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8031B -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8031B
TWI788031B TW110136071A TW110136071A TWI788031B TW I788031 B TWI788031 B TW I788031B TW 110136071 A TW110136071 A TW 110136071A TW 110136071 A TW110136071 A TW 110136071A TW I788031 B TWI788031 B TW I7880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emiconductor layers
bridge
layer
g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60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39003A (zh
Inventor
葉泓佑
黃郁翔
杜建德
劉致為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大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8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803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12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channel structures, e.g. channel implants, halo or pocket implants, or channel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1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with semiconductor regions connected to an electrode not carrying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and such electrode being part of a semiconductor device which comprises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 H01L29/1025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 H01L29/1029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1033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geometric contour or the doping structure
    • H01L29/1037Channel region of field-effect devices of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gth, the width, the geometric contour or the doping structure and non-plana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18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e.g. specific source or drain implants or silicid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or raised source or drai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31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with a particula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ansistors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01L21/823481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isolation region manufacturing related aspects, e.g. to avoid interaction of isolation region with adjacent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5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 H01L29/0665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the shape of the body defining a nano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01L29/0657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 H01L29/0665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body the shape of the body defining a nanostructure
    • H01L29/0669Nanowires or nanotubes
    • H01L29/0673Nanowires or nanotubes oriented parallel to a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84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 H01L29/4239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fully surrounding the channel, e.g. gate-all-arou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3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 one- or zero-dimensional channel, e.g. quantum wire FET, in-plane gate transistor [IPG], single electron transistor [SET], striped channel transistor, Coulomb blockade transis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8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 H01L29/6679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one dimensional charge carrier gas channel, e.g. quantum wire 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01L29/7853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the body having a non-rectangular cro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 H01L29/7869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e.g. multichannel, transverse or longitudinal shape, length or width, doping structure, or the overlap or alignment between the channel and the gate, the source or the drain, or the contacting structure of the cha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10/00Nanotechnology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e.g. quantum computing or single electron log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一種裝置,其包含在基材上方且沿第一方向間隔開的源極/汲極區域、在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第一閘極結構,以及由第一閘極結構圍繞的第一通道結構。第一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當在沿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中觀察時,第二半導體層的中心軸自第一半導體層的中心軸橫向地偏移。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係有關一種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且特別是提供一種改善閘極對通道之靜電控制的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半導體裝置用於多種電子應用,諸如個人電腦、手機、數位相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半導體裝置通常係藉由在半導體基材上方依序沉積絕緣或介電層、導電層,以及半導體層的材料,且使用微影來圖案化各材料層,以在其上形成電路組件及元件來製造。
藉由最小特徵尺寸之持續縮小,半導體工業不斷提高各種電子組件(如半導體、二極體、電阻器或電容器等)的積體密度,以允許更多組件整合至給定面積。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揭示一種半導體裝置。此半導體裝置包含在基材上方且沿第一 方向隔開的源極/汲極區域、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第一閘極結構,及被第一閘極結構圍繞的第一通道結構。第一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觀察時,第二半導體層的中心軸係由第一半導體層的中心軸橫向地偏移,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揭示一種半導體裝置。此半導體裝置包含源極區域、沿第一方向與源極區域分開的汲極區域,及插入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之間的通道結構。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中觀察時,第一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第一側表面及第二側表面,第二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第二半導體層的第三側表面對準第一半導體層的第一側表面,且第二半導體層的第四側表面係由第一半導體層的第二側表面側橫向地退後。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揭示一種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此形成方法先形成具有交替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之堆疊的鰭片結構,且此堆疊係於基材上;在鰭片結構的第一縱向側上,但不於鰭片結構的第二縱向側上形成介電壁;進行第一蝕刻製程,其中相較於蝕刻第一半導體層,第一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蝕刻速率來蝕刻此些第二半導體層;在進行第一蝕刻製程之後,進行第二蝕刻製程,以移除介電壁;以及在移除介 電壁後,形成閘極結構在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上方。
100:基材
102:鰭片
104:奈米結構
106:隔離區域
108:磊晶源極/汲極區域
110:閘極介電質、閘極介電層
112:閘極電極
200:基材
203:通道結構
204A,204B,204C:奈米結構通道
205A,205B:橋間通道
208:磊晶源極/汲極區域
210:閘極結構
212:閘極介電質
214:功函數金屬層
216:填充金屬
218:閘極間隙壁
300:基材
302A,302B,302C:半導體層、橋間層、奈米結構層
304A,304B,304C:半導體層、奈米結構層、奈米結構通道
306:遮罩、遮罩層
308:淺溝槽隔離區域
310:介電壁、氧化矽壁
312:虛設閘極結構
314:間隙壁材料層、閘極間隙壁
316:橋間遮罩、層間遮罩
318B,318C:末端部分
319A,319B,319C:側壁凹槽
320A,320B,320C:內部間隙壁
322:磊晶源極/汲極結構、源極/汲極區域
324B,324C:部分、橋間通道
325A,325B,325C:開口
326:閘極結構
328:閘極介電層
330:閘極金屬
400:基材
401A,401B,401C:橋間層
402A,402B,402C:第一半導體層、橋間層
403A,403B,403C:橋間層
404A,404B,404C:第二半導體層、奈米結構層
405A,405B,405C:奈米結構層
407A,407B,407C:奈米結構層
408:淺溝槽隔離區域
409:經圖案化遮罩層
409S:溝槽
410:介電壁、氧化矽壁
412:閘極結構
414:閘極間隙壁
416D: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416S: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418D: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418S: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420B,420C:部分、橋間通道
421A,421B,421C:開口
422B,422C:部分、橋間通道
423A,423B,423C:開口
424:閘極結構
426:閘極介電層
428:閘極金屬
500:基材
501A,501B,501C:橋間層
502A,502B,502C:第一半導體層、橋間層
503A,503B,503C:橋間層
504A,504B,504C:第二半導體層、奈米結構層
505A,505B,505C:奈米結構層
507A,507B,507C:奈米結構層
508:淺溝槽隔離區域
509:經圖案化遮罩層
509S:溝槽
510:介電壁、氧化矽壁
511:介電壁
512:閘極結構
514:閘極間隙壁
516D: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516S: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518D: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518S:磊晶源極/汲極結構
520B,520C:部分、橋間通道
521A,521B,521C:開口
522B,522C:部分、橋間通道
523A,523B,523C:開口
524:部分
526A,526B:閘極結構
528:閘極介電層
530:閘極金屬
600:基材
608:STI區域
610:閘極結構
612:閘極介電層
614:閘極金屬
700:基材
708:STI區域
710:閘極結構
712:閘極介電層
714:閘極金屬
800:基材
808:STI區域
810:閘極結構
812:閘極介電層
814:閘極金屬
900:基材
908:STI區域
910:閘極結構
912:閘極介電層
914:閘極金屬
3041,3042,3241,3242:側表面
B-B',C-C',D-D':剖切線
C203:凹角
CA1,CA2:中心軸
CH6,CH7,CH8,CH9:通道結構
FM:填充金屬
FS,FS1,FS2鰭片結構
FT,FT1,FT2,FT3:底腳通道
GD:閘極介電質
GT:閘極溝槽
HIB:高度
HIB+NS:高度方向
HR,HR1,HR2,HR3:毛髮通道
IB,IB1,IB2,IB3,IB4,IB11,IB12,IB21,IB22,IB31,IB32:橋間通道
LS1:第一縱向側
LS2:第二縱向側
NS:奈米結構通道、奈米片通道
