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5100664A1 -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5100664A1
WO2015100664A1 PCT/CN2013/091214 CN2013091214W WO2015100664A1 WO 2015100664 A1 WO2015100664 A1 WO 2015100664A1 CN 2013091214 W CN2013091214 W CN 2013091214W WO 2015100664 A1 WO2015100664 A1 WO 2015100664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cid
graphite
graphene oxide
graphene
wa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3/0912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张麟德
张明东
Original Assignee
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5/106,84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9550679B2/en
Priority to EP13900834.6A priority patent/EP3085664B1/en
Priority to JP2016561045A priority patent/JP6353074B2/ja
Priority to EP17205779.6A priority patent/EP3312142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3/091214 priority patent/WO2015100664A1/zh
Publication of WO2015100664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5100664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82Graphene
    • C01B32/184Preparation
    • C01B32/19Preparation by exfoliation
    • C01B32/192Preparation by exfoliation starting from graphitic 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20Graphite
    • C01B32/21After-treatment
    • C01B32/23Oxidation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graphene oxide based on mixed acid system an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graphene.
  •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oxide The first S ⁇ system is added dropwise to the second acid system at a rate of 1-2 drops/second at a temperature of 40 ° C to prepare a mixed solution, which is added to the second acid system.
  • the volume of the first S-history system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formula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the first S-system and the second acid system described above, the oxidation of the graphite can be completed as much as possible under the premise of saving the oxidant, effectively Forming graphite oxide.) :
  • the second acid system to be added represents the volume of the second acid system added to the first acid system
  • a method for preparing graphene based on graphene oxide prepared by the above method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 the reducing agent is preferably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of citric acid, gluconic acid, citric acid, ascorbic acid, oxalic acid, sodium citrate, sodium gluconate, sodium citrate, sodium ascorbate and sodium oxalate; more preferred It is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of oxalic acid, sodium citrate, citric acid and sodium citrate.
  •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first S history system and the second acid system to prepare the mixed acid system, thereby reducing the use of strong acid and reducing the strong acid pair.
  • the heat generated by the graphene oxide i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is reduced, so that the graphene oxide has less deoxidation sites and better dispersibility; further, the method oxidant is dissolved in the second acid component, The graphite is dispersed in the first acid component, and the oxidizing agent is dissolved in the solution in advance, so that the mixed acid system can emit an acoustic-liquid phase reaction, 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reaction efficiency.
  • the graphene oxide and graphene of the product are characterized by Raman light, and each has a D peak, a G peak and a 2D peak characteristic of graphene.
  • the graphite oxide suspension in an acidic environment is ultrasonically stripped, and after ultrasonic stirring for 2 hours, it is centrifuged at 4000 r/min for 5 min to remove unpeeled.
  • the separated graphite oxide is taken as a colloidal solution of graphene oxide.
  • After adding an equal volume of 4% ammonium sulfate solution it was subjected to salting-out, suction filtration, washing with water, alcohol washing, and vacuum drying at 45 ° C for 3 hours to obtain 1.3 g of graphene oxide, one of the products.
  • the yield in terms of graphite was 130%.
  • the flake graphite of the raw material was washed with water, dried, pulverized, and sieved through a 200 mesh sieve to obtain a fine-grained flake graphite powder.
  • the lg graphite powder is further dispersed in 10 ml of fuming nitric acid by ultrasonication, and subjected to ultrasonication with 120 w for 0.5 h, so that the fuming nitric acid is sufficiently inserted into the layers of graphite to obtain a suspension of fumed nitric acid intercalated graphite. That is the first S history system.
  • the suspension was dark gray and the heat release was not obvious.
  • the above graphene oxide was ultrasonically dispersed in 8 ml of 80% lithic acid, 8 g of citric acid was added, and the solution was slightly heat-dissolved until the citric acid was completely dissolved. After heating in 400w microwave for 5min, and then ultrasonic stripping for 100h after 100w, finally add an equal volume of water to dilute, and then filter to remove the dispersant. After three times of washing, vacuum drying at 80 °C for 2h, to obtain a total of graphene of 0.78. g, yield in terms of graphite was 78%.
  • the graphene oxide and graphene of the product are characterized by Raman light, and each has a D peak, a G peak and a 2D peak characteristic of graphene.
  • the peak of graphene oxide in ⁇ cm- ⁇ G peak is 1602cm" 1
  • the peak of 2D is 2843cm" 1
  • the peak of graphene is 1373cm
  • the peak of G is 1579cm " 1
  • the peak of 2D is 2713 cm 1 .
  • the flake graphite of the raw material was washed with water, dried, pulverized, and sieved through a 200 mesh sieve to obtain a fine-grained flake graphite powder. Then take lg graphite powder, disperse it in 5ml chlorosulfonic acid by ultrasonication, and mix it with 120w ultrasonic solution for 1h, so that chlorosulfonic acid is fully inserted into the layer of graphite, thereby obtaining a suspension of chlorosulfonic acid intercalated graphite, ie The first S history system. The suspension was dark gray and the heat release was not obvious.
  • the above 1.5 ml of the second acid syste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cond acid system at a rate of 1-2 drops/second,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system was controlled to be 40 ° C or lower. After the mixing was completed, the mixture was ultrasonically stirred for 1 hour, and the mixture was dropwise added to 25 ml of water, and a large amount of heat was released. The temperature was controlled at 75 ° C and the reaction was completed for 4 minutes. After the hydrolysis is completed, the graphite oxide suspension in an acidic environment is ultrasonically stripped, and ultrasonically stirred for 1 hour, and then centrifuged at 4000 r/min for 5 minutes to remove the unpeeled graphite oxide, and the supernatant is a graphene oxide colloidal solution.
