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9425C -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 Google Patents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9425C
CN100469425C CNB028166957A CN02816695A CN100469425C CN 100469425 C CN100469425 C CN 100469425C CN B028166957 A CNB028166957 A CN B028166957A CN 02816695 A CN02816695 A CN 02816695A CN 100469425 C CN100469425 C CN 10046942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ic acid
acid gas
gas
water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166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47502A (zh
Inventor
榊原巨规
大谷内健
田阪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47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47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942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942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3/00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 A61H33/02Bathing devices for use with gas-containing liquid, or liquid in which gas is led or generated, e.g. carbon dioxide bath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L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A21D OR A23B-A23J; THEIR PREPARATION OR TREATMENT, e.g. COOKING, MODIFICATION OF NUTRITIVE QUALITIES, PHYSICAL TREATMENT; 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L2/00Non-alcoholic beverages; Dry compositions or concentrates therefor; Their preparation
    • A23L2/52Adding ingredients
    • A23L2/54Mixing with g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3/00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 A61H33/60Components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therapeutic baths of groups A61H33/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5/00Devices for applying media, e.g. remedies, on the human body
    • A61M35/30Gas therapy f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of the sk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1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by bubbling
    • B01F23/23105Arrangement or manipulation of the gas bubbling devices
    • B01F23/2312Diffusers
    • B01F23/23124Diffusers consisting of flexible porous or perforated material, e.g. fabric
    • B01F23/231244Dissolving, hollow fiber membra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2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using flow-mixing means for introducing the gases, e.g. baff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7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 B01F23/237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characterised by the gas being introduced
    • B01F23/23762Carbon di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9Mixing systems, i.e. flow charts or diagr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20Measuring; 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1Measuring
    • B01F35/2132Concentration, pH, pOH, p(ION) or oxygen-dem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35/00Accessories for mixers; Auxiliary operations or auxiliary devices; Parts or 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B01F35/20Measuring; 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Control or regulation
    • B01F35/221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 e.g. level of material in the mixer,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 B01F35/2211Amount of delivered fluid during a peri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3/00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 A61H33/14Devices for gas baths with ozone, hydrogen, or the like
    • A61H2033/145Devices for gas baths with ozone, hydrogen, or the like with CO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101/00Mix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f the mixed materials or by the application field
    • B01F2101/305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6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erating or carbonating bever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3/00Mixing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to be mixed, e.g. dispersing or emulsifying
    • B01F23/20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 B01F23/2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 B01F23/237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 B01F23/2373Mixing gases with liquids by introducing gases into liquid media, e.g. for producing aerated 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ases or vapours introduced in the liquid media for obtaining fine bubbles, i.e. bubbles with a size below 100 µ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61/00Gas and liquid contact apparatus
    • Y10S261/07Carbon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Medical Bathing And Washing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 Accessories For Mix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碳酸泉、碳酸水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用汲取泵(9)汲取浴槽(11)内的温水(12),通过溶液流量调整装置(14)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然后注入浴槽(11)。碳酸气气瓶(1)所供给的碳酸气通过气体流量调整装置(5)被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这时,由测定装置(13)测定导出管(15)中的人工碳酸泉中存在的气泡量,用预先设定的气泡量和碳酸气浓度的关系式,利用控制装置(16)控制溶液流量调整装置(14)、气体流量调整装置(5)等,以使碳酸泉中的碳酸气浓度达到所需浓度。在碳酸气溶解器(7)和碳酸气供给源之间具有碳酸气的流量控制装置(5),即使所供给的碳酸气压力变动或膜透过性能变动,也总能制造不变且高浓度的碳酸泉。

Description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酸泉、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用于高效率获得始终不变的碳酸浓度的高浓度碳酸泉或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而且,本发明还涉及对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所得到的溶气液进行气体浓度测定的方法和该溶气液的制造装置,尤其是涉及将连续制造的溶气液的气体浓度控制为所需浓度的方法及其优选的溶气液制造装置,以及用于将气体高效率地溶解于所述液体的膜组件。
背景技术
溶解有气体的溶气液,可用于各种用途。例如,作为气体以碳酸气为例,也可普遍适用于碳酸气浓度低的微碳酸水、在高压力下提高碳酸气浓度的碳酸饮料、将碳酸气溶解于温水中的人工碳酸泉、以及工业用途的碳酸气溶气液等。
在碳酸泉等含碳酸气的温水中沐浴的情况下具有的血管扩张效果、洗澡水不易变凉等温浴效果,一般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因而很久以来就用于温泉浴场等。碳酸泉的保温作用,基本上可认为是由于所含碳酸气对末梢血管的扩张作用改善身体情况的结果。此外,碳酸气经过皮肤进入身体,也使毛细血管作用区增加并扩张,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因此被认为对退行性病变和末梢循环障碍的治疗有效。而且,近年来还渐渐证明了100mg/升至1000mg/升量级的高浓度水平下的治疗效果。正是这种原因,市场上有便于取得的浴用碳酸水的药剂和装置销售。
为了人工获得这种碳酸泉,有使碳酸盐和酸反应的化学方法、利用锅炉的燃气的方法、或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238928号所记载的将碳酸气直接吹入那种具有节流部分的管路中的装置、以及作为日本发明专利公告公报特公平7-114790号、特公平7-114791号等所记载的那种碳酸气溶解器,使用静态混合器的方法等。
最近还有人提出很多用膜制造碳酸泉的方法。所提出的方案有例如在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2810694号中,使用收容多条两端开口的多孔中空纤维膜而构成的中空纤维膜组件的方法,或如日本发明专利公报第3048499号、第3048501号、发明专利公开特开2001-293344号等所述,用非多孔的中空纤维膜作为中空纤维膜的方法。
对于用膜制造碳酸泉的方法来说,有让原水一次性通过具有膜组件的碳酸气溶解器来制造碳酸泉的所谓一次通过型,以及靠循环泵让浴池中的温水循环通过碳酸气溶解器的所谓循环型。
但在采用多孔中空纤维膜的方法的情况下,膜有可能因长时间使用而亲水,水会漏到气体一侧而堵塞膜表面,而无法获得最初的碳酸气添加性能。反之,用非多孔中空纤维膜时,气体侧和液体侧之间存在非多孔膜,因而长期使用也不致于有水漏出至气体一侧,但作为水分子的水蒸汽会透过,因而有可能所透过的水蒸汽在气体一侧凝聚,还是可能发生凝聚水(冷凝水)堵塞膜表面的情况。
因此,上述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313855号和特开平7-328403中在气体一侧配置冷凝水排水阀门,通过定期开闭阀门从气体一侧排出冷凝水。但这种方法对于透过水蒸汽多的膜来说必须频繁实施冷凝水排水的操作,每当此时气体一侧充满的碳酸气便释放到大气中,所以往往碳酸气消耗量大。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靠用膜的方法制造碳酸泉的话,虽有可最高效率地获得高浓度碳酸泉的优点,但缺点在于无法获得每次相同的碳酸浓度,尤其是同一天连续几次制造碳酸泉时,便发生碳酸气通气初期碳酸浓度偏低这种现象。
