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2714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2714C
CN100412714C CNB2005100939720A CN200510093972A CN100412714C CN 100412714 C CN100412714 C CN 100412714C CN B2005100939720 A CNB2005100939720 A CN B2005100939720A CN 200510093972 A CN200510093972 A CN 200510093972A CN 100412714 C CN100412714 C CN 10041271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owder
aforementioned
ink
incorporating section
driv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939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7977A (zh
Inventor
汤浅宏一郎
织田康弘
丸山彰久
池田美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7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79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27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271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2Toner waste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管从清洁装置所输送并回收的墨粉量如何,可以简单的构成,使该回收墨粉向显影装置的供给以适当的量且有效地进行,且可轻松地处理剩余部分的回收墨粉之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将清洁装置(16)所除去的墨粉临时进行收纳的缓冲收纳部(51);将该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Ta)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缓冲收纳部之第1输送装置(53);将该缓冲收纳部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显影装置(14)之第2输送装置(55);使超过缓冲收纳部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部(56);且对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及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个别地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用于形成墨粉所构成的图像之打印机、复印机、兼具多数个机能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适合将在其图像形成时因未转印等而残留在像承载体等上的墨粉进行回收,并只将其适量部分有效地再次利用之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作为显影剂的墨粉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其图像形成时因未转印等会在像承载体、中间转印体等上产生残留的墨粉,所以尝试将该墨粉由清洁装置除去,且将其返回显影装置而进行再次利用。
例如,本发明申请人以前也提出过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目的是将像承载体上所残留的墨粉以清洁装置进行回收之回收墨粉有效地再次利用,并解决该回收墨粉经时持续增加之问题。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将该清洁装置所回收的墨粉利用第2输送装置进行输送并收纳之废弃用墨粉收纳部,且设置有依据图像信息的象素计数的累积值,对补给到显影装置的未使用墨粉及回收墨粉的供给比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专利文献1)。
而且,还提出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目的是在具有从清洁装置所回收的回收墨粉中分离出杂质之墨粉反复循环分级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超过该分级装置的处理能力之回收墨粉即使从清洁装置被供给也可巧妙地进行处理,其设置有与该进行分级的分级部邻接并处理过剩供给的回收墨粉之过剩回收墨粉处理部,且在该分级部和过剩回收墨粉处理部之间,设置有使超过该分级部的处理能力的回收墨粉溢出到过剩回收墨粉处理部之定量壁(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早期公开之特开平8-2974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早期公开之特开2002-341714号公报
但是,在关于这种提案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在前一图像形成装置中,是采用使向废弃用墨粉收纳部输送回收墨粉的第2输送装置以从清洁装置分支的状态设置,而且,对该第2输送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并驱动之构成,所以装置的构造变得复杂,且在必须控制向废弃用墨粉收纳部的回收墨粉的输送动作之控制动作方面也变得复杂。而且,因为依据象素计数的累积值等对回收墨粉供给到显影装置的量进行控制,所以在这方面也使控制动作变得复杂。关于这些变得复杂的方面,在适用于配置有多数个像承载体等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时,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在后一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用于防止分级装置的阻塞等的产生之对策和保养检修,而且关于该分级装置自身,也使其构造复杂,并形成大规模的装置。而且,因为并没有要对该分级了的墨粉向显影装置的供给量特别地进行调整,所以有可能因回收墨粉的使用比例增大,而产生图像模糊等画质不良。另外,存在向显影装置的回收墨粉的供给量会依存于分级装置的处理能力之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鉴于上述的问题等而形成的,不管从清洁装置所输送并回收的墨粉量如何,可以简单的构成,使该回收墨粉向显影装置的供给以适当的量且有效地进行,且可轻松地处理剩余部分的回收墨粉之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一种包括形成静电潜像之像承载体、将该静电潜像利用墨粉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用于去除将该显影的墨粉像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转印后而在前述像承载体上所残留的墨粉之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前述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临时进行收纳的缓冲收纳部;设置于前述清洁装置和缓冲收纳部之间,将该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缓冲收纳部之第1输送装置;设置于前述缓冲收纳部和前述显影装置之间,将该缓冲收纳部所收纳的回收墨粉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显影装置之第2输送装置;以与前述缓冲收纳部连接的形态进行设置,使超过该收纳部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部;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及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个别地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
而且,本发明(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为一种包括形成静电潜像之像承载体、将该静电潜像利用墨粉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将该显影的墨粉像利用一次转印进行承载,并输送到在记录媒体上进行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部之中间转印体、用于去除该二次转印后而在中间转印体上所残留的墨粉之第2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前述第2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临时进行收纳的缓冲收纳部;设置于前述第2清洁装置和缓冲收纳部之间,将该第2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缓冲收纳部之第1输送装置;设置于前述缓冲收纳部和前述显影装置之间,将该缓冲收纳部所收纳的回收墨粉利用输送驱动构件输送到其显影装置之第2输送装置;以与前述缓冲收纳部连接的形态进行设置,使超过该收纳部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部;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及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个别地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