  • the above graphene oxide was ultrasonically dispersed in 10 ml of 85% of lithic acid, and 2.6 g of gluconic acid was added thereto, and the solution was slightly heat-dissolved until the gluconic acid was completely dissolved. After 500W microwave heating lOmin, and then 300w ultrasonic stripping lh, finally add an equal volume of water to dilute, and then filter to remove the dispersant, three times after washing at 80 ° C vacuum drying for 2h, to obtain a product of two graphene total 0.85g , the yield in terms of graphite is 85%.
  • the graphene oxide and graphene of the product are characterized by Raman light, and each has a D peak, a G peak and a 2D peak characteristic of graphene.
  • the D peak of graphene oxide is 1601 cm- 1 in the SScm ⁇ G peak, the 2D peak is 2848 cm" 1 ; the D peak of graphene is 1371 cm, the G peak is 1580 cm" 1 , and the 2D peak is 2706 cm 1 .
  • the flake graphite of the raw material was washed with water, dried, pulverized, and sieved through a 200 mesh sieve to obtain a fine-grained flake graphite powder. Then, lg graphite powder is taken, dispersed in 2 ml of trifluoroacetic acid by ultrasonication, and subjected to ultrasonication with 120 w for 1.5 h, and trifluoroacetic acid is sufficiently inserted into the layers of graphite to obtain a suspension of trifluoroacetic acid intercalated graphite. That is the first S history system. The suspension was dark gray and the heat release was not obvious.
  • the above graphene oxide was ultrasonically dispersed in 1.25 ml of N-decylpyrrolidone, and 10 g of citric acid was added thereto, and the mixture was slightly heated to be dissolved, and the tannic acid was completely dissolved. After heating for 600 min in a microwave for 600 min, and then stripping for 2 h with 400 w of ultrasonic, finally add an equal volume of water to dilute, and then remove the dispersant by suction filtration. After three times of washing, vacuum drying at 80 ° C for 2 h to obtain a total of 0.82 g of graphene. The yield in terms of graphite was 82%.
  • the flake graphite of the raw material was washed with water, dried, pulverized, and sieved through a 200 mesh sieve to obtain a fine-grained flake graphite powder. Then take lg graphite powder, ultrasonically dispersed in 4ml chlorosulfonic acid and 2ml perchloric acid mixed acid, after 120w ultrasonic mixing with stirring for 2.5h, so that 4ml chlorosulfonic acid and 2ml perchloric acid mixed acid is fully inserted into graphite Between the layers, a suspension of mixed acid intercalated graphite of chlorosulfonic acid and perchloric acid is obtained, that is, the first S-history system. The suspension was dark gray and the heat release was not obviou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log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石墨粉制备;b.第一酸体系悬浊液制备;c.第二酸体系溶液制备;d.氧化石墨烯制备。该发明还涉及一种由上述方法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e.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制备;f.还原氧化石墨烯;g.超声剥离处理; h.分离、干燥制得石墨烯。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减少了强酸的用量,降低了对反应设备的腐蚀以及反应产生的热量,使得反应效率更高,制备的石墨烯产品性能更优,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混酸 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 Andre Geim及 Konstantin Novoselof首次 成功剥离热解石墨并观测到石墨烯以来 (Novoselov, K.S. ; Geim, A.K. ; Mor ozov, S.V. ; Jiang, D. ; Zhang, Y. ; Dubonos , S.V. ; Grigorieva, I.V. ; Fi rsov, A. A. Science 2004, 306, 666-9), 学界内对于新型碳材料的研究热度就一 直没有消退过。 石墨烯的成功分离意味着理论对于二维晶体热力学不稳定的预 言被破除, 也就带来了许多新领域研究的可能。
完美的石墨烯具有理想的二维结构, 它由六边形晶格组成, 每个碳原子通 过 σ键在晶格平面方向上与其他的三个碳原子结合, 未成 σ键的电子则作为 π 电子, 组成了垂直于晶格平面的 π轨道体系。 π电子可在平面上任意移动, 这 赋予了石墨烯极好的导电性, 能够承受比铜高六个数量级的电流密度。 同样, 石墨烯也具有创纪录的导热性, 純净石墨烯的导热率高达 2000-4000Wm-l.K-l , 且具有极好的强度和极高的表面积。 不仅如此, 石墨烯的特殊结构也赋予其独 特的能带结构, 使其具有完美的隧穿效应和半整数的量子霍尔效应、 以及它从 不消失的电导率。 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其在材料和电子电路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应 用前景。 也因此, 对石墨烯的大量合成有极大的需求。
传统的石墨烯合成方法可分为两种, 分别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得到的 石墨烯性状也有所不同。 物理法中有机械剥离法, 电弧放电法, 超声分散法等 不同方案, 得到的石墨烯片层比较完整, 但是都存在产率过低, 产品质量不稳 定, 需要特种设备和成本过高的问题。 而化学方法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有机合 成法, 氧化还原法, 溶剂热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几种。 其中, 有机合成法对设 备和原料要求严格, 难以量产; 溶剂热法无法稳定产品质量, 平均质量较差; 化学气相沉积法的成本过高, 而且无法规模化生产。 这当中氧化还原法的设备 简单, 得到的石墨烯质量稳定, 因此是最有可能作为石墨烯工业化生产的方案。
在氧化还原法合成石墨烯的过程中, 经历了氧化石墨烯的中间体。 由于氧 化石墨烯上具有各类不同的官能团, 包括环氧基, 醇羟基, 羧基, 欺基等, 因 此它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能, 能够形成较稳定的胶体, 故对其进行直 接化学修饰, 要比对石墨烯进行化学修饰要更为简单, 因此它也是进一步化学 改性石墨烯的基本原料。 但在任何一种氧化石墨烯的制备过程中, 都要消耗大 量的强酸插层剂和强氧化剂, 对设备有极大的腐蚀。 不仅如此, 在混合插层剂 和强氧化剂的过程中, 往往伴随着大量放热, 一旦散热不好, 很容易造成强氧 化剂和插层剂之间剧烈反应, 乃至爆炸。 同时, 由于添加的强氧化剂有时是固 体物质, 固体的强氧化剂会和分散在插层剂中的石墨发生固-固反应, 这种固相 间的反应反应速率较低, 不能有效地大批量合成。 这意味着如果要对氧化石墨 烯及石墨烯进行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必须要解决氧化石墨烯制备过程中的放热、 腐蚀和反应速率的问题。 另外, 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的过程中, 还原剂的选用也非常关键。 传统的氧 化石墨烯还原都是在一个碱性环境或中性环境下进行的。 这会导致在石墨烯的 还原中出现氧化石墨烯的团聚, 再经过扩散才能进行还原。 而酸性环境下则可 以较好的分散, 不会出现还原不均匀的问题, 因此选择一种符合体系酸性环境 的还原剂在大批量还原工艺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放热、 腐蚀设备、 反应速率过低、 还原步骤碱性环境导致的团聚等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混 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a.石墨粉制备: 将石墨原料经水洗、 干燥、 粉碎, 然后过 200目筛, 制得石 墨粉, 所述石墨原料为鳞片石墨;