NS1,NS2,NS3,NS4,NS5:奈米結構通道、奈米結構
R1,R2,R3:區域
tNS:厚度
WFM:功函數金屬
WIB1,WIB2,WIB3,WIB4:寬度
WNS:寬度、寬度方向
W204:寬度
W205:寬度
#1,#2,#3,#4,#5,#6,#7:條件
本揭露的態樣在與隨附圖式一起研讀時自以下詳細描述內容來最佳地理解。應注意,根據行業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未按比例繪製。實際上,各種特徵的尺寸可為了論述清楚經任意地增大或減小。
第1圖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三維視圖中之奈米場效電晶體(Field Effect Transistor;FET)的實例。
第2圖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三維視圖中之具有偏心橋間通道的奈米FET的實例。
第3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之通道電荷密度。
第4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沿著奈米結構通道之寬度方向的電子密度。
第5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沿著橋間通道及奈米結構通道之高度方向的電子密度。
第6A圖至第6D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間之電子密度改善比。
第7A圖至第7D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模擬 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間之電子密度改善比。
第8A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具有不同寬度的橋間通道之通道結構的剖視圖。
第8B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於具有各橋間通道寬度差的奈米FET中之電子密度模擬結果。
第9A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之間的導通電流改善比、次臨界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S)改善比,及導通-關閉電流比中之改善。
第9B圖係繪示了第9A圖之奈米FET的通道結構。
第10A圖至第22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
第23A圖至第31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
第32A圖至第40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
第41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
第42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
第43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
第44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 視圖。
以下揭示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標的物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實施例或實例。下文描述組件及配置的特定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這些僅為實例且非意欲為限制性的。舉例而言,在以下描述中第一特徵於第二特徵上方或上的形成可包括第一及第二特徵直接接觸地形成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額外特徵可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使得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在各種實例中可重複參考數位及/或字母。此重複係出於簡單及清楚的目的,且本身且不指明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組態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了方便用於描述如諸圖中圖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多個)元件或(多個)特徵的關係的描述,在本文中可使用空間相對術語,諸如「在…下面」、「在…之下」、「下部」、「在……之上」、「上部」及類似者。空間相對術語意欲涵蓋除了諸圖中所描繪的定向以外的裝置在使用或操作時的不同定向。裝置可另外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符可類似地加以相應解釋。如本文所用,「大約」、「約」、「大致」或「實質上」應通常指給定值或範圍的20%內,或10%內,或5%內。本文中給定的數量為近似值,從而意謂術語「大約」、「約」、「大致」或「實質上」在未 明確陳述情況下可予以推斷。
隨著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inFET)中鰭片寬度的尺度減小,通道寬度變化可導致移動率損失。目前正在研究奈米FET(如奈米片FET、奈米線FET等),作為鰭式場效電晶體的替代品。在奈米FET中,電晶體的閘極製造成全環繞通道(如奈米片通道或奈米線通道),使得通道由閘極圍繞或封裝。這種半導體具有改善閘極對通道的靜電控制的優點,這亦減輕了漏電流。
第1圖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三維視圖中之奈米場效電晶體(FET,如奈米片FET或奈米片FET等)的實例。奈米FET包含鰭片102上方的奈米結構104(如奈米片、奈米線、奈米環、奈米板,或其他具有奈米尺度(如幾奈米)的結構),而鰭片102係於基材100(如半導體基材)上,其中奈米結構104作為閘極環繞FET(Gate-All-Around FET;GAA FET)的通道區域。奈米結構104可包括p型奈米結構、n型奈米結構,或其組合。隔離區域106係設置於相鄰鰭片102之間,此些鰭片102可由相鄰之隔離區域106間突出。儘管隔離區域106係被描述/繪示為與基材100分開,如本文所用,術語「基材」可指單獨的半導體基材或半導體基材與隔離區域的組合。額外地,儘管鰭片102的底部部分被圖示為具有基材100的單一、連續材料,但鰭片102的底部部分及/或基材100可包括單一材料或複數種材料。在此上下文中, 鰭片102係指在相鄰隔離區域106之間延伸的部分。閘極介電質110在鰭片102的頂表面上方且沿著奈米結構104的頂表面、側壁及底表面。閘極電極112在閘極介電質110上方。磊晶源極/汲極區域108係設置於閘極介電層110及閘極電極112的相對側上的鰭片102上。
在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中,在相鄰奈米結構通道之間添加橋間通道(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可互換地稱為橋接通道、橋接部分或橋接結構),以改善奈米FET的導通電流。此外,在本揭露的各種實施例中,橋間通道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或偏心區域,這可提供比形成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中心區域的橋間通道更好的導通電流增強。
第2圖係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三維視圖中之具有偏心橋間通道的奈米FET的實例。奈米FET包含通道結構203,通道結構203包括基材200上的交替奈米結構通道204A至204C(統稱為奈米結構通道204)及橋間通道205A與205B(統稱為橋間通道205)。基材200可包括設置於相鄰鰭片間之隔離區域,如第1圖中所示。磊晶源極/汲極區域208係設置於通道結構203相對側的基材200上。閘極結構210圍繞通道結構203,且藉由閘極間隙壁218與磊晶源極/汲極區域208分開。舉例而言,閘極結構210包括通道結構203上方的閘極介電質212、閘極介電質212上方的功函數金屬層214與功函數金屬層214上方的填充金屬216。
在通道結構203中,每個奈米結構通道204在垂直於磊晶源極/汲極區域208之間的電流流動的方向(稱為電流方向)上具有寬度W204,且每個橋間通道205在電流方向上具有寬度W205,且寬度W205係小於奈米結構通道204的寬度W204。橋間通道205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204的周邊區域,而非奈米結構通道204的中心區域。在這種組態中,橋間通道205僅與奈米結構通道204中的相應一者形成單個凹角C203。相反,若橋間通道205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204的中心區域,則橋間通道205將與奈米結構通道204中的相應一者形成兩個凹角,如第3圖中的條件#2所示。可觀察到通道結構中的凹角可導致較弱的閘極電場(即較弱的閘極控制),這進而可導致較少的導電電荷載子。因此,藉由將橋間通道205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204的周邊區域,通道結構203中的凹角的數目可減少一半,這進而導致更強的閘極控制,從而產生更多的導電電荷載子,這進而允許進一步提高導通電流增強,如下面更詳細地討論的。
第3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之通道電荷密度,其中通道電荷密度在第3圖中的垂直軸上顯示,且閘極電壓在第3圖中的水平軸上顯示。在條件#1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分開的奈米結構通道NS,在它們之間沒有橋間通道。在條件#2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橋間通道IB,橋間通道IB 自下部奈米結構通道的中心區域延伸至上部奈米結構通道的中心區域。在條件#3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橋間通道IB,橋間通道IB自下部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延伸至上部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在條件#1至#3中,通道結構由閘極結構圍繞,閘極結構包括例如閘極介電質GD、閘極介電質GD上方的功函數金屬WFM與功函數金屬WFM上方的填充金屬FM。比較條件#2的通道電荷密度曲線及條件#1的通道電荷密度曲線,可觀察到,在相同的給定非零閘極電壓下,具有橋間通道IB的奈米FET的通道電荷密度大於不具有橋間通道的奈米FET的通道電荷密度。這個模擬結果顯示,橋間通道為奈米FET提供了導通電流增強。比較條件#3及條件#2的通道電荷密度,可觀察到,在相同的非零閘電壓下,具有局限於奈米片通道NS的周邊區域的橋間通道IB的奈米FET的通道電荷密度大於具有局限於奈米片通道NS的中心區域的橋間通道IB的奈米FET的通道電荷密度。這個模擬結果顯示,在奈米片通道NS的周邊區域形成橋間通道IB,可進一步提高導電增強。
第4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沿著奈米結構通道NS之寬度方向WNS的電子密度,其中電子密度顯示在第4圖中的垂直軸上,且奈米結構通道NS沿寬度方向WNS的位置顯示在第4圖中的水平軸上。在條件#1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分開的奈米結構通道NS,它們 之間沒有橋間通道。在條件#2下,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的橋間通道IB。在條件#3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的橋間通道IB。比較#1~#3條件下的電子密度曲線,可觀察到,橋間通道IB導致了電子密度降低,然而,與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相比,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導致較小的電子密度降低。
第5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模擬結果,且此模擬結果顯示不同奈米FET中,沿著橋間通道IB及奈米結構通道NS之高度方向HIB+NS的電子密度,其中電子密度顯示在第5圖中的垂直軸上,且沿高度方向HIB+NS的位置顯示在第5圖中的水平軸上。比較第5圖中條件#3及條件#2的電子密度曲線,可觀察到,與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相比,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導致橋間通道IB的相對末端處的較高的電子密度。
第6A圖至第6D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條件#3的奈米FET與條件#2的奈米FET之電子密度改善比的模擬結果,其中WIB係橋間通道IB的寬度,WNS係奈米結構通道NS的寬度,tNS係奈米結構通道NS的厚度,且HIB係橋間通道IB的高度。在一些實施例中,W1在約14nm至約16nm的範圍內,如約15nm;H1 在約19nm至約21nm的範圍內,如約20nm;W2在約24nm至約26nm的範圍內,如約25nm;H2在約29nm至約31nm的範圍內,如約30nm。在一些實施例中,A nm小於B nm,且B nm小於C nm。作為實例而非限制地,A nm在約4nm至約6nm的範圍內,如約5nm;B nm在約6nm至約8nm的範圍內,如約7nm;且C nm在約9nm至約11nm的範圍內,如約10nm。
在條件#2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的橋間通道IB,且在條件#3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兩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一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的橋間通道IB。第6A圖至第6D圖中的模擬結果顯示,橋間通道寬度WIB越窄,奈米FET中產生的載子越多。第6A圖至第6D圖中的模擬結果進一步顯示,與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相比,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導致了通道結構中的更高的電子密度。第6A圖至第6D圖中的模擬結果亦顯示,由於增厚的奈米結構通道導致增大的有效電晶體閘極寬度(Weff),奈米結構通道厚度tNS越厚,奈米FET中產生的載子越多。
第7A圖至第7D圖係顯示根據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之條件#5的奈米FET與條件#4的奈米FET之電子密度改善比的模擬結果,其中WIB係橋間通道的寬度,WNS 係奈米結構通道的寬度,tNS係奈米結構通道的厚度,且HIB係橋間通道的高度。在一些實施例中,W1在約14nm至約16nm的範圍內,如約15nm;H1在約19nm至約21nm的範圍內,如約20nm;W2在約24nm至約26nm的範圍內,如約25nm;H2在約29nm至約31nm的範圍內,如約30nm。在一些實施例中,A nm小於B nm,且B nm小於C nm。作為實例而非限制地,A nm在約4nm至約6nm的範圍內,如約5nm;B nm在約6nm至約8nm的範圍內,如約7nm;且C nm在約9nm至約11nm的範圍內,如約10nm。
在條件#4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交替的三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兩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的橋間通道IB,且在條件#5中,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交替的三個奈米結構通道NS及兩個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的橋間通道IB。第7A圖至第7D圖中的模擬結果顯示,與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中心區域相比,橋間通道IB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的周邊區域導致通道電子密度改善約5%至約12%。
