A CN B2006100745378A CN 200610074537 A CN200610074537 A CN 200610074537A CN 100512180 C CN100512180 C CN 100512180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quipment
- dsc
-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messaging parameter
- wireless parame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6—Implementing security features at a particular protocol layer
- H04L63/162—Implementing security features at a particular protocol layer at the data link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45—Managing the interface to the data source, e.g. choosing an interface for data recep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4—Nego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49—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photographic apparatus, e.g. a photographic printer or a projector
- H04N1/00251—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photographic apparatus, e.g. a photographic printer or a projector with an apparatus for taking photographic images, e.g. a camer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7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printing apparatus, e.g. a laser beam prin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209/00—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 H04L9/00
- H04L2209/80—Wireles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04L63/0435—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wherein the sending and receiving network entities apply symmetric encryption, i.e. same key used for encryption and decryp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supporting key management in a packet data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其中,预先存储关于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和表示通信终端是否处于其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通信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至少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在存在多个该设备能力属性具有通信参数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仅具有该通信参数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在各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储表示该通信终端可以提供该通信参数的状态的该提供属性信息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以及用于设置该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将有线数据发送变为无线数据发送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在数字静止照相机(以下称之为DSC)与打印机等外围设备之间的通信中已经开始使用无线通信。采用这样的无线通信消除了电缆安装的必要,并提高了各设备的安装场所的灵活性,从而改善了可移动性。
在IEEE802.11标准中,有两种用于在多个无线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模式:基础设施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其中,通过基站(接入点,以下称之为AP)进行通信;以及Adhoc模式,其中,无线终端相互直接通信,而无需特定AP的介入。
特别地,以下参考附图说明传统Adhoc模式(每一设备相互直接通信而不使用中继站的直接通信模式)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连接方法。
图1是示出进行Adhoc模式下的数据发送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例子的图。
在图1中,DSC 101~104、以及打印机105和106分别具有无线通信功能。在该无线通信功能中,每一设备轮流随机生成被称为“信标(Beacon)”的信号以实现同步,该信号将无线通信所需的信息通知给外围无线终端,从而使得能够使用无线通信单元在DSC之间、或者DSC与打印机105或106之间进行数据发送。
图2示出Adhoc模式下的网络连接方法的说明图。
以下,说明关于Adhoc网络的建立方法,假定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105和DSC 101中预先设置了相同的Adhoc无线通信参数。首先,打开打印机105的无线通信单元的电源。然后,打印机105搜索基于预先设置的Adhoc无线参数而构建的Adhoc网络(S201)。搜索方法包括:搜索“信标”信号;或广播被称为“探询请求(ProbeRequest)”的控制信号并等待对该“探询请求”的响应等。在此,采用后一种方法。打印机105广播“探询请求”并等待响应。在该例子中,不存在正被搜索的Adhoc网络。因此,即使打印机105发送预定次数的“探询请求”,打印机105也不能接收到任何“探询响应(Probe Response)”。因此,打印机本身建立网络,并开始发送“信标”(S202)。
接着,当打开DSC 101的无线通信单元的电源时,与打印机105类似,DSC 101发送“探询请求”以搜索基于预先设置的Adhoc无线参数而构建的Adhoc网络(S203)。在该阶段,通过打印机105已经建立了DSC 101正在搜索的网络。因此,DSC 101从打印机105接收到“探询响应”(S204)。已接收到“探询响应”的DSC 101获得已由打印机105建立的网络的同步信息等,从而实现与该网络的连接(S205)。
接着,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在图3的流程图中对通过DSC搜索数据发送目标打印机的传统方法进行说明。在此说明的是以下例子:在现有的Adhoc无线LAN通信系统中,使新的DSC连接到打印机(例如,打印机105)。
参考图3,在DSC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首先,在步骤S301,在DSC中设置服务集标识符(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在步骤S302,在需要时,设置加密密钥,以防止窃听无线通信。在步骤S303,将Adhoc模式设置为无线通信模式。在步骤S304,搜索无线网络上的设备。在步骤S305,从无线网络上的设备中选择所期望的打印机(在此为打印机105),并在该DSC与该打印机之间建立无线通信。
上述方法使得能够通过无线通信在DSC与打印机105之间建立连接,并使得能够从DSC向打印机105直接发送图像数据以进行打印。在这种情况下,在DSC和打印机105二者中需要某种方法以设置无线通信所需的设置信息。该方法包括,例如:在产品出厂前在打印机105或DSC中预先登记SSID和加密密钥,并使用USB线缆将DSC连接到打印机105以在DSC中设置该SSID和加密密钥。在图4的流程图中示出这种情况下的打印机105的控制处理。
首先在步骤S401,使用USB线缆将打印机105连接到DSC。在步骤S402,打印机105发送请求命令以判断DSC是否包含无线通信单元。在步骤S403,如果在步骤S402后经过预定时间段之后,打印机105没有从DSC接收到任何响应,则判断所连接的DSC没有无线通信单元,并结束控制。如果接收到响应,则控制进入步骤S404,以确认该响应的内容,然后判断该DSC是否包含无线通信单元。如果判断出该DSC不包含无线通信单元,则结束控制。如果在步骤S404判断出该DSC包含无线通信单元,则控制进入步骤S405,将打印机105的无线通信设置信息发送给该DSC。
上述方法使得能够在打印机105和DSC二者中设置无线通信所需的公用设置信息,并使得能够根据该设置信息在打印机105和DSC之间进行无线通信。此外,对于Adhoc模式下的通信方法,有以下在配置有主站(master station)和从站(slave station)的网络中所使用的技术。从站将该从站的能力值(capabilityvalue)发送给主站,该主站基于各从站的参数选择一备用(backup)主站作为下一主站候选。然后,将包括所选择的备用主站的地址和同步信息的备用主站信息提供给各从站。根据该技术,即使主站不存在了,也可以可靠地建立网络(参考日本特开2004-129042号公报)。
然而,根据上述传统例子,在产品出厂前将SSID和加密密钥登记在打印机中、并使用USB线缆将该打印机连接到DSC以在该DSC中设置该SSID和加密密钥的方法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更具体地,如果将DSC错误地连接到打印机,则与用户的意图相反:根据在该打印机中所设置的信息,将该SSID和加密密钥设置在该DSC中,从而覆盖原先存储在该DSC中的有效的SSID和加密密钥。
而且,在产品出厂前将SSID和加密密钥注册在DSC中、并使用USB线缆将该DSC连接到打印机以在该打印机中设置该SSID和加密密钥的方法中,出现了另一问题。即,每次将DSC连接到打印机时,该打印机的SSID和加密密钥都被改变。而且,对于用户来说无线参数的设置操作非常麻烦。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是为了弥补上述传统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的特点是提供一种用于简化通信相关的设置操作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中,各通信终端的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关于至少包括用于指定加密方法的数据的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至少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
在存在多个该设备能力属性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仅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以及
在各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储表示该通信终端可以提供该通信参数的状态的该提供属性信息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
其中,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向该通信系统中的其他通信终端提供该通信参数。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关于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识别单元,用于识别目标设备的该设备能力属性和该提供属性信息;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在基于该设备能力属性判断出该目标设备具有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接受设备的能力的情况下,根据该提供属性信息,将自身设备设置为提供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以及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在基于该设备能力属性判断出该目标设备不具有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接受设备的能力的情况下,将该目标设备设置为提供设备。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网络从通信终端接收通信参数以设置通信装置的该通信参数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存储器中存储关于至少包括用于指定加密方法的数据的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至少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
在存在多个该设备能力属性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仅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以及
在所述多个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储该提供属性信息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该提供属性信息表示该通信终端可以提供该通信参数的状态,
其中,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向该通信系统中的其他通信终端提供该通信参数。
通过在独立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特征的组合,实现了本发明的特征。从属权利要求限定了本发明的更有利的实施例。