而且,在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向前述显影装置补给未使用的墨粉之墨粉补给装置,且前述控制装置可采用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前述清洁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且对前述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之构成。
而且,在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向前述显影装置补给未使用的墨粉之墨粉补给装置,且前述控制装置可采用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前述第2清洁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且对前述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之构成。
而且,在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前述缓冲收纳部上可设置用于进行驱动以从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中除去无用物质之去除装置。
在设置该去除装置的情况下,还可使前述控制装置采用对前述去除装置的驱动,与前述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之构成。
另外,在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在前述缓冲收纳部上设置用于将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进行搅拌之搅拌驱动装置。
而且,在设置有上述墨粉补给装置之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前述控制装置采用对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对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所补给之未使用的墨粉的补给量的比率在30%以下之构成。
另外,在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前述像承载体及显影装置,具有将至少含有黑色的多数个颜色成分的墨粉像个别形成之多数个像承载体及显影装置,且可采用将前述第1输送装置只与该多数个显影装置中的使用黑色墨粉的黑色显影装置进行连接之构成。
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还可设置用于个别补给与前述多数个各显影装置分别对应的颜色成分的未使用的墨粉之墨粉补给装置,且前述控制装置可采用对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对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所补给的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的比率在20%以下之构成。
在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任一个中,从清洁装置由根据控制之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所输送的所有墨粉,同时临时收纳在缓冲收纳部中。而且,在该缓冲收纳部中被收纳后,从该收纳的回收墨粉中应输送到显影装置的回收墨粉,利用根据控制的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对其供给时期和量进行调整,并被送到显影装置进行再次利用。而且,另一方面在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中,使超过缓冲收纳部的收纳上限量之部分的回收墨粉溢出,并被回收到废弃收纳部侧且进行废弃。
如象这样利用两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则不管从清洁装置输送并被回收之墨粉的量如何,都可由简单的构成,以适当的量且有效的进行该回收墨粉向显影装置的供给,而且,可不对其剩余部分的回收墨粉进行特别的控制而轻松地进行处理。顺便一提,从清洁装置所输送的墨粉的量,依据所形成的图像的种类(墨粉的使用量)和转印效率的状况等,变化较大,所以非常难以预测,因此,在缓冲收纳部中临时收纳并只在需要向显影装置的供给时利用第2输送装置进行供给,和即使假如向缓冲收纳部输送较多的墨粉,也自然地被回收于废弃收纳部中而进行对应,是极其有效的。
而且,在这种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如前述那样具有墨粉补给装置,且对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清洁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对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与墨粉补充装置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时,由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在其动作中不断地被输送并排出,所以不存在其装置内由去除墨粉被充满之担忧,而且,对回收墨粉向显影装置的供给,可考虑与未使用墨粉的补给关系,更加有效且合理的进行。
而且,在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如前述那样在缓冲收纳部中设置去除装置时,可利用该去除装置从缓冲收纳部内的回收墨粉中去除纸粉等无用物质,所以可将该无用物质被去除后的回收墨粉供给到显影装置,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因在显影装置中被再利用时该无用物质的存在所引起之画质不良的产生。
在设置该去除装置的情况下,当还如前述那样对去除装置的驱动,与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时,由第1输送构件输送的墨粉被收纳在缓冲收纳部中,同时由去除装置进行无用物质的去除,而保存为一种适于在显影装置被再利用之状态的回收墨粉。而且,可使第1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和去除装置之驱动装置共同化而进行统一。
另外,在第1发明及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如前述那样在缓冲收纳构件上设置搅拌驱动装置时,可利用该搅拌驱动装置对缓冲收纳部内所回收的墨粉进行搅拌,所以能够防止缓冲收纳部内的墨粉的凝集,作为结果,也可防止因在显影装置中再利用时的凝集墨粉而产生画质不良。
而且,在设置上述墨粉补给装置之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如前述那样对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对补给的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之比率在一定值以下时,由于在显影装置中被再次利用的回收墨粉的量,对被补给的未使用墨粉总是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下,所以能够确实地防止因回收墨粉的使用比例过高而产生画质模糊等画质不良,可保持图像品质。
而且,在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如前述那样采用具有多数个像承载体及显影装置,且将第1输送装置只与黑色显影装置进行连接之构成时,因为在中间转印的第2清洁装置会混合有颜色不同的墨粉,所以一般被废弃,但即使是该混色状态的回收墨粉,也可不废弃而在黑色显影装置中有效地进行再次利用。
在该构成的情况下,当如前述那样设置墨粉补给装置,且对第2输送装置的输送驱动构件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对补充的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之比例在一定值以下时,由于处于将混色状态的回收墨粉进行再利用的严格环境下,此回收墨粉的使用比率总是保持在一定程度以下,所以能避免因该回收墨粉的使用比例过多而产生图像模糊等画质不良的现象,而且关于黑色的色度也可保持在无问题的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关于实施形态1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全体的概略说明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墨粉再利用系统的要部的概略说明图。
图3所示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框图。
图4所示为在实施形态1中所进行之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5所示为关于实施形态2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全体的概略说明图。
图6所示为图5的图像形成装置之墨粉再利用系统的要部的概略说明图。
图7所示为图5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之主要构成部分的框图。
