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494B - 表面保護膜 - Google Patents

表面保護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494B
TWI840494B TW109102439A TW109102439A TWI840494B TW I840494 B TWI840494 B TW I840494B TW 109102439 A TW109102439 A TW 109102439A TW 109102439 A TW109102439 A TW 109102439A TW I840494 B TWI840494 B TW I8404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h
weight
cation
bis
im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2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35610A (zh
Inventor
越智元気
山形真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5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5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494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表面保護膜,其具備較高之黏著力與較高之輕剝離性,且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較佳為表面之水接觸角為一定等級以上之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係包含黏著劑層與基材層者,且於藉由非線性最小平方法將該黏著劑層之藉由脈衝NMR測定所獲得之自由感應衰減訊號分離成2種成分時,將弛豫時間較短之成分作為硬質成分(S),將弛豫時間較長之成分作為軟質成分(L),於3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30 、與於6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60 的比T2(L)60 /T2(L)30 為2.15~3.05,剪切黏著力為10 N/cm2 以上,高速剝離力為0.8 N/25 mm以下。

Description

表面保護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表面保護膜。
於光學構件或電子構件之製造步驟中,為了防止加工、組裝、檢査、輸送等時之表面受損,業界通常將表面保護膜貼合於露出面。此種表面保護膜於無需表面保護時自光學構件或電子構件剝離(專利文獻1)。
表面保護膜在貼附至被黏著體後有時為了壓接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於進行此種高溫高壓處理後需要恢復至常溫常壓。
然而,先前之表面保護膜有如下問題:若貼附至被黏著體後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則容易產生氣泡。尤其是考慮到應用於要求輕剝離性之用途而以黏著劑會凝固之方式設計之表面保護膜有如下問題:容易產生由異物或加工端部粗糙(毛邊)等引起之細微氣泡(代表性的是直徑大致為數毫米左右之氣泡)。
因此,在此之前業界提出有可消除此種問題之表面保護膜(專利文獻2、3)。
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表面保護膜有剝離較重,無法應用於要求輕剝離性之用途之問題。
專利文獻3中所記載之偏光板用表面保護膜係以防止隧道狀之隆起為課題者,又,輕剝離性之等級亦並不充分。
尤其是於將表面保護膜貼附於表面之水接觸角為一定等級以上之被黏著體的用途之情形時,上述氣泡產生之問題看起來很明顯。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6-1710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1-96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7-30431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表面保護膜,其具備較高之黏著力與較高之輕剝離性,且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較佳為表面之水接觸角為一定等級以上之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 係包含黏著劑層與基材層者,且 於藉由非線性最小平方法將該黏著劑層之藉由脈衝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核磁共振)測定所獲得之自由感應衰減訊號分離成2種成分時,將弛豫時間較短之成分作為硬質成分(S),將弛豫時間較長之成分作為軟質成分(L),於3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30 、與於6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60 的比T2(L)60 /T2(L)30 為2.15~3.05, 剪切黏著力為10 N/cm2 以上, 高速剝離力為0.8 N/25 mm以下。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為1 μm~500 μm。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基材層之厚度為1 μm~500 μm。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黏著劑層係由利用黏著劑組合物所形成之黏著劑所構成,該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多官能醇(C)及交聯劑(D)。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係由組合物(a)藉由聚合所形成,該組合物(a)包含(a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4~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2成分)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組合物(a)包含(甲基)丙烯酸。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多官能醇(C)之官能基數為3~6。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多官能醇(C)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10000。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該(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係由包含(b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組合物(b)藉由聚合所形成。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組合物(b)包含(b2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組合物(b)包含硫醇。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Tg為50℃~250℃。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30000。
於一實施形態中,上述黏著劑組合物包含離子性液體。
於一實施形態中,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之高溫高壓處理後氣泡產生數為10個以下。
於一實施形態中,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係用以保護表面之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之被黏著體之表面。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表面保護膜,其具備較高之黏著力與較高之輕剝離性,且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較佳為表面之水接觸角為一定等級以上之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於本說明書中,於存在「重量」之表達之情形時,可改稱為慣用為表示重量之SI(Système International,國際單位制)系單位之「質量」。
於本說明書中,於存在「(甲基)丙烯酸」之表達之情形時係指「丙烯酸及/或甲基丙烯酸」,於存在「(甲基)丙烯酸酯」之表達之情形時係指「丙烯酸酯及/或甲基丙烯酸酯」,於存在「(甲基)烯丙基」之表達之情形時係指「烯丙基及/或甲基烯丙基」,於存在「(甲基)丙烯醛」之表達之情形時係指「丙烯醛及/或甲基丙烯醛」。
≪≪表面保護膜≫≫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包含黏著劑層與基材層。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若具有黏著劑層與基材層,則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具備任意之適當之其他構件。代表性地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包含基材層與黏著劑層。
圖1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表面保護膜的概略剖視圖。於圖1中,表面保護膜10具備基材層1與黏著劑層2。於圖1中,基材層1與黏著劑層2直接積層。
於圖1中,於黏著劑層2之基材層1之相反側之表面,為了至使用為止之保護等,可具備任意之適當之剝離襯墊(未圖示)。作為剝離襯墊,例如可列舉:紙或塑膠膜等基材(襯墊基材)之表面經聚矽氧處理之剝離襯墊、紙或塑膠膜等基材(襯墊基材)之表面利用聚烯烴系樹脂層壓而成之剝離襯墊等。作為襯墊基材之塑膠膜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膜、聚丙烯膜、聚丁烯膜、聚丁二烯膜、聚甲基戊烯膜、聚氯乙烯膜、氯乙烯共聚物膜、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膜、聚胺基甲酸酯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膜等。作為襯墊基材之塑膠膜較佳為聚乙烯膜。
剝離襯墊之厚度較佳為1 μm~500 μm,更佳為3 μm~450 μm,進而較佳為5 μm~400 μm,尤佳為10 μm~300 μm。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之厚度較佳為10 μm~500 μm,更佳為15 μm~400 μm,進而較佳為20 μm~350 μm,尤佳為25 μm~300 μm,最佳為30 μm~250 μm。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於切割為寬度10 mm、長度100 mm之尺寸,並將隔片剝離後,以露出之黏著劑層之黏著(接著)面積成為1 cm2 之方式貼合於表面之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的被黏著體(例如下述製造例5中所獲得之未皂化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乙醯纖維素)偏光板(寬度70 mm、長度100 mm、水接觸角=69.9度)),於23℃×50%RH之環境下靜置30分鐘後,以剝離速度0.06 mm/min沿剪切方向剝離,將此時之最大荷重(N/cm2 )設為剪切黏著力,於上述條件下測定之剪切黏著力較佳為10 N/cm2 以上,更佳為10 N/cm2 ~80 N/cm2 ,進而較佳為10 N/cm2 ~50 N/cm2 ,尤佳為15 N/cm2 ~45 N/cm2 ,最佳為20 N/cm2 ~40 N/cm2 。若上述剪切黏著力處於上述範圍內,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可表現出較高之黏著力。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於將表面保護膜切割為寬度25 mm、長度100 mm之尺寸,並將隔片剝離後,利用手壓輥壓接於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之被黏著體(例如下述製造例5中所獲得之未皂化TAC偏光板(寬度70 mm、長度100 mm、水接觸角=69.9度))之表面,其後於0.25 MPa、0.3 m/min之壓接條件下進行層壓,而製作評價樣品,將評價樣品之偏光板側之隔片剝離,利用手壓輥壓接於厚度1.3 mm、寬度65 mm、長度165 mm之載玻片,於23℃×50%RH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後,於23℃×50%RH之環境下,利用萬能拉伸試驗機,將表面保護膜之單側端部於拉伸速度30 m/min、剝離角度180°下剝離,將此時之黏著力設為高速剝離力,於上述條件下測定之高速剝離力較佳為10 N/25 mm以下,更佳為0.01 N/25 mm~10 N/25 mm,進而較佳為0.01 N/25 mm~5 N/25 mm,尤佳為0.05 N/25 mm~3 N/25 mm,最佳為0.05 N/25 mm~2 N/25 mm。若上述高速剝離力處於上述範圍內,則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可表現出較高之輕剝離性。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於將表面保護膜切割為寬度65 mm、長度90 mm之尺寸,並將隔片剝離後,利用手壓輥壓接於表面之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之被黏著體(例如下述製造例5中所獲得之未皂化TAC偏光板(寬度70 mm、長度100 mm、水接觸角=69.9度))之表面,其後於0.25 MPa、0.3 m/min之壓接條件下進行層壓,以成為寬度50 mm、長度80 mm之方式利用裁切機自表面保護膜側切斷4邊,而設為評價樣品,將偏光板側之隔片剝離,利用手壓輥壓接於厚度1.3 mm、寬度65 mm、長度165 mm之載玻片,於23℃×50%RH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後,於50℃、5 atm之環境下,進行高壓釜處理40分鐘,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對其後之於偏光板端部產生之氣泡進行計數,並設為氣泡產生數(高溫高壓處理後氣泡產生數),氣泡產生數較佳為10個以下,更佳為8個以下,進而較佳為5個以下,尤佳為3個以下,最佳為0個。如上所述,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可藉由任意之適當之方法而製造。作為此種製造方法,例如可依據如下等任意之適當之製造方法而進行: (1)將黏著劑層之形成材料之溶液或熱熔融液塗佈於基材層上之方法、 (2)使將黏著劑層之形成材料之溶液或熱熔融液塗佈於隔片上而形成之黏著劑層轉移至基材層上之方法、 (3)將黏著劑層之形成材料擠出至基材層上而形成塗佈之方法、 (4)以雙層或多層擠出基材層與黏著劑層之方法、 (5)將黏著劑層單層層壓至基材層上之方法或對層壓層及黏著劑層進行雙層層壓之方法、 (6)對黏著劑層與膜或層壓層等基材層形成材料進行雙層或多層層壓之方法。
作為塗佈之方法,例如可使用輥式塗佈法、缺角輪塗佈法、模嘴塗佈法、反向塗佈機法、絲印法、凹版塗佈法等。
≪黏著劑層≫ 黏著劑層係由利用黏著劑組合物形成之黏著劑所構成。作為黏著劑層之製造方法,可藉由任意之適當之製造方法而製造。作為此種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將黏著劑組合物塗佈於基材層上,視需要進行加熱或乾燥,而於基材層上形成黏著劑層之方法。作為將本發明之黏著劑組合物塗佈於基材層上之方法,例如可列舉:輥塗、凹版塗佈、反向塗佈、輥式刷塗、噴塗、氣刀塗佈法、利用模嘴塗佈機等之擠出塗佈等。
黏著劑層之厚度較佳為1 μm~500 μm,更佳為2 μm~300 μm,進而較佳為3 μm~200 μm,尤佳為4 μm~150 μm,最佳為5 μm~100 μm。
作為黏著劑組合物,較佳為可列舉選自如下中之至少1種: (1)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多官能醇(C)及交聯劑(D)之黏著劑組合物、 (2)包含多元醇與多官能異氰酸酯之黏著劑組合物。
由上述(1)可獲得丙烯酸系黏著劑,由上述(2)可獲得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
黏著劑組合物更佳為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多官能醇(C)及交聯劑(D)。