b.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制备: 将 a步骤制得的石墨粉加入插层剂中并经超 声处理, 所述插层剂为第一 S史组分, 制得石墨质量浓度为 0.1-lg/ml的石墨 -第一 酸组分分散剂, 所述第一酸组分为有机强酸和无机强酸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的组合; 为了使获得产品效果更好, 优选的第一酸组分为第一 S史组分为浓硫酸、 发烟硫酸、 浓硝酸、 发烟硝酸、 高氯酸、 氯磺酸、 三氟乙酸和氨基磺酸中一种 或两种以上组合;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酸组分为浓硫酸、 发烟硝酸、 高氯酸和氯 磺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接着, 将石墨 -第一 S史组分分散剂进行超声搅拌处理 0.5-3h, 制得第一 S炱体 系 (悬浊液) , 经过该步骤处理, 能够使得第一酸组分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c.第二酸体系制备: 将氧化剂粉碎, 然后加入第二酸组分中溶解, 溶解温度 为 40-60°C , 配制成氧化剂质量浓度为 0.5-5g/ml的氧化剂-第二酸组分的溶液, 所述氧化剂包括但不限于硝酸盐、 重铬酸盐、 过硫酸盐、 高锰酸盐、 过氧化物、 磷氧化物和碘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优选高锰酸钾、 过硫酸铵、 过石 史钾、 硝酸钾、 五氧化二磷和五氧化二碘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 述第二酸组分为有机弱酸和无机弱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为了使制备产 品质量更好, 优选的第二酸组分为浓碑酸、 焦磷酸、 偏磷酸、 冰醋酸、 丙酸、 己二酸和戊二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进一步优选的是第二酸组分为磷酸、 冰醋酸和己二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接着, 在氧化剂 -第二酸组分的溶液中加入长链有机酸, 所述经 a步骤制得 的石墨粉与长链有机酸的质量比为 100:0.1-1 , 所述长链有机酸为 C10以上的饱 和有机酸; 添加的长链有机酸作为胶体的钝化剂, 使产物中的氧化石墨烯胶体 能够得到均匀的分散。 为了使氧化石墨烯胶体能够得到更均匀的分散, 长链有 机酸为正癸酸、 十一烯酸、 十二酸、 十四酸、 十六酸(软脂酸)和十八酸(硬 脂酸) 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进一步优选正癸酸、 十六酸和十八酸一种或两 种以上组合。
接着, 将加入长链有机酸的氧化剂-第二酸组分的溶液超声处理 0.5h, 然后 经自然冷却, 制得第二酸体系溶液;
d.氧化石墨烯制备: 在 40 °C温度下将第一 S炱体系按照 1-2滴 /秒的速度逐滴 加入第二酸体系中, 制得混合液, 所述加入第二酸体系的第一 S史体系的体积根 据如下公式计算(按照所述的第一 S炱体系与第二酸体系的比例进行加料, 可以 完成在节约氧化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完成对石墨的氧化, 有效地形成氧化石 墨。 ) :
C石墨' Vm-^ , 0
Cmm Vm =m
其中, c石墨为石墨 -第一酸组分分散剂中石墨的质量浓度, 第一酸体系为石 墨-第一酸组分分散剂经超声处理制得, 其溶液、 溶质并没有损耗, 因此 c 石墨 与第一酸体系中的石墨质量浓度相等; V第-酸体系表示第一酸体系的体积, c 氧化 剂表示氧化剂 -第二酸组分溶液中氧化剂的质量浓度, 第二酸体系氧化剂 -第二酸 溶液中加入极少的长链有机酸, 对氧化剂质量浓度基本无影响, 在计算第二酸 体系中石墨质量浓度可采用第二酸体系氧化剂-第二酸溶液中的石墨质量浓度;
V待加第二酸体系表示往第一酸体系中加入的第二酸体系的体积;
若混合液过于黏稠, 可以补加一定量的第二酸体系用于稀释;
接着,将混合液超声搅拌 0.5-3h,在 70-100 °C的环境下将混合液逐滴加入水 中, 加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使混合液中物质进行水解, 放置 3-10min, 即水解反 应时间, 制得组合液, 即氧化石墨悬浊液, 在水解反应过程中将会产生放热, 因此温度应控制在 70-100 °C之间, 所述水体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后续加水的比 例超过所述的体积后, 会使盐析过程无法顺利析出氧化石墨烯沉淀, 低于该比 例将会使水解反应速率慢, 不能充分完成水解。 :):
C石墨' 第一酸体系一 1 . 20 50
水' V水 其中, c石墨为石墨 -第一酸组分分散剂中石墨的质量浓度, V第-酸体系表示第 一酸体系的体积, p 水表示水的密度, V水表示水体积;
接着, 将组合液经超声搅拌 0.5-3h, 然后在 4000r/min 的转速下离心处理 5min, 以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 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接着, 在上清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 2-5%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用去离 子水清洗滤饼, 然后经醇洗、 干燥, 制得氧化石墨烯, 所述干燥优选在 45°C的 温度下真空干燥 3h。
一种基于上述方法制备的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下步骤:
e.将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加入高沸点的分散剂中, 经超声分散处理配制成 0.1-lg/ml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本步骤中, 所述高沸点的分散剂优选为质量浓度为 80%磷酸、 质量浓度为 85%碑酸、 丙三醇、 乙二醇、 N-曱基吡咯烷酮、 三缩二乙二醇和环己醇中一种或 两种以上组合; 更优选的为质量浓度为 80%碑酸、 丙三醇和 N-曱基吡咯烷酮中一 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f.在经 e步骤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加入还原剂, 所述还原剂为有机酸 和有机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的氧化石墨 烯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2-8;
本步骤中, 还原剂优选为柠檬酸、 葡萄糖酸、 曱酸、 抗坏血酸、 草酸、 柠 檬酸钠、 葡萄糖酸钠、 曱酸钠、 抗坏血酸钠和草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更优选的为草酸、 柠檬酸钠、 曱酸和曱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g.将经过 f步骤处理的加入还原剂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经 400-900W的微波加 热 5-30min, 然后再 100-600W的超声剥离处理 0.5-3h;
h.在经过 g步骤处理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加入与分散液等体积的水, 然后 依次经抽滤、 水洗和干燥, 制得石墨烯, 所述干燥工艺优选为在 80°C的温度下 真空干燥 2h。 与传统制备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方法相比, 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采 用第一 S史体系与第二酸体系混合制备, 混合酸体系降低了强酸的使用量, 减少 了强酸对生产设备的腐蚀; 同时降低了氧化石墨烯在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使得氧化石墨烯上脱氧位点少, 分散性更好; 此外, 该方法氧化剂溶解在第二 酸组分中, 将石墨分散在第一酸组分中, 由于氧化剂预先溶解在溶液中, 使得 混酸体系能够发声液 -液相间反应, 有效提高了反应效率。
本发明中, 利用酸性还原剂来还原氧化石墨烯制备石墨烯, 能够使氧化石 墨烯得到 4艮好地分散, 避免了传统方法采用碱性还原剂中出现氧化石墨烯的团 聚, 不会产生还原不均匀的现象, 使得还原更加充分, 反应效率更高。 此外, 本方法制得的石墨烯片层大、 比表面积大, 效果更优, 可以用于大规模工业生 产应用。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 :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10ml浓硫酸中, 形成质量浓度 为 O. lg/ml的石墨 -浓硫酸分散液, 经过 120w超声配合搅拌处理 1.5h, 使浓硫酸 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硫酸插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制得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高锰酸钾经过研细,加入 8ml浓碑酸中溶解,控制溶解温度在 40-60°C 间, 形成质量浓度为 0.5g/ml的高锰酸钾的磷酸溶液,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匀,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O.Olg的十八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高锰酸钾的磷酸溶液, 即制得第二酸体系。 