上述方法中,如多个实施例所示,碳酸气控制可由流量和压力表示,但只是用与气瓶直接连接使用的压力控制阀等靠压力控制来控制流量,碳酸气通气初期和碳酸气稳定时透过膜的碳酸气流量不同。就碳酸气流量变化的原因而言,可认为是由于在初期膜比温水冷和膜中碳酸气密度低等原因,所以即便是同一压力下碳酸气也难以透过膜的缘故。但就当时来说,只要制造出某种程度的浓度的碳酸泉就够了,不怎么把精度看作一个问题。
但近年来渐渐清楚,尤其是在治疗效果方面,若是1200mg/升左右的40℃碳酸气饱和浓度附近的碳酸泉,便可期待有更为显著的效果,从而不得不改变以往那种制造出适当浓度的碳酸泉就行的想法。因此,产生了高浓度且重复性良好地制造碳酸泉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虽然上述碳酸气溶解器经过一再改进,也试图逐步改善碳酸气的溶解效率,但仍要求进一步改善溶解效率。尤其是对大量使用碳酸气的全身沐浴装置来说,溶解效率的改善很重要。
即使在采用压力控制的方法中,只要采用具有余量的运转方法,例如预先使压力大些,或在循环式运转时增加运转时间,就可以制造高浓度的碳酸泉。但用这些方法会浪费碳酸气,因而不是理想的方法。
此外,尤其是医院中使用时,为了照料许多患者,要求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造出高浓度碳酸泉的方法,但是在循环式的情况下,在初期没有流量流过,相应延长了高浓度碳酸泉的制造时间。
另一方面,关于采用一次通过型高重复性地制造碳酸泉的方法,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277121号有所记载。该方法是对所制造的碳酸泉中碳酸气浓度进行测定,通过反馈该浓度来控制所供给的碳酸气量的方法,但因此要达到所需碳酸气浓度较费时间。而且,该方法的浓度测定法存在这样的缺点,即原水的碱度一旦有变化便无法进行高重复性的控制。
作为溶液中气体浓度的测定方法,已知有这些方法,即用离子电极式气体浓度计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事先程序输入预先测定的碱度,再通过pH测定来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在溶解液中添加药剂以调整溶解液的pH值、以电化学方式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在溶解液中添加药剂以释放所溶解的气体、根据所释放气体的热传导率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根据溶解液中的红外线吸收率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以及通过对溶解液照射超声波使其释放所溶解的气体并检测所释放气体的压力以测定气体浓度的方法(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296904号)等。
但如上所述的气体测定方法,其操作非常复杂,使用时需要很多时间和人工,无法即时测定溶解器连续制造的溶解液的气体浓度。
以下以例如人工碳酸泉作为溶解液进行说明。人工碳酸泉通常是在温水中溶解所需浓度的碳酸气来制造人工碳酸泉的。人工碳酸泉如前文所述,被认为利用其强劲的血管扩张作用对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具有优异效果,因而普遍用于治疗或浴疗。在此之前虽说用过天然涌出的碳酸泉,但由于研究出良好的人工碳酸泉制造方法,现在才普遍作为一种内科治疗方法使用人工碳酸泉治疗。
人工碳酸泉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表明,可用于治疗的碳酸气有效浓度在1000mg/升以上,最大达1400mg/升左右。此外,研究还显示出对治疗起作用的碳酸气浓度因疾患的重伤程度或治疗的持续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实际进行人工碳酸泉治疗时,需要设定与患者的情况相对应的碳酸气浓度。
因此,将人工碳酸泉用于治疗时,溶解液中碳酸气浓度为重要因素,但溶解器连续制造的所需浓度的人工碳酸泉,需要在贮存于贮存槽后立即用于入浴。若人工碳酸泉中气体浓度的测定费时间,则贮存槽中的碳酸气便释放到大气中,人工碳酸泉中气体浓度便会降低。若在这种状态下入浴,就不能够在所需碳酸气浓度下入浴,无法期待人工碳酸泉浴的治疗效果。而且,需要重复多次测定气体浓度时,也会发生温水温度下降的情况。
尤其是用离子电极式的方法测定碳酸气浓度时,需要数分钟才能得到测定结果,每次测定往往需要数分钟时间,因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测定结果。而事先程序输入碱度利用pH测定手段测定碳酸气浓度的方法,需要每次都事先测定每一种水质不同的碱度。而且,混入其他离子或盐类时需要重新测定碱度,而且获得pH测定的结果也要一定的时间,因而难以在人工碳酸泉制造的同时在线测定瞬时的碳酸气浓度。
另一方面,就人工碳酸泉制造方法而言,有下列方法:使药剂反应所生成的碳酸气气泡溶解于温水中的方法(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2-270158号),在压力罐内将碳酸气以高压压入温水中的方法、在温水导管中途设置的扩散器内用称为静态混合器的搅拌器强制使碳酸气和温水混合的方法(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63-242257号),以及使用多层复合中空纤维膜溶解器的方法(三菱丽阳工程株式会社制“碳酸水制造装置MRE-SPA”)等。
使用静态混合器、多层复合中空纤维膜溶解器的方法适于连续制造大量人工碳酸泉,而且还能通过使温水经循环路径反复通过碳酸气溶解器来使碳酸气浓度慢慢升高至规定浓度。
连续制造人工碳酸泉时,可通过将碳酸气浓度的测定装置和人工碳酸泉制造方法加以组合,制造规定碳酸气浓度的人工碳酸泉,但是在线连续制造人工碳酸泉时,碳酸泉浓度测定方法的响应速度很成问题。就水中碳酸气浓度测定方法来说,离子电极方式的测定较为常规但响应速度慢,尤其是人工碳酸泉所需的1000~1400mg/升碳酸气浓度的溶液,由于离子电极需要长时间以达到平衡状态,或因气体气泡附着于离子电极而无法正确测定,所以难以在线实时测定。
而且,每次使用都慢慢在膜上产生污垢,使碳酸气越来越难于流过,最初制作的碳酸气压力和流量之间的关系上产生偏差,无法进行正确的流量控制。如果每次使用都检测压力和流量之间关系,也许能进行正确的控制,但这种方式在操作上很麻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具体地说,提供一种用于高效率获得高浓度碳酸泉、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并提供一种即便膜透过性能发生变化也可获得经常保持不变的碳酸浓度的碳酸泉、碳酸水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此外,其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地将可溶性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膜组件,和一种在线而且实时地测定连续制造的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的方法,以及一种有效地制造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最基本构成的碳酸泉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通过膜使碳酸气溶解于温水的膜组件;向该膜组件供给温水的装置;以及向该膜组件供给碳酸气的装置,该碳酸气供给装置和该膜组件之间具备保持碳酸气流量不变的流量控制阀。
最好是,所述流量控制阀为质量流量式流量控制阀,而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碳酸气供给装置之间具备流量计,而且,所述碳酸气供给装置和所述流量控制阀之间具备保持气压不变的压力控制阀,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可以进一步高精度调整碳酸气流量。
而且,最好是,所述膜为中空纤维膜,而且,所述中空纤维膜为薄膜状非多孔气体透过层在两侧用多孔层夹着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采用这样的复合中空纤维膜便可使碳酸气高效率溶解于温水或水中。
又,本发明第二种基本构成的碳酸泉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膜使碳酸气溶解于温水中制造碳酸泉时,控制碳酸气流量使之保持不变,如前文所述,最好是用流量控制阀控制碳酸气流量使之保持不变。而且,最好是,用所述质量流量式流量控制阀,或用中空纤维膜作为膜,尤其是用薄膜状非多孔气体透过层在两侧用多孔层夹着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而且,按循环方式制造碳酸泉时,最好是,使该循环泵的流量和碳酸气流量之比在2~20范围内。
又,本发明的其他基本构成的碳酸泉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碳酸气供给口;与该碳酸气供给口连通的碳酸气溶解器;水槽;用于将该水槽中的水送至碳酸气溶解器内后再送回到水槽内的循环泵;以及在碳酸气溶解过程中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的碳酸气供给控制装置。此外,又一基本构成的碳酸泉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循环泵使水槽中的水通过碳酸气溶解器循环,向该碳酸气溶解器内供给碳酸气,使碳酸气溶解于该水槽中的水,慢慢使该水槽中的水的碳酸气浓度升高时,使碳酸气的供给速度在碳酸气溶解时间后半段比前半段慢。该制造方法中,最好是,碳酸气溶解结束后水槽中的水的碳酸气浓度为1000mg/升以上,通过使这样的碳酸气浓度为高浓度,依靠所含碳酸气的末梢血管扩张作用、碳酸气经过皮肤进入导致毛细血管作用区增加和扩张,从而容易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本发明的再一构成的碳酸泉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碳酸气供给口;与该碳酸气供给口连通的碳酸气溶解器;水槽;用于将该水槽中的水送至碳酸气溶解器内再送回到水槽内的循环泵;以及在碳酸气溶解过程中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的碳酸气供给控制装置。
这里最好最好是通过膜使碳酸气溶解于温水中以制造碳酸泉时,控制碳酸气流量使之保持不变。而且,最好最好是用质量流量式流量控制阀作为流量控制阀,用中空纤维膜作为膜,尤其是用薄膜状非多孔气体透过层在两侧用多孔层夹着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而且,最好最好是使碳酸气溶解时间后半段长于碳酸气溶解时间前半段,而且使碳酸气溶解结束前瞬间的碳酸气供给速度为碳酸气溶解开始时的供给速度的50%或50%以下,以此可高效率地制造高浓度的碳酸泉。
为了控制碳酸气的供给速度,也可以设置多个而且并列地设置碳酸气供给速度控制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对所述碳酸气供给速度控制装置分别设定不同的供给速度,可以从该碳酸气供给速度设定得较快的开始依序切换。所述碳酸气供给速度的切换最好是采用电磁阀,利用电子控制依序切换。
而且,为了控制所述碳酸气的供给速度,最好是采用流量控制阀。
如前文所述,最好是所述流量控制阀为质量流量式流量控制阀。而且,最好是所述流量控制阀和所述碳酸气供给装置之间具备流量计,此外,所述碳酸气供给装置和所述流量控制阀之间具备保持气体压力不变的压力控制阀。由于具有这些构成,可以更高精度地调整碳酸气流量。
通常,流量控制阀具有常规的节流孔或针阀这样影响二次压(出口侧压力)的流量控制阀和不影响二次压的质量流量控制阀。影响二次压的流量控制阀,次级侧压力越高,即与初级压之间的差越小,流量就越小。此时阀的开度(CV值)和压力两者之间,通常具有以下关系:
P2>(P1/2)时
CV=Q/4170×(ρ(273+t)/(P1-P2)P2)1/2
其中,P1是初级侧绝对压力(MPa),P2是次级侧绝对压力(MPa),Q是流量(m3/h),ρ是比重(令空气为1)。
P2≦(P1/2)时不影响二次压。
另一方面,质量流量控制阀不影响二次压。
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58-139730号中,由于使碳酸气流往压力保持不变的地方也就是说,二次压不变,所以不需要质量流量控制阀。
反之,由于本发明中用的是二次压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膜组件,所以最好采用质量流量控制阀。作为质量流量控制阀已知有电子式和针阀型。本发明中最好用针阀型质量流量控制阀,但电子式也行。
针阀型质量流量控制阀,由针阀调整流量,其后部附有在相同质量流量下开度保持不变,阀出口压力保持不变的压力调整阀这类装置,能够使得二次压(出口压)总保持不变。由于在使初级压(入口压)保持不变时二次压也保持不变,所以也被称为恒定压差调整阀。通常的针阀,影响二次压,但若是这种质量流量控制阀,即使次级侧(出口侧)负载压力有变动,也可以使质量流量保持不变。
而电子式质量流量控制阀,在作为传感器部的毛细管上分别在上游侧和下游侧卷绕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的电阻体,使其流过电流,以使2个电阻体发热。这时,一旦处于毛细管内部没有流体流过的状态,上游、下游就一起在相同的温度下平衡。在此状态下一旦有流体开始流过,温度分布便发生变化,在上游侧流体带走热量,反之对下游侧则贡献出从上游侧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上游和下游间有温差发生。
通过着眼于该温度差相对于流体的质量流量有规定的函数关系,以电信号方式取出、放大、修正各电阻值的变化,在某种条件下起到可进行质量流量测量的热式质量流量计的作用。这便是电子式质量流量计(mass flow meter)。
质量流量控制阀(mass flow controller),还根据传感器部所输出的质量流量信号,利用与外部来的流量设定信号的比较控制,用高速、高分辨率的压电或电磁致动器控制阀的开度,这样即便温度、压力等诸条件发生变化,也几乎不受影响,可进行稳定的质量流量控制。
这些发明当中,作为碳酸气的理想的气体透过膜,最好是25℃的碳酸气透过量为1×10-3~1m3/m2·小时·0.1Mpa,而且25℃的水蒸汽透过量为1×103g/m2·小时·0.1Mpa或以下的气体透过膜,而且,最好是采用这些气体透过膜的膜组件。如果所述气体透过膜是没有克努森流的非多孔膜,则便不至于发生膜润湿、水透过至气体供给侧的情况,所以较为理想。如果所述膜组件其膜密度在2000~7000m2/m3范围内,则可有效进行碳酸气的溶解,所以较为理想。