注意,本发明的摘要没有列出本发明的所有必要特征。因此,这些特征的子组合可以构成本发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全部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附图说明
包括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进行Adhoc模式下的数据发送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例子的图;
图2示出Adhoc模式下的网络连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DSC搜索数据发送目标打印机的传统搜索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在利用USB连接的DSC和打印机二者中设置无线通信所需的设置信息的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例子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DSC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8示出实现该实施例所需的DSC中的无线参数的说明图;
图9示出实现该实施例所需的打印机中的无线参数的说明图;
图10示出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DSC和打印机中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在根据该实施例的DSC中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判断处理(S1004)的流程图;
图12是说明在根据该实施例的打印机中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包括两个DSC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4是示出包括两个DSC和一个打印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5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4)的DSC和打印机中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的说明图;以及
图16是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DSC中的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判断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注意,根据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此外,不是所有在实施例中所述的特征的组合对于解决根据本发明的问题的方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实施例的共同的特征点和目的是为了提供这样一种技术:在用作图像传感装置(图像提供设备)的数字静止照相机(DSC)中和用作输出装置的打印机中自动设置无线参数,并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实现无线连接。
第一实施例
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例子的图。在此,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实现无线数据发送。
具有用于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实现通信的无线通信单元的DSC 501可以利用该功能与打印机、PC等进行无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打印机502也具有类似的无线通信单元。假定在本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DSC 501和打印机502附近没有其它的无线通信装置。在此,将通过DSC 501传感到的图像数据或存储在DSC 501中的图像数据无线发送给打印机502以进行打印。以下说明的是无需用户复杂的输入操作,而在DSC 501和打印机502中自动设置无线通信参数(以下称之为参数)的方法。
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DSC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注意,该结构是以下各实施例所公用的。
控制台(console)610通过系统控制器611被连接到CPU 615。将根据用户在控制台610上的操作而生成的各种信号发送给CPU615,以判断该信号的操作内容。注意,控制台610包括DSC 501的各种按键和快门开关(shutter switch)。图像传感单元602在快门被按下时具有拍摄图像的功能。通过图像传感控制器603来控制图像传感单元602的操作。包括液晶显示器和LED指示器或语音输出功能的显示器606向用户显示或输出消息。根据来自CPU 615的指令通过显示控制器607来控制显示器606。根据显示在显示器606上的菜单等信息,结合控制台610进行如用户选择所期望的操作等操作。换句话说,显示器606和控制台610构成了DSC 501的用户界面(UI)。无线通信控制器604进行无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RF单元605与其它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存储卡接口(I/F)608是用于连接存储所传感到的图像数据的存储卡609的接口。USB接口612是用于通过USB线缆将DSC 501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音频接口614是用于将音频信号发送到外部设备或从外部设备接收音频信号的接口。通过CPU 615控制上述功能单元。通过CPU 615执行的程序被存储在ROM 616或闪存613中。将通过CPU 615处理的数据写入RAM 617或闪存613中、或者从RAM 617或闪存613中读取该数据。闪存613提供非易失性存储区,在该存储区中,存储无线通信设置信息。注意,所传感到的图像数据经过公知的压缩,并通过存储卡接口608将其写入(存储)在存储卡609中。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502的功能结构的框图。注意,该打印机的结构是以下各实施例所公用的。
控制台710通过系统控制器711被连接到CPU 715。将根据用户在控制台710上的操作而生成的各种信号发送给CPU 715,以判断该信号的操作内容。打印引擎702基于图像数据在打印薄片上打印图像。通过打印控制器703控制打印引擎702的操作。包括液晶显示器、LED指示器或语音输出功能等的显示器706向用户显示或输出各种信息。通过显示控制器707控制显示器706。根据显示在显示器706上的菜单等信息,与控制台710协作进行如用户选择所期望的项等的操作。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706和控制台710构成了打印机701的用户界面(UI)。无线通信控制器704进行无线数据的发送和接收。RF单元705与其它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无线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存储卡接口708是用于连接可移动存储卡709的接口。通过插入DSC 501的存储卡609,可以打印存储在存储卡609中的图像数据。USB接口712是用于通过USB线缆将打印机502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接口。并行接口714是用于通过并行通信将打印机502与外部设备(主要为主计算机)连接的接口。通过CPU 715控制上述功能单元。将CPU 715执行的程序存储在ROM716或闪存713中。将通过CPU 715处理的数据写入RAM 717或闪存713中、或者从RAM 717或闪存713中读取该数据。闪存713提供非易失性存储区,在该存储区中,存储无线通信设置信息。
注意,本实施例假定这样一种环境:如图5所示,在DSC 501与打印机502之间没有PC的介入。因此,这里假定不通过PC进行DSC 501和打印机502中的无线参数设置。
图8示出实现本实施例所需的DSC 501中的无线参数的说明图。图9示出实现本实施例所需的打印机502中的无线参数的说明图。
项“网络模式(Network Mode)”具体指定无线网络的结构是“基础设施”还是“Adhoc”。在此,给出的例子是设置“Adhoc”的情况。“SSID”表示网络标识符。“CH号码(CH Number)”具体指定预定频率的信道,并且该“CH号码”仅当自身设备(自身站)构成Adhoc下的网络时才使用。“认证类型(Authentication Type)”具体指定当在基础设施模式下设置网络时采用的认证方法。更具体地,由用户来选择“开放系统(Open System)”或“共享系统(Shared System)”。由于本实施例使用Adhoc模式,因此不考虑该项。“加密类型(Encryption Type)”具体指定在无线网络中采用的加密方法。更具体地,有“WEP40(40位)”、“WEP104”、以及“WPA-PSK(仅在基础设施模式下有效)等。在无线设备中,自动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初始设置,或由用户进行选择。在此,选择“WEP40”作为无线设备的初始设置。“加密密钥(EncryptionKey)”具体指定在加密中所使用的密钥。密钥的长度依赖于加密方法而不同。可以通过无线设备自动生成该密钥,或通过用户直接输入该密钥。在此,假定无线设备自动生成该密钥。此外,在用于设置无线参数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下使用以下项。
“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是用于在“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下建立Adhoc模式的无线网络而采用的网络标识符。在此,初始设置标识符“InitSetUp”。“无线参数设置用无线CH”同样表示在“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下所使用的信道。可以将某些值设置为该参数的初始设置,或者可以在使用时随机生成一个值。在此,初始设置“7ch”。对于“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有两种设置:“提供能力”,其中自身设备(自身站)将无线参数提供给其它站(目标站);以及“接受能力”,其中自身设备从其它站接收无线参数。对于该参数,可以同时设置“提供能力”和“接受能力”,或者设置仅“提供能力”。在此,假定不能设置仅“接受能力”。
假定组合DSC 501和打印机502,通常打印机502由多个DSC用户共享。因此,频繁改变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是不可取的。而且,存在以下情况:用户携带DSC 501不仅在家中使用,而且还在外面使用,并且可能使用其它地方的打印机来打印所传感到的图像。因此,无线参数的重写操作更有可能出现在DSC 501中。考虑到这个,DSC 5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提供能力”和“接受能力”,而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仅“提供能力”(图9)。“无线参数提供属性”表示自身站是否与Adhoc无线网络连接、或表示自身站是否具有正与网络连接的记录,换句话说,自身站是否具有可被提供的“无线参数”。在此,假定DSC 501和打印机502二者都没有无线参数(不可)。尽管“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disenabled)”,但是这仅意味着该设备没有保持无线参数。因此,可以重新生成无线参数,并将该参数提供给接收器侧。最后,“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是在无线参数设置过程中所采用的唯一的标识符。在此,该标识符具有48位(6字节)。DSC 501的标识符为“123456”(图8),打印机502的标识符为“123abc”(1字/字节)(图9)。
图10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DSC 501和打印机502中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的说明图。这里注意,DSC 501和打印机502将用于分别设置图8和图9所示的无线参数的信息存储在闪存(613和713)中。
通过例如在按下复位按钮的同时按下电源按钮、或者通过按下为“无线参数设置模式”提供的开始按钮,DSC 501和打印机502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基于以下设置:“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被设置成“InitSetUp”、“无线参数设置用无线CH”被设置成“7ch”,DSC501和打印机502建立Adhoc模式下的无线网络连接。注意,在用于无线参数设置的无线连接中,通过将用于无线参数设置的加密方法(加密类型)和与加密有关的参数(加密密钥)作为无线参数进行存储,可以进行加密。然而,对不执行加密的情况进行说明。
还应注意,设备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开始顺序是无关紧要的。首先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操作的设备发送包括“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的“信标”,以建立网络,并切换到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下一个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操作的设备将“探询请求”发送给已经发送了包括“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的“信标”的设备。当接收到“探询响应”时,该设备搜索“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被设置成“InitSetUp”的网络。一旦建立了该网络连接,则该设备的操作模式切换到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在此假定DSC 501首先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然后打印机502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