黏著劑層較佳為藉由黏著劑組合物引起特徵性之交聯反應而形成。具體而言,根據各種研究結果,推測藉由在黏著劑組合物中包含多官能醇(C),將該多官能醇(C)與交聯劑(D)組合,而對由需要特定種類之單體成分之組合物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賦予特徵性之高交聯結構。藉此,推測黏著劑層具備較高之黏著力與較高之輕剝離性,具有該黏著劑層之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進而,可知於以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所具有之黏著劑層(或構成其之黏著劑)具有如上述之特徵性高交聯結構的方式進行設計時,若於黏著劑組合物中包含如下所述之特徵性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則可有效地抑制黏著力之經時上升,而可表現出更優異之輕剝離性。
自一些觀點觀察到黏著劑層具有高交聯結構。作為該等觀點,例如可列舉利用脈衝NMR觀察之弛豫時間。
自旋間弛豫時間之倒數與聚合物之交聯密度(分子運動之約束程度)顯示出正線性相關,故而自旋間弛豫時間T2可成為構成黏著劑層之聚合物成分之交聯密度的指標。具體而言,若測定聚合物之脈衝NMR,則可獲得1種成分以上(例如2或3種)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且自旋間弛豫時間T2的大小係與構成黏著劑層之聚合物成分之交聯密度之高低相對應。關於根據自旋間弛豫時間之大小來劃分成分之方法,係藉由非線性平方法來劃分,若分析殘渣(偏移)未達10%,則作為分解能力可判斷為妥當。若將分離成2種成分時之交聯密度較高之成分作為S成分,將較低之成分作為L成分,將各自旋間弛豫時間作為T2(S)、T2(L),則分子運動受到約束之交聯密度較高之聚合物成分S的自旋間弛豫時間T2(S)可變小,交聯密度較低之聚合物成分L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可變大。
於藉由非線性最小平方法將黏著劑層之藉由脈衝NMR測定所獲得之自由感應衰減訊號分離成2種成分時,將弛豫時間較短之成分作為硬質成分(S),將弛豫時間較長之成分作為軟質成分(L),於3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30 、與於6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60 的比T2(L)60 /T2(L)30 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1~5,進而較佳為1.5~4,尤佳為2~3.5,最佳為2.15~3。
上述T2(L)30 較佳為500 μ秒~5000 μ秒,更佳為700 μ秒~4000 μ秒,進而較佳為800 μ秒~3000 μ秒,尤佳為900 μ秒~2500 μ秒,最佳為1000 μ秒~2300 μ秒。
上述T2(L)60 較佳為500 μ秒~9000 μ秒,更佳為1000 μ秒~8000 μ秒,進而較佳為1500 μ秒~7000 μ秒,尤佳為2000 μ秒~6500 μ秒,最佳為2500 μ秒~6000 μ秒。
亦存在由膨潤度反映出黏著劑層具有高交聯結構之情形。於黏著劑層具有高交聯結構之情形時,黏著劑層之膨潤度較佳為250%以下,更佳為80%~250%,進而較佳為85%~240%,尤佳為90%~235%,最佳為95%~230%。
膨潤度例如可藉由以下之方法進行測定。即,採取交聯反應後之聚合物約0.1 g,包裹於平均孔徑0.2 μm之多孔質四氟乙烯片材(商品名「NTF1122」、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中,其後以風箏線紮緊,測定此時之重量,將該重量作為浸漬前重量(聚合物、四氟乙烯片材及風箏線之總重量),另一方面,亦預先測定四氟乙烯片材與風箏線之合計重量,將該重量作為包裝重量。其次將以四氟乙烯片材包住上述聚合物並以風箏線紮緊而成者(稱為「樣品」)放入至充滿乙酸乙酯之50 ml容器中,於23℃下靜置7天,其後,自容器中取出浸漬乙酸乙酯後之樣品,利用廢棉紗頭充分地擦去附著於樣品之乙酸乙酯並測定重量,將該重量作為浸漬後重量,進而移至鋁製杯中,於130℃下於乾燥機中乾燥2小時而去除乙酸乙酯,其後測定重量,將該重量設為乾燥後重量,可根據下述式算出膨潤度。 膨潤度(%)=(a-b)/(c-b)×100         (1) 再者,於式(1)中,a為浸漬後重量,b為包裝重量,c為乾燥後重量。 又,於採取交聯後之聚合物時,可自表面保護膜之黏著劑層面採取,亦可自將與另外設置於表面保護膜者相同之黏著劑層塗佈於聚矽氧隔片等並進行乾燥而成者採取。
≪黏著劑組合物≫ 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0重量%~99.9重量%,更佳為60重量%~99.5重量%,進而較佳為70重量%~99重量%,尤佳為80重量%~99重量%,最佳為85重量%~99重量%。
黏著劑組合物包含多官能醇(C)。多官能醇(C)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多官能醇(C)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較佳為0.01重量份~10重量份,更佳為0.05重量份~7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1重量份~5重量份,尤佳為0.2重量份~3重量份。
黏著劑組合物包含交聯劑(D)。交聯劑(D)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交聯劑(D)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較佳為0.01重量份~50重量份,更佳為0.01重量份~3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份~20重量份,尤佳為0.01重量份~10重量份。
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多官能醇(C)、交聯劑(D),亦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包含任意之適當之其他成分。此種其他成分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黏著劑組合物可藉由任意之適當之方法調配其構成成分而製備。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0萬~500萬,更佳為20萬~400萬,進而較佳為25萬~350萬,尤佳為30萬~300萬。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由包含(a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4~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2成分)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之組合物(a)藉由聚合所形成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
(a1成分)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a2成分)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作為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4~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1成分),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異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二丁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異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該等之中,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更佳為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
關於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4~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1成分)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的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0重量%~99.9重量%,更佳為60重量%~99.9重量%,進而較佳為70重量%~99.9重量%,尤佳為80重量%~99.9重量%,最佳為85重量%~99.9重量%。
作為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a2成分),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丁酯等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等。該等之中,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酸2-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4-羥基丁酯,更佳為丙烯酸2-羥基乙酯(HEA)、丙烯酸4-羥基丁酯(4HBA),尤佳為丙烯酸4-羥基丁酯(4HBA)。
關於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a2成分)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的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1重量%~50重量%,更佳為0.1重量%~40重量%,進而較佳為0.2重量%~30重量%,尤佳為0.5重量%~20重量%,最佳為1重量%~10重量%。
組合物(a)可包含(a1成分)及(a2成分)以外之共聚性單體。共聚性單體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組合物(a)亦可包含(甲基)丙烯酸作為共聚性單體。作為(甲基)丙烯酸,可列舉選自由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丙烯酸。
關於(甲基)丙烯酸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的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0重量%~10重量%,更佳為0重量%~8重量%,進而較佳為0重量%~5重量%,尤佳為0重量%~2重量%,最佳為0重量%~1重量%。
作為(甲基)丙烯酸以外之共聚性單體,例如可列舉:伊康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丁烯酸、異丁烯酸、該等之酸酐(例如順丁烯二酸酐、伊康酸酐等含酸酐基之單體)等含羧基之單體(其中,(甲基)丙烯酸除外);(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等含醯胺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胺基乙酯等含胺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縮水甘油酯等含環氧基之單體;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之單體;N-乙烯基-2-吡咯啶酮、(甲基)丙烯醯基𠰌啉、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基哌𠯤、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嘧啶、乙烯基㗁唑等含雜環之乙烯基系單體;乙烯基磺酸鈉等含磺酸基之單體;磷酸2-羥基乙基丙烯醯酯等含磷酸基之單體;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異丙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含醯亞胺基之單體;異氰酸2-甲基丙烯醯氧乙酯等含異氰酸酯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異𦯉酯、(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等具有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具有芳香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乙烯、丁二烯、異戊二烯、異丁烯等烯烴類或二烯類;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醚類;氯乙烯等。
作為共聚性單體,亦可採用多官能性單體。所謂多官能性單體係指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單體。作為乙烯性不飽和基,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作為此種乙烯性不飽和基,例如可列舉:乙烯基、丙烯基、異丙烯基、乙烯醚基(乙烯氧基)、烯丙醚基(烯丙氧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作為多官能性單體,例如可列舉: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此種多官能性單體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作為共聚性單體,亦可採用(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作為(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乙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甲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乙氧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組合物(a)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任意之適當之其他成分。作為此種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聚合起始劑、鏈轉移劑、溶劑等。關於該等其他成分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
聚合起始劑可根據聚合反應之種類,採用熱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起始劑(光起始劑)等。聚合起始劑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熱聚合起始劑較佳為可於藉由溶液聚合獲得丙烯酸系聚合物時採用。作為此種熱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偶氮系聚合起始劑、過氧化物系聚合起始劑(例如過氧化二苯甲醯、過氧化第三丁基順丁烯二酸等)、氧化還原系聚合起始劑等。該等熱聚合起始劑之中,尤佳為日本專利特開2002-69411號公報中所揭示之偶氮系聚合起始劑。此種偶氮系聚合起始劑就作為聚合起始劑之分解物導致加熱產生氣體(釋氣)之產生的部分而不易殘留於丙烯酸系聚合物中之方面而言較佳。作為偶氮系聚合起始劑,可列舉:2,2'-偶氮二異丁腈(以下,存在稱為AIBN之情形)、2,2'-偶氮雙-2-甲基丁腈(以下,存在稱為AMBN之情形)、2,2'-偶氮雙(2-甲基丙酸)二甲酯、4,4'-偶氮雙-4-氰基戊酸等。關於偶氮系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重量份~1重量份,更佳為0.005重量份~1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05重量份~0.8重量份,尤佳為0.01重量份~0.8重量份,最佳為0.01重量份~0.7重量份。
光聚合起始劑較佳為可於藉由活性能量線聚合獲得(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時採用。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安息香醚系光聚合起始劑、苯乙酮系光聚合起始劑、α-酮醇系光聚合起始劑、芳香族磺醯氯系光聚合起始劑、光活性肟系光聚合起始劑、安息香系光聚合起始劑、苯偶醯系光聚合起始劑、二苯甲酮系光聚合起始劑、縮酮系光聚合起始劑、9-氧硫𠮿系光聚合起始劑等等。