浓碑酸的高锰酸钾 溶液呈棕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高锰酸钾-磷酸粘稠液以 1-2 滴每秒的速度加入石墨 -硫酸悬浊液 中, 控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2h, 体系变粘稠后 可加入 5ml左右的浓磷酸稀释体系 ,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入 50ml水中 , 大量放 热, 控制温度在 70°C以下, 反应 5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性环境下 的氧化石墨悬浊液,经超声搅拌 2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速离心 5min去除未剥 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体积的 4%的硫酸铵溶 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 化石墨烯共 1.3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30%。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13ml80%丙三醇水溶液中,加入 3g草酸, 微热助溶, 待草酸完全溶解后。 经 900w的微波加热 lOmin, 再经过 600w的超 声剥离 2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再抽滤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 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85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5%。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nSVcm"1^峰在 1602cm"1 , 2D峰在 2843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69cm ,G峰在 1579cm"1 , 2D峰在 2710 cm
实施例 2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10ml浓硫酸中, 形成质量浓度 为 O. lg/ml的石墨 -浓硫酸分散液, 经过 120w超声配合搅拌处理 1.5h, 使浓硫酸 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硫酸插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制得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高锰酸钾经过研细,加入 8ml浓碑酸中溶解,控制溶解温度在 40-60°C 间, 形成质量浓度为 0.5g/ml的高锰酸钾的磷酸溶液,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匀,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O.Olg的十八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高锰酸钾的磷酸溶液, 即制得第二酸体系。 浓碑酸的高锰酸钾 溶液呈棕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高锰酸钾-磷酸粘稠液以 1-2 滴每秒的速度加入石墨-硫酸悬浊液 中, 控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2h, 体系变粘稠后 可加入 5ml左右的浓磷酸稀释体系 ,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入 50ml水中 , 大量放 热, 控制温度在 70°C以下, 反应 5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性环境下 的氧化石墨悬浊液,经超声搅拌 2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速离心 5min去除未剥 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体积的 4%的硫酸铵溶 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 化石墨烯共 1.3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30%。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13ml80%丙三醇水溶液中,加入 3g草酸, 微热助溶, 待草酸完全溶解后。 经 900w的微波加热 lOmin, 再经过 600w的超 声剥离 2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再抽滤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 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85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5%。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Ocm-^G峰在 1605cm"1 , 2D峰在 2845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69cm ,G峰在 1580cm"1 , 2D峰在 2712 cm
实施例 3
取与实施例 1相同的 lg石墨粉, 采用传统 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及石墨烯编为对比例 1 , 对比例中所用浓硫酸浓度与实施例 1、 实施例 2相同, 然后对其强酸用量、 反应效率、 以及氧化石墨烯溶液中是否出现沉淀为指标对 实施例 1、 实施例 2和对比例 1进行测试, 测试结果如下表 1 :
Figure imgf000010_0001
实施例 1-2与对比例测试结果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采用本发明方案制备氧化石墨烯与石墨烯, 强酸用量 明显低于传统方法, 反应效率较传统方法高, 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完 全反应, 不会在氧化石墨烯溶液中残留石墨颗粒, 相较对比例具有明显的进步。 实施例 4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10ml发烟硝酸中, 经过 120w超 声配合搅拌处理 0.5h, 使发烟硝酸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发烟硝酸 插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过硫酸铵经过研细, 加入 0.8ml焦磷酸中溶解, 控制溶解温度在 40°C 间,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勾,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2mg 正癸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过硫酸铵的焦磷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 系。 第二酸体系呈无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取 0.4ml的第二酸体系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一 S炱体系中 ,控制反应体系 温度在 40 °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0.5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入 20ml 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70°C , 反应 3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 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经超声搅拌 0.5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速离心 5min 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体积的 2%的 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 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l . l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 10%。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8ml80%碑酸中, 加入 8g柠檬酸, 微热 助溶, 待柠檬酸完全溶解后。 经 400w的微波加热 5min, 再经过 100w的超声剥 离 0.5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再抽滤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空 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78g, 以石墨计产率为 78%。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cm-^G峰在 1602cm"1 , 2D峰在 2843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73cm ,G峰在 1579cm"1 , 2D峰在 2713 cm 1. 实施例 5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5ml氯磺酸中, 经过 120w超声 配合搅拌处理 lh, 使氯磺酸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氯磺酸插层石墨 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过硫酸钾经过研细,加入 2ml偏磷酸中溶解,控制溶解温度在 45 °C间,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勾,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4mg十 一烯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过硫酸钾的偏磷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 系。 