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IB的橋間通道寬度WIB在約2nm至約10nm範圍內。若橋間通道寬度WIB過大(如大於約10nm),則可採用更長的電晶體閘極長度來避免短通道效應,這進而可對裝置的縮小尺度產生負面影響。若橋間通道寬度WIB過小(如小於約2nm),則橋間通道側壁上的表面粗糙度可增大,這進而可導致移動率 退化且降低由橋間通道提供的導通電流。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IB的橋間通道高度HIB在約10nm至約200nm範圍內。若橋間通道高度HIB過小(如小於約10nm),則橋間通道可提供不足的導通電流增強。若橋間通道高度HIB過大(如大於約200nm),則增大的裝置垂直佔地面積可增大閘極寄生電容,且因此降低裝置效能。此外,若橋間通道高度HIB過大(如大於約200nm),則藉由蝕刻製程形成過高的橋間通道可具有挑戰性,這將在下面更詳細地描述。
儘管如圖中所示的條件#4至#5中的通道結構中的橋間通道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但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橋間通道可具有不同的寬度。第8A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具有不同寬度的橋間通道之通道結構的剖視圖。在第8A圖中,通道結構包括由閘極結構圍繞的交替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以及橋間通道IB1及IB2。橋間通道IB2係設置於橋間通道IB1之上,且具有小於橋間通道IB1寬度WIB1的寬度WIB2。橋間通道之間的寬度差可影響通道結構中的電子密度,如第8B圖中所示,其顯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於具有各橋間通道寬度差的奈米FET中之電子密度模擬結果。在第8B圖中,WNS係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的寬度,tNS係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的厚度,且HIB係橋間通道IB1及IB2的高度。在一些實施例中,W1在約14nm至約16nm的範圍內,如約15nm;H1在約19nm至約21nm的 範圍內,如約20nm。在一些實施例中,A nm小於B nm,且B nm小於C nm。作為實例而非限制地,A nm在約4nm至約6nm的範圍內,如約5nm;B nm在約6nm至約8nm的範圍內,如約7nm;且C nm在約9nm至約11nm的範圍內,如約10nm。
如第8B圖中所示,當下部橋間通道寬度WIB1為C nm(如約10nm)時,上部橋間通道寬度WIB2越小,電子密度越高。另一方面,當上部橋間通道寬度WIB2為A nm(如約5nm)時,下部橋間通道寬度WIB1越小,電子密度越高。
第9A圖顯示了模擬結果,顯示條件#6中的奈米FET與條件#7中的奈米FET的導通電流改善比、次臨界擺幅(Sub-threshold Swing;SS)改善比,及導通-關閉電流比的改善。在條件#6中,如第9B圖中所示,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交替的五個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及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周邊區域的四個橋間通道IB1至IB4。在條件#7中,如第9B圖中所示,奈米FET的通道結構包括交替的五個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及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中心區域的四個橋間通道IB1至IB4。橋間通道IB1至IB4分別具有寬度WIB1、WIB2、WIB3及WIB4。在第9A圖中,△IB可表示為:△WIB=WIBn-1-WIBn,如WIB1-WIB2、WIB2-WIB3,或WIB3-WIB4。在一些實施例中,W2在約24nm至約26nm的範圍內,如約25nm;H1在約 19nm至約21nm的範圍內,如約20nm;A nm在約4nm至約6nm的範圍內,如約5nm;D nm在約0.5nm至約1.5nm的範圍內,如約1nm;且E nm在約1.5nm至約2.5nm的範圍內,如約2nm。
第9A圖中的導通電流模擬結果顯示,在條件#6及#7兩者中,增大橋間通道寬度差(△WIB)導致導通電流(Ion)增大。第9A圖進一步顯示,與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中心區域(即條件#7)的橋間通道IB1至IB4相比,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周邊區域(即條件#6)的橋間通道IB1至IB4可提供更高的導通電流,無論橋間通道寬度差如何。
第9A圖中的次臨界擺幅模擬結果顯示,在條件#6及#7兩者中,增大橋間通道寬度差導致次臨界擺幅(SS)增大。第9A圖進一步顯示,與橋間通道IB1至IB4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中心區域(即條件#7),橋間通道IB1至IB4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周邊區域(即條件#6)可提供更高的SS,無論橋間通道寬度差如何。
第9A圖中的Ion/Ioff比模擬結果顯示,與橋間通道IB1至IB4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中心區域(即條件#7)相比,橋間通道IB1至IB4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5的周邊區域(即條件#6)可提供更高的Ion/Ioff比,無論橋間通道寬度差如何。第9A圖進一步顯示,在條件#6及#7兩者中,增大橋間通道寬度差導 致Ion/Ioff比降低。這可歸因於底部橋間通道IB1中的過大寬度。過寬的橋間通道IB1可歸因於用於形成橋間通道的SiGe選擇性蝕刻期間的蝕刻不足。藉由將橋間通道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與將橋間通道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中心區域相比,因為僅蝕刻了橋間通道的單側,橋間通道寬度差可減小一半,下面將更詳細地討論。結果,藉由將橋間通道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更容易控制橋間通道寬度差,這進而有助於防止底部橋間通道IB1中的過大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寬度差(△WIB)小於約10nm。過大的橋間通道寬度(如大於約10nm)可導致短通道效應增加。
第10A圖至第22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應理解,對於該方法的額外實施例,可在第10A圖至第22B圖中所示的製程之前、期間,及之後提供額外操作,且可替換或消除下面描述的一些操作。操作/製程的次序可互換。
第10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10B圖係對應於第10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10A圖及第10B圖中示出了半導體基材300。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材300可係半導體基材,諸如體半導體基材、絕緣體上半導體(Semiconductor-on-Insulator;SOI)基材、多層或梯度基材,或類似者。基材300可包括半導體材料,諸如 包括Si及Ge的元素半導體;包括SiC、SiGe、GeSn、GaAs、GaP、GaAsP、AlInAs、AlGaAs、GaInAs、InAs、GaInP、InP、InSb、GaInAsP的化合物或合金半導體;其組合,或類似者。基材100可經摻雜或實質上無摻雜。在特定實例中,基材100係體矽基材,其可係晶圓。
基材300可在其表面區域中包括一或多個緩衝層(未示出)。緩衝層可用於將晶格常數自基材的晶格常數逐漸改變為源極/汲極區域的晶格常數。緩衝層可由磊晶生長單晶半導體材料形成,諸如但不限於Si、Ge、GeSn、SiGe、GaAs、InSb、GaP、GaSb、InAlAs、InGaAs、GaSbP、GaAsSb、GaN、GaP及InP。
將雜質離子(可互換地稱為摻雜劑)植入矽基材300中以形成井區域(未示出)。進行離子植入以防止擊穿效應。基材300可包括已適當摻雜有雜質(如p型或n型導電性)的各種區域。摻雜劑係例如用於n型奈米FET的硼(BF2)及用於p型奈米FET的磷。
第10A圖及第10B圖亦示出了在基材300上方形成的層堆疊。在基材300上方形成第一半導體層(第一橋間層)302A。在第一半導體層302A上方形成第二半導體層(第一奈米結構層)304A。在第二半導體層304A上方形成另一第一半導體層(第二橋間層)302B。在另一第一半導體層302B上方形成另一第二半導體層(第二奈米結構層)304B。在第二半導體層304B上方形成另一第一半導 體層(第三橋間層)302C。在第一半導體層302C上方形成另一第二半導體層(第三奈米結構層)304C。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半導體層交替堆疊,使得第一及第二半導體層中的各者都多於兩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成為奈米片、奈米線、奈米板或奈米環的各個第二半導體層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的晶格常數大於第一半導體層的晶格常數。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的晶格常數小於第一半導體層的晶格常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半導體層由選自Si、Ge、SiGe、GeSn、Si/SiGe/Ge/GeSn、SiGeSn,及其組合組成的組的不同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半導體層藉由磊晶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SiGe係Si1-xGex,其中0.1
Figure 110136071-A0305-02-0020-1
x
Figure 110136071-A0305-02-0020-2
0.9。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302A至302C(統稱為第一半導體層302)由第一半導體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材料包括第一IV族元素及第二IV族元素。IV族元素選自C、Si、Ge、Sn及Pb組成的組。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V族元素為Si,且第二IV族元素為Ge。在某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材料為Si1-xGex,其中0.1
Figure 110136071-A0305-02-0020-3
x
Figure 110136071-A0305-02-0020-4
0.9。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302具有不同的鍺原子濃度。例如,最底部第一半導體層302A可具有比上部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更高的鍺濃度,這進而允許在隨後的SiGe選擇性蝕 刻製程中移除最底部第一半導體層302A,同時留下上部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的部分以用作橋間通道。在一些實施例中,最頂部第一半導體層302C具有比中間第一半導體層302B更高的鍺濃度,這進而允許在隨後的SiGe選擇性蝕刻製程中在奈米結構層302B與302C之間形成較寬的橋間通道,且在奈米結構層302C之上形成較窄的橋間通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304A至304C(統稱為第二半導體層304)由第二半導體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材料係矽。換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材料實質上不含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材料包括第一IV族元素及第二IV族元素。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V族元素為Si,第二IV族元素為Ge。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IV族元素及第二IV族元素在第二半導體材料中的量不同於在第一半導體材料中的量。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材料中Ge的量大於第二半導體材料中Ge的量。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材料包括III族元素及V族元素。
第一半導體層302及第二半導體層304可藉由一或多個磊晶或磊晶(epi)製程形成。磊晶製程包括CVD沉積技術(如氣相磊晶(Vapor-Phase Epitaxy;VPE)及/或超高真空CVD(ultra-high vacuum CVD;UHV-CVD))、分子束磊晶(Molecular Beam Epitaxy;MBE)及/或其他適合製程。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取決 於目標橋間通道高度。例如,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在約10nm至約200nm的範圍內。若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過小(如小於約10nm),則所得橋間通道可提供不足的導通電流增強。若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過大(如大於約200nm),則增大的裝置垂直佔地面積可增大閘極寄生電容,且因此降低裝置效能。此外,若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過大(如大於約200nm),則藉由隨後的SiGe選擇性蝕刻製程形成過高的橋間通道可具有挑戰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304的厚度小於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例如,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厚度t1及第二半導體層304的厚度t2的關係為t1/t2=2至20。
在層堆疊的磊晶生長製程完成之後,在最頂部第二半導體層304C上方形成經圖案化遮罩306。第二半導體層304C,隨後使用適合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將遮罩層圖案化至經圖案化遮罩306中。經圖案化遮罩306包括氮化矽(Si3N4)、氧化矽、類似者,或其組合。
在形成經圖案化遮罩306之後,在層堆疊上進行圖案化製程以形成鰭片結構FS,如第10A圖及第10B圖中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製程包含一或多個蝕刻製程,其中經圖案化遮罩層306用作蝕刻遮罩。一或多個蝕刻製程可包括濕式蝕刻製程、異向性乾式蝕刻製程,或其組合,且可使用一或多個蝕刻劑,其以比其蝕刻經圖案化遮罩層306更快的速率蝕刻第一半導體層302及第二半 導體層304。儘管第10B圖中所示的鰭片結構FS具有垂直側壁,但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蝕刻製程可導致錐形側壁。
一旦已形成鰭片結構FS,在鰭片結構FS的下部部分周圍形成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區域308(可互換地稱為隔離絕緣層),如第10A圖及第10B圖中所示。STI區域308可藉由沉積一或多個介電材料(如氧化矽)來形成,以完全填充鰭片結構FS周圍的溝槽,且接著凹陷介電材料的頂表面。STI區域308的介電材料可使用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沉積(High 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HDP-CVD)、低壓CVD(Low-Pressure CVD;LPCVD)、次大氣壓CVD(Sub-Atmospheric CVD;SACVD)、可流動CVD(Flowable CVD;FCVD)、旋裝塗佈,及/或類似者,或其組合來沉積。在沉積之後,可進行退火製程或固化製程。在一些情況下,STI區域308可包括襯裡,諸如舉例而言,藉由氧化鰭片結構FS及基材100的矽表面或矽鍺表面而生長的熱氧化物襯裡。凹陷製程可使用例如平坦化製程(如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CMP)),隨後進行選擇性蝕刻製程(如濕式蝕刻、乾式蝕刻,或其組合),選擇性蝕刻製程可將介電材料的頂表面凹陷在STI區域308中,使得鰭片結構FS的上部部分突出於周圍的絕緣STI區域308。