图8所示为在实施形态2中所进行之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符号的说明
1A、1B:图像形成装置
10、10Y、10M、10C、10K:成像单元
11:感光鼓(像承载体)              12:带电装置
13:潜像形成装置                  14:显影装置
14K:黑色显影装置                 14a:显影辊
15:一次转印装置                  15a:转印辊
16:鼓用清洁装置                  16a:刀片
20: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        21:驱动辊
22:支承辊                        23、24:从动辊
25:二次转印辊
26:带用清洁装置(第2清洁装置)
26a:刀片                         30、30B:墨粉补给装置
31:墨粉盒                        32:墨粉输出驱动部
33:螺旋钻                        34、34K:未使用墨粉输送管
50、50B:墨粉再利用系统           51:缓冲容器(缓冲收纳部)
51a、51b:连接安装部              51c:上限量规定侧面
51d:墨粉排出开口部               52:螺旋钻(输送驱动构件)
53、53B:第1输送管                54:螺旋钻(输送驱动构件)
55、55B:第2输送管(第2输送装置)
56:废弃收纳瓶(废弃收纳部)        60:去除装置
65:搅拌驱动装置
70: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71:驱动控制部                    72:墨粉补给检测部
73: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控制装置的一部分)
74: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             75:去除驱动控制部
76:搅拌驱动控制部                77、77B:清洁器动作检测部
P:记录用纸(记录媒体)             T:墨粉
Ta、Tb:去除的墨粉                Ts:未使用墨粉
Tc:回收墨粉                      Tc’:废弃了的回收墨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态1>
图1所示为关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之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1A,其成像单元10部分的基本构成包括:在以设定的速度沿箭形符号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之鼓基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机感光层等的感光鼓11;使该感光鼓11的表面同样地带电之带电装置12;在带电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上使对应图像信息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之潜像形成装置13;使该静电潜像以设定颜色(在该例子中为黑色)的显影剂(墨粉)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14;使利用该显影所形成的墨粉像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用纸P上进行静电转印之一次转印装置15;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刀片方式的清扫之鼓用清洁装置16。作为显影装置14,使用由墨粉和载体构成之使用二元显影剂的二元显影装置。
在这种成像单元10中,沿箭形符号方向进行旋转之感光鼓11的表面由带电装置12被同样地进行带电处理后,藉由在其带电表面使对应由潜像形成装置13被彩色分离的图像信号之射束光进行扫描曝光,而写入静电潜像。接着,该潜像在由显影装置14,利用使显影辊14a进行承载并供给的二元显影剂的墨粉T而被显影,并作为黑色的墨粉像形成后,该墨粉像在通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之间的记录用纸P上被静电转印。该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利用鼓用清洁装置16的刀片16a而除去残留墨粉Ta、纸粉等,并进行清扫。
接着,墨粉像被转印,且记录用纸P被导入未图示的定影装置并完成墨粉像的定影处理后,被排出到装置外的排出部。经过这种图像形成过程,进行基本的图像形成。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中,装备有在必要时,向显影装置14补给适量未使用的墨粉Ts之墨粉补给装置30、将由鼓用清洁装置16所除去并回收的墨粉Tc进行再次利用之墨粉再利用系统50。
墨粉补给装置30如图1所示,主要由收纳未使用墨粉Ts的墨粉盒31、将处于该墨粉盒内31内的未使用墨粉Ts只以设定的时序及量向显影装置14输出之墨粉输出驱动部32、在该墨粉输出驱动部32和显影装置14间被连接设置,并具有在内部进行旋转驱动而输出墨粉Ts的螺旋钻(在轴的周围使输送叶片呈螺旋状连续形成之输送构件)33之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构成。该墨粉补给装置30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70)进行控制。
墨粉再利用系统50如图1和图2所示,主要包括用于将鼓用清洁装置16所除去的墨粉Ta临时进行收纳之缓冲容器51;用于将清洁装置16所除去的墨粉Ta,利用在管内部进行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2而输送到缓冲容器51之第1输送管53;用于将在缓冲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在管内部进行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4而输送到其显影装置14之第2转送管55;使超过缓冲容器51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Tc’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瓶56。
缓冲容器51如图2所示,具有可将鼓用清洁装置16所去除的墨粉Tc临时进行收纳的收纳容积。该缓冲容器51如图2所示,在其上部侧面侧具有第1输送管53的连接安装部51a,在其底部面侧具有第2输送管55的连接安装部51b。而且,在该容器51的侧面的一部分上,具有由相当于其收纳墨粉Tc的收纳上限量之高度所形成的上限量规定侧面51c,该上限量规定侧面51c的上方侧形成有与废弃收纳瓶56相通的墨粉排出开口部51d。
第1输送管53设置于鼓用清洁装置16和缓冲容器51之间。其螺旋钻52与清洁装置16的墨粉收纳部内所设置的螺旋钻连接,并设置于从缓冲容器51的连接安装部51a到到达内部的位置上。而且,螺旋钻52可利用未图示的电动机,沿输送墨粉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且藉由该螺旋钻52的旋转驱动,而使墨粉Ta被输送到管53内。螺旋钻52(电动马达)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70),控制其旋转驱动。
第2输送管55设置于缓冲容器51和显影装置14之间。在该例子中,将输送管55中与缓冲容器51之连接侧,跟前述连接安装部51b进行连接,另一方面,不将其与显影装置14之连接侧,与显影装置14进行直接连接,而在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的中途部分进行合流结合。而且,螺旋钻54可利用未图示的电动马达沿输送墨粉Tc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且藉由该螺旋钻54的旋转驱动而使墨粉Tc被输送到管55内。螺旋钻54(电动马达)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70),使其旋转驱动并与前述螺旋钻52分别独立地被控制。
废弃收纳瓶56具有足够收纳从缓冲容器51超过收纳上限量(越过上限量规定侧面51c)而溢出的回收墨粉Tc之收纳容积,并在与缓冲容器51的墨粉排出开口部51d连通之状态下进行设置。
而且,在缓冲容器51中,于其收纳空间的底部侧,设置用于进行驱动以从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中除去纸粉等无用物质之去除装置60。去除装置60由例如对处于容器51内的墨粉施加微振动之超音波发生器构成。藉由施加该微振动,可进行偏析以使回收墨粉上所附着的无用物质分离,并向容器51的上部侧移动。
另外,在缓冲容器51中,取代去除装置60或与其合并在一起,设置有对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进行搅拌之搅拌驱动装置65。搅拌驱动装置65只要为可对回收墨粉Tc进行搅拌的装置即可,并无特别的限制,例如可采用使将线材形成线圈形或曲柄形的搅拌构件在容器51内进行旋转之构成。
图2所示为用于控制该图像形成装置1A的各动作之控制系统的构成。图中的符号70为由包括存储装置等的微型计算机所构成的控制装置70,除了对前述成像单元等图像形成过程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外,还可对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和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各动作进行控制。