作為安息香醚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丙醚、安息香異丙醚、安息香異丁醚、2,2-二甲氧基-1,2-二苯乙烷-1-酮、大茴香醚甲醚等。作為苯乙酮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2,2-二乙氧基苯乙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4-苯氧基二氯苯乙酮、4-(第三丁基)二氯苯乙酮等。作為α-酮醇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2-甲基-2-羥基苯丙酮、1-[4-(2-羥基乙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等。作為芳香族磺醯氯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2-萘磺醯氯等。作為光活性肟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1-苯基-1,1-丙二酮-2-(鄰乙氧基羰基)-肟等。作為安息香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安息香等。作為苯偶醯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苯偶醯等。作為二苯甲酮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二苯甲酮、苯甲醯苯甲酸、3,3'-二甲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聚乙烯二苯甲酮、α-羥基環己基苯基酮等。作為縮酮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苯偶醯二甲基縮酮等。作為9-氧硫系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9-氧硫、2-氯9-氧硫、2-甲基-9-氧硫𠮿、2,4-二甲基-9-氧硫𠮿、異丙基-9-氧硫𠮿、2,4-二異丙基-9-氧硫𠮿、十二烷基-9-氧硫𠮿等。
關於光聚合起始劑之使用量,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重量份~10重量份,更佳為0.005重量份~8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份~5重量份,尤佳為0.02重量份~5重量份,最佳為0.05重量份~3重量份。
作為獲得(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方法,例如可適宜地採用溶液聚合法、乳化聚合法、塊狀聚合法、懸浮聚合法等作為(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之合成方法而已知之各種聚合方法。
<多官能醇(C)> 作為多官能醇(C),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多官能醇。
作為多官能醇(C)之官能基數,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2以上,更佳為3~6,進而較佳為3~5,尤佳為3~4,最佳為3。
作為多官能醇(C),例如可列舉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
作為聚醚多元醇,例如可列舉:聚丙二醇(2官能)、使雙酚A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二醇(2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乙二胺之活性氫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四醇(4官能)、使山梨糖醇或蔗糖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多元醇(多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三醇(3官能)、使乙二胺之活性氫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四醇(4官能)、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二醇(2官能)、使雙酚A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二醇(2官能)、使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環氧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環氧乙烷與環氧丙烷無規地加成而成之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二醇(2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環氧乙烷與環氧丙烷無規地加成而成之三醇(3官能)、阻燃多元醇(2官能)等。
作為聚醚多元醇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ADEKA股份有限公司之Adeka Polyol(例如P系列、BPX系列、G系列、T系列、EDP系列、SP系列、SC系列、R系列、RD系列、AM系列、BM系列、CM系列、EM系列、GM系列、PR系列、GR系列、阻燃多元醇等)、三洋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多元醇(例如SANNIX GP系列、SANNIX PP系列、SANNIX TP-400系列、SANNIX SP-750系列、SANNIX PL-2100・PP系列、Sanester系列、Primepol系列、Newpol系列、Melpol系列、PEG系列、Macrogol系列等)等。
作為聚醚多元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三醇(3官能)、使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環氧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環氧乙烷與環氧丙烷無規地加成而成之三醇(3官能),更佳為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利用環氧乙烷將末端封端之三醇(3官能)、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而成且環氧乙烷與環氧丙烷無規地加成而成之三醇(3官能),進而較佳為使甘油加成環氧丙烷而成之三醇(3官能)。
作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列舉使酸成分與二醇成分反應而獲得之聚酯多元醇。作為酸成分,例如可列舉:對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鄰苯二甲酸酐、間苯二甲酸、偏苯三甲酸等。作為二醇成分,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丁二醇、1,6-己二醇、3-甲基-1,5-戊二醇、3,3'-二羥甲基庚烷、聚氧乙二醇、聚氧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丁基乙基戊二醇,作為多元醇成分,可列舉:甘油、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作為聚酯多元醇(a1),此外亦可列舉:聚己內酯、聚(β-甲基-γ-戊內酯)、聚戊內酯等使內酯類開環聚合而獲得之聚酯多元醇等。
作為聚酯多元醇之市售品,例如可列舉ADEKA股份有限公司之Adeka Newace(例如F18-62、F7-67、Y9-10、Y4-5、Y52-13、Y52-21、V14-90、YG-108、F1212-29、#50、Y65-55、YT-101、YT-651、NS-2400等)等。
關於多官能醇(C)之數量平均分子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0~10000,更佳為60~5000,進而較佳為70~2500,尤佳為75~2000,最佳為80~1000。
<交聯劑(D)> 作為交聯劑(D),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交聯劑。
作為交聯劑(D),除多官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環氧系交聯劑、三聚氰胺系交聯劑、過氧化物系交聯劑以外,且可列舉:脲系交聯劑、金屬烷氧化物系交聯劑、金屬螯合物系交聯劑、金屬鹽系交聯劑、碳二醯亞胺系交聯劑、㗁唑啉系交聯劑、氮丙啶系交聯劑、胺系交聯劑等。該等之中,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選自由多官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及環氧系交聯劑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作為多官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例如可列舉:1,2-伸乙基二異氰酸酯、1,4-伸丁基二異氰酸酯、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等低級脂肪族聚異氰酸酯類;伸環戊基二異氰酸酯、伸環己基二異氰酸酯、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氫化甲苯二異氰酸酯、氫化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脂環族聚異氰酸酯類;2,4-甲苯二異氰酸酯、2,6-甲苯二異氰酸酯、4,4'-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等芳香族聚異氰酸酯類等。作為多官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例如亦可列舉:三羥甲基丙烷/甲苯二異氰酸酯加成物(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Coronate L」)、三羥甲基丙烷/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加成物(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Coronate HL」)、商品名「Coronate HX」(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三羥甲基丙烷/苯二甲基二異氰酸酯加成物(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Takenate110N」)、商品名「Takenate600」(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市售品。
作為環氧系交聯劑(多官能環氧化合物),例如可列舉:N,N,N',N'-四縮水甘油基-間苯二甲胺、二縮水甘油基苯胺、1,3-雙(N,N-二縮水甘油基胺基甲基)環己烷、1,6-己二醇二縮水甘油醚、新戊二醇二縮水甘油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縮水甘油醚、山梨糖醇聚縮水甘油醚、甘油聚縮水甘油醚、季戊四醇聚縮水甘油醚、聚甘油聚縮水甘油醚、山梨糖醇酐聚縮水甘油醚、三羥甲基丙烷聚縮水甘油醚、己二酸二縮水甘油酯、鄰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三(2-羥基乙基)異氰尿酸三縮水甘油酯、間苯二酚二縮水甘油醚、雙酚-S-二縮水甘油醚、此外之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環氧基之環氧系樹脂等。作為環氧系交聯劑,亦可列舉:商品名「Tetrad C」(三菱瓦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市售品。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 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黏著劑組合物可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該(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係由包含(b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組合物(b)藉由聚合所形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較佳為0.01重量份~30重量份,更佳為0.01重量份~2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份~10重量份,尤佳為0.01重量份~5重量份。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係由包含(b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組合物(b)藉由聚合所形成。
(b1成分)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作為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成分),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異𦯉酯、(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等,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更佳為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
關於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1成分)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的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重量%以上,更佳為1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以上,尤佳為30重量%以上,最佳為30重量%~99.9重量%。
組合物(b)包含(b1成分)以外之共聚性單體。共聚性單體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組合物(b)較佳為包含(b2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作為共聚性單體。
作為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2成分),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等。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作為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甲酯。
關於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2成分)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的含有比率,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0重量%~90重量%,更佳為15重量%~85重量%,進而較佳為20重量%~80重量%,尤佳為25重量%~75重量%,最佳為30重量%~70重量%。
作為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b2成分)以外之共聚性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伊康酸、順丁烯二酸、反丁烯二酸、丁烯酸、異丁烯酸、該等之酸酐(例如順丁烯二酸酐、伊康酸酐等含酸酐基之單體)等含羧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丁酯等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醯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醯胺、N-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醯胺等含醯胺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第三丁基胺基乙酯等含胺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縮水甘油酯等含環氧基之單體;丙烯腈或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之單體;N-乙烯基-2-吡咯啶酮、(甲基)丙烯醯基𠰌啉、N-乙烯基哌啶酮、N-乙烯基哌𠯤、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嘧啶、乙烯基㗁唑等含雜環之乙烯基系單體;乙烯基磺酸鈉等含磺酸基之單體;磷酸2-羥基乙基丙烯醯酯等含磷酸基之單體;環己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異丙基順丁烯二醯亞胺等含醯亞胺基之單體;異氰酸2-甲基丙烯醯氧乙酯等含異氰酸酯基之單體;(甲基)丙烯酸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異𦯉酯、(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等具有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等具有芳香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香族乙烯系化合物;乙烯、丁二烯、異戊二烯、異丁烯等烯烴類或二烯類;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醚類;氯乙烯等。