第11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 且第11B圖係對應於第11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11A圖及第11B圖中,介電壁310形成在鰭片結構FS的第一縱向側LS1上,而非形成在鰭片結構FS的與第一縱向側LS1相對的第二縱向側LS2上。介電壁310可藉由例如在基材300上方沉積介電層來形成,接著使用適合的光微影技術及蝕刻技術將介電層圖案化至介電壁310中。例如,首先在介電層上旋塗光阻劑材料,且接著經輻照(曝光)且顯影以移除光阻劑材料的部分。接著,使用經圖案化光阻劑作為蝕刻遮罩來蝕刻介電層。蝕刻步驟可係乾式蝕刻、濕式蝕刻,或其組合。在光微影步驟之實例中,光罩或主光罩(未示出)可置放在光阻劑材料之上,其隨後可曝光於輻射光束,輻射光束可為紫外線(ultraviolet;UV)或準分子雷射,諸如氟化氪(KrF)準分子雷射或氟化氬(ArF)準分子雷射。例如,可使用浸入式微影工具或極紫外光(Extreme Ultraviolet light;EUV)工具來進行光阻劑材料的曝光,以提高解析度且減小最小可達節距。可進行烘烤或固化操作來硬化經曝光光阻劑材料,且可使用顯影劑來移除光阻劑材料的經曝光或未曝光部分,這取決於是否使用正阻劑或負阻劑。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壁310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氮化矽,及/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
第12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2B圖係對應於第12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且第12C圖係對應於第12A圖所示的剖切線C-C' 的剖視圖。在第12A圖至第12C圖中,一旦介電壁310已形成,則在鰭片結構FS上方形成虛設閘極結構312。虛設閘極結構312具有垂直於鰭片結構FS的縱向的縱向。虛設閘極結構312包括虛設閘極介電層及虛設閘極介電層上方的虛設閘極電極層。虛設閘極介電層可係例如氧化矽、氮化矽、其組合,或類似者,且可根據可接受的技術經沉積或熱生長。虛設閘極層可沉積在虛設介電層上方,且接著經平坦化,諸如藉由CMP製程。虛設閘極電極層可係導電或非導電材料,且可選自包括非晶矽、多晶矽(聚矽)、多晶矽鍺(聚SiGe)、金屬氮化物、金屬矽化物、金屬氧化物,及金屬的組。虛設閘極電極層可藉由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CVD、濺射沉積,或類似者來沉積。虛設閘極介電層及虛設閘極電極層經圖案化以形成虛設閘極結構312。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虛設閘極結構312之前,自最頂部第二半導體層304C移除鰭片遮罩306。
第12A圖至第12C圖亦示出了在虛設閘極結構312的側壁上形成閘極間隙壁314。在間隙壁形成步驟的一些實施例中,在基材300上沉積間隙壁材料層。間隙壁材料層可係隨後回蝕,以形成閘極側壁間隙壁的共形層。在所示實施例中,間隙壁材料層314共形地設置在虛設閘極結構312的頂部及側壁上。間隙壁材料層314可包括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氧氮化矽、SiCN膜、氧碳化矽、SiOCN膜,及/或其組合。間隙壁材料層 314可藉由使用諸如CVD製程、次大氣壓CVD(subatmospheric CVD;SACVD)製程、可流動CVD製程、ALD製程、PVD製程,或其他適合製程的製程在虛設閘極結構312上方沉積介電材料而形成。接著在經沉積間隙壁材料層314上進行異向性蝕刻製程,以曝光鰭片結構FS的未由虛設閘極結構312覆蓋的部分(如在鰭片結構FS的源極/汲極區域中)。可藉由這個異向性蝕刻製程完全移除直接在虛設閘極結構312之上的間隙壁材料層的部分。為了簡單起見,虛設閘極結構312的側壁上的間隙壁材料層的部分可保留,形成閘極側壁間隙壁,其被表示為閘極間隙壁314。
第13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3B圖係對應於第13A圖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第13C圖係對應於第13A圖所示的剖切線C-C'的剖視圖,且第13D圖係對應於第13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D-D'的剖視圖。在第13A圖至第13D圖中,藉由使用例如異向性蝕刻製程(使用虛設閘極結構312及閘極間隙壁314作為蝕刻遮罩),橫向延伸超出閘極間隙壁314的鰭片結構FS的經曝光部分(如在鰭片結構FS的源極/汲極區域中)係被凹陷。在一些實施例中,異向性蝕刻可藉由使用電漿源及反應氣體的乾式化學蝕刻來進行。電漿源可係電感耦合電漿(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ICR)源、變壓器耦合電漿(Transformer Coupled Plasma;TCP)源、電子迴旋共振(Electron Cyclotron Resonance;ECR) 源或類似者,且反應氣體可係例如基於氟的氣體(諸如SF6、CH2F2、CH3F、CHF3,或類似者)、基於氯的氣體(如Cl2)、溴化氫氣體(HBr)、氧氣(O2)、類似者,或其組合。
第14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4B圖係對應於第14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第14C圖係對應於第14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C-C'的剖視圖,且第14D圖係對應於第14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D-D'的剖視圖。在第14A圖至第14D圖中,橋間遮罩316形成在介電壁310的側壁上及鰭片結構的經凹陷部分上方(如在鰭片結構的源極/汲極區域中)。橋間遮罩316可藉由例如在如第13A圖至第13D圖中所示的結構上方沉積介電層來形成,接著進行異向性蝕刻製程,以移除介電層的水平部分,同時在介電壁310的側壁上留下垂直部分以用作橋間遮罩316。
第15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5B圖係對應於第15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第15C圖係對應於第15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C-C'的剖視圖,且第15D圖係對應於第15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D-D'的剖視圖。在第15A圖至第15D圖中,進行選擇性蝕刻製程以選擇性蝕刻曝光於閘極間隙壁314的外側壁處的第一半導體層302。這個蝕刻步驟在第二半導體層304A之下形成側壁凹槽319A,在第二半導體層304A與304B之間形成側壁凹槽319B,以及在第二半導體層304B與304C之間形成側壁凹槽319C。在一些實施例 中,蝕刻步驟以比蝕刻第二半導體層304更快的蝕刻速率選擇性地蝕刻第一半導體層302。因此,在選擇性蝕刻步驟完成之後,第二半導體層304可保持實質完整。
在第一半導體層302包括例如SiGe,且第二半導體層304包括例如Si或SiC的實施例中,可使用可形成氟自由基(如NF*、NF2*及F*)的基於氟的蝕刻劑選擇性地蝕刻SiGe層302。例如,這個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可係使用含氟氣體(如NF3或CF4)作為主要前驅物氣體且以約1標準立方釐米/分鐘(sccm)至約200sccm(如7ccmm)範圍內的含氟氣體流動速率、在約0℃至約200℃(如14℃)範圍內的腔室溫度下、且在約1托至約100托(如7托)範圍內的壓力下進行的各向同性乾式蝕刻製程。使用上述條件進行的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可產生約10nm/min至約20nm/min(如15nm/min)範圍內的SiGe蝕刻速率,以及在約40:1至約100:1範圍內的SiGe與Si的蝕刻速率比。超出上述選定範圍的蝕刻製程條件可導致SiGe蝕刻速率過高、SiGe對Si的蝕刻選擇性過低,及/或第一半導體層302的側壁上不可忽略的表面粗糙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亦以比其蝕刻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第一半導體層302A,這進而允許將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的末端部分318B及318C留在閘極間隙壁314之下,而不將第一半導體層302A的末端部分留在閘極間隙壁314之下。 這些末端部分318B及318C可作為連接隨後形成的源極/汲極磊晶結構的橋間通道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遮罩316用於保護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的末端部分318B及318C在垂直於閘極間隙壁314的外側壁的方向上不被蝕刻。
在第一半導體層302A具有比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基於氟的蝕刻劑可以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第一半導體層302A,因為在使用基於氟的蝕刻劑的蝕刻步驟中,SiGe蝕刻速率隨著鍺原子百分比的增大而提高。在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間隙壁314之下的末端部分318B及318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15C圖中所示。在第一半導體層302C具有比第一半導體層302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第一半導體層302C的末端部分318C具有比第一半導體層302B的末端部分318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層中的寬度差。
第16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6B圖係對應於第16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第16C圖係對應於第16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C-C'的剖視圖,且第16D圖係對應於第16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D-D'的剖視圖。在第16A圖至第16D圖中,例如藉由使用選擇性蝕刻製程移除橋間遮罩316,選擇性蝕刻製程 以比其在基材300上蝕刻其他材料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遮罩316的介電材料。一旦橋間遮罩316已移除,第一半導體層302B及302C的末端部分318B及318C在閘極間隙壁314的外側壁處曝光。
第17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7B圖係對應於第17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第17C圖係對應於第17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C-C'的剖視圖,且第17D圖係對應於第17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D-D'的剖視圖。在第17A圖至第17D圖中,內部間隙壁320A、320B及320C(統稱為內部間隙壁320)分別形成在側壁凹槽319A、319B及319C中。內部間隙壁320可藉由在第16A圖至第16D圖中所示的結構上方沉積內部間隙壁層(未分開圖示)來形成。內部間隙壁320作為隨後形成的源極/汲極磊晶結構與閘極結構之間的隔離特徵。內部間隙壁可藉由共形沉積製程(諸如CVD或ALD等)沉積。內部間隙壁可包含諸如氮化矽或氧氮化矽的材料,儘管可使用諸如k值小於約3.5的低介電常數(低k)材料的任何適合材料。接著可異向性地蝕刻內部間隙壁以形成內部間隙壁320。
第18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8B圖係對應於第18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18A圖至第18B圖中,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形成在鰭片結構的經凹陷部分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汲極區域322可在奈米結構層304以及橋間層的末端部分 318B及318C上施加應力,從而改善裝置效能。如第18A圖中所示,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故每個虛設閘極結構312係設置於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各自的相鄰對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間隙壁314用於將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與虛設閘極結構312分開,且內部間隙壁320用於將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與橋間層302B及302C的部分分開適當的側向距離,使得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不與隨後形成的將取代橋間層302B及302C的部分的所得奈米FET的閘極短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包括適於n型奈米FET的任何可接受材料。例如,若奈米結構層304係矽,則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包括在奈米結構層304上施加拉伸應變的材料,諸如碳化矽、摻磷碳化矽、磷化矽,或類似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包括適於p型奈米FET的任何可接受材料。例如,若奈米結構層304係矽,則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包含在奈米結構層304上施加壓縮應變的材料,諸如矽鍺、摻硼矽鍺、鍺、鍺錫,或類似者。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具有如第18B圖中所示的小平面。
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植入摻雜劑以形成源極/汲極區域,隨後進行退火。在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中,源極/汲極區域可具有約1x1017原子/cm3與約1x1022原子/cm3之間的雜質濃度。p型雜質包括例如硼、氟化硼、銦,或類似者。n型雜質包括例如磷、砷、銻,或類似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可在生長期間經原位摻雜。
第19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19B圖係對應於第19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19A圖至第19B圖中,在一或多個蝕刻步驟中移除虛設閘極結構312,以便在相應的閘極間隙壁314之間形成閘極溝槽GT。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移除虛設閘極結構312之前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上方形成層間介電(Interlayer Dielectric;ILD)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312藉由異向性乾式蝕刻製程來移除。例如,蝕刻製程可包括使用反應氣體(多種)的乾式蝕刻製程,反應氣體以比蝕刻閘極間隙壁314及ILD層更快的速率選擇性地蝕刻虛設閘極結構312。閘極溝槽GT曝光及/或上覆奈米結構層304及橋間層302。