利用控制装置70而对补给装置30的控制,可通过对该补给装置30的墨粉输出驱动部32的驱动装置进行控制之驱动控制部71而进行。此时的控制内容,为控制装置70接受来自墨粉补给检测部72的信号,并依据预先在存储装置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而计算未使用墨粉Ts的应补给时期及量之后,向墨粉输出部的驱动控制部71发送必要的控制信号。其中,该墨粉补给检测部72用于收集从用于检测显影装置14内的墨粉的有无之传感器所发出的检测信号,和从检测在过程控制中于感光鼓11上所形成的浓度控制用修补像之墨粉补给检测部72所发出的检测信号等墨粉补给判断所必需的检测信号。
而且,利用控制装置70之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控制,通过用于控制第1输送管53的螺旋钻52的驱动装置之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用于控制第2输送管55的螺旋钻54的驱动装置之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用于控制去除装置60的驱动装置之去除驱动控制部75、用于控制依据需要所设置的搅拌驱动装置65的驱动装置之搅拌驱动控制部76而进行。
此时的控制内容,可为控制装置70依据预先在存储装置中所存储的墨粉再利用系统的控制程序,关于其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而接受来自用于检测鼓用清洁装置16的动作(螺旋钻的驱动等)时期之清洁器动作检测部77的检测信号后,发送与该清洁装置16的动作时期同步进行驱动的控制信号。顺便一提,清洁装置16的动作时期与图像形成处理的实行时期大致相同。而且,关于其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接受来自前述墨粉补给检测部72的信号后,可发送与该墨粉补给的动作时期同步进行驱动的控制信号。另外,关于去除驱动控制部75(及搅拌驱动控制部76),可同时发送与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相同的控制信号。
下面,对这种墨粉补给装置30及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A中,每当实行前述那种图像形成处理时,处于显影装置14内的墨粉T被消耗而减少。因此,当从前述墨粉补给检测部72向控制装置70发送判断为需要墨粉补给的信号时,从控制装置70向墨粉补给装置30的驱动控制部71发送关于未使用墨粉Ts的应补给时期及量的控制信号。
藉此,墨粉输出驱动部32使其驱动装置起动,并使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内的螺旋钻33在设定的时序驱动设定时间。结果,墨粉补给装置30的墨粉盒31内的未使用墨粉Ts,由旋转驱动的螺旋钻33而通过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被输送补给到显影装置14。另外,在超过了其设定时间后,螺旋钻33的旋转驱动停止,藉此使未使用墨粉Ts的补给也结束。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A中,当执行前述的图像形成处理时,由鼓用清洁装置16除去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上所残留的墨粉Ta。在该鼓用清洁装置16的动作开始后,来自前述清洁器动作检测部77的检测信号被送到控制装置70,并从该控制装置70向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发送驱动信号。
藉此,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使其驱动装置起动,并使第1输送管53内的螺旋钻52旋转驱动。结果,由鼓用清洁装置16所去除的墨粉Ta在墨粉再利用系统50中利用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2,而通过第1输送管53被输送到缓冲容器51内并进行收纳。另外,当图像形成处理等结束时,螺旋钻52的旋转驱动停止,藉此使墨粉Ta向缓冲容器51的输送也结束。
而且,与该第1输送管53内的螺旋钻52的旋转驱动一起,从控制装置70向去除驱动控制部75(及搅拌驱动控制部76)发送驱动信号。藉此,使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缓冲容器51内的去除装置60起动,从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中进行无用物质的分离去除。而且,在设置有搅拌驱动装置65的情况下,该搅拌驱动装置65起动,使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进行搅拌,而防止该回收墨粉在容器51内进行凝集。
另一方面,在墨粉补给检测部72所发出的需要墨粉补给的信号被送到控制装置70后,从控制装置70向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也发送驱动信号。
藉此,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使其驱动装置起动,而使第2输送管55内的螺旋钻54旋转驱动。结果,缓冲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4,而通过第2输送管55向显影装置14内被输送。通过该第2输送管55被输送的回收墨粉Tc,与墨粉补给装置30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合流,所以可在与未使用墨粉Ts混合的状态下被输送到显影装置14。藉此,回收墨粉Tc可在与未使用墨粉Ts进行混合的状态下被供给到显影装置14且进行再次利用。回收墨粉Tc的供给量大致由螺旋钻54的旋转驱动时间决定。另外,当墨粉补给动作结束时,螺旋钻54的旋转驱动停止,且藉此使回收墨粉Tc向显影装置14的输送也结束。
而且,在该墨粉再利用系统50中,当通过第1输送管53被输送到缓冲容器51内而进行收纳之回收墨粉Tc的量,形成超过该容器51内的上限量规定侧面51c的量时,其超过部分的回收墨粉Tc’自然地越过上限量规定侧面51c,通过墨粉排出开口部51d溢出到废弃收纳瓶56侧并被收纳。
这样,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A中,利用墨粉再利用系统50,不管从鼓用清洁装置16被输送并回收之墨粉Ta的量如何,都可在缓冲容器51中被临时收纳后,藉由适当控制利用第2输送管55的螺旋钻54的驱动,而以适当的量且有效地进行该回收墨粉Tc向显影装置14的供给。而且,对缓冲容器51所收纳的剩余部分的回收墨粉Tc’,也不用特别地进行控制,可藉由溢出到废弃收纳瓶56中并送出而轻松地进行处理。
下面,对利用具有该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图像形成装置1A所进行的试验加以说明。
试验是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A在10,000张记录用纸P上形成相同的测试图像后,对显影装置14从墨粉补给装置30补给一定量的未使用墨粉Ts,且使从缓冲容器51供给的回收墨粉Tc对未使用墨粉补给量的比率(%)以5%的幅度进行增加并依次供给,并对进行了该在各比例下的供给后而重新形成之各测试图像的图像模糊的产生状况进行观察。然后,根据下述的评价基准对此时的图像模糊的产生状况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如图4所示。
该试验的设定条件如下所示。作为墨粉T,使用彩色复印机(富士xerox株式会社制:DocuCenter Color 400CP)中所使用的墨粉。作为测试图像使用图像密度10%的图像。
[评价基准]
G0:图像模糊的面积比率在0.191%以下的情况。
G1:图像模糊的面积比率在0.971%以下的情况。
G2:图像模糊的面积比率在1.98%以下的情况。
G3:图像模糊的面积比率在2.43%以下的情况。
G4:图像模糊的面积比率在4.3%以下的情况。
另外,此时的评价的容许级别在[G2以下]。
由图4的结果可确认,当使回收墨粉的比率在30%以下时,在图像品质上没有问题。
根据该试验结果,在上述墨粉再利用系统50中,将从缓冲容器51供给显影装置14的回收墨粉Tc的量,设定为该回收墨粉对未使用墨粉补给量之比例在30%以下的(供给)量。具体地说,对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发送控制信号,以对在墨粉供给装置30中所把握的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供给0.3倍以下的量的回收墨粉Tc。而且,此时未使用墨粉的补给可在从其本来的补给量减去回收墨粉的供给量之量的条件下而进行。
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A中,即使在显影装置14将回收墨粉Tc进行再次利用并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也可形成几乎不产生图像模糊的画质不良之优质的图像。而且,此时回收墨粉的供给量只依据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进行变更,所以其控制也可极其简单地进行。另外,藉由该回收墨粉的再次利用可减少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所以补给用的未使用墨粉的消费量减少,且使该部分的运转费用也可减少。
<实施形态2>
图5所示为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之图像形成装置。
该图像形成装置1B为使成像单元10为多数个且可采用中间转印方式形成彩色图像之装置,除了因该关系而使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构成的一部分变更以外,由与关于第1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装置1A相同的构成形成。