此外,如果所述气体透过膜为中空纤维膜,则可以提高单位容积的膜面积,所以较为理想。作为该中空纤维膜,也可以仅仅用多孔膜所构成的中空纤维膜来构成,该中空纤维膜为薄膜状非多孔膜在两侧用多孔膜夹着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时,可以将碳酸气高效率溶解于温水,所以较为理想。所述非多孔膜的膜厚为0.1~500μm时,便能够满足碳酸气透过性能、水蒸汽透过性能,同时具有适当的强度,所以较为理想。为了用所述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溶解碳酸气,最好是将水预先加热至30℃~50℃后再使其溶解。又,作为所述碳酸气溶解器也可以是静态混合器。
此外,为了制造如上所述的1000mg/升或1000mg/升以上的高浓度碳酸泉或碳酸水,可采用下列本发明其他主旨的溶解液中气体浓度测定方法。这涉及本发明的发明人开发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在保持经过气体溶解器的溶液流量和供给该气体溶解器的气体供给流量两者不变的情况下,气体溶解器的导出管中存在的未溶解气体的气泡量和从溶解器引出的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应用这一关系可在线实时测定连续制造的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此外,本发明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不仅限于碳酸气溶液的气体浓度测定,当然也能适用于多种可溶性气体的气体浓度测定。
其基本构成涉及的溶解液中气体浓度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向气体溶解器导入一定流量的溶液和气体,测定所述气体溶解器的导出管中存在的气泡量,根据所述气泡量测定所述导出管所排出溶解液的气体浓度。
由于向气体溶解器导入一定流量的溶液同时导入一定流量的气体,所述气体溶解器内溶液中溶解了气体的溶气液和以未溶解于溶液的气体即气泡形态混入溶液中的混合液体由气体溶解器的导出管排出,通过在线实时地连续测定所述导出管中存在的未溶解气体的气泡量,可连续测定所述气体溶解器所导出的溶气液中的气体浓度。引入气体溶解器的气体流量,最好是大于等于溶液导入流量的饱和溶解量。
而且,通过分多个阶段对任意浓度的溶解液进一步添加气体来得到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时,开始时溶解液的气体浓度越高,下一阶段可添加的气体量便越少。而且,通过保持经过气体溶解器的溶液流量和供给该气体溶解器的气体供给流量两者不变,气体溶解器的导出管中存在的未溶解气体的气泡量和从溶解器导出的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利用该关系,预先在气体溶解器的溶解能力、溶液的导入流量、以及气体导入流量各条件下通过实测求出导出管中存在的溶解液中气泡量与该溶解液的气体浓度两者间的关系式,用该关系式测定导出管中溶解液中的气泡量,可在连续的溶解液制造过程中即时测定该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
尤其是溶解液为人工碳酸泉时,便可高效地根据导出管中的气泡量在人工碳酸泉制造过程中在线实时连续测定气体溶解器制造的人工碳酸泉的气体浓度。
除了上述构成以外,最好还用夹着导出管配置的超声波发射头和超声波接收头,根据所述导出管中透过的超声波的衰减率计算出气泡量。溶解液中气体气泡量如下所述求出,即在导出管配置的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的超声波信号透过导出管中的溶解液后,由该导出管上配置的超声波接收头接收,根据所接收的超声波信号强度的衰减率(=(超声波接收头所接收的超声波信号强度)/(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强度)%)计算出气泡量。
使超声波信号通过混有气体气泡和溶液的溶气液导出管,可测定所述气泡量。具体来说,溶解液中没有气体气泡存在的状态下(即气体供给量为0或气体供给速度相对于溶液流速较小,引入气体溶解器中的气体100%溶解于溶液时),由于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的超声波信号仅能够通过溶液,所以超声波接收头所测定的超声波信号衰减最小(衰减率达到最大值)。
溶液和气泡两者的超声波传导率有所不同,所以超声波信号衰减因溶液中有气泡混入而增大,所用的气体溶解器中溶解率为0时超声波接收头所观测到的超声波信号衰减为最大(衰减率为最小值)。超声波信号衰减率的变化是气体溶解器所固有的,所以可预先对所用的气体溶解器测定超声波信号衰减率和溶液中气体浓度的实测值以求出关系式。
尤其是溶解液为人工碳酸泉时,衰减率显示出从人工碳酸泉碳酸气饱和浓度开始急剧减少的趋势,就人工碳酸泉而言,在有效碳酸气浓度、即1000~1400mg/升附近,衰减率变化较大,很容易根据气泡量测定该有效碳酸气浓度范围的碳酸气浓度。
在本发明中,最好是利用在分别令溶液流量和气体流量不变的条件下预先测定求出的气泡量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式,根据测得的气泡量确定气体浓度。这里,保持经过气体溶解器的溶液流量和供给该气体溶解器的气体供给流量两者不变,则气体溶解器的导出管中存在的未溶解气体的气泡量和从溶解器导出或导入溶解器的溶解液中的气体浓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点是本申请发明人首先认识到的,现在将其加以应用。
也就是说,可通过预先对所用的气体溶解器就每一引入该气体溶解器中的溶液的状态和气体状态测定超声波信号衰减率和气体浓度的实测值,以预先求出关系式。就溶液状态和气体状态而言,可按各自的物理条件(例如所导入的流量、压力、温度、粘度等条件)设定其状态。只是超声波信号衰减率和气体浓度实测值的关系式随溶液和气体的物理条件而有所不同,因而最好是在进行常规溶解作业条件下求出上述关系式。
而且,上述关系式也随气体溶解器的溶解能力、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而有所变化,所以需要根据实际制造溶解液的制造条件来设定这些条件,根据该条件预先求出上述关系式。
尤其是溶解液为人工碳酸泉时,最好是在以适合入浴的温度为人工碳酸泉温水温度的条件下,使气体溶解器中导入的人工碳酸泉或温水的导入流量和碳酸气导入流量为所需流量的基础上,求上述关系式。本发明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在所述气体溶解液为人工碳酸泉时可得到良好结果。用碳酸气作为气体的、例如人工碳酸泉的制造过程中,根据气体溶解器所排出的导出管中碳酸气气泡量,测定该制造过程中人工碳酸泉中的气体浓度。
因此,能够根据导出管中的气泡量在人工碳酸泉制造过程中实时地高效率地连续测定气体溶解器制造的人工碳酸泉的气体浓度。而且,很容易有效利用超声波信号衰减率从人工碳酸泉碳酸气饱和浓度附近开始急剧减少的趋势,来检测或测定人工碳酸泉的有效碳酸气浓度、即1000~1400mg/升左右的碳酸气浓度。
此外,可通过以适合入浴温度为人工碳酸泉温水温度,以气体溶解器中导入的人工碳酸泉或温水的导入流量和碳酸气导入流量为所需的不变流量的基础上,预先求出气体溶解器所导出的人工碳酸泉中碳酸气的气泡量和人工碳酸泉气体浓度之间关系式,从而在人工碳酸泉制造过程中在直接介入基础上即时求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
所述气体浓度测定方法,靠本发明其他主要构成涉及的溶气液制造装置来可靠、正确实施,该制造装置包括:配备气体流量调整装置的气体供给源;导入所述气体供给源的气体和溶液的气体溶解器;控制所述气体溶解器所导入的所述溶液流量使之不变的溶液流量调整装置;以及从所述气体溶解器导出溶解液的导出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测定所述导出管存在的气体气泡量的测定装置;以及在分别令所述溶液流量和气体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根据预先测定求出的气泡量和气体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和所述测定装置输出的测定值,运算所述溶解液的气体浓度,根据该运算结果来控制所述气体流量调整装置和/或所述溶液流量调整装置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中,可通过预先测定求出的气泡量和气体浓度之间关系式,根据测定出的导出管中存在气体的气泡量运算溶解液的气体浓度,根据该运算出的溶解液的气体浓度控制气体流量调整装置和/或溶液流量调整装置,来制造为所需气体浓度的溶气液。
就气体流量调整装置和/或溶液流量调整装置的控制而言,可在所述控制装置运算出的溶解液的气体浓度为所需气体浓度时,进行控制以停止气体流量调整装置和溶液流量调整装置对气体溶解器的导入。此外,还可以改变气体流量和溶液流量用该经过改变流量的所述关系式来控制溶解液中气体浓度。
此时,还可以预先准备多个与可能预先改变的气体流量和溶液流量相对应的所述关系式,根据由溶解液中气泡量运算出的气体浓度,运算达到所需气体浓度所需的最佳气体流量和溶液流量,用与该运算结果最为接近的预先测定的所述关系式,来进行对气体流量调整装置和溶液流量调整装置的控制,以便为测定该关系式时的气体流量和溶液流量。
所述测定装置,最好是由夹着导出管配置的超声波发射头和超声波接收头所构成。可通过用包括这种构成的溶气液制造装置,达到如前文所述的作用和效果。
此外,上述气体溶解器也可以由静态混合器构成。静态混合器,在其结构方面是一种很容易连续导入不变数量溶液和溶解性气体的气体溶解器,相对的溶解效率也高,所以将它用作为溶解器较为有利。尤其是人工碳酸泉制造过程中,静态混合器是一种很容易连续导入不变数量温水和碳酸气的气体溶解器,而且碳酸气的溶解效率也高,所以作为制造人工碳酸泉的气体溶解器较为有利。
而且,作为所述气体溶解器,最好是如前文所述的中空纤维膜式溶解器。中空纤维膜式溶解器容易稳定地供给溶液所溶解的气体流量,并且溶解效率高,从而能够在较宽浓度范围内使气体溶解于溶液中。
中空纤维膜式溶解器,使中空纤维膜表面的接触部和中空纤维膜的中空部其中之一流通溶液,另一部分流通气体,利用中空纤维膜中气体交换膜的作用使气体溶解于溶液。此外,该气体溶解时,最好设法可通过调整与中空纤维膜式溶解器连接的气压调整器和液压调整器,来分别将气压和液压调整为可获得饱和气体浓度或以上的溶解液。
尤其是人工碳酸泉制造方面,在人工碳酸泉所需的1000mg/升或以上浓度范围相对溶解效率也高,可很好地保证气泡量和碳酸气浓度两者间的关系式,可在人工碳酸泉有效的碳酸气浓度范围对碳酸气浓度进行高精度检测。
最好是,还包括一贮存所述导出管所排出的溶解液的贮存槽,将所述贮存槽中的液体作为溶液,通过所述溶液流量调整装置循环至气体溶解器。可以通过溶液流量调整装置使贮存槽中溶解液循环的同时,使气体溶解器的所需数量的气体溶解于溶解液中。因此,贮存槽中的溶解液,通过靠汲取泵等从贮存槽导入气体溶解器并在气体溶解器中慢慢添加气体,其气体浓度便升高。
这时,可通过测定通过气体溶解器的溶解液中气体浓度,可继续添加气体直到贮存槽内溶解液的气体浓度达到目标气体浓度,从而能够制造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此时,可通过预先对所用的气体溶解器,求出超声波衰减率和溶解器中所导入溶液的气体浓度而非所述溶解器导出溶液的气体浓度间的关系式,对贮存槽内的溶液进行气体浓度检测。
即便贮存槽内新增加溶液时,也可同样通过使溶解液循环至气体溶解器来制造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因而能够总保持贮存槽内不变数量且具有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
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直接靠龙头等供给口将溶液导入贮存槽内,测定气体溶解器中所通过溶液的溶解液中气体浓度,使气体溶解器中所导入溶液的流量和气体供给流量之比变化,来连续制造为所需气体浓度的溶解液。
尤其是人工碳酸泉制造方面,可通过使人工碳酸泉循环至气体溶解器,很容易在测定碳酸气浓度的同时,连续制造所需数量为所需碳酸气浓度的人工碳酸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用的优选循环式装置总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用的优选其他循环式装置总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用的优选一次通过式装置总体构成的示意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一例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的剖面图。
图5示意性图示给出本发明所用的一例中空纤维膜。
图6是本发明中一实施例人工碳酸泉制造装置的构成图。
图7是衰减率和气体浓度两者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信号处理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
图1示意性图示给出本发明优选装置的一例总体构成,即循环型碳酸泉制造装置。1为碳酸气气瓶,2为压力表,3为压力控制阀,4为流量计,5为流量控制阀,6为碳酸气导入口,7为碳酸气溶解器,8为温水导入口,9为循环用汲取泵,10为碳酸泉排出口,11为浴槽,12为温水。
图2示意性图示给出本发明优选其他装置例的总体构成。1为碳酸气气瓶,2为压力表,3为压力控制阀,4’为电磁阀,5为流量控制阀,6为碳酸气导入口,7为碳酸气溶解器,8为温水导入口,9为循环用汲取泵,10为碳酸泉排出口,11为浴槽,12为温水。
通过靠循环用汲取泵9使浴槽11中的水通过碳酸气溶解器7循环,并将碳酸气供给至碳酸气溶解器内,使碳酸气溶解于水(温水)中,使水中碳酸气浓度慢慢升高,来制造始终不变浓度的高浓度碳酸泉。
图3示意性图示给出本发明优选其他装置例的总体构成,即一次通过型碳酸泉制造装置。1为碳酸气气瓶,2为压力表,3为压力控制阀,4为流量计,5为流量控制阀,6为碳酸气导入口,7为碳酸气溶解器,8为温水导入口,10为碳酸泉排出口。
碳酸气由压力控制阀3从碳酸气气瓶1减压为一固定压力,由流量控制阀5进行流量控制。然后,流过有温水流过的碳酸气溶解器7,为温水所溶解。
这些装置当中,也可以没有压力控制阀3,但为了安全性或其后面设置的流量控制阀5的控制,最好还是设置。就压力控制阀3来说,没有专门的限定,是泵直接装配的常规减压阀就行。
不需要对膜上所加碳酸气进行压力控制,重要的是对膜所流过碳酸气流量的控制。如果使碳酸气流量保持不变,则通气初期膜上所加压力较高,然后慢慢降低。而且,每次使用膜被污染,压力便慢慢升高,但膜上所加的碳酸气压力对高精度制造碳酸泉没有影响。
因而,对流过膜的碳酸气的流量控制非常重要。就流量控制阀3来说,可例举出种种针阀、电子式所用的压电或电磁致动器等,没有专门的限定,针阀价格低故较理想。而且,也可以用具有节流部的节流装置。本发明中,该流量控制阀5的功能很重要,尤其理想的是具有即便压力或温度变动也使流量始终不变功能的质量流量式。碳酸气溶解器一旦流过碳酸气,便有压力加上,但通气初期和稳定时压力有所不同,所以具有此功能的可进行稳定的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阀5,若将旋钮固定的话,便可以使流量总保持不变,但流量计可目视,甚至有故障时也可瞬时判断,因而最好设置流量计。流量计可例举浮动式等体积流量计、电流温度差检测方式等质量流量计等,没有专门的限定,但质量流量计则不容易受到压力或温度的影响。