第20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20B圖係對應於第20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0A圖至第20B圖中,進行選擇性蝕刻製程以選擇性蝕刻曝光於閘極間隙壁314之間的閘極溝槽GT中的橋間層302。蝕刻步驟在奈米結構層304A之下形成開口325A,在奈米結構層304A與304B之間形成開口325B,以及在奈米結構層304B與304C之間形成開口325C。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以比蝕刻奈米結構層304更快的蝕刻速率選擇性地蝕刻橋間層302。因此,在選擇性蝕刻步驟完成後,奈米結構層304可保持實質完 整。
在橋間層302包括例如SiGe且奈米結構層304包括例如Si或SiC的實施例中,可使用可形成氟自由基(如NF*、NF2*及F*)的基於氟的蝕刻劑選擇性地蝕刻SiGe層302。例如,這個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可使用含氟氣體(如NF3或CF4)作為主要前驅物氣體且以約1標準立方釐米/分鐘(sccm)至約200sccm(如7ccmm)範圍內的含氟氣體流動速率、在約0℃至約200℃(如14℃)範圍內的腔室溫度下、且在約1托至約100托(如7托)範圍內的壓力下進行的各向同性乾式蝕刻製程。使用上述條件進行的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可產生約10nm/min至約20nm/min(如15nm/min)範圍內的SiGe蝕刻速率,以及在約40:1至約100:1範圍內的SiGe與Si的蝕刻速率比。超出上述選定範圍的蝕刻製程條件可導致SiGe蝕刻速率過高、SiGe對Si的蝕刻選擇性過低;及/或橋間層302的側壁上不可忽略的表面粗糙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亦以比其蝕刻橋間層302B及302C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302A,這進而允許在閘極間隙壁314之間留下橋間層302B及302C的部分324B及324C,同時不在閘極間隙壁314之間留下橋間層302A的一部分。這些剩餘部分324B及324C橋接奈米結構層304A至304C,且因此共同形成允許電流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之間流動的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剩餘部分324B及324C因此可被稱為橋間通道 324B及324B(統稱為324),且奈米結構層304A至304C可被稱為奈米結構通道304A至304C(統稱為304)。
在第20B圖中,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包括交替堆疊的奈米結構通道(即第二半導體層)304及橋間通道(即第二半導體層)324。橋間通道324的中心軸CA2自奈米結構通道304的中心軸CA1側向偏移。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324與奈米結構通道304的中心軸CA1不重疊。橋間通道324具有小於奈米結構通道304寬度的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324的寬度小於奈米結構通道304寬度的一半。在一些實施例中,奈米結構通道304具有相對的第一側表面3041及第二側表面3042,橋間通道324具有相對的第三側表面3241及第四側表面3242。奈米結構通道304的第一側表面3041與橋間通道324的第三側表面3241對準。橋間通道324的第四側表面3242自奈米結構通道304的第二側表面3042側向向後設定。橋間通道324由不同於奈米結構通道304的材料製成。例如,橋間通道324係含鍺半導體層(如SiGe層),且奈米結構通道304係不含鍺的半導體層(如Si層)。因此,橋間通道324具有比奈米結構通道304更大的鍺原子百分比。
在橋間層302A具有比橋間層302B及302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基於氟的蝕刻劑可以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302A,因為在使用基於氟的蝕 刻劑的蝕刻步驟中,隨著鍺原子百分比的增大,SiGe的蝕刻速率提高。在橋間層302B及302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間隙壁314之間所得的橋間通道324B及324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20B圖中所示。在橋間層302C具有比橋間層302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所得橋間通道324C具有比所得橋間通道324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通道中的寬度差。在這種情況下,橋間通道324B及324C具有未對準的側表面3242。在奈米結構通道304具有實質相同寬度的一些實施例中,橋間通道324之間的寬度差大於奈米結構通道304之間的寬度差。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20A圖至第20B圖中所示的通道形成步驟及如第15A圖至第15D圖中所示的先前側壁凹陷步驟均使用選擇性蝕刻製程,該製程以比蝕刻奈米結構層304(如Si)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302(如SiGe),且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這兩個步驟可使用相同的蝕刻劑化學(如基於氟的蝕刻劑)。在這種情況下,如第20A圖至第20B圖中所示的通道形成步驟的蝕刻時間/持續時間可長於如第15A圖至第15D圖中所示的先前側壁凹陷步驟的蝕刻時間/持續時間。
第21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21B圖係對應於第21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1A圖至第21B圖中,例如藉由使用選擇性蝕 刻製程來移除介電壁310,該選擇性蝕刻製程以比其蝕刻奈米結構通道304及橋間通道324的半導體材料更快的蝕刻速率來蝕刻介電壁310的介電材料。
在介電壁310由二氧化矽(SiO2)製成的一些實施例中,氧化矽壁310可使用循環製程移除,循環製程包括一或多個重複的電漿處理步驟及退火步驟。例如,可先進行電漿處理步驟,接著進行退火步驟,且接著重複電漿處理步驟及退火步驟。電漿處理步驟用於選擇性蝕刻氧化矽,且退火步驟用於移除由電漿處理步驟產生的固體副產品。在電漿處理步驟中,將具有如第20A圖至第20B圖中所示結構的基材300加載至電漿工具中,且曝光於由RF或微波功率在NF3氣體及NH3氣體的氣體混合物中產生的電漿環境中,NF3氣體與NH3氣體的流動速率比在約2至約100範圍內,溫度在約0℃至約50℃(如35℃)範圍內,且壓力在約1托至約100托範圍內。退火步驟的退火溫度在約100℃至約200℃的範圍內(如大於100℃)。使用上述條件的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對半導體材料(如Si及SiGe)具有高選擇性,這進而導致奈米結構通道304及橋間通道324中沒有損失或損失可忽略。在STI區域308由氧化矽製成的一些實施例中,控制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的蝕刻時間/持續時間以防止過度蝕刻STI區域308,這進而導致STI區域308中沒有損失或損失可忽略。在一些實施例中,在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之前,可在未由介電壁310覆蓋的STI區域308的部分上方形成經圖案化遮罩, 以保護STI區域308的這些部分不被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損壞。
第22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22B圖係對應於第22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2A圖至第22B圖中,替換閘極結構326形成在閘極溝槽GT中閘極間隙壁314之間,以圍繞懸浮在閘極間隙壁314之間的奈米結構通道304及橋間通道324。閘極結構326可係奈米FET的最終閘極。最終閘極結構可係高k/金屬閘極堆疊,但其他成分係可能的。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326中的各者形成與由奈米結構通道304及橋間通道324提供的多通道相關聯的閘極。例如,高k/金屬閘極結構326形成在藉由蝕刻橋間層提供的開口325(開口325A、325B與325C之統稱,如第21B圖中所示)內。在各種實施例中,高k/金屬閘極結構326包括形成在奈米結構通道304及橋間通道324周圍的閘極介電層328,以及形成在閘極介電層328周圍的閘極金屬330。閘極金屬330可包括形成在閘極介電層328周圍的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及形成在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周圍且填充閘極溝槽GT的剩餘物的填充金屬。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328包含介面層(如氧化矽層)及介面層上方的高k閘極介電層。本文所使用及描述的高k閘極介電質包括具有高介電常數(如大於熱氧化矽的介電常數(~3.9))的介電材料。閘極金屬330內使用的功函數金屬層及/或填充金屬層可包括金屬、金屬合金 或金屬矽化物。高k/金屬閘極(High-k/metal Gate;HKMG)結構326的形成可包括沉積以形成各種閘極材料,以及一或多個CMP製程以移除多餘的閘極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介電層328的介面層可包括介電材料,諸如氧化矽(SiO2)、HfSiO,或氧氮化矽(SiON)。介面層可由化學氧化、熱氧化、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及/或其他適合方法形成。閘極介電層328的高k介電層可包括氧化鉿(HfO2)。或者,閘極介電層328可包括其他高k介電質,諸如氧化矽鉿(HfSiO)、氧氮化矽鉿(HfSiON)、氧化鉭鉿(HfTaO)、氧化鈦鉿(HfTiO)、氧化鋯鉿(HfZrO)、氧化鑭(LaO)、氧化鋯(ZrO)、氧化鈦(TiO)、氧化鉭(Ta2O2)、氧化釔(Y2O3)、氧化鈦鍶(SrTiO3,STO)、氧化鈦鋇(BaTiO3,BTO)、氧化鋯鋇(BaZrO)、氧化鑭鉿(HfLaO)、氧化矽鑭(LaSiO)、氧化矽鋁(AlSiO)、氧化鋁(Al2O3)、氮化矽(Si3N4)、氧氮化矽(SiON),及其組合。
閘極金屬330中的功函數金屬層可包括功函數金屬,以為高k/金屬閘極結構326提供適合的功函數。對於n型奈米FET,功函數金屬層可包括一或多種n型功函數金屬(N金屬),其功函數低於在矽的價能帶及傳導帶中間的中間禁帶功函數(約4.5eV)。n型功函數金屬可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於鋁化鈦(TiAl)、氮化鋁鈦(TiAlN)、碳氮 化鉭(TaCN)、鉿(Hf)、鋯(Zr)、鈦(Ti)、鉭(Ta)、鋁(Al)、金屬碳化物(如碳化鉿(HfC)、碳化鋯(ZrC)、碳化鈦(TiC)、碳化鋁(AlC))、鋁化物,及/或其他適合材料。另一方面,對於p型奈米FET,功函數金屬層可包括一或多個p型功函數金屬(P金屬),其功函數高於矽的中間禁帶功函數。p型功函數金屬可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於氮化鈦(TiN)、氮化鎢(WN)、鎢(W)、釕(Ru)、鈀(Pd)、鉑(Pt)、鈷(Co)、鎳(Ni)、導電金屬氧化物,及/或其他適合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金屬330中的填充金屬可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於鎢、鋁、銅、鎳、鈷、鈦、鉭、氮化鈦、氮化鉭、矽化鎳、矽化鈷、TaC、TaSiN、TaCN、TiAl、TiAlN,或其他適合材料。
第23A圖至第31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一般而言,使用如第23A圖至第31B圖中所示的步驟製造的奈米FET具有分開且對稱的E形通道結構,但圍繞兩個E形通道結構具有共亯的閘極結構。應理解,對於方法的額外實施例,可在第23A圖至第31B圖中所示的製程之前、期間及之後提供額外操作,且可替換或消除下面描述的一些操作。操作/製程的次序可互換。
第23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3B圖係對應於第23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3A圖及第23B圖中,在基材400上方形成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橋間層)402A至402C及第二 半導體層(奈米結構層)404A至404C的鰭片結構FS,且在鰭片結構FS的下部部分周圍形成STI區域408。關於基材400、橋間層402A至402C(統稱為402),及奈米結構層404A至404C(統稱為404),及STI區域408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基材300、橋間層302、奈米結構層304及STI區域308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24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4B圖係對應於第24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4A圖及第24B圖中,在基材400上方形成經圖案化遮罩層409,且接著藉由使用經圖案化遮罩層409作為蝕刻遮罩來異向性地蝕刻鰭片結構以形成溝槽409S,溝槽409S將鰭片結構分成兩個分開的鰭片結構FS1及FS2,其中鰭片結構FS1包括交替的橋間層401A至401C及奈米結構層405A至405C,且鰭片結構FS2包括交替的橋間層403A至403C及奈米結構層407A至407C。
分開的橋間層401A及403A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402A形成,如第23B圖中所示。分開的橋間層401B及403B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402B形成。分開的橋間層401C及403C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402C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層401A及403A可具有比上部橋間層401B至401C及403B至403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這進而允 許移除底部橋間層401A及403A,同時留下上部橋間層401B至401C及403B至403C的部分以作為後續SiGe選擇性蝕刻製程中的橋間通道。
分開的奈米結構層405A及407A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404A形成。分開的奈米結構層405B及407B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404B形成。分開的奈米結構層405C及407C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404C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奈米結構層405A至405C及407A至407C係矽且實質上不含鍺。
第25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5B圖係對應於第25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5A圖及第25B圖中,在溝槽409S中形成介電壁410以電性隔離鰭片結構FS1及FS2。介電壁410可藉由在溝槽409S中沉積介電材料直至溝槽409S被過度填充、接著進行CMP製程以移除溝槽409S之外的多餘介電材料來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壁410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氮化矽及/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且使用例如CVD、ALD、PVD,或其他適合的沉積技術來沉積。