首先,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B装备有专用形成黄(Y)、红(M)、绿(C)、黑(K)的4色墨粉像之4个成像单元10Y、10M、10C、10K,并藉由使在各成像单元10(Y、M、C、K)所形成的上述4色的墨粉像,在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重合而进行一次转印后,从该中间转印带20向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用纸P侧进行二次转印,可形成所谓的全彩色图像。
该各成像单元10的基本构成都与实施形态1的成像单元类似,同样包括:在以设定的速度沿箭形符号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之鼓基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机感光层等的感光鼓11;使该感光鼓11的表面同样地带电之带电装置12;在带电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上使对应图像信息的光进行曝光而形成静电潜像之潜像形成装置13;使该静电潜像以设定颜色(Y、M、C、K的某一个颜色)的显影剂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14;使利用该显影所形成的墨粉像在中间转印带域20上进行静电转印之一次转印装置15;对感光鼓11的表面进行清扫之刀片方式的鼓用清洁装置16。
接着,上述中间转印带20为在含有导电材料等并对体积电阻率进行调整之聚酰亚胺薄膜等的带形基材上,将硅橡胶等表面层进行层叠而形成之2层构造的环形带。而且,中间转印带20架设在驱动辊21、二次转印部的支承辊22、多数个从动辊23,24…上,且以在该从动辊23、24间与前述各成像单元10(Y、M、C、K)的感光鼓11分别相接的状态进行设置,可利用驱动辊21的旋转动力而沿箭形符号方向旋转行进。从动辊23为对中间转印带20付与一定的张力之张紧辊。
在该中间转印带20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将中间转印带20按压在支承辊22上,形成二次转印部的压接区域之二次转印辊25。而且,在与中间转印带20的驱动辊21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对该带20的表面进行清扫之刀片方式的带用清洁装置26。
在这种各成像单元10(Y、M、C、K)中,使沿箭形符号方向进行旋转的感光鼓11的表面利用带电装置12被同样地进行带电处理后,藉由在其带电表面上使对应由潜像形成装置13被彩色分解的图像信号之射束光进行扫描曝光,而写入静电潜像。接着,该潜像利用显影装置14所供给的二元显影剂的墨粉进行显影,而形成为设定颜色的墨粉像后,使该墨粉像在通过感光鼓11和一次转印装置的转印辊15a之间的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依次进行静电一次转印。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表面,利用鼓用清洁装置16的刀片而除去残留墨粉等并进行清扫。
在这种中间转印带20上进行(多重)转印的墨粉像,伴随该带20的旋转,被输送到与二次转印辊25对向的二次转印部,其中该二次转印辊25与支承辊22对向配置。而且,在二次转印部,中间转印带20上的墨粉像按照该墨粉像的成像及二次转印时序,对从未图示的供纸系统在设定的时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的记录用纸P,进行静电二次转印。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利用带用清洁装置26的刀片26a,除去二次转印后的各色成分的残留墨粉Tb、纸粉等,并进行清扫。
接着,墨粉像被转印,且记录用纸P被导入未图示的定影装置,进行墨粉像的定影处理后,被排出到装置外的排出部。经过这种图像形成处理,而进行基本的彩色图像的形成。
而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B中,装备有向4个显影装置14(Y、M、C、K)在必要时分别每次补给适量的未使用的各色墨粉Ts(Y、M、C、K)之墨粉补给装置30B、将由带用清洁装置26除去并回收的墨粉Tc进行再次利用之墨粉再利用系统50B。
墨粉补给装置30b主要由分别收纳各色未使用的墨粉Ts之墨粉盒31(Y、M、C、K);将处于各墨粉盒31内的各色未使用的墨粉Ts只以设定的时序及量,向对应的显影装置14(Y、M、C、K)进行输送之墨粉输送驱动部32;在该墨粉输送驱动部32和各显影装置14(Y、M、C、K)间连接设置,并具有在内部进行旋转驱动而输送墨粉Ts的螺旋钻33之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构成。墨粉输送管34只将墨色(K)用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进行图示,而其它颜色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的图示省略。该墨粉补给装置30B的动作由后述的控制装置(70)进行控制。
墨粉再利用系统50B如图5及图6所示,主要包括用于将鼓用清洁装置26所除去的墨粉Tb临时进行收纳之缓冲容器51;用于将清洁装置26所除去的墨粉Tb,利用在管内部进行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2而输送到缓冲容器51之第1输送管53B;用于将在缓冲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在管内部进行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4而输送到其黑色显影装置14K之第2转送管55B;使超过缓冲容器51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Tc’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瓶56。
构成该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上述缓冲容器51、第1输送管53、第2输送管55B及废弃收纳瓶56,基本上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对应的构成构件采用相同的构成。特别是在该缓冲容器51中,也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缓冲容器的情况同样地,在其内部依据需要而设置去除装置60和搅拌装置65。
但是,只在第1输送管53不与成像单元10的鼓用清洁装置16而与带用清洁装置26进行连接方面,和第2输送管55B不与成像单元10的所有的显影装置14连接而与黑色的显影装置14K进行连接方面,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对应构成构件在构成上不同。
图7所示为用于控制该图像形成装置1B的各动作之控制系统的构成。图中的符号70与实施形态1的控制系统的构成同样为控制装置70,除了对前述各成像单元等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动作进行控制以外,还对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B和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各动作进行控制。
利用控制装置70之墨粉补给装置30B的控制,可通过用于控制其补给装置30B的墨粉输送驱动部32的驱动装置之驱动控制部71而进行。其控制内容只在接受每个颜色的墨粉补给检测部72(Y、M、C、K)的检测信号并分别同样地进行控制之方面不同,关于其它方面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补给装置30的情况基本相同(参照图3)。
而且,利用控制装置70之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控制,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控制的情况同样地,通过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去除驱动控制部75、依据需要设置的搅拌驱动控制部76而进行(参照图3)。关于此时的控制内容,也基本上与实施形态1的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控制的情况同样,只是关于其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在收到来自用于检测带用清洁装置26的动作(螺旋钻的驱动等)时期之清洁器动作检测部77B的检测信号后,与其清洁装置26的动作时期同步发送使其驱动的控制信号这一方面有所差异。顺便说一下,清洁装置26的动作时期与图像形成处理的实行时期大致相同。
下面,对这种墨粉补给装置30B及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各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A中,每当实行前述那种图像形成处理时,处于各成像单元10的显影装置14(Y、M、C、K)内的墨粉T分别被消耗而减少。因此,当从前述各墨粉补给检测部72(Y、M、C、K)向控制装置70发送判断为需要墨粉补给的信号时,从控制装置70向墨粉补给装置30B的各驱动控制部71(Y、M、C、K)分别发送关于未使用墨粉Ts的应补给的墨粉种类(颜色)、时期及量的控制信号。
藉此,墨粉输出驱动部32使形成其补给对象的驱动装置起动,并使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内的螺旋钻33在设定的时序分别只驱动设定时间。结果,墨粉补给装置30B的补给对象之墨粉盒31(Y、M、C、K)内的未使用墨粉Ts,由旋转驱动的螺旋钻33而通过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分别被输送补给到设定的显影装置14(Y、M、C、K)。另外,在超过了其设定时间后,螺旋钻33的旋转驱动停止,藉此使未使用墨粉Ts的补给也结束。