通过上述过程,DSC 501的操作模式切换到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并且DSC 501建立“无线参数设置用ESSID”被设置成“InitSetUp”的Adhoc网络。检测到该网络的打印机502与该网络连接(被包含在该网络中),并且打印机502的操作模式切换到无线参数设置模式(步骤S1001)。接着,在S1002,被连接到该网络的打印机502发送包括打印机502的以下设置的“无线参数设置开始请求”:“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以及“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123abc”。发送目的地可以是仅DSC 501,或与该网络连接的所有设备。由于在该例子中,仅DSC 501与该网络连接,因而,已接收到该请求的DSC 501将以下设置:“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以及“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123abc”,与对该网络唯一的打印机502的标识符“MAC地址”一起,存储在闪存613中。然后,DSC 501发送包括DSC 501的以下设置的“无线参数设置开始响应”:“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以及“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123456”(S1003)。发送目的地是“无线参数设置开始请求”的发送者(在该例子中为打印机502)。与DSC 501类似,打印机502将关于在DSC 501中设置的无线参数设置的信息,与DSC 501的“MAC地址”一起,存储在闪存713中。
在步骤S1004,已获得彼此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DSC 501和打印机502判断自身站是否可以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
图11是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DSC 501中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判断处理(S1004)的流程图。执行该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ROM616(或闪存613)中,并在CPU615的控制下执行该程序。
在步骤S1101,已从打印机502接收到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DSC 501确认目标站(在此为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因而打印机502没有“接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进入步骤S1108,在步骤S1108,DSC 501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并且存储该设置(图10中的S1005)。稍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对图11中的其它控制步骤进行说明。
图12是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502中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判断处理的流程图。执行该处理的程序被存储在ROM716(或闪存713)中,并在CPU 715的控制下执行该程序。
在步骤S1201,已从DSC 501接收到DSC 501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打印机502确认目标站(在此为DSC 5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在该例子中,DSC 5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由于DSC 501具有接受能力,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209,以判断“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enabled)”。如果为“可以”,则将在自身站中设置的无线参数作为将发送给目标站的无线参数来处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5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因而打印机502不具有无线参数。因此,在步骤S1210,打印机502自身生成无线参数。将要生成的项为图9中所示的“SSID”、“CH号码”、以及“加密密钥”。“S SID”必须为32位或更少的字串;“CH号码”必须为1~14范围内的数字;由于“加密类型”为“WEP40”,因此“加密密钥”可以是5字节或更少的任何字串。根据该限制,生成无线参数。然后,存储打印机502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事实(图12中的S1206,图10中的S1006)。
同时,在步骤S1201,如果目标站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不具有“接受能力”,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2,在步骤S1202,判断目标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如果为“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3,以判断自身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如果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5。如果为“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4,以对自身站的设置标识符与目标站的设置标识符进行比较。如果目标站的设置标识符较大,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5,并将目标站设置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如果自身站的设置标识符较大,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6,并将自身站设置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
在步骤S1202,如果目标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7,以判断自身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如果为“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6。如果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8,以对自身站的设置标识符与目标站的设置标识符进行比较。如果目标站的设置标识符较大,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5,并将目标站设置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如果自身站的设置标识符较大,则控制进入步骤S1209,并执行上述处理。
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打印机502启动倒计时预定时间的定时器(图10中的S1007),并等待该预定时间,以对来自该网络中的可能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其它设备的“无线参数设置开始请求”做出响应。在预定时间过去之后,打印机502确定在该网络中不再有能够发送“无线参数设置开始请求”的无线设备。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打印机502将包括自身生成的“无线参数”的“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发送给该网络中的所有设备(S1008)。接收该“无线参数设置请求”的设备(在此为DSC 501)将所接收到的无线参数反映给自身站,并在DSC 501的无线通信控制器604中设置该参数。当正常完成该处理时,“无线参数设置响应”被发送给用作“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打印机502(S1009)。然后,DSC 501和打印机502结束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并基于新的用于连接的无线参数,建立Adhoc模式下的网络(S1010)。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利用最少的用户操作,在DSC和打印机中自动设置公用的无线参数,并实现Adhoc模式下的无线连接,而无需参数输入等用户操作。
第二实施例
已经在包含DSC和打印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中说明了上述第一实施例,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
如图13所示,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两个DSC1 301和1302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在该系统中,无线连接两个DSC 1301和1302,并无线发送分别由DSC 1301和1302传感到的图像数据。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使能够在DSC 1301和1302中进行自动无线参数设置、而无需用户的输入操作的方法。如图13所示,假定除了这两个DSC外,没有其它的无线通信终端。由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DS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DSC的结构相同,因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此外,假定两个DSC 1301和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均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并且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而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与在图10中所述的方法基本相同。尽管图10示出了DSC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而第二实施例执行两个DSC之间的通信。
DSC 1301和1302以与图10的过程类似的过程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并获得彼此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以判断自身站是否可以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S1004)。
接着,参考图11的流程图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判断处理(S1004)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01,已从DSC 1302接收到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DSC 1301确认目标站(在此为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在该例子中,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因而,DSC 1302具有接受能力。由于不可以仅基于该项就做出判断,因此控制进入步骤S1102,在步骤S1102,DSC 1301确认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由于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5,并且DSC 1301确认自身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由于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9。然后,将在自身站(DSC1301)中设置的无线参数作为将要发送给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来处理,并存储DSC 1301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事实。
此外,参考图11对上述目标站(在此为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判断处理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01,已从DSC 1301接收到DSC 1301(目标站)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DSC 1302(自身站)确认目标站(在此为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在该例子中,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因而,DSC 1301具有接受能力。控制进入步骤S1102,在步骤S1102,DSC 1302(自身站)确认DSC 1301(目标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由于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而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8。然后,存储自身站(DSC 1302)已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的情况。