作為共聚性單體,亦可採用多官能性單體。所謂多官能性單體係指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之單體。作為乙烯性不飽和基,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乙烯性不飽和基。作為此種乙烯性不飽和基,例如可列舉:乙烯基、丙烯基、異丙烯基、乙烯醚基(乙烯氧基)、烯丙醚基(烯丙氧基)等自由基聚合性官能基。作為多官能性單體,例如可列舉: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羥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苯、環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此種多官能性單體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作為共聚性單體,亦可採用(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作為(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3-乙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甲氧基丁酯、(甲基)丙烯酸4-乙氧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組合物(b)較佳為包含硫醇作為鏈轉移劑。作為硫醇,例如可列舉硫代乙醇酸烷基酯,具體而言,例如存在硫代乙醇酸甲酯、硫代乙醇酸乙酯等。
關於組合物(b)中之鏈轉移劑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單體成分總量(100重量份),較佳為0.01重量份~25重量份,更佳為0.02重量份~2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5重量份~15重量份,尤佳為0.1重量份~15重量份。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Tg,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50℃~250℃,更佳為70℃~230℃,進而較佳為80℃~220℃,尤佳為90℃~210℃,最佳為100℃~200℃。
所謂(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Tg,係指基於構成(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各單體之均聚物(homopolymer)之Tg及該單體之重量分率(重量基準之共聚比率),根據Fox之式求出之值。所謂Fox之式,如下所示,為共聚物之Tg與分別使構成該共聚物之單體均聚而成之均聚物的玻璃轉移溫度Tgi之關係式。 1/Tg=Σ(Wi/Tgi)
於上述Fox之式中,Tg表示共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單位:K),Wi表示該共聚物中之單體i之重量分率(重量基準之共聚比率),Tgi表示單體i之均聚物之玻璃轉移溫度(單位:K)。採用公知資料中所記載之值作為均聚物之Tg。
作為均聚物之Tg,例如,具體而言,可使用以下之值。 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         175℃ 甲基丙烯酸甲酯                     105℃
關於上述中所例示之以外之均聚物之Tg,可使用「Polymer Handbook」(第3版、John Wiley & Sons, Inc., 1989)中所記載之數值。於在上述「Polymer Handbook」中記載有複數個數值之情形時,採用慣用之值。關於上述「Polymer Handbook」中未記載之單體,採用單體製造企業之目錄值。使用藉由日本專利特開2007-51271號公報中所記載之測定方法而獲得之值作為於上述「Polymer Handbook」中無記載且亦未提供單體製造企業的目錄值之單體之均聚物之Tg。
關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重量平均分子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1000~30000,更佳為1250~25000,進而較佳為1500~20000,尤佳為2000~15000,最佳為2000~10000。
組合物(b)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任意之適當之其他成分。作為此種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聚合起始劑、鏈轉移劑、溶劑等。關於該等其他成分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關於該等之詳細情況,可引用<(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項中之說明。
作為獲得(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方法,例如可適宜地採用溶液聚合法、乳化聚合法、塊狀聚合法、懸浮聚合法等作為(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之合成方法而已知之各種聚合方法。
<離子性液體> 黏著劑組合物可包含離子性液體。藉由黏著劑組合物包含離子性液體,可提供防靜電性非常優異之黏著劑組合物。此種離子性液體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
於本發明中,所謂離子性液體係指於25℃下呈現液狀之熔鹽(離子性化合物)。
作為離子性液體,較佳為包含氟有機陰離子之離子性液體。作為包含氟有機陰離子之離子性液體,較佳為由氟有機陰離子與鎓陽離子所構成之離子性液體。藉由採用由氟有機陰離子與鎓陽離子所構成之離子性液體作為離子性液體,可提供防靜電性極優異之黏著劑組合物。
作為可構成離子性液體之鎓陽離子,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鎓陽離子。作為此種鎓陽離子,較佳為選自含氮之鎓陽離子、含硫之鎓陽離子、含磷之鎓陽離子中之至少1種。藉由選擇該等鎓陽離子,可提供防靜電性極優異之黏著劑組合物。
作為可構成離子性液體之鎓陽離子,較佳為選自具有通式(1)~(5)所表示之結構之陽離子中的至少1種。 [化1]
於通式(1)中,Ra表示碳數4至20之烴基,可包含雜原子,Rb及Rc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亦可包含雜原子。其中,於氮原子包含雙鍵之情形時,不存在Rc。
於通式(2)中,Rd表示碳數2至20之烴基,可包含雜原子,Re、Rf、及Rg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亦可包含雜原子。
於通式(3)中,Rh表示碳數2至20之烴基,可包含雜原子,Ri、Rj、及Rk相同或不同,表示氫或碳數1至16之烴基,亦可包含雜原子。
於通式(4)中,Z表示氮原子、硫原子、或磷原子,Rl、Rm、Rn、及Ro相同或不同,表示碳數1至20之烴基,亦可包含雜原子。其中,於Z為硫原子之情形時,不存在Ro。
於通式(5)中,X表示Li原子、Na原子、或K原子。
作為通式(1)所表示之陽離子,例如可列舉:吡啶鎓陽離子、吡咯烷鎓陽離子、哌啶鎓陽離子、具有吡咯啉骨架之陽離子、具有吡咯骨架之陽離子等。
作為通式(1)所表示之陽離子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1-乙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辛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4-二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1-二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等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戊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己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庚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戊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己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庚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1-二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丙基-1-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1-二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等吡咯烷鎓陽離子;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戊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乙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戊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己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庚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戊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己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庚基哌啶鎓陽離子、1-丙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1,1-二甲基哌啶鎓陽離子、1,1-二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1-二丁基哌啶鎓陽離子等哌啶鎓陽離子;2-甲基-1-吡咯啉陽離子;1-乙基-2-苯基吲哚陽離子;1,2-二甲基吲哚陽離子;1-乙基咔唑陽離子等。
該等之中,就可更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乙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辛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等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1-甲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戊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己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庚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丁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戊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己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乙基-1-庚基吡咯烷鎓陽離子等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乙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戊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己基哌啶鎓陽離子、1-甲基-1-庚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戊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己基哌啶鎓陽離子、1-乙基-1-庚基哌啶鎓陽離子、1-丙基-1-丁基哌啶鎓陽離子等哌啶鎓陽離子等,更佳為1-己基吡啶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辛基-4-甲基吡啶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陽離子、1-甲基-1-丙基哌啶鎓陽離子。
作為通式(2)所表示之陽離子,例如可列舉:咪唑鎓陽離子、四氫嘧啶鎓陽離子、二氫嘧啶鎓陽離子等。
作為通式(2)所表示之陽離子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1,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3-二乙基咪唑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辛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癸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2-二甲基-3-丙基咪唑鎓陽離子、1-乙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丁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2,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等咪唑鎓陽離子;1,3-二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2,3,5-四甲基-1,4,5,6-四氫嘧啶鎓陽離子等四氫嘧啶鎓陽離子;1,3-二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3-二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三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4-二氫嘧啶鎓陽離子、1,2,3,4-四甲基-1,6-二氫嘧啶鎓陽離子等二氫嘧啶鎓陽離子等。
該等之中,就可更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3-二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3-二乙基咪唑鎓陽離子、1-乙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丁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辛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癸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等咪唑鎓陽離子,更佳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1-己基-3-甲基咪唑鎓陽離子。
作為通式(3)所表示之陽離子,例如可列舉吡唑鎓陽離子、吡唑啉鎓陽離子等。
作為通式(3)所表示之陽離子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1-甲基吡唑鎓陽離子、3-甲基吡唑鎓陽離子、1-乙基-2-甲基吡唑啉鎓陽離子、1-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陽離子、1-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陽離子、1-丁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陽離子等吡唑鎓陽離子;1-乙基-2,3,5-三甲基吡唑啉鎓陽離子、1-丙基-2,3,5-三甲基吡唑啉鎓陽離子、1-丁基-2,3,5-三甲基吡唑啉鎓陽離子等吡唑啉鎓陽離子等。
作為通式(4)所表示之陽離子,例如可列舉:四烷基銨陽離子、三烷基鋶陽離子、四烷基鏻陽離子、或上述烷基之一部分經烯基或烷氧基、進而環氧基取代者等。
作為通式(4)所表示之陽離子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四甲基銨陽離子、四乙基銨陽離子、四丁基銨陽離子、四戊基銨陽離子、四己基銨陽離子、四庚基銨陽離子、三乙基甲基銨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銨陽離子、三甲基丙基銨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陽離子、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陽離子、三甲基鋶陽離子、三乙基鋶陽離子、三丁基鋶陽離子、三己基鋶陽離子、二乙基甲基鋶陽離子、二丁基乙基鋶陽離子、二甲基癸基鋶陽離子、四甲基鏻陽離子、四乙基鏻陽離子、四丁基鏻陽離子、四己基鏻陽離子、四辛基鏻陽離子、三乙基甲基鏻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鏻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鏻陽離子、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陽離子等。