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B中,当执行前述的图像形成处理时,由鼓用清洁装置26除去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20的表面上所残留的墨粉Tb。在该鼓用清洁装置26的动作开始后,来自前述清洁器动作检测部77B的检测信号被送到控制装置70,并从该控制装置70向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发送驱动信号。
藉此,第1输送驱动控制部73使其驱动装置起动,并使第1输送管53内的螺旋钻52旋转驱动。结果,由鼓用清洁装置26所去除之各色成分混合的墨粉Tb在墨粉再利用系统50B中利用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2,而通过第1输送管53被输送到缓冲容器51内并进行收纳。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当图像形成处理等结束时,螺旋钻52的旋转驱动停止,藉此使墨粉Tb向缓冲容器51的输送也结束。
而且,与该第1输送管53内的螺旋钻52的旋转驱动一起,从控制装置70向去除驱动控制部75(及搅拌驱动控制部76)发送驱动信号。藉此,使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缓冲容器51内的去除装置60起动,从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中进行无用物质的分离去除。而且,在设置有搅拌驱动装置65的情况下,该搅拌驱动装置65起动,使容器51内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进行搅拌,而防止该处于混色状态的回收墨粉在容器51内进行凝集。
另一方面,在从墨粉补给检测部72(Y、M、C、K)中所发出的需要黑色(K)的墨粉补给之信号被送到控制装置70后,从控制装置70向墨粉再利用系统50B的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也发送驱动信号。
藉此,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使其驱动装置起动,而使第2输送管55内的螺旋钻54旋转驱动。结果,缓冲容器51内所收纳之不同颜色的墨粉混合的回收墨粉Tc利用旋转驱动的螺旋钻54,而通过第2输送管55向黑色显影装置14K内被输送。通过该第2输送管55被输送的回收墨粉Tc,与墨粉补给装置30B的黑色用的未使用墨粉输送管34K合流,所以可在与黑色的未使用墨粉Tsk混合的状态下被输送到显影装置14。藉此,回收墨粉Tc可在与黑色的未使用墨粉Tsk进行混合的状态下被供给到显影装置14K且进行再次利用。回收墨粉Tc的供给量大致由螺旋钻54的旋转驱动时间决定。另外,当墨粉补给动作结束时,螺旋钻54的旋转驱动停止,且藉此使回收墨粉Tc向黑色显影装置14K的输送也结束。
而且,在该墨粉再利用系统50B中,与实施形态1的情况同样,当通过第1输送管53被输送到缓冲容器51内而进行收纳之回收墨粉Tc的量,形成超过该容器51内的上限量规定侧面51c的量时,其超过部分的回收墨粉Tc’自然地越过上限量规定侧面51c,通过墨粉排出开口部51d溢出到废弃收纳瓶56侧并被收纳。
这样,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B中,利用墨粉再利用系统50B,不管从鼓用清洁装置26被输送并回收之处于混色状态的墨粉Tb的量如何,都可在缓冲容器51中被临时收纳后,藉由适当控制利用第2输送管55B的螺旋钻54的驱动,而以适当的量且有效地进行该处于混色状态的回收墨粉Tc向显影装置14K的供给。而且,对缓冲容器51所收纳的剩余部分的回收墨粉Tc’,也不用特别地进行控制,可藉由溢出到废弃收纳瓶56中并送出而轻松地进行处理。
下面,对利用具有该墨粉再利用系统50的图像形成装置1B所进行的试验加以说明。
试验是在利用图像形成装置1B在10,000张记录用纸P上形成相同的测试图像后,对黑色显影装置14K从墨粉补给装置30B补给一定量的黑色未使用墨粉Tsk,且使从缓冲容器51供给的回收墨粉Tc对未使用墨粉补给量的比率(%)以5%的幅度进行增加并依次供给,并对进行了该在各比例下的供给后而重新形成之各测试图像的图像模糊的产生状况进行观察,且对该黑色图像的色度(C*)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前述的评价基准对此时的图像模糊的产生状况进行评价。关于色度,利用测定器(X-Rite社制:X-Rite938)进行测定。其测定结果如图8所示。
该试验的设定条件如下所示。该试验中所使用的墨粉T和测试图像,使用与前述试验中所应用的相同的墨粉和测试图像。另外,此时的色度的容许级别为[小于3.0]。
由图8的结果可确认,当使回收墨粉的比率在20%以下时,在黑色的图像品质上没有(在图像模糊和色度方面的)问题。
根据该试验结果,在上述墨粉再利用系统50B中,将从缓冲容器51供给黑色显影装置14K的回收墨粉Tc的量,设定为该回收墨粉对黑色未使用墨粉补给量之比例在20%以下的(供给)量。具体地说,对第2输送驱动控制部74发送控制信号,以对在墨粉供给装置30B中所把握的黑色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供给0.2倍以下的量的回收墨粉Tc。而且,此时黑色未使用墨粉Tsk的补给可在从其本来的补给量减去回收墨粉Tc的供给量之量的条件下而进行。
结果,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B中,即使只在黑色显影装置14将处于混色状态的回收墨粉Tc进行再次利用并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也可形成几乎不产生图像模糊和色底低下的画质不良之优质的图像。而且,此时回收墨粉的供给量只依据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进行变更,所以其控制也可极其简单地进行。另外,藉由该回收墨粉的再次利用可减少黑色未使用墨粉的补给量,所以通常使用较多的补给用黑色未使用墨粉的消费量减少,且使该部分的运转费用也可减少。
<另外的实施形态>
另外,在前述实施形态2中所说明的是对中间转印带20,使4色用的成像单元10(Y、M、C、K)沿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呈串联配置之形式(随机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1B的情况,但只要是利用中间转印方式,即使为除此以外之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同样可进行应用。

Claims (10)

1.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A),为一种包括形成静电潜像之像承载体(11)、将该静电潜像利用墨粉(T)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14)、用于去除将该显影的墨粉像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转印后而在前述像承载体(11)上所残留的墨粉之清洁装置(16)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前述清洁装置(16)所除去的墨粉进行临时收纳的缓冲收纳部(51);
设置于前述清洁装置(16)和缓冲收纳部(51)之间,将该清洁装置所除去的墨粉(Ta)利用输送驱动构件(52)输送到其缓冲收纳部之第1输送装置(53);
设置于前述缓冲收纳部(51)和前述显影装置(14)之间,将该缓冲收纳部(51)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输送驱动构件(54)输送到其显影装置(14)之第2输送装置(55);
以与前述缓冲收纳部(51)连接的形态进行设置,使超过该收纳部(51)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Tc)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部(56);及
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53)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及第2输送装置(55)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个别地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70)。
2.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B),为一种包括形成静电潜像之像承载体(11)、将该静电潜像利用墨粉进行显影之显影装置(14)、将该显影的墨粉像利用一次转印进行承载,并输送到在记录媒体上进行二次转印的二次转印部之中间转印体(20)、用于去除该二次转印后而在中间转印体(20)上所残留的墨粉之第2清洁装置(26)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前述第2清洁装置(26)所除去的墨粉(Tb)临时进行收纳的缓冲收纳部(51);
设置于前述第2清洁装置(26)和缓冲收纳部(51)之间,将该第2清洁装置(26)所除去的墨粉(Tb)利用输送驱动构件(52)输送到其缓冲收纳部(51)之第1输送装置(53B);
设置于前述缓冲收纳部(51)和前述显影装置(14)之间,将该缓冲收纳部(51)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利用输送驱动构件(54)输送到其显影装置之第2输送装置(55B);
以与前述缓冲收纳部(51)连接的形态进行设置,使超过该收纳部(51)的收纳上限量而被收纳的回收墨粉(Tc)溢出,并进行收纳之废弃收纳部(56);及
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53B)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及第2输送装置(55B)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个别地进行控制之控制装置(70)。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向前述显影装置(14)补给未使用的墨粉(Ts)之墨粉补给装置(30),且