至于碳酸气流量,为循环型时,可以使循环泵流量和碳酸气的流量比在2~20范围内,最好在3~10范围内。若在该范围内,溶解效率高。小于该范围的话,溶解效率明显降低,反之大于的话,溶解效率虽说很好,但由于循环泵流量变大,碳酸气流量变小,所以使消耗功率白白浪费,制造时间变长,因而不理想。为一次通过型时,单位膜面积的碳酸气流量设定为一规定范围。
可以用膜组件作为碳酸气溶解器。
就碳酸气溶解器的膜方式来说,可例举平膜、管状膜、中空纤维膜、螺旋状膜等,但从装置小型化、易处理程度考虑的话,中空纤维膜最为理想。
膜只要是气体透过性优异的,可用各种材料,多孔中空纤维膜还是非多孔中空纤维膜都可以。用多孔中空纤维膜时,较好是其表面开口孔径为0.01~10μm的材料。最为理想的中空纤维膜,为薄膜状非多孔气体透过层在两侧用多孔层夹着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其具体例可例举例如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造的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商品名MHF-200TL)。
这里,所谓非多孔气体透过层(膜),是指靠对于膜基质的溶解扩散机制让气体透过的膜,只要是实际上不含可让气体在气体状态下透过的孔以便让分子如努森流那样的膜,不论什么膜都可以。可通过用非多孔材质,按任意碳酸气流量供给、溶解气体,而不让气体在碳酸泉中以气泡形式释放,可高效率溶解,而且可在任意浓度下具有优异的控制性,并便于溶解。此外,为多孔膜时,很少发生温水经细孔逆流至气体供给侧这种情况,但非多孔膜也没有这种逆流,即也没有温水经细孔逆流至气体供给侧这种情况。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可形成为非多孔层作成为在气体透过性方面优异的极薄膜状,而其可由多孔材质保护以免受损,因而较为理想。
气体透过性膜,最好是,不可能因长时间使用导致膜亲水,也不可能有漏水现象发生,并且没有努森流的非多孔膜。
非多孔膜的膜厚如前文所述,较好是在0.1~500μm范围内。膜厚比0.1μm薄的话,膜的制造或处理较困难,而膜厚比500μm厚的话,水蒸汽透过量降低,而且碳酸气透过量也降低,为了获得所需性能便需要非常多的膜面积,因而不理想。
此外,作为中空纤维膜的膜厚,较好是10~150μm。不足10μm,膜强度容易不够,而超过150μm的话,碳酸气透过速度便容易降低,溶解效率便容易降低。为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时,非多孔膜的膜厚较好是0.3~20μm。不足0.3μm,容易发生膜变差,一旦膜变差,容易发生泄漏。而超过20μm的话,碳酸气透过速度便降低,所以不理想。
作为中空纤维膜的膜素材,较好的可例举硅酮类、聚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聚酰亚胺类、聚砜类、纤维素类、聚氨酯类等。作为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中非多孔膜材质,较好的可例举聚氨酯、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戊-1-烯、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乙基纤维素、聚苯醚等,尤其是聚氨酯,制膜性好,溶出物少。
碳酸气溶解器用中空纤维膜时,包括下列方法:向中空纤维膜的中空内侧供给碳酸气,向外表面一侧供给温水使碳酸气溶解的方法;以及向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一侧供给碳酸气,向中空内侧供给温水使碳酸气溶解的方法。向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一侧供给碳酸气、向中空内侧供给温水使碳酸气溶解的话,不论膜组件方式如何,都可以使碳酸气以高浓度溶解于温水中。
中空纤维膜的内径较好是50~1000μm。不足50μm,中空纤维膜内流过的碳酸气或温水的流路阻力大,而难以供给碳酸气或温水。而超过1000μm的话,溶解器尺寸大,无法小型化。
本发明方法中所用的碳酸气溶解器中,多孔体制成的扩散部也可以在碳酸气溶解器内的底部设置有扩散装置。扩散部配置多孔体的材质或形状虽说是怎么样都行,但其空孔率,即多孔体本身存在的空隙占多孔体全体的体积比,较好为5~70体积%。为了提高碳酸气的溶解率,空孔率低的较为适合,较好是5~40体积%。空孔率超过70体积%时,难以控制碳酸气流量,使从多孔体扩散的碳酸气气泡很大,溶解效率容易降低。而空孔率不足5体积%的话,碳酸气供给量便降低,有碳酸气溶解需要长时间的趋势。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例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剖面图。壳体20内部由固定构件23固定有中空纤维膜21,同时使其两端部保持开口状态,用固定构件23液密封闭水流过侧和碳酸气供给侧。
壳体20设有与中空纤维膜21的中空部连通的入口24和出口25,此外还设有与中空纤维膜21的外表面连通的入口26和出口27。
就本发明所用的气体透过性膜来说,用的是25℃的碳酸气透过量为1×10-3~1m3/m2·小时·0.1Mpa的膜。碳酸气透过量低于1×10-3m3/m2·小时·0.1Mpa的话,便无法使碳酸气高效率溶解于水中,而高于1m3/m2·小时·0.1Mpa的话,便由于碳酸气在低压下有很多量通过,所以即便很小的压力变动也会使透过量有很大变化,因而不理想。
而且,所用的气体透过性膜,用25℃的水蒸汽透过量为1×103g/m2·小时·0.1Mpa或以下的膜。水蒸汽透过量高于1×103g/m2·小时·0.1Mpa的话,便由于产生频繁将冷凝水排出膜组件外面的需要,因而不理想。
此外,使碳酸气透过量为1×10-3~1m3/m2·小时·0.1Mpa、而水蒸汽透过量为1×103g/m2·小时·0.1Mpa或以下的话,就更为理想。
这里,所谓水蒸汽透过量和碳酸气透过量,是指25℃气氛温度、膜间加上0.1Mpa的分压差时单位面积、单位时间膜透过的水蒸汽重量和碳酸气体积。
以往,为了使碳酸气溶解于水中所用的膜,是碳酸气通过量高的当中同时水蒸汽透过量也高的膜,因此,若不频繁将冷凝水排出到膜组件以外的话,便无法维持碳酸气的溶解效率,尤其是温水,该问题更明显。
膜的形状没有专门的限制,也可根据需要按中空纤维膜形状、平膜形状、其他所需形状成型,但最好是组件加工时可加大组件单位容积的膜面积的中空纤维膜形状。
也能根据气体透过性膜的素材强度、刚性、或膜厚为单个非多孔膜,但在膜厚很薄时或为了保护膜表面,例如为平膜形状时也可将补强用多孔体等用作间隔体,或例如为中空纤维膜形状时也可在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支持中空纤维膜的支持层,形成为多层结构膜,可对此作适当选择。
图5是本发明所用的膜的一例理想形状,为非多孔层21a在两面配置有多孔层21b的、具有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21。用这种复合中空纤维膜21的话,可由多孔层21b保护气体透过性非多孔膜21a的两面,因而可以在加工时或使用时等处理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非多孔层,防止膜破损或污染,也可以进一步形成为机械强度方面也优异的中空纤维膜。
就气体透过性非多孔膜的素材例而言,可例举链段聚氨酯、或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和聚烯烃的聚合物混合体制成的非多孔膜。具体来说,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可例举为苯乙烯聚合物(S)和丁二烯聚合物加氢得到的聚合物(EB)所制成的(S)-(EB)-(S)三嵌段共聚物,或者,苯乙烯聚合物(S)和丁二烯聚合物(BU)所制成的(S)-(BU)-(S)三嵌段共聚物的非多孔膜,或者,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可例举由苯乙烯单体和丁二烯单体所制成的随机共聚物加氢得到的聚合物,或者,苯乙烯单体和丁二烯单体的随机共聚物等。
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和聚烯烃的组分比,最好是,以两组分合计100份质量为基准,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占20~95份质量,聚烯烃占80~5份质量,最好是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占40~90份质量,聚烯烃占60~10份质量。
用复合中空纤维膜时,就构成多孔层的聚合物素材来说,可用聚乙烯、聚丙烯、聚(3-甲基乙烯-1)、聚(4-甲基戊烯-1)等聚烯烃类聚合物、聚氟化乙烯叉、聚四氟乙烯等氟类聚合物、聚乙烯、聚醚醚酮、聚醚酮等聚合物。
制膜方法,可根据其素材的成型性、可塑性等,选取适当的公知制膜方法。若选取一例形成例如中空纤维膜形状的情形,可按以往所知的方法,从中空模具当中在熔融状态下按压出碳酸气添加膜素材,冷却后卷起来等,来进行成型。
为了使碳酸气溶解于水,对气体透过性膜的其中一膜面送水,在另一膜面对碳酸气加压。这里,用中空纤维膜时,可以是向中空纤维膜的中空部分通水、并用碳酸气在中空纤维膜外侧加压这种方式(下文称为内部灌流方式),也可采用向中空纤维膜外侧通液体、并用碳酸气在中空部分加压这种方式(下文称为外部灌流方式)。
用图4所示结构的中空纤维膜组件20时,内部灌流方式,可通过从入口24向中空纤维膜21的中空部分供给水,接着从入口26向中空纤维膜21的外部、加上适当压力来供给碳酸气,从而从出口25得到溶解了碳酸气的水。这时,出口27通常闭锁,适当打开来作为冷凝水排出口,以排出作为水蒸汽透过的水。
外部灌流方式,从入口24向中空纤维膜21的中空部分供给碳酸气,接着从入口26向中空纤维膜21的外部供给水,从出口27得到溶解了碳酸气的水。这时,出口25通常闭锁,适当打开来作为冷凝水排出口,以排出作为水蒸汽透过的水。
冷凝水排出口位置,最好是,可将中空纤维膜组件在碳酸气一侧空间积存的冷凝水毫无滞留地排出的配置,设置组件时较好是设置于处于下部的位置。
冷凝水排出口,配置一碳酸气添加时可关闭的开闭阀,除了根据需要手动进行开闭以外,还能够设置电磁阀以便每到一定时间自动进行开闭,或在气体一侧空间装配水位传感器等,控制为一旦积存有一定量的冷凝水便自动打开。
冷凝水的排出,可以在停止碳酸气供给后利用膜组件中残留的碳酸气余压将水排出。这时,一旦太频繁进行冷凝水排出,与冷凝水一起排出到组件以外、未溶解于水浪费的碳酸气较多,所以,用水蒸汽透过量少的膜、极力避免冷凝水排出,在经济上很重要。
尤其是外部灌流方式时,中空纤维膜内部有冷凝水积存,与内部灌流方式相比,冷凝水的积存体积很小,所以,用透过水蒸汽量少、很少有冷凝水发生的膜非常有效。
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内的膜密度,为了使碳酸气或水有效接触膜表面,而且使通水压力损耗为适当范围,较好是设定为2000~7000m2/m3范围。
而为内部灌流方式时,除了可通过使膜密度为该范围来有效溶解碳酸气的效果以外,还具有可借助于自重使冷凝水毫无滞留地移动至组件下部在短时间内排出的效果。
膜密度最好是设定为4000~6000m2/m3范围。
这里,所谓膜组件的膜密度,是指膜组件的膜面积除以膜组件体积的数值。另外,膜组件的膜面积是指膜表面的总面积,指的是液体接触侧和气体供给侧当中的较大者。另外,为所述非多孔层在两面配置有多孔层、具有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时,指的是多孔层的外表面积的总计。
而所谓膜组件体积,为图4所示与壳体20一体化方式的膜组件时,是指除了汲取或通液用连接部分以外、配置有中空纤维膜21所成的空间的体积,而对于如常规的10英寸卡盒那样收容到有多个槽口的圆筒形壳体20中使用这种方式来说,是指圆筒形壳体内配置有中空纤维膜21所成的空间的体积。
碳酸气浓度,较好是如《激光多普勒流量仪调查报告:人类皮肤外用CO2效应(The effectsof external CO2 application on human skin microcirculation investigated by laser Dopplerflowmetry)》(Int J Microcirc:Clin Exp 4:343-350(1985))中记载的碳酸气浓度为300mg/升量级或以上起具有血流量促进效果那样,为300mg/升或以上。
另一方面,40℃的碳酸气饱和溶解度为1300mg/升量级,即便欲添加碳酸气超过该浓度,也因溶解效率低,未溶解气体与水一起从出口喷出,所以不理想。
就碳酸气浓度调整方法来说,通过靠调压器等压力调整装置调节变化碳酸气供给压力,可以很容易实施。
添加气体后,如果水温升高,便由于溶解过一次的气体重新变成气泡,从而水中气体浓度降低,所以不理想。因此,较好是水流管路所流过的水预先将温度调节为30℃至50℃。
水温为30℃或以上的话,通常全身浴、足浴或淋浴等触及皮肤时不致引起不快感,而且也可适当调节,在添加过碳酸气后未立即使用时调节为50℃的温度,添加碳酸气使用时则调节为冷些的适当温度。较佳温度范围为体温上下的35℃至40℃范围。
水蒸汽通过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本发明碳酸气添加用组件在使碳酸气溶解于温水的时候可特别适用。
而且,多孔体表面的开口孔径,为了对扩散的碳酸气进行流量控制,并且形成细微气泡,较好是0.01至10μm。孔径超过10μm的话,水中升高的气泡便过大,碳酸气的溶解效率容易降低。而不足0.01μm时,水中扩散量降低,所以存在难以得到高浓度碳酸泉的趋势。
扩散装置的扩散部所配置的多孔体,其表面积越大,便能够产生越多气泡,从而碳酸气和温水进行高效率接触,而且还有气泡生成前的溶解发生,所以溶解效率高。因此,多孔体不论何种形状,表面积越大越好。就加大表面积的装置来说,有使多孔体为筒状,或为平板那样的形状并在其表面带有凹凸等各种方法,但最好是用多孔中空纤维膜,尤其是用多根成束的多孔中空纤维膜这种装置较为有效。
多孔体的材质可例举金属、陶瓷、塑料等种种材质。其中,亲水性材质由于停止碳酸气供给时有温水从表面细孔浸润至扩散装置内,所以不理想。
所用温水的水温没有专门限定,但较好是30至45℃,用35至45℃的话保温效果最好,所以更为理想。
就测定水中溶解的碳酸气的浓度的装置来说,已知有若干种测定装置。流通型碳酸气浓度计由碳酸气电极和碳酸气浓度指示计构成,但需要每过1至3个月调换电极的隔膜和内部液,这种维护不仅费事,而且成本较高,此外对高浓度测定也不利,所以作为碳酸泉制造装置所用的测定装置在实用性方面较欠缺。
而且,碳酸饮料制造装置所用的那种热传导度检测型碳酸气浓度计,成本极高,并非面向碳酸泉的浓度测定。就低成本方法而言,有根据碳酸泉所用原水的碱度和pH求出的方法。碳酸泉中的碳酸气浓度和碳酸泉的pH有一定关系,但由于原水的碱度,碳酸气浓度和碳酸泉pH的关系有较大变化。因此,要根据pH求出碳酸浓度,必须测定原水的碱度。但只要求出该碱度,便可很容易根据pH测定碳酸气浓度。通常,碱度、pH、碳酸气浓度间的关系,具有下面所示蒂尔曼(テイルマン)式的关系。
碳酸气浓度(mg/升)=10log[碱度(CaCO3mg/升)]+631-pH