該等之中,就可更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三乙基甲基銨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銨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銨陽離子、二乙基甲基鋶陽離子、二丁基乙基鋶陽離子、二甲基癸基鋶陽離子、三乙基甲基鏻陽離子、三丁基乙基鏻陽離子、三甲基癸基鏻陽離子等非對稱之四烷基銨陽離子、三烷基鋶陽離子、四烷基鏻陽離子、或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陽離子、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陽離子、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丙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丁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乙基-N-壬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N-二丙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丙基-N-丁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丙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丁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丁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戊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甲基-N,N-二己基銨陽離子、三甲基庚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丙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甲基-N-庚基銨陽離子、N,N-二乙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三乙基丙基銨陽離子、三乙基戊基銨陽離子、三乙基庚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甲基-N-乙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丁基-N-己基銨陽離子、N,N-二丙基-N,N-二己基銨陽離子、N,N-二丁基-N-甲基-N-戊基銨陽離子、N,N-二丁基-N-甲基-N-己基銨陽離子、三辛基甲基銨陽離子、N-甲基-N-乙基-N-丙基-N-戊基銨陽離子等,更佳為三甲基丙基銨陽離子。
作為可構成離子性液體之氟有機陰離子,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氟有機陰離子。此種氟有機陰離子可完全被氟化(全氟化),亦可部分被氟化。
作為此種氟有機陰離子,例如可列舉:經氟化之芳基磺酸鹽、全氟烷烴磺酸鹽、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雙(全氟烷烴磺醯基)醯亞胺、氰基全氟烷烴磺醯基醯胺、雙(氰基)全氟烷烴磺醯基甲基化物、氰基-雙(全氟烷烴磺醯基)甲基化物、三(全氟烷烴磺醯基)甲基化物、三氟乙酸酯、全氟烷化物、三(全氟烷烴磺醯基)甲基化物、(全氟烷烴磺醯基)三氟乙醯胺等。
該等氟有機陰離子之中,更佳為全氟烷基磺酸鹽、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雙(全氟烷烴磺醯基)醯亞胺,更具體而言,例如為三氟甲磺酸鹽、五氟乙磺酸鹽、七氟丙磺酸鹽、九氟丁磺酸鹽、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
作為離子性液體之具體例,可自上述陽離子成分與上述陰離子成分之組合中適當選擇而使用。作為此種離子性液體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1-己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五氟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七氟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九氟丁磺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3-甲基吡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辛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戊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己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庚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戊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己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庚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丁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戊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丁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戊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己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庚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丁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戊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己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庚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1-丁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丁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乙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戊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己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庚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戊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己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庚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丙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1-丁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丁基吡咯烷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戊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1-二甲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乙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丁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戊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己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庚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丙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丁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戊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己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1-庚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丙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1-丁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1-二丁基哌啶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乙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丁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九氟丁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三氟甲磺醯基)甲基化物、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乙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丁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全氟丁磺酸鹽、1-丁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己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2-二甲基-3-丙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2,3,5-三甲基吡唑鎓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1-丙基-2,3,5-三甲基吡唑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1-丁基-2,3,5-三甲基吡唑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三甲基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乙基-N-壬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N-二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丁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丙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丁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丁基-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戊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甲基-N,N-二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甲基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N-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乙基庚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甲基-N-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N-丁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丙基ーN,N-二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丁基-N-甲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丁基-N-甲基-N-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三辛基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甲基-N-乙基-N-丙基-N-戊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丁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1-丁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乙醯胺、四己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三氟甲磺酸鹽、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三氟甲磺酸鹽、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N,N-二乙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三氟甲磺酸鹽、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縮水甘油基三甲基銨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二烯丙基二甲基雙(五氟乙磺醯基)醯亞胺、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鋰等。
該等離子性液體之中,更佳為1-己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五氟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七氟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吡啶鎓九氟丁磺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三氟甲磺酸鹽、1-丁基-3-甲基吡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辛基-4-甲基吡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吡咯烷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甲基-1-丙基哌啶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三氟甲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七氟丙磺酸鹽、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1-乙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1-己基-3-甲基咪唑鎓雙(氟磺醯基)醯亞胺、三甲基丙基銨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雙(氟磺醯基)醯亞胺鋰。
離子性液體可使用市售者,亦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合成。作為離子性液體之合成方法,只要可獲得目標之離子性液體,則並無特別限定,通常可使用如於文獻「離子性液體-開發之最前線與未來-」(CMC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發行)中所記載之鹵化物法、氫氧化物法、酸酯法、錯合法、及中和法等。
下述中對鹵化物法、氫氧化物法、酸酯法、錯合法、及中和法,以含氮之鎓鹽為例示出其合成方法,對其他含硫之鎓鹽、含磷之鎓鹽等其他離子性液體亦可藉由同樣之方法而獲得。