第二酸体系呈无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 1.5ml第二酸体系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二酸体系中,控制反应 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l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入 25ml 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75 °C , 反应 4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 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 经超声搅拌 l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速离心 5min 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体积的 3%的 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 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1.3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30%。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10ml85%碑酸中, 加入 2.6g葡萄糖酸, 微热助溶, 待葡萄糖酸完全溶解后。 经 500w的微波加热 lOmin, 再经过 300w 的超声剥离 lh,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再抽滤除去分散剂,三次水洗后 80 °C 真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85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5%。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SScm^G峰在 1601cm-1 , 2D峰在 2848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71cm ,G峰在 1580cm"1 , 2D峰在 2706 cm 1. 实施例 6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2ml三氟乙酸中, 经过 120w超 声配合搅拌处理 1.5h, 使三氟乙酸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三氟乙酸 插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硝酸钾经过研细, 加入 4ml冰醋酸中溶解, 控制溶解温度在 50 °C间,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勾,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8mg十 四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硝酸钾的冰醋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系。 第二酸体系呈无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 4ml第二酸体系粘稠液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一 S史体系中, 控 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1.5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 滴入 30ml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80 °C , 反应 5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经超声搅拌 1.5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 速离心 5min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 体积的 4%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1.25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25%。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1.25mlN-曱基吡咯烷酮中, 加入 10g曱 酸, 微热助溶, 待曱酸完全溶解后。 经 600w的微波加热 15min, 再经过 400w 的超声剥离 2h,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再抽滤除去分散剂,三次水洗后 80 °C 真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82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2%。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S cm^G峰在 1601cm-1 , 2D峰在 2839cm"1; 石墨烯的 D峰在 1367cm ,G峰在 1582cm"1 , 2D峰在 2707cm"1„ 实施例 7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3ml浓硫酸和 7ml发烟硝酸的混 合酸中, 经过 120w超声配合搅拌处理 2h, 使 3ml浓硫酸和 7ml发烟硝酸的混 合酸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 3ml浓硫酸和 7ml发烟硝酸的混合酸插 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8g五氧化二磷经过研细, 加入 12ml丙酸中溶解, 控制溶解温度在 55 °C 间,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勾,若有不溶物,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另加入 10mg 十六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五氧化二碑的丙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 系。 第二酸体系略有淡棕色物质形成,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 12ml第二酸体系粘稠液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一 S史体系中,控 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2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 入 40ml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90 °C , 反应 6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 声剥离酸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 经超声搅拌 2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速 离心 5min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体 积的 4%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1.46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46%。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6ml乙二醇中, 加入 5g抗坏血酸, 微热 助溶, 待抗坏血酸完全溶解后。 经 700w的微波加热 20min, 再经过 300w的超 声剥离 3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再抽滤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 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93g, 以石墨计产率为 93%。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Πό^η!"1^峰在 1602cm"1 , 2D峰在 2851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72cm ,G峰在 1579cm"1 , 2D峰在 2713 cm 实施例 8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4ml氯磺酸和 2ml高氯酸的混合 酸中, 经过 120w超声配合搅拌处理 2.5h,使 4ml氯磺酸和 2ml高氯酸的混合酸 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氯磺酸和高氯酸的混合酸插层石墨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五氧化二碘经过研细,加入 8ml己二酸中溶解,控制溶解温度在 60°C 间,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勾, 若有不溶物, 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 另加入 2mg 十四酸和 3mg十六酸的混合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五氧化二碘的 十四酸和十六酸的混合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系。 第二酸体系呈无色略带棕色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 5ml第二酸体系粘稠液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一 S史体系中, 控 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2.5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 滴入 45ml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95 °C , 反应 8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经超声搅拌 2.5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 速离心 5min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 体积的 5%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1.18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 18%。