前述控制装置(70)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53)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与前述清洁装置(16)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且对前述第2输送装置(55)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向前述显影装置(14)补给未使用的墨粉(Ts)之墨粉补给装置(30B),且
前述控制装置(70)对前述第1输送装置(53B)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与前述第2清洁装置(26)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且对前述第2输送装置(55B)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B)的动作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缓冲收纳部(51)上可设置用于进行驱动以从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中除去无用物质之去除装置(60)。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70)对前述去除装置(60)的驱动,与前述第1输送装置(53,53B)的输送驱动构件(52)的驱动时期同步地进行控制。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缓冲收纳部(51)上设置用于将其所收纳的回收墨粉(Tc)进行搅拌之搅拌驱动装置(65)。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控制装置对第2输送装置(55)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Tc)对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所补给之未使用的墨粉(Ts)的补给量的比率在30%以下。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前述像承载体(11)及显影装置(14),具有将至少含有黑色的多数个颜色成分的墨粉像个别形成之多数个像承载体及显影装置,且
将前述第1输送装置(53B)只与该多数个显影装置(14)中的使用黑色墨粉的黑色显影装置(14K)进行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用于个别补给与前述多数个各显影装置(14)分别对应的颜色成分的未使用的墨粉之墨粉补给装置(30B),且
前述控制装置(70)对第2输送装置(55B)的输送驱动构件(54)的驱动进行控制,以使回收墨粉(Tc)对从前述墨粉补给装置(30B)所补给的未使用墨粉(Tsk)的补给量的比率在20%以下。
CNB2005100939720A 2005-03-25 2005-09-01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089793A JP2006267938A (ja) 2005-03-25 2005-03-2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89793 2005-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7977A CN1837977A (zh) 2006-09-27
CN100412714C true CN100412714C (zh) 2008-08-20

Family

ID=37015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397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2714C (zh) 2005-03-25 2005-09-01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395022B2 (zh)
JP (1) JP2006267938A (zh)
CN (1) CN10041271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44197B2 (ja) * 2004-07-01 2007-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17120B2 (ja) * 2006-10-02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0726B2 (ja) * 2007-08-21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07040403A1 (de) * 2007-08-27 2009-03-05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Drucken von Bildmustern auf einem Aufzeichnungsträger
JP2009210895A (ja) * 2008-03-05 2009-09-17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962063B2 (en) * 2008-03-17 2011-06-14 Xerox Corporation Waste toner re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JP5326414B2 (ja) * 2008-08-07 2013-10-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8519B2 (ja) * 2008-09-26 2012-01-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粉体搬送装置
JP4674626B2 (ja) * 2008-09-26 2011-04-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9695B2 (ja) * 2008-09-29 2013-07-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311443B2 (en) 2009-02-16 2012-11-1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cleaning unit opposing belt
JP5617206B2 (ja) * 2009-08-27 2014-11-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947B2 (ja) * 2010-01-18 2014-06-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作像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20601A (zh) * 2011-12-19 2012-06-2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碳粉供排装置及系统
JP6439381B2 (ja) * 2014-10-28 2018-12-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9143A (en) * 1992-04-11 1995-11-08 Ricoh Kk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cycling toner
JPH08297405A (ja) * 1995-04-27 1996-11-1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162775A (zh) * 1995-03-03 1997-10-22 夏普公司 图象形成装置
JP2000089633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22423A (ja) * 1998-10-16 2000-04-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現像剤容器
JP2000231316A (ja) * 1999-02-09 2000-08-22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回収装置
CN1310363A (zh) * 2000-02-17 2001-08-2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补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14619A (zh) * 2000-03-17 2001-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493A (ja) * 2001-03-08 2002-09-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分級装置
JP2002341714A (ja) * 2001-05-14 2002-11-29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リサイクル分級装置