鹵化物法係藉由如反應式(1)~(3)所示之反應進行之方法。首先,使三級胺與鹵化烷基反應而獲得鹵化物(反應式(1),使用氯、溴、碘作為鹵素)。
使所獲得之鹵化物與具有目標之離子性液體的陰離子結構(A- )之酸(HA)或鹽(MA、M為與銨、鋰、鈉、鉀等目標之陰離子形成鹽之陽離子)反應而獲得目標之離子性液體(R4 NA)。
[化2]
氫氧化物法係藉由如反應式(4)~(8)所示之反應而進行之方法。首先,將鹵化物(R4 NX)利用離子交換膜法電解(反應式(4))、OH型離子交換樹脂法(反應式(5))或與氧化銀(Ag2 O)之反應(反應式(6))獲得氫氧化物(R4 NOH)(使用氯、溴、碘作為鹵素)。
對所獲得之氫氧化物與上述鹵化法同樣地藉由使用反應式(7)~(8)之反應,可獲得目標之離子性液體(R4 NA)。
[化3]
酸酯法係藉由如反應式(9)~(11)所示之反應而進行之方法。首先,使三級胺(R3 N)與酸酯反應而獲得酸酯物(反應式(9),使用硫酸、亞硫酸、磷酸、亞磷酸、碳酸等無機酸之酯或甲磺酸、甲基膦酸、甲酸等有機酸之酯等作為酸酯)。
對所獲得之酸酯物與上述鹵化法同樣地藉由使用反應式(10)~(11)之反應,可獲得目標之離子性液體(R4 NA)。又,藉由使用甲基三氟甲磺酸酯作為酸酯、甲基三氟乙酸酯等,亦可直接獲得離子性液體。
[化4]
中和法係藉由如反應式(12)所示之反應而進行之方法。可藉由使三級胺與CF3 COOH、CF3 SO3 H、(CF3 SO2 )2 NH、(CF3 SO2 )3 CH、(C2 F5 SO2 )2 NH等有機酸反應而獲得。
[化5]
上述反應式(1)~(12)中所記載之R表示氫或碳數1至20之烴基,亦可包含雜原子。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離子性液體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重量份~50重量份,更佳為0.01重量份~4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份~30重量份,尤佳為0.01重量份~20重量份,最佳為0.01重量份~10重量份。藉由將離子性液體之調配量調整為上述範圍內,可提供防靜電性非常優異之黏著劑組合物。若離子性液體之調配量未達0.01重量份,則有無法獲得充分之防靜電特性之虞。若離子性液體之調配量超過50重量份,則有對被黏著體之污染增加之虞。
<改性聚矽氧油> 黏著劑組合物可包含改性聚矽氧油。藉由黏著劑組合物包含改性聚矽氧油,可進一步表現出防靜電特性之效果。尤其是藉由與離子性液體併用,可更進一步有效地表現出防靜電特性之效果。
關於黏著劑組合物中之改性聚矽氧油之含量,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含量。作為此種含量,就可進一步表現出本發明之效果之方面而言,相對於(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重量份~50重量份,更佳為0.005重量份~40重量份,進而較佳為0.007重量份~30重量份,尤佳為0.008重量份~20重量份,最佳為0.01重量份~10重量份。藉由將改性聚矽氧油之含有比率調整為上述範圍內,可更進一步有效地表現出防靜電特性之效果。
作為改性聚矽氧油,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採用任意之適當之改性聚矽氧油。作為此種改性聚矽氧油,例如可列舉可自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獲取之改性聚矽氧油。
作為改性聚矽氧油,較佳為聚醚改性聚矽氧油。藉由採用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可更進一步有效地表現出防靜電特性之效果。
作為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可列舉側鏈型之聚醚改性聚矽氧油、兩末端型之聚醚改性聚矽氧油等。該等之中,就可充分地更有效地表現出防靜電特性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兩末端型之聚醚改性聚矽氧油。
<黏著劑組合物中可包含之其他成分> 黏著劑組合物可於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任意之適當之其他成分。作為此種其他成分,例如可列舉:其他聚合物成分、交聯促進劑、交聯觸媒、矽烷偶合劑、黏著賦予樹脂(松脂衍生物、聚萜烯樹脂、石油樹脂、油溶性酚等)、抗老化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金屬粉、著色劑(顏料或染料等)、箔狀物、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鏈轉移劑、塑化劑、軟化劑、界面活性劑、防靜電劑、導電劑、穩定劑、表面潤滑劑、調平劑、防腐劑、耐熱穩定劑、聚合抑制劑、潤滑劑、溶劑、觸媒等。
≪基材層≫ 基材層可僅為1層,亦可為2層以上。基材層可為進行了延伸者。
基材層之厚度較佳為1 μm~500 μm,更佳為5 μm~400 μm,進而較佳為10 μm~300 μm,尤佳為15 μm~200 μm。
對基材層之未附設黏著劑層之面,為了形成退繞之捲繞體等,例如可對基材層添加脂肪醯胺、聚乙烯亞胺、長鏈烷基系添加劑等而進行脫模處理,或者設置包含聚矽氧系、長鏈烷基系、氟系等任意之適當之剝離劑之塗佈層。
作為基材層之材料,可根據用途而採用任意之適當之材料。例如可列舉:塑膠、紙、金屬膜、不織布等。較佳為塑膠。即,基材層較佳為塑膠膜。基材層可由1種材料所構成,亦可由2種以上之材料所構成。例如可由2種以上之塑膠所構成。
作為上述塑膠,例如可列舉: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等。作為聚酯系樹脂,例如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等。作為聚烯烴系樹脂,例如可列舉烯烴單體之均聚物、烯烴單體之共聚物等。作為聚烯烴系樹脂,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均聚丙烯;以乙烯成分為共聚成分之嵌段系、無規系、接枝系等丙烯系共聚物;反應TPO(Thermoplastic polyolefin,熱塑性聚烯烴);低密度、高密度、線性低密度、超低密度等乙烯系聚合物;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基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乙烯系共聚物等。
基材層視需要可含有任意之適當之添加劑。作為基材層中可含之添加劑,例如可列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防靜電劑、填充劑、顏料等。基材層中可含之添加劑之種類、數、量視目的可適當地設定。尤其是於基材層之材料為塑膠之情形時,為了防止劣化等,較佳為含有上述添加劑之幾種。就提高耐候性等觀點而言,作為添加劑,尤佳為可列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填充劑。
作為抗氧化劑,可採用任意之適當之抗氧化劑。作為此種抗氧化劑,例如可列舉:酚系抗氧化劑、磷系加工熱穩定劑、內酯系加工熱穩定劑、硫系耐熱穩定劑、酚-磷系抗氧化劑等。關於抗氧化劑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基材層之基礎樹脂(於基材層為摻合物之情形時,該摻合物為基礎樹脂),較佳為1重量%以下,更佳為0.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1重量%~0.2重量%。
作為紫外線吸收劑,可採用任意之適當之紫外線吸收劑。作為此種紫外線吸收劑,例如可列舉:苯并三唑系紫外線吸收劑、三𠯤系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系紫外線吸收劑等。關於紫外線吸收劑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形成基材層之基礎樹脂(於基材層為摻合物之情形時,該摻合物為基礎樹脂),較佳為2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1重量%~0.5重量%。
作為光穩定劑,可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光穩定劑。作為此種光穩定劑,例如可列舉受阻胺系光穩定劑、苯甲酸酯系光穩定劑等。關於光穩定劑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形成基材層之基礎樹脂(於基材層為摻合物之情形時,該摻合物為基礎樹脂),較佳為2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1重量%~0.5重量%。
作為填充劑,可採用任意之適當之填充劑。作為此種填充劑,例如可列舉無機系填充劑等。作為無機系填充劑,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碳黑、氧化鈦、氧化鋅等。關於填充劑之含有比率,相對於形成基材層之基礎樹脂(於基材層為摻合物之情形時,該摻合物為基礎樹脂),較佳為20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1重量%~10重量%。
進而,作為添加劑,為了賦予防靜電性,亦可較佳地列舉界面活性劑、無機鹽、多元醇、金屬化合物、碳等無機系、低分子量系及高分子量系防靜電劑。尤其是就污染、維持黏著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高分子量系防靜電劑或碳。
≪≪用途≫≫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具備較高之黏著力與較高之輕剝離性,即便於貼附至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因此,可適宜地用於對表面保護膜要求上述性能之被黏著體之表面保護。
作為此種被黏著體,較佳為可列舉表面之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之被黏著體。此種被黏著體之表面之水接觸角較佳為65度以上,更佳為70度以上,進而較佳為75度以上,尤佳為80度以上。如表面之水接觸角處於上述範圍內之被黏著體於貼附先前之表面保護膜後若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則容易發生氣泡之產生。若使用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則即便於貼附至如表面之水接觸角處於上述範圍內之被黏著體後利用高壓釜等進行高溫高壓處理,並於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亦可抑制氣泡之產生。
作為此種被黏著體,例如可列舉:未皂化TAC(三乙醯纖維素)膜、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等器件中可使用之障壁膜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等實施例之任何限定。再者,實施例等中之試驗及評價方法係如下所述。再者,於記載為「份」之情形時,只要無特別記載事項則係指「重量份」,於記載為「%」之情形時,只要無特別記載事項則係指「重量%」。
<重量平均分子量之測定> 重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凝膠滲透層析(GPC)法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使用商品名「HLC-8120GPC」(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GPC測定裝置,於下述條件下進行測定,並藉由標準聚苯乙烯換算值算出。 (分子量測定條件) ・樣品濃度:0.2重量%(四氫呋喃溶液) ・樣品注入量:10 μL ・管柱:商品名「TSKguardcolumn SuperHZ-H(1根)+TSKgel SuperHZM-H(2根)」(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參考管柱:商品名「TSKgel SuperH-RC(1根)」(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溶離液:四氫呋喃(THF) ・流量:0.6 mL/min ・偵測器:示差折射計(RI) ・管柱溫度(測定溫度):40℃
<黏著劑層之脈衝NMR之測定> 脈衝NMR之測定係藉由CPMG(Carr Purcell Meiboom Gill)法測定。具體而言,使用商品名「TD-NMR the minispec mq20」(Brukar公司製造)作為脈衝NMR測定裝置,並於下述條件下進行測定。 (弛豫時間測定條件) ・測定方法:CPMG法 ・90°脈衝寬度:2.1 μs ・重複時間:1秒 ・累計次數:64次 ・測定溫度:30℃、60℃ ・分析方法:非線性最小平方法
<剪切黏著力之測定> 將表面保護膜切割為寬度10 mm、長度100 mm之尺寸,於將隔片剝離後,以露出之黏著劑層之黏著(接著)面積成為1 cm2 之方式貼合於下述製造例5中所獲得之未皂化TAC偏光板(寬度70 mm、長度100 mm、水接觸角=69.9度),於23℃×50%RH之環境下靜置30分鐘後,以剝離速度0.06 mm/min沿剪切方向剝離,將此時之最大荷重(N/cm2 )設為剪切黏著力。
<高速剝離力之測定> 將表面保護膜切割為寬度25 mm、長度100 mm之尺寸,於將隔片剝離後,利用手壓輥壓接於下述製造例5中所獲得之未皂化TAC偏光板(寬度70 mm、長度100 mm、水接觸角=69.9度)之表面,其後於0.25 MPa、0.3 m/min之壓接條件下進行層壓,而製作評價樣品。繼而,將評價樣品之偏光板側之隔片剝離,利用手壓輥壓接於厚度1.3 mm、寬度65 mm、長度165 mm之載玻片,於23℃×50%RH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後,利用萬能拉伸試驗機,將表面保護膜之單側端部於拉伸速度30 m/min、剝離角度180°下剝離,並測定此時之黏著力。測定係於23℃×50%RH之環境下測定。
<高溫高壓處理後氣泡產生數之測定> 將表面保護膜切割為寬度65 mm、長度90 mm之尺寸,於將隔片剝離後,利用手壓輥壓接於被黏著體(寬度70 mm、長度100 mm)之表面,其後於0.25 MPa、0.3 m/min之壓接條件下進行層壓,以成為寬度50 mm、長度80 mm之方式利用裁切機自表面保護膜側於4邊進行切割,而製成評價樣品。將偏光板側之隔片剝離,利用手壓輥壓接於厚度1.3 mm、寬度65 mm、長度165 mm之載玻片,於23℃×50%RH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後,於50℃、5 atm之環境下進行高壓釜處理40分鐘,其後恢復至常溫常壓,之後即刻對偏光板端部所產生之氣泡進行計數,作為氣泡產生數。 使用下述製造例中所準備之下述者作為被黏著體。 被黏著體(A):附黏著劑層之未皂化TAC偏光板(水接觸角=69.9度) 被黏著體(B):附黏著劑層之防眩處理偏光板(水接觸角=88.4度) 被黏著體(C):附黏著劑層之皂化TAC偏光板(水接觸角=53.1度)
<水接觸角之測定> 使用共和界面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DM-501,將離子交換水利用注射器滴加製作液量2 μL,將滴加後至測定為止之等待時間設為1000 ms而進行測定。又,上述水之接觸角係於被黏著體之任意之複數個部位在寬度方向上測定5處,將平均值作為被黏著體之水接觸角。
<膨潤度之測定> 膨潤度係藉由以下之方法而測得。即,採取交聯反應後之聚合物約0.1 g,包裹於平均孔徑0.2 μm之多孔質四氟乙烯片材(商品名「NTF1122」、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中,其後以風箏線紮緊,測定此時之重量,將該重量作為浸漬前重量(聚合物、四氟乙烯片材及風箏線之總重量),另一方面,亦預先測定四氟乙烯片材與風箏線之合計重量,將該重量作為包裝重量。其次將以四氟乙烯片材包住上述聚合物並以風箏線紮緊而成者(稱為「樣品」)放入至充滿乙酸乙酯之50 ml容器中,於23℃下靜置7天,其後,自容器中取出浸漬乙酸乙酯後之樣品,利用廢棉紗頭充分地擦去附著於樣品之乙酸乙酯並測定重量,將該重量作為浸漬後重量,進而移至鋁製杯中,於130℃下於乾燥機中乾燥2小時而去除乙酸乙酯,其後測定重量,將該重量作為乾燥後重量,根據下述式算出膨潤度。 膨潤度(%)=(a-b)/(c-b)×100         (1) 再者,於式(1)中,a為浸漬後重量,b為包裝重量,c為乾燥後重量。 又,於採取交聯後之聚合物時,可自表面保護膜之黏著劑層面採取,亦可自將與另外設置於表面保護膜者相同之黏著劑層塗佈於聚矽氧隔片等並進行乾燥而成者採取。
[製造例1]:丙烯酸系共聚物(1)之製造 向具備攪拌葉片、溫度計、氮氣導入管、冷凝器之四口燒瓶中添加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日本觸媒公司製造):100重量份、丙烯酸4-羥基丁酯(4HBA)(日本化成公司製造):10重量份、丙烯酸(AA)(日本觸媒公司製造):0.02重量份、作為聚合起始劑之2,2'-偶氮二異丁腈(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02重量份、乙酸乙酯:180重量份,一面緩慢地攪拌一面導入氮氣,將燒瓶內之液溫保持為65℃附近而進行聚合反應6小時,而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54萬之丙烯酸系共聚物(1)之溶液(固形物成分:35重量%)。