之后,将无线参数从“无线参数提供设备”(DSC 1301)发送给“无线参数接受设备”(DSCN 1302),以进行无线通信参数设置。由于该实现Adhoc无线连接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相同,因而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第三实施例
上述第二实施例已对包含两个DSC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尽管在第二实施例中,“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并且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而第三实施例说明两个DSC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均为“可以”的情况。假定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123456”,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456789”。
参考图10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进行说明。尽管图10示出了DSC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而第三实施例执行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两个DSC之间的通信。根据第三实施例的DS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DSC的结构类似。
参考图10,DSC 1301和1302以与图10的过程类似的过程,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并获得彼此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以判断自身站是否可以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S1004)。
接着,参考图11的流程图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判断处理(S1004)进行说明。
在步骤S1101,已从目标站(DSC 1302)接收到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自身站(DSC 1301)确认目标站(DSC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因而,DSC 1302具有接受能力。由于不可以仅基于该项就做出判断,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2,在步骤S1102,DSC 1301确认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由于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3。由于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不可以基于该项做出判断。因此,控制进入步骤S1104,以将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456789”)与自身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123456”)进行比较。在该例子中,由于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较小,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8。DSC 1301判断出目标站为提供设备,而自身站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然后,存储DSC 1301已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的情况(S1006)。
同时,在步骤S1102,如果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105,以判断自身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如果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106,以将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456789”)与自身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123456”)进行比较。在该例子中,由于目标站的标识符较大,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8。DSC 1301确定目标站为提供设备而自身站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然后,存储DSC 1301已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的情况(S1006)。然而,在步骤S1106,如果自身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大于目标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则在步骤S1107中生成无线参数。然后在步骤S1109,将自身站(DSC 1301)存储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
此外,参考图11的流程图对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目标站(DSC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判断处理进行了说明。注意,由于以下说明提供由DSC 1302进行的处理,因而,DSC1302被称为自身站,而DSC 1301被称为目标站。
在步骤S1101,已从目标站(DSC 1301)接收到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的自身站(DSC 1302)确认目标站(DSC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在该例子中,目标站(DSC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因而,DSC 1301具有接受能力。由于不可以仅基于该项就做出判断,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2,在步骤S1102,DSC 1302确认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由于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3,以判断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由于其为“可以”,且不可以基于该项做出判断,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4,以将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123456”)与自身站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456789”)进行比较。在该例子中,由于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较大,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9。DSC 1302判断出自身站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由于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将在自身站(DSC 1302)中设置的无线参数作为将要发送给其它设备的无线参数来处理。然后,存储自身站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情况(图10中的S1006)。
在第三实施例中,两个设备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均被设置成“提供能力/接受能力”。还有在“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均被设置成“提供能力”的情况下,进行类似的过程。
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两个设备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均为“可以”。还有在“无线参数提供属性”均为“不可”的情况下,进行用于判断“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类似步骤。由“无线参数提供设备”提供的“无线参数”生成方法(图11中的S1107)与第一实施例的类似。
将无线参数从“无线参数提供设备”发送给“无线参数接受设备”、之后实现Adhoc无线连接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方法类似。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四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已对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一对一的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说明。
如图14所示,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包含三个或更多个设备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
图14是示出包含DSC 1401和1402、以及打印机1403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说明图,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IEEE 802.11标准的Adhoc模式下通过无线连接进行数据发送。
在用于设置各设备的无线参数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中使用以下项。首先,DSC 14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DSC 14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DSC 1401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123456”。DSC 14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DSC 14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DSC 1402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456789”。打印机1403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提供能力”;打印机1403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不可”;打印机1403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为“abcdef”。
在该结构中,假定无线参数设置模式的开始次序为DSC1401、DSC 1402和打印机1403。以下,说明图15所示的序列。
图15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图14)的DSC1401和1402、以及打印机1403中的无线参数设置方法的说明图。
根据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过程类似的过程,在DSC1401和DSC 1402中,DSC 1401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而DSC1402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S1501~S1507)。图15中的步骤S1501~S1507与图10中的S1001~S1007类似。在DSC 1401的定时器计时开始之后于是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的打印机1403发送“无线参数设置开始请求”(S1508)。
由于DSC 1402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因而其没有响应。DSC 1401停止运行中的定时器的计时(S1507),并将“无线参数设置开始响应”发送给打印机1403(S1509)。之后,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图10)类似的处理,以在DSC 1401与打印机1403之间确定“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结果,打印机1403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而DSC 1401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S1510~S1513)。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打印机1403将“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发送给该网络中的所有设备(S1514)。