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8ml三缩二乙二醇中, 加入 2g柠檬酸和 5g柠檬酸钠的混合物, 微热助溶, 待柠檬酸和柠檬酸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后。 经 800w的微波加热 25min, 再经过 600w的超声剥离 1.5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 水稀释, 再抽滤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 墨烯共 0.81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1%。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nSVcm"1^峰在 1606cm"1 , 2D峰在 2849cm"1; 石墨烯的 D峰在 1371cm ,G峰在 1579cm , 2D峰在 2710 cm- 实施例 9
将原料的鳞片石墨经过水洗, 干燥, 粉碎, 过 200 目筛后, 获得粒度较细 的鳞片石墨粉。 再取 lg石墨粉, 经超声分散在 lml浓硝酸中, 经过 120w超声 配合搅拌处理 3h, 使 lml浓硝酸充分的插入石墨的层间, 从而获得浓硝酸插层 石墨的悬浊液, 即第一 S史体系。 悬浊液呈黑灰色, 放热不明显。
将 4g过硫酸铵、 3g硝酸钾和 lg五氧化二磷的氧化剂混合物经过研细, 加 入 10ml戊二酸中溶解, 控制溶解温度在 48°C间, 超声搅拌使其溶解均匀, 若有 不溶物,再微热促进其溶解完成。另加入 3mg正癸酸和 6mg十一烯酸的混合酸, 超声处理 0.5h, 自然冷却, 获得氧化剂混合酸溶液, 即第二酸体系。 第二酸体 系呈无色粘稠状, 放热较明显, 冷却至室温后进行下一步。
将上述的 10ml第二酸体系粘稠液以 1-2滴 /秒的速度加入第一 S史体系中,控 制反应体系温度在 40°C以下。 混合完成后, 超声搅拌 3h, 再将该混合液逐滴滴 入 35ml水中, 大量放热, 控制温度在 100 °C , 反应 lOmin完成。 水解完成后, 超声剥离酸性环境下的氧化石墨悬浊液, 经超声搅拌 3h后再以 4000r/min的转 速离心 5min去除未剥离的氧化石墨, 取上清液即氧化石墨烯胶体溶液。 加入等 体积的 5%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经过水洗, 醇洗, 再经过 45 °C真空干燥 3h, 得到产品之一的氧化石墨烯共 1.4g。 以石墨计产率为 140%。
再将上述的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 14ml环己醇中, 加入 4g曱酸和 lg曱酸 钠的混合物, 微热助溶, 待曱酸和曱酸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后。 经 900w的微波 加热 30min, 再经过 500w的超声剥离 2.5h, 最后加入等体积的水稀释, 再抽滤 除去分散剂, 三次水洗后 80°C真空干燥 2h, 得到产品之二的石墨烯共 0.89g, 以石墨计产率为 89%。
产物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经拉曼光语表征,均具有石墨烯类特有的 D峰, G峰及 2D峰。 其中, 氧化石墨烯的 D峰在 SScm^G峰在 1601cm-1 , 2D峰在 2851cm"1 ; 石墨烯的 D峰在 1372cm ,G峰在 1581cm , 2D峰在 2713 cm
从上实施例 4-9中强酸用量(即第一酸组分)用量明显较实施例 3中对比例 1少, 使得反应所需的强酸明显降低, 避免了传统方法因食用过多的强酸而造成 对生产设备的腐蚀,同时对实施例 4-9进行反应效率和氧化石墨烯溶液中是否出 现沉淀进行测试, 结果如表 2:
Figure imgf000017_0001
表 2: 实施例 4-9测试结果表
与表 1中对比例 1的指标相比, 实施例 4-9在强酸用量、反应效率和氧化石 墨烯溶液中是否出现沉淀这三个指标均优于对比例 1 , 可以看出, 本发明方案相 较于现有技术, 具有明显的进步。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 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 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5/100664 PCT/CN2013/091214
1.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石墨粉制备: 将石墨原料经水洗、 干燥、 粉碎, 然后过 200目筛, 制得石 墨粉, 所述石墨原料为鳞片石墨;
b.第一 S史体系制备: 将 a步骤制得的石墨粉加入插层剂中并经超声处理, 所 述插层剂为第一 S史组分,制得石墨质量浓度为 0.1-lg/ml的石墨 -第一 S史组分分散 剂, 所述第一 S史组分为有机强酸和无机强酸中的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 接着, 将石墨 -第一 S史组分分散剂进行超声搅拌处理 0.5-3h, 制得第一 S炱体 系;
c.第二酸体系制备: 将氧化剂粉碎, 然后加入第二酸组分中溶解, 溶解温度 为 40-60°C , 配制成氧化剂质量浓度为 0.5-5g/ml的氧化剂-第二酸组分的溶液, 所述第二酸组分为有机弱酸和无机弱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
接着, 在氧化剂 -第二酸组分的溶液中加入长链有机酸, 所述经 a步骤制得 的石墨粉与长链有机酸的质量比为 100:0.1-1 , 所述长链有机酸为 C10以上的饱 和有机酸;
接着, 将加入长链有机酸的氧化剂-第二酸组分的溶液超声处理 0.5h, 然后 经自然冷却, 制得第二酸体系溶液;
d.氧化石墨烯制备: 在 40°C温度下将第一 S炱体系按照 1-2滴 /秒的速度逐滴 加入第二酸体系中, 制得混合液, 所述加入第二酸体系的第一 S史体系的体积根 据如下公式计算:
C石墨' Vm-^ , 0
Cmm Vm =m
其中, c石墨为石墨 -第一酸组分分散剂中石墨的质量浓度, V第-酸体系表示第 一酸体系的体积, c氧化剂表示氧化剂-第二酸组分中氧化剂的质量浓度, V待加第二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5/100664 PCT/CN2013/091214 酸体系表示往第一酸体系中加入的第二酸体系的体积;
接着,将混合液超声搅拌 0.5-3h,在 70-100 °C的环境下将混合液逐滴加入水 中, 放置 3-10min, 制得组合液, 所述水体积根据如下公式计算:
C石墨' 第一酸体系一 1 . 20 50
水' V水 ' 其中, c石墨为石墨 -第一酸组分分散剂中石墨的质量浓度, V第-酸体系表示第 一酸体系的体积, p 水表示水的密度, V水表示水体积;
接着, 将组合液经超声搅拌 0.5-3h, 然后在 4000r/min 的转速下离心处理 5min, 取上清液
接着, 在上清液中加入质量浓度为 2-5%的硫酸铵溶液盐析后抽滤, 用去离 子水清洗滤饼, 然后经醇洗、 干燥, 制得氧化石墨烯。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 b步骤中的第一 S史组分为浓硫酸、 发烟硫酸、 浓硝酸、 发烟硝酸、 高氯 酸、 氯磺酸、 三氟乙酸和氨基磺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或
所述 c步骤中的氧化剂为硝酸盐、 重铬酸盐、 过硫酸盐、 高锰酸盐、 过氧化 物、 碑氧化物和碘氧化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3. 根据权利要求 2所述的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 b步骤中的第一 S史组分为浓硫酸、 发烟硝酸、 高氯酸和氯磺酸中一种或 两种以上组合; 或
所述 c步骤中的氧化剂为高锰酸钾、 过硫酸铵、 过硫酸钾、 硝酸钾、 五氧化 二磷和五氧化二碘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4.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 c步骤中的第二酸组分为浓碑酸、 焦磷酸、 偏磷酸、 冰醋酸、 丙酸、 己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5/100664 PCT/CN2013/091214 二酸和戊二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或
所述 C步骤中的长链有机酸为正癸酸、 十一烯酸、 十二酸、 十四酸、 十六酸 和十八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 所述 c步骤中的第二酸组分为磷酸、冰醋酸和己二酸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或
所述 c步骤中的长链有机酸为正癸酸、 十六酸和十八酸一种或两种以上组 合。
6. 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e.将权利要求 1-5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加入高沸点的分散剂 中, 经超声分散处理配制成 0.1-lg/ml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
f.在经 e步骤制得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加入还原剂, 所述还原剂为有机酸 和有机酸盐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的氧化石墨 烯与还原剂的质量比为 1 :2-8;
g.将经过 f步骤处理的加入还原剂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经 400-900W的微波加 热 5-30min, 然后再 100-600W的超声剥离处理 0.5-3h;
h.在经过 g步骤处理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中加入与其等体积的水, 然后依次 经抽滤、 水洗和干燥, 制得石墨烯。