[製造例2]:丙烯酸系共聚物(2)之製造 向具備攪拌葉片、溫度計、氮氣導入管、冷凝器之四口燒瓶中添加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日本觸媒公司製造):100重量份、丙烯酸2-羥基乙酯(HEA)(東亞合成公司製造):4重量份、作為聚合起始劑之2,2'-偶氮二異丁腈(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02重量份、乙酸乙酯:180重量份,一面緩慢地攪拌一面導入氮氣,將燒瓶內之液溫保持為65℃附近而進行聚合反應6小時,而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56萬之丙烯酸系共聚物(2)之溶液(固形物成分:35重量%)。
[製造例3]: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3)之製造 向具備攪拌葉片、溫度計、氮氣導入管、冷凝器之四口燒瓶中投入甲苯10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雙環戊二烯酯(DCPMA)(商品名:FA-513M、日立化成工業公司製造):60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造):40重量份及作為鏈轉移劑之硫代乙醇酸甲酯:3.5重量份。然後,於70℃下於氮氣氣氛下攪拌1小時後,投入作為聚合起始劑之2,2'-偶氮二異丁腈(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2重量份,於70℃下使之反應2小時,繼而於80℃下使之反應4小時,其後於90℃下使之反應1小時,而製備重量平均分子量4400、Tg=144℃(根據Fox之式算出)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3)之溶液(固形物成分:60重量%)。
[製造例4]:形成偏光板用黏著劑之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P1)之製造 (丙烯酸系聚合物(A1)之溶液之製造) 向具備攪拌葉片、溫度計、氮氣導入管、冷凝器之四口燒瓶中添加含有丙烯酸丁酯(BA):94.9重量份、丙烯酸(AA):5重量份、丙烯酸羥基乙酯(HEA):0.1重量份之單體混合物。進而,相對於單體混合物:100重量份,添加作為聚合起始劑之2,2'-偶氮二異丁腈(AIBN):0.1重量份及乙酸乙酯,一面緩慢地攪拌一面導入氮氣而進行氮氣置換,其後將燒瓶內之液溫保持為55℃附近而進行聚合反應7小時。其後,向所獲得之反應液中添加乙酸乙酯,而製備調整為固形物成分濃度20%之重量平均分子量200萬之丙烯酸系聚合物(A1)之溶液。 (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P1)) 相對於所獲得之丙烯酸系聚合物(A1)之溶液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調配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商品名:Coronate L、三羥甲基丙烷/甲苯二異氰酸酯、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公司製造):0.6重量份、矽烷偶合劑(商品名「KBM-403」、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0.1重量份,而製備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P1)。
[製造例5]:被黏著體(A)之製造 (偏光元件之製作) 使用厚度75 μm之聚乙烯醇膜(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VF-PS7500、寬度1000 mm),一面於30℃之純水中浸漬60秒鐘,一面延伸至延伸倍率2.5倍,於30℃之碘水溶液(重量比:純水/碘(I)/碘化鉀(KI)=100/0.01/1)中進行染色45秒鐘,於4重量%硼酸水溶液中以延伸倍率成為5.8倍之方式延伸,於純水中浸漬10秒鐘後,於保持膜之張力之狀態下於60℃下乾燥5分鐘而獲得偏光元件。該偏光元件之厚度為25 μm,水分率為15重量%。 (附接著層之透明保護膜之製作) 使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樹脂(日本合成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Gosenol):100重量份與交聯劑(大日本油墨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Watersol):35重量份溶解於純水:3760重量份中而調整接著劑。於厚度60 μm之三乙醯纖維素(TAC)膜(Fujifilm公司製造:TD-60UL)之單側利用狹縫式模具塗佈該接著劑後,於85℃下乾燥1分鐘而獲得具有厚度0.1 μm之接著劑層之附接著層之TAC膜。 (偏光板(A)之製作) 藉由圖2所示之方法製作偏光板(A)。偏光元件使用上述偏光元件,第1透明保護膜B1使用上述附接著層之未皂化TAC膜。第2透明保護膜B2使用附接著層之丙烯酸系膜,附接著層之丙烯酸系膜使用厚度40 μm之丙烯酸系膜代替TAC膜,除此以外,以與上述附接著層之TAC膜同樣之方式製作。如圖2所示,附接著層之TAC膜(第1透明保護膜B1)係自第1輥R1之側搬送,附接著層之丙烯酸系膜(第2透明保護膜B2)係自第2輥R2之側搬送。使用直徑200 mm之鐵輥作為第1輥R1、第2輥R2。各膜之搬送速度為20 m/min。再者,所獲得之偏光板(A)係於貼合後於80℃下乾燥2分鐘。 (被黏著體(A)之製造) 向利用聚矽氧系剝離劑進行處理之厚度38 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隔片)之表面,利用噴注式塗佈機均勻地塗敷製造例4中所獲得之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P1),並利用155℃之空氣循環式恆溫烘箱乾燥2分鐘,藉此製作厚度20 μm之黏著劑層。其次,對上述偏光板(A)之第2透明保護膜面進行電暈處理,使形成有黏著劑層之隔片接合於已電暈處理之面,而製作作為被黏著體(A)之附黏著劑層之未皂化TAC偏光板。所製作之附黏著劑層之未皂化TAC偏光板的水接觸角為69.9度。
[製造例6]:被黏著體(B)之製造 (接著劑水溶液之調整) 使含有乙醯乙醯基之聚乙烯醇系樹脂(平均聚合度:1200、皂化度:98.5莫耳%、乙醯乙醯基改性度:5莫耳%):100重量份、羥甲基三聚氰胺:50重量份溶解於30℃之純水中,而對調整為固形物成分濃度3.7重量%之水溶液調整。相對於該水溶液:100重量份,添加氧化鋁膠體水溶液(平均粒徑:15 nm、固形物成分濃度:10重量%、正電荷):18重量份而製備接著劑水溶液。接著劑水溶液之黏度為9.6 mPa・s,pH值為4~4.5之範圍。 (附表面處理偏光板之製作) 向包含紫外線硬化型之丙烯酸胺基甲酸酯單體:100重量份與二苯甲酮系光聚合起始劑:3重量份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合物中,添加平均粒徑0.5 μm之二氧化矽粒子:15重量份與平均粒徑1.4 μm之二氧化矽粒子:10重量份,而獲得樹脂混合物。向所獲得之樹脂混合物中進而添加黏度調整用溶劑,設為固形物成分濃度50重量%,其後利用高速攪拌機進行混合。向製造例5中所製作之偏光板(A)之第1透明保護膜B1(TAC膜)側利用棒式塗佈機塗敷所獲得之混合液,使溶劑揮發後,照射紫外線進行硬化處理,而獲得為表面微細凹凸構造且包含厚度7 μm之紫外線硬化樹脂皮膜之防眩處理偏光板(B)。 (被黏著體(B)之製造) 使用防眩處理偏光板(B)代替偏光板(A),除此以外,與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而獲得作為被黏著體(B)之附黏著劑層之防眩處理偏光板。所製作之附黏著劑層之防眩處理偏光板的水接觸角為88.4度。
[製造例7]:被黏著體(C)之製造 使用厚度60 μm之聚乙烯醇膜(平均聚合度2400、可樂麗股份有限公司性VF-PE-A#6000)作為坯膜。以下述順序對該聚乙烯醇膜實施下述各步驟。 (膨潤步驟) 利用圖3所示之態樣之2個膨潤浴,實施膨潤步驟。使用純水作為各膨潤浴之處理液。使用曲率半徑2000 mm之擴幅輥作為設置於圖3中之第1階段之膨潤浴的導輥13。該擴幅輥係配置於聚乙烯醇膜浸漬於處理液中之長度(圖3中之p1與p2之虛線長度)之80%的位置。再者,其他導輥使用平滑輥。 <第1階段> 將上述聚乙烯醇膜搬送至1階段面之膨潤浴,於調整為40°之純水中浸漬60秒鐘,一面使之膨潤,一面單軸延伸為延伸倍率1.80倍。 <第2階段> 繼而,將實施了上述第1階段之膨潤步驟之聚乙烯醇膜搬送至第2階段之膨潤浴,於調整為30℃之純水中浸漬60秒鐘,一面使之膨潤,一面單軸延伸為延伸倍率1.10(總延伸倍率1.98倍)。 (染色步驟) 使用碘:碘化鉀(重量比=0.5:8)之濃度0.3重量%之碘染色溶液作為染色浴之處理液。將經上述膨潤處理之聚乙烯醇膜搬送至染色浴,一面於調整為30℃之上述碘染色溶液中浸漬60秒鐘,一面相對於原長單軸延伸至總延伸倍率3倍,一面染色。 (交聯步驟) 使用含有硼酸3重量%、碘化鉀3重量%之硼酸水溶液作為交聯浴之處理液。將經上述處理之聚乙烯醇膜搬送至交聯浴,一面於調整為30℃之上述硼酸水溶液中浸漬19秒鐘,一面相對於原長單軸延伸至總延長倍率4倍。 (延伸步驟) 使用含有硼酸4重量%、碘化鉀5重量%之硼酸水溶液作為延伸浴之處理液。將經上述處理之聚乙烯醇膜搬送至延伸浴,一面於調整為60℃之硼酸水溶液中浸漬13秒鐘,一面相對於原長單軸延伸至總延伸倍率6倍。 (洗淨步驟) 使用含有碘化鉀3重量%之水溶液作為洗淨浴之處理液。將經上述處理之聚乙烯醇膜搬送至洗淨浴,並於調整為30℃之該水溶液中浸漬10秒鐘。 (乾燥步驟) 繼而,將經上述處理之聚乙烯醇系膜利用60℃之烘箱乾燥4分鐘而獲得偏光元件。 (被黏著體(C)之製造) 於上述中所獲得之偏光元件之雙面,經由包含5重量%之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水溶液之接著劑積層厚度80 μm之實施了皂化處理而成的三乙醯纖維素膜,利用壓延輥使之密接後,於70℃下使之乾燥4分鐘。其後,使用皂化TAC偏光板(C)代替偏光板(A),除此以外,與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而獲得作為被黏著體(C)之附黏著劑層之皂化TAC偏光板。所製作之附黏著劑層之皂化TAC偏光板的水接觸角為53.1度。
[實施例1]:黏著劑組合物(1)及表面保護膜(1)之製造 向製造例1中所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1)之溶液中,相對於其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添加利用乙酸乙酯將作為聚矽氧成分之具有氧伸烷基鏈之有機矽氧烷(KF-353、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稀釋為10重量%之溶液:2重量份(以固形物成分計0.2重量份)、作為防靜電劑即鹼金屬鹽(離子性化合物)之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LiN(CF3 SO2 )2 :LiTFSI、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0.15重量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商品名「Coronate HX」、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4重量份、作為交聯觸媒之三乙醯丙酮鐵:0.006份、EMBILIZER OL-1(Tokyo Fin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0.01份、製造例2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2)之溶液以固形物成分計0.2重量份,進而,以相對於製造例1中所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1)之溶液之固形物成分100重量份成為1重量份之方式添加聚氧伸烷基二醇化合物(SANNIX GP-250、三洋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以全部固形物成分成為20重量%之方式利用甲苯進行稀釋,並利用分散機攪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1)。 利用槽輥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10 μm之方式,將所獲得之黏著劑組合物(1)塗佈於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Lumirror S10」(厚度38 μm、Toray公司製造),於乾燥溫度130℃、乾燥時間20秒之條件下固化並進行乾燥。以上述方式於基材上製作黏著劑層。繼而,於黏著劑層之表面,貼合對一面實施了聚矽氧處理之厚度19 μm之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的聚矽氧處理面,而獲得表面保護膜(1)。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2]:黏著劑組合物(2)及表面保護膜(2)之製造 將Coronate HX之量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變更為8.1重量份,將GP250之量變更為3重量份,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2)及表面保護膜(2)。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3]:黏著劑組合物(3)及表面保護膜(3)之製造 將Coronate HX之量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變更為12.8重量份,將GP250之量變更為5重量份,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3)及表面保護膜(3)。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4]:黏著劑組合物(4)及表面保護膜(4)之製造 將Coronate HX之量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變更為1.7重量份,將GP250變更為GP600(三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聚氧丙烯甘油醚、Mn=600):1重量份,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4)及表面保護膜(4)。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5]:黏著劑組合物(5)及表面保護膜(5)之製造 將Coronate HX之量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變更為1.6重量份,將GP250變更為GP1000(三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聚氧丙烯甘油醚、Mn=1000):1重量份,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5)及表面保護膜(5)。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6]:黏著劑組合物(6)及表面保護膜(6)之製造 將Coronate HX之量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變更為3.6重量份,將GP250變更為Adeka Polyether EDP-300(ADEKA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製造之N,N,N',N'-四(2-羥丙基)乙二胺、Mn=300):1重量份,變更為乙醯丙酮鋅(日本化學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乙醯丙酮鋅・1水合物)0.01重量份代替作為交聯觸媒之EMBILIZER OL-1,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6)及表面保護膜(6)。 將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7]:黏著劑組合物(7)及表面保護膜(7)之製造 使用作為具有3個OH基之多元醇之PREMINOL S3011(Asahi Glas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Mn=10000):85重量份、作為具有3個OH基之多元醇之SANNIX GP-3000(三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Mn=3000):13重量份、作為具有3個OH基之多元醇之SANNIX GP-1000(三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Mn=1000):2重量份作為多元醇(A),使用作為多官能脂環族系異氰酸酯化合物之Coronate HX(Nippon Polyurethane Industry股份有限公司):13.5重量份作為多官能異氰酸酯化合物(B),調配觸媒(日本化學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二乙醯丙酮鐵):0.04重量份、作為稀釋溶劑之乙酸乙酯:210重量份,並利用分散機攪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7)。 