接收该“无线参数设置请求”的设备(在此为DSC 1401和1402)将所接收到的无线参数反映给自身站,并在无线通信控制器604中设置该参数。当正常完成该处理时,DSC 1401和1402分别将“无线参数设置响应”发送给用作“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打印机1403(S1515)。通过该方式,DSC 1401、1402和打印机1403可以在Adhoc模式下进行通信(S1516)。由于该Adhoc无线连接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类似,因而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第四实施例,即使在网络中存在包括DSC和打印机的三个或多个无线通信设备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最少的用户操作在DSC和打印机中自动设置无线参数,并实现Adhoc模式下的无线连接,而无需参数输入等用户操作。
第五实施例
上述第三实施例说明了包含两个DSC 1301和1302的无线通信系统,这两个DSC的设置如下:其“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均为“提供能力/接受能力”;其“无线参数提供属性”均为“可以”;各DSC的“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不同。在上述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用户不知道自动设置哪个DSC的无线参数,也不会出现问题。
对比之下,第五实施例说明将用户希望的DSC(目的DSC)的无线参数设置在其它DSC中的方法。假定在各设备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中所使用的项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以下是关于在DSC1301中设置DSC 1302的无线参数的情况的说明。
首先,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提供能力”。为了对其进行设置,例如,在“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中提供“手动模式”,使得用户可以任意设置“无线参数提供设备”或“无线参数接受设备”。更具体地,DSC 1302的控制台610和显示器606等输入/输出功能被用来选择“手动设置模式”、并将自身站设置成“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通过该操作,将“仅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设置为DSC 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
接着,以仅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的方式,来类似地设置DSC 1301。通过该操作,将“仅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设置为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然后,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类似的处理,以开始DSC 1301和1302中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DSC 1301和1302获得彼此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以判断自身站是否可以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
图16是说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DSC中的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判断处理的流程图。在此假定DSC 1301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仅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DSC1302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被设置成“仅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
在DSC 1301的情况下,在步骤S1601中“自身站是否仅作为提供设备运转”的判断结果为否。然后处理进入步骤S1607,将自身站确定为“仅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接着,在步骤S1608,由于目标站(DSC 1302)为“仅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的设备,因而判断结果为否,处理进入步骤S1609。在步骤S1609,将DSC 1301(自身站)设置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并存储该设置。然后,结束控制。
在DSC 1302的情况下,在步骤S1601中“自身站是否仅作为提供设备运转”的判断结果为是。处理进入步骤S1602,判断目标站(DSC 1301)是否“仅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由于该判断结果为否,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603,以判断自身站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是否为可以。如果为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605,并将自身站设置为将所存储的无线参数发送给目标站的无线参数提供设备,并存储该设置。同时,在步骤S1603,如果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不是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604,在步骤S1604,自身站(DSC 1302)生成无线参数。在步骤S1605,存储自身站为用于将所生成的参数发送给目标站的提供设备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发送。
例如,如果DSC 1301和1302两者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均为“仅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则控制从步骤S1602进入步骤S1606。同时,如果目标站的“无线参数设置能力属性”为“仅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则控制从步骤S1608进入步骤S1606。在步骤S1606,不允许连接(设置失败),并将连接不允许通知给用户。
以上述方式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的DSC 1301等待“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同时,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DSC 1302将“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发送给DSC 1301。接收“无线参数设置请求”的DSC 1301将所接收到的无线参数反映给自身站(DSC1301),并在DSC 1301的无线通信控制器604上进行设置。当正常完成该处理时,DSC 1301将“无线参数设置响应”发送给用作“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DSC 1302。由于之后用于建立Adhoc无线连接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因而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可以在基于用户希望的设备的通信目标设备(目标站)中以最少的用户操作进行自动无线参数设置,而无需参数输入等用户操作。根据以这种方式设置的无线通信参数,来实现Adhoc模式下的无线通信。
注意,尽管第五实施例已经说明了两个DSC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但是还可以在包含打印机和DSC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将DSC的无线参数反映给打印机。
第六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说明了在其它DSC中设置用户希望的DSC的无线参数的情况。通过指定其中一个设备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运转,而指定另一设备作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运转,使之得以实现。
对比之下,第六实施例说明用于将用户的指定仅反映给其中一个设备的方法。该系统结构与第三和第五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类似。假定在各设备的“无线参数设置模式”中所使用的项与第三实施例的相同。还假定在图13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DSC 1301中设置DSC 1302的无线参数。
首先,将DSC 1302的控制台610和显示器606等输入/输出功能用于选择“手动设置模式”、然后进一步设置“优先选择自身站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该操作,将“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设置为“FFFFFF”。在DSC 1301中,不进行特定的操作。
然后,进行与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类似的处理,以在DSC 1301和1302中开始“无线参数设置模式”。DSC 1301和1302获得彼此的无线参数设置信息,以判断自身站是否可以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之后,进行与第三实施例的处理类似的处理。
参考图11的流程图,在DSC 1301的情况下,由于优先选择目标站(DSC 1302)作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因而在步骤S1101中的判断结果为否,且控制进入步骤S1108。在步骤S1108,将目标站(DSC 1302)设置为参数提供设备。
同时,在DSC 1302的情况下,由于目标站(DSC 1301)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因而在步骤S1101中的判断结果为是,且控制进入步骤S1102。如果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则控制进入步骤S1103。由于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提供属性为“可以”,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4。在步骤S1104,将目标站(DSC 1301)的无线参数标识符与自身站(DSC1302)的无线参数标识符(FFFFFF)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自身站(DSC 1302)的无线参数标识符(FFFFFF)显然较大,因而控制进入步骤S1109。将自身站(DSC 1302)设置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
根据以上述方式基于“无线参数设置标识符”做出的判断,DSC 1302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而DSC 1301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
已成为“无线参数接受设备”的DSC 1301等待“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已成为“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DSC 1302将“无线参数设置请求”发送给DSC 1301。接收“无线参数设置请求”的DSC 1301将所接收到的无线参数反映给自身站(DSC 1301),并在DSC 1301的无线通信控制器604上进行设置。当正常完成该处理时,DSC1301将“无线参数设置响应”发送给用作“无线参数提供设备”的DSC 1302。该建立Adhoc无线连接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例,可以在基于用户希望的设备的通信目标站中以最少的用户操作进行自动无线参数设置,而无需参数输入等用户操作。通过该方式,实现Adhoc模式下的无线通信。
在通信目标站没有完全装备输入/输出单元的情况下,在第六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尤其有效。
其它实施例
尽管以上提供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被应用于由多个设备构成的系统或独立的装置。
注意,还可以这样来实现本发明: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直接或远程提供给计算机系统或装置,然后通过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读取所提供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其功能与程序一样,形式不局限于程序。
因此,为了通过计算机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安装在计算机中的该程序代码本身也构成了本发明。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包括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计算机程序本身。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其功能与程序一样,程序的形式可以为:目标代码、由解释程序执行的程序、或向OS提供的脚本数据等。
可以使用各种介质作为用于提供程序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使用:软盘(floppy,注册商标)、硬盘、光盘、磁光盘、MO、CD-ROM、CD-R、CD-RW、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以及DVD(DVD-ROM、DVD-R)等。