第26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6B圖係對應於第26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6A圖及第26B圖中,虛設閘極結構412跨越鰭片結構FS1及FS2兩者形成。虛設閘極結構412具有垂直於鰭片結構FS1及FS2的縱向的縱向。接下來, 在虛設閘極結構412的側壁上形成閘極間隙壁414。關於虛設閘極結構412及閘極間隙壁414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虛設閘極結構312及閘極間隙壁314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27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7B圖係對應於第27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7A圖及第27B圖中,鰭片結構FS1及FS2的延伸超出閘極結構412及閘極間隙壁414的部分經凹陷,且接著在鰭片結構FS1的經凹陷部分上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6S與416D,並且在鰭片結構FS2的經凹陷部分上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8S與418D。控制磊晶生長時間/持續時間,使得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6S、416D、418S與418D的最頂部位置低於介電壁410的最頂部位置,且因此磊晶源極結構416S藉由介電壁410與磊晶源極結構418S完全間隔開,且磊晶汲極結構416D藉由介電壁410與磊晶汲極結構418D完全間隔開。關於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6S、416D、418S與418D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28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8B圖係對應於第28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8A圖及第28B圖中,在一或多個蝕刻步驟中移除虛設閘極結構412,以便在相應的閘極間隙壁414之間形成閘極溝槽。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移除虛設閘極結 構412之前,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6S、416D、418S與418D上方形成ILD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虛設閘極結構412藉由異向性乾式蝕刻製程移除。例如,蝕刻製程可包括使用反應氣體(多種)的乾式蝕刻製程,反應氣體以比蝕刻閘極間隙壁414及ILD層更快的速率選擇性地蝕刻虛設閘極結構412。閘極溝槽曝光介電壁410左側上的奈米結構層405及橋間層401,以及介電壁410右側的奈米結構層407及橋間層403。閘極溝槽亦曝光閘極間隙壁414之間的介電壁410的一部分。
第29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29B圖係對應於第29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29A圖及第29B圖中,進行選擇性蝕刻製程以選擇性蝕刻曝光於閘極間隙壁414之間的閘極溝槽中的橋間層401及403。在介電壁410的左側,這個選擇性蝕刻步驟在奈米結構層405A之下形成開口421A,在奈米結構層405A與405B之間形成開口421B,且在奈米結構層405B與405C之間形成開口421C。在介電壁410的右側,這個選擇性蝕刻步驟在奈米結構層407A之下形成開口423A,在奈米結構層407A與407B之間形成開口423B,且在奈米結構層407B與407C之間形成開口423C。在橋間層為SiGe的一些實施例中,這個蝕刻步驟使用SiGe選擇性蝕刻劑。關於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的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關於第20A圖至第20B圖討論的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以比其蝕刻奈米結構層405及407更快的蝕刻速率選擇性地蝕刻橋間層401及403。因此,在選擇性蝕刻步驟完成之後,奈米結構層405及407可保持實質完整。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亦以比其蝕刻橋間層401B、401C、403B與403C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401A及403A,這進而將橋間層401B及401C的部分420B及420C留在介電壁410的左側,且亦將橋間層403B及403C的部分422B及422C留在介電壁410的右側,同時不將橋間層401A的任何部分留在介電壁410的左側,亦不將橋間層403A的任何部分留在介電壁410的右側。
剩餘部分420B至420C橋接奈米結構層405A至405C,且因此共同形成反向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允許電流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6S與416D之間流動。剩餘部分420B至420C因此可稱為介電壁410左側上的橋間通道,且奈米結構層405A至405C可稱為介電壁410左側上的奈米結構通道。剩餘部分422B至422C橋接奈米結構層407A至407C,且因此共同形成允許電流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418S與418D之間流動的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剩餘部分422B至422C因此可稱為介電壁410右側上的橋間通道,且奈米結構層407A至407C可稱為介電壁410右側上的奈米結構通道。反向E形通道結構與介電壁410周圍的E形通道結構對稱,如第29B圖的剖視圖中所示。
在橋間層401A及403A具有比橋間層401B、401C、403B與403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基於氟的蝕刻劑可以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401A及403A,因為在使用基於氟的蝕刻劑的蝕刻步驟中,隨著鍺原子百分比的增大,SiGe的蝕刻速率增大。在橋間層401B及401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所得橋間通道420B及420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29B圖中所示。在橋間層401C具有比橋間層401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所得橋間通道420C具有比所得橋間通道420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通道的寬度差。類似地,在橋間層403B及403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所得橋間通道422B及422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29B圖中所示。在橋間層403C具有比橋間層403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所得橋間通道422C具有比所得橋間通道422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通道的寬度差。
第30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30B圖係對應於第30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0A圖至第30B圖中,例如藉由使用選擇性蝕刻製程來移除介電壁410,該選擇性蝕刻製程以比其蝕刻奈米結構通道405和407及橋間通道420和422的半導體材料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介電壁410的介電材料,且因 此在選擇性蝕刻製程完成之後,奈米結構通道405和407及橋間通道420和422保持實質完整。在介電壁410由二氧化矽(SiO2)製成的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包括一或多次重複電漿處理步驟及退火步驟的循環製程來移除氧化矽壁410。關於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的製程細節在前面關於第21A圖至第21B中討論過,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31A圖係製造奈米FET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31B圖係對應於第31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1A圖至第31B圖中,替換閘極結構424形成在閘極間隙壁414之間的閘極溝槽中,以圍繞懸浮在閘極間隙壁314之間的奈米結構通道405和407及橋間通道420和422。因此,交替奈米結構通道405及橋間通道420的反向E形通道結構與交替奈米結構通道407及橋間通道422的E形通道結構共亯相同的閘極結構424。閘極結構424可係高k/金屬閘極結構,包括形成在奈米結構通道405和407及橋間通道420和422周圍的閘極介電層426,以及形成在閘極介電層426周圍的閘極金屬428。閘極金屬428可包括形成在閘極介電層426周圍的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以及形成在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周圍且填充閘極溝槽的剩餘物的填充金屬。關於閘極結構424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閘極結構326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32A圖至第40B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 施例之製作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及剖視圖。通常,使用如第32A圖至第40B圖中所示的步驟製造的奈米FET具有由單獨的閘極結構圍繞的單獨的E形通道結構。應理解,對於方法的額外實施例,可在第32A圖至第40B圖中所示的製程之前、期間及之後提供額外操作,且可替換或消除下面描述的一些操作。操作/製程的次序可互換。
第32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2B圖係對應於第32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2A圖及第32B圖中,在基材500上方形成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橋間層)502A至502C及第二半導體層(奈米結構層)504A至504C的鰭片結構FS,且在鰭片結構FS的下部部分周圍形成STI區域508。關於基材500、橋間層502A至502C(統稱為502)、奈米結構層504A至504C(統稱為504)及STI區域508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基材300、橋間層302、奈米結構層304及STI區域308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33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3B圖係對應於第33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3A圖及第33B圖中,在基材500上方形成經圖案化遮罩層509,且接著藉由使用經圖案化遮罩層509作為蝕刻遮罩來異向性地蝕刻鰭片結構,以形成溝槽509S,溝槽509S將鰭片結構分成兩個分開的鰭片結構FS1及FS2,其中鰭片結構FS1包括交替的橋間層501A 至501C及奈米結構層505A至505C,且鰭片結構FS2包括交替的橋間層503A至503C及奈米結構層507A至507C。
分開的橋間層501A及503A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502A形成,如第32B圖中所示。分開的橋間層501B及503B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502B形成。分開的橋間層501C及503C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橋間層502C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橋間層501A及503A可具有比上部橋間層501B至501C及503B至503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這進而允許移除底部橋間層501A及503A,同時留下上部橋間層501B至501C及503B至503C的部分作為後續SiGe選擇性蝕刻製程中的橋間通道。
分開的奈米結構層505A及507A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504A形成。分開的奈米結構層505B及507B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504B形成。分開的奈米結構層505C及507C具有相同的材料,因為它們均由奈米結構層504C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奈米結構層505A至505C及507A至507C係矽且實質上不含鍺。
第34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4B圖係對應於第34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4A圖及第34B圖中,在溝槽509S中形成外介電壁510以電性隔離鰭片結構FS1及FS2,且在外 介電壁上方形成內介電壁511。外介電壁510及內介電壁511可藉由例如在溝槽509S中順序沉積第一介電層及第二介電層直至溝槽509S過度填充、接著進行CMP製程以移除溝槽509S之外的多餘介電材料來形成,同時將第一介電層的一部分留在溝槽509S中以用作外介電壁510,且將第二介電層的一部分留在溝槽509S中以用作內介電壁511。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壁510及511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氮化矽及/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且使用例如CVD、ALD、PVD,或其他適合的沉積技術進行沉積。在一些實施例中,外介電壁510具有與內介電壁511不同的材料,且因此具有不同的蝕刻選擇性。例如,外介電壁510包括氧化矽,且內介電壁511包括氮化矽(Si3N4)或除氧化矽以外的其他介電材料。
第35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5B圖係對應於第35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5A圖及第35B圖中,在鰭片結構FS1及FS2兩者上方形成虛設閘極結構512。虛設閘極結構512具有垂直於鰭片結構FS1及FS2的縱向的縱向。接下來,在虛設閘極結構512的側壁上形成閘極間隙壁514。關於虛設閘極結構512及閘極間隙壁514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虛設閘極結構312及閘極間隙壁314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第36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 且第36B圖係對應於第36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6A圖及第36B圖中,鰭片結構FS1及FS2的延伸超出閘極結構512及閘極間隙壁514的部分經凹陷,且接著在鰭片結構FS1的經凹陷部分上方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6S和516D,且在鰭片結構FS2的經凹陷部分上方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8S和518D。控制磊晶生長時間/持續時間,使得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6S、516D、518S和518D的最頂部位置低於介電壁510和511的最頂部位置,且因此磊晶源極結構516S藉由介電壁510和511與磊晶源極結構518S完全間隔開,且磊晶汲極結構516D藉由介電壁510和511與磊晶汲極結構518D完全間隔開。關於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6S、516D、518S和518D的材料及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討論的磊晶源極/汲極結構322的材料及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不再重複。