利用槽輥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10 μm之方式,將所獲得之黏著劑組合物(7)塗佈於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Lumirror S10」(厚度38 μm、Toray公司製造),於乾燥溫度130℃、乾燥時間2分鐘之條件下固化並進行乾燥。以上述方式於基材上製作黏著劑層。繼而,於黏著劑層之表面,貼合對一面實施了聚矽氧處理之厚度19 μm之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的聚矽氧處理面,而獲得表面保護膜(7)。 將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黏著劑組合物(C1)及表面保護膜(C1)之製造 利用乙酸乙酯將製造例1中所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1)之溶液稀釋為20重量%,向該溶液500重量份(以固形物成分計100重量份)中添加利用乙酸乙酯將作為聚矽氧成分之具有氧伸烷基鏈之有機矽氧烷(KF-353、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稀釋為10重量%之溶液:2重量份(以固形物成分計0.2重量份)、作為防靜電劑即鹼金屬鹽(離子性化合物)之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LiN(CF3 SO2 )2 :LiTFSI、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0.15重量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商品名「Coronate HX」、Tosoh股份有限公司製造)3.5重量份、作為交聯觸媒之EMBILIZER OL-1(Tokyo Fin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0.02重量份、製造例2中所獲得之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2)之溶液以固形物成分計0.5重量份,以全部固形物成分成為20重量%之方式利用甲苯進行稀釋,並利用分散機攪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C1)。 利用槽輥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15 μm之方式,將所獲得之黏著劑組合物(C1)塗佈於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Lumirror S10」(厚度38 μm、Toray公司製造),於乾燥溫度130℃、乾燥時間20秒之條件下固化並進行乾燥。以上述方式於基材上製作黏著劑層。繼而,於黏著劑層之表面,貼合對一面實施了聚矽氧處理之厚度19 μm之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的聚矽氧處理面,而獲得表面保護膜(C1)。 將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2]:黏著劑組合物(C2)及表面保護膜(C2)之製造 利用乙酸乙酯將製造例2中所獲得之丙烯酸系共聚物(2)之溶液稀釋為20重量%,向該溶液100重量份中,添加利用乙酸乙酯將於主鏈具有聚氧伸烷基鏈之有機矽氧烷(商品名:KF6004、信越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稀釋為10重量%之溶液:0.8重量份、利用乙酸乙酯將雙(三氟甲磺醯基)醯亞胺鋰(東京化成工業公司製造)稀釋為10重量%之溶液:0.2重量份、異氰酸酯系交聯劑(商品名:Coronate L、Tosoh公司製造之75重量%):0.8重量份、作為交聯觸媒之EMBILIZER OL-1(Tokyo Fine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0.02重量份,以全部固形物成分成為20重量%之方式利用甲苯進行稀釋,並利用分散機攪拌,而獲得黏著劑組合物(C2)。 利用槽輥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10 μm之方式,將所獲得之黏著劑組合物(C2)塗佈於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Lumirror S10」(厚度38 μm、Toray公司製造),於乾燥溫度130℃、乾燥時間20秒之條件下固化並進行乾燥。以上述方式於基材上製作黏著劑層。繼而,於黏著劑層之表面,貼合對一面實施了聚矽氧處理之厚度19 μm之包含聚酯樹脂之基材的聚矽氧處理面,而獲得表面保護膜(C2)。 將結果示於表1。
[表1]
   黏著劑組合物 黏著劑層 基材層 高溫高壓處理後氣泡產生數(個) 剪切黏著力 (N/cm2 ) 高速剝離力 (N/25 mm)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 多官能醇(C) 交聯劑(D) 厚度 (μm) 脈衝NMR弛豫時間T2(L) (微秒) T2(L)60 / T2(L)30 膨潤度 (%) 厚度 (μm) 被黏著體(A) 無皂TAC水接觸角=69.9度 被黏著體(B) 障壁膜水接觸角=86.6度 被黏著體(C) AG600水接觸角=88.4度 被黏著體(D) 皂化TAC水接觸角=53.1度
   種類 重量份 種類 重量份 種類 重量份 30℃/ T2(L)30 60℃/ T2(L)60
實施例1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GP250 1 Coronate HX 3.4 10 2058 5466 2.66 104 38 0 0 0 0 12.40 0.275
實施例2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GP250 3 Coronate HX 8.1 10 1106 2981 2.70 102 38 0 0 0 0 27.82 0.025
實施例3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GP250 5 Coronate HX 12.8 10 1041 2931 2.82 103 38 0 0 0 0 25.20 0.010
實施例4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GP600 1 Coronate HX 1.7 10 1820 4911 2.70 104 38 3 0 0 0 32.41 0.425
實施例5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GP1000 1 Coronate HX 1.6 10 1957 5344 2.73 102 38 5 0 0 0 20.15 0.435
實施例6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EDP300 1 Coronate HX 3.6 10 2046 5741 2.81 - 38 0 0 0 0 18.56 0.305
實施例7 形成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之黏著劑組合物(7) 10 9699 24307 2.51 - 38 0 0 0 0 15.90 0.090
比較例1 丙烯酸系共聚物(1) 100 - - Coronate HX 3.5 15 1734 3684 2.12 107 38 100 22 21 5 8.37 0.900
比較例2 丙烯酸系共聚物(2) 100 - - Coronate L 2.5 10 1416 4339 3.06 106 38 30 98 27 16 17.83 0.32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可用於任意之適當之用途。較佳為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可較佳地用於光學構件或電子構件之領域。
1:基材層 2:黏著劑層 10:表面保護膜 A:偏光元件 B1:第1透明保護膜 B2:第2透明保護膜 M:角度變更機構 R1:第1輥 R2:第2輥
圖1為本發明之表面保護膜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剖視圖。 圖2係表示被黏著體(A)中所使用之偏光板(A)之製作方法的概略剖視圖。 圖3係表示被黏著體(C)中所使用之偏光元件之製造方法的概略剖視圖。
1:基材層
2:黏著劑層
10:表面保護膜

Claims (15)

  1. 一種表面保護膜,其係包含黏著劑層與基材層者,該黏著劑層係由利用黏著劑組合物所形成之黏著劑所構成,該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多官能醇(C)及交聯劑(D),且於藉由非線性最小平方法將該黏著劑層之藉由脈衝NMR測定所獲得之自由感應衰減訊號分離成2種成分時,將弛豫時間較短之成分作為硬質成分(S),將弛豫時間較長之成分作為軟質成分(L),於3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30、與於60℃下測定之軟質成分(L)之質子之自旋間弛豫時間T2(L)60的比T2(L)60/T2(L)30為2.15~3.05,剪切黏著力為10N/cm2~40N/cm2,高速剝離力為0.8N/25m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黏著劑層之厚度為1μm~500μm。
  3.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基材層之厚度為1μm~500μm。
  4.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A)係由組合物(a)藉由聚合所形成,該組合物(a)包含(a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4~12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2成分)具有OH基之(甲基)丙烯酸酯。
  5. 如請求項4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組合物(a)包含(甲基)丙烯酸。
  6.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多官能醇(C)之官能基數為3~6。
  7.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多官能醇(C)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10000。
  8.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黏著劑組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該(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係由包含(b1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為脂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之組合物(b)藉由聚合所形成。
  9. 如請求項8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組合物(b)包含(b2成分)烷基酯部分之烷基之碳數為1~3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
  10. 如請求項8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組合物(b)包含硫醇。
  11. 如請求項8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Tg為50℃~250℃。
  12. 如請求項8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甲基)丙烯酸系共聚物(B)之重量 平均分子量為1000~30000。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中上述黏著劑組合物包含離子性液體。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表面保護膜,其高溫高壓處理後氣泡產生數為10個以下。
  15. 如請求項14之表面保護膜,其係用以保護表面之水接觸角為60度以上之被黏著體之表面。
TW109102439A 2019-01-31 2020-01-22 表面保護膜 TWI8404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5890 2019-01-31
JP2019-015891 2019-01-31
JP2019015889 2019-01-31
JP2019015890 2019-01-31
JP2019-015889 2019-01-31
JP2019015891 2019-01-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5610A TW202035610A (zh) 2020-10-01
TWI840494B true TWI840494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21567A (zh) 2016-07-05 2018-06-16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保護膜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821567A (zh) 2016-07-05 2018-06-16 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表面保護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0426B (zh) Polarizing film with adhesive lay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743926B (zh) 透明樹脂層
TWI634176B (zh) Polarizing film, laminated body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with adhesive layer
KR101121310B1 (ko) 점착제 조성물, 점착 시트류, 및 표면 보호 필름
TWI643749B (zh) Surface protective film, method for producing surface protective film, and optical member
TWI627253B (zh) Polarizing film with adhesive layer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518158B (zh) Adhesive composition for optical film, adhesive layer for optical film, adhesive type optical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TWI643924B (zh) 丙烯酸系黏著劑組合物、丙烯酸系黏著劑層、附黏著劑層之基材膜、積層體、及圖像顯示裝置
KR101951499B1 (ko) 수분산형 아크릴계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점착 시트
TWI735614B (zh) 黏著劑組成物、黏著劑層、附黏著劑層之光學薄膜、影像顯示面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KR20140079355A (ko) 재박리용 수분산형 아크릴계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점착 시트
TW201819176A (zh) 附有附隔離件之黏合劑層的偏振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TWI808302B (zh) 黏著片材及其利用
KR102382738B1 (ko) 표면 보호 필름
JP2017008172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7008173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9194330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TWI840494B (zh) 表面保護膜
WO2020158414A1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TWI827766B (zh) 附黏著劑層之偏光膜
KR101866957B1 (ko) 대전 방지성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되는 편광판
TWI826610B (zh) 積層體
TWI837678B (zh) 表面保護薄膜及光學構件
TWI759438B (zh) 偏光薄膜用黏著劑組成物、偏光薄膜用黏著劑層、附黏著劑層之偏光薄膜、液晶面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TW202413078A (zh) 光學積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