EP1265116A2 (en) * 2001-06-07 2002-12-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173118A (ja) * 2001-09-26 2003-06-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6000A (ja) * 2001-11-15 2003-07-30 Ricoh Co Ltd 分級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0329A (ja) * 1992-04-11 1994-04-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9740A (ja) 1994-07-18 1996-02-02 Shigeya Takahashi ピンホール式乱視用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5906906A (en) * 1994-08-29 1999-05-25 Mita Industrial Co., Ltd. Recycle developing process
JPH08179607A (ja) * 1994-12-20 1996-07-12 Nec Data Terminal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84912B2 (ja) * 1995-07-24 2003-03-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86987A (ja) * 1996-12-26 1998-07-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592069B2 (ja) * 1998-02-24 2004-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16529A (ja) * 1998-05-01 1999-11-16 Mita Ind Co Ltd トナーリサイクル装置
JP3411961B2 (ja) * 1998-05-08 2003-06-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472214B2 (ja) * 1999-11-11 2003-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75072A (ja) * 1999-12-17 2001-06-2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55730A (ja) * 2000-03-10 2001-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69443A (ja) * 2000-12-05 2002-06-14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335A (ja) * 2000-12-22 2002-07-05 Ricoh Co Ltd 中間転写体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カラー電子写真装置
JP3977600B2 (ja) * 2001-02-16 2007-09-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91130A (ja) * 2001-09-19 2003-03-2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661A (ja) * 2002-06-12 2004-0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38150B2 (ja) * 2004-01-29 2007-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043190B2 (en) * 2004-03-23 2006-05-0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and controlling method of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89143A (en) * 1992-04-11 1995-11-08 Ricoh Kk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cycling toner
CN1162775A (zh) * 1995-03-03 1997-10-22 夏普公司 图象形成装置
JPH08297405A (ja) * 1995-04-27 1996-11-1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89633A (ja) * 1998-09-11 2000-03-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22423A (ja) * 1998-10-16 2000-04-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現像剤容器
JP2000231316A (ja) * 1999-02-09 2000-08-22 Fuji Xerox Co Ltd トナー回収装置
CN1310363A (zh) * 2000-02-17 2001-08-29 株式会社理光 墨粉补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14619A (zh) * 2000-03-17 2001-09-26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268493A (ja) * 2001-03-08 2002-09-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分級装置
JP2002341714A (ja) * 2001-05-14 2002-11-29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リサイクル分級装置
EP1265116A2 (en) * 2001-06-07 2002-12-1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3173118A (ja) * 2001-09-26 2003-06-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6000A (ja) * 2001-11-15 2003-07-30 Ricoh Co Ltd 分級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95022B2 (en) 2008-07-01
JP2006267938A (ja) 2006-10-05
CN1837977A (zh) 2006-09-27
US20060216086A1 (en) 200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271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28072C (zh) 显影剂补充装置
US2006016542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53626B (zh) 显影设备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17105C (zh) 显影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US5585899A (en) Multicontainer toner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03676558A (zh) 显影剂补充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2012656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681990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including controlling supply of new and recycled toner
US5430530A (en) Admix Housing
JPH08314253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CN100445887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322378C (zh) 成像设备
JP3852235B2 (ja)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現像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14142B (zh) 显影装置及使用了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904327B2 (ja)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0639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に使用する現像剤補給容器
CN101673074A (zh) 显影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设备和色粉供应控制方法
JPH08123174A (ja) 画像形成方法
JP2861540B2 (ja) 現像装置
JPS621630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54485A (ja) 現像装置における現像剤の交換方法
JPS632027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33866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6165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