原水碱度,若原水是自来水等来源于一定水源的水,通常来说随时间推移没有变动值。所以,设置碳酸泉制造装置并使其工作之前,只要测定一次原水的碱度,以后便可继续用该值。不用说,也可以每次使用碳酸泉制造装置都求原水碱度。另外,这里所说的碱度,是表示原水中所含OH-、CO3 2-、HCO3 -等消耗酸的组分含量的一种方法,较好是采用pH4.8碱度(M碱度)。这种方法,需要对pH进行高精度分析,误差需要抑制在±0.05以内,较好是±0.01以内。所以,较好是定期、最好是每一使用日进行校正。
就碳酸气溶解器的其他方式来说,可例举静态混合器。静态混合器以机械方式分离流体来分散碳酸气,所以从结构上来说,即便有异物混入流体中,也不致堵塞,可长时间使用。至于静态混合器的详细内容,在例如荻原新吾编辑的《静止型混合器基础和应用》[日刊工业新闻社发行(81年9月30日初版第一次印刷发行)]的第一章有详尽的说明。
碳酸气溶解效率随溶解器性能有所不同,为循环式时,由各溶解器中向碳酸气溶解器供给水的供给速度即循环泵流量与向溶解器供给碳酸气的供给速度之比所确定,碳酸气供给速度/水供给速度之比值越低,溶解效率越高。水供给速度一定时,为了使碳酸气供给速度/水供给速度之比值降低,需要降低碳酸气供给速度,但该情形其缺点在于,制造时间较长。但碳酸气供给速度/水供给速度之比值与溶解效率之间的关系,随溶解器所循环水中的碳酸气浓度有所不同,越是低浓度,即便碳酸气供给速度/水供给速度之比值较低,溶解效率也很好,越是高浓度,碳酸气供给速度/水供给速度之比值未升高的话,溶解效率越差。现有技术中,未考虑到这种现象,从制造开始时起直至结束时全部碳酸气以相同供给速度进行,但可通过在中途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来以良好的溶解效率制造碳酸泉。
例如,加大制造开始时的碳酸气供给速度,在经过了制造时间的10~50%左右的时间后,使碳酸气供给速度降低为1/2~1/10左右。可通过进行这种操作,在不延长制造时间的情况下使溶解效率提高,使所消耗碳酸气量减少。该方法只是一例,此外还可以分多个阶段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
这样,为了在中途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如图2所示并列设置多个碳酸气供给速度装置,在制造时间前半段,其目的在于加快碳酸气供给速度,打开靠流量控制阀5将碳酸气供给速度设定为快速的那个电磁阀4’,而关闭另一个。而在制造时间后半段,其目的在于减慢碳酸气供给速度,故反之打开将碳酸气供给速度设定为慢速的那个电磁阀4’,而关闭另一个。这里,用的是2个流量控制阀5,但也可以用3个或以上的流量控制阀5进行控制。
图示例中需要用于按循环方式制造碳酸泉的循环泵9。就泵来说,较好是具有自吸性能的容积式定量泵。可通过用它来实现稳定的循环和始终不变的循环水量。而且,碳酸泉为高浓度的话,容易有气泡发生,处于气泡丰富状态,但即便是这种时候,若使用初期运转时没有初始虹吸用水也能起动这种具有自吸性能的泵,也能够稳定送水。
连续制造人工碳酸泉时,可通过组合这些碳酸气浓度测定装置和人工碳酸泉制造方法,来制造规定碳酸气浓度的人工碳酸泉。就水中碳酸气浓度测定方法来说,基于离子电极方式的测定较为常规,但响应速度慢,尤其是人工碳酸泉所需的高浓度溶液,由于离子电极达到平衡状态需要长时间,或由于气体气泡附着于离子电极上而无法正确测定,所以难以在直接介入基础上实施即时测定。
下文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代表性实施方式、以直接介入方式配备有碳酸气浓度测定装置的碳酸泉连续制造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是以人工碳酸泉为例来示范说明的,但对本发明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和溶气液制造装置来说,不限于人工碳酸泉,例如可不论气体种类如何,适用溶解气体所得到的任何溶解液的气体浓度测定。
图6是本发明人工碳酸泉制造装置的构成图。
如图所示,作为人工碳酸泉贮存槽的浴槽11内所注入的温水12(溶解了碳酸气后便成为人工碳酸泉)循环用的导入管A和返回管B两者均连通到浴槽内。返回管B其中一部分构成为从碳酸气溶解器7开始的导出管15。用汲取泵9经过导入管A往上汲取浴槽11内的温水12,并通过溶液流量调整装置14将规定流量的温水12导入作为气体溶解器的碳酸气溶解器7。
碳酸气气瓶1所供给的碳酸气,由压力调整装置3调整其压力,从压力调整装置3排出的碳酸气由气体流量调整装置5将流量调整为规定流量,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由压力调整装置3前后设置的压力计2检测出的检出值,可输入到控制装置16,由该控制装置16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压力调整装置3,来调整碳酸气压力。
经过从碳酸气溶解器7开始的导出管15排出的含有气泡的人工碳酸泉,由测定装置13测定导出管15中碳酸气的气泡量,再从人工碳酸泉排出口10返回到浴槽11内。
作为测定装置13,具有夹着导出管15配置的超声波发射头和超声波接收头,由超声波接收头接收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的超声波,测定所接收超声波的强度。测定装置13所测定的测定值输入到控制装置16。
控制装置16,根据与碳酸气溶解器7中导入的温水12的流量和碳酸气的导入流量相对应、预先测定的碳酸气气泡量(作为超声波接收头所接收超声波的衰减率来测定,超声波接收头所接收超声波的衰减率(%)=(超声波接收头所接收超声波信号的强度)/(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超声波信号的强度))和碳酸气溶解器7所排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的实测值两者的关系式,利用测定装置13的测定值运算导出管15中所排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
根据控制装置16的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控制溶液流量调整装置14、汲取泵9、气体流量调整装置5和压力调整装置3,调整碳酸气溶解器7所排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该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为所需碳酸气浓度时,便控制汲取泵9和压力调整装置3以结束将温水12和碳酸气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
也可以不使用碳酸气气瓶,而是将燃烧装置燃烧所得的燃烧气体中的碳酸气加以浓缩,使用经浓缩的碳酸气。此时,必须预先使经浓缩的碳酸气的浓度保持一定。
而就压力控制装置3来说,可用压力控制阀等。作为气体流量调整装置5和溶液流量调整装置14,可用流量调整阀等。而气体溶解器7,则可用公知的气体溶解器,但利用静态混合器或中空纤维膜式溶解器可提高溶解器的溶解效率。也可在导入管A的汲取泵9的下游侧设置压力控制阀等压力调整装置,并在该压力调整装置的前后设置压力计,由控制装置16根据该压力计输出的检出值控制所述压力调整装置。
对浴槽11也可另外设置未图示的龙头等以便可重新注入温水,此外也可以对温水设置燃烧装置以便由该燃烧装置对温水进行保温。图6示出的是将温水12循环至碳酸气溶解器7的构成,但也可以从未图示温水供给源向碳酸气溶解器7供给温水来制造人工碳酸泉。这时也可以分多级串列配置碳酸气溶解器来制造人工碳酸泉。这些场合,可通过对碳酸气溶解器开始的导出管配置测定装置,来测定各自碳酸气溶解器所排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
图7是给出测定装置13内置的超声波收发头所接收超声波信号的衰减率和导入管A中所流过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实测值两者间关系式的曲线图。该关系式是在碳酸气溶解器7中所导入碳酸气的流量和温水的流量分别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另外,溶解条件是随碳酸气溶解器7中导入的碳酸气的气压、温水压力、碳酸气溶解器的溶解能力以及碳酸气溶解器7内的溶解时温度、压力等而变化的,所以最好是,预先由气体溶解器7设定制造人工碳酸泉的条件,在该设定的条件下求得上述关系式。
另外,本发明除了人工碳酸泉制造外也适用其他制造。这时,需要根据制造溶解液的制造条件,通过预先在该制造条件下测定来求得气泡量和气体浓度两者间的关系式。
由图7可知,随着导入碳酸气溶解器的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的升高(由于溶解器中溶解条件一定,所以从碳酸气溶解器中所导出的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也连动升高),该人工碳酸泉中未溶解气体混入量(即气泡量)有所增加,超声波接收头接收的超声波发射头所发出的超声波信号便衰减。在此重新再次说明,但为了在人工碳酸泉中混入未溶解气体,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的碳酸气流量需要导入碳酸气溶解器7的最大溶解量或以上。
测定装置13内置的超声波收发头的接收信号,可进行图8所示的信号处理。具体来说,对超声波接收头所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经过平滑后对规定时间的信号值进行积分,然后将积分求出的值(按电压值处理)与预先设定的电压值作比较。可根据该比较结果检测出超声波信号衰减率为设定值或以下,也就是说,可检测出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为所需碳酸气浓度或以上。
这样,温水中碳酸气浓度随循环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但可按照测定装置13输出的检测信号对汲取泵9的运转进行通、断控制,来得到总为所需碳酸气浓度的人工碳酸泉。而且,也可通过直接由龙头等供给装置将温水注入浴槽内,按照测定装置13的检测信号改变人工碳酸泉的温水量和碳酸气供给量的比例,来制造所需的碳酸气浓度的人工碳酸泉。
实施例
下文通过实施例更为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具有多种方式的本发明。
首先,具体说明本发明装置适用的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的实施例。
(实验1)
以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和合成橡胶和聚丙烯制成的聚合物混合体(大日本塑料公司制,商品名MK树脂MK-2F(Tg=-35℃,组分比=苯乙烯聚合物(S)和丁二烯聚合物加氢得到的聚合物(EB)制成的(S)-(EB)-(S)三嵌段共聚物50份质量作为苯乙烯类热塑性合成橡胶,无规聚丙烯50份质量作为聚烯烃))为非多孔层素材,以聚乙烯(东塑(东ソ—)公司制,商品名ニポロンハ—ド5110)为多孔层素材,制造外径300μm、内径180μm、非多孔层厚度2μm、图5所示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
该复合中空纤维膜的碳酸气透过量为3.3×10-2m3/m2·小时·0.1Mpa、而水蒸汽透过量为22g/m2·小时·0.1Mpa。
用所得到的复合中空纤维膜,将图4所示的碳酸气添加用中空纤维膜组件制作为,中空纤维膜面积0.71m2、体积1.6×10-4m3、膜密度4438m2/m3,对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按0.36Mpa加压供给碳酸气,并使碳酸气流量为1.25升/分钟,同时向中空纤维膜的中空部分以5升/分钟流量供给3分钟40℃水,然后停止57分钟碳酸气、水的供给,连续1000小时进行这种每一循环周期达1小时的间歇运转。
此间中空纤维膜的有效线长的20%被浸没时,57分钟的停止时间当中最初1分钟打开冷凝水排出口,利用残留碳酸气压进行冷凝水排出。另外,可在1分钟打开时间内将组件内全部冷凝水排出。
表1给出此时透过至碳酸气供给侧的冷凝水的单位时间产生量、冷凝水排放次数以及碳酸气用量。
(实验2)
以热塑性链段聚氨酯(Thermedics公司制,商品名Tecoflex EG80A)为非多孔层素材,以聚乙烯(东塑(东ソ—)公司制,商品名ポロンハ—ド5110)为多孔层素材,制造外径300μm、内径180μm、非多孔层厚度15μm、图5所示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
所得到的复合中空纤维膜的碳酸气透过量为1.6×10-2m3/m2·小时·0.1Mpa、而水蒸汽透过量为4.23×102g/m2·小时·0.1Mpa。
用该膜制作与实验1相同的碳酸气添加用中空纤维膜组件,进行与实验1相同的运转。
表1给出此时透过至碳酸气供给侧的冷凝水的单位时间产生量、冷凝水排放次数以及碳酸气用量。
(实验3)
除了使非多孔层厚度为1μm以外,与实验2相同制造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
所得到的复合中空纤维膜的碳酸气透过量为2.6×10-2m3/m2·小时·0.1Mpa、而水蒸汽透过量为6.8×103g/m2·小时·0.1Mpa。
用该膜制作与实验1相同的碳酸气添加用中空纤维膜组件,进行与实验1相同的运转。
表1给出此时透过至碳酸气供给侧的冷凝水的单位时间产生量、冷凝水排放次数以及碳酸气用量。
[表1]
 
冷凝水量毫升/分钟 冷凝水排放次数次/1000小时    碳酸气用量kg/1000小时
实验1 0.003 12 7.5
实验2 0.08 320 7.9
实验3 0.77 3000 10.5
如表1所示,可通过使用本发明的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减少碳酸气消耗量。
利用本发明的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的话,由于用的是25℃的碳酸气透过量为1×10-3~1m3/m2·小时·0.1Mpa、而25℃的水蒸汽透过量为1×103g/m2·小时·0.1Mpa或以下的膜,所以即便通入高温水时,也可以较理想地向水中添加碳酸气。而且膜透过的水蒸汽少,气体一侧的冷凝水不容易积存,因此可以减少冷凝水排放次数和冷凝水排放时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酸气量,可以长时间、高效率获得添加碳酸气的水,因此可拓展从低温至常温、甚至向高温水中添加碳酸气的用途。
而且,碳酸气添加组件的膜密度为2000~7000m2/m3范围,所以可确保碳酸气的高溶解效率,同时毫无滞留地将冷凝水排出。
而且,可通过预先将水加热至30℃~50℃后再使碳酸气溶解,来有效地溶解碳酸气。
下文具体说明本发明碳酸泉制造装置代表性实施例。这里,碳酸泉中的碳酸浓度是测定碱度、pH,并按照蒂尔曼(テイルマン)式求得的。
(实验4)
用图1所示的循环式装置制造碳酸泉。靠压力控制阀将碳酸气压力控制为0.4Mpa。流量计用山武honeywell公司制的电子式质量流量计(CMS0020),流量控制阀用コフロツク公司制的质量流量控制阀(MODEL 2203),将碳酸气流量控制为1.0升/分钟(按20℃换算)。溶解器使用由膜面积0.6m2的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的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制作的中空纤维组件新品。向水槽放入10升水温40℃的温水,用汲取泵每分钟将5升温水放回水槽。