第37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7B圖係對應於第37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7A圖及第37B圖中,在一或多個蝕刻步驟中移除虛設閘極結構512,以便在相應的閘極間隙壁514之間形成閘極溝槽。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移除虛設閘極結構512之前,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6S、516D、518S和518D上方形成ILD層,虛設閘極結構512藉由異向性乾式蝕刻製程移除。例如,蝕刻製程可包括使用反應氣體(多種)的乾式蝕刻製程,反應氣體以比蝕刻閘極間隙壁514及ILD層更快的速率選擇性地蝕刻虛設閘極結構512。 閘極溝槽曝光介電壁510和511左側的奈米結構層505及橋間層501,以及介電壁510和511右側的奈米結構層507及橋間層503。閘極溝槽亦曝光閘極間隙壁514之間的介電壁510和511的部分。
第38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且第38B圖係對應於第38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8A圖及第38B圖中,進行選擇性蝕刻製程以選擇性蝕刻曝光於閘極間隙壁514之間的閘極溝槽中的橋間層501及503。在介電壁510和511的左側,這個選擇性蝕刻步驟在奈米結構層505A之下形成開口521A,在奈米結構層505A與505B之間形成開口521B,且在奈米結構層505B與505C之間形成開口521C。在介電壁510的右側,這個選擇性蝕刻步驟在奈米結構層507A之下形成開口523A,在奈米結構層507A與507B之間形成開口523B,且在奈米結構層507B與507C之間形成開口523C。在橋間層為SiGe的一些實施例中,這個蝕刻步驟使用SiGe選擇性蝕刻劑。關於SiGe選擇性蝕刻步驟的製程細節類似於前面關於第20A圖至第20B圖討論的製程細節,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以比其蝕刻奈米結構層505及507更快的蝕刻速率選擇性地蝕刻橋間層501及503。因此,在選擇性蝕刻步驟完成之後,奈米結構層505及507可保持實質完整。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步驟亦以比其蝕刻橋間層501B至501C及503B至503C更快的 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501A及503A,這進而將橋間層501B及501C的部分520B及520C留在介電壁510和511的左側,且亦將橋間層503B及503C的部分522B及522C留在介電壁510和511的右側,同時不將橋間層501A的任何部分留在介電壁510和511的左側,亦不將橋間層503A的任何部分留在介電壁510和511的右側。
剩餘部分520B至520C橋接奈米結構層505A至505C,且因此共同形成反向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其允許電流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6S與516D之間流動。剩餘部分520B至520C因此可稱為介電壁510和511左側的橋間通道,且奈米結構層505A至505C可稱為介電壁510和511左側的奈米結構通道。剩餘部分522B至522C橋接奈米結構層507A至507C,且因此共同形成允許電流在磊晶源極/汲極結構518S與518D之間流動的E形半導體通道結構。剩餘部分522B至522C因此可稱為介電壁510和511右側的橋間通道,且奈米結構層507A至507C可稱為介電壁510和511右側的奈米結構通道。反向E形通道結構與介電壁510和511周圍的E形通道結構對稱,如第38B圖的剖視圖中所示。
在橋間層501A及503A具有比橋間層501B至501C及503B至503C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基於氟的蝕刻劑可以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橋間層501A及503A,因為在使用基於氟的蝕刻劑的蝕刻步驟中,隨著鍺原子百分比的增大,SiGe的蝕刻速率增大。在橋間層 501B及501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所得橋間通道520B及520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38B圖中所示。在橋間層501C具有比橋間層501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所得橋間通道520C具有比所得橋間通道520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通道的寬度差。類似地,在橋間層503B及503C具有實質相同的鍺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所得橋間通道522B及522C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如第38B圖中所示。在橋間層503C具有比橋間層503B更高的鍺原子濃度的一些實施例中,由於基於氟的蝕刻劑產生的蝕刻速率差,所得橋間通道522C具有比所得橋間通道522B更小的寬度,這進而允許如第8A圖中所示的橋間通道的寬度差。
第39A圖係製造奈米FET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39B圖係對應於第39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39A圖至第39B圖中,外介電壁510例如藉由使用選擇性蝕刻製程經凹陷,該選擇性蝕刻製程以比其蝕刻內介電壁511的介電材料以及奈米結構通道505和507及橋間通道520和522的半導體材料更快的蝕刻速率蝕刻外介電壁510的介電材料,且因此在選擇性蝕刻製程完成之後,內介電壁511、奈米結構通道505和507及橋間通道520和522保持實質完整。在外介電壁510由二氧化矽(SiO2)製成的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包括一或多個重複的電漿處理步驟及退火步驟的循環製程選擇性地蝕刻氧化 矽壁510。關於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的製程細節在前面關於第21A圖至第21B圖中討論過,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在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的一些實施例中,外介電壁510(SiO2)與內介電壁511(Si3O4)的蝕刻速率比在約3:1至約8:1(如約4:1)的範圍內。在完成SiO2選擇性蝕刻製程之後,外介電壁510的部分524保留在基材500中,且剩餘部分524可具有高於STI區域508的最頂部位置。
第40A圖係製造奈米FET的中間階段的俯視圖,第40B圖係對應於第40A圖中所示的剖切線B-B'的剖視圖。在第40A圖至第40B圖中,兩個分開的替換閘極結構526A及526B形成在閘極間隙壁514之間的閘極溝槽中。閘極結構526A形成在內介電壁511的左側上以圍繞奈米結構通道505及橋間通道520。閘極結構526B形成在內介電壁511的右側上以圍繞奈米結構通道507及橋間通道522。因此,交替奈米結構通道505及橋間通道520的左側通道結構以及交替奈米結構通道507及橋間通道522的右側通道結構由不同的閘極結構526A和526B控制。閘極結構526A和526B係高k/金屬閘極結構,各包括閘極介電層528,以及形成在閘極介電層528周圍的閘極金屬530。閘極金屬530可包括形成在閘極介電層528周圍的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以及形成在一或多個功函數金屬層周圍且填充閘極溝槽的剩餘物的填充金屬。關於閘極結構526A和526B的材料類似於閘極結構326的材 料,因此為了簡潔起見不再重複。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526A和526B的形成可包括沉積一或多層的介電材料及一或多層的金屬材料,且在一或多層的介電材料及一或多層的金屬材料上進行CMP製程,直至內介電壁511曝光為止,從而在內介電壁511的左側上留下一或多層的介電材料及一或多層的金屬材料的第一部分,以用作閘極結構526A;以及在內介電壁511的右側上留下一或多層的介電材料及一或多層的金屬材料的第二部分,以用作閘極結構526B。在這樣的實施例中,閘極結構526A及526B可包括相同的材料。
第41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在第41圖中,奈米FET形成在基材600上,且包括通道結構CH6及在通道結構CH6以及STI區域608上方延伸的閘極結構610。通道結構CH6包括交替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以及橋間通道IB1及IB2,且進一步包括自最底部奈米結構通道NS1延伸至基材600的鰭片的底腳通道FT。底腳通道FT可係如第19B圖中所示的最底部橋間層302A的剩餘部分。
在一些實施例中,底腳通道FT具有與橋間通道IB1及IB2實質相同的鍺原子濃度及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底腳通道FT具有比橋間通道IB1及IB2更高的鍺原子濃度及更小的寬度。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底腳通道FT具有比橋間通道IB1及IB2更低的鍺原子濃度及更大的寬度。閘極結構610包括通道結構CH6上方的閘極介電層 612及閘極介電層612上方的閘極金屬614。
第42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在第42圖中,奈米FET形成在基材700上,且包括通道結構CH7及在通道結構CH7及STI區域708上方延伸的閘極結構710。通道結構CH7包括交替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及橋間通道IB1及IB2,且進一步包括自最底部奈米結構通道NS1延伸至基材700的鰭片的底腳通道FT,以及自最頂部奈米結構通道NS3向上延伸的毛髮通道HR。舉例而言,毛髮通道HR可藉由如第10B圖中所示在奈米結構層304C上方形成額外的橋間層,且接著選擇性地蝕刻如第20B圖中所示步驟中之額外的橋間層,以形成毛髮通道HR。
在一些實施例中,毛髮通道HR具有與橋間通道IB1及IB2以及底腳通道FT實質相同的鍺原子濃度及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毛髮通道HR具有比橋間通道IB1及IB2以及底腳通道FT更高的鍺原子濃度及更小的寬度。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毛髮通道HR具有比橋間通道IB1及IB2以及底腳通道FT更低的鍺原子濃度及更大的寬度。閘極結構710包括通道結構CH7上方的閘極介電層712及閘極介電層712上方的閘極金屬714。
第43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在第43圖中,奈米FET形成在基材800上,且包括通道結構CH8以及在通道結構CH8及STI區域808上方延伸的閘極結構810。閘極結構810包括通道 結構CH8上方的閘極介電層812及閘極介電層812上方的閘極金屬814。通道結構CH8包括交替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及橋間通道IB1及IB2,且進一步包括自最頂部奈米結構通道NS3向上延伸的毛髮通道HR,以及自最底部奈米結構NS1向下延伸至基材800的鰭片的底腳通道FT。底腳通道FT可係如第19B圖中所示的最底部橋間層302A的剩餘部分。舉例而言,毛髮通道HR可藉由如第10B圖中所示在奈米結構層304C上方形成額外的橋間層,且接著選擇性地蝕刻如第20B圖中所示步驟中之額外的橋間層,以形成毛髮通道HR。
在第43圖中,橋間通道IB1和IB2、底腳通道FT及毛髮通道HR的左側表面自奈米結構NS1至NS3的左側表面側向向後設定。如第21B圖的步驟中所示,可藉由例如在自橋間通道IB1和IB2、底腳通道FT及毛髮通道HR的左側表面移除介電壁310之後,選擇性地蝕刻橋間通道IB1和IB2、底腳通道FT及毛髮通道HR來形成此種側向偏移輪廓。
第44圖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奈米FET的剖視圖。在第44圖中,奈米FET形成在基材900上,且包括通道結構CH9以及在通道結構CH9及STI區域908上方延伸的閘極結構910。閘極結構910包括通道結構CH9上方的閘極介電層912及閘極介電層912上方的閘極金屬914。通道結構CH9包括交替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及橋間通道IB11至IB32,且亦包括自最頂 部奈米結構通道NS3向上延伸的毛髮通道HR1至HR3,以及自最底部奈米結構通道NS1向下延伸至基材900的鰭片的底腳通道FT1至FT3。底腳通道FT1、橋間通道IB11和IB12及毛髮通道HR1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的第一區域R1;底腳通道FT2、橋間通道IB21和IB22及毛髮通道HR2局限於與第一區域R1間隔開的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的第二區域R2;且底腳通道FT3、橋間通道IB31和IB32及毛髮通道HR3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NS1至NS3的第三區域R3,第三區域R3與第一區域R及第二區域R2間隔開。通道結構CH9可藉由例如形成由交替的第一及第二半導體層形成的層堆疊、形成覆蓋區域R1至R3的經圖案化遮罩、選擇性地蝕刻由經圖案化遮罩曝光的第二半導體層的部分、且接著自區域R1至R3移除經圖案化遮罩來形成。
基於上述討論,可看出在各種實施例中本揭露提供了優點。然而,應理解,其他實施例可提供額外的優點,且並非所有優點都必須在本文中揭示,並且沒有特定的優點需要用於所有實施例。一個優點係,可藉由在相鄰奈米結構通道之間添加橋間通道來增強電晶體的導通電流。另一優點係,藉由形成局限於奈米結構通道的周邊區域或偏心區域的橋間通道,可進一步提高導通電流增強。