而且,对于程序提供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客户计算机的浏览器访问因特网的主页,并将程序从该主页下载到硬盘等记录介质上,从而提供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所下载的程序可以是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程序或包括自动安装程序的压缩文件。而且,可以将构成根据本发明的程序的程序代码分为多个文件,并且可以从不同的主页下载该多个文件中的每一个文件。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还包括WWW服务器,该WWW服务器允许多个用户使用计算机下载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程序文件。
此外,可以对根据本发明的程序进行加密,并将其存储在例如CD-ROM的存储介质中以向用户分发。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满足预定条件的用户从因特网上的主页下载用于解密的密钥数据,并使用该密钥数据将该加密程序以可执行的形式安装在计算机中。
此外,除了通过执行由计算机所读取的程序来实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上述功能外,可以以其它形式来实现本发明。例如,通过运行在计算机上的OS(操作系统)等根据该程序的指示执行部分或全部处理,可以实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而且,可以将从记录介质读取的程序写入插入计算机中的功能扩展卡、或与计算机连接的功能扩展单元中所提供的存储器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包含在该功能扩展卡或单元中的CPU等根据该程序的指示执行部分或全部处理,可以实现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正。因此,为了告知公众本发明的范围,做出以下权利要求。
Claims (19)
1.一种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中,各通信终端的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关于至少包括用于指定加密方法的数据的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至少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
在存在多个该设备能力属性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仅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以及
在各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储表示该通信终端可以提供该通信参数的状态的该提供属性信息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的单元,
其中,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向该通信系统中的其他通信终端提供该通信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还存储所述各通信终端所特有的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单元:该单元在各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基于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的比较,选择将作为提供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通信终端包括用于输入和设置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的设置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禁止单元,该禁止单元用于在该设备能力属性包括用于表示通信终端仅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和接受设备之一运转的设备限制项的情况下,禁止各通信终端分配除该设备限制项所限定的能力以外的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信终端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选择通信终端作为用于设置通信参数的、第一网络中的提供设备,并且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该通信终端向其他通信终端提供用于建立第二网络的通信参数。
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关于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识别单元,用于识别目标设备的该设备能力属性和该提供属性信息;
第一设置单元,用于在基于该设备能力属性判断出该目标设备具有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接受设备的能力的情况下,根据该提供属性信息,将自身设备设置为提供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以及
第二设置单元,用于在基于该设备能力属性判断出该目标设备不具有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接受设备的能力的情况下,将该目标设备设置为提供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单元还存储所述各通信终端所特有的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单元:该单元在该目标设备的该设备能力属性与自身设备的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基于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的比较,确定该提供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单元,该设置单元用于输入和设置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
11.根据权利要求7到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单元:该单元在该设备能力属性包括用于表示通信终端仅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和接受设备之一运转的设备限制项的情况下,禁止分配除该设备限制项所限定的能力以外的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进行与其它通信装置的直接通信,而无需用作网络管理的主体的特定基站的介入。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知单元,该通知单元将该设备能力属性和该提供属性信息通知给该目标设备,
其中,该目标设备也可以将该目标设备和该自身设备设置为该提供设备或该接受设备。
14.一种通过网络从通信终端接收通信参数以设置通信装置的该通信参数的方法,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存储器中存储关于至少包括用于指定加密方法的数据的通信参数的设置的设备能力属性、以及表示终端是否处于该终端可以将通信参数提供给其它终端的状态的提供属性信息;
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至少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
在存在多个该设备能力属性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该设备能力属性仅具有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能力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以及
在所述多个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存储该提供属性信息的通信终端作为提供设备,该提供属性信息表示该通信终端可以提供该通信参数的状态,
其中,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向通信系统中的其他通信终端提供该通信参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存储所述各通信终端所特有的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该步骤在所述多个通信终端的该设备能力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基于该通信参数的设置标识符的比较,选择将作为提供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的通信终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步骤,该设置步骤用于输入和设置该通信参数的设备标识符。
18.根据权利要求14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该步骤在该设备能力属性包括用于表示通信终端仅作为该通信参数的提供设备和接受设备之一运转的设备限制项的情况下,禁止各通信终端分配除该设备限制项所限定的能力以外的能力。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选择通信终端作为用于设置通信参数的、第一网络中的提供设备,并且被选择作为提供设备的该通信终端向其他通信终端提供用于建立第二网络的通信参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30476 | 2005-04-27 | ||
JP2005130476A JP4656637B2 (ja) | 2005-04-27 | 2005-04-27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1858XA Division CN101282269B (zh) | 2005-04-27 | 2006-04-27 | 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5866A CN1855866A (zh) | 2006-11-01 |
CN100512180C true CN100512180C (zh) | 2009-07-08 |
Family
ID=367633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7453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2180C (zh) | 2005-04-27 | 2006-04-27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
CN20081008185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2269B (zh) | 2005-04-27 | 2006-04-27 | 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8185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82269B (zh) | 2005-04-27 | 2006-04-27 | 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7720477B2 (zh) |
EP (2) | EP1718012B1 (zh) |
JP (1) | JP4656637B2 (zh) |
KR (2) | KR100738494B1 (zh) |
CN (2) | CN100512180C (zh) |
DE (2) | DE602006002541D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16022A (zh) * | 2011-01-27 | 2012-08-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控制服务器以及印刷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25173B2 (ja) * | 2003-04-23 | 2008-07-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の接続制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136771B2 (ja) | 2003-04-23 | 2008-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356997B2 (ja) * | 2005-03-15 | 2009-11-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通信方法 |
JP4502389B2 (ja) * | 2005-03-15 | 2010-07-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366323B2 (ja) * | 2005-03-15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250611B2 (ja) * | 2005-04-27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
JP4900891B2 (ja) | 2005-04-27 | 2012-03-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4266962B2 (ja) * | 2005-06-16 | 2009-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850610B2 (ja) * | 2006-07-31 | 2012-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886463B2 (ja) | 2006-10-20 | 2012-02-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パラメータを管理する管理装置 |