表2给出循环10分钟后的结果。另外,表中所谓第一次是指实验当日最初采集的结果,第二次则指第一次后采集的结果。不论哪一次均为相同碳酸气浓度。
(实验5)
省略实验4的流量控制阀,用压力控制碳酸气供给量。压力控制为0.15Mpa。表2给出结果。碳酸气浓度第一次低,第二次高。
[表2]
Figure C02816695D00251
(实验6)
除了使循环泵流量为每分钟1升、即循环泵流量和碳酸气流量比为1以外,其他按与实验4相同的方法进行。第一次的碳酸气浓度较低,为700mg/升,溶解效率明显降低。
(实验7)
用图3所示的一次通过式装置制造碳酸泉。靠压力控制阀将碳酸气压力控制为0.4MPa。流量计用山武霍尼威尔公司制的电子式质量流量计CMS0020,流量控制阀用KOFLOK公司制的流量控制阀MODEL 2203,将碳酸气流量控制为5.0升/分钟(按25℃换算)。
溶解器使用膜面积2.4m2的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的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制作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在水温为40℃,按5升/分钟流入溶解器。表3给出其结果。通水后2分钟起碳酸气浓度便稳定。
(实验8)
除去实验7的流量控制阀,靠压力控制碳酸气供给量。压力控制为0.28MPa。表3给出其结果。与实施例4相比,通水初期碳酸气浓度不稳定,通水后经过10分钟,碳酸气浓度还是不稳定。
[表3]
Figure C02816695D00252
碳酸气浓度(mg/升)
(实验9)
用使用过500小时的组件进行与实验4相同的操作,并与用新品的实验4结果相比较。表4给出其结果。可获得与新品同等的性能。
(实验10)
用使用过500小时的组件进行与实验5相同的操作,并与用新品的实验5结果相比较。表4给出其结果。与新品相比碳酸气浓度下降。
[表4]
 
使用时间(分钟)   碳酸气浓度(mg/升)   
实验4 0 1310
实验9 500 1290
实验5 0 1040
实验10 500 980
下文例举有关碳酸气溶解效率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这里,碳酸泉中的碳酸浓度是测定碱度和pH值,并按照蒂尔曼(テイルマン)公式求得的。表5中汇总给出其结果。另外,表中的溶解效率由[溶解效率%=碳酸泉中碳酸气溶解量/所用的碳酸气量×100]求出。
(实验11)
用图2所示的循环式装置制造碳酸泉。靠压力控制阀将碳酸气压力控制为0.4MPa。所准备的流量控制阀用2个コフロツク公司制的质量流量控制阀(MODEL2203),将其中一个碳酸气流量调整为流过2.0升/分钟(按20℃换算),另一个调整为流过0.5升/分钟(按20℃换算)。溶解器使用由膜面积0.6m2的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的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制作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向水槽放入10升水温40℃的温水,用循环泵每分钟将5升温水放回水槽。
制造开始时打开电磁阀并关闭另一个,以使碳酸气流入流量控制阀,流量调整为2.0升/分钟。在2分钟后直至10分钟后结束时,则反之打开电磁阀并关闭另一个,以便碳酸气流入流量控制阀,流量调整为0.5升/分钟。表5给出其结果。
(实验12)
除了碳酸气流量在制造过程中为1.0升/分钟(按20℃换算)并且保持一定值外,其他按与实验11相同的方法进行。表5给出其结果。与实验11相比,溶解效率降低。
(实验13)
除了碳酸气流量在制造过程中为0.5升/分钟(按20℃换算)并且保持为一定外,其他按与实验11相同的方法进行。表5给出其结果。溶解效率较高,但与实验11相比,碳酸气浓度较低。
(实验14)
除了碳酸气流量在制造过程中为2.0升/分钟(按20℃换算)并且保持一定外,其他按与实验11相同的方法进行。表5给出其结果。可在短时间得到高浓度碳酸泉,但溶解效率差。
[表5]
 
制造时间(分钟)   碳酸气浓度(mg/升)    溶解效率(%)    
实验11 10 1310 79
实验12 10 1300 65
实验13 10 1080 98
实验14 8 1320 43
最后具体说明用图6所示人工碳酸泉制造装置的实施例。
(实验15)
分别将10升和20升的40℃温水放入浴槽,按图6所示顺序连接循环泵(5升/分钟)、膜面积0.6m2的上文所述三菱丽阳株式会社制的三层复合中空纤维膜所制作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及碳酸气气瓶、碳酸气流量控制阀、靠超声波检测气泡的测定装置,并将碳酸气流量设定为1.5升/分钟,测定装置接收信号的最大值(水循环时)设定为4.8mV,检测信号发送阈值设定为3.1mV(由图7根据1100mg/升的衰减率65%求出),使循环泵运转。在检测信号发送时刻停止运转,利用离子电极式碳酸气测定装置(东亚电波株式会社制造:IM40)测定所制作人工碳酸泉的碳酸气浓度。
结果是,可获得如表6所示的目标碳酸气浓度1100mg/升的人工碳酸泉。
[表6]
 
温水量(升)   设定浓度(ppm)衰减率(%)    碳酸气浓度实测值(ppm)           
10 110065% 1120
20 110065% 1100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碳酸泉制造装置,为一种能够高效率制造高浓度碳酸泉的装置,包括碳酸气溶解器和循环用泵,利用该循环用泵通过该碳酸气溶解器使水槽中的水循环,向该碳酸气溶解器内供给碳酸气,使碳酸气溶解于该水中,慢慢使该水中碳酸气浓度升高,用本发明装置使该碳酸气供给速度在制造时间后半段比前半段慢,可以高效率获得高浓度碳酸泉。
而且,采用本发明的碳酸泉制造法,可以提供一种通过控制碳酸气气瓶所供给的碳酸气气体流量,使其在溶解器中流过并溶解于温水中进行制造,以得到碳酸浓度始终恒定的碳酸泉制造法。
采用本发明的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由于规定温度下的碳酸气透过量和水蒸汽透过量设定为规定范围,所以可以在通入高温水时也能够适当地将碳酸气添加到水中。尤其是透过膜的水蒸汽少,气体一侧的冷凝水不容易积存,因此可以减少冷凝水排放次数和冷凝水排放时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酸气,可以长期高效率获得碳酸气添加水,因此可在低温水、常温水甚至高温水中添加碳酸气,广泛拓展其用途。
此外,由于将膜组件的膜密度设定为2000~7000m2/m3范围,因此可确保碳酸气的高溶解效率,同时毫无滞留地排出冷凝水。另外,将水预先加热至30℃~50℃后再使碳酸气溶解时,可更为有效地溶解碳酸气。

Claims (12)

1.一种碳酸泉用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碳酸气供给口;
与该碳酸气供给口连通的碳酸气溶解器;
水槽;
用于将该水槽中的水送至碳酸气溶解器内,然后再送回到水槽内的循环泵;以及
在碳酸气溶解过程中改变碳酸气供给速度的碳酸气供给控制装置;
并列配备多个可将碳酸气供给速度设定为不同的碳酸气供给速度控制装置,并具有该碳酸气供给速度的气体速度切换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溶解器为膜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组件具备中空纤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纤维由薄膜状的非多孔气体透过层的正面和背面配置多孔层的三层结构的复合中空纤维膜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溶解器为静态混合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速度切换装置为电磁阀。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的供给速度控制装置为流量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溶气液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阀为质量流量式流量控制阀。
9.一种碳酸泉用溶气液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利用循环泵使进入碳酸气溶解器并返回到水槽中的所述水槽中的水循环,从碳酸气供给口向该碳酸气溶解器内供给碳酸气,使碳酸气溶解于该水槽的水中,慢慢使该水槽中的水的碳酸气浓度升高时,并列配备的多个可将碳酸气供给速度设定为不同的碳酸气供给速度控制装置和碳酸气供给速度的气体速度切换装置被分别控制,且使碳酸气供给速度在碳酸气溶解时间的后半段比前半段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溶气液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碳酸气溶解结束后水槽中的水的碳酸气浓度为1000mg/升或更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溶气液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碳酸气溶解时间的后半段长于碳酸气溶解时间的前半段。
12.如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溶气液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碳酸气溶解结束前的碳酸气供给速度为碳酸气溶解开始时的供给速度的50%或50%以下。
CNB028166957A 2001-08-28 2002-08-27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942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7737/2001 2001-08-28
JP2001257737 2001-08-28
JP2002036917 2002-02-14
JP36917/2002 2002-02-14
JP2002180143 2002-06-20
JP2002180144 2002-06-20
JP180143/2002 2002-06-20
JP180144/2002 2002-06-20
JP2002208575 2002-07-17
JP208575/2002 2002-07-1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43675A Division CN101349629B (zh) 2001-08-28 2002-08-27 溶气液制造装置
CN2011100507385A Division CN102166476B (zh) 2001-08-28 2002-08-27 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47502A CN1547502A (zh) 2004-11-17
CN100469425C true CN100469425C (zh) 2009-03-18

Family

ID=2753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669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9425C (zh) 2001-08-28 2002-08-27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CN2011100507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6476B (zh) 2001-08-28 2002-08-27 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
CN2008101443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9629B (zh) 2001-08-28 2002-08-27 溶气液制造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07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66476B (zh) 2001-08-28 2002-08-27 碳酸气添加用膜组件
CN2008101443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49629B (zh) 2001-08-28 2002-08-27 溶气液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7152850B2 (zh)
EP (2) EP1421988B1 (zh)
JP (3) JPWO2003020405A1 (zh)
CN (3) CN100469425C (zh)
DE (2) DE60233415D1 (zh)
WO (1) WO2003020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78883A1 (fr) 2000-04-18 2001-10-25 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 Ltd.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une solution aqueuse d'acide carboxylique
EP1421988B1 (en) * 2001-08-28 2009-08-1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bonated spring and carbonic water
JP4252841B2 (ja) * 2002-07-08 2009-04-08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炭酸水製造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炭酸水製造方法
JP2004313749A (ja) * 2003-04-02 2004-11-1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酸水製造装置及び炭酸水製造方法
JP2004305472A (ja) * 2003-04-08 2004-11-0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弱酸性殺菌剤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WO2005042133A1 (ja) * 2003-10-30 2005-05-1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及び水処理方法
CN1909868B (zh) * 2004-01-14 2010-05-05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碳酸泉水制造装置