在一些實施例中,裝置包含在基材上方且沿第一方向隔開的源極/汲極區域、源極/汲極區域之間的第一閘極結構,及被第一閘極結構圍繞的第一通道結構。第一通道 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觀察時,第二半導體層的中心軸係由第一半導體層的中心軸橫向地偏移,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一半導體層,第二半導體層具有較小之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由不同於第一半導體層的材料所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一半導體層,第二半導體層具有較多之鍺原子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具有實質相同的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下部的一者,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上部的一者具有較小之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之間的寬度差大於第一半導體層之間的寬度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具有不同的鍺原子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下部的一者,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上部的一者具有較多之鍺原子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此裝置進一步包含被第一閘極結構所圍繞的第二通道結構,且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中觀察時,第二通道結構與第一通道結構相對稱。在一些實施例中,此裝置進一步包含第二通道結構、第二閘極結構與介電壁。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中觀察時,第二通道結構與第一通道結構相對稱。第二閘極結構圍繞第二通道結構。介電壁分開第一閘極結構與第二閘極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裝置包含源極區域、沿第一方向與源極區域分開的汲極區域,及插入源極區域及汲極區域 之間的通道結構。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當在沿第二方向剖切的剖切面中觀察時,第一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第一側表面及第二側表面,第二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第二半導體層的第三側表面對準第一半導體層的第一側表面,且第二半導體層的第四側表面係由第一半導體層的第二側表面側橫向地退後。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不重疊第一半導體層的中心軸。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的寬度係小於第一半導體層寬度的一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半導體層的第四側表面彼此不對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半導體層係不含鍺的半導體層,且第二半導體層係含鍺半導體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方法包含先形成具有交替的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之堆疊的鰭片結構,且此堆疊係於基材上;在鰭片結構的第一縱向側上,但不於鰭片結構的第二縱向側上形成介電壁;進行第一蝕刻製程,其中相較於蝕刻第一半導體層,第一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蝕刻速率來蝕刻此些第二半導體層;在進行第一蝕刻製程之後,進行第二蝕刻製程,以移除介電壁;以及在移除介電壁後,形成閘極結構在第一半導體層及第二半導體層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蝕刻第二半導體層之複數個較上部者,第一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蝕刻速率來蝕刻第二半導體層之最底部者。在一些實施例中,相較於蝕刻第一半導體層與第二半導體層,第二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蝕刻速率 來蝕刻介電壁。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形成介電壁後,此方法進一步凹陷鰭片結構的一部分;以及形成磊晶源極/汲極結構於鰭片結構之凹陷的部分上,其中磊晶源極/汲極結構接觸介電壁的側表面。
前述內容概述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其可易於使用本揭露作為用於設計或修改用於實施本文中引入之實施例之相同目的及/或達成相同優勢之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此類等效構造並不偏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且此類等效構造可在本文中進行各種改變、取代、及替代而不偏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疇。
100:基材
102:鰭片
104:奈米結構
106:隔離區域
108:磊晶源極/汲極區域
110:閘極介電質、閘極介電層
112:閘極電極

Claims (1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複數個源極/汲極區域,在一基材上方,且該些源極/汲極區域係沿一第一方向隔開;一第一閘極結構,在該些源極/汲極區域之間;複數個閘極間隙壁,在該第一閘極結構的複數個側壁上;以及一第一通道結構,被該第一閘極結構所圍繞,且該第一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半導體層與複數個第二半導體層,其中當在一剖切面觀察時,該些第二半導體層的複數個中心軸係由該些第一半導體層的複數個中心軸橫向地偏移,且該剖切面係沿著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剖切該第一閘極結構與該第一通道結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相較於該些第一半導體層,該些第二半導體層具有較小之一寬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相較於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下部的一者,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較上部的一者具有較小之一寬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間的一寬度差係大於該些第一半導體層之間 的一寬度差。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些第二半導體層具有不同之複數個鍺原子百分比。
  6.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含:一源極區域;一汲極區域,沿一第一方向與該源極區域分開;以及一通道結構,插入該源極區域及該汲極區域之間,且該通道結構包含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第一半導體層及複數個第二半導體層,其中當在一剖切面觀察時,該些第一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複數個第一側表面及複數個第二側表面,該些第二半導體層具有相對的複數個第三側表面及複數個第四側表面,該些第二半導體層的該些第三側表面對準該些第一半導體層的該些第一側表面,該些第二半導體層的該些第四側表面係由該些第一半導體層的該些第二側表面橫向地退後,且該剖切面係沿著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剖切。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裝置,其中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不重疊該些第一半導體層的複數個中心軸。
  8.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包含:形成一鰭片結構,其中該鰭片結構具有交替複數個第一 半導體層及複數個第二半導體層之一堆疊,且該堆疊係於一基材上;形成一介電壁於該鰭片結構之一第一縱向側上,但不於該鰭片結構之一第二縱向側上;進行一第一蝕刻製程,其中相較於蝕刻該些第一半導體層,該第一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一蝕刻速率來蝕刻該些第二半導體層;在進行該第一蝕刻製程後,進行一第二蝕刻製程,以移除該介電壁;以及在移除該介電壁後,形成一閘極結構於該些第一半導體層及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上。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其中相較於蝕刻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複數個較上部者,該第一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一蝕刻速率來蝕刻該些第二半導體層之一最底部者。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其中相較於蝕刻該些第一半導體層與該些第二半導體層,該第二蝕刻製程係以較快之一蝕刻速率來蝕刻該介電壁。
TW110136071A 2021-03-25 2021-09-28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I788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66046P 2021-03-25 2021-03-25
US63/166,046 2021-03-25
US17/372,108 2021-07-09
US17/372,108 US11908892B2 (en) 2021-03-25 2021-07-09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ormation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003A TW202239003A (zh) 2022-10-01
TWI788031B true TWI788031B (zh) 2022-12-21

Family

ID=8252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6071A TWI788031B (zh) 2021-03-25 2021-09-28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908892B2 (zh)
CN (1) CN114823868A (zh)
TW (1) TWI7880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1630B (zh) * 2023-08-14 2023-12-22 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干法刻蚀方法和半导体工艺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15954A1 (en) * 2006-04-07 2007-10-1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integration of multi-gate fet with other fet devices in cmos technology
TWI565058B (zh) * 2013-12-19 2017-01-01 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基於混合幾何的主動區的非平面半導體裝置
TWI669269B (zh) * 2017-08-18 2019-08-21 美商格芯(美國)集成電路科技有限公司 在奈米片場效電晶體之內間隔件形成
TW202107704A (zh) * 2019-05-07 2021-02-16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包括緊密垂直間隔之奈米線的閘極全環積體電路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2497B1 (ko) * 2016-09-19 2023-05-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0535737B2 (en) 2017-10-27 2020-01-14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90221483A1 (en) * 2018-01-12 2019-07-18 Globalfoundries Inc. Single work function enablement for silicon nanowire device
KR102509307B1 (ko) * 2018-09-19 2023-03-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KR20210080662A (ko) * 2019-12-20 2021-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15954A1 (en) * 2006-04-07 2007-10-18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o-integration of multi-gate fet with other fet devices in cmos technology
TWI565058B (zh) * 2013-12-19 2017-01-01 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基於混合幾何的主動區的非平面半導體裝置
TWI669269B (zh) * 2017-08-18 2019-08-21 美商格芯(美國)集成電路科技有限公司 在奈米片場效電晶體之內間隔件形成
TW202107704A (zh) * 2019-05-07 2021-02-16 美商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包括緊密垂直間隔之奈米線的閘極全環積體電路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3868A (zh) 2022-07-29
US20240153992A1 (en) 2024-05-09
US11908892B2 (en) 2024-02-20
TW202239003A (zh) 2022-10-01
US20220310787A1 (en) 2022-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0590B2 (en) Mechanisms for forming FinFET device
TWI538217B (zh) 鰭式場效電晶體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TWI668758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729346A (zh) 切割金屬閘極之方法
TW201541525A (zh) 鰭型場效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111947A (zh) 半導體裝置
TWI741768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11404417B2 (en) Low leakage device
TW201541640A (zh) 鰭型場效電晶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I555067B (zh) 積體電路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2209575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TWI81401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707389B (zh) 半導體裝置、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及實施於半導體裝置上的方法
US20240153992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formation method
TW202013739A (zh) 半導體裝置
US11664272B2 (en) Etch profile control of gate contact opening
US2024003035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36200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anostructures with various widths
TW202213532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30335435A1 (en) Integrated circuit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217640A1 (en) Transistors with multiple threshold voltages
TWI771022B (zh)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TW202310194A (zh) 半導體裝置的形成方法
TW202145570A (zh) 半導體裝置
TWI80982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