JP4871696B2 (ja) * | 2006-10-27 | 2012-02-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パラメータの設定処理方法、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4878260B2 (ja) * | 2006-10-30 | 2012-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パラメータの設定方法、基地局、管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789817B2 (ja) | 2007-01-29 | 2011-10-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8204230B2 (en) * | 2007-05-08 | 2012-06-19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and method for using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
JP4929040B2 (ja) * | 2007-05-10 | 2012-05-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4956281B2 (ja) * | 2007-05-29 | 2012-06-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053715B2 (ja) * | 2007-05-31 | 2012-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当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US9104359B2 (en) * | 2007-07-30 | 2015-08-11 | Ricoh Company, Ltd. |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feature oriented ad-hoc printing device selection system for mobile client devices |
JP5094260B2 (ja) * | 2007-08-01 | 2012-1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当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171167B2 (ja) * | 2007-09-05 | 2013-03-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パラメータの設定処理を行う通信装置、当該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270937B2 (ja) | 2008-03-17 | 2013-08-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078736B2 (ja) * | 2008-04-28 | 2012-11-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JP5183307B2 (ja) * | 2008-06-10 | 2013-04-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
JP5137746B2 (ja) * | 2008-08-28 | 2013-0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4844611B2 (ja) * | 2008-09-30 | 2011-12-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接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473284B2 (ja) * | 2008-09-30 | 2014-04-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4844612B2 (ja) | 2008-09-30 | 2011-12-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接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844613B2 (ja) * | 2008-09-30 | 2011-12-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への接続方法、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5127658B2 (ja) | 2008-10-06 | 2013-01-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JP5121668B2 (ja) | 2008-10-22 | 2013-01-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5448434B2 (ja) * | 2008-12-11 | 2014-03-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5235778B2 (ja) * | 2009-05-15 | 201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5235777B2 (ja) | 2009-05-15 | 2013-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5409147B2 (ja) | 2009-07-03 | 2014-02-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5414452B2 (ja) | 2009-10-21 | 2014-0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5882760B2 (ja) * | 2011-03-10 | 2016-03-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618891B2 (ja) * | 2011-04-19 | 2014-1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
JP5312515B2 (ja) * | 2011-05-12 | 2013-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5962896B2 (ja) | 2012-03-26 | 2016-08-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 |
CN104471962B (zh) | 2012-04-10 | 2019-03-22 | 索尼公司 | 通信装置、通信控制方法 |
JP6408753B2 (ja) | 2012-05-17 | 2018-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6057565B2 (ja) * | 2012-07-04 | 2017-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EP2871889B1 (en) * | 2012-07-31 | 2019-09-11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Terminal selection method, network entity, and system based on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
JP6242051B2 (ja) * | 2013-01-23 | 2017-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6184105B2 (ja) * | 2013-01-25 | 2017-08-2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5962564B2 (ja) | 2013-03-28 | 2016-08-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
JP5838988B2 (ja) * | 2013-03-28 | 2016-01-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装置 |
JP5539564B2 (ja) * | 2013-03-28 | 2014-07-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JP2014241513A (ja) | 2013-06-11 | 2014-12-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317576B2 (ja) | 2013-11-29 | 2018-04-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9323487B2 (en) | 2014-01-14 | 2016-04-26 | Ricoh Company, Ltd. |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feature oriented ad-hoc printing device selection system for mobile client devices |
JP6331616B2 (ja) * | 2014-04-10 | 2018-05-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16136364A (ja) | 2015-01-23 | 2016-07-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10375547B2 (en) * | 2015-02-19 | 2019-08-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Low power device configuration |
US9781750B2 (en) * | 2015-08-25 | 2017-10-03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wireless mode switching |
JP6724338B2 (ja) * | 2015-10-30 | 2020-07-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機器 |
JP6611572B2 (ja) * | 2015-11-28 | 2019-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6218874B2 (ja) * | 2016-04-01 | 2017-10-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
CN107819603B (zh) * | 2016-09-14 | 2021-01-15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Otn网络承载资源潜在能力的分析方法和平台 |
JP6822180B2 (ja) * | 2017-02-02 | 2021-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9429215B (zh) * | 2017-07-04 | 2021-07-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07522A1 (en) * | 1999-12-06 | 2001-06-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Intelligent piconet forming |
EP1487155A2 (en) * | 2003-06-13 | 2004-12-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ordinator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US20050075084A1 (en) * | 2003-09-16 | 2005-04-07 | Juha Salokanne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residual energy awareness in an ad 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40552A (ja) | 1996-12-26 | 1998-09-11 | Canon Inc |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JPH10240551A (ja) | 1996-12-26 | 1998-09-11 | Canon Inc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
US6892230B1 (en) * | 1999-06-11 | 2005-05-10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Dynamic self-configuration for ad hoc peer networking using mark-up language formated description messages |
US20010029530A1 (en) | 2000-03-03 | 2001-10-11 | Yoshiko Naito |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aging resource in network system |
JP3559757B2 (ja) * | 2000-08-22 | 2004-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US6865371B2 (en) * | 2000-12-29 | 2005-03-08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devices via an ad 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JP4029629B2 (ja) | 2001-03-27 | 2008-01-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通信機器、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7161923B2 (en) | 2001-08-31 | 2007-01-09 |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bluetooth communications |