JP4778260B2 (ja) * 2005-04-19 2011-09-21 昭和炭酸株式会社 炭酸泉の製造装置
US20090038701A1 (en) 2006-01-17 2009-02-12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xing
US20080067700A1 (en) * 2006-06-30 2008-03-20 Konstantin Korytnikov Humidifie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US8448925B2 (en) 2006-10-17 2013-05-28 Mks Instruments, Inc.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rbonation of deionized water
JP4611328B2 (ja) * 2007-02-28 2011-01-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ンスリン量を増加させるとともに血糖値を低下させる装置
GB0706106D0 (en) * 2007-03-29 2007-05-09 Imi Vision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beverage dispenser
DE102007046155A1 (de) * 2007-09-27 2009-04-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Armaturentafelträgerteil mit Klappenanordnung
US8079475B2 (en) * 2008-01-24 2011-12-20 Sonoco Development, Inc. Blister package
WO2009126121A1 (en) 2008-04-09 2009-10-15 Bio Bath Corporation Mobile apparatus for the dispersion and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harmaceutical, medical or purified carbon dioxide gas
CN102036742B (zh) * 2008-05-19 2015-02-11 恩特格里公司 用于制备气体在液体中的无气泡溶液的气化系统和方法
US20100066549A1 (en) * 2008-09-15 2010-03-18 Kao Hsung Tsung Warning device for a gas cylinder
JP5261124B2 (ja) * 2008-10-10 2013-08-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ナノバブル含有液体製造装置及びナノバブル含有液体製造方法
JP4730445B2 (ja) 2009-02-09 2011-07-20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高圧放電ランプ
EP2754376B1 (en) 2010-02-01 2015-03-25 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tridge-based carbonation of beverages
US9936834B2 (en) 2010-02-01 2018-04-10 Bedford System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tridge-based carbonation of beverages
JP4652479B1 (ja) 2010-07-14 2011-03-16 ミズ株式会社 生体適用液への選択的水素添加器具
US20130319231A1 (en) * 2010-12-09 2013-12-05 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 Integrated system for acid gas removal
US9907908B2 (en) 2011-03-08 2018-03-06 Baxter International Inc. Non-invasive radio frequency medical fluid level and volume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KR101129317B1 (ko) * 2011-05-24 2012-03-26 주식회사 하이필 산소수 발생기
CN102397761B (zh) * 2011-09-13 2013-07-03 宁波市鄞州千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蒸汽涡流式硝酸铵溶解器
JP6032456B2 (ja) * 2011-12-09 2016-11-30 フジデノロ株式会社 炭酸泉生成装置
US10130800B2 (en) 2012-01-27 2018-11-20 Invisiderm, Llc Method of producing substances with supersaturated gas, transdermal delivery device thereof, and uses thereof
US9808757B2 (en) * 2012-06-04 2017-11-07 The Southern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questering CO2
ES2438090B2 (es) * 2012-07-13 2015-07-21 Universidad De Cadiz Sistema de inyección de CO2 para estudios ecotoxicológicos
CN102830174A (zh) * 2012-08-20 2012-12-19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快速鉴别造纸法再造烟叶碳酸钙含量的方法
US9210600B1 (en) * 2012-09-07 2015-12-08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network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CN103006429B (zh) * 2013-01-05 2014-09-03 马惠祥 一种不需要电源的碳酸泉的生成装置
US20160184348A1 (en) 2013-06-27 2016-06-3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external preparation containing carbonated water,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device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blood circulation promoting method using the preparation
US9432865B1 (en) 2013-12-19 2016-08-30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Wireless cell tower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 and method
US10123223B1 (en) 2014-01-30 2018-11-06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operational integrity of a radio access network
EP2913641B1 (en) * 2014-02-28 2019-07-31 Yokogawa Electric Corporation Multiphase flowmeter
JP6104201B2 (ja) * 2014-03-20 2017-03-29 Idec株式会社 ファインバブル液生成装置
JP2015217323A (ja) * 2014-05-14 2015-12-07 株式会社 オムシー 炭酸水の製造方法
US10537856B2 (en) 2014-08-26 2020-01-21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Hollow fiber membrane and hollow fiber membrane module
US9327900B2 (en) 2014-09-09 2016-05-03 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tridge-based carbonation of beverages
EP3209172B1 (en) 2014-10-20 2021-02-17 Bedford Systems LLC Flow circuit for carbonated beverage machine
WO2016075534A2 (en) * 2014-11-13 2016-05-19 Wade Campbell Gas/liquid mixing apparatus
US9364018B1 (en) 2015-02-11 2016-06-14 Keurig Green Mountain, Inc. Adsorbent particle sizing for gas dissolution in beverages
JP6032506B2 (ja) * 2015-03-16 2016-11-30 フジデノロ株式会社 炭酸泉生成装置
CN104799692B (zh) * 2015-05-18 2017-12-01 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苏打水机
US10785996B2 (en) * 2015-08-25 2020-09-29 Cornelius, Inc.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line injection of gases into liquids
US10477883B2 (en) 2015-08-25 2019-11-19 Cornelius, Inc. Gas injection assemblies for batch beverages having spargers
JP6513007B2 (ja) * 2015-09-30 2019-05-15 サントリ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飲料供給装置の殺菌方法、及び、飲料供給装置
ES2618843B2 (es) * 2015-12-21 2018-01-03 Universidad De Cádiz Mejoras en sistema de inyección de CO2 para estudios ecotoxicológicos, adaptación para su empleo con microorganismos
US11219873B1 (en) * 2016-01-22 2022-01-11 Blichmann Engineering, LLC Carbonation method
US10456757B1 (en) * 2016-01-22 2019-10-29 John Blichmann In-line carbonation system
JP6476150B2 (ja) * 2016-03-18 2019-02-27 株式会社ノリタケ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ド 微小気泡発生装置
CN106552521A (zh) * 2016-10-13 2017-04-05 杭州泉泉科技有限公司 气水混合机构以及人工碳酸温泉制造装置
CN208260569U (zh) * 2017-06-12 2018-12-21 大连双迪创新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超微气泡液发生装置
WO2018237261A1 (en) * 2017-06-22 2018-12-27 Draft Innovation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A FLUID IN A CONTAINER
DE102017011752A1 (de) * 2017-12-19 2019-06-19 Messer Industriegase Gmbh Verfahren zum inaktivieren von Mikroorganismen in Lebensmitteln
GB2574436A (en) * 2018-06-06 2019-12-11 Narino Lt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D892987S1 (en) 2018-09-12 2020-08-11 Jacuzzi Inc. Bathtub
US10993875B2 (en) 2018-09-12 2021-05-04 Jacuzzi Inc. Tub with swirl ports and dispenser
JP7193972B2 (ja) * 2018-10-10 2022-12-21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混合装置
CA3120636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The Coca-Cola Company Backflow detection and mixing module with a thermal mass flow meter
US11040314B2 (en) 2019-01-08 2021-06-22 Marmon Foodservice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jecting gasses into beverages
US11225979B2 (en) 2020-02-27 2022-01-18 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s Multiphase flow loop for pump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N111320249A (zh) * 2020-03-04 2020-06-23 辽宁莱特莱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海水淡化矿化汽水混合装置
CN111521509A (zh) * 2020-04-21 2020-08-11 紫锐集团有限公司 溶液中的气体浓度量测装置