7.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e步骤中的 高沸点的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 80%磷酸、质量浓度为 85%磷酸、丙三醇、 乙二醇、 N-曱基吡咯烷酮、 三缩二乙二醇和环己醇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8. 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e步骤中的 高沸点的分散剂为质量浓度为 80%磷酸、丙三醇和 N-曱基吡咯烷酮中一种或两种 权 利 要 求 书
WO 2015/100664 PCT/CN2013/091214 以上组合。
9. 根据权利要求 6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f步骤中的 还原剂为柠檬酸、 葡萄糖酸、 曱酸、 抗坏血酸、 草酸、 柠檬酸钠、 葡萄糖酸钠、 曱酸钠、 抗坏血酸钠和草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10. 根据权利要求 9所述的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 f步骤中的 还原剂为草酸、 柠檬酸钠、 曱酸和曱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PCT/CN2013/091214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WO2015100664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106,842 US9550679B2 (en) 2013-12-31 2013-12-31 Preparation method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ide based on mixed acid system
EP13900834.6A EP3085664B1 (en) 2013-12-31 2013-12-31 Mixed-acid system-base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oxide
JP2016561045A JP6353074B2 (ja) 2013-12-31 2013-12-31 混合酸系による酸化グラフェン及びグラフェンの製造方法
EP17205779.6A EP3312142B1 (en) 2013-12-31 2013-12-31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graphene from graphene oxide based on mixed acid system
PCT/CN2013/091214 WO2015100664A1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3/091214 WO2015100664A1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00664A1 true WO2015100664A1 (zh) 2015-07-09

Family

ID=53493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3/091214 WO2015100664A1 (zh) 2013-12-31 2013-12-31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50679B2 (zh)
EP (2) EP3312142B1 (zh)
JP (1) JP6353074B2 (zh)
WO (1) WO201510066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9131A (zh) * 2015-12-17 2016-03-30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碳化钙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1484007A (zh) * 2020-04-22 2020-08-04 宁波一舟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基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含该石墨烯基改性剂的高屏蔽网络线缆材料
CN114160163A (zh) * 2021-11-05 2022-03-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磺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588928A (zh) * 2022-05-09 2022-06-07 浙江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乳糖废液中碳基硫酸根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86680B (zh) 2014-11-14 2016-05-11 上海史墨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规模化制备大片石墨烯的方法
CZ2016732A3 (cs) * 2016-11-24 2017-12-27 Masarykova Univerzita Způsob přípravy grafenoidů a grafenoid připravitelný tímto způsobem
WO2019006475A1 (en) * 2017-06-30 2019-01-03 Nano Trek Holdings, LLC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OXIDE AN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CN109486023A (zh) * 2017-09-12 2019-03-19 丹阳市丹达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钢衬塑改性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33044B (zh) * 2018-09-28 2020-04-21 台州学院 一种水溶性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133043A (zh) * 2018-11-06 2019-01-04 张俊霞 一种纳米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制备太阳能集热管的方法
CN110918978B (zh) * 2019-12-16 2022-04-19 哈尔滨工程大学 用于熔凝技术具有功能层的增强相强化的复合粉末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518600B (zh) * 2019-12-23 2021-05-18 新疆中宇金盾碳基研究院(有限公司) 泛碱抑制剂、含有泛碱抑制剂的兰炭基型碳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82168A (zh) * 2020-04-30 2021-11-02 北京超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混合无机酸溶剂的石墨烯制备方法
US20230183072A1 (en) * 2020-05-15 2023-06-15 Qatar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Scienc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Nanofillers, membranes thereof,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use thereof
CN112945997A (zh) * 2021-02-01 2021-06-11 天津艾克凯胜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水性石墨烯浆料扫描电镜前处理制样方法
CN112908515B (zh) * 2021-03-09 2023-04-28 青岛大学 一种用于纺织基传感器的石墨烯导电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07256A (zh) * 2021-07-06 2021-08-27 山东金利特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高固含量滤饼大批量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3735103B (zh) * 2021-09-30 2022-09-1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快速规模制备大片石墨烯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9095A1 (en) * 2009-08-10 2011-02-17 N-Baro Tech Co., Ltd A method of producing nano-size graphene-based material and an equipment for producing the same
US20120129736A1 (en) * 2009-05-22 2012-05-24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Highly oxidized graphene oxide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WO2012145911A1 (zh) * 2011-04-28 2012-11-01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02897757A (zh) * 2012-10-16 2013-01-30 清华大学 一种单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KR20130117388A (ko) * 2012-04-17 2013-10-28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그라파이트 산화물 및 그래핀 나노시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74125A1 (ja) * 2009-12-18 2011-06-23 国立大学法人 北海道大学 酸化グラフェンシート及びこれを還元して得られるグラフェン含有物質を含有する物品、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24727A1 (en) * 2011-08-18 2013-02-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ide salt, and graphene oxide salt