US7925737B2 (en) * | 2001-09-17 | 2011-04-1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network resources |
JP3848235B2 (ja) | 2002-10-04 | 2006-11-2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通信処理装置、通信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KR100938845B1 (ko) * | 2002-11-05 | 2010-01-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 및 그 무선통신방법 |
JP4112341B2 (ja) * | 2002-11-20 | 2008-07-02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のシステムに適合するデジタルカメラ |
US7139279B2 (en) * | 2002-12-12 | 2006-11-21 | Dilithium Networks Pty Ltd. | Methods and system for fast session establishment between equipment using H.324 and related tele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
US7177644B2 (en) * | 2003-02-12 | 2007-02-13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istributed multi-beam wireless system |
JP2004318828A (ja) * | 2003-03-31 | 2004-11-11 | Seiko Epson Corp | 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及び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方法、装着可能なコンピュータ、メール送信システム、画像情報送信システム並びにデータバックアッププログラム |
JP4235481B2 (ja) | 2003-04-15 | 2009-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機器及び通信機器のデータ処理方法 |
JP4125172B2 (ja) | 2003-04-23 | 2008-07-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136771B2 (ja) | 2003-04-23 | 2008-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4136857B2 (ja) | 2003-09-11 | 2008-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機器検索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7631181B2 (en) | 2003-09-22 | 2009-12-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applying security policy |
JPWO2005034434A1 (ja) * | 2003-10-03 | 2007-11-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その装置の動作モード起動方法、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
US7769837B2 (en) * | 2003-12-12 | 2010-08-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Wireless LAN setting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
US20050135265A1 (en) * | 2003-12-23 | 2005-06-23 | Moakley George 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enabling applications to optimize communication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TWI231131B (en) * | 2004-01-08 | 2005-04-11 | Via Tech Inc | Method and system of completing bluetooth for the pairing procedure by wired interface |
KR100571928B1 (ko) | 2004-01-17 | 2006-04-1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네트워크 검색 결과 출력 방법 및 프린팅기기 |
KR100601690B1 (ko) * | 2004-07-06 | 2006-07-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랜 기반의 무선 프린팅 시스템 및 방법 |
JP4923283B2 (ja) | 2004-08-20 | 2012-04-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4366323B2 (ja) | 2005-03-15 | 2009-11-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4250611B2 (ja) | 2005-04-27 | 2009-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通信パラメータ設定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
JP4900891B2 (ja) | 2005-04-27 | 2012-03-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JP4266962B2 (ja) | 2005-06-16 | 2009-05-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2005
- 2005-04-27 JP JP2005130476A patent/JP465663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4-21 US US11/408,042 patent/US77204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6 EP EP20060113163 patent/EP1718012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4-26 DE DE200660002541 patent/DE602006002541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4-26 EP EP20080155986 patent/EP199592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4-26 DE DE200660013199 patent/DE602006013199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4-27 CN CNB2006100745378A patent/CN10051218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7 CN CN200810081858XA patent/CN10128226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4-27 KR KR20060038003A patent/KR10073849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
- 2007-03-15 KR KR1020070025596A patent/KR10077385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
- 2010-03-29 US US12/748,998 patent/US85039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7-15 US US13/941,663 patent/US96868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4-27 US US15/498,869 patent/US9839054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0-24 US US15/791,839 patent/US1009816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107522A1 (en) * | 1999-12-06 | 2001-06-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Intelligent piconet forming |
EP1487155A2 (en) * | 2003-06-13 | 2004-12-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Coordinator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US20050075084A1 (en) * | 2003-09-16 | 2005-04-07 | Juha Salokanne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residual energy awareness in an ad ho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16022A (zh) * | 2011-01-27 | 2012-08-01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印刷控制服务器以及印刷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60113481A (ko) | 2006-11-02 |
JP2006309458A (ja) | 2006-11-09 |
DE602006013199D1 (de) | 2010-05-06 |
DE602006002541D1 (de) | 2008-10-16 |
JP4656637B2 (ja) | 2011-03-23 |
US20060246946A1 (en) | 2006-11-02 |
US9839054B2 (en) | 2017-12-05 |
US20170231017A1 (en) | 2017-08-10 |
US20130301081A1 (en) | 2013-11-14 |
EP1718012A1 (en) | 2006-11-02 |
KR20070039002A (ko) | 2007-04-11 |
EP1995924B1 (en) | 2010-03-24 |
US20100182956A1 (en) | 2010-07-22 |
EP1718012B1 (en) | 2008-09-03 |
KR100738494B1 (ko) | 2007-07-11 |
EP1995924A1 (en) | 2008-11-26 |
US10098167B2 (en) | 2018-10-09 |
US8503933B2 (en) | 2013-08-06 |
CN1855866A (zh) | 2006-11-01 |
CN101282269B (zh) | 2012-11-07 |
US20180049252A1 (en) | 2018-02-15 |
CN101282269A (zh) | 2008-10-08 |
KR100773855B1 (ko) | 2007-11-06 |
US7720477B2 (en) | 2010-05-18 |
US9686807B2 (en) | 2017-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12180C (zh)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设置通信装置的通信参数的方法 | |
CN107360559B (zh) |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程序和无线通信系统 | |
CN1953614B (zh) | 通信设备和通信参数设置方法 | |
CN1777133B (zh) | 通信控制装置、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1360029B (zh) | 通信装置及通信参数设定方法 | |
US20060268805A1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and device used in such system | |
CN103763450A (zh) | 一种成像设备无线网络设置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
KR20160028355A (ko) | 통신장치 및 통신장치의 제어방법 | |
WO2013153759A1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 |
CN113552808A (zh) | 一种电子家居设备配网方法、电子家居设备以及移动终端 | |
CN100426772C (zh) | 用于自动改变无线局域网标准的无线终端设备及其方法 | |
JP2009296557A (ja) | 情報収集システム、情報収集装置、通信装置、情報収集処理プログラム、通信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収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