KR102502963B1 (ko) * 2020-11-26 2023-02-24 (주)에어레인 반도체 제조공정용 대전방지 중공사 분리막 모듈 및 시스템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135B2 (ja) * 1995-02-13 2001-05-2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浄化保温機能を有する炭酸泉製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84359A (en) * 1978-08-30 1980-01-22 Aerojet-General Corporation Gas monitor for liquid flow line
NZ219160A (en) * 1986-02-04 1990-07-26 Scottish & Newcastle Breweries Velocity of sound waves through liquid used to calculate original relative density
US4763525A (en) * 1986-04-16 1988-08-16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quantity of gas bubbles in a liquid
JPH07114790B2 (ja) 1987-03-31 1995-12-13 花王株式会社 炭酸温水の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82415B2 (ja) 1988-08-02 1996-01-1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炭酸飲料製造装置
JPH0348499A (ja) * 1989-04-13 1991-03-0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気装置
JP2810694B2 (ja) * 1989-04-20 1998-10-15 花王株式会社 浴湯用炭酸温水の生成方法及び装置
US4927567A (en) * 1989-06-23 1990-05-22 The Coca-Cola Company Motorless continuous carbonator
SU1676438A3 (ru) * 1989-07-18 1991-09-07 Синион, Советско-Итальянское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Нефтехими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 обработки жидкости газом
CH679890A5 (zh) * 1989-11-17 1992-04-30 Orbisphere Lab
NL9001888A (nl) * 1990-08-29 1992-03-16 Gen Electric Werkwijze voor de continue bereiding van carbonaatoligomeren.
US5157930A (en) * 1991-04-22 1992-10-27 Mcghee Samuel C Organ preservation apparatus
GB2261383A (en) * 1991-11-14 1993-05-19 Calor Gas Ltd Carbonator systems
JPH05296904A (ja) 1992-04-23 1993-11-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ガスセンサ
JP2573899B2 (ja) * 1992-05-14 1997-01-22 株式会社エフ・テックス 河川、湖沼等の浄化装置および油水分離装置
US5403088A (en) * 1993-06-18 1995-04-04 The Dow Chemical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he dispersion of minute bubbles in liquid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mer foams
JP3048501B2 (ja) * 1994-06-09 2000-06-05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炭酸泉の製造方法
JP3224702B2 (ja) * 1994-12-05 2001-11-0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油田からの採油方法
JP3720686B2 (ja) 1995-02-14 2005-11-3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循環型炭酸泉の製造装置
US5565149A (en) * 1995-03-15 1996-10-15 Permea, Inc. Control of dissolved gases in liquids
JP3701065B2 (ja) * 1995-11-06 2005-09-28 有限会社エーディ 異種流体混合装置
GB9524949D0 (en) * 1995-12-06 1996-02-07 Kodak Ltd Bubble detector
JPH1015368A (ja) 1996-07-04 1998-01-2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酸ガス添加水製造装置
JP3108025B2 (ja) * 1996-09-06 2000-11-13 久夫 小嶋 気液処理装置
JPH10202242A (ja) * 1997-01-23 1998-08-04 Ngk Insulators Ltd 超純水の比抵抗調整方法
JP4117058B2 (ja) * 1997-02-05 2008-07-09 三菱レイヨン・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炭酸泉の製造方法
US6164632A (en) * 1997-02-05 2000-12-2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carbonate spring
JPH11179178A (ja) * 1997-12-19 1999-07-06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炭酸泉の製造方法
JPH10324502A (ja) * 1997-05-21 1998-12-08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超純水の炭酸ガス付加装置及び付加方法
JPH11139804A (ja) * 1997-11-11 1999-05-25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超純水の比抵抗調整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DE19751971C2 (de) * 1997-11-25 2002-08-14 Geesthacht Gkss Forschung Verfahren zum Messen der Konzentration von gelösten Gasen in einer Flüssigkeit
JP2000005586A (ja) 1998-06-24 2000-01-11 Sony Corp 純水の比抵抗値調整装置
CN1243682A (zh) * 1998-08-04 2000-02-09 麦卡恩工程及制造公司 组合的碳酸化室和水压加压室装置
JP2000070887A (ja) 1998-09-03 2000-03-07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炭酸ガス溶存純水供給方法及び炭酸ガス溶存純水供給ユニット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基板処理装置
JP3690569B2 (ja) * 1998-11-20 2005-08-31 大日本インキ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超純水の比抵抗調整装置及び調整方法
JP3831136B2 (ja) 1999-01-13 2006-10-11 バブコック日立株式会社 液中の気泡含有量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US6317623B1 (en) * 1999-03-12 2001-11-13 Medrad,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ntrast enhanced imaging procedures
GB9914595D0 (en) * 1999-06-22 1999-08-25 Atchinson Investments Limited Water carbonator
JP3798201B2 (ja) 1999-10-26 2006-07-19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装置
JP3741253B2 (ja) * 1999-12-24 2006-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薬品製造装置
WO2001078883A1 (fr) * 2000-04-18 2001-10-25 Mitsubishi Rayon Engineering Co., Ltd.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une solution aqueuse d'acide carboxylique
JP2001293344A (ja) * 2000-04-18 2001-10-23 Mitsubishi Rayon Eng Co Ltd 炭酸水製造装置および炭酸水製造方法
US6622542B2 (en) * 2001-03-20 2003-09-23 Therox, Inc. Bubble detector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EP1421988B1 (en) * 2001-08-28 2009-08-19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rbonated spring and carbonic water
JP7114790B2 (ja) * 2020-11-05 2022-08-08 株式会社ユニバーサルエンターテインメント 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8135B2 (ja) * 1995-02-13 2001-05-2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浄化保温機能を有する炭酸泉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68767B2 (ja) 2013-12-18
US20070222090A1 (en) 2007-09-27
US20060279007A1 (en) 2006-12-14
CN1547502A (zh) 2004-11-17
CN102166476A (zh) 2011-08-31
JP2009075121A (ja) 2009-04-09
DE60233415D1 (de) 2009-10-01
US7237767B2 (en) 2007-07-03
US7334780B2 (en) 2008-02-26
US20040238975A1 (en) 2004-12-02
EP1421988A4 (en) 2006-10-04
WO2003020405A1 (fr) 2003-03-13
JP2009285651A (ja) 2009-12-10
US8096532B2 (en) 2012-01-17
US7407154B2 (en) 2008-08-05
JPWO2003020405A1 (ja) 2004-12-16
CN102166476B (zh) 2013-04-17
EP1421988A1 (en) 2004-05-26
CN101349629A (zh) 2009-01-21
EP1837068A1 (en) 2007-09-26
EP1837068B1 (en) 2010-10-06
CN101349629B (zh) 2012-11-14
US7152850B2 (en) 2006-12-26
EP1421988B1 (en) 2009-08-19
US20080274248A1 (en) 2008-11-06
US20070222091A1 (en) 2007-09-27
DE60237932D1 (de) 201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9425C (zh) 碳酸泉和碳酸水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及其应用的气体浓度控制方法和膜组件
US7445197B2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arbonated wat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ated water using the same
EP1283069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arbonic water
WO2005067862A1 (ja) 炭酸泉製造装置
CN112830563A (zh) 家用氢分子康养系统
US6164632A (en)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carbonate spring
CN113091300A (zh) 一种带气泡水功能的燃气热水器及其控制方法
JP5413726B2 (ja) 気液混合装置
JP2003053169A (ja) 炭酸水製造装置及び炭酸ガス溶解方法
EP0968699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rbonated spring
JP2003066023A (ja) 人工炭酸泉の炭酸ガス濃度測定方法、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人工炭酸泉製造装置
KR100819875B1 (ko) 에스피지막을 이용한 탄산수제조모듈을 구비한탄산수제조장치.
JP2007229714A (ja) 炭酸水製造装置および炭酸水製造方法
JPH07313855A (ja) 炭酸泉の製造方法
KR20050018965A (ko) 탄산수 제조 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탄산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8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