CN102431998A (zh) * 2011-09-20 2012-05-02 深圳市长宜景鑫投资有限公司 化学法插层剥离石墨大量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
KR102029506B1 (ko) * 2011-09-30 2019-10-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그래핀 및 축전 장치, 및 이들의 제작 방법
US8747623B2 (en) * 2011-10-11 2014-06-10 Nanotek Instruments, Inc. One-step production of graphene materials
CN103408000B (zh) * 2013-07-25 2015-04-15 黑龙江科技大学 大片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3787316B (zh) * 2013-12-31 2015-09-02 深圳粤网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US9663370B2 (en) * 2014-01-17 2017-05-30 Shenzhen Cantonnet Energy Services Co., Ltd Large-scale preparation method for graphene quantum dot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29736A1 (en) * 2009-05-22 2012-05-24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Highly oxidized graphene oxide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WO2011019095A1 (en) * 2009-08-10 2011-02-17 N-Baro Tech Co., Ltd A method of producing nano-size graphene-based material and an equipment for producing the same
WO2012145911A1 (zh) * 2011-04-28 2012-11-01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一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KR20130117388A (ko) * 2012-04-17 2013-10-28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그라파이트 산화물 및 그래핀 나노시트 제조 방법
CN102897757A (zh) * 2012-10-16 2013-01-30 清华大学 一种单层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VOSELOV, K.S.; GEIM, A.K.; MOROZOV, S.V.; JIANG, D.; ZHANG, Y.; DUBONOS, S.V.; GRIGORIEVA, I.V.; FIRSOV, A.A., SCIENCE, vol. 306, 2004, pages 666 - 9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39131A (zh) * 2015-12-17 2016-03-30 成都新柯力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以碳化钙为原料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1484007A (zh) * 2020-04-22 2020-08-04 宁波一舟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基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含该石墨烯基改性剂的高屏蔽网络线缆材料
CN111484007B (zh) * 2020-04-22 2021-11-23 宁波一舟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基改性剂的制备方法、含该石墨烯基改性剂的高屏蔽网络线缆材料
CN114160163A (zh) * 2021-11-05 2022-03-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磺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160163B (zh) * 2021-11-05 2023-04-1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磺化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4588928A (zh) * 2022-05-09 2022-06-07 浙江晟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半乳糖废液中碳基硫酸根催化剂的再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85664B1 (en) 2019-08-21
US20160311688A1 (en) 2016-10-27
JP6353074B2 (ja) 2018-07-04
EP3085664A1 (en) 2016-10-26
US9550679B2 (en) 2017-01-24
EP3312142B1 (en) 2019-10-30
EP3085664A4 (en) 2017-03-15
JP2017501965A (ja) 2017-01-19
EP3312142A1 (en) 2018-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00664A1 (zh)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3787316B (zh) 一种基于混酸体系的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EP3081530B1 (en) Anthracite-base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ide
US10717652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large graphene sheets in large scale
CN106882796B (zh) 一种三维石墨烯结构体/高质量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WO2017128929A1 (zh) 一种制备石墨烯分散液的方法及其制品
CN103833028B (zh) 一种基于无烟煤的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US20200010325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graphene by liquid-phase ball milling exfoliation
US10266412B2 (en) Preparation method of graphene
WO2012145911A1 (zh) 一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3060721B (zh)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负载三维石墨烯材料的制法及其应用
CN104846228A (zh) 一种石墨烯增强金属材料的方法
CN111057522B (zh) 一种纳米金属/石墨烯复合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9534318A (zh) 一种用于电池中的石墨烯制备方法
CN108640107B (zh) 一种用于高质量石墨烯量产的快速剥离石墨的插层剂
CN103072980A (zh) 快速制备石墨烯薄片的方法
CN108622887B (zh) 一种微波膨爆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KR20150119529A (ko) 대면적 산화 그래핀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따라 제조되는 대면적 산화 그래핀
CN108455572A (zh) 一种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4355308A (zh) 一种大比表面积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09607520A (zh) 一种小尺寸单层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71198B (zh) 石墨烯氧化物的制备和石墨烯的制备
WO2018187921A1 (zh) 改进的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CN110422839B (zh) 一种石墨烯的合成方法
CN112209365A (zh) 一种超短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39008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510684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US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656104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J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REEP Request for entry into the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39008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WWE Wipo information